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标准要求范文

时间:2023-05-30 08:36: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设标准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设标准要求

篇1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96-01

前言

在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的许多环节,我们都要注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在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才能够在整体上有所进步,提出更好的沼气工程设计方案。

1、规模化养猪场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的生猪养殖已经由传统的散养模式向规模养殖模式转变,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畜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大量粪污和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出巨大挑战。

养猪场的污水是高浓度的有机污水,不能按照常规办法进行处理。常规处理的投资额较大,处理工艺复杂,中间管理环节较多,并且运行过程中对动力的要求也较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养猪场污水处理成本太高。要实现养猪场粪污的有效处理,必须改进处理工艺,降低处理费用,简化处理流程。笔者通过调研得知,养猪场粪污对农村生活环境与水源质量有很大影响,是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并且,养猪场粪污处理不及时,对人畜健康带来威胁,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养猪场粪污处理的有效性,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我国目前采用的养猪场粪污处理方式是厌氧发酵,但是因为发酵器的保温效果和密闭性较差,运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得不到保障。有些养猪场采用干稀分离的方式处理粪污,干粪直接打包售卖,废水、尿液以及雨水结果简单处理后直接向外排放。这种方式的处理效果差,并没有达到环保标准。

2、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要求

规模化养猪场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CODcr、氨氮和病原体等污染物,对水体、大气环境、农田及作物等易造成严重污染。而发展沼气工程建设是解决生猪养殖污染,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最经济有效途径之一。

2.1 总体要求

2.1.1 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前应确定科学的建设目的

总体目标是:促进养猪粪污等有机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目的是: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建设,应以生产沼气、沼肥,兼顾畜禽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为主要目的。

2.1.2 其他要求

1)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设计应该符合当地总体规划,与当地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能够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2)沼气工程的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吸收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

3)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设计应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应首先考虑养猪场改进生产工艺,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

4)规模养猪场污染物的特性及其技术参数,以实际测定数据为准。

5)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原料应是养猪场的污水和粪便,应有充足和稳定的来源,严禁混入其它有毒、有害污水或污泥。

2.2 工程选址和总体布置

2.2.1 工程选址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选址应符合养猪场整个生产系统的规划和要求,并应根据以下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1)在畜禽养猪场和附近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2)在畜禽养猪场的标高较低处;

3)有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4)满足防疫要求;

5)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供水供电条件。

2.2.2 总体布置

1)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总体布置应考虑到养猪场远期生产规模扩展的可能性,如必要,应依此作出分期建设方案。

2)总体布置应满足沼气工程工艺的要求,布置紧凑,便于施工、运行和管理。应结合地形、气象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3)竖向设计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坡度,并达到排水畅通、降低能耗、土方平衡的要求。

4)构筑物的间距应紧凑、合理,并应满足施工、设备安装与维护、安全的要求。

3、建设标准

3.1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达到设计的建设目的

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既产出能源、又产出无害化的有机肥料;既节省能源、肥料等费用,又创新的增值的经济效益;既能解决畜禽养猪场的环境卫生问题,又有效解决和减少畜禽养猪场粪污造成了对农田、大气、水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既能为资源综合利用做出贡献,又能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做出贡献。

3.2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规

主要是国家有关建设的法律法规,执行国家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消防安全等政策。

3.3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统筹规划

与城乡建设发展规划、规模畜禽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协调,做到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兼顾远期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规划、设计应保证周围有足够消纳沼渣、沼液的农田土地容量和能力;并配套建设沼渣、沼液处理、排放、消纳和利用的设施。

3.4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因地制宜、规范可靠

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方便、管理规范。

3.5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能保证建成后,通过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正常运行,不直接排放沼气、沼渣、沼液,沼渣沼液处理利用设施应首选将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农田施用或其他综合利用。少量利用不尽的沼渣沼液,应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有效处理,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设计要求是越来越严格,而且在建设标准方面,也会有越来越高的标准,所以在今后沼气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高标准高要求来进行设计。

篇2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该标准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部分,根据一般项、优选项的达标得分情况,细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等级。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为实现绿色建筑二星级的目标,在规划设计阶段,应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五大方面细化绿色建筑目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地下空间的利用,室外风环境,景观中关于乡土植物和乔灌木的选配,室外透水地面的铺设面积及计算。

2.节能与能源利用:围护结构优化,节能设备选型,室内通风模拟分析。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于景观用水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纸,节水喷灌设计,节水率计算。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建筑构件功能说明,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场地废弃物处理。

5.室内环境质量:室内光环境模拟分析,室内声环境模拟分析,建筑热工条件计算。

二、二星级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一)透水地面

透水地面拥有15%-25%的孔隙,能够使透水速度达到31-52L/m/h,远远高于最有效的降雨在最优秀的排水配置下的排出速率,实现雨天无路面积水,夏天比常规路面更凉爽的步行体验。另外,地面材料的密度本身较低(15-25%的空隙),降低了热储存的能力,独特的孔隙结构使得较低的地下温度传入地面从而降低整个铺装地面的温度,这些特点使透水铺装系统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的地面。因此,透水地面可以有效的补充项目地下水系及缓解区域内的热岛效应。

(二)可再生能源利用

1.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需求。太阳能热水器按结构形式分为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和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

2.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表或地下浅层地热等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既能供热又能制冷、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根据冬季热负荷情况设计地埋管系统,保证地埋管满足冬季制热高效运行,夏季制冷时地埋管不能满足供冷需求的部分,采用冷却塔进行散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节水、节电、省材、省地,保证系统运行安全、高效、节能、环保。

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需要有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主要用于无电网的边远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整个系统造价很高; 在有公共电网的地区,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省去蓄电池,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而且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好的环保性能。

光伏幕墙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幕墙的结合,体现了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将光伏玻璃替代普通的幕墙玻璃来达到发电的目的。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三)雨水回收技术

雨水回收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处理后达到使用标准的技术手段,可用于绿化、景观、洗车、浇洒道路、冲厕等。其中,屋顶 雨水相对干净,杂质、泥沙及其他污染物少,可通过弃流和简单过滤后直接回用,处理工艺简单,维护费用低,但需要增加独立的收集管道;而地面雨水杂质较多,污染物成分复杂,需要经过沉淀精滤等处理后回用,处理工艺复杂,但收集混合雨水可利用原有的雨水排水管道,不增加集水管道投资。

雨水回用专项设计要求:

1.以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对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提出合理用水分配计划、水质和水量保证方案。

2.根据项目实际条件,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3.绿化、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避免误饮误用。

(四)节水绿化

1.合理选择绿化植物选用本土植物

在制定景观绿化方案时,甄选植物种类,不种植耗水量大的树种,尽量减少草坪面积。选用适宜当地本土的、耗水量少的植物品种。

2.选择非传统水源作为绿化用水

绿化及道路浇洒采用处理达标后的雨水,绿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明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如管道标识等防止误饮误用措施。

3.合理布置绿化管网,采用节水浇灌措施

按照植物品种选用浇洒方式,采取喷灌、微喷灌或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配备土壤湿度监测系统实现节水管理。

(五)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在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时,CO2 浓度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如果室内空气中 CO2 浓度太高(大于 1000ppm),就会感到空气“不流通和不新鲜”。工作场所空气质量不好可以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疾病,在许多情况下,这是由通风不良引起。CO 是由碳(燃料)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对人体危害较大。高毒性的 CO 可以通过不良维护的或不正确调节的供暧系统进入室内。测量环境空气中的 CO 浓度,可保护人们不会因无色、无味的一氧化碳而中毒。

为了使室内 CO2 的浓度保持在合理水平,应在要求较高的场所(如五星级酒店)或人口密集场合(如超市、百货商店及餐馆)设置CO2 浓度检测器,与空调的新风系统联动,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此外,地下室大空间设置 CO 浓度检测器,与通风系统联动,保持通风良好。

(六)自然采光技术――光导管

光导管,也叫导光管,导光筒,比较正式的名称有管道式日光照明装置,日光照明系统等,是一种用光导管将室外的自然光引进到室 内的装置。与之配套的还有采光装置,以及漫射装置。用光导管进行自然采光是现代绿色建筑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走廊、办公室、厂房、车间、场馆等白天需要开灯的地方。

(七)幕墙节能技术措施

在不改变建筑外立面设计方案的前提下,需考虑如何避免光污染。同时,为保证建筑室内环境自然通风效果,应尽可能提高幕墙可开启面积比例。

1.避免幕墙光污染

幕墙建筑的设计与选材合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18091 的要求,玻璃幕墙材料的反射比应低于 0.3。

2.幕墙的气密性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 规定的 3 级。

3.幕墙可开启

幕墙的设计需要设置可开启部分保证室内的自然通风,玻璃开启比例需达到15%以上。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GB5003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3]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篇3

当前我国地震行业相关建设标准在逐步完善,陆续了台站建设过程中的观测环境技术要求、设计技术要求以及观测方法等标准,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建设标准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加大力度对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提高地震监测准确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立地震监测设施标准体系架构的依据

在国家经历汶川地震后,就加大了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全面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在执行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的基础上,加大了地震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地震前兆台、数字固定强震观测台以及强震动专用台阵的建设,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额定标准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切实保障研究的准确性。中国地震局在明确地震监测设施观测对象的基础上,围绕测震、电磁以及地下流体等多项技术,促进了技术协调与技术管理相融合的学科化工作模式的形成,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并促进分级分类地震监测设施标准的树形结构的形成,为项目体系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2 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标准体系架构的基本原则

2.1 标准化原则

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当前我国地震预报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的研究仅处于技术上的成熟,在技术标准和规范上仍需要不断完善。对于处于探索时期或试验状态的学科观测手段,应当在遵循标准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即那个学科观测手段纳入到定额标准体系中,促进地震检测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得以合理架构。

2.2 专业化原则

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可以分为通用建设部分和专业建设部分,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研究过程中,应当结合相关地区及行业的建设定额标准进行科学化分析,真正实现专业性和有针对性,促进地震监测设施建设额定标准体系的合理化架构。

2.3 同类合并原则

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研究中,针对具有相同技术标准和要求的学科观测手段应当实行同类合并研究,采取科学化的建设定额标准,并细化章节差异,在坚持同类合并原则的基础上,对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切实提高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架构的总体效果。

2.4 继承性原则

总的来看,当前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集成现有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化的体系架构,通过定额标准语相关学科观测手段的技术要求和规范的有机融合,在纵向上形成学科观测手段标准系列;通过定额标准与不同学科观测手段的协调配合在横向上形成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体系。

3 地震监测学科观测手段

学科观测手段分析遵循本项目研究的基本原则,首先仍然沿用现有学科分类进行讨论,即测震、电磁、形变和地下流体等4个方面,其中重力类按传统惯例列入形变学科;虑及观测原理和观测物理量的趋同,且并置观测已成为现代测震台网建设的趋势,强震观测列入测震学科。其次,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过程中地震专业部分主要涉及场址勘选、专业仪器检测、专业仪器安装和专业技术监理等几个环节,在学科观测手段分析中主要考察这几个环节中实际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完备性、和不同手段之间的共性。观测手段的分析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即《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震台站进网技术要求》和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技术规程等。

3.1 测震学科

从专业建设内容分析,单台观测场地勘选和专业仪器检测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标准,但台阵建设和专业仪器安装主要依照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技术规程,对于专业技术监理方面的要求尚属空白。

从观测设施建设方式分析,在测震方面,地面、山洞、地下等类型的台站专业技术要求基本一致,台阵型由于在一个场地建设若干个子台,在相关工作方面存在复用问题,可在单台的基础上减小重复工作量或加调整系数,在定额标准体系研究中可归并为一类;井下型测震台站在场地勘选、安装技术要求等方面与上述类差异较大,可独立作为一类,但目前尚没有安装技术标准;在强震方面,土层和基岩等类型的台站专业技术要求基本一致,而台阵针对应用目的的不同要求亦不尽相同,在勘选技术要求缺乏统一标准,可归并为一类建立定额标准。

3.2 电磁学科

从专业建设内容分析,地磁、地电阻率和地电场单台观测场地勘选、专业仪器检测和专业仪器安装基本形成由国标、行标和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技术规程等构成的技术要求;但电磁扰动、超低频电磁测量、大地电磁测量和网式电磁测量由于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要求;同测震学科一样,专业技术监理方面的要求尚属空白。

从观测设施建设方式分析,在地磁方面,由于观测以设备群集成方式进行,各观测手段的专业技术要求基本相近,在定额标准体系研究中可作为一类;地电场和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在场地勘选、仪器检测和安装技术等方面技术要求相近,可并归为一类;其他手段由于技术要求尚不完善,不具备开展建设定额研究的条件。

4 结论

4.1 现有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总体情况显示,以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和建设定额标准为主要依据所制定的前提条件,能够为多元化地震监测设施专业建设任务的定额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推进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框架图见图1。

4.2 当前我国实际运行的地震监测网络中,尚未建立规范化且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标准规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观测手段的推广应用,并对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研究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的研究,需要在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上加以进一步明确,以促进研究的深化,从而推进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顺利有序开展。

4.3 总的来看,就测震学科观测手段的技术性来看,其成熟时间较早,且应用广泛,各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明确,在对我国近年来实际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能够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推进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中,胡宝慧,杨文东,邓阳,吕志勇.测震设施建设定额的工程实例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3(2).

篇4

1.1 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项目逐渐加多,覆盖人群也逐渐拓宽,所属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相应建设和其对应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管理平台也成为了必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达到科学化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要求,对于协调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2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要求

服务型政府,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另一个观念的转变,以发展目标为公共利益,测量尺度为公共客观要求,达到实现高质公共服务建设政府的要求。在政府职能与建设要求上,将服务公众看成是政府的存在、运行及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政府管理理念上,遵循人本主义原则,积极推动社会公民的建设需求,在管理方式与管理措施上,达到民主管理的建设要求,实现政务公开,在服务内容的建设标准上满足公民的一般要求,为公民需求提供及时、便捷、快速与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在沟通层面上建立效应突出的公众反馈机制,以实现真正为民做主的建设要求。

2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模式

2.1 单项推进

单项推进模式的代表就是四川省推行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标准化,其制定的标准主要适合使用在政府人事部门从属的人才服务机构,此项标准以不同等级层次对不同的人才市场等级与类型进行要求,级别越高的判定标准越好,而级别设定的主要参照物为市场的基础建设条件、基本物质设备、管理模式、服务项目以及服务水平确定等,所表现的是人才服务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社会发展满意程度、知名度及美誉等。级别等级的认定方式与认定程序是先由条件达标的单位提出自愿申请,之后再交给省政单位评估审核。

2.2 系统推进

陕西省是系统推进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开展的一体化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体系的建设要求,是依照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标准,参照劳动保障工作透明度建设与公众满意度建设的标准而建设的劳动保障标准服务体系,通过不断的开创新的政策制度,实现体制机制的完善,实现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统筹建设的要求,实现社会保障工作从经验型转变为标准型的要求。而在实施建设范围上,提倡围绕城乡均等就业机会、推动社会保险待遇均等与推动劳动保障维权均等的要求,有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要求。

2.3 整体推进

整体推进模式在地方政府公平服务标准化推进模式中,包含了整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建设范围内的一般内容。杭州市从2007年开始推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主要职能在于梳理与细化城区政府职能,订立标准化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条例,实现管理要求从粗放化转变为精细化的建设要求。

3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实施要点

3.1 建设指标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