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05-29 08:56: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司马光课堂笔记

篇1

一、明确目标,优化朗读

立足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的时间。特别是在第一课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充分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课文时提出学习目标: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能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质量,提高独立学习课文的能力。给孩子们一定的课堂时间学习生字、新词,对一些不理解的新字词圈圈点点,能使孩子们在大脑的记忆库里搜索出一些熟字,利用它们来学习新字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说了故事梗概后,我提问:在课文中有哪些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司马光,别的小朋友。这样不但随机学习了“司”字和“别”字,而且把课文文本思路明朗化了,这时试着让大家找找文中相对应的小节,请学生读一读这几个小节,不但检查了学生自学情况,而且有助于下一环节的有序进行,使文本学习上升了一个层次,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文本的内涵。

二、营造环境,多元朗读

在低段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低段学生独特的认知、理解的特征,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在朗读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学习“司马光砸缸”这一小节时,采用这样的朗读处理方法就非常到位。先问学生:有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司马光在干什么?(司马光在砸缸)司马光是怎样砸缸的?(使劲砸)接着请学生演一演使劲砸,进而让学生读一读这一小节。接着老师又问:缸是不是很容易砸?(不对,要砸好几次)最后老师又问:缸被司马光砸破了,掉进缸里的朋友得救了,你有什么感觉?(高兴)于是教师带学生通读全文。这样,通过教师营造的一个个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本,不但充分体会了司马光的睿智和沉着,而且在朗读训练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我,引领学生在不同情感体验中走进文本。

三、随文识字,升华朗读

在学习课文时,生字随文出现,随课文的学习而识字,将识字教学与理解内容、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也着实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第五小节时,先请学生看图说说司马光在干什么?引出砸,进而学习“砸”字,出示生字卡片请大家读准平舌音,说说用什么砸(用石头砸),从而记住石字旁。再说说司马光怎样砸,引出“使劲”,于是学习“使劲”这个词。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好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这样一步步深入浅出,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内涵的领悟水到渠成。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再如学习“慌”这个词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何时慌张,以此来理解“慌”的含义。学习“叫、喊”时,请大家说说课文中别的小朋友会叫些什么,喊些什么。有的说:“不好了,有人掉进大水缸了,快来救人哪!”有的说:“快,快,救人救人!”有的说:“怎么办?怎么办?”教师再让大家一起叫一叫、喊一喊,再读一读这些句子,品一品这些词语,这样不仅让学生牢牢理解了词的意思,也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朗读中品味词句,理解文本,为感悟打下基础,提升阅读质量,而且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篇2

说理性文章作为表达作者观点的文章,围绕着“观点”可以被大体地分为“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这三个部分,因此在文章结构上表现得十分鲜明。

在教授四年级教材中的《说勤奋》时,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说理性文章,我先让学生粗略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提出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通过设问句直接提出观点的,非常明显易懂,因此学生能较快地找到并标注出来。弄清楚了第一部分之后,通过阅读发现两则例子,教师加以引导,这是作者论述自己的观点的部分,即论证观点。最后在第三部分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来总结观点。将文章分段之后,鼓励学生概括每段大意,也可以用适当的笔记来加深记忆。

这些学生进入了五年级,遇到《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就知道要先去找作者的观点了。但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与《说勤奋》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些不同,学生未必能一下子找到,可以先大概说说自己的理解。其实作者是通过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现象来引出观点的,于是我就提醒学生,说理性文章提出观点的方式也能够是多样的。学生通过粗略的朗读能找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句非常关键的话,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这样,论述观点及总结观点的部分也就呼之欲出了。这样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概括能力,还能在过程中感受说理陛文章结构鲜明的特点。

二、从例子入手,让学生学习论证方法

说理性文章能通过不同的论证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误。因此,学习说理性文章的论证方法,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是说理性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学生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较了解,但对“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式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为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作用,我从司马光的例子人手,让学生感受举例论证的意义。司马光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他的事例为什么会出现在《说勤奋》中呢?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一开始会有人回答“因为司马光勤奋”,继而会有学生补充到“因为司马光通过勤奋好学,才能成功的”,由此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正是因为司马光的事例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才在文章中举了他的例子。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举例论证,而这样的思考方式也充分地体现了说理性文章能够增强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孩子升入五年级之后,我认为可以试着进一步让他们对举例论证进行理解。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作者先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例子为自己的观点论证。他们是不同时期的人,为什么要举他们的例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能够很快抓到要领,因为他们都是作者观点的良好体现。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所举的事例要与提出的观点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能知道这三位都是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代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例要有典型性。

最后在理解举例论证的作用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读一读没有举例的文章,并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举例论证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的作用。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离不开举例论证的,它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之后,推导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从而映衬结论。《说勤奋》当中的对比论证不明显,在学生初次接触论证方法阶段,重在先领会举例论证。

五年级的《滴水穿石的启示》里,作者将对比论证运用得非常准确。学习第四自然段的雨水例子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雨水与太极洞内的水滴相比,有什么不同?”去阅读片段。学生比较擅长找不同,很快学生能得出结论:它的速度更快、力量更大。但是“对比论证”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其目的在于回归作者的观点,这一点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为什么滴穿石块的不是雨水,而是水滴呢?”带着问题,让同学们在阅读时将文本中有提示的语句划出,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用意:究其原因在于它“既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这样从反面告诉大家“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一正一反,更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三、从表达入手,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简洁性,不作过多的赘述。为了能使学生了解到其语言的特点,我采取了引用和对比的方法教学。

篇3

教育是复杂的,因此它是艺术更是科学的。它是生动的生命组合体,值得我们去实践、去研究、去反思。

本人有幸听了一节八年级思想品德(鲁教版)下册第十五课第二课时“搭起创新的桥梁”的市级公开课。开始教师用故事导入:我国的学生到美国读大学或研究生,非常用功,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时,老师讲了六点学生绝不会答五点,保证把教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自然是满分,可是在美国至多是B,一般情况只能给C。而另一些学生只答了部分要点,但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思考出来,老师却给了A等。我国学生不理解,去询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回答:你答了六点不错,可这六点我都讲了,我讲了你还说他干什么?我讲的六点是我的思考,他们只讲了一点、两点,那也是他们的思考,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自己的思考,得到你自己的答案。这样就很自然的导人了新课。同时学生也显得有兴趣、积极、活泼有灵气,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汇总收集到的外国和中国一些发明创新的小故事,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举出了外国的有:瓦特在发现水烧开时,把壶盖顶起的现象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诺贝尔是炸药的发明者等等。中国: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曹冲称象;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7位等等。

在巩固训练提升环节,教师首先出示了两个游戏题。题目一:一条船上载着95头猪63只羊,那么请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少?试题刚一出示学生同位之间相互交流,立即举手驳斥了老师的试题。两个条件都与船长没有关系,本题是错题等。题目二:砖有哪些用途?学生经过一分钟思考后,有的说砖能浦路、砖能盖房子美化我们的环境;有的说别的动物咬我们时,进行自卫的工具;有的说我们对付坏人时是正当防卫的工具,有的说坏人作案时的工具等等。由此看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巩固训练题目:在北京上八年级的学生孟伟,准备今年暑假跟着家人,到南京古城去旅游。请你为他们设计去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注意:路上他们想看一看自然风光)?哪一项是高科技的成果?能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有多少?孟伟是一个天好者,你认为哪些地点是他们必去的地方?这道题是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灵活地与现代科技以及地理、历史的知识的一个整合,综合性和灵活性都比较高。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考、探讨、回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我体会到:

1.自学问题的设计要具体,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围绕设计的具体问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自学活动中去,边自学,边思考。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及时标记,以便寻求帮助。对传统知识性的知识和问题,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一律不讲。自主学习贯穿课堂的始终。(学习心得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有学会变得会学。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获得知识、学习的方法。

2.合作、探究、释疑要适时,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在进行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同位之间质疑答疑,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还可以向老师质疑,由老师答疑。当深入研究有困难时,可以教师向学生质疑。释难解疑的首先是学生,然后是老师,教师必须退到最后一步。这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篇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思

维能力的重要性小学语文作为人生的启蒙科目,是一切素质教育的来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裨益。

2.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切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

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为创造性而教”,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对话、巧设悬念、鼓励质疑、引导想象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散,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他们插上思维创新的翅膀,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开阔。

3.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当前社会主义新人的能力和个性特质之一。因此,学校应抓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个重点培养人才,唯有把创新作为目标,才会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应用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这是全面实施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思维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城后小学杜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联想想象,迸发出思维创新的火花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激发思维,点燃创新思维的火种。阅读教学就需要营造一个活泼轻松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性循环体系。如:《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司马光在面对小伙伴掉入水缸时,沉着冷静地寻找新的智慧的方法解决。当教师上这节课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而不是局限于司马光所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渗透创新思维。

2.开展问题教学模式来激发儿童的童趣和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它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旦愿望成为促使人们行动的力量,就能够产生强烈的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强化,时刻注意捕捉日常生活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奇怪的大石头》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李四光在捉迷藏这样的小事中,对帮他成功躲藏的石头产生了兴趣,并不断向老师们请教,到最后取得巨大的成就。这篇文章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善于从身边的小事发现问题。在带领学生学完这堂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李四光的话你对于这块石头会有什么看法?你是认为它只是一块石头还是从别的地方过来的罕见物品呢?待到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你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这篇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言犹未尽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想象,学生的想象也许很离奇、很大胆,但这恰恰反映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正是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3.定期开展“阅读马拉松”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定期地让学生进行阅读来拓宽他们的视野,打开他们的眼界。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把那些他们认为优秀的、给予他们感触的、触动人心的句子摘抄下来,利用晨读和班会时间进行诵读,活学活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阅读马拉松”比赛活动在多校盛行,其参与对象往往是全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比赛期间,每一个人都需要准备笔记本,并在上面记录下自己每天的阅读时间及书目的总量,督促家长及时监督,班主任依此进行学生累计阅读时间的统计。此外,学校还应设置公告牌,定期公布各班学生的读书情况,形成竞争机制。长此以往,每位学生便把阅读当成一种兴趣。通过阅读比赛,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小学生怕苦怕累不愿阅读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养成了喜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学生们在阅读中与高尚的人对话,让他们的心智逐渐趋于成熟。这样一来愈来愈多的创新思维就会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从而真正实现在阅读中渗透创新思维。总之,创新思维的基础在于学生阅读中对原始资料的加工和积累,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发现、理解语言的内涵,为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