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范文

时间:2023-05-29 08:56: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篇1

1.相关概念概述

要讨论“为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 “是什么”,回归概念,从源头找线索。

1.1 劳动及劳动的特征

广义的劳动指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所做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

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劳动即特定“人”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并且劳动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劳动的特征:第一,劳动的本质: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不存在另外的价值;第二,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单向价值”;第四,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这样的价值周期,我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双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第五,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体施加的劳动即为剥削。

1.2 贡献的含义

根据字典解释贡献有三种含义:第一,进奉或赠予他人,一般指下级向上级的贡献,多为无偿的;第二,进奉或赠与,如: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论衡》;第三,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如: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人类的出现》。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贡献即第三种含义。

1.3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即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即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的内核,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的准绳。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的本源即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具体可分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及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有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并随之不断变化着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以及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笔者认为:价值观是由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人生观指导价值观,价值观影响并贯穿人生观实现的整个过程。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所谓人生价值,是指在人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从主客体上说,主要体现客体(人、物)对于满足主体(人自身、组织、社会、他人)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的绝对价值和人的相对价值的实现。劳动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2.1 劳动是实现人生绝对价值的途径

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绝对价值实现的过程。存在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着眼点,强调人有主观能动性、意向性,能够超越自身和创造文化,能够自我实现价值和生成意义。那么我们出发点、着眼点以及深层的依据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人不会自动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更不要提自我实现。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转化器的角色。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使人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动过程就是人个体、人类整体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人的绝对价值在此过程实现升华。

2.2 贡献是实现人生相对价值的手段

人生相对价值主要表现为本位人对他人的需求的满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须臾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与他人他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供有求,实现可持续循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实现自我需求的前提。人采取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正是相对价值的内在要求,两者体现内涵的深层契合。另外,满足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较高层次的人相对价值的要求。两者是彼此的内在的统一。

3.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根据不同,标准也没有定式。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是由其客观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方面具体体现的。

3.1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客观必然性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单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劳动和贡献是实现这两种价值的有效手段,人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也得到补给。

3.2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可能性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计量的,它能够量度出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通过劳动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具体标准。我们以人生的历程来做一个具体分析:人一生下来并不立即具有劳动和贡献的能力,他首先需要索取和消费,同时通过社会的培养和自己的学习,逐步获得适应社会和劳动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初期有一个逐步社会化和逐步具备社会预应力的过程;在人生的中期,人能够也应该为社会积极做出贡献和创造的时期,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索取和消费,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在人生的后期,当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仍然需要索取和消费以安度晚年,这也是社会应予以保证的。这就是说,不索取和不消费的人是不存在的。此时劳动和贡献就自觉的充当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社会予以实现不断积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3.3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现实性

既然劳动价值分单向劳动价值和双向劳动价值,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劳动也被赋予特殊意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第一次赋予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崇高地位,劳动光荣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得到认同。个人与国家利益是内在一致的,双向劳动价值在社会中占主导。正因为这样,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与阶级社会不同本质的变化,转化为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公正、进步的人生价值评价即劳动和奉献。劳动和奉献强调把对社会的贡献摆在第一位同时强调以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社会得以进步,人朝全面发展方向迈进,最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度量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根本尺度。

参考文献:

[1]杨胜修.对哲学与人生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8-41.

[2]石峰.价值实现规律是人生的核心规律[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6(4):67-71.

篇2

1.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表现

“价值”是指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人们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马克思说“‘价值’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既可以做为主体向社会、他人索取自己的需要,又可以做为客体向他人、社会提供某种需要,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人生价值问题。

而从概念层面上理解,人生价值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或其他行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是通过个人的劳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人生价值还体现在他对社会或他人的作用方面。即一个人只有以他的贡献为人类谋利益才称得上有价值,依照贡献的多少评价价值的高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就越能得到个人价值的升华。这贡献主要是指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人生价值应当以贡献社会和造福人类的多少为准绳,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为最高标准。

因此,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是通过贡献来衡量的。

2.人生价值的结构

人生价值从纵向上看可以分为生命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三个组成部分。

人的生命价值,就包括了健康的体魄,发展的智力,旺盛的生命力所具有的价值,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它为人们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在生命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够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才能为自我、他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生命本身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着很大的价值,的唯物史观对认识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就做出了相关的阐述。

人生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一个人具有的潜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个人能力与素质的综合体,既包括了一个人的理论学识,又包括了他的人格素养。

人生的外在价值,就是人生内在价值的外化,是人生内在的知识才能、品德等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转化为为他人、社会做出的贡献,并且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发现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生价值结构的重要特征,外在价值就包括了我们所讲的社会和自我价值。

这三个价值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且相互转化的,构成了人生价值的内部结构。生命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出发点,同时又是人生实现价值的目标和归宿;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而人在现实世界不断自我满足、贡献社会,才能不断提升人生的生命价值。

3.人生价值评价的二元指标

人生价值的评价可以从谁在评价、评价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三方面入手具体讨论。

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人生价值的评价者也就是评价主体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任一社会时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前进方向的,代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评价主体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是真正的评价主体。由于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总和。因此,人生社会价值的主体就是社会中的人、集体、他人,而人生自我价值评价的主体就是自己本身。

其次,人生价值评价的客体就是评价的对象,是客体的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现实结果,也是主客体之间反应出的一种价值关系,这个对象同样是要置身于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

最后,任何一个评价都有一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历史演变上来看,奴隶社会是以血统价值的标准来作为当时的主流人生价值评价标准,血统的高贵与否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价值或者有多少价值的唯一原则,这种标准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封建社会主要以等级地位的高低和权利的大小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把财产的占有和金钱的多少看做人生价值的砝码。但是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缺陷,比如:血统的高贵与否并不能代表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血统的高贵与否不能决定人是否具有才能,况且人具有才能未必对社会做出贡献;另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来讲,金钱的多少未必能够反映其拥有者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也不能反映拥有者的社会价值,同时作为精神层面的贡献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这种评价观也是不合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也应该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即从劳动出发,劳动就是劳动者个人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主体评价客体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

综上,个人的自我价值,就取决于他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和贡献,其实现过程,就是劳动、贡献于社会的过程。劳动和贡献,就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下面就从劳动和贡献这两个指标来浅析它们为什么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3.1劳动是获得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对于劳动,我们首先要把它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展开讨论。同时,人们要想获得人生价值,就必须进行劳动,这是获得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因为劳动能创造一切,包括人生价值。每个人通过体力的或脑力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贡献给社会或他人,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些劳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是人生价值的结晶,是一定人生价值的物化表现。所以人们是在劳动中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认为,纵观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在劳动的推动下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劳动不仅可以使人全面发展,而且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劳动促成了人的价值的产生。劳动创造了价值的主体——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也赋予了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人的劳动能力使人具有自我价值;劳动在创造人类社会,创造人的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即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把自身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使潜在的变成现实的,这就是人的现实价值,即社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劳动积极性得以充分提高。劳动者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人的价值在劳动中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实现。

劳动是人的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是因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其对社会的贡献中,人生的价值是通过人所创造的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品的价值来表现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劳动成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这点就把劳动和贡献相联系了,一个人劳动贡献和创造成果的大小,标志了他人生价值的大小。创造的价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那么他的相对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人的相对社会价值的评价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首先要通过劳动为社会作贡献,然后社会根据个人贡献的大小,及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给予个人相应的满足及肯定。因为,没有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人生价值就失去了实现的必要条件。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应该从社会得到他所应有的利益。若片面地强调贡献,忽视人的自身利益,最终是不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

3.2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尺度

人生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自身贡献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如何。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可概括为: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做出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给予其尊重和满足——实现人生价值。由此看来,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和其贡献密切联系。

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等级和地位,不在于金钱和财富,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创造财富。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想索取而不思贡献,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灭亡,个人的生存也无法保证。因此,创造和索取、贡献和享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共同维系贡献和索取的内在平衡。

人生价值的实质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作为集中体现个人人生自我价值的“索取”和作为集中体现个人人生社会价值的贡献,在人生价值体系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索取推动了贡献,贡献满足了索取,又刺激进一步地索取。索取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光贡献不索取,个人无法生存和发展,最终也就谈不上贡献;而贡献是个人索取的现实保证,光索取不贡献,不仅无处索取,而且即使有所索取也会坐吃山空。因此,索取和贡献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同时,贡献和索取并不是并列的,是有主次的,社会要能够提供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各种条件。首先,先贡献再谈索取。要把这些条件创造出来。贡献是索取的基础,只有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社会才能发展,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才能得到保证。其次,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整个社会价值是全部个人人生价值的集合,表现为社会对其成员需要的一定满足以及对自然界的合乎规律地改造。社会价值制约和统摄着个人的人生价值。因此,社会价值是高于个人的人生价值的,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而作为个人价值的组成部分的个人社会价值也应是高于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即个人的自我价值应服从于个人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生的价值就看人们做出的贡献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因此,每个人都应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尽力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要客观、谦虚谨慎的看待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断地创造新成果,为社会做出新贡献。(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艾永发.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初探.法制与社会[J] 2007.04

[2]彭伟忠.人生价值的结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4

篇3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根据的观点,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人或某种现象,对社会、阶级、他人有积极意义,成为人们的追求对象,就具有价值。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容的系统的观点。

其次, ***员必须端正人生价值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员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和宗旨要求***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每一个***员要把实现****伟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一个***员,只有真正具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也只有如此,才会彻底冲破一己私利的精神牢笼,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无数革命先烈和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人生轨迹,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员要无愧于***员的光荣称号,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定要在端正人生价值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多下功夫。

再次,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们要明确新时期***员应有的人生价值观系统。 第一,以为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员必须以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员以理论而不是以别的什么理论为基础去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生价值问题。 第二,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最进步、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人把****理想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员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第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员是具有****觉悟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员都必须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把人生价值定位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上。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真理和正义,越是有所追求,越是目标远大,就越是会变得坚强、自信、豁达、大度,不易被外界的诱惑所侵蚀和眼前的困境所挫败。这样,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最后,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实现途径。***员要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认清自我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找到自我的归宿,置身于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之中,成为一个“大我”。这样,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能获得不竭的生命源泉、无穷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篇4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根据的观点,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人或某种现象,对社会、阶级、他人有积极意义,成为人们的追求对象,就具有价值。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容的系统的观点。

其次, ***员必须端正人生价值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员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和宗旨要求***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每一个***员要把实现****伟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一个***员,只有真正具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也只有如此,才会彻底冲破一己私利的精神牢笼,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无数革命先烈和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人生轨迹,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员要无愧于***员的光荣称号,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定要在端正人生价值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多下功夫。

再次,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们要明确新时期***员应有的人生价值观系统。 第一,以为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员必须以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员以理论而不是以别的什么理论为基础去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生价值问题。 第二,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最进步、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人把****理想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员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第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员是具有****觉悟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员都必须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把人生价值定位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上。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真理和正义,越是有所追求,越是目标远大,就越是会变得坚强、自信、豁达、大度,不易被外界的诱惑所侵蚀和眼前的困境所挫败。这样,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最后,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实现途径。***员要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认清自我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找到自我的归宿,置身于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之中,成为一个“大我”。这样,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能获得不竭的生命源泉、无穷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篇5

人生价值取向是当前状态下中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认知和评价所持有的的基本观点。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基于中职职业教育的要求,中职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立足于当前中职职业教育角度分析人生价值取向对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中职学生多元化人生价值取向的概述

中职学生除了具有一般年龄段学生的心态之外,由于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职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职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调查中职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往往抱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二是自卑心理较重。中职学生大部分属于初高中理论学习不好的群体,他们在面对升学失利的打击下,部分中职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心理;三是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中职院校生源的基础文化基础较差。虽然中职学生在理论学习上表现出了较差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中职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在:一是中职学生的自我价值趋于显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思想通过网络不断地渗透到中职学生中,进而导致“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观念在中职群体中越来越淡薄,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突显,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二是中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理想空洞。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不可否认中职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职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具体的职业理想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规划职业,而忽视了对客观环境和自身主观条件的客观分析;三是重视职业技能,轻视道德品质。在以强调职业能力背景下,中职学生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获得较好的岗位,进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忽视生命教育意识,导致学生在实践中一旦遇到挫折、困难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二、人生价值取向对中职学生融入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中职学生的多元化人生价值取向,使得不同类型的中职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不同,具体影响体现在:1.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价值取向的中职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并且迅速找准自己的社会地位。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符合的,也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职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有助于他们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快速地找到实现职业价值的途径。例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学生能够在职业岗位中进行创新。在强调创新的市场机制下,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孤独成立的,而是与职业道德素质、生命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等融合在一起的,由于中职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他们面对的各种压力就会接踵而来,与此同时社会中的各种复杂现象也会影响中职学生,因此只有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学生才能不被外界有害环境所影响,进而在遵循集体利益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2.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取向难以融入到社会发展中。中职学生的人数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的人生道路选择,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取向必然或导致学生难以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最终导致其人生价值失去意义:首先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取向阻碍其人际交往。实践证明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观往往会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其人际交往越来越狭窄,尤其是在共享工作机制下,缺乏集体观念的学生难以融入到集体中;其次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观难以获得持久的工作岗位,也必然不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以专业技能为主的岗位竞争中,缺乏艰苦奋斗品质的中职学生不可能在一线岗位上坚持,因此其也不可能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并且获得理想的薪酬;最后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取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当代的中职学生属于90后、00后,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受溺爱。在人生价值上强调自我价值,淡薄集体观念,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张扬个性,缺乏容忍、谦让、合作的品质。这就注定了在一个集体内,与他人交往容易发生困难,对大学生融入社会极为不利。

三、树立中职学生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对策

人生价值取向是确定人生发展的方向,是中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依据,基于人生价值取向对中职学生融入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职学校要加强对中职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正确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以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体系。1.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活动端正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系列讲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通过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进而能够以高尚的品格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按照书本的知识进行教学,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检验与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一方面中职院校要引导中职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通过志愿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以及帮助他人的品质。当然基于当前社会复杂的环境,学校也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社会现象,让学生学会辨别不良社会现象的能力,并且通过认知社会的过程中改变自身所存在的各种不良思想,从而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2.根据学生实际,运用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现实的残酷复杂性、社会的浮躁性,让很多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时,容易迷失方向,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社会的阴暗面,在价值观上失去平衡。因此学校以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采取科学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德育教育中很多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围绕学生的实际,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教学策略,保证学生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哲学与人生》课程,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在面对抉择、把握人生方向时,有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在价值观的取向上不会发生大的偏差。3.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评判和判断自身价值,确立人生定位学生要认清自己,全方位了解自己,如果对自己本身了解不够,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从而也就很难评判和判断自身价值。对一件事情的处理能力,必须建立在自己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如果注重自身信心的培养,对事物对社会的认知将抱有积极乐观的状态。这样,他们对事物以及社会的认识就不会偏激,就会比较全面,久而久之,会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4.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关键在于德育教师的教育,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意识形态还没有固定,需要教师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因此需要中职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中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德育教师进行学习与深造。根据调查中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中很大比例不是专业出身,再加上德育教育的时代性与社会联系性比较紧密,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培训才能让德育教师适应教育新常态发展的要求。当然德育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教师掌握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服务于中职德育教育;其次中职院校要积极招聘与聘请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总之,人生价值取向对于中职学生融入社会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决定了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在教育新常态环境下,中职院校要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此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于振涛.人生价值取向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作用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篇6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评价的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知道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即他们在获得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认可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大学生在朝着文明、健康、向上方向发展的同时,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当今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某些原有的观念和规则被废弃或搁置,而某些新树立起来的观念和规则也难以很快建立健全,加上封建腐朽观念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甚至产生以下的误区:

1.个人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他人之上。有的同学直接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关心他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而有的同学则持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主动关心集体、同学,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但是“客观为他人”未必总是给他人带来好处,尤其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就会马上回到“主观为自己”的出发点,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2.金钱至上。有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大学生唯利是图,忘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找工作看‘钱途’”“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梦寐以求地以大学文凭为跳板来谋取金钱和地位。

3.享乐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事”,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60分万岁”。他们懒散怠惰,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而是用于上网打游戏、聊天上,吃喝玩乐成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的辛勤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追求超前消费。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高消费,不能安心学习,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4.功利至上。有的大学生做事带有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个别同学为人处世以是否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比如青年入党是一件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好事,但他们把入党作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和就业竞争资本的功能性手段。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实用主义功利性促发的投机性政治热情,是入党动机不纯的一种体现。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绝不会参加第二次相同的公益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

二、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盲目溺爱,使他们很少面临困难、挫折;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束的生活时,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种种误区,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1.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纳入德育课。要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育人的根本环节,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德育课伴随着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人生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的大小不是你索取的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的贡献。

2.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在重视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学校要狠抓师德教育,让教师首先要成为持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增强教师的育人观念,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学生的表率,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3.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抽象灌输,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简单说教,应该把他们作为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可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讲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打造互联网上的教育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把“要他做”转变成“他要做”。鼓励学生把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践行。这样才能让一切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无所遁形。

4.学校要重视与社会沟通,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培养出品学兼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要形成扬善惩恶的风气,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各行各业的榜样,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请一些杰出的人士来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的门路,积极引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多地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调整到正确轨道上来。

5.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成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大学阶段,学校与家长沟通多处于真空状态,双方沟通很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目的一致而手段不同,造成学生不知所措,最终没有收到效果。学校与家长要对学生多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学校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育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自己的孩子。鼓励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和竞争与合作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人生道路,明确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争取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19-02

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应从几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大致包括三方面:第一,作为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人在宇宙中有无价值?第二,作为个体中的人,又有无价值(即是否具备人格价值)?第三,衡量一个人价值所在的标准,即人如何存在才是有价值的?当然,对所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不能偏离一个中心: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否则,这些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人类价值的问题,概括地讲,就是人在天地宇宙间居于什么位置的问题。所谓天地宇宙,涵盖的范围甚广,将一切事物都囊括于其中了,古人称之为“万物”。人类价值的体现就在于,人在宇宙万物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流的儒、道两家派别,均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古代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贵的。“贵”在儒学各种典籍中屡见不鲜,实与今日“价值”是意义相通的一个词。天地万物之间,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也应是儒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易传》讲天、地、人为“三才”,将人列入了“三才”之一。可见其在肯定天地伟大的同时,亦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是除此之外,最有灵气的存在者。荀子讲人之可贵,说的最为明确:“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是在讲,人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有“义”,即在于有道德意识,这是从德性的角度而言的。这也是儒学在认识人的存在价值这一问题上最有意义的一部分。人何以在天地之间占据优越的地位,成为“三才”之一,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人具备了区别于动物兽性的“人性”或者说“德性”。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可见道德意识成为了人在天地间占据最高地位的重要依据。并且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了汉宋诸儒。宋代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可见人吸取了天地间的灵秀精华,在万物中居于顶端的位置。邵雍亦说:“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此处,主要从肯定人的智能居于万物之首这一角度来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

道家崇尚“自然”,但也承认人在天地间的重要位置。所说的“自然”,更加倾向于一种人生态度。人能够认识到并努力于做到这一点,在道学家们看来,是十分可贵的。老子认为人是四大之一,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而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位置。其观点并不像儒学家那样,将人比之于万物的优越性做了较为彻底地肯定。这与道家基本的思想宗旨密切相关。道家尚“自然”,在重视人的同时,亦格外关注宇宙万物本身,而不像儒家学说那样,擅以万物衬托人的杰灵。但从其中仍不难看出,其对于人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智慧的肯定。道家思想建立基础应当是以求“本真”,即求“道”作为最高目的的。自然关注的中心对象仍不能脱离“人”本身。庄子作为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上,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提出了“物无贵贱”的齐物论。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认为,人类自以为贵,不过是人的主观偏见。在他看来,人的存在价值和万物是“同一”的。由此可见,庄子是站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价值问题。但也正是因为此种“主观偏见”,讨论人的问题才有其特定意义。所有哲学研究的要义,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人类思维有所启发,或对人类发展有所影响这样的出发点上。尽管这种影响是精神性的,但从长远来看,亦有延伸到物质领域的可能性。庄子比较彻底地否定了儒学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规定,陷入了极端的虚无主义,在这一点上,并不被大多数学派所认同。

既然人能够认识并肯定自己在宇宙间的地位及价值所在,那么人关注自己本身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个人的存在是否有价值,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适当的人格价值。“人格”一词,在古代来讲,应当与“人品”一词意义相通。人人都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或高或低。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归根到底还在于探讨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儒道两家根据各自的价值观,都分别构建了其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而理想人格的实现,本身也是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孔子肯定了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意志,并且认为,人人都有实现“仁德”的能力。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义。”亦即每个人都有实现高尚品德的潜能。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良贵”说。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至善的、崇高的人格或品格。他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儒学似乎还有一个基本观点,人格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富贵的价值。荀子说:“意志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儒学对于人格的最高追求还是“成圣”。孔子将圣人看作是最值得众人效仿的典范,孟子也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尧舜。到宋明时代,周敦颐明确地说:“诚者,圣人之本。”由此可见,圣人不仅是仁德的化身,也是普通百姓效仿的楷模。作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和修炼而通向圣人之境。

道家也特别重视人自身内在的品格精神,十分关注人自身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道家似乎比儒家走得更远、更深入。他们的人格价值观往往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就其本质而言,道家亦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这样的思想宗旨。如何避免使人走向歧途,事实上也是道家立论的根本宗旨。在对理想人格的描述上,道家认为贵在求“真”,即求“道”。而老子认为的“圣人”,实际上就是“得道之人”。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庄子把得道后的“知”叫做“真知”,而把得道之人叫做“真人”。其实也就是“圣人”。可见,道家塑造的理想人格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得道之人必与“道”合而为一。如此,人从肉体到精神都可以做到自如而不受外物及自身的束缚。第二,圣人不受世俗观念的制约。与“道”合而为一,就标明是以追求超脱世俗的一切为最高目标的。

相比较而言,儒道两家关于人格价值的基本观点仍然是十分相左的。但也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比如,两家在人对自身人格的修炼、提升的问题上,都同样非常注重内省,而较为轻外物。自我反省,求助己身,反而成为两家追求成圣境界不谋而合的一条途径。在这点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修身方面的基本面貌。基于一种较为消极的“隐世”的主导思想的影响,道家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或许仅限于自我的内在修炼,而最终达到的效果似乎也是越隐越好。

由上可见,儒道两家作为理论宗旨迥异的哲学派别,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其中必定有着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标准问题,即人如何存在才更有价值,也就成为儒道两家深入探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了。

儒学者本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强调每个人须尽自己毕生的努力立功、立德、立言。即使不能三者齐备,居其一亦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必然是由“内圣而开出外王”。可以说这一观点上至孔孟一直延续至今。孔子对于入世的态度是迫切而坚定的。比如,子贡问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者而渚者?”孔子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他以“待沽者”自居,期望得到重用,从中流露出强烈的入世担当意识。而在极端的条件下,真正的儒学者则能够做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可见,“仁”是儒者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也是他们将之视为高于自己生命的不朽信念。抛开其时代的局限性不谈,此种可贵的人生态度,在今天日渐浮躁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亦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如老子说:“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殊病?”。但其中所藏意蕴与儒学是有差异的。道学家们不像儒学家们必须入世担当那么迫切,反而是消极无为的,极力主张“出世”的精神追求。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为。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源于道,那么人在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上自然也不能背道而驰。人只要做到了“自然”、“质朴”,也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这其中贯穿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宁静淡泊”、“致虚守静”。道家思想坚决否定儒家的各种道德礼仪规范,认为那些都违背了人的本性,而视之为洪水猛兽。老子曾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此,道家学说关于人生价值的界定,似乎并不显得特别有意义。它过分地强调立功、立德、立言的相对性,因此并不足为训。但并不是说道家学说这种观点就毫无可取之处。道家倡导的“出世”态度,古往今来,迎合了很多人“趋利避害”以摆脱人生之苦的心态。不论生活在什么年代,人一生中多少都会有失意之时,在感到前途渺茫时,都多少有些消极厌世的情绪。而道家学说在保全人的生命这一环节上功不可没。

综上,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自身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人如何主宰自己,使身心获得正确的发展,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努力思考、积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如何实现人生、人格价值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对两家学说取长补短,而不应彻底倾向于任何一方。作为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我们要顾及他人、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还要顾全自身。我们尽毕生所能追求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但同样的,我们不应该放弃“全生贵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于立庚.儒道结合[J].吉林大学学报.2008(4).

[2]宋志明.儒道价值观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3]余卫国.儒道人学思想辨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陈朝辉.儒道生死观相略[J].齐鲁学刊.1994(3).

[5]方兴华.略论儒道的对立和互补[J].孔子研究.1990(3).

[6]安继民.论儒道互补[J].学习论坛.2007(3).

[7]杨国荣.儒学在近代的历史使命[J].孔子研究.1994(3).

篇8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59-02

青年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个体最认真也最为迫切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问题。大学生作为青年最重要的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渐定型和稳定的决定性阶段。他们所抱有的人生价值观是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及意义、个体与集体,人与人的关系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维系和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传继。笔者通过个人访谈形式,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趋势与深层原因,为有效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提供借鉴。

1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新特点

笔者在川北某省属重点师范类院校,对在校学生通过个体访谈的方式,通过与受访大学生个体访谈,对他们的学习认知心理、价值结构、人文关注等方面作了较深入了解,受访目标116位,其中女性受访对象为82位,男性受访对象为34位,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笔者发现在西部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1 价值实现手段的功利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同样反映到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西部师范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低收入与农村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利益观和金钱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多数受访学生普遍关注职业、收入、家庭,认为个体的幸福是人生价值的最好实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物质是幸福的基础,将金钱、收入、地位作为成功的标准,部分受访对象甚至表现出将市场等价交换原则泛化到校园生活中,对自在学习、院校社团活动、人际交往方面的付出进行成本化计量的倾向,反映了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实现手段的功利化倾向。

1.2 价值观内容的职业中心性

就业,占据成为受访学生的价值优先位置。在师范专业受访群体中,70%的学生提处作为教师的基本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成为他们人生价值观的趋近取向,并希望通过对这个职业的业务道德要求的符合完成匹配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跟就业高关联度的国家等级考试、师范技能成为受访群体普遍关注的学习内容。

甚至,在高校学生中出现职业价值化的倾向,在衡量事物价值的时候,将其与就业的有效关联度作为考横的标准,过高地估计了就业在人生价值观众的地位。

1.3 价值目标混乱

大部分受访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下的个人利益的实现与个体的完善与发展,但是抱有对家庭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以个人发展为中心,以回馈家庭为支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为发展空间的多层面目标的交错咬合体系。

由于高校学生整体的理性,使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表现出更多的现实性。多数受访对象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个体难以实现价值体系的较高层面,即对社会的责任。他们更倾向考虑价值目标实践的现实性,对更高的个体发展和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缺失所造成的情感空虚和理想虚无表达出一定程度的不安与焦灼。职业规划与物质导向的差距,也会导致部分受访群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悲观情绪。

学校、寝室通过高等教育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结构,这种价值观结构跟社会大环境紧密联系,并体现出低幼性与思虑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现实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结合的状态,同时因为价值观结构内部的张力,很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的社会紧张与焦虑,甚至表现出某种的倾向。

2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所体现的上述特征,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转变而造成的社会形势相关,也与高校内部的如下几个因素紧密相关。

2.1 全球经济下的严峻就业形势

经济全球化下的高强度竞争以及金融危机降低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期许。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扩招也导致高校毕业生求职变得愈加困难。随着我国师范院校的职业需求逐年递减,就业缺口日渐缩小,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多流向中小城市市县镇。

高校学生入校起,就业就成为首要关注问题。学生在高校生活各个层面的选择,例如专业的调整、课程选修、社团兼职等,都与就业紧密相连。同时,学生关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出于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考虑,有意识地养成符合职业发展的习惯,这种自发的职业的自我内化,使得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更明显的职业导向性。

2.2 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信息获致的主渠道作用

第四次科技革命以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交往模式,开辟社会关系的新场域,更新了人类社会的互动模式,尤其是改变了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致途径。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近日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半年增幅5%,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目前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仍然是学生。在依赖互联网获得大部分信息的受访对象中,更多的表现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和冲突的倾向。深究其原因有两点:

(1)受访对象生理与心理还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不具备稳定性,对于事物的判断还流于表面,无法有效地对互联网上得海量信息进行甄别;

(2)互联网上的信息呈现出爆炸性、易逝性、复杂性的特征,这也使得性对激进的观点易被这个时期的青年所接受。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滞后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滞后,无法适应新时代青年的要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具“重施教、轻受教,重灌输、轻引导”特点,远离学生自身发展和内在需求,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抵触,无法达到引导教育服务学生的效果。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赖于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完成对高校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高校在配置辅导员工作时,没有将学生专业与辅导员严格联系,同时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使得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与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另外,在规划辅导员职业发展时,辅导员承担了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专业导师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培训使得辅导员能够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时效性的要求。

3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影响

3.1 高校学生价值观变迁导致人生规划的短视性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新时期表现出的这种内在的矛盾性,表现为“效果”成为他们第一个下注的举足轻重的砝码。在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上的浅显与急功近利的状态,使得青年学生较难把握人生价值观的深层内容,因此在人生规划中表现出短视性的不足。

他们或将人生归结于简单的职业规划,或则将阶段性目标与手段等同于人生规划。大学生涯的规划停留于具体可操作目标,对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考试等级证书与奖学金等直接在求职中使用的证书有高关注度,二较少关注自身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也较少地流露出审美和道德情感的诉求。

3.2 高校学生价值观变迁新特征导致高校管理难度加大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结构转型的流变性,个体性与差异性成为主流,使得高校覆盖全校的管理模式愈来愈跟不上管理服务教育学生的诉求。如何有效地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完成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新时期学生个体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紧跟时代变迁,越来越具有个体心理因素,高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多的跟心理疏导、情绪引导、情感导向、道德教化、和审美培养紧密相连,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学生所不喜的说教方式,某种程度上滋长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触心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无疑加大了高校管理教育学生工作的难度。

3.3 高校学生价值观结构转型导致学生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

高校学生出于对自身位置的认识,同时网络信息量的大量摄取,使得高校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复杂性。与之相连,在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未经甄别的信息时,他的价值机构使得他往往吸收其中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背离的信息,这种信息与高校学生的长期同化,使得高校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时候,偏离自身的具置,将自身带入一个被动的、弱势地位。

这种自我弱势化的认知,从积极方面来看,会引导学生明确认识自我,对未来不抱过高的期待,从而脚踏实地地努力。从消极方面看,往往导致学生对主流社会抱有某种不认可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发展会影响高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使高校学生与社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紧张。

4 针对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1 以人为本,分类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群体分类。根据学生经济条件、个体差异进行指导,利用“两课”课堂和个体辅导,开展形式各样的团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涉及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受访学生中78%的学生在访谈中仅仅提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其中45%的学生将自身价值的实现等视于职业的顺利发展,高达60%的受访学生将家庭与父母纳入到在价值目标体系。

4.2 个性咨询、心理疏导,以“八荣八耻”帮助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观纠偏

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跟踪高校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开展个别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自律精神,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纠偏。高校学生价值观表达了大学生对特定结果和行为的偏好,或者他所期望达到的目标。高校承担了培养学生价值体系的诉求。学校系统地通过社会化疏导过程,将社会规范和文化习惯传递给青年学生,力图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化为高校学子的内在规范,使青年学生转化为社会习惯、规范所规整的“社会人”,完成个体与社会有效整合的结果。

5 职业规划,人生定位,以集体主义精神指导高校学生有效规划人生

以就业为为中心,规划先行,帮助学生及早的建立职业规划计划,分阶段解决高校青年遇到的问题,将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有机结合,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高校学生,完成高校青年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和谐统一,并将低层的就业需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内化于学生的价值体系。

6 结语

高校学生出于人生发展关键期,价值观结构的形成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个变动不居的社会,社会存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结构。尤其是在高校扩张后,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使得脱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容易被互联网上未经甄别的信息所吸引,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内化成为主要的形式。

因此,高校学生价值观发展过程那个中,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价值体系目标的交错咬合、物质导向性、职业中心性、目标紧张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高校学生大学生涯规划的混乱,自我认知的模糊,同时也造成高校学生与社会某种程度上得紧张。但是,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革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生心理从未成熟期进入成熟期,这种混乱、迷惑、紧张、焦虑的状态将有所缓解。

篇9

在此,笔者提出“大新闻价值体系”的观点,在传统新闻价值体系中引入了“人的价值”之内涵,使得专业新闻人在理解和认识新闻价值的时候,能够同时与自己的人生价值发生联系,以便在新闻从业过程中严格地走好自己的专业和人生的每一步。

所谓“大新闻价值体系”,其基本构成是这样的。

首先是对“新闻价值”内涵的分层理解。第一层次的“新闻价值”,就是把“新闻”作为一般的新闻活动以及整体的新闻事业,来看取它对于人与社会的有用性,即从“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②这样的“价值”意义上把握“新闻价值”;第二层次的“新闻价值”,即从具体的传播过程角度,把“新闻”作为一个个单个的和个别的新闻事实,来看取它们所特别具有的符合新闻标准且能够加以传播的“特殊素质”,这一层次的理解实际上是把以往“素质说”和“标准说”③的观点揉到一起而得出来的;第三层次的“新闻价值”,则是把“新闻”作为经过新闻人(传播者)的采集、加工之后,制作出的新闻产品和特定媒介,来看取它所具备的能够进入市场流通的“交换价值”。要全面理解新闻价值,必须首先从这三个大的层面上加以把握。而在这三个大的层次之中,还可以细分出许多更小的意义层次。这就是“新闻价值”内涵的极端复杂性,或者也许应该叫作意义丰富性。

这三个层次上认识和解释新闻价值,其所包含的意义完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关联。首先就第一层次的意义而言,强调了新闻对于人和社会的有用性。因为归根结底,任何事物的价值衡量与判断,都最终是要以人的需要为依据的。所谓“价值”,任何时候都首先是指事物服务于人及有效于人的程度。所以,我们在考虑新闻价值的时候,也不能不首先从整体和宏观的层面,来关注新闻对人与社会的最基本的有用性。新闻具有了这样的价值,才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也才具有了作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和最根本的前提。其次,就第二层次的意义来说,是对于新闻价值在应用层次上的具体化。最后,在现代社会,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被职业新闻人和媒介机构制作成新闻产品,要通过具体的媒介和载体进入流通和传播,而最终实现新闻价值,这就很自然地又同时产生了它的商品的交换价值。

在大视野下的新闻价值的理论体系中,如果要把这样的理论体系建设得更加充分完美和完善,还必须引入一个“人的价值”的观念。因为,新闻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新闻价值的判断也最终是以人为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的。作为新闻人,在追求新闻的价值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逻辑关系中,可以这样理解新闻人的价值与新闻价值二者的关系:

(新闻)人的价值:新闻价值(二者为正比例关系)

单个新闻价值:总体新闻价值(二者为正比例关系)

总而言之,对于一个新闻人来说,最终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无疑是要通过自己所做的新闻作品的价值来体现的,而他所做的全部新闻的价值,又必须是由一个个单独的新闻作品和媒介产品综合起来实现的。作为职业的新闻人和传播者,要更好地树立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不能不时时想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新闻,都联结着我们自己的全部人生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新闻事件,做好每一个环节上的新闻工作。如此以来,新闻价值的实现,就直接联系着每一个新闻人的主动自觉的价值追求。而这种对于新闻价值的自觉追求,又植根于每个新闻人的更高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一种更为开阔的价值体系中,不仅为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做了更清晰的定位,而且也使得新闻传播主体更加明确了自我个体在这一事业中的地位和意义。这对于更自觉地做好新闻工作,显然就具有了更加实际的理性引导和情绪激励作用。

(作者分别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保定日报社记者)

注释: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emale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04-02

0引言

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理论指南和行为动力,它决定着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现状,透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于解决女大学生的人生困惑,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制作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整个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问卷的设计。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在参考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态度等方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时,对同一内容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考察,以求调查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准确。第二,问卷的发放与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答卷146份。问卷的问题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类。在统计过程中,百分率按照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人生价值观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和进取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还是人生态度方面,多数女大学生都是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72.5%的女大学生选择做一个“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55.0%的学生选择做一个“有道德、讲良心的人”。而对于“从祖国、事业、自己、父母、配偶、子女、朋友、金钱这八个选项中,选出最重要的两项”这一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父母、事业和朋友,其中有77.5%的选择了父母。从父母在两项选择中遥遥领先,朋友也位居第3位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仍然在继承和发扬着我国优秀的伦理和道义传统。对于“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说法,有70.8%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赞同。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她们有理想,希望自己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希望自己可以通过拼搏进取和诚实守信来实现人生目标;她们有良好的品德,尊敬父母、重视友情、肯定善行;她们积极向上,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总之,当代女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体现出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基本成熟。

2.2 传统价值取向淡化,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初步确立由当前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淡化和市场经济人生价值观强化的趋势上。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为实现人生目标,您会怎样做”时, “拼搏进取”、“诚实守信”的选择率分别高达78.3%和73.3%,其它诸如“随机应变”、“勇于冒险”等符合市场经济的牟利、竞争原则的也分别有41.7%和36.7%的选择率,而“满足现状,得过且过”的认同率只有2.5%,体现出市场经济生活中竞争、优胜劣汰的意识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较强的支撑作用。在传统人生价值观中,人们一向肯定重义轻利和只讲贡献、不图回报的行为,但是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道义和金钱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两者一样重要”的学生占56.7%,比 “道义比金钱重要”的选择率42.5%高出14.2%;而对于“您怎样看待贡献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有高达65.8%的女大学生选择“既要讲贡献,也要讲回报”,还有10.8%的甚至选择了“以最小的贡献,获取最大的回报”,而选择“多贡献,少回报”和“只讲贡献,不讲回报”的一共只占21.6%。这一方面显示出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逐步抛弃了空想成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漠视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减弱的倾向,带有消极的庸俗化色彩。

2.3 集体主义价值观依然较强烈,但价值倾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如何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回答“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您会怎么办”时,明确表示“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占35.8%,而回答“兼顾两者利益”和“视情况而定”共有60.9%。与此相似,对于“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选择“利己但不损人”的占40.8%,位居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对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说法,更是有73.3%的女大学生表示“赞同”,10.8%的表示“说不清”,而选择“不赞同”的只有15.8%。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一些女大学生仍然认可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且希望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取得利益的平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矛盾时候,天平往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了,这反映了当代女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主要还是实用的、功利的和自我的,也就是说,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正在取想主义的价值目标。

2.4 价值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生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和冲击,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直接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出现矛盾的认知。这种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回答理论认识问题和实践选择问题之间相脱节,例如,对于“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由什么来决定”这一问题,75.0%的女大学生认为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选择“社会声誉、名望的高低”,“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和“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的分别只有12.5%、8.3%和3.3%。然而,针对“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只有11.7%的女大学生想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选择率位居该题6个选项的最末位;同样,对于“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多项选择题,选择“获得更多的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的也只有40.0%,远远低于“提高学历,增强竞争能力”的72.5%和“能更好地完善自我”的66.7%的选择率。这种理论认识和实践选择相脱节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是女大学生“在社会正统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群体压力下所采取的一种从众行为”。[1]她们在人生价值标准上的矛盾和困惑,反映了她们在社会规范和自我需要之间徘徊、游移的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她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态。

3思考与建议

当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引导。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信心。”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您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有42.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太自信”,还有3.3%的选择“很不自信”。而对于“面对将来的社会竞争,您……”这一问题,也有35%的女大学生选择 “有点担忧,怕适应不了”,更有5%的觉得“很害怕,无所适从”。因此,树立和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应该成为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树立和增强自信心的活动;其次,要向学生传递性别平等的观念,肯定女大学生们的长处,对她们的才华和能力予以认可与鼓励;再次,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教育,要号召女大学生向优秀的、成功的女性学习,更要注意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3.2 与时俱进,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期,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更新,同时,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工作必须体现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成长背景出发,区分层次,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具体地动态地把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和一些表面现象来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此外,教育者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对人生价值观鲜明的时代性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宽容。要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正视当前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前辈的差异,肯定她们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入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从而真正做好她们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3.3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课堂教学是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熏陶。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2] 因此,要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多渠道入手形成合力。

3.3.1 校园文化建设人生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学的软环境,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还是服务保障工作,都会对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为重要内容,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她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人生价值观教育服务。

3.3.2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和内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让女大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文化科技“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为社会服务,全面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3.3 日常管理正确观念的树立,不能靠顺其自然,而是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大学中弘扬什么,制止什么,对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以管理为载体,把人生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做到管理育人,帮助女大学生矫正偏离的价值行为,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篇11

企业管理层和领导层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对员工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在企业,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条件差不多的企业,面对同样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些振兴了,有些却倒闭了,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根本的一条是领导干部自身没有定好位,带好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艰苦奋斗,凡事都为企业着想,为员工谋福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那么,广大员工在领导干部的带动和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会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取向,领导与员工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将为企业创造和谐健康的发展氛围。

二、强化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供良好氛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实现人生价值观的途径也是多样的。作为企业,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强化爱岗敬业、爱企如家的教育理念,要充分利用好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及企业文化的视觉规划,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广大员工的心坎中,领导的决策、要求要贯彻、传达、落实到实处,员工的意见、建议和心声,也要如实地反映上来,真正将领导的意愿和员工的愿望统一到视企如家这一高度上来,要让员工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去呵护、去经营,大张旗鼓地创造健康向上的敬业氛围,促进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员工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在企业中,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员工才能积极自觉地为企业工作。近年来,企业机制发生了变化,员工身份、思想都发生了转变,但我认为,无论企业怎么变,机制怎么变,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变,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变,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宗旨不能变。这三条,什么时候动摇了,企业的根基就会动摇,就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作为企业的决策层面特别是企业党委,必须时刻警惕企业领导脱离群众的倾向,把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作为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从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出发,切实做到企业重大问题请员工做主;认真倾听员工意见;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动员员工为办好企业出谋划策;形成关心、理解、尊重员工的氛围,切实解决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要企业领导注意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就会激发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就能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坚持评先树优,把握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导向

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岗位能手。坚持评先树优,既是对表现突出、工作优秀员工的肯定,又在无形中为广大员工树立成为优秀员工的标尺。把发扬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用先进的思想引导人,用先进的事迹熏陶人,激发广大员工“比、学、赶、帮、超”的精神,应该作为企业党委一项经常性工作。建筑企业的员工往往长年累月、天南海北地拼搏奋斗,如果得不到组织经常性的关怀和帮助,没有典型模范人物激励他前进,那么久而久之便会因为失去人生目标而萎靡不振。人们往往首先从模范、标兵身上直观地看到爱岗敬业受尊崇的一面。这种人格力量对员工心灵潜移默化的作用,会达到净化员工心灵、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目的,会对员工正确人生价值的形成、定位、完善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篇12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使学生智力成熟和成才的教学过程。教书要以知识为中心内容,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育人”则侧重于思想品德方面,是指培养、培育人才。“育人”与“教书”相比,它主要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书育人”不是“教书”与“育人”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特殊的内涵,是教育教学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二、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

1.教书育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首要前提是广大人民群众有文化有知识。这就要求每一个公民自觉接受教育,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需要武装起来的具有高度觉悟的劳动者,就是要求每个公民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去获取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提高文化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以适应文明建设的需要。

2.教书育人是社会主义教师道德体系的核心体现

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判断一个教师道德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教书育人是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一切优秀教师共同的道德面貌就是出色地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任务,如:魏书生、任小爱……

3.教书育人是社会主义道德中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体现

(1)教书育人是教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置于首位的集中表现。(2)教书育人体现了教师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3)教书育人是教师高尚品德的体现。

4.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主要是指人生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呢?这要看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大小,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他所做的贡献中。教师的贡献就是通过其特殊的工作――教书育人实现的。

三、教书育人的实施途径

1.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书育人成效的根本保证

2.顺应时代潮流,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1)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