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的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30 08:3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景区的规划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景区的规划设计

篇1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natural scenery to cre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Xiangyang Xi Jiachi scenic area i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istory, facing an important cho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 scenic area. Humanistic spirit for regional the gestated from Xi Jiachi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mesoscopic, microscopic three levels of the scenic spot scal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scenic spo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errain features, three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terati pursues. Regional spatial scale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cenic art structure, cultural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historical scenic area with moder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create a new era of function.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Keywords: historical landscape; Xi Jiachi; scholar culture; planning structure; the whole creation;

清空内容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风景的营建有着自身的理念与方法,这些风景区都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地区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风景区不仅传承着历史文脉,同时也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融贯进去,满足人们对于历史与时代的共同文化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方对于地区历史风景区的建设尤为重视,探索我国历史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襄阳市习家池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历史风景区在传承人文,服务时代需求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习家池历史风景区规划概况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北负岘山,东临汉水,(图1)是襄阳最早的园林之一,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东晋时期著名史家习凿齿[ 襄阳侯习郁后裔,著《汉晋春秋》。]曾隐居于此,距今已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在我国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园冶》:“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因其绝佳的自然风景,吸引许多文人在此营建居所、寺庙,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增添了此地浓郁的人文气息。《襄阳县志》中的《重建高阳池馆记》赞誉:“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历史上多有名士在此活动,并为此地留下浓厚的文化。唐代屡有大诗人造访,如王维、杜审言、李白等均有留韵。其中谷隐寺是东晋佛教古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历代有高僧大德主事,仅晚唐、五代而言,就有曹洞宗的智静禅师、知俨禅师,临济宗的蕴聪禅师等等于此,儒、禅文化在此地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凤凰山之南卧龙山之西的凤林关作为襄阳古战场的名迹,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构成了此风景区重要的一大文化特色,为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习家池在其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上,虽屡有损毁,但是历代也均有增修。现尚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历史遗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2 规划定位与构思

2.1规划定位

习家池不仅风景绝佳,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仅是依靠习家池本身的园林和古隐寺等景点不足以满足习家池在襄阳市、全省以及全国的战略发展,因此,在立足于习家池园林的盛名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建设,整合现有的人文资源,融入新的文化要素,立体的多层次的呈现给世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巧妙的结合,山水得人文而灵秀,人文借山水而日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原型和精神追求,得以在此地弘扬和宣扬。

第一,从习家池风景区的现状来看,习家池风景区现状可谓历史遗存丰厚、山水环境佳秀,整体历史格局清晰可变;与此同时,开山采石与随意建设破坏了整个景区的风貌,急需保护治理。此外,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必然,恢复襄阳旧名带来文化新机,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习家池风景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使之成为襄阳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从陈新建先生主编的《历代诗人咏襄阳》和历代《襄阳府志》中可以看到习家池景区的历史图景。习家池肇始后汉,蓬勃魏晋,丰隆唐宋,盛及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栖居地,其间有山水、有美酒、有人物、有佛道、有百药、有园亭、有精神,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习家池,留下诗篇,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底蕴。习家池融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物胜迹于一体,可谓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一处福地。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习家池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处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史,凝聚了诸多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一处士大夫文化盛景,比东晋士大夫文化名胜绍兴兰亭还早300余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发掘习家池在中国士大夫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的习家池虽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作为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展示地尤为重要,这将使襄阳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习家池风景区的一定要同襄阳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景区仅作游览。

从而对未来襄阳习家池风景名胜区的予以四大定位:

(1)中国士大夫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区(全国层面定位);

(2)鄂西北现代文化学人艺术交流中心(区域层面定位);

(3)襄阳市青少年国学启蒙与市民国学教育的文化高地(城市层面定位);

(4)习氏宗族文化的保护、纪念与展示地(专题层面定位);

2.2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层次——宏观立势

由于习家池风景区的特殊区位,需要从大尺度空间关系上分析景区与城市及周围山水的关系,从的大的空间结构上寻找习家池规划设计的“大势”。具体就是把握风景区内一些关键地段与大尺度空间的视线关系、艺术关系,使景区建构在一个宏阔的结构上,这也是襄阳古城设计及其历史习家池“依然池上水,遥接汉江流”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习家池风景区与襄阳古城、庞公新区、岘首山、汉江和鹿门山的空间关系。我们探寻了四处重要节点作为景区大环境融合的关键地段,形成整体结构,予以重点处理。(图2)

第二、中观层次——中观立意

中观层面指风景区本身层面,集中展示规划主题。我们以自然山水结构为基础,根据“三个世界”的定位,予以空间立意。我们从分析中国士大夫文化理想与栖居模式入手,结合习家池的山水环境特点,从景区的山水结构,到景区的文化结构,到景区的功能结构,再到景区景象结构,形成一个连续的展示士大夫风景系统。

第三、微观层次——微观立形

微观层面主要是空间赋形及其微观环境的设计,建筑造型、空间尺度、环境营造等等,都要与主题衔接。本次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区域的处理,最为关键的几处是:东北部开山挖石留下的残迹处理、风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山河一览楼、谷隐寺关键地段及其十八个景点的形式处理,都应与规划主题及其山水尺度相协调。

3 景区概念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的三个境界分区

根据习家池三面环山的特点,从低处平原,到高处山顶,我们根据地势,从下到上,分别安排文人所追求的三个境界:生活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区。(图2)

生活境界——文人的情趣

主要生活角度展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特点及其理想环境风貌。主要规划要点:保护现有习家池景区中心地段的习家池文物地段、周围农田、水系、古树名木,规划体现士大夫情趣的药圃、酒坊、竹林茶园、士林宾舍、垂钓、娱乐等功能,其中,竹林茶园和士林宾舍全面反映士大夫的饮食、起居的特点。营造“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怡。幽暇足以去凡心,鱼虾足以慰饥肠,汲泉漱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的生活境界。在竹林茶园北侧规划一处观演场所,精心创作并上演具有士大夫文化内涵的现代歌舞剧——《习家池》,成为习家池景区乃至襄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精神境界——文人的心灵

精神境界是士大夫文人的心灵深处的文化世界,也是其艺术世界。这是本次规划表达的一个重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主要以儒家为主干,辅以佛、禅、道。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可见其文化精神。为此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文化区,展示士大夫心灵世界与艺术世界。

儒家文化景区:中国士人文化博物馆、凤林书院、名士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士人文化博物馆为我国首个全面展示士人文人的博物馆,以实物、影像展示士人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凤林书院实为国学教育学校,为襄阳少年儿童研习国学经典的课外场所,也是襄阳市民接受国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名士碑林主要为展示历代儒家经典文献和中国著名士人名句的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凤林书院为一个整体,为鄂西北文人艺术家交流文化笔会的场所。此外,还包括一个寅宾厅,作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禅宗文化景区:本次规划通过对采石场的调查,认为此处地区虽然破败,但其背后有一种空无的禅宗意境。本次方案将之规划成为一处体现禅境的山水园林,体现“空无”、“微妙”、“极则”等禅的理念,其间枯山绝壁、素泉涌流、池水苍茫、遥望汉江。在池的尽头山顶高置一处“山花似锦”亭,作为景区与城区的连接,也是一个景区的转折,通过一个隧洞,进入下一个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主要是对谷隐寺的修复,并安排释道安纪念馆,恢复宗教活动,展示释道安在佛教中国化道路上的成就与贡献。谷隐寺右侧规划一个体现佛教文化特点的养生休闲区。

天地境界——文人的理想

天地境界为士大夫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主要是想通过整个景区景点的体悟,最后在两处制高点上,一处为铁帽山上的“问道台”,一处为景区中心的“山河一览楼”,登高而望,楼台飞舞,汉江如斯,道生其间,感悟出中国人的宇宙生命大美。

3.2规划设计的结构

(1)大区域空间艺术架构(图3)

在庞公新城区城市设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以岘首亭、昭明台、新区行政中心三个主要视线控制点的关系,岘首亭与昭明台限定了行政中心的位置,并使其处在一个60°的视觉较佳位置,在本次习家池景区的规划中,山河一览楼、山花似锦亭与岘首亭、行政中心控制于同一视线通廊上,将景区完全融入整个襄阳市的城市空间艺术构架格局中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析景区规划,并确定景区的重要节点的布局。同时,在景区内部,问道台、山河一览楼、观音阁和山花似景亭同岘首亭也相互保持一个良好的视线通廊关系。

本次景观规划,以岘首亭为视线的立足点,环观整个景区。岘首亭与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庞公新区,景区中的山花似景亭(是整个石刻景区和碑林区的视线控制点,以点控面,点、线、面结合,让两个景区良好过度,并让视线和景区旅游线路延续),山河一览楼(是凤林书院,度假区四周的视线控制点且为景区内最高点,以点来控面,结合四周地形,在山河一览楼上,可以远观汉江,铁冒山和古迹观音阁,凤林古渡)在一条视线轴上,突出与新区在视线上的过度,让新区和整个景区形成一个整体。

(2)规划文化结构

禅文化--《五花会元》卷八记载了大龙智洪禅师回答僧人的一段话,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根据这段禅语所表达的境界,在整个禅文化区,设“极则处”,“微妙”二处,予以点题,结合景区内现有的山、水、江、花共成一景。共同营造出禅文化的精神境界与精致氛围。

儒文化--以“习家池”为中心,结合襄阳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与隐士高人的众多文化资源,并且在此设凤林书院使之成为襄阳市乃至全国的国学文化教育基地,并且设置中国士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襄阳历史以及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文林华章则以碑林篆刻的方式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的典籍名篇。(图3)

道文化--结合问道台、雅士精舍和水林茶苑来体现隐士文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追求。

佛教文化--该文化区内有著名的谷隐寺始建于东晋宁康年间,为东晋高僧,佛教学者释道安所建。它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千年不衰。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谷隐寺大雄宝殿等建筑风貌依然,期内建筑庄重雄伟,坐落之地景色幽美,堪舆风水聚合,加之历代有高僧主事,使谷隐寺一度成为名人骚客游襄阳的一大胜地。故在景区中设佛教文化区,来彰显谷隐寺在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地位。

(3)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结构为:“一心三轴五区五点十八景”。“一心”是指习家池核心景区;“三轴”是指一条规划主轴和两条规划辅轴;“五区”是指入口服务区、水景区、园景区、雅士区和凤林古镇服务区;“五点”是指文林华章、山花似景亭、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和谷隐寺;“十八景”为岘首亭极则处--摩崖石刻、素流叠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华章、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习家池 、凤林桃源、药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隐寺、问道台、观音阁、凤林故渡。(图4)

4 结论

习家池历史风景地区作为襄阳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名片,对于襄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习家池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习家池所孕育的人文传统,继而在景区规划中实现习家池历史景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设计在以传承地区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风景园区的需求,从而来创作一种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规划创作中,挖掘习家池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运用中国本土对于空间规划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视角来保护与复兴历史景区的文化活力,进而来达到景区与城市风景共同营建的目的,发挥其在现代城市空间当中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清]陈鍔编纂.襄阳府志.乾隆 25 年(176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

[3]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篇3

自然风景区不仅以优美、宁静、洁净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而且往往在维持区域生态和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适当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对自然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状况和生态作用,以维持和优化自然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功能为原则。新时期,如何为风景区后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先期的规划和控制,如何结合当地文化实现风景区的特色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新世纪风景区规划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生态规划设计理论的应用现状

一、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分析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思想已经被融入到规划构架中。但是,由于以能量流和物质流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和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景观规划之间缺乏连接的共同点,直接把生态学应用到景观规划具有很大困难[1]。80年代以来,以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及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变化为主的景观生态学则弥补了生态学的这一缺陷,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园林景观生态学专注于土地或景观,利用空间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另外,景观生态学是在完整的格局内操作,并且在不需要完全了解外部细节的情况下理解整体或所有系统。这种整体和跨领域的研究方式克服了传统上郊区和都市景观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二、生态设计原理

1、人与自然的共生合作的关系

自然生态系统的周而复始,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传媒;大部分潜在农业虫害的控制;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人类从中获取农业和工业等的关键元素;保护人类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局部调节气候;缓和极端气温;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

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和节约资源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公园的设计首先强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自然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在万不得已时不予以使用。建设保护型生态公园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相当有利的。其次,尽可能减少各种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光、风及水等自然因素,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同时,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三、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法——分区模式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旅游热潮席卷全国, 风景区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其规划设计也逐渐起步并发展起来。但是, 由于国内风景区从整体规划到细部景观设计较大地受到资金投入与经营效益的影响, 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 许多风景区在建设初期为了招徕游客, 兴建高档服务设施, 开山修路, 修建索道缆车, 严重破坏了风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因此, 将风景区进行合理分区, 根据不同分区确定开发力度十分必要[3]。下面我们主要以某地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详细进行分析。

1、动物生境网络

构建的动物生境网络能重点改善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根据规划标准,采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来建立动物生境网络。依据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存有生物数量较多的面积较大的湿地斑块作为动物的核心栖息地,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来源。将土地类型、地形坡度和水分条件作为动物活动的阻力因子来建立阻力表面,并且根据土地和水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分析得到生态安全格局的缓冲区、源间连接、辐射道以及战略点,最后根据生态安全格局得到野生动物生境网络的初步规划方案。

2、居民生产管理网络

根据规划标准,居住生产网络规划的关键是合理居住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确定适合进行居住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具体区域。按照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将被逐步关闭或搬迁出风景区,因此生产布局只需重点考虑农业用地。通过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将坡度作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子。坡度25°的地方需退耕还林。将地质、坡度、坡向、水源、交通以及生态环境作为居住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基于居住适宜性评价,居住采用组团式布局而不是沿着河谷任意蔓延,这样可以在组团之间留下建设生态廊道的空间。

3、风景游赏网络

规划构建的风景游赏网络以白洋淀水域为主干,将重要景区、景点、有开发价值的遗迹以及景色优美的村庄串联起来。根据规划标准,关键是确定非机动休闲游道的具体路线,并处理好游道、河流以及公路之间关系。由于风景资源主要分布在白洋淀中部,结合游赏体验、地形条件以及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规划将沿着白洋淀的游道主要布置在白洋淀的中部。游道、河流和公路之间的关系是:游道介于公路与河流之间,并尽量远离公路以避开机动交通对游赏活动的威胁和干扰;游道距河流时近时远,这样既能丰富游人的游赏体验,也能适当减小游道与游赏活动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在狭窄的地段,游道可以与公路并行,但要设置安全隔离带。

四、建议及意见

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作为风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一环已经在设计界受到了重视, 近年来许多风景区设计工作对生态思想和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并得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然而,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风景区折自然条件, 生态系统都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在生态设计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对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保持生物多样性, 本土性, 原始性。有效保护和利用本土生物, 合理栽植本土植物不仅降低建设成本, 更能体现地区特色, 并且要尽可能选用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改善自然资源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对重要景观资源和原始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设计手段进行保护。在风景区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原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十分重要。重要的景点不仅是风景区内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 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3、景观设计在最小限度地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 要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环境。

总之,风景区内旅游设施规模控制是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风景区规划设计原则乃是我国风景区规划和管理工作者长期积累经验的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风景区正在规划设计,希望本文通过交流,能对推动我国风景区总体规划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3):48-57.

[2]张明,刘曦.新时期中国旅游产业走向分析与展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25.

[3]刘鸾君,李涛.滨水景观塑造与民族文化特色演绎—以河池市“一江两岸”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0,(10):67-68

篇4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开敞空间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噪音,提供清新的空气,为人们提供舒适、洁净、清新的游憩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市居民日益关注生活环境质量问题。然而,开敞空间的宜人性是隐性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它提供的服务或功能是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共商品,而且目前国内开敞空间研究多从建筑学角度,注重小尺度的分析;从规划设计角度分析的比较少。因此,通过对开敞空间系统进行宜人性优化,建立健康有序、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开敞空间,以此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在城市化持续发展形势下的一项重大课题。

设计背景

蓟县旅游度假区位于天津市郊区。远离市区,基于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规划设计的地形。山地环境拥有良好的环境生态性,在地形地貌、河流山川、生态植被对开敞空间的宜人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商品和要素市场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性,造成市场的失灵,主要表现在当土地型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时候,政府决策者无法估算开敞空间的宜人性或社会经济价值,因此,开敞空间的宜人性往往被规划者和政府决策者低估甚至忽略,结果造成城市的无序扩展和蔓延,开敞空间大量的被侵占和蚕食。开敞空间的宜人性(实际价值)可以用来评判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效率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实施效果。

现在已具备的实践条件中可以利用先进的GIS技术来创建一种可以表征周围土地利用模式的方法,进而估计这些土地利用模式怎样影响了开敞空间的宜人性,同时国外的宜人性研究,多采用享乐模型,且多选择房屋作为,以此表征开敞空间宜人性对房价的影响,在旅游区山地景观中拥有良好的生态与自然,对开敞空间的宜人性的研究具备实践条件。

另外,蓟县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已形成盘山、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九山顶、梨木台、八仙山和九龙山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其中黄崖关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盘山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八仙山列为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县城内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和白塔寺等文物古迹。这些景区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具有明显的旅游聚集效应。

设计理念

本课题宜人空间背景下度假区山地景观设计即是在全球环境气候大环境下的以生态、健康、运动为设计核心景观设计。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是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一次螺旋式上升和回复的结果,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城市化迅猛发展、人炸和各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的城市景观和园林的建设己不仅仅是经济水平提高后的奢侈景观生态设计是经历了工业经济后对人与地关系的再认识,是重建人地关系维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此处的宜人即可理解为经济层面的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转变和景观设计层面的可持续技术、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结合体和循环体,是生态、健康、运动理念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设计策略

1、增加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中宜人空间的数量与面积

场地中有三分之一个地貌是过度开采造成的原有地貌和植被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体抗蚀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多风时节的岩土对近在咫尺的城区和津围公路会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改造矿坑,形成自然湖区,并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不同水位进行规划场地设计,使之形成多变的宜人空间,通过广场、公园、绿地、湖滨、湿地等开敞空间,减小城市热岛效应,使场地维持相对湿度与温度。

2、优化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宜人空间结构与布局

要以“多、散、匀”的发展模式规划旅游区建设小游区,等自然植被成熟的延伸入土地,并改善了不良土层及生物链,进构筑大面积的开敞空间,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①结合各区的旧地改造辟建水域,廊道,游园等; ②当改造区域生态渐好时,进行再度扩张; ③在扩张的过程中,将应有的目的地留出契型空地,近期可保留为农田,中期可改建为林地或果园,远期可开辟为高绿化覆盖率的树林及生态园; ④在进行绿化再造时,既要增加绿化覆盖率,又要合理搭配“林、灌、草”,不仅使开敞空间组成结构与空间分布更加合理,而且使开敞空间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最大化。

3、提高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开敞空间的根本属性,是开敞空间可达性与合理性的重要保障,但城市中大多数的城市公园、旅游区仍然囿于高墙围栏之中,与景观没有有机的联系,而且城市居民使用时还受门票和时间的限制,开敞空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景观的可达性明显不足。目前,虽然很多城市的公园及旅游区在门票上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但其开放仍然显得不足。提高开敞空间的开放性是时代的要求。在现代城市中,绿地景观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增加人们进行旅游区的机会,提高其利用程度。对于一些人流量大,使用频率很高的区域设在场地,方便旅游区对城市开放,例如通过或起伏或平坦的地形以及或密集或稀疏的植被来达到引导人流的目的,既便于人们使用,又便于管理。

4、完善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的交通网络

在当今中国的主要城市,人们出行主要靠城市公交系统,步行加公交是大多数居民通常采用的出行方式,因此,在旅游区的设计上,应建设通达的公交系统,并完善车行交通网,满足自驾、旅游团体等交通网络。同时在旅游区应具备满足不同心理体验的自行车道、漫步道、攀登路线以高空索道等。

5、合理引导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周边土地开发

开敞空间的建设在其周围将形成较为明显的居住区分异现象。居住区分异是城市阶层分公的表现,是城市社会分异的基础和重要体现。通过居住区内小组团之间的合理布局,把各阶层协调在一起,从而避免阶层的完全隔绝,避免弱势群体被过度排斥,使各阶层“保持接触,促进社会融合。

结语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关于山地景区景观的低碳设计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关于宜人空间设计的几点:1.设计前认真考察项目环境,针对社会背景,使场地具有时代的生命力;2.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力求融入自然之中;3.遵循地块本身生态特性,合理开发利用并加以保护,跳脱不因素,合理改造再利用;4.设计成果服务于大众,造福于人民;5.设计结合生态景观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的发展,风景区游客中心主要是为来自各个地区的游客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它的建立促进了旅游业的稳定化、专业化。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一到假期,每一处风景名胜人满为患的情景比比皆是,从这一角度来说,风景区游客中心的建立对景区的有序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风景区的管理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游客中心的作用及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景点,游客中心成为景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1游客中心的功能

主要功能如下:①引导功能。游客中心设立于风景区的中心或者出入口处,发挥着窗口的功能。游客在这里驻足,能够全面了解整个风景区的布局、路线及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等;②服务功能。游客中心能够为游客提供购物、餐饮、休息及住宿等各项服务,从而保证游客顺利地完成旅游计划;③游憩功能。为了给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风景区通常设立于风景区的附近,所以其自身也融入于美丽的风光中,这样游客在其中逗留时,既能够欣赏风景,还可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④解说功能。在游客中心设置各种设施,以此为景区解说提供服务,使来此旅游的人们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从而提高游客的兴趣,是游客关注关注这些有价值的事物。

2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模式尚待完善

当前,有的旅游规划仅是对部分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必要的市场评估及场地设计,比如酒店的选址等;而有的旅游区规划按照城市规划模式依样画葫芦搬的去设计景区游客中心。这样导致很多旅游区都有着朝着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此种现象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风景区的规划与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在规划设计时注重于硬件建设规划,往往忽视了风景旅游区的定未、目标市场确定、形象策划等方面的内容,导致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像极了一些城镇化度假区,人工雕琢的痕迹太过明显化。

2.2游客中心设施规划脱离旅游实际需求

地区级风景区游客中心进行规划时,应注意地方立法的限制条件,比如停车设施、建筑高度、风格及密度等。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应具有协调性,景区的地价不同,游客中心的建设的规格也应随之不同。其建筑尺度、建筑材料均应和景区风格、自然环境相一致。除此之外,到了旅游旺季怎样提高宾馆的床位利用率是规划设计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所以,在做好规模预测的基础上,应提倡发展一些临时性的住处,以解决旺季游客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如利用附近家庭旅馆、野营地、蒙古包等。一般情况下,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开发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规划建设如若不合理,势必会浪费很多资金,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对视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当景区基础设施较薄弱时,势必会和旅游态势产生冲突。比如,在旅游旺季,景区道路极易发生交通堵塞,停车位严重不足,住宿条件和游客需求不符等问题。

3游客中心规划建筑分析

3.1选址

风景区游客中心的选址首先应考虑到风景区的人容量,因此景区的容量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景区的游客数量以何种形式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景区的入口及出口处的人流量较为密集,因此游客中心可以设立于此,从而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比如交通换乘工具、急救设施、充电设施等;其次,选址工作还应考虑到当地景区的交通及设施配备情况,交通的便利是输送游客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设施的完善也能提高游客中心的工作效率;最后,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保证游客中心远离地震频发区,由此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3.2布局

游客中心要与景区的规划布局相一致。游客中心建设的布局会对景区总体规划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根据景区规模大小及资源分布情况,游客中心可以单独设置,也可分级布置。如四川省九寨沟景区除在主入口设置游客中心外,还设置了次级游客中心——诺日朗游客服务中心。这样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目的性。此外,受景区游客容量布局影响。游客中心按容量布局可以使游客量相对分散或集中,使游客合理地分布在景区内,实现游客中心控制和引导的功能。游客相对集中的地点一般在景区主入口处和内部交通换乘处及重要节点处,所以游客中心一般会设于旅游景区前端或重要节点。这也便于游客购票、咨询和换乘车辆等活动,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3.3建筑规模

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结合景区的实际大小去做具体规划。如果游客中心建筑规模过大,对于玩了一整天劳累的游人来说极其不便,若有什么紧急事情时,也会在里面忙得团团转,不知所向;如果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过小,基础类设施的配备就会相对不足,由此不能保证全部游客的需求得到满足,给游客造成极大不便,甚至会破坏游客的好心情,这样势必会对景区的口碑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与景区规模保持一致性,然后结合景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各个级别的游客中心。在对游客中心进行具体规划时,其具所配备的基础设施也应包含在内,基础设施的设置应避免走拥挤或空旷这两个极端,应按照景区的客流量进行设计。此外,游客中心的创建规模应充分考虑到游客集散广场的大小面积,以此在旅游旺季时便于游人的输入及输出,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或不安全事件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的安全。

3.4功能性设施

游客中心的设立首先要保证不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严禁在与地理位置完全相悖的环境中进行强制性建设;其次,游客的功能性设施数量应该适宜,只要可以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即可,如果功能性设施建造过多,不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有可能是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功能性设施通常由四大类,即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其中的服务设施功能最为重要,其包含了接待、提供信息、医疗、餐饮、住宿等。科学化、合理化的功能性设施可以为游客提供极大的方便,在游客置于美妙的风景时更平添一丝温馨与舒适。

3.5建筑外观

游客中心的外观设计时,在色彩设计上应保持鲜艳醒目的特点,并且此种醒目特点应与当地环境特色保持协调统一性。游客中心的建筑色彩及其风格均应实现与当地环境的有机融合,同时带有强烈的显著性,这样不仅会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使游客能在很远的地方一目了然。此外,每一个风景区均有着自身的特色,游客中心的建筑外观应着力体现景区的特色,这样在游客中心第一次映入眼帘时,游客即可了解景区的建筑特色,由此使景区有了自己的标志性建筑,给游客带来过目不忘的感觉与印象。

3.6安全设施

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景区应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作为风景区客流量最为集中的地方,游客中心应配备相应的安全的设施。比如,规定一个特定的距离,在柱子上面安置一个灭火器,有效防止火带来的危害;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安全,设置多个人口疏散点,防治踩踏事件的发生。

4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在全民经济长占据的地位很重要,同时也推动了城市、乡镇的良性发展,为各个区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没有障碍的交流平台。随着国家鼓励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游客中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生事物,不仅为游客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是游客和景区进行沟通的桥梁。因此,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其最基本的需求,努力建设好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游客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使其成为风景区游览区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赵伟.山岳型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啸然.风景旅游区游客中心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黄睿.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篇6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也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居住区园林景观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所以设计出园林景观优美、深受居住用户喜爱的生态园林小区,已成为一种需要。

1、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将园林绿地规划放到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考虑,建设生态园林,展现园林绿地的生机和活力是我国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最有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相差甚远,园林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要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讲求植物的现时效果,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性特点,从而达到步移景转,时移景迁,创造胜于自然的生态园林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园林建设也必将适应新的需要,建设生态园林也必将成为园林规划的发展的大趋势。

2、居住区景观设计

景观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求美观大方,更需要实用,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居住区的每一草一物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每处景观的实用性。

2.1注意植物配置

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园林景观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同时,植物景观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植物的种类选择尽量突出植物特性,体现植物一年四季的自然生长规律。在植物的配置上,除注意植物的乔灌草高低错落搭配之外,还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避免栽植大乔木,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植物配置要注意的几点如下:

2.1.1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 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对于开发商来说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达到了绿化效果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枝千苍劲”的不同景象,近似自然的风光,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1.2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通过从植、片植、散植、点植等种植方式,创造丰富多样、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1.3植物配置要考虑种植的位里与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距离,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进免栽植大乔木,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生长速度快的植物即使在遵循标准设计距离条件下,也由于过于生长快速而影响到住宅的安全。一般乔木需距建筑物2m以上(根系发达乔木应适当加大距离),离地下管网1.5m以上。树丛的组合,从平面与立面构图、色彩、季相等方面要有变化,在高层建筑四周气流较强,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2.2居住区中的安全设计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其中在景观设计中就涉及多处,如华丽光滑的大理石、瓷砖、磨光花岗岩等铺装材料,美观又大方,但在设计时如果设计使用不当,会造成安全威胁,在雨雪天或表面稍有积水的情况下,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台阶采用的材质禁止表面光滑,且与其衔接的铺装颜色越容易区别越好,这样不至于行走时忽略造成事故;在选择植物时应注意无毒,无刺,花果无强烈气味和过敏,无衣物污染,特别在人体易触及的活动场地周边。如夹竹桃花色多样形状优美,但其气味、树汁有毒;勒杜鹃花朵灿烂美丽却有尖刺;无花果汁液易污染衣物;刺桐形美却招引虫害;其次是儿童活动区的安全设计,儿童接触较多的游戏器械和砂坑,据调查,多数居住区都采用水泥界石或者用纺木木墩围和,边角未做任何处理,因此,对儿童平时在居住区的活动造成很大的隐患。建议设计最好避免发生游戏器械的边角面避免突兀、尖锐;砂坑注意边沿软质或回滑处理。

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园林设计应该说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再加上我国异常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曾荣幸地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受传统园林和前苏联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以及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为代表的公共绿地,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城市环境、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必然。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内的情况,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不少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所走过的路是在不断探索、创新并与时俱进的。这些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完善了现代园林的设计理论。专业人员在社会思潮、学术动向和决策者的喜恶的夹缝中苦苦地摸索、追逐、捕捉,以求适者生存。用时髦的话讲,就是“痛并快乐着”。总体上讲,规划设计主流是好的,但是要找到既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和专家认同,又能成为城市传世经典之作的还不多。

4、对策和建议

4.1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4.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篇7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及城市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也随着老城区开发的加快逐渐由松散的居民户向住宅小区转变,小区便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许多景观或环境艺术设计师眼里,植物种植设计居于次要地位,常常是在总体方案确定时,再扩初图或施工图阶段再进行绿化设计。这样的设计流程常常会造成初始设计方案没有充分考虑整体景观空间的形态,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植物景观在整体中的作用,后期的种植设计与前期方案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造成软景植物与硬质小品在空间尺度、体量、形态上不协调。

1、住宅小区的特点

1.1、住宅小区居民的特点

小区居民是小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既是环境的一部分,也是环境的利用者,小区居民对小区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在分析小区居民特点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相关问题。

(1)住宅小区居民活动时间较为集中且较为频繁,具有人口密度大的特点,所以小区居民对小区景观设计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关注度也比较高,一般都是希望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

(2)住宅小区居民职业各不同,且年龄结构层次多样,各有各的生活习惯,所以要求小区环境的多样化,“宜居”则是小区居民对小区环境的共性要求。

(3)考虑到现代城市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紧张而单调的工作内容往往容易造成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一般又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的身心往往感到比较疲惫。

1.2、住宅小区空间分析

目前,在居住区环境塑造方面还存在一定误区,诸多弊端出现在居住区环境设计方面。尽管功能比较齐全的住宅小区越来越多,但是提高小区容积率是唯利是图的开发商的普遍做法,楼间距较小,楼房布局紧凑则是一般小区的空间特点。再加上相关的幼儿园、饮食、小百货、卫生等服务设施,这样留给景观环境的空间就更狭小了。

1.3、住宅小区环境的生态系统分析

(1)人为因素在住宅小区生态系统的体现

为了影响和控制生态环境的某些环节和过程,通过小区物业或者是景观设计师,在自身景观需要的基础上,通过选择特定的植物使小区的景观明显存在人工痕迹,使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明显出现改变,相关的断链现象在物质、能量循环中十分明显,生态效率低下。

(2)生物多样性在住宅小区的生态系统中明显较少

住宅小区内的植物品种与自然界相比非常少,这主要是人类活动和人为选择的原因造成的,野生动物几乎不可能在小区中出现,这样造成小区内的生态系统呈现出敏感和脆弱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

2、城市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的重要性

居住区绿化景观是人们对小区环境的第一认识,它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区绿化是以绿色植物为主体,可提供居民户外休闲、观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空间,提高小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必要条件和自然基础,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优美、良好、舒适、丰富多彩居住区环境绿化,是对住宅建筑自然环境的恢复,对城市人工环境中自然氛围的完善和对城市绿化的补充,是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绿化环境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3、住宅小区景观规划中的绿化植栽设计

3.1、参与空间的组织―骨架构成

在景观规划中,构成空间的基本元素,如平面上有各种硬质铺地、道路、广场.水面等,立面上有景墙、台阶、亭、廊架、树池、跌水以及各类乔灌木。通常设计师会利用各种硬质铺地和建筑小品来创造空间,但在居住小区内,空间充斥着大量住宅建筑群体,从立面上看人工建筑的质感显得十分生硬。随着环保、生态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落成的高档居住小区环境景观除了要求具备良好的艺术形态外,还注重其舒适性和生态性,从而引申出一种概念“绿量”,即绿化植被占空间的体量比。一个良好的小区景观,要有一个良好的景观布局、绿化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绿量”适宜的生活空间,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根据植被在空间的作用可分为以下两点:

(1)作为空间的主要构筑体

比如树阵广场,用几何式或规律式的排列来表现植物群体几何空间的美感。这种种植方式常常用于空间尺度较大,周围硬地较多,建筑群体较为生硬的地方。此类植物造景手法一方面利用植被“软”的质感来调和空间,另一方面其几何状的形态与硬质铺地及周边建筑协调起来。这种设计手法对树种形态要求较高,树形应挺拔、规整、高大,各树木规格体量应一致,常用的有棕搁科的银海枣、霸王棕、花棕,阔叶乔木,如榉树、银杏、桂花(见图1)。

(2)作为硬质景观小品的次要构筑体

在小区中庭设计中,往往会出现景墙,跌水或在泳池边出现水中树池。此类景观空间中,植物居于次要地位,对空间起补充和软化作用,参与空间排列和完善。如在景墙跌水池,景墙背面种植一排华棕作为景墙背景,在跌水池两侧种植鸡蛋花,可形成立面高低变化(见图2)。

3.2、作为空间主要组成部分―肌体组成

居住小区由于功能和布局的要求,景观平面可相应分为主次入口区、中庭主景区、组团休闲区及户前绿地等。这些区域中人流活动较多的地方,如入口处或公共中庭区,设计师常根据地形和功能的要求在视线焦点处设计一些景观点(即兴奋点),这类节点景观往往是硬质景观或硬质小品结合部分植被来表现人工造景的主题文化和艺术的美感。

在较为开阔的地点,如大面积草坪,可采用孤植,孤植2~3株,种植在草坪上的树旁配上景石可形成独立的景观点。可以选择一些体量大、树形丰满、形态优美的树种,如榕树、樟树、大桂花树、垂阳木、棕榈科的加拿列海枣。此种手法应注意:(1)空间开阔,位置合适,种植点视线的焦点;(2)疏植树与周围大体量建筑群应有适当距离,避免大体量弱化其效果;(3)种植点背景应干净,色调可单纯些,如有其它植被,应尽量简洁,以强调其独特的形态美。

在视线次要焦点的绿地内,可采用群落式种植手法来创造景观点(即丛植)。群落植被可由单一群落构成或2~3组大小群落组合而成。设计上要注意树种配置的疏密和轮廓线,在竖向上要注意林冠天际线的变化,尽量形成平面纵深层次丰富的景观。竖向高低变化自然,色彩匹配合理(见图3)。群落式种植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选择一种主题树种,并以此为基,其余乔灌木应与之协调或衬托式对比,突出主题数种的形态效果;(2)植被群落品种不应太多,乔灌木共3~4种为宜,避免立面过于杂乱,(3)如植被群落只有一种乔木,则其规格大小可以适当变化,可形成错落林冠线。如群落中乔木达到3种以上,且数量较多,则每种乔木应尽量统一,不同品种间在竖向立面上应错落开来,在平面上相互组合、穿插,在整体上显得大气而自然,(4)常绿与落叶树或观叶、观花树可相互搭配,可产生季相变化。

结束语

在具体项目中,植栽设计应结合不同空间,不同建筑排布形,选择合适的树种和布局手法,利用植物形态、色彩来营造亲切、舒适的空间景观。

参考文献

篇8

0.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期,社区规划已经逐渐转向人文社会的探索,社区规划建设实践与社会原则相背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待于从源头上重新探寻社区规划建设的症结并寻求根本解决之道。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传统社区规划以单一居住生活和微观物质空间为对象的研究,探寻符合社区会社原则的空间必须首先明晰其社会原则的内涵,将空间模式研究与可行性的政策研究相结合则可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1.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1.1规划布局应体现地方特色

如何创建特色住宅区和舒适环境,要结合多年规划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建筑设计和群体布置多样化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首先,要重视地方特色和建筑物本身的个性,以利通风降温。其次, 要根据居住区规划的整体构思,造型结合色调,平面结合空间综合进行考虑。最后,多样化和空间层次丰富,必须强调在协调的前提下,求多样、求丰富、求变化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建筑,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小区内所有建筑造型设计均以番禺当地一处乡村的古式建筑为依据,配合现代的规划手法及中国园林艺术的拱托,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筑。

1.2合理安排公共配套设施,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

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生活基本所需而配建的,但若设置不当,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正常的居住与生活。由于售出后大多数没有作统一要求,本来高雅的商住小区变成小贩成群的杂市区,小区设公厕是为了服务大众,规划时将公厕刚好设在上风位, 造成对住宅区的不良影响。在临小区入口处设一综合楼,以解决管理及使用上的要求,以求配套设施与环境共存。

1.3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不注重户外空间,特别是宅间庭院的完整性,是目前居住区规划中经常忽略的问题,使空间面貌极不美观。从国内房地产界开发的趋势来看,空间环境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景观设计又是环境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的景观环境设计是相脱离的,景观设计与建设规划一起同步介入。从总体规划设计开始,除了让景观从建筑里衍生出来、和谐共生外,更应着重考虑的是该住宅区的地域性和地域特点。应重视建筑设计的深层理解,通过营造风格各异的景观环境,深化和升华各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和主题。

1.4注意规划空间的有机联系

居住区中的各种规划因素均有其内在联系,而内在联系的核心就是居民,因而要从满足居民居住生活的要求出发,使居住区成为有机的整体和空间层次协调丰富的群体。机动车不进入小区中心,全部停放在大型地下停车场内,停车场顶是小区的中心景观绿化区。绿化景区可结合地形及地下室的高低不同设置各式绿化小品,叠水平台,休闲临水散步径。当地的材料、植物、生态情况、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情况都成了设计考虑的重要条件,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很重要的是从园林景观中体现出来。

1.5规划布局和空间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环境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的舒适性,提倡居民参与意识,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从人的行为和需求入手,为人的使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重视空间的形式,规划设计中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细心研究。要塑造一个居住园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就必须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居民的便捷出行、安全措施及社区管理等问题,真正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关怀,使居民在居住园区内生活方便并具有安全感,有较强的归属感。

2.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措施

2.1充分考虑物业管理因素

完善的物业管理是环境维护的进一步延伸和持续,为居民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高品位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与物业管理因素的相互影响。总体规划布局中物业管理因素的考虑在后期管理中,与居住区总体布局密切相关的是居住片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总体布局应处理好规划分区与管理分区的矛盾,便于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处理好不同性质用地之间的兼容与搭配。对服务通的规划应有整体细致地设想和规定,为物业管理的后期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根据,有利于物业管理高效规范的运作。

2.2体现文化内涵与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特色的塑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和写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用来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居住的环境条件可看作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作为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深入研究发掘居住区环境特色表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使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达到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发展。规划设计中要尊重和理解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有关的传统和地方文化风俗,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借鉴传统的空间形态,再现环境文化内涵,让居住者产生文化认同感,增进居民之间的亲密和谐。

2.3创造完整有序的小区空间序列

由若干空间组成一个空间群,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可借空间的渗透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为室外空间序列设计的完整性提供有利条件。从小区主要入口处起作为前导空间,结合地面铺装成小广场和停车场,利用周围建筑绿化、虚实对比使前导空间构图完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和过渡,成为供全区居民交往休闲的中心地带。这些空间因其数量、大小、形状组成不同成为空间序列设计的颗颗明珠,使整个小区空间序列更为完整,居民在小区各处都感到舒适、富有情趣。

3.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区的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还有很多可研究之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生活的环境的更为关注,对居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将住宅、道路、绿化配套,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令人满意的公共建筑,构思新颖、和谐的建筑。城市住宅区的环境建设是一个综合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借鉴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把人居环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参考文献】

[1]梁永雄.浅谈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06,01:15-17.

[2]周萱.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2005.

[3]罗锦维.高层住宅健康外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5.

[4]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5]于泳.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6]聂铭.可持续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篇9

1慢行交通的发展现状分析

慢行交通是指除动力装置驱动以外的任何用以供人员乘用或物品运输的交通方式[1],它包括步行、自行车、手推车等。发达国家已然走过了快速交通高速扩张期,继而逐步向更有益于城市生态平衡的绿色交通模式回归。慢行交通模式被用以引导相对更为宏观的城市发展问题。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国内城市中,主张快速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形态和交通建设策略的不在少数,这类趋势逐渐使得曾经在上个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慢行交通呈现出小众化、边缘化和(或)休闲化的特征。与此同时,政策面的倾向也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了市民的认知,人们开始热衷于综合成本更高的快速交通,而传统的慢行交通的习惯已在不经意间被慢慢舍弃。(1)慢行交通的优势。在各类交通方式中,人均占用道路空间最小的是步行,公交次之,自行车第三。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的高收入人群中,慢行交通仍然被视为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因为它具有一些难以取代的优势,诸如能提供门对门的交通、路线灵活,等候时间短、美好的路途体验、低价、环境友好、同时也是一项健康的运动方式等[2]。(2)慢行交通的劣势。慢行交通首要的劣势是其较低的速度,步行约为5km/h,骑行约为15km/h。依靠人力驱动的特点决定了慢行的适宜出行半径在6km之内为宜。而现今的城市尺度日益膨胀,远非昔日的步行城市所能比拟,慢行交通的通盘实施则显得不切实际。再者,慢行交通使用者的道路安全系数较低,这不仅是对于机动车,对助力车也同样如此[3]。

2老城区景观带的界定与交通体系现状

2.1老城区景观带的界定

老城区景观带可界定为在城市核心区域内保护较好,且有相应的占地面积,足以支撑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景观绿地。在用地面积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密度剧增的各等级城市,老城区景观带是稀缺且难以复制的。它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游赏属性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作为生态环境良好的优质城市景观绿地,它抚慰了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间忙碌的人们对于自然的原始渴望,保留了城市发展和变迁中值得被铭记的痕迹。

2.2老城区景观带的交通体系现状

老城区景观带对景观生态格局和传统街巷风貌的保护有严格的要求,新建道路设施的阻力会比城市其他区域要大很多。所以,如何调整现有体系以契合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成为了老城区景观带的发展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1)快速交通。现今在老城区景观带区域的交通出行方式中,快速交通并不是首选。这种状况显著区别于城市中其他属性的区域组团。遗憾的是人们选择使用慢行交通的理由更多是由于快速交通在此类区域的不便性。于是,许多依赖快速交通出行的人们则会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回避这样的区域[4]。即使快速交通未能对老城区景观带的交通网络施加深刻的影响,该区域所呈现出的总体交通状况依然令人堪忧。习惯于使用快速交通方式的人们总会想方设法的对于本身已处于弱势的慢行交通进行侵蚀,鉴于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做出积极的应对,城市的快速交通建设与该区域的保护与发展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难以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2)慢行交通。区域内现阶段的慢行交通体系更倾向于自发形成、无序生长的状态。缺少足够道路通行条件和额外的安全保障措施下的慢行交通将参与者置于一种混乱且危险的氛围之中。步行的人们随意穿越快速机动车道,机动车违规停放在狭窄的自行车道甚至人行步道,步行及自行车需要等候超长时间的信号灯,而相应的通过时间却很短,交通标志识别性差,无障碍设施缺乏足够的连贯性[5]。诚然,这样的慢行交通在老城区景观带中对于使用者的体验感受是缺乏鼓励性的,难以提高人们对于慢行交通的接受度。

3在老城区景观带中构建慢行交通网络

老城区景观带区域内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目标应该是绿色、便捷及安全。“绿色”,是针对慢行交通过程中的景观享受,这是强化这一区域所特有的景观生态优势,促进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便捷”,是指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断完善“公交+慢行”的一体化交通出行结构。所谓“安全”,是指充分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慢行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和利益,通过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最大限度地保障慢行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性[6]。现阶段城市建设中提倡的绿色交通概念,其着重点并不只是单一考量城市中的路网是否能够满足高速通行的需求,而是需要以生态及人本的标准去衡量道路与城市节点的可达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建设一个慢行交通为主导的老城区景观带,畅行其间的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人们对于使用其余交通方式行走城市的各个年龄阶段和阶层的人来说,都是安全、简单且富有吸引力的。

3.1构建方式

在这样一类区域中构建慢行交通网存在着多样化的影响因素。宏观方面,经济、文化、气候和地形都可能影响到慢行交通的发展和使用。从细节上说,市民的生活习惯、政策对慢行交通的支持力度,历史名城的文化诉求等也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因素交织后所引发的综合效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慢行交通体系在老城区景观带的接受度[7]。

3.1.1公共交通网的完善

对于慢行系统的介入,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稀释慢行交通的劣势——长距离的交通。只有能提供比私家车更高的通行效率的公共交通网才会得到市民的青睐,而完善这样一类的公交网则为更为细分的城市网格提供了普及慢行交通的可行性。同时,投放相应数量的电动观光车接驳景观带沿线与公共交通站点,设立专门的出租车停靠站点,在公交站点集中的位置临近设置自行车租赁点接驳站,提高停车场收费及减少景观区内私家车泊车位,在景观区边缘地带建设大型立体停车场等,这些措施结合起来可以在相应程度上限制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在这个区域的通行量,进而推动更多人的选择公共交通(图1)。

3.1.2慢行交通的接驳网络

此处所指的慢行交通的接驳网络主要指的是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与慢行交通之间的无缝衔接,这里包含公共交通站点与景观区之间的摆渡车、自行车租赁系统已经适宜于步行游赏的景观道路等。这样的网络系统的构建需要以下三种主要组合元素:(1)自行车专用车道:用以保障自行车行驶时的安全性并为骑行者提供良好的骑行环境。利用不同材质、颜色和标识将自行车从干道系统中分离出来。特定区域内可以分时段或局部禁止机动车辆进入,将道路完全开放给非机动车辆及行人使用(图2)。(2)公共自行车租赁接驳系统:基于区间内人流量的统计测算,投放相应数量的自行车,设置租赁站点。提供低价且便捷的租赁服务。本地市民可使用市民卡租车、外地游客可以通过短信获取车辆开锁验证码,以手机网络付费的模式对车辆进行提取与归还。同时,这套租赁网络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讯服务,包括全网范围内自行车租赁点位置图以及城市公共交通路线图、景观带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等(图3)。(3)自行车停放设施:面积小而密度大的自行车停放区域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满足自行车相对随机的停放需求。停放区在公交接驳点处可以适当扩大规模,在中心景观区则适当增加密度并减少个体规模。在一些较大的停放区域增设简易的打气、维修等简易修理设备。

3.1.3以人为本的步行交通

研究表明,大多行人宁愿直接穿越危险性较高的公路,也不愿意绕行使用立体过街设施,而反之如若能够有效的改善步行环境,50%以上的步行者愿意增加步行距离。基于步行慢速的特性,相较任意其他交通形式而言,能够更多与外环境接触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体验。在慢行交通体系中为步行者提供足够的道路景观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慢行交通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藉此传达城市的内涵和精神。良好的步行交通体验需要满足如下前提:(1)基本通行保障:人行道带宽度设定主要以区域内行人流量和流向为基本依据,在保障步行安全的基础上同时需要兼顾并行交谈的需求,其尺寸设置依据如下:快速路辅路、主干路≥3m,次干路≥2.5m,支路≥1.5m,综合较宜控制在1.8至3.0m;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控制在1.0~3.0m;(2)步行优先权:据调查数据统计,相当数量的行人违规穿行是因等候红绿灯时间过长。为便于步行者安全通过,应结合其平均过街速率,对信号配时优化。主次干道过街红灯不宜超过40~50s,过街绿灯必须大于行人相对最短安全过街时间,对车辆较少的路段可以采用行人触控信号灯。宽度达到6车道及以上的主干道需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且宽度不小于2m。机动车密集交叉口地面设置人行隔离桩,天桥和地下隧道等过街设施应与公交车站、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等行人流量较大地点顺畅衔接。(3)适宜性及无障碍保障:区域内增加行道树种植,保障绝大多数主要步行路段有连续的植被遮阳,在步行连续路段设立固定间距(如300m)的休息座椅。道路铺装材质平坦、防滑、透水且不易损坏。保障盲道的连贯性(图4),有高程变化区域上使用缓坡替代台阶,在人行步道上尽可能使用隐形的窨井盖和排水口(图5)。增加新型路标导览标志牌,使行人对步行间距和景区具置了然于心;根据不同人群的出行目的和方式统计,设置通勤和游览路线,将人行道铺装和街道小品元素形成统一连续具有不同特色的景区元素,引导人群通过景观带。

3.1.4完善的公共辅助设施

完善的慢行交通公共辅助设施不仅仅是指设置足够的座椅及垃圾桶。其相关设施的设置更多的则是应基于使用者的客观需求。例如信号灯等候区的遮蔽、直饮水、自动贩售机、城市相关交通信息提供等等。对于市民而言,完善的公共辅助设施可以提供一种源自于城市自身的“温暖的关怀”,这种“善解人意”的细节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使用者的愉悦感,藉此而产生的对城市的情感就会促使进一步的重复游赏行为(图6、图7)。依托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增加市民和游客在城市出行的通达性将是未来慢行交通构建的一个新趋势。智能手机终端作为最便捷普及的载体可以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指引乃至相关景区的背景介绍。这类智能模式的介入对于减少交通拥堵、提升慢行交通的舒适度、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甚至推动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都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行性(图8)。

3.1.5政策的保障

基于国内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诸多早期规划建设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慢行交通体系在国内城市的普及推广依旧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尤其是对于老城区景观带。其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包括老城区道路密度大且路幅窄、区域用地饱和、已建立的对快速交通的依赖等。要打破这种现状,政策的保障和管理方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社会层面对慢行交通的帮扶和照顾——从设施建设、供给、路权、资金和公关宣传上偏向慢行交通,使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相配合从而产生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对私人汽车使用的有效引导和管理——利用价格杠杆、税收、物理限制(如街道静化、削减停车位等)和行政手段等让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尤其是在高峰时段、高峰路段和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区)相对不便。鉴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转型敏感时期,交通体系的变更事关民生、经济、生态和发展,慢行交通在老城区景观带的建设和推广需要管理层与政策面的协同保障。

3.2中国式的慢行交通

在中国式的慢行交通中,存在着一种很特殊的交通方式——助力车。助动车作为大城市、特大城市居民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种交通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从城市长期发展的角度,助力车应该是作为城市交通的一个过渡阶段存在的。作为安全系数过低(无论是对于快速交通还是慢速交通)且环境友好性较差的一类交通方式,助力车应被限制并且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对于人口密度高且慢行交通覆盖面大的老城区景观带,助力车的使用应得到有效的控制并逐步被限制直至完全被替代。

3.3慢行交通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在既有交通模型、城乡规划和政策评估里考量慢行交通,这里涵盖了内涵、规划、设计、设施、用户、政策、服务水平、宣传、慢行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这些基本概念影响着市民对慢行交通的认知及接纳程度。例如,慢行交通是否只是步行和自行车,还是可以延伸到滑板和电动自行车,如果延伸到后者,从规划角度和设施角度应该如何考虑。

3.3.1现存的问题

现今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对于慢行交通的措施与项目的评估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是无法将其整合到既有的规划和项目评估流程当中,另外一方面则是专项评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尚未完善。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到道路交叉口为右转自行车专门划出的地面指引线,大到通过社区尺度控制和社会支持设施保障以确保慢行交通合理出行半径和减少对小汽车依赖的可能性等,均建立了详细且可以依据执行的相关规范和法规[8]。现阶段国内相关设计人员需要更多的考虑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慢行交通体系构架,这其中需要综合考虑中外政治架构、决策机制、民主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城市既有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意识等不同,有取舍的对待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教训。而不必过分纠结于个别国外城市具体的慢行交通规划及方案,研究的重点需要指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3.3.2慢行交通评价体系的建立的意义

关于慢行交通评价体系构筑的迫切性,已不仅局限在老城区景观带这一特定类型的区域,核心意义在于该评价体系完成后,对于城市慢行交通的建设及推广均能做到合理的界定乃至不足之处的调整。诸如慢行交通在老城区景观带中建成后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对于慢行交通使用的依赖性、管理方对于城市慢行交通的建设评估以及后续维护,基于慢行交通系统的社会综合效益评估,慢行交通发展水平的衡量,居民对慢行交通认知的信息采集、设计和建设的原则及技术指南,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交通体系等。这将极大地有助于深化城市与市民对慢行交通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价值的认识。

4结语

在我国这样一个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又素有“自行车王国”美誉的国度,通过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和交通设施的配合,形成高效合理的道路网络,不仅可以改善老城区景观带的旧有规划交通问题,还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市民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了保障。在面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压力下,通过构建慢行交通系统以保障城市生长活力并为弱势群体出行提供保障,创造了交互性更好的城市生活和人文环境。慢行系统是营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宜居环境相适应的必由之路,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将促进老城区景观带乃至整个城市向着更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王如松,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李哗.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3):78~81.

[3]周江评.城市交通的绿色与平衡[J].城市交通,2010(6):1~2.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4-0021-07

旅游规划理论属应用叉学科理论,是对旅游系统在规划范畴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凯萨(Kaiser)、赫伯(Helber)的旅游地演变生命周期理论,范利尔(Van Lier)、泰勒(Taylor)的旅游地资源配置与设施建设门槛理论,摩菲(Murphy)的旅游地和谐发展社区思想等。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总结或提出了一些旅游规划的理念,如1993年4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由《旅游学刊》编辑部和北京旅游学会联合发起的“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陈传康指出,在旅游规划中,项目的确定很重要;毛赞猷认为,在搞旅游规划时应该把旅游地图列为其中的一部分;尹泽生强调了旅游规划“规范”的问题;周盼、赵克非、于英士、李明德、白祖诚、刘德谦、毕凤祥等与会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共谈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此后,一大批专家、学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吴必虎认为,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有旅游系统理论、旅游人类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规划;吴人韦指出,旅游规划理论范畴可概括为经济、环境、人文3大板块;顾朝林等认为,旅游规划基本理论表现为旅游规划目标、旅游规划理念、旅游规划层次、旅游规划系统以及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等层次;韩光明提出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规划思想;此外,还有“超旅游”规划理论、“反规划”理论,等等。

旅游景区规划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根据旅游景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资源特点所进行的有关保护、开发、管理等内容的设计、布局与安排。关于其理论研究,刘沛林提出了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郑迎红总结了旅游景区规划的模式问题,认为比较典型的有资源导向型模式、市场导向型模式、形象导向型模式、产品导向型模式和体验导向型模式;罗光华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规划中的整合运用问题;牟红就旅游景区规划多维视角的纵向转换进行了研究;其他还有旅游景区规划中客源市场的定位研究、生态旅游景区规划问题等。在景区游客感知方面,也存在一些探讨,如汤普森(Thompson)、斯科菲尔德(schofield)指出,游客对旅游地交通的感知评价与总体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关系密切;杨斯(Youngs)、怀特(White)、渥德瑞希(Wodrich)从旅游者视角研究如何将交通服务融入文化旅游;霍华特克(Howat)、默里(Murray)、克里利克(Crilley)从消费者视角研究旅游地的评价工作;陈(Chen)从供需双方的视角出发分析如何构建多维度旅游问题等。国内关于游客感知的研究仍处于个案分析及理论推理阶段,如程兴火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了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竞争优势;毛端谦等从旅游者映象的角度研究了他们对江西4座名山形象感知的差异;黄震方从旅游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角度研究了旅游者感知的特点;宋章海等对游客感知的形象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等等。整体上,将游客感知与景区规划相结合开展的相关理论探讨仍不多见。本文在既有研究案例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尝试从游客感知出发,探讨“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

1 旅游意象图的提出背景

目前的旅游规划是基于资源和发展目标的规划,很少将意向理念应用到规划中去。从意向图的角度进行规划,将游客的感知作为构建意向链的关键要素,从游客感知出发进行规划是旅游规划应该探讨的一个新角度。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因此,一般认为“意象”因人因物因时因情的不同而不同,但从内涵来说,整体意象的获得都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Lynch)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调查,在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识(landmark)5大组成因素,即“城市意象”;并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图论起源很早,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图论问题,它是研究由线连接的点集的理论。点集中的点称为节点,连接两点之间的线称为边,一些由节点及边构成的图称为线图。线图可以用来表示和研究一个系统的结构及它的性质。图论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事物的节点、有多少个节点、在哪些节点间有边相连以及整个线图具有的某些特性。图论作为一个数学分支,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广泛的内容,应用范围也很广,不但能应用于网络、编码、交通、测量等自然科学,也能应用于社会结构、经济、运筹、行为等社会科学。

篇11

一项目现状与资源

1、藏王墓

目前有史可考的规模最大的古陵墓群。整个陵墓群面积约305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有墓葬二十二座,现仅存十六座,能确定墓主的有九座,靠近河边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墓。墓上有松赞干布祠庙,内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2、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

该片区包含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宗遗址、金城公主墓、烽火台遗址、运水隧道等。

日乌德钦寺雄踞青瓦达孜山腰,其遗址遗迹的断壁残垣具独特的历史风情和观赏价值,更因其具有青瓦达孜宫遗址的可能性,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升级。

3、琼洁雪古村落

琼结雪古村落是吐蕃古都的历史碎片与现实载体、一个未开发的宁静村落。古都格局犹存且独具美感,古都后裔的生活也是生动风景。

4、地形地貌

规划区内主要由平原和坡地组成。藏王墓群和琼结雪古村落均位于琼结河谷的平原地带。青瓦达孜山西南半坡,东边坡度较陡,西边坡度较缓,山坡上平缓地块较少。

5、植被

受到高原气候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影响,规划区内平原地带缺乏高大的林木植被,而坡地部分则多为的黄土,整体植被覆盖率较低。藏王陵墓周边的农田,种植有青稞、小麦等农作物;沿河地块的植被主要是杨、柳等林木。

二、定位与战略

1、定位

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以历史记忆复原为主导,保护历史遗迹遗址,修复琼结琼洁雪古村落街巷格局与建筑肌理,再现历史原貌,活化历史文化,增进历史的现实感,重建世界对吐蕃古都的历史记忆,让吐蕃古都活起来。在景观营造方面,处处传播和弘扬的是吐蕃建筑、园林、广场、道路等景观营造手法;在规划分区方面,体现吐蕃古典文化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的自然分隔与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显吐蕃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划吐蕃古都的历史文化追忆产品、吐蕃古都的居住文化产品、美食文化产品、商业手工业文明产品、衣俗婚俗丧俗节俗和艺术,以顶尖设计、精品包装、个性化打造、高端品质满足现代人追古怀旧的情结。

2、景村一体战略

将藏王墓、青瓦达孜山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雪古村落捆绑为一个吐蕃古都。

3、保留与发展战略

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以免导致文化空间破坏,缺少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吸引原住地及周边的居民进入旅游区休闲、购物、就餐,形成本地人与游客共享的商圈,提升旅游区内商铺经营财气,优先安排原住地及周边居民就业,通过建设幸福古都改善其居住品质、美化生活环境、带动致富,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更好的融入和支持旅游事业,打造一种全新的“居游共享”旅游区开发模式。

三、空间布局

1、有机整合、人性化布局原则

因地制宜地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通过调整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使整个旅游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主题清晰、功能互补的功能分区和旅游线路,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2、以自然手法分割与融合各功能区

分区规划要求体现和再现吐蕃古都的历史聚落,并融于大自然与现有人文史迹中。以自然手法分隔与融合吐蕃古都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尽可能用河流、林卡勾勒边界,区隔休闲区的静与商业区的动;用古村落阡陌交织的古街老巷道路网络系统融合居住区、商业区的繁华便利;用以生态游步道串联观光片区,烘托沧桑历史与优美风光。

四、重点项目设计与创新

1、古村落的“保留”设计

1)创意思路

就如何提炼琼洁雪古村落个性上,它关系到整个吐蕃古都旅游区的个性气质,琼洁雪古村落,它的规模和格局,根据布达拉宫壁画记载,传承了吐蕃古都的轮廓形态,可以通过人工再现手法,重塑古都的历史意境。实地考察中,琼洁雪古村落的错落街巷、过街骑楼和阳台、院落盛开的花卉,令人印象深刻,有种误入欧洲鲜花小镇之感,因此我们将琼洁雪古村落作为吐蕃古都游憩区来打造,让琼洁雪古村落做为吐蕃古都的核心载体,打造成欧洲中古世纪的鲜花小镇一样具有美学气质和休闲气息的地方,吸引游客前来、驻足、寄情于古,这里通过古都意境重塑工程、鲜花工程、重点项目示范工程这三大工程来实现构想,前两个工程顾名思义,通过环境和景观修缮再现一个历史残垣与浪漫色彩交织的土蕃古都,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留住文化空间,保住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

2)规划范围

琼洁雪古村落,占地面积210000平方米。

2、的园林-独特的“林卡”

1)创意思路

林卡”是藏语的音译,泛指树茂草盛、风景优美的地方,吐蕃时代,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王室林卡则更是藏王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该区域是吐蕃王朝宗源地,几代赞普分别在此建立宫殿,建设王室林卡有充分的理由与历史依据。

依托深厚的吐蕃王室文化与天然树林景观,建设一座典型的吐蕃王室园林,为规划区的林卡赋予吐蕃王室园林的色彩,成为吐蕃王室休闲生活的体验地。

2)规划范围

琼结河东南昌嘎村苹果园,规划面积44000平方米,该区块毗邻琼结河,水资源丰富,且有大面积的苹果林林,环境优良,昌嘎村还是琼结乡村旅游示范点,有生态观光园一座,种植草莓有机蔬菜。

3)林卡的设计

主要为赞蒙湖,林卡王宫建筑,特色帐篷及园林绿化组成。

3.1赞蒙湖

建设要点

a) 林卡内开凿出一个线性人工湖,丰富林卡景观,同时也是为休闲业态营造环境。

b) 该湖泊命名为“赞蒙湖”,与赞普林卡的名称对应。

c) 杜撰文成公主经常在湖边游憩故事,建文成公主与宫女湖边游憩的雕塑。

d) 采用修旧如旧方式建设一座古亭或摆放休闲茶座,作为游客休憩的场所。

e) 区内酒店、餐厅等可沿水系分布,增进住宿就餐环境的优美感。

3.2林卡王宫建筑与帐篷

建设吐蕃王宫主题酒店,并取名为“林卡王宫”,集餐饮、住宿、文化表演于一体。在本林卡区规划林卡王宫酒店,一则土蕃王宫的居住文化体验非常具有吸引力,但青瓦达孜山青瓦达孜宫遗址已不存在,且青瓦达孜山遗址片区以保护为主和地势高给排水难度问题,不适合开发建设住宿项目,二则规避了过多酒店住宿放置于古村落,占用居民居住用地。而利用林卡空地,让游客在树林环绕的优美环境中体验土蕃王族休闲生活,对游客居民开发商三者都是更好的选择。

3.3建设要点

a) 依托赞蒙湖水景,依水而建。

b) 固定建筑与移动帐篷相结合,灵活应对客流变化,同时丰富游客体验。

c) 酒店的固定建筑主体部分采用石木结构的藏式碉楼形建筑,融合吐蕃宫殿建筑特点。大量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尽可能的呈现林卡景观,增强室内外的通透感,增强采光。

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4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5绿化设计主要以现有的果木植被为基础,广泛种植杨树、藏青杨和汉柳,而人工湖周边则主要以种植柳树为主。

4)史迹的保护与设计

4.1规划思路:乌德钦寺遗址现仅存寺庙墙体轮廓,地上藏传佛教仍清晰可见;琼结宗遗址仅存地基;青瓦达孜宫的城墙和石砌碉堡现在该遗址区仍有残存。

深挖本区作为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宫殿青瓦达孜宫遗址所在地的历史价值,以“保护先行合理规划”理念对遗址进行保护,增进废墟历史传承,提升观光价值。

4.2主要内容:日乌德钦寺遗址修缮工程

对该片区以保护为主,旨在通过自然修缮手法,如日乌德钦寺遗址的墙体固化、边坡绿化、野生花卉种植、道路铺装做旧与改善等绿色保护措施,增进断壁残垣的观赏性。为保护和防止游客踩踏新开挖出的遗址地基,在不对遗址因施工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可在地下遗址遗迹上空覆盖玻璃保护屏障,游客仅通过玻璃屏观光地下部分。

① 墙壁固化

采用专业古建施工单位,用藏区特有原生态建材对日乌德钦寺遗址墙体进行加固。

② 路面原生态铺装

对遗址地面过多的碎石、乱石、晃动垒石进行清理,以大小规整的卵石加嵌草铺装出一条游步道,引导游客沿游步道参观遗址,其余地面则覆盖草皮,通过自然修缮法进行绿化,起到土壤加固作用。

③ 边坡绿化与野生花卉种植

选择适应本区海拔和气候条件的四季常青草种和低矮野生花卉对遗址周边大面积的边坡进行生态绿化,以鲜艳的植物色彩烘托遗址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感,提升吐蕃史迹的观光价值。

④ 烽火台修复

雄踞山上的青瓦达孜宫及其烽火台,因其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而使吐蕃王国在数次战争中胜利,烽火台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依照史料文字、图片记载以及青瓦达孜山遗存的城墙堡垒,原址恢复该烽火台一座及其相连城墙,并将该烽火台开发为休闲观景台,也是旅游区独特的风景。

⑤ 运水隧道修复

该隧道不仅是吐蕃时期往山上青瓦达孜宫送水的运水隧道,还是吐蕃王宫的军事防御设施,它作为吐蕃王宫山上与山下的唯一内部通道,具有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恢复该运水隧道与山下泉水;在修复隧道的技术层面,应防止隧道爆破带来的坍塌问题、隧道内壁的加固问题等等;山下泉水可用打磨做旧卵石或石板自然围合,石板上可用藏文篆刻泉水可治愈眼病等美丽传说,水边树立吐蕃运水工具等景观小品。

5)特色集市与广场的设计

① 吐蕃古都的八角街

项目选址:五世达赖故居前干部居民楼所在地、县政府接待中心以南松赞干布路两岸沿街建筑。

建设要点:村落式购物街区,建筑肌理自然融于琼洁雪古村街巷,吐蕃时期商业手工业文明体验地。模拟琼洁雪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与街巷肌理来设计本购物街区,既有临街商铺,也有隐于闹市中的院落式商铺;购物街与古村的街巷相通。

② 羊皮卷广场

项目选址:位于琼洁雪古村落入口前北侧,松赞干布路以西,对角线地块为本规划入口服务区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建设要点:选择本土风干羊皮纸为景观素材,以丙烯或油画颜料在羊皮纸上绘画,画卷上加涂透明漆,保证画面不易剥落;主体景观考虑尺寸较大,可采用PU人造革替代;并在各羊皮画卷前后装裱透明亚克力,外框为木材做画框,以亚克力画框的形式规避日晒雨淋造成的损毁和修缮。

广场特色迎宾演出:琼结白面藏戏、吐蕃宫廷乐舞、古鼓舞、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羌姆”神舞等。

五、结束语

民俗风景旅游区显著的地域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景观形态,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世界的瑰宝,对于现在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吐蕃古都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探索民俗景观的一个鲜明的案例,民俗景观设计还需要设计行业者不断的完善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2

现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居民已经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居住小区配套环境景观愈加的被重视。如何提高绿化造景的水平,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要求,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实现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在以后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更加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

一、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

1、 能够改善民众的居住环境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率的逐步加快,为城市带来了严峻的污染,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等都造成危害。而景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不但能够将城市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吸收,发挥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城市内的噪音减弱,推动经济的良好发展,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园林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吸滞大气污染物、提高空气环境质量,减轻雾霾污染上具有显著效果,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与绿地景观类型及其空间布局有密切的关系,国内外通过对城市绿地环境效应的分析发现,当绿化覆盖率小于40%时,绿地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状况更显示出其重要性。所以,景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应受到人们的关注。

2、 能够推动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城市来讲,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为景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力量保证,反过来看,景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也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的精神文明,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最近几年,很多大中型城市在发展期间对景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极为关注,并且很多区域已经获取了不小的成效,不但良好地美化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城市变得更加繁荣。

3、 能够提高城市的形象,增加城市的内涵

在进行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期间,涉及到的元素很多,不但容纳了施工区域当地的民众生活习惯与风俗,同时也结合了城市中建筑与文化的特点,使其共同呈现出来,进而提高了城市整体的形象,增加了城市的内涵。

二、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及要求

1、住宅小区园林设计应该尽量的考虑小区居民的感受

在小区内修建园林景观的目的是为住户提供舒适优雅的环境,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住户的感受,要让人感到舒服,适当的设置锻炼设施,能让小区居民能更好的锻炼身体,要让小区居民尽量的与绿色接触,多看到园林景观,尽可能的让人们能随时随地的享受到清新、惬意的环境,呼吸新鲜空气,让人身心愉悦,促进小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设计过程中要对景观进行统筹安排,在保证人们环境的情况下,也要有效的节约小区的公共面积,使得更多的景观能恰到好处的融入小区的环境中,尽可能的做到一步一景,广阔的场景不太适合中小型小区的建设。

2、 重视人性化的设计,提高小区的整体形象

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要注意设计细节,对小区园林景观的文化主题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的避免不同文化的融洽,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在小区的水景之中,可以饲养金鱼,添加鸭,鹅等动物,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也为儿童的成长带来良好的学习和促进作用。

3、 小区的园林风格的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适合当地的风情,响应周边环境的信息,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不同的居住环境要搭配不同的设计主题,达到优化配置的作用。东方的园林景观以中国的园林为基础,以自然山水的表现形式,适合环境幽静的设计风格。在小区的设计过程中,要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方法,地方风格的住宅要和当地的民俗文化相契合,设计符合地方特色和历史痕迹的园林景观。

三、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措施

1、全面认知景观园林规划的内部结构

对于景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其融合了教育、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并且创建了独立的产业系统,在进行设计与规划期间,需要同我国当地的特色相结合,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由整体出发,进行科学规划,确保把景观园林与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城市建设期间不可或缺的内容,尽可能把我国建设成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化城市。

2、保留原有植被

大型居住区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保留该地区的原有植被,这也是小绿地建设过程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项重点问题。原有植物的保留不是将之前的植物一股脑的全部保留,而是需要依照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有选择性的保留。一般在城市之中,因为常年的开发,所以难以留下一些原生的植物群落,比较多的都是人造的,因为这些植物在和其生存的环境有长期的共存,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关系,所以这些植物一般情况下都选择保留。

3、调节植物关系

有些植物之间生存在一起,能够互相依存,互相获利,而有些植物的存在会影响其他一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对植物的关系做协调处理。例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生长就有裨益,而胡桃和苹果则不宜种在一起。

4、园路植物配置

平坦的通途一般使用规则式的配置,最好选择观花乔木,并且用花灌木作为下木,能够丰富整个园区的色彩。主路的前方若有建筑物作为对景,那么可以密植两旁的植物,突出建筑主景。蜿蜒曲折的道路,植物的配置不要过分“规矩”,而是用需要彰显自然式的特点。

5、水体植物配置

在一些小型的园林中,水体的表现形式都是水池。为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植物的配置常常需要将个体的形态表现出来,或者借助植物将水面空间做分割,强化层次感和空间感。水池边上可以配置一些洋金凤或者文定果,起到疏密有序的效果,不但不影响视线效果,而且增加了植物的层次等级。

6、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土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项目执行这个标准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总而言之,小区景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是建设城市重要的构成内容,对美化、改善城市环境,确保民众生活安全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