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08:5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交安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1障碍式减速设施的概念
障碍式减速设施是通过在公路上设置非通过,迫使道路使用者降低行驶速度,以求安全、舒适通过的设施。障碍式减速设施中普及最为广泛的是减速丘,即在街道中央或延展到整个街道宽度的一个圆形凸起区域,6~10cm高,相距100~150m进行设置,是一种常用的速度控制措施。
1.1.2现有安全隐患
①易发生追尾事故。目前一些收费站为了使进站车辆有效降速,会在收费站前广场提前设置减速丘,且减速丘的来车方向缺少相关减速设施提示设施。一般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为60km/h,通常减速丘的设计通过速度为15~20km/h,且收费站广场直接与高速公路出口相接,而出口处行驶的车辆和经过减速丘强制降速后的车辆存在较大速度差。因此,只有当车辆驾驶员清晰辨认后才有机会采取制动降低车速。这样的紧急制动通常会造成较高的速率变化,容易引起后方车辆因安全车距不足、制动不及时而发生尾部碰撞。②剧烈震荡损坏行驶车辆。减速丘纵向高度一般在8~10cm,在大型载重车辆经过时会引起车辆剧烈震荡而损坏。载重车辆的弓子板、悬架、各车桥的铸成材料均有一定的材料疲劳度,长期应力作用下会导致器件老化,容易危及行车安全。③铆钉磨损车辆轮胎。减速丘板块由铆钉嵌入路面的方式固定。部分减速丘板块经过车轮反复碾压破损脱落,致使固定于路面上的铆钉并形成尖锐凸起,可能对通过车辆的轮胎造成威胁。
1.2收费站广场分道线老损
模糊车辆通过收费站广场时会制动降速。当车辆克服行车惯性制动时,轮胎对地面产生的压力将大于行车时的压力。因此,收费道口施画的分道标线更容易破损老化。标线被制动产生的轮胎碳黑覆盖时,反光系数下降,不易被发现,无法达到划分行车道的目的。从交通心理学角度分析,交通参与人希望尽快通过收费站,会在收费岛前选择排队车辆最少的入口,没有分道线的指引,社会车辆在收费岛前可能频繁变更车道,容易引起车辆刮擦事故。
1.3指路标牌设置不人性化
经实地观察发现,在G65黄河大桥收费站南广场客货车分流指示牌前有大量紧急制动痕迹,并分别有向左向右的运动趋势。析其原因,由于车辆分流指示牌设置不够人性化,信息过载且被视认能力差。车辆分流指示牌中文字过多、字号过小,驾驶人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快速获取交通信号,只能紧急制动以阅读标志内容。应采用更加适合的反光系数和几何尺寸,使驾驶员有时间完成“发现、识别、认读、理解、行动”的视认过程,防止发生冲撞分流鼻的交通事故。
2安全隐患原因
2.1交通设施设置
随意化此类问题在交通标志、标线设置、施画上较为普遍,未能充分考虑实际交通状况和交通需求,没有考虑交通标志、标线与空间环境的互相影响关系,简单参照相关规定或照搬其他地区的设计方案,盲目教条进行设计,设置施画。
2.2管理部门分工不明
由于公路大多数属地方管辖,其思路和管理模式可能不同,造成了公路标志标线布置方式的差异化。公路养护部门有责任维护道路标志标线的完好清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设施也有部分管理的义务,但在实践中容易造成“两不管”现象。公路养护部门与其他公路交通设施管理部门信息不畅,也使公路交通设施维护的及时性大打折扣。因此,高等级公路应由国家牵头,稍低等级公路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划分交通设施布置、养护责任。
2.3交通安全专业人才缺乏
交通运输及交通管理专业不断在各大高校开设,但是却缺乏交通安全相关专业。现阶段国家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建设完毕随之而来的养护与安全设施布置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各建设单位按照国标要求规范建路,并由专门的道路质量监督部门验收。可对于道路参与人,国标必然不能满足每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交通安全专业人才是该同步考虑的问题。
3收费站交通设施安全化布置对策
3.1减速丘的安全化布置
3.1.1设置减速丘标线收费站
广场直接与高速公路出口相接,车速高,给驾驶人的反应时间短,应迅速普及施画减速丘标线,向驾驶人预告前方路况,给予驾驶人更多时间降速。不熟悉路况的大型车辆驾驶人在通过减速丘时通常没有充分降速,车体内产生巨大的金属碰撞声,车辆所载的货品散落。减速丘旁的煤粉、煤渣、沙土以及其他容易产生滚动摩擦的物体使车辆制动效果大打折扣。
3.1.2可选择拆除减速
丘高速公路收费站广场作为高速封闭路段的一部分,要充分考虑减速丘这类障碍式减速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随着道路环境的改善,公路设置减速丘的必要性已大大下降。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减低车速的目的,可以通过设置其他减速设施的方式实现。因此,对于一些收费站广场前严重老化破损的减速丘,可以直接采取拆除的处理方式,并布置其他减速设施达到提示驾驶人降速的目的。
3.1.3替换为多道减速带减速带
同样可以通过振动刺激告知车辆驾驶人采取减速措施。相对于减速丘而言,减速带的减速效果更加持续,可布置多道减速延长提醒时间。且减速带的震荡效果较减速丘较小,未及时减速的车辆可安全通过,驾驶人的心理降速预期下降,在通过减速带前不会采取过激的制动方式。尤其在高速出口为弯道线形长下坡路段时,由远及近布置多道减速带可以提早告知驾驶人减速慢行。
3.2反光锥桶分道
由于车辆频繁制动,收费岛前分道线残留轮胎碳黑需要经常维护,不但增加了道路维护成本,且在施工期间会影响收费站的通行效率。在实际考察中,笔者发现一些收费站采用连续布置反光锥桶的方式来辅助实现分道线功能。由于反光锥桶高于地面,反光材料可视面积大于地面标线,有利于道路使用者准确选择收费道口;其隔离作用可以避免车辆间为争抢收费道口而发生刮擦;反光锥桶成本低,维护简便,布置时不影响收费站的正常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连续布置反光锥桶的方式辅助分道线功能。
3.3分流指示牌安全化布置
笔者对考察地的分流标牌实地测量后发现,这类收费站广场分流指示牌,如客货车分流指示牌,应该是因收费站业务需要自行添加的。所以在其制作工艺、字符标准上较正常的国道指路标志存在一定差距,这给道路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也产生了安全隐患。黄河大桥收费站广场分流指示牌的字符大小经测量符合国家标准,但标志的材质和反光系数明显不符合国标要求,在夜间可视认距离短。字体字号大小、分流指示牌和隔离墩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
3.4收费站照度要求
对于所有交通设施来说,只有被发现,才能被道路使用者识别和认读。高速公路沿线光源稀少,收费站是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应该达到驾驶人能识别交通设施的照度水平,这样道路使用者才能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发现处于黑暗中的交通设施并采取措施,尤其对于减速丘等障碍式减速设施,夜间等不良环境下的照明则显得更加重要。国家标准见《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及《高速公路收费站及收费广场设计规范》(JTTXXX-2001)。
二、高职院校安全文化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学校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控机制。即使高职院校对安全工作能够给予足够重视,但是却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囊括安全规章、教育培训、应急预案、安全演练等内容的安全防控机制。安全教育应是一种系统教育,是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定教育目标的工作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对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却常流于形式或泛泛而谈,系性不足且针对性不强;虽然安全应急预案应切实可行,但实际却是可操作性不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安全管理部门和当事人应对不当,错失妥善处理事件的时机,导致事件恶性发展。
(二)学生心理素质差,且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在近期出现的多起校园安全事件中,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事件占多数,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特定阶段他们敏感且脆弱,情绪化且自我意识强,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主要表现为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现象,往往在行为上出现抵触叛逆、敌视对抗、冷漠自闭,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残或攻击伤人事件。再有,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对法律知识学习兴趣不高。一些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但他们社会经验不足,对安全的预见性差,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一再发生。另外,个别学生缺乏个人道德修养,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侵犯他人权利、触犯法律而不自知,最终走上无知的犯罪道路,致使他们追悔莫及。
(三)来自社会层面的非安全因素。直接影响或渗透进校园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潮多元化,易使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混乱,使他们的思想常常出现矛盾、冲突、困惑和迷茫的现象,进而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袭,不但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发育,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将有可能对其以后的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成为学校及社会的害群之马。并且随着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社会活动内容和形式都迅速丰富和增加,虽然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各种意外事故也随之增多。加之不可预知的自然灾、疾病疫情频发,所以学校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安全事件的冲击。
三、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多种安全教育活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既具有“校园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安全的价值理念、心理体验、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与安全相关的内涵的特殊性。具体地说,校园安全文化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有关安全的意识、理念、习惯、情操和学校的物理环境、校园设施、规章制度、组织状态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综合体系,以安全素质教育、安全课程、法律讲座、安全实践活动等外在媒体表现出来,在校园里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安全物理和人文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养成。
2)道路通行条件差,车辆行驶困难,碰撞、挂擦、翻车3种形态事故多。尤其是工程前期的“四通一平”准备阶段,也是车辆进入施工区的高峰期,工地四处开挖,无明确的通行道路与工程工作面之分。道路的形成,靠的是多台车辆不断碾压留下的痕迹;今天的道路,明天就可能是工作面,变成断头路、无头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需要不停地观察、判断道路的走向和方位,犹如大海行舟。事故形态多数为两车碰撞、挂擦或者翻车事故。从2006年受理的133起交通事故中统计,三种形态事故占全年事故的67%。
3)驾驶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人为因素造成事故后果严重。来自五湖四海的驾驶员,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也有刚走出驾校校门的新手;有多年安全行车的单位驾驶员标兵,也有经常出事的“马路杀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经济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对他们而言,所谓安全可以讲、可以说,但那是老板的事情,每天能跑多少车,才是他们驾驶员关心的事。2007年度,向家坝施工区曾经连续发生多起利用货车货厢载人,致人重伤的交通事故。事故调查中发现,把货厢载人视为正常行为的驾驶员不在少数,而车主和工程负责人也认为在建设工地此种行为是正常现象,不足为奇,可见他们安全意识的淡薄。
4)单位重视不够,管理空缺,造成事故处理难度大。安全工作向来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工程建设单位却不够重视。究其原因:①车辆多,非本单位的车辆,车主多为个体老板;②交通安全同工程建设安全相比,显得不是很重要,交通安全方面出了问题,由交警部门处理;而工程建设方面出了事,则涉及施工单位的安全考核,将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年终考核甚至要扣发经费;③建设者在安全管理方面,没有将交通安全纳入大安全的管理防范体系,造成交通安全在管理上的缺失。特别是部分车辆因脱保、漏报后造成事故,车主无力赔偿或有意拒赔,而建设单位因管理缺失,又无法追溯到施工单位,受交通事故处理职权的局限性,受害人的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5)安全隐患多,整改周期长,事故频发。工程建设中的交通安全隐患包括:车辆安全隐患、道路安全隐患、管理缺失隐患、环境安全隐患,等等。安全隐患的整改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例如,向家坝的3号路和9号路,在一期开挖时,是工程弃土运输通行的唯一通道;重车装载上行爬坡,空车返回连续下坡,道路全长1.3km,弯道4处,坡度较大,两路北端与五号路相连呈十字交叉至新田湾料场,南端与进厂路相连呈Y形交叉至围堰基坑。该路段在2007年6-7月发生交通事故9起,直接经济损失4万多元。
2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
1)建设单位普遍存在重生产建设,轻视安全工作的思想。作为建设者,完成工程建设量、保证工程进度是第一要务。施工中,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工程建设开展,各个部门围绕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和保障。当安全管理工作与工程建设发生冲突的时候,绝大多数时候是安全管理措施让路,或者管理措施推后,从而忽视安全工作预防的重要性,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2007年初,交警部门对向家坝某施工局的5台“三无”车辆实施暂扣时,当即就引起施工单位的强烈异议以及项目部的说情,其理由就是“影响工程建设”。
2)整改措施无法及时到位。工程建设中,涉及安全隐患的整改本应该由职能部门提出,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但当建设单位未能按期完成整改的情况下,这项整改的监督可以说无法进行,也不知由谁来监督。
3)管理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四处碰壁的情况时有发生,正常的履职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被否决,久而久之,作为安全管理者也就会对一些看似严重的违法行为习以为常了。
4)无完整的事故预防体系。造成交通事故的四大要素是:人、车、路,环境也是交通事故预防的对象,四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自工程开工建设伊始,就需要建立对诸要素的管理制度以及日常防范措施,用长效机制来预防交通事故。
3交通事故预防工作
1)将建章立制、规范化管理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目标。针对施工区特点,向家坝工程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向家坝水电站施工区路政管理规定》、《向家坝水电站施工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向家坝水电站施工区大件运输管理规定》等十多项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在指导和规范坝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坝区交通管理者和参与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夯实事故防范基础。面对施工区车辆类型复杂、车辆安全性能参差不齐的状况,坝区管理部把车辆安全隐患排查作为首要工作,不定期组织车辆临时性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参建单位必须立即整改,对严重危及行车安全的车辆,责成单位停止使用。通过对车辆开展临时检查,进一步掌握了施工区9个单位的51台通勤车的安全状况,为预防客车引发群死群伤的事故打好基础。
3)用上门服务的方式,建立详实可靠的车辆、驾驶员信息台账。参与水电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多而混杂,单位基本情况依靠上报资料根本无法掌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着“上门服务”的旗号,深入单位驻地,了解由谁负责交通安全工作?单位有多少车辆?以及具体的车型、用途、保险、维修、驾驶员的情况。通过逐一走访建立的车辆、驾驶员信息台账是最详实可靠的,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今后“对症下药”。如果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相关情况,可将车辆、驾驶员进行网上比对,查违法记录和肇事记录,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项整治打下基础。
4)从整治车辆入手,掌控车辆进出关。大量无牌车辆在工程建设区域行驶,有损工程建设的整体形象,同时在管理上有三项弊病:①车型相似、外观相近,无法准确辨认,管理困难;②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查缉难度大;③车辆来历不明,车辆保险不齐,施工场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黑车”聚集地。因此,减少无牌车辆上路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肇事车辆这个源头。向家坝施工区从2006年底开始进行无牌车辆的整治和规范上牌,制定了《向家坝施工区车辆标志牌管理办法》、《施工区车辆退场申报程序》等制度和规定,将施工区车辆的申请进场、号牌申领、资料审核、车辆检验、保险限额、退场申报等纳入规范管理。通过半年的持续整治,到2007年6月底施工车辆申报标志牌达到280多台,大大地减少了无牌车辆上路行驶,施工区整体形象也大大提升。
5)以教育培训的办法,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易懂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培训,以及用典型案例、宣传挂图、警示光碟开展宣传教育,是提高广大驾驶员遵章、增强安全意识的有效办法,也是事故预防工作的重点。从2007年开始,向家坝工程建设部坝区管理部、交警部门每年对施工区的所有参建单位驾驶员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和培训,主要内容除涉及法律法规外,重点是施工区有关交通管理的规定和要求,每年培训、讲座达到10多场次,受训驾驶员1500人次,培训面达到90%。期间,还定期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播放交通安全警示片,在广大驾驶员中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氛围。
2.对事情的应对处理方面
(1)财产安全问题:因对财物的保管不谨慎,让盗窃分子有机可乘的现象在大学校园较普遍。学生之所以容易丢失财物,主要是个人保管不力,没有牢记“客不离货,财不露白”的古训。(2)交通安全问题:当前在高职学生中,拥有汽车、摩托、自行车的有不少,但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没有常思“在外出门小心好,凡事低调平安行”的古人出行经验。(3)网络安全问题:有些学生痴迷网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时,网络犯罪、网络欺诈让学生难以分辨。需要青年学生克服网瘾,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4)防火安全问题:高职学校里经常发生学生因为违规使用电器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引起寝室火灾之事。人们常说:“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只有加强防范,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5)生产安全问题: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时常发生伤残、失踪甚至死亡。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小心使得万年船”,其实只要在实习中多点小心,很多安全问题就不会发生。(6)防灾安全问题:人们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安全防范知识,如“燕子高飞晴天到,燕子低飞带雨来”的气象判断;“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的地震前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的防灾避灾知识比较缺乏,当遇到自然灾害时不知道应对,可能会错过逃生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