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教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30 08:3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防雷教育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防雷教育知识

篇1

通常发生雷电的云叫做积雨云,与雷电有关的云层还有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等。云的形成是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等的共同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夏天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水汽不断上升,形成大范围积雨云,随着积雨云的发展,地面受近地面云层的电荷感应,也带有与云底相反符号的电荷。当云层里的电荷积聚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窄的通道强行放电,由于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被灼热,可高达6000~20000℃,所以发出耀眼的强光,这就是划破长空的闪电,而通道上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使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造成巨大声响,就是人们随即听到的震耳欲聋的雷声,雷电是这一过程的综合称谓。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自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后,建筑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然则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电脑、网络和通讯设备越来越发达,智能化建筑增多,电气化设备对电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雷电除直接击毁物体并致人员伤亡外,还将产生巨大的瞬间电磁场变化,其电磁感应造成的瞬间过电压会通过电源、天线、信号收发设备等线路侵入室内设备,这就是现在人们习称的“感应雷“。其可击毁设备或元器件;造成传输及存储的信号、数据受干扰或丢失;可使电子设备误动作或瘫痪,造成系统停顿、传输中断、网络遭到破坏。间接损失一般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所以“感应雷“的防御是现代防雷的另一重头戏。

夏季人员防御雷击很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活动增多,但却往往忽略了自身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各地频有发生雷击伤亡事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雷击造成伤亡达一万多人。所以,遇雷雨天气时,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空旷地区,不要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避雷设施的建筑物内。

2.不可躲在大树下避雨,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树下停留,必须与树干和枝丫保持两米以上距离,并尽可能下蹲,双脚并拢。

3.不要触摸金属或潮湿物体,随身携带的金属物件也应尽量移开身体,以免成为引雷的介质。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8-02

专业知识课的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教育的中核心环节。机械类专业学生觉得专业课程枯燥无味,如同嚼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要把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得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教学艺术。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讲授法是专业知识课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局面,而变为具有启发式的讲授。启发式讲授法的核心是在于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判断去理解、去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启发式讲授法的内涵是:一要启发学生“温故”而“知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如讲授发电机的原理课时,就要联系物理学中已学过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具体应用。这时,老师利用提问或回忆的方式,首先巩固电磁感应定律的知识,然后再结合发电机的结构,说明发电机发电原理。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基础知识,而且易于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二是运用形象化教学进行启发,对扩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会十分有效。如讲授《机械制图》中正投影这一重要概念时,可先举出学生熟知的形象化例子:“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一队运动健儿迎着朝霞奔去,在他们的后面出现了一个个长长的影子,这些影子就是运动员在大地上的投影。”但是在《机械制图》中,要求能完整、准确地表达物体真实形象化的比喻:“在日当中午的时候,在平整的操场上摆平一张桌子,地面上会出现桌面的影子,由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大小与桌面完全相同,这个影子就是桌面在操场上的正投影。”三是要相互启发教学。相互启发教学是指由于学生之间对教师讲授内容理解程度不同,以学生理解的思维反馈给老师,进行再探讨、再启发的教学方法。四是要采用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充,有利于对纵向知识的巩固和横向知识的联系。

2.探究式教学要引人入境。在专业知识课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带学生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已置身于一个即将涉及的一个未知领域,通过自己思考、消化、得出结论。例如在《机械基础》课中,讲授轴的分类时,通常的做法是把轴按受载情况分为转轴、心轴和传动轴三类,然后再举一些工程实践中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讲课比较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首先举一些常见实例;车床上的主轴、自行车的前轴、汽车主传动轴等,教师在举完例子后,不再继续讲解,而是引而不发,让学生自行分析这几种轴的受力变形特点。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弄清哪些轴可以传递扭矩,哪些轴在承受弯矩,在总结归纳学生分析结果之后,再引出关于轴的分类概念,效果比平铺直叙要好。因为这些概念里面包含了学生思维劳动成果。

二、教学艺术的运用

1.何为教学艺术。一个既讲究教学方法,又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更能产生吸引力、感召力、诱导力等艺术魅力,把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之境界,让学生们在一个快乐、舒心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教学艺术可以产生启迪效应,震撼效应、感染效应等。教学艺术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三种审美趣味:谐趣、意趣、情趣。谐趣是指教师讲授课形式、技巧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意趣是指教学中思想内容所产的审美趣味;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三种审美趣味形态的巧妙结合,产生了上述教学艺术效应。可见,教学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是教师循循善诱着学生进入专业知识海洋的美学力量。

2.“表演”艺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机械类专业知识课教师,想要把课堂教学做到引人入胜,就要以“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表演”的思维训练教学。表演教学训练从以下几点入手:

(1)学会“亮相”的技巧。“亮相”是戏剧中的术语。在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章节的开始,都应有一段“前奏”,这个“前奏”就像“亮相”一样,一是“亮”出教师本人,二是要“亮”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抓住“前奏”这个时机是很重要的。通过“亮相”宣染课堂气氛,创造出具体生动、独特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情境中毫无阻碍地接受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亮相”可以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一是感染式,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感染学生进入课程的“胜境”。二是设疑式,教师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打动学生心灵的问题,随着教师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兴趣。三是解疑式,在讲某门课或某一章节前,针对学生对所教内容存在的片面的、不正确的影响学习积极性的观点,对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授课内容,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四是引入式,专业知识课教师对贯穿本课程的核心概念,应通过生动事例,把学生引入一种追求知识的境界。

(2)合理运用“眼神”。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眼神的几种方法:①“明亮”的眼睛上讲台。教师上讲台之前,即使是身体不好、情绪不佳,也应提起精神、坚定信念,用坦荡自然的眼神,让学生触目心热,轻松愉悦,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②以眼神配合语言,表达教师的感情。③以视线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以视线环顾整个教室,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反映,检验教学效果。

(3)“动作”要有艺术。直观、演示教学是专业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认识规律,按感知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直观的实体,如实物、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讲述技术术语、工艺过程、原理结构等内容。如讲“螺纹车刀的几何形状”,单靠讲述学生难以理解,采用直观的螺纹车刀模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直观、演示的表演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模拟小品演员、魔术演员等动作加以渲染课堂,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语言”要与时俱进。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笔者这里说的是,教师也应在恰当时机说一些时流语言、网络语言,比如:“给力、Hold得住、不放弃不抛弃”等,这些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效果,走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和发挥专业知识课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专业知识课课堂教学艺术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感情原则,即热爱原则。专业知识课教师对所教专业和所教内容要有深厚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情感染给学生。同时,对所教的学生要有深厚热爱之情。没有这两个热爱之情,不可能追求教学艺术和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即使有好的教学艺术也难以运用和奏效。二是激励原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教师的教学能否成功、学生的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三是律己原则,就是教师严格要求自已的原则。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29-02

植物分类学是农林院校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草业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植物分类学基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及毕业实习的顺利完成。因此,近几年,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植物分类学的教学改革,不同的学校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

植物形态术语是学习植物分类课程的基础,形态术语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掌握科属特征及正确使用检索表精确检索植物具有关键作用。在我校,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部分包含在“植物分类学基础”这一章节,计划学时为12学时,其中理论部分6学时,实验6学时。理论课是在课堂上结合文字及图片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实验部分利用实验室材料对细微部分进行解剖观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延续多年,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内容繁杂,通过3次讲课,学生对相关内容不能完全消化,野外对实物分析判断能力较差。(2)实验室虽然能够提供解剖镜等仪器、干制腊叶标本和干燥储藏的花及花序标本以及部分的新鲜标本,实验材料与实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于一些宏观形态特征,室内的实验存在局限性。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对本校2015级园林152和设施152两个班的学生为试点对象,对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部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调整,将教学效果、最终成绩和往届学生进行比较,发现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对形态术语的理解和野外实际运用能力有了显著增加,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一、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提高课堂讲授教学效果

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类型多、内容繁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3次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大量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学时数少、教学时间密集,学生对部分内容出现了“似懂非懂”的情况,说明这部分内容学生听懂了,但是没有将内容完全理解和消化。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对上课方式进行了调整,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调整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对较难理解的内容重点讲解。如:花序的类型这部分,在学生课前预结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将花序的类型用图表的方式进行总结;再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对每一种花序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教师根据花序的特点,在黑板上将各类花序的简图进行绘制,分析花序之间的关系及区别。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教学时间密集造成的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消化困难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现已鉴定的我校校园植物共计41个科,181种。其中,木本植物类28个科,113种;草本植物(包括栽培花卉)13个科,68种。校园植物是学生最熟悉的植物种类,也是学生最易于观察和学习的植物材料。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靠教材和课件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尽管教学课件中显示了较丰富的植物形态图片,但是想要达到让学生对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有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目的,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最主要的是学生缺乏对植物形态特征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为了弥补理论教学环节上的不足,我们充分利用校园植物的多样性、便利性和时效性,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增加学生实地观察新鲜植物、增强感性认识的实践环节,探索实践了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完“植物叶的形态”、“花的形态和花序的类型”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布置小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采集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叶片及花序,进行现场压制标本并以幻灯片提纲的形式进行汇报。对作业内容,利用实验课前5―10分钟的时间,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实践活动的收获,展示形态图片和压制的标本。教师对各组的标本和汇报内容分别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主创新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能力,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以校园为课堂,校园植物为对象,探索实践启发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与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效的互动[5]。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从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为辅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有机结合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案。如上“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A”这一内容时,以校园作为课堂,校园植物为讲授对象,教师以典型植物为代表讲解: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区别分析:单叶互生、对生及簇生之间的关系;乔木、灌木、半灌木、半灌木及木质藤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两性花和单性花、雌性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区别;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及假二叉分枝之间的联系及区别;皮刺、枝刺和托叶刺区分;果枝和徒长枝、芽鳞痕和不同生长年龄枝条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松树、云杉及柏树的区别;等等基础性问题。此外,在校园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介绍校园内常见植物名称,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形态术语的同时掌握校园内常见树木的名称。这种启发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校@植物不仅美化了校园,净化了空气,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又为植物学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新鲜、丰富的教材。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推进了植物学形态术语部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为一体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同时还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我校及相关院校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试验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伟张,华王芳.大学农牧学院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2015,(8):33-36.

[2]吉乃提汗・马木提,谭敦炎.新疆农林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初探[J].高教学刊,2015,(18):97-100.

[3]靳瑰丽,张鲜花,朱进忠,等.“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化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7-28.

[4]张树振,张博,靳瑰丽,等.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6):15-16.

[5]邱爱军,张玲,黄文娟,等.以校园植物为选材的植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3):84-86.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Method of Morphological Terms of Plant Taxonomy

―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DILIXIATI Hasimu,AMANULA Yimingniyazi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90-01

一 “四精”架构的搭建

模式搭建是以实训处为指导者,实训教师为执行者,学生为执行对象进行树状开展,其构建有机紧扣,层层渗透。因此,实训教师这一环节是关键,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对实训目标精心制定、对实训内容精细准备、对实训指导精准得当、对实训评价精益高效。

二 实训目标――精心制定

目标制定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行政部门严格把关下,每名实训教师在学期初会精心制定学期整体教学计划和目标。工作计划目标制定得越全面、越具体,执行越认真,就越有利于管理计划的落实。传统实训中,教师在制定工作计划目标时主要围绕实训的内容、过关率、达成度等来制定;在精细实训模式下,实训教师工作计划目标中不但体现常规任务,更主要体现“安全”、“责任”、“指标”等“细枝末节”。

三 实训内容――精细准备

内容是精细化管理的生命线。单一枯燥的实训内容往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长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更难长期维系。优质的实训内容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与市场步调有效接轨,从而提高实训的实效性。其准备制定和制定过程必须遵循两个原则:(1)实训内容科学、精细、具体。要求实训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前必须认真制定好每周的《实训计划表》和《实训教师安排表》,内容精准定位到每一节课。(2)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的零对接。实训内容必须以企业为导向,要适应企业要求,以企业生产需求及产品零件为主要依据。

四 实训指导――精准得当

过程精准指导是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保障。传统实训教师的指导方式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身份的主体地位,强调严管为先,就很难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实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理念决定了实训指导的效率,学校实训教师的过程性指导理念主要体现为“现场激励法”――“励”字为先,“严”字次之,“法”字为后。只有三者的主次分明,有机结合,教师的实训指导方式才能做到精准得当。

实训教师精准指导方法主要是运用“工厂情境教学法”。课堂也有如工厂的生产车间,需要实训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案、学案,使教学做合一、和谐。如改革后的电控实训指导中,严格参照广州数控机床厂底板安装车间的接线工序,教师把每一根导线的接线工序做明确规定,让学生做到接线有序可依、有图可查,这种做法能让学生在跟查故障点时迅速到位,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电控实操能力。

五 实训评价――精益高效

精益高效评价能有效体现精细化管理成果。传统的课程考核已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精益高效的评价方式以能力为本位,评价学生不仅关注学生取得的技能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实训中对学生精细评价,一定要做到两个“相结合”,有机形成学生精细化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实训过程中,教师采用过程与终结两种评价方式。要求老师每开展一个实训任务,应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等进行过程与终结评价。

2.自评、互评、他评、师评相结合

为了更科学、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自评、互评、他评、师评相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体系。每个实训项目由十个常规任务组成,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训任务,需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精细评价,填写《任务评价表》。自评为主观评价,同组互评分数、异组互评分数、师评为客观评价,最后根据每个的终评分数和终结考核分数,精细评定出学生实际的实训技能水平,教师完成每名学生《学生成绩评定表》。

六 “四精”成效

篇5

一、前言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更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实训课程是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要手段。从整体上看,经管类专业的实训课程开发及教学方法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共性的问题是:实训课程的开发研究的力度不够,教学的课程化程度低,教学设计粗放,效果不佳;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比较狭隘,过分强调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成器”教育,忽略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素质提升的“成人”教育; “能力本位”的课程思想站主导地位,更多地将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等。本文将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对实训课程的开发模式提出思路。

                   二、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训课程主要有以下类型:

    1、根据实训的功能不同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

   (1) 单项实训。这类实训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单一工作任务、单一工作技能、或单一方法和单一工具而设置的实训科目。

   (2)综合实训。这类实训主要是针对某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完整工作过程、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而设置的集过程、任务、方法、工具、技能于一体的实训课程。

   2、根据实训目的不同分为:认知实训、技能实训、项目/任务实训。

  (1)认知实训。这类实训是针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而设置的实训科目。实训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没有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前,对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要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技能实训。 这类实训是针对基本技能、专项技能或综合技能的训练要求而设置的。实训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各种必要的手段、工具与方法,获得或增强各种必备 的技能或能力。

  (3)项目/任务实训。 这类实训是在模拟工作情境的条件下,选择职业工作中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任务,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工具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3、根据实训环境的不同可分为:仿真实训和全真实训。

 (1)仿真实训。这类实训是在模拟的企业经营环境下进行的实训。仿真的环境主要有:企业组织仿真、业务仿真、规则流程仿真等。主要训练方法有沙盘演练、博弈对抗等。

 (2)全真实训。所谓全真实训就是建立经营性全真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与社会、与企业直接交流的平台。如成立校内商贸公司、校内超市、会展公司、物流公司等, 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项实训多、综合型实训少。 实训大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单一,缺乏生动活泼的职业综合能力的专题性、综合性实验实训,训练层次低。

   2、理解型、技能训练型实训多,工作(任务)型实训少。 实训多为随堂的理解型实训和技能训练,而按照工作导向的工作(任务)型实训少,缺少职业工作的真实任务和完整的工作过程,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隔离,因而难以有效的学习和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3、静态的、模拟的实训多、动态的、全真的实训少。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实训最普遍的是在实验室里利用各种教学软件来模拟现实业务操作流程,实训仍停留在纯粹的物化条件层面。实训中教师布置多、规定多,学生则照葫芦画瓢,单调的复制,自我发挥空间小,导致“情感疲劳”。

   4、动作技能训练多,智慧技能、职业态度等多元技能的训练少。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实训主要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承和具体业务操作方法的掌握等层面。对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各项相关智能的训练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的缺失。

    5、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职业情境下的综合性、真实性的学习情境的建设。大多数院校的硬件实训设施,像计算机、局域网、互联网等都已经具备,但是,缺乏教学模拟软件、教学仿真系统,业务资料和基本数据准备不足,导致实训的效率低下和教学的效果不佳。

三、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综合业务实训课程的开发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基本能力、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岗位操作技能为导向,以工作过程(流程)为主序,以工作项目(任务)为核心,积极探索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态 度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

     1、实训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背景,选择若干典型岗位,确定实训的业务内容。 (2)选择一个典型的、综合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或业务流程,设置相应的业务环节,将各个业务环节中的典型业务工作作为实训内容。

      2、课程结构的设计。 课程的结构可以采用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辅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者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驱动为主,辅以项目(任务) 两种方式进行设计。

     3、课程开发的模式。由于受现行职业教育环境和体制的限制,实训课程的开发仍将以模拟环境下的实训为主,主要可采用以下四种模式:

   (1)“部门/岗位型实训”模式。是指在模拟工作情境的条件下,确定部门/岗位的主要业务,以训练履行部门/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增强部门/岗位适应性、系统性的综合实训。这种实训模式下,主要适用于业务分工固定、业务操作性强、工作岗位具体、岗位之间关联度大的专业。如会计、银行、酒店管理等专业。

  (2)“过程/流程实训型”模式。 是指在模拟工作情境的条件下,选择典型、规范、完整的工作过程/业务流程,由学生处理业务,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业务流程,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的综合性实训。主要适用于业务操作程序性强、工 作内容综合性强的专业。如国际贸易、审计、物流管理等专业。

  (3)“项目/任务型实训”模式。 是指在模拟工作情境的条件下,选择职业工作中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任务,以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实训。主要适用于工作任务固定、任务处理灵活、工作独立性强的专业。如、企业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4)仿真/博弈型实训”模式。是指在模拟的工作情境条件下,由学生仿真地从事经营业务,提高在动态的、竞争性的、不确定条件下分析决策能力的实训。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带有外部竞争性的经营活动,训练收集分析信息、制订经营计划、选择经营方案的分析决策能力的训练。适用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

(二)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理想的实训途径。高职经管类专业在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共性的特点。因此,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以专业群为“单元” ,合理地将不同专业的生产性实训统一起来,提高基地的运转效率,避免浪费。例如,校内超市就包含有物流、市场营销、会计等多个专业的生产实训过程。建设模式主要采取学校自建和校企共建两种形式。

  (三)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深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至少由七种基本智力组成,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反省智力。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七种能力的组合体,不同的组合构成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经管类专业的实训要重视训练学生各项相关的智能,提高学生运用多项智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进以动作技能为主的实训项目 ,完善实训内容,训练多元智能。实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将来处理实际业务时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训内容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实验实训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相关智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旨在训练学生各项相关智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项目。

   2、丰富实验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强调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实训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的实验,其实际运行过程中包含了太多的环境因素和人的因素,实训过程的难以控制,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时,要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实验实训内容更加贴近现实。

(四)依托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流程,开展实训教学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思想就是工学结合,具体地说,就是以项目为主线,紧密围绕学习领域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并渗透到各个学习情景中。学习情景是工作情景的真实化或仿真化,借助场景模拟、现场教学、专业实习等各种具体教学形式,让学生体验工作情景。通过要求学生在真实化或仿真化的情景中去思考,去做,并且反复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综合营销技能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建新.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环节“外包"初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l0.

[2]闵靓,肖圣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3.

篇6

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综合课程框架下的一种混合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为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的同时,也力求兼顾美术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要求。这类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通常既重视幼儿对艺术作品欣赏与创作的感受、体验,及对幼儿情感、态度等的培养,也重视幼儿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幼儿对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和内化。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有时由教师确定,有时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发起,兼具预设性和生成性两种特点。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一般是先根据幼儿的经验和主题的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再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活动目标的,活动内容和目标均具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当活动是由教师根据预设的目标、内容和步骤来开展时,这类活动呈现出较高的结构化程度;当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在主题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和经验,对预设方案作出调整并发起,或是由幼儿发起时,这类活动则呈现出较低的结构化程度。〔1〕

在主题活动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可使幼儿获得必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幼儿在活动中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类美术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对教师开展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准确把握活动设计意图,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还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反应,对预设的活动内容或活动过程作出适时调整,对幼儿的需要作出机智回应。

二、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

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常渗透在一定的主题活动之中。它不是单一的美术教育活动,而是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将美术与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中的其他门类,或与社会、科学、语言、健康等其他领域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活动。

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将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互相整合,可以破除二者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局限,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整合应该是一种自然、适当、有机的融合和相互渗透,而不是生硬的简单相加。

将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相整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美术为切入点和主要活动内容,同时适当兼容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内容,以达成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整合,这种整合的目标主要指向美术发展领域。二是根据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让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相互融合渗透,使儿童的艺术学习与其生活、情感以及社会、科学、语言等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整合,形成更为整体性的经验,这是一种融合程度更高的整合方式,其目标指向同时兼顾美术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三、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

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学科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活动目标的设定通常有学科化倾向,活动内容的选择也会较多地考虑美术的内在序列和要求。〔2〕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通常不被提倡,但由于其活动目标较单一和明确,活动内容和步骤多是事先确定好了的,教师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因此在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选择开展这种类型的美术教育活动。

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学科为取向,某种程度上更易帮助幼儿由易到难、较系统地获得一定的美术表达技能,也便于新手教师在短期内较高效地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当然,这种类型的美术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活动内容常常脱离幼儿生活,甚至导致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技能的枯燥训练。为避免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时,可以采取一些“变式”,如将系列美术教育活动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为线索加以串联,使幼儿能够在成系列的美术教育活动中较为持续地探索他们的关注点,获得较系统的经验。这种变式兼顾了学科取向与儿童发展取向这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可顾及幼儿美术学习方面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特征,也可顾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发展水平和需要等。

四、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是一种结构化程度较低的活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大多为美工区活动,它是一种儿童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活动通常不设置统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自主地与同伴、教师互动。〔3〕当然,教师也可以投放特定材料、进行适当引导,如,引导幼儿开展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美术活动。与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相比,美工区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更强,活动的组织较开放,活动的状态类似于游戏。

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既可以由幼儿自发生成,也可以是美术教学活动或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拓展,还可以与班级其他游戏活动相结合。作品既可以是由幼儿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幼儿以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的,作品创作时间较宽松。美工区的环境布置主要着眼于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且富有美感的区域,因此,可在区域内用张贴、悬挂、摆放等多种方式陈列一些适宜幼儿欣赏的大师                 作品、工艺美术品,或提供展示幼儿作品的平台等。

五、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所处社区或大自然中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因这一类美术活动是在园外进行的,相对于园内美术活动,其结构化程度更低。活动目标通常着眼于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或审美素养,较注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类美术活动更趋生活化,幼儿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土、沙、石、枝条、树叶等来进行创作,或开展写生、摄影、参观、欣赏活动等,这类美术活动有利于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

在社区/自然情境中组织开展美术活动,一般可以与郊游等户外活动结合,在活动中注入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审美素养。在活动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社区和家长资源,如组织亲子共游活动,在家长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相关的美术教育活动;或组织幼儿到人文景点参观;或组织幼儿开展郊游写生活动,让幼儿与美丽的大自然亲密接触。社区中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场地、资源,如节庆活动、公共绿地、大型沙地等,都可充分利用。

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户外活动,这对于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要协调好与家园、社区的关系,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尤其是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此外,教师还需具备较好的设计及组织活动的能力,在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渗透或穿插适宜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

六、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亲子园教师为0~3岁低龄儿童及其家长所设计、组织的美术教育活动。教师在设计这类美术教育活动时,要坚持“以幼儿教育为主,适当兼顾家长教育”的活动原则,以激发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促进幼儿的艺术成长为目标,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美术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提高艺术素养和美术教育指导水平。亲子园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关键是要符合低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活动形式可以有较为正式的教师与亲子面对面的美术教育活动和亲子美术工作坊活动等,一般来说,后者的亲子自由探索程度与创作空间更大。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引言

2014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自此,国家开发银行对于棚户区改造的大规模融资支持拉开序幕。国家开发银行安徽分行棚户区融资工作起步早、力度大、创新多,在系统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棚户区改造是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在芜湖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评审过程中一些粗浅思考,对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方式类型、特点、成本等进行分析,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二、安置方式类型

棚户区改造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改造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使广大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对于如何“进楼”,主要包括政府统建安置房、政府购买安置房、货币化补偿三种方式。在具体的棚改实践过程中,三种安置方式均存在,以安徽分行支持的芜湖市2014年棚改项目为例,三种安置方式的比例为47:22:31。三种安置方式实践中广泛存在,但各方在认识上却有差异。对于政府统建安置房的方式,做法最为普遍,各方认识也比较统一。货币化补偿的方式,可以在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找到依据,但也有人认为货币化补偿成本较高。对于政府购买安置房的方式,各方认识差异较大,从不同角度容易得出不同结论,媒体上的报道也提出涉及“救市”等。

从开行的信贷政策来看,对于政府统建安置房支持力度最大,信贷政策清晰,争议小。对于政府购买安置房以及货币化补偿方式,开行信贷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其中,货币化补偿不能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政府购买安置房,需要地方政府合理统筹,制定相应购买办法,且购买价格不超过当地商品房均价,在此基础上予以支持。

从地方政府实践来看,对于购买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政策也在越来越清晰。2014年7月29日,福建省住建厅印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各市县政府可以采取政府收储方式,积极稳妥收储商品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8月11日,湖南省住建厅印发《关于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政府可回购普通商品房用于保障性房源。另外据2014年7月22日《财经国家周刊》报道,住建部正密切关注并调研地方政府以回购商品房用于安置房的棚改新模式,当时机成熟,会对这一模式做得好的城市经验进行推广。

三、安置方式比较

三种不同的安置方式,各有优点和弊端。

(一)政府统建安置房

政府统建安置房是指政府负责安置房规划、土地、审批、资金、建设、验收、分配、管理等全过程。

该模式优点在于:一是政府统筹安排,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行动迅速,且房型房源可控;二是土地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三是可以按工程进度支付资金,即期安置资金支付压力较小。

该模式主要弊端有:一是建设周期长,过渡成本高。从地块征收到安置房建设、竣工交付一般需要4-5年,如遇征收困难,长达7-8年,导致财务成本、群众租房过渡成本较高(以芜湖为例,临时安置费每月每平方米15元,18个月后增加50%,24个月后增加100%),另外群众长期租房过渡怨言较大;二是房屋质量难以控制。政府建设安置房质量成本控制难以达到房地产企业的专业水平,后续面临的质量投诉较多;三是分配难度较大,顶楼底楼分配较为困难,商业门面和附属设施存在管理或运营不善的问题;四是物业管理收费较难,导致物业服务不到位,群众意见大;五是集中安置社会问题较多。棚改居民集中安置,棚改区变成安置区,引发的治安等社会问题较多;六是寻租环节较多。房屋规划、建设、安置、管理由政府操作,漏洞较多,容易滋生腐败;七是后续转让较难。一些安置区为划拨用地,难以办证,后续转让较为困难,群众意见大;有的地块评估后办了证,但土地真实价值难以体现;八是系统性风险较大。大面积的政府建设安置房对房地产市场构成冲击,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由于各地的棚改冲动,导致棚户区改造规划已经远远超出1000万户,仅安徽就规划改造146万户。按照安置率1:1.2考虑,若全部采取新建安置房方式,预计全国棚改规划完成后,需新建房屋1600万套左右,每年需要新建400万套左右房屋。2013年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7.87亿平方米,按90平方米测算,竣工套数为800万套左右。则新建棚改房屋占存量竣工商品房的50%,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大,且全部采取政府统建,可能会导致后续存在一系列的风险隐患。

(二)政府购买安置房

政府购买安置房在实践中存在不同的形式,包括政府购买商品房、开发商“竞地价、限房价”代建安置房等,核心是开发商建房、政府购买,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该模式优点在于: 一是房屋质量高、物业管理好。商品房质量好政府统建安置小区,周边生活配套齐全;二是安置周期短。出棚即能进楼,居民基本无需在外租房过渡,避免长期过渡带来的生活不便,政府也节约过渡费用;三是群众选择多。回购商品房可以给被安置户更多可选择的余地,可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地段、楼盘、户型,实现分散安置,避免集中安置带来的社会问题;四是寻租环节少。政府参与环节减少较多,减低寻租空间;五是后续转让易。购买的商品房产权完整,为出让土地,后续转让方便,群众的财产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和维护。

该模式主要弊端有:一是开发商及房源的选择上可能存在寻租空间;二是购买价格的合理性;三是媒体和舆论风险(救市)。这就需要政府做好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依据,合理安排,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严格招投标程序,降低购买成本。

(三)货币化补偿

货币化补偿是指根据被征收房屋的市场价值直接给予现金补偿。该模式优点在于一次性付款,征收速度快,不用支付过渡费,资金周转迅速,棚改的资金效应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该模式弊端在于:一是对于价值较低的被征收房屋,由于商品房价格较高,棚改居民拿到货币补偿后无法在市场上购买到商品房,需要自己补差价;二是政府即期资金支付压力较大。

该模式适合市区中心的棚改地块。以芜湖为例,选择货币化补偿的主要集中在镜湖区等城市核心区域。为了更好发挥该模式优点,解决其弊端,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二是为选择货币化补偿的棚改居民和开发商搭建集中交易平台,争取开发商优惠折扣,政府同时给予适当契税减免,降低棚改居民购房成本。

四、关于政府购买安置房可能存在“救市”的认识

对于政府购买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的做法,认识的主要差异在于该模式可能涉及房地产“救市”。近些年来,由于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小,政府长期坚持调控政策,媒体总的舆论方向是打压房地产市场,所以媒体对于房地产“救市”高度敏感。事实上,在钢铁、船舶、汽车等等行业,“救市”是个中性词。开发性金融的内在逻辑也是顺境隐于市,逆境托举市。对于房地产市场,多年调控,房价越调越高,市场并未因为政策的打压而价格下降,同样因为政府购买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而导致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较小。根据恒大集团许家印的发言“房价的24%是税费、30%以上是地价,剩下才是建造成本”。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涨跌核心还是在于土地供应价格,取决于政府的土地政策,土地供应量大小等因素。所以相比较于可能存在“救市”疑义,政府购买安置房存在较多优点,综合权衡,政府购买安置房的模式是值得肯定的。

五、关于安置方式的成本比较

按照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安置成本是由被征收房屋的价值所决定的。由于被征收房屋价值的唯一性,无论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安置,理论上成本都是一样的。按照芜湖市征收相关政策,选择购买安置房进行安置的,采取对安置房和被征收房屋双向评估、互找差价的方式结算。考虑到政府新建安置房需要支付的过渡费等因素,则货币补偿和政府购买安置房的成本应略低于政府新建安置房成本。

那如何解释不同安置方式在投资估算时候的差异呢?以芜湖市为例,按照可研报告的测算,货币化补偿的平均成本为5429元/平方米、政府购买安置房平均成本4135元/平方米、政府新建安置房平均成本为2694元/平方米。主要差异在于:一是选择货币补偿的群体主要为市区核心位置,被征收房屋的价值本身较高,而政府新建安置房的群体多为其他区域的房屋;二是政府新建安置房成本测算中土地价值为划拨方式取得,该部分为隐形成本,当政府通过购买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时,虽然购买单价较新建安置房高,考虑到开发商拿地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入了财政,两种方式的综合成本并无显著差异。以芜湖市伟星幸福里小区(商品房)为例,商品住宅每平方米市场均价5900元,其中包含楼面地价每平方米1905元、税费1272元,剔除以上两项政府收入,实际安置成本每平方米为2723元。三是政府新建安置房单位成本(2694元/平方米)仅为建安成本,未考虑过渡安置费、物业管理成本、安置浪费等成本,新建安置房的实际建设成本较此成本要高。

六、选择安置方式的原则

棚改是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征收过程也极容易出现各类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棚户区居民相对弱势,安置的主导权主要在政府手中。为了更好的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最大程度的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政府需要在安置方式选择上把握以下原则:

(一)最大程度尊重居民的意愿,坚持多元化安置

不同的棚户区居民家庭情况迥异,在房屋的选择偏好上差异巨大,需要考虑的因素涉及经济条件、子女上学、上下班距离、家庭人口、物业管理等等方方面面,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充分的征收调查,摸清居民意愿是前提条件。最大程度的摸清被征收居民的意愿,尊重民意,坚持多元化安置方式,还选择权予被征收居民,真正满足群众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好棚改工作。以芜湖市为例,芜湖市在实际操作中制定了《关于在房屋征收中做好模拟搬迁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采取多元化安置方式,变政府决定地块拆迁安置的旧模式为“模拟搬迁”模式,由县区房屋征收部门模拟拆迁公告,对居民的改造意愿进行调查,对于改造范围内房屋权属、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情况组织调查登记,让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安置方式,同意改造户数达到改造范围内总户数90%的方可启动有关征收工作。模拟搬迁工作准确度高、工作周期短,大大节约了成本、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极大的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芜湖市镜湖区的万家牌地块通过采取多元化安置办法,110天即完成了全部征收任务,群众满意度在90%以上。

(二)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力量,坚持市场化安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棚户区改造作为一件国家层面的政策性大事,在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也要处理好政策性业务和市场化运作的关系。棚户区改造要坚持政府主导,在改造范围、区域、进度上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在具体操作中,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市场的力量,避免政府大包大揽,能交给市场的,政府尽量不做。以安置房的建设为例,如前文所属,政府统建安置房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部分安置房源的选择完全可以通过开发商建设、政府回购的方式来实现,或者政府直接购买市场上存量的商品房。

如果政府能够真正把握好三种不同安置方式的特点,最大程度的尊重居民意愿,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棚改居民安置,棚改工作可以做的更好,真正发挥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的良好效应,让广大居民早日出棚进楼。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注重的是实践型人才。科学在进步,消费水准也在不断上升,导致企业招聘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化。现在企业招聘的首要条件就是动手能力要强,一张简单的毕业证书已经跟不上这个社会的步伐,现在的社会要求的是实践经验。因此,在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有助于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的良好发展,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二、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就业,中职教育以培养全面性的人才为主,主要表现在实践经验,创造能力等方面。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每一次的改革都昭示着教学内容可以发展的更好。机械类专业应该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实践大于专业,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应非常的强,基础知识理论丰富。

1.通过实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处于什么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都需要积极性和兴趣,然而动手操作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中职机械类的理论课应该包括课堂实验,课堂实验可以检验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并且课堂实验还可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内容,这样更便于学生的记忆。课堂实验可以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础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2.通过实训检测能力。实训有很多个步骤,学生首先要确定一个实训内容,接下来收集关于实训的资料,提出不同的见解和问题,之后根据资料解决问题,最后就可以开始实训的真正内容了。实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以检验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3.突出素质实践教育。素质实践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实践后,教师或者是企业负责人给出的评价。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素质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素质也是每一个公民都具备的硬件条件。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会有意地去考察应聘者的素质实践教育,往往高素质的人都是笑到最后的人。素质实践教育绝大部分都存在于隐形的实践教育,在不经意的时候已经完成了素质考验,因此,无论何时都应当保持高素质。

三、实践教育的方法

就教育方式来讲,教师永远都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教育的重点在于因客观环境施教,教师不能在室内给学生讲述一大堆关于室外实践的理论知识,而不带学生去室外亲自动手操作。教师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与高科技相结合,采用电视录影片、光盘、CAI课件多种方式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我国政府承诺:以200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基础,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削减40%~45%。在此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中部地区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中部地区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加大,碳排放是促进中部崛起所面临的不可忽视的约束因素。已有研究表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类福祉必然带来一定量的碳排放,但只要提高碳排放绩效,实现高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水平并不必然带来很高的碳排放[1]。因此,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人类福祉之间的绩效关系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目前,将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关联起来进行碳排放经济绩效分析开始成为低碳经济研究的热点。从已有研究来看,一些关于碳排放经济绩效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关注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复钩问题[2,3],主要着眼于经济视角,表征的是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经济产出,即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或碳排放的经济效应[4,5]。

一些研究已经开始重视人类福祉视角的碳排放绩效问题。诸大建等指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指标难以全面刻划碳排放绩效,尤其是由于福祉门槛效应的原因,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指标度量仅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而非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6]。显然,基于福祉导向进行碳排放绩效研究是民生福祉建设下更具创新意义的研究命题。在这一方面,王圣云对中部六省人文发展(人类福祉)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比较研究[7]。诸大建等基于经济社会福利视角提出了碳排放绩效衡量指标,并对二十国集团进行了实证分析[8]。谌伟等基于福利视角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其效应进行了评价,并对中、美、英三国进行了比较分析[9]。综上可知,尽管关于福祉视角的碳绩效研究在国内一些研究成果,但在理论方面,主要在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的概念界定、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证方面,对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部地区进行碳排放绩效实证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将首先在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图解分析基础上,基于福祉导向以及福祉提升的去碳化视角,提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的概念框架和内涵;然后基于碳排放绩效的概念框架以及碳排放量、人类福祉的计算公式,构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测评模型;再对中部六省1990年~2008年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价和时空比较分析;最后应用LMDI分解法对中部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效应进行分解研究。

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1 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概念框架与图解分析

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人类福祉水平的提高。然而,提升福祉必将受到碳排放的约束[10]。碳排放绩效概念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小的碳排放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作者之见,经济发展的去碳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提高过程。从福祉导向来重新界定碳排放绩效,福祉提升的去碳化过程则是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提高过程,即福祉趋向最大化,碳排放趋向最小化的动态过程。因此,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可用人类福祉指标和碳排放指标的比值来表示。图1中,横轴表示人类福祉,HW0表示基期的人类福祉,HWT表示T年的人类福祉。纵轴表示碳排放,以CE表示。从A到B,碳排放指标值不变,人类福祉从HW0到HWT。从A到C,人类福祉指标值不变,碳排放从CE0到CET。将AB称为福祉增长过程,AC称为去碳化过程,图中阴影部分即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提升区域。

1.2 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评估指标与模型构建

目前,较好的福祉测评指标有ISEW(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11],ISE(Index of Economic Welfare,经济福利指数)[12]和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人文发展指数)[13]。其中,人文发展指数(HDI)是依据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的衡量人类福祉最简明、最著名的指数,由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和收入指数综合而成[13]。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人文发展指数是人均意义上的指标,为了保持统一,碳排放指标采用人均碳排放量,人口总量采用户籍人口数。

碳排放量计算则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8类,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和天然气。根据燃烧的燃料数量以及碳排放系数来进行碳排放量估算,碳排放系数计算公式为:碳排放系数=氧化率×含碳量×低位发热量。各种类型燃料碳排放系数见表1。计算出各种化石燃料的碳排放系数,与各种燃料的消费量相乘即可计算出各种燃料的碳排放量[5]。

构建的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评估模型见公式(1):

CEPHW=■=■=■=EPHW・CEPE (1)

CEPHW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Human Well-being)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衡量单位碳排放所获得的人类福祉;HWI(Human Well-being Index)为人类福祉指数;EPHW(Economic Performance of Human Well-being)为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成果的民生享有。CEPE(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Economy)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PGDP(Per capita GDP)为人均GDP;PCEI(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为人均碳排放量。可见,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即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和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的乘积。

1.3 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的驱动效应:分解方法与模型构建

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效应的分解模型采用LMDI分解法,该方法由Ang[14]等人提出,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因素分解模型。根据LMDI模型,基期和T年的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可表示为CEPHW0和CEPHWT,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可表示为CEPHW0和CEPHWT,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可表示为CEPE0和CEPET。从基期到T年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变化值为总效应HCEP,由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变化值EPHWeff和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变化值CEPEeff两部分组成,见公式(2)-(4):

CEPHW=EPHWeff+CEPEeff (2)

EPHWeff=■・Ln(■) (3)

CEPEeff=■・Ln(■) (4)

若EPHWeff、CEPEeff为正值,表示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变化促使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增加,称为增量效应,表现为驱动效应;反之,称为减量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

1.4 数据来源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即2006年《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的中部六省。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出版的历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历年中部六省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因为1990年和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并不是采用现行取对数的方法来调节人均GDP(PPP$),而是使用Atkinson收入效用公式进行人均GDP的折算(UNDP,1997),因此按取对数方法对1990、1995和1997年的人均GDP指数重新进行估算,使其具有可比性。为了使指标数据保持年份一致,本文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等数据选取年份和HDI数据保持统一,分别选取1990、1995、1999、2005、2008年的数据。

2 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评估

2.1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

1990年~2008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先增后降,呈现倒U型,在1999年达到最高,2000年后中部六省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并未提高,反而下降。1990年~2008年,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基本上一直呈现河南最高,江西次高;山西最低,安徽次低;两湖居中的格局。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得分最高的河南和得分最低的山西相比,1990年河南是山西的3.5倍,2008年增加为5.2倍,可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省际差距明显(图2)。从图2可见,1990年~2008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的省际绝对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变过程。但总体而言,其省际差距是扩大的。

2.2 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

从图3可以看出,1990年~2008年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整体呈递减、趋同趋势,其省际差距趋向缩小。1990年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得分最高的河南是得分最低的湖北的1.4倍,而2008年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得分最高的江西比得分最低的湖北仅高0.056。需要指出的是,2005年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得分处于最低值;2005~2008年,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均略有上升,表明经济发展成果的民生分享步伐开始加快。

2.3 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

从图4来看,1990年~2008年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整体呈递减态势,其省际差距整体缩小。1990年中部六省的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极差为1.91,2008年为1.08。1990年~2008年,河南的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一直最高,江西次高;山西最低,安徽次低;两湖居中,这种格局和趋势与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特征较为相似,表明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决定。河南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降幅最大,由1990年的2.43降低到2008年的1.34,降低了1.09;山西降幅最小,从1990年的0.52降低到2008年的0.26,降低了0.26。

3 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分解与测度

3.1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测度

1990年~2008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波动较大。其中,1990年~1995年,河南、江西、安徽三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为增量效应,对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表现为驱动效应;山西、湖北、湖南三省的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为减量效应,对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表现为抑制效应。1995年~1999年,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均为增量效应,且较之1990年~1995年的增量效应更为明显,其中湖南由1990年~1995年的减量效应到1995年~1999年变为增量效应,最为明显。1999年~2005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均为减量效应,其中湖南的减量效应最为明显,江西次之。2005年~2008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均为减量效应,减量效应比1990年~1995年整体有所减弱,唯有河南减量效应仍较严重,表明河南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对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的抑制效应较为突出(表2)。

3.2 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测度

1990年~2008年,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整体是递增的,呈增量效应,且呈趋同趋势。但1990~1995、1995~1999、1999~2005年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均为减量效应,对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兼为抑制效应。2005年~2008年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均为正值,对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为增量效应,起驱动作用。其中,河南从1990年~1995年中部六省最低值-0.831到2005年~2008年中部六省的最高值0.092,增速和增幅明显;山西从1990年~1995年中部六省的最高值-0.032到2005年~2008年中部六省的最低值0.020,降幅显著(表2)。

3.3 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测度

由于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和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的综合作用,1990年~2008年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总效应波动较大,和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的波动特征较为相似,但幅度较之略小。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效应由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和经济福祉绩效效应的叠合,当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是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总效应的决定性效应。换言之,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总效应主要由其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决定的(表2)。

4 结论和讨论

第一,1990年~2008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先增后降,在1999年达到峰值,但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单位碳排放量的经济产出并未提高。1990年~2008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省际差距明显。尽管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存在较为明显,但中部地区提高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仍然任重道远。1990年~2008年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整体呈递减、趋同趋势,中部地区经济福祉绩效的省际差距整体在缩小。中部地区在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的过程中竞争十分激烈,表明经济发展的增速仍快于民生福祉的增速。1990年~2008年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整体呈递减态势,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省际差距整体缩小。中部地区人类福祉增速低于碳排放增速,但这一趋势在2005年后有所趋缓。

第二,1990年~2008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波动较大。1990年~1995年,河南、江西、安徽三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为增量效应;山西、湖北、湖南三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为减量效应。1995年~1999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均为增量效应。1999年~2005年和2005年~2008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均为减量效应。河南、江西、安徽三省在1999年之后由增量效应转为减量效应,即由驱动效应转为抑制效应。山西、湖北、湖南三省则经历了“减量效应-增量效应-减量效应”的波动变化,即由抑制效应到驱动效应再到抑制效应的动态变化。

第三,1990年~2008年,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整体是递增的,且呈趋同趋势。但1990~1995、1995~1999、1999~2005年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均为减量效应,2005年~2008年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均为增量效应。表明2005年之后,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开始由减量效应转为增量效应,即由抑制效应变为驱动效应,对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总效应起到了驱动作用。

第四,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现阶段主要由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决定。由于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和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的综合作用,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总效应和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的波动特征相似。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与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的叠合,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是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总效应的决定性效应。

第五,中部地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能源消耗较大,对碳排放空间的需求较大。本研究对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及其效应进行时空演变定量分析,对于指导和促进中部六省节能减排、产业优化升级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参考价值。在碳减排目标与碳排放空间的双重约束下,在经济持续发展和福祉提升的未来导向下,提高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是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人文发展与低碳发展之间的协调高效发展,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人类福祉与碳排放的逐步脱钩,将是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潘家华,庄贵阳,陈迎. 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6-8.

[2] 赵一平,孙启宏,段宁. 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6(3): 128-134.

[3] 孙耀华,李忠民. 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87-92.

[4] 何建坤,苏明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9(10):42-47.

[5] 潘家华,张丽峰. 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5):49-50.

[6] 诸大建,刘国平. 碳排放的人文发展绩效指标与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73-79.

[7] 王圣云. 中部地区人文发展的生态效率评价[J]. 经济地理,2011,31(5):827-832.

[8] 诸大建,刘国平. 基于碳排放的中国人文发展效应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1(4):29-34.

[9] 谌伟,诸大建.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低么:基于福利视角的国际比较[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56-62.

[10] 王圣云. 福祉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20.

[11] 赫尔曼・E・戴利. 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0-128.

[12] Osberg L, Sharp A.. An index of economic well-being for selected OECD countries[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2,48(3): 291-316.

[1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附录.

[14] Ang B. W. 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Practical Guide[J]. Energy Policy, 2005,33(7): 867-871.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its Effect Decomposition in Central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Well-Being

WANG Sheng-yun1,3, SHI Li-jiang2, XU Shuang-xi3

(1. Center for Studies on Cent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7, China;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12, China;

篇10

一、以教育部《基本要求》为准则,进行教学法的研究

1.以《基本要求》为基准,以应用能力考试为指挥棒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应用、实用、够用”。应用能力考试突出的也是“应用、实用、够用”。我们把《基本要求》,也就是“蓝皮书”发给每位担纲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并组织他们认真学习、讨论。在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题攻关小组,认真研讨“应用能力考试”的教学方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结合各个专业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的“应用、实用、够用”。

2.以教育部《基本要求》为准则,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自2002年以来教育部高教司对《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了改革,广西教育厅(桂教[2004]1号)文件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以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指导,根据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学校主管副院长、教务处处长组织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厅的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扭转过去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法为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法。并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中心,强调教学、产、出的综合能力,基础教学要突出“应用、够用”,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第二年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选修课,突出“实用”;组织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让全院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提高他们语言的应用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农类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英语是一门语言,不能简单按照普通课程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英语。如今,世界上的英语教学方法流派不下十几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英语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教学版都在为我们演绎着这一主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是时展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是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而是以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运用的现代要求为立足点,选择一种既符合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现实,又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综合不同的方法,也就是综合法。从理论上讲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班级,综合法应该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立足于大学英语的现状,与时俱进,赋予综合法―大学英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些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英语的能力,以便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二、根据教学内容和材料组织教学

1.勤于实践,练习说话。我们充分利用看图说话这部分来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用单词、词组或简单的句子说出每图画的内容,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活跃,踊跃发言,特别能调动他们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看图说话,是围绕“运动”(sports)这一主题进行的,大多数同学都很踊跃地参与看图说话这一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幅图的内容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教学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法,融会贯通精读部分。精读部分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的内容呢?(1)利用导入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英语作简短的介绍(Brief introduction)。如第一册第五单元,“History of Pizza”。简单地对“比萨饼”的历史介绍。(2)利用提问法。教师就课文内容设计6-10个问题要学生回答(事先要做好预习)。(3)利用讲解法。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疑难句。(4)利用翻译法。翻译课文的长难句,并介绍翻译方法。如第二册第四单元Reading A中倒数第二段中的句子:“In the 1920s came television which develop fast to b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dvertising media.”这个句子时间状语位于前面,主句是倒装句,后跟着的是定语从句,此句子的翻译技巧在于定语从句部分,因为定语从句较长,所以不要把它翻译到所修辞词之前,而把它翻译成并列句,此句的译文为“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电视,它很快发展成为最受欢迎的广告媒体之一。”(5)利用总结法。对课文作个简单的归纳,并指出本课文中的重点及难点。(6)利用复述法或是表演法。通过复述课文或角色的表演练习学生们的听说。教师的方法多样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上就能激发互动的气氛。

3.讲练结合,习得语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语法是关于虚拟语气的特殊语法,先复习虚拟语气的普通用法,如三种时态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中虚拟语气的用法,结合例子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只有掌握了一般用法才能理解其特殊用法,最后,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4.多听,掌握技巧。在给学生进行听力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1)由浅至深的练习,如句子的连读,句子的重音及弱读等,如:He lives in London,lives in可以连读,连读是指同一个意群里前面的单词以辅音结尾,后面的单词以元音结尾;句子的重音及弱读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实词都重读,相反,虚词则弱读,如:She wanted you to write it,want和write都是实词要重读;(2)进行大量的泛听练习,通过简单的泛听练习之后,可以说打下了听力基础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听力过程中就可以稳步前进了。(3)充分利用校园电台给学生练习听力,我校购进了大量的英语对话磁带,有日常用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B级听力、四、六级听力、还有趣味故事、英语歌曲等,每天都按计划播放,学生自觉收听(学生每人配了一副耳机),经过反复练习,效果不错。

5.讲练结合,巩固知识。大部分练习课堂完成。不同的题型使用不同的方法。形式多样。有的是学生自愿上黑板做,有的是口头做,有的是课外做,如中译英部分就是学生在课外做。

6.练习写作,从易到难。训练学生的写作,先是从基本句型开始,写一些基本的东西,从写贺卡、名片、食谱、通知过渡到电子邮件、传真、收据、感谢信、邀请信及贺信等。学到写电子邮件时,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本学期都要给课任教师写一封电子邮件,学生感到很有新意,结果这次作业完成得特别好。

三、教学效果

对2003高园林031班、高园艺032、高牧医031、电子商务032进行测试,结果如下:每道题的平均分如下表:

篇1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范围内对于专业技术性人才的迫切渴求也推动了中职教育加速成长,我们的办学也正向着多元化、高质量的目标迈进,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践对于中职的在校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而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对于中职机加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来说,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一、实践教学评价的应用原则

(一)实践教学评价必须要做到以生为本。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所采取的评价方法必须从中职学 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适应中职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可以考虑快频小步、分散难点的措施,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信心,锻炼自身技能。并且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实践教学评价要侧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往的实践教学评价通常是以理论教 学评价模式为主。通常采取五级等级制或者是百分制来进行评价。然而对于那些 生产性特点显著、技能要求较强的实践项目来说,则无法达到具体岗位的专业要求。比如,要加工某个零件,企业的要求是必须要让所有工序都能符合图样的基本要求,以此视为操作合格。所以我们也要相应地采用以正确完成零件的数量作 为评价标准的方式 。

这类评价方法的核心内容是技能的充分发挥、知识的整合运用、师生及生生间协调沟通情况和创新意识等。这些都能充分体现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并且树立学生正确的实践态度,提高学生的成本意识等多方面的职业素质。

二、中职学校机加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措施

在中职机加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方面,当前多数学校采用的方式是过 程评价法、绝对评价法以及综合评价法。通过这些方式来评价学生们在专业实践 中的实际训练和学习的情况,进一步坚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励他们向着目标努力学习,发挥了重要的调节教学活动的作用。首先,绝对评价法指的是教学评价的标准与企业的生产一线的生产性标准相一致,同时结合了中职学校机加类专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评级按标准。绝对评价法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体现职业要求,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态度及成本意识等多方面的职业素质得以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其次是综合评价法。指的是综合运用过程评价法与绝对评价法来实现中职学校机加类专业高年级学生综合训练项 目的教学评价。综合实践项 目为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是过程评价法。过程评价法也是最为考验学生基本功的评价方法,指的是教学评价的标准源于企业技术型人才在完成某一生产任务时所 应学握的程序性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过程评价法的应用目的是考评学 生其中某方面技能的水平,其考评的重点是系统性与综合性。

1.实践教学评价方法所应用的评价工具。在中职学校机加类专业的教学评价中。通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工具,比较常用的评价工具包括:行为观察记录、交谈法、技能实演、实践报告及各类测试等。通过如上方式的充分运用,能够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进行系统地、科学地评价。

2.实践教学评价的适用范围 。

(1)过程评价法适用于专项技能实训考核。培养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掌握某一方面的能力,并将其发展成为特长是专项技能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实习锻炼,学生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岗位的训练逐步地熟悉不同技术环节的衔接、获取信息,以及工作时人员之间的良好配合等。最终让自身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

(2)绝对评价法适用于基本技能操作训练考核。基础作用明显、通用性较强的入门技能内容是中职机加类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课程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考核必须要侧重于绝对评价法的应用。由于这种评价法的评价对象清晰、具体,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与企业生产一线岗位的简单生产任务相适应,因而可采用绝对评价法。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工程技术意识,并为后续专业教学的有序进行做好了铺垫。比如,机加实践教学的评价要求可为以下五方面:①熟悉机械加工操作规程要求和零件加工的工艺要求;②正确使用工、刀、量具的方法;③熟练操作机械加工的相关设备;④根据不同类型零件合理选择相应设备进行加工;⑤掌握各种零件的检测技术。

(3)综合评价法适用于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

把机加类专业的技能以及知识在内的不同教学内容通过实践项目进行充分地整合,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积累工作经验,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实训(含毕业实践)的存在意义,这种实践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当前企业的生产一线的实际生产任务。

篇12

一、分类讨论的含义及组成

高中数学是很多学生的难点,在解题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就必须进行分类讨论,分类求解,最后进行综合解答。

分类讨论贯穿整个中学数学教程,是高中数学难点之一。它不同于其他解题方法,分类讨论要求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在最后又将讨论得到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得出相应题目的求解。分类讨论的组成大致分为要素、步骤、原则三部分。

要素:要素就是指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对象,分类后各自的概念,还有最后区分的标准。

步骤:分类讨论的步骤具体有四个步骤,第一,确定要进行分类讨论的对象和要讨论的区域。第二,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分类。第三,根据从大到小、先易后难的解题步骤进行逐步分类讨论。第四,归纳分类讨论所得出的答案,得出最后答案。

原则:分类讨论要遵循的原则是,首先要确定分类对象,不可重复对象,更不可遗漏对象。确定对象之后要选择正确的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讨论。遇到多级分类,就需要更加仔细地在分类部分中再次分类。

二、高中数学分类讨论产生的原因

1.分类所涉及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函数式子中y=1/sinx。看到这类函数,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sinx,它作为一个变量,同时又作为分母,是不可以为0。在作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排除sinx=0的这种情况,因此,所对应的图像是间断图像,然后再从递增递减性去考虑函数sinx,最终完成解题。

2.分类所涉及的公式

例如,在排列组合题目中的有组合计算方法,8个人分两排站立,A和B之间相邻的站法有多少种。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将题目中确定的两个固定位置当中的任意一个视为整体,那剩下的7个人就分为两排,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组合数,接下就该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对AB进行讨论,将得出答案乘以2,就得出了最终答案。

3.分类所涉及的参变量

参变量这类问题在不等式中出现的较多,例如,(a-b)x0、a-b

4.分类所涉及的约束计算

所谓约束,就是指一些固定的不可改变的条款,如分母不可为零。

三、分类讨论实例

下面以具体例题来说明分类讨论。

例1:在正方体的8个顶点、12条菱、6个面的中心、正方体中心共27点,共线的三点组成的有几个。

解:根据题意,共线的三点组可以分为三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