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30 08:3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

篇1

搞好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不仅是广大离退休职工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级离退休管理组织和离退休管理干部责无旁贷的职责。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庞大的离退休人员队伍在不断扩大。虽然国有企业也采取了了很多的措施来管理,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离退休人员基数在不断扩大,管理难度不断加重。很多离退休人员住处分散,有的离退休人员生活在公司福利区,有的人员生活在郊区,还有的离退休人员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的离退休人员生活在国外。如此分散的格局,对管理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竞争不断加强,很多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的冲击,经济效益下滑,导致无力出资建造更多的老年活动场所。加上以前的很多设备开始老化,已然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老年健身要求,离退休人员对此很有意见。

离退休管理工作者,不但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党和国家的老干部政策法规,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要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爱老氛围,努力提高离退休职工生命和生活质量。一是要加强离退休管理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以“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作为工作的根本宗旨。二是要完善离退休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离退休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轮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稳定工作

离退休管理者要深刻意识到离退休人员工作对于国有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谐稳定应该是所有工作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工作中,要十分注重学习中央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大局意识,高度重视本职工作,以不断创新的精神面对新形势下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坚持“责任重于泰山”的信念,任劳任怨、竭诚服务,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把组织对老同志的关心照顾落到实处,把组织的温暖送到老同志的心坎上。在生活上,要经常与离退休人员交流、沟通,积极解决离退休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各种问题的处理,真正做到让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安详晚年。

二、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部门服务意识

强化服务意识是离退休工作的基本要求。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工作方向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者从事离退休工作的时间有长有短、年龄有大有小,工作经历也不同,而且外界对离退休工作有普遍性的偏见――不好干、也不愿意干。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坚强的队伍凝聚力、和谐的同志关系、较强的工作能力、火热的服务意识的原则来建设这支服务队伍。

离退休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上为所领导分忧、下为老同志解愁” ,“以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作为工作的根本宗旨,坚持“三熟、四访、五心”(“三熟”即熟悉离退休工作业务;熟悉离退休工作政策;熟悉离退休个人情况。“四访”就是对离退休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特殊困难必访、思想有波动必访。“五心”即对离退休要有爱心;为离退休服务要细心;给离退休办事要诚心;接待离退休要耐心;做离退休工作要热心。),共同维护国有企业爱老、敬老、助老的浓厚氛围,让离退休人员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三、创新管理制度,有效开展离退休工作

国有企业离退休的管理工作要在党委的指导下强化部门建设,通过专职的老干部管理机构,尽力改善办公环境,从硬件上保证离退休活动场所。同时,不但要将养老金发放、医药费报销形成制度化,而且还要建立离退休人员动态管理库,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离退休职工日常管理办法,创新工作思路、严格管理制度,使离退休工作紧贴企业发展,保证离退休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以情动人,多方位关心离退休职工

离退休管理工作者要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总体目标,从多方面对离退休职工做到真诚的关心。

一是政治上对离退休职工做到真诚的关心。要通过为离退休职工开辟学习交流场所、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关注离退休职工队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多与老同志交流、沟通,了解老同志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并做好解释,让离退休职工对于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发言。特别是针对涉及利益的、一系列多年未妥善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要积极配合上级单位做好维稳工作,使他们退休了也不会感到孤独无聊,仍然能够紧跟企业发展,及时了解最新形势变化,快乐享受晚年。

二是生活上对离退休职工做到真诚的关心。要积极为离退休职工配备齐全的健身活动设施,使离退休职工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定期组织开展各类适合离退休职工的娱乐活动;针对不同的离退休职工,制定不同的服务措施,对病弱残疾的离退休职工更要做到贴心关爱、服务到位;针对报销过程中离退休职工提出的问题,及时与保险公司协商和解决,给职工满意答复。

五、开展岗位竞聘制度,

提高离退休管理工作的

竞争服务意识

一是要对离退休管理工作的所有人员在编制内设岗。这就要求所有人员竞争上岗,只有竞争力强的人员才可以入编,超编人员可以通过“购买”方式解决,实行人事制。今后新进人员,待单位有空编和岗位空缺时,经公开招聘,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聘用入编。这就打破了原有的因人设岗的局面,使得全体人员有一种危机感。二是要求对岗申报,所有申报该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觉悟,有强烈的为离退休人员服务的精神。一旦发现离退休管理人员工作不积极、服务意识淡薄,立即给予批评及暂停工作的处分,接收思想教育,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三是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起到 “三促进”作用。聘用中岗位职责分明,促进员工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实行岗位内部分级,促进员工积极上进,创造优良业绩;建立岗位聘期职责与履职考核机制,促进绩效、工作质量与薪酬待遇挂钩。使之成为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重大举措。

篇2

一、基层税务管理目前存在的弊端

目前基层税务管理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基本确立了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县级局设有征收、税政、办公室、人教科、服务大厅、管理和评估等内设机构组成,面向个体纳本文转载自税人的基层税务所也全部撤消。机构大幅收缩,在提高纳税人办事效率的同时基层税务人员也深切的感受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信息的沟通严重脱节,象是人人有责任又是人人无责任的局面;对税源、税基的监控不力,基层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缺少全面了解,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管理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怎样管,管什么心中没数;工作缺乏主动性,大厅人员等上门,管理人员等派工,稽查人员搞游击。综合上述原因主要是“部门信息衔接不畅,责任追究难以划分,税源监控不力”是当前税收管理面临的基本难题。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求创新,是有利于我们进步的好方法。与征管改革相比税务部门的人事改革相对滞后,改事没有改人、人事相分离,推行竞争上岗没有当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税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比较强的执法机关,后勤、人事、监察等部门应当以加强税收服务、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为重点,然而在实操作中存在对非业务事项所花精力逐渐大于业务事项,与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无关的成本和精力在逐渐加大;在内部管理和责任追究上普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责任疏松,落实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或不干。在税收制度和措施上的缺陷不是根本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

二、基层税务管理目前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大量涌入,国有、集体企业的经济改革,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公司、协作企业、分支机构,甚至跨国经营愈来愈普遍,企业性质由过去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发展为目前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为主,民营经济急剧壮大,而我国人口众多促使从业人员相对复杂。自九四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税务部门的人员结构没有发生跟本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从事经营纳税人的数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层税务人员以前人均管理100个企业,现在可能要翻倍甚至更多,加上企业复杂的经济业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要做到精细化管理难度很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我国的财务制度也基本同国际接轨,企业由过去单一财务会计、税收统一核算向复杂的财务会计、税收分离核算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是企业财务核算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基层税务工作部门的人员基本以内部子弟、转业干部、税务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主,业务素质相对偏低,虽然做过不少的培训、后续教育,但实际收效甚微;加上年龄在40左右的基层工作人员成为基层的中坚力量,职务前途基本到顶,人际关系趋于成熟,部分人员安于现状、无功无过的心态;虽然部分年轻人员挑起了业务大梁,但是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僵化的人事制度和竞级体系使基层税务人员缺少工作热情。因此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技术和财务核算的运用能力与企业会计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管理上给税务机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版权所有

篇3

基层管理 有效沟通 问题 策略

管理是一个通过发挥各种管理功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机构的效能,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过程。企业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管理功能就是把上级管理者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职工,并指导和带领他们完成工作目标。基层科室及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系。

基层管理人员如果能在管理中开展有效的沟通,将会极大提升基层管理的执行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构建和谐企业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有效沟通在基层管理中的目的和重要性

1.1 沟通的目的

基层管理中有效的沟通就是为了建设和谐、高效的团队,实现共同的目标。

1.2有效沟通在基层管理中的重要性

1.2.1领会理念,化解矛盾

对决策的理解准确、清晰是实施有效沟通的前提。在施行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和执行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对决策理念达成共识,使执行者准确无误的执行。同样的信息由于接收人所处的环境、位置、年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信息感知存在差异性,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来弥补这种差异性。但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阻碍因素,只有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使工作顺利进行。

1.2.2激励员工,形成积极的文化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影响甚至改变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把那些视工作为负担,不专心工作的员工转变为对工作非常的投入,工作中积极主动,表现出超群的自发性、创造性,把有效沟通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在基层广泛应用。

1.2.3创建和谐团队

管理者和员工的有效沟通,可以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强化彼此的信任程度,使员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保证,增强团队及员工间的凝聚力,使团队更加和谐。通过有效的沟通,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增强团队实力。

1.2.4提高管理效率

在基层工作中员工之间的摩擦是有的,有效的沟通可以使这些弊病得到消除,从而增强内部的凝聚力。简单的工作可以通过简单的沟通就能达到有效,而复杂的工作可能需要通过多次沟通才能达到有效,当沟通的双方针对沟通的信息达成共识并感觉心情愉悦时,才会按照信息的理念去支配自己的行动,把工作当成兴趣,使工作效率提高。

2.基层管理中沟通容易出现的问题

2.1沟而不通

沟通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沟通时,如果双方掌握的信息不足或不对称,将会大大降低沟通效果,形成沟而不通的局面。沟通的时机选择不对;没有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沟通的方式;有些沟而不通的局面是由于岗位职责不清,职能划分混杂造成的,做为一名管理者要善于分析沟而不通的原因,及时补救。

2.2沟通方式存在弊端

在基层管理中,管理者进行管理沟通时往往采取一些较传统的方式,使员工只能按规定动作进行操作,限制了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员工的的潜质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不能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3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沟通

很多基层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沟通对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在基层工作,只要按上级的指令执行就可,认为下属就应该听从上级的命令,按规定动作工作。也可能由于管理者自身因素而缺乏沟通技巧,缺乏与被管理者的沟通能力,这些问题也将导致管理过程中缺乏与员工的实质性沟通,使基层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各种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3.基层管理中有效沟通的策略

3.1管理者要具有管理沟通的思想意识

基层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到管理过程中意见不统一属于正常现象,管理中的矛盾可以通过多次交流沟通和协调,使意见达到最终的统一。各层级之间沟通的链条不能断,并在行动上表现为积极主动,为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高效、和谐的沟通通道,通过提高沟通效率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2管理者要练就良好的沟通能力

作为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将企业上层的管理思想等信息准确的传达到基层员工那里,并引导他们为完成既定目标而努力。管理者在表达管理目标及自己的意见时思路要明确,内容简单扼要,使对方能够很快的接受传达的信息。

3.3解开沟而不通的死结

解开沟而不通的死结,并促使管理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要进行沟通前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明确沟通的目的。实行一次沟通时,期望达到的目的要明确;二是掌握好沟通的时间;三是要明确沟通的对象。虽然你说得很好,但你选错了对象,自然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四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因人而异来选择正确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

3.4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

一般情况下以传统的沟通模式为基础来不断注入新的沟通方式,大家比较容易接受。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群体,来采用哪些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是基层管理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尝试的管理课题,基层管理者充分发挥沟通方式的优势,才能够使沟通更具实效性。

3.5达成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必须建立在对相同规则认知的基础之上。达成有效沟通,双方必须拥有共同的愿景。一个为企业员工所充分认知的共同目标,如果在操作层面上不能与员工的切实感受联系在一起,那它同样由于难以在沟通基础上产生信任、引发共鸣而使员工产生内在的自我激励行为来形成自主管理的良好局面。

3.6为沟通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

“人和”是一个团队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要做到人和,就必须要沟通,并且要以诚沟通,以宽沟通。一个团队,必定存在大大小小的矛盾,因为矛盾造成的冲突和抵制情绪必定影响到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氛围,作为管理者就要及时合理地处理这些矛盾,把握好沟通的尺度,该畅则畅,该阻则阻,有效地化解矛盾,巧妙地利用矛盾为员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4.结束语: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够使组织内部的合作保持协调一致,进而使整个组织形成堡垒具有战斗力。基层管理者要依据团队现状,以诚、宽的心态,以适宜的沟通方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内部沟通方式和渠道,并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为团队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员工自主管理的潜能,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洁.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04

篇4

地籍最早的时候是用于记载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方位的记载、土地的所有人进行登记、记载土地的面积等等信息,主要就是为国家之后税费的征收提供好的依据。但是目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地籍已经不再局限于这个作用,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增加了很多,与此同时国家对于地籍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地籍管理工作成为了我国的基本工作,并且无国土资源提供相关信息的时候必须真实。

1.地籍与地籍管理的概念

地籍最早的时候是用于记载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方位的记载、土地的所有人进行登记、记载土地的面积等等信息,主要就是为国家之后税费的征收提供好的依据。

地籍管理主要就是获取土地质量、权属、用途和数量等等这些信息,建立并且实施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以及技术方法的系统来进行管理。我国的地籍管理内容主要就是土地的登记、调处土地的权属争议、统计土地、管理地籍的信息系统、土地的调查、储存地籍的资料档案等。

2.基层国土部门存在的问题

2.1对于地籍管理的意识很薄弱

因为之前我国也一直都是处于计划经济,所以基层的国土部门一直都存在着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应该是无偿使用土地。但是目前我国对土地使用制定的制度是,并不能无偿使用土地。很多使用土地的人对于土地的登记并不是很了解,只是认为土地并不属于自己,所以就不需要进行土地登记。还有就是现在大部分的房屋拆迁的拆迁额并没有按照土地的实际情况给出,就只是对于屋主进行形式上的补贴,时间长了之后,很多的群众就会觉得拆迁的补贴与土地没有任何关系,这样就是的对于地籍管理的一是非常薄弱。

2.2需要加强对地籍管理的信息化管理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所以在进行地籍管理的工作时就很困难、压力很大、管理的范围很广。所以说想要提高地籍管理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在管理过程中使用信息化的管理,制定出一整套的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在进行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将一些落后的手工方式逐渐淘汰,全部使用上科技的测量技术和地籍管理方式。同时也要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专业的技术水平。

2.3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目前我国基层的地籍管理人员有很多都缺乏专业的知识,并且有很多好缺乏对于地籍管理的工作经验,对于地籍管理的工作程序和内容也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很多基层的地籍管理部门并没有设立专业知识培训的地方,这样就是的地籍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经过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地籍管理部门出现一人兼很多职位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地籍管理有效的进行工作。

3.改善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对土地的登记意识进行加强

针对很多人对于地籍管理的一是薄弱问题,应该采用很多种类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就比如说可以通过媒体的方式来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加强群众对于地籍管理制度的了解程度,并且能让群众积极参加到地籍的管理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告诉群众地籍管理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让群众的地籍管理意识逐渐增强。

3.2对地籍进行现代化管理

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对基层土地的登记资料进行改进和更新,这样才能使得他在整个资源管理中保障技术的作用得到很好地发挥,实现地籍的系统化管理主要就是扩大整个地籍的覆盖面积,使得在基层的地籍覆盖面积增加,对地籍的信息系统进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想要实现对地籍进行现代化的管理主要就是增加新的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运用,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让地籍成果一起共享,这样可以增加对于基层工作的监测,在一些日常的管理活动中还要保证对于系统软件要随时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工作程序。

3.3对地籍管理的团队进行建设

提高基层地籍的管理工作,一定要解决基层地籍管理工作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第一点就是充实工作,第二点就是加强对人员的技术培训,第三点就是加强对人员的工作作风进行培养。地籍管理人员一定要严谨对待工作并且要踏实,同时对待地籍管理的各个工作都必须要有很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可以通过三点措施对地籍的管理团队进行建设,培养出素质高、技术好的地籍工作人员,同时还要建立一些资格证的考试制度,对地籍管理团队的建设是很好的进行基层国土地籍管理工作的前提。

4.讨论

地籍的管理工作是目前我国土地管理的关键和基础,同时也是土地产权保护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都应该树立起为地籍管理主动服务的观念,积极努力让地籍管理工作变为标准化、专业化、法制化、系统化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基层能够更好地发挥土地的地籍管理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5

财务集中管理制度是近年来为加强会计合算、会计管理与控制,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浪费所采用的一种会计委派、集中核算的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行政、事业系统内,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委派会计人员对财务进行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它融合了会计的核算、监督与管理服务于一体,是随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会计运行机制,改变了基层公司(单位)独立进行会计核算、上级公司(单位)进行会计监督、管理和控制的固有模式,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从源头防止违反财务纪律、规范财务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集中管理制度的优势

1.有利于资金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截留、挪用等现象。采用财务集中管理,由上级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机构,基层公司(单位)每日将资金和会计数据报送至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将各基层公司(单位)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记账、管理和调配,改变了过去分公司(单位)单独记账核算的方式,不仅使账目更加明晰清楚,同时也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极大的避免坐收坐支和资金被截留、挪用的现象发生,从源头避免了违反财务规范的行为。

2.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减轻基层公司(单位)压力。采用财务集中管理,基层公司(单位)负责报送当日会计数据和资金,由会计中心机构进行核算管理。做为专门机构,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养能力,在处理每日会计信息时会形成较多经验并养成良好习惯,可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同时,基层公司(单位)可以不必再设立专门进行核算管理的专业会计人员,只需要设立报账人员报送当日发生的收支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的工作压力。

3.有利于规范基层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专门处理基层提供的会计数据。工作中,核算中心会对基层报账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基层工作人员按照核算中心的要求收集上报数据,核算中心按照规定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数据流转过程中需要经过上下两级财务人员的审核,避免了基层会计数据不够准确、明晰、规范的现象,从而有效规范了基层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4.有利于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实现成本费用控制。实行集中核算后基层单位不必单独出具财务报表,此项工作由核算中心完成,这样不仅保证了财务报表的准确及时,同时报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集中核算可以使资金、材料按照基层需要统一调整分配,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更有利于实现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

二、会计集中管理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由于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发展时间不长,有的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

1.核算部门与基层工作脱节。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后,核算中心做为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部门,往往是被动接受基层收集的数据,而不能接触现实中的具体业务,导致工作人员对基层情况不了解、不清楚,只能按照硬性规定和工作流程进行业务处理,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一些特殊情况或特别数据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处理,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基层资金使用环节增加。因为基层公司(单位)将收入资金集中于核算中心,其支出费用采取预算形式,需要在预算的基础上由上级部门拨付。这样就形成了缴纳收入到申请资金拨付的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申请使用的环节。尤其是突发性的预算外支出,其申请使用的环节更加复杂。

3.对网络系统和安全要求较高。财务集中管理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软件依托网络完成数据传输,因此对网络技术具有较高要求,尤其是合理的财务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是财务集中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必须具备网络技术的专业保障人员和财务软件的维护人员,同时,还要时刻保障网络畅通并达到一定的保密效果。

三、健全完善会计集中管理制度的主要措施

1.完善财务制度,理顺运行机制。财务集中管理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单位中优势是十分突出的,但因为其发展时间有限,一些制度和机制运行还不够完善,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发展需要。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权力与责任的高度统一。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能力。因为财务集中管理制度还是一种比较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对此还难以适应,因此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在了解相关财务规定的基础上,熟悉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特点、工作流程、信息报送和集中核算的主要方法,从而使会计人员适应财务集中管理的需要。

3.科学合理授权,给予基层适度支配权。实行财务集中后,权力会比较集中到上级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的积极性,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在实行采取集中制度后,赢探索给基层合理授权,在财务上给予适度的支配权,比如日常费用管理方面,可以由上级部门通过预算进行控制,基层可以在预算额度内进行调整和控制。

4.加强网络建设,优化网络运行环境。要加强网络建设和财务软件的优化升级,由专业部门负责进行网络支持和服务,保障网络保持安全畅通。网络环境和财务软件的运用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也可以依托现有网络建设专门线路。在服务器设立防止攻击的杀毒工作和防火墙,进行数据灾难冗余备份和异地备份,有效防止黑客、病毒的网络攻击和恶意破坏。(作者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黑龙江省黑河市电信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单位的体制改革在不断进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而,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管理成本较高。从农村基层发展现状看,我国多数农村基层单位经济实力较弱,人员多而复杂,而且基层人员数量与基层业绩不成比例。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招待费超支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违规现象,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压缩招待费支出,但招待费超支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超标严重。我国农村基层单位债务也比较多,有些农村债务问题还比较严重,整体来说管理成本比较高。

第二,农村基层单位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部分农村基层领导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机械,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的基层干部习惯于开会发文件,布置多落实少,缺乏检查督促机制。有的农村基层的管理办法过于简单,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差错,这都会影响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在基层人员和群众中的形象。①

第三,社会发展现状导致了农村基层管理出现更多问题。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地区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管理的缺陷造成很多农村地区发展日益滞后,两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造成了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导致恶性循环持续发生,需要社会给予农村基层更多关注和支持。

基层管理体制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基层管理体制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领导者自身因素。导致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管理者自身因素极为重要,农村基层领导长期生活在基层,普遍缺乏管理中应具备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艺术,缺乏必要的法律和管理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部分领导不注重工作方式变化,一味强迫命令,引起基层人员的抵触情绪。

第二,历史和社会的因素。随着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城乡两极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交通、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上,城市地区都要好于农村地区,在管理方面同样如此,城市有优秀的管理者,有高比例、高素质的城市人群,而农村基层管理者水平及农民群体素质和城市相比差距甚远。

第三,管理体制本身的问题。虽然目前在农村基层领导岗位选拔中采取了民主选举方式,但现行体制中的一些弊端仍阻碍了基层政府形象和领导素质的提升。现行基层行政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竞争上岗机制,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位和人际关系比较稳定,容易造成干部拉帮结派和一家亲的现象,虽然有民主选举,但论资排辈、拉帮结派、贿选等现象仍随处可见,阻碍了优秀人群进入到领导岗位,导致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主要是指根据行政人员的心理需要,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式,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激励等措施来激发、疏导行政人员思想行为,以有效地实现成员管理的目标活动。对于农村基层单位而言,激励机制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激励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层人员的各种需要;第二,激励的形式是奖罚并存,形式多种多样,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第三,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的长远发展,同时达到个人、单位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且从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等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即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和熟悉的环境中;第三个层次需要是社交需要,即人要求与社会人群建立情感联系,并享有社会地位的需要;第四个层次需要是尊重需要,即人希望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认可和他人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指每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量,不断去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简单明了并且清晰地说明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②

动机是由于人内在的需求及外部事物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动机产生于人自身的需要并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③。因此,由于人内在需要产生的动机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对生活和工作的认识。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而言,满足基层行政人员对自身需要的渴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想调动大家工作热情,更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就应当从基层人员心理需求出发,想方设法去满足农村基层人员的内在需求。

激励机制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当前社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是促进农村基层单位及我国行政领导管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励机制对于适应我国行政管理干部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也有助于深化农村基层单位改革。

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机制是依据员工的全方面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将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使其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点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在现实工作中,基层员工的素质和才能并未充分展示出来,通过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响基层人员才能发挥的诸多因素,然后充分运用合适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励和鼓舞基层人员继续奋发努力和积极工作。激励是持续不断地激发个人积极性的心理过程,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需要促使动机产生,动机又不断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和创新。由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当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对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的不满而产生厌倦情绪,对于工作只是简单应付。农村基层领导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去满足基层工作人员的需要,引导他们的动机,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促使他们为目标不断前进和奋斗。

激励机制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机制包含合理的竞争理念和思想,它的良性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合理的和有效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良性、积极的竞争。竞争机制是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积极性的一大法宝,建立严格的行政人员竞争机制,能给行政人员以动力和压力,有利于调动行政人员积极性,使基层单位更富有朝气和活力。适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能够提升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行政内部产生一种竞争的氛围,这样在促进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选拔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良性竞争,也提升了基层单位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竞争主要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两种形式,正当的竞争就是运用合理的手段正向对比,不正当竞争主要是指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限制和挤压竞争对手。在农村基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基层人员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杜绝不正当竞争的产生,还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正当竞争。农村基层领导还要有完善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要以工作业绩和能力去考核工作人员,而不是根据领导的喜欢和人际关系来评价基层工作人员,从而使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更加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

激励机制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深化改革。激励机制是采用现代化的合理措施方法,对于和物力要素相结合的人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调配等,使人力要素和物力要素时常处在合理的分配比例,同时通过对激励对象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和监控,做到人尽其才和事竞功成,从而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各构成要素效能的发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想发挥效能最大,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激励原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但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注重基层单位人员的激励有助于合理配置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思想、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正面的改观,可以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形象,也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继续深化改革,促使他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改善民生,转变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

农村基层管理中激励方法和途径

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包产到组、,以个人为基点来调动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致力于本地区的共同发展。现如今,农村基层领导仍要重视建立和利用激励机制,并要在激励过程中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方式,并且要注重把握激励的程度,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基层工作人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

首先,要注重建立创新管理机制。激励工作同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一样,也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农村基层管理中要有规范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更有效调动农村基层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数量庞大这一现状,农村基层领导可以学习“全民创业”的发展理念,积极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在岗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形成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发展体系,营造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大家齐心共同致力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创造一切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管理机制创设中还应该包括考核机制,基层考核机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考核结果要做到奖惩分明,突出贡献的要予以适当表彰,还可以起到明显的表率作用,对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员工也要及时处罚。④管理机制还要结合基层行政工作的重点,注重民生和民权的落实,不流于形式,积极鼓励基层一线员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到群众中去,不断引导基层人员积极为地区谋发展多做贡献。基层单位还可以建立基层激励情况评估制度,通过及时有效分析基层单位的激励水平和激励效果,及时对激励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过程做出调整。

其次,要注重对基层人员的全方面激励。在对农村基层人员激励过程中,除了传统经常采用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还可以采用情感激励、期望激励和公平激励等等。情感激励具有两极性,积极的合理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情绪,消极的情感则会减弱和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和情绪,基层领导要善于使基层员工保持积极情感,消除和抑制消极情感。⑤期望激励指是通过调节对所追求目标或结果的期望心理来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的措施,如果认识到某个目标的定位过高,而且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很难实现,那么运用这一目标来激励则会导致失败,因此激励机制中确定目标也非常重要。公平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公平感他们会努力工作,而如果存在不公平感他们则会消极应对。农村基层单位管理者要遵循客观、公正和民主的原则,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公平感,从而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要少些物质奖励,多注重精神激励,农村基层领导要善于发现基层人员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彰;⑥要利用身边的先进案例教育单位工作人员,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基层领导自身也要注重提高素质和修养,在工作上要和基层人员共进退;要转变领导工作方式,积极走进群众中,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彻底改变办公室命令的管理方式,共同致力于基层队伍的建设。

再次,要合理掌握对农村基层人员的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激励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激励程度和激励效果有着紧密的关系。农村基层管理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和掌握激励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基层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激励过度和激励不够都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还会对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如果激励程度过低就会导致激励对象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但如果激励程度过高则会使被激励者感到容易而不珍惜,也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因此激励程度一定要恰到好处。总体来看,由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长期与群众接触,工作压力较大,各种物质津贴补助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给予基层人员一定补贴。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补贴政策,采用绩效考评的方法鼓励基层人员提升工作热情,努力搞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激励频率在激励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频率,才能充分发挥基层人员激励的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激励频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内容、激励目标、工作环境等,在具体的激励机制管理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和个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恰当和合理的激励频率。

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涉及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农村基层这一复杂的大环境,科学界定基层领导干部职能,适当使用激励机制,能够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及群众的满意度,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构建都有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注释】

①王宏伟:“浅析基层乡镇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提高”,《经济师》,2010年第9期。

②③[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④王欣东:“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1期。

⑤陈娜:“行政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25期。

⑥张松业:“浅论行政管理中的激励”,《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第10期。

篇7

[关键词] 最低生活保障 低保资金 动态管理 部门协作

一、黑龙江省城乡低保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起步于1998年,经过试点后,于1999年在全省实施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2003年出台了《黑龙江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责任、基层机构建设、保障体系建设、保障资金来源和管理方法等制度层面的问题。同时,省级财政会同民政等部门,指导各地制定当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和城市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算办法,建立健全申请审核审批、资金管理、民主评议、政务公开等各项制度,使低保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的工作机制。

与国内其他省份比较,黑龙江省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起步较早。1998年我省就开始了这一工作的试点,2006年7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村低保制度。2006年出台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作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近几年,省级财政会同民政等部门,指导各地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申请审批程序、资金筹集渠

道等制度,制定了较为合理的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定办法,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化。

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开展,全省城乡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基本纳入了低保范围。截至2009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44.5万人,农村有88.9万人。通过低保工作的开展,全省所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当前城乡低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低保工作动态管理的问题

黑龙江目前的低保工作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救助,以家庭人均收入为标准确定救助对象。各地对家庭收入评估项目和家庭收入计算方法虽然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核实调查中依然难以准确核定。主要表现在银行存款无法查实、务工收入及隐性就业、弹性就业收入难于核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能通过个人申报、入户调查、信函索证、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等方法来核定。家庭收入核算难,给低保对象的界定和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直接影响了动态管理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效果。

2.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

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低保工作机构人员偏少,管理力量不足。二是低保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和素质有待提高。在低保管理工作中,存在政策理解不透,专业技能、调查能力不适应等问题。基层工作力量的配置,在低保工作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低保的工作对象就在基层,低保的申请、审核和审批,也在基层。基层管理力量的薄弱直接影响了动态管理的质量。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机构编制限制。目前全省县及市区一级虽然设立了低保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但编制较少。二是工作经费不足。民政部门自新增了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多项业务以来,工作经费没有相应地增加。三是低保工作业务培训制度落实不到位。各地对低保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部分低保工作人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不适应当前低保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有效开展城乡低保工作的建议

1.引入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目标考核机制

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将城乡低保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和“民生工程”的主要考核内容之一。把城乡低保资金筹集、低保对象管理等情况,作为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同时,上级部门要加大对地方财政低保资金投入的督察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2.完善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机制

第一,适时出台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实施细则。从收入核查和消费支出两个方面,结合个人收入、家庭财产、消费支出来界定低保对象。完善收入申报与监控体系,确保家庭收入核算规范化。加强行政立法,明确规定银行、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有配合低保调查工作的责任,依法获取申请者和受助者的家庭财产和收入状况。第二,不断完善惩罚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以各种手段欺骗社会、违规操作,造成低保资金损失的居民、低保管理人员及相关单位有关人员,根据法律作出相应处罚。应明确银行、税务、工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配合调查的责任,对不认真履行责任的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3.加强基层工作力量

为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工作,落实各项低保政策,各地民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城乡低保工作机构建设,整合人力资源,增加工作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经费,重点是充实乡镇(街办)、村(居)委会民政工作力量。同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群众工作能力和调查工作能力。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控制工作人员的入门标准以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

1.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在乡村治理方面,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各自都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乡镇、村两级组织有责任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适合其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执行从中央到省、市、县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履行这两种职能都需要财政作保障。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执行上级各项任务的功能相对弱化,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农村科技的推广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

2.人地矛盾纠纷日益严重,农民隐性负担尚未涉及。针对农民负担而言,税费改革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显性负担,而对农民的隐性负担关注不够。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农民隐性负担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三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过高;四是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成为农民甩不掉的一大负担。

3.乡村收支缺口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与此相伴的是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增无减,各种开支无法削减。乡镇仍必须按时应付以下几方面的开支:乡镇干部的应发工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一部分工资数额大,基数高,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最令乡镇财政和乡镇主要领导头疼的大宗开支:乡镇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及其他社会保障费用;日常办公经费,包括招待、车辆等必须的费用;订阅各种上级要求的报刊、书籍的费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开支;等等。

4.乡村两级干部的待遇及走向成为乡村基层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对乡村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在部分干部中产生了失落感和盲目性的困惑。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目前乡村干部的工作,一下子从原来的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进人闲暇无事的工作状态,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性,习惯的思维方式失去作用。于是,因职能的转变,部分干部对新的角色一下子难以适应,导致干部责任心下降。由于乡镇职能转制上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收税收款等琐碎事务中,办任何事情都把手伸向群众,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

2.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税费改革呼唤“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种一管一收”、“催一征一罚”,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3.改革的跟进措施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对于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缺口来说于事无补;乡镇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到位,乡镇合并了,但是人员并没有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没有真正摆脱由乡镇负担的做法;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处在夹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税费改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1.抓发展,为乡镇基层工作打下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功效是暂时的,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群众仍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1)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抓工业。在“农业保稳、工业致富”的格局下,把抓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坚持集中精力培植支柱产业,大力涵养财源。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增财源;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扶持骨干增财源;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增财源。(2)盘活存量,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源。一是乡镇、村如果在所在集镇有闲置的土地,又适合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允许其以人股的方式联合开发或出售长期使用权来增加收入。二是近年来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县取消了许多所中小学,空出了不少土地和房屋,这些土地和房产等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又是一笔很可观的固定收入。三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结合“空心村”改造,争取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将大量空置宅基地和集体所有的废弃荒地进行复垦整理,使“生”地变“熟”,在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形势下,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特别是转变成建设用地后,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规范“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没有相关法规保障“一事一议”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由县政府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切实解决项目难议成、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不执行、外出人员筹资难收齐等弊端和问题。村级组织要掌握时机和方法,充分用好“一事一议”。

2.抓改革,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体制保障。各项配套改革既是减免税改革内容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巩固减免税改革成果的保证。一定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机构、减少支出”的目标,切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基数;二是适当调整县乡收支范围;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证基层政权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2)继续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布局。一是淡化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本着“强县弱乡”、“实县虚乡”的原则,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领导班子职数,严把人员人口关,大力精简内设机构。二是减少乡镇政府事权,积极推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大力压缩编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适当集中办学,同时对教师实行定员定岗,解决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师生比例不相称、师资浪费等问题。(3)加快合组并村步伐,大力推行村干部公职化。一是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整建制撤并、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通过撤并达到“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乡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懂农村经济管理的年轻干部或转业退伍军人,下派各村挂任实职。三是培养选拔一批“富人村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当然也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培养选拔一批“能人村官”、“富人村官”,使其承担起带头闯市场、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作用。

3.抓减债,积极化解乡村财政风险。农村不良金融债务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成为县、乡各级政府关心、农村集体组织烦心和广大群众不放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清理防止并重。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减息减债。农村因借、贷形成的债务,在认定核实本金基数和利息基数后,重新界定利息,禁止高利息或息转本。对违反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按合同期法定利率标准,逐一核定本息,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清理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法行为。(2)变现资产,清偿抵债。凡有负债的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闲置资产(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进行登记、评估,转让经营权或公开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本化偿债,包括对五荒地、承包地、林地、果园的使用权实行招标承包、延长承包期、拍卖等办法偿债;资产资本化偿债,包括拍卖生产性资产还债,租赁或转让水利设施、中小水库闲置的固定资产经评估批准后用于偿债。(4)清理核销呆坏账。农村债权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仅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化解难度很大,需要在全镇、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建议尽快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法规,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核减、划转等具体措施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经认定确已无法收回的,形成专题材料,通过一定的程序经逐级审批后进行核销。(5)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通过财政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应对村组债务和基层组织运转进行转移支付,由财政化解一部分因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举的债。

4.抓节支,努力降低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使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与农业生产成本一同降低,从根本上减轻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健全制度,严格控制支出。(1)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乡镇、村政(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费用包干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和监督,打紧开支,量入为出,量钱办事,大力压缩办公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2)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项目。严禁在农村开展由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创建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哪一级提出的项目哪一级出钱,不得要求层层配套资会。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逐步取消农业税将产生多重效应[N].国际金

融报,2004—03—09.

[2]石绍宾,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财

政学院学报,2003,(5).

篇9

2、开展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一方面配合海委“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调研组对局属大部分基层单位进行了调研,另一方面通过下发调查表等形式对局属各单位基础建设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及“和谐基层建设年”工作计划》,并印发实施。

《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及“和谐基层建设年”工作计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编制了配档表,对基层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工作一目了然,便于各单位实施,也便于检查和考核;确立了责任制,明确了活动开展的分工、进度和质量要求,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提出了激励措施,对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改进明显的单位,在政策,财、物方面将给予适当倾斜,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切实贯彻落实海委会议精神,推动“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全面展开。为贯彻海委系统基层工作会议精神,我局于4月28日召开了全局基层工作会议,局领导,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了海委系统基层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强调活动重点不是简单的物质帮扶,要求各单位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上级的帮扶和输血,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为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最终达到提高基层职工素质、推动工作全面上水平的目标。

4、积极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之间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实行一对一帮扶,提出了帮扶目标,并对帮扶内容和方式做了具体的要求。

5、建立健全沟通联系渠道。为及时掌握了解局属各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开展情况,我们建立了月报制度,要求局属各单位每月底通报本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开展情况。同时,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要求机关各部门建立联系人制度,定期了解基层情况。

6.强化了考核。将和谐基层建设活动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对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同时,对该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效能监察的重要工作来抓。

7、加大了宣传力度。在网站开辟了和谐基层建设年专题,全面报道宣传全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局属各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进展情况

局属各单位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本单位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和本年度实施计划,提出了工作目标,落实了责任人,明确了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和考核办法,并把和谐基层建设年相关任务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纳入本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卫河局加强了南乐河务局达标晋级准备工作的帮助指导;完成了浚县河务局职工食堂改造工程。邯郸局基层各单位完成了堤防基本情况的调查,对档案资料进行了整理,对档案库房进行了整修;进一步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对各基层单位机关院落进行了整体规划,计划汛后实施。聊城局指导冠县河务局开展了工程档案和资料的整编工作。邢衡局举办了宣传和公文处理工作培训班,加强了基层各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的帮扶指导力度。德州局对夏津、武城、宁津、乐陵、庆云河务局的陈旧办公桌椅及文件柜进行了统一更换;拆除了夏津局机关的破旧房屋,并对夏津局机关环境进行了改善,组织实施了宁津、乐陵河务局机关院落改造项目;为基层各单位各添置了一台传真机,并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了图书室和小活动室。沧州局完成了机关院内和海兴局机关院内路面的硬化;完成了东光局办公楼的装饰和美化,铺设了地板砖,粉刷了墙面,并购置更换了部分办公桌椅;为基层局均配备了一台传真机。水闸局在全局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举办了档案管理培训班和防汛抢险技术培训班;指导各基层单位着手建立工程考核专项档案;完成了祝官屯枢纽办公楼的修缮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谐基层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及时对活动进行 总结,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加强人员培训。针对基层单位人员素质偏低的实际,举办三级单位领导干部培训班、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班、三级单位预算财务人员培训班、基层堤管工作人员培训班、基层公文和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以及三级单位维修电工、闸门运行、水文勘测等工种的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单位领导的能力,增强职工的综合素质。

强化单位内部建设。继续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进规范化管理,着重规范维修养护公司的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堤防收费项目的管理,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加强档案管理,使所有三级单位档案均达到局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

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做好局机关申报委级和省部级文明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岳城、邯郸、邢衡、德州、水闸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力争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年内获得突破。力争汤阴、内黄、南乐、德城河务局和袁桥闸管理所跨入地市级文明单位行列,海兴河务局跨入县级文明单位行列,其他单位保持原文明单位级别。以开展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各级机关的整体水平,塑造良好的形象。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对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内涵认识不够,一些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是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不平衡,进度有快有慢。

三是水管体制改革经费迟迟不到位,各单位经费较为紧张,影响了“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是对基层领导和职工的大规模培训工作还未展开,下半年培训任务较重。

五、恳请海委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是畅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下达渠道。请委积极向水利部反映情况,尽快下达今年的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经费,并在今后形成正常的经费投入机制。

二是帮助解决困扰我局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堤防违章建筑物清除、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水闸安全鉴定、岳城水库除险加固等问题是影响我局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请委加强调研指导,帮助我们解决上述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请委进一步帮助解决12个三级局的搬迁建设问题,解决局机关综合服务楼、防汛机动抢险队办公楼的建设问题。

篇10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活动组织领导机构。我局成立了由翟学军局长任组长,靳怀堾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办公室、计划处、水政处、财经处、人教处、建管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此项活动的组织和推动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召开全体会议,研究布置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有关工作,确定了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具体安排。

2、开展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一方面配合海委“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调研组对局属大部分基层单位进行了调研,另一方面通过下发调查表等形式对局属各单位基础建设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及“和谐基层建设年”工作计划》,并印发实施。

《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及“和谐基层建设年”工作计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编制了配档表,对基层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工作一目了然,便于各单位实施,也便于检查和考核;确立了责任制,明确了活动开展的分工、进度和质量要求,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提出了激励措施,对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改进明显的单位,在政策,财、物方面将给予适当倾斜,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切实贯彻落实海委会议精神,推动“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全面展开。为贯彻海委系统基层工作会议精神,我局于4月28日召开了全局基层工作会议,局领导,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了海委系统基层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强调活动重点不是简单的物质帮扶,要求各单位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上级的帮扶和输血,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为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最终达到提高基层职工素质、推动工作全面上水平的目标。

4、积极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之间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实行一对一帮扶,提出了帮扶目标,并对帮扶内容和方式做了具体的要求。

5、建立健全沟通联系渠道。为及时掌握了解局属各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开展情况,我们建立了月报制度,要求局属各单位每月底通报本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开展情况。同时,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要求机关各部门建立联系人制度,定期了解基层情况。

6.强化了考核。将和谐基层建设活动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对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同时,对该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效能监察的重要工作来抓。

7、加大了宣传力度。在网站开辟了和谐基层建设年专题,全面报道宣传全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局属各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进展情况

局属各单位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本单位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和本年度实施计划,提出了工作目标,落实了责任人,明确了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和考核办法,并把和谐基层建设年相关任务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纳入本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卫河局加强了南乐河务局达标晋级准备工作的帮助指导;完成了浚县河务局职工食堂改造工程。邯郸局基层各单位完成了堤防基本情况的调查,对档案资料进行了整理,对档案库房进行了整修;进一步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对各基层单位机关院落进行了整体规划,计划汛后实施。聊城局指导冠县河务局开展了工程档案和资料的整编工作。邢衡局举办了宣传和公文处理工作培训班,加强了基层各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的帮扶指导力度。德州局对夏津、武城、宁津、乐陵、庆云河务局的陈旧办公桌椅及文件柜进行了统一更换;拆除了夏津局机关的破旧房屋,并对夏津局机关环境进行了改善,组织实施了宁津、乐陵河务局机关院落改造项目;为基层各单位各添置了一台传真机,并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了图书室和小活动室。沧州局完成了机关院内和海兴局机关院内路面的硬化;完成了东光局办公楼的装饰和美化,铺设了地板砖,粉刷了墙面,并购置更换了部分办公桌椅;为基层局均配备了一台传真机。水闸局在全局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举办了档案管理培训班和防汛抢险技术培训班;指导各基层单位着手建立工程考核专项档案 ;完成了祝官屯枢纽办公楼的修缮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谐基层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及时对活动进行总结,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加强人员培训。针对基层单位人员素质偏低的实际,举办三级单位领导干部培训班、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班、三级单位预算财务人员培训班、基层堤管工作人员培训班、基层公文和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以及三级单位维修电工、闸门运行、水文勘测等工种的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单位领导的能力,增强职工的综合素质。

强化单位内部建设。继续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进规范化管理,着重规范维修养护公司的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堤防收费项目的管理,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加强档案管理,使所有三级单位档案均达到局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

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做好局机关申报委级和省部级文明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岳城、邯郸、邢衡、德州、水闸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力争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年内获得突破。力争汤阴、内黄、南乐、德城河务局和袁桥闸管理所跨入地市级文明单位行列,海兴河务局跨入县级文明单位行列,其他单位保持原文明单位级别。以开展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各级机关的整体水平,塑造良好的形象。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对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内涵认识不够,一些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是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不平衡,进度有快有慢。

三是水管体制改革经费迟迟不到位,各单位经费较为紧张,影响了“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是对基层领导和职工的大规模培训工作还未展开,下半年培训任务较重。

五、恳请海委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是畅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下达渠道。请委积极向水利部反映情况,尽快下达今年的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经费,并在今后形成正常的经费投入机制。

二是帮助解决困扰我局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堤防违章建筑物清除、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水闸安全鉴定、岳城水库除险加固等问题是影响我局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请委加强调研指导,帮助我们解决上述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请委进一步帮助解决12个三级局的搬迁建设问题,解决局机关综合服务楼、防汛机动抢险队办公楼的建设问题。

篇11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在基层生产实践中有许多好的生产管理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提高企业效率,保证企业平稳运营起到很重要作用。作为油田供水企业,我们以“水质优先,民生至上”为原则,创新水厂生产操作管理方式,总结出了一套 “编码操作管理方法”,在水厂日常运行管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编码管理方式的内容和原理

编码管理,其内容就是将岗位上与操作有关的各设备、部件、阀门等进行统一编号,绘制操作流程图,编制操作手册。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利用操作手册实现运行调整全过程安全、简便、准确操作。

编码管理方式涉及水厂净水车间及外输泵房,强调操作过程细化控制。按流程、按步骤层层递进,使基础工艺、设备运行管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使每一名干部员工对操作流程深刻理解、牢记在心,有秩序、有重点、有目标的开展工作,实现操作流程安全顺畅。

二、编码管理方式的产生过程

一次,水厂净水班长赵女士正在厂部办事,班里的实学生打来电话。“赵姐,您让我调节转子流量计,但这么多的阀门,我需要动那个,我给忘了,您告诉我一下吧。”赵女士说调整南侧第二个转子流量计上边的阀门,大学生又说,南侧是哪边?这时赵女士也很迷惑,不知如何解释,于是她不得不亲自跑到现场再一次进行指导。这种情况以前较多见,如何解决呢?在厂领导、技术员、班组的共同探讨研究下,制定初步方案,先将净水车间各阀门编号,设计编号编排规律,并绘制工艺流程图,在工艺流程图上进行模拟练兵。通过模拟练兵,发现此方式实用效果较好,于是进行现场试验。首先按流程图工艺编码进行编码制作,并到现场将编码对应粘贴,使每个阀门、设备都有唯一编号,编号按规律排列,直观、清晰,便于职工观察。在工艺流程图上将编号标出,并编制操作手册,职工可按操作手册和工艺流程图安全、顺利、准确的进行流程操作,避免误操作的出现。外输泵房还将机泵的各个部分进行编号,并标注注意事项、维修保养内容、如何操作,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操作依据。

三、编码管理方式的使用效果

编码管理方式在水厂应用以来,水厂运行岗位操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水厂推进精益管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保安全,使操作简便化。在编码管理方式实施以前,班组人员流程调整过程中都会细想该做什么,要动哪些阀门,并在调整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因为操作空间内阀门数量较多,要避免调整错误。就在职工全部认真工作的时候,还有时会将阀门误操作,虽不至产生严重后果,但对生产运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职工劳动强度增大。编码管理方式实施以后,职工按照操作手册上的流程顺序,依次对相应编号的阀门进行流程调整,不仅流程调整顺畅,还节省了流程调整时间,避免流程调整错误,保证了运行调整安全,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水厂净水车间以前在流程操作环节至少需要30分钟,而且操作后还要仔细的检查各工艺阀门操作是否正确,容易把相邻的两个阀门弄混导致开错阀门,造成厂区跑水事故。自从编码管理方式使用以来,每次流程调整在20分钟之内肯定完成,并确保操作无误。此方式为水厂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二是高水平,使维护及时化。对设备部件进行编码(主要应用于大型水泵),并在巡检操作过程中按照编码手册严格检查部件运行情况,即使遇到微小异常,都可以及时发现,并尽快处理解决,实现设备维护的及时性,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平稳。在一次巡检过程中,外输泵房职工发现水泵的联轴器下有极少量橡胶垫圈细屑,这说明了这台泵联轴器的误差可能偏大,如果长期运行误差会逐渐增加导致电机振动加大。对此,他们按照编码管理手册的指示校验联轴器误差,使机泵在最佳状态运行,保证了运行平稳。

三是高效率,使培训优质化。编码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指导职工日常工作,而且对新转岗的职工及实习人员的培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编码管理方式实施以后,班组长先将工艺流程图及设备、阀门、编号等给他们讲解一番,让他们对整体工艺有个宏观意识,随后带领他们逐个工艺、设备、阀门进行了解,全部了解之后,再让他们自己对照编码管理手册进行“纸上谈兵”,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提问,由班组人员解答,在对工艺流程了解后,进入实际演练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师傅提出流程调整内容,徒弟进行实际操作,操作过程中师傅全过程指导,当遇到问题时及时纠正,没有问题时,提醒他们注意事项。通过这种方式,以前需要1个月才能完成的培训工作,现在2周就可以全部完成,并且效果极佳。

四、编码管理方式对基层工作的启示

编码管理方式只是创新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它的启示,我们认为创新基层生产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创新基层建设。基层建设工作创新,就是通过加强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班组建设、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班子的领导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操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共同完成企业赋予基层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篇12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党的十精神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各地都加强了社会管理工作,创新了管理模式,而每一种管理模式都需要基层干部去落实,他们的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的态度、能力,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影响力,政策着执行力,群众的满意度,群众的信任度。他们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是党的政策得以实施所离不开的重要环节,我觉得下沉、服务、融合、为民、提升,是每个基层干部工作必备的五个方面,只有坚持这五个方面,一切立足于实,我们的社会化管理工作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党的政策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群众才能真正的得到实惠,党群关系才能真正血浓于水,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一、下沉

党的十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下沉,沉到底层,沉到群众中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是一种工作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工作下沉的深度、力度取决于我们对群众工作的态度。很多地区实行的网格化管理是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群众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难点问题及目前干群关系的松散性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管理模式,它是由过去那种被动应对问题到现在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达到改善民生、助推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而参与管理的网格管理员多是各机关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才能采集到准确信息,充分掌握基层民情,才能听到老百姓真实心声,做到工作重心和实际情况不脱节,因此基层干部我们一定要学会下沉,沉下身子,沉下心,下沉我们的工作阵地,下沉我们的工作重心,下沉我们的工作作风,下沉才能接地气,下沉才能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才能摸排到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根源,才能了解群众真正所急、所想、所需,管理才能有的放矢,问题才能防微杜渐,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二、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既是基层工作的本质,也是基层工作最突出的特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工作实质上是一套综合服务系统,党的每一项为民政策举措都要通过这一系统及时为百姓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建立起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是所有基层干部的职责所在。工作下沉时,我们是信息采集员,利用信息搞好服务就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对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协助健全组织、建章立制,凝聚人心;对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帮助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寻找门路,对综合治理问题,我们需要排查预警,建立安全隐患台帐等等,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群众的事不分大小都是我们的服务目标,基层的群众不分亲疏都是我们服务对象,只有为群众搞好服务,让群众满意,才能提升我们工作的认同感,工作中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三、融合

融合是基层干部工作的核心,做好联络员、协调员是基层干部的基本要求,为保证工作开展顺利,基层干部需要在各单位之间沟通协调,管理中为群众做好服务,解决摸查出的各种问题更需要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当然更需要学会与群众的融合,因此基层干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学会融合,一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业务专长融合到管理工作中,二是学会融合各部门关系,避免工作中的条块分割、职责不明,三是融合与群众关系,让群众参与到管理中来,让管理和服务实现无遗漏、无盲点、无缝隙,得到群众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基层管理水平。

四、为民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为民是工作的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为民”我们的管理就是空中楼阁,为民既是我们感情所系,也是我们工作的推动力。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民就是我们工作的重心,用真诚的心、无私的爱、一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技巧,架起群众工作的桥梁,为民、惠民、便民是我们工作的宗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