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30 08:36: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063-03

以山、丘、河、湖、江为格局的山丘湖区的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简称“作物普查”),既与平原、高原县(市)不十分雷同,又与山区、湖区、丘陵县(市)有所区别。山丘湖区的鄂东南阳新县生物多样性有其多彩的特色,作物普查有其独具的地域与特点、实施与作法、成效与建议。本文所论仅供商榷,以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

1 地域状况与特点

1.1 状况

1.1.1 地形复杂――山丘河湖江相互交错区。阳新县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东南部。父子山横陈县北,七峰山等10余座大山绵亘县西、南边界。长江流过县东北边缘,富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县境,网湖等100余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县中部及沿江滨湖地域多平原、岗地。“多山之乡,百湖之县,富河连长江”,推进了境内峰峦叠翠、湖泊纵横、丘陵岗地、冲积平原、滨湖洼地相互交错区的形成。

1.1.2 气候独特――亚热带北缘地区季风区。阳新县年均温16.2~21.0 ℃,年总降雨量1 281~1 821 mm,无霜期240~300 d。绝对最低气温-11.0~1.1 ℃,7月平均气温27.7~29.2 ℃。仅从1981―2014年相隔33年相比,年总降雨量、年均气温每年分别以5.718 18 mm和0.048 49 ℃的速度递增。不容忽视的小变化加剧了独特气候的形成[1-2]。

阳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匀,冬寒夏热,四季分明。这种独特的地貌、气候造就了境内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果树各类资源丰富多种,属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境内既适合柑橘、枇杷等常绿果树种植,又适合某些落叶果树中南方品种群的种植,如桃、李、枣、柿、板栗、石榴等。

依据我国果树带的划分,阳新县处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因此,阳新县既具有亚热带季风区的共性,又具有热带北缘季风区的特殊性,对农作物种植、引种等更具有境内气候的严格敏感性。中稻是20世纪阳新境内最大宗粮食作物,为了顺应气候的特殊性,群众自觉改为“早二季”。

1.1.3 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地域贫困区。阳新县的山崩、地陷时有发生,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而严重。雨量充沛,但分配极不均匀,常常有洪涝和干旱发生。气候温和,但往往有周期性冻害威胁常绿果树和农作物[3-4]。脆弱的生态环境所引起的灾害频发、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导致阳新县多年来未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特点

1.2.1 农业大县,多乡之县。全县海拔为8.7~860.0 m,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3′~115°30′、北纬29°30′~30°9′。全县22个镇区场418个村。全县人口10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75万人。土地面积2 782.80 km2,其中耕地6.53万hm2。2014年农业总产值288.20亿元,占生产总值460.58亿元的62.57%,“农业大县”特点十分突出。

在地域状况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业大县”及其“油菜大县”“水产大县”基础上,还是全国、全省有名的“多乡之县”,如杂粮之乡、“红薯半年粮”之乡、花果之乡、枇杷之乡、柑橘故乡、苎麻之乡、国家地理标志――阳新山茶油之乡、金竹云雾茶之乡、阳新豚(番鸭)之乡、阳新猪(狮子头)之乡。这是粮、油、果、麻、茶、饲等品种资源多样性的生存基础[5]。

1.2.2 生态退化,资源流失。在20世纪90年代多次调查,并撰写“浅谈‘自然生态角’的保护问题”一文。文中指出:湖北省阳新县农作物资源逐年下降,其中33%的资源是自然生态角上养育的资源。

农作物及其野生资源流失源于20世纪60年代“森林乱砍乱伐,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70年代“以稻为纲,全面遭殃”的人为破坏和“管理体制多次变更,网湖水域大量缩减”的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湿地生物总量减少[6]。湖北网湖湿地原有维管束植物131科397属595种,现存在不多,其中假稻、歪头菜、野芝麻、野豌豆等名贵珍稀资源近乎灭绝。

1.2.3 污染严重,结构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加之意识淡薄、重视不够,规划缺位、管理落后,投入不足、扶持乏力,各种污染交叉、叠加,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的严重性[5]、土壤酸化的广泛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加剧性[7]。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农业发展,如农业新品种更新、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5]等。所有这些因素,动摇了农、饲作物当地品种抗逆性全面、适应性广、质量好的优势,放大了“追求产量的人”说其产量低的缺陷,导致了其数量由多变少、面积由大面积连片种植为小面积零星分散种植等品种资源结构变化。受这种“结构变化”的影响,该县在1981年第二次农作物资源普查中有大量种植的阳新御谷、木港大麦、洋港白玉米、糯高粱、中棉、鱼籽黄油菜、细叶绿苎麻等名牌品种消失殆尽。

总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及气候环境变化,导致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因栖息地环境变化而急剧减少,一些地方品种和特异资源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8]。

2 具体实施与做法

2.1 实施

2.1.1 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在宣传发动中,首先学习国家三部委颁发的“农种发[2015]2号文件”、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发办[2015]26号文件”及其有关《技术规范》。通过学习,统一了认识,进一步认识到作物普查的必要性、重要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加大对濒临灭绝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调查和收集,深化基础研究,确保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实现可持续共享利用[8]。丰富我国农作物种资源基因库,能够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全县种质资源丰富,应为我国的基因库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选出优质高产的地方品种作为本县的“精准扶贫”提出新的思路。

2.1.2 培训学习,熟悉业务。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办好各种培训班,并动用县域内广播、电视、各种行政会议、系统内业务骨干会议和科技网站、种子网站精心广泛宣传,为本次普查打下舆论基础。

2.1.3 做好采购,备足物质。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规定,采购和备足电子设备类、工具类、文具类、交通工具共4类、42种及其他系统调查所需物质,以保障作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1.4 加强领导,成立专班。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农业局成立了“阳新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专班。同时,种子管理局还聘请了2名长期在农村蹲点驻队的农学、果蔬方面品德好、身体好的退休老专家为顾问,以提高普查效果。

2.1.5 查阅资料,明晰种源。聘请人员查阅了在20世纪在区、公社农技站工作时不定期组织开展的种质资源调查原始资料、著作、论文汇集;保存的《阳新县志》(2本)、《阳新县农业志》(1本)。熟悉思路,明晰种源,制定《阳新县农业品种资源普查与收集初稿》,以提高普查效能。

2.1.6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制定“作物普查”方案(预案),主要内容是普点的18个镇场区关于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绿肥、饲料等14类作物地方品种及其野生近缘品种312个;制定普查路线,走访干群;预约座谈人员;采收(购)标本、种子对象等。明确、锁定基本目标后,不走或少走弯路,以提高普查效率。

2.2 做法

2.2.1 搞好部门调查,认真填表分析。按照《作物普查表》的要求,组织专班在全县12个部门及有关单位,着重对1956年、1981年、2014年的县名、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系统、人口及民族状况、土地状况、经济状况、特有资源与农业生产状况等8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反复而认真的15 d调查、填表和分析,为以后的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因县制宜展开,重点村组普查。县域“作物普查”方法:一是因县制宜,普查8个区有关村组,即开发区、托管区、旅游区、高山区、丘陵区、湿地区、经纬度边缘区、海拔最高与最低区的2~3个重点村组。二是因地制宜,重点普查县域内水稻、红薯、豆类、蔬菜4种主要作物。三是因特制宜,注重果树、r麻、桑茶、湿地植物4个方面的特异资源寻找。本阶段对8个镇区场16个村进行了普查。

2.2.3 资源收集整理。及时鉴定上交。普查农作物当地老品种、特异资源时,就地商定、确认、编号、区位登记、植株包扎、种子(果实)晾晒和枝条封蜡收集,严防漏登、损耗。收集后,及时送交省农科院鉴定、保管(贮存)、入库、入圃。

2.2.4 翌年四季复查,全面系统总结。由于农作物有春、夏、秋、冬四季播种、收获等区别,故此次历时逾2个月的第一阶段普查不能代表全面普查,有许多遗漏的农作物资源品种,必须进行翌年四季复查,并进行系统全面总结。

3 普查成效与建议

3.1 成效

3.1.1 完善与纠错。在完成作物普查1956年、1981年、2014年《基本情况普查表》和第三次《作物普查》的种质资源征集表及其全部数据录入电脑数据库基础上,完善了1956年第一次普查应补登的种质资源203份,纠错了1981年第二次普查登记“新品种选育”人为造成的错处3份、漏处6份。填补了全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历史空白和遗误。

3.1.2 普查与征集。本次第1阶段普查全县共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2份,其中已登记、定位、编号79份,目前回收送省入库的种子(果实)、块茎、枝条等40份,超额完成了上级标定的任务20~30份。

3.1.3 名优与珍稀品种。在本阶段“作物普查”中,征集到阳新名优与珍稀品种资源30份,如黄颡菖湖晚糯105、洋港车虐卓桥础⒀蟾墼律酱罅E础⒀蟾鄢怕懿肥怼⒀蟾鄢哦烫俸炱ず煨氖怼⒒乞菖湖绿豆、洋港车帕月爆黄豆、龙港大力冬豆(小蚕豆)、洋港月山青皮黄豆(七月绿)、洋港月山黑皮黄豆、枫林月朗鸡眼豆(背虱豆)、洋港大力秤砣结(齐头黄)白芝麻、黄颡菖湖红禾芋头、洋港车抛虾逃笸贰⒒乞花果丝瓜、红扁豆等。

3.1.4 古老与特有品种。在第1次、第2次“作物普查”中未捕捉到的古老与特有的本地果树品种资源,本次本阶段已征集到14份,其中100年以上的果树品种有黄颡花果朱红橘(常橘)、川橘、臭柑、甜橙(橘红)、朱砂李和沙港撑皮柑;200年以上的有黄颡花果土枇杷、沙港园枇杷、沙港洋枇杷(大金钟)、沙港石滚枣、牛奶枣、花果棉絮坨枣、凤凰酸枣、鸡心枣。

3.1.5 野生与近缘品种。本次查获到的野生资源共有56份,其中已定位、入数据库的有33份。如:黄颡菖湖野莲藕和野生桑叶树(百年古神树)及其附着生长3个野生大灵芝、龙港月山老蟹眼野绿豆(黑豆)、洋港车乓笆磷印⒘港岩泉野生八月撑(炸)猕猴桃和野生茶叶树、枫林五合野生板栗和野生山茶(油)树、源尧治多角型野菱角、多粉型野莲藕和野菱白、网湖五爪咀(光叶)野豇豆和金莲苞(芡实)、网湖金湖野参和野葱(胡葱)、群生野r麻、野椿刁树、综合新塘网湖野湖蒿(蒌蒿)和野黄豆、野绿豆、野牡蒿、野芥菜(油菜)等。阳新独特的古老野生近缘品种有2个:黄颡花果花红和(野)柿子。

3.1.6 选育与其他品种。近些年来,阳新县干群通过嫁接、单株选择等方法或与省有关单位、院校合作而长期选育成的新品种有5个:阳新军垦柑桔“新兴杂柑”(爱缓28号)、阳新吴茱萸、阳新油茶、阳新金竹尖云雾茶、阳新浮屠山下华阳1号竹笋。其共同特点是产高质优,深受群众欢迎。其他方面还有阳新有本地的地方品种和野生的绿肥、饲料、药材类品种资源100余个。

3.2 建议

3.2.1 调查表格应科学设计。调查表格要切合县情、科学设计。3年调查表中土地状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不是设计者想象的有资料来源而好填。原来只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缺少人均收入的统计。“年均降雨量”提法不妥,气象部门只有“年总雨量”的数据资料。

3.2.2 上级加大支持力度。在普查旺季的专班、专车、专时、专款和录音笔、摄像机、记录、收集、登记等“四专”“五配套”保障问题及其“县域两套普查专班”等难度较大,应在再宣传发动、争取上级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普查人员的刻苦工作下功夫。

3.2.3 植物检索表发送基层。植物(作物)分类检索表应作为作物普查必备工具下发基层或电脑信息传递给县种子管理局“种子资料库”网站。否则,无法填表。因资源复杂,原大学教科书无法查全,电脑无法进入高校图书馆查找。

3.2.4 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利用县域农作物当地农家品种资源优势,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与实施方案。

3.2.5 完善种子法规建设。制定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以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建设。在全国《种子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基础上,省区级、地市级,特别是县(市)级的法规建设与完善问题,应加快步伐,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3.2.6 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如作物重大资源“发现奖”“青年贡献奖”“老年奉献奖”或“特殊贡献奖”;对工作失误者进行批评教育、责任追责制;对纂改成果者进行行政记过、职称警告处分等。

4 参考文献

[1] 方达福.山丘湖区种植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312-313.

[2] 黄石市统计局.黄石市统计年鉴(2006―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5.

[3] 湖北省阳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M].武汉: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1986-2005.

[4] 赵知维,方永阳,方向亮,等.桃树流胶病与立地环境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2(4):219.

[5] 方达福,方向亮,方永阳,等.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629-632.

篇2

编制完成“十二五”农村沼气建设规划,统筹抓好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中央投资支持建设150万沼气用户,地方补助建设150万沼气用户,全年增加沼气用户300万户。加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力度,2010-2012年基本上实现全覆盖。修订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编制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标准,建立大中型沼气档案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建设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开展网点服务质量评估和检查,编印《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推出一批好的服务典型和模式。创新服务网点运行机制,培育沼气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全托式服务,不断提高沼气后续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提高沼气使用率,巩固建设成果。依托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加强沼气研发和示范推广,拓展沼气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快沼气产业化发展。

二、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指导,完成全国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并及时上报。在各省规划的基础上,配合国家发改委完成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发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牵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的作用,加强工作调研,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关情况的报告》,提出下一步总体思路和重点,加快完善相关政策。会同国家发改委在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实施一批有示范作用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化加工示范工程,积极扶持以秸秆能源化利用为纽带、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多链条循环利用模式,探索低碳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启动新一轮省柴节煤炉灶(省柴节煤灶、节能炕和节能炉)升级换代工程,促进农村节能。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在现有的16个省区市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建设家园清洁设施,推进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建设田园清洁设施,控制农田氦、磷流失,从源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以村为单元,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建立农村物业化服务模式。在全国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和重点监测,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业生态补偿试点,在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四、加强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

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建立一批野生大豆、野生小麦、野生稻和珍稀热作植物等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和异位保存圃,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抢救性收集,防止资源破坏和丧失。加快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基因测序,对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功能基因进行标记和开发利用。在云南、海南等17个省(区、市)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对危害大的外来入侵生物进行集中灭除。

篇3

中图分类号:R9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0)07-0311-02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秦岭南麓东段山阳县境内,地势北陡南缓,气候温和湿润。该森林公园内生态系统完整,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分布种子植物138科688属1348种,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的相对集中分布区。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森林公园里常见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习性等,笔者于2009年7月至9月运用样地法和线路法对公园里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以便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1 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山阳县城东南部的鹘岭以南,郧岭以北,距县城30公里。总面积1809公顷,最低海拔800米左右,最高海拔2047.4米。

1.2 气候条件

该森林公园属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3℃,年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无霜期200天,属高山气候区,农作物通常为一年一熟,河谷阳坡为一年两熟,盛产药材。

1.3 地形、土壤和植被分布

该森林公园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凸峰、绝壁、天然溶洞和峡谷等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山地占96%,土壤以黄沙土为主。园内森林覆盖率为90%左右,形成了以红豆杉、兰科植物、天然华山松纯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

2 调查结果

通过此次初步调查发现,天竺山森林公园内存在药用植物至少有42科。其中,菊科含9个种,百合科含4个种,伞形科、天南星科、唇形科均含3个种,豆科、蓼科、木兰科、薯蓣科、桑科、木犀科可含2个种,另有兰科、车前草科、芸香科等单种科31个。

2.1 次生林中的药用植物资源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次生林面积大,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乔木药用植物有:红豆杉、秦岭冷杉、香椿、漆树、侧柏、连香树、银杏、构树、拐枣和马尾松等。藤本药用植物有:五味子、鸡屎藤、野葛和盾叶薯蓣。此外,还有天冬、苦参、金刚刺,在树干、岩石上可找到石韦和石松等。

2.2 疏林、灌丛中的药用植物资源

疏林、灌丛通常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地带,是药用植物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乔木和灌木药用植物有:山茱萸、八角茴香、五加皮、野花椒、苦参、杜仲、连翘、金刚刺、桑、构树和板栗等。

藤本药用植物有:山药、盾叶薯蓣、五味子、瓜蒌和鸡屎藤等。

草本药用植物有:大黄、千里光、艾蒿、地榆、防风、苍术、柴胡和羊藿等。

2.3 荒地、草坡中的药用植物资源

荒地、草坡中的药用植物资源主要是原来的耕地退耕后形成的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在这些地方常见的药用植物有:大蓟、大黄、山药、马齿苋、千里光、白茅、半夏、地榆、百合、苎麻、何首乌、金银花、茵陈蒿、前胡、柴胡、野葛、蒲公英、薤、魔芋、蕨、博落回和苍耳等。

2.4 村落附近的药用植物资源

在住宅区附近、路旁、田边、河畔,可以观察到大量药用植物,以草本为主,如车前草、鱼腥草、茵陈蒿、鬼针草、夏枯草、千里光、马齿苋、菖蒲、野菊、萼堇菜、紫苏、蒲公英、薤和薄荷等。此外,也可见到一些乔木或灌木类药用植物、如构树、核桃、水曲柳、板栗、漆树、香椿和牡丹等。

篇4

1、全力开展“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琅琊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篇5

1、全力开展“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琅琊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

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08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4、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

篇6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精神,全面查清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的分类、分布、面积和权属的现状,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在江苏省范围内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根据需要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第二次调查成果中的影像、图形、地类和权属进行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农村土地调查是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任务,应以查清土地利用状况为宗旨,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业调绘是土地调查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外业调绘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外业调绘的难点在于地类调查中各种地类图斑面积的掌握和线状地物调查中如何量测线状地物宽度、线状地物与其它界线或地物发生关系时的处理。

2. 外业调绘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1 外业调绘主要任务

1、土地权属状况调查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营农、林、牧、渔场、企事业单位等用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即查清哪些土地属国有,哪些土地属集体所有。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位置、土地分布状况、类型以及面积。

2.2 外业调绘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2、调查以实地现状为准,既要照顾历史更要尊重现实。

3、权属界线应步骤严谨、认定合法、位置准确、表示规范

4、图、表、实地三者应一致且资料正规齐全。

5、外业调查时应实地逐图斑调查,图斑划分正确、取舍恰当、数据真实可靠。

3.外业调绘的基本方法

3.1土地权属调查

3.1.1 权属调查基本要求

权属调查是土地调查中一个重要的法律程序,其基本要求是:权属合法、地类合理、界址清楚。调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权属调查的最基层单位到村或组。

2.省界、市界、县界以民政部门的勘界资料为准;乡(镇)界线已由民政部门勘界以民政部门资料为准,未勘界的以原详查资料为辅,进行实地调查;村组级界线以实地调查为准。

3.对原有争议的乡(镇)行政界线或村组权属界线,争议已解决的可按新的行政界线或权属界线协议书的附图和文字说明修改界线走向,争议未解决的仍维持原争议界不变。

4.任何界线的变更,必须由当地国土部门牵头有双方当事人到场重新指界并签订新的协议书才能有效,作业员不能仅凭一面之辞更改界线位置。

5.当几种界线重合时只表示最高一级的界线。

3.1.2 权属调查步骤

1)发送指界通知书

调查员在进行实地调查的前几天向有关土地使用单位发放指界通知书,也可约定。指界通知发出后,调查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熟悉和分析权源材料的有关内容。

2) 现场调查核实

调查员会同双方指界人,现场共同核实土地使用单位、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界址位置等内容。

3.2土地地类调查

3.2.1 面状地类调查

同一种地类边线所封闭的地块叫图斑。要严格掌握各种地类图斑面积的最低上图标准,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水域为图上6.0mm2;林地草地为图上15.0mm2;

大于上述面积的地类要逐个图斑表示在底图上,而小于上述面积的地类可适当综合表示。

3.2.2 线状地物调查

线状地物是指呈带状长条形地物,如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河流、沟渠、林带、堤、田坎、地面上的各种管道等。

线状地物与其它界线或地物发生关系时的处理:

1)、线状地物与地类界线重合时,表示线状地物;线状地物与行政界线或权属界线重合时,线状地物按真实位置表示,行政界线或权属界按以下方法表示:

①当行政界或权属界以单线状物中线为界时,行政界或权属应在单线状地物符号两侧交错跳线表示。

②当界线以线状物一侧为界时,界线应绘在该线状物符号该侧且代替该线状物一侧。

2)、线状地物立体交叉时,只表示上面的不表示下面的,线地状物通过地下隧道时只表示地面的不表示地下的。

3)、量测单线线状地物宽度

①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量测宽度,图上在量测处要有标注符号;

②宽度丈量的精度为0.1m,检查精度控制在误差±0.4内。

3.2.3 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

1)城镇及农村居民地周边的晒谷坪、坑塘、耕地等达到上图面积的必须调绘上图,达不到上图面积的,应先在各自的一级类中综合,若仍不能达到上图面积,到可综合到城镇和居民地中。

2)实地未建和待建地块,有合法用地手续的可调绘成建设用地。

3.2.4 交通用地调查

用于人员和物资转运输送的地面上的交通线路及设施,民用机场、船舶停靠场所等用地均属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用地不仅仅指路面、还应包括路堑、路堤、两侧排水沟、相连行树。

3.2.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调查

1)要正确区分河流和沟渠、湖泊和水库、水库和坑塘。

2)河流、湖泊、水库、坑塘周边的芦苇地,常水位以上、正常洪水位以下的沙滩地、砾石地应作为内陆滩涂表示。

3.2.6 图斑编号方法

工作底图上以村为单位按照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的原则流水编号,最后成图时统一加上各级行政单位代码,形成图斑编号。

4.外业调绘的几点经验

4.1地类的准确判断

1)水旱轮作地一般作水田表示;

2)在废弃的堤上种植农作物,而堤的外形未改变的,不能作耕地表示,如果堤的外形已不存在,仅仅比周边耕地稍高,且已多年种植农作物的则作耕地表示。

3)在干涸的坑塘、沟渠里种植农作物,而塘的外形(如有堤)还在,或沟渠较长,大部分未被堵塞,也未种农作物,这样的塘或沟渠不能作耕地表示。

4)在耕地中固定种植树木,其覆盖率在50%以上或造林时间三年以上的及固定的林木苗圃应作林地表示。

4.2像片判读

在外业调查中,从形状、大小、阴影、色调、相互关系等来判读影像。对于突出地面的物体,由于高矮不同以及摄影时所处位置不同光线照射的影响,影像上均反映出不同大小,不同长度的阴影。地面物体均有不同颜色,同一物体在不同季节也可能出现颜色变化,这些现象均会在影像上反映出来。例如:相邻的一块水田和一块旱地,水田影像呈深灰色或暗绿色,而旱地影像灰白;相邻的一条沟渠和一条道路,沟渠影像呈灰黑色,而道路影像呈白色或灰白色;同一块水田由于季节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其影像色调也会不同;同样是坑塘,由于水的深浅不一样,其影像的色调也有所不同,水浅的其影像为灰白,水深的呈黑色。

5.结语

国土资源关系国计民生,是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意义在于全面掌握我国耕地的数量、分布和基本农田状况,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应用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能够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服务。土地调查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很高,因此要求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本文以笔者多年像片判读及在江苏省境内全国第一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多个测区的外业调绘工作经验技术作以总结,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G40-0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52-2

1 野生水蕨种质资源概况

水蕨是一种在水沟、水田及沼泽地生长的蕨类植物。其生长环境特殊,水生或半水生草本植物,叶形多变,可作为观赏植物或净化水体的环境植物,根状茎短而直立,以须根固着于淤泥中。叶簇生,二型,光泽无毛,叶柄绿色,肉质,中空,长度因水深而不同。叶片多变,翠绿色,常不规则片状分裂或卷成粗条状,形似鹿角。孢子囊群沿主脉生长在叶片背后,棕色。不育叶直立或幼叶漂浮,狭矩圆形,长10~30cm,2~3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宽约6mm;能育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2~3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不但因种而异,而且同一物种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的生境条件下也有明显差异。水蕨种群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分布型,但各种群聚集分布强度不同,种群的空间状况是衡量种群昌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它还关系到种群的生存和进化,水蕨孢子及无性繁殖体近距离传播是造成其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景德镇野生水蕨的种质资源调查,所调查生境中水蕨植株长势良好,平均株高20cm,全株绿色,柔嫩光滑,茎发生叶5~8枚,簇生于短的根状茎上,根系浅,叶二型。营养叶2回羽裂浅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孢子叶2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裂片两侧边缘反卷,内着生孢子囊,初时绿色,成熟时变为棕色,且裂片展开,孢子散落。供试水蕨生长地处于景德镇浮梁县地带,土壤肥沃。

表1中显示调查的6个水蕨种群所处的生长环境、种群面积、植株数等,并统计了调查数据和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了水蕨的盖度、多度和频度,调查时还采集了伴生种,其主要伴生种有:水竹叶、鸭舌草、异型莎草、水蓼、中华水芹等,伴生种中多度最大的是异型莎草、水竹叶、鸭舌草。水蕨在各群落中的多度差别较大,其中在人工水池和河边,水蕨的多度高,处于优势种群。

2 景德镇野生水蕨濒危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景德镇野生水蕨濒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因水蕨嫩叶可食用,因此当地人们把水蕨作为蔬菜,而野生水蕨被食用的时期正是水蕨繁殖速率最快的时期,水蕨得不到大量的繁殖,因此数量大大减少。

其二,景德镇人群在水生生境周围的各种活动导致水蕨濒危,例如,稻田中人们使用农药导致土壤的pH发生变化,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排放废水到浅水沟中污染水资源,人们为了使农作物的更好生长会使用除草剂和一些化学药物,这些都是水蕨在景德镇地区数量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三,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许多人把原来的稻田、湿地、水沟等水蕨生存的生境开垦出来做房屋,这样就破坏了水蕨原本的生活环境,适应水蕨生存的地方就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野生水蕨濒临灭绝状态。

3 近年来野生水蕨的开发利用现状

3.1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增大水蕨的数量

对于濒危物种水蕨,人们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扩大水蕨的数量,其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就是繁殖水蕨的方法之一,如蔡汉权等人以孢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水蕨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建立了水蕨孢子叶离体萌发获得再生植株的培养体系,通过试管苗的移栽获得了健壮生长的盆栽苗;罗桃等人研究了水蕨菜根段离体繁殖技术;田华林等人进行了传统的蔬菜种植模式的研究等。综合这些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对野生水蕨种质资源进行保护,而且还能利用该技术实现高效的快速繁殖和工厂化生产,这为今后深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针对组织培养技术,本人也开展了相关实验。

首先,利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和不同种类的激素的各种搭配进行实验,然后筛选出最好的能培养水蕨愈伤组织的一组激素。

其次,根据文献记载的实验方案,在其实验方案上做一些激素种类的更改或浓度的调整,探索是否能有更好的一组激素能在水蕨愈伤组织的水平上培养水蕨的生根。

最后,探究水蕨生根后的生长环境。

3.2 进一步探究繁殖水蕨栽培技术

因为组织培养技术繁殖水蕨时间较长,过程复杂,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更简便的方法繁殖水蕨,其中营养繁殖是水蕨最简易便捷的繁殖方式。水蕨植株在老叶上常长出不定芽,即芽孢,芽孢可发育成新的植株。这些小植株具有完整的根、茎、叶,是一个完整的植株。长到3~4 片叶时,可将其剪下用普通、不渗水的容器如水杯进行培养。在水杯底部垫置一层淤泥,将根部埋入泥中,然后向水杯中注入一层浅水即可。为使植株生长迅速,可施用少量化肥促其生长。日常管理水蕨属于水生型植物,人工栽培管理比较容易。植株定植后处于一种放养状态,可与一般的浅水生型植物如卤蕨、睡莲、菖蒲、水芋等一起种植,但应保证充足的供水。由于植株有休眠特性,冬季其地上部位枯萎,可将枯萎部分直接埋入植株根部淤泥中,可供给来年的养分。

4 结论

目前,景德镇的水蕨生长良好, 但受环境恶化影响已越来越严重, 可能处在濒危状态,因此要保护好景德镇的水蕨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①动员当地农民保持一定面积芋田或蔬菜田, 因水蕨是根生浅水生或湿生植物, 在较为干燥的旱地上或较深的水体均不能生长。水稻田虽然也有水, 但可能水蕨幼苗期并不适应长期淹水, 而且人们可能因农作物需要,会喷洒一些农药和除草剂,因此不能很好适应水蕨的生长。所以只有适当面积的芋田或湿生蔬菜田为水蕨提供适宜的生境, 水蕨才可以长期生存下去, 从而达到就地保护的目的。

②选择合适的环境进行迁地保护。在景德镇学院或景德镇植物园等单位建立水生植物区进行迁地保护。

③开展繁殖技术研究。掌握有效的育苗技术, 扩大种群规模, 为水蕨保护提供技术保障。

④在解决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开发利用研究, 尤其是作为水生蔬菜。

参 考 文 献

[1] 郭忠海,陈贤兴,季来晓,厉朦朦,丁炳扬.水蕨――温州新发现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444.

篇8

中图分类号:Q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8-1420-02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8.005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elenium Content of Enshi Native Produce

REN Yun-hui

(National Se-enriched Products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Enshi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Testing Center/Enshi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Center, Enshi 445000,Hubei,China)

Abstract: The state of Enshi native products of total selenium content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shi native products because of soil selenium content of selenium was generally high. The containing selenium of native products was 65.9%, 50.4% of which contained organic selenium, and 47.5% of which were rich in organic selenium. The highest total selenium containing was fungi, followed by substitute of tea, wine was the lowest; The highest organic selenium containing was fungi, followed by substitute of tea, while wine did not contain organic selenium.

Key words: Enshi; native products; selenium content;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硒(Selenium)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能调节维生素的吸收与消耗,提高人体免疫机能、防癌抗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抗氧化、延缓衰老,能保护、修复细胞,还能解毒防毒、抗污染等。缺硒将直接或间接导致40多种疾病的发生,如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胰脏疾病、糖尿病以及儿童发育不良等,适量补硒对疾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因此,硒有“生命的火种”、“抗癌之卫”、“天然解毒剂”等美誉[1]。

湖北恩施州拥有目前世界上含量最大、品位最高、分布又相对集中的富硒矿产资源和富硒生物资源,恩施州高硒环境的形成来源于石煤,总面积达2 162 hm2,已探明的贮量达32 000万t,岩层厚50~60 m,风化后含硒大于100 mg/kg,最高值为8 590 mg/kg。各县(市)煤硒含量均高于著名的富硒县――陕西紫阳的含硒均值(5.66~32.06 mg/kg)[2]。

开发利用硒资源对发展恩施州经济和促进人类身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恩施富硒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恩施州富硒品牌的需要,开展恩施州土特产品硒资源调查,全面掌握恩施州土特产品硒含量水平,为加快硒资源开发、富硒产品质量控制与合理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样品来源于第三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送检样本。

1.2 方法

1.2.1 总硒测定 采用GB 9009.93-2010标准方法[3],样本处理均按不同样本的处理要求进行。仪器设备采用AFS-970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WX-8000型微波消解仪(上海屹尧科技有限公司)、高速离心机、超声波萃取仪、恒温水浴振荡器、电热板。

硒标准贮备溶液:1 000 μg/mL(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使用时逐级稀释成1 μg/mL的标准使用液。硼氢化钾溶液:15 g/L(5 g/L的优级纯氢氧化钠溶液为介质)。硝酸、盐酸均为优级纯试剂,试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仪器工作参数:负高压290 V,灯电流80 mA,原子化器高度8 mm,载气流量400 mL/min,屏蔽气流量900 mL/min。读数方式:峰面积。测定采用标准曲线法。

1.2.2 有机硒测定 按DBS42/002-2014[4]规范性附录A提供的方法进行测定。准确称取粉粹样品0.500 0~2.000 0 g,置于50 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去离子水30 mL,置于70 ℃恒温水浴中振荡提取30 min,冷却定容。再经超声波提取30 min。然后用定量滤纸过滤,取滤液20.0 mL,用环己烷萃取3次,分离出水相置于100 mL烧杯中,于沸水浴中蒸发至5~10 mL,然后按“1.2.1”测定总硒的方法硝化处理,同时做空白试验。所测结果为无机硒含量,总硒含量减去无机硒含量等于有机硒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恩施州土特产品硒含量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所采集478个样本中有315个含硒,占65.9%,含有机硒样本241个,占50.4%,富含有机硒样本227个,占47.5%;含总硒最高的是菌类,其次依次是代用茶、豆类及其制品、杂粮粉、粉丝、红茶、肉制品、大米、蛋及其制品、绿茶,最低的是酒类;含有机硒最高的是菌类,其次依次是代用茶、杂粮粉、豆类及其制品、红茶、肉制品、大米、蛋及其制品、绿茶,酒类不含有机硒;恩施州富硒食品不仅总硒含量符合GB 28050-2011[5]的要求,也符合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DBS 42/002-2014[4]的规定,富含有机硒的样本有机硒占比都在80%~88%之间,较为理想。

3 讨论

有机硒是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硒形态,恩施州土特产品富含有机硒的样本有机硒占比普遍较高,应大力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富硒农作物菌类、代用茶、杂粮、豆类、红茶等种植,以加大富有机硒土特产品的原料供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有机硒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袁星荣.硒对现代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义[A].中国微量元素科W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南京: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2007.

[2] 张友安.恩施州富硒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4,10(4):161-162.

篇9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Review and Outl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ZHOU Qiongqiong[1][2], CHENG Ping[1], WANG Zhiqiang[3]

([1]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Center,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862;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3]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related standardization work. Second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ality effect of the standardization work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still exist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presents main reason of i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to run and puts forwards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S&T infrastructure;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review; outlook

1 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现状

图1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体体系结构

2003年,科技部开展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启动了四十多个科技平台专项。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①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其实施方案中建设确定了平台“三个层次、六个领域、七个共性问题、一个国际接口”的体系结构(见图1),系统提出了平台建设任务,并研究了各自特点及支持方式;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平台建设包括的6大重点领域,详细部署了各领域的重点任务,指出每个领域都由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构成,并包含了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和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

近年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整合、共享、完善、提高”为方针,取得了积极有效的进展,科技资源集成优化效果明显,向社会开放服务成效显著,共享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初步建立了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三大保障体系,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并且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2 “十一五”平台标准化工作回顾

平台标准化工作是编制、和实施平台标准的活动,是科技资源整合的基础和共享的前提,其目的是有效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十一五”期间,平台标准化工作坚持以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为宗旨,面向平台建设实际需求,遵循统筹规划、急用先行、继承发展、共建共用的原则,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1)积极推动平台标准化工作起步。在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平台试点工作的支持下,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领域开展了有关科技资源数字化描述方面的标准规范研制工作。据统计,“十一五”初期,已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自然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描述规范和技术规程,其中仅植物种质资源就形成了技术规范类文件140余项。在早期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规划中的“基础科学与前沿研究”领域,设立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以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学家个人通过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分散科学数据,并作为首批平台建设试点之一。

(2)借助平台建设专项实施,积极开展平台标准研究和制定。2005年科技部、财政部实施了平台建设专项,支持了一批平台项目建设。在平台项目中,围绕科技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信息化,专门设立了有关标准化的子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平台标准化工作。如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项目中,设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标准规范研究”子项目;在“科技图书文献信息保障系统”项目中,设立了“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子项目;在“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网络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信息资源建设”子项目。同时在自然科技资源领域中,将标准化整理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通过平台建设专项的支持,平台各建设单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标准化工作,初步满足了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对技术标准的需求。据统计,截止2009年初,各个平台已经制定了700余项技术规范。③

(3)成立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系统推进平台标准化工作。随着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平台标准化工作存在的平台建设单位各自为战,平台技术标准重复分散、层次不高,缺乏统筹组织和科学布局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平台发展的迫切需求,亟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专业的标准化组织,以便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平台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一批重要的技术标准,培养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此,2008年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科技部、财政部决定筹建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具体负责整合、研制并实施一系列共性与通用标准规范。2009年11月,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平台标委会的成立是平台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并陆续开展了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组织申报国家标准、组织开发平台标准化工作网站、承担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任务等工作,系统全面地促进了平台标准化工作。

3 主要成效

随着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取得了积极成效。

(1)平台标准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平台标准化工作由前期的项目建设转变为平台经常性的基础性工作。2010年,科技部、财政部对平台标准化工作以专项工作经费予以支持,为平台标准化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平台标准化工作。平台标准化工作实现了整体部署和统一归口。平台标委会成立和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促进了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平台标委会已经逐步建立起在科技部领导下,委员会指导、秘书处总体负责、各内部工作组协调、各平台参建单位参加的工作机制,在平台标准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凝聚了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在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集聚了一批具有丰富标准化工作经验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科技资源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改造,培养了一支平台标准化工作的队伍,提高了平台标准化工作的科研和管理水平。

(2)形成了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使科技资源收集、保藏和研究有章可循。实现了我国部分科技资源领域标准规范建设“零”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科学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描述的技术规范体系。“十一五”期间,人类遗传资源平台研究建立了由资源描述标准、实验技术规程以及伦理规范等三大体系构成的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标准规范体系,标志着我国人类遗传资源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整合。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系统研制了110种作物描述规范,336个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首次统一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度量指标。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制定了11项顶层数据资源分类和12项底层数据资源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规范。材料腐蚀观测研究平台制定的10项关于极端物质的国家标准,成为了西部大开发中工程选材及机电设备设计必须遵行的标准。④

(3)对已整合的存量科技资源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为共享服务奠定了基础。平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科技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描述质量。一是解决了科技资源类型多样、分类复杂、异构性强以及整合难度大等困难,使得保藏在不同部门且属于不同领域的异构性科技资源,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改造。二是提升了科技资源的规范化水平。农作物种质资源平成了27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占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数的69.2%。微生物资源平台实现16.2万株菌种完全数字化表达,累计出版各种《菌种目录》16本。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经整理了12大类农业学科的60个农业核心主体数据库,数据库(集)600个,占我国农业科学数据资源存量总数的80%。三是初步改变了我国科技资源领域技术规范落后、与国际不接轨的局面。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平台通过制订共性技术规范,将已整合的5000多种国家有证标准物质资源全部实现信息化,使我国的标准物质资源逐渐迈向国际并取得国际互认。

(4)促进了平台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率。平台标准化工作将信息化标准作为重点,根据平台门户建设与服务对元数据的需求,提出了资源核心元数据,服务核心元数据及其注册维护规范,对实现平台门户统一通畅的数据汇交、信息导航检索和资源利用,实现各领域平台分散异构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产生了重要作用。目前,平台门户按照统一规范已经整合了516万条资源信息, 形成了涵盖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野外观测台站、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科技环境等领域28类资源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面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先后制订推出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标准与规范(试行)》等十余个标准规范,为大幅度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科技界已经有了较大影响。林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几年来完成研究编制并已经执行的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共计45项,“林业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等技术标准,实现了林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的数据实体的有效链接。

4 问题和形势分析

4.1 问题分析

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目前处于由项目建设向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转变的阶段。虽然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但面临新的形势发展需求,应该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对于标准规范的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对于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又缺乏动力。仅仅依靠平台参建单位自发性、探索性、各自分散独立地开展平台标准化工作,不但不能满足平台发展建设的需要,也很难在全国范围内从宏观总体上发挥技术标准的作用,甚至可能形成一个个的“标准孤岛”。此外,虽然平台建设过程中产生了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标准规范,对推动平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整理的700多项标准规范来看,大部分都集中在项目层次,很多标准都是为了各自的平台(项目)的建设而制定,标准的范围相对过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标准的适用性不强,仅在项目内部适用。特别是这些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通用性不强,科技平台标准化有待提升标准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分析以上问题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平台标准体系尚需完善。平台标准体系框架目前尚未发挥全局指导作用,难以适应顶层规划设计的要求,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科技平台本身的建设、运行与服务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传统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不同,需要采取创新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在科技平台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基础上,紧密结合实践和需求,不断评估和完善平台标准体系;此外,还要密切建立平台标准化工作与相关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关系,联合推动科技平台标准体系的改进。现有立项和的平台国家标准基本属于基础通用层面的标准,⑤在实施和应用支撑方面没有考虑实际需求,应当加强标准立项前的预研和论证,积极吸收标准用户各方参加研制。

(2)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思路还需转变。随着科技平台的不断发展,平台运行服务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科技平台的主要特征,然而目前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与平台的运行服务需求缺乏有效衔接,原有的标准不能满足新时期平台运行服务需要,而新标准的制定常常滞后,存在较长时间的效应延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平台的建设、运行和服务水平和质量。从标准体系设计到单个标准编制工作,都需要尽快实现由技术标准编制为主向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编制并重的转变。

(3)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缺乏保障。由于各平台自身的管理运行特点,缺乏持续参与平台标准化工作的人员队伍,因此也导致平台国家标准无法实施。此外,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没有直接的经费保障,平台参与各方对标准化工作积极性不高。

4.2 形势分析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在“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战略任务中提出要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突出平台的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海洋、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集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加强科学仪器设备、计量基标准装置、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网络科技环境、自然科技资源等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平台运行服务的评价体系、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建设,构建国家科技资源调查的长效机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优质资源的衔接互动。

(1)在“推动科研条件开放共享”方面:提出加强条件平台运行服务,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健全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提升平台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国家平台体系,开展平台认定工作,建立以开放服务绩效为导向的平台运行评价体系和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形成的科技资源汇交,夯实平台运行服务基础;继续发挥平台在濒危资源抢救、保存和积累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技术,加强平台门户系统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云建设。完善国家科技资源调查长效机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平台的衔接互动。

(2)在“强化科研条件质量保障”方面:强调要推进科研条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大质量认证体系的应用推广力度,引导科研条件研制机构建立健全科研条件的生产、检测和质量监督标准。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科研用试剂、科技文献等科研条件资源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的研究与应用。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参加科研条件质量国际比对等工作。鼓励企业参照国际公认技术指标,建立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平台。

新时期,面向平台建设重点任务,加强平台标准化工作与平台建设重点工作的结合,为平台建设和运行服务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突出体现三个作用,即重点解决科技平台国家标准体系完善和科技平台标准应用两方面的问题;突出体现标准对科技资源管理的规范作用,突出体现标准对科技平台资源整合和服务的支撑作用,突出体现标准对科技平台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5 建议

(1)继续加强重点标准的研制。围绕平台认定、资源汇交、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平台门户建设、资源调查工作等平台建设核心工作的需求,优先开展有关标准的预研;依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继续开展关键标准及资源目录体系的研制;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启动相关领域的部门和地方标准建设工作。

(2)加强面向服务的标准化工作。创新服务能力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科技服务过程。通过本次调研,各平台单位对科技服务标准化的强烈需求反(下转第50页)(上接第48页)映了这一趋势:组织制定科技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借鉴和采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各类科技服务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通过科技平台标委会,切实将这些标准化需求转化为最终的标准,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3)强化平台标准的宣贯及培训工作。一是开展标准业务知识和平台标准化相关业务工作的宣贯和培训;二是开展国标的标准宣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三是开展一批重要基础性及通用性标准的应用试点工作;四是积极开展标准应用范例的宣传,提高科技平台相关单位、相关人员的标准化意识。

注释

① “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N].[国科发财字[2005]295号]2005.7.

篇10

生态旅游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二者相结合的角度考虑,实际上是保护大自然,实现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形式。与传统旅游相比,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环保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保护农村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可进一步为农村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真正发挥绿化在文化教育、科学考察、卫生保健、环境教育、旅游观光上应有的功能,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脱贫致富。

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都有以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例子。深刻认识生态旅游在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考察麦秸沟流域资源条件,分析其发展旅游的优势,并采用生物游憩资源分析和风景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从而预测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以期对各地农村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能给其他尝试开展农村生态旅游的地区提供借鉴,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麦秸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北部的龙泉乡刘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积860km,属于泾河水系二级支流,为土石沟壑区,海拔高程593~452m,相对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状,主沟道长2000m,沟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红土■作者简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在0~30cm。天然树种主要为野生酸枣,草主要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气温l3℃,l0℃以上积温在4100~4500℃;年均日照时数2192h,无霜期213d。

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是在麦秸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基础上建立的。该地历史上因处旱腰带,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养分含量低,年年广种薄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当地一名中学教师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积蓄承包了刘德村北的荒沟荒坡,并且以得天独厚的天然酸枣资源嫁接各类名优枣类品种,使嫁接成活率达90%,很快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旅游区还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喂养奶牛,利用粪便产生沼气,利用土肥供养草(树木)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旅游区主要景点如下。

1.1.1各类枣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枣资源丰富的优势,嫁接各类名优枣种153.3hm2。当年嫁接,当年收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枣类品种有梨枣、冬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丰富的枣类资源构成景区一大特色。

1.1.2其他经济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台地上,营建葡萄园25.0hm,栽植石榴12.0万株,日本甜柿13.0万株,花椒2.0万株,香椿2.5万株,雪松、杨柳等3.0万株。覆盖了12座荒坡地,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1.3现代化奶牛场。旅游区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现己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座,有奶牛100多头。

奶牛场利润较高,同时也是旅游参观的绝佳去处。

1.1.4温泉游泳池。旅游区地下水丰富,温泉资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区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个。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观光后,还可在游泳池尽情嬉戏游玩,享受温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区还有窑洞宾馆1座,内有窑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条,并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气温偏高。秋季是造林黄金季节,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具体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适宜度由适宜月个数/12个月获得,适宜温度为20~25℃、湿润度为0.4、日照时数为210h以上、风速小于3m/s。

表5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及其适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资料来源于泾阳县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统计资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气温稳定的初终日期及积温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麦秸沟流域5~9月的温度、湿润度、日照时数、风速均符合适宜指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1、2、1l、12月这4个月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日照较短,从气候上来说不是旅游最适宜的时期,但是在这4个月中,麦秸沟流域被白雪覆盖,加上地势起伏、可以滑雪欣赏冰凌树挂,别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来游玩。3、4、10月这3个月温度、湿度也比较合适,且正值树木发芽或收获果实的季节,也不乏旅游者前来观赏游玩。另外,旅游区大于10℃积温为4351.4℃,也比较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可看出,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有着丰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泾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麦秸沟流域位于泾阳县北部的基岩山区,系北仲山灰岩、页岩块断山脉。旅游区周围全为平地,而旅游区内地形多为山地、高地、沟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区突兀于人们面前。流域内沟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为东南。流域地下水也很丰富,pH在7.0~8.4,水质较好,适于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

2.2生物资源分析评价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枣类及其他经济林种占绝大多数,旅游区利用生态治理取得的良好环境效果,发展生态旅游,取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植物资源主要有梨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杨柳、樱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麦草、苏丹草、露麦科什等2O余种。各类植物资源类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观赏价值。动物资源有老鼠、狐狸、黄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区以植物资源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盖面积659.6hm。根据式(1)计算得:绿色植物覆盖率为76.7%。

丰富的植物资源令麦秸沟流域四季景观变化明显,气候宜人。春天花团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荫浓,凉风习习;秋季硕果累累;冬日银装素裹,还可以领略滑雪的乐趣。

2.3风景资源综合分析与评价

2.3.1区位条件。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距西安市约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广阔的旅游资源。此外,景区内有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泾阳县内也有较多的历史遗迹,著名的有泾阳张家山风景区,另外还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贞陵、崇文宝塔、太壶寺、文庙、云阳革命旧址等共计1O处景点。在旅游资源方面,麦秸沟流域又与其他泾阳县内景点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观光农业,是开辟生态旅游较好的地点,也可成为西安市和泾阳县内其他旅游资源的补充。

2.3.2观赏设施。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分休息区、游憩游泳区、观光游览区、科学试验区、柿品加工区、奶牛场区、宾馆区。①休息区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组成。②游憩游泳区是利用地下温泉上涌这一天然资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观光游览区是主体,果树成熟季节还可以吃到新鲜水果,登高远眺,微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④科学试验区由现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喷灌节水示范田组成,用以探索园区发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厂与日本人合资兴建,柿种主要为日本甜柿。⑥奶牛场有奶牛100多头,游客可在这里尝试挤奶,并且有工作人员为其煮好,供游人品尝。⑦宾馆区是由具有陕西特色的50眼窑洞组成,对城市来的游客吸引力较大。到了麦秸沟旅游区,游人不仅可以领略自然风光,还可以住窑洞。旅游区的各个景点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可以向游人宣传科普知识,起到科普宣传作用。

2.3.3游人数目。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每年平均约有2.07Y人次前来参观避暑,节假日游人稍多,约占全年游客总数的59.4%,旺季5个月游客总数是全年总数的2/3。2009年开始,园区每年可接待游客2.5万人次。

2.3.4风景资源评价。

2.3.4.1建设年代得分。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建于1999年,属于20世纪,根据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麦秸沟流域距离西安市约70km,属100km以内的范围,故A,=10分。

2.3.4.3优美程度得分。经泾阳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单位专家给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优美程度打分,旅游区优美程度属于四级,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麦秸沟流域属于区县级风景资眼,充分改善区内水、电、路条件。现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筹建,占地4.0hm的喷灌节水示范田也即将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厂已经动工,旅游区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先后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党员科技示范基地”称号、被团省委授予“保护母亲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称号。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及内容。对旅游区内的景观、景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是对旅游区进行全面评价的前提条件J。对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的调查采用了对当地群众走访、到有关部门查找资料和现场调查等方法。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1.2.1.1观光景观布局调查。包括流域面积大小、范围、酸枣分布;大枣类型、分布、产量状况;枣农间作景观布局;葡萄、梨、苹果产量;观赏设施布局等。

1.2.1.2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区位和交通、大气、水和地质环境等。

1.2.1.3景观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景观、水体景观、气候景观、历史遗址遗迹、民族风情和旅游特产等。

1.2.1.4生物资源调查。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种类、数量和植被覆盖度等。

另外还有人文资源调查和自然灾害调查。

1.2.2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采用生物游憩资源分析和风景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2.2.1生物资源分析。

(1)资源种类、数量。生物游憩资源是由各种生物组成的,不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不同。生物资源在定量评价时,应注明其主要种类及数量,如绿色乔灌木种类及数量,以及旅游价值较高,或可开展游乐活动、或具有观花观叶价值,或珍贵稀有等的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资源密度、覆盖度。主要为绿色植物覆盖度。

绿色植物覆盖度=域内绿地面积/区域土地面积(1)1.2.2.2风景资源评价。表征风景资源质量的指标有建设年代、地理位置、优美程度、稀缺程度和游人数目5项。

(1)建设年代。表征风景资源的时间指标,对于各个时期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根据开发年代给出相应的评分值A。

A=21一t(2)

式中,t为风景建设的年代(世纪)。

(2)地理位置。表征风景资源的空间指标,一般以距离省会城市的远近给予相应的评分值A。距离省会中心城市100km的范围内给予10分,以后每增加100km评分值降低1分,不足100km按100km计。规定最低评分值为O。

(3)优美程度。评价风景资源艺术价值的标准。根据风景资源的情况(表1),咨询专家并赋予评分值A,。

(4)稀缺程度。评价风景资源在国内外的地位。采用专家咨询给定评分值A(表2)。

(5)游人数目。综合反映风景资源的环境效果。各资源因建设年代、地理位置、优美程度和稀缺程度不同,对游人的吸引有差异,游人数目的多少反映了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效果。根据游人数目给出相应的评分值A(表3)。

表1资源的优美程度赋值

Table1Gradingvalueofthebeaatifulnesofresources优美级别Exquisitedegree景源标准质量要求Stand~dqualityrequirementsofresources评分值Evlauating一级Firstlevel有极高艺术价值,表现丰富的造型美、质地美、10色彩美、环境美二级Secondlevel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景源风格别具匠心,有非常8高的欣赏性三级Thirdlevel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较高的欣赏性6四级Fourthle~\'el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给人以视觉享受4五级Fiflhlevel艺术价值一般,其良好的环境成为主要吸引力2表2资源的稀缺级别及其得分Table2Scarcelevelandscoreofresources表3风景区游人数目的评分值Table3Graidngvalueofthetouristnumberinscenicareas对上述5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后,便可在其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指数进行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其模型为:5A=∑(·A)(3)式中,A为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值,为每个单项指标的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

最后,对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值进行质量分级,并给出相应的评语(表4)。

表4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等级

Table4Syntheticevaluationlevelofthesceneryresources评分值AEvlauating一级Firstlevel二级Secondlevel三级irdlevel四级Fou~hlevel五级Fifthlevel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20般的吸引力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l5—20用,在国内外著名或具有国际吸引力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具地方代表性1O~15作用,在省内外闻名或具有省际吸引力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5—10和具有对相关地区的吸引力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对本风景区和对当地

2.3.4.5游人数目得分。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可接纳游人数目2.5万人0Z/a,故A=2分。

2.3.4.6综合评价得分。对上述5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后,便可在其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指数法进行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评价模型见式(3)。根据上述5项指标重要性得出5项指标的权重为W1=0.10,=0.30,=0.50,=0.15,=0.05,因此由式(3)得:A=35。

综合评价后,根据表4可知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属于四级(市县级)风景资源,具有农村独特的自然(如四季变化的景色)和人文景观(如窑洞)、农村独特的风味食品(如新鲜牛奶)、农村宁静的生活环境以及展示世人面前的现代农业,这些不仅具有观赏和娱乐价值,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乡村文化,这也是农村发展生态旅游的魅力所在。

2.4发展前景预测及建议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便利的区位优势,以及合理的分区布局,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

除充分利用和发挥旅游区现有的生态资源外,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还需扩大宣传力度,通过广告牌、网络、举办特色旅游节等多种途径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还可以在园区内设置游戏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或增加游艺项目,使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另外,园区内还需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如餐饮、发展农家风味饮食,使旅游区成为集观赏、游艺、镤饮为一体的优质旅游度假区。

3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麦秸沟流域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优势,只要按照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配套建设,结合本地地情,立足长远,利用本地潜在优势,坚持保持水土的原则,全面实施防风固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建设规划,几年后必将成为现代化农业观光旅游的典型,促进当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4结语

校园景观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乡土文化为校园景观建设的独特性和地域性提供了依据,其在校园景观中的重要性已经通过实际案例得以证明。随着我国对乡土景观重视程度的加深,以展现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土景观将扩展到整个现代景观设计体系中,并得到新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国城市建设也将由“小城镇建设的大城市化,大城市建设的欧美化”现状走向“大城市建设的小城镇化,小城镇建设的乡村化,乡村建设的乡土化”。乡土文化将在整个景观系统的演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篇11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2 生态监测的类型

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

2.1 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2.2 微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3 生态监测的任务

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4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若干国家标准或相关的操作规范,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

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必须以三S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三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三项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提供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资源与环境影像,揭示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RS和GIS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促进以定性描述为主到定量分析为主的过渡,实行时空的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预测未来。

篇12

中图分类号 S759.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52-02

宜秀区地处安庆市东北部,长江下游北岸,位于东经116°57′~117°14′,北纬30°28′~30°42′,辖杨桥镇、白泽湖乡、大龙山镇、五横乡、罗岭镇、大桥街道办事处6个乡(镇、办)58个村(社居委),总面积410.3 km2,人口21.6万人。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0.4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8.5%。第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9%、30.5%。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3.1∶57.1∶29.8,人均生产总值30 617元。

宜秀区兼具山、丘、岗、圩多种地表形态,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山地(大龙山),自西北向东南为渐为丘陵地貌过渡地带、平原和水面。宜秀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5~16.6 ℃,年均降水量1 250~1 430 mm,土壤主要类型为黄棕壤和砂壤等。

1 宜秀区的湿地资源

2011年宜秀区湿地资源调查,涉及杨桥镇、大龙山镇、五横乡、罗岭镇、白泽湖乡及大桥街道办事处共6个乡(镇、办)73个湿地斑块,其中重点调查湿地斑块26个。

1.1 湿地面积与类型

湿地资源调查表明,宜秀区8 hm2以上湿地总面积9 089.29 hm2,湿地斑73个。主要湿地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不含稻田、冬水田)及永久性淡水湖、水产养殖场、永久性河流、库塘、草本沼泽等湿地型(图1)。其中,永久性淡水湖6 779.94 hm2,水产养殖场1 865.94 hm2,永久性河流291.97 hm2,库塘23.7 hm2,草本沼泽110.73 hm2,其他17.01 hm2。

1.2 主要湿地资源

宜秀区内重点湿地资源主要有永久性淡水湖、水产养殖场、永久性河流3种湿地型,共有小班26个,总面积7 331.68 hm2。其中,永久性淡水湖6 593.9 hm2,水产养殖场719.5 hm2,永久性河流18.28 hm2。宜秀区其他一般非重点湿地资源主要有永久性淡水湖、水产养殖场、永久性河流、库塘、草本沼泽5种湿地型,共有小班46个,总面积1 740.6 hm2。其中,永久性淡水湖186.04 hm2,水产养殖场1146.44 hm2,永久性河流273.69 hm2,库塘23.7 hm2,草本沼泽110.73 hm2(图2)。

1.3 湿地生物资源

宜秀区湿地植物资源优势种有20科52种,主要优势种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菰(Zizania latifolia)、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莲(Nelumbo nucifera)、艾篙(Artemisia argy)等。植物群系35个,主要植物群系包括一年篷群系、蛇床群系、芦苇群系、小飞篷群系、益母草群系、艾篙群系、喜旱莲子草群系等。其中,滩涂植物群落主要有红蓼、酸模叶蓼群丛,羊蹄群丛,一年篷、小飞篷群丛;挺水植物群落主要有红蓼、酸模叶蓼群丛,茭草群丛,芦苇群丛,长芒稗群丛;漂浮植物群落主要有菱群丛,喜旱莲子草群丛,凤眼莲群丛,莲群丛;沉水植物群落主要有黑藻、苦草群丛,马来眼子菜群丛,聚草群丛,金鱼藻群丛。

宜秀区湿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季节性水位变化大,植物分布依水位梯度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禾本科、蓼科、莎草科和菊科是构成滩涂植物群落主要物种;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红蓼(P.orientale)、酸模叶蓼(P.lapathi-foliu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构成挺水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分布面积相对较广;菱科植物和睡莲科的芡是构成根生浮叶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水鳖科、眼子菜科、小二仙草科和金鱼藻科植物是构成沉水植物群落主要物种。

2 宜秀区湿地资源胁迫现状

当前,宜秀区湿地主要功能为人工养殖和生态旅游,同时具有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但由于管理粗放,受到较多人为因子胁迫,湿地健康水平不高。

2.1 渔业养殖的胁迫

湖泊大水面分割承包,设置围网,构筑堤坝,使湿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不断退化。

2.2 湖泊围垦

宜秀区湖泊属浅水型湖泊,具有湖岸平坦、滩涂沼泽多的特点,易于围垦。破罡湖、菜子湖、石塘湖等湖泊围垦使得湿地面积急剧减少,主湖面积严重萎缩,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2.3 泥沙淤积

流域水系源于大别山区,水源涵养区森林资源减少和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导致湖泊淤积和湖床抬高,从而使湖泊水体面积萎缩加剧和沼泽化进程加速。

2.4 水体污染

沿湖农作物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农药和化肥随地表径流入湖区,污染水体,致使湖泊富营养化加速。此外,沿湖池塘养鱼肥水、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通过地表径流入湖泊,加之湖体圈圩,导致水体连通性变差,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

3 宜秀区湿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995年和1998年安庆沿江水禽自然保护区郊区管理站、野生动物保护站经批准成立,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野生动物保护和湿地管理工作,编制虽有3人,但实际在岗只有1人。管理站现有办公用房200 m2,交通、通信、观测设备只有摩托车、单双筒望远镜、GPS、数码相机、电脑等设备。

菜子湖、破罡湖属省级安庆沿江水禽湿地自然保护区,2010年在破罡湖水系附近的杨桥镇仓房村兴建了湿地保护管理站,在菜子湖附近的罗岭镇姥山村兴建了保护点和了望塔各1座。

显然,人员队伍与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当前宜秀区湿地管理中存在的最为主要的问题。

4 宜秀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利用对策

4.1 科学布局发展湿地旅游

菜子湖、破罡湖地处候鸟迁飞中部通道上,每年至此越冬、停歇、迁飞的候鸟5万只左右,其中常见的有60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白头鹤、白枕鹤、白鹤、灰鹤、东方白颧、黑颧、小天鹅等26种。宜秀区秀水灵山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众多杰出的人才,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区内有国家大龙山森林公园和巨石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及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1-6]。

宜秀区的湿地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应该充分利用区内现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科教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科教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条件成熟时,结合森林旅游以及菜子湖、破罡湖湿地旅游资源,申报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或森林公园,把宜秀区建成安庆市乃至安徽中部、长三角的旅游、科研、教学、文化基地。

4.2 引入市场机制

宜秀区地处安庆市区北部,宜秀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托宜秀区独有的地理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安庆市、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主动进入长三角经济圈,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吸收社会资金,开发宜秀区的旅游、科研、教学、文化资源,从而解决当前湿地保护对财政依赖的困难,迅速解决宜秀区湿地保护的人员与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7-12]。

4.3 完善湿地保护措施

借鉴蚌埠、宣城、青阳即将开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的试点经验,开展政府年度自然资产年度审计,把湿地保护和各级政府的年终考核挂勾,明确湿地保护的执法主题,形成专门的执法机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4 加强环境保护,提升湿地健康水平

加大市区环境执法力度,禁止“三废”直接排入湿地;逐渐压缩人工养殖规模,降低养殖对湿地的胁迫压力;禁止围垦,逐步推进退垦还湖;加大上游森林保护,减少水土流失;采取必要的疏浚措施,清除河、湖淤积。

5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安庆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6-12.

[2]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3]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4]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5] 唐厚明.安庆市城市规划区生态控制线划定及管控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5:4-7.

[6] 吴琳.中等城市城郊旅游开发的驱动机制和开发模式研究:Take Anqing City as a Study Case[D].合肥:安徽大学,2007:11-15.

[7]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2/3):108-111.

[8]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6-06-07].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9]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