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的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30 08:3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景区的规划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natural scenery to cre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Xiangyang Xi Jiachi scenic area i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istory, facing an important cho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 scenic area. Humanistic spirit for regional the gestated from Xi Jiachi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mesoscopic, microscopic three levels of the scenic spot scal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scenic spo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errain features, three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terati pursues. Regional spatial scale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cenic art structure, cultural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historical scenic area with moder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create a new era of function.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Keywords: historical landscape; Xi Jiachi; scholar culture; planning structure; the whole creation;

清空内容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风景的营建有着自身的理念与方法,这些风景区都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地区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风景区不仅传承着历史文脉,同时也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融贯进去,满足人们对于历史与时代的共同文化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方对于地区历史风景区的建设尤为重视,探索我国历史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襄阳市习家池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历史风景区在传承人文,服务时代需求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习家池历史风景区规划概况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北负岘山,东临汉水,(图1)是襄阳最早的园林之一,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东晋时期著名史家习凿齿[ 襄阳侯习郁后裔,著《汉晋春秋》。]曾隐居于此,距今已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在我国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园冶》:“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因其绝佳的自然风景,吸引许多文人在此营建居所、寺庙,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增添了此地浓郁的人文气息。《襄阳县志》中的《重建高阳池馆记》赞誉:“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历史上多有名士在此活动,并为此地留下浓厚的文化。唐代屡有大诗人造访,如王维、杜审言、李白等均有留韵。其中谷隐寺是东晋佛教古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历代有高僧大德主事,仅晚唐、五代而言,就有曹洞宗的智静禅师、知俨禅师,临济宗的蕴聪禅师等等于此,儒、禅文化在此地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凤凰山之南卧龙山之西的凤林关作为襄阳古战场的名迹,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构成了此风景区重要的一大文化特色,为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习家池在其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上,虽屡有损毁,但是历代也均有增修。现尚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历史遗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2 规划定位与构思

2.1规划定位

习家池不仅风景绝佳,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仅是依靠习家池本身的园林和古隐寺等景点不足以满足习家池在襄阳市、全省以及全国的战略发展,因此,在立足于习家池园林的盛名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建设,整合现有的人文资源,融入新的文化要素,立体的多层次的呈现给世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巧妙的结合,山水得人文而灵秀,人文借山水而日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原型和精神追求,得以在此地弘扬和宣扬。

第一,从习家池风景区的现状来看,习家池风景区现状可谓历史遗存丰厚、山水环境佳秀,整体历史格局清晰可变;与此同时,开山采石与随意建设破坏了整个景区的风貌,急需保护治理。此外,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必然,恢复襄阳旧名带来文化新机,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习家池风景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使之成为襄阳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从陈新建先生主编的《历代诗人咏襄阳》和历代《襄阳府志》中可以看到习家池景区的历史图景。习家池肇始后汉,蓬勃魏晋,丰隆唐宋,盛及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栖居地,其间有山水、有美酒、有人物、有佛道、有百药、有园亭、有精神,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习家池,留下诗篇,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底蕴。习家池融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物胜迹于一体,可谓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一处福地。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习家池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处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史,凝聚了诸多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一处士大夫文化盛景,比东晋士大夫文化名胜绍兴兰亭还早300余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发掘习家池在中国士大夫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的习家池虽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作为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展示地尤为重要,这将使襄阳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习家池风景区的一定要同襄阳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景区仅作游览。

从而对未来襄阳习家池风景名胜区的予以四大定位:

(1)中国士大夫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区(全国层面定位);

(2)鄂西北现代文化学人艺术交流中心(区域层面定位);

(3)襄阳市青少年国学启蒙与市民国学教育的文化高地(城市层面定位);

(4)习氏宗族文化的保护、纪念与展示地(专题层面定位);

2.2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层次——宏观立势

由于习家池风景区的特殊区位,需要从大尺度空间关系上分析景区与城市及周围山水的关系,从的大的空间结构上寻找习家池规划设计的“大势”。具体就是把握风景区内一些关键地段与大尺度空间的视线关系、艺术关系,使景区建构在一个宏阔的结构上,这也是襄阳古城设计及其历史习家池“依然池上水,遥接汉江流”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习家池风景区与襄阳古城、庞公新区、岘首山、汉江和鹿门山的空间关系。我们探寻了四处重要节点作为景区大环境融合的关键地段,形成整体结构,予以重点处理。(图2)

第二、中观层次——中观立意

中观层面指风景区本身层面,集中展示规划主题。我们以自然山水结构为基础,根据“三个世界”的定位,予以空间立意。我们从分析中国士大夫文化理想与栖居模式入手,结合习家池的山水环境特点,从景区的山水结构,到景区的文化结构,到景区的功能结构,再到景区景象结构,形成一个连续的展示士大夫风景系统。

第三、微观层次——微观立形

微观层面主要是空间赋形及其微观环境的设计,建筑造型、空间尺度、环境营造等等,都要与主题衔接。本次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区域的处理,最为关键的几处是:东北部开山挖石留下的残迹处理、风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山河一览楼、谷隐寺关键地段及其十八个景点的形式处理,都应与规划主题及其山水尺度相协调。

3 景区概念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的三个境界分区

根据习家池三面环山的特点,从低处平原,到高处山顶,我们根据地势,从下到上,分别安排文人所追求的三个境界:生活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区。(图2)

生活境界——文人的情趣

主要生活角度展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特点及其理想环境风貌。主要规划要点:保护现有习家池景区中心地段的习家池文物地段、周围农田、水系、古树名木,规划体现士大夫情趣的药圃、酒坊、竹林茶园、士林宾舍、垂钓、娱乐等功能,其中,竹林茶园和士林宾舍全面反映士大夫的饮食、起居的特点。营造“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怡。幽暇足以去凡心,鱼虾足以慰饥肠,汲泉漱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的生活境界。在竹林茶园北侧规划一处观演场所,精心创作并上演具有士大夫文化内涵的现代歌舞剧——《习家池》,成为习家池景区乃至襄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精神境界——文人的心灵

精神境界是士大夫文人的心灵深处的文化世界,也是其艺术世界。这是本次规划表达的一个重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主要以儒家为主干,辅以佛、禅、道。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可见其文化精神。为此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文化区,展示士大夫心灵世界与艺术世界。

儒家文化景区:中国士人文化博物馆、凤林书院、名士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士人文化博物馆为我国首个全面展示士人文人的博物馆,以实物、影像展示士人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凤林书院实为国学教育学校,为襄阳少年儿童研习国学经典的课外场所,也是襄阳市民接受国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名士碑林主要为展示历代儒家经典文献和中国著名士人名句的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凤林书院为一个整体,为鄂西北文人艺术家交流文化笔会的场所。此外,还包括一个寅宾厅,作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禅宗文化景区:本次规划通过对采石场的调查,认为此处地区虽然破败,但其背后有一种空无的禅宗意境。本次方案将之规划成为一处体现禅境的山水园林,体现“空无”、“微妙”、“极则”等禅的理念,其间枯山绝壁、素泉涌流、池水苍茫、遥望汉江。在池的尽头山顶高置一处“山花似锦”亭,作为景区与城区的连接,也是一个景区的转折,通过一个隧洞,进入下一个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主要是对谷隐寺的修复,并安排释道安纪念馆,恢复宗教活动,展示释道安在佛教中国化道路上的成就与贡献。谷隐寺右侧规划一个体现佛教文化特点的养生休闲区。

天地境界——文人的理想

天地境界为士大夫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主要是想通过整个景区景点的体悟,最后在两处制高点上,一处为铁帽山上的“问道台”,一处为景区中心的“山河一览楼”,登高而望,楼台飞舞,汉江如斯,道生其间,感悟出中国人的宇宙生命大美。

3.2规划设计的结构

(1)大区域空间艺术架构(图3)

在庞公新城区城市设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以岘首亭、昭明台、新区行政中心三个主要视线控制点的关系,岘首亭与昭明台限定了行政中心的位置,并使其处在一个60°的视觉较佳位置,在本次习家池景区的规划中,山河一览楼、山花似锦亭与岘首亭、行政中心控制于同一视线通廊上,将景区完全融入整个襄阳市的城市空间艺术构架格局中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析景区规划,并确定景区的重要节点的布局。同时,在景区内部,问道台、山河一览楼、观音阁和山花似景亭同岘首亭也相互保持一个良好的视线通廊关系。

本次景观规划,以岘首亭为视线的立足点,环观整个景区。岘首亭与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庞公新区,景区中的山花似景亭(是整个石刻景区和碑林区的视线控制点,以点控面,点、线、面结合,让两个景区良好过度,并让视线和景区旅游线路延续),山河一览楼(是凤林书院,度假区四周的视线控制点且为景区内最高点,以点来控面,结合四周地形,在山河一览楼上,可以远观汉江,铁冒山和古迹观音阁,凤林古渡)在一条视线轴上,突出与新区在视线上的过度,让新区和整个景区形成一个整体。

(2)规划文化结构

禅文化--《五花会元》卷八记载了大龙智洪禅师回答僧人的一段话,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根据这段禅语所表达的境界,在整个禅文化区,设“极则处”,“微妙”二处,予以点题,结合景区内现有的山、水、江、花共成一景。共同营造出禅文化的精神境界与精致氛围。

儒文化--以“习家池”为中心,结合襄阳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与隐士高人的众多文化资源,并且在此设凤林书院使之成为襄阳市乃至全国的国学文化教育基地,并且设置中国士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襄阳历史以及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文林华章则以碑林篆刻的方式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的典籍名篇。(图3)

道文化--结合问道台、雅士精舍和水林茶苑来体现隐士文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追求。

佛教文化--该文化区内有著名的谷隐寺始建于东晋宁康年间,为东晋高僧,佛教学者释道安所建。它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千年不衰。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谷隐寺大雄宝殿等建筑风貌依然,期内建筑庄重雄伟,坐落之地景色幽美,堪舆风水聚合,加之历代有高僧主事,使谷隐寺一度成为名人骚客游襄阳的一大胜地。故在景区中设佛教文化区,来彰显谷隐寺在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地位。

(3)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结构为:“一心三轴五区五点十八景”。“一心”是指习家池核心景区;“三轴”是指一条规划主轴和两条规划辅轴;“五区”是指入口服务区、水景区、园景区、雅士区和凤林古镇服务区;“五点”是指文林华章、山花似景亭、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和谷隐寺;“十八景”为岘首亭极则处--摩崖石刻、素流叠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华章、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习家池 、凤林桃源、药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隐寺、问道台、观音阁、凤林故渡。(图4)

4 结论

习家池历史风景地区作为襄阳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名片,对于襄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习家池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习家池所孕育的人文传统,继而在景区规划中实现习家池历史景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设计在以传承地区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风景园区的需求,从而来创作一种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规划创作中,挖掘习家池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运用中国本土对于空间规划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视角来保护与复兴历史景区的文化活力,进而来达到景区与城市风景共同营建的目的,发挥其在现代城市空间当中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清]陈鍔编纂.襄阳府志.乾隆 25 年(176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

[3]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篇3

自然风景区不仅以优美、宁静、洁净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而且往往在维持区域生态和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适当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对自然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状况和生态作用,以维持和优化自然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功能为原则。新时期,如何为风景区后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先期的规划和控制,如何结合当地文化实现风景区的特色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新世纪风景区规划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生态规划设计理论的应用现状

一、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分析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思想已经被融入到规划构架中。但是,由于以能量流和物质流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和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景观规划之间缺乏连接的共同点,直接把生态学应用到景观规划具有很大困难[1]。80年代以来,以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及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变化为主的景观生态学则弥补了生态学的这一缺陷,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园林景观生态学专注于土地或景观,利用空间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另外,景观生态学是在完整的格局内操作,并且在不需要完全了解外部细节的情况下理解整体或所有系统。这种整体和跨领域的研究方式克服了传统上郊区和都市景观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二、生态设计原理

1、人与自然的共生合作的关系

自然生态系统的周而复始,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传媒;大部分潜在农业虫害的控制;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人类从中获取农业和工业等的关键元素;保护人类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局部调节气候;缓和极端气温;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

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和节约资源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公园的设计首先强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自然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在万不得已时不予以使用。建设保护型生态公园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相当有利的。其次,尽可能减少各种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光、风及水等自然因素,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同时,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三、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法——分区模式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旅游热潮席卷全国, 风景区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其规划设计也逐渐起步并发展起来。但是, 由于国内风景区从整体规划到细部景观设计较大地受到资金投入与经营效益的影响, 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 许多风景区在建设初期为了招徕游客, 兴建高档服务设施, 开山修路, 修建索道缆车, 严重破坏了风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因此, 将风景区进行合理分区, 根据不同分区确定开发力度十分必要[3]。下面我们主要以某地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详细进行分析。

1、动物生境网络

构建的动物生境网络能重点改善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根据规划标准,采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来建立动物生境网络。依据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存有生物数量较多的面积较大的湿地斑块作为动物的核心栖息地,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来源。将土地类型、地形坡度和水分条件作为动物活动的阻力因子来建立阻力表面,并且根据土地和水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分析得到生态安全格局的缓冲区、源间连接、辐射道以及战略点,最后根据生态安全格局得到野生动物生境网络的初步规划方案。

2、居民生产管理网络

根据规划标准,居住生产网络规划的关键是合理居住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确定适合进行居住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具体区域。按照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将被逐步关闭或搬迁出风景区,因此生产布局只需重点考虑农业用地。通过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将坡度作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子。坡度25°的地方需退耕还林。将地质、坡度、坡向、水源、交通以及生态环境作为居住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基于居住适宜性评价,居住采用组团式布局而不是沿着河谷任意蔓延,这样可以在组团之间留下建设生态廊道的空间。

3、风景游赏网络

规划构建的风景游赏网络以白洋淀水域为主干,将重要景区、景点、有开发价值的遗迹以及景色优美的村庄串联起来。根据规划标准,关键是确定非机动休闲游道的具体路线,并处理好游道、河流以及公路之间关系。由于风景资源主要分布在白洋淀中部,结合游赏体验、地形条件以及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规划将沿着白洋淀的游道主要布置在白洋淀的中部。游道、河流和公路之间的关系是:游道介于公路与河流之间,并尽量远离公路以避开机动交通对游赏活动的威胁和干扰;游道距河流时近时远,这样既能丰富游人的游赏体验,也能适当减小游道与游赏活动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在狭窄的地段,游道可以与公路并行,但要设置安全隔离带。

四、建议及意见

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作为风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一环已经在设计界受到了重视, 近年来许多风景区设计工作对生态思想和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并得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然而,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风景区折自然条件, 生态系统都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在生态设计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对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保持生物多样性, 本土性, 原始性。有效保护和利用本土生物, 合理栽植本土植物不仅降低建设成本, 更能体现地区特色, 并且要尽可能选用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改善自然资源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对重要景观资源和原始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设计手段进行保护。在风景区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原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十分重要。重要的景点不仅是风景区内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 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3、景观设计在最小限度地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 要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环境。

总之,风景区内旅游设施规模控制是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风景区规划设计原则乃是我国风景区规划和管理工作者长期积累经验的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风景区正在规划设计,希望本文通过交流,能对推动我国风景区总体规划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3):48-57.

[2]张明,刘曦.新时期中国旅游产业走向分析与展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25.

[3]刘鸾君,李涛.滨水景观塑造与民族文化特色演绎—以河池市“一江两岸”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0,(10):67-68

篇4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开敞空间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噪音,提供清新的空气,为人们提供舒适、洁净、清新的游憩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市居民日益关注生活环境质量问题。然而,开敞空间的宜人性是隐性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它提供的服务或功能是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共商品,而且目前国内开敞空间研究多从建筑学角度,注重小尺度的分析;从规划设计角度分析的比较少。因此,通过对开敞空间系统进行宜人性优化,建立健康有序、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开敞空间,以此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在城市化持续发展形势下的一项重大课题。

设计背景

蓟县旅游度假区位于天津市郊区。远离市区,基于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规划设计的地形。山地环境拥有良好的环境生态性,在地形地貌、河流山川、生态植被对开敞空间的宜人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商品和要素市场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性,造成市场的失灵,主要表现在当土地型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时候,政府决策者无法估算开敞空间的宜人性或社会经济价值,因此,开敞空间的宜人性往往被规划者和政府决策者低估甚至忽略,结果造成城市的无序扩展和蔓延,开敞空间大量的被侵占和蚕食。开敞空间的宜人性(实际价值)可以用来评判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效率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实施效果。

现在已具备的实践条件中可以利用先进的GIS技术来创建一种可以表征周围土地利用模式的方法,进而估计这些土地利用模式怎样影响了开敞空间的宜人性,同时国外的宜人性研究,多采用享乐模型,且多选择房屋作为,以此表征开敞空间宜人性对房价的影响,在旅游区山地景观中拥有良好的生态与自然,对开敞空间的宜人性的研究具备实践条件。

另外,蓟县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已形成盘山、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九山顶、梨木台、八仙山和九龙山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其中黄崖关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盘山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八仙山列为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县城内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和白塔寺等文物古迹。这些景区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具有明显的旅游聚集效应。

设计理念

本课题宜人空间背景下度假区山地景观设计即是在全球环境气候大环境下的以生态、健康、运动为设计核心景观设计。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是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一次螺旋式上升和回复的结果,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城市化迅猛发展、人炸和各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的城市景观和园林的建设己不仅仅是经济水平提高后的奢侈景观生态设计是经历了工业经济后对人与地关系的再认识,是重建人地关系维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此处的宜人即可理解为经济层面的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转变和景观设计层面的可持续技术、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结合体和循环体,是生态、健康、运动理念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设计策略

1、增加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中宜人空间的数量与面积

场地中有三分之一个地貌是过度开采造成的原有地貌和植被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体抗蚀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多风时节的岩土对近在咫尺的城区和津围公路会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改造矿坑,形成自然湖区,并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不同水位进行规划场地设计,使之形成多变的宜人空间,通过广场、公园、绿地、湖滨、湿地等开敞空间,减小城市热岛效应,使场地维持相对湿度与温度。

2、优化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宜人空间结构与布局

要以“多、散、匀”的发展模式规划旅游区建设小游区,等自然植被成熟的延伸入土地,并改善了不良土层及生物链,进构筑大面积的开敞空间,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①结合各区的旧地改造辟建水域,廊道,游园等; ②当改造区域生态渐好时,进行再度扩张; ③在扩张的过程中,将应有的目的地留出契型空地,近期可保留为农田,中期可改建为林地或果园,远期可开辟为高绿化覆盖率的树林及生态园; ④在进行绿化再造时,既要增加绿化覆盖率,又要合理搭配“林、灌、草”,不仅使开敞空间组成结构与空间分布更加合理,而且使开敞空间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最大化。

3、提高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开敞空间的根本属性,是开敞空间可达性与合理性的重要保障,但城市中大多数的城市公园、旅游区仍然囿于高墙围栏之中,与景观没有有机的联系,而且城市居民使用时还受门票和时间的限制,开敞空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景观的可达性明显不足。目前,虽然很多城市的公园及旅游区在门票上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但其开放仍然显得不足。提高开敞空间的开放性是时代的要求。在现代城市中,绿地景观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增加人们进行旅游区的机会,提高其利用程度。对于一些人流量大,使用频率很高的区域设在场地,方便旅游区对城市开放,例如通过或起伏或平坦的地形以及或密集或稀疏的植被来达到引导人流的目的,既便于人们使用,又便于管理。

4、完善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的交通网络

在当今中国的主要城市,人们出行主要靠城市公交系统,步行加公交是大多数居民通常采用的出行方式,因此,在旅游区的设计上,应建设通达的公交系统,并完善车行交通网,满足自驾、旅游团体等交通网络。同时在旅游区应具备满足不同心理体验的自行车道、漫步道、攀登路线以高空索道等。

5、合理引导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周边土地开发

开敞空间的建设在其周围将形成较为明显的居住区分异现象。居住区分异是城市阶层分公的表现,是城市社会分异的基础和重要体现。通过居住区内小组团之间的合理布局,把各阶层协调在一起,从而避免阶层的完全隔绝,避免弱势群体被过度排斥,使各阶层“保持接触,促进社会融合。

结语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关于山地景区景观的低碳设计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关于宜人空间设计的几点:1.设计前认真考察项目环境,针对社会背景,使场地具有时代的生命力;2.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力求融入自然之中;3.遵循地块本身生态特性,合理开发利用并加以保护,跳脱不因素,合理改造再利用;4.设计成果服务于大众,造福于人民;5.设计结合生态景观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