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29 08:56: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教育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

篇1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教学情境,运用教学理论将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1.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角色,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课堂氛围感受生活。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别人理解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条件,从情感上让他们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意义。

2.创设激励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抽象化,致使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思想品德极其枯燥、乏味,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形式性地学习,在内心深处根本不情愿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篇2

传统认为,中学数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并不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教育研究任务。教育研究是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探索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其结果可以帮助解决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怎样解决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如何应社会之需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数学教学内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理论和实验来加以解决。

中学数学教师参与这些研究,就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学数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有问题就有困惑就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兴趣。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素材,而且也为我们的课题选择奠定了基础;其次,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材料,也是探索教育运行规律的重要依据;再次,中学教师最了解基层情况,熟悉学生,因而不管是进行教育调查还是组织教育实验都比较方便可靠,这既为真实、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对较准确地感受和判断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及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中学数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学数学教师不仅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也负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责任。再从时展的角度来看,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透彻理解为前提,并且需要必要的科研活动的正向拉动。总之,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二、中学数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原则

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辨析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追求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探索数学教育规律,推动数学教育发展。首先,以数学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数学素质教育是数学能力培养的教育。我们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时期,数学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个转换:从围绕传授数学知识的研究转向围绕培养数学能力的研究。其次,以教育实践为基础,数学教育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教育活动,数学教育研究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基础是教育实践活动,数学教育研究亦是如此。这样数学教育研究的选题原则就应该是既要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规律,又不能超越研究者个人的经验范围和知识水平,对于那些实践无法检验的课题,或者研究者个人无力论证的课题,切不可盲目地选作研究对象,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若打算作数学教学改革宏观的研究,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若打算作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则须具备深厚的数学理论知识;若打算作以数据调查分析为基础的教学研究,须能够灵活应用统计知识;若打算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还须掌握计算机知识或与该专业人员合作开展研究。

三、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由其研究的目的所决定。

1.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数学教育发展处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新的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实现转变的根本。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做题多少、考分多少来衡量自己,这样势必影响数学素质教育。因此,剖析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的种种弊端,探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模式,这时的数学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以及评价观等都是中学数学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2.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及教学工作的组织等问题。这些来自教学第一线的问题,对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数学教师来说,应该最有发言权。数学教学研究的内容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如数学教学的一般理论、课程整合设计、数学教育的目的等涉及全局的属宏观方面;还有一部分则仅涉及局部,例如一位教师的某种教学方法的评估、关于某段教材的处理、关于学生差异性的研究等范围较小属微观方面的。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更适合作微观方面的研究。比如,确定难点、分析难点、分散难点、突破难点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教学问题。

3.解题研究

篇3

现代科技应用到教育中,实现教育形式多元化变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影视教学法,可以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打破传统高中语文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高中语文教育资源的灵活应用。

1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

(一)“观”与“学”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首先体现在“观”与“学”结合上,高中教师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主体,引入影视教学内容。例如:高中语文教学《离骚》[1],教师应用《离骚》音频文件作为教学内容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中音频、视频传达,提高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古文内容的额深入理解。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也能够增强学生对高中语文晦涩、复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点的掌握。

(二)影视教学与语文创作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影视教学中经常会应用蒙太奇手段、倒叙,插叙等艺术表现形式,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丰富学生对语文作文创作中艺术手段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引入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形式丰富,将晦涩的语言知识拆分成简单表现形式,同时,影视作品中往往包含了深层次的含义,能够培养高中生深入研究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边城》[2],学生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得对小说作品的深思,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创作时对主体的深入挖掘能力。

(三)影视教学成为加强学生记忆的措施

影视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的应用影视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记忆。例如:高中语文教学《离骚》,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记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引用《百家讲坛》中关于屈原部分的讲解[3],使学生对作者生平事迹,历史传说等都具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应用影视教学中相关片段引导学生对古文内容记忆了解。

2 高中语文教学中影视教学法应用的作用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庞大,但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得灵活、具有生气,活跃高中语文教学氛围。例如:教师进行《阿房宫赋》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影视作品中对“还原”的阿房宫展现,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对高中语文作品内容进行拓展现象,增添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活跃程度,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对《阿房宫赋》内容的记忆,促进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影视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能促进高中生艺术欣赏能力,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影视教学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可以是语文课堂内容丰富,一方面,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增强,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视教学冲击下逐步提高自身语文知识的应用,丰富自身语言运用储备能力,例如: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进入《边城》,学生对“翠翠”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深层次把握与理解;另一方面,影视教学中通常会有艺术欣赏、音乐欣赏等多种艺术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例如:学生能够对影视作品中“蒙太奇”手法深入了解,同时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欣赏能力上也有所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突出教学目标

影视教学的应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突出效果,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开展影视教学,可以突出教学主体内容,有助于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例如:教师教授《离骚》时,在课堂中引入《离骚》朗读音频文件,课堂中应用音频教学手法能够提升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注意力,学生自然而然的将课程学习的重点放在课文内容学习中,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此外,现代教育中应用对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将课件中重点内容与影视教学融合起来,也能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

(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影视教学手法在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影视教学形式多样化,音频、视频手法的应用能够与情景模拟教学融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知识储备量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可以转变学科教学中“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4],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放松,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古诗文内容剪辑成视频文件,在学生古诗文复习中播出,直观的视觉效果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同时灵活多变的课堂学习形式,能够暂时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形成。

3 结论

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的课堂应用及作用入手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能够对学生的自身素养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庆安.语义互补与语境互动――环境音乐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12,07:101-103.

[2]杨九俊.为有源头活水来――张德超同志的“活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4,20:4-6.

[3]林建照,林清琴,李立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J].教学研究,2002,01:52-68.

篇4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4)7C0023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课程实施中[1]。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以自己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力图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要求,运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发展[2]。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能不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3]。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我国逐渐得到认同,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众多研究者对中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进行了讨论[4],特级教师张乃达提出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王林哲对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进行了论述,吴非指出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选题不要脱离中学学科教学。刘海燕,张丽萍[5]对哈尔滨市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个人能力及外部分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中学教师对教学研究在认识层面、能力水平和主动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了解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现状是有针对性培养中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前提,从已有研究中我们看到,很少有研究者关注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现状。为了了解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为提升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以湖北省高中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湖北省两个地级市不同层次的高中选择了150位教师为研究样本,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研究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以探寻化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调查概况

以湖北省两个地级市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研究的代表性,选择了普通高中、市重点高中和省重点高中作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

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别电话访谈。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化学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作用及动机,教学研究的基础,教学研究问题的来源,教学研究的方式,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了21道选择题,其中15道为单项选择,6道为多项选题。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回收率94.0%。

2 问卷设计

研究本质上是一个过程,麦克米伦和舒马赫将“研究”定义为“为某一目的而收集、分析信息的系统过程”。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应该遵循研究的一般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用一定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教师对教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及教师基本研究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保证。

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对其作用及动机的认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有认识才会有行动,如果教师自己不能认识到教学能力的意义,那么教师的教学研究行为只会是被动的、消极的。能否有相应的外界条件的支持,是教师教学研究能否推动的条件。

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及外部的条件三个方面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将之细化为6小类并设计问卷。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化学教师对教学研究及其作用、动机的认识

化学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实践活动,开展化学教学研究,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化学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调查表明,认为“教学研究非常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的教师比例达到82.3%,认为“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教学水平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的教师比例达到80.2%。

由表1可知,为评优、评先以及晋级而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比例超过50%。可见,教师虽然认为教学研究很有必要,对提高自己的水平也很有帮助,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功利性研究倾向。

3.2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基础

当传统的教学法无法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即是教学创新,因教学创新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及创造能力,教学创新就需要一定的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由表2可知,教师对于教学研究知识与理论的掌握基本上处于概念理解层面,他们多数能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含义(60.2%),但对于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很低(13.5%),这势必会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进而影响他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

3.3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来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影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提高教师理解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教师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由表3可知,教师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并与同行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45.7%),有时会经过认真思考并写心得体会(27.6%)。而在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时,约有29.1%的教师总是进行自觉研究,有53.8%的教师有时会进行自觉研究。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多数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不过仍以查阅资料、研讨为主要的问题解决方式,通过自觉研究探寻问题解决方案有效性的比例不高。

3.4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式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从研究实践经验入手,也可以从研究理论成果入手;既可以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纯科研的课题研究方式。由表4可知,学校的教学研究尚处于粗放的状态,以教师自主探讨及互相学习为主(共占65.9%),学校会组织一些学习,但优秀教师的指导相对较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

3.5 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困难

本次对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困难的调查设计了如下几个选项(多项选择):(1)自身的理论水平不足。(2)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3)缺乏思考和研究。(4)怕改革,影响升学率。(5)经费紧张。(6)文献资料不足。(7)缺乏整体协作。(8)其他。由图1可知,教师进行教学研究遇到的困难是整天忙于上课、任务繁重、缺少时间、没有时间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没有精力去进行教学研究。

3.6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

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撰写专著等形式。目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占64.5%,撰写专著占9.2%,总结材料和其他占26.3%。

4 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整体状况还不是十分理想。高中化学教师多数认可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参与研究的功利性比较明显,这与教师非常沉重的工作负担、较为薄弱的研究意识以及明显欠缺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若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进一步提高对教学研究的认识

针对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为了促进他们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学校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倡导教师对自己工作中的创新点和不足及时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评价作用;教育本身及教育情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即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面对的永远是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境,教师应该改变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坚持开展“说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的教学活动,尤其要强化授课教师自评这一环节,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随机事件的处理,提高他们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4.2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研究指导

针对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问题,面对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教师自己要能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理论,把它们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反思自己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从而不断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不能期待教育行政部门的轮训,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岗位,通过教学创新、同行听课、教研专题活动、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教学杂志的阅读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实践,扎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校可利用本校或校际优质教师资源,建立化学名师共同体,充分发挥名师共同体作用,释放名师自主成长的活力。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指导,尽快找到教研的生长点和落脚点。

4.3 将教学与教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研究应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学研究尤其是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只有从自己最熟悉的教学实践出发才更具有意义。脱离了教学实践的所谓教学研究那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中学化学教师要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研究的素材。

针对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时将教学与教学研究分离的问题,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设计《校内研讨课评价表》、《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表》、《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外教学研究评价表》等,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形式,设计体验式教学听课笔记;同时建立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反馈制度。并以此及时调整教师工作思路,做到教师评价多元化,以解决教学与研究分离问题。

4.4 教学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

在调查者中,有64.5%的化学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认为形成了论文,就是有了研究成果,就是搞教研。这种认识使真正的教研远离了教师。做课题、写论文虽然是教师教研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正如专业研究者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于论文表达出来一样,中学教师的研究也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研究成果的重要表达形式。中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之中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论文可以承载的,论文语言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论点论据的严整,是教师所不熟悉的,同时也不见得是教师表达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需的[6]。所以教师呈现教学研究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5 结束语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每个教师都面临着大量的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单靠原有的办法和经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通过研究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新课程的实施当中。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为研究者,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的适应者。

参考文献:

[1]刘永和.“教师教科研”亟待“草根化”改革――南京市教师教育科研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1):34~35.

[2]张孔义.语文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5):71~76.

[3]肖建民.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10~11.

篇5

G633.2

1.前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全面塑造个人思想品质的重要阶段,做好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关系着学生日后的个人发展。要做好这项教学工作,则必须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因此,教师通过开展情感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起到帮助学生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一方面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给予相关建议,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1],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开展情感教育的目的

情感教育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着重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前提,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必备的教学手段。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建立学生健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将积极向上的精神导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思想觉悟达到健康的发展,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情感教育的开展是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情感融入课堂,按照初中生的成长模式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初中生此时已具备有一定的个人思想以及个人情感上的认知,通过情感教育课堂的交流,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领域[2]。同时结合新疆多民族特色,让学生们牢固树立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加强团结,知法懂法。

2.1与时俱进,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实行以来,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情感教育教学是以尊重学生情感和思想为前提,思想政治教师利用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纽带进行良好沟通对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不仅能够更好的促进情感的交流,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上的信赖感。教师科学地将情感教育与理论相结合,通过正确的情感引导学生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2.2提升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情感教育教学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爱国情感与思想启发是思想政治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情感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代替传统教学的纯理论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情感教育能够更深入的直达学生情感,起到消除学生抵触心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学结合情感教育的模式,是把充满理论的思想政治与生动的情感教育相联系,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2.3树立正确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观念树立的过程,同时是学生心理情感、转变情感认知的一个过程,对初中生素质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导入点,深入的感化学生的情感意识,创设出良好的情感体验过程。是培养初中生情感道德上的判断能力和学会自我调节,引导学生积极的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世界观以及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全面发展。

3.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情感教育的研究

3.1积极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

教师通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以氛围的渲染、情景的体验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感,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以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等为情感教育的前提,结合思想政治课本教材,构建符合教材内容的情感教学环境。利用微妙的情感感受,包括运用生动的肢体动作和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3],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例如,讲授人教版《发现自己》一课时,课上利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达到客观、全面分析的效果,利用讲授法、讨论法让学生领会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通过情感教育手段让学生对正确认识自己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初中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规范调节,转变为符合内在道德的需求,还能够推动着学生内在的道德培养,对塑造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2积极引导,创新教学手段

丰富的教学课堂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上的吸收,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本相结合,采取适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例如,人教版《珍视生命》一课,人的生命独特性在于探询与感悟,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特征,通过传导文章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教师针对不同的节点明确授课主体,以观察、探究、反思环环相扣的教学手段结合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探询生命独特性的同时激发敬仰的情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情感的感知能力。

4.结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此时的情感感知力最强,同时也是情感的敏感时期,教师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学的情感教育手段,创设有效的情感课堂,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有效策略。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情感教学中的重点和创新教学手段,还要与学生进行良性的互动交流,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创建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淑兰. 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新课程・中学, 2016(8):151-153.

[2]王桂香.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探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4(11):1-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22-02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提升,培训先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文件)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实施“国培计划”[1],也为各级各类中小学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参加“影子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等方式培训的老师所占比例非常有限(尽管远程培训参训教师的比例非常可观,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效果还有待研究),研究如何使这些受训教师通过更加便利、有效的方式真正起到“种子教师”的引领和影响作用,提高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的迁移率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即时通讯免费服务软件,利用微信,手机用户可以与好友之间进行形式多样的联系和信息传递。微信由于和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完美结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同时,它也改变了人们学习、交流和生活的方式[2],只要有网络存在,手机用户就可以完全免费地使用微信进行信息交流。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了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3]。微信的免费性、便捷性、及时性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互平台,也使“种子教师”、教学名师、教育专家可以通过微信群教学行为的各阶段感受、经验、视频、课件和案例等,也为教师们之间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环境载体。

二、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研究,可以将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教师也只有通过教学研究才能实现从“教书匠”(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教学传授的是科学,而其本身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改变“年年岁岁生不同,岁岁年年教相似”的现状,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才能在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上得到提升。

三、调研结果及群体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广告、微课堂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工作压力及任务繁重的教师们越来越热衷于利用手机、pad等微智能终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充分利用微时代所带来的便捷实现“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可以克服需要特定的培训地点和连续的培训时间接受培训所带来的弊端。

2015年5月通过基于移动终端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可行性问卷,笔者对河南省新乡市辖区/县的13所中小学的996名教师了进行调研,调查项目及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调研项目及结果来看,智能手机的拥有率是98.24%,手机上网率是97.51%,家庭无线网的安装率是86.44%,微信的使用率是84.37%,QQ的使用率是95.03%。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翻转课堂”“微课”的使用情况仅占2.9%和11.39%,进行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比例为67.18%(对研究论文的内容及撰写倾向是责任型、功利型、还是兴趣型没有调查)。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主动进行教学新方式、新手段使用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比例并不高,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于微信的免费性、便捷性和群的强大功能进行群体教学研究在智能手机拥有率近乎100%的情况下是一个可行的、也将是行之有效的。

四、基于微信群+智能手机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教学研究的实施

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的普及使用为利用微信群进行群体教学研究提供了硬件基础,微信的用户可以以“发起群聊”或者“面对面建群”等方式建立微信群,把有共同需求的群体组织起来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讨论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微信群的建立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自发建立的微信群,这种群一般由熟悉的、具有共同研究方向、共同兴趣、教授同一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师群体组成,在这个群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发表观点、传递心得体会、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求助信息等供大家讨论,在群中教师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实现同伴互助共同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另一种则可以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不同的目的(例如,教学技能的培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传播等)以专家引领、种子教师影响、培训为目的建立的微信群,这种微信群的建立需要由建群组织者收集需要加入群的专家信息、种子教师及普通教师信息,由专家、种子教师上传微课程等培训资源,教师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专家、种子教师给予及时的跟进指导,对于第一种群的所有功能这种群也完全具备,唯一不同的应该是在这个群中存在更具权威性的人物,使群中的讨论更加科学、完美和活跃。图1展示了基于微信群的群体研究模型

五、结束语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体的教学研究要比单个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加有优势,群体教学研究可以扬长避短、可以互相学习、避免走向极端,专家、种子教师的意见、经验、方法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传播,其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也能够很好的实现。

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重视度逐渐升高,中学体育课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基于这样的状况,在超循环理论的视角下,来分析师生之间的关系,为众多教育者今后教学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超循环理论的简要阐述,对于目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开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从创新的理念的角度出发,制定有效的教学开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一、超循环理论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分析

(一)影响教学开展效果的因素

教育领域中,教学的主导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开展的有效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论是在思想意识方面或者在教学方面,学生在学校中和课堂中的地位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的状况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在教育领域中,众多教师对改善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在寻求适合当代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在众多教学法被研究和使用后,在教学效果上得到很大的提升[1]。

(二)超循环视角下的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关系

在超循环的理论的视角下,对于体育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更好的解释和说明。在学生和体育教师开展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随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的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变化。积极的课堂环境会使得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而沉闷的课堂,将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参与的兴趣。学生与体育教学系统在相对开放的基础之上,以内部的竞争和协同为双重的推动力,充分的展现出体育教学具有灵活性的发展趋势,这样的发展状况是外力很难改变的。但是在超循环的理念指出,循环是递增和衰减并存的一种状态,但是该理论中重点强调了自组织会受到外部组织的影响,在整个系统中,任何一种能力增长到一定的临界点,将出现回落的现象,并周而复始,开始不断的循环。将这样的理论使用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能促进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即在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学生将对该课程失去原有的兴趣,但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下,学生将逐渐转变对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2]。

二、超循环理论视角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探究

(一)改善体育课堂师生关系

为了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应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是由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拉近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能有助于对教学方案的制定。例如,在浙江卫视热播的《奔跑吧 兄弟》综艺节目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在这样的状况下,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该档综艺节目喜爱,来制定相应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为今后获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和运动形式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了体育课程教学开展活动的形式。

(二)遵循教学活动开展创新原则

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根据超循环理论的主体思想,应适当的对体育课程制定新型的教学活动开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厌烦参加体育教学活动。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教学活动开展创新的原则。为了丰富体育教师制定丰富的、创新的、合理的教学活动,除了上述拉近和学生之间距离的方式,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新型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借鉴和学习。例如,在A市的中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将不同类型的音乐利用在枯燥的体能训练课堂中,在音乐和艺术的积极作用下,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体能训练的耐心,并在节奏较快音乐的辅助下,鼓舞了学生对训练项目的坚持。最后,该教师在舒缓的音乐中结束了对学生开展的挺能训练,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在音乐的辅助下,使学生疲惫的身体得到舒缓,有效的降低了学生在训练中产生的厌烦情绪。因此,在中学体育课堂中,使用各种创新形式的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3]。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超循环理论主旨内容的阐述得知,当系统中某一指数达到了临界点时,整个系统的机能会向着最低点的方向发展。将这样的理念应用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指导了体育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应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此来不断的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爱。

参考文献:

篇8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初中语文课堂表现出学生负担重,学习效率低的现象。人类所处的环境对于他发挥各项潜能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当作合作伙伴,能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感受和建议,尽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说出心里话,敢于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从细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浅谈如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江西省上犹县水岩希望学校张帆的负担。传统的“题海战术”也许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教学的细节,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将名人趣事引入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将身边熟知的亲身经历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去发掘语文知识点,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明白身边处处都离不开语文,提高学生了解语文探索语文的积极性,更愿意主动学习语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注重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涉及面很广泛的课程,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的积累,语感、语文思维、学习方法、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等等。教师要提倡和引导学生更多的利用课外时间,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从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读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从所阅读的材料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不丢字,不加字,不唱读。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语的练习,先进行自由讨论,讨论之后,组与组之间派出代表相互评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另外,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坚持阅读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练笔,鼓励学生用随笔记录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让学生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内心的想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写作而言,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组织语言和词汇,如何进行分析和总结等等,也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于要求跳高运动员老是去跳一样,成绩恐怕难以提高。

四、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和创造。由于初中学生年龄段的特殊性,对任何事物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对于学习的兴趣更是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演讲比赛、人人参与人人说交流活动等等,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比赛或者交流活动中展现自我,在别人的赞美中感受到一种学有所成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兴趣的巩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从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敢于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理念,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敢于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细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各项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作者:张帆 单位:江西省上犹县水岩希望学校

【参考文献】

【1】白茵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篇9

心理健康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生一切以高考为主,尤其是高三学生,几乎每天都是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复习中度过的,之后进行定期的模拟考试检验学习效率和质量,造成学生面对考试和成绩的紧张、忐忑心态,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针对高强度压力下的高中生群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十分重要。

1.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鉴于高中生所面临的紧张学习状态和巨大心理压力,在政治课程中应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适度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并在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中控制、调节自身情绪和状态,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心理教学中,为学生分析、调节心理状态。

1.2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心理、精神状态,然而人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众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就要求心理学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心理学实际应用方面,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基础心理学理论开展丰富的情景模拟,拥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及出色的演讲口才。

1.3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实施心理学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方面,还是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方面,都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对于首次进行心理学教育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对心理学教育的强烈热情和责任感,才能将这一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高中生群体,每天面对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和作业,无穷无尽的各类课程是导致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一切的课堂教学都会引起内心的排斥或反感情绪,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会例外,如果直接将心理学教育拿到课堂上开展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则学生势必会排斥和拒绝而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有所改变,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自由灵活、生动有趣的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然后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和核心力量。

2.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繁重的作业任务难以完成,长期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压迫感,以及得到不理想的成绩之后面临的来源于自己、老师、家长的各方面压力,等等,说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长期被动接受高强度教育而没有收获理想的成果而造成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关键问题出发,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和心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角色,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被动的压迫感。

2.3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倾向于将高考作为学生的跳板,作为学生命运的转折点,高中生为了即将到来的高考不遗余力地学习和备考,然后进行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成绩,似乎成绩就是一切,因为高考是根据考试成绩评价的,大学是根据高考成绩选拔专业人才的,所以学生、教师、家长最重视的就是成绩,而对学习的过程并不在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可能不公平,分数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具有情感的生物,存在感性的一面,所以人有时候会犯错误、会有失误,那么学生一旦在考试中出现错误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考试的分数成绩。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没有努力学习,不能因此而降低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评价标准可以视情况而定,分数成绩并不是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人心的情感流露,对人心的感化力量十分强大,能够带给人信心和动力。爱同样能够融入教育中,为严谨、严肃的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情怀,尤其是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同时是一种尊重和信任,这种爱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带领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纠结与迷惘,从而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改革创新高中的教学模式,缓解高强度课堂学习带给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迫力;适当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集体活动,并带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放松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建立健全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可以设置类似阳光小屋的心理咨询师,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韧.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快乐作文,2011(3):6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89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开展方便、上手容易的运动,运动量可根据个人和场地环境特点而定。运动时,运动员不断地运用各种步伐,合理采用击球技术,在球场上往返对击,有效锻炼了上下肢和腰部的力量。长期进行可显著提高有氧耐力。此外,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也有很大帮助。适量的运动能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机能,培养果敢自信的心理品质,非常适合在中学体育课堂中进行教学。

学生经过学习可以了解羽毛球的许多知识,课堂羽毛球运动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参加羽毛球锻炼的深层次含义并最终爱上这项运动。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羽毛球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一、重点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出发,让启发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遵循教学规律,注重练习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学练的水平。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练任务自主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按步骤启发引导学生。改变传统教师集体讲解示范、全体学生练习的老旧教学方式。使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做学习的主人,在每节课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愉快地学习羽毛球知识。

二、体现网络教学的优势

当今网络教学视频资源丰富,各种动作技战术练习方法等不一而足,让学生自学自选喜欢的羽毛球教学视频,能较好地满足学生预习、复习、丰富相关知识的需要。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水平主动学练,并能掌握更多课外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牢固的基础,真正做到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三、以赛带练培养全面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学练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拼搏、团队精神,提高体育实践能力。根据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启发其想象判断力及培养分析能力可以采用游戏竞赛法。将课堂教学突破口放在针对比赛选择优势技战术的使用上,让学生激发潜力、充分表现,体验到胜利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如发球比赛、接球比赛可以限定区域,制定不同条件下的比赛(左右半场、网前小球比赛)提高学生的能力。

还可以将分组教学比赛安排在学期末,学生全全操作,裁判也由学生。比赛实践证明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应变思考能力很有帮助,还极大地活跃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气氛里享受羽毛球带来的乐趣。同时加重能力的提高、淡化考核的压力,使学生享受参加羽毛球比赛的乐趣。

四、视频教学与视觉再现相结合

技术技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而较短的课堂时间里不可能教授全部的羽毛球技术,只能精选重难点,再由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精选出在发球、握拍、击球和步伐四类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如正反手握拍、发高远球和小球、双人后场高远球、发球上网和前进后退步伐,并将优秀的技术动作制成视频课件以供学生单独学练。另外,在视频指导演示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连贯快速、较难学会的羽毛球技术(如搓勾对角球),我还尝试运用了“视觉再现法”,对加快和完善学生技术动作的形成有良好作用。即在观看了技术动作视频和教师动作示范后,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重视动作情境,让脑中的动作表象与视频实际动作趋于一致。另外,还要求学生课后每天进行几分钟的视觉再现训练,以充分激发其学习潜力,避免学习中的单调重复和盲目模仿,持续纠正动作偏差,保证了困难技术动作的掌握巩固和正确运用。

最后要说的是,要将羽毛球理论及规则裁判法科学地用在教学比赛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比赛、阅读比赛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适当加入羽毛球器材的基本知识,可以为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要运用好多媒体资源的长处, 充分利用网络新鲜资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枯燥乏味理论课。还可将优秀比赛视频赏析放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丰富其学练手段,提高其解读比赛的水平,掌握取得技战术进步的正确手段,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吴晔.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篇11

有效教学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使其教学效率提高而提出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教学理念的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相关的纠正处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以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活动给予相关指导,并提高教学|量和教学效率。有效教学理念简单说就是在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教学理念,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一、教学准备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条件

有效教学的本质是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准备是教师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将预先教学设计深入到整体课堂的教学内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讲授的语文课程进行深入研读以及理解,通过基础阅读、细节阅读、全面阅读三个层面进行课文的掌握,使自身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情节、结构等感悟到课文自身具备的欣赏性以及批判性等相关特点,从而吃透课文所体现的深刻内涵,同时在掌握课文内涵以及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细致设计以及调整,要从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学生思考范围的教学教案,也要依照教师的教学目标作为主导,把控整堂课程的走向,另外要做好语文课程的延伸性阅读和学习,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思路。

二、教学实施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根本因素

1.加强技巧教学到情感教学的转变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因为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更为关注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语文技巧的把握,使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运用能力的问题。很多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较少,使学生在实际的语文知识运用中,无法将积累的语文技能转化为语言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缺乏能说会写全面素质的培养。比如,初中语文课堂中对于白居易《琵琶行》这一首诗的讲授,很多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对修辞手法的教学,无论是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句中的明喻修辞手法,还是对“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借喻修辞手法的讲解,都使整首诗过于苍白,学生无法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更不必提情感体验了。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固有的技巧转变语言能力改变为情感转变语言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是有效教学理念的初衷,使初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培养了良好的人文素养。

2.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与沟通

很多时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加强教学过程的优化,鼓励和支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形成思维的碰撞,拓展学生的思考方式,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文化素养得到增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活动进行静态与动态的联系,通过教师固定的教材讲学,引导学生对教材产生反应,并通过教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积极回答与分享的过程中,出现创新的思考,使本身静态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鲜活动态的教学讨论过程。

三、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导向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以及学校编制等管理制度的考核下,教师不断加固自身的传统教学理念,拒绝或者抵触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显著提高,导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鉴于此,要科学制定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标准的设定,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用性得到体现。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考核评价,教师是否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教师的亲和度以及与学生关系的建立,来考核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观察教学课堂是否具备情感体验以及参与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要从多元化角度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多层次的角度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使教师不断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下,有效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推动着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得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2

一、“研究性学习”符合初中数学的教学特征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1.“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

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而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与研究,让学生个性自由发挥,问题自己提出,独立思考以培养独创精神,而这种教学思想正好与“研究性学习”特征不谋而合。

2.“研究性学习”强调协作性

协作性往往又被称为“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不论是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复习,学生在自主独立思维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而此时学生通过相互沟通与学习,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便是协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之体现,也是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如在《初中几何》第七章第五节“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事先安排学生准备几个大小边数不等的正多边形。课堂上要求每个小组将自己准备的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圆心角、内角等量(测、求)出来,并让学生自己讨论,找规律。结果有的学生得出“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圆心角只与边数有关”,并总结了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得出“当边数一定时,正多边形的边长、半径、边心距三者一起增大或一起减小”。于是我引导他们总结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和计算公式。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性,这种教学思想可在课堂中多次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其实不止是数学教学,在其它学科教学过程中,无不体现这一特征。

3.“研究性学习”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应充分体现其“研究性”

其实“研究”是“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是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它的“研究性”还表现在对研究的方法的实践,体现出方法性而不是盲目性进行,我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

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然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涉足“教学思想的转变”、“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和体现”、“教学环节的把握与控制”等多方面。今天,我单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 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应从教学目的出发寻求答案,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目的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般要求,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层是“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第三层“探索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锻炼。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便抓住要领,认真设计,则不失为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3、抓好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研读教材,认真备课,课堂教学,直到信息反馈和目标认定。

(1)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集中体现,而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则又是课题引入,它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对问题的提出要注意贯穿主题与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不开门见山,在提问时,应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一般后特殊,层层递进,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强“研究性学习”气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