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29 08:5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效阅读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效阅读方法

篇1

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过程,阅读是学生提升文章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接受思想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阅读方法是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有力推手,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然而,现阶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力度不够且缺乏一定的策略,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迷,效果不显著,致使阅读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指导策略迫在眉睫!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呢?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浅显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

一、抓关键,知大意

能否迅速准确地知悉文章表达的意思是学生阅读效率高低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通过采用一定的技巧,迅速准确地知悉文章表达的意思。这些技巧就是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迅速准确地知悉文章表达的意思呢?学生只要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就可迅速知晓文章大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迅速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知悉文章的大意。“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通过这一句学生就可以知道前面写的是春、夏、秋时的百草园,接下来要写冬天的百草园了……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逐渐学会了通过准确地抓住关键词句来迅速地知晓文章的大意。

二、品细节,悟感情

能否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学生要想真真切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然而,学生掌握这些技巧的过程不仅仅要依靠学生自己去揣摩,更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点拨。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点拨学生掌握一些真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技巧呢?学生只有通过品读文章中的词句细节,才能真切感悟文章情感。仍然以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为例,教师通过点拨学生仔细品读词句细节,真切感悟到了文章的情感。“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从这些词句之中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逐渐学会了通过仔细地品读词句细节来真切感悟文章的情感。

三、研结构,习写法

能否全面透彻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是学生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学生要想全面透彻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阅读技巧。然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这些阅读技巧显然是费时费力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阅读技巧。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呢?学生只要全面研究文章的段落句式的结构,就可透彻地学习写作方法。再以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文章的段落句式结构来透彻地学习写作方法。文章在⑹觥把┑乩锊赌瘛闭饧事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短句。作者通过这些言简意赅的短句将“雪地里捕鸟”这件事叙述得一清二楚。另外,文章也有好多排比句,学生通过研究这些排比句式,也习得了一些写作方法……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逐渐学会了通过全面研究段落句式的结构来透彻地学习文章的写法。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准确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迅速知晓文章的大意,抓关键、知大意是学生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点拨学生仔细品读文章的词句细节来真切感悟文章的情感,品细节、悟感情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全面研究文章的段落句式来透彻学习文章的写法,研结构、习写法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渠道。简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阅读方法的指导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让阅读方法成为学生高效阅读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篇2

1.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阅读

阅读中的对话和倾听,就是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思想上的对话。这种对话,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逼迫的。在这种对话基础上的自由讨论和交流是更广范的对话,有利于每个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思维的发挥。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读者阅读对话的广度和深度。

2.创设怡人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有效阅读的前提,孩子是阅读的主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教学开始时,教师的引语可以把学生快速地导入阅读氛围中。开始欣赏文章,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灵活性地选择氛围的营造、适当的阅读方式(浏览、精读、朗读、默诵、略读等)、带着发现读书等。孩子读书之后,要创设自由开放的探讨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加深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孩子的阅读趣味。在阅读进程中,问题的创设非常必要。问题是激起考虑的前提,有效阅读中教师创设的有关问题应当具有多样性,难易程度适当,既要面向大多数,又要有利于个别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二、使阅读更放松,让孩子学会阅读

1.按部就班,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由阅读,但自由不等于松手,阅读与训练是相得益彰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长期的练习。不同的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差别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育也是有梯度的,《语文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从各年级发展的连续性上总体把握,不能只盯着本年段的目标。

2.多管齐下,造就学生创造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孩子们自由的阅读实验活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倡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培于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首创性思维。通过生师共议、写读结合等方式从而进行创造性地阅读。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不坚实,对于我国母语教学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将构成严重的阻碍,基于多方面因素,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用心钻研教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钻研教材不够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课外资料和制作课件上,没能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之前,必须紧紧把握好教材,反复深入地阅读课文,这样才能在授课时讲出精髓并收获更大的实效。教师要做到通过阅读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等资料,从编者的角度对教材作一个整体的了解;再用心去读好每篇课文,做到有所感悟并用自己的感悟去揣摩学生读后的感悟,力求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将课文前后联系对比,寻找知识的关联处。

此外,教师还应认真筛选教材内容,突出语言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方面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达到理解目标时不要脱离课文语言进行架空的分析。总之,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辑意图,把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结合起来体会;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务必抓住语言文字这一主线。例如,景美情深的课文就可以“以读代讲”,有的课文在语言上有特点,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有的课文在句式、构段上。在整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上有特点,那我们就要对应地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二、加强朗读训练

厨师烧菜不能缺少“盐味”。课堂阅读教学也不能缺少“言味”。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才能读出文本之“味”。让语文课体现真正的“语文味”。具体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等。具体的朗读方法可分为:默读、浏览读、从文本的不同角度读、联系上文读。如此变换方法与形式进行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好地体味文本的思想,读出文本的“味”,实现“积累语言”和“促进人发展”的意义。

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老师都能做到伴随着课文的语言在朗读中行走,在读中悟。悟后读,读与思紧密结合。然而。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总是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学生,逼着学生进行虚假表演,强行重读或轻读某个词语,结果学生读来读去,也不能读出文本之“味”。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带着某种感情去读书:“你能读出酸酸的语气吗?”“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如在教学《一路花香》一文时,在没有创设有效的朗读情境与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带着“自豪”、“惭愧”的语气来读,都是行不通的、无效的。

三、灵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在实施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因文而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景色美、意境深远、感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童话、寓言类的阅读课文,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值得思考与深入探索的问题的课文,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互动与探讨:对于写法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能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课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的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粗识课文,二读略知大意,三读交流思想心得”的教学模式。

四、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本中“静止”的知识,教师必须着力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 在学习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

例:一位老师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充分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师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师冗长的语言描述, 学生便仿佛身临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五、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阅读量很大,但往往是边读边忘,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不做阅读随笔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不能任由学生随意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对阅读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圈点、摘抄、评注,让学生弄清作品“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养成读书摘录习惯,会激发他们的文字敏感性,让他们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知识。同时,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也将大大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除了养成阅读中的“随笔”习惯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收录阅读作品集。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阅读作品展”,并附上阅读随笔。学生会用心制作出自己的阅读作品集,在展览过程中,还能够观察到其他学生的阅读作品集,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能进一步加强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究,结合学生实际,才能把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49-01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适应性和较强的开放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体现了运用阅读材料和课前搜集资料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种类和优缺点并能主动搜集信息,感受信息获取方式的不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学习,兴趣为先。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抓住重点,阅读教学就不会是件难事。

1.以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整体呈现解其大意学生自主提问,回答问题和抓关键词,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不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引导其他学生思考的和回答,引出教学的重点内容;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也会养成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多和学生探讨文本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多去思考怎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阅读并且分享成果。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不仅巩固了阅读成果,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的状态。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创设简约、诵读和情景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1.简约的内容可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简约了阅读教学内容的语文课,特别强调去关注“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阅读学习的课堂,急学生所急,需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的过程,教师要提供多种机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条件,让学生展示并且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同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得的过程,非强制灌输的过程。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和鉴赏,使学生获得对文学作品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因此,打造简约但不简单的阅读课堂,提高阅读效率,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2.创设情景阅读教学,创设情景,要求教师也进入角色,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展示,令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教学活动中,还要密切注意把握各种教学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持续强化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学生在情景阅读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的活跃思维去带动整个的内容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创造性的情景教学活动焕发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

3.重视诵读感悟,“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具体教学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从学生读懂句子开始到培养阅读段、篇的能力,继而培养阅读段篇的能力,包括捕捉中心句,概括中心,做读书笔记的能力等,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素质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三、创新阅读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科学地审视和研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简单实用。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现时代精神,编排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在语文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内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的过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同时阅读课堂教学也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让我们从语文本身出发,以学生的人文成长为目标,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期让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够焕发出真正的活力。升华阅读情感的良好效果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增强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重点创新阅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实践能力、良好的个性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

篇5

英语阅读理解题在英语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难度较大。一是题量大,生词量大;二是句子结构多样而复杂;三是分值高。可以说,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英语考试的成败。因此,对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阅读效率,改进阅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

(一)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心里排斥。一部分学生往往是怕在先,嫌阅读枯燥乏味、单词又多、难度大,在这种排斥心里的影响下,学生很难进入阅读状态。

2.回读。即阅读了一遍之后,仍未能理解,再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反复地读前面已读过的句子,这种重复性阅读,直接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

3.出声阅读。许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念念有词”,做不到默读,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看到文字,先读出声,再由声音在人脑中想起意思,从而达到理解的过程,速度自然慢。

4.逐字阅读。这种阅读理解的速度非常慢,阅读时虽然不是出声朗读,但心里却总是一字一句在念,读完之后往往不知所云,只是感到所读的文字都很熟悉,却又根本不知文章内容,无从理解,只能草草了事。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非常乏味,久而久之失去自信,也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5.不分主次。多数学生受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养成了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过于追究细节,阅读时找不着重点难点,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语句总是习惯停留在原处,非要弄个明白,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缺乏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区分重要、次要内容的能力,阅读熟读缓慢。

6.阅读时过分依赖字典。喜欢咬文嚼字,遇到不会的生词就立即去查,阅读中断,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不具备猜词能力。在考试中没有字典的环境下,对成绩影响很大。

7.滥用阅读技巧。许多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遇到读看不懂的习题就选最长选项或带有不认识单词的选项,辨析词义时专选生词,没有任何选择根据。

(二)知识面窄,词汇量少

现阶段英语教材内容新颖,题材范围广,时代气息非常浓厚,但生词量大,加之学生由于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词汇量不够,所见阅读材料也少,又有部分阅读材料偏难,所以阅读起来难度非常大。

(三)未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

不会在阅读文章前浏览全文以了解大意;不会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来理解;不会先跳过不理解的部分,待读完全文后再结合上下文猜测不理解部分的含义;不会带着问题要求去查找文中的具体细节;不注意查找中心句或理解文章结构;缺乏构词法的相关知识和猜词技巧,不能推测生词的含义;不注意训练阅读方法,阅读训练时不能自觉地进行限时训练。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有意识地培养、纠正学生的阅读习惯

1.缓和抵制心理。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来降低排斥心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使其尽快进入情境,提高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及语言强调使学生自觉形成默读的习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效率。

3.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针对学生读完文章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一现象,指导学生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朗读,有助于其对文章的理解,以提高速度。

4.掌握文章题材,理顺篇幅结构,分清主次。做阅读训练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各种题材的文章,并向其分析该种文体的特点、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对该种文体的整体把握,阅读时脉络清晰,有助于提升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5.锻炼学生猜词能力。一是模拟考试氛围,形成心理定式,帮助学生摆脱做练习时的随意性;二是结合上下文,分析词义;三是善于运用构词法。

6.及时指出学生想当然的学习习惯并加以纠正。对于学生滥用阅读技巧,专选最长句子或不认识的词这一现象要坚决制止,学会正确的技巧,合理利用排除法。

(二)扩大词汇量,关注背景知识

课改以来,英语教学与实际形势的结合更加密切,阅读理解的涉猎范围也更加广阔,因此扩大词汇量与丰富知识结构刻不容缓。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平时的教学契机,有意识地扩大学生阅读的词汇量。运用联想记忆所学的词汇,会记得又快又牢。整句记忆也是不错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扩充词汇量,培养语感也是记忆词汇的一个好办法,能快速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篇6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包含多个方面、诸多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把涉及到的知识全部学到、能力培养和技能的训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需要一个不断积累,螺旋提升的过程。而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是又以文本为载体,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教师面对文本不分主次地展开教学,势必事倍而功半。因此,教师课前要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根据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课文当中的相关重点段落作为教学载体,即确定“文本重点”,师生将主攻的“火力”投放到文本重点上,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学重点确定了,文本重点选准了,就如射击打靶,找准了靶位,瞄准了靶心,只等“扣动扳机,一击中的”。

2 简洁设计,扎实训练

在确定教学重点和文本重点的基础上,经教师引导,师生在课堂上抓住相关内容,集中精力去品、去读、去悟,教学重点自然容易突破,课堂效率自然会提高。对于不同的课文来说,课堂教学设计虽然没有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围绕着“高效、受益”这一目的,遵循“简洁、扎实”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

2.1 简洁。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罗嗦、不花哨,简洁实用,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开始后直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重点上。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上述一段教学活动,师生根据教学重点,围绕着文本重点展开教学活动,没有复杂的教学组织,没有复杂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领下,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做针对性发言汇报,阐述观点,品味词句,练习朗读等,精彩处掌声迭起,课堂轻松自然,省时高效。

2.2 扎实。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重点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或学习能力培养。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读准本课的生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主人公谈迁所遭受的厄运,理解为什么书稿被盗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关于在课文一二小节中找说明书稿被盗就是厄运的句子,其实备课时我的预设还不只是课堂讨论的句子,也就是还有些句子孩子们没有探讨到。而课堂上孩子们讨论的内容又是出乎意料的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课后,我一开始很纠结,觉得自己想和孩子探讨的没有探讨完,转念一想,又释然了,课堂40分钟毕竟有限,不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孩子学到了方法,即使没有探讨到,孩子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通过自己反复读自然就会有启发了。

上述教学片段,在教学文本重点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感训练、品读与朗读训练,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分析感悟能力、从细微处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总结方法,突破重点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英语阅读;阅读能力

高校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高校英语阅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反映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他是否能运用英语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英语书面材料,能否能高效快速准确地获取现代信息。同时,阅读能力也是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阅读能力需求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英语阅读已成为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开设时间最长的“目标性”基础课程。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校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此外学校、家长对英语学习不重视,教材、课程设置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大量的英语阅读能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如要提高口语水平就必须有大量的输入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大量的英语阅读,英语的阅读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非英语专业高校生的英语课可以说就是精读课,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培养。英语课程的平均学时才二百左右,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用传统的教学法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要求有些不太现实,老师上课只能对教材进行筛选、课文不能不上,那就只能把课文后面的阅读和写作部分练习舍去不讲,让学生自己课后看。

(二)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但由于应试教学等原因,语法翻译法仍然占统治地位,以语法、词汇和单个句了的学习为侧重点,对课文的阅读不提时间和速度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围绕着国家四、六级和A、B级考试的指挥棒,按照固定教材的内容备课,将每课中涉及到的语法、词组、短语的用法、习惯用法、写作技巧等知识灌输给学生,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扩招后英语课堂教学班级规模普遍便大,教学中老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统一方式传授,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引导,使起点低的学生失去信心,起点高的学生没有兴趣,师生之间毫无沟通和互动可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

二、提高高校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法

高校英语教学重在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成败以及是否能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必须重视英语阅读教学,积极着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增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情景会话,教唱英语歌曲,做游戏,英文短剧表演和组织英语竞赛等。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型表情达意,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及创造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背景知识、讲英文笑话和国外趣闻等,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收到阅读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扩大学生词汇量,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

决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很多,人们普遍认为,词汇量、文章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的运用、母语阅读能力等都与英语阅读理解相关。就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阅读理解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的词汇,词汇量越大,理解得越快越好。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就难以运用分析归纳、推断等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从构词法,一词多义,一词多译等方面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词根、词缀等猜测词义,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

阅读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技能,它在掌握一定量的了解词汇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高校学生掌握的语法并不全面,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特别是加强疑难句的分析与理解。而理解疑难句的关键在于把握句子的主干,掌握各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最终抓住句子的核心意思。

(三)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基提高与否,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对语篇的分析技巧。这是因为,它能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在题材上尽可能的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在文章的体裁上,应避免单一化,选用叙述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先结合文章标题和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文体和主题,接着略读课文,验证预测情况,并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总之,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克服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正确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不断加大阅读量,扩大英词汇量,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6,(35).

[2] 马国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2005,(5).

篇8

 

一、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授课的灌输性

学习中,老师在课堂上完全处于主导的地位,缺乏和学生彼此之间有效的沟通,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扭转,讲风太盛,学生自主阅读太少。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当成是一种硬性的灌输,没有认真地领会阅读中存在的内涵阅读教学,也没有完全领会文章中具体的意思,由教师这一“中介”全面包办。这样,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感知、深入思考的机会被剥夺了,没有完全融入自己的感情,没有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思维,缺少一种思考性的阅读,可想而知,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理想吗?学生愿意吗?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天性、阅读的兴趣和激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无声地化解了,这样长此下去,学生对阅读充满了一种惰性,他们只是机械性的完成一种阅读的任务,大多数学生久而久之养成了“听佛念经”、“等佛授语”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而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在阅读中体会文本的含义。如此阅读极大地阻碍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一群“饱鸭子”。

另外,教师授课中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文章中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单独拿出来重点分析和研读阅读教学,将课文阅读肢解成许多干枯无味的知识点,习惯于就题目讲课文,这样以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论文下载。但是这样做虽然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却损害了整篇文章的条理和意境,使学生失去了仔细阅读文章的兴趣和条件,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意识,忽视了阅读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体会咀嚼文章中最精华的部分,文章在学生眼中变成了一张张“幻灯片”,而不是一组流畅的动画;是一组组教师固定化了的重点语句和理解,而不是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2、学生阅读材料的单一性

据我对近年来所教学生的调查了解,他们的阅读材料无非有两种:一是课本;另一种是《成长阅读》。能够自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外的学生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一般不会过多的对于课外名著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且学生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体会课外名著的经典之处,更不要说全部阅读了。书包和时间大多都交给了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辅导资料了。学生阅读内容的单一性,使他们的知识面变窄阅读教学,视野不开阔,因此造成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这必将影响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影响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解决措施

1、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记录的好习惯。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有计划地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采用摘录、批注、写体会等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讲自己对于阅读经典的理解及感想,在文章旁边进行记录,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本积累本,日积月累可以培养学生记录经典词句的好习惯,教师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等论文下载。教师还可以列出一个阅读表,让学生有选择地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来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阅读时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的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课外读物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不少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华,可以让学生摘录下来,在摘录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经典文章的兴趣,更加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2、从其它学科中积累语言

语文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多元化的解读文本,不能只停留在满足于分段化层、落实知识点上,老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不同类别的课外文章,要彰显学生作为阅读关键词汇。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阅读教学,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效果,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所应该重视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的背景下,阅读课教学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主阵地,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意课内外有机结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9

目前。不少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没有设置阅读课,虽然少数学生能读一些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也在下滑。为改变这种现状,让初中生喜欢阅读、有效阅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四种阅读方法。

一、激发兴趣,自觉读书――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集中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巧妙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推荐阅读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激励方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调研结果,笔者从各种期刊和网络上选择精美的文章或著作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每天30分钟早读课及校本阅读课阅读。事实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并逐渐延伸为喜欢阅读《读者》《中国青年》《美文》《书屋》《青年文摘》《中华散文》《杂文选刊》《时文荟萃》等期刊和一些知名的博客和网站,他们在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中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智慧,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授之以法,有效精读――会读

教师要对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认真解读教学目标,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备好学生,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在生对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有困难时,我们经过共同研究,多次尝试,认真分析,最后总结出这样的方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对照文章实际合理加以取舍,然后把必要的限制语(需要突出的方面)加上,这样,内容概括就全面而准确了。再如,对于文章题目的研究,我们总结出题目除了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可能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背景、写作缘由、抒情点、象征点、比喻点等。另外,文章题目的形式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使文章题目更富韵味,吸引读者。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授学生以“渔”,让学生遵循阅读规律,抓住阅读要点,这样他们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提升阅读水平。

三、博闻强识,厚积薄发――多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流传至今的这些话证明了多读多诵的重要性。“破万卷”不仅是突破数量,更是理解内容;“劳于读书”既指读书之多,也指读书之苦;“熟读唐诗三百首”指熟读成诵。教师要抓住大量诵读这个核心,利用每天30分钟早读课、校本阅读课、课前五分钟诵读等制度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在学生乐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开展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阅读之星”“读书报告会”“藏书之家”“诵读标兵”“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诗文诵读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除了保证阅读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好文推荐、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通过海量阅读让学生厚积薄发。总之,抓准阅读,也就是抓住了学生发展的金钥匙;抓好阅读,也就使校园充满书香。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44-01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但当前小学生阅读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阅读目的倾向于功利性,除了教辅书外,课外阅读资料匮乏,使得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且阅读效率低效。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钥匙",便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首先对本校高年级段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校五六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阅读没有计划,阅读目的模糊,对书目的选择十分随意等现象。现在图书市场良莠不齐,这很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甚至会给学生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此外,学生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既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好句好词,读后感就更不用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同时也没有达到阅读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引导。在调查中,我发现,我校90%以上的孩子爱看电视,仅有10%的孩子爱看课外书。由此可见,小学生对于一些直观性强的,能调动感官器官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书籍初看显得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老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更多的家长认为学生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买大量的课本练习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课堂上,教师也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教学,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我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使课堂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让学生能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品读、领悟、积累,自主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要有目的的利用各种渠道向学生宣传、介绍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本校本班与书的感人事例和取得的成绩。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阅读的榜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需求。还可以利用广播摘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或开头、结尾,并把故事情节进一步渲染,把学生带入文学世界里,正当他们情感交集之际,嘎然停止,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阅读相关书籍。还可以在班上开展实践活动,如读书节、佳作欣赏会等, 并让学生对自己对他人课外阅读水平进行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我们的教材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教材中有著名作家老舍、朱自清、鲁迅等写的优美隽永的文章,也有选自古典文学名著的《猴王出世》、《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课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作家的同时,还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其它作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上完了《景阳冈》对故事的结局让学生自由发问,教师设置悬念:欲知后事如何,请同学们自己到《水浒传》中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由解疑而去欣赏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2、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也可采用图书馆的编目分类整理方法,以备日后查找,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 教会学生精读摘录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并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需要的资料摘录在笔记本上,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并灵活运用。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

(3)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应引导学生把内化吸收的知识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当中去,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迁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检查落实。

定期进行课外阅读的汇报会。为了了解阅读的成效,每半个月举行一次课外阅读的汇报活动。如读书笔记的交流,演讲比赛等,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平时的成绩。在学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在班内组织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开展课外阅读正是语文教学"开放搞活"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助于构建"大语文"教学的良好环境,积累和构建小学生的文化。作为教育者,应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正确的指导,探索一条科学性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1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是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综合,它是识字能力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又是写作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结合我近几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几点见解和体会。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使孩子们养成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最明晰、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只要是好的阅读态度、好的阅读经验、好的阅读方法,都可以使之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们只有熟练地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那么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够得到广泛有效地应用,才能够让孩子们终生受用。

我们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就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求小学生天天必读;第二要求他们口手有机结合;第三要求他们随身携带工具书;第四一定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只要做到以上四点,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水到渠成,就会变得很简单了。可以这样说,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

二、传授高效的阅读方法,努力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1、积极指导课前预习,教方法

因为课前良好的预习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首选方法,是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所以,我非常重视教给孩子们课前预习方法,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我认为课前预习的方法主要有:第一读熟课文法,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以达到良好预习效果;第二边读边思考,阅读课文后能够比较准确地回答出预设的问题,以达到良好预习效果;第三要有效借助工具书,准确识字,理解词义,以达到良好预习效果。例如我在讲解《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按以上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当孩子们熟读课文后,说出课文主要讲了那些内容,并借助工具书认字,准确理解词义,把不懂的句子做上标记以后,再让孩子们回忆刚才的预习过程,让他们自己总结出预习的方法。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指导五、六篇课文,孩子们就基本上掌握以上预习方法。

孩子们课前做了充足的预习,不仅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为课堂阅读营造充足的条件,而且孩子们通过有效预习,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使我们课堂阅读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上好每一节精读课,教给学法

小学五、六年级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编排形式编写的。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本单元课文的特点,以讲解带自读,以课内带课外,做到举一反三,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训练孩子们,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用主要精力上好每一节精读课,教给孩子们正确读书的方法,有效提高孩子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小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1、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孩子们准确理解课文的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有两层意义,一是准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二是准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

准确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内容,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准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仅包括对课文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包括孩子们从中受到的方方面面的教育。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孩子们不但接收到了文本所描绘的事物,还领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扩展他们的视野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但是无论怎么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仅仅是学习语言的一个方面,学习语言还有着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对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学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在经历学习课文内容过程之后,还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对文本作进一步鉴赏阅读。

篇12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2. 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3. 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视训练......”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4. 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5. 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通常运用朗读、默读、速读、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会做笔记等。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