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29 08:56: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43-02

高血压不仅本身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更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1],降压治疗能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已成为共识。为此,我区2008年5月引进“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按照“一条规范化主线、培训和管理两大任务、区镇村三级实施”的工作思路有序展开项目工作,现对项目实施效果做一个阶段性评价,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全区18个镇(办事处)的100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41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018例,女性2109例,对象入选时年龄为59.38±8.13岁。

1.2 研究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对入选的项目患者按照《高血压社区防治手册》的内容要求规范化管理8个月,对管理前后的相关指标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3 评价指标

1.3.1 药物治疗率 8个月项目期间,有6个月及超过6个月服降压药者占项目患者的百分率。

1.3.2 血压控制率 8个月项目期间,有6个月及超过6个月血压在140/90 mmHg以下者占项目患者的百分率。

1.3.3 管理前后血压水平的变化

1.3.4 管理前后危险因素的变化

1.4 管理措施

1.4.1 广泛宣教目标人群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每周话健康”电视宣教、组织高血压患者俱乐部活动等多种形式,对不同目标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

1.4.2 巡回培训管理医生 采取多媒体教学形式,图文并茂的对镇村两级医生共600余人进行巡回培训和现场指导,不仅完成项目的培训任务,而且提高项目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技能,保证项目措施的顺利落实。

1.4.3 结对帮扶分步实施 本研究对象所在的100个项目村,均是由区、镇专业人员与各村结对,共同做好分批分期落实患者入选、建档、随访干预等措施。

1.4.4 建设医防结合专科 形成“一个组织、两级专科”的项目技术支持体系,即成立临床心内科和流行病学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在区直医院设立1个区级高血压专科,在18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医防结合的高血压专科,方便项目患者就诊,确保双向转诊畅通。

1.4.5 建立长效管理流程 形成“查、治、管、转、报”五结合的管理流程,即按照发现患者、选择对象、基线调查、临床评估、分层治疗、分级随访、双向转诊、疾病监测八个步骤,对高血压患者随时发现随时管理。

1.5 质量控制 建立三级检查考核制度,即村卫生服务站实行旬自查制度,镇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月督查制度,区疾控中心实行季考核制度,内容包括档案随访表的填写质量、血压测量的准确性、用药指导和行为干预的针对性等。

2 结果

2.1 项目患者分级情况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对4127例高血压患者在入选项目时进行危险分层,确定管理级别,结果如下:一级管理对象低危患者531例,占12.87%;二级管理对象中危患者1650例,占39.98%;三级管理对象高危、很高危患者分别有761、1185例,各占18.44%、28.71%。

2.2 管理前后药物治疗率的变化 见表1。

表1 盐都区项目患者药物治疗率的变化

x2检验 各层p均<0.01

2.3 管理前后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见表2。

表2盐都区项目患者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x2检验 各层p均<0.01

2.4 管理前后血压水平的变化 管理后项目患者整体血压水平收缩压(SBP)下降了12.12mmHg,舒张压(DBP)下降了5.87 mmHg,见表3。

表3 盐都区项目患者管理前后血压均值比较(x±s,mmHg)

2.5 管理前后危险因素的变化 本项目注重同时进行非药物治疗,通过随访中的行为指导和干预,项目患者中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超重等危险因素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4。

表4 盐都区项目患者管理前后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x2检验 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超重统计学检验p均<0.01

3 讨论

国内外经验均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提高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从而控制高危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本项目首先是立足于社区,我区在农村社区实施项目8个月来,药物治疗率升高23.84%,血压控制率提高了2.0倍,血压水平平均下降了12.12/5.87mmHg,说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可提高社区高血压控制率,降低血压水平,与国内有关研究结论一致[3]。

通过分析发现,管理前药物治疗率(64.72%)并不低,但控制率(16.36%)却较低,可能与本地群众健康保健意识有所提高,发现血压升高能够服用降压药,但却以自服药为主,血压难以控制等因素有关,这也可能是实施项目管理后,药物治疗率升高幅度(23.84%)不如血压控制率升高幅度(32.76%)的原因,说明规范化的用药指导在控制高血压的过程中作用较为重要。

分析还发现,低危患者管理前后的药物治疗率(51.41%、73.63%)相对于其他分层的患者均较低,但管理后的血压控制率升高幅度却最明显(40.49%),这可能与对低危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可控制血压有关,当然也与低危患者的血压水平较低易于控制有关,由此可见,一旦发现高血压立即开始进行非药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通过项目化管理,限盐、吸烟减少、饮酒减少、控制体重等干预均发挥了作用,项目患者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得到了有效改善。

本项目强调规范化,我区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项目工作,力争做到实施的规范化、治管的规范化、信息的规范化和评价的规范化。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通过贴近基层便于接受的培训方法、形式、途径,来转变其防治观念、提高其防治技能和业务水平。再通过区级专业人员结对帮扶、分步实施、三级检查等措施加强项目的实施质量。加强医防结合专科门诊建设,开展特色诊疗服务和特色现场宣教,吸引高血压患者归口治管,推广“围绕治疗抓管理、加强管理促治疗”的治管理念,以达到“预防有用、治疗有效、控制有力”的治管目标,确保项目规范化运行。

当然,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有限的社区卫生资源、患者的顺应性、当地的经济条件等,使项目的实施有不少的难度。这些影响因素和心血管病干预效果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居民参与项目的顺应性仍是今后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10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加重因素的患者,经治疗后,96例肾功能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82例肾功能恢复至加重前水平。5例作维持性血液透析,1例死于严重感染,4例自动出院。3 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一般是缓慢的,如在短期内迅速加重,除了考虑肾脏疾病本身有发展外,还应考虑是否存在着使慢性肾功能恶化的加重因素。由于大多数加重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故又称可逆性加重因素。在各种加重因素中,以感染居首位。本组资料中各种感染占414%,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兔疫机能低下,易合并感染,以尿路、呼吸道感染常见。尿路感染以尿路结石、尿路梗阻常见,尿路梗阻后,常使上端尿路内压增高,尿液反流,导致肾单位减少,肾功能损害而致尿毒症,及时去除尿路梗阻是治疗的关键[2],高血压、心力衰竭、血容量不足、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使用肾毒性药物均是肾功能不全的加重因素。寻找和纠正某些使肾功能不全加重的可逆因素,这可使肾功能获得改善,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水,钠缺水;及时地控制感染;解除尿路梗阻;治疗心衰;停止肾毒性药物的应用等。总之,肾储备功能差,对感染、药物、缺血等因素敏感[3]。

篇3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要预防脑血管的发生,就必须了解,脑血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基础上发生,我们称这种“情况”这种“基础”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就可达到预防脑血管病发生的目的。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 倍。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

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

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高血压病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既可致使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可致使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病发生。

糖尿病糖尿病因其糖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血糖度增高,从而致使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

心脏病心脏病的范围很广,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病致使血流紊乱,形成发生脑血管病的栓子,经血流导入脑血管发生栓塞。

高脂血症和肥胖高脂血症与脑血管的因果关系看法不一,但高脂血症促使动脉硬化,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进而发生脑血管病。

吸烟和酗酒吸烟有害健康,这已是社会的共识,除对呼吸系统等其他系统损害外,在脑血管病发病中也占一定的地位。饮酒对脑血管发病的作用,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酗酒肯定有害,而少量饮酒尚有一定益处,它具有扩张血管,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烟最好不吸,酒可少量饮用,每日不超过100克。

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其表现可存在数秒、数分、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这些表现可以是突然发生,一只眼或双眼视物不清模糊、口角歪斜、语言不清、不能讲话或讲话不流利、一侧肢体麻木、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肢体不能活动等,这些都可能是严重脑血管的先兆。

脑卒中发生过脑卒中的病人与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的同龄“正常”人群相比,其再发生脑血管病的几率高出五倍,也就是说发生过卒中的人更易再发。

上述这些危险因素是对一般人群而言,对某些特殊人群如育龄期妇女,口服避孕药物可诱发脑血管病。因此,口服避孕药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成为共识。

脑卒中三级预防

为战胜脑血管病,应当对不同人群分类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如果某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可以把他列为一级预防对象,即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级预防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卒中先兆,如若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应尽早诊断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

三级预防对已患卒中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多发为三级预防。

早期治疗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即实施的治疗,如对缺血性卒中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

定期体检、积极锻炼

定期体检有利于监测病情发展,检查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越能减轻后遗症,恢复效果也越好。

老人往往不了解病情的严重性,病人子女要说服、督促老人经常参加体检。一旦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应该马上把病人送至医院神经科就诊,如果延误就会有生命危险。

鉴于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45岁以上的人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全身体检,而有脑中风高危因素的人35岁以上就应该定期体检。

积极锻炼每天要保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但要因人而异,不要盲目加大运动量。除非从年轻时起一直坚持锻炼,否则,某些“危险”运动还是少做为好,例如剧烈的跑步、登山活动。

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某单位工会在重阳节组织老人登山,结果每年都有一两个老人在登山过程中发生脑出血。推荐的保健运动包括:慢跑、快走、打太极拳、舞剑、打乒乓球,做这些运动时切记动作尽量慢,避免过度劳累。

小贴士: 脑血管病的先兆表现

突然发生眩晕眩晕是脑血管病先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较大。

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哈欠不断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者,约80%的患者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篇4

【关键词】妊高征;门诊筛查;监护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PIH),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约为9.4%~10.4%,本病发生于孕20w以后,以高血压、蛋白尿、浮肿为主要症状,病程晚期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母婴死亡,迄今为止仍是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若能在发病早期被筛查出来,采取正规的监护与矫治措施,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母子安康的满意效果;而延误诊断治疗者,到了病程晚期,将导致母婴死亡的后果。

我院围产期保健门诊开展对妊高征的筛查、监护、矫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7年1~12月期间,围产保健门诊接待的所有孕检人员。

1.2 方法

1.2.1 围产保健及高危妊娠监护门诊,有高年资医生专管妊高征,人员相对固定。设孕检、高危妊娠、妊高征专用登记簿,要求孕册、门诊诊疗手册要认真填写。每次孕检都要正规操作,血压增高者一定验尿常规。筛查出的轻度妊高征,门诊监护矫治,至少每周来诊一次,待病情稳定后根据孕周可适当延长孕检间隔。中、重度妊高征一律住院治疗。

1.2.2 详细登记患者电话、住址,并反馈给所辖区的妇保人员,认真实行监护追踪。

1.2.3 预防、治疗轻度妊高征的具体方法是:调整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日9h以上);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铁、钙和钾,低盐(每日3~4g)饮食;左侧卧位为主;必要时给安定片2.5mg,每日2~3次口服,或心痛定10mg,每日2次舌下含服。

2 结果

2.1 2007年1~12月期间,围产保健门诊接待孕检的孕妇总数为2803人,妊高征发病率为7.63%。筛查出的妊高征情况见表1。

2.2 从表1中可以看出:轻度妊高征119例(60.1%),经正规监护矫治,病情得到缓解,维持到分娩,母婴安康。

2.3 中、重度妊高征的剖宫产率增高,因症引产率、胎死宫内、胎盘早剥等并发症增多。

3 讨论

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妊娠一旦终止其病理过程不再进展,本文4例重度妊高征分别发生子痫、急性左心衰竭、视网膜水肿、低蛋白血症,采取引产终止妊娠办法,保住母亲的生命。

妊高征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小动脉痉挛、血管腔变窄、血压升高。血压升高不是血量增多,而是全身各脏器在单位时间内的血流量减少,即高血压的本质是组织缺血乏氧。休息可缓解乏氧,给解痉药使血管扩张而改善微循环。

妊高征一旦发病,其病理变化是一个逐步(逐日)加重的过程,即由轻度―中度―重度,需历时数周至一两个月,若及早发现、矫治,可控制它不发展成中、重度;轻、中度妊高征不会引起死亡,而延误到重度则可危及母儿生命。本文2例重度妊高征不配合治疗,发生了胎盘早剥、胎死宫内就是教训。

基于上述观点,降低妊高征的死亡率,关键在于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近年来,我院围产保健门诊一直坚持妊高征的筛查与监护,有效降低了中、重度妊高征的发生率。

因此,更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孕期保健知识,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定期孕检。同时有效发挥三级保健网的作用,积极组织培训基层保健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识别高危妊娠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转诊,注意随访及追踪。通过加强孕期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明显改善妊高征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彩霞,郑淑玲,郑玲.实用高危孕产妇急救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5

高血压属于病程长、发病率高的慢性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不仅仅在精神上承受压力,更在经济上承担负担。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社区高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高血压控制的相关因素,并最后对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控制效果的措施。

1我国高血压的防治、进展情况及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展望

1.1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及进展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发病率高。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控制呈现"三高三低"的趋势,即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知晓率、控制率及治疗率低的情况。我国长期使用的高血压的管理办法有社区综合防治、三级管理以及自我管理。近来规范化管理正在兴起。社区综合防治出现的较早,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社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存在着具体措施和方法不够明确,工作不细致等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困惑。高血压的三级管理指将社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不同级别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但是仍旧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许多措施和建议患者并没有贯彻执行,影响了控制效果。自我管理主要通过健康课程教育以及医生建议等措施来进行血压的控制[1]。

1.2社区高血压的管理展望 近年来,社区的卫生服务不断发展,加上新医改的执行,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患者数量仍呈现上升趋势,更多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管理人数增加、管理效果的要求提高、管理深度的进一步深入都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化的社区高血压管理为社区高血压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建立健全规范化体系,发掘规范化管理的方法称为今后的社区高血压控制管理的重要议题。

2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2.1高血压控制单因素分析

2.1.1管理方式影响高血压控制效果 社区对高血压的控制管理可以分为规范化管理与非规范化管理,通过对这两种管理的对比可以发现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合格率明显高于非规范化高血压控制管理的患者控制合格率,说明规范化的管理更有利于稳定并进一步控制患者的高血压水平。

2.1.2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研究表明,血压控制水平合格的患者平均年龄大约在67岁左右,年龄越大的患者高血压的控制效果反而越好,而性别则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没有明显的影响。

2.1.3不同的类型的高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效果的影响 高血压根据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度高血压、中度高血压和重度高血压三种不同的类型,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的级别越高其血压的控制水平越好,合格率越高,血压的级别与血压控制的合格率成正比。

2.1.4并发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比没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控制血压水平。

2.1.5高血压患者的行为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吸烟情况、饮酒以及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对其行为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经常吸烟和饮酒的患者与不经常吸烟饮酒而经常锻炼的高血压患者之间并无在血压控制方面的显著不同,两类患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2.1.6干预措施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降压药物和降压的措施并未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产生明显的影响。

2.1.7患者应就诊或住院而未就诊住院对血压控制的效果影响。高血压患者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一旦病情需要,患者就应该及时就诊或者住院,否则就会影响血压控制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合格组的曾就诊和住院人数明显高于血压控制不合格组的人数,这说明高血压患者只有在病情需要时及时就诊或者住院才会更加有效地控制血压,降血压水平控制在较稳定的范围之内。通过对患者的咨询发现,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病程和饮食口味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及效果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压的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2.2高血压控制多因素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可能与患者个人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有关,此外还要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用药习惯及生活习惯等差异,逐步回归,进而筛选出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将城市的类型、性别、年龄、规范管理、并发症的种类与类型以及患者的吸烟史和饮酒史、锻炼的次数等因素纳入分析范围,制作出回归模型,从回归模型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城市类型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年龄和血压管理,而饮酒与就诊住院的次数也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产生影 响[2-3]。

3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的分析及研究

3.1社区高血压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加强监测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90%以上的患者认为服药对于血压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坚持通过服药来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这一结果说明,社区血压控制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控制病情、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方面患者的评价是肯定的,但是,随着高血压患者人数的增长,35~44岁的青年人群患者逐渐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高,但社区高血压管理尚未涉及青年患者的防治及控制,而仍旧集中于老年患者,所以社区高血压控制在干预力度以及定期测量上仍旧存在着不足。

3.2加强规范化管理,构建规范化管理平台 各地在高血压的控制中一般采取规范化管理及非规范化管理两种形式,本研究表明,接受规范化管理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明显好于接受非规范化管理的患者的控制效果,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逐步将社区的高血压患者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使用,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坚持规范用药,定时监测血压,提高生活质量。还应该构建规范化高血压管理平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人力与财力投入以保障社区工作的稳定开展,以便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高血压控制规范化宣传及教育,通过规范化的社区高血压控制管理,不仅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及时治疗和控制,还可以减少高血压带给社区患者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适合社区的高血压控制。

3.3加强健康教育和管理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高的高血压患者更为注意控制血压,其控制血压的效果明显好于年龄低的患者,这说明,年龄低的患者可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关注不足,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患者的年龄越来越低,所以,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及防治过程中要同样重视这些年轻的患者,加强对年轻人的健康教育宣传和管理,消除年轻人不重视自己健康状况的思想,使得年轻的患者配合控制血压以及疾病的治疗[4-5]。

3.4重视防治,关注并发症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血压的升高,血压控制的合格率也同时在升高。因此,血压级别越高的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其血压还是会得到很好的控制,而血压级别低的患者如果不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不积极配合治疗,其血压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对血压级别较低的患者的血压控制与防治。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要定期对患者其他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采取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3.5建立健全随访制度 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文化程度、近1个月的随访及控制不良行为对于血压的控制产生影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对高血压控制的必要手段,可以针对发病的原因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展开,所以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对社区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随访和宣传教育健康知识,建立健全随访制度是对患者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的社区管理手段,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把握随访的频率和次数及时间[6]。

3.6减少应就诊或住院而不就诊住院的情况的发生 及时就诊与住院对于患者的血压控制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患者对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所以基层医护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获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适时就诊,积极主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从而减少患者不及时就诊于住院现象的发生。

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要过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提高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应该要在社区实行规范化社区高血压控制管理,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健全随访制度,加强宣传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患者的认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取得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杰,高霞,乔国良.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2,(2):90-91.

[2]丁俊华.社区医院高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4):34-35.

[3]谢庆堂,陈开,郑荣阳.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19):78-79.

篇6

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标准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由于社区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所以我们着重介绍2型糖尿病的社区防治与公共卫生工作。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伴有任何时间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②如果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至少2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①遗传易感性;②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③肥胖(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④胎儿及新生儿期营养不良;⑤中老年;⑥吸烟、药物及应激反应。

糖尿病的社区预防

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实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就是对已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戒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患者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

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是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CCT试验和UKPDS试验均已证实,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残废率。通过有效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是可以控制或逆转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控制好血压、血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

糖尿病的监测与治疗 对于社区的糖尿病病人需要定期进行监测,监测项目除了血糖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血脂等项目。治疗应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5个方面。

糖尿病社区防治的基本流程

准备工作,建立组织机构和社区动员: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加强多部门的合作,建立社区糖尿病防治网络和管理队伍。在此基础上,在社区进行宣传和动员,取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创造良好的社区支持性环境。

制定社区防治工作计划,落实实施计划。

通过社区诊断,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患病人群等。

开展以高危人群干预为中心的综合预防。

通过机会筛查、重点人群筛查如>35岁居民免费测血糖、现场调查等找出社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非药物治疗,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量、注意补充钾和钙、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量饮酒,同时要适量运动、不吸烟等。对筛查中发现的糖尿病病人则纳入规范化病人管理。

开展以规范管理糖尿病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管理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

以上内容可总结为以下的流程图。见图1。

社区常见慢性病的筛查

筛查是应用快速测试、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主动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筛查的分类与方法社区筛查的疾病应是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及时发现某病的高危人群,以减缓发病。按筛查对象的范围分为整体筛查和选择性筛查。目前社区常用后者,选择性筛查是将重点集中在高危人群组(如筛查慢性疾病选择>40岁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发现那些无临床症状的病例。

确定筛查的疾病和高危因素首先根据社区诊断的资料确定需要进行筛查的疾病,在根据筛查的疾病种类确定相应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比如具有以下≥1项的危险因素者,即可视为高血压高危人群:①收缩压介于120~139 mm Hg之间或舒张压介于80~89 mm Hg之间;②超重或肥胖(BMI≥24);③高血压家族史;④长期过量饮酒;⑤长期膳食高盐。

筛查的记录和分析 对所有筛查人员的资料进行记录,做好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指导社区干预工作的开展。

篇7

①现在使用的各类降血压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影响水、电解质紊乱,影响血脂、血糖的代谢,影响肝肾功能;②降血压过程血压病波动大,尤其老年人时常发生性低血压;③个体化差异大,许多患者即使测量血压病在正常水平内,但是临床症状改善不佳;④长期服用药物后容易产生耐药性,需不断增加剂量或者增加降血压药种类;⑤治疗过程中容易只重视血压病,忽略患者的主观感受,对症状的改善效果不佳;⑥忽视了非药物治疗的价值。

1.2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

①临床治疗时,综合患者全身症状结合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避免了只注重降血压而忽视患者主观感受、症状的弊端;②降血压效果平稳、缓和,减少血压病波动;③不良反应较少,对机体的损伤较少;④无明显的药物依赖性、耐药性,可以长期服用;⑤中药现代研究,提示多种中药成分均能够作用于神经内分泌机制,从而调整人体内环镜[23]。

2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高血压病的病因

齐放[4]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过程,是由素体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虚等均为发病的内因,过度精神紧张或强烈精神刺激是发病的常见因素。

2.2高血压病的病位

一般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傅仁杰[5]认为,主要在肝、肾两脏,病位在肝,根源在肾。邓旭光[6]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初起在肝、脾,继而影响心、肾,最终导致心肝、脾、肾诸脏俱损。

2.3高血压病的病机

中医历代医家对其发病机制论述各不相同,归纳起来认为高血压病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是患者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关系平衡失调,进而出现痰浊、瘀血所致[7]。一般认为本病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虚、火、痰、瘀为标,早期多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晚期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8]。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严格区分病、证、症的概念,不仅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而且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各种理论。如何辨别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诊断疾病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治疗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应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特性,针对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趋势,主张采取以西医辨病,规范治疗的同时,中医辨证,以期控制病情、减轻病痛,病证同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中医分阶段论治高血压病

3.1高血压病前期

JNC7提出收缩压120~129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80~89mmHg为高血压病前期,指处于正常血压病和高血压病之间的血压病值,易进展为高血压病及出现相关并发症。高血压病前期临床表现有两种情况:①仅见血压升高而无临床症状,且未达到高血压病诊断标准;②虽然血压病升高,但未达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且伴有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失眠,乏力,肥胖等症状。高血压病前期病因多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调等有关,其病机主要为“六郁”(气、食、湿、痰、血、火)[9]。高血压病前期和中医理论中的“未病”极为相似,“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高血压病前期如果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几率,但是针对高血压病前期治疗,西医主要以治疗性的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包括减轻体质量、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钾盐、减少脂肪摄入、戒烟、戒酒、增加运动、减轻压力等。高血压病的发生时多种神经内分泌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曾尝试用降血压药(坎地沙坦)来预防高血压病,期望通过调节RASS系统来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其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证明降血压药可以延缓高血压病的进展[10]。反观,许多中医药复方在调节神经内分泌上有其独到的功效,中医学提倡“治未病”理论和高血压病三级预防观点无形的契合更是提示中医药在高血压病前期治疗中应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基于“治未病”的思想,采用辨证论治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可以调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包括中医非药物治疗的针灸、推拿、气功引导、药膳、穴位贴服、磁疗、足浴等都有良好效果,邓铁涛创的“浴足方”广为应用,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1]。有研究认为,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病治疗中重要意义的有三个方面,其中包括控制高血压病前期及轻度高血压病,作为轻度高血压病前3~6个月的首选或基础治疗[12]。在高血压病前期,可利用中医学非药物治疗手段配合辨证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症状,针对患者个人体质、发病原因及“六郁”病机,延缓高血压病进展。

3.2高血压病阶段

近现代医家认为,高血压病多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其发病趋势逾趋年轻化。笔者认为原因是:①与情志相关恼怒焦虑,气郁化火,内伤七情可发为高血压病;②与饮食结构相关,如多食肥甘厚腻,平素缺少运动,滋生湿热,日久化痰生瘀可发为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包括中医药治疗)或者已经达到药物治疗标准时,患者需要接受降血压治疗。根据中医学“标本缓急”理论,此阶段血压病不稳定为患者最突出的症状,应以控制血压病为最重要的目的。此阶段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应明确3个方面:①辅助降血压,增加降血压药物的疗效,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在服用降血压药物的同时,服用中药复方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血压病、减少药物用量。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有类似于西药降血压药的效果,例如:防己、黄芩、钩藤、益母草、赤芍、罗布麻具有血管扩张作用。远志、酸枣仁具有中枢性降血压作用。全蝎、地龙、钩藤、桑寄生具有中枢神经节阻断作用。川芎、当归、大蒜、赤芍、丹参、牡丹皮、前胡、五味子、茵陈、红花、三棱、藁本、白芷、羌活、独活等有钙离子拮抗剂类作用。葛根、佛手、羊藿有β受体拮抗剂类作用[1314];②减少降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化酶抑制剂药物引起的干咳、皮疹,钙离子拮抗剂药物引起的头痛、头昏、心悸,β受体激动剂导致的心动过缓等。例如:车前草、泽泻、益母草、防己、茯苓、桑白皮、蓄、茵陈、龙胆草、罗布麻具有利尿作用,可以治疗各种降血压药引起的下肢水肿;③治疗高血压病的伴随症状,包括耳鸣、失眠、心悸等症状,虽然此类症状西医无针对性治疗措施,但是往往此类症状可以引起患者血压病波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虽低于同龄健康人,但却高于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15]。高血压病一旦确诊后,控制血压病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首要目的。目前,治疗措施仍以西药降血压药物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突出体现在增效、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能够更好的耐受降血压治疗,延缓疾病进展。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根据高血压病过程中的具体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针对性的使控制血压病和改善症状想结合,有效的避免了降血压治疗中“只见血压病不见人”的思维方式。

3.3老年高血压病阶段

高血压病无特效治疗药物,患者需终生服药,长期服药的过程中出现若干问题:①降血压药物依赖、敏感性降低。许多高血压病患者病程久,需服用多种降血压药物,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血管弹性减退,导致脉压差增大,性血压病变化大,患者容易出现晨峰现象和性低血压病[16];②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和人均寿命的增长,中国的老年病人日益增多,由于社会经济原因,多数老年患者与子女长期居于两地等各种问题,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容易出现情志失调的问题,进而导致血压病不稳定,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17];③因长期服用降血压药物,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耳鸣、失眠等症状,测量血压未见升高。此时中医药治疗除了发挥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外,更需遵循中医学情志致病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病后期病机以虚为主,有观点认为肾虚是高血压病病机关键,其认为目前临床对高血压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使升高的血压病迅速被控制,直接改变了高血压病的进程。高血压病的中医学病机由以往认为的肝为主演化到肾虚为主要病机[18]。总之,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衰退,出现的中医病机有如下特点:以肾虚为主,虚实夹杂证居多;变证丛生;病理产物壅盛;情志致病多见。针对高血压病发展到后面疾病的特征和病机发生变化,高血压病伴随症状成为困扰患者的主要问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后期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①血压病水平不应过低,充分利用中医药平缓降血压的作用配合降血压药物,防止出现低血压病症状和血压病波动情况;②注重辨证论治,针对患者最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症状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药综合调理全身症状的优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调畅情志;③注重补肾活血治疗,高血压病后期患者多年老,肾精亏虚,因虚致实,导致痰浊瘀血气逆。④注重非药物治疗,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高血压病后期患者可练习太极、气功能运动,通过吐纳、行气等方式调畅情志,疏经活络,延年益寿。

篇8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因此,高血压已成为农村地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很低。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切实有效的农村高血压综合干预模式,适合农村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知晓率及依从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罗店镇辖区内,从12个村居委随机抽取405名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89人,女性216人,年龄30-90岁,平均年龄57.5岁。随机分组为管理组183人和对照组222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见表l

1.1.2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诊断标准: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另外,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已低于140/90mmHg,亦诊断为高血压。

1.2研究方法

1.2.1在罗店镇辖区内,对门诊中就诊的12个村居委高血压患者建立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并进行干预前及干预后的效果评估。

1.2.2体检: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2次体检,内容包括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肌酐等。

1.2.3根据血压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水平,参照《上海市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南》要求,对纳入管理的患者进行高血压分级评估,确定管理组别。把高血压患者分为4组,进行三级管理:极高危组和高危组(三级管理)1个月随访1次,中危组(二级管理)2个月随访1次,低危组(一级管理)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压、自觉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情况,测量血压和空腹血糖等。

1.2.4干预方法: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职业、年龄、教育、经济、高血压患病情况、身体其他状况、生活习惯以及危险因素水平等),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主要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前者包括降压药的选择、剂量的调整等;后者是指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设立健康管理专员,协助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的高血压分级评估结果及其管理组别,确定随访的方案包括频度、时间、内容,手段等,并通过电话访问、在线咨询以及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督促患者遵从随访管理。

建立高血压的自我管理及其家庭支持系统。①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向患者提供各种管理工具,让患者承担一定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的保健任务,并在社区医生和健康管理专员的协助和督促下完成任务。②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对家属进行家庭急救的重点培训,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协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设立呼叫中心,应对高血压突发事件的处理。

实施双向转诊机制。根据双向转诊的原则,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角色和职能。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相关医院签署双向转诊的协议,对符合转诊要求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转出和转回。

1.2.5效果评估分为:满意度、知晓率、依从性3方面。满意度包括是否离家近、等候时间短、服务态度好、取药方便、诊疗技术与大医院没有太大差别、药价比大医院便宜、挂号费便宜。知晓度包括知道患高血压、目前服药情况、知晓何谓高血压。依从性包括是否有时忘记服药、是否有时不在意服药、自我感觉好时,是否曾自行停药、减药、换药,自我感觉不适时,是否曾自行停药、减药、换药。

2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调查问卷及干预资料进行计算机双人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均数与率的差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析。P

3结果

3.1一般状况:管理组:总人数183人,平均年龄57.95±7.63岁,年龄分组

3.2研究对象干预后的满意度: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研究对象干预后的知晓率: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农村社区405例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干预后知晓率情况表2

3.4研究对象干预后的依从性: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依从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农村社区405例高血压患者干预后依从性情况表3

3.5 研究对象干预后的依从性: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干预前后管理组依从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农村社区405例高血压患者干预后依从性情况表4

4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和肾衰竭的发生中又起了主要的病因学作用,常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从全球范围来看,心脑血管疾病在世界上致死的人数超过其他任何病种,疾病负担迅速增加。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有效的血压控制可以减少40%的卒中危险,减少15%心肌梗塞的危险。上海作为一个工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城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高血压,近年来一直有增多趋势。

针对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工作量巨大,现有的社区医生数量有限,信息系统尚未成熟,在社区实践中高血压管理尚未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特点,血压控制的效率不高;农村患者依从性、知晓率较差,患者家庭支持资源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等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影响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本项目提出了高血压社区防治的综合干预概念,即在现行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对各个管理细节进行完善。具体包括:

4.1健康教育干预措施针对不同个体,有针对性的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危险因素、血压的正常范围、高血压的主要症状,坚持服药和治疗的重要性,不良服药习惯的危害,服药误区的教育指导,如何进行血压的自我监测、有利的日常生活行为对控制血压的作用等。健康指导形式采取集体授课、个别指导、发放卡片等。

4.2用药指导高血压病用药原则为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且这一过程多在院外进行[1]。故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经济能力按个体原则合理选择用药,尽量减少用药种类及药物更换次数,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不良反应少、廉价、长效的药物。[2]因此,对所服降压药物的认知情况,须耐心进行相关的指导,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服药时间、作用、副反应等,以强调服药的必要性、重要性、安全性和不规则用药的危害性,也可以提供服药提示卡,教会使用并提醒服药的各种方法,使病人养成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习惯,强化病人对服药方案的认知。

4.3 通过设立健康管理专员岗位,协助社区医生加强和完善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加强医生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疾病管理软件,建立信息工作平台,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水平;采用综合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支持等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引入多方参与管理;强调个性化的诊疗管理方案,提高高血压控制效果;通过加强双向转诊的实践,有效控制高血压危重情况及合并症的发生。

4.4定期监测血压:患者每天自我监测血压有助于提高服药的依从性[3,4],因此医务人员教会患者及家属在家中自我监测血压,通过测量血压所得的客观结果促使患者采取依从行为,是简单、可行有效的方法。

4.5饮食与生活指导:戒除烟酒,控制体重,摄入低盐,低糖,低脂饮食,维持足够的钾,钙,镁摄入,根据病情及自身的活动能力,选择适合的活动或运动,保持乐观平稳的情绪规律作息,避免劳累。

4.6电话随诊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患者姓名、文化层次、家庭状况、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主要疾病诊断、病情、用药情况、主要家庭成员姓名及联系方式等。让患者与医务人员有着紧密的联系,随时咨询。定期随访护理,以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处理及帮助。患者中途停药最易发生在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无自觉症状时,自认为病情稳定而停药,随访发现后,应及时对患者加以劝导,使其按医嘱顺利进行治疗,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

本方案作为目前管理模式的一种补充,着力于社区管理尤其是农村地区各个环节的细节指导,期望通过对管理细节的探索和实践,完善和推动高血压社区管理工作。从而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高血压患者知晓度、满意度及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左玉兰,席鸿霞.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89-190.

[2]黄仕青,杨衬,侯灵红.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效果评价[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6):65-66.

[3]卢云娟,梁春丽,苏晓莹,等.监测血压有利于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4):227-228.

[4]朱大乔,毛红娟,何丹丹,等.高血压患者自我检测血压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581-583.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剖腹产手术产妇,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32.5±1.4)岁;产妇未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精神疾病、肝脏等疾病;依从性良好;均知情并同意此次研究;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41例,两组产妇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参与研究进行对比(P

1.2 方法

参考组采取常规方法。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采用常规方法实施剖腹产手术。

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1)制定疾病治疗进度表。入院后由责任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做好相关辅助检查及用药,会诊明确确定诊断结果。(2)成立治疗小组,制定临床路径手术表单。由责任医师牵头成立治疗小组,并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病情,确认手术方案;制定临床路径表单。(3)明确医护职责。责任主治医生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决定患者进入或推出临床路径,并与手术科室配合执行临床路径的相关项目,包括手术过程中观察产妇麻醉情况、手术情况及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切口情况,做好防感染措施。同时若路径中有方法改变时要与相关人员研究讨论确定。责任护士需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手术配合和术后治疗护理工作。(4)制定规范化医嘱。术后,医护人员要根据产妇实际情况,对产妇制定针对性全面医嘱,如用药,卫生清洁,治疗方法,饮食起居,确保产妇术后可安全、健康康复,指导产妇哺乳,并注意侧卧位,避免出现溢奶现象(5)做好出院工作。依规范化医嘱在出院时做好相关医嘱,做好手术满意度调查工作,及时完善病情及出院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如:产褥病率,产后出血,切口延期愈合,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等)及治疗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将所得出来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54.6±4.8)min,参考组手术时间(67.4±8.2)min;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2.2 两组术中并发症及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在剖腹产手术中实施临床路径,需明确手术室医生责任,参与临床路径,并要明确医疗相关措施;明确临床路径治疗目标,并要观察临床路径计划和执行。因此在剖腹产手术中实施临床路径,首先需要明确产妇实际状况,分析产妇是否合并其他病症,如高血压等,并要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和处理措施,避免在剖腹产中出现意外情况。其次通过制定临床路径,可有效规范治疗方法,避免术中出现意外情况。同时也要制定术后产妇的以后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要求医生正确指导产妇以正确的姿势、进行婴儿喂奶,并注意侧卧位,避免出现溢奶现象。并要积极锻炼锻炼子宫收缩功能,关注阴道流血情况。另外,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观察新生儿呼吸情况,保证脐部卫生,防止出现感染情况,并关注新生儿吸吮情况,睡眠是否良好等情况。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实施手术治疗,参考组采取常规方法实施手术治疗,统计相关观察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54.6±4.8)min,参考组手术时间(67.4±8.2)min;两组间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吴庆蓉,范德庆,钱敏等. 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在三级医院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2,41(10):2970-2971 .

篇10

2007年3月~2008年4月收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例,高中21例,初中12例,小学7例;年龄62~86岁,平均69.0±6.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诊断标准。

方法:①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病人入院后,通过询问、问卷等方法收集病人有关资料,并在病人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病人治疗的预期效果以及出院后的生活方式改变情况做好记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评估。②健康教育形式:根据教育的计划,制订了入院时的教育、住院期间的教育、出院后的教育,通过口头、书面等形式形象化、随机性地做好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

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当天为其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作息制度、卫生制度及探视陪护制度、主管医师、护士长及责任护士,使病人熟悉生活环境,感觉被尊重接纳,有安全感,使其能愉快地接受治疗。

住院期:①心理护理: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社会环境应激因素、不良行为因素、心理因素通过神经系统作用在高血压发病中处于主导作用。所谓心理护理,即护士在保证正常的护理基础上,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手段[2],综合治疗高血压。例如有些老年患者,多有焦躁、抑郁、易激动等心理特点,不良的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易形成负面的影响。护理人员应深入了解病人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形成的关系,教会病人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心理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以维持血压的稳定,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②介绍高血压病的一般知识,如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主要发病原因、诱发因素、常见症状、一般治疗措施、高血压并发症的处理、疾病的发展及预后等。③合理膳食:健康教育中合理饮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在对高血压患者饮食习惯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老年患者较多摄入咸菜及腌制食品,因此对病人进行合理饮食指导,少量多餐,饮食清淡、以低钠盐、低脂、低胆固醇、辅以高纤维,中等量蛋白质饮食为主,每日钠盐量≤6g。同时要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不仅可升高血压,且使降压药物的控制比较困难,并可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而饮酒使兴奋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类固醇激素水平升高,亦导致血压增高。所以高血压病人应戒烟限酒。体重增加也能引起血压升高,因为身体增重时伴随血液动力学改变,即血管内容量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适当减轻体重,有利于降压。④适当运动与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防止不良刺激,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病人,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时间过长的剧烈活动。⑤用药指导:降压药物种类繁多,药理作用各不相同,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饮食与药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表现为饮食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与饮食的配伍禁忌等。因此在给病人用药时,要避免饮食对药物的不良影响,如病人服用排钾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噻)时,指导病人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橘子、梨、菠菜,可防止低血钾症。

出院时:①血压的监测:通过口头讲解、示范训练的方法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并告诫患者坚持每天测量,同时应遵循定时间、定部位、定、定血压计的"四定"原则。切实掌握血压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②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有人认为病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因此教育病人在血压控制后,遵医嘱调整用药,不可随意停药。③定期体检:高血压病往往与肥胖、高血脂、血糖异常并存,应定期监测血脂、血糖变化。长期高血压者,可引起肾功能减退,应定期进行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④突发血压升高时,应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舌下含服心痛定或口服其他降压药物,稍后缓解后到医院就诊。

结 果

健康教育前后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讨 论

健康教育以人为对象,通过生理、心理、社会的以及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从精神、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康的状态。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高血压病及并发症对老年人的危害越来越大,对住院高血压病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其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优于教育前水平。经过规范合理的健康教育,减少了老年高血压病病人住院次数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长,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后第三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高血压的发生率在糖尿病人群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3倍,糖尿病和高血压均被认为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提高此类人群的健康护理,改善病人生活状态,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和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本院于2012年7―12月收治175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经过治疗和综合护理,血糖血压控制得较平稳,保持了相对健康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7月―12月共收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75例,男97例,女78例。年龄42~ 76 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一级高血压者34例,二级者61例,三级者80例;合并肾脏损害53例。经过良好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2 健康护理

2.1 体征检测

2.1.1 血压监测

糖尿病的合并高血压组微血管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尤以肾病更显著,纠正高血压对防止肾病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其昼夜波动性不明显或无规律性。因此,对患者常规作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血压峰谷变化情况,以此指导用药;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动态变化,防止发生头晕、手麻等性低血压而引起的外伤。当血压过高时,及时报告并协助医生帮助患者服药,疏导患者解除其紧张情绪, 防止脑血管疾病意外的发生。针对不同病情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如一般情况血压降到

2.1.2 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所致的多元醇通路增强和蛋白非酶糖化增加是产生神经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及时、有效控制高血糖是根本治疗措施。护士应向患者解释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并为患者监测血糖,至少每周1次,包括每餐前、睡前、凌晨3点及餐后2小时血糖,参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糖和尿酮,了解患者糖尿病的控制是否达标。理想的空腹血糖应

2.2 饮食护理

患者应给予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每天钠盐控制在5g以下,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量。禁吃咸肉、咸菜、咸蛋及油炸、油煎食物。血压控制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对特殊的病理阶段还有进一步的要求。应注意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及每天所需食物的总热量,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饮食习惯,同患者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饮食计划,教会患者在限制每天总热量的前提下,如何在多种食物及蔬菜水果之间变换花样。鼓励患者多饮水,10000~20000ml /日,以达到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糖的作用,多吃蔬菜尤其是含粗纤维多的食物以增加饱腹感,同时又起到降糖、降脂、润肠、通便的作用,适当选择富含必需氨基酸或质量较高的动物蛋白、植物蛋白等,每天肉类总量以100~150g为宜,同时可用豆类代替部分肉类。每周进食2~3次鱼类。少吃油炸食品,忌咽、限酒。另外,每天的进餐时间及量需基本固定,防止服用降糖药后因推迟吃饭时间而引起低血糖反应。

2.3 健康教育

2.3.1 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机构

为了达到预防疾病,维护与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医院丰富的健康教育资源应有效地向院外延伸,可对外健康普及窗口,聘请院内外专家和科普人员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2.3.2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

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 要求专科护士与管床医师配合, 针对患者存在的不同问题,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正确认识疾病、合理用药和康复方面的知识。

2.3.3 社区健康教育

为了巩固院内健康教育的效果和带动社区全民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我们与所在社区联络,定期到社区开展义诊,为已建立健康档案的慢性病人群进行简单的健康体检,相关健康问题咨询,并在社区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慢性病人群和社区居民参与,还利用板报、橱窗、横幅、宣传单等,将疾病防治、营养饮食、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知识传播给群众。

2.3.4 定期进行随访

对建立慢性病健康档案的人群,定期用电话或寄信的方式与其联络,解答健康问题,指导健康行为,巩固健康教育效果。

2.3.5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疗法之一,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缓解心脑血管缺血状态,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对增强心血管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大有帮助。运动宜在血糖、血压控制较好且无代谢紊乱时进行,尤以餐后1小时左右运动为宜,运动方式应根据年龄、病情和耐受性而定,我合并一级或二级高血压患者采用散步、骑自行车、爬楼及有氧操等, 每天20~ 30 分钟。运动时一般采用轻中等强度,即最大耗氧量不大于60%,简单衡量办法是运动中不感心慌、气短或数运动中脉率不超过170减年龄,防止剧烈运动,以免加重高血压。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定期进行健康评估,以达到有效的运动效果,还要告知患者锻炼时随带糖果及疾病卡,学会低血糖时的简易急救。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中,有效的护理能够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使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篇12

导致高血压的原因除与遗传有关外,更多是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不良生活方式越多的人,其高血压的病情越严重〔1〕。本文自2008年4月对我院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心理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至 2009年5月在本院确诊为高血压老年患者102例。其中男60例,女42例,男女性别比为1.43∶1。年龄60~89岁,平均(71.52±11.76)岁。职业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约占2/3;体重47~88 kg,平均(65.46±15.52)kg。体重指数(BMI):16~21 kg/ m2 7例(消瘦),20~22 kg/m2 21例(正常),22~25 kg/ m2 32例(偏肥),>25 kg/m2 42例(肥胖)。病程1~13年,平均(7.87±4.14)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5例,中专26例,高中26例,初中以下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在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 (非同日3次测量),均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和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均无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无智力及语言障碍,知情并愿意合作。

1.2 方法

1.2.1 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 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单位、联系电话、文化程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BMI、疾病认知情况、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水平等。同时定期发放调查表,进行系列的调查、分析、研究。设计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内容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心理及生活行为方式4个方面的问题,采用三级评分法,根据患者的回答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依次计1~3分,每项问题的总分为10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越低〔3〕。

1.2.2 认知干预 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同时通过对患者能力的评估进行不同程度及形式的健康指导,包括定期举办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宣传资料、课后咨询等方法,使患者和家属了解高血压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服药的重要性以及高血压与运动、情绪、饮食、不良嗜好的关系及其危害性。对年龄偏大或其他特殊情况者,采取一对一指导方法以及家属代学方式,普及自我防治知识。每月电话随访或家访1~2次,并指导患者监测血压,监督患者护理干预的执行情况。

1.2.3 饮食干预 通过对患者饮食习惯的评估,找出其危险因素。首先戒烟、限酒。讲解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高盐饮食是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凡是高血压患者原则上饮食宜清淡,严格控制盐摄入量

1.2.4 运动干预 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同时体力活动还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舞太极剑等大肌群活动的有氧运动,每周锻炼3~6次,每次40~60 min。可根据各人年龄、BMI、血压、运动习惯及运动耐受性制定运动量表。可参照运动时适宜心率=170-年龄,有不适即停下休息,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活动限度。量力而行,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运动,以不感到心跳气喘和疲劳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坚持有序、有恒、有度,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4〕。

1.2.5 心理护理 高血压患者一般心理紧张,即使是通过治疗病情得以控制,也常常心有余悸。因此,在为高血压患者治疗时,自始至终不能放松心理治疗,让患者学会正确宣泄不良情绪,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使患者明确高血压的危害性及治疗控制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不同的个体运用理解、安慰、帮助、鼓励、支持等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情绪,避免不良的刺激。

1.2.6 用药干预 高血压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指导患者要坚持规律地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降压药物的应用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患者根据身体状况和疗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作用好、副作用小的降压药物。不可随意突然停药或增减剂量。

1.2.7 误区护理干预

1.2.7.1 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非药物疗法如调整生活方式、运动锻炼、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等,对高血压防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或目标水平。但现实中许多患者过多依赖于药物,如边吸烟嗜酒边降压者,饮食无节制、作息规律紊乱,既影响降压药疗效又使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存在。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疗法,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并增强运动锻炼,规律作息。

1.2.7.2 新药、贵药就是疗效好的药 目前新型降压药发展很快,品种很多,如何选用是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的。其关键在于遵医嘱办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追求新药、贵药,以为新药、贵药就一定是疗效最好的药。

1.2.7.3 以保健产品代替治疗药物 “不用药亦可降压”,这是近年来不少保健品广告中常用的一句话,但保健药品和器具并不能代替治疗药物。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很多保健药品和器具的疗效并不可靠,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治疗是最有效、有益的选择,不用药才是误区。

1.3 效果评价 分别于干预后3、6、12个月,记录患者体重、血压变化,评估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及药物依从情况,不合理的饮食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心理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 info 6.0软件包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 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BMI的改善情况 见表2。

2.3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见表3。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血压水平比较(略)

与干预前比较:1)P<0.05,2)P<0.01。下表同

表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BMI的改善情况(略)

表3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分析(略)

3 讨论

运用现代护理模式,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是改善老年高血压预后的另一种有效手段〔5〕。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减少75%〔6〕。

3.1 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常需终身治疗。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率,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预防教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干预前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认识不足,不良生活方式比率高。干预后患者重视合理饮食,掌握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高纤维、禁食腌制品膳食的“四低一高一禁”的控制饮食方法。多食水果、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肥胖者减少热量的摄入,增加有氧运动,积极戒烟、限酒。现代医学证实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血压升高,笔者在临床干预措施中积极开展心理干预,耐心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传授讲解当遇到紧张事件或不如意的处境时,进行自我调节、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的方法和措施。实施干预后,患者饮食结构及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绝大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情绪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态。本研究干预前仅29.4%的病人对高血压诊治知识有部分了解,较多患者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预防及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认知。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12个月后,有96.0%的患者熟悉了解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危害、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及注意事项,树立了良好的健康理念,大大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随着干预的逐步深入,本组病人对疾病知识掌握逐步全面,能积极配合治疗,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遵医行为,使血压水平逐渐得到有效控制。

3.2 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高血压的治疗,应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患者除了遵循医嘱合理服药外,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限酒戒烟、舒缓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同样非常重要。通过进行系统性科学健康教育,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掌握高血压诊治和保健知识,了解不良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药物治疗者,有针对性的讲解用药知识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率,使他们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标〔4〕。本研究显示,干预后患者血压控制明显。

3.3 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等护理干预,调动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提高患者对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同时纠正患者诸多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疾病能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玉梅.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2;22(2):1.

2 叶任高,陆海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

3 朱金兰.护理干预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9(5):9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