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08:5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规划及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sign; planning point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城市规划思路三个显著特点
2.1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2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2.3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3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要点
3.1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2理好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3.3学管理
(1)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先进信息手段,对环境保护规划也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表现直观清晰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使环境规划中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可以进行各种综合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计算快捷,存储修改十分便利,图形加工能力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环境保护规划值得提倡的先进手段。
4城市规划中的多层面立体化设计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等。
4.1道路系统。道路是构成城市格局的骨架。从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上看有网状路网、环形放射状路网等形式。这里谈论的是营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间的设计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两类。不同性质的道路其空间特征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利用各种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导,强化空间品质。生活性的道路应有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前提下,尽量拓宽行人面积,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动量,并可将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设施综合设计,维持活动的参与性与多样性,强化活动的特征。
交通性道路是以车行尺寸和速度为原则的空间,它也町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如高架快速干道可眺望全市及自然景观,市内交通性道路可展示沿途各区域不同的城市意象。设计中道路两侧在市中心高密度区宜以连续的立面塑造整体的街道空间,低密度或开放空间宜以绿化种植强调个性,形成对比。当前城市中的步行系统越来越成为展示城市生气和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创造出丰富的充满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而且也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商业氛围。对这一空间处理的关键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类型的选择和细部的处理。
4.2高度控制系统。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建筑物体量与城市尺度的关系及高层建筑的分布和高度控制。城市高度控制系统是从城市整体的空间架构与历史自然资源、方向指认、结构管理等因素出发制定的理想的建筑物高度分布状况,以天空为背景的一副或一组建筑物以及其他物体的轮廓或剪影形式的天际线,是城市生活事实的物质反映。一个城市中独特的天际线及建筑物的高度,不仅合乎审美上的需要,同时对于一个城市与市民之间所形成的方向感与认同感等心里上的褒义颇为重要,它能使人在心中留下对城市产生的强烈印象。
城市的功能及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可以从城市建筑群的高度及体量的纹理中表露出来,如体量高大的建筑群及整齐的街道是高密度新区的意象;而有机的街道系统及有时间痕迹的细碎体量是旧市区的特征。在规划设计中一般应强化旧城区的现有纹理、街道组织及建筑物体量关系,保持现有高度发展模式,避免大体量或不适宜的高层建筑及无限度的拓宽道路。
5城市规划单体系统设计
5.1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景观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赏建筑美为主的城市硬质景观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为主的=跋市软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不仅能美化城市,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将硬质的景观进行“软化”、“绿化”,如对城市建筑物表皮进行改造,通过建筑立面绿化、屋顶绿化、桥梁设施绿化等措施来提高绿化率。
5.2城市平面绿地设计。不同地域的城市绿化应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绿化来彰显城市个性,重视建群种的筛选、引种,以使城市绿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稳定性,提高生态效益,体现城市特色。具体可从广植乔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5.3城市水系统设计。水体系统不仅能美化市容,还具有生态调节作用。在滨水区开发中应保护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还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滨水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还可设绿色通道,打造城市慢速交通系统,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
5.4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广场设计。广场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应针对城市的气候条件,提高广场的舒适性,降低广场的能源消耗,改善广场周围的微气候。在炎热地区的广场,可增强周围建筑界面围合度,以减少广场的夏季太阳辐射。广场设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据具体城市的气候来选定。广场的地面铺装应从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来提高其低反射率、渗水性等相关的物理性能。
6结语
目前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项建设事业正蓬勃的开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好城市整体规划设计,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以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为目标,它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要飞速发展,要为经济服务,提高城市运做的效率,所以要求要有更高,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信息化的硬环境;而城市设计理念的出现,则是人本主义对高速工业化的反叛,它更应该注重人文的,文化的,美学的,自然的软环境。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2.建筑规划设计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2.1建筑的底部必须与街区的城市环境有适宜的联系,并与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当。其设计应该对周围的现状建筑予以密切关注。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宜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但如果退后尺度不当,高层建筑就变得与街道分离了,并可能变得与其环境失去联系,还有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不要仅仅作为行车道路,而应该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环境丰富生动起来。建筑文库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但每个建筑都必须拥有各自的特点,这样除了丰富空间外,还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位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的建筑,应与保护建筑相协调,但不能过多的采用保护建筑的元素。
2.2把握好整体尺度。一个十分平衡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依据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感受的效果。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不难看出一个完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三部分的比例关系是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与整体的关系相配,以达成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较低矮而横向舒展的建筑物,窗户开间之类的比例必定是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为主导,设计中综合细部和整体因素,使整体形象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这一原则使建筑产生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2.3规划设计时应使建筑融入城市空间。随着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3.建筑节能措施
3.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其是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同时创造良好的人工环境,按照使用要求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调节控制。提倡建筑节能首先应该重视规划节能。规划节能是指在规划设计当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节能作为指导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从总体上为建筑节能创造先决条件的设计方法。规划节能对于居住建筑尤为重要。影响居住区气候环境及建筑舒适性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流动(即风流)。因此,通过降低太阳辐射、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是规划节能的主要方向。因此,建筑朝向、建筑间距以及建筑的相互组合关系将是规划节能设计的重点。
3.2单体的节能设计
合理的建筑朝向、体形、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朝向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也十分重大。太阳的辐射热在夏季会增加制冷负荷,在冬季则能降低采暖负荷。朝向选择时应从当地气象条件,地理环境,建筑用地等全面考虑。从节约用地的前提出发,优先采用本地区的最佳或接近最佳朝向,满足冬季能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得热,还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从长期实践经验来看,南向是我国各地区较为适宜的建筑朝向,但在建筑设计时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都采用南向,就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筑朝向,以满足节能与舒适的要求。 建筑体形系数是节能建筑设计特别要重视的问题。体形系数就是指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与外表面积所包围的体积之比。建筑体形的变化,直接影响建筑采暖空调的能耗大小。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须权衡利弊,合理确定建筑造型,凹凸面不要过多,尽可能减少建筑的护面积,避免体形变化过多而使体形系数增大,应将体形系数定在一个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以减少建筑能耗。
3.3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达到节能的目的。合理的空间设计要从平面和剖面两方面考虑。平面设计尽可能按有利于空气的贯穿进行考虑。剖面设计可在大进深的建筑物中部设置若干贯穿的垂直空间,此空间高于建筑物屋面,并设置相应数量的出风口。
3.4节能构造设计及节能材料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建筑节能材料的选用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用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 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的效果。如新型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在墙体、屋顶中的应用,达到更好的保温防潮效果。新型透光玻璃在门窗中的应用,起到了更好的透光隔热效果。采用可调节的铝材遮阳板,达到遮阳的目的。
4.结语
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富有潜力的系统工程,正向着节能、环保、绿色、合理利用土地等方向发展。以此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营造现代城市良好的居住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为城市和建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同时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工业革命以来,在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日益恶化。“高碳”成为了威胁人类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开始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影响,低碳城市的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通过节能减排来控制城市建设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1.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由国际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其具体理念是通过提高紧凑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来控制城市的规模,从而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低碳的概念最先是有西方国家的提出的,原先是针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理念。我国将这一概念引入后,将其应用到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现状,提出了我国实现低碳化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国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设计低碳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和相应技术的选择。第二个步骤是对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三个步骤是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的创新性研究。第四个步骤是制定低碳化城市化建设具体指标。最后是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
低碳程式化建设的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管理使用、环境和区域设计、运输管理和输送系统。
2.低碳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策略
我国对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缺陷的完善。在研究界,对低碳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想模型已经逐渐达成了一致,即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以紧凑型城市为基础。
紧凑型城市是在低碳城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紧凑型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土地密度和混合型的利用方式,并且引进了新的城市建设技术,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低碳城市建设的方面,紧凑型城市理念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进行有效的优化;能够显著的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能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周期;能够对土地和其他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总结
3.1低碳城市研究过程的阶段特征
自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人们就开始关注低碳理念的研究。这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节能环保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综合性环保要求,因此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并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低碳城市的理念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对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成果和建设规模上都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并且研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
3.2研究领域的层次结构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化。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两个概念是可以进行综合应用的,并且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城市建设的流程形成一定的支持。第二个层面是对可持续理论的开发。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支撑的,因此要确保规划和建设的质量,就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使其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最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应当将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建设目标。
3.3研究范畴的横向划分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和城市空间布局。其次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相制性研究。所谓的相制性就是指低碳城市规划和设计是相互制约的。对两者的协同研究能够起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3.4研究方法的技术支撑
与先前的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具有更加显著的特征。这一理念对环保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加量化的标准。“碳审计”成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低碳城市采取了更加有效的碳计量指标和控制措施,并对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动态管理。
3.5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根本和是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首先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基础上建设能源消耗和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城市建设模型。其次是在规划学和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形态环境建设的绩效考量标准。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相关概念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 规划设计目标的不确定性
一般的建筑设计总是由委托者提出设计任务即设计目标,建筑设计者所做的就是利用有关建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发展和提供各种达到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并根据各种事实条件和价值偏好体系去评价和选择方案。可以说建筑设计技能实质上就是问题求解“找方案”的技能,或者说是一种“答案搜索”的技能。
建筑设计主动按规定后退道路红线,并留出绿化用地和停车位,保证建筑的造型和色彩与城市周边环境相协调。这样不仅改善了环境生态质量,而且作为城市景观的构成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的空间层次。因此,只有了解规划设计特点与建筑设计有何不同,才能更好地做好规划设计或者说做好建筑设计。
然而城市规划往往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提不出具体的“任务书”。建筑设计的委托者一般说来就是该建筑的拥有者、使用者或开发承包者,而城市规划就不可能以这样的拥有者、使用者的身份出现委托者,即使有所谓的委托者往往也应该是该城市的建设管理部门来充当。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拥有者或使用者,因此他们也无法提出类似设计任务书那样的“规划目标”。
城市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是人民,是城市居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应该需要什么、拥有什么。这些作为城市规划目标和任务本身,就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和工作内容,就是城市规划所面临的任务。因此,城市规划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而首先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它并不是为达到目标而寻找和选择途径的过程,而首先是提出任务、寻找目标的过程。由此,做规划设计不能只是进行“答案搜索”,而是进行“问题研究”或“目标分析”。如果说建筑设计可以根据设计目标从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挑选出一个“理想”或者“满意”的方案来的话,那么城市规划就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城市规划是一种不断调整和改造的过程,是一种“短期行为”,而这种“短期行为”的可靠性如何,则由“规划年限”来衡量。所以“规划年限”几乎是城市规划工作即目标选择的最主要依据。
2 规划设计过程的多目标综合性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答案的启发式搜索过程,建筑设计程序遵循从一般到特殊演绎推理过程城市规划则不同了。城市规划并不是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是在一规划过程中考虑多目标权衡过程,是城市各基本要素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的过程。它并不是一个推理、演绎的过程,而是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城市规划所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多方面、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并且存在着彼此矛盾的价值判断。因此,规划的目标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多目标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并且是变化无常的。
世界上没有两座城市是一样的,并且对于规划来说各种制约因素也不可能有完全雷同的情况。因此,城市规划就无法找到 “类”的模式,无法应用“法式”通过推论、演绎出具体城市的规划来,当然就更无法套用其他城市的规划图纸了。
3 城市规划设计目标的超前性
一般说来,每幢建筑的性质和使用功能都是较为明确和稳定的。每一个建筑设计基本上都是一次” 终级目标” 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不是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系统,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修改与调整的过程,是必须顾及发展变化的动态设计。
从总体上讲建筑设计还着重于内部体系的完善,可以说是“独善其身”的自封闭系统,而这样一种系统的设计,对于建筑师来讲是完全可以用图解的模式语言来表达,并在图纸上完成的。因此图面工作就成了建筑师职业性的“看家本领”。城市规划则不然,城市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使城市对于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很难用图解的语言所能把握的“灰色系统”。城市的功能关系不仅仅取决于内部的结构,还取决于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关系,这样的适应性系统要求内部结构必须随着不断变化的外环境有所改进、变化,才能“适者生存”。因此仅仅图面的作业就很难胜任城市规划的工作,分析透彻的文字、表格等其他的表达手段甚至比图纸更重要。
4 规划设计构思的概率性
建筑设计以其象征性强为主要特征,所以要求建筑师形象思维的能力要强。城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有把城市各要素高度抽象化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现代的城市规划已不仅是物质规划和工程规划,而且是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被称为“信息富城”的城市规划,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相当广,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城市规划工作一般不是一个人所能胜任,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还要注意城市景观元素的设计,包括建筑小品、广场及人行道铺装、绿化、亮化、城市的标牌及广告牌等等。
5 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性
建筑设计的参与者只是建设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以及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很少有公众参与讨论的现象。建筑设计只要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功能以及建筑风格满足规划要求即可。
然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居民共同参与的设计。规划师根据所谓的委托者出具的规划设计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对市场强有力的调控,来保证城市在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和实现城市、人、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民众谋求更多的福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出发,从实现发展的公正、公平的需要出发,必须将城市规划变成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只有当城市规划成为公共政策,让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才能避免公共利益被资本侵蚀,才能保证城市发展能够为民众而不是只为资本“谋求更多的福祉”。
公众参与效力预期的基础是国家的法制保障,如果存在相关的国家法制、法规,能够保障公众在城市规划进程中参与的内容、程序和权力,那么认为参与有效的积极预期则会大大增加,反之则会降低公众的积极预期。此外,效力预期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社会大环境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并且有实践证明公众的意见能够对最终的规划决策结果产生作用,也可以从效力预期的角度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的真实性。
6 结束语
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的摇篮之中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也日渐明显和扩大。要将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结合,这样才能创造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长君.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J].华中建筑,2010,(02).
[2] 余柏椿.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3] 张晓燕.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J].新参考,2011,(11).
[4] 车淳碧.浅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J].山西建筑,2010,(07).
1城市规划对小城市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1城市规划对小城市建设的意义。城市规划可以提升地方建设目标的实现效率,整体规划也更科学合理,能够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中小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经过前期规划,在建设阶段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城市建设资金是有限的,城市规划能够促进建设资金得到有效利用,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中小型城市发展,需要完善的前期目标,能够协调好城市建设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缓解资源紧缺带来的环境问题。由此可见在中小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2城市规划对小城市建设的作用。第一,有助于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建设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规划发展,形成地方特有的产业结构链。一些小城市自身工业发展比较落后,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但小城市的发展规划任务缺失刻不容缓的。通过城市规划,能够快速判断适合城市发展的体系,将各产业规划好,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小城市的经济体系更能经受的起市场验证,为接下来的发展任务打下坚实稳定基础。第二,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化的规模效益。城市发展运营需要有定期的目标,这样各部门开展建设任务时才有努力的方向。除整体化建设之外,还需要考虑群众的日常生活,规划期间会重点针对基础设施来进行,满足群众日常生活与活动需求。小城市要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规划理念,如果完全沿用大城市的建设方案,会造成建设成本增大,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第三,有助于发挥区域宏观决策作用。城市发展建设会分区域进行,前期规划整合有助于项目目标的确立,小型城市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同时也可以在项目上建立合作关系。确定发展中心后,再向周边逐渐扩大建设规模,最终完成整体城市建设。第四,能够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城市建设应当以城市的人文文化为背景进行,这样发展计划才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在前期规划中,会充分考虑历史建筑物的保护,避免所示建设的项目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确保小型城市建设计划能够帮助弘扬地方文化,形成独特的发展理念。
2小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城市规划执法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小城建设期间,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不合理现象频频发生,影响城市的发展速率,基础设施与民宅建设更是缺乏合理的规划。尽管许多地区已经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但是仍未妥善解决好城市规划管理统一权限的问题,并且各项资源的投入也十分有限,从而导致城市规划执法滞后于城市规划的发展。
2.2城市规划管理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由于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致使规划管理部门不仅是规划编制与审批单位,而且还是规划决策与执行机构。规划管理职能的划分不明确直接导致政府与规划之间缺乏双向交流,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城市居民对规划的知之甚少,使规划工作丧失了群众的支持与参与。
2.3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问题严重。在城市规划管理土地规划、环境建设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在小城市密集的商业区或心区,由于受房屋建筑群密集、就业人口与居民密度高、交通拥堵严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心区的环境每况愈下,从而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其次,小城市规划对用地毫无节制,不断蚕食绿色空间,致使城市绿化隔离带和绿地面积不断缩小,城市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重。
2.4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不够。在众多小城市均遗留了文物古迹或是一些凝聚历史变迁的街区等,这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最佳实物见证。但是,许多小城市在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不重视对这些文物古迹的保护,致使其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而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甚至导致诸多文物古迹已经彻底消失。在城市规划时,一旦城市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开发产生了矛盾,那么在一般情况下文物管理部门会服从于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安排,导致随意破坏、拆迁历史遗存的现象比比皆是。
3完善小城市规划的对策分析
3.1强化城市规划意识。小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将整合原则有效地应用到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当,以达到强化城市规划意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作用的目的。首先,在规划过程,应使各项建设标准、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定额指标等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其次,应处理好城市整体建设和局部建设的关系,运用的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城市各个区域,借此来体现城市的整体性;再次,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近期建设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并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因经济建设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发生。
3.2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小城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对城市空间布局特征加以重点关注,尤其是城市历史资源和特色环境,借此将城市设计落实都规划层面上。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上应以整体的协调性设计为主,既要符合空间分布及景观组织要求,又要不影响城市整体效果。同时,可将山水、湖泊、人文历史等资源充分地融入到城市空间。在进行具体规划过程,应处理好山、水、城市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3.3健全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为确保城市规划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应构建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城市规划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规划委员会等机构,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同时应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并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布局,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推进经济发展。
3.4城市环保规划。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小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应重点加强环保规划。其一,降低空气污染。城市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汽车尾气排放以及一部分工业企业生产排放的有害气体造成的。为此,在进行规划可采取植被种植的方式,利用城市绿化减少空气污染。同时,还可通过限制外来车辆进入的办法,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并将位于城市的工业企业尽可能外迁,借此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其二,控制废弃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出生活垃圾,其以废水污染以及白色污染最为严重。对于这一情况,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应充分考虑生活垃圾的处理,并通过增设垃圾回收站等途径,及时对生活垃圾进行清理。综上所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每一个管理项目符合规划管理的目标要求。在对项目的检查过程,要检查项目建设是否具有“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以及其他要求提供的相关证件,并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城市的建设就会越来越趋近完美。
作者:周庆海 单位:沈阳市康平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放开,经济得到了飞速跃进,进而拉动着城市规划事业备受重视,并不断进步与发展。而进行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善用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活的环境以及生存空间,推动城市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由于,国内城市规划的起步相对较迟,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不足。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处于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阶段,让城市规划在进行中遇见了大量的问题。当前,城市整体形象好与坏均跟该城市的规划设计有着不可划分的直接的关系,于有限的城市空间里面,怎样合理的规划空间以及用地,同时对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整体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是城市规划必须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2. 城市规划的含义以及目标
2.1 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这一词在不一样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日本,其觉得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及建设的一种技术方法,日本对城市规划所关注的是其技术性;在英国,普遍觉得城市规划不单是满足城市的建筑、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相关需求,其关键是实现城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美国,普遍觉得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空间的指导作用,并助其得到和谐发展, 以保障社会与经济的稳健发展; 在我国,城市规划其含义主要包括空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使用,进行推进城市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和谐与发展。
2.2 城市规划的目标。
运用前瞻性的目光将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相融合,科学合理地分配空间和土地资源,推动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健康。
3.我国城市规划的常遇问题
3.1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大体概况。
这些年来,我国不少城市逐渐掀起了城市建设的浪潮。但是,与规划过程中并存的是盲目而无序的乱开发,均给城市发展带来了隐患。其主要表现为:城市规划用时上的大幅度削减,有些城市更是将 20 年的规划指标于 5 年里便完成了,城市规划便失去了对城市发展的调控意义;城乡规划制度分割脱离实际,城郊结合建设管理混乱不清;有些城市更是以旧城改建、解除危房等作为幌子,对历史建筑就城市面貌进行了严重的损害;有些城市建设规划不足,形成了城市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生态也受到了破坏;有些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相关机制不完善,致使违法建筑情况常有发生;有些城市建设时序混乱,有着先建好房再修路等的问题,形成了建设绿地被广泛占用,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等,最终让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大量城市出现建筑风格类似,大马路、大广场等几乎是各个城市都差不多。
3.2 规划管理实施手段不足。
(1)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力度不足。
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进行分区规划、控制性的详细规划等,均必须得到政府的审批,若未能及时完成法定审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便会受到质疑。而规划与实施管理依据的不足,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决策失误。因而,便有了部分房地产公司随便将规划改变等不法超建情况。
(2)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够。
现时,不少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逐渐被瓦解,城乡一体化规划与管理的模式还没有完成,导致全面而一致的城市规划不能落到实处。
(3)城市规划与管理经费投入不到位。
现时,城市规划执法主体所履行的城市规划职能必需要的经费,还没有被归入至财政预算,一直未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4)城市规划人员素质不高。
现时,有些城市有着规划管理执法力度不够,处罚太轻,规划执法能力跟繁重的城市规划工作难以适应等不足,城市规划急需要专业人才的进入并将人员素质提高。2.3 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缺乏。现时,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进行规划管理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进行,并未将社会各界的精明才智有效运用。 对所规划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点评,还未有一个顺畅而规范的表达机制。这便让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发展中产生系列的隐患,主要的表现为有些政府机构过分地追逐经济价值,忽略了城市规划管理在完成社会与环境效益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可以说,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对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利益最大化的一个追求,是一个于矛盾交织的环境里面产生的一种公共性与协商性的机制,是一种有效运用人类智慧对城市资源实施合理规划的有效活动。所以,在这类不明确的城市规划管理大前提下,便要将社会各界的聪明智慧最大限度地发展。只是目前,社会公众的参与观念还不高,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现时的城市规划管理法制里面没有清晰的群众参与制度流程,因而急需要得到健全与完善。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常遇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规划工作
任何城市均有着自身沉厚的文化以及特有的地质形态。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之时,必须要将具体城市的特点凸显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从城市另一面寻找优势,表现城市特色。 同时,任何城市,均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空间,就如有些城市湖泊面积广,而有些城市则森林覆盖率高。在进行城市规划之时,应该依据城市的自身的情况,构建“森林城市”、“绿色城市”或者是“文明城市”等方向,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将这些特色元素进行融入,构建出和谐而美丽的特色城市。
3.2 建立全面的监管体制
城市规划本来便是一个公共的管理系统,因而,要将城市规划效用充分地发挥便需要相关的政治体制作为保障。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的参与者很多,城市的公共利益便显得更为重要。为可实现城市规划的和谐与协调,便急需构建全面的监管机制,进行公开规划的措施,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责任以及义务。在城市规划里,调整听证与公示制度,让大众一起监管城市规划,便其具有相关的监督权、知情权以及参与权。只有这样,才可使城市规划更为合理,减免城市规划不和谐的情况的出现。
3.3 科学合理的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在进行规划过程里面会涉及至的多个领域与内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要做到科学而合理,才可实现促进城市和谐统一,构建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 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先原则便是要重点关注生态环境,将城内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构建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现今社会,城市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要实现节约资源、注重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方针,构建一个让城市居民居住舒适与安逸的城市环境。
4.结束语
任何城市均有自身的发展计划,而建造城市蓝图并且全面管理城市,务必需先对城市实施规划。城市规划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工程,步入市场经济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公司团体均参与其中, 而这些因此而关系到大众的利益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 城市规划必须要摆脱旧式的思维观点,以城市的特色与优势为重点,生态建设为理念,做好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分析
1.1整合原则
(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文化完整,又要科学的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1.2 经济原则
(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3安全原则
(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3)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1.4 社会原则
社会原则指的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是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国家,在城市中推广无障碍设计,其意义尤为重要。
2 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2.1规划理论
2.1.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1.3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他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
2.1.4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的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
2.2规划实施
规划的实施指的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
2.2.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2.2城市规划的管理要科学化
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2.3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现代城市大多是经济和商业的附庸,抹杀个性、牺牲市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明天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2.2.4搞好生态城市建设
由于世界工业的大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然环境减少了,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注重环境的保护,他们提出,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要注重借鉴并加以吸收,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大环保力度,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结 语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引 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整体设计应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将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等加以全面整合,最大限度降低城市能耗,减轻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也叫做生态城市。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 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
2.1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自成体系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可以独立进行规划,肢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2.2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
这种“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为城市道路应安上拉链。
2.3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
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实际工作中,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
3 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1人口膨胀问题
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结构失去了平衡,这就使得城市资源的供应发生了困难,从而影响到城市运行的效率。特别是非农化人口流动和城市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城市化率到达50%左右的时候,我国的城市人口将会增到2.6~3亿,也就是年增人口高达1300万。若是以城市人均用地100m2来计算,那么年增用地就达1300km2。若是土地供应不足,那么是很难实现城市化目标的。同时,人口膨胀还会滞后城市的基础建设,使得城市的供电、供水、供能等出现问题,那么城市工业是难以满负荷运行的。
3.2 路网交通建设问题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带动了城市经济与社会规模的发展,人们对交通也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城市交通问题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公共交通更是城市发展的血脉与生命线。可是目前在大多数特大城市里,交通效率低下、交通堵塞的问题特别普遍。
3.3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3.4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也很突出。
3.5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3.6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排入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设计策略
4.1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2 加强雨水利用
在城市生态中,雨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来是很多地区在淡水供应方面比较紧张,城市供水需要较长的输水管道;一来是还有一些地区在雨季就会形成洪灾,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果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土地表层的硬化就使得降水无法快速下渗与蒸发,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河道,而一旦遇到暴雨或者多雨季节,那么河道的泄洪能力就难以满足排洪的需求。而使用长距离管道输送城市用水,污水会再次排入河道。综合以上因素,都会对天然水系的循环造成破坏,增加洪水量。所以,我们在搞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尽量使天然水体的循环系统能够保持或者恢复。
4.3 在规划中尽量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在新规划设计开始实施时,就需要先研究环境影响,并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把研究的结果考虑进去。科研工作人员要根据植被调查、地面打孔以及环境研究,如空气、气候、水文等等,研究出生态方面的数据资料,并且还要做出规划设计的条件。比如说在气候方面,就可以根据季节以及通风的情况来对建筑的形状进行约束,楼层高度要适宜,并且要保持通风良好。在规划建设时要保护自然生态、物种以及的区域建设等。生态要求明确了,那么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4.4 发展城市周边自然景观
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在核心城市的周围建设的新居住区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大量的绿地景观区遭到了破坏,其原有生态自然系统被侵扰,社区之间出现了很多的“真空地带”,再加上有的工厂搬迁造成了许多弃置地,导致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生物多样化也被破坏,大大减少甚至丧失,土壤维持养分的能力和生态循环的效率等都造到破坏。
对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若能够很好地解决,那么城市里的动植物物种就能够逐渐丰富,区域小气候也可以得以改善,城市景观建设也可得优化,这些对于城市市民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发展城市周边的自然景观必须坚持生态化这一原则,而很好地利用自然过程和自然演替方法,如采用乡土物种,对植被群落进行恢复、改善土壤的质量以及恢复水源等等,都可以使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得到提高。
4.5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 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6 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5 结束语
总之,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好城市整体规划设计,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形态化的和作为这种表象载体的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为核心,建立起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城市规划限定了城市中各项未来建设的空间区位和建设强度,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担当了监督者的角色,使各类建设活动都成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实施环节。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架构的实现过程,就是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制约空间未来演变的过程。
2.当今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城市发展原则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1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城市的现状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大城市规模过大,人口总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30个;城市发展格局不尽合理,工业过分集中,人口相对膨胀,居住拥挤;基础设施短缺,交通紧张,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制约和障碍。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
城市发展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经济效益原则。必须强调的是,不能把经济效益仅仅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加额和投资收回期限,还应该包括城市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交通运输和同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以及它对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二是历史文化原则。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如雅典、罗马这些城市至今仍激发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依恋之情。所以,城市发展中在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时,如何把那些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融入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之中,这是城市发展在理论和政策上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是地理地质原则。一个新的交通枢纽的形成,一个新的矿产和工业基地的兴起,以及在适于开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建设新的城市等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和周围的地理环境。
3.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又可称城市持续发展,与此相近的还有城市可持续性可持续城市和生态城市三个名词。这三个名词分别从不同角度:即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事物的发展过程,城市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城市则更注重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而生态城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学表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而对于城市如何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演进,它们的内涵则完全一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数量猛增,而且城市规模变大,不仅出现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而且还向城市群、城市带以及国际性大都市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模过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强度和范围都要增加,产生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交通拥塞等等城市环境问题也将更为严重。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和管制土地的发展和用途,以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并促进社区的卫生、安全、便利和一般福祉,为市民缔造一个组织完善、高效率和称心的安居乐业之所。
5.城市化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加强宏观规划,强化功能分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 在城市的建设中应做好宏观规划,用生态学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小城镇建设,注重规划的深化,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把城镇工业、商业和居民区等相对集中,分开布局,以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把各功能区布局在城镇的适宜位置,形成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中应特别关注可持续发展,各功能分区应有的最佳关系。
(2)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建设可持续性城市、加强环境整治、环保监管和生态保护。新建矿区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采 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可行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减少废气的产生和排放,保证空气和水质量;鼓励工商业采用有利于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工艺与方法,开发销售生态产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城市运作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倡导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如鼓励城市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分类收集制度,使用和发展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废物收集、处理及回收技术,逐步完善垃圾集转运网络,建立大型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并相应关闭一批小型的垃圾堆放场,以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6.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建设决策者,只是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和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应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因为只有这样,规划师才有他的尊严,城市建设和管理者才有其从容不迫,城市的使用者才有其长久的安宁和健康。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续和细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需要对城市的建筑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规划,其中包括建筑、交通、绿化等各个方面。城市建筑设计的合理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做好建筑设计的规划,建筑设计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针对建筑的不同功能不同的地区要做出不同的建筑规划方案,实现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城市风貌的目标。良好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促进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使城市的发展质量与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城市利用空间的考察,了解城市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其中的经济联系、政治联系等,建设相应的建筑群,从而使城市的建设布局更加的合理化。二是能够使城市规划方案更加的科学化、人性化,在进行设计方案的审核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目前的发展需要,而且从城市长远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建筑设计,并且还要考虑其设计理念是否符合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要注重把握其城市规化建设的度,不能搞“面子工程”,这样不仅浪费资源,更背离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1.2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经济调控作用
城市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调控的功能,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对城市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进行调控,在审核城市建筑设计方案时,注重对城市设施分布以及布局进行调控,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能够使城市建筑布局也更加的趋向合理。二是对城市的经济进行调控,城市发展水平,主要是从其经济实力的强弱来体现的。因此对于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商业区、研发区进行空间上的调控,以促使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保障城市的经济安全。
1.3建筑设计能够促使城市规划工作稳步进行
城市的规划工作包括各个方面,有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等。正因为城市规划的复杂性,所以要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以保证城市各个行业的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如果没有合理化的城市设计,就会造成城市各项工作不能稳定运行,短期内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长期则影响社会稳定。
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对策
2.1建筑设计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各项设施与布局也更加的合理化。现代城市的发展布局与城市形态主要由经济水平来决定。在高度发达的城市,根据不同的生活工作需要,其建筑布局分工也更加的明确,如:住宅区、行政办公区、娱乐区、旅游区、工业区等等,这样的分布容易形成群聚效应,各个区内的基础设施能够相互利用,并节约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使城市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絮的进行。
2.2建筑设计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的运用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其各方面的联系。从而使城市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它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建设方面,城市的规划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根据时展需求来进行微调整,使城市的建设能够跟得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设计时,要对城市的发展速度进行分析,根据其发展速度与规模,设计出未来发展的蓝图,并针对发展的需要,去指导城市的建筑设计。不能用宏观城市规划的理论,去指导瞬息万变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案。
2.3建筑设计方案在在城市产业规划发展中的运用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每个城市产业发展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因此,每个城市都有其相适应的建筑设计风格,如: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城市,多以工厂为主体,于是形成了工业性城市的建筑风格;以旅游为主体的城市,多是自然风景、文化古迹,因而形成了旅游城。针对城市产业的不同,要设计出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工业城主要是对其电、水、厂房的规划建设;旅游城要在美化环境、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开发。所以,建筑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其产业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促进城市的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4建筑设计在整个城市科学化发展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城市因发展速度快,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而建筑设计为城市科学化的发展提供依据,因此要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化的建筑设计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在整个城市科学规划发展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筑设计与景观区、经济区、工业区相协调,与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周围的风景、古迹相适应,这样的科学规划方案,不仅能够保持城市原有的活力、特色,并且还能形成城市的独特的建筑风格。
所谓城市规划设计,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的、协调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系列有效举措。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大中小城市分布极不平衡,导致当前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做好城市的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确保建设有特色、有品位,规划管理规范有效、尽然有序,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1、城市规划设计落后,管理混乱
部分城市打着改造旧城、消除危房等幌子,严重破坏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导致违法建筑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存在先建房后修路等错误建设时序,导致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大量遗弃,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多数城市建筑风格雷同,出现大马路、大广场、人工湖、豪华办公楼等千城一面的现象。
2、行政体制不顺影响规划管理秩序。
从行政体制看,规划管理权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责权不分,处于分权争权的“权耗”之中,给规划管理秩序带来混乱和极大的负作用。主要表现在有两级或三级政府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管理权限的问题,虽有关法律文件明文规定,但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出现许多违法审批、越权审批的行为,加之都是法人违法,处罚无力,屡禁不止。由此造成规划管理“三国四方”、各自为政,城市建设丧失了整体性、统一性。这种由于行政体制职责不清,互相扯皮,互相争权,加之,由于规划管理机构又未同时到位,致使规划管理的广度、深度十分有限,规划区的有些地方规划管理根本是鞭长莫及
3、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规划管理还主要是政府一方的事务,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对规划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评价,并没有形成一个顺畅的、有序的表达机制。这也导致我们的城市管理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突出的表现在部分政府部门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城市规划管理在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推进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解决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更新观念,加快发展
积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大招商引资本力度,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自然生成成本以及人力作用的成本,如道路、桥梁、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运作,通过出让街道、桥梁、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冠名权的形式,获得一定收益,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以达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可辅以相关优惠政策,允许开发商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以缓解政府城市建设经费不足的矛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2、集思广益,注重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应高度重视城市规划问题,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坚持突出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性、超前性和指导性。在拟定城市建设方案时,应该对方案进行公示,设立人民建议征求栏,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科学综合的评审,再按照科学民主的的决策程序对方案进行决策,使城市建设更加合理、更切合实际。各级领导应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切记违反科学规律,脱离实际,在城市建设中搞“首长工程”、“形象工程”。
3、要坚持因地制宜,保证循序渐进
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管理模式。同时,要坚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在综合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切忌仓促拍板,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资源占用大,能源消耗多,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把树立节约、集约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结构,不断提高对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加强公众参与,确保规划公开
城市的规划管理涉及不同利益主题的行为,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普通市民等与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完善有关信息公开制度、群众参与程序,构筑起不同主题都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顺畅表达的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法律上,政府应当设计一些公开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的范围、时机、方式等制度,保证政府在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时,能充分听取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5、要坚持法制建设,确保规划进程
前言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才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目标主要包括:(1)和谐性。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可持续性。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3)高效性。这主要是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4)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之间的整体协调。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1)城市区域规划。这需要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土地、能源、交通、绿地及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实现城市区域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2)城市人居规划。更突出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城市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筑、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及生态教育等方面,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高度和谐。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2.1大气污染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2013年12月以来,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量雾霾天气,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城市中,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导致了大气层不断恶化,不仅给工农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甚至危害到人们身体健康。
2.2水污染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工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近几年来,由于水污染导致的缺水事故不断发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不仅如此,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这些都是生态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难题。
2.3噪音污染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特别是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成为城市噪音污染的主要噪声源,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危害。
2.4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污染,若不加妥善收集、处理和利用,将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被垃圾包围的城市,绝不属于生态城市。因而,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问题。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3.1重视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充分重视城市绿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绿化用地范围的科学划定;城市绿化结构的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的综合提高;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的不断优化等[2]。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唱响“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3.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单纯地要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是要求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着力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3]。同时,还要加强生态监督,对城市原有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控制好城市工业发展规模,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要搬离市区,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规划效果,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
3.3加强城市生态评价
所谓生态评价,就是要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生态学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的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极其影响作用关系[4]。生态评价本身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是对发展规律的充分利用,城市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加强城市发展生态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生态城市规划中,要加城市生态评价,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功能,明确城市建设和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制定出具体措施,为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4.小结
现阶段,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不断突出,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观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切实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城市生态评价,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城市规划水平。只有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才能为人们打造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欧兵,韦兰.关于生态城市规划之对策综述[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0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