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36: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专利权怎样产生价值
我们知道专利权有三大属性即排他性、地域性以及时间性,该三大属性则是专利权价值来源以及价值兑现的基础。
排他性,指“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因此企业若想专利价值得以实现,则必要获取与“他”相关的专利,而不是仅仅与“已”相关的专利。对于企业来说,此处的“他”更多是与经营相关的第三方,例如市场、竞争对手、供应商、上下游产业链、投资商等。华为公司知识产权部部长丁建新在2011年4月26日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开放日会议上讲到:“华为的政策从来都是申请对别人有用的专利,而自己要用的则藏起来”。当企业将专利用于与经营第三方对抗,则是各自持有的专利排他力量的对抗。值得注意的是,一件专利很少能够对抗或者与所有的经营第三方相关,因此在获取专利权时,要以“他”为出发点。
地域性,由于的原因,专利在哪个国家申请就在哪个国家获得保护。因此为了使专利价值更大化,则在专利权获取时应当明确该专利应该关联对应到哪个地域的“他”,或者换句话说“他”在哪儿可能在哪儿,则专利就在哪里申请,而不是简单考虑“我”在哪里生产、销售就在哪里申请。假如某企业当前仅在中国生产/销售A产品,而A产品最大市场在美国,如果从专利价值更大化角度,该企业不仅在中国申请专利,更应该在美国申请专利。
时间性,专利权只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有效,超过这一时间限制则不再予以保护,专利权随即成为人类共同财富。因此,若企业想不断地在经营活动中兑现专利价值,则在专利权获取时必须考虑经营对象(产品、技术、服务等)的市场周期与专利寿命的关系,才能使专利价值更大化。例如一款产品A在市场周期只是1年,还需要申请专利吗?而另一款产品B在市场周期可以30-40年,超过专利保护期限,如何通过专利演变不断延长保护周期,这是需要考虑的。
当专利权确定与哪个“他”在哪里关联,并在经营中发挥排他作用时,则该专利权就有使用价值了,当专利权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了资产性,也就不愁交易价值。
二、企业怎样兑现专利价值
当前中国企业兑现专利价值方式,最多用于是政府资源置换,其次用于企业间交叉许可换取市场谈判筹码,诉讼维权以及新兴专利运营公司:盛知华、智谷等陆续出现。
1、政府资源置换
在种种政策激励下以及指标要求下(见图1),大多数中国企业不知道专利究竟有什么价值,也去申请专利。在以政府资源置换为价值导向下,专利迅猛积累,2011年中国专利申请量更达163.3万件,居世界首位。
当企业在用专利完成短期的政府资源置换后,仍然遇到问题,例如:
(1)为什么我们企业拥有七八百件专利,但没有一件能用来竞争对手,这是怎么回事呢?
(2)积累这么多专利中,维持专利权年费支出也是一大块,哪些专利是有价值的?哪些专利可以放弃维持呢?
(3)满足了各种指标之后,企业申请这么多专利有什么用呢?对企业经营有什么贡献呢?
(4)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只是帮助申请专利吗?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对专利价值困惑。而造成专利价值困惑,恰恰是在这种政策/指标激励下,将专利价值兑现导向为“政府资源置换”,未考虑专利价值本源。
当“政府资源置换”的“驱动”要素消失了,或是殆尽了,比如政府资助金额减少了,高新企业认定已完成或者完成各种考核指标后,此时专利权人自然会产生上述困惑。
2、企业间专利交叉许可
企业间专利交叉许可,通常出于构建和平竞争环境,以消除相互诉讼争斗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
中国一些少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了控制知识产权风险,获得(通过自己申请/购买)可以与国外大厂交叉许可的专利,进而获取市场谈判筹码,降低知识产权成本,在市场上赢得生机,从而发展壮大,例如熟知的华为、中兴等。
还有一些市场、技术及专利实力相当企业,相互诉讼,会出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这种时候,相互诉讼并不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好处时,企业间更愿意专利交叉许可,换取和平的竞争状态,例如LED主要巨头厂商:日亚化学、丰田合成、首尔半导体等进行专利交叉许可。
专利交叉许可是专利权三大属性基础上兑现专利价值,但未必使专利价值最大化。
3、诉讼维权
当中国企业由“制造”转向“创造”时,中国企业在技术以及市场上拥有优势,为了巩固其竞争优势,则通常采用熟知的诉讼手段维权,例如知名的华为和中兴在欧洲的专利诉讼。
4、新兴的专利运营
由于专利申请量越来越多,即当一款产品制造很多数量,如果没有使用和交易,则就会成为库存积压产品。专利也面临类似积压情况,从国家到企业积极探求专利运营模式,例如新兴的专利运营模式,上海盛知华以及智谷。上海盛知华通过对发明和专利进行早期培育,以提高专利的保护质量和商业价值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化的推广营销和许可转让;智谷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一个将发明转化成知识产权,并对其进行转让和运营的平台,以最大化地挖掘原创技术的经济价值。笔者和同事调查,美国这样的专利运营公司越来越多,而中国由于专利制度运行时间短且专利保护力度不够,将专利作为资产或者产品运营的公司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势。
三、企业专利价值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专利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没有诉讼许可,专利就没有价值了?美国IBM知识产权战略总监Rodger Jackson认为:“在一个专利组合中,最终产生最大利益的往往是少数几个,而无论这个组合中有多少个专利。在一个组合中,最终能发生出极大效益的,往往只能由5-10% 的有高价值的专利决定。而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这一小部分的专利是最有战略价值的,是应当关注的。剩下那些价值低的专利,是机会所在。这些剩下的非高价值专利还能有多种途径实现其价值:买卖、授权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战略上的联系。在美国,现在很多咨询公司仍然不能认识到他们服务的企业的专利真正能有多少价值。客户常常说IP没有发挥效益。我想问他们希望发挥哪方面的效益。其实除了经济价值,还有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价值,例如结构上的调整。”
Rodger Jackson一语道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有再多的专利组合,那么高价值专利只是少量的。笔者及团队给一些中国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小1000件专利积累)作过一些专利价值分析项目,发现中国企业高价值专利比率并没有达到5%-10%,大概0-5%左右。如果高价值专利与企业核心业务密切相关,也很少用来主动许可以培养竞争对手,更不可能因转让专利权而使核心业务失去竞争优势。因此产生直接经济价值的专利往往是企业非核心非高价值且与经营第三方关联的专利,当然也包括与自己核心业务关联不密切但与“他”广泛关联的高价值专利。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专利价值兑现不能仅仅看产生经济价值,还是得以支持/实现经营目标为主线来兑现专利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
从支持企业经营目标兑现专利价值来看,企业处于不同经营阶段,则专利兑现不同价值,即企业的专利价值取向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请参看图2,根据美国知识产权咨询专家研究,就像心理学上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子塔一样,企业对于专利价值需求也是由低到高分层次:安全经营、成本控制、获得利润、战略整合以及远见。
其中安全经营,专利作为市场工具,企业需要积累一定数量专利保护到核心技术以及产品,抵御/控制外在专利风险,实现安全经营;此时企业专利兑现价值方式,主要包括使用专利跟随者,保护自己产品竞争优势;与强大竞争对手交叉许可获得市场准入机会或者潜在技术标准布局专利获得行业准入机会等。
成本控制,专利积累不能无限制扩张,即在有限的预算中获取最多最有价值的专利及其组合;有限专利数量下,提高高价值专利比例,专利潜在价值最大化。
获得利润,此时专利不仅仅作为市场工具,也作为无形资产,通过运作获得直接利润(例如重视非战略级专利进行许可转让等);此时企业除了拥有可以维持安全运营的专利外,还有多余专利成果,且是经营第三方“他”需要的,则可以通过许可、转让获得现金流。从操作上,可以只是针对专利进行专利许可转让;也可以与非核心技术打包作为技术转移业务中一部分;甚至专利、技术以及业务单元一起打包出售,例如摩托罗拉、北电等。
战略整合,通过专利建立新的商业合作关系,改变竞争格局,从战略上榨取专利价值;如果说在获得利润阶段,专利价值来自于专利本身。但在战略整个阶段,更多是构建一种新模式来兑现专利价值。例如当企业拥有非常有潜力市场前景的新技术,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如何快速将新技术产业化,则可以藉由自身IP运作,将上下游厂商关联起来,以便迅速产业化,事实标准化,降低替代风险,甚至制定技术标准,将专利标准化,标准专利化,谋取更大商业价值可能。
远见,通过专利内外部环境结合商业要素分析,对企业未来经营提出主张。例如一家农业企业,若认为未来是移动互联天下,那么完全可以有意获取积累移动互联专利。君不见IBM在很多热点技术都有专利,例如LCD、半导体等并获得利润,但IBM生产LCD面板吗?
若从经营第三方来看,企业兑现专利价值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不局限以下所列:
1、专利价值兑现以获得竞争优势,获得准入机会,阻断跟随者为目的:
(1)通过专利诉讼,警示客户,打击市场同质化竞争者;
(2)通过交叉许可、专利诉讼、诉讼对冲等手段,与强大市场先入者抗争,获得市场准入机会;
(3)对替代品布局专利,干扰客户,阻断替代品;
(4)由上游专利布局,提高对供应商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
(5)对下游专利布局,提高产业影响力以及对客户保驾护航能力;
(6)标准中布局专利,增强专利价值兑现能力。
2、价值兑现以资产流转为目的
(1)专利许可转让;
(2)专利技术许可转让;
(3)专利、技术、业务打包出售;
(4)专利入股、专利技术入股;
(5)银行质押;
(6)其他投融资。
3、战略经营
(1)开拓未来市场而储备专利;
(2)新技术迅速商业化,通过IP运作打通产业上下游战略合作,成为技术标准,甚至成为标准专利;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所以职工的身体健康关注着企业的发展,在人们逐步对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开始对于企业职工的体育活动现状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革的措施,以帮助企业职工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于其工作、生活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发现,企业职工在体育价值取向方面还存在一些误解,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对于大多数企业职工而言,他们都为了生活而整天忙碌,在面对企业绩效奖励政策的鼓舞下,大多数企业职工都希望自己能够挤占更多的时间出来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从而能够拿到更多的收入,帮助家庭改善生活条件,为孩子教育和今后的发展积累一定的资本,面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和赚钱,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职工而言,尤其是厂矿企业而言,在注重绩效工资和讲究工作效率的大背景下,很多职工都在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加班加点的工作,增加自己的月收入,调查发现,对于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都认可体育对于人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人都坦言,在时间分配上,更愿意花费时间在工作上,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很无奈的选择。
(2)职工参加体育锻炼主要目的为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健身,消遣娱乐。45-60岁以上的职工由于常年的工作和家庭原因,其参与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及治疗疾病;25-45岁的职工由于工作和社会交际,其锻炼目的是健身健美;25岁以下年龄阶段的职工身体处于体制增长期,其体育锻炼目的消遣娱乐。另外,我国目前实行医疗制度改革意味着城市职工今后就医由个人负担,在我国目前各种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职工为减少疾病发生,预防疾病,从预防学角度看,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是最好的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
(3)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对项目的选择比较广泛,主要有:养生气功、健美操、舞蹈(包括交谊舞)、秧歌、武术、太极拳、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走或跑步、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从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依次为:健身走和跑步是最传统的健身内容,在目前城市健身当中,我们观察到,不单纯是企业职工,包括退休的老人和城市自由职业者,在时间相对自由的人群当中,大家对于健身走或者健身跑的喜好程度也是最高的,调查发现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健身操是传统喜好的健身项目,由于其轻快的音乐节奏,其参与人群超过了五分之一、舞蹈也是现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喜爱的人群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养生气功大约占十分之一、太极拳参与人群大约占到十二分之一。由于这些项目简单易行、技术要求较低且不需要专门场地和设施,易为群众接受。各项目中,走或跑步之所以是职工首选的体育活动方式,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职工有与家庭成员、与邻居结伴就近活动的生活习惯,许多家庭在早晨或晚饭后走步健身;另外,各种节奏性、韵律性较强的健身操、舞也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特别是各种晨、晚练点开展的老年健身操、秧歌等活动,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愉悦了精神,很受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欢迎。
(4)95%职工体育消费每月在300元以下,(其中61%的居民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34%的体育消费在100-300元)而300元以上的仅占5%。这点足以说明,现有的消费状态主要由经济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在大多数职工眼里,由于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和赚钱欲望过高以及钱难赚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职工把自己辛苦赚到的钱更愿意进行储存或者花费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上,他们认为在体育方面过多的投资不符合他们家庭的状况,这种认为体育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和体育消费属于奢侈消费的观念成为众多企业职工不愿意在体育方面进行投资的障碍,尤其在企业职工当中,处在较低层次的职工对于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更低。
综上所述,企业职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职工的身心健康关乎着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有义务对职工的身心健康进行实时诊断,并指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并获取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岩.经济体制的转换与企业职工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
[2]李玉宁.广西职工体育取向层面的新积淀[J].体育科技.1996.
[3]兰自力.我国三资企业职工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
[4]徐霞.中国职工体育的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5]凌青东.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职工体育文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6]任海.试论新时期我国职工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7]任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工体育主体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06-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国民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为了使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体制改革,将社会责任交还给社会,各种私营,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企业中出现的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然而到底社会工作者应该站在企业的角度还是员工的角度开展工作呢?本文就两种不同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工作模式,来探究企业和员工双赢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的实现条件。
一、企业社会工作基本概述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起源:EAPs
EAPs的全称是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即员工帮助计划。在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许多企业中推行一种福利方案,这种福利方案旨在解决职工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EAPs是西方企业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面的企业福利方案,这对我们解决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人员及结构问题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说是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起源,但在借鉴过程中,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工作的模式。
(二)企业社会工作
企业社会工作简单来说是指在企业管理与运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者或者企业中承担这部分职能的工作人员,秉持着“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帮助职工解决个人的困难,改善人际关系网络,缓解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帮助企业改善劳资关系,发展形成和谐高效的生产氛围,从而减少企业管理的难度,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
二、两种不同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
(一)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制,我国的企业管理和企业职工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情况,这些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组织管理和生产效率,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新问题,提高企业职工的满意度和幸福度,构建和谐企业,关键在于以员工为本。
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认为,在不逾越企业底线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员工服务,维护员工的基本权益和促进员工福利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有利于塑造企业的公众形象,促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达到员工、企业、社会的共赢的局面。
这种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强调企业中“人”的因素,企业必须对员工负责,并且将对于员工的福利责任落实到实处,把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看到员工的发展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效益。它强调社会工作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对员工及其家庭,社区履行企业责任,并且提倡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二)以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他们关注的永远是怎么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对于维护职工的权益,提高其福利水平,帮助其调适心理压力的问题,畅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沟通渠道的意义缺乏一定的认识。这就使得企业中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他们专业技术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企业为本的模式有别于以职工为本的模式,它强调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服务”,企业社会工作者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辅助者”,要帮助管理者解决劳资冲突,维护劳资的和谐关系,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帮助管理者有效率的进行企业管理工作。这种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遵循下列原则:(1)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要以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2)企业社会工作的具体工作应该要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系统相协调,即社会工作者要明确自身的权责和任务,在实务的过程中,处理好与工会和人力资源的关系;(3)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要符合现实企业组织管理的特点,从而减少企业社会工作和企业管理的成本;(4)强调科学量化的工作方法,以及对介入结果进行评估。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社会工作可以协助企业工会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健康运行,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减少未来问题处理的成本,稳定劳资关系,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可持续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价值选择
以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他们以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则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福祉的实现。这使得社会工作者或者承担这方面职能的工作者遭遇专业的价值冲突,比如说当企业现行的体制不利于员工的发展或者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企业社工常常会陷入艰难的抉择。
三、员工与企业双赢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
(一)改变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明确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他们关注的永远是怎么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很难在较短的实践内就看到成效。为企业的员工提供福利,安排管理者和相关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都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如果企业因此对企业社会会工作项目做了了时间的限制,必然会导致服务的不连续和短期性,那么最终服务的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因此作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应该向企业的管理者澄清其中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使企业知道这种服务项目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虽然可能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服务的效果,但是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百利无一害。只有企业明确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得到了企业的支持,才能保证企业社会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创新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
以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中,工作者的角色倾向为管理者的辅助者,工作的重点是缓和劳资冲突,建设和谐的组织氛围,帮助维护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中,工作者的角色倾向于员工利益的维护者,工作的重点是维护员工的基本权益,必要时博士企业做出让步。这两种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都强调了企业和员工的“服务接受者”的角色,忽略了服务对象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现代社会,企业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企业更担负着对职工的生活支持的责任,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这意味着企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不单单是维护劳资关系,创造良好的生产和工作环境等这么简单,而是要积极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能动员企业、员工、社区等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使社会工作者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提供服务,建立企业、员工、社区自我服务和负责的工作模式。这样不仅是将企业或者员工看作“服务的接受者”,更激发和提高了他们自我服务和管理的潜力与能力。
(三)明确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共赢
以企业为本和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寻求员工、企业和社会的共赢。这种共赢的理念需要通过企业社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透漏给企业和员工双方,使他们明确对方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对立面上。明确了这点以后,企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先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工作的介入点,比如说新进职工的适应问题以及离职员工的保障问题。
1.新进职工的适应问题
企业的新进职工对于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等都非常的陌生,并且部分的新进职工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比较容易成为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本质就是帮助弱势群体,所以帮助这些新进员工自觉运用自己的权力,维护自身的权益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企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工作是可以采用职业发展和组织适应辅导。根据他们的能力以及性格特征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了解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向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对于激发新进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有好处的;也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组织部分或者所有的新进员工组织适应的辅导,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小组社会工作者组织,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解压和调适情绪的方法,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核心竞争能力基本构成要素探讨
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1.“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是现代企业,不应盲目发展,企业应有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考核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企业的R&D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不断积累、整合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些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都必须具备独特性、个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从“核心”二字出发,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也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
3.“企业核心组织管理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组织管理能力”也应是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而不应是现存的一般意义上的“PDCA模式”、“A模式”、“E模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出新,研究开发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企业在管理上才具备真正意义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企业在竞争中将会面临客户侃价能力、供货商侃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竞争对手的威胁。因此,企业必须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才能保证企业具备独特的营销竞争力,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
5.“企业规模扩张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少部分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6.“企业文化凝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企业独特的创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背景,具备这种背景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激烈竞争中才能做到拖不垮、战必胜。
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上;肯德基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SONY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能力上,Intel和Microsoft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R&D能力上; 法国的阿科尔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通过对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战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6个要素都有可能培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取向研究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在不同的环境与背景下,其涵义不同。在会计学里,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资产(A)的价值,它等于企业的负债(L)加上企业的股东权益(E)即:A=L+E。 而企业资产的价值A则是由企业购入机器、设备、 厂房等资产的原始成本决定的。因而在会计学背景下,企业价值往往和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关。按照不同的需要,企业的价值有时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即被定义为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减去企业总负债的价值。企业价值有时也指企业的重置价值,即建造同样规模、具有同样装备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价值。由于这些定义有这样或那样的致命缺陷,我们采取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定义,认为企业的价值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股票与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之和,而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发行股票数与股价的乘积,即企业的价值(V)=企业的股权市价(S)+企业的债权市价(D)。债权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期票的现值加上最终票面价值的现值;股票的价值为股东在未来N年内所获未来收益的现值。 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的剩余收益资本化,它是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在计算企业的价值时,剩余收益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的变量。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剩余收益流量越多,企业对资本提供者的回报也就越大,因而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讲也就越有价值,企业价值也就随着企业预期收益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
一、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管理的第一项工作是识别出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要找出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它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它被企业高层管理和企业的员工认同到什么程度,它是否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口头方式或文字方式)表达出来。
1.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给市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利益?2.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在同行业中保持长期领先地位?3.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使本企业取得长期性的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经济效益?4.该产品是否是本企业现有产品组合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产品之一?该技术是否是本企业现主流产品领域开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或几个关键技术的组合?该能力是否成为本企业关键性的经营管理能力之一?5.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本企业独家拥有的,或者是在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并被公众认为是最优秀的?6.其他企业要模仿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要模仿所花的代价极大而使这种模仿几乎不能成功?7.该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够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很大的延展空间,能使企业在现事业领域或新事业领域中捕获富有潜力的新商机?8.该产品、技术是否能经不断研发,保持其相当长的寿命期,而且企业能够自主地进行这样的研发?
这套识别问题方法应用时也可以使之定量化。如用统计调查的方法为各个问题设置评价尺度,使识别工作定量化。
二、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规划。面临着动态的经营环境,企业必须要有个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胜不衰。哈默等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思路。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仔细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要求企业首先是要取得对将要培育的新核心竞争力的一致认识,并将其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其次是要保持负责培育新核心竞争力工作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再次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做保证。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都要有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参与,工作组要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有自我完善法、自我提升法、兼并法等。
四、核心竞争力的部署。企业必须发展一种自觉部署其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和能力,使核心竞争力能及时、有效地延伸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企业关键性人才要集中应对真正有挑战性的项目,捕捉最有效的商机。
五、核心竞争力的维护。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企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检讨,尤其是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应如此。要重点核查:投资规模、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状况、提升和部署核心竞争力的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即将执行的重大战略决策,尤其是涉及企业兼并、撤资或实施更大程度上的分权管理的战略决策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等。根据检查出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
[3]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5-11-09)[2013-08-23]http:///politics/2005-11/09/content_3755770.htm.
[5]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教科版,2005(22).
[6]韦芳.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0(10).
[7]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郑逸农.语文教材应该有语文精神[J].中国教师,2003(4).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pecialized Chinese and i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AI Lin-dong
中图分类号:F241.4/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00 -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将可能超过770万,加上往届生,2016年全国将有1000万大学生在找工作。出于培养成本的考虑,高校文科过度扩招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文科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渐达到饱和,甚至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导致相对于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同时,由于有些文科类工作技术性要求较低、上手快,使得非文科专业学生“入侵”,挤占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所以,在大学毕业生中,文科生是就业相对更加困难的“弱势群体”。就业价值取向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帮助文科大学生就业,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是从文科大学生自身角度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者们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作了很多研究,但是专门针对文科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的研究却很少见。课题组以文科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特点、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以南京邮电大学 2015届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5个文科专业中的300 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为性别、政治面貌、生源地等客观信息;二是被调查对象的就业价值取向,主要了解就业价值标准、就业目标期望、就业能力认知3方面内容。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 98%,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符合调查要求。调查对象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50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65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42人,统计学专业学生44人,经济学专业学生48人;男生61人,占24.5%,女生188人,占75.5%。生源地为中小城市的82人,大城市的22人,农村90人,乡镇53人。独生子女133人。对经过筛选的 249 名调查对象的问卷材料采用 SPSS19.0 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文科大学生就业价值标准的分析
对于就业发展因素中“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就会较少考虑名利报酬”的问题(表1),完全同意的同学占11.79%,基本同意占34.55%,不确定的占25.2%,基本不同意的占23.98%,完全不同意的占4.47%。这说明文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并不是以兴趣爱好为首选,坚持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
对于“择业中个人的长远发展很重要”的问题(表2),选择完全同意的同学占53.47%,基本同意的同学占41.22%,不确定的占3.27%,选择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极少。说明大部分同学已将自己的职业方向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积极主动地思考、设计自己的未来。
在职业选择因素的主要选择指标上(图1),对于“首选的就业单位性质”问题,排在第 1 位的是事业单位,占22%;排在第 2位的是政府机关,占19%;排在第 3位的是国有企业,占18%。可见,大学生最看重的还是职业稳定和保障性以及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
在关于职业声望地位因素的主要选择指标上(表3),职业声望地位并不是重要的首选因素。排在第1位的是“工资福利”,排在第 2位的是“职业发展前景”,排在第 3 位的是“工作地点”。这跟前面的职业发展因素中相符,说明文科大学生以个人发展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和个人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
(二)文科大学生就业目标期望的分析
调查对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期望的影响因素分别作了单因素分析,在就业前景的展望上(表4),持乐观心态的文科大学生占 56.5%,持一般心态的占 40.7%,持悲观心态的占 2.8%,大部分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心态比较好。
在起薪期望上(表5),32.7%的文科大学生希望毕业时月薪 4000~5000元,17.3% 希望月薪3000~4000元 ,3%希望是3000以下。有 47.8%的学生选择了5000 元以上,也有部分学生觉得没有绝对的预期,根据求职状况可以适当调整。
就业目标的选择上(表6),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文科大学生占47%;选择一步到位的文科大学生占29.1%,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的文科大学生占22.3%。选择直接创业的文科大学生占到1.6%。说明文科大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的态度还是非常理性的。
(三)当代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的分析
在调查“你打算或已通过哪些途径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问题时(图2),59.4%的文科大学生选择多参加实践活动获取经验,43.4%的文科大学生选择多考取一些证书。“你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哪些证书比较重要”排在第1位的是英语四、六级证书,排在第2位的是计算机等级证书,排在第3位的是奖学金证书,排在第4位的是“优干”“三好学生”证书。说明文科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认知越来越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重视培养自己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能力。
四、文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追求个人成就和价值
首先,在处理专业和职业是否对口问题时,82%的文科大学生不太强求专业是否对口,而是认为与专业有关就行,不一定非要对口。其次是在就业意识方面,只有29.1%的文科大学生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第三是选择就业地域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内地省会城市,其次是沿海城市及家乡。就业取向日渐成熟,择业思路理性化,由单一向多样发展,也反映出他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强烈的家庭依赖感。
(二)就业期望稳定性高的职业
由于受教育投入较大、家长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文科大学生更愿意考虑在大城市、发达地区、收入较高、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就业,而很少有人愿意去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单位。尽管这些事业单位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且录用人数较少,但因为这些单位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所以还是绝大多数文科生的选择。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倾向于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更有前途的职业,这说明他们比较务实,追求职业所带来的直接利益。
(三)价值取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偏向于稳定而丰厚的收入、积极自由的工作环境、有社会地位并受人尊敬的职业。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很多大学毕业生们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心态容易失衡,虽然大多数学生不是非要选择大城市就业,但是对于偏远地区仍然是不予考虑。从收入角度看,文科大学生对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元这个等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浓厚。文科大学生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待遇比较多,而为社会作贡献考虑少,他们崇尚自我,要求实现自我,把工作当作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渴望事业成功,部分大学生过分看重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五、影响文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个人、家庭及成长环境因素
大学生最早接触的环境――出身地域和成长、家庭环境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很多文科大学生在就业时会根据家庭的社会资源是否优越,能否为自己获得更为理想的工作机会,而放弃本专业的工作,选择在其它更有利的行业发展。文科专业普遍有专业技能性不强,可替代性高的特点,因此客观上造成了文科学生就业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更多选择也意味着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机会也可以被其它专业的学生占据。另外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对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就业取向以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文科大学生求职面临最大的困境,就是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在审阅大学生的求职简历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有无相关工作经验,不符合要求的简历会被立即过滤。用人单位注重工作经验使大学生失去了很多系统职业培训的机会,限制了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英语等级、计算机水平、是否为党员、是否为学生干部、实践经历,这些也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用人单位的录用要求已经逐年提高,仅具有单一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提出了综合能力强、可塑性高、文理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用人要求。文科大学生只有基于对职业的正确评价,在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摆正自己的位置,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就读学校的声望、自己的综合素质、兴趣爱好等等进行综合考量,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二)社会经济的时代变迁
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承担着国家和社会的厚爱和重任,国家实行统一分配,大学生也更多关注社会的需要和人生的理想。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择业途径从“统一分配”走向“自由选择”。社会经济体制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变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协调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文科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
(三)学校职业教育角色的缺失
就业价值观是学校职业教育效果的总集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是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而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这些观念都处于完型阶段。高校的职业教育对其价值取向引导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真空,面对着各种信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只能依靠自身的探索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高校文科专业课程设置不理想,只关注书本理论的传授而缺乏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课程指导和实践运用。作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者之一的高校教师,要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看待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
六、引导文科大学生确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
(一)为文科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
高校要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之中,新生入校后就应该开展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其努力方向。高校要加强文科大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为其开阔眼界。针对有些学生基于就业考虑过于注重一些技巧和具体技能的培养,忽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学校应加以正确引导。要尽早让文科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及自己的工作兴趣,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很多具体工作中,大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远没有想象中的难以达到,往往是简单,针对性强,但很实用,掌握的过程主要是练习强化的过程。从教学安排看,职业教育不应集中于毕业那一段时间,而是应该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要经常向在校大学生介绍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二)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应该从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做起,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以供文科大学生选择。高校应给大学生在校期间安排更多的实践和培训机会,教学要以提高文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少大学生的确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很难融入企业文化,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高校应充分发掘文科大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特点,重点发掘大学生的自主性,有助于其充分理解职业、自我认识,正确的定位职业,培养大学生自主转换、开拓、适应各种职业的能力和善于运用职业的发展能力。高校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的差异进行求职技巧等辅导。文科毕业生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时,应坚持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兼修的原则,弥补素质结构中的不足,把自己培养成既博又专、文理兼修和全面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使得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择业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三)引导文科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定位
高校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帮助大学生认知自身,合理定位。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在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科研工作中。高校应指导文科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不合理、不规范的就业限制时,以平和的心态和适当的方法理性应对。职业是可以变化的,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职业都是可以做出一番成绩的。转变大学生自身择业观念,调适自身择业心理,并正视现实,适当调节就业情绪,端正就业目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2013 史上最难就业年 工科好找文科就业难[ OL/ED ].http:///c/201305/28/n3869239.shtml. 2013-05-28.
[2]何春生.浅谈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几个显著现象[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 9 (31) 3 ( 总第 89 期):4-7.
[3]麦可思研究院. 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3,(06): 121-124.
[4]郭清秀 孙宏艳 贾 敏.文化负累下文科大学生创业心理的“蜗居”征候探析[J].企业导报,2012 ,(12):201-202.
[5]丁媛.文科毕业生就业观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内江科技,2011,(04):99.
[6]赵旭.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0,(15) :60-61.
[7]赖莉飞.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能力调查――基于就业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32)2 :56-60.
[8]贾兰芳.新建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报告―以长治学院为例[J].长治学院学 报,2012 ,2(29)1:111-113.
[9]毛丙波.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9)(总第189期):120-122.
[10]李斯奇.最难就业年有多难[J].今日中国,2013,(08):36- 37.
在企业处于危机状态及效益大幅度下滑之时,最容易判断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价值趋向是否一致,或者说员工是否愿意为企业当前的困境做出努力,这不仅仅是员工自身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是否培养、造就了员工的相同价值趋向。问题是,当企业处于不良状态时再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很有可能处于被动,甚至无济于事。
那么员工是怎样与企业的价值方向相悖的呢?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管理者忽视了员工的生存价值,不尊重员工,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式使员工感觉到了压力和不安全感,进而产生了抵触情绪。表面看来,管理者授权于员工的任务一样能够完成,似乎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其实不然,这与买菜和卖菜是一个道理:买菜者经过长时间的刁难卖菜者终于买到了称心如意的菜,但卖菜者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比如往菜里渗水、短斤少两的方式来获取利润。由于当前人力资源过剩,导致了企业忽视员工的生存价值,从而使双方价值不一致,试想,这样的劳资关系怎能使企业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呢?
那么怎样才能使双方价值趋向一致呢?首先管理者必须学会与员工信息共享。很多企业管理者善于下达各种命令,但不懂得如何与员工信息共享。不难发现,企业管理者下达的命令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但管理者不愿意公开化。管理者认为信息公开化有可能降低自己的权威,或者使员工知道一些不该知道的东西造成对己不利。然而,长久下去,员工在一种信息的封闭状态下工作,会对企业产生不信任,从而导致了价值趋向背离。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善于把各种信息传递给员工,善于与员工沟通,了解更多的现实问题。在沟通过程中,以相互信任、支持的方式来完成各项工作更容易使员工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从而使价值趋向一致。
其次要相互承担责任。有一个故事:一人迷了路,在十字路口问一人此处为何地?那人告诉他:你正在一个交叉口。问路人对指路人说我知道你是搞IT行业的。指路人问何故?问路人说你给我的答案很技术性,但完全没有用。指路人对问路人说我也知道你是干管理工作的。问路人问何故?指路人说因为你自己不知道往哪里走,但希望我来为你解决,你现在的处境和先前没有两样,但责任已经归咎在我身上。这正是管理者经常犯的错误,荣誉是自己的,不足都是员工的,一出现失误就把责任推到员工身上,认为是员工工作不力所致。当把不恰当的责任归于员工时,员工即使迫于某种压力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却会对企业产生了厌恶情绪,从而背离企业的价值趋向。责任互担,就是当企业出现问题时,不应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员工头上,管理者应分析其原因,与员工一起解决。
企业管理者很有必要算一算忽视员工生存价值或者流失员工后给企业带来的各方面损失。引才、用才固然重要,而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激励员工始终与企业保持价值趋向一致才能使企业快速发展。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及一些背景
IASB和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即公允价值是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即排除强迫或清算的情况),当前资产的购买或出售(负债的形成或清偿)的金额。计量是会计的核心问题,很多的方法与理论研究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关于计量有几种不同的计量属性,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世纪30年代以来,会计学界就逐渐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会计就是一个计量过程[1]。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会计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导,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形式存在。传统上,会计计量主要是以保护资产完整性即所谓的受托责任为其主要目标的,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便顺利的作为主流的计量属性被选用,因为历史成本会计能较好的完成受托责任观下的计量任务。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量金融衍生工具和无形资产的出现,历史成本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新出现的资产的计量问题,于是公允价值浮出水面,展现它的时代开始了。
二、公允价值对企业的若干影响
(一)对企业自身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和低成本的信任机制,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会计契约在企业契约耦合体中居于中心地位[2]。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鸠雄士(YujiIjiri)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阐述了受托责任观会计。历史成本是和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理论相匹配的,这在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会计届的主流。但是历史成本计量却是有着先天的不足,它对资产的计价的确认基础建立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基础上,它最大的特点与缺点都是面向过去,并引致会计计量也面向过去。这就导致在对资产进行出初始的确认计量是按照市场价值来进行,但是对资产的后续计量即再确认时资产的价值与实际的市场价值偏离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也日益提高,结果引入稳健性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一些不足,但是却不能很好解决历史成本模式的缺陷问题。因为稳健性会削弱相关性,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必定需要权衡,过度的稳健性会损害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意味着稳健性也是有成本的[3]。这就需要对历史成本模式进行调整或者改革,决策有用观的提出符合现在市场的经济发展趋势,相应的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来与之相匹配。所以国家出台的新准则就引进了公允价值,新准则中有17个具体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运用,目前主要运用在几个方面:(1)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2)投资性房地产;(3)企业合并;(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5)债务重组。
如今历史成本模式不能很好的反映企业经济事项的实质,比如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就容易低估资产的价值。比如房产,2012年全国城镇平均房价5791元。2007年为3445元,五年上涨68%;2003年平均房价为2381元,十年上涨143%。企业拥有的房产如不考虑这些因素,就会低估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高科技在当今发展迅猛,一些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很可能在有新的替代技术出现时发生较大的贬值。例如90年代的Bp机(寻呼机)被手机取代。Bp机的生产设备及技术还允许它实现生产,但已经没有市场了,所以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这样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则不能反映资产和企业的真实价值。公允价值则能较好的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同时给决策层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提高相关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4]公允价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更符合逻辑和有用,它能给投资者和使用者更有现实意义的信息。所以使用公允价值还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利于企业的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总的来说,在较成熟的市场环境下采用公允价值,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等,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对企业的筹、投资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计量的企业价值相对历史成本而言更接近其实际价值,这对企业的筹、投资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主要的筹资方式有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股票等。若向银行借款,一般需要对企业的资产以及盈利状况进行评估。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若采用公允价值,企业的评估价值与其实际价值较为贴近,可以更方便从银行取得贷款。
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在市场变化较大期间,更好的确认企业的利润与资产实际价值。对于出租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其使用目的及产生的现金流量非常类似与交易性债券投资,都是在投资的期间获取定量收益,或者通过出售赚取差价,其蕴含的风险,报酬及投资回收的方式都类似与交易性债券投资[5]。因此采用公允价值在房价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当企业处于房价涨价的发展期,需要取得贷款的额度及容易度都会提高。当然,在房市低迷时,会造成利润较大幅度下降,企业取得贷款会较难,但从整体市场来看,可以避免银行发放的贷款无法收回,也有助于资金流向更有活力的行业。
例如,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中,方大集团(07年年报)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4232.18万元,利润总额2385.05万元,如果没有这一部分收益,该企业将亏损1847.13万元。短期来看这部分收益对其账面利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长期来看,在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几年,无疑可以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便利,促进企业高速发展。利润总额的变动会引起净利润发生变动,这将促使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发生变动,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融资决策。
企业的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等采用传统的历史成本更是不可能可靠的计量其实际价值,也有损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企业,他们的总资产价值远低于其实际市场价值。
总的来说,随着公允价值的实施,对于企业筹资、投资的决策将会与采用历史成本时有较大的变化。尤其对于一些无形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或者项目。
(三)对企业所在市场环境的影响
市场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个公平、公正和稳定有序的市场会促进企业保持长期的良好发展。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中国改革开放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产权问题,会计改革的首要变化是产权会计观的确立,它决定着会计改革的大方向[6]。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产权具有深层契合关系。平等、公平、等价、自愿和诚信五项原则是公平高效产权制度的基础,这些基本原则的实现有赖于公允价值计量[7]。
将市场中的企业看作一个整体,若施行公允价值则会对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影响与之相关的事物,同样被影响的事物也会反作用与原来的事物。关于会计的法律法规,从06年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中,可以看出对公允价值的重视已经体现出来了,采用了新的政策后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那么这些情况会促进国家继续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改革和完善。
2、对经济环境的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8页)对那些高科技和创新型企业中真正具有发展潜力者,会在筹资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可以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中兴通讯2010年为实现扩产与新建项目进行配股和贷款,成功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1,003,256,636元,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2010年的年报显示,非流动资产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数值占非流动资产总额的26.66%.为企业的资产保值和公允提供有力支撑,也让投资者可以更准确的认识该公司的实际价值和投资价值,为公司筹资做了有力的保障。公允价值可以改善高新企业的融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改变,由工业型向高科技,创新型转变。
3、从市场文化环境来看,对于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不同,所以在对待同样的事物可能态度也不尽相同,会计也不例外,对同一个国家,会计改革也会对这个行业的文化产生影响。在公允价值实施前,历史成本是主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观的基础上的计量属性;在公允价值实施后,则是建立在决策有用观的基础上的计量属性,人们会更多的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不论从制度上还是对企业管理层以及会计工作者来讲,这都是一个不小的转变,需要人们转变观念和已经熟悉的准则和文化。公允价值实施,若能经得住考验,则会对形成中国化的系统的企业会计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公允价值是会计改革的一个趋势:
态度 非常支持 支持 不关心 反对
比例(%) 10.7 48.8 39.3 0.2
1、从我国来企业层面看,对其态度也是较为支持的。在一项问卷调查中,被调查企业领导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态度为“支持”的占到总数的48.8%,“非常支持”一项占10.7%,而“反对”一项几乎为0。总体来看,企业领导层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持积极态度的[8]。
2、从国家层面来看,也是呈现支持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也日趋成熟和变得复杂化,单纯的历史成本模式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求,所以06年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让我们看到国家也在做改革的尝试。
3、从市场来看,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但还不足够,我国的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与西方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国有企业占比重较大,所以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也有不小的差别,应当立足国情,稳妥的推进改革。
4、从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和评估人员数量来讲,我们也与西方差距不小。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员的素质和数量都需要提高。
但总的来讲,在会计国际趋同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改革的趋势是不会变的。有人说公允价值是把双刃剑,从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还有不少的反对声音,说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帮凶。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这些声音,理性看待公允价值,我们不可放慢脚步,不跟随世界潮流,那样是会被淘汰的;也不可,直接全面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应当立足国内环境,走在改革的前列,这样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把公允价值比作河流的话,那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其汛期和枯水期的情况,加固、清理河道,使这公允价值之河能够更好的浇灌我们的市场环境的土壤,结出丰硕的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2]雷光勇.会计契约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6.
[3]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7(1):82-88.
[4]张凤元,符建华,易晓微.分行业公允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5]张奇峰,张鸣,戴佳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影响与决定因素[J].会计研究,2011(8).
[6]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2004(2):8-15.
企业价值观体现为企业及其员工对待工作和产品的态度,是渗透于日常业务和经营活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价值偏好、道德约束以及工作理念的集合,众多拥有高成长性和广泛产品受众的企业将企业价值观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采购、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等全过程。营销环节对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十分突出,营销产品质量、营销反应速度、营销客观程度以及营销对于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都是考察特定企业价值观践行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当今国际高科技产品企业中,苹果公司(Apple inc)的企业价值观和营销水平独具风格,考察其商业成功背后的价值观驱动营销机制和经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苹果公司企业价值观及PCE营销模式
(一)苹果公司的企业价值观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苹果公司是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高科技公司,从1976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繁荣、衰退以及二次繁荣的曲线式发展历程,其中创始人乔布斯离开公司与重新回归构成曲线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体现了其天才设计思想和个人魅力对苹果公司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乔布斯离世后,苹果公司进入蒂姆库克时代,然而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企业价值观却得以保留。总结苹果公司的价值观体系,可以用十六个字加以概括,即“鼓励创新、引领行业、精益求精、高端定位”,定位其企业运作与发展历程,十六字价值观体现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以及营销等方方面面,并为众多企业所借鉴。
大规模申请专利和集成电脑、数字以及通信产品是苹果公司的“鼓励创新、引领行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据统计,从乔布斯1998年重新回归苹果公司至其2011年离世的13年时间里,苹果公司推出的硬件产品种类达到30余种,软件版本合计推出和更新50多种,如表1所示。公司打破了“摩尔定律”的周期性规律,在电子科技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饥饿营销、定位高端市场、打造极致产品体验、建立口碑式品牌推广模式以及坚持产品价格的低回落速度,这些都是在充分考虑高端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基础上实施的,苹果公司基于产品(Product)、产品链(Chain)以及消费者体验(Experience)的PCE营销模式逐渐成为科技产品营销界的标准制式。
(二)PCE营销模式
PCE营销模式从产品、产品链以及消费者体验角度而组织市场活动的特征是对苹果公司价值观体系的贯彻,既考虑到产品质量和价值链主体利益,又充分理解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十六字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建设怎样的产品链、打造什么样的用户体验”。苹果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科技界中的企业应该去主动引领市场中的消费走向,而不是被动的去适应市场,正如苹果公司的前任领导者乔布斯所言:“消费者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你把东西摆在他面前”,这样就确立了苹果公司基于主动市场拓展的营销模式,精良的产品工业设计与PCE营销理念为其商业成功奠定了基础。
从苹果公司PCE营销的行业背景来看,目前全球移动通信业发展迅速,移动通信工具在经历了彩屏和多媒体发展阶段后,已经正式步入智能化及其后续深入发展阶段,移动宽带和移动运算成为当下通信发展的核心。苹果公司恰逢其时的推出了符合全球通信产业发展需求的移动电子产品,这是对行业状况的深刻把握,从2007年第一部通讯终端以来,相关产品迅速建立起年度更迭机制,云端应用商店在全球拥有近6亿的活跃用户量,电脑产品、数码产品和通信产品的三线结合发展模式取得成功,其中脱离Windows和Linux的独立Mac OS软件操作系统成为苹果公司的标志化产品。
PCE模式要素及苹果公司产品营销效果
(一)PCE营销模式要素
PCE营销模式以产品(P)、产品链(C)以及消费者体验(E)作为主要构成要素。苹果公司遵循“卓越的工业设计”、“一流的技术支撑”、“至繁归于至简”等思想而进行产品研发,其中追求极致的产品触屏滑动设计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原苹果公司产品经理安德鲁・劳德认为,从企业营销的角度出发,企业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不是“生产”,而是“创新”,为了超越消费者预期,新产品的作用应是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迎合消费者需求。从苹果公司产品设计部门与营销部门的协同合作来看,颠覆消费者想象的企业创新模式的确得到建立,消费者对于“装进口袋里的电脑”和“手指触控”极其认可。
产品链是苹果公司PCE营销模式所关注的第二个环节,在其核心移动电子产品基础上拓展产品样式、种类以及加强产品间的横向联系是公司完善产业链条的表现,同时也显示了其进一步占据市场、建立垄断优势以及获取垄断利润的雄心,企业产品联合营销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以苹果公司提倡的“智能生活”为例,通过借助远程控制器技术、近场通讯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利用苹果移动智能终端来加强与中央计算机的联系,在软件闭源开发模式下,消费者将被动的出于兼容性考虑而大范围采购苹果的系列化产品,这样苹果公司就可以建立“滚雪球”式的产品营销链条和利润生成机制。
苹果公司的产品体验式营销平台主要为全球各个主要城市分布的实体体验店,体验店兼具产品零售功能,目前已有近400家苹果体验店在世界范围内投入运营。使消费者直观体验苹果产品的细致化与科技化程度是吸引其购买的重要手段,苹果公司体验店的设计充满科技元素,对于自身产品的自信与高素质的员工都使得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每当新产品上市,消费者彻夜排队参与购买的行为具有极大的营销市场轰动效应,不仅吸引媒体的关注而扩大营销影响范围,而且真正实现了挖掘潜在客户的产品营销目的。
(二)苹果公司的产品营销效果
苹果公司目前的主营产品均发展源于乔布斯时代,iPhone、iPad、Mac以及ipod每年贡献了其企业利润的绝大部分,相对最晚(2010年)的iPad产品完成了苹果公司四元一体的产品销售格局。乔布斯离世后,苹果公司在产品种类上还没有实质创新,企业的PCE营销模式得以保留,在产品四元一体营销种类齐备的条件下,为考察苹果公司PCE营销的经济效果,本文依据苹果公司的季度财务报告而对“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产品销量走势、营收构成以及地域营销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
从图1可知,在PCE营销模式下,作为苹果公司产品营销的重要支撑,iPhone和iPad产品销量在2011年起的连续八个季度里呈现出整体上升的发展态势,其中iPhone在2011Q4-2012Q1、2012Q4-2013Q1期间都呈现出较快的销量增长势头,2012全年销量较为平稳,2013Q1达到峰值销量4779万台,随后销量出现缓慢回落,2013Q3全球销量为3120万台;iPad产品销量同样经历了2012Q4-2013Q1的大幅增长,2013Q1达到峰值销量2286万台,随后同样出现缓慢回落,2013Q3全球销量为1460万台。从中可发现2013年以来iPhone和iPad的产品营销效果并不理想。
如图2所示,在同样的考察期间内,苹果Mac和iPod产品销量呈现出整体下滑态势,其中Mac产品由峰值时期(2012Q1)的520万台降至380万台的最低销量(2013Q3),而iPod产品销量则由峰值时期(2012Q1)的1540万台降至460万台(2013Q3);从苹果公司的产品营收构成来看,iPhone和iPad构成2013年全部营收比例接近70%,iPod只有2.1%的营收份额;从苹果公司的2013全球营收地域分布来看,美洲和欧洲地区依然是其主要营销利润来源地区,其中美洲地区贡献总利润比例超过40%,欧洲地区贡献利润比例为21.6%,相比之下,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这一数字比例仅为5.8%,如图3所示。
苹果公司PCE营销效果变动的思想启示
苹果公司的体验式营销、饥饿营销以及产品设计创新都在相当长时期内为其贡献了巨额利润,早期产品创新和企业家个人魅力对于公司营销效果的影响十分突出。在库克主导苹果公司之后,产品创新缓慢使得闭源系统劣势凸显,苹果公司四元一体产品系列中的iPod也已经是夕阳产品,营销效益出现转折,我们可以从这种“倒U”式的营销效益变化中得到以下启示:
在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坚持PCE营销,占据市场份额。苹果公司早期获得产品和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产品、产品链以及消费者体验的重视,精确定位市场,招募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员工,反复吸引消费者参与,通过细化产品功能来融合兼容性体验,搭建体验店等消费者基础平台来树立苹果公司的品牌地位,设立在线软件资源商店而建立持续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并敢于自我否定,其中iPhone对于iPod的取代即是典型案例。此外,苹果公司初期坚持提品生态系统和否定建设全能企业的发展理念都为其PCE营销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值得初创期企业学习。
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应努力突破原有产品创新和营销局限,重新分析供求变动而定位市场。PCE营销效果与产品创新速率和市场定位准确率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脱离产品创新和市场供求分析的PCE营销效益不具备持续增长基础。苹果公司初期定位高端消费市场而设计产品和组织销售,营销效益突出,自2011年以来,两年未曾出现产品的实质性创新,谷歌、微软、三星以及众多新兴品牌对其软硬件产业构成持续性冲击,苹果公司产品端的创新乏力与营销端对于市场供求变化以及同业竞争者实力此消彼长的忽视导致了其营销效益的转折,同类企业也应从中吸取教训。
参考文献:
1.徐德力.高科技新产品的体验式营销应用研究―以苹果为例[J].现代商业,2013(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学校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发展之地,更是教师发展之地,学生是上帝,教师也是上帝。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以教师为本,一所学校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最后达到学校发展,学校发展了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培养一名好教师,在师范院校打好基础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在实际工作中的岗位练兵。事实证明:同一所师范院校、先天素质相当的毕业生,分配到不同的学校,几年后发展的结果大不一样。这就是环境、土壤的作用,所以说好教师是靠校长培养出来的。成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是校长的美德,也是新时期校长的价值取向。
1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1.1 取向。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三类取向:专业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合作取向。
1.1.1 专业取向。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就得向教育教学学者学习相关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实际操作中,接受正规的培训是基本策略。目前,理智取向从大众化逐步成为“高端培训”的范式,即主要用来培训骨干、精英教师。
1.1.2 实践—反思取向。实践—反思取向不在于让教师获得外在的、技术性的知识,而在于通过“实践”促发教师“反思”,从而促发教师对于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其主要方法有写日志、传记、构想、文献分析、教育叙事、教师访谈、参与性观察等。
1.1.3 合作取向。生态取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全然依靠自己孤军奋战,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而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正是这些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要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教师们应确立“双赢”的观念,“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应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1.2 途径。目前,走向“校本”是绝大多数教师比较认同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途径。
1.2.1 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问题,主要在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的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活动,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为了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培训活动;②为了提高教师素质(理念、科研素质)而开展的培训活动;③为了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特色或成果而开展的培训活动(为开展教师教学特色或思想研讨会;举办课堂教学比赛或公开课活动等)。常规下,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听讲座,开展优质课评比,教师结对子等一些活动来搭建校本培训这个平台。由于老师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态度问题,培训效果甚微。如何通过校本培训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认识是校长最为头疼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着力提高教师的素质,着力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认识。为此,校长要带头学习,要真正静下心来读书,校长要带领班子成员、班子要带领老师读好书,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人人爱读书、人人有思想、人人见行动这样一个良好氛围,这样,校长的理念就能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思想了,他们的行动就自觉了,效果就明显了。所以,我们必须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始终把教师发展这件大事放在心上,成就了教师地专业发展,也成就了校长的发展。
1.2.2 校本教研。“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校本教研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作为校长,总希望学校有一大批教学理念新、课堂效率高、科研有成果的教学骨干,经常遇到的烦恼就是学校的办学思想不能如愿地转变为老师自觉的行动,不能转化为成果。结合校长的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和科研的能力,2010年我校以“导学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改革的课题,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此课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完善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质量取得积极的效果,得到省、市、区教育教学专家的认可, 2011年被广东省教育厅确认为“十二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今天,“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共识,而且越来越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成为我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中,我校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沟通交流,确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了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 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策略
2.1 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纲要》特别指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我校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进入成熟期的教师,争取向区、校骨干教师迈进;对取得高级职称的老师,引导他们朝着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方向努力。学校发展和校长的成功必须有名师来支撑。为此,我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方略放在重要位置,为全校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绘制全校教师“专业发展一览表。
2.2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规律。①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给予不同的支持,尤其在校本培训上开设不同的课程以及采取不同的策略;②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好“高原期”和“危机阶段”。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平台期”,是所有教师在成长中都有可能遇到的,通常需要8~10年完成,一般对应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教师的年龄大多在30多岁。处于“高原期”的教师往往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导致“高原现象”的原因,在情绪上会产生一定的波动,从而对自身的发展以及工作和学习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危机阶段” 研究表明:许多教师都会经历一个专业成长的“危机阶段”,即教师在职业压力的推动下,教学中遭受挫折,灰心沮丧,心力交瘁,教学理想幻灭,职业满意度下降,对教学生涯的意义和重要性感到怀疑,他们会决定自己是否继续做一名教师。因此,帮助教师正确认识“高原现象”,克服“危机阶段”带来的不良后果,快速逾越“高原期”,以积极的心态平稳好“危机阶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德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素质。所谓“德性素质”指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和精神品质,其中爱与关心、责任、公平公正、幸福感等是核心要素。《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德性素质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锻造成的,它的形成与发展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像专业技术那样靠操练达致“熟能生巧”,也不可能通过一些“关键事件”(如公开课、赛课、论文比赛等)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指望写几篇可以发表的论文而功成名就。教师的德性素质只能在日常的、平凡的、具体的、日积月累的“小事情”中冶炼锻造,舍此别无它途。因此,校长要引导广大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深入体验教育生活,关注具体教育情境中具体孩子的体验、感受、困惑、烦恼以及心灵深处的悸动,并善于和勤于反思,寻求合乎德性的、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学校最难管理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是少数师德不好、专业水平较低、科研能力差、工作量小的少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大部分人的积极性,就不能让这部分人占了便宜,否则,学校就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正气就不能张扬,全局工作就不能规划化,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笔者认为,优惠政策必须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一定要充分调动教学一线实绩好的老师的积极性,这样,学校才有希望。近年来,学校财务的规范化,取消了各项奖金、福利和补贴。实施绩效考核奖励制度成为趋势,虽然挫伤了吃“大锅饭”的部分老师积极性。为此,我们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议,反复灌输政策,讲解绩效考核的意义,讨论如何操纵好这根杠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使学校工作在转型期不受影响。同时,学校出台了绩效考核办法,征求各层次人员的意见,最后由教代会通过。事实证明,只要制度具有政策性、科学性、合理性,符合学校实际,坚持公平、公正,绝大多数老师就能接受,学校工作才不受影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应当说,统一调价的对象主要是零售价0.5元的低档面,这类产品价格战一直是打得最厉害的。促成这次价格联盟最直接的因素是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的原料(主要是面粉和棕榈油)的涨价,而且到现在还看不出价格回落的迹象,亚特兰的老总杜学德说“(在河南)面粉节前有回落,但现在又超过了9毛/斤,有可能达到1元/斤”。尽管从去年10月份开始,陆续有企业上调了价格,但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将价格调高到合理的水平,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有很大一部分由企业内部消化了。更重要的是价格调得越早、越高的那些企业丢的市场就越多。所以有的企业上调了后又通过各种形式把价格降下来。
可以说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是在硬撑着,用联盟合约具体起草人中旺集团的任立的说法是在“死扛”着,谁能扛得住谁就能活下来,那就是“你死我活”的问题了。严峻的形势迫使企业们走到一起来。
华龙欲“清理门户”
这次价格联盟是价格战打了几十年的方便面行业的第一次合作,尽管目前的具体方案还没有拿出来,但有位业内人士认为,联盟很可能会“胎死腹中”。“想想看,方便面行业价格战打了十几年,其中也不断有人提出要在价格上联合,但都没有实现。”其他行业比如家电也曾出现过类似的联盟,但无一例外的失败了,难到方便面业会有奇迹出现?
方便面行业目前的局势对联合调价提出严峻的挑战。华龙的态度至关重要,华龙尽管是联盟的成员,也是大陆方便面的龙头企业,不过其愿意联合提价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去年原料涨价伊始,多数企业都迅速上调了价格,但华龙迟迟没有动静,许多企业都希望华龙能和大家一起把价格涨上去,但华龙并没有配合,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主要是企业内部消化。尽管后来华龙把低档面“六丁目”的价格上调了一点,但比较白象、锦丰等产品还是要低到一元(每件)。华龙现在的目的已经日益清晰,就是要借此机会来“清理门户”,一方面是防止小企业死灰复燃,另一方面就是要“打压”竞品,对于华龙来说,这次的原料涨价可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岂能轻易放过!
华龙现在的产品结构为其坚持不涨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目前大陆所有的方便面企业中,华龙的产品结构是最完善的,从5毛钱到3元钱的产品华龙都有,华龙去年28亿销售额中有38%是高档面“今麦郎”完成的。而康师傅、统一只有中高档面,更多大陆的企业主要是以低档面为主,白象那么大的的销售额,但大部分是低档面“好好吃”完成的。华龙现在完全可以以高档面的利润来维持低档面的低价格,做到“以高养低”。事实上,华龙总裁范现国也曾向记者透露,象“六丁目”这种低档面如果做到一定的规模也是有利润的。
三太子火上浇油
康师傅和三太子合资的影响不可忽视。康师傅给三太子投了三个亿,不仅仅是要在低档面市场上有所作为,从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通过三太子来牵制大陆企业主要是华龙的可能性会更大。三太子很可能会在目前的价格战的形势下火上浇油。三太子的老总王中旺已经放言:“2004年,5毛钱的产品应该是现在6毛左右的产品,(即)100克左右的双料包,”目前5毛钱的产品都是单粉包,克重为90克、80、70克等。如果三太子真的推出这种高品质的5毛钱的产品,那么不仅是对华龙对整个大陆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个产品将会是方便面市场上的“重磅炸弹”。
100克双料包只卖5毛钱显然不会有利润,但是三太子有康师傅的3个亿的后盾。这笔钱对康师傅来说不算什么,但投到低档面市场上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今年是两家合作的第一年,三太子肯定会有所动作。
战火会进一步扩大
可以看出,这个联盟由于内部实力的不平衡,并且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冲击,联合调价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2-0110-04
一、财务管理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
国外财务理论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类别:传统财务理论;现代财务理论;行为财务理论。20世纪50年代前的财务理论可被称为传统财务理论,描述性方法的运用、对会计信息的重视以及财务比率分析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现代财务理论一般认为始于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经典财务理论和财务契约理论。经典财务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有效市场假设”为前提,以均衡分析为手段,以资产定价为核心,研究给定制度和契约下的财务资源配置;财务契约理论受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启发,开启了财务工具和企业性质的“黑箱”,应用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理论、Black和Scholes(1973)的最优定价理论、Ross(1976)的套利定价理论等,重点研究财务工具、权利关系和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设”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1972年Slovic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行为财务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如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
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行为选择的科学,财务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对财务理论的透视,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有效资本市场”和“理性经济人”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假设。以此为基础,现代财务管理表现为“股东至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整个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围绕股东利益而展开的,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函数。也就是说,股东价值取向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前提。尽管现代财务理论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但是股东价值取向的核心地位在现代财务理论中始终都没有动摇过。行为财务理论虽然修正了“有效资本市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以“有限理性”为前提研究财务问题。但是,行为财务理论并未以投资者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研究框架,“股东至上”观点仍然是财务理论的基石,股东价值取向仍然是财务管理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是说,国外财务理论的研究始终坚持着股东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
与国外的财务理论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西方财务理论的引进、吸收和实证检验,以及财务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财务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我国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特色。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有:郭复初提出了财务分层理论,于胜道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谢志华提出了出资者财务论,汤谷良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李心合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刘启亮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与国外主要集中于对资本市场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财务理论的研究视角更为宽泛,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受到重视;生态问题、社会责任问题呈现出财务理论的内生化趋势;制度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重要的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在国内学者提出的财务管理理论中开始得到体现,其典型代表有利益相关者财务理论、发展财务理论、广义分配理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等。
尽管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开始得到体现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但是,从财务管理理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来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财务理论并未完全形成,股东价值取向仍然占据着财务理论的主流地位,这种以股东济利益为中心的财务理论不利于企业平等地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不利于企业自觉地履行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进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
二、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
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财务管理理论。它在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价值取向、财务管理资本构成、财务管理目标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财务理论框架,提出了多重主体理论、多重资本理论、多重目标理论。从价值取向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反对“股东利益最大化”,强调企业相关者利益的和谐发展,强调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以此为基础,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
1.主体维――为谁创造价值?
从利益主体的角度看,财务管理存在两种价值取向:股东价值取向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
股东价值取向的观点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因此,股东价值取向的企业必然注重收入、利润、股东回报等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贡献方面的责任。直到20世纪90年代,股东价值取向一直占据着财务管理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引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责任缺失等一系列外部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股东价值取向的合理性,股东价值取向受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极大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他们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企业不仅关注股东利益,而且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按照可持续性的原则,追求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和协调化,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MachaelRion指出“企业太过强调生产目标、市场影响和利润,就会引发像危险产品、环境污染、经济困难、以及厂区面临倒闭等诸如此类的问题。”Bart对一些由于不关心利益相关者而失败的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过于关注股东利益最终会导致企业无力保护股东价值。
从发展趋势看,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正在从股东价值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演变,这种演变不仅来源于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且来源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动力。
表1整理了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事例。尽管有些事件与财务管理并无直接关系,但
是这些事件对于企业管理价值取向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着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
从表1可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已经从最初的观念或理论演变成为受世界普遍接受的标准、准则或制度。更加重要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不仅资金提供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且后代人和非人类物种也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卡罗尔指出:“最显在的利益相关者是股东、雇员、顾客。……,除了这三类利益相关者群体外,竞争者、供应商、社区、特殊利益群体、媒体乃至整个社会和全体公众,也都是利益相关者”。Starick认为,自然环境、人以外的生命物种以及将来的几代人都应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Wheeler和Sillanpaa认为,有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不是通过“实际存在的具体人”和企业发生联系,比如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类物种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更值得关注。Jacobs指出,环境和后代人在宏观层次和企业的决策中经常被忽略,应该明确环境和后代人也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将环境、自然资源、后代人明确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使微观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与宏观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了在一起,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
按照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的资源的不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投入货币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者和债权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和员工,其中管理者可能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员工既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关注企业的社会贡献,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关心企业的经济贡献;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主要关注企业生态贡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后代人、非人类物种;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凭借关系型资源与企业建立关系的行为主体,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媒体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同时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社会贡献和生态贡献。
2.内容维――创造何种价值?
从价值创造所涵盖的内容和关注的领域来看,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追求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持续、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强调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主要从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角度去看待价值的本质及其生产和分配,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应该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价值观”转向以“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持续性和协调性为目标的“多重价值观”。
企业的“多重价值观”包含了以下基本思想:
第一,企业的价值源泉是多方面的。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直接依赖其经济资源的配置外,还必须依赖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人的体力、脑力、情感、动机、道德等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等生态资源,社会文化、企业关系、道德风尚、伦理观念、诚信协作等社会资源,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的价值源泉是多方面的。企业价值不仅来源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结合,而且来源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相互结合。
第二,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是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在价值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耗了人类劳动和物质资本,而且也消耗了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对企业来讲,其生产经营不仅依赖于企业有形范围之内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而且也依赖企业有形范围之外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的损耗,同时还包括它对人类社会本身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后果。所以,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是多方面的。
第三,价值分配是多方面的。既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在企业价值生产过程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耗。那么,它们同样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和积累,而不是仅仅对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进行补偿和积累。所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的价值分配应该分解为四个部分:物质资本的补偿与积累、人力资本的补偿与积累、社会资本的补偿与积累、生态资本的补偿与积累。可持续发展要求价值分配的四部分达到和谐,以保证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共同保值与增值。
3.时间维――创造多久的价值?者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和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利益价值取向,追求多元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持续发展。
从时间维度看,可持续发展财务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基础,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不仅关注近期利益的获取,而且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因此,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观表现为近期利益和长期价值的均衡性与持续性。这一理念已经得到财务管理学者的普遍认同,本文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可表述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核心,坚持“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性和持续性的“多元价值取向”。这一表述概括了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价值取向的三个方面:
第一,从价值的主体上界定了财务管理的多元价值主体,包括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
第二,从价值的实现形式上界定了财务管理的多元价值形式: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
第三,从价值的动态过程,说明了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和协调性,强调近期利益的获取与长期价值的创造之间的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