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师情况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29 08:5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班级教师情况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

篇1

两省一市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和规划,全面有序推进港航发展工作,生产态势总体良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主要生产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但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

1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外贸增速明显回落

2012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9.2%;进口8854.6亿美元,增长6.7%;贸易顺差689.2亿美元,扩大56.4%。我国外贸进出口变化主要特点是:(1)贸易方式结构持续改善:一般贸易比重提高,加工贸易增速放缓;(2)贸易伙伴多元化进程延续:对欧盟、日本传统市场贸易增速几乎停滞,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平稳;(3)贸易主体格局更趋合理: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外商投资企业比重回落到一半以下;(4)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降低;(5)进口商品结构良性变动:能源、资源产品和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6)贸易价格条件有所好转:进口价格持续走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7)中西部省市的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

2012年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出口小幅增长。浙江省实现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居全国各省市第5位,同比增长3.5%;江苏省实现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1.3%;上海市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3.2%。

2 水运需求平稳,水路货运量保持 较快增长

2012年上半年,全国水路运输总体运行平稳。水路货运量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较去年同期稍有放缓。上半年,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21.98亿t,同比增长9.3%,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5个百分点;完成水路货物周转量亿tI6km,同比增长10.2%。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路运输在全国经济和水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水路货运量9.148亿t,同比增长9.7%,占全国比重为41.62%,较去年同期提升0.08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市完成2.754亿t,同比增长18.4%;浙江省完成3.405亿t,同比增长1.2%;江苏省完成2.989亿t,同比增长12.9%。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水路货物周转量亿tI6km,同比增长16.3%,其中:上海市完成亿tI6km,同比增长19.5%;浙江省完成亿tI6km,同比增长5.3%;江苏省完成亿tI6km,同比增长24.1%。

3 港口货物吞吐量平稳增长,增速 放缓

2012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7.42亿t,同比增长7.2%,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2.75亿t,同比增长8.4%;内河港口完成14.67亿t,同比增长4.6%。

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万t,同比增长7.8%,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5.8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稍微上升,为33.82%。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在我国经济和港口航运发展中继续保持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上海市围绕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多项重点工作成效显著,国际航运主业保持较快发展,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航运金融、法律、人才建设等进一步加强。2012上半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体港口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66亿t,同比增长2.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2亿t,同比增长4.9%;内河港口完成0.46亿t,同比下降3.9%。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翼浙江省认真实施《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加快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港航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上半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万t,同比增长7.1%,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苏省认真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随着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工程逐步加快,港口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长江沿岸港口增长势头不减。2012年上半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万t,同比增长8.37%,较去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

2012年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各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明显下滑,个别港口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增速最高的是苏州港太仓港区,增速为19%。长江沿岸港口镇江、苏州、泰州港的增长势头较好。

篇2

教育工作者亦如农民,表面是从事耕种和收获的简单作业,事实上,在耕种到收获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关注和期待生命的平和、是尊重和赏识生命的博爱。不管在教育的哪个岗位上,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才能够将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把学校当作家庭来建、把学生当作子女来教。

班级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管理好构成学校的这一个个“细胞”,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前提。在学校对班级的管理上,只有把它视作成长中的生命,从其诞生到不断发展都付诸精细的管理和呵护,才可能使整个学校工作有条不紊、有声有色地正常开展。

我们常常在工作中告诉老师们,要“以人为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而学校工作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得在管理中体现对教师的绝对信任,这也是对生命的关注和期待。信任教师,并不等于放任。兼顾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我们首先作好了班主任的选拔和培训工作。

结合双向选择,推行“聘任制”,可以把优秀的教师选拔到从事班级管理的重要岗位上来。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建不好一个优秀的班级;没有一批得力的干将,建不起一所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2002年秋,经过校委会的反复斟酌、讨论,我校开始推行聘任制。聘任的第一步,明确班主任的权利和职责,凸显学校对班主任的重视,发动教师申聘班主任岗位;第二步,在收集了全校教师的申请表之后,校委会再次进行磋商、酝酿,选拔基本功扎实、管理和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而在该年度没有被选拔为班主任的教师,则作为班主任的后备人选,一方面加强对后备班主任的培训,另一方面也为后备班主任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提升后备班主任的各方面能力,为下一年的聘任作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双向选择聘定班主任之后,由已聘班主任展开科任教师聘任,让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走向最优化的组合。班主任是实施学科教师聘任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班主任对照教师的学科教学岗位申请表、综合各方面情况,首轮聘好本班的任课教师。将班主任首轮聘任情况予以公示,再次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由科任教师选择受聘岗位,对出现空缺的岗位由校委会组成的聘任组进行调控,实施二轮聘任。这样,几乎完全由班主任选择本班任课教师,既为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科任教师的密切配合打下了基础,同时也突出了班主任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由聘任制产生的班主任和班级任课教师,体现了学校对担任班主任的教师的信任,也体现了班主任对本班任课教师的信任,这种双重信任是对人本教育的学校管理诠释。不过,信任是基于学校或班主任对教师以前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分配各班级、各教师的目标任务才是对教师未来工作的关注和期待。

以生命意识构建而成的学校班级管理体制,首先要求班主任强化“班级管理为核心”的意识。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伊始,第一项工作就是综合分析本班的实际情况提出班级目标。学校针对班主任提出的班级目标,通过了解和分析该班情况以后,与班主任签定《班级目标责任书》。在明确责任之后,班主任围绕班级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以此指导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工作。同时,这一班级目标也作为本班任课教师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任课教师要结合班主任签定的《班级目标责任书》,根据任教学科特点和分析班级学生构成情况,提出学科目标和制定学科教学计划。

真正实现以班级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一方面需要强而可行的分级管理和考核,另一方面还需要上下齐心形成合力。我们是这样使二者科学地结合在一起的:

一、加大班主任的管理权限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是学校聘任的班主任,在以班级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之中,学校就要放权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有权可用、有权能用。班主任的管理权限不仅是对本班学生的管理全权,而且还涉及到对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只有让班主任成为实际上的学校管理人员,才能够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综合力量,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核心作用。

二、实行捆绑式考核

班级与班主任、班级与任课教师捆绑考核,首重班级工作,催生班级生命。班级是有生命的,关键是看它的哺育者如何使它充满蓬勃的活力。班主任不是神人也不是圣人,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班级目标,更何况个人精力有限而众人智慧无穷。要让班级管理管出水平、管出特色,必须依靠班科教师的紧密配合。因此,学校层面以班级目标的实现情况、班级的进步情况、班级在平时的具体表现等作为对该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考核依据,起到了促进班科教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班级工作的作用。

三、学校领导跟班管理

除在后备班主任中选拔出每个班的副班主任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也要主动挑重担,负责一个或几个班的日常管理。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加入到班级管理中去,一方面增强了班级管理力量,另一方面还能起到督促、沟通等多重作用。学校班子成员平常管理倾向于某班,责任在全校,不管哪个班出现特殊情况都必须全力以赴。2002年冬的一天深夜,一个家长电话报告学校,说一批学生近十人商量集体外出,现已聚集于某一学生家。得此信息,全体在校班子成员立即和住校全体男老师一起摸黑下乡寻找学生,沿着乡村泥泞水滑的公路逐户寻找,摩托车陷入泥坑,就几个人抬着走。待找到这批学生,并把他们带到学校教育安置完毕,已是凌晨三点多了。只见下乡教师个人全身湿透,满身泥浆。此次“摸黑追逃”事件后,学校不但加强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理想教育和关注留守学生,而且还进一步细化了班子成员的跟班管理责任,使学校和班级真正连成上下齐心的整体。

篇3

当前,通识类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文通识课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尤其在理工类高校中,人文学科课程与学生的理工专业课程可以起到互补作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在各自领域更全面、平衡地发展。在评价课程有效性的依据中,课堂到课率占据重要地位。到课率越高说明课程越有价值,表明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肯定。反之,到课率偏低,说明课程存在一定不足,未获得学生高度认可,教育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课程亟待完善。

然而,据相关研究,当前各大高校通识课的到课率总体而言并不令人满意,课堂缺勤现象屡见不鲜,这可说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绝不能忽视。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采取一些办法来改善人文通识课到课率低的情况,例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施奖惩措施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终究尚未有令人非常满意的结果。影响人文通识课课堂到课率的原因多多,且其中有些原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织,是动态、复杂的关联关系,难于同时改善或解决。影响到课率的原因也有课内原因和课外原因之分,课内原因包括这些因素:教师(如外形、职称、年龄、话语风格)、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互动教学)、教学内容(如有趣有用、有趣无用、有用无趣、难易等)、教学场所(如教室光亮或阴暗、教室楼层高或低、教室空气干燥或潮湿、教室温度高或低等)、教学时间(如白天或晚上、周末或假期等);课外原因包括这些因素:天气(如天气宜人或雷雨暴雨天气)、学生(如身体健全或残疾、身体生病或无恙、情绪低落或高涨或正常、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师和教学方法的喜好等)、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是否与上课时间冲突、其它课程上课时间是否与本课程时间冲突等)、以及其它不可预料的课外原因。不论课内还是课外因素,它们都会共同和微妙地影响课程到课率,其共同影响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是难以一一厘清的。

然而,不论问题有多复杂,解决问题的努力决不可停歇。为了解影响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各课内因素(或称课堂因素)各自起的作用特点,笔者与其他人员一起对华南理工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开设的118门人文通识课进行了全程跟踪调研。调研方式包括随堂听课记录、问卷调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等,随堂听课记录包括记录学生到课率、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课堂活动特点、点名频率、考核方式、班级人数规模、教师外形特点、职称和性别等,以便深入了解每一门课程到课率与各课内因素的关联关系。经过一个学期的调研,我们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得出以下发现。本文所称的人文通识课包括人文科学通识课和社会科学通识课,为了行文便利,简称为人文通识课。

一、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的主观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调研的118门课程的调研数据进行了整理,由于有些课程的调研数据不够完整,只整理出完整、有效的113门课程的数据。笔者将每门课程的数据分别按课程名、教师姓名、教师外形和性格、教师职称、教师性别、教学方法、课堂活跃度、点名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方式、班级人数规模、应到人数和每次课实到人数等进行分类,形成了113门课程的分类数据表,即113组数据,以下分析就是基于这113组有效数据进行的。

总体来看,在113门通识课程中,有近一半课程的到课率在60%-80%之间,也存在个别课程到课率极高或极低的现象。由于在调研过程中清点到课学生人数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比如在清点到课人数时可能出现学生有特殊情况已暂时离开教室的现象,因此实际到课率应更高一些,但不会相差很大。但无论如何,全校的人文通识课60%-80%的到课率并不是很理想。可见,探究影响通识课到课率的因素,包括课内和课外因素,以利于采取应对和改善措施,提高到课率,这是非常必要的。

调研数据也表明,学生到课率也存在着一定的依时间而变化的趋势。约有61%的课程,其到课人数的最大值出现在第一和第二次课中,换言之,在人文通识课开课最初的两次课,到课率通常是比较高的。而在学期期中阶段,到课人数逐渐回落至平稳。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课程没有达到学生预期期望值,抑或是学生在摸清课程教学要求特点之后选择“偷懒”旷课,使得到课率有所下降。此外,临近期末时,到课人数又有所回升,这可能是学生需要了解期末考试相关事项所致。

总之,本次调研的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总体特点是:到课率多集中于60%-80%之间,也存在少数两极分布,总体到课情况不理想。到课情况存在一定的时间影响趋势,具有先高后下降,最后稍许回升的特点。

以上是总体情况,下面是对一些具有共性或类型化数据的具体分析。

(一)极低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发现,有12门课程(约占11%)的人文通识课平均到课率低于50%,即到课人数不足一半,这说明存在大部分学生旷课的现象,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对比这些课程的调研记录数据表,可发现一些共同特点:授课教师形象的描述中类似“年轻”、“时尚”的字眼出现得较多,这些课程的课堂活跃度普遍一般,点名频率大都较低,课堂作业大部分较少。最为显著的一点是,绝大部分课程是应到人数达到120人的大课堂(如表1所示)。

(二)极高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发现,有6门课程(约占5.3%)的到课率高于90%,也就是说学生几乎全勤。甚至其中有个别课程的到课率高于100%,原因在于一些没有选修该门课程的同学也前来听课,这部分同学数量不少,且几乎每周如此。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6门课程中有些课程开设了几个班,在不同时段授课,但到课率同样很高,例如《西班牙语初级》和《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这说明这些课程不论在何时段上课,也不论是哪些学生听课,学生们都很愿意到课。对比发现,这些高到课率课程多为全英课程,课程的班级人数规模均不超过60人。授课教师均为女性,且调研记录中多次出现“漂亮”、“长相好”等字眼。多数课程课堂较活跃,点名频率低,作业较多(如表2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高到课率的全英人文通识课的相关课堂因素具有如表2中的特点,即教师为女性,长相好,课堂活跃,很少点名,作业较多,小班授课。

(三)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中发现有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而到课率不同的情况。例如,“创业学”由三名不同教师授课,但到课率略有不同,观察其存在差异的课内因素特征,发现由女教师授课的那门课程班级的到课率要比由男教师授课的另外两个班级高,并且其课堂活跃度明显更高。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大学美育》和《岭南文化》课程中,女教师授课以及课堂气氛更活跃时到课率更高。此外,《物流与社会》课程的对比组可比性较强,该课程开设的3个班分别由3位外形长相接近的中青年女讲师授课,另外其他的课堂条件几乎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3个班的到课率特点是:课堂活跃度和点名频率高、以及作业量多的班级到课率更高(如表3所示)。

由此可以推断,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班级的情况下,高到课率的班级其课堂因素特征如下:女教师班级比男教师班级到课率高,课堂活跃度和点名频率较高以及作业较多的班级到课率也相应较高。

(四)同一教师讲授不同课程的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中也发现有同一教师讲授不同课程的情况,虽然案例不多,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比如,同一教师在两门课程中采用的授课方式相似,其课程作业、点名、考试的情况也类似,但到课率还是有所差异,例如有一位教师讲授的“创业学”与“营销学原理”的情况就是如此。这说明与教师和教学方法无关的因素也在影响着到课率,例如课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或者其它课外因素。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课堂因素有多个,包括教师外形、教师性别、课堂活跃度、点名频率、作业、班级规模等。其中对提升到课率有正面积极促进作用的课堂因素特征显示为:长相好的女教师、课堂活跃度高、作业较多、小班授课。而对提升到课率有消极负面作用的课堂因素特征显示为:外表年轻时尚的教师、课堂活跃度低、作业少、大班授课。此外,据前述分析,课堂点名频率的高低对课程到课率的影响不具确定性。

二、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的客观分析

通过以上对113组调研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了影响课程到课率的诸个课堂因素及其与课程到课率的关系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具体是如何起作用的,笔者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采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式进行客观数据分析。首先,将113组调研记录数据中的主观分类剔除,留下教师职称、教师性别、课堂活跃度、点名频率、作业量、考试形式以及课堂总人数这些客观分类,且为了方便建模,对这些非数字化的课堂因素分类进行数值替换,具体替换形式如表4所示。

由于样本数量不是很多,分析结果会存在一定误差,此模型只解释了到课率波动的43.19%。但是,由于调研对象学校所开设的人文通识课数量也有限,此模型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些课堂因素与到课率是正相关的关系,另一些因素则是负相关的关系。在正相关的课堂因素中,可以看到,课堂越活跃、点名频率越高、作业越多、考试越严格、班级人数规模越小、由女教师授课的课程,其到课率可能会越高。在这里,通过模型分析,就可以明确地看到在前一部分的主观分析中无法确定的点名频率对到课率的影响,其对到课率的影响是正相关,即可以促进到课率的提升。

篇4

增值概念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与学生的原始成绩相对应,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在考虑学生之前的成绩的基础上,本校(本班级)的学生与本地区同类学校(本校其他班级)的学生相比,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为了测量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必须要有学生在某一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能力(即初始状态,例如入学成绩)信息,以及学生在该段时间结束时的学习成果(即终结状态,例如期末考试成绩或毕业成绩)信息。随着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的增加,人们会预期学生的成绩会有所提高。因此,“增值”表示通过教师的教育使学生学习成绩超过预期成绩的部分。增值性评价的目的是评估本校(本班级)的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与另外一些学校(班级)的相似的学生群体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最后以学生的进步(增值)情况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二、增值性评价的具体操作

我们的增值性评价指标包含多项内容,现以其中一项考核指标——名次段任务(因试卷难度、满分额度等各种因素,与分数段相比,“名次”是相对稳定的一项指标)对具体操作进行说明:

1. 合理确定教学任务指标。教师的教学任务指标就是对学生的进步指标要求,以学生在某一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成绩确定,并参考相关数据确定一个预测的指标任务。比如高一年级,我们则以学生进入高中时的入学成绩为起点,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每一位学生在本地区同类学校(或本校)所处的位置即成绩排名(只面向教师,非必要时不向学生公布),并以此为起点,然后通过分析参考历年情况制定一个相对合理、客观的预期目标任务(可以向教师征求意见)作为教师(或班级)的教学任务指标(如图1)。

篇5

Key words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score; early war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试成绩不仅是考察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各个学期学生所修课程成绩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全面了解教与学的真实情况,挖掘异常的成绩分布现象,有利于对教师教学存在的偏差给予预警,对教师纠偏提出合理化建议,必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 概况

笔者分析了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2015-1学期学生总评成绩情况,分析的范围是全校的8个学院2个部: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数理部、体育部,344个班级:所有2012、2013、2014级的班级,共583门课程,涉及专兼职教师736人。全面统计了这些班级课程的不及格率、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及其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从总体情况看,苏州市职业大学绝大多数课程总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但也存在一些异常的分布,如有的课程成绩普遍很高,有的优秀率甚至为100%,而有的课程不及格率超过80%。

2 各院部总体情况

表1和表2的总计都一致地反映学校的教学总体情况: 全校有接近三分之二(63.98%)的课程总评成绩无不及格现象,应该说总体上是宽松的。

2.1 从学生方面看各院部总体情况

表1列出了按学生所在院部统计课程总评成绩不及格率情况汇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院部的学生感觉对课程总评成绩的宽严程度。其中艺术学院和教育与人文学院分别有81.2%和82.8%的课程是全班100%通过,成为全校学生宽松之最;另外数理部和体育部分别有2.5%和2.6%的课程全班的不及格人数超出了40%,成为全校学生严格之首。

2.2 从教师方面看各院部总体情况

表2列出了按教师所在院部统计总评成绩不及格率情况汇总,从中可以看出各院部的教师把握对课程总评成绩的宽严程度。其中体育部和艺术学院分别有76.5%和88.0%的课程是全班100%通过,成为全校教师宽松之最;另外体育部和教育与人文学院分别有0.9%和1.2%的课程不及格人数超出了全班人数的40%,成为全校教师严格之首。

由于体育部班级有2.6%的课程全班的不及格人数超出了40%,而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师任教的课程有76.5%是全班100%通过,是全校教师宽松之最。说明体育部班级学生的情况一定非常特殊,需要有特殊的对策和措施。

3 异常的成绩分布现象

在此,笔者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正常的成绩分布的分析从略,只就从不同角度得到的异常成绩分布进行分析,暴露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相关部门、相关教师研究对策,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1 有些课程成绩的优良率过高

表3列出了课程成绩优良率达到100%的部分记录(注:选取的依据是优秀率高),其中有3门课程的优秀率达到100%,其余11门课程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合计达到100%。建议课程归属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教案、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2 有些课程成绩的不及格率过高

表4列出了课程不及格率大于40%的记录,建议相关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教案、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3.3 同类课程不同教师授课,成绩差距较大

表5列出了同类课程因任课教师不同,总评成绩差距很大。建议课程所归属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下列课程进行确认,并对它们没有组织统一备课和考核说明理由,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4 同类课程同一教师总评成绩差距较大的班级

表6 列出了同类课程同一教师总评成绩差距较大的记录,反映出学生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同一课程同一教师,只因授课班级不同,总评成绩差距较大,反映出学生接收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建议组织专业人员对下列课程情况进行确认,并对它们考核不及格率相差悬殊说明理由,针对是否存在因材施教方面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例如:在确定了班级学生总体水平差异为主要原因时,学院部课程小组是否需要分别制定适配的课程教案,来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4 纠偏建议

从分析学生总评成绩暴露的异常的成绩分布现象,笔者就教师教的方面,给出以下纠偏建议:

4.1 在因材施教方面有待改进

同一门课程,相同学时数,同一老师对不同班级授课时,教学效果相差很大。说明教师很可能在因材施教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如何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使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

4.2 在研方面有待改进

同一课程标准,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分别对不同班级授课时,教学效果相差很大。说明教师在授课和考核方面存在着差异。应该按照学校规定在备课和考核方面统一起来,这样就不致于出现考核成绩相差很大的情况。

4.3 在成绩控制方面有待改进

篇6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使得运用先进的软件开发平台和数据库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和网络化管理,成为高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目前,许多高校的校级职能部门都已经建立了针对日常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1]。然而,对于高校来说,部分教学信息管理还有待完善。

例如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教师、或者学生经常需要查询教师、课程、班级、教室或者某些时间段的上课情况,然而高校的教务系统通常只提供了学生课表、教师课表及教室课表,这些信息还不够准确,若要查询某位老师的具体的上课信息(如时间、地点、内容等),必须先找到该教师的教学周历确定其授课的课程名、授课时间及授课班级,然后需通过学校提供的教学课表查找其上课的节次、地点才可以确定下来该教师的上课信息;学校教师、课程、教室等信息非常多,查找某一位教师的教学周历及授课课表非常费时,无法快速查询到指定的上课信息。例如目前的教室,教室课表上显示某个时间点有课程,然而有时候此时间点教室并没有在使用,因为笔者学校很多课程分为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理论学时在教室上课,而实验学时要到实验室上课,故有些时间点教室是空闲的,以至于教室就不能有效的利用;而教务人员若要准确查询学校教室的使用情况,必须依托教师的教学周历才可以确定教室的使用情况,工作效率不高。

如何为学校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准确、及时的教学信息,已成为广大用户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基于Web的高校教学信息系统通过运用Web开发技术设计并建立一个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2]的高校教学信息系统,该系统可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学校的上课信息,如查询某位教师某时间段内的上课信息,查询该教师上课的日期、节次、地点、讲授课程、讲课内容、授课班级等信息;同理,可查询某位学生上课的详细信息,如学生上课的日期、节次、地点、课程、授课教师等;可查询所有课程的授课信息,如课程的名称、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及授课班级等;可查询教室的使用信息,如教室的名称、上课时间及授课班级等,该平台大大提高了各级人员对校内教学信息的管理效率,为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功能分析

基于Web的高校教学信息系统目标是实现对校内教学信息的快速准确的查询,故系统的用户有三类:学生、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对学校的教师、课程、学生、教室的详细查询,故主要实现的功能有:

(1)查询教师的详细上课情况;可查询学校内任一位教师授课的日期、节次、课程、地点、班级等内容;

(2)查询课程的详细上课情况;可查询学校内任一开设课程的日期、节次、地点、授课教师、授课班级等内容;

(3)查询教室的使用情况;可查询学校教室的使用情况,如教室内上课的日期、节次、授课课程、班级、授课教师等内容;

(4)查询学生或班级的上课情况;可查询学生或者所在班级上课的具体信息,如上课的日期、节次、地点、教室、授课内容等;

(5)系统基本信息的录入及管理;可对学校的课程信息、教师信息、教室信息、学生班级信息、教师周历等信息进行录入和管理;

(6)系统的基本设置和维护。

系统具体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信息系统功能图

1.2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3]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在数据库的应用中,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际的应用。

对于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阶段是系统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对用户的业务需求、数据需求、处理需求进行归纳和抽象。根据前期对学校教学信息的大量调查及分析,系统的概念数据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教学信息系统概念数据模型图

2 结束语

系统采用当前流行的B/S结构,B/S结构的模块可扩充性强,对数据库兼容性良好,能够处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允许用户在线更新数据,能够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同时简化了客户端、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在基于Web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可支持针对教师、课程、教室、班级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输入教师的姓名,可立即查询该教师上课的课程、教室、班级、上课时间等,同时其他教学信息也可准确快速查询。在今后的工作中,拟对教学信息进行各类统计和分析,如教师和课程比率趋势、院系和课程的比率趋势以及学生和课程的比率及趋势研究等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为学校教学信息管理及统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华.基于技术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7.

[2]蔡长安,王琪.基于B/S模式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14):2585-2587.

篇7

一直以来,班主任工作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不惜花大力气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究其原因,很简单,班主任工作会影响到班级五十几位学生的前途。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老师组成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直接负责人是班主任,我无力改变我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但是在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做好。本着这种思想,也鉴于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我开始关注我班级的任课教师团队意识的培养。

一、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身份

学生间难免有矛盾,需要我们去沟通、协调,同样,科任老师一起工作,难免会有磕磕碰碰,难免有些情绪,这个时候同样也需要我们从中协调、沟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科任老师有需要,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满足,实在不能满足的,也要交代好原因。这里我们有个小故事:班上陈某某同学,平时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马马虎虎,老师找他问起原因,他却回答说:“老师您放心,你不用管我,我考试肯定能过!”这让老师非常恼火,对学生说:“你这几次考试,没有一次是通过的,你凭什么有信心肯定能过?”当然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发生了一些不愉快。这时候就需要我这个班主任出面来协调了。我把陈某某叫过来和他谈心,并让他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他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去和任课老师沟通好,就是这个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不好,并说明学生的情况,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然后让学生主动再和老师去沟通,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班主任并不是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领导,自己与其他任课教师是平等的关系,自己其实是一个服务者,是一座架在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起到沟通、协调作用的桥梁。

二、班主任要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其实是对所有老师的要求,但是,对班主任更加重要,它会直接或间接地严重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好坏。

一个班级五十多名学生,家庭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想法不同,难免会有冲突,需要你来协调,某个事件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影响几个学生,但是,如果和任课老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影响一个班级。更何况,有的学生比较老到,慑于班主任的权力,不敢在班主任面前做出什么,但是有可能在科任老师面前造次,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会倾听科任老师的声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一个班级的所有老师都能开开心心地上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班主任要顾全大局

古话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们应该谨记这句话,因为,讲台下100多只眼睛在看着我们呢!班主任更要谨记这句话,因为除了讲台下的学生之外,还有这个班级的其他任课教师,他们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也正在望着你呢!

顾全大局也体现在对各科的工作重点上。我们学校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对每次测试成绩有非常详细的分析。这个分析不只要分析成绩,而且要分析对比前后成绩的差异,寻找造成成绩变化的原因,以期解决问题。每次年级部做完全年级分析后,班级还要进行班级每位学生的分析。在班级分析时,班主任就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要分析每位同学成绩的变化,而且要知道产生成绩变化的原因。不但要分析总分情况,还要分析每门学科的情况,这时班主任就要顾全大局,不能只看到自己学科学生的成绩,还要分析到每位学生哪门成绩是强项,需要提优教学;哪门学科是弱项,需要补差教学。分析到每位老师需要关注哪几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到如何具体对重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对这些学生每节课必须要有一次提问;每次作业必须面批等等。

所以,此时“说一套,做一套”是行不通的,必须让自己站在一个顾全大局的立场上,时刻为班集体利益考虑,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这样才能使别人信服,才能使班级团队意识一点点地增强。

四、班主任有时还要有自我牺牲精神

现在评价老师都用量化的标准,科任老师之间平均分、优秀率,哪怕差个零点一,大家都会不开心,从某个角度来看,这反映了老师的上进心,不服输的精神,但是仔细想想,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零点一到底能说明什么呢?可是,多了零点一就第一了,别人就认为你教得最好,反之,少了零点一别人就觉得你还是不行。正是由于这种状况,老师之间、班级之间的竞争很是激烈,但是时间是有限的,只看班主任怎么去分配了,这个时候,你让科任老师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是不可能的,势必引发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那么此时,就需要班主任来作出一点小小牺牲了,毕竟学生比较看重的不是某一科目,而是五科的总和,我们学科老师之间的什么零点一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班主任此时的小小牺牲或许就能对科任老师,对整个班级产生不小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小小的牺牲有可能意味着一个班级的大成功。

篇8

作为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博客搜集整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信息,在“班级日记”、“班级新闻”中展示。除了日常表现外,还可以有好人好事、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情况分析以及迟到早退等情况。教师、家长都可以通过博客定期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及时、详细和更加全面的评价,或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家长通过博客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样,各任课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博客了解班级的整体表现、班级活动等。

在学校的各班级博客中,有图文并茂的科技小报,有充满童趣的精彩文章,有天真可爱的童年相册,有秋游时快乐嬉戏的照片,有公开课活动掠影……这里有孩子们成长的喜怒哀乐,这里记录了班级中一件件平凡的事。相信等学生们长大后再回首时,这些都会成为他们美好的记忆。

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

班级博客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现实中,有很多学生不愿面对面地对老师、长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但在班级博客中,孩子们少了面对面的那份尴尬和顾忌,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可以在这里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进行情感的“零距离接触”。如果学生不愿将自己的留言公开,还可以设置匿名的交流方式。

此外,教师还能与家长在班级博客中及时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使家长能实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教师还可在班级博客中介绍各种教育理念,使家长能从中学习与孩子交流、教育孩子的知识、经验。也因此,班级博客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开展,开通了家校联系的“直通车”。

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班级博客还可以成为数字化班级日志,实现对班级的数字化管理。利用班级博客实施班级管理,可以实现学生、家长和教师主体作用的三位一体化。在博客中通过“主题活动”、“班级荣誉”、“班级记事”、“班级相册”等栏目,以鼓励学生和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原则,将学生的各项常规表现和学习情况有选择地公布,将班级的一些杂务细化为若干个小项目,对学生进行监督和表彰。让学生依据这些评价改进不足,争取天天有进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同时,我鼓励孩子们就班级里发生的事在班级博客中畅所欲言,可以是提意见、也可以是提建议。这样,班级的事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事,他们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也能更有效率。

篇9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作为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种十分新颖的尝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突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教师需要深入班级,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了解,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创设班级管理机制,不断增强学生严格遵守班级制度的意识。因此,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1]。

一、以学生为主体概述及高中班级管理要点分析

(一)概述

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观念也是班级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该指导思想始终保持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始终根据学生需求进行班级活动的管理,包括学习需求、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以学生为本的这种管理理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需求和个性的发展,并且打造一种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也能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达到学生全面成长这一目的。基于以学生为主的班级管理角度,高中班主任务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时刻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2]。

(二)要点分析

第一,要注重构建自主管理模式,是指以学生为本管理思想的一种实质性体现。学生不仅可以主动管理,也可以受到管理,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于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更能对班级事务管理较为上心,从而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职责。第二,要注重制定班级制度。班级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时刻注重公平平等,打破传统班级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大幅度调整,充分体现人文的关怀[3]。还要注重制度的设立,引导高中生正确认识错误,找到正确的做法。因为高中生处于十分重要的成长时期,目前心理状态仍然不够成熟,在设立制度时切不可过于死板,而是要具备灵活性,必要时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三,要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实际情况是,班级管理更多是教师的事情,学生的参与感不强[4]。长此以往,师生对于班级管理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但是,在以学生为主的这种新型班级管理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学生也可以发表意见,师生合作,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创新理念,对教师而言更是挑战,有着巨大的价值[5]。

二、高中班级管理问题

(一)现状分析

与初中生相比,许多高中生的思想十分成熟,能力有所提高。以自控能力而言,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更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会存在叛逆心理,再加上一些高中的学生课业相对繁重,很容易带来更大的压力,无形中加剧了班级管理难度[6]。若是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个性化的发展,也没能严格遵循学生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过于强硬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状态,导致高中班级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于班级管理的理念有待更新。一直以来,高中班级管理由班主任负责,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学生的管理模式。这种情况经常会导致许多教师对于班级管理的认知存在片面性。班级管理的方式过于老旧,以教师为主体。虽然在短时间,这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时间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出现隔阂。2.班级管理的策略有待改进。由于许多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些学生个性极强且较为叛逆,若是采用打压、严格约束等一系列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良好氛围的营造。再加上这种过于刚性的管理,很难得到学生的支持和理解。教师制定一系列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管理班级,却没有考虑到这些方法是否适用于高中生以及是否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没能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使得班级的管理只是形式主义。3.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不强。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参与其中,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这也是最为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但是,目前许多学生对于自主管理的认知不足,再加上缺少应有的独立能力,甚至一些学生带头对于班风班纪破坏。没能严格遵循教师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方法,也正是因为缺乏管理意识,教师和学生针对班级管理很难达成一致。

三、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策略分析

(一)创设良好班级氛围

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务必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营造一种理想的情景,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增加对班级的归属感以及班级的凝聚力。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中也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第一,定期举办班级活动,就是可以在每隔几周或者几个月,利用班会的时间,针对这一时期班级出现的事情进行适当点评,或是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针对一些事情开展讨论,得出结论,在班会结束之前,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和总结,由教师进行点评,有利于增加学生彼此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想法,从而打造一种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第二,要开展常态化的班级辩论赛,通过辩论的方式获得对方的观点,为教师今后进行班级管理提供明确依据。高中生正处于极度的敏感期,在这一特殊时期,需要教师给予关注和理解,也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因此,进行常态化的辩论赛,特别是对于一些可能会引发社会争议的案例特征进行分析时,更能让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发表意见,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

(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是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优化策略之一。由于高中生虽然处于敏感的青春时期,但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教师可以将适当的班级事务主动权交还学生。这并非是放纵学生自由安排班级事务,而是需要一定界限内的自由,是指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让学生有序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的建设作为班级管理重点,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对于教师和学生彼此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高中班级而言,由于文化建设内容较多,例如班级纪律,促进学生挖掘更大的潜力,也需要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除此之外,教师更是需要做好表率,通过正向的语言和行为,向学生传达积极思想。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文化建设与学生进行商讨,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做到相互监督,更要注重客观环境的建设,包括班级卫生情况、整体环境打造等等,让学生在一种明亮宽敞的空间学习,使更加轻松、干净、愉悦的环境逐渐感染学生的心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构建优秀班干部队伍

由于高中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教师需要充分肯定学生,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也需要从学生认知和心理状态出发,选择合适的班干部,进行班级内部管理。而对于班干部的选择,不仅要只注重成绩,也注重其他能力。为了保证公平、公开、透明,需要让学生自由竞选,集体投票。不仅民主,也能够选出学生心中最为理想的结果。在选出班干部以后,教师需要注重班干部的培养,带领学生进行班级活动,对于班干部而言虽然是一项挑战,但是更能激发责任心,也能让班干部在不断地管理和实践中发展个人的认知和能力,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总而言之,班级管理作为高中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对于教师和学生会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转变以往的认知,赋予学生更大的权利。而对于学生来讲,也需要积极响应教师的引导,挖掘自身潜力,让学生能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成为班级的一分子,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雅柳.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策略探究——以数学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33).

[2]马静.中学班级管理与德育相互结合的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7(04).

[3]刘伟,张旭.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2011(01).

[4]鱼进洋.浅析农村中学班级管理工作面临的窘境及应对措施[J].读写算,2020(18).

篇10

从理论上分析,情感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是情感教育的载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情感与教育相互融合,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创新中成长[1]。

二、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1.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

在班级中假如缺乏了凝聚力与向心力,那么难以将学生团结起来,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因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个体差异较为明显,为将学生团结在一起,则离不开凝聚力与向心力。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能够对学生实现感情教育,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对学生情感需求进行关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2.加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生之中有着一定的威望,且对班级管理的效果有所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那么则会提高学习热情,支持教师的各项工作,相反,学生则会与教师对立,产生怀疑。面对这种情况,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能够稳定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公平的对待下感受教师所给予的关爱。同时,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还能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

3.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在学习中都要实现身心的发展,而判断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关键则是看学生的身心是否得到良好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融入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引导学生摒弃错误的理念,抛掉坏情绪与负能量,同时还能做好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双重指导。

三、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的运用策略

1.明确情感教育在小学阶段的目标

毋庸置疑,在学生学习进程中情感教育需要贯穿其中,在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情感教育的实施更加重要,对此教师需要明确其目标。其一是通过情感投入的方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并接受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二是要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准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其三是教师需要对学生加以关心与关注,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进行分析,深度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如此才能为因材施教而奠定基础。其四是教师需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分析学生情感中所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开展问卷调查,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学生能够消除顾虑,表达自己的情感,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

2.对学生实施情感激励

表扬与惩罚是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是维持班级管理有序的重中之重。其中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尽可能多地应用情感激励,以此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其一是要加强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激励,教师可以私下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心态加以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直面困难与挫折。其二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应用多种方式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对学生之中所存在偏离现象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与求知欲望。

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11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摘要:简单地计算出教师测评得分的平均值,不能客观真实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设计教师测评管理系统时采用相对平均值核算方法。该核算方法能有效防止学生与学生之间或班级与班级之间对同一个教师的评价误差。该文还从系统开发过程的视角着重介绍了UML建模技术在需求分析和结构设计层次中的应用,提出了教师测评管理系统开发的新思路。

关键词:教师测评;UML;相对平均值;B/S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0957-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Evaluation Management System

ZHANG Ling

( Network Center of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100, China)

Abstract:Simple to calculate the average teacher test scores, can not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 so we use the relative average value calculating method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The account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evaluation on the same teacher error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or class and class.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UML modeling technology in the hierarchy of needs analysis and structure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some new ideas of developing teacher evalua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teacher evaluation; UML; the relative average value; B/S mode

教师测评是对教师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德等进行评价,并用之判断教师与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本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测评,通过评测结果以达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的目的,使教师测评工作更加公平、公正 [1]。

1 测评数据的核算方法

传统纸质教学测评方法是教务工作人员印刷大量的教学测评表,发放到每个一教室进行手工测评,这种测评方法会产生海量的数据,统计工作人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核算每位教师的测评结果。统计工作人员普遍采用的核算方法是把任课教师的所有测评数据相加,用总分除于参评人数,得到的平均值就是该教师本学期的最终测评结果。这种核算方法简单,但存在弊端,它的缺陷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带同一门课程,每个班级对该教师的测评结果会相差很大。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有的班级对老师进行测评的时候不能公平、公正的给教师进行打分。平时对他们要求不严格的老师测评分打的很高,相反老师平时教学非常认真要求严格的情况下反而测评分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系统时采取的核算方法是相对平均值法。相对平均值法的应用能很好的防止某个学生或某个班级打分时带有感彩,杜绝学生刻意给老师打高分或低分。使教师的辛勤工作得到回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相对平均值核算方法如下所示:

Sum=((Class[1]+Class[2]+Class[3]+…Class[i]+....Class[n])/m)*100 (1)

Class[n]:代表某一位老师在某一个班级的测评权重系数;m代表该教师本学期上课的班级数。

Class[i]=Teacher_Average[j]/All_Teacher_Average[j] (2)

Teacher_Average[j]代表某一班级内某一位教师的平均测评得分。

All_Teacher_Average[j]代表某一班级内所有教师的平均测评得分。

Teacher_Average[i]=( X[1]+x[2]+x[3]+…X[i]….+X[n])/n (3)

Xi代表一个班级内某一个学生对该某一门课教师的测评分数。

N代表一个班级的总人数。

All_Teacher_Average[j]=(X[1]+x[2]+x[3]+…..+x[j]+….x[n*h])/(n*h) (4)

N代表一个班级的总人数,h代表某一个班级开设课程门数。某一个班级对本学期所有开设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测评产生的数据为n*h。

2 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2.1需求分析

2.1.1教师测评管理系统完成的功能包括

1)对教师、学生、专家和系统管理员等用户的身份进行有效验证。

2)添加教师、班级和课程名称等信息。

3)系统只允许对当前学期在测评对象的权限范围内对教师进行测评。而且必须按规定选择完所有的测评项目,系统才接受提交,否则测评结果无法提交。同一位参与测评的对象只能对相同的被测对象提交一次测评结果。

4)系统对测评数据自动统计、分析,并自动产生测评数据报表。

5)系统具有结果的查询功能。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查看自己本学期的测评成绩,校领导能查看全校教师的测评成绩。

6)测评工作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可以由系统管理员通过后台管理的方式加以管理和控制。

2.2系统用例图

学生用例图的主体角色是学生。首先,学生通过系统的登录界面,输入个人用户名和密码,系统进行身份验证,如果用户信息和数据库的信息匹配无误,进行选择教师界面。然后,学生从操作界面里选择自己任课教师,作为测评对象,最后,系统根据学生选择的测评对象调出测评指标,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给老师进行评价。测评完之后提交结果,并退出教师测评系统。学生用例图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用例图

2.3教师测评时序图

在教师测评序列图中,首先,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在登入成功之后,系统自动调取测评指标。学生选择测评对象,对测评对象进行打分评价。学生对测评信息确认无误之后,提交测评数据,系统根据教师测评算法和权重指数核算出教师的最终评价结果,保存数据到数据库里并退出系统。教师测评时序图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测评时序图

3 逻辑和数据库设计

3.1制作对象类图

类图是面向对象系统建模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图,是定义其它图的基础[4]。教师测评管理系统对象类图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测评管理系统对象类图

3.2建立包图

通过对图中各个包以及包之间关系的描述,展现出系统的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5]。

教师测评管理系统分为“学生测评包”、“专家(督导)包”、“管理员包”、“校领导包”、”和“数据库包”等。教师测评管理系统包图如图4所示。

图4 教师测评管理系统包图

4 结束语

系统的实现改变了以往手工成分较多的教师测评工作,使学校领导对各项评教信息的管理查看更加方便,提高了教学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扈志洪,杨华千,张伟.中小学教师教学效果量化测评系统设计与实现[J].教学与管理,2007(4):25-26.

[2] 董勇,郎永祥.基于面向对象技市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系统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29):16-17.

[3] 冀振燕.UML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5-38.

[4] 毛明霞,欧冰玉.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医学信息,2003,3:25-27.

篇12

但是,在当今以数据引领管理和管理决策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原有的年级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仍然没有达到数据时代应有的分析质量和分析层次。

1.借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手段和数据分析,形成管理的数据思维,实现从“经验型”到“数据型”的转变

(1)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学生成绩、班级成绩的粗糙了解,转变到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对数据特征及规律的把握。

(2)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考试中某一群体成绩的粗糙了解,转变到精细的分类和对每一个体特征的把握。

2.借鉴大数据时代的管理理念和组织原则,明确与挖掘管理对象的本质,实现从“分数型”到“知能型”的转变

(1)重新审视传统的“一分三率” (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关注的是什么,从学校及教学管理层关注“一分三率”,转变到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知能问题。

(2)“知能型”分析不仅仅把进行教学分析的主体放在年级管理人员、班级管理人员一方,更注重把成绩分析的主体放在学生和家长一方,从而引导“教”的一方改进“教”的方法,促进“学”的一方改进“学”的策略。成绩分析更应注重使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分析和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来。

3.借鉴数据挖掘的思想,从“横断型”转变到“追踪型”数据分析,并确切地表现为决策、管理与实践

(1)从对一次考试的深入分析,转化到深入进行历次考试的纵向分析,并进行数据的比对。

(2)通过追踪分析多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规律,转变到思考教与学和管理细节,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决策与措施,更重视反思若干个连续的时期的措施与管理的系统工程的实施。

4.管理的精细化必然要求评价指标化、数据化,教学与德育管理中的数据存储与数理统计,需借鉴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仓库”和“网络数据分布”手段

(1)借助于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往不能或难于进行的分析将被解决,但这需要评价人员革新观念和管理方式。例如,在传统的模式下,数据以“一周”或“一月”为周期的阶段性汇总和分析,以体现被观察对象的阶段表现。而在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下,数据可随时以任何时间间隔汇总与分析,并以方便的图表化方式呈现规律与状态。

(2)以往的成绩分析,因其技术性及专业性,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而借助现有的计算技术和统计模型,成绩分析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和普通教师提取信息的操作。

(3)数据及分析结果的可靠存储和检索、便捷的提取和访问、即时的分析与使用,使得“用数据表述事实”、“用数据权衡资源调配”、“用数据判断决策”和“用数据改进管理”成为现实。

(4)以数据技术、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背景的数据分析、结果描述的数据思维成果,是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教学与德育的管理层、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需要进行教育评价、数理统计和组织管理知识的自我“充电”,毕竟统计与评价是一门综合的科学。

案例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及教学管理层中所强调的“一分三率”标准,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成为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事实标准。这种依据“一分三率”的管理目标,在指导教师教学时,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针对每一个人,同时,各学科之间也将失去联系与沟通,从而优势力量与优势资源不能集中,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偏科”和教师“拼抢”时间现象成为普遍。正因为过度关注“一分三率”,学生的层次差距、班级的针对性管理就成为笼统的分析,而不能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清晰地描述年级和班级之中出现的层次分化,也不能建立在如何调整后续工作的思考上。

我们在多次以数据进行思考的成绩分析的尝试后,逐步认识到要尽可能引导教师以数据来分析和反思成绩分析所反映的知能问题。这种引导,不是仅限于“一分三率”,更注重直观化、图表化和数据化问题,体现成绩分析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整体结构问题、阶段性问题、时序性问题和层次问题,从而追踪和返回到教学问题、班级管理问题以及家校互动问题。这样的分析,就把年级管理的上层与下层,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完全纳入到问题的分析之中,形成教育与思考的合力。

问题解决

1.在年级教学管理中,关注班级整体和学科整体的分析与比对

(1)关注各个班级的学科成绩是否均衡,从差异上观察班级与任课教师特征。通过统计的方法,得到某次考试的班级“学科成绩均衡图”,直观反映单次某一班级各学科的优势。这样,结合“各科成绩对班级贡献度比较”,年级组长、班主任可详细掌握班级各学科学习情况和动向。

(2)关注各个班级的历次总分的追踪性对比。基于网络存储的数据,可方便地得到“历次考试成绩总分对比”图表,由此可追踪班级整体发展和规律,借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班级发展情况;若参考“总分”、“名次”和“标准分”的追踪性对比,则可反映不同侧面,如学生是否出现了层次的分化等。

(3)年级组长与班主任可通过数据存储仓库,提取到其他数据,如通过“考试总体情况”数据、班级历次或单次的成绩册来细致研究每一位学生,或者某一特异性群体的学生;查看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数据报告,则可反映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有些就是德育管理中的问题;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就是教学问题。

2.关注备课组,研究纯粹教学上的细节问题

(1)关注备课组,从统计学角度细致研究整体与个体、全局与部分。可以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单学科或总体成绩的单次考试成绩“箱线图”。“箱线图”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五数总括(最高值、最低分、中间分数、上下四分位数)和数据散布规律、异常值。当然,若对统计图表较为熟悉,也可以分析和使用“茎叶图”,则可更为细腻地刻画班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结合“班级平均成绩―班级标准差对比表”,则可反映学生成绩的集中或离散与总体平均分情况。

(2)关注备课组的单一学科历次考试班级对比,以追踪教学与管理的变化。使用“标准分追踪对比图”来反映班级成绩的变化,则使对比不再依赖具体试卷难易等情况,可以真实地反映整体与个体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同样,在标准分计算时所反映的差异数值,则可反映班级学科成绩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与管理的协同性。

若备课组长参考“卷面质量分析”、“命题分析和能力分析”等数据,则从知能基础及学生个性特点上把握管理中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班主任数据、任课教师数据,进一步去研究和反思问题。

3.关注学科教师的统计数据,以探求教学、管理和学生群体的知能问题

(1)学科教师分析成绩,应关注发展性和“人”的因素。只依赖一种或几种统计方法来表现和反映学生成绩、教学成绩不完善,也不客观。但它是必然的导向。 同样的,没有建立数据模型,不从数据出发,不用数据说话,这种分析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就更为荒唐了。在当前已经进入“细节管理”、“数据管理”的时代,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本质上是某一方在管理中极为微小的进步超越了对方,那种一方大幅度超前于另一方而获得发展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2)统计的学生数较少时,对数据更有意义的处理,不仅仅是统计,而是分类、追踪和挖掘。从学科教师角度看,较少学生的分数是否趋中或正态,现实意义不大,此时针对个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意义更大。

(3)学生成绩相对于知识、习惯、能力、态度等,在成绩数据上是如何表现的,需要对现实与发展同时关注,而不是只关注现实或发展的一种情况。必须承认,学科教师的数据统计知识的素养和能力,技术与数据的支撑,也会影响到成绩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4)学科教师“追踪性”地关注班级整体情况。借助当前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优势,可从各个角度研究班级总分、对比历次考试成绩的变化、研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关注进步与退步的具体学生,落实、定位到个人,以解决管理的各个细节问题。

(5)反思个体作答与试题情况。学生在考试中的反映,本质上是操行的意识与习惯问题。例如,以网络技术采集数据,可从学生作答的“小分统计”,研究每个题目的得失分;“知识点统计”对应到知能问题;“错题名单”对应到个人。基于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技术的作答分析,实现了人、题、答的一一对应,从而为“定位”和“盯人”做出了技术和实现的准备。三个要素的对应,本质上指出了教学与管理中要寻找的问题―― 个体与知识、能力的情况与后续管理。

利用数据分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经验性”的容易知识点,数据却显示出现实与经验的大相径庭。数据会揭示教师、学生和教与学双方作用的变化,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做法,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而数据则将显示这种改变与方向。

(6)从数据指导管理,让数据说话,以指引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和内省性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行为。数据的这种指导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身上,也将指引教学的管理。例如,提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二次利用作答分析数据,做出知识与能力的考点“灰度矩阵图”,用灰度表示通过程度,迅速掌握个体的知识(或能力)的薄弱点,迅速对学生进行辅导层面的分类。这是一个富有启发的实务性的工作,它可以被利用到管理的很多方面。

案例反思

学校的年级管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系统管理工程,涉及教学、德育和组织管理的资源调配等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年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成绩及操行表现的整体提高,达到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