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29 08:56: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6.24.102

1 研究背景

自2005年汇改后我国汇率变动更加富有弹性,人民币总体呈升值趋势,近两年来,人民银行又上调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短期内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频繁,双向波动趋于常态化。多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已习惯固定汇率制度,在复杂化的汇率波动下,汇率风险控制问题变得十分严峻。

2 浦发银行外汇经营现状

浦发银行的全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浦发银行的主要外汇业务有外汇存、贷款、汇款、兑换,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买卖和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代客外汇买卖等。2014年公司累计完成离岸、在岸国际结算量3978.19亿美元,比2013年增加34.52%。外汇交易方面,银行间外汇市场自营交易的总交易量约5892亿美元。截至2015年年中,浦发硅谷银行总资产规模达3.16亿美元,营业收入660万美元,净利润64.5万美元;存款余额为14609万美元,较去年年底增长31%;贷款余额达到9553万美元,较去年年底增长17%。2015年浦银国际在香港正式开业,上半年实现业务收入1806.71万港元,实现净利润357.78万港元。由此可见,浦发银行的外汇业务呈上升趋势,并且由以前为主要以美元为主的外汇业务储备向美元为主港元为辅转变,因此面临的外汇风险也不断增加。

据浦发银行2014―2015年上半年的报表数据显示,浦发银行在外汇业务增长的同时,2013年汇兑损益为767万元,而2014年由于汇率波动汇兑损益为-57万元,2015年上半年由于不适应市场汇率的波动,汇兑损失达-466万元。可以看出,在市场汇率波动的强烈的情况下,浦发银行并未能及时控制好风险,伴随而来的是损益的大幅波动。因此对于浦发银行来讲,必须及时加强外汇风险管理,其中风险管理的前提和核心就是汇率风险的度量分析及评估。

3 浦发银行汇率风险度量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浦发银行汇率风险度量现状

浦发银行的外币业务主要以美元为主,港币为辅,其他外币占比约只占到0.5%,其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主要为风险敞口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风险敞口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净汇总敞口(NAP计量方法)、总汇总敞口(GAP计量方法)、汇总短敞口(BAP计量方法)。由于浦发银行的外汇主要种类只有美元和港币,因此只是简单地对单一货币进行敞口计算,银行根据计算所得的外汇风险敞口来对外汇交易种类、交易权限、交易金额以及止损金额等加以限定和控制。表1是以2014年浦发银行的外汇数据进行的风险敞口计算。

敏感性分析是对汇率风险的线性度量,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因子的变化对外汇证券组合的收益或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浦发银行利用敏感性分析衡量汇率变化对本集团净利润的可能影响,表2是2013年和2014年资产负债表日按当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汇率敏感性分析的结果。

以上敏感性分析是基于资产和负债具有静态的汇率风险结构,计算了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外币对人民币的合理可能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有关的分析基于以下假设:一是各种汇率敏感度是指各币种对人民币于报告日当天收盘(中间价)汇率绝对值波动1%造成的汇兑损益;二是其他外币汇率变动是指其他外币对人民币汇率同时同向波动;三是计算外汇敞口时,包含了即期外汇敞口和远期外汇敞口。

3.2 浦发银行汇率风险度量方法存在的问题

由表1可以看出,外汇风险敞口分析计算简单且便于理解,可以直接看出外汇储备的头寸短寸,以便直接对外汇交易进行控制,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敞口分析忽视了币种之间汇率变动的相关性,难以解释由各种汇率波动的相关性引起的汇率风险;其次,风险敞口模型是一种静态模型,对于外部市场汇率、银行内部负债结构以及汇率变动与银行股价的关系并没有考虑到;最后,用此分析方法时,要求商业银行具备较高的汇率预测能力,必须很准确地判断汇率变动趋势和汇率变动拐点。否则,很可能会因为敞口和时间选择不当而引起更大的损失。由表2的敏感性分析可以直接看出,汇率每变动1%,银行的利润随之变化多少,但这种分析也是基于资产和负债具有静态的汇率风险结构,利用敏感性分析只是简单设定了交易权限和交易额度,没有一套对外汇风险资产进行风险评估的系统,所得的交易限制额是亏损的最大额,没有考虑到外汇风险的不恒定性。

4 浦发银行引进VaR的可行性

度量风险的方法除了浦发银行应用的风险敞口法、敏感性分析法,还包括情景模拟法、压力测试法、VaR等,其中VaR模型已经成为度量风险的主流方法。

4.1 VaR简介

VaR(Value at Risk)按字面解释就是“风险价值”,指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可表示为:

VaR方法最早由JP摩根发明,1995年12月美国的金融机构正式将它作为银行汇率风险计量和管理工具,之后国外的其他商业银行业也纷纷效仿。以美国的菲利普・乔瑞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对VaR方法的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从Risk Metric法到现在的VaR半参数法,已经发展起来的VaR模型种类繁多。同时国外的学者也将VaR模型的各自的特征、适用性、优势以及缺陷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的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将VaR模型运用到各大金融领域,如股票市场、期货期权市场、外汇市场等,验证各VaR模型的度量风险的实用性和精确性。与此同时,国内的众多学者也对VaR模型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我国的股票市场。简而言之,目前应用VaR模型衡量汇率风险的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科学、规范和客观,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状况,是现今国际银行界汇率风险评估主流方法。

4.2 国内银行应用VaR实例

国内部分银行已经引进了VaR来度量风险。例如,中国银行选取置信水平为99%,持有期为1天的历史模拟法来计算在险价值,并每天进行事后检验。建设银行则利用历史模拟法每周计算在置信水平为99%下,持有期为1天的人民币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工商银行进行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是每季度对汇率风险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从2008年开始,工商银行利用历史模拟法作为汇率风险度量的辅助方法对交易账户计量风险值,选取的置信水平为99%,持有期为1天,历史数据采用250天的。招商银行也是从2008年开始选取置信水平为99%,持有期为10个交易日的历史模拟法计算交易账户的汇率风险值。中信银行在2009年年报中指出外汇风险敞口和敏感性分析是其汇率风险度量的主要工具,VaR作为辅助计量工具,并选取的置信水平为99%,持有期为10个交易日的历史模拟法。

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度量主要以敞口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为主,只是简单地应用了历史模拟法来计量风险值,并没有具体结合我国的汇率变化特征选取更为合适的VaR模型。但相对于过去来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证明了VaR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度量上可以采用,只是有待进一步改善。浦发银行可以通过模仿其他大型银行,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运行情况,选用适合自己的VaR风险度量模型。

5 小 结

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化,外汇经营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浦发银行作为一家向着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上市银行,要想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汇率环境中壮大自己的外汇业务,保持利润,就必须有效控制汇率风险。然而控制风险至为关键的一环就是风险度量,浦发银行现采用的风险敞口和敏感性分析度量法虽然简单易用,但已经不能满足浦发银行日益增加的外汇业务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目前,金融界主流的风险度量方法是利用VaR模型来计算风险,理论上,对于VaR的各种模型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探索出了适合不同币种汇率变动规律的不同模型;实际上,国外银行早就率先应用VaR来度量风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内银行虽然引进较晚,应用还不成熟,但也为其他银行应用VaR提供了借鉴意义。因此,浦发银行完全可以借鉴国内外银行引进VaR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经营状况,选取适合自己的VaR模型,以更加准确地度量外汇风险,预防巨额损失的发生,提高风险监管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浩.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篇2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企业将面临外币贷款中的汇率风险。通过借鉴国外企业外债风险管理中科学而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以及企业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外币贷款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有三十年,根据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54亿美元。

我国外债主要是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这部分资金具有贷款期限长、贷款利率低等优点,深受企业的欢迎。在实际运作中,该部分外债真正承贷及还贷的主体是国内企业。一旦企业出现偿债能力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将其转嫁给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从而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

如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中德合资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等均是因本币大幅贬值造成企业无力偿还债务而倒闭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外币贷款的风险管理认识程度不够,对汇率风险的规避意识淡薄,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极不成熟,急切需要外债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与实务方面的经验。

二、现状考察

外债风险不仅从宏观上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信用,而且从微观上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我国外币贷款使用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风险管理问题,并着手使用一些基本的衍生工具来管理外汇贷款风险。然而在实际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债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重筹资,轻还贷”和“圈钱”思想盛行;国有企业体制性缺陷造成管理者缺少长远的规划或者具体操作的随意性;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准确把握汇率和利率市场变动情况、熟知各种金融工具应用的专业人才;缺乏合理的外债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等等。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金融系统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年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从8.27元人民币/美元上涨至接近8元人民币/美元,年变动幅度达到3.3%。

由于人民币兑换美元、欧元及日元等主要货币每年都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汇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外币贷款过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风险来源。

三、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经营收入货币与外债债务偿还支出货币的币种不匹配,在外债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动而产生偿债成本增加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收入货币贬值或支出货币升值导致借用外债单位的偿债成本上升。

目前我国企业外债汇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幅趋大趋频,整体汇率风险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直接后果就是较大幅度的升值。至2008年1月3日,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7.27元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

同时,市场化后的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的频率、幅度将进一步扩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外债债务的整体汇率风险有所加大。

其二,日元和欧元债务潜在风险大。日元和欧元一直是汇率波动较频,波幅较大的币种,欧元从2002年至2006年7月,兑换美元波幅达到60%以上。如果持有这两种货币债务的单位而不对其日元和欧元债务进行风险管理,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并有可能超出债务单位所能承受范围,导致偿债危机,严重的将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度而言,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幅度要大得多,因此对外币贷款企业带来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而目前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特点是汇率走向更加无序化,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更加令人难以捉摸,凸显汇率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要。

汇率风险一般包括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在企业偿还外币贷款过程中,均需要以本币兑换成所需偿还的外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本息的偿还。在这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发生汇率风险。

外币贷款的时间结构对汇率风险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时间越长,则在此期间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时间越短,在此期间内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小,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我国企业在外币贷款偿还过程中,由于产生收益的是人民币,而需要偿还的贷款都为日元、美元、欧元等外币,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货币错配现象”,收益与债务的不匹配给外汇贷款债务人平添了一层汇率风险。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折算风险及国家风险。

将汇率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确定风险管理应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使用外币贷款的企业而言,其还债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具有双面性的。由于汇率未来变动的方向、时间以及规模的不确定性,汇率的波动既可能减小企业的偿债成本,也可能增加企业的偿债成本,使企业遭受损失。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不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贬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上升,企业遭遇损失。反之,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有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升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下降,企业获利。

四、风险计量

准确度量外债项目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决策的必要前提。企业在进行外汇债务风险计量时可采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和在险价值四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该四种计量方式计算,一般可以满足企业财务从不同角度和侧重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

(一)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当市场风险监控人员预测会发生影响市场的重大事件时,就多个风险因素建立较为全面的模拟环境,应用于当前的头寸,以测算可能发生的盈亏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在外债风险管理中,企业根据专业金融机构对汇率和利率走势的分析判断,分析企业外债风险。

情景分析为管理层更好地应付市场变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是一种策略分析技术,可用来评估在发生各种不同事件的情形下,对企业外债的影响。

进行情景分析的关键首先在于对情景的合理设定;其次是对设定情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由此对事态在给定时间内可能发展的严重程度和投资组合因此而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合理的预测;最后得出情景分析报告。

情景分析方法简单、直观,但存在对汇率和利率走势分析主观判断的成分较大的问题。

(二)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之下测定债务风险程度的一种方法。

在压力测试中,由测试者主观决定其测试的市场变量及其变动幅度,变量变化的幅度可以被确定为任意的大小,而且测试者一旦确定了测试变量,就假设了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为零,不用再担心测试变量与其他市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它不需要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所以比较适合债务风险的定性认识和一般流。

压力测试可以模拟市场任何因素的变动幅度,从而计算出企业外债的极限风险。

压力测试理论上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市场变量相关性和测试变量的选择问题。压力测试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所选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

性为零。因此,变量的选择要考虑其是否真正独立于其它变量,是否有必要将一组变量作为测试变量,或进行二维联合测试。其次需要对分析的前提条件重新确认。进行压力测试,某一或某些市场因素的异常或极端的变化可能会使得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某种在正常市场状态下有效运行的基本模型,在市场危机时可能也会失效。

每次压力测试只能说明事件的影响程度,却并不能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与情景分析相比,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状况的一种衡量,可以说只是风险管理中一种战术性的方法,而情景分析则注重比较全面和长远的投资环境的变化,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三)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外债偿还成本造成的影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敏感性分析首先需要风险管理者确定影响企业外债成本的主要变量;然后通过计算显示债务成本对各变量的敏感性。对于不同敏感程度的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敏感性分析计算简单且便于理解,在市场风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分析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判断出外债偿还成本对风险因素的敏感程度,但不能反映不确定因素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在各种可能情况下对偿还成本的影响程度。因此,在使用敏感性分析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实务分析中一般结合VaR进行分析。

(四)在险价值(ValueatRisk)

在险价值就是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区间内,一个投资组合最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VaR是一种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评价风险的方法,它可以使投资人既知道潜在损失的金额,又知道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VaR风险衡量方法适用面较广,适用于综合衡量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在内的各种市场风险。

在企业外债风险计算中多用历史交易资料模拟法,即根据历史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未来可能的汇率和利率分布,从而进一步计算债务风险暴露在一定概率范围内发生的最大损失。

历史模拟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可以有效处理非对称和后尾问题,诸如非线性、市场大幅波动等情况,以便捕捉各种风险。但是,该方法计算出的VaR波动性较大,存在严重滞后而导致VaR的高估等风险。

虽然风险值评估法是公认的风险管理有效的计量工具,但也存在若干局限,主要体现在:

首先,该方法不能涵盖价格剧烈波动等突发性小概率事件,无法应对市场出现的极端情况,但往往正是这些事件给银行的安全造成最大的威胁。

其次,存在头寸规模的影响问题。在外债项目的VaR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头寸规模或大小对市场汇率和利率的报价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况中,不同规模的头寸在交易时价格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债权方可利用VaR模型进行风险测算和规避。而对于获取外币贷款的债务方,也可利用相关计量测试,分析该项目的风险得失,更为今后的财务策划提供实用的借鉴经验。

总体而言,各种风险计量的方法受到自身的条件影响,其应用范围、场合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情景分析从更广泛的视野,更长远的时间范围来考察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的风险问题。这种具有战略高度的分析可以弥补VaR和压力测试只注重短期情况分析的不足。因此,情景分析应与VaR和压力测试结合起来,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当单个模型的分析方法种类较多时,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如在险价值分析中,可以采用历史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手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的结果。究竟采用何种手段,该种手段风险分析的方法是否正确都是较难确定的问题。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对外币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较晚,相应的管理体系不成熟、不健全。企业普遍存在金融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等问题。而在实际经营中,尤其在铁路、公路的外币贷款建设中,有些必须是通过将盈利所得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应的外币(美元、日元、欧元等),然后进行外债的偿还。在还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外币贷款的价值会因为相应货币汇率的波动而变化。因此,利用何种工具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计量是企业经营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对企业外币贷款的汇率风险的分析,笔者选择了四种风险计量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测算,为企业外币贷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建议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衡量企业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风险规避方式和手段,以更好地面对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一、FSAP的提出及其目标

1.FSAP的提出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的脆弱和不稳定同样能够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平均为GDP的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损失分别占到其GDP的比重高达60%和80%。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高度重视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国际上对金融体系的优点和脆弱性的系统性评估的关注日益增多,其最终目的是形成促进金融稳定并刺激金融部门发展的适当政策。

金融部门稳健性及其表现与宏观经济和实体部门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双向联系,在制定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时要考虑到这一点。而且,尽管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国际一体化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并促进经济增长,但一国金融体系的波动也会产生跨国溢出效应。对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以及加强核心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与趋同,有助于将这类风险最小化,并促进金融体系更加有序地发展。由此可见,对金融稳定的关注和金融部门发展政策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

因此,制定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的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订者关注的核心领域。认识到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一些机构―包括各国当局、多边开发机构、地区开发机构和各种标准制定机构―致力于开发金融稳定部门分析与评估的工具和方法。使用这些工具的目的是监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发展,分析金融部门和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评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促进核心金融政策领域的协调与国际合作。

世界银行(World Bank,简称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于1999年联合发起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简称FSAP)就代表了对这种系统性评估的需求做出的反映。1999年5月WB和IMF推出并进行FSAP试点,9月对试点项目进行中期讨论。IMF在其公报中对该项目表示支持。2000年3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教训,两董事会同意继续开展项目并扩大范围,并提出指导意见。2000年9月,项目进展汇报。2000年12月(IMF)和2001年1月(WB)对FSAP进行第一次评估。认为是“加强IMF双边监测体制下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的首选工具”。2001年3月起,向成员国推广。2003年进行第二次评估,2005年进行第三次评估。FSAP目的是在基金组织的双边监测和世界银行的金融部门发展工作中帮助成员国强化金融体系,全面评估和监测成员国和其他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

2.FSAP的目标、评估框架及分析工具

FSAP的目标是对稳定和发展问题进行一体化的分析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部门总体稳定性评估;金融部门执行和遵守有关标准、准则和良好实践情况的评估;金融部门改革和发展及必要性评估。

FSAP提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体系监管效率的评估、金融基础设施健全与否的分析。

FSAP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标准和准则评估。根据国际标准和准则,评估一国金融部门执行标准和准则的情况。FSAP项下涉及的标准和准则目前最多涉及9个领域。(2)金融稳健指标。金融稳健指标是基金组织为监测一个经济体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客户(包括公司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稳健程度而编制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核心指标和鼓励指标两大类,用以分析和评价金融体系的实力和脆弱性。(3)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来对金融部门的风险和脆弱性进行评估。FSAP评估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信贷、流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之一,通过定量分析测试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抗击冲击的能力,从而判断、监测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二、压力测试及其在FSAP中的运用

1.压力测试的概念

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是指用各种技术评估金融机构或体系对特殊事件的脆弱程度的分析过程的总称。

压力测试结果是一个粗略估计,即如果大幅度改变资产组合的某些风险因素(例如资产价格),组合价值将发生多大变化。对压力测试的最好描述是,这是一个发现脆弱性以及粗略地估计资产负债状况对各种冲击的敏感程度的过程。侧重于体系的压力测试旨在制定出前瞻性的宏观情景,然后评估一系列机构对于经济和金融环境中的重大变化的敏感程度。

2.压力测试的基本步骤

在FSAP过程中,压力测试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一是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衡量判断风险类型: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二是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境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的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

三是选择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一般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其他分析等。

四是依照新压力情景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评估。有了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及其变动大小后,便可依此数据重新对资产组合的各标的进行评价程序,计算出各种不同情景下资产的价值,再与资产组合原先价值比较,便可得出当目前资产组合面临此类压力情景下,无法立刻调整资产组合所会发生的最大损失。

3.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根据冲击因素的多少分为: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情景分析(多因素)、资产组合压力测试以及加总的压力测试

(1)敏感性分析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中逐渐变动,以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敏感性压力测试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某个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如下跌10个百分点或上涨50个基点的情况下,机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

(2)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在假设多种风险因素(如股价、利率、汇率、信用等)同时变化时,投资组合、金融机构、金融系统出现的脆弱性情况。情景划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

①历史情景分析是指根据特定历史事件判断其所引发的冲击结果。例如考虑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计算当时历史变动幅度,并依此基础分析评估对资产组合之影响。此方法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具有客观性,利用历史事件及其实际风险因子波动情形,在建立结构化的风险值计算上较有说服力,且风险因子间的相关变化情形也可以用历史数据作为依据。二是测试结果易于理解。但是,这种依赖于“历史会重演”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都会使新风险层出不穷。因此,只能将历史极端事件作为构造未来极端情境的一个基准,而不能完全用其替代。

②假定情景分析是指根据某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来判断其引发的冲击结果。此类分析方法可自行设计可能的各种价格、波动及相关系数等的情景,但这种技术需要相当多的主观判断,故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情景设计是压力测试中难度最大、争议最多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常常被同时使用,如用过去的市场波动数据作为参考但是又不必然与某一特定历史危机事件相联系的假定情景。理想的压力测试应当与被测试资产组合(或机构)相关、包含了有关市场利率的变动、考虑到潜在的体制变化和市场流动性,考虑到不同风险(如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互影响。这些要求大大增加资源成本,涉及到参与各方的大量的实际专业知识和判断。但实际上,压力测试往往由于计算复杂且数据不足而难以达到这样理想状况。

(3)资产组合压力测试

就某一资产组合而言,最简单的压力测试是一种根据一套不同的假设来为资产组合重新估值的方法。目的是了解该资产组合对各种风险因素所发生变化的敏感度。可以对组合中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压力测试。可针对资产组合在几乎任何方面特殊变化进行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结果通常是资产组合变化的估计数。这种变化经常表示为某种尺度衡量的资本所受到的影响,以了解所涉及机构的净值对有关风险的敏感程度。

(4)加总的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既可针对投资组合进行,也可针对一组金融机构进行,即加总的压力测试。加总压力测试的目的是,帮助监管者识别金融体系中可能引发市场混乱的结构性脆弱性及总的风险暴露情况。加总的方法:一是自上而下(使用汇总数据或宏观数据来估计冲击的影响);二是自下而上(以具体的投资组合数据为基础进行估计,然后汇总)。

4.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

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其他风险及第二轮影响。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或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责任的风险。它指一项资产的现金流无法根据合同协议完全得到支付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从收集信贷资产质量开始,如监管部门将其分为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

具体方法:(1)准备金法:预期信用损失,新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原资产-增提拨备);(2)不良贷款法:未预期信用损失,将NPL对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回归;(3)合并:调整后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原资产-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利率风险可用重定价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模型和久期模型进行研究。

重定价缺口模型:资产的利息收入和负债的利息支出的差异,即净利息收入=GAPi*Ri

到期日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资产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A)-负债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L)

如果利率上升同时金融机构的到期日缺口为正(MA>ML),那么该机构资产价值下降幅度将大于负债的下降幅度,从而减少其权益或净财富。可见,加权平均到期日可以提供利率风险暴露方面的有用信息。

加权平均到期日也不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最佳方法。一家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是匹配的,但如果它的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的产生时间是不一样的,仍有可能面临利率风险。

久期模型:久期缺口=资产久期-负债久期

久期是衡量资产的利率敏感性的指标,它既考虑到了资产的到期日,同时也考虑到了现金流的产生时间(即,以现金流的现值为权重,对到期日进行加权平均)。

(3)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汇率风险可能是直接的(金融机构买入或持有外汇头寸),也可能是间接的(金融机构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持有的外汇头寸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信誉)。甚至,汇率风险还有可能来自于本币头寸(如果该本币头寸与汇率有关)。

最常用的外汇风险暴露测度指标是机构净敞口外汇头寸(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推荐,应包括净即期头寸、净远期头寸、确定会被要求履行且可能无法撤销的担保、尚未记入但已全部进行套期保值的未来收入/费用、以外币计算利润或损失的其他任何项目等 )。

由于外汇风险暴露变化频率高且幅度大,因此压力测试的结果很容易过时,尤其是当压力测试基于监管报告或金融机构的年报时。为及时掌握汇率风险的新情况,必须用金融机构提供的新数据,同时补充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历史数据。

(4)其他风险

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按照当前市场价格变现资产的风险(如减价出售)。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来及时履行支付责任的风险(缺乏筹资流动性经常被看作银行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的关键信号)。

商品风险:因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的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的市场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潜在损失。

股票价格风险:指股票价格变动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5)第二轮影响

如果某个假设情景或冲击的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资产组合的行为将会发生变化,组合结构也会重新调整。

第二轮影响可能表现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直接信贷损失、受冲击银行的更高融资成本、以及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的资产组合调整。

5.压力测试的运用范围

(1)测量异常但是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事件对于投资组合的冲击。

(2)评估机构的风险承受特性,即风险容忍度。机构可以使用敏感性测试来计算其投资组合对于风险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水平。一些机构还使用压力测试来验证其VAR模型假设的概率分布是否适当。

(3)优化并检验经济资本配置,检验公司各类别投资组合所分配的资本是否充足以及相应的资本配置的限制是否合理。

(4)评估业务风险。压力测试的创新用途之一是应用于长期经营计划。一些机构不仅考虑压力事件对其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各项目价值变化的影响,而且还考虑到压力事件发生的随后几年收益来源所受到的影响。据此管理层能够了解这种类型的压力事件对其长期经营是否是潜在的严重威胁,进而判断其支撑长期业务经营的资本配置是否合理。

三、FSAP以及压力测试在中国的实践

200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FSAP自评估小组,评估小组对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分别开展了压力测试。自评是正式参加FSAP的第一步。

1.银行业压力测试

在银行业方面,从两个层面上评估假设的宏观经济变量变动对于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这两个层面为:(1)在微观层面上由单家机构各自进行压力测试;(2)在宏观层面上由银监会进行整体的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

目前,对银行业进行的压力测试主要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具体冲击因素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2.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压力测试

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我国证券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政策法律风险等。我国对证券业的压力测试主要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选择对证券经营机构资本、盈亏和流动性有较大影响的情形进行压力测试,即股票价格下降、市场交易量下降和客户交易保证金下降。

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保险公司可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收益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稳健性。我国对保险机构的压力测试情境主要是假设上证基金指数下跌,从而分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变化。

四、FSAP及压力测试的应用前景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FSAP目前已经成为被广泛接收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它也成为基金组织加强对成员国监督的重要工具。截至目前,有115个IMF成员国和地区(含香港特区)已完成了FSAP评估(62%),10个国家正在进行评估,14个国家承诺将参加。总数占成员国和地区的74.6%。

基于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FSAP框架的应用价值以及IMF不断推广FSAP的现实,我国于2003年~2005年开展了首轮FSAP自评估工作。

面对经济金融全球的日益融合,加入FSAP并运用压力测试技术来监测和评估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已成当务之急。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压力测试的探索和实践,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信通过对FSAP和相关评估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能为我国尽早加入FSAP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 琦:金融稳定评估报告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张 新:金融稳定理论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The World Bank and IMF.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A Handbook[M].2005

[4]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 Stress Testing[R].Discussion paper 05/02. 2005,May

[5]李 娜 李 敏: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66~67

[6]蔡燕华:压力测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43~46

[7]BLASCHKE W, JONES, MAJNONI G, PERIA MARTINEZ. Stress Testing of Financial Systems: an Overview of Issues, Methodologies, and FSAP Experiences[R].IMF Working Paper, 2001,June

篇4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使中小投资者信心降低

汇改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好很小,汇率对进出口企业影响不大。因此,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无需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压力。汇改后人民币放弃与美元挂钩,央行采用一篮子货币政策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开始成为影响出口的重要因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05年7月21日为1:8.27,到2014年1月31日汇率为1:6.0489,升值幅度高达26.8%。面对现阶段的严峻形势,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应对策略,这也成为了中小型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在障碍。

(二)外汇风险加大

许多企业缺乏风避险意识,该类企业在面对汇率浮动时,往往不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躲避汇率风险的战略。对于因汇率变动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虽然痛心疾首,但是无动于衷,听之任之。目前,国内的金融体系正处于建设时期,许多地方还不完善、不到位,外汇市场也处于发展起步时期,还不不成熟。企业基于上述两点,无法对出口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价,不能有效抵御汇率升值挤压利润空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市场风险的存在,更是雪上加霜。

二、出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意识逐渐加强,规避体系不断完善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变动较大,直接对出口企业的收汇、资产持有、外汇负债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企业在遭受汇率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在积极建设自身的规避风险体系,不断加强汇率风险的规避能力。在汇率浮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调整战略,尽力避免汇兑损失。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方式

现阶段,许多外汇企业采用多种途径进行融资,保障资金的正常周转。比较常见的有:出口押汇、保付、让售应收账款等等。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方式在帮助企业进行资金周转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真正提高企业应对汇率浮动的能力。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逐渐增加

使用金融衍生工作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途径。过去,我国出口企业由于缺乏专业避险金融人才,和自身企业发展的限制,很少有企业采用金融避险工具进行汇率避险。随着发展的进一步加深,部分中小企业开始向跨国公司学习先进的金融避险理念,效仿其采用的避险方式。由此,金融避险工具开始被广大的中小企业所接受。但是,金融避险工具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部分中小企业对于远期结售汇工具的依赖较强。

三、可以降低外汇风险的主要金融衍生工具

(一)BSI法

BSI是英文borrow-spot-invest,为了防止汇率的浮动,消除贸易中的时间风险,应收账款还未收回的出口商会向金融机构借贷与应收款项等值的外币;为消除贸易中存在的价值风险,企业通过即期交易将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最后,企业将本国货币存入银行或者利用其进行投资贸易,用投资取得的利润来偿还贷款利息以及其他支出。

(二)远期结售汇

目前我国的外贸企业主要采用的金融工具就是远期结售汇。企业的货物出口后,货款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收回。因此,在货款收回期间汇率发生变动,就 会对出口企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所以,企业在出口产品的同时往往都会和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来避免由于外币贬值造成的风险。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段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这一合同行为实际上是将企业的汇率风险转移至订立合同的银行。然而,合同的签订要向银行缴纳高昂的费用,中小企业无力承担,因为选择远期结售汇的多为大型进出口贸易集团。

(三)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

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 Non-Delivery Forward)实际上是一种离岸型的金融避险产品。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对于汇率的不同看法,申请由银行作为中介,双方按照贸易协定签订非交割远期贸易合同。此项合同主要是用于确定远期的汇率,企业在合同到期时要根据交易总金额交割清算当初的预估汇率与此时的实际汇率相差的金额,结算使用的货币一般使用美元这一自由货币。同时,不需要对于受限制货币既NDF本金进行操作。

此方法由于离岸交易,要求偏高,虽然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保障企业利益,但是一般中小企业不敢涉足。

除上述工具之外,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趋势,银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控制工具。以进口的汇利达和出口商业发票贴现为例,这两种工具可有效的帮助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促进外贸业务的发展。由于其使用成本较低,目前也被广大中小型进出口企业所接纳。

(四)掉期交易

掉期业务主要被中小型出口企业广泛使用。掉期业务主要是利用在进行外贸业务的同时买入或者卖出数额相近的远期外汇,利用资金的反方向流动,来规避汇率浮动造成的风险。 掉期实际上已经涉及了避险的对冲本质。企业进行风险交易的同时,进行反向操作来对冲已有的风险。企业能够及时明确自身能够接受的汇率浮动范围,在此条件下,通过掉期能够明确此项交易对企业的实际价值。此外,如果已经确定贸易关系,通过掉期业务可以预先采取有效的避险策略来弥补由于汇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此类业务的合作期一般比较长,如果单方面对汇率定价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因此,基于对国际汇率市场变动进行的敏感性分析,银行会提出多种预案来防范风险,尽可能的减少企业损失。

篇5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又相继出台了扩大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允许掉期交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金融监管方面,以《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核心,以《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补充,以《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为检查工具,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这样,无论是从市场环境看还是从监管要求看,提高与完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都迫在眉睫。

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本质是将原先完全由中央银行承担的汇率变动风险,通过汇率弹性的扩大,将部分汇率风险转移至企业和个人等经济活动主体承担,从而减少中央银行调节汇率的成本。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这是一个福音。由于人民币长期以来盯住美元,中央银行吸收了全部汇率变动的风险,以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在客观上并无汇率风险。只是以非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有管理汇率风险的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为企业提供金融工具进行汇率管理的积极性。而在新的汇率制度下,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将会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银行业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提供诸如远期合约、外汇期权、货币互换、保理、福弗廷等可以避免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满足各经济主体的避险要求。个人外汇理财和人民币理财业务也会因汇率变动剧烈性与经常性而获得新的拓展空间。从国外汇率风险管理的经验看,汇率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来实现的。

汇率改革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外汇敞口头寸。,新的汇率制度下,商业银行以外币计价的各种资产与负债,会随着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从而产生盈亏;银行客户的外汇风险上升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银行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会增加,直接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盈亏起伏,进而影响企业的偿贷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最后,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从2005年8月2日开始,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扩大,交易期限限制放开,同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促进银行外汇衍生交易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银行面临的各种相关风险增加。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能否准确进行定价,能否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度,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

对外汇风险的认识与管理理念有待加强

一方面,从知识水平来看,目前不少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对外汇风险缺乏起码的了解;另一方面,银行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在新的汇率制度下银行的外汇风险重视不够,主观上没有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动力。这样,无论是从客观上的能力来看还是从主观上的意愿来看,管理层均不能对外汇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实施与监控,致使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还有待完善

很多银行根本没有制订正式的书面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即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与程序,从政策和程序覆盖的分支机构和产品条线看,仍然没有完全覆盖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产品条线以及银行的表内、表外业务。另一方面,在制度的实施与执行这一环上,一些制度没有有效地贯彻落实,甚至根本无人执行。

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发达国家的同类银行早已能娴熟地运用各种市场风险的计量方式,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而国内的银行才刚刚开始尝试计算风险敞口,有些银行甚至至今都不能准确算出本行所承担的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一些银行尽管能够计算VaR值,但并没有把它运用到银行日常风险管理中,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而对风险的监测、控制能力则更弱。一方面是由于对风险管理的监测与控制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识别与计量为基础的,在对风险的识别与计量都无法完成时,对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了;另一方面,对风险的监测与控制还有赖于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

外汇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有待加强

很多银行还没能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控制和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并且,审计部门重事后稽核,轻事前防范,也没有日常的稽核监督。同时,由于稽核部门没有垂直管理,在行内与一般的部室平行设置,所以也缺乏权威性、独立性,对同级银行管理层没有约束,更谈不上监督。另外,由于外汇交易、外汇风险有较强的技术性,没有专业的内审人员,很难发现银行外汇业务中的潜在风险点。实际上,当前银行的内审部门几乎无人具备开展针对外汇风险审计的能力。另外,大多数银行都没有进行过针对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的外部审计。

加强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银行高管层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对现有银行高管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以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与相关的知识;让真正精通风险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高级经理层甚至董事会,这样才能真正为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保证。

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制定自上而下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授权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报告政策与程序,做到组织合理、权限清晰、责任明确。新产品、新业务的内部审批程序应当包括由相关部门,如业务经营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法律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和结算部门等对其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核和认可。要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包括外汇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进行审计的队伍,加强内部审计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即便涌现一些优秀人才,也会因激励不够或是工作环境不理想而大量流失。人才资源是服务业的核心资源。要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升迁制度。要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

篇6

(一)外汇敞口风险。银行的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币种头寸不匹配、外汇资金来源与外汇资金运用期限不匹配均会导致汇率风险。在某一时段内,银行某一币种的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差额就形成了外汇敞口。在存在外汇敞口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当期收益或经济价值带来损失,从而形成汇率风险。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外汇资金需求不断上升,但是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来源并没有显著增加。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刺激下,国内企业对外汇贷款尤其是中长期外汇贷款有着持续旺盛的需求,同时企业和居民个人持有外币意愿的降低,抑制了外汇存款的增长,整个金融机构的外汇存贷比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商业银行在低成本的外汇存款来源减少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迫转向筹资成本相对较高的金融市场去寻求额外的资金来源以满足增长的贷款需求,这将造成银行外汇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上的失衡,在汇率波动时带来较大的汇率风险。

(二)结售汇等中间业务汇率风险。以前,在结售汇业务中,商业银行只扮演“人”角色,赚取点差,风险很小。2003年以来,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从2005年8月2日开始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扩大,交易期限放开限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业务。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能否准确进行定价,有效地对冲和管理风险,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也使得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加。

(三)折算风险。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些外汇项目全额变动的风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折算风险的一种重要的、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外汇资本金面临的汇率风险,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时会对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经验和技能,外汇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第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汇率风险控制意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汇率变动时,大部分银行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

第二,银行高层监控风险能力不高,不少商业银行的董事乃至高级管理人员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不清楚本行外汇敞口头寸水平以及本行的汇率风险状况,无法制定出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战略,构建合理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外汇风险的政策和程序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大,对汇率风险没有进行专业化管理,甚至无人专门负责汇率风险的测算及防范。

第四,汇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水平不高,使用的计量工具、方法比较陈旧,没有开发出适合本行的监测方法。

最后,汇率风险内控能力不强。有些银行甚至没有相互独立的汇率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绝大多数银行的内审部门,几乎没有具备开展针对汇率风险审计能力的人才。

三、提高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针对商业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项措施建议商业银行来改进和完善其风险管理水平。

(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尽快形成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首先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只重视信用风险、忽视汇率风险等其他风险的观念,清楚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汇率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检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理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

(二)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尽快熟悉和了解本行的汇率风险水平和管理状况,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经理直接领导,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

(三)在日常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采用VAR、RAROC、压力测试等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计量模型和方法,如风险价值、压力测试及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等方法,努力开发出符合自身要求的更有效的工具或模型。在外币衍生品市场上,银行可以利用远期、期货、期权外汇合同以及货币互换合同进行套期保值。

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潜在的最大损失。具体来说,就是先选定一组影响交易组合价值的市场因素变量,如利率、汇率以及商品价格等,假定这些变量遵循取值分布或随机过程,如正态过程,然后将交易组合的市场价值,表示成上述市场因素变量及其相关系数的函数。最后,预测市场因素变化时交易组合市场价值的改变量,即在险值(VAR)。

压力测试是评估银行在突发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的亏损承受能力,主要采用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法进行模拟和估计。敏感性分析主要是测量汇率冲击对银行净外汇头寸的影响;运用情景分析方法时,应选择可能对市场风险产生最大影响的情景,包括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损失情景和假设情景。假设情景包括模型假设和参数不再适用的情形、市场价格发生剧烈变动的情形、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情形以及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导致重大损失或风险难以控制的情景。

RARO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计算公式为:资本收益率=(收益-经营成本-预期损失)/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金=(收益-经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RAROC表明损失一个单位资本所带来的回报大小,有效地度量了获取收益的风险效率。一般情况下,RAROC值越大越好,其核心原理是银行在评价盈利情况时,必须考虑是在承担多大风险基础上获得的。在将某业务扣除预期损失之后的收益,与弥补非预期损失所必需的资本进行比较,如果某项业务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时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利润,但与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高。商业银行使用RAROC方法不是规避风险,而是凭借先进的风险度量和调整技术,承担那些能够管理好并能对其充分补偿的风险,从而提高股东价值。

篇7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75-03中图分类号:F830.4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由于其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现行传统会计报告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衡量和披露有些力不从心。衍生金融工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很高的风险性和运用的复杂性,因此,及时准确地衡量和披露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十分重要。我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科学管理风险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市场风险的识别、量化、监测和控制体系,以及与风险管理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二是要有风险转移与对冲的手段和工具,实现风险定价和分散;三是要加强市场约束,信息披露和风险解释要充分。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革和补充。事实上,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注。全世界众多的会计机构、税收部门、交易所、分析员和广大投资者都力争跟上衍生产品发展的步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1年了有关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ED40,1994年对其修改后了ED48:金融工具。1995年了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1998年了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4年了119号公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的披露。1998年了133号公告: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1997年1月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发表了“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和衍生商品工具会计准则的揭示,和衍生金融工具、其他金融工具及衍生商品工具上存在的市场风险方面质与量的信息揭示”的报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规范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这些已颁布的准则,主要体现在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但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衡量和披露,所规范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正在设计、创立之中的更复杂的新型衍生金融工具,对目前的会计准则状况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现有的各国的公告和草案多关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方面,而对与新型衍生金融工具密切相关、信息使用者和监管者越来越关心的风险问题的披露,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从会计的角度,针对VaR模型运用到衍生金融工具后计量的结果,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监管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借鉴性的建议。

二、国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VaR披露状况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监控和披露,最早使用的度量方法就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披露。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对于许多衍生金融工具来说,由于杠杆作用的存在,在它们身上所产生的潜在损失额可能大大超过其在报表编制日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因此,仅靠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的方法来对衍生金融工具所蕴含的风险进行估计是不精确和不可靠的。

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发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敏感性分析比单纯披露其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的做法更为可取。它考虑了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变动对投资主体所持有的衍生金融产品头寸价值的影响。但是,这种敏感性分析实质上是假定各种证券的收益曲线及其移动是相互平行的,这和现实是不完全符合的。故以利率作为敏感性分析的指标,在客观上低估了长期债券的风险,同时又高估了短期债券的风险。

针对敏感性分析的这种缺陷,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值VaR(Value at Risk)作为披露市场风险的工具有更大的优越性。VaR作为一个概念,最先起源于80年代末期交易商对金融资产风险测量的需要;而作为一种市场风险测定和管理的新工具,则是由J.P摩根最先提出的。

VaR代表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最大潜在损失额,其比较规范的定义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通常是95%或99%)上,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的损失。或者说,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时间段内,该投资组合发生大于VaR值损失的概率仅为给定的概率水平。

VaR方法具有公允价值和敏感性分析的功能且具有超越它们的优势,再加上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和便于理解,因而近年来在西方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当前,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开信息披露指南主要来自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在1995年和2005年先后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 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规定金融风险要进行定性和定量披露,但没指明具体衡量方法。巴塞尔委员会(1996)也明确了用VaR方法结合内部模型法来度量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的规定。此外,自1996年起,国际清算银行(BIS)已将风险价值(VaR)列为对衍生金融工具监控的必要事项,并已发展出一套一致性的VaR指标作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披露的手段或内容。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VaR披露相关规定及状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被会计学界更多更广泛地关注,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问题的研究也前进了一大步,较为系统的论著与有关规定相继问世。归纳起来发现,大多数文章或规定都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和敏感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研究,而关于VaR值披露的文章较少。与VaR值在衍生金融工具披露中的应用有关的规定如下:

在相关法规方面,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财政部,2006)的四十四条 :“企业采用风险价值法或类似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能够反映风险变量之间(如利率和汇率之间等)的关联性,且企业已采用该种方法管理财务风险的,可不按照本准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进行披露。”这里的风险价值法本文可理解为就是指VaR值。中国证监会(2003)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 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中,仅简单规定应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公允价值、风险头寸和套期确认标准等四项内容。香港(2005)了《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操作指南,规定在衍生金融工具定量分析方面,对于市场风险的披露,有些采用敏感性分析法,有些则使用VaR。香港交易所(2006 )新修订的《证券上市规则(Rules Governing the Listing of Securities)》中的第16条附录中也作了类似规定,并特别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隐含的各类主要风险进行定性描述。1976年6月台湾相关部门了会计准则《金融商品之披露》,对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作出了规范。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披露的内容有:持有或发行金融工具的目的、政策和策略、公允价值、合约内容和性质、相关的价格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及信用集中风险等。

在学术界,郑明川,徐翠萍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VaR披露模式》,认为适当而有效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是准则制定者、金融监管者和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该文提出将VaR披露纳入我国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模式的设想。陈引等人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作者在文中强调: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必然与对企业经济业务所表现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反应,与监督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作者在讨论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问题时引入了风险管理的观点,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管理的理念,并提出将VaR应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

通过国内外关于VaR在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运用与研究中可以看出,与巴塞尔委员会的《建议》相比,VaR风险衡量方法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和广泛的发展,国际清算银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一些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鼓励及时计算并披露VaR值等风险的量化信息。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相当不足的,尤其是关于VaR披露方面的规定,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阶段。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VaR披露及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衍生金融工具飞速发展,特别是对正在设计创立之中的更复杂的下一代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更大的潜在风险,从而对目前的风险披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表外定量披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我国衍生金融工具VaR披露的建议

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会计准则委员会,迄今为止都未能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的范围和方式等问题达成共识,因此,在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建议我们在制定衍生金融产品的准则时应在参考国外现有的相关准则的同时将风险价值VaR的披露纳入已有的财务报告体系中。

关于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VaR风险的披露,本文提出以下主要几个方面:

(一)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各种风险的特点及其管理的目标和政策

衍生金融工具包含多种风险,如利率风险、外汇风险、信用风险等等,各种不同的风险,具有不同的形成原因和性质,为了更多的信息使用者了解这些风险,需要在财务信息中进行详细的披露。另外,还要披露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包括其对每种主要类型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政策。前面已经讲过,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必须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用VaR风险管理工具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对其管理的目标和政策进行全面的说明。

(二)披露衍生金融工具VaR风险管理模式

既然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使用VaR风险管理模型,就需要在财务信息中披露其运用的情况。主要包括VaR的基本假设、计算原理,以及使用条件和优缺点。另外,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VaR模型,不断地修正和拓展原有的VaR模型,使之尽可能地符合现实情况,所以,还要披露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VaR模型的计算公式以及以后的改进情况。

(三)披露衍生金融工具VaR风险值

VaR模型的计算,最终落实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VaR风险值上,所以,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的VaR风险值进行详细的披露。披露的方式应选用附表进行详细的分类列示。需要在表中披露各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来源当年可能带来的总的最大、最小和平均值。同时还要披露前两年的情况,以便报表阅读者进行比较分析。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会计模式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VaR披露进行了研究,但是,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还处在建立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则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点,如哪些风险最重要,如何更有效地运用VaR模型等等。为了保证中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逐步健康发展并更有效地抵御风险,我们应加强对VaR等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开发运用,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研究,真正增强信息衡量和披露体系的有效性,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服务,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FASB,SFAS133. 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 instruments and hedging activities. Norwalk,1998.

[2] 郑明川,徐翠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披露模式[J].会计研究,2002,(7).

篇8

【中图分类号】F562.6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引发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大幅下跌。“8・11汇改”后的3天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暴跌近3000点。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累计下跌4.46%,中间价累计下跌5.77%。我国航空公司绝大部分都涉及国际业务,一方面面临着各种外汇收支,另一方面因飞机和航材等采购而举借了大量外币债务,在人民币汇率波动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外汇风险。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并结合事件研究法,通过对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航空)近5年(2011~2015年)外汇风险及其管理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航空公司以及其他相关公司提供现实参考。

一、外汇风险概述

外汇风险主要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折算风险。交易风险指企业未来现金交易价值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即以外币交易所产生的权利或义务,因交易日与结算日之间汇率变动,将使得实际的本币现金流量与预期的本币现金流量产生差异所造成的利益或损失。经济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动,企业未来营运现金流量发生改变,不论是否真正牵涉到外汇交易,即汇率变动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量、价格与成本,以致降低其贸易竞争地位,使企业实质获利能力减弱。折算风险指企业在期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境外子公司货币折算为本币时产生的汇率风险。这三类风险中,交易风险是短期现金流风险,经济风险是长期现金流风险,折算风险是海外经营实体长期账面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最受到关注,因为交易风险是短期风险,最紧迫最明显,并且会影响当期利润和现金流。故本文研究主要关注交易风险。

二、东方航空基本情况

东方航空是中国领先的航空公司之一,其主要经营位于中国境内,但业务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的收入包含美元、日元及欧元等多种货币。东方航空年末外币负债近年来远远大于外币资产,外币负债项目主要源于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购买和租赁飞机等事项以及为此而进行的融资;其带息债务(包括长短期借款、应付融资租赁款和应付债券)中,大部分为外币债务,共占75.01%,仅美元债务占73.28%。此外,还存在大量需要以外币支付的购买航材、航油及机场起降费等款项。因此,东方航空面临着以美元为主的多种外币与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

三、东方航空股市反应

“8・11汇改”致使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东方航空的股市反应可以直观迅速地展现市场对其外汇风险的关注与担忧。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运用市场模型,通过股票累积异常收益率(CAR)的变动情况考察东方航空股市反应。市场模型的基本设定如下所示:

Rit为个股回报,即第i只股票在第t天的实际日收益率,此处只需要考虑东方航空单只股票;Rmt为市场回报,即第t天该股票所对应的市场指数(或市场组合)的日收益率。本文个股回报数据和市场回报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市场回报数据采用综合A股市场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综合日市场回报率(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法)。it为随机误差项,αi和βi是市场模型的参数。本文以“8・11汇改”为冲击事件,2015年8月11日为事件日。为详细考察东方航空股票累积异常收益率的变动情况,本文以事件日及事件日前5天和后10天为事件窗口,即[-5, 10],共计16天(交易日);估计窗口选取[-65,-6],共计60天(交易日)。利用估计窗口估计出的参数值可计算出该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其与实际收益率的差为该股票的异常收益率(AR),累积异常收益率(CAR)为该股票在整个事件窗口期累e的异常回报率。图1为东方航空在整个事件窗口期内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情况。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8・11汇改”人民币贬值事件对东方航空的冲击很大。事件日当天,东方航空累积异常回报率由正转负,并持续为负,下跌非常显著,当天异常收益率为-8.4%,事件日后第3天累积异常回报率跌至近-15%,不考虑事件日前的累积异常回报率已跌至近-17%。东方航空的股市反应直观迅速地反映了其遭受外汇风险的严重程度。

四、东方航空外汇(交易)风险敞口

交易风险主要涉及外币货币性项目,货币性项目是企业持有的货币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货币性项目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货币性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期末或结算货币性项目时,应以当日即期汇率折算外币货币性项目,该项目因当日即期汇率不同于该项目初始入账时或前一期末即期汇率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财务费用科目下的汇兑损益。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东方航空外币带息债务总额折合人民币为893.42亿元,其中美元负债的比例为97.70%。鉴于东方航空外币中绝大多数为美元,在分析外汇(交易)风险敞口时仅考虑美元。

表1为东方航空2011~2015年的外币货币性项目情况和外汇(交易)风险敞口情况。从表1可见,东方航空近五年外币货币性负债均远超外币货币性资产,平均每年有接近百亿美元的外汇风险敞口,近两年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外币收入相对较少,而因购买和租赁飞机等产生的长短期借款和应付融资租赁款较为庞大,外币货币性负债远远超过外币货币性资产,进而导致了外币货币性资产与外币货币性负债的极度不匹配,产生了巨额的美元外汇风险敞口。巨额的美元债务与我国长期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2013年及以前)以及美元债务的低利息有关。东方航空大量借入美元债务在人民币对美元长期升值情况下可以获得大额的汇兑收益,同时可以享受美元债务较低的资本成本。然而,在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情况下,巨额的美元债务会带来巨额的汇兑损失。

表2为东方航空2011~2015年的汇兑损益与净利润情况。从表2可见,2013年及以前,东方航空有大额的汇兑收益,2014年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小幅贬值,东方航空产生了约2亿元的汇兑损失,而2015年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贬值,东方航空产生了约50亿元的巨额汇兑损失,几乎接近当年的净利润。从表2还可以看出,汇兑损益对东方航空真实的业绩趋势有一定的掩盖作用。仅仅从净利润来看,东方航空经营业绩较为平稳,但扣除汇兑损益后经营业绩波动幅度非常大。东方航空2015年的经营业绩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但仅从净利润看并没有十分明显。而东方航空2013年的经营业绩实际上出现了大幅下滑,净利润仍显示有21亿元,但净利润扣除汇兑收益后仅仅略过1亿元,再刨去营业外收入,其主营业务实则已经发生了亏损。

结合表1和表2可见,巨额的美元债务敞口在2013年及以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情况下带来的巨额汇兑收益如今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不断贬值而产生的巨额汇兑损失。据东方航空2015年年报披露,如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其他因素不变,东方航空净利润将会减少5.81亿元,从该敏感性分析中可以进一步看出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对东方航空经营业绩的巨大影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情况下,大额的汇兑损益直接影响东方航空的当期利润,已经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其盈利状况和发展,东方航空的外汇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五、东方航空外汇风险管理

(一)优化债务币种结构

为降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别是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对公司经营的不利影响,2016年年初东方航空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人民币贷款及发行超短期融资融券、中期票据等方式开展人民币融资,积极优化公司债务币种结构,降低外汇风险。另外,为进一步优化公司债务币种结构,东方航空2016年1月经与相关金融机构友好协商,偿还美元债务本金10亿美元。此后,东方航空也在陆续提升人民币债务比例并降低美元债务比例。借入大量人民币债务同时提前偿还大量美元债务的两方举措双管齐下,使得美元债务比例有效降低。截至2016年1月末、2月末和6月末,东方航空美元债务占带息债务比重已由2015年年末的73%分别降至57%、53%和4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对公司经营与业绩的影响得到了显著降低。

(二)利用外汇衍生工具

东方航空长期通过外汇远期合约来降低机票销售外汇收入以及需要以外汇支付的费用相关的汇率波动风险。此外,东方航空通过交叉货币互换合约来规避部分汇率和利率风险。该部分合约是将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关的浮动利率转换为欧元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相关的浮动利率(EURIBOR),通过交叉货币互换合约将部分美元债务转为欧元债务。东方航空已于2016年上半年将交叉货币互换合约已全部交割,2016年6月30日已无持有的尚未交割的交叉货币互换合约。

六、结论与建议

东方航空长期以来外币货币性负债远远超过外币货币性资产,外币货币性资产与外币货币性负债极度不匹配,存在大额的以美元为主的外汇风险敞口。一直作为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受益者,东方航空放任大量美元债务敞口的暴露,进而在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时,遭遇了巨额的汇兑损失。

面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加剧,特别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贬值,东方航空迅速地采取了应对措施,大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开展人民币融资,提前偿还大量美元债务,优化债务币种结构。此外,东方航空长期采用外汇远期合约以管理外币收入与费用支出的外汇风险。东方航空的这两项举措值得相关公司借鉴。然而,东方航空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进一步优化币种结构,积极合理使用外汇衍生工具

|方航空应当尽量做到以收定支实现自然对冲,即力求某一外币收入与同币种债务规模大体匹配,使外币的流入和流出在币种、金额和时间上相互平衡。对于不能以收定支的敞口部分应积极合理利用外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锁定外汇风险。外汇衍生工具除了外汇远期,还包括外汇期权、期货、互换等合约。必须注意的是,作为高杠杆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外汇衍生工具的操作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使用时应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切忌投机心理。

(二)做好货币与时间选择,增加合同保护性条款

东方航空应做好计价货币的选择,尽量采用本币计价结算,收取款项时尽可能选用硬货币而支付款项时尽可能选用软货币。若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汇率变化,可经对方同意后选择更改收付日期,提前或者延迟收付外汇。此外,在涉外业务中,东方航空可以通过谈判在合同中增加各种保护性条款来降低外汇风险。如保值条款,要求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事先敲定将来业务往来的结算货币及汇率;再如均摊损益条款,合同履行期间若当事人一方遭受汇率波动损失则损失由合同双方共同承担。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落实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

东方航空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落实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已出现小幅贬值,然而东方航空并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致使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进一步贬值时遭受了巨额汇兑损失,这反映了东方航空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人民币汇率波动日益加剧,东方航空应当增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汇率市场的关注,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应重视外汇风险,积极检查和评估外汇风险管理,推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并监督整个公司上下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的实施。

篇9

Abstract: The road is the arterial system of a city construction of, it is to support the city economy, traffic and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important traffic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highway is composed of multi-level index of the form, both external building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internal staff and return indicators. This paper use sustainable highway economy evaluation system to evaluate the benefit of highway.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ghway economy,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U412.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在实际的公路经济效益评级体系中,由于公路经济效益的指标复杂化,不同的评判指标的评价体系的标准也各有不同,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会造成疏漏,影响评价结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在综合各项指标后的一种平衡的判断评价体系,有利于探求公路发展的方法,综合评价效益。公路经济效益的可持续评价体系能够包容公路运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复杂的评价指标,以一种整体性的参照体系做出系统的审视评价。

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的判断标准要有所轻重,即选定具有重要性和专业性的数据指标进行评定,并且要将相关的、不同侧面的数据和评价方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意在掌握公路在不同层面的数据和性能属性,对公路的整体效益有着基本的认识。另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不同层面结合不同数据的方法能够真实的反映公路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单方面、片面的。系统化的管理、分析方法有助于了解公路的整体运行性能。对于一些影对公路经济影响不大的非重要指标可以舍弃,对于一些类似的指标要进行整合调整,指标的数量在少而精的情况下力求做到全面。此外,所选择的指标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能够通过实地调研、统计公报、财务报表等获得可靠准确的数据。

可持续发展公路经济的评价体系的特点是动态的运营和建设的远见性。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也在发展。一些新的要素可能出现,一些要素也可能变得不重要,评价体系也需要相应的做出变化和完善。另外,在选择指标的时候要面向未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评价系统的全面性。

公路经济评价体系中的不确定分析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体系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一般情况下,项目不作风险分析。但对于利用外资项目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应做风险分析。其分析的主要因素为:公路建设投资总额、交通量、贷款利率、收费标准、通货膨胀率、汇率、运营费用(养护管理)等因素。对项目结果采用外币的项目,需特别注意外汇比价对项目收益的影响,以预测分析项目实施所承担的外汇风险。

进行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不能对所有的数据都预测得足够精确,往往是根据经验数据来推测,带有很大程度的假设,而工程开工后又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化,因此,造成项目的经济评估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 对于投资决策者来说,这些不确定的项目经济分析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即投资风险,如何在这种不确定因素条件下作出比较合乎情理的决策,就需要在项目决策之前做好敏感性分析,以便使决策者了解风险的大小与风险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对策,尽量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变化因素主要有工程造价、建设工期、交通量、汽车运输成本等、受影响的经济评价的指标有:经济效益费用比,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判断项目承受不确定因素变化风险的能力,一般具体做法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几项预计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的,如交通量、投资额等,然后,在以取得的评价指标成果的基础上,据设定±10%、±30%、±50%等多个变化幅度范围,分别按规定计算的方法逐一计算分析经济效益费用比、经济内部收益率等指标,若这些指标仍然都符合规定要求和经济合理的话,则表明项目对不确定因数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三、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的体系建立

(一)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1.项目自身经济情况。包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项目投资回收期(N)、项目投资利润率,项目的维护费用率等反映了公路项目的整体财务指标。

2.项目对物流的促进作用指标。该指标反映了项目实施以后由于交通的改善对当地物流的促进作用。对引资的带动作用指标反映了该项目的实施是否会对当地的招商引资带来正面作用。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指标反映了项目实施以后对当地企业的生产、营销等促进情况。

(二)项目技术指标分析

1.交通功能指标。包括道路的连通便捷程度指标,该指标反映了建设项目对路网连通度的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路网连通度越大越好。道路节点可达性指标是指区域内从某一节点出发通过公路交通抵达任一目的地的平均行驶时间、行驶距离或费用的大小情况。道路网密度指标反映了项目对路网面积密度的影响情况。

2.交通效率指标。包括交通拥挤指标,反映了整个公路网适应负荷的能力,是对公路网运行状况总体上的评价。交通的车速变化指标是一个反映出整个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综合性指标。

(三)社会效益指标分析

1.文化教育指标。包括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指标,反映了项目实施以后当地就业率的变化情况。对文化交流的作用主要指项目实施以后当地文化交流的变化情况;对当地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等。

2.服务类指标。交通事故率反映了项目实施后交通事故率的变动情况,交通事故的处理反映情况体现了发生交通事故后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交通管理服务类指标反应交通服务部门在管理方面的综合服务水平。

(四)环境影响指标分析

1.大气污染指标。在项目施工中掀起的尘土,重型施工机械、沥青路面施工和养护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废气和烟尘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此外,汽车排放的尾气,运载煤粉、矿粉等沿途造成的粉尘污染,都会对大气产生持久影响,是大气污染指标重要内容。

2.水污染指标。路面上留下的各种有害物质能通过公路排水系统流入河流渗入地表等,造成公路附近居民饮用水的污染,进而影响道路沿线人们生活质量和造成野生植物的数量变化。

3.生态破坏指标。汽车发动机排放的无机化合物,以及货车沿途泄漏的煤粉、矿粉,最终直接进入土壤,造成公路附近的植物的破坏,并且会进入到食物链造成生态破坏。此外,公路的修建会直接破坏植被,改变原有的周围环境,公路修筑与养护对地表处理,会造成岩石的风化剥落和水土流失。

4.垃圾污染情况。公路交通会造成大量的垃圾污染,各种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以及垃圾的回收利用都至关重要。各种固废垃圾一旦遗留到道路两侧会对道路周边造成污染,带来更严重的回收处理问题。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最终通过指标化和归一化将各个评价指标结果统一到标准尺度上,再运用模糊评价法或多层次关联分析法等进行评价分析。 总之,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体系作为项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愈加重要,其研究深度也会愈来愈高。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公路建设如火如茶,为作好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基础资料的同时,应加强对项目评价参数的测算、分析以及方法的正确选取,并采用多种方案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从而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正确的依据。对于某些国民经济效益显著而财务效益较差的项目,不仅可以通过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降低项目建设、运营费用;还可以通过协商,适当延长项目的运营期限(如收费年限、折旧年限等)来提高项目的财务效益,增加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highway market unceasingly thorough, how in practical work to raise the leve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is the highway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actively face and explore issu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way,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of highway economic management.

Key words: highway; economic management; necessity;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DF416

1、公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和必要性

1 . 1 公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

近些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凸显, 所占据的地位与日俱增。自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公路的大量兴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资金密集程度集中的行业, 是现代化公路建设水平的代表和体现, 对其实施经济管理体制建设是适应其大量资金优化的需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2 公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2.1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社会程度的重要产物,只要是立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交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1.2.2 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在公路管理中需要政府扮演公众出行利益的捍卫者角色,这是由公路自身所具备的公益性、外部性、网络性等属性决定的。按照公共经济学的解释,社会物品总体可分为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公共资源、准公共产品四种类型,其类别的判定是由消费上的竞争性和供给上的排他性共同决定的。纯公共产品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纯私人产品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公共资源是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我国公路是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典型的准公共产品,这是我国公路本身性质所决定的,与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无关。

1.2.3 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

我国公路资产的国有在法理上讲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家自己投资建设公路,按照物权法取得所有权;二是在引进非国有的国内外投资时,在投资建设合同中明确保留公路资产的所有权,依据债权法则取得所有权。根据以上分析,目前我国的公路,不管投资主体是谁,也不管属于

哪种管理形态、经营管理主体是谁,公路资产所有权均属国家所有。公路的国有性决定了其经济管理是对国有资产的安全进行保护的一种形式。基于此,依法对公路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维护公路设施安全完整,使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角色拥有权利与应尽的义务。此外, 经济管理也是政府所必不可少的义务。

2、公路经济管理的措施

2.1 法律手段

2.1.1 立法方面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发达国家的公路之所以管理有序、发展健康,与其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是分不开的。与公路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我国对公路的管理显得比较滞后,公路没有完全体现其应有的高效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缓。毋庸置疑,公路立法是公路健康发展的保证,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公路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要在遵循和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积极制定和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人们在公路交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有章可循,减少和避免纠纷,使公路建设、管理尽早实现法制化、科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1.2 执法方面

公路的执法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公路执法主体繁多、效率低下成为阻碍公路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要解决好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特别是行政执法管理体制问题, 必须要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公路交通管理体制。也就是要实行综合执法,统一调度公路的各种力量和管理资源,形成快速反应能力,避免政出多门、多头处罚。同时,为了提高路政执法效率,维护公路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还必须有先进的管理设施和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

2.2 经济与行政手段

公路是经济社会活动赖以进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但它所具有的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具有的起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经营风险大等特点,使一般企业无力经营或因无利可图而不愿涉足。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承担起

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责任,组织建设和管理公路,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即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允许企业垄断经营某条公路,但同时要对其进行治理。治理方式就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政府对公路经营进行规制,既适应了公路运营

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2.2.1 公路的经营主体应当是以非营利性的特许经营机构为主要形态。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企业的特许经营,是有政府参与并由其授权经营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特许经营方式。

2.2.2 政府和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签订的特许经营合同必须合理划分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及确立合理的特许经营期限,尽量使其成为规制合理、激励适当的激励合同。

2.3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宜参考《旧办法》和《方法与参数》,并按照《新办法》实施。

由于公路建设的资金使用期限较长,如果贷款利息过高,则公路建设还本付息的压力将会非常沉重,因此,贷款利率对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应加以高度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按不同的贷款利率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观察其对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的影响。

在所有的税收(包括附加税)中,所得税对项目财务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最大。所得税税率一般为33%,但由于各地区对招商引资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公路项目的所得税税率较低;财务评价时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采用,并可按照不同的税率计算结果作出对比分析。

收费标准的变化即意味着收费收入的不同,从而将对财务评价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高等级公路和现行道路收费标准,结合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分析确定。同时可根据拟定的多种收费标准计算项目的财务效益,并进行对比分析。

在高速公路项目中,采用多种收费标准、税收优惠政策等办法对项目财务评价指标进行多方案对比分析,分析结果经业主选定后可作为报告的评价指标。

2.4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不确定分析

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一般情况下,项目不作风险分析。但对于利用外资项目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应做风险分析。其分析的主要因素为:公路建设投资总额、交通量、贷款利率、收费标准、通货膨胀率、汇率、运营费用(养护管理)等因素。对项目结果采用外币的项目,需特别注意外汇比价对项目收益的影响,以预测分析项目实施所承担的外汇风险。

进行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不能对所有的数据都预测得足够精确,往往是根据经验数据来推测,带有很大程度的假设,而工程开工后又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化,因此,造成项目的经济评估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

对于投资决策者来说,这些不确定的项目经济分析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即投资风险,如何在这种不确定因素条件下作出比较合乎情理的决策,就需要在项目决策之前做好敏感性分析,以便使决策者了解风险的大小与风险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对策,尽量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变化因素主要有工程造价、建设工期、交通量、汽车运输成本等、受影响的经济评价的指标有:经济效益费用比,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判断项目承受不确定因素变化风险的能力,一般具体做法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几项预计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的,如交通量、投资额等,然后,在以取得的评价指标成果的基础上,据设定±10%、±30%、±50%等多个变化幅度范围,分别按规定计算的方法逐一计算分析经济效益费用比、经济内部收益率等指标,若这些指标仍然都符合规定要求和经济合理的话,则表明项目对不确定因数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对于公路行业的重要要求,公路要想实现长久高效的发展,需要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 依赖合理的经济管理措施,以实现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这一公告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新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机制改革意味着汇率的波动幅度扩大,变动频率加快。由国家集中承担的汇率风险分散到外汇持有者手中,导致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大幅增加。自2005年新汇率机制实施以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趋势,对非美元货币的变动大于对美元的变动。以人民币兑美元例,2012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值154个基点,升值幅度超过0.25%。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稳定在6.28附近。研究商业银行汇率风险问题,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汇率管理水平,加强其认识风险、解决风险的能力。

二、汇率机制改革带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和负债错配风险增大

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由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的汇率风险加总起来构成。在新的汇率机制下,以外汇存款、外汇贷款等为代表的银行账户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也会随着汇率的升值和贬值产生相应的盈利与亏损。同时,人民币对主要外币的汇率经常性波动将导致商业银行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结算的金融工具的市值变动。自汇率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敞口头寸较大,并且外汇贷款增幅大于外汇存款增幅,这都会导致银行面临的币种错配的风险增加。

(二)客户的汇率风险上升使银行受损可能性增加

汇率波动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敞口头寸大小,也会通过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间接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汇率波动频率加快使国际贸易交易中的汇率风险增加,从而导致贸易公司财务状况时好时坏,现金流不稳定,进而企业的偿贷能力受到影响。例如,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导致我国温州小商品批发商盈利水平大幅下降,与国外同业竞争力下降,其借款银行的汇率风险随之增加。

(三)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

银行良好的衍生品定价能力与可靠的产品风险管理能力是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基本保障。随着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引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询价交易、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等一系列政策放宽条件的实行,银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得以发展壮大,但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操作运营机制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衍生产品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恰当的交易制度与严格的监控者监控交易最为主要。

(四)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占全部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4%以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于三个渠道:(1)境外IPO募集的外汇资本金;(2)境外战略投资者认购部分股权所形成的外币资本金;(3)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形式构成的外汇资本金。上述三部分加总形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体系,由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外币资本占总资本金比例升高。一旦人民汇率大幅波动,作为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中分子的资本金也会处于不确定的态势,从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稳定水平。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实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度,致使国内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

(一)汇率风险意识及管理理念有待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于汇率机制改革后银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意识不够,主观上没有降低汇率风险的动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汇率风险管理知识匮乏,缺乏应对风险的专业技能。综合主观意愿和实际的客观能力来看,管理层都不能对汇率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实施与监控,以致汇率风险管理难以具体有效实行。

(二)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领导与降低汇率风险的预见性,风险部门对于汇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独立的外汇审计部门与高效的外汇业务部门,明确细化的市场风险管理授权政策和报告程序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存在层次模糊、部门间业务重叠等问题,需要完善由高层管理人员决策,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核心,各业务部门紧密配合降低汇率风险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汇率风险信息的识别、计量、监控能力有待增强

从历史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定性分析为识别汇率风险的方法,缺乏定量分析,在汇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实证性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较大。后者普遍采用外汇敞口分析法、VaR法、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及RAROC法等各种汇率风险的计量方式,使风险指标具象化。近年来,随着汇率体制改革的加深以及汇率风险的逐渐暴露,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普及敞口分析法、VaR法与压力测试的应用。但一些银行存在仅仅运用上述方法识别、分析汇率风险,但未将得到数据应用到汇率风险监控的实际工作中去的情况。例如在运用敞口分析法计算外汇风险头寸时,未按照计算所得设置外汇交易限额,最大程度降低汇率风险。

(四)汇率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审计的能力较弱。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大多还停留在进行合规性审计的阶段,主要采取由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的方法,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缺位。另一方面,内审部门在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开展稽核监督工作,而非由董事会或监事会及其下设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导致其独立性差,缺少权威性,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审计流于形式。经济上依附于本银行本身,组织上独立性不够,这些限制导致内审工作很难保证客观公正,从而对于汇率风险的内部控制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外汇交易、汇率风险技术性较强,国内商业银行专业内审人员的缺乏,致使银行外汇业务中的潜在风险点被忽略。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银行机构是我国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有效管理汇率风险既是银行机构安全稳健经营、扩展业务、推进创新的需要,又是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平稳实施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

(一)改善银行高级管理层汇率风险管理素质

高级管理层对于汇率风险的认识在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银行应大力推进高管人员的知识培训工作,增强其汇率风险意识及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具备专业素养、掌握风险管理技能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到高级管理层中,为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保证。最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运用市场化手段遴选优秀人才,从而改善银行高级管理层汇率风险管理素质。

(二)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逐渐增强的汇率风险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汇率管理体系。这就要求:(1)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起监控与管理汇率风险的责任。(2)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风险情况,制定汇率风险管理的授权政策和报告政策与程序。(3)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核心,各业务部门紧密配合,从而形成以降低汇率风险为目的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此还要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达管道,健全的信息报告与反馈机制,分工明确的汇率风险管理权限结构和责任机制。

(三)提高汇率风险信息处理能力

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信息处理能力与国际先进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可靠、及时和安全,并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商业银行处理汇率风险信息其目标在于监测外汇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并及时提供汇率风险报告。此外,国际先进风险计量方法与技术的引入要结合实际业务需求。在现阶段,面对外资银行入股的有利背景,我国商业银行应在自身股份制改革进程中取长补短,引进国际市场上成熟汇率风险计量方法与技术来规避汇率风险。

(四)汇率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有待加强

2006年6月2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其中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保持与审计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内审人员在人事、组织、福利等方面不依附于驻地行,适当提高审计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后顾之忧,敢于发现汇率风险并认真查验风险所在,能真实地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风险问题。其次,在保持内审计队伍稳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与业务人员岗位适当轮换制度的实行,以及定期与有关人员进行交流,都有利于加强审计人员对业务的学习,提高其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及审计水平。

篇12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财务政策因具有国家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和表现形式:

(一)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二)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无独立自主经营权,企业财务行为只能是一种被动行为,财务政策也基本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性财务政策,供企业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导致企业“无财可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特别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的确立,企业财务行为成为一种积极的、主动行为,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理财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财务政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实现整个企业经营政策和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和优化公司理财行为,提高企业理财效率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应该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当局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4)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使货市风险进一步加剧;(5)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4、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我国现有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三、财务风险的预测和衡量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1)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2)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

(3)现金流量风险,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

(4)外汇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经济风险是指未预料到的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使企业外汇业务受到的影响。交易风险是指企业进行外币业务时,由于交易发生日和结算日汇率不一致,使企业可能受到的损失。换算风险是指企业将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折算为一某一特定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对会计报表造成的影响。

正确了解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种类是进行财务风险预测和衡量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建立财务信息网络,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和风险预测创造条件。企业收集和整理有关预测风险的资料,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和生产技术资料、计划和统计资料,企业对部的市场信息资料和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

在初步预测的基础上,可以借助简化模型来衡量财务风险,即计算有风险情况下的期望收益。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情况的分析判断和数据的整理计算结合起来。由于风险和概率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常借助概率统计方法来衡量风险程度。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情况的概率和可能获得的收益或付出的成本,计算收益或成本的期望值、方差和标准差,最后根据变异系数判断风险程度。还可以运用敏感性分析来测定各风险影响因素的作用范围,尤其在投资风险的预测中,常通过测定每年现金流入额、投资回收期和内含报酬率等指标的敏感性,选择投资项目,以降低风险。

四、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1、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首选方法。多元化经营,是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理论依据在于:从概率统计原理来看,不同产品的利润率是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经营多种产业多种产品在时间、空间、利润上相互补充抵消,可以减少企业利润风险。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分散财务风险。

2、风险转移法,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将产品卖给商业部门,将一些特点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

3、自保风险,就是企业自身来承担风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