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教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30 08:3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防雷教育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防雷教育知识

篇1

通常发生雷电的云叫做积雨云,与雷电有关的云层还有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等。云的形成是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等的共同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夏天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水汽不断上升,形成大范围积雨云,随着积雨云的发展,地面受近地面云层的电荷感应,也带有与云底相反符号的电荷。当云层里的电荷积聚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窄的通道强行放电,由于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被灼热,可高达6000~20000℃,所以发出耀眼的强光,这就是划破长空的闪电,而通道上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使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造成巨大声响,就是人们随即听到的震耳欲聋的雷声,雷电是这一过程的综合称谓。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自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后,建筑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然则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电脑、网络和通讯设备越来越发达,智能化建筑增多,电气化设备对电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雷电除直接击毁物体并致人员伤亡外,还将产生巨大的瞬间电磁场变化,其电磁感应造成的瞬间过电压会通过电源、天线、信号收发设备等线路侵入室内设备,这就是现在人们习称的“感应雷“。其可击毁设备或元器件;造成传输及存储的信号、数据受干扰或丢失;可使电子设备误动作或瘫痪,造成系统停顿、传输中断、网络遭到破坏。间接损失一般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所以“感应雷“的防御是现代防雷的另一重头戏。

夏季人员防御雷击很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活动增多,但却往往忽略了自身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各地频有发生雷击伤亡事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雷击造成伤亡达一万多人。所以,遇雷雨天气时,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空旷地区,不要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避雷设施的建筑物内。

2.不可躲在大树下避雨,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树下停留,必须与树干和枝丫保持两米以上距离,并尽可能下蹲,双脚并拢。

3.不要触摸金属或潮湿物体,随身携带的金属物件也应尽量移开身体,以免成为引雷的介质。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8-02

专业知识课的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教育的中核心环节。机械类专业学生觉得专业课程枯燥无味,如同嚼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要把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得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教学艺术。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讲授法是专业知识课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局面,而变为具有启发式的讲授。启发式讲授法的核心是在于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判断去理解、去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启发式讲授法的内涵是:一要启发学生“温故”而“知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如讲授发电机的原理课时,就要联系物理学中已学过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具体应用。这时,老师利用提问或回忆的方式,首先巩固电磁感应定律的知识,然后再结合发电机的结构,说明发电机发电原理。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基础知识,而且易于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二是运用形象化教学进行启发,对扩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会十分有效。如讲授《机械制图》中正投影这一重要概念时,可先举出学生熟知的形象化例子:“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一队运动健儿迎着朝霞奔去,在他们的后面出现了一个个长长的影子,这些影子就是运动员在大地上的投影。”但是在《机械制图》中,要求能完整、准确地表达物体真实形象化的比喻:“在日当中午的时候,在平整的操场上摆平一张桌子,地面上会出现桌面的影子,由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大小与桌面完全相同,这个影子就是桌面在操场上的正投影。”三是要相互启发教学。相互启发教学是指由于学生之间对教师讲授内容理解程度不同,以学生理解的思维反馈给老师,进行再探讨、再启发的教学方法。四是要采用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充,有利于对纵向知识的巩固和横向知识的联系。

2.探究式教学要引人入境。在专业知识课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带学生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已置身于一个即将涉及的一个未知领域,通过自己思考、消化、得出结论。例如在《机械基础》课中,讲授轴的分类时,通常的做法是把轴按受载情况分为转轴、心轴和传动轴三类,然后再举一些工程实践中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讲课比较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首先举一些常见实例;车床上的主轴、自行车的前轴、汽车主传动轴等,教师在举完例子后,不再继续讲解,而是引而不发,让学生自行分析这几种轴的受力变形特点。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弄清哪些轴可以传递扭矩,哪些轴在承受弯矩,在总结归纳学生分析结果之后,再引出关于轴的分类概念,效果比平铺直叙要好。因为这些概念里面包含了学生思维劳动成果。

二、教学艺术的运用

1.何为教学艺术。一个既讲究教学方法,又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更能产生吸引力、感召力、诱导力等艺术魅力,把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之境界,让学生们在一个快乐、舒心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教学艺术可以产生启迪效应,震撼效应、感染效应等。教学艺术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三种审美趣味:谐趣、意趣、情趣。谐趣是指教师讲授课形式、技巧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意趣是指教学中思想内容所产的审美趣味;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三种审美趣味形态的巧妙结合,产生了上述教学艺术效应。可见,教学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是教师循循善诱着学生进入专业知识海洋的美学力量。

2.“表演”艺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机械类专业知识课教师,想要把课堂教学做到引人入胜,就要以“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表演”的思维训练教学。表演教学训练从以下几点入手:

(1)学会“亮相”的技巧。“亮相”是戏剧中的术语。在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章节的开始,都应有一段“前奏”,这个“前奏”就像“亮相”一样,一是“亮”出教师本人,二是要“亮”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抓住“前奏”这个时机是很重要的。通过“亮相”宣染课堂气氛,创造出具体生动、独特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情境中毫无阻碍地接受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亮相”可以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一是感染式,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感染学生进入课程的“胜境”。二是设疑式,教师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打动学生心灵的问题,随着教师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兴趣。三是解疑式,在讲某门课或某一章节前,针对学生对所教内容存在的片面的、不正确的影响学习积极性的观点,对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授课内容,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四是引入式,专业知识课教师对贯穿本课程的核心概念,应通过生动事例,把学生引入一种追求知识的境界。

(2)合理运用“眼神”。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眼神的几种方法:①“明亮”的眼睛上讲台。教师上讲台之前,即使是身体不好、情绪不佳,也应提起精神、坚定信念,用坦荡自然的眼神,让学生触目心热,轻松愉悦,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②以眼神配合语言,表达教师的感情。③以视线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以视线环顾整个教室,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反映,检验教学效果。

(3)“动作”要有艺术。直观、演示教学是专业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认识规律,按感知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直观的实体,如实物、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讲述技术术语、工艺过程、原理结构等内容。如讲“螺纹车刀的几何形状”,单靠讲述学生难以理解,采用直观的螺纹车刀模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直观、演示的表演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模拟小品演员、魔术演员等动作加以渲染课堂,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语言”要与时俱进。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笔者这里说的是,教师也应在恰当时机说一些时流语言、网络语言,比如:“给力、Hold得住、不放弃不抛弃”等,这些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效果,走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和发挥专业知识课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专业知识课课堂教学艺术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感情原则,即热爱原则。专业知识课教师对所教专业和所教内容要有深厚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情感染给学生。同时,对所教的学生要有深厚热爱之情。没有这两个热爱之情,不可能追求教学艺术和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即使有好的教学艺术也难以运用和奏效。二是激励原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教师的教学能否成功、学生的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三是律己原则,就是教师严格要求自已的原则。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29-02

植物分类学是农林院校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草业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植物分类学基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及毕业实习的顺利完成。因此,近几年,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植物分类学的教学改革,不同的学校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

植物形态术语是学习植物分类课程的基础,形态术语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掌握科属特征及正确使用检索表精确检索植物具有关键作用。在我校,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部分包含在“植物分类学基础”这一章节,计划学时为12学时,其中理论部分6学时,实验6学时。理论课是在课堂上结合文字及图片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实验部分利用实验室材料对细微部分进行解剖观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延续多年,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内容繁杂,通过3次讲课,学生对相关内容不能完全消化,野外对实物分析判断能力较差。(2)实验室虽然能够提供解剖镜等仪器、干制腊叶标本和干燥储藏的花及花序标本以及部分的新鲜标本,实验材料与实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于一些宏观形态特征,室内的实验存在局限性。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对本校2015级园林152和设施152两个班的学生为试点对象,对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部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调整,将教学效果、最终成绩和往届学生进行比较,发现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对形态术语的理解和野外实际运用能力有了显著增加,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一、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提高课堂讲授教学效果

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类型多、内容繁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3次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大量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学时数少、教学时间密集,学生对部分内容出现了“似懂非懂”的情况,说明这部分内容学生听懂了,但是没有将内容完全理解和消化。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对上课方式进行了调整,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调整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对较难理解的内容重点讲解。如:花序的类型这部分,在学生课前预结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将花序的类型用图表的方式进行总结;再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对每一种花序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教师根据花序的特点,在黑板上将各类花序的简图进行绘制,分析花序之间的关系及区别。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教学时间密集造成的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消化困难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现已鉴定的我校校园植物共计41个科,181种。其中,木本植物类28个科,113种;草本植物(包括栽培花卉)13个科,68种。校园植物是学生最熟悉的植物种类,也是学生最易于观察和学习的植物材料。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靠教材和课件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尽管教学课件中显示了较丰富的植物形态图片,但是想要达到让学生对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有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目的,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最主要的是学生缺乏对植物形态特征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为了弥补理论教学环节上的不足,我们充分利用校园植物的多样性、便利性和时效性,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增加学生实地观察新鲜植物、增强感性认识的实践环节,探索实践了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完“植物叶的形态”、“花的形态和花序的类型”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布置小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采集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叶片及花序,进行现场压制标本并以幻灯片提纲的形式进行汇报。对作业内容,利用实验课前5―10分钟的时间,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实践活动的收获,展示形态图片和压制的标本。教师对各组的标本和汇报内容分别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主创新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能力,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以校园为课堂,校园植物为对象,探索实践启发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与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效的互动[5]。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从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为辅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有机结合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案。如上“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A”这一内容时,以校园作为课堂,校园植物为讲授对象,教师以典型植物为代表讲解: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区别分析:单叶互生、对生及簇生之间的关系;乔木、灌木、半灌木、半灌木及木质藤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两性花和单性花、雌性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区别;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及假二叉分枝之间的联系及区别;皮刺、枝刺和托叶刺区分;果枝和徒长枝、芽鳞痕和不同生长年龄枝条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松树、云杉及柏树的区别;等等基础性问题。此外,在校园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介绍校园内常见植物名称,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形态术语的同时掌握校园内常见树木的名称。这种启发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校@植物不仅美化了校园,净化了空气,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又为植物学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新鲜、丰富的教材。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推进了植物学形态术语部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为一体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同时还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我校及相关院校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试验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伟张,华王芳.大学农牧学院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2015,(8):33-36.

[2]吉乃提汗・马木提,谭敦炎.新疆农林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初探[J].高教学刊,2015,(18):97-100.

[3]靳瑰丽,张鲜花,朱进忠,等.“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化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7-28.

[4]张树振,张博,靳瑰丽,等.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6):15-16.

[5]邱爱军,张玲,黄文娟,等.以校园植物为选材的植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3):84-86.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Method of Morphological Terms of Plant Taxonomy

―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DILIXIATI Hasimu,AMANULA Yimingniyazi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90-01

一 “四精”架构的搭建

模式搭建是以实训处为指导者,实训教师为执行者,学生为执行对象进行树状开展,其构建有机紧扣,层层渗透。因此,实训教师这一环节是关键,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对实训目标精心制定、对实训内容精细准备、对实训指导精准得当、对实训评价精益高效。

二 实训目标――精心制定

目标制定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行政部门严格把关下,每名实训教师在学期初会精心制定学期整体教学计划和目标。工作计划目标制定得越全面、越具体,执行越认真,就越有利于管理计划的落实。传统实训中,教师在制定工作计划目标时主要围绕实训的内容、过关率、达成度等来制定;在精细实训模式下,实训教师工作计划目标中不但体现常规任务,更主要体现“安全”、“责任”、“指标”等“细枝末节”。

三 实训内容――精细准备

内容是精细化管理的生命线。单一枯燥的实训内容往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长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更难长期维系。优质的实训内容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与市场步调有效接轨,从而提高实训的实效性。其准备制定和制定过程必须遵循两个原则:(1)实训内容科学、精细、具体。要求实训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前必须认真制定好每周的《实训计划表》和《实训教师安排表》,内容精准定位到每一节课。(2)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的零对接。实训内容必须以企业为导向,要适应企业要求,以企业生产需求及产品零件为主要依据。

四 实训指导――精准得当

过程精准指导是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保障。传统实训教师的指导方式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身份的主体地位,强调严管为先,就很难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实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理念决定了实训指导的效率,学校实训教师的过程性指导理念主要体现为“现场激励法”――“励”字为先,“严”字次之,“法”字为后。只有三者的主次分明,有机结合,教师的实训指导方式才能做到精准得当。

实训教师精准指导方法主要是运用“工厂情境教学法”。课堂也有如工厂的生产车间,需要实训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案、学案,使教学做合一、和谐。如改革后的电控实训指导中,严格参照广州数控机床厂底板安装车间的接线工序,教师把每一根导线的接线工序做明确规定,让学生做到接线有序可依、有图可查,这种做法能让学生在跟查故障点时迅速到位,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电控实操能力。

五 实训评价――精益高效

精益高效评价能有效体现精细化管理成果。传统的课程考核已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精益高效的评价方式以能力为本位,评价学生不仅关注学生取得的技能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实训中对学生精细评价,一定要做到两个“相结合”,有机形成学生精细化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实训过程中,教师采用过程与终结两种评价方式。要求老师每开展一个实训任务,应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等进行过程与终结评价。

2.自评、互评、他评、师评相结合

为了更科学、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自评、互评、他评、师评相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体系。每个实训项目由十个常规任务组成,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训任务,需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精细评价,填写《任务评价表》。自评为主观评价,同组互评分数、异组互评分数、师评为客观评价,最后根据每个的终评分数和终结考核分数,精细评定出学生实际的实训技能水平,教师完成每名学生《学生成绩评定表》。

六 “四精”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