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

时间:2023-05-30 08:36: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产业发展与规划

篇1

巩义市的文化资源环境可概括为:源远流长,深厚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巩义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中国中部古今文明的大通道上。巩义南依嵩山,北望太行,中有黄河穿流而过。陆路、水路皆通,古丝绸之路也从此而过,近代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欧亚大陆桥从此穿过。交通的发达带来了物流、人流、信息流、财富流,自然包含了文明、文化的交流和遗存。

2. 古都文明对巩义文化有较大的辐射和传递。巩义周边古都较多,东有古都开封,西有古都洛阳,北有安阳,加之河南省会郑州的崛起,都为巩义带来了较强的文化传递和辐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目前,巩义市场上的工艺品,大都来自古都开封和洛阳;巩义在春节举行的大型灯会,也引进了开封和洛阳的工艺技术,巩义的文化艺术名家也到周边市地交流、创业,比如书画交流展览,巩义人李公涛在开封创造的翰园碑林等。

3. 巩义本身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很多,历史名人众多,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价值。巩义最有影响力的是河洛文化。境内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郑州市级文保单位59处,巩义市级文保单位100多处,库存文物3万多件,地下文物不断出土。历史名人如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杜甫,人民艺术大师常香玉等不胜枚举。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相舞狮,省市级非遗项目12个。同时,巩义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有传说中的伏羲八卦台,还有河图洛书的历史传奇。

4. 巩义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现代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在巩义有不尽的生产力,雕刻、雕塑艺术,有涉村的石狮石碑雕刻、鲁庄的人相泥塑、木刻等;说唱艺术,有河洛大鼓;演唱艺术,有豫剧、曲剧、越剧等。全市农村剧团已从2002年的两家发展到2010年的50多家,参演人员数千人,全市性剧团调演已举办了8届,累计观众数十万人次,现代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全市文化市场门类齐全,遍布城乡。截至2009年底,共有有证网吧58家,歌厅、舞厅、戏曲茶社51家,图书销售76家,印刷企业41家,复印打字61家,音像销售14家,基本上可以为社会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服务。

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问题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制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十分重要。

1. 制定新规划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为核心,把发展作为主线,把改革作为动力,把统筹协调作为基本方法。同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加强管理与促进繁荣的关系。

2. 主要目标任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健全体系,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培养人才,推进创新,勇于改革,扩大开放,提升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比重,以文化的大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具体到巩义来说,就是要打好基础,优化环境,提高素质,推进发展。提高人均文化资源占有比例,提高人均文化消费和投入,提高文化增长的效益占GDP增长的比重。

3. 确定文化发展的重点:以文化项目带动文化投资,以文化设施带动文化环境的改善,以文化创作和人才培养带动文化精品产出,以文化活动带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以文化交流提高地区文化互动和开放兼容。

三、关于文化产业的推进措施和方法

1. 在领导决策层牢固确立先进文化重在建设的思想。在发展思路上,要确立文化先行思想。先进文化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思想的大解放可以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2. 编制切实可行并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3. 加大投入。巩义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文化的投入,先后建起文化馆、博物馆,建成了全省少见的文化中心大楼,彻底改变了文化管理的条件,特别是投资近2亿元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大楼已经建成,目前进入装修阶段,不久将投入使用。自2007年以来,国家和河南省投资的镇文化站项目巩义有6个,已累计投资142万元。郑州市政府投资的街道办文化站5个,已累计投资106万元。郑州市政府投资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5个,已累计投资778万元。

基层投入文化设施建设也有许多先进典型,鲁庄镇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镇文化中心,举办了两届农民艺术节,已申报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镇、艺术之乡;新中镇文化站总投资170多万元,常年活动不断。村级先进典型更多,石灰务村文化中心投资160多万元,涉村镇西沟村文化大院先后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还有涉村镇涌泉村、新中镇杨树沟村、回郭镇李邵村、米河镇小里河村的文化大院都设备齐全,文化活动不断,深受群众欢迎。

4. 抓文化活动,促文化交流。通过群众性节庆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活动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文化交流,不断把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新的。

5. 创新机制,培养文化干部和文艺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文艺团体,培植新的文化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在创新机制上,目前实行的文广新管理体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2

(一)产业特色分析

1 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园区以“铝电联营”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力、电解铝、铝深加工、铝合金和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高载能、高技术、低污染、环境优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循环产业系统。

2 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在项目引进过程中,紧紧围绕“铝电联营”和循环经济这一中心指导思想,积极引人补链项目和延伸产业链的项目。园区核心企业包铝集团原铝年产能30万吨,年用电量达45亿千瓦时左右,园区内的东华热电有限公司投资25.6亿建设的2×300MW机组项目工程在投产后,2007年已经开始为东河区城区提供集中供热,同时为包铝集团和整个园区提供充足低价的电力供应,为缓解包头地区用电紧张和蒙西电网用电起到重要作用。在铝深加工企业方面,目前包括成基电子、凯普松电子、东联盛电子、三鑫电子、一阳轮毂、富诚铝业、上海汇众等一大批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铝产业企业纷纷人驻园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3 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大。一是改造了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盘活包头市传统的冶金、电力、稀土工业,为包头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城市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广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二是实施铝电联营战略后,解决电价过高制约包铝集团电解铝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还在更新设备、改造工艺,延伸铝的产业链的同时,通过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全面提升包铝集团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做大做强地方优势企业,实现将包铝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合金铝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三是将东河区城区内的企业引入园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合理调整东河区城区经济布局,既减少了城中的污染,发展了三产,同时为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园区内有包头到北京、兰州、太原、西安4条高等级公路,有铁路专线与京包铁路连接。园区核心区内已建成白银路和东西主干道两条道路,道路铺设给排水、安装路灯等配套工程已经完工,使道路两侧实现硬化、亮化。这两条道路的建成连接,将使园区核心区内实现道路贯通。园区距离包头东站和包头机场10公里,现已开通至东北、西北、华南、西南方向客货运输,并已经开办天津至包头乃至西北地区国际集装箱联运。园区内电力资源丰富,电价低廉。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2×300MW机组可为园区企业提供充足电力。园区水力资源充沛。南临黄河,附近的磴口水厂距离园区2公里,日供水能力5万吨,取水口、管道设施、净水装置齐全,可供给园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园区内热力充足。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可为各入园企业提供充足热力。园区周边天然气资源丰富。目前从长庆至呼和浩特途经园区的天然气管道已进园区。并建设了天然气液化站。园区通讯设施完善。已建有网通、联通、铁通公司营业网点。宽带网络已经开通,可方便接入国际互联网。

入园企业除享受西部大开发和环保型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外,同时还享受园区特殊优惠政策。园区服务中心为人园企业提供项目审批过程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

配套服务:园区现具备学校、医院、商住、酒店、商贸、金融机构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包头市轻工业技术学院在园区范围内可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二、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园区。主要的工业生态链有:

煤发电电解锅铝的深加工铝的再生铝的深加工

煤发电高附加值建材生产

煤发电供暖供热

煤发电稀土铝合金生产

煤发电稀土铝合金铸件生产铝的再生铝的深加工

按照上述生态链,园区将划分为电厂、铝厂区、合金铸造区、铝深加工区、建材区、稀土高新产业区等几个产业区,重点发展以下工业和产业:

电力工业:火力发电厂以及与电厂建设相关的设备制造业等。

电解铝工业:电解铝厂、炭素制品制造企业等。

铝加工业:铝铸造、板、带、箔、管、棒、型等加工企业。

建材业:水泥、粉煤灰制品等。

高新产业:稀土应用铝合金等。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道路、广场、绿化等。

其它周边产业:餐饮服务、旅游开发、投资咨询等。

预计到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上。

(一)铝加工产业

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向铝业集聚,按发展产业簇群,以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则建设集中度高、产业链明显、有特色的铝加工工业区,通过搭建平台,引入铝加工大项目,并通过大项目带动下游中小项目,打造出煤电生产到氧化铝、电解铝、再到高精度轻合金和高强度铝材的一条完整的铝业产业链。大力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及下游涂层板材,电子、家电铝箔,工业、建筑型材,中高档铝门窗,同时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发展电解铝,以利于招商引资和降低铝加工成本,实现连铸连轧。技术创新的重点:稀土合金铝、电工圆铝杆、高精铝、铝钛硼丝、铝板、汽车轮毂、汽车摩托车电机用压铸件等。

要做大做强铝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继续构筑和实施一批下游加工项目,如积极引导企业和投资商开发铝彩板加工、铝制品的深加工,实现铝产业由原料型向深加工转型。同时加快稀土在铝中的应用,稀土应用可以使铝及铝材增值100~3000元/吨,可极大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实力。铝的产业链将主要实施的项目有:3000万平方米电解化成箔项目;3万吨铝型材项目;铝业压铸工业园(5万吨热连轧、铸轧铝板带、箔项且、20万吨铸造用铝合金项目、铝铸件、铝合金锭、精铝锭、精铝合金、精铝箔PS、CTP版铝基板材);铝镁工业园;稀土铝电缆、稀土铸造铝合金、稀土建筑铝型材等项目,预计到2010年,铝业产值将达到150亿元以上。

(二)建材业

发展思路:按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论,加快粉煤灰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材系统实施的主要项目有: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板材、粉煤灰砖、硅酸盐水泥、粉煤灰陶粒、隔热耐火砖、粉煤灰矿棉、粉煤灰防火涂料等,以上项目的建设,可解决电厂产生粉煤灰的利用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加快园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

合理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尽力实现资源转换产品的深度加工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形成煤-电-电解铝-铝的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二)推广新技术,切实降耗节支

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等,切实降耗节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水利、能源、交通及公共设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内在素质。同时通过与优势企业联合,吸纳外来资本,带动企业技术进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四)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

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工业生态学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环中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共生系统”。我们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就要依据这种原理,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

(五)鼓励在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流动

要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使区内资源得到梯次开发和实现良性循环流动。生态工业的理想目标就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

(六)运用智力资源,开发绿色技术支持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就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靠的是智力投入和科技进步。智力是园区发展的先导,科技是循环经济的手段。因此,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七)利用政策手段,形成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体系

政府要发挥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当更加注意应用经济激励手段和措施,以及其它激发民间自愿行动的手段和措施,来推动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顺利发展。

(八)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信息系统

篇3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从政府到民間的共识,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里来。在县域,各种文化产业的开展热火朝天,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吸引文化产业人才。一些发展较早的区县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中已经小有成就,如浙江横店影视基地、北京的宋庄、深圳的大芬油画村,以及河北的魏县剪纸之乡等等,在国内外都小有名气。

但我们应看到,大部分区县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明确。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近2万个人造景观、3000多亿投资灰飞烟灭。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在2011年被叫停说明文化产业也存在同实体经济同样的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情况。文化资源并不一定能成为文化产品,“无中生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绝不是异想天开。

县域文化产业不同于城市文化产业。城市人才集中,资金充足,有条件发展高端的文化产业,而县一级由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匮乏,在与城市文化产业的竞争中无优势可言。目前,许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表现出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盲目跟风发展的一些文化产业,超出了自身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能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相比表示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也分别形成了东部模式和西部模式。

1 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呈两种不同模式

受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力、科技水平、人才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两种不同模式。总体上,东部沿海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市场主导模式”,内容以创意型文化产业为主,科技含量相对较高,附加值较大;中西部则是“政府主导模式”,内容以资源型文化产业为主,多与旅游业形成互动。

(1)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市场体系较为完善,投融资渠道较多,加之信息资源畅通,消费能力较强,这些有利条件直接决定了东部沿海城市的“市场主导模式”,即通过市场机制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资金、人才和科技实力等条件的限制,文化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政府的作用,从资金、政策到市场等,政府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政府主导模式”。因为在市场机制还不充分完备的条件下,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对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

(2)与文化资源禀赋相适应

一般来说,中西部更加注重利用本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并且与旅游业形成互动。这种文化产业模式属于资源型文化产业。

相比较而言,东部沿海城市在历史上大都属于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积淀明显不如中西部地区丰富多彩,更缺少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所以,东部沿海城市利用东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条件,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创意型文化产业模式。

(3)与科技、资本、人才等因素相适应

从城市资源来看,东部沿海城市更适合于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门类。东部沿海城市拥有中西部城市无可比拟的城市资源优势,尤其是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科技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間。

在文化资本方面,东部沿海城市显得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民营资本发挥了很大作用,有效地加速了资本向文化产业的集聚。浙江横店集团发展影视产业,正是依赖于其强大的民营资本的背景,有效地化解了经营风险,避免了其它企业在发展影视产业中所经常发生的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一般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民营资本非常活跃,实力也非常雄厚,这是东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比中西部城市更具优势的地方。

2 县域主要发展资源型文化创意产业

近几年,县域文化产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市场经营规模,还是利润增长规模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县域经济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影响,包括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等,当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县域文化产业的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及演艺、工艺美术品、健康体验、特色农业、及大城市文化产业配套等领域。这是由县域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的,目前的县域文化产业项目主要有民族风俗、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宗教道场、名人故居、革命遗址、主题公园等。

(2)县域地区的文化产业是藏富于民的产业,能把当地一家一户的老百姓动员起来。这种文化的传播力量和藏富于民的力量,已经远远大于带动GDP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政府高度重视,以各种方式积极地介人县域文化产业,极大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业集群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因为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从而缺乏规模效益。县域发展文化产业不宜过多,发展的方向多了,资源集中度自然下降。只要立足自身资源、凸显特色,集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一到两种文化产业。比如,浙江横店基于民間资本优势发展成“东方好莱坞”、河北蔚县做大“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县(市)”的山东安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西安曲江新区重现盛唐文化。

(4)文化产品档次不高,创意含量低。目前,县域内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交易基本处于分散状态。一是文化市场粗放,经营分散,交易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文化中介机构少,对文化产品策划、推广和市场运作乏力;三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规模小,产业間缺乏联系,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或产业群;四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名牌产品不多,消费渠道狭窄;五是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闲置和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市场垄断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5)启动和发展具体项目的投融资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来看,县域信贷支持量不足,县域资金外流比较严重,缺少现代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

三、县域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原则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发展的关键。新华咨询一部在为县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原则:

1 立足优势,准确定位。县域文化产业,是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文化资源、人才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文化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县域文化产业在多方竞争的情况下,要抓住重点,经营强项,发挥优势。

2 整合资源,产业突破是关键。文化产业是个开放的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整合文化资源是必由之路,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間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餐饮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业之間的融合等。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巨大生命力就在于与其他产业嫁接和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

篇4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车墩经济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两镇合并更极大地促进了车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规划使城镇变得更现代化、更秩序化,而一个地区的产业状态则可以体现一个城镇的独有个性。因此,在城镇规划中应将产业发展规划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所在区域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方面深入彻底的挖掘,引导产业的孵化、满足产业的发展。

二、车墩的区位与特点

2.1车墩区位

车墩镇,位于上海市区西南,东邻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濒上海母亲河——黄浦江黄金水道,西连松江工业区,北靠沪杭高速公路。全镇区域面积45.3平方公里,有16个村,户籍人口35000人,外来人口8万人。行政中心设在车墩集镇东侧,距松江城区6公里。车墩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高速公路、320国道、车新、车亭、北松公路、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等,320国道和北松公路交叉穿越车墩腹地,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纵横贯通,是途经浙江、江苏、上海的主要交通枢纽。

2.2城镇特点

车墩镇以工业见长,旅游业也方兴正起。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改革开放后,中外客商纷至沓来,车墩成为投资热土,逐渐成松江区外商投资企业最多、上海市台商投资企业最密集的乡镇之一。莘莘学子创业园、华阳工业B区、上海浦江源生产业功能区、以及叁零SHANGHAI创意产业园等经济园区大手笔投入,高标准推进,为接纳大、优、强企业提供了一流的发展载体。与此同时,老上海风貌镇建设的核心区域将为松江新城南部规划区域中沿黄浦江滨江休闲度假和生活区的一部分,更将形成车墩特色的产业积聚区和居住区。

三、规划与理念

3.1规划指导思想

以“打造工业重镇”为依据,适应车墩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车墩镇坚持贯彻“老上海风貌镇”的城市形态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完善,打破行政区划约束,与国家工业园区、规划中的南部新城、西北部现代服务业、南部现代农业布局相衔接,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承与发扬工业重镇优势,运用城镇设计手段,发掘、利用与有机整合自然、人工与人文要素,塑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运营高效且具有车墩特色的白领新镇。

3.2城镇规划目标

通过对车墩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要素的分析,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向东南方向发展,从城镇区域的角度展现高品质的、独具车墩地区特色的城镇风貌。设计中以“老上海”为主要元素并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在尊重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创造一个平衡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个稳定且多样的城镇系统,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和发展策略。

3.3城镇规划原则

在影视乐园南北2.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以“建南改北”为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老上海风貌城镇。北面老镇区重点区域建筑以立面改造为主,商业街、医院、学校等工程也都将凸显老上海风貌。南面为新建城区,新建建筑和设施将作为影视乐园风格的延伸,处处营造老上海特有的经典风情和文化气息。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塑造老上海风貌城镇特色。

四、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随着车墩工业在松江东部经济圈日益重要作用的凸显,车墩将发挥好现有优势,让车墩众多的唯一性得以突出。力争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产业、居民落户于车墩。车墩的发展已有极好的工业基础,基于现有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展思路,发展相关的周边设施,植基产业链,做大做深。以下是基于车墩现有的产业,顺应现有市场需求,对未来城镇建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4.1工业:实现工业质量提升

至2012年,车墩工业产值已达242.7个亿,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提高现有庞大存量的效益将会较为直接、迅速地反映到整个产业的水平提升上来。因此,利用现有工业资源,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一是要提高准入标准,招商引资注重提升产业能级。二是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积极鼓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推动规模企业产品转型。四是要淘汰劣势企业,盘活存量提高产出率。

4.2房地产业:积极打造宜居新镇

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编后,将车墩轻轨22号线以西、北松公路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纳入其中,这一变化孕育着房地产的重大潜在机遇。作为非传统商品房开发区域,在高标准、高水平的整体区域规划下,车墩房产开发具备了后发优势。轻轨开通、土地逐步增值,无疑为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提高导入人口素质从而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层次提供了有利条件。车墩可以开创出上海影视文化独有的楼市板块,从而推动车墩楼市的城市化进程

4.3商业与旅游业:形成增长新亮点

车墩应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一镇两貌”的特色集镇。其中,车墩集镇依托上海影视乐园,以老上海特色风貌为核心,华阳老街则按照明清特色风貌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启动商业、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对接松南郊野公园、影视乐园二期开发等带来的商业和旅游业发展机遇。以松卫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带为地标,主打中高端汽车4S店走廊将是重点发展方向。

4.4生产业:不断升级配套功能

充分挖掘“园区、路带、道口”价值,发展生产业。即以浦江源服务业功能区、松卫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带、重要节点道口为载体,发展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编制好浦江源生产业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区以发展商务流程外包服务(BPO)为主要特色,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研发、后台服务、办公支持、创意产业等六个领域。

五、结语

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城镇的规划和设计只有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抓住特色,才能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城镇建设重要纲领的城镇规划,要如何应对并促进地区产业发展,是规划创新与改革的新课题。车墩镇在编制城镇规划时,基于产业发展构思,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品牌塑造、文化创新、政策配套方面进行一定程度考量,将有利于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奇,孟静.城市规划区内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初探[J].小城市建设,2009(8):16-20.

篇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产业近一两年来在我市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蓬莱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养老产业投资者的目光。

一、现阶段发展养老产业的意义

养老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纯的财政供养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养老正在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区、市场化养老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异地养老、以房养老、“侯鸟式”养老以及生态养老等新模式。

二、我市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努力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持的社会养老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公办敬老院10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家,共有床位1105张,服务老人1035位,共有管理和服务人员127人;民营社会福利中心1个,公办的社会福利中心正在建设中。但是我市养老产业存在着作坊式、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少、无标准、缺监管等特点和问题,要推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三、蓬莱市发展养老产业的优势

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两海;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44.9万人口,地处中纬度,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7℃,鲜有洪水、台风灾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蓬莱农牧业发达,果品、蔬菜、肉食鸡、海产品等在品 种、质量和档次上均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是全国优系红富士重要产区;拥有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16.8万亩,年产葡萄酒14万千升。2012年蓬莱获得“中国海参苗种之乡”称号,成功注册“蓬莱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3月成功注册“蓬莱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蓬莱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东距烟台莱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正在建设的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计划于2014年9月中下旬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年底正式通航;拥有蓬莱东港区、蓬长客港港区、栾家 口港区3个港区,目前已经开辟韩国、日本、香港等国际散货航线和大连、青岛、秦皇岛、上海等多条国内航线。2012年10月,蓬莱港获批为对台直航口岸,有力促进了两岸贸易来往;拥有4条省级公路、206国道、荣乌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德-龙-烟铁路穿越蓬莱境内,形成完善的公路集运网络。蓬栖高速连接荣乌高速和沈海高速,直通蓬莱新港,预计2016 年竣工。

四、蓬莱市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养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1.思想认识不到位。养老产业的产业链条长,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广,涉及的部门多,但是我市大多数部门没有将发展养老产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没有将其纳入整体工作安排中,认为发展养老产业跟自己部门关系不大,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2. 重公办轻民办。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建设、改造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往往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运行成本增大,发展困难相对多。3. 老年人消费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老年人个人储蓄少,自我保障能力弱,购买力低;二是对老年人消费的宣传引导不够,老年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未能得到更新;三是服务收费标准偏高,不能有效地激发消费热情。

五、关于蓬莱市发展养老产业的建议

蓬莱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自然生态条件的蓬莱是中国养老产业最适宜发展的城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列入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工作目标,认真落实责任,努力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促我市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二)充分认识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意义。我市的养老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天时――国家给政策和资金”、“地利――蓬莱适宜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养老产业,蓬莱市还需要“人和”,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制定有前瞻性的规划。

(三)明确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思路:1、制定发展规划。从近几期我市的招商通报中不难发现,众多中外投资者纷纷看中蓬莱在发展养老产业发面的优势和潜力,在建、拟建及有合作意向的养老项目不断涌现。建议我市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或者相关行业管理规范,以促进我市养老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此外,建议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养老项目相关政策支持,并出台相关扶持办法;2、突出发展重点。建议对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的总体布局进行宏观调控,重点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社区(村)或者项目,优先发展养老机构、居家老人服务、空巢老人紧急呼叫援助,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服务、旅游观光、文体教育等项目。鼓励企业研发老年人用品,支持开办老年人用品市场;3、注重差异化发展。当前养老产业供需差距巨大,供远大于求,而且需求也分为高、中、低档,受到消费能力的影响以及外来人口的冲击,我市的养老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养老产业的发展中注重差异化发展,平衡好各种养老需求。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据统计,我国要初步搭起养老体系框架,最近三至五年内国家最低应有5000亿元的投资,养老产业才能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建议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原则,加大在项目规划、用地、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我市养老产业健康起步。

篇6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的深切关注。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产业集群是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化促进产业集群的优化。产业集群对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城市化整体水平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一、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理论综述

1.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

从20世纪20年代起,产业集群成为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讨论的焦点之一。对集群的认识起源于100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的概念。马歇尔(1920)从外部经济性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为以后的企业群落理论奠定了基础。波特把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1998年,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他在“族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对产业集群进行了重新定义,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波特,2003)。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认为产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

国内学者在产业集群这一领域也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王缉慈(2001)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李新春(2002)提出在一定意义上,产业集群是以企业家个人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地区性企业群体。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

由此可见,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基本都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地缘上的邻近;②企业之间的互相依存与联系;③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组织、机构之间的互动;④良好的公用基础设施;⑤知识的快速扩散;⑥价值链上的互相需求;⑦外向型的投入产出;⑧资源的共享(包括政策资源)。

2.城市化的理论综述

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最早由西班牙人A.Serda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理论》一书中提出。城市化通常是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库兹涅茨定义城市化“城市和乡村之间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即城市化”。近几十年来,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城市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给出了对城市化内涵不同的解释。综合各种理解可以认为,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以产业为驱动,实现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并形成规模经济,进而影响地域空间结构的过程,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中的定义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产业转化的过程,城市化具有动态的特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的城市文明转化。

二、贵州城市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贵州城市化现状

第一,城市化水平低。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化率没有达到30%的省区。2008年底,全省总人口37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4.14万人。2008年贵州省的城市化率为29.11%,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了16.6%,全国排名倒数第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的潜力。

第二,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工业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市辐射能力弱。贵州省的城市体系为: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4个地级市;毕节、铜仁两个地区,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下设凯里、都匀、铜仁、兴义、毕节、赤水、清镇、仁怀、福泉市9个县级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比例不到2%。2008年贵州特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仅有5个,遵义市为首位城市,城市首位度为2.1,首位城市人口集中度为15.52%。贵州城市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城市数量偏少,并且在这些城市中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如首位城市遵义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48%;②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不合理,城市首位度偏低,中心城市难以发挥辐射带动和整合整个地区经济资源的作用;③首位城市人口集中度相对偏高,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因此,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加快中心城市如遵义、贵阳等城市的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城市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显著。以贵州省县级市为例,从9个县级市的地理区位和工业水平来看,位于西部或西北部(以贵阳为中心)的5个县级市(包括兴义市、毕节市、赤水市、清镇市、仁怀市)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东部或东南部的4个县级市(包括凯里市、都匀市、铜仁市和福泉市),全省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北5个县级市。东南部地区的经济在全省都是比较落后的,缺少一个大型的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城市来带领这一地区的发展,而且由于东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不利于农业人口向城市产业转移,阻碍了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所以,从贵州省内部的空间分布看,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必须尽快形成以贵阳市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群落,加快全省特别是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城市产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

第四,城乡差距拉大、二元结构特征显著。贵州农业生产仍相当落后,同时工业发展缓慢,导致工业“反哺”农业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城乡差距不断加大。贵州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均等,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的研究,若农村地区严重落后于城市,就会恶化城市的失业问题,进而对城市化产生不利影响。

2.贵州城市化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依托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是众所周知的。虽然贵州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旅游业是未来发展极有前景的一个产业,它可以依托贵州秀丽山川、民族风情,发展长久不衰。同时还可以带动交通业、服务业、民族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难以替代的劳动密集型综合产业,从而可以带动区域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第三产业的转移,有力推动该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第二,利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形成地方化经济,促进地区城市化。贵州是中国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煤炭、锰矿、铝土矿、锑矿、硫铁矿、磷矿、重晶石等主要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贵州雨量充沛,产水模数高,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因此拥有巨大的水能资源。贵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还造就了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贵州必须以本地区已有的条件为基础,集中资源发展适合本地区条件的优势产业,并组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将支柱产业所在城镇建成综合性工业城市,有效地吸收劳动力,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第三,提升现有大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化经济效应,推动区域城市化。贵州城市体系中,缺少中等城市,直接由大城市支配小城镇,从而削弱了大城市的辐射能力。贵阳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其大城市的中心地位更为突出,但其城市竞争力较弱,城市化经济效应不显著,对周边小城镇发展影响和带动力不强,因此,提升大城市竞争力,加强其城市经济效应是推动区域城市化的关键。

三、贵州产业集群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第一,产业集群发展能加速区域工业化,促进地区城市化。贵州应充分利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创建一批具有很强“区域根植性”的块状特色经济――能源工业群、重工业群、资源加工型工业群、农产品加工工业群等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地区工业化发展,形成以该地区为核心的地方化经济,推动地区城市化进程。

第二,产业集群发展可提升城市竞争力,利于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所根植的区域将形成一个经济增长极,不仅可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资金与技术,还对周边地区的增长起了推动刺激的作用,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的经济增长使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福利,从而吸引各种要素与人口将不断地流向竞争力强的城市,经过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最终城市规模扩大。

第三,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降低城市化的成本。产业集群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分离,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布局合理性、设施共享性,再加上集群内地理、文化和组织的接近,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企业能够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所以产业集群也是降低城市化成本的有效途径。据调查,按照城市化的要求,产业集群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

第四,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城市化拓展了地理空间,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产业集群形成后集群的产业可能会因为土地价格上升、劳动成本的提高等原因而向周边地区迁移,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促进其城市化迅速上升。随着周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相距不远的城市中,相同的产业结构会把城市联系起来形成城市群。城市群形成后又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贵州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地理特征等限制,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较东部等发达省市落后,而且面临着建设方式单一、资金来源短缺、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投资主体单一、投资效率低下等因素的困扰。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城市化也是以此为前提,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贵州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实行积极财政和金融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尤其是要加大政府预算内外资金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倡多种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式。

第二,构筑城市群。针对贵州还处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首位度普遍偏高,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基地化”作用突出而综合经济中心职能较弱,城镇体系发育程度较低的实际,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走重点突破的道路,采取集中开发、集中投资的方法,重点建设若干基础好、交通条件便利的大中城市,尤其是以发展大城市为主,以此带动一批中小城市或者小城镇,形成相互联系,分工合作的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根据贵州现有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重点发展以省城贵阳市为中心的黔中城市圈。贵州省的黔中地区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与数量,拥有贵阳、安顺、都匀、凯里、遵义等城市及众多小城市和小城镇,它们可构成黔中地区城市圈的基础。

第三,发展大企业促进产业集群。贵州的中小企业实力相对较弱,显然没有能力解决区域发展问题,而目前贵州已经初步形成了烟草、酿酒、化工、生物制药等产业的大企业,所以实施大企业战略是把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大企业使产业和资源通过整合,实现了优化配置;使企业的投资能力增强;使企业的可信度和研发能力提高;使产业链延长、深加工全面展开;依托大企业加快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只有培育大企业,带动大产业,才能促进人口和其他要素的积聚,形成和壮大产业集群。

五、结束语

从产业集群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来看,贵州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贵州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培育和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调整全省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实现贵州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 马春辉.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化[J].经济问题,2004(3).

[2] 赵淑玲 曹康.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关系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2):136-138.

[3] 富筠 魏靖晖.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城市化的影响[J]保山师专学报,2007,26(1):46-48.

[4] 徐丽华 武友德.云南民族地区城市化与产业集群关系的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5):21-24.

[5]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9-65.

[6] 何静.产业簇群的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2004(2).

[7] 苏雪串.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篇7

关键词: 区域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决策

Key words: regional industry;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13-03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1]。相关研究人员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了理论内涵、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以及学校层面的协同创新战略等问题[2]-[7]。

从广东省来看,自从2005年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工作后,每年科技厅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创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使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向广东省内聚集。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截止2013年12月,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除了众多的省外重点大学,省内高校仅涉及几所具有较强理工科研实力的大学。所以广东省省内120所高职以上的各类型院校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如何结合具体专业进行协同创新规划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

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前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分别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或为了提升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向行业产业的强调以工程技术为主体,支撑全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这也需要高校在某学科具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所以适合大部分省属以及地方高校的是构建面向区域(一个省或一个市)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加强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内部的校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而且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中。结合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以及前期的产学研实践经验[8][9],我们提出一个基于区域产业视角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区域产业分析、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拟定、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五个步骤。以下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来说明该框架的应用流程。

2 广东数字媒体产业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信息技术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以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实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12年成功申报的本科专业,并依托学院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团队组建了数字媒体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了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发展的思路。结合图1所示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首先必须进行区域产业的分析,即广东数字媒体产业的分析。

随着微博、微电影、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兴经济的重要基础,广东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数字媒体产业,无论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都是低能耗、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我国将推动数字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市场价值超过万亿,广东数字媒体产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优先发展包括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规划纲要也指出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并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

广东地区聚集着互联网、移动网和广电网的大型规模企业,具有较好的数字媒体产业基础。2000年以来,网易、腾讯两大全国互联网门户网站就落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和深圳,并不断蓬勃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南方基地投资66亿落户广州市天河软件园高塘基地。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将作为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有效补充,打造开放的业务平台和灵活的研发合作机制,引导信息设备供应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协力构建生态型战略合作模式,推进移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6月,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广东省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是以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为主业的大型现代化有线广电网络运营商,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0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20万户,总资产139.25亿元,用户规模、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目标是成为全国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骨干文化企业。三网融合以及未来宽带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体现在数字内容以及应用的创新上,而这些刚好需要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的支撑。

3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

在区域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具体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结合图1所示包含四个步骤。

3.1 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 现有的科研条件方面,所在院系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中心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应用”1个,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团队1个。拥有数字媒体行业领先企业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考试认证授权点各1个。拥有影视传媒研究所1个和教育技术研究所1个。

科研团队方面,拥有教育技术(含数字媒体)硕士生导师5名和博士5名,省科技厅“企业科技特派员”3名。科研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并承接企业委托课题经费达60万元,具有较好的产学研潜力。

依据以上科研条件和团队情况的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为:立足广东地区,瞄准数字媒体产业,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媒体关键技术攻关、内容创作和技能培训,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社会与人力资源保障部认定的数字媒体技能培训中心以及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的基地。未来三年力争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建设点1个,成功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到120万元。

3.2 整体发展思路与制度保障拟定 整体发展思路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研究所三个应用方向”的建设思路,即以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充分利用原有影视传媒研究所和教育技术研究所为基础,确定影视特效技术及应用、互联网宽带应用、互联网移动应用三大应用方向,重点加强与广播电视、宽带增值业务、移动增值业务三大行业企业的产学研联系。

以产学研方式参与行业活动,以技能培训需求推动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研究发展。长期目标是以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需求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驱动,短期目标是以面向广东以及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和面向职教学生的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吸引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训师资,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最终达到整合数字媒体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共同进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

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方面分为以下四点:

①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立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数字视频开发、宽带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四大部门,并依托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和影视传媒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进行行业关键技术预研。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重点吸收若干名熟悉产业经济、外语的研究人员针对数字媒体产业进行行业趋势与发展研究。数字视频部主要联系广电行业企业,重点进行电影视频广告的设计与创作。宽带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电信等宽带运营商,重点进行宽带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移动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重点基于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应用的开发。

②新增资源与支持方面,在与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争取两个公司支持在所在院系建立Adob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Appl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以及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接着利用行业培训成熟经验,引进企业中高级专门兼职人才,采用企业成功项目案例,对广东省甚至全国数字媒体技术类职教师资进行培训。

③人才引进与聘任方面,聘任数字媒体相关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兼任中心高级工程师,以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的校企合作团队进行项目申报以及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骨干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情报以及基础理论框架研究,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绩效考核可以考虑采用论文以及专利或产品原型的定量考核,无论是论文或者专利校企双方同时联名发表和申请,知识产权归属于协同创新中心。

④研究计划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团队主要研究计划可以考虑包括:1)基于虚拟仿真的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与开发;2)HTML5规范及其在高速宽带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3)移动数字媒体应用规范研究;4)基于产学研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数字媒体技术类师资为例)研究等。

3.3 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 协同创新必须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联系,保障措施如下:

①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联系,以影视广告部为主对口联系广东省广播电视电影局、广州市文广新局,并建立于各大电视台的联系,并从中选择1-2个作为紧密合作伙伴。以宽带应用开发部为主对口联系省电信和各地市电信公司。以移动因公开发部对口联系广东移动、广东联通以及地级市分公司。争取省科技厅、文化厅、教育厅、经信委、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科信局的支持,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牵头的各项数字媒体相关产业规划工作。

②加强省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工程系、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佛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数字媒体计算研究中心、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研究人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等。

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突出产学研的特点,重点加强与移动公司(移动网)、门户网站(互联网)、电视台(广电网)三类型行业企业的联系。典型的例如网易、腾讯、21cn、广东移动、广东电信、广东广电网络、广东高谷数字媒体有限公司等企业。

④重点瞄准教育行业、移动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开展项目合作。教育行业主要以职教师资技能培训为主,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平台,组建著名高校、行业企业苹果公司和Adobe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本校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争取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支持。移动通信行业以前期积累的行业联系确定某个具体的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例如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广电行业以视频拍摄合作为主,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重点以广告应用为主。

⑤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将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基地,汇集了国内一流的大学、主流电视台、广播科研机构和数字新媒体领域的骨干企业,为数字媒体的新一轮集中创新与科技攻关搭建平台,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深入合作,建设数字媒体网络系统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宽带应用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体验互动协同创新实验室、未来媒体网络国际标准推广中心、未来媒体网络新技术产业化孵化中心。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媒体研发平台和技术推广平台,共同开展面向未来媒体的“内容与网络协同”、“网络与网络协同”、“新型移动及宽带网络应用模式设计”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基于面向数字媒体业务需求的新型高效低成本网络系统方案,结合国家和地方媒体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我国数字媒体网络行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带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4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要从科研项目申报成果以及建设各类型实践示范基地成果来进行评估规划:科研项目申报规划方面,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或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或广东省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各地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其他专项经费(含企业横向课题经费)支持4-6项。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具有明显的产学研合作特点。建设成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要的研究生培训实践平台,例如面向教育学(重点是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向)、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等专业方向。

实践示范基地规划方面,建设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培训师范基地的重要依托机构,具有产学研合作-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学生培训三环结合特色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广东甚至全国地区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平面、动漫、虚拟现实、网站、出版、电视、广告、软件、影视、动画、游戏)师资培训做出贡献。推动广东地区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成为广东省以及各级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托部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培训的基地。

4 小结

协同创新可以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分散封闭的状态,建立多模式、深层次的合作,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属以及地方院校应该重点针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提出一个应用于具体学科专业的包含五个步骤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的框架,并给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规划案例,对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没有考虑学科群[10],例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学科专业群如何结合区域产业分析,共同进行协同创新规划。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EB/OL]. [2013-12-16]http:///dostplan/.

[2]韩立民,陈自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25.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161-163.

[4]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29.

[5]甄晓非.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01):21-23.

[6]黄伟,黄波,张卫国.引导基金模式下的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03-105.

[7]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9-12.

篇8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13-03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但是相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规模化发展而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发展规模、企业数量还是从市场需求、消费水平来看都与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河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破解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河北省地域广阔,东接渤海、西邻太行、北及朔漠、南近中原,地势多变,形态各一,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历史悠久,起于商周,兴于战国,绵延及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首届一指的文物大省,既有着体现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物质文化,也有着展现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精神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河北省内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765个。主要包括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山海关影视拍摄基地、石家庄动漫基地、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清朝皇家猎场等众多产业项目。其中,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由综合商务区、主题商业区和文化产业区三部分组成,旨在建成以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研发为主的现代文化创意基地;以“梦文化”为主题邯郸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保定也以河北软件学院为依托,将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动漫基地。

2.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企业、从业人数持续上升。据有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从事文化文物机构个数达到13690个,从业人员达到69524人。如果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如新闻出版、信息服务、教育卫生、科学研究、文化开发等计算其中,那么从业人员可能超过70万人。据悉,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已至少有37亿元的产值。

3.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发展,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邯郸等省会城市或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河北省大型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或项目主要集中于石家庄、保定、邯郸,形成了以石家庄现代文化创意区、保定动漫软件创意区和邯郸历史文化开发区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并且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提升。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投资数量上,河北省严重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不仅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而且在深层影响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河北省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无论是文化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还是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也落后于相邻的河南、山东等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其中河南为3.1%,湖南为4.8%,吉林为4.96%,上海为5.7%,而河北仅为2.32%;2008年河北省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559.8元,比江苏少489元,比浙江少457.2元,比上海少1149.2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50.1元,比江苏、浙江、上海分别少462.9元、482.5元、599.9元。文化消费能力的低下,致使许多企业资本运作困难,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建设项目搁浅。

2.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河北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主体,特别是企业,多属于原国有文化企业,主要由原新闻出版、影视、旅游、科研院所等构成,前身多为事业性单位或财政支持性企业,资本额度小,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能力较差,导致企业缺少推进技术进步的实力,进而导致规模化难以继续得以推进。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建立起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基础和园区,但是还没有形成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分散经营、短期运作仍然是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上述分析表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当前仍然是一个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的产业,与河北省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为不相匹配,严重影响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时期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而导致的发展规划、政策体系、激励机制残缺或缺失具有密切关联。

(一)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于1998年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相继颁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并以此来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先后制定了适合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河北省虽然在国务院颁布《振兴文化产业规划》后,也曾制定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宏观性的计划,缺乏相应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地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或创意主体等各方均无法承担起协调和组织重任。因此,其规模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加强组织和协调。但是,目前河北省各级政府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缺乏现实的支持。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还是在纸面上,而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协调。

(二)对原有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不足、支持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因此,无论从创意思想到产品化、工业化,还是从创意思想产品化、工业化到市场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否则文化创意产业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证,更遑论实现规模化发展了。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其规模化发展之所以难以形成,除缺乏必要的规划外,更缺乏外部金融资本的支持。政府投资力度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成为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瓶颈。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北省2008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7.36元,列全国最末一位。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28%,也是全国倒数第一。2009年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达93.51元,最低的为河北省,仅为9.60元,两者相差近10倍。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

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而河北省目前仅有少数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和演艺人员的培养,不仅在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称得上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而且受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文化创意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目前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文化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特征。河北省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先天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有关数据统计也表明,特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资源对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再加之资金的短缺和文化的匮乏,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的商业运作尚未全面展开,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彰显,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也没有很好地打造出来,只能望宝山而空叹。

(五)缺乏规模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质上区域企业、政府、民间团体、银行以及自然人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流动和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流动和组合,都基于利益至上的原则来进行的。各参与主体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扭曲和畸变。

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来看,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规范参与主体之间的产权归属、利益分享的比例、利益实现的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组织、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持续健康。但从河北省来看,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各种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也时有发生,缺少此方面具体立法和政策,从而难以保障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利益实现,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阻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政府,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更应该从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合宜政策和方式来推动其规模化的发展。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如前所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不仅涉及企业、政府等参与主体,而且牵扯到经济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金融投资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现、教育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地方高校、企业、政府功能的改变,而且牵涉到教育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学管理政策、金融投资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强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大意义、作用和成功经验的宣传,使之成为区域内的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

河北省内各级政府作为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应及时跟踪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规划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理顺社会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协调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利益分配;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鼓励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

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样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多元的资本投入机制,鼓励金融行业、投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运行和保障机制,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文化创意活动的需要,将经费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

第二,转变现行投资体制,建立由政府、金融、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从房产等热门投资转向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可以平衡和稳定社会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加强对河北省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北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适当集中政府、企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重点支持一些具有特殊地域特色的城市或行业。如以打造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展邯郸赵文化、梦文化的开发;依托河北省特有的吴桥杂技、武强年画、唐山皮影、永年太极等形成优势行业,提高河北省知名度和产业竞争力;依托教育和研究机构,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不拘形式开发人才,努力挖掘河北省现有人才资源,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展现。

(五)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地方品牌

任何区域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企业的聚集效应,培育打造地方品牌,以地方品牌为龙头,努力形成具体而微产业链形态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河北省应该以燕赵文化为背景,以各地市自身的优势树立河北省特色品牌。如打造邯郸以赵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交流、出版、旅游的特色文化品牌,石家庄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文化品牌等。当然,各地要依据自身特色,合理规划选择,避免重复和雷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提升河北省文化竞争力,而且提升河北省整体区域竞争力,为实现打造品牌河北奠定基础。

注释:

①《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转引自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载于《艺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篇9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篇10

关键词 :数字娱乐 发展规制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内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仍延续着蓬勃发展的前进步伐。硅谷经验让我国政府了解到产业集群对短期内构造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国内很多城市也把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作为新的发展点,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成都、长沙、广州等城市纷纷建设产业园区。以城市为单位的竞争日趋激烈,并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其中,北京地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牢牢占据国内第一的区域地位;上海市政府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进行定位,明确了以原创与设计为主,主要的扶持模式是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从而与企业共同培育良好的从业环境;作为后起之秀,成都聚集了相当数量类似盛大等大型网游企业以及中小互联网企业。自2012年以来,除了出台高强度的产业优惠政策外,成都政府强调对移动互联网相关产业的支持,正好与新兴手游、网游发展的潮流相匹配。可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因素的促进和推动,本文从分析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现状着手,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产业发展规制的优化建议。

一、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现状

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主要聚集在广州与深圳两个地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皆被纳入广州市、深圳市“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文化发展规划,并在期间实现年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作为国际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心区域之一,广东地区的传媒与出版业发达,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广东地区务实的商业气氛也有利于区域内企业的互利合作。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广东省发达的出口制造业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下游产出辅助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支持,而且来往信息频繁又形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产业市场。与此同时,盈利模式创新也是广东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丰富市场经济运作经验使本地企业能以较小的规模作为做大做强的起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州与深圳地区也拥有独特的优势。一来,本地企业建立的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开发团队并不仅局限于本土人才。由于历史积累,广东本地原创产品都拥有来自美国、印度、香港、台湾等专家人才的参与。使得整体研发能力得到短期内的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广东地区除了在高等院校建立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外,还与海外培训机构建立跨国合作,并在具体项目中吸收海归人才,弥补产业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尽管产业进入时间较早,然而近年来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却未能真正从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在许多方面落后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区。相互比较下,存在下述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 数字娱乐信息企业规模相对国内产业发达地区偏小,整体竞争实力偏弱。广东省本地企业起步与国内其它地区持平,甚至有所超前。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多因为资金链,以及合作资源欠缺等问题而走向衰落。地区政府对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的定位不明确是另一个根源,由于支持资源相对分散,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气候。

2. 产业链不完整。尽管下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广东本地企业始终未能与其它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协调发展关系。促成战略合作的平台较为欠缺,合作领域狭窄,潜力挖掘不足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3.在品牌打造、资本运作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存在较大差距。资金短缺限制了企业发展视野,从而纷纷在国内竞争中落在下风。专项技术与设施支持也相对匮乏,企业需为基础资源烦恼,从而延长研发周期,失去市场商机。

二、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规制根源分析

在互联网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新兴产业如离开外部干预的支持,将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竞争中取得市场地位。尤其对于数字娱乐信息产业而言,竞争并无区域限制,形势更为严峻。上述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都与产业规制不完善,欠缺针对性有密切的关系。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政府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皆具有鲜明的特色。反观广东省欠缺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政策投入方面没有重点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产业成长进程。广东省发展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环境特长是先天经济条件优越,文化氛围开放,产业各方面要素水平相对均匀。在商机相对蓬勃的经济社会中,突出发展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动力稍显不足。另一方面,产业起步早,初期发展速度迅猛也是广东省长远发展的隐患。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产品运营中后期后继不足,资金链条过短,渠道不成熟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2. 扶持政策着力点存在偏差。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瓶颈在于生产要素的匮乏。尤其在资金与人力资源方面,融资渠道单一使企业举步维艰,专业人才机制缺乏让企业无法组成强有力的研发团队。近年来,广东省中小型企业因难以逾越资金瓶颈淘汰速度很高,数量经2006年高峰后逐步下滑。市场竞争不充分,便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

篇11

    对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我认为:

    宏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观定位:是流通业的基础。?

    微观定位: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

    二、中国的物流业要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我认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1.鉴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业一方面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但物流业需要培育。2.如何让物流业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目标、有措施、有分阶段实施步骤。要作为一个重大战役来打。?

    3.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来发展物流业,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4.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都介入物流业的发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要承担什么责任

    我认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企业、中介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运作,中介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在物流业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特别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总战略目标之中。?

    2.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技改贷款、项目审批、口岸设立、培育大物流企业与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等等。?

    3.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4.强化与协调物流标准化建设。?

    5.推动物流教育与物流科技发展,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四、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1.总体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在项目建设上又是一个指令性意见。?

    2.市场化运作,向国内全部开放,向外国按加入WTO的承诺执行。?

    3.规划是粗线条的,要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城市为中心。?

    5.在注重工业品物流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产品物流。?

    6.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开始就要提倡绿色物流,坚持可持续发展。?

    7.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点,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框架?

    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五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实际上已经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并服从于物流的总体设计。?

    2.城市物流中心规划。包括港口进出口物流,公、铁、水、航结点集散物流,城市社会物流等,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系统。?

    3.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等。?

    4.物流人才规划。据预测,未来10年内,国内需高级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3-4万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的配合。?

    5.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把物流活动分离出来。?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如何运作?

    1.要有一个运作的组织,建议成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计委、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统计局等部门参加。

    吴邦国副总理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按邦国副总理意见,中国物流业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国家经贸委如何牵头要组织落实。我们不希望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牵扯的局面。?

    2.要出台一定的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有利于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

    3.要提出一个总的投资来源计划,包括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

    4.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国家内贸局撤销后,经经贸委、民政部同意,并报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中国物资流通协会已更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后,是带中国字头的唯一一家全国物流产业的行业组织。目前正在许多领域为推进物流业的发展服务。在物流领域还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交通企业协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仓储协会、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货贷协会、中国船贷协会等等,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的作用。目前由7家协会(学会)已成立“共同推进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希望政府充分重视这一力量。??

   

篇12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42-020 引言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文化是濒临相连的,西安市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西安市休闲体育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2011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安是中国唯一一个被定位“历史文化基地”的城市。西安是发展迅速、产业兴旺的城市。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安的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经济增长连续9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健身的需求日益提升,从而迎来了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育产业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广场休闲体育也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和青睐。因此,对于健身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实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构建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文化品牌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以下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展开分析。并对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新城广场、南门广场、西安市电子商城广场、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西安市樱花广场的实地走访中调研。

1 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地处中国的地理中心,作为联接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西安已形成了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西安北濒黄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有被称为中国国家公园的秦岭,东与骊山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南至北秦岭主脊;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自然景观优美,市政设施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便利的铁路、公路、航空、港通运输环境,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的门户城市。由此看来,西安市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为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便于资金、人才的聚集的良好市场环境和体育商品服务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