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36: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分层护理,又称为护理的分层管理,是指根据各层次护士的准入标准、能力标准聘用不同层次护士,让其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并在此过程中配以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以其在现有的护士编制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对发热患者的降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11年以来。我院临床对90例发热患者采用分层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为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5~65岁。退热时间2~4h 65例,5~7h 25例。
1.2发热概念及分型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常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2发热时的病情观察
2.1患者发热时护士要严密的观察发热的类型及经过,看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的变化。
2.2患者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致使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周身乏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时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虚无力。当患者退热期时则表现为:大量汗出,皮肤潮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主要认真细致观察患者发热的反应。了解患者的感受,以减少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
3护理实施方法
3.1基础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每日测量体温,呼吸和脉搏4次。必要时可重复检测并做好记录。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1]。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早晨餐后睡觉前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物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和床单的平稳,干燥。高热患者嘱绝对卧床休息,低热患者适时适当休息保持室温适宜。环境舒适,肃静,空气流通,有需要的患者要带眼罩或降低室内亮度,及时擦除眼角分泌物。
3.2分类护理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发热患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热特点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有利于患者诊断和康复。
3.3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对于外感发热患者而言,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物理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俩种方法。用10%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有水与体表面积接触大,当患者体温超过39.5℃要采用全身冷疗,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3.4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防止降温时出现虚脱或者休克现象[2],实施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5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颈髓损伤易导致高位截瘫,由于自身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温度的变化丧失调节能力[3]。易产生中枢性高热。用特制刮痧板或者瓷汤蘸食油或者清水刮脊柱俩侧和背俞穴。对疾病诊断明确,各种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高热不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或保留灌肠退热,必要时配合中药汤剂。
3.6辨证施护 应用于外感发热的物理降温中辨证施护可提高降温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的效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程序,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7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发热患者心理压力过重,这种持续的心理紧张不但不利于身体康复,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病症,以致于加重病情。魏安宁等学者认为[4],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不仅能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对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和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中应经常探视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精神安慰[5]。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消除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患者家属应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心理压力。
3.8健康指导 患者患病期间应指导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多饮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吃油腻刺激食物,出汗时更换衣物被褥床单,当体温〉38.5℃时,用清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擦拭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年老体弱者不能一次降温太低或者出汗太多,以防止虚脱。高热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高热患者的体温定时监测,每隔4h测体温1次,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②用辅助的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时应进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30min后重复测量体温;③给患者适当补充些营养和水分,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热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谢却加快了,这样营养物质就大量消耗了,加之摄入营养不足,引起患者衰弱及病情加重。高热时机体可丧失大量水分;④口腔护理,长期发热患者,口腔内细菌易生长,加之维生素缺乏。易患口腔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⑤对高热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清洁皮肤,并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3.9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选营养高,易消化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菜汤等;体温下降病情好转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蛋、鱼类及各种新鲜蔬菜;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者给予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类、牛奶等。
4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深化,医院不单单只注重对患者病症的治疗,而是更多的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舒适护理是集个性化、创造性、有效性为一体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在心理、生理上达到愉悦[5]。
从本次研究的成果来看,在发热患者护理中,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均在一定时间内退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好转。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发热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还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李秀成,王凤梅,等.瘫痪患者便秘致发热的基本特点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5.04.
[2]段玉民,王书军,谷右天,等.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医正骨,2004,3.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4年10月~2007年6月在放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反应较重的83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平均49.2岁。鼻咽癌患者62例,喉癌18例,鼻腔癌3例。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者25例,单纯放疗40例,单纯化疗18例。发热程度:38 ℃~39 ℃者50例,39.1 ℃~40 ℃者33例,时间短者5 h,长者达1周。
2 护理
2.1 明确发热的因素 虽然放疗及化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对肿瘤患者而言,出现不良反应并不少见,只是不良反应症状有轻有重,特别是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尤为多见,多数患者低于低热状态,体温在37 ℃左右。上述83例体温处于高热状态。出现发热反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及肿瘤组织本身的坏死成为致热源,由于放疗、化疗引起造血系统急骤改变,白细胞大量的下降或三系细胞同时减少,都可致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化疗患者多数是由于化学药品毒性反应,也有个别患者出现上述因素。总之导致发热的因素较多,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查明发热原因,才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时有序地进行放疗及化疗。
2.2 放疗与化疗前的护理 在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发热反应。实践经验告诉护理人员,为减少不良反应,特别是对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必须做到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精心护理,尽最大的责任心来关心护理患者,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较为常见[1],但如果能做好放射与化疗前的准备工作,患者不良反应就可明显减少。特别是初次接触患者时,如何与患者沟通好,是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的技巧问题。多数患者在接到诊断书后,会经历一个心理失衡的过程:由否认、疑虑到无奈地接受,随之而来的是紧张、焦虑、不安、孤独和恐惧等心理,这种心理致使患者陷入十分无助的困境。因此,应及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患者的语言、行为特征去了解其内心活动。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职业状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放疗与化疗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去理解为什么要放疗与化疗,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要树立战胜不良反应的信心。随着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心理安慰、精神支持、生活上的鼓励等,使患者尽快减少或消除心理上应激反应,从消极低沉的心态转向为积极向上的心态[1],嘱患者吃好、睡好,保持良好的精神和机体状态,为放疗及化疗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2.3 放疗与化疗期间的护理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转移肿瘤患者一般采用化疗。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往往是两种治疗同时进行,部分医院采用化疗与放疗间断进行。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治疗条件而定。尽管肿瘤患者治疗条件越来越先进,但目前仍未解决放疗及化疗药品对正常细胞杀伤作用所带来的全身或局部反应症状。当出现不良反应时,部分患者情绪波动,顾虑多,特别是出现发热不退时,患者更加恐惧,精神状态差,导致患者有时不配合治疗。在这非常时期,护理人员要配合好医生,共同与患者架起沟通的桥梁,做到用诚恳的语调,语意明确,表达到位,使患者感到温暖[2]。反复的向患者解释放疗、化疗的重要性,出现不良反应是暂时的,设法让患者消除顾虑。同时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有白细胞下降明显的患者,多指导其食用动物肝、排骨、鸡汤、菠菜及增白细胞较好的食物。对化疗反应较大的患者,鼓励他们战胜恶心、呕吐、厌食等难关,维护机体正常代谢,完成放疗与化疗的全过程。
2.4 发热的护理 由于肿瘤患者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在放疗与化疗中,出现不良反应也不大相同,有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本组83例的不良反应中均出现高热反应。放疗或化疗引起的发热原因也较为复杂,有肿瘤本身因素,也有放射及化疗药品因素。而且发热时间表现不一,短者数小时,长者1周余。一旦患者出现发热反应,轻者低热,重者高热。83例是近3年来放射与化疗中发热比较典型患者。对高热患者在护理上要有高度责任感,同情感,包括:(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高热患者恐惧感是重点,怕自己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因此情绪特别不稳定,烦躁不安、易怒,不易接受护理人员沟通。患者越是情绪不稳,越是要细致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沟通时注意礼貌性语言、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暗示性语言、艺术性语言。通过五种语言来减轻或消除患者心理上的应激反应。(2)要做到三勤:勤到患者床前慰问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勤帮助患者做好全身护理及局部护理工作;勤为患者购买所需要的用品及食物,其目的从侧面上起到降温作用。(3)要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中医中药降温、饮食降温。用诚恳的语调告知患者,发热是放疗与化疗的不良反应,并不影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4)要做好患者家属及亲人思想工作,也让他们了解病情,了解放疗与化疗的知识,利于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全方位感受到社会与家庭的关爱,进一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3 体会
通过对83例在治疗中出现发热不良反应的肿瘤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发热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尤其是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生活质量。笔者体会:护理上做到良好沟通,履行告知义务,符合患者的心理需求,体现现代护理模式,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和安全医疗的要求,实现共同的目标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107-02
中枢性发热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常采用物理疗法降温。此疗法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以往,采用传统的冰袋、冰帽降温方式,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并对昏迷、失去表达能力的患者容易造成冻伤皮肤的后果,给患者增添了痛苦。2004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保定市第五医院)应用HGT-200亚低温治疗仪(三德医疗)治疗中枢性发热56例,效果满意,为使患者的体温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疾病以脑血管病(出血性、缺血性脑中风)为主,其次是脑外伤、脑部手术后。我院内科2004年9月~2008年12月共收治56例中枢性发热病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脑出血31例,大面积脑梗死25例;年龄31~70岁,平均64岁。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39~41℃,平均39.5℃)、无汗,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利,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中枢性发热3~5 d。
1.2 方法
1.2.1 亚低温治疗仪的应用原理亚低温治疗仪采用微电脑全方位监控,具有制冷迅速、控温良好、体温下降平稳等优点。亚低温治疗仪通过制冷系统将人体产生的多余热量带走,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从而降低脑耗氧量,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减轻乳酸堆积、降低颅内压力;保护血脑屏障功能,改善脑缺氧;还能抑制白三烯B4生成,减轻脑水肿,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1]。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并患者生活质量。
1.2.2 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亚低温治疗仪有冰毯、软式冰帽、左右2个输出管道,可供2例患者同时使用,每个输出管道都配有1个体温感应探头。在水箱中注入2 500 ml蒸馏水及95%酒精500 ml。将冰毯平铺于患者的躯干下,冰毯上加一中单,患者头部置于冰帽中,头部与冰帽接触部位以毛巾包裹,避免患者皮肤与冰毯、冰帽直接接触;将体温感应探头紧贴于患者腋窝内,然后打开电源开关,设置水温为4~10℃,体温为35~36℃,按“ON”键后仪器开始启动,主机立即显示温度,水循环启动。
1.2.3 疗效标准治疗3~5 d后,体温降至37.5℃以下为显效;体温降至37.5~38.5℃为有效;体温不降为无效。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在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过程中,要配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低温状态下会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缓慢,护士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显示屏温度变化,准确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严密监测呼吸频率、深浅及有无口唇、指甲发绀等低氧表现,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并保持在95%以上,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心电监护、血压、脉搏及血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 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50%~60%, 减少陪护人员。亚低温治疗仪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温度的调节,根据降温效果选择冰帽、冰毯或联合应用。控制降温速度,使体温不致于急剧下降,避免体温骤降而致患者寒战及心室纤颤。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2.3 保持患者体温恒定
患者体温越高、发热持续时间越长、体温恢复越延迟、发热发生时间越提前、高热再次发生次数越多,预后生活质量均越差[2],尽早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效果明显。经过降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达到预期的体温后,应观察一段时间,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才可逐渐停机。由于长时间的低温治疗也可加重脑缺血[3] ,对发热持续时间长,联合使用冰毯、冰帽的患者可先停用冰帽,适当延长使用冰毯的时间,但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4
患者最好取平卧位, 保证皮肤与冰毯充分接触,不能使患者突然坐起、激烈翻动和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良、性低血压。患者身上不可戴有金属、硬物,以免弄破冰毯。
2.5 注意观察体温感应探头的位置
经常检查探头有无脱落或位置放置是否正确,有无弯曲及皱折。发现体温不正常应及时检查,予以纠正。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时间长的患者,应经常检查机器工作运转情况,如制冷水位有无缺失,应及时补充,以免影响亚低温治疗仪的连续使用。
2.6 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发生。同时注意预防耳廓及枕部的冻伤。由于冰毯置于患者躯干部,背部和臀部皮肤温度较低,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发生褥疮、冻疮,应每1~2小时翻身拍背,更换,避免冻伤及褥疮发生。保持床铺干燥、平整,经常巡视患者,注意肢体温度、颜色,观察末稍循环。配合使用冬眠合剂,保证患者安静,避免寒战。确保体温达到有效治疗要求。
2.7 应用亚低温治疗仪的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避免滥用。对70岁以上或原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慎用,治疗期间须重点监护。争取早期应用,越早疗效越明显。严格控制降温与复温速度,在体温降至或恢复至35℃时,可维持2~3 h 再继续降温或复温。注意控制体温不低于32℃较安全,降温过低易出现寒战。复温过快易出现颅内压“反跳”骤升或酸中毒等。
3 结果
亚低温治疗仪用于中枢性发热,治疗时间一般为3~5 d,体温降至正常。显效48 例,有效5例,无效3 例,有效率为94.6%。
4 讨论
中枢性发热多因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导致脑水肿,影响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中枢功能障碍而出现发热。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对于中枢性发热患者,尽早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效果显著,能降低发热对脑组织的损害,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缺氧,保护血脑屏障,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亚低温治疗仪操作简单,温度恒定,自动调节良好,无一例患者发生冻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9.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4岁。分别患有脑梗塞、糖尿病、老年痴呆、贲门癌等慢性病。烫伤部位:肩胛区1例,下肢胫前区2例,腰部2例,膝关节1例,腹部1例。烫伤程度:浅Ⅱ度5例,深浅Ⅱ度混合2例。烫伤原因均为使用一次性热贴所致。接受换药治疗时间13~41d.
1.2方法 ①伤口未感染时,揭去纱布(有粘连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泡数分钟再揭取),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或冲洗患处,再次用0.5%碘伏消毒周围皮肤,创面涂湿润烧伤膏,敷庆大霉素湿纱布,表面以无菌干纱布覆盖。1次/d。②伤口发生感染后,揭去纱布,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湿敷创面数分钟后剪去表面焦痂,用双氧水冲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将双氧水冲洗干净,再次消毒周围皮肤,余下步骤同前:湿润烧伤膏+庆大毒素湿敷+干纱布覆盖。换药1次/d。③感染控制后,常规消毒周围皮肤,不再使用双氧水,而是根据创面肉芽的生长情况敷以盐水纱布。1~2d换药1次。④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嘱患者加强营养。
1.3典型病例 患者男,78岁,贲门癌术后5年半,体重40.5kg,呈恶病质。某日下午将发热贴粘贴于左肩岬区秋衣外,持续时间大约为6h,晚上脱衣时家人发现该区域发红、有大小不一水泡,个别水泡已破溃。因患者行动不便,第2d家人自行在患处涂抹烧伤湿润膏,第4d因病情未见好转开始让笔者到家中换药,见创面大小为3cm×5cm,表面仍有水泡,基底红白相间,渗出少,换药1次/d: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患处,创面涂湿润烧伤膏,再盖以无菌纱布。10多天后表面焦痂与皮肤连接处发红,按压出现脓液,患者体温也有所升高(最高为38.5℃),门诊诊断为Ⅱ~深Ⅱ度烫伤,给予抗感染治疗,第3d体温正常,并给予人血白蛋白10g及营养药物支持,静脉给药7d,换药方法改为上述"伤口发生感染后"的换药方法。感染控制后,疮面逐渐缩小,仍每日换药,创面敷以盐水纱布。40余天,创面愈合,无瘢痕形成。
2结果
7例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最短13d,最长41d,无明显瘢痕形成。
3讨论
3.1低湿烫伤 低温烫伤多发生于熟睡、意识丧失等患者[2],局部组织烫伤的深度与致热源温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发热贴属于一次性取暖用品,以使用方便、热持续时间长而在近几年冬季为广大市民热衷购买,其主要成分是铁、活性炭、无机盐和水,开启后可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12~20h内持续释放热量,平均温度52℃,最高温度可达63℃。通常人们在冬季使用时将发热贴粘于秋衣外侧,日常不断活动不会使热量长时间集中作用于人体的某个点从而避免了低温烫伤。该组病例为老年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机体功能减退,皮肤对温度、疼痛感觉迟钝。在使用发热贴时虽未直接粘于皮肤上,但由于睡眠或活动受限等原因,造成了发热贴长时间作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待发现时已引起烫伤。一般在开始时根据创面外观大都认为是小面积浅度烫伤,简单涂药即可治愈,待创面发生创周红肿,有脓液渗出甚至引起全身感染表现时方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3.2低温烫伤的治疗 低湿烫伤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非手术治疗即换药治疗时间长且有再次出现破溃的可能,因此对于面积大于2cm×2cm深Ⅱ度以上的创面早期手术是低温烫伤的最佳治疗方法[2]。但该组患者均不愿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长期换药为惟一可选的治疗方式。在换药时用湿润烧伤膏加庆大霉素湿敷保持创面适度湿润,符合湿性愈合疗法,利于组织生长[1]。其中庆大霉素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属广谱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甚至绿脓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湿润烧伤膏主要由中药黄连、黄柏、黄芪、地龙、罂粟壳、麻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两者联合外用对创面无刺激,可增强抗感染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再生修复,加速伤口愈合[3]。而在焦痂形成后采取生理盐水浸泡表面的换药方法较适宜,容易清创,创面经过浸泡后可促进已溶解的坏死组织尽早脱落,减少了创面上的细菌数量以减少感染[4],且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
3.3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患有各种疾病,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可谓身心疲惫,每日换药更是加重了家庭负担。因此,在换药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支持,介绍治疗的过程及方法,消除不良情绪,转化不良心态,使他们面对现实,坚定治疗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昕,蒋琪霞,彭青.湿性疗法在低温烫伤伤口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4).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088-02
创伤性骨折多是由于外源性因素所导致患者机体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创伤性的骨折在骨折中属于较为常见的类型[1]。而在临床中对急诊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均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但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有的患者可能造成终身残疾或丧失部分生理功能,同时往往均伴有创伤面的感染[2]。因此在术后均会出现发热的情况,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术后护理,往往会造成术后感染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恢复,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热护理尤为重视。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60例创伤骨折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创伤骨折患者,患者入院时均意识清醒,具有正常表达沟通能力,经X线、CT、MRI诊断确诊骨折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创伤面。其中男87例,女33例,年龄20~61岁,平均(43.7±5.6)岁;其中锁骨骨折17例,粗隆间骨折19例,尺桡骨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13例,肱骨骨折16例,骨盆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2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20~61岁,平均(45.1±3.2)岁。干预组男43例,女17例,年龄20~61岁,平均(43.7±5.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发热因素分析
1.2.1 手术反应发热 因手术造成创伤骨折发热多在术后13 h后引发,可持续1~2 d,发热患者体温均在38.5 ℃以下,均为低热,发热持续时间
1.2.2 留置导尿因素 对股骨颈骨折、肱骨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胫腓骨骨折等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多给予留置导尿管进行导尿,保证患者能够卧床,防止频繁下床造成再次损伤。但由于在插尿管的过程中患者过于紧张等因素造成对尿道黏膜造成轻微损伤,或因操作不当从而引发细菌感染,如更换引流袋时不能将尿管固定妥当,翻身等外力操作不当而导致导尿管中尿液回流,从而引起上行性感染[5]。
1.2.3 切口引流因素 由于切口引流可由于多重因素引起,从而导致细菌通过引流管逆行性进入伤口造成逆行性感染从而引起发热[6]。多数由于引流管造成的发热患者体温均在38 ℃~41 ℃,经细菌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多为感染性发热。将引流管拔出后数天体温便可恢复正常[7]。
1.2.4 便秘引发发热反应 由于创伤骨折患者多数术后1~3 d均给予绝对卧床,因此胃肠蠕动缓慢,另由于在受伤过程中以及手术中均会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在术后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8]。由于肠道积累粪便过久,从而造成肠道积累毒素等不能良好排出造成再次被肠道吸收,从而引起发热。
1.2.5 术后贫血引发 由于患者创伤面较大,失血较多,在手术过程中给予输血未能立即纠正贫血现象[9],因此在术后往往会由于贫血从而引发发热,因贫血造成发热多为持续性低热,合理及时给予纠正后便可缓解。
1.2.6 药物作用引发 此类患者往往由于静脉滴注等药物变态反应引起,或由于个别患者对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敏感从而引发[10]。体温均在39 ℃以上,为持续高热,在给予药物静滴后患者在1~2 h内体温逐步升高,同时无皮疹等现象出现,停药后患者发热现象自行缓解[11]。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对本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密切检测患者入院后的生命体征情况[11]。由于创伤性骨折是多发性脏器损伤,往往由于感染,手术,疼痛,出血过多等情况从而引起生命体征变化,因此要进行密切检测,及时发现患者情况变化,并告知责任医师给予及时救治[12]。同时还应观察患者体温,意识情况,体温恢复正常患者每日两次进行测量体温,如出现发热患者应根据患者情况每1~4 h进行测量。同时发热患者会出现冷汗,或由于疼痛会多汗,严重患者甚至引发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应及时保证患者清洁,以免引发褥疮等并发症,造成感染性发热。同时应给予患者每2 h翻身一次,同时按摩受压的部位。如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责任医师,及时救治。
1.3.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各类情况引发发热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
1.3.2.1 手术反应发热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应当检查患者实验室检查情况,无明显感染性报告,手术反应的非感染性发热在38 ℃以下可用温水擦浴便可进行降温,在38 ℃以上需进行物理降温,均无需药物治疗。而因手术感染从而引发发热应在责任医师给予合理药物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体温情况,38 ℃以上体温应每1~4小时便进行测量,同时观察患者意识变化,以免由于高热而引发休克。
1.3.2.2 留置导尿因素 应选择患者合适的导尿管,防止由于型号不当而造成患者尿道的损伤。同时护理人员在留置导尿管时应最好进行麻醉后插入,以免患者过度紧张造成尿道损伤。在留置导尿管过程中,应每日进行会护理,保持会的清洁,防止细菌滋生造成感染。同时应重视对导尿管的外固定,防止尿液回流造成感染,可在大腿根部下10 cm左右用胶布进行蝴蝶型固定,可有效防止尿液回流造成感染。
1.3.2.3 切口引流发热护理 切口引流多为感染性发热因此在对于有留置引流管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将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将引流管下方1~2 cm处用胶布进行蝴蝶型固定。防止在翻身等情况下导致引流管回流,同时在日常护理中因观察患者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性状等,一般留置引流管不超过48 h,防止长期留置增加感染。
1.3.2.4 便秘引发发热反应 对于创伤骨折术后患者应告知便秘引发的严重性,可让患者每日做增加腹压排便训练,在手术后尽量延长禁食时间,可对肠道蠕动减轻负担,同时对于正常饮食患者,禁食油腻食物,尤其注重患者禁食后饮食情况,严禁暴饮暴食,应尽量先以半流食为主,如排便无异常便可逐渐改为普食。可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增加肠道蠕动,如便秘严重时应酌情用药。
1.3.2.5 术后贫血引发护理 往往在手术中给予输血患者在术后24 h内体温便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往往创伤面较小,但未能及时就诊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为给予纠正贫血,很容易导致持续性的低热,因此在入院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给予及时的血液检查,观察血红蛋白情况和白蛋白情况,如出现贫血现象应给予及时纠正
1.3.2.6 药物发热护理 多由于静脉给药多发,均在给药后1~2 h发生,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给药时间以及发热情况,及时测量患者体温,同时应当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报告,排除患者感染性炎症或其他非感染性发热,同时及时上报责任医师,在给予合理停药后患者体温方可自行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前后患者发热情况。干预组经护理后,仅有2例(3.33%)患者仍存在发热现象,而对照组经护理后,有14例(23.33%)患者存在发热现象,两组发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往往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由于伴随明显的创伤面,因此创伤骨折属于在临床中恢复较慢,极其容易引发感染的一类疾病,严重患者往往由于创伤面感染严重而进行再次手术截肢等,给患者预后及生理心理均带来较大损伤
创伤骨折术后发热不仅使患者痛苦,而且使骨折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延长患者住院及康复时间。同时发热时会加快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尤其是呼吸道和皮肤丢失大量的水分和增加无机盐,尤其创伤骨折后患者自身身体较为虚弱,很容易造成水、电解质紊乱以及人体酸碱度的失衡,从而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心率、脉搏加快等显现,严重患者多会累积与心、肝、肾等重要脏腑器官。严重危及生命。
因此在对创伤骨折术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热患者护理人员应当格外重视,同时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以及患者临床表现、体温等情况判断引发发热的情况,进行迅速有效的处理,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引发严重感染等临床并发症。
在临床护理干预中不仅要注重引发发热原因,同时应及时安抚患者焦虑紧张的心情,由于创伤骨折术后患者往往会伴有疼痛,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同时引发发热,很多患者对治疗极其不配合。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心理护理,及时安抚患者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缓解发热及其其他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陈静,钱宏,周超.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减轻创伤骨折患者疼痛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1):3632-3633.
[2]王菡,陈渊.护理干预措施对创伤骨折患者疼痛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26(9):137.
[3]周芳,武小丽.个体化护理干预对创伤骨折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2,6(6):793-794.
[4]褚红梅,周艳,普丽萍.颈椎骨折发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的护理[J].西南军医,2010,4(4):778.
[5]陈慧,余桂珍,陈润芳,等.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家庭护士,2007,4(4):23-24.
[6]靳立巾,张玲,马文静,等.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2,7(7):737-738.
[7]马惠敏,丁俊琴,井永敏.创伤骨折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4(12):68-70.
[8]蒋群花,沈丽,张士珍,等.心理干预提高创伤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J].护理杂志,2011,2(1):27-29.
[9]刘兰花,于玲玲,王燕.急性创伤骨折患者焦虑、抑郁实施心理干预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4(7):85-86.
[10]乔继红.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4(7):2384-238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09-01风湿病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关节和骨骼部位。该疾病发病时非常隐匿,且病情发展非常缓慢。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风湿病大多数与遗传有关,治愈难度比较大[1]。该疾病患者非常容易出现发热症状,但是,若在风湿病出现发热症状时给予患者精心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治愈效果将更为明显。本研究就风湿病发热症状的护理和健康指导应用概况进行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52例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7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41±2.6)岁。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风湿类疾病,为风湿病发热症状。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入院时每6h要测一次体温,若患者发热症状比较严重,则每4h就测量一次体温。经用药治疗体温下降3d后开始减少测量次数,转为24h一次。帮助患者测量体温时需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以及呼吸的变化。对于有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或者降低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②口腔清洁护理。由于发热的患者唾液分泌量减少,造成口腔黏膜出现严重的干燥现象,加上内热原因非常容易产生口腔溃疡。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在患者每天起床后、临睡前以及进食后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清洁工作。一般是使用温开水漱口。若患者有口腔溃疡,则要叮嘱患者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③皮肤清洁处理。由于发热患者经过治疗开始退热后均会有一个身体大量排汗的过程,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勤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防止皮肤长时间处于一种闷湿状态引起不适或引发其他病变。
1.2.2温度护理①降温护理。一旦患者的体温大于39℃,就不能只等待退热药起效,而需要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反复的擦拭患者的腋窝、腹股沟、窝等处,或者用湿冷毛巾敷患者头部,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2]。②保暖护理。由于患者体温在快速上升过程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寒战现象,体温高而感觉寒冷。这时应帮助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如给患者饮用温开水,为患者加盖较厚的棉被等。
1.2.3饮食营养护理①需要为患者补充营养和水分。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感觉都比较迟钝,身体各种元素也在短时间内快速消耗,大量消耗的直接结果是患者身体非常虚弱,免疫力开始下降,所以要为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②发热期间不能食用刺激性食物。发热患者由于身体脂肪、糖类和维生素、矿物质等快速消耗需要补充营养,但是这期间患者一般均没有食欲且肠胃消化功能差。若在这时患者还大量食用生冷或者油腻食物,那么除了会影响药效发挥外,还会刺激肠胃,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或者腹痛等症状。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因为无食欲而不愿进食,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从进食少量营养均衡、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开始,根据患者消化能力和食欲,逐渐增加进食量;必要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营养补充。
1.2.4舒适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营养素大量流失,加上严重食欲不振、进食减少,因此很多患者在治疗期间身体都比较虚弱。而若在这时患者不好好休息而是不停的活动,将会增加身体的消耗,使患者更加虚弱。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时间;高热患者尽量不要下地活动。另外,为了患者能够更好的休息,病房内必须要禁止喧哗,保持安静。②选择最合适的。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除了体温不断升高之外,还伴有关节隐痛、肿胀等症状,很多患者因为发热体虚需要睡眠休息,而因为关节隐痛不能入睡。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一旦不舒服立即更换姿势,选择最舒适的,消除不适,促进入眠。
1.2.5健康指导护理健康指导主要是指导患者要养成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每天坚持最少摄入2500ml至3000ml的水;平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治疗期间要注意清洁卫生和保暖。除了让患者了解一些发热的注意事项外,还需要为患者及家属讲解风湿病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和诱发因素,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和未来生活中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疾病[3]。2结果
所有患者在接受护理和健康指导服务后均顺利痊愈出院,患者的满意度较高。3体会
风湿病是一种隐匿性极强的慢性疾病,疾病形成原因大多与遗传有关,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属于常见现象。由于风湿病患者在出现发热症状后其机体各种脏器代谢速度会突然间快速增加,造成身体糖类、水分以及脂肪等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失。因此,患者在发热期间均会处于一种明显脱水和极度虚弱状态,若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那么将有可能因为机体快速代谢、极度消耗对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所以,在这期间给予患者包括常规护理、饮食营养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内在的精心护理,有助于更加快速的控制病情,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治愈速度。研究结果也证明,在风湿病发热症状治疗过程中给予精心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有助于疾病更快恢复,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骨折是骨伤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而四肢骨折手术后切口感染是临床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1]。术后切口感染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导致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甚至骨髓炎等并发症,感染控制不佳,易反复发作,并延长病程,降低疗效,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信心。基于传统抗生素的疗效不甚理想,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中药可抗菌、抑菌,同时细菌产生的耐药性较小[2]。同r,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亦可有效预防骨折术后感染的发生。我院运用综合性护理措施配合清热解毒法预防切口术后感染获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骨伤科自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半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9.6±5.2)岁;上肢骨折者29例,下肢骨折者21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40.1±4.9)岁;上肢骨折者27例,下肢骨折者23例。两组患者均是在伤后12 h实施手术,且无明显红、肿、热、痛等局部表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骨伤部位方面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骨折端尚未愈合的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65岁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及手术禁忌症的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规定服药及其它原因中断治疗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并实施抗生素治疗。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并给予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1.2.2.1综合性护理措施 ①心理护理:骨折患者多由于意外所致,其心理一般难以接受;同时,由于肢体损伤,其正常活动能力受限,自理能力不足,加之需要长期休息及疼痛的困扰,患者易于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的产生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继而影响切口愈合。因而,对于骨折术后患者要进行心理护理,面对患者时态度要热情、和蔼,主动为患者介绍病房情况及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②强化环境护理,清洁病房环境,禁止病室内吐痰及吸烟,并严格执行规范消毒工作。③强化基础护理,监督患者进行修剪指甲、洗漱及更衣等。④密切观察患者活动情况及切口有无红肿、渗出等情况。⑤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合理作息,适当锻炼。⑥饮食护理:术后建议患者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蛋白质及热量的食物,同时多进食粗纤维食物,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切口愈合。
1.2.2.2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中药方剂为本院自制,具体方剂组成:蒲公英、野、紫花地丁、金银花、天葵子各15 g,白芷、生栀仁、黄连、连翘各10 g,甘草3 g。用药剂量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1剂/d,水煎成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时间为术后2 w。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第2 d、术后第7 d及术后第14 d复查白细胞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
1.4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消失,患肢功能恢复,创口感染愈合,X线摄片显示骨折愈合,随访1年无感染复发;有效: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有好转,感染创面未愈合,X线摄片显示骨折愈合或骨质破坏趋于稳定;无效:经治疗后,全身及局部症状不能控制。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率达98.00%,对照组为86.00%,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P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相关血检结果分析 在不同时间对两组患者白细胞指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记录后,通过对比可见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在第1 d、第7 d及第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大量抗生素的经验性应用,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的传播,使得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骨科切口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切口感染对周围组织产生较大刺激,造成其愈合时间延缓,而且术后感染治疗不当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严重还会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的情况。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合性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的心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切口愈合,预防感染发生。同时,中医认为,骨科术后感染属于附骨疽的范畴,其病机为邪毒、瘀血搏结,化而为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筋肉为患,因此临床治则应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本研究采用本院自制方剂,方中蒲公英、野、紫花地丁、金银花、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白芷止痛、消肿之效,生甘草调和诸药并兼清热解毒之功[5,6]。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措施配合清热解毒中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且促进伤口愈合,有利于维护患者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能聪,刘嘉玲.八珍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骨科植皮术后感染并耐药42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12(11):23-29.
[2]孙成长,吴祥宗,毛伟欢.五味消毒饮加味防治骨折术后感染[J].浙江中医杂志,2010,21(15):12-18.
一般而言,心脏病手术通常是在非生理状态下实施的,如体外循环、全麻以及低温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患者的生理功能,并且会影响其全身内环境,以此引发发热等合并症,若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上的常规护理尽管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发热持续不退的还是屡见不鲜[1]。笔者共纳入研究对象74例,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中24例男性,13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51―86岁,平均年龄是(63.4±5.1)岁,心脏病病程在2.4―19.8年之间,平均病程是(9.7±2.5)年,在术后6―15d出现发热症状;B组患者中26例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49―83岁,平均年龄是(61.4±6.3)岁,心脏病病程在2.2―20.3年之间,平均病程是(9.3±2.2)年,在术后6―13d出现发热症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热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具体如下:(1)调和降温。心脏病患者在术后出现发热的主要因素为低温麻醉所造成的反跳性高热;体外循环的低压灌注收缩了骨骼肌以及外周血管,外周血管在手术之后的短时间中仍处于收缩状态,若在大血管部位(如腹股沟)实施降温达不到理想效果。通过背部体表降温可起到有效散热的作用,并且不会出现由于酒精擦浴、冰水灌肠以及头部冰敷而引发的皮肤损伤和腹泻等副作用,能够起到调和降温的作用[2]。 (2)平卧位降温。对于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来说,采取平卧位降温能够防止长时间侧卧位背部而对胸骨伤口愈合造成影响,同时又可以有效护理多条管道。(3)监测肛温。肛温最接近内脏器温度,心脏病术后12h当中,肛温若达到38℃要实施冷敷降温[3]。对肛温测量的时间为30-60min/次。此类患者有着较高的体温中枢调定点,再加上低温体外循环的影响,通常会出现皮肤发绀、触之冰凉的症状,而定时监测肛温,并通过胸内心脏按摩以及冰生理盐水冲洗心脏外表,可取得显著效果。
1.3 疗效评判标准 非常满意:经过我院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不存在复发的情况,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满意: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明显,超过1℃,且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减轻;不满意: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低于1℃,且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式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对本次所抽取的我院治疗的40例复发翼状胬肉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经过护理后,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3%,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和温度反跳率对比 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温度反跳率上,A组分别为2.7%和8.1%,B组分别是18.9%和21.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心脏病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是发热,一般情况下,在患者术后3―5d即能自行消退,有的患者的发热症状可持续1―2周,严重的可持续更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4]中最为常见。对发热的病因进行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淤血吸收、免疫反应性心包切开综合征、损伤以及外感等,反而感染引发的发热数量较少。
在心脏病术后非常容易出现发热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是临床主要表现,同时也有发热,汗出恶风以及精神乏力者。而引发术后发热的主要因素就是机体处于多系统不协调状态[5]。体内水分大量缺乏是心脏病术后发热的主要因素,其发生率在20岁以内的患者中较高,主要因素为:年幼患者手术之前在全麻之前要禁食水4-6h,进食水的时间要在清醒之后进行;年幼患者有着较长的术程以及较多的失血失液;手术之后难以配合,对床上排便不习惯而拒绝饮水。以上因素就造成患者体内缺乏大量水分,以此引发发热情况。通过和解法中的调和降温、平卧位降温以及检测肛温等护理,可显著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以此使病程进展得到了延缓,另外,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除了表现出阴虚火旺之外,还能够探寻到某些兼证,要随症辩证护理[6],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相应护理。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共纳入研究对象74例,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经过护理后,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3%,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脏病患者在术后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术后发热症状,因此常规护理方法的效果不明显,而和解法护理在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的护理效果,而且能够通过对机体失调进行调节来达到去除热邪和促进康复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大沩,许滔.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52例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5(02):273-274.
[2] 汶晓东,许峰.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发热的原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3):1037-1039.
[3] 朱黎红,张卫华.和解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三则[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4):285-287.
原发性肝癌、胰头肿瘤及转移癌容等肿瘤患者易压迫胆管导致胆管梗阻,胆管梗阻发生后多数患者没有手术机会,而选择胆管支架植入术。胆管支架植入术后肠埃希菌感染比较常见,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食欲下降、乏力等,而且使患者抵抗力低、促进肿瘤发展、导致恶病质的出现,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发展成败血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1-3]。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梗阻性黄疸胆管支架植入的肿瘤患者10名,均表现为间断高热,体温最高达39.7℃,现就其发热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31~74岁,中位年龄52岁。梗阻原因:肝脏肿瘤7例,胰腺癌2例,胃癌术后复发1例,均为晚期肿瘤患者,不能手术而行ERCP治疗。肠埃希菌感染距支架植入术后时间间隔不等,一般在3个月左右,最短的1w即出现发热,但距离最长的不超过5个月。临床表现:间断发热,最高时可达39.7℃。患者发热前伴寒战,血培养均发现大肠埃希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均在1.5×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以上。
1.2 方法
1.2.1 抗感染治疗 高热患者,血象增高,均给予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经验一般选用头孢三代联合左氧氟沙星,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抵抗力。
1.2.2增强胃肠蠕动 给予加斯清、胃复安或吗丁啉增强胃肠蠕动,防治恶心呕吐。
1.2.3加强护理 密切注意体温变化,加强病房巡视,及时更换衣服及被褥,嘱咐患者多喝温水,补充水分。注重心理疏导和营养指导。
2 结果
7例发热控制,2例发热有反复,但发热间隔时间延长,1例抗生素停止治疗后2w再次出现发热,另1例距治疗后3w以上。1例发热控制不理想迅速出现恶病质死亡。
3 讨论
3.1 发热原因分析 大肠埃希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对侵入人肠道的少量致病菌可起到拮抗作用,能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4]。正常情况下,Oddi氏括约肌收缩,胆道是无菌的[5]。但植入胆道支架以后,Oddi氏括约肌作用减弱或消失,肠道细菌可以逆行进入胆管。ERCP治疗后,胆管内压力较大,肠道菌群逆行有阻力;随着引流持续,胆管内与肠道压力逐渐平衡,肠道菌群逆流入胆管的条件成熟,如果此时患者纳差,胃肠蠕动减慢,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肠道菌群必然进入胆管;加上晚期肿瘤患者身体虚弱,机体免疫力低下,这样细菌进一步进入肝内胆管,再经肝窦入血,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伴随着寒战、高热等症状。
肿瘤热与感染性发热需要鉴别,肿瘤热体温一般在38.0℃左右,表现为弛张热和持续性发热,午后发热较多见,但无盗汗等症状。发热是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6]。
3.2 治疗上可以根据药敏实验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但是患者出现发热,然后抽血、培养、药敏试验需要3~5d。根据2009年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统计,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7.1%[7]。所以抗感染治疗一般选用此药,为了增强抗感染力度,有必要增加左氧氟沙星治疗。
3.3 护理措施总结 胆管支架植入术着重于胆管的再通,起到解决黄疸的作用,对肿瘤本身不起作用。如果再合并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必将进一步削弱肿瘤患者的抵抗力。
3.3.1 必须掌握肿瘤发热与肠埃希氏菌感染发热的特点。肿瘤发热是由肿瘤坏死组织和代谢产物自体吸收引起的,体温多在39.0℃以下,偶见高热,多数患者有规律地在午后或傍晚开始发热,可自行缓解。本组10例患者血培养均发现大肠埃希菌,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高达39.7℃,且反复发作,抗感染治疗有效。
肿瘤患者本身就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合并持续发热,将很快导致恶病质的出现,无论是对抗肿瘤治疗还是抗感染治疗都将不利。所以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精心的护理并掌握肿瘤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发热的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3.2 营养支持治疗和水电解质的平衡是患者发热缓解的基础。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可导致自身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速,营养消耗较多,食欲减退,消化功能较差,营养物质吸收减少,如果出现反复发热,将进一步使体重减轻,消瘦,身体抗病能力减弱[8]。而良好的营养不单纯是维持生命,而且能改进健康状况、增加身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原有的营养状况。补充的营养素应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当患者的食欲极度低下或不能进食时,可采用空肠营养的方法来补充营养。若患者不能经口进食时,可经静脉营养输液。高热患者给予温水或乙醇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遵医嘱药物降温后需要加强体温,血压,脉搏的观察,防止大量出汗导致虚脱。
3.3.3加强心理疏导是发热患者护理必须的方法。间断发热的肿瘤晚期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担心肿瘤细胞扩散,身体虚弱者甚至出现频死感觉 [9]。针对上述情况需要我们护士加强心理抚慰:①当护士发现患者寒战等发热前兆,要急患者所急,可以和患者一起分析发热的原因,树立患者的信心;②满足患者需求,当患者寒战发冷时及时添盖被子,手足给予热水袋保暖,并及时联系医生;当患者退热出汗时,要及时更换衣服和被褥;③发热患者可能伴有口干、头昏等症状,此时需要提供温热的糖盐水,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患者出现虚脱或休克,及时解除患者烦渴症状;④经常巡视病房,寒战高热时要在床边守护,除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应外,还能消除患者孤独、烦躁的心情。
3.3.4,加强健康指导是发热患者康复的条件。肿瘤患者合并发热要注意保暖以及加强其他护理工作,如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性良好;嘱咐、协助肝癌发热患者多喝开水、勤换衣裤(保持衣物的干燥、清洁);饮食以清淡半流食为主,荤素搭配,粗精搭配,以易消化吸收为宜;等等。发热患者要加强口腔护理及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免其他原因再次导致发热。
参考文献:
[1]牛应林,张澍田,于中麟,等. 诊断和治疗梗阻性胰胆管造影并发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治[J].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7): 455-457.
[2]李兆申, 许国名, 孙振兴,等. 诊断性与治疗性ERCP早期并发症与处理[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2): 77-80.
[3]王茂春, 李澍, 朱继业,等. 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的探讨及处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3,18(1): 25-27.
[4]楼玲莉, 杨莹, 潘金波. ICU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 395-396.
[5]郭宝俊, 张丽萍, 曹小燕. 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致胆管炎、脓毒血症1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 11(2): 152-153.
[6]詹冬梅, 江敏霞, 洪伟英,等.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发热反应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192-193 .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99一0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0例,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56―86岁.其中急性粟粒性结核2例,浸润性结核6例,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疾病7例,肺结核大咯血1例,干酪性肺炎18例,肺结核继发肺内细菌感染16例。
2 热型分析
稽留热:体温一直高达39℃以上,而波动幅度很小,24h内体温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急性粟粒性结核、干酪性肺炎。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温度可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常见于干酪性肺炎。迁延性低热:指口腔温度在37.4℃~38"C。常见于浸润性肺结核、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
3 护理方案
3.1根据病人的病情、病史、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
3.2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体温在39度以上应每4小时测T、P、R一次,39度以下每日测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为每日测量二次。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3.3发热病人新陈代谢增快,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宜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食或半流食,以保证电解质平衡,还应提供多纤维食物,保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呼吸困难。
3.4病人体温过高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酒精擦浴的溶液浓度为25%~35%,温度在27―37℃,以拍式在腋窝、腹股沟、胭窝等血管丰富部位擦浴。温水擦浴温度以32―34"C为宜,擦浴时间均在20分钟左右,在擦浴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病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搏快速等,立即停止擦浴,给病人保温护理。
3.5病室环境宜安静、通风,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每日进行空气消毒,痰液集中消毒处理,被褥应经常暴晒。病人汗湿的内衣要及时的更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冒及其他感染的发生。
3.6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时鼓励患者咳嗽,将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护理人员用手扣击患者背部帮助将痰液排出,或者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将痰排出。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痰液排出并补充水容量,每天饮水不少于3000ml,以免引起患者虚脱。
3.7发热病人氧消耗量增加,而老年肺结核病人的肺组织病损严重,摄氧能力降低,根据病人的缺氧程度,给予合理的氧流量,帮助病人减轻缺氧症状,缓解病情。有些患者错误的认为氧流量越大越好,常自行加大氧流量,从而引起呼吸道干燥、氧中毒、肺不张等副作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合理用氧及氧疗的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8心理护理,老年肺结核患者病程长,长期住院治疗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又因发热导致病人增加恐惧、紧张、不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老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增加下病房与病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病人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给予病人积极的心理支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引导患者增加乐观、向上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9药物降温,持续高热不退患者,遵医嘱药物降温应严密观察用药反应,护士应了解退热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和禁忌证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还应注意用量不易过大,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在治疗发热的同时,要坚持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153-02发热门诊因为一场人类突发的烈性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大流行而设置。“非典”过后又发生甲型H1N1流感,由于它的重要性而保留至今。由于发热门诊的特殊性,目前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还是显得异常紧张。本文通过调查发热门诊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其负性情绪进行分析,找出干预对策,帮助发热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发热这一首发症状,减少过度的负性情绪,以利于疾病的恢复和传染病的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发热门诊首次就诊的90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7~70岁;另从本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抽样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9~7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参加者意识清晰,能独立完成问卷。
1.2 方法
由发热门诊指派专门护士负责向两组发放医院HAD情绪自评表,包括ZUNG抑郁情绪评价(SDS)表和ZUNG焦虑情绪评价表(SAS)。共发放量表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均有效,有效率为100%。按照《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的有关方法,计算出各量表的粗分,换算成标准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0.0%、52.2%,对照组分别为43.3%、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焦虑与抑郁程度比较
研究组焦虑与抑郁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比较(x±s,分)
注:与研究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发热门诊患者抑郁与焦虑发生率均超过半数,明显高于普通门诊患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症状,通常会伴有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多数前来发热门诊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有调查显示,发热门诊患者对甲型H1N1流感及个人防护认知不足[1]。许多患者缺乏对发热门诊性质的正确认识,担心被传染上甲型H1N1流感或担心把自己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而被隔离起来[2]。已经参加工作的患者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发热,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被打乱因而表现为面容紧张,情绪焦躁,甚至出现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加上发热门诊的患者被要求戴上口罩,医务人员身着防护服都夸大了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加重了发热门诊患者的心理负担。
研究组焦虑的标准分均值为(47.26±11.63)分,对照组为(40.38±13.61)分;研究组抑郁的标准分均值为(43.82±13.60)分,对照组为(35.93±12.18)分;发热门诊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程度与普通门诊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热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普通门诊患者。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有很多是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的,焦虑紧张情绪更加明显;他们对传染病缺乏认识,对自己是否有传染病充满担心,能否救治而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又怕在发热门诊会被传染上疾病,以致部分患者不配合治疗和消毒隔离,急于离开。加上发热门诊与普通门诊隔离,周围人群所表现的恐慌、躲避行为或异样眼光使其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这些都加重了发热门诊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策:(1)帮助患者熟悉发热门诊的环境和就诊流程。热情接待每位患者,陪伴患者进入诊室,向其介绍发热门诊的环境。在测体温期间,了解患者的病史,缩短患者待诊时间。(2)对患者进行认真宣教。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传授发热的病因、病理与发热相关的疾病等医学知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人性化健康教育能显著减轻发热患者的负性情绪[3],护士要耐心讲解相关传染病的知识,向患者讲明“非典”、“禽流感”是可以防治的,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诊疗过程中解释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各种检查的重要性,可缓解发热患者就诊及治疗过程中的焦虑心理[4]。(3)要耐心倾听。医护人员要同情理解患者,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对患者心理、情感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用亲切的语言问候患者,与患者谈论轻松的话题,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面对疾病,使整个就医环境轻松愉快。
伴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来的是社会的恐慌,心理干预和医疗救治应同步进行[5]。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首要措施是监控首发病例,切断传播途径,发热门诊肩负着这个艰巨的重任。护士通过谈心和观察,在诊疗护理的全过程对患者进行有目的地心理干预,增强患者的信赖感,使他们能安心地接受隔离治疗[6]。减少患者过度的负性情绪,认真对待发热这种常见但又不能轻视的症状,用平和、乐观积极的情绪主动配合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和隔离防护措施,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协助监控首发病例,防止患者流失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霞,吴琦琦,庄美平. 发热门诊患者对甲型H1N1流感认知的调查分析[J]. 医药前沿,2011,1(20):90-91.
[2] 张秋林,徐海燕,周政,等. 发热门诊患者诊疗意识的调查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1):97-99.
[3] 邢竹云,陈春媚. 人性化健康教育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1,32(13):2689-2690.
[4] 陆茸茸,王少敏. 发热门诊病人心理状况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9):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