时间:2023-05-29 08:56: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技术与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94-02
一 引言
目前,电子白板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人们对它的热情日益高涨,称其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最完美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的有机整合。它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教学环境。
怎样依托交互技术构建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与教师教学行动研究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揣摩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现代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分析资源应用的效果,努力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是从事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人们应关注的重点。
二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交互白板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构建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描绘出了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引导、互动、拓展、反馈的特点,下图所示。
在这个模式中,左边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老师以及教学资源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三者的中心,教学资源和教师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交互白板教学资源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环境;教师施教于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帮助;交互白板作为互动课堂教学的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图例的右侧,“入境、自主提问”是在运用交互白板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导学、尝试学习”指的是利用交互白板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性学习,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自主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出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查漏补缺。“反馈、检验效果”旨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结果,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效果。这种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交互白板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环境。
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资源的层次运用
1.多功能黑板——传统媒体工具的扩展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一块多功能“黑板”供老师、同学展示教学使用。除了书写之外,老师还可以运用白板进行简单的做图演示,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
2.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技术整合工具的合理运用
通过互动白板,教师可以通过一支笔统一掌握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中的媒体,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课堂。
3.生动的交互交流——演示实验工具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演示实验的平台,展示实验过程,形象地为学生演示各种实验。学生们也可以亲自上台在电子白板上操纵实验仪器,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互动白板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白板记录下来的学生操作和练习答案加以对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交互。
4.优化教学资源——情境创设工具
教学资源的优化组织一直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巨大障碍。在获得了资源之后,怎样将教学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课件或网站方式组织起来的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是结果,缺乏“过程性”。
互动白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快捷地组织资源。通过互动白板的资源库和配套软件,教师通过鼠标拖拽,手指划过,就可以轻松生动地为学生们呈现理想的教学资源。这种高新技术与课堂实际的无缝连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引领课堂成为了可能。
5.动态的课堂——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工具
动态的、整合的课堂应成为新教改形势下的主力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重要的资源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而流失,如学生课上的发言,与同学们的讨论以及任课老师随口的评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宝贵的资源,都应随时被记录下来,供老师开展教研,供学生课后查阅。
互动白板不但可以自动保存书写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快照等多种方式即时将屏幕内容捕获下来。教师可以就这些内容及时引领课程的发展。记录的内容便于保存、整理和共享,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有了可用性。
综上所述,从传统媒体的扩展,对现有信息技术的整合,再到对资源应用与生成的支持,白板可以从多个层次对课堂进行支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从一线教师的现有水平出发,完成传统理论教学到单纯借助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背景下,借助信息化资源实现互动课堂的完美转变。
四 基于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环节进行整理融会,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
1.教学案例材料
教学案例材料主要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录,为年轻教师提供案例学习的资源。使用课堂实录回放可以进行课后研讨,促使教师本人进行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2.教学内容材料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内容开发的核心。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设计出授课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材料,可以是常见的PPT,也可以是针对于交互式白板所开发的课件。
3.教学自省材料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多维度的教学自省材料,从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面指引学科教师展开思考,更好地帮助教师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4.教学评价材料
教学评价材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对教学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有来自于自己本身的评价,同事间的相互评价,其他学科同事的评价以及学校领导与其他专家、学者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2]吴天武.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51-01
“创新”泛指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等。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应用,也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时代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工具走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现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我本人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创新教育更好地融入课堂。
一 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的组成;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信息技术的安全与病毒的防治。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前导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容忽视。
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的知识较多,学习起来较乏味,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教师最好将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当然,多媒体教学同样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多思考、多发言。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针对具体问题教师应灵活对待。
二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的动力。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由于其操作性、开发性、创造性较强,更需要兴趣。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在一种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应用所学的知识,多应用自己的智慧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他们在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就会有一种由衷的喜悦,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兴趣。在学习应用软件Word的“图文混排”时,可让学生办一份班级小报,相信有不少学生能拿出很有创意的作品,这种成功会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潜能,不断地进行创新。
三 巧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抓住时机,抓住知识环节,精心地设计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去创作、去实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学生为了出色地完成任务,体现自身的能力、价值,首先会为自己制定一个较好的目标,然后向这个目标努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制作、创新等方面能很好地锻炼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的能力、动手制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恰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较好的创新。比如,我们在进行“网页制作”的教学中,基本内容结束后,可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站点,所定的主题可以是“我的……”或“我们的……”两者任选一个。这样,学生制作起来较容易,但要想制作出有特色的个人站点,需在制作过程中到网上浏览一些好的、成功的站点,以便开阔视野、吸取经验、培养自己的创作灵感,制作出具有个性的、创新性的站点来。另外,在具体制作过程中他们所需要的素材,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进行制作,也可以在网上查找、下载,然后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之后不仅可以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细心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上进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有较好的想法、做法,教师都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尤其是在具体的制作、应用方面,学生的设计成果、制作结果可能是新颖的,具有创意和推广价值。学生在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得到表扬之后,能认识到自身的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会进一步地发掘自身的潜能,会有更好的创新。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来关心和支持,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很好地落实。
倡行“互联网+”,注重创新融合的当今,诸多信息技术以其泛在化的形态,从资源呈现、过程采集,再到成果互动,创新科学教育,贯通应用始终。践行的田野里,本人因指导学生探究每个细节落实的需要,应用―反思―再应用……感触颇多。特梳理如下:
一、借信息技术,铺主题式生活化情境,聚焦探究目标,开启创意之门
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一个运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熟悉的事实与数据,以此为出发点,再联系其知识基础,进行类比、归纳、推理,抽象出与描述客观世界规律有关的科学概念。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总要完成一个猜测间设定的探究目标――反复观察间“发现的问题”。而“问题”,是每一个创新活动的开始。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解决方案。当尝试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时,创新就开始了。
日常,借助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应变,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构全新课堂教学,创主题式生活化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引导小学生在好奇与期待中点燃兴趣之火。一片师生互动、唤醒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新时空便被开拓,从而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打造出更加宽广的现实平台。
兴趣广泛、天性好动的小学生,总是对身边世界充满好奇与追问,乐于探究是其本能需要,但缺乏注意力也是他们常有的表现。若想让孩子们将自己的能量集中于某一目标并坚持探究到底,需要一个学乐融融的探究氛围。其具体呈现就是目标明确、宽松、民主、和谐的一系列生活化情境,也可称之为主题式生活化情境。
在引领五年级学生探究教科版《科学》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蚯蚓的选择》时,因本地气候原因,课前准备阶段,五个班一百余名学生在旺泉校园里遍寻蚯蚓,所获仅一条。上课伊始,触控一体机上播放的寻觅与采访实录,让同为平等主体的孩子们瞬间被好奇与疑问抓住:“上学期末,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蚯蚓,会隐身术吗?……”接下来,破解“蚯蚓的选择”之谜,自然锁定为主题式生活化情境的探究主题;与此同时,探究目标的锁定,也就成为照亮创意之门的第一缕关注之光。
二、借信息技术,夯实探究过程间证据的收集、获取与分析,有效缩短认知过程,创新过程才能得以维系
1.应用数码相机、DV等可视化工具,定格每一个瞬间,能丰富科学记录方式,为创新打造物质基础
探究过程中,收集和获取到的证据是需要记录的。可对小学生来说,受书写速度、绘画能力的影响,时常达不成记录的“快”与“准”。每每课上探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结果和发现,难度太大。
应对于此,DV加数码――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利于采集稍纵即逝的事实与数据,降低难度、丰富科学记录方式,缩短认知过程。效果较好:本学期,在四年级讲授教科版《科学》下册“新生命”单元时,领着学生在校园内拍摄到枯叶蛾科的黄褐天幕毛虫,从蛹到成年蛾,照片与视频抓住的,就是栩栩如生的证据。
2.反复回放影像证据,让数据和事实说话,交流辨析间引导学生“带着头脑”去探究
学习科学,探究活动只是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为何做?”“做什么?”“怎样做?”“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包括了探究问题的形成、过程的设计、方法的选择、证据的收集、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的参与过程。要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以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不能让学生只是一味地做,要让孩子们思中做、做中思,才会得到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真正的探究不是发生在手上,而是发生在头脑里。深思熟虑后的准确出击、重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有序实践过程,才能确保探究的有效性。
二、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辩证关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对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较早、保护力度较大的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及科技发展的水平都比较高。经过较长时间的科技发展,发达国家的公众普遍形成了对知识产权进行尊重和保护的意识。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一)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丰富和完善首先,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和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产生、存续及不断丰富和发展都是伴随着科技创新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是将智力成果转化成商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贯穿其中,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创新不仅是智力成果的创造活动,也是知产权的创造活动。其次,科技创新不断丰富了知识产权的内容。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而形成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为了实现对科技创新的保护,必然也会不断丰富、完善,不断拓宽其保护范围。再次,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是一项无国界限制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创新也逐步呈现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贸易突破了国界限制,出现了许多地区性和世界性的知识产权条约,知识产权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创造公平环境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及综合国力在法律领域的集中体现。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避免在专利领域对相关创新成果的模仿和抄袭,可以使专利人因为技术上的垄断而获得丰厚的报酬,可以激励科技创新的主体继续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知识产权制度中专利权权利利益的实现以其使用为前提,这就促使科技成果转化成商业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造福公众。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形成对智力成果的全面保护,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使拥有知识产权的主体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通过对各种侵权行为的制裁,为创新者权益的维护提供了基础,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规制和环境。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对高校技术创新的保护,不断激励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
(一)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及司法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仍不够完善,具有滞后性,为了全面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应该完善立法。知识产权法律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通过颁布新法、修改旧法,使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更完善。在立法方面,不仅要考虑现实情况,更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更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应该完善知识产权的执法及司法活动,使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到实处。对科技创新的成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登记并公布,对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严厉打击。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构建完善的知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专门机构来进行,从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到登记注册的全过程,都要实现高校与专利成果管理部门的衔接,同时要妥善处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纠纷和争议,实现对科技创新人才权益的维护。该机构还应实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知识产权指导,自觉维护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合法权益。高校还应广泛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知识产权网站的建立,形成高校内的知产权库;通过与社会上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专业律师事务所的合作,获得来自社会上的专业帮助。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普及工作、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普及迫在眉睫。与西方发达国家贯穿教育过程的知识产权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十分匮乏。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将知识产权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去,使学生意识到必须将自己的智力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才能避免权益遭受侵害,使学生自觉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成果。首先,可以在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通过选修课的方式,丰富理科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其次,可以在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专项主题讲座,通过法学专家、知识产权专家专业知识的传达,使学生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意识;再次,可以在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保护活动,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使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更深入、更全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20-02
目前,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展战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强调“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列为我国教育十个重大发展项目之一,是今后教育领域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
1.多媒体及网络设备的使用虽然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创新,但还存在许多弊端。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第一代课堂中黑板加粉笔的时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现阶段,多数教师还仅仅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资源来呈现书本内容,教师上课时候照着PPT念,学生甚至笔记都不用,反正下课后拷PPT就行。
2.多媒体设备还处于初级阶段,课堂的装备、摆设还未摆脱传统的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板书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但现阶段的多媒体设备大多数还需要教师用鼠标操作电脑,反而约束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3.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还未得到广泛的提高。虽然信息化教学设备表现出其他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诸多优点,但是它本身的这些特点并不能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只有相配套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跟上去了,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是能否用好多媒体设备的关键。
二、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创新
1.信息化技术与教室空间的创新。(1)教室实体空间的创新。信息化时代的教室可以是变化无穷的,如耶鲁大学的金融专业的某个教室整个就是一个模拟的股票交易大厅。再如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郑泰升带领互动建筑研究室团队以未来2020年的教育学习为梦想蓝本,融合情境控制,成功打造了全台第一间以数字制作结合高科技的未来教室――iStudio,iStudio未来教室研发了可变形智慧白板,内部嵌入了智能型触碰屏幕和感应组件,地上更嵌入了脚踏式智慧地板,提供教师轻易变换演讲教学模式、互动讨论模式或展览简报模式等教学情境。该系统在上课期间会实时地录像并广播到网络上,参与上课的同学能够收看老师的教学实况转播视讯。(2)教室虚拟空间的创新。虚拟的学习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在线课堂。随着网络课程、网络学校以及各种创新教学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摘要: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展战略,本文指出了信息技术在当今课堂教学应用的不足,分析了信息技术下应通过教室端装备的创新、教室空间的创新、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最后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20-02不再禁锢在传统的课室里,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包括了学校学习(SCHOOL STUDY)、家庭学习(FAMILY STUDY),甚至是户外学习(OUTDOOR STUDY),因此,各种虚拟空间教学环境的建立,是今后课堂创新的又一重要方向。各种丰富多彩的开放性学习资源也大大拓展了虚拟学习的空间,例如由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创建的Coursera同顶尖的大学合作创建在线免费课程。点击进去Coursera,你就可以看到各个大学栏目下的课程。教授们会在视频下方放出具体的教学大纲,让你提前知道该课程每一节你能学到什么。教授们还会布置家庭作业,并且规定了一个具体的提交时间。等到课程全部结束你还会有一个最终得分。总之除了是通过视频的表现形式,其他的一切基本上和你在真实的大学接受教育一样,只要用心去学,能够学到很好的知识。
2.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新。信息化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无论设备多么先进,网络环境多么好,如果没有优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就成了无木之本、无水之源。而我国目前正是由于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匮乏,制约着我们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为同学们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方便同学们理解吸收。(2)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教学资源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及单纯支撑教师教的多媒体课件,而应扩展到可以支撑学生学的专题性学习网站、学习平台等。教师应当结合学科内容及学生特点,与相关技术人员一起积极开发包含相关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后拓展资源的教学网站/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生机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上传到平台上,实现共享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3.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创新。(1)通过信息化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充分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模拟情境和协作情境,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以图、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自主探索、小组协作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各种信息资源为媒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答等各种方式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种师生课堂互动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在课堂上能实现许多传统课堂所不能实现的各种课堂师生互动形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升,课堂学习充满活力。例如现在国内外许多学校都在探索的“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白天在学校上课吸收新知识,放学回家则通过做作业来巩固一天所学。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却能把这个学习过程颠倒过来,教师可以制作视频来解释传统课堂上教授的概念知识,学生则通过网络在家收看视频,开展学习,而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安排小组讨论,并与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互动,达到了传统课堂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如何促进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的课堂教学创新
1.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引领者。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通过各种培训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等提升各学校、各专业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水平。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的课堂创新,个人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校各类评估中,开发信息化教学创新应列入重要的一个项目,在这种评估中,不但要有硬件建设、网络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学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避免“面子工程”的发生,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2)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应成为教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把信息化水平尤其是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水平列入教师教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项目,来促使广大一线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水平。(3)教师开发出教学软件、电子书等电子产品后,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如何避免各个院校重复开发同类信息化项目,造成资源浪费,都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
2.学校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校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1)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从重视物到重视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的培养将是一个相当艰巨和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决策者转变思想观念,把培养教师的能力作为重点工作。(2)领导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使教育信息化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把教育信息化当作部分领导的面子工程。(3)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教师把信息化教学创新作为一个常规工作,并列入教师考核的范畴。
3.教师是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执行者。IBM的开创者曾说过,教师才是最神奇的魔术师,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课堂、学习、教育,将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要实现这种教育梦想的,关键还要靠人,因此,广大一线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最终执行者。(1)教师应转变思想,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本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意识,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2)积极参与各类信息化培训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通过这些培训和竞赛,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增强改革意识、变革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
一、前言
对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讲,贸易术语在该课程内容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课堂教学有效性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且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在我国各级教育机构中的不断深入和推广,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许多高职国际贸易术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师生对贸易术语知识点教学均存在畏惧心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等多种问题,课堂氛围呆板,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教学现状不乐观,急需进一步改进和革新,以增强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中的创新教学对策,现简要论述如下。
二、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创新教学对策
(一)创设教学情境,顺利导入新课
从本质上来讲,贸易术语教材内容繁杂,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有许多学生反映学习该课程知识仿若听天书,在课堂中无法身临其境,学习效果不佳。面对这种情况,当前环境下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顺利导入新课,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程“FOB(船上交货价)”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不直接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是先依据课堂内容为其创设以下模拟情景,以导入新课,如:小王是上海某出口公司的新业务员,一天他收到一份来自于美国纽约的询盘传真,但他一看就傻眼了,因为传真中的价格为“USD110PerM/T,FOB天津(即:每公吨110美元,FOB天津)”,他十分不理解“FOB天津”是什么意思,为何要放在价格中。通过创设该课堂情境,可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跟随“小王”的思路身临其境,产生相同的疑问,从而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课堂切入口,顺利导入新课(即:贸易术语),之后可向学生详细介绍贸易术语的概念,以加强其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认识与了解,用于实践教学中效果良好。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持续深入,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级教育机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中尤以多媒体较为明显,对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此,笔者以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程“外贸工作中进出口双方需承担的责任、义务与费用”的课堂教学为例做简要说明。课前,教师可选择两组学生,要求其分别饰演“出口商(A)”与“进口商(B)”,同时拟定谈判脚本,由学生扮演录制视频并于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其脚本内容主要为:A:很高兴我们双方在x产品的价格上达成一致,单价30美元,现在来谈一下其他部分内容。B:保险部分,我们公司希望自行投保。A:好的,需要我们帮忙联系船务公司吗?B:不必了,我们有自己合作多年的船务公司,可自己联系并订好舱位。A:请在租船和订舱之后告知我们相关信息,我们会准时运货至上海港装运,之后会及时寄给您单据正本与副本。B:希望你们准时处理好出口报检报关程序,装运后及时发送装运通知,以便我们安排收货,办理进口清关手续。A:好的,也请你们在收到单据副本传真后及时打款,待收到货款会给您发送单据正本,合作愉快。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另外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根据视频内容总结出出口方与进口方双方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与费用等,以增强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开展画图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其知识基础与本科学生相比较为薄弱,抽象知识理解能力不强,容易混淆概念,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中需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有目的性地开展画图辅助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现阶段,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画图辅助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教师直接给出图示进行课堂讲解,其二为学生自行绘图并讲解,其具体可表现为:①教师图示示范讲解:在“FOB术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或在黑板上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画示范讲解,充分向学生展示出口商与进口商二者各自的责任、义务、费用等,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本节课课堂知识。②学生自行绘图讲解:当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了1-2个贸易术语后,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贸易术语绘画,并将其展示在PPT上或黑板上,此举不仅可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且还可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重大。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职国际贸易术语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实践课堂教学中需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顺利导入新课,并适当借助多媒体或画图辅助教学,以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乔伟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术语教学的创新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2(06):143-14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们称这类普通高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教法中对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这一规定看,我国工科专业培养的其实都是应用型人才,但从培养目标的内涵上说,可分为三类:
一为工程研究型人才。主要由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培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将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换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人才。
二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其培养目标是:能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才。定位为技术工程师。
三为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类院校培养。其特点为: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海电机学院是2004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 在原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其定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型院校。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
近几十年来,数学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金融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很多情况下起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数学技术,并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类问题或实施数学技术,首先要求将所考虑的问题数学化,即通过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将之构建成一个数学问题,再利用计算机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日益显示其关键的作用,并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国外较早地经常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89年我国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从1992年开始,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每年主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参赛队伍每年都不断增长,在竞赛过程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交了不少出色的答卷,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参赛队伍,同时,有力地促进了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充分显示了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强大生命力。举办大学数模竞赛,已造成一种氛围,推动了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工作。
2 数学建模在创新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数学建模是对人的数学知识,实际知识的拥有量和灵活运用程度,逻辑推理能力,直觉、想象和洞察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的全面检验,最能反映出创新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是科技战线的生力军,他们要出科技成果,并且“千方百计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数学建模能力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建模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挑战,它强调怎样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参加数学模型的研究,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是将以前的“做练习”改为现在的“做问题”,将生活变成数学,将问题实际解决。数学建模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学生时代的第一次科研训练,是一个向实际负责的任务书,是对学生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锻炼与挑战。基于以上的重要性,许多高校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越来越重视,我校也不例外。
3 提高我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我们可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溶入数学建模,并开设创新系列课程:数学建模系列课程。系列课程中除设置了数学建模理论课外,还设置数学建模实验课、数学建模集训和数学建模竞赛等任选课。
(1)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高等数学是工科大学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学习其它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必要基础课程,无论学生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从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专业教学序列上讲,高等数学处于龙头地位,它不但对后续课程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因此,有着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高等数学教材,多数只注重理论和计算,对应用性不够重视,即使有个别的应用也是限于较少的物理方面的简单应用。很多高年级大学生和已毕业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认识:高等数学很重要,但很枯燥,学了半天除了知道能在物理上应用外,不知道还能有什么用,但又不得不学。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不明确、缺少自觉学习的动力。归于一点,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了高等数学有什么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高等数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很茫然,但高等数学又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因此,很多学生都是怀着不得不学的态度来学习高等数学的,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大胆改革,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除了在物理上应用以外,还有很多用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时无刻充满着数学,只是你没有认识它,不知道该怎样用它。由于数学建模中的例子来源于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思想无所不能。让学生切实领悟到高等数学课程与实际问题以及专业课学习的紧密联系。在额定课时内,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内容讲授前提下,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目的的挑选、设计和重点细致的讲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模型,如电气专业的学生,对引力、流量、环流量、通量与散度、梯度场应是重点,机械类专业应偏重在变力沿直线作功、转动惯量、付里叶级数上。这样就会使学生既获得了数学建模的基本训练,又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公选课:继本科生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和训练综合能力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公选课。通过具体实例引入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能进入一个实际操作的状态。通过数学模型有关的概念、特征的学习和数学模型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双向翻译能力,数学推导计算和简化分析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培养学生联想、洞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实验公选课,加强数学建模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数学建模实验是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一门方法实验课;是继本科生在掌握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数学建模理论部分等基本数学理论和基本建模方法后,使用主流数学软件,通过较其它流行语言更为方便的计算机编程求解众多领域数学建模问题的计算机实践课。通过数学建模实验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其它专业知识很好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强调利用计算机及各种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受益面。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给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开设数学建模集训课:在数学建模理论、数学实验课结束后,开设数学建模集训课。针对数学建模竞赛从数学模型理论到计算机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的要求,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层次、深度,补充相关知识。通过数学模型有关知识、方法的学习和数学模型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参加一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集体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高等学校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探析。随着上海电机学院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而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发展、及时充实新内容,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06,(06).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数学中很多模型的创建之初只是为了能有效地去说明一个问题,去帮助学生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认识问题,并能帮助老师去解决问题,而笔者在课堂授课中对于模型的建立依靠师生思维构建、学生之手制作,随后课堂应用解决问题。这样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在制作中所蕴藏的乐趣和组员互动后获得的成功,进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课堂在具体模型的使用上让学生来加以运用讲解,这些来源于学生的第一手作品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都会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完善之举就会无形地影响到学生,让全体学生都会在无形中去学会反思、学会沟通交流,进而有效地进行创新和不断的去改进,进而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激醒,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研究圆锥的侧面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蛋筒等生活实例,将侧面剪开,展成一个扇形平面,这就很直观地发现圆锥的侧面情况,以便于开展进一步研究。(如图1)
正是借助了这些模型的构建和制作,让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创新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交流对问题完善的意义,才会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创新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才会深入地向着创新迈进,才会更加激烈地开始创造,在需求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能力。
二、从抽象到直观的思维转变,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运用都有相当的要求,但是很多的思维都是比较抽象的思维,尤其是在空间立体等问题上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也让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对具体的问题解决上留下有效的捷径。因此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让思维从抽象到直观进行思维的转变很是关键,而这也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上面的模型构建,让学生经历从空间立体到二维平面的转变,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到数学构建的一系列思维转变,从中去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转变,通过逆向、简化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研究,不走定式思维的路径,每种思维的训练与应用结合实际问题去展开,让学生在思维中结合科技创新教育的需求去展开,体现学生从复杂到简单的创新思维转变,这些借助了数学思维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未来的科技创新改进中和创造完善中都会有更加突出的价值,帮助学生从中去形成思维多样化的百变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活动来强化对做的价值体现,进而在生活基础上去做、去学,把知识学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达到有效的教学做合一。
例如:如图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AB为9cm,BC是上底面的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如图2)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把圆柱立体模型展成平面模型如图2左图中曲线AC,在图2右图中就是线段AC,显然,这种从立体图形引出的问题抽象而难以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借助图形中在柱体表面的思维引导到平面上去,问题在转变中教会学生思维复杂的解决途径就是在于对思维的创新上,进而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正是这种抽象的立体问题转变为直观的二维平面得以解决,帮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维转变的魅力,让学生在思维中去不断地加深在具体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意义,才会不断去将复杂的问题通过思维的转变加以简化,这种创新真是科技创新价值的最为具体的体现,才会让学生不断地对思维加以创新而不是走向定式。
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在发明创造上,或对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并提出改进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总借助课堂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和知识点所体现的价值前景。通过对来源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去帮助学生在理论上进行思维的创新,在创新中去引导学生如何去强化其应用价值和前景,体现出学生在思维中的一种高效延续,并能根据其去进行灵活应用,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去提高一种综合处理的问题机制,继而将问题系统化,并能有一定的归纳整理技能,并针对这些技能去进行一个全面的解决应用,使得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更要在未来实践中加强价值的体现,在未来走出学校后仍然能知晓课堂知识的价值,让知识来武装自我,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创能力。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今日的课堂创新上,更要是一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来源于大脑深处的一个力量、一个意识,一个时刻牢记脑海中的科技创新的号召。只有这样才会让思维得以延续,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利用好课堂的资源,去充分体现学生灵活应用的技能。
如图3某汽车的底盘所在直线恰好经过两轮胎的圆心,两轮的半径均为60cm,两轮胎的圆心距为260cm(即PQ=260 cm),前轮圆心P到汽车底盘最前端点M的距离为80cm,现汽车要驶过一个高为80cm的台阶(即OA=80cm),若直接行驶会“碰伤”汽车。
(1)为保证汽车前轮安全通过,小明准备建造一个斜坡AB(如图3所示),那么小明建造的斜坡的坡角α最大为多少度?(精确到0.1度)
1.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由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的一系列安排。陶瓷生产技术的内容与传统陶瓷生产技术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对于生产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用途等都明显区别于传统。在陶瓷技艺的教学中,主要有两大主体承担者,分别是学校教育和民间传承,两大教学主体都需要将陶瓷技术的教学进行创新,跟时代联系起来。
1.1学校
在教育行业中,学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和功能,学校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陶瓷技术在相关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增添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陶瓷生产技术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还要融合实践的新内容,不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相关内容有了厌倦之感,导致整个学习效率的低下。
1.2民间
在官方教育普及度极低的中国古代,民间技艺的传承对古法技艺的流传及保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民间传承也在很好地扮演着它的角色。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间传统技艺的留存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因此也就需要对其教育教学方式做一些改变,应该加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中国自古有“家技不传外人”的说法,现在应该改变此类传统的观念,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持开放透明的态度,也将会推动中华民族宝贵文化的发扬与继承。
2.创新教学方法
2.1介绍新型研究成果
21世纪的陶瓷生产技术已经融合并相继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比如一些新型“消毒陶瓷”,新型抑菌陶瓷等,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将这些新的技术运用到课堂之中,会让学生对新的陶瓷生产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接受更加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陶瓷技术的创新发展。
2.2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高校的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通常还会有其它的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不仅对于教师的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减轻教师的科研负担,同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得到与课堂理论不同的实践机会。
3.教学模式的创新
3.1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主要方面,摒弃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教学过程的作用,在课堂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主动地领悟新的知识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要懂得学习的主体在于自身,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让学生以PPT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的方法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
3.2新型教学设施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行业也享受到了这一发展成果。新型教学设施的使用会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教育创新水平。陶瓷生产技术作为传统技艺,在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设施的应用会使学习者对传统技术有了新的理解与领悟。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等,利用科技设备对陶瓷进行立体剖析等
4.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培训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的中学教育模式,是由教师对整个教学课堂来进行主宰。教师单一的将知识或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的接受,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确保民族进步的灵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评价人才的标准除了知识渊博之外,还有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及能力。中学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基础工作,因此除了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中学教师能够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他们需要将自己从主宰课堂的角色,转变为组织、引导和参与课堂的教学工作的角色。而这一要求,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求教师需要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还要求他们转变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与学生一同发现和探索知识。只有具有了比较系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主宰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真正做到这些的,并不是很多。那些能够系统的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由于受几十年主宰教育思想的影响,其创新教育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而那些能够较快接受创新教育观念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等方面又较为欠缺。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各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把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将新教育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师所认可的教育观念,同时进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课例,要求教师进行深入地体会、分析,再进行相关的模仿,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课程培训结束后,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就如何组织、设问、引导和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开展合作与自主学习等问题展开讨论;同时还利用各自教研活动的时间相互对同组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分析和研讨,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2、教学方式应符合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相关的活动,进行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例如,要求学生在学习前自己能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控制学习进度,合理的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学习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馈、总结、检查、评价和补救等,只有这样才算是自主学习。
然而,实践证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教师主导课堂,只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才能够较好的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原有的意识、知识技能较为欠缺,依赖性较大,还难以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要求。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性不强,有的还可能完全的游离在自主学习活动之外,甚至是自暴自弃,完全的放弃了学习。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的有效运用,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的盲目性及主观性。这就要求在分析教学目标要体现多维性,即从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来对教学内容所提出的目标进行分析。课程标准中通常会把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各具体教学目标。在进行总目标分析时要明确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所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具体教学目标分析时,要再逐步具体到某一知识点、某一课时、某一教学单元的具体目标。同时,还要分析教学内容中哪些可以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哪些包含德育教育成分,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还应该考虑还可以进行哪些引申和拓展,有哪些该进行的养成培训,以及学生在学习时应采用什么样的态度等。
三、研究小结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学习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而创新意识是其核心功能。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也更加的强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创新素养和信息素养也是信息时代学生必须具有的。因此,开展好中学信息技课程的创新教育,培养出既懂得学习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友志.浅谈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法.《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