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5: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作为父母在沟通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强烈的词汇。不要在生气时沟通,有的家长因为暴怒的情绪无法控制自己,容易语无论次,说很多伤害到孩子心灵的话。当父母陷于不良情绪中的时候,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这时候的“沟通”,往往是父母发泄了情绪,却给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2、成人面对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这样表达,就很难保证有效沟通。孩子根本没有听懂,自然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尽量把话说得明白准确,少绕弯子。
3、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内容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没有能力分析父母说话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对自己的语言方式作些讲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结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结果表达给对方。
(来源:文章屋网 )
孩子在疯跑,还又蹦又跳做鬼脸,妈妈看到了,连续了好几个指令:小点声,你太吵了;小心桌角,别碰着;把地上的书捡起来,那可是你最喜欢的书;过来,让我看看你是不是出汗了……结果孩子一个都没有照做。妈妈的嗓门不知不觉开始提高,最终,不得不通过发脾气,迫使孩子完成自己的指令。同时妈妈心中也有了一个判断:孩子不听话,一定要对他大喊大叫才有用。
案例2
孩子想跟妈妈说话,但妈妈只是用“哦”、“嗯”来敷衍孩子,或者不耐烦地说“什么事”、“说吧”,头都没转一下。结果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去扯妈妈的衣角,打断妈妈手头上的事情。最终妈妈不得不转过头来,气急败坏地问孩子想说什么。所以孩子也得出一个结论:对付爸爸妈妈,就要不断地大吼大叫,他们才肯认真听我的话,答应我的要求!
如果家长和孩子习惯这样的沟通方式,都用大吵大闹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用吵架的方式协商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沟通的“死结”:如果某一方退让,另一方就会认为大吵大闹的方式有用;如果互不相让,矛盾就会升级。妈妈会越来越觉得孩子不乖,给孩子“贴标签”;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则会受损,听力弱化,也会习惯把他人的话当做耳旁风,对话语中传递的信息不敏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1-0030-06
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初中生与父母的争吵增多,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也害怕父母的批评和唠叨,75%的受访高中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或偶尔有问题,55.5%的高中生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期属于依恋向独立的转型期,人格上追求实现自我,思维上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情感上自制力薄弱。二是父母还处在儿童期的依恋型管教方式,没有掌握有效沟通技巧,没有学会情绪管理核心方法以及更新亲职教育的知识。父母只有通过主动学习亲职教育知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才能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情感功能。
亲职教育的理念从20世纪30年代起为西方诸国所倡导,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Eltembildug,美国称之为“Parental Education”),我国台湾学者将其译为“亲职教育”,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亲职教育是一种以父母为对象的成人教育,以增进父母自我了解、学习管教子女的知识能力,以改善亲子关系为目标,在健全父母与子女的人格与家庭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的父母面临许多亲职教育压力,例如,与子女沟通不畅、在学业、交友、生活习惯、家庭责任、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认知差异,而导致不知如何管教,很多父母表现出了无力感。父母渴望获得教育子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但目前我国亲职教育的开展形式单一,往往以各种讲座、学校家长会、社会咨询机构、私营培训机构等形式存在。社会上有关这方面的正规培训不多。父母平时因为工作忙或要照顾家庭成员没时间参与一些讲座。平时都是些碎片时间,通过上网和书籍获得相关文字的零碎的知识讲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父母所面临的角色困境,应如何借助协助,使其成为高效能的父母,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更能得心应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就成为本研究所关心的重点。
1.网页游戏特点符合目标群体父母的学习特征
网页游戏( Web Game, Browser Game,无端网游)又称Web游戏,是一种无需下载客户端,只要安装浏览器并且能上网,就可以玩的游戏,尤其受到青少年和上班族的青睐和追捧。网页游戏以互联网为依托,供多人在线玩,除了具有游戏的代入感、沉浸感,玩家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外,与传统的网络游戏相比,它还具备以下一些特征:①无需下载客户端,只需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进行游戏;②提供轻量级娱乐,占时间少,操作简单;③符合快速的生活节奏,随时打开、关闭、切换,体现玩乐的方便性;④随时与朋友进行社交互动,共同完成游戏任务;⑤可以被各类数字移动设备终端访问。网页游戏以上特点特别适合利用碎片时间达到娱乐效果的受众。对于父母群体,网页游戏可以最优化实现亲职教育游戏化学习的目的。网页游戏操作简单、占用时间少,获得游戏娱乐的同时,不影响其他网络行为,如新闻浏览、即时聊天、小说阅读。鉴于这些优势,网页游戏受众群已包含下至青少年上至六旬老人,老少皆宜。
家有青少年的双亲年龄一般在35岁~50岁之间,处于“家庭成熟”阶段。在这个年龄段上的成年人都非常专注于事业和家庭责任,平时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只有一些零碎的空余时间,并且只会是轻度游戏玩家。随着他们的孩子逐渐长大,在这个年龄段上的成年人,也往往会因孩子进入初中后不再对自己言听计从,有较多的意见,不愿意与自己太亲密的种种反应而担心与焦虑。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缺乏认识,亲职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平时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网页游戏的操作简单性,使不怎么玩游戏的父母们也能轻易上手。网页游戏随时打开、关闭、切换等特点可以保证家长只需登录20分钟就可以获得一次有效的游戏化学习经历,父母玩家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目标。通过游戏创设,家长平时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与子女冲突的场景,父母在模拟子女的NPC的互动反馈中直观体验到自己在家庭角色中的感知和应对模式,以及这种互动模式下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而掌握亲子有效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的整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成为一名高效能的父母。
2.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亲职教育知识结构树
2.1亲职教育的理论基础
亲职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及生态系统取向理论等,根据这些理论对亲职教育的指导概括为如表2.1所示。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成年人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心理结构等都可以追溯到早年关键的时间及儿童的愿望与幻想,早年的母子关系是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行为学习理论相信人的行为是经由制约的结果,所有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来,主张学习是改变行为和推动发展的根源。这些概念在亲职教育的运用上,主张父母可以适当运用奖励、惩罚、忽视以及以身作则等方式,更有效地实施管教子女的策略。
2.2亲职教育的内容选取
青少年的父母是处于火山居民时期(Unell & Wyckoff,2001),父母所持的教养信念、态度、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与青少年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家有10~15岁青少年子女,面对他们正处生理、心理及社会化各方面急速成长的青春期转变,很多父母都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和担忧,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养方式。但目前国内外针对青少年阶段家长设计的亲职教育方案甚为有限。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大量亲职教育的研究、著作,以及父母效能系统培训效果研究,采用访谈方式收集青少年期家长的需求,设计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及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亲职教育方案,以游戏化情境模拟形式展现,进而提升父母亲职教育的能力。根据父母现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本研究从父母了解青少年期特征变化、对自身发展,以及亲子调适和沟通三方面设计了亲职教育知识结构树,如图2.1所示。
父母对青少年期认知主要包括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变化、子女成长的转变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正向态度接纳青少年期子女发展的改变、青少年行为目的、青少年与异友、青少年次文化六个方面的内容。
父母的自身发展认知主要包括亲职信念与态度、民主的教养态度、夫妻关系与家庭经营、父母的自我改变四个方面的内容。
亲子调适和沟通主要包括沟通方式与技巧、情绪觉察与管理、鼓励有方三方面。其中沟通方式与技巧包括学会倾听、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子女进行交流、沟通方式多样化、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六个方面内容。情绪觉察与管理包括了解情绪特质、正向处理情绪、应用自觉轮技巧、引导孩子情绪表达与管理四个方面内容。鼓励有方包括鼓励和称赞的区别、鼓励的特殊用语、鼓励的原则三方面内容。
根据以上三方面学习内容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分析,采用的不同学习活动和过程,让学习内容正确反映到游戏中去,实现游戏性和知识性的高度融合。
3. 亲职教育教学目标维度制定
亲职教育网页游戏必然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否则任何的游戏任务和活动都无法促进有效的学习,缺乏对学习结果评价的依据。特别是对于擅长独立学习的成人学习者来说,教学目标也是自己所设的学习目标的有效参考路径。本研究团队根据前期对目标群体调查结果和特征分析,亲职教育游戏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涵盖多维度、多层次的子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类型层次设计恰当的游戏任务和目标,任务系统是父母玩家的核心体验,也是教学目标的外部表现,教学目标整合在游戏任务中,而游戏任务中蕴涵着教学目标。为使父母通过碎片时间获得愉悦同时收获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应尽量把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分别渗透到各个分任务中,随着游戏任务推进,解决问题,完成游戏各阶段任务目标,从而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如图3.1所示,根据教学目标的类型性和层次性设计不同游戏任务,游戏任务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使父母双方通过共同参与、协作讨论,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
4.亲职教育的游戏任务设计
本课题组成员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父母的亲职教育的知识来自于对原生家庭父母的观察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这成为自己教养下一代的准则。随着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和培养目标的更新,原先无师自通的、自发的、本能的一套亲职教育方法不再适合当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家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亲职教育动机,但由于目前社会上亲职教育的培训开展形式单一,学习内容以知识技能介绍为主,缺乏技巧演练和情感分享,使得培训效果甚微。为了增加家长学习亲职教育的兴趣和效果,设计“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网页游戏,以情境模拟形式展示家长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子女教养问题,引人入胜的任务剧情,生动的人物刻画,家长通过完成情感体验任务,及时感知和掌握各种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中的任务系统是家长体验的核心内容。通过游戏任务增加父母代入感和沉浸感,满足玩家的探索欲望和情感体验,增进家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父母的角色成长。“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网页游戏设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以主线任务的形式体现,而短期目标以各种事件体现,给予父母阶段性的目标和指引。在游戏的进程中将长期目标分解成多个阶段性目标,将教学目标的层级结构与游戏任务目标的层级结构相关联,使教学目标蕴涵在游戏任务之中,让父母在完成主线任务的过程中有目标地体验现实中遇到的教育子女问题,当父母完成其中一个目标之后,实现阶段的成长,掌握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成为高效能的父母。
4.1多层次任务目标设计
亲职教育游戏任务设计多层次的任务目标,让家长在游戏创设的亲子互动日常生活情境中,带着真实的任务,一步一步深入学习。针对家长的实际需求,在亲职教育理论指导下,创建“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其中设有对青少年期特征了解、解决子女问题技巧、学教养方式和促进父母自身成长四个层次的任务目标,渗透在10个支线任务中,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如表4.1所示,设有非凡青少年、甜蜜的“结”、透视镜、情绪风向球、孩子的秘密花园、同心圆、赞美的功效、孩子的书包有多重、爱的留声机、火星来的信10个支线任务,每个任务中蕴涵着多层次的任务目标。亲职教育支线任务以非线性故事结构展开,每个任务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目标结构清晰,家长完成子目标获得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且让家长从模拟子女角色的NPC反馈的表情中认识到正确的处理行为。家长可以根据自身亲职教育的能力起点,选择不同层次的支线任务,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情景化亲子互动过程中形成感知和应对模式。
4.2分支式对话交互设计
为了让家长玩家的体验生动起来,增加他们的满意度,而不是感觉当前对话只是预录脚本的一部分,本研究角色交互机制采用分支式对话系统。分支式对话系统,即玩家与NPC对话的内容以不同分支形式出现,自然地雕刻了对话内容,玩家可以从不同的选项中选择自己的回答,对对话的内容演进有控制权,增强玩家交互性和沉浸感。“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采用分支式对话系统,主要为家长在亲子交流中提供各种可能做出的回答选项,让父母感觉到对话自由,提高父母与NPC建立起模拟亲子关系。父母的每个回答都会影响NPC对他们的态度,每个选择都会得到一个与选项关联的不同“心情点数”,程序中设计了累计心情点数的计数器与分支对话同时作用,父母的每一次作答都影响与NPC亲子关系的深化。
在分支式对话系统中,设计了一系列风格的表情符号和表现玩家态度、神态的简单动作指令。家长每个选项的回答与表情符号结合起来,整体体现父母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减轻家长阅读所有回答选项的心理负担,减少回答问题时停滞的感觉,确保亲子对话速度以一种更为自然的方式开展,增强了游戏的沉浸感和流畅性。图4.1为父母偷看孩子日记事件,是小孩在责问家长的这种行为是侵犯了孩子什么权的一个亲子交流场景,游戏把家长的选项以一系列的风格表情图标(快乐、沮丧、愤怒、生气)概括出来,每个表情图标关联着一种应答内容。家长把鼠标移动到其中一个表情时,弹出完整的应答。愤怒图标里显示的是“我这是应该的!跟我讲法律,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利教育孩子。 ”本体验板块通过父母与NPC建立模拟亲子关系,形象地置入使之成为有效能的父母的历程,从而获得子女成长、适应与发展有关的知识,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图4.1“幸福之家 爸妈请你们不要偷看我日记”的场景
5.小结
父母拥有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除了为父母角色设有亲职教育游戏任务,还设置了社会支持帮助系统。该系统不仅让家长在面对亲职教育的问题时,能及时获得社会资源支持,减轻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提供咨询和协助,进而提升家长解决问题的技能,强化家庭亲职教育的功能和家庭关系的维系。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上设置的社会支持帮助系统成为了所有家庭亲职教育沟通的渠道,提供家长、学校、社会的网络联系与资源共享。积极组织家庭互助团体,应用亲职教育的各种可行方式,促使家长们能相互帮助、支持及交流教子经验,把自己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表述出来,大家进行讨论找到解决之法,并能得到在线专家的指导,把所获得的关于亲职教育的相关资讯,及时地公布到系统上,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本研究设计的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不仅具有满足父母情感体验的游戏任务,还提供了多元化的亲职教育网络资源和在线专家咨询服务,对家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助益。
(1)情感支持:给予家长关怀、同理、了解、鼓励及团体归属感,家长获得其他成员的经验分享和支持,让家长在教养子女的路途上不再孤单无助,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2)工具支持:提供亲职教育的相关信息、知识和活动,以及在线专家和教师们的免费咨询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其学习家庭管理和亲职教育技巧。
(3)知能支持:让父母利用零碎时间完成游戏任务,直观地体验到自己在家庭角色中的感知和应对模式,以及这种互动模式下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而掌握亲子有效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的一套方法,在实际运用上更能得心应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亲职教育在健全父母与子女的人格与家庭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通过亲职教育游戏任务增加父母代入感和沉浸感,满足父母的情感体验,增进父母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使父母自我了解、学习管教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希望父母通过完成亲职教育游戏任务,反省以前自身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减少对孩子的严厉和命令行为,减少对孩子生活、学业、健康、朋友、前途等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减少对孩子的拒绝行为,跟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趋于友好、和谐,产生更多的信赖。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EB/OL].(2011-3-6)[2011-3-19]. http:///info/infoDetail_19675.htm.
罗东山.高中生亲子关系及其调试[J].科技信息,2006(05).
杨晓莉,邹 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9-43.
王丽娟,于璐,熊韦锐.国外青少年亲子沟通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7):43-45.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44-553.
胡宁,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陈蕾,梅海燕.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93-100.
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5-72.
侯静,陈会昌,王争艳,李 苗.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85-191.
李建民,郭霞.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9):10-12.
维达集团维达品牌市场总监
2009年加入维达集团,自2014年起,升任维达集团维达品牌市场总监一职,全面负责维达品牌的手帕、面巾、卷纸、湿巾、家清产品等多品类的市场营销规划及业务发展。他在快消品行业拥有接近10年的经验,凭借对消费者的深入洞察和对市场的敏锐触觉,结合维达集团产品的优势,成功打造了多款标杆式的热销产品。
2016年1~9月,维达集团的营业额同比增长21.4%(自然增长为12%)至8688百万港元,其中7301百万港元为生活用纸产品的销售额。
维达集团的成绩,得益于战略和战术上的布局。在战略上,2016年,维达品牌的整体营销布局为:强化巩固线下渠道,创新发展电商渠道。在战术上,2016年的重要突破和亮点是和众多平台一起打造的内容电商。双方资源的All In,以创意内容激发聚拢更多站外流量,平台也提供最强站内资源一起玩,实现流量和销量共赢,品效合一。
例如,2016年6月,维达品牌携手京东举办了首个纸品科技会;同年7月,维达品牌跨界时尚,与天猫超市联合举办超韧纸巾婚纱时尚盛典;10月,维达品牌融合京东大数据,共同了《2016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卷入千万家庭,让优质内容真正推动电商营销。
对维达品牌来说,最有效的营销平台,是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季的维达超韧中国行。2016年,维达超韧中国行(第四季)成功地把自身从广为人知的品牌活动,打造成卷入3000万中国家庭的超级IP集合群,多维立体地把品牌、内容、产品、渠道和消费者等多方面,融入中国行这一超级IP,打造出“超韧中国行”生态圈,让多方互通互融、互惠互利,从而更高效地输出维达品牌自身“品质”“韧性”的理念和优势,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
进入2017年,维达品牌的营销重点,将以深化目标人群的沟通互动为导向,将“韧”的沟通持续形象化、深度化,加强产品体验。同时,线上线下渠道攻守兼备,线下稳中求胜,线上猛进发力。
当然,我们的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目标消费者正在发生变化,很多85后、90后已为人父母,他们爱新鲜,好品质,乐社交,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并获得他们的喜爱,对维达品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017营销关键词
韧性营销
“韧”字看似简单,所蕴含的内涵层次却极为丰富。它既高度概括了维达品牌作为高品质生活用纸的产品特色,又反映了维达品牌所倡导的韧性亲子关系。我们除了有市场竞争力的超韧产品,还要打造维达品牌“韧性”的坚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令消费者普遍接受的精神内核。
维达品牌的“韧性”营销以粉丝为中心,通过大数据、亲子营销等策略的实施,通过纸巾婚纱这种有话题性的跨界营销,以“超韧中国行”为交互平台,最大化沉淀“韧”的品牌资产,持续向消费者输出维达品牌“超韧”的产品优势和品牌理念,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和美誉度。
2016营销感悟
【关键词】阅读活动;家庭资源;亲子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阅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是每个人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关于阅读对智力、情商等提高的例子有很多很多:芬兰是常被人用来证明阅读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例子,犹太人是常被人用来证明阅读让一个民族优秀的例子。阅读作为人类自身的需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同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我园发展的现实需求,幼儿园阅读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已成为我园阅读教育特色发展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我们幼儿园以 “幼儿园阅读资源配置的现状调查及合理配置的对策研究”为课题,在充分了解我园阅读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更充分地将我园阅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我园阅读活动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幼儿园阅读活动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为实现幼儿园阅读活动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参考;其次,有利于幼儿园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合理配置现有的阅读活动资源,优化办园结构,促进幼儿园阅读活动的发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调查和实验研究,加强我园阅读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学性,丰富其内容,使其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同时,更新幼儿园的教育观念,提高其素质;改善我园阅读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使幼儿园阅读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尽快跟上改革的步伐,出现新的局面。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儿童阅读和书写能力发展的一些错误看法和做法。而2001年9月我国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首次明确了幼儿早期阅读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必要性:“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可以说,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个准确的定论,幼儿阅读活动的发展已势在必行,成为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而全新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全民阅读正在成为一项基本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活动效果日益显现。透过我们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得知,青少年的阅读消费、阅读环境酿造以及阅读内容方面都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变。2009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达到79.0%,0-8周岁儿童人均阅读儿童读物4.83本。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儿童文学的大众化阅读时代。近年来,书香社会的建设日益成为我们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之一……一个大众化的儿童文学消费时代,一个承载着更多文化理想的儿童文学审美时代,正在有力地参与着我们时代整个儿童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建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以家庭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切入点,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调动家长关心和支持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和提供社会、家庭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家长协同参与的教育合力。
一、确立共同的目标,制定阅读活动方案,是家庭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
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目标一致,才能为幼儿营造和谐的家园阅读环境。只有家长明确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认同我园践行的阅读活动教育方法,才可能对阅读活动予以配合。
通过家长会我们向家长们传递了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的思想,读书不是修习,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份陪伴下轻松阅读、快乐享受,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图画书对儿童而言是“芝麻开门”的魔幻魔语,打开的是无穷的智慧宝库,从中可以找到通往成功的钥匙。我们采用多种形式,一方面宣扬我园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能听取来自家长的建设性的意见。与家长委员讨论制定了“阅读润童心 好书伴成长”活动方案,旨在从小培育孩子“学会读书”的才能,养成爱看书、会阅读的好习惯,长大后就会更有效地“读书求知”终生受益。
“阅读润童心 好书伴成长”阅读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阅读润童心 好书伴成长
活动目标:
1、倡导“读书是一种乐趣”的理念,培养幼儿喜欢书、好看书的良好习惯,让幼儿从中获得一生所需要的能力,和谐全面健康成长。
2、唤醒教师、家长对幼儿阅读活动深层次的认识,使教师、家长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提高教师、家长在幼儿阅读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
活动流程:筹备启动——组织实施——活动总结
活动安排:
(一)筹备启动阶段(4月)
1、创设阅读环境,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2、幼儿园购进图书,增加各班幼儿图书数量、丰富图书室和阅读区资源。
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组织“阅读润童心 好书伴成长”阅读年启动仪式——“我爱看书”图书漂流活动。
准备:环保小背包、记录本(幼儿人手一份)
(二)组织与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5月——6月)“好书阅读伴成长”活动。
1、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通过“我爱看书”图书漂流活动,广泛开展亲子阅读,撰写亲子阅读心得。
2、开展师幼阅读活动:结合阅读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活动。
3、开展幼儿阅读活动:通过开展晨间阅读、图书室阅读、阅读银行等形式,开展阅读活动。
4、开展“童心绘童话 童乐无极限”童话创想活动,画童话、做童话、演童话。
5、开展班级“金话筒”幼儿故事大王比赛。(六一节进行故事大王颁奖)
第二阶段(7月——8月)“好书润心伴成长”活动。
倡导“读书是一种乐趣”的理念,在班级中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
一次好书推荐活动
一次读书笔记交流活动
一次好书经典段落诵读活动
第三阶段(9月——10月)“好书润家伴成长”活动。
倡导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爱看书、会看书的良好习惯。
1、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通过“我爱看书”图书漂流活动,开展“我与孩子同读书”亲子征文活动,组织开展“好书润家伴成长”专题书友会活动。
2、开展“我与孩子绘图书”亲子创意活动。
3、开展“我与孩子编故事”故事创编活动。
第四阶段(11月——12月)“阅读润童心,好书伴成长”阅读年展评活动。
1、开展“好书推荐”活动。(结合阅读资源课题,向教师、家长推荐各年龄段阅读书目)
2、开展“亲子阅读乐”征文评选活动。(网络)
3、开展“阅读之星”评选活动。
4、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
以上颁奖活动在各班迎新年活动中进行颁奖。
活动总结:
1、对征文分类进行整理装订成册。
2、对评出获奖的征文用展板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
3、对系列活动进行分析,做出总结评价。
“阅读润童心 好书伴成长”让孩子们从小与书交朋友,让阅读成为孩子兴趣和探索的源泉,并学会独立讲故事、编故事、演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拓宽孩子们的眼界,让阅读成为家庭、幼儿园之间不间断的活动。共同的目标形成了家园教育的合力,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家长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幼儿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因素。
二、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家庭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
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积极交流亲子阅读中的好方法,使优秀的家庭教育资源共享。我们的沟通形式多种多样,如:网络沟通、结对联络、家长会、家委会、问卷沟通、家长接待日、板报宣传、家长信箱、家长开放、亲子阅读沙龙等。
结对联络:一个班有30多名家长,如何把有效信息教育资源迅速传递给每一个家长,通过实践我们摸索出了“结对联络”的好办法,让每个班级的家长委员固定的对应4-5位家长,这样上传下达,非常方便及时。
问卷沟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对幼儿阅读活动的时间安排、阅读内容、阅读活动的开展形式、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意见,能够全面深入了解家长们的想法。针对一些重要事情,都会制订调查问卷,及时与家长沟通。
亲子阅读沙龙:在交流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对“如何与孩子一起阅读”感到困惑:不知道怎样给孩子选书、怎样给孩子们讲故事、怎样提问。我们把家长提出的问题收集起来,针对本班家长实际,为家长们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通过亲子阅读沙龙的形式,让家长们共同来分享亲子阅读中的好方法。
第一次的亲子阅读沙龙,家长们互相交流如何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通过交流研讨,家长们发现:在选择图书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已有经验、特点和兴趣来进行选择。也可由易到难进行选择,就是从选择图画多文字少的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书文字逐渐增加的书百科常识类的书。交流活动也改变了有些家长的观点,原来有些家长认为亲子阅读就是每天照书念念就可以了,活动后家长表示:原来和孩子阅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亲子间的阅读不仅仅只是培养孩子注意倾听故事的能力,可以培养孩子对字词的敏感,积累词汇,把图象转译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培养孩子爱提问、勤思考,使孩子们的综合能力获得提升。
第二次的亲子阅读沙龙,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亲子阅读实践活动,推选几位家长代表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其他家长观摩,大家互相学习好的地方。如:有的家长注重引导孩子表达完整;有的家长会提出比较开放性的提问让孩子来思考;有的家长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讲故事。家长们在沙龙中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好多家长就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才学会了好多的方法。
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使家长们获得了一些有层次性的、操作性强的引领亲子阅读的好方法。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真正帮助家长提升了育儿能力,让每位家长和孩子从中得益。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家庭资源有效利用的载体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是家庭资源有效利用的载体,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家长真正成为了教师的合作伙伴,开辟了家园合作的领域。
开设班级“红袋鼠图书馆”,激发幼儿爱看书、管理书的兴趣。以往班级图书馆图书资源单一,国外的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无法加入,图书呈现形式变化不多,孩子对图书缺少兴趣,不太乐意光顾。于是让家长们共同来参与策划班级图书馆,通过讨论家长们提出了好的主意。如:家长们说可以让孩子们带他们喜欢的图书来幼儿园与同伴进行分享。有的家长说把图书带来分享后,为孩子们办个图书卡,鼓励孩子们借阅图书,周末把图书借回家看,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既培养了孩子爱借书、爱看书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们爱护书、按时还书的责任心。有的家长还主动提出,由他们和孩子定期轮流做图书管理员,为孩子们借阅图书,管理图书。“萤火虫读书卡”在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也诞生了,不久之后班级图书馆好书连连。有了这样丰富的图书资源,孩子们看书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有的家长还帮助班级创设宽松、温馨的阅读环境,给孩子们做来精致的小靠垫,有椅子,有毯子,或坐或靠都由孩子自己选择,每天的各个活动时间都有孩子主动进入翻阅各类书籍。这样的活动不仅吸引孩子主动阅读,也鼓励家长陪孩子轮流借阅回家阅读,充分利用家长和孩子一对一的有利条件,不仅培养幼儿养成阅读的习惯,还有很多情感交流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孩子和家长都能受益匪浅。
开展“小小金话筒”故事大王比赛,鼓励幼儿想说、爱说、喜欢说。邀请家长做评委,全程评价幼儿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吸引家长作评委,通过他们参与评价幼儿的活动,引导家长将关注点从重视幼儿表达表现的结果,转向他们活动的过程,使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在参与互动中,互相融合。如在故事比赛中,家长陪同幼儿一起选择故事,辅导孩子阅读和讲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时,邀请家长做评委,家长感悟到教育需要注重过程的价值,而非只注重比赛的结果。家长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才艺表现,更清晰地感受、认同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因为有了孩子们纯真的表现,因为有了家长们的鼎力协助,每年的“小小金话筒”故事比赛,才会取得圆满地成功。
四、结论
随着幼儿园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阅读活动日渐深入人心。在各项阅读活动中,家委会成员和班级老师亲密合作,一起制定活动方案、共同策划和主持家长会、亲子阅读活动,创办家园阅读展板、拓宽家园沟通平台,家长在协助教师开展活动中,分担阅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首先:阅读活动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师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温馨和舒适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充分享受故事没有约束感,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刻,孩子们对图书的渴望越来越深。“习惯成自然”,当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成为一个习惯时,孩子们就会主动阅读,并真正地享受阅读过程和欣赏阅读内容。
其次: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增强。班级中的热心家长越来越多,家委会作为家长的核心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起着重要的策划、组织和领导作用,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这样的家长文化,使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这样的环境,一定有利于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也促进了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幼儿园的和谐发展。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家长的组织、策划能力得以较好的发挥,他们参与班级阅读活动的热情和责任心也不断增强,家长之间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家长们从认识到熟悉,从浅层次地交流到深层次地交心,从谈论亲子阅读心得到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从孩子同学的父母到心心相印的朋友,从幼儿园的活动中拓展到生活中,大家利用休息日一起郊游、一起远足,生活更加多彩。
家长的智慧是丰富多元的,家庭资源也是一片沃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期望有更多的家长投入、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我们的阅读活动搞得更加精彩,有趣而有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阅读儿童文学》
作者:梅子涵 著 / 出版时间:2006-06 /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2]《相信童话》
作者:梅子涵 著 / 出版时间:2007-11 /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3]《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
作者:霍力岩主编 / 出版时间:2012-04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作者:朱慕菊主编 / 出版时间:2002-0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让我们荡起双桨》
作者:傅坚编/ 出版时间:2009-09/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6]《幸福的种子》
作者:松居直(日)著 /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7]《和孩子一起跳舞》
一、动机分析
笔者所在的成都市天回第二实验小学杜家校区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学校,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本校区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平时采用复式教学:一位教师任教多门学科。教师的复式教学需要通过多学科整合来实现高效教学。
二、实践行动
(一)整合教材,创设亲子沟通渠道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不尊重父母,在家很懒惰。为了引导孩子们,笔者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结合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这一课,让学生通过“和爸爸妈妈谈谈心”,了解父母的想法和对自己的期待;结合我校国学课题,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学经典课程,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当学生与教师意见不同时,教师要多一份倾听、沟通、理解的耐心。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完成《家人情况调查表》这一任务,如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日、愿望、烦恼、兴趣爱好等。只有了解父母,才会更好地深爱父母。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分享了与家人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
(二)参与实践,叩开写作大门
一些孩子在与父母沟通之后,通过亲自尝试捡废品,帮别人做工作,批发小商品等方式挣到了5元钱,充分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不易,为上《我跟爸爸妈妈去上班》这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年级也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只有来源于亲身体验的内容,孩子们才有话说,有内容可写。因为亲身经历过,他们写出了活动的经历、见闻、感受,近20篇作品脱颖而出,如《挣5元钱――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和爸爸妈妈去上班》等习作获得“成都市今日少年文学奖”。
(三)创作美术作品,升华情感
让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参与“陪爸爸妈妈上班”的实践活动,这样孩子对父母工作的不容易能有一定的感受,但是感受不深。除了少数家长外,大多数家长还不能完全让孩子深入体验自己平时真实的工作状态。为了突破家长与学生的认识,我结合美术学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期末作业――“画和父母的美好瞬间”。其中,陈锦辉画的“阴雨绵绵中的父亲的爱是跌倒时的良药”获得区教研员的高度好评。
(四)小手大能量――将感受化为行动
利用班会课《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我将学生在“跟爸爸妈妈上班”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进行深化:“我们班的家长,大多是外来务工的,就在附近的小作坊工作,工作环境恶劣。我们的孩子更要懂得用行动感恩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父母。”然后Y合《品德与社会(生活)》三年级上册第20页教学活动“今天我当家”,设计孩子们可以为父母做的力所能及的活动的调查表。
第一次摸底调查发现:学生很少主动为父母做什么,基本都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想过自己主动为父母做事是对父母的爱的更深层次表达。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也了解到:孩子在家懒惰,父母喊做事还推三阻四的。也有一部分家长反映: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家里的事也少,且都被爷爷、婆婆代劳了,孩子们做的事就更少了。
引导孩子主动、自觉地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成为需要落实的任务,因为这是作为子女的一项责任。在第二次的调查表中,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孩子们能做的小事”这一栏目,内容包括:扔家里的垃圾,和父母买菜时帮忙提菜,叠衣服,盛饭,摆碗筷,叠被子等。并且每月都会统计孩子们在家做事的情况,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后来根据家长们的反映,我得知大部分孩子每天回家后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然后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主动照顾妹妹的李洋;爸妈不在家而帮助行动不便的婆婆做饭的李开朗;帮着爷爷去田里摘菜的小个子李鑫……孩子们懂得了用实行动来感恩长辈。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听着家长们欣慰的话语,我的心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幸福。
(五)开展亲子课堂,引导父母做孩子终身良师
一、幼儿园开展早教的情况分析
(一)幼儿园开展早教的优势
根据我国《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儿童受教育对象要从3~6岁拓展到0~3岁。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0~3岁婴幼儿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社会上0~3岁婴幼儿的早教机构也应运而生,由于大部分机构是一种赢利性质的,对早期教育的特殊性、师资、硬件等方面都不能得到保证。而作为幼儿园在拓展0~3岁婴幼儿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1.现有设施和教学设备投资小
幼儿园的感觉统合训练,蒙特梭利教育,奥尔夫音乐等八种能力都能在教育教学中体现。
2.具有专业培训的幼儿教师
教师队伍稳定,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只需再次培训和提高。
3.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具有医疗保证和咨询
4.对幼儿园的发展大有好处
(1)扩大了幼儿园的市场和知名度,储备了生源;
(2)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对入幼儿园小班之前进行了入园实践活动;
(3)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了师资水平;
(4)增进了家园的沟通和交流;
(5)解决了婴幼儿的入托问题。
(二)幼儿园开展早教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开展早教活动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规范。
1.亲子园只有一名专职教师,师资严重不足。
2.担任教学工作的其他教师全部是兼职教师。
可以这样说这些教师都是双重身份:周一至周五是当班幼儿教师,周六至周日是亲子园专职教师。
3.绝大部分教师在来亲子园代课之前没有接触过0~3岁婴幼儿的教育,尤其没有家庭教育的指导经验。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教研计划,进而能够充分发挥幼儿园开展早教的优势,又能够将幼儿园早教活动进一步完善、规范,从而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早教活动。
二、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一)理论专项培训
1.了解亲子园的重要性
0~3岁婴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亲子教育,促进了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在家庭中,较好地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能使家长得到教育孩子的基本培训。可以说,这项活动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课堂,也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课程。形成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配合更加默契。
2.教师角色的转换
(1)亲子园教师与幼儿教师的区别
第一,教育对象更复杂,教育任务更重。
因为它面对的不仅仅是0~3岁婴幼儿,同时面对他们的家长,而他们的家长这一群体也是复杂多样的,除了父母以外,还有祖辈及其他亲属,甚至包括保姆或相关养护人。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应对在亲子教育活动中的复杂局面,在执教时,需要带动家长科学地与婴幼儿互动,指导家长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同时,必须正确对待每节活动都有家长监督的这一现实,所以亲子教学堂堂是公开课。
第二,孩子年龄更幼小,指导要求更高。
教师要有咨询水平,教育视野要更宽广,要多掌握新信息,了解学习不断变化更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
第三,互动方式更多样,人际沟通更频繁。
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灵活、随机地进行教育,实现计划性教育和随机性教育相结合。
(2)实现幼儿教师向亲子教师成功转型
①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首先,热爱幼教事业,富有爱心,喜欢和婴幼儿亲近,态度谦卑,亲和力较强,亲子教师应该是愿意用全部智慧和心血培育婴幼儿,全面关心每个婴幼儿的成长。
其次,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够以身作则,为婴幼儿的未来作导航。
再次,了解、掌握家长的心理,善于和家长沟通、配合,能与其他教师团结、融洽的协作。带好婴幼儿仅凭一个教师是不够的,必须使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密切合作才能做好。
②全面的知识技能
与幼儿园教师相当,进一步了解0~3岁婴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关键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及家庭教育指导等略。
③必备的专业素质
观察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洞察婴幼儿的认知、言语、表情、行为、情感、爱好、特长及心态变化等,从而有效地引导、调节、控制活动过程。
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唤醒婴幼儿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婴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婴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等,简明、流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且富有幽默感与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所有的教具必须熟练操作,同时能制作相应的教具或玩具。
组织能力。教师要注意把空间转给家长,尽量让家长和婴幼儿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主要起到衔接、主持、协调活动的作用。
沟通能力。除了要学会和婴幼儿沟通,还要具备与家长的沟通能力。
④充分的心理准备
承受压力。每次课都是公开课,观摩课,都要接受家长的质疑和检验。
勇于接受挑战。新型的教育模式,即根据我园的教育模式在1小时内要完成许多个小的亲子活动。
总之,亲子授课是重视过程,不强调结果。相信孩子主动吸收能力,注重细节教育,个性差异,尽量避免婴幼儿等待。强调从婴幼儿兴趣出发,强调自由,开放和弹性。必须注重的是在课堂中不用褒贬词说孩子,不轻易碰触孩子身体。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引起家长讨论和发问。給每个孩子均等的教学时间,不用选择性的词汇。
3.了解早教课程
通过了解早教课程,可以使婴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培养初步婴幼儿的生活习惯和技能,掌握初步的知识,加强婴幼儿的身体锻炼,加强婴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特点鲜明的亲子环境
亲子园十分重视环境的创设,让良好的教育理念自然的融入到环境中,鲜活、及时地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帮助和资源。具体包括:开放性,开放幼儿园各种资源和环境,利用现有设施和教学设备发挥资源和环境的作用;亲子性,亲子园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为亲子互动提供条件和便利;发展性,让环境与家长对话,为家长提供了了解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及亲子教育的内容,让家长能够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创设适合0~3岁婴幼儿活动的教室
包括大运动教室、精细动作教室、休息室等。大运动教室以增强婴幼儿大肌肉机能为内容,适合各个年龄婴幼儿的活动。精细动作教室以发展婴幼儿小肌肉动作为内容,可进行集体教学,提供保证适合每个年龄的婴幼儿人手一套操作材料。休息室供婴幼儿稳定情绪和休息,内设活动区、益智区、休息区。环境创设应注意为婴幼儿建立充足空间,为其提供便利的自由选择玩耍并具有家庭气氛的环境。
(3)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集体活动。帮助家长解决“什么是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开发智力以及各种潜能和情感交流。
个别辅导。根据不同的孩子的特点差异进行个别辅导;下班见习:每学期为亲子园的孩子提供2~3次每半天到班上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孩子感受集体生活,为入园做好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准备。
主题活动。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日进行一些不同主题的亲子活动。
(4)科学合理的亲子课程
通过教育实践,亲子教育活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大部分:来园活动、探索实践、轻松时刻、体能训练、音乐活动、集体游戏、教育经验大家谈。这些旨在让婴幼儿熟悉环境、同伴和教师,让家长通过活动掌握培养指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基本技能知识的手段,且能让婴幼儿在活动间隙得到休息和调整, 针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发展要求进行安排,培养婴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初步学习共处、交往、合作等,并且让家长、教师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
(5)系统规范的亲子教材
不断搜集整理资料,在教育教学中形成适合婴幼儿特点之本园特色教材,有计划编写1岁~1.5岁、1.5岁~2岁和2岁~2.5岁三个年龄段上下学期教师用书;制定亲子园各项工作职责,为亲子园教育管理积累经验。
4.外出参观培训
更新观念牢牢把握社会关注的教育新动向,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和参观。
利用暑假进行前期的筹划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宣传方案,教室环境的布置,示范课的准备,请家长带孩子参观亲子教育环境和设施,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咨询活动,制定学期教育教学计划等。初步掌握了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的方法,掌握了婴幼儿心理特征,了解婴幼儿营养膳食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开展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实践奠定基础。
(二)实践专项培训
实践专项培训的总原则是“一学习、二实践、三循环”。
“一学习”,是指理论学习、听课学习和主动学习,具体是指上述理论方面的学习、听主讲教师课的学习及自身不断汲取知识的学习。每一个学习的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实践”,是指在有了一定基础后,给主讲教师配课,熟悉各个教学活动环节,自己亲自主讲其中一个小环节,然后一步一步深入直至全部教育活动都能胜任。这是一个包括配课、熟悉教学、部分主讲、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循环”,是指将所有年龄段的教学活动以上述方式进行,使每一位教师熟悉每个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并能胜任。
(三)教研专题探索
在开展亲子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就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讨论,将大家讨论的话题拟成我们的专题研究课题,通过多次的实践,再实践,再到理论,形成了我们以下专题研究成果:
第一,《在亲子教育中转变家长的观念》获西安市教育活动评比一等奖。
第二,《在亲子教育中教孩子学习交往、学习共处、学习合作》获西安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三,《发挥幼儿园优势,托幼一体化实践探索》获西安市碑林区教育活动、论文评比二等奖。
第四,《0~3岁婴幼儿教育实践方案研究》列为西安市基础教育课题,通过两年的研究,专家的考察论证已结题并颁发了结题证书。
第五,在2006年和2008年陕西省举办的“0~3岁婴幼儿教育研讨观摩大会”上作了《0~3岁婴幼儿教育实践初探》和《创新0~3岁婴幼儿教育》的大会发言;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还作为现场会交流之一。
三、实践与反思
(一)教师获益
幼儿园教师通过在亲子园(早教)代课,对各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知道家长的想法;与家长的沟通更密切、融合;对孩子熟悉,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时已经是“熟人”了;教师自己在教孩子和家长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能力也在不断积累和提高。
(二)孩子、家长获益
孩子、家长从没有像这样全方位的得到指导帮助。孩子与孩子之间得到了互相交流、共处、合作;在每一个关键期都会得到专业指导;帮助孩子从个体交流向集体交流过度,促进了孩子情感发展。
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使每个家庭获得了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资源;家长各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三)促进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联系,托幼一体化衔接更紧密自然
“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处处有教育”,在亲子活动中,我们逐步让家长接受了这一理念,使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也遵循这一理念,扭转重知识学习,轻习惯养成的教育观念,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进与孩子的亲情,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0~3岁婴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亲子教育,促进了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在家庭中较好的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能使家长得到教育孩子的基本培训。可以说这项活动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课堂,也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课程。形成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配合更加默契。
幼儿园开展0~3岁婴幼儿教育实践证明,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有机会学习并掌握实用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使家长成为“高效能的父母”。有效配合幼儿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另一方面,抓住婴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开展多种有趣活动,有效地促进婴幼儿身体、情感、智力、交往和独立性的发展。同时,提供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的机会,为孩子入幼儿园小班过集体生活在环境适应、身体适应、心理适应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王晶女士对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沟通困难的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她认为,孩子基本上分为五种类型,有各自的特点,父母只有弄清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才可能与之有效沟通,才可能因材施教,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沟通的三大障碍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真的投入其中,却发现与孩子连最起码的沟通都困难重重。您认为亲子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王晶(以下简称王):2011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家庭亲子关系比较紧张,最紧张的是有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家庭,亲子沟通通畅的很少,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父母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我认为,造成亲子沟通困难主要有三大障碍。
第一,父母不尊重孩子。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都对父母极其依恋,一刻也不愿离开父母,尤其是离不开妈妈。想想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就知道孩子是多么依恋父母。为什么上了中学孩子就不再依恋父母,甚至讨厌跟父母说话了呢?心理学对行为的认识是:给人一个刺激,人就会有一个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正面的刺激会得到正面的反应,负面的刺激会得到负面的反应。由此推理,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是一个拒绝的反应,那么之前一定是父母给了孩子拒绝的刺激。也就是说,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一定会反过来不尊重父母。
记:有道理。现实生活中,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很少。孩子的主张和要求经常被父母拒绝,孩子慢慢地就不愿跟父母进行友好的沟通了。
王:所谓沟通,是一个双向行为,是双方的互动;单向的不叫沟通,叫独白。大多数的亲子沟通困难,说白了就是父母独白,孩子置若罔闻,沟通当然是无效的。
记:第二个障碍是什么?
王:第二,文化差异造成代沟。有的父母说,与孩子沟通不畅是因为有代沟。这样说,似乎亲子沟通困难是客观规律,无法改变。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谓代沟并非年龄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记:父母与孩子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王: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人都是在所属时代的精神食粮哺育下长大的。60后父母与90后孩子,各自从小所受的文化熏陶差异极大,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极大差异,沟通起来有问题是正常的。比如,父母认为好吃的是饺子和包子,孩子认为好吃的是麦当劳和肯德基,互相都不买账。父母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孩子则讥笑父母OUT了。
记:不管是文化问题还是年龄问题,反正代沟是存在,有何不同?
王:年龄差异无法改变,但文化差异可以通过充电来缩小,从而填平代沟。比如,孩子津津乐道的东西,父母大可不必粗暴地抵制,更不必把自己崇尚的东西强加给孩子。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和孩子成长的脚步,不正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吗?有了这样的意识,代沟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记:对,父母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勇敢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孩子的成长。第三个障碍是什么?
王:第三,沟通方法不对头。现在,很多父母学习家庭教育方法的愿望非常迫切,但系统学习的却很少,沉不下心来,甚至希望把孩子推给专业人士了事。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推脱责任。专业人士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应该是影响父母,通过父母影响孩子。只有当孩子的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需要孩子直接面对专业人士。
记:父母怎样才能掌握科学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呢?
王: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一定有规律,掌握方法应该从了解规律入手。过去我们常说,孩子有个性,家庭教育应该个性化,因材施教。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做深入的探讨。
孩子有五种类型
记:个性因人而异,如何谈得全?
王:人除了有个性,还有共性;即使是个性,也可以分类,而且分不出太多种。心理学从人的认知渠道出发,把个性分为五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嗅觉型和味觉型。我在工作实践中做过大量验证,每个孩子都可以对号入座。了解孩子和自己的个性类别,对父母来说意义重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古就是这个道理。
记:这是个有趣的专业问题,希望您讲解得通俗些。
王:好的。视觉型的人视觉发达,喜欢说话,语速快,与人交流时喜欢直视对方眼睛,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好,在学校是佼佼者,在家是听话的孩子。听觉型的人听觉发达,语速慢,不善于语言交流,与人交流时喜欢低着头,敏感,兴奋和快乐源自内心,很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外界变化的关注度不像视觉型孩子这么强。这两种类型的人很难相处。如果父母是视觉型的,而孩子是听觉型的,那么亲子沟通就会矛盾重重。父母抱怨:“孩子不尊重我,我说话他根本不看我,爱答不理的!”其实这是误会,孩子眼睛不看父母不代表他的耳朵不在听。同样,孩子嫌父母太唠叨,也是个性差异造成的误会。有的父母说:“孩子是个闷葫芦,我说了半天,他油盐不进!”其实,孩子未必没有认真听,他的听觉高度发达,不仅听懂了内容,而且听出了父母语气中的态度和种种暗示。
记:这样的误会简直比比皆是。
王:没错。视觉型的人跟听觉型的人沟通的时候,前者往往不理解后者,认为对方应该跟自己一样,如果不一样,就希望改变对方。有一位妈妈很苦恼,因为她8岁的儿子语速慢,让她听着心焦,她希望儿子像别的孩子那样能说会道,于是给孩子报了演讲兴趣班,可她儿子变得更不爱说话了,还变得非常自卑。这位妈妈不了解儿子的个性类型,盲目地改变儿子,结果给儿子造成了伤害。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这是经验的总结,孩子的个性是有渊源的,DNA技术已经证明了人的很多神经链接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思维特点和个性类型,而且是后天不可能改变的。世界上有心性敏感的艺术家,有口若悬河的演讲家,何必强求孩子学他不擅长的东西呢?发掘潜力,培养特长,不是更高效的家庭教育吗?
记: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是视觉型的人,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是吗?
王:对。父母和孩子都是听觉型的,沟通的效率也会很高,却未必是话语很多,因为他们都是敏感的人,很会察言观色。
记:触觉型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王:触觉型,国外的心理学叫动觉型。这类个性的孩子在当下中国是经常受到打压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淘气,生命力特别强,喜欢创新,喜欢动手,喜欢破坏,不愿意停留,总是跑来跑去。
记:难怪叫动觉型,这样的孩子被很多老师和父母认为是得了多动症。
王:这种类型的孩子,行为特点是生理特点所决定的。神经科学的心理学家解释,这种类型的孩子,大脑中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兴奋点在同时工作,所以他很活泼,思维跳跃。父母正在跟他说这件事,他听着听着就想到了别的事,所答非所问。他上课跑神儿,专注力不持久。这叫心理不应期。触觉型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耐性,坐不住,往往被家长和老师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
记:触觉型的孩子适合从事什么?
王:触觉型的孩子因为天生爱动不爱静,生命能量强劲,多半都是运动员、舞蹈演员、艺术家的好材料。
记:但是,实际情况是,父母多半会想办法改变这类孩子的个性。
王:对,原因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类型。每个孩子都有个性,都有长处和潜力,父母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提升它,而不是纠结孩子的缺点,整天批评他。很多时候,父母重复地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起到纠错的作用,反倒是强调了那些缺点。比如,我现在反复对你说:“你不要想蓝天,你不要想蓝天,你千万不要想蓝天……”你告诉我,你在想什么?
记:我脑子里全是蓝天。
王:对触觉型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善待他,他思维活跃,有激情,有活力,自然有光明的未来,他只是不适合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不听话,有主见,其实是优点,因为他有自我的东西,是创造型人才。
记:嗅觉型和味觉型的孩子又有哪些特点?
王:嗅觉和味觉也是两个重要的认知渠道,与其相对应的嗅觉和味觉发达的人,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因而在这里不需要多谈。简单地说,品酒师、品烟师、美食家都是嗅觉和味觉优于常人的人。这类人往往是天才或专才,他们特别敏感,按照自己的认知渠道去学习,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的孩子占绝大多数,应该重点关注。父母应该重点从这三种认识渠道去认识自己和孩子的行为模式,有的放矢地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成为自己
记:现在的孩子特别崇尚“成为自己”,听上去充满逆反味道。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人的认知渠道不同,何必要求他们千人一面?
王:当然,生命的成长本质就是成为自己。只是这话让父母听起来不顺耳,父母的希望是孩子听话。
记: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身就是一个挺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孩子要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听父母的?父母的话一定对吗?即使父母的话是对的,孩子不用犯错误的方式来验证一下,又怎么知道是对的呢?
王: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质上是在约束孩子,由约束孩子的行为到约束孩子的天性。生命的成长是一种自然现象,有自然规律,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是最重要的。前两年,日本科学家有一个轰动一时的创新,就是生产出正方形的西瓜,以方便运输。做法是把很小的西瓜放在正方形的塑料盒子里,等西瓜把塑料盒子撑满了,再打开盒子,西瓜就是正方形的了。这样的做法不失创意,但成本很高,有得不偿失之嫌。用类似的方法来管理孩子则完全不可取。试想,孩子从小听父母的话长大,对长辈的教导言听计从,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尤其是进入今天讲的创新型社会,他会很不适应,因为他已经变成“正方形”的了,规矩了,墨守成规了,而社会恰恰要求他创新,孩子如何适应?
记:所以,现在高分低能的孩子多,找不到工作的高材生多,啃老的宅男宅女多。
王:是的,当父母抱怨社会的时候,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激情和勇气已被二十多年的唠叨磨光了,他习惯于被指责,他害怕碰撞,家长还浑然不觉。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学校的时间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家长是应该负主要责任的。
记:您刚才举了很多妈妈的例子,请问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一、高效课堂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活动形式单一、认识存在偏差
家园共育每学年都会列入我们幼儿园的工作计划,由于经常重复做,渐渐地演变成了例行公事似的工作。园长讲话,提几点要求,幼儿园教师组织家长学习知识,甚至,把家长叫在一起,交流讨论等形式,由于对家庭和幼儿园功能认识不足,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双方对家园共育的认识存在不同之处。幼儿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家长认为,我的孩子缴了钱上幼儿园,幼儿园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切便利,开展一切教育教学,而家长只管提出要求,但很少付出什么,被动地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二)家长和教师忽视沟通交流
很多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怕孩子碍事、吵闹,图自己省事省心,并不关心孩子在幼儿园中受教育的一些表现;有些家长认为,我们交了学费,孩子就该归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应该是老师的事情,家长只是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就可以了;有些家长甚至连最基本的按时接送孩子都做不到。家长的认识中认为自己就是赚钱,能为孩子生活提供保障就行了。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孩子学到科学知识就行了,至于和教师沟通交流,对他们来说似乎根本就不需要。导致这种认识,不仅与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孩子的观念落后等有关,也与农村幼儿园对家长的工作忽视有很大关系。
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很多家长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顾不上”“没有时间”等成为不能参加幼儿园活动最合理的理由。即使参与了,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活动的目的视而不见或纯粹不知道。由于家长对教师工作不够理解、教师对家长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幼儿园开展的家长工作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增加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并没有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有的老师认为教育是幼儿园可以单独胜任的,没有必要太费周折、自找麻烦地同家长商议;有的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为了省事和减少麻烦,在投入力度上大打折扣;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在园是教师的责任,在家里是父母的责任,只要关心幼儿在园的表现,不出差错、不被家长批评就行了;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没必要与他们交流、沟通等。因此造成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家长和教师双方存在观念和方式的差异,导致家园共育中出现家长和教师的不配合现象,以至在家园共育上存在诸多问题。
(三)教师和家长观念上存在差异
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们照料。而爷爷奶奶们对孩子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爷爷奶奶们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缺乏全面详实的了解和认识,加上受生活环境、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爱多于严。许多爷爷奶奶家长仍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难度。教师对爷爷奶奶缺乏尊重和信任,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才是孩子的教育者,是教育孩子的“专家”,爷爷奶奶不如自己懂教育,让他们参与教学工作是在添麻烦、制造混乱,甚至不自觉地以一种教育别人的口气、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家长交谈。教师的这种态度妨碍了与家长的沟通,导致家园共育中的问题。
二、高效课堂背景下有效实现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策略
(一)加强教育观念,丰富家教知识
(1)开发家长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册》,我们发现在家长中也有教子有方的,即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困惑的家长也会在某一方面有成功的教育孩子的经验。这些资源如果为所有的家庭和幼儿园共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此,我们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家长们交流的方式。
(2)设置家园共育栏目。我园在每个班上都设置了“家园共育”这一专栏,并不断更新内容,有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有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表现情况,还开设了一个家长们交流讨论的专栏,围绕家长关心的问题,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考,对家长较为成功的教育经验进行交流等,这些宝贵的资源贴在家园共育栏中,当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都会停下来看一看,了解和交流。可以这样说,“家园共育栏”是家园工作的桥梁,是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一起沟通、共同教育的纽带,是丰富家园共育经验、提高家园共育水平最有效的手段。
(二)亲身经历感受,提高家教艺术
(1)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平时有很多家长送了小孩不愿离去,很想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到底是怎样生活的,想知道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情况?老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解除家长的困惑,我们每学期都要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和亲子游戏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的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掌握一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从而就解除了他们的疑惑,见识了一些教育方法。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特别高,每一次活动使家长自己也回到了童年似的,在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孩子和家长在游戏中也增加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和孩子一起交流玩耍。
(2)幼儿的各种学习成果展和汇报表演。孩子在幼儿园里都有那些收获呢?这是家长们最想知道的。我园的老师还让孩子回家后把在园内学到的知识如:折的小鸟、拍皮球、画的画、学的儿歌、故事、舞蹈等向家长展示。家长从孩子的表现中不仅看到孩子的进步,而且从中学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怎样评价孩子的成果等。
(三)沟通形成制度,及时化解难点
(1)制作家园联系册。我园使用幼儿成长记录册有好多年了,效果很不错,我们每个月在成长册上把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及生活图片、孩子的成果张贴上去,家长看后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也记录下来,以便让家长和老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2)成立家长委员会。我园有效地利用家长委员会这一平台,定期召开会议,通过讨论、交流家长们的意见,共同策划一定的亲子活动、主题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动员家长们积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促进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提高。
家园共育通常会因为花样繁多的活动和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在不知不觉中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使家园共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教师在组织开展家长工作时,要尽量为家长着想;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考虑到家长的时间、精力、能力,不为难家长,不提出一些过高或无理的要求,确保家园共育确实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我们深知,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教师的爱心无法弥补学生的亲情缺失。现在,大多家长周一把孩子送进学校,周五才接回家居住,一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两天,有的家长双休日还在务工,学生和家长相处的时间很短暂,自然就感情生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学校层面上设计了校园开放月(周、日)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园,和孩子一起活动,通过“三进、三看、三提高”等形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三进”,即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让家长走进教室,观摩课堂。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掌握孩子的学习现状,让孩子感受亲情关怀的温暖。让家长走进宿舍,体验生活。家长通过与孩子一同生活,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体验孩子的集体生活,感受孩子的卫生习惯,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状况。通过对比孩子有父母陪伴与无父母陪伴的不同,让家长深入认识亲情带给孩子的幸福感是无法替代的,从而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让家长走进食堂,品尝饭菜。通过让家长到学生食堂就餐,品尝学校食堂饭菜,了解学校的餐饮管理情况,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让孩子感受家长陪伴的温暖,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亲情关系。“三看”,即看学校、看孩子、看教师。看学校办学,参与管理学生;看学生学习、生活,使家长真实地看到自己孩子在班上、课堂上的表现;看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校管理,与孩子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三提高”,即提高认识、促进亲情、提高效益。通过家长入校“三进三看”,切实提高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认识,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度,增强家长亲情教育的责任感。
针对一些性格孤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我们邀请家长来校住校陪读。我们专门在学生公寓楼开辟了“亲子屋”,让家长和孩子同居一室,以方便家长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在餐厅开辟了“亲子餐桌”,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就餐,矫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教室设置了“亲子书桌”,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在宿舍还专门提供了亲子床位,让同宿舍的学生家长轮流来校晚上与孩子同住,一方面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孩子起管理约束作用。
二、强化责任,让教师的爱心和耐心,点燃学生的亲情之火
一是努力学习,更新观念。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模式下的寄宿生管理方法,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创新管理育人模式,盘活寄宿制学校管理资源,构建人文和谐的育人环境,力求使寄宿生管理教育工作有新的突破。二是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做好寄宿生管理工作。无论是班主任、科任教师还是生活指导教师、安全保卫人员等,都要明确各自时段所肩负的责任,让他们切实扮演好两种角色:既要管理教育好学生,还要关心呵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贴心人。从而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增加亲和力。三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如性格孤僻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问题家庭学生、特异体质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等,学校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要建好专门的档案,指定专人对其进行心理抚慰,跟踪调试,积极矫正,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和影响下,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亲情观,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挖掘资源,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拨亮学生亲情的明灯
寄宿制过早地让孩子远离父母,导致亲情缺失。学校要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注重亲情教育,弥补不足。学校要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陶冶情操。要利用好寄宿生充足的在校时间,多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趣味游戏、益智影视、校外实践、观光踏青等,提高孩子适应生活的能力,丰富寄宿生的情感生活。
一是Y合学科特征进行情感教育,如学习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亲情”单元,语文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礼物》、《奶奶最喜欢的玲儿》、《妈妈的葡萄》等课的学习,让学生勾画亲情描写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亲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又如学习初中七年级语文课《背影》、《慈母情深》等“亲情歌咏”为主题的文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说父母、话父母、写亲情活动,捕捉孩子心灵深处的亲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从而让学生对亲情的认识,有感性上升为理性。还如教授小学二年级思品上册――“浓浓的亲情”这一课,教师可通过视频,展示亲人对孩子的关爱,然后让孩子根据情景谈感受,如:“介绍一下你的家人”,回答“你的家人是怎样关爱你的”,“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从而增进孩子与亲人的感情。二是结合节日文化开展德育活动,如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时,让孩子为自己的父母做贺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为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脚、唱一首歌等,让孩子懂得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在这些传统节日中,通过家庭亲情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和关爱。三是搭建平台,开展家庭才艺展示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亲人的重要,亲情的不可缺失。如学校通过定期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节目、亲子趣味游戏、亲子读书、家庭包饺子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和同学的竞争中体验家长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
四、创新方式,让多媒体手段,拉近孩子与家长的情感距离
虽然寄宿制学校隔断了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手段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家校双方搭建平台,让孩子通过微信、校讯通平台等渠道让孩子和家长沟通,从而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时时处处体会到家长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一、亲子运动会的重要性
著名幼教专家陈帼眉教授说过,家长对小孩子的教育,第一就是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玩亲子游戏。幼小的孩子最希望和父母一起玩。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举行亲子运动会,不但密切了亲子关系,而且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亲子运动会,激发家长参与热情
亲子运动会既然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种活动,幼儿和家长自然就是活动的主体,幼儿天性是喜爱游戏的,如何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争取家长的配合就成为最重要的工作。
我园亲子运动会是学期工作计划中就确定的。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告知家长将邀请他们来园参加亲子运动会,向他们介绍亲子运动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家长在亲子运动会中的重要作用,并表达我们期待家长积极参加的心情,希望家长们借此机会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接下来,在班级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活动,使家长们渐渐感受到活动的氛围。待确定游戏后,我们先把游戏教给孩子,激励孩子回家后跟家长配合着玩。家长们觉得游戏设计得很巧妙,迫不及待地找老师了解游戏的详细玩法和规则。时机成熟,我们便把游戏在家园栏和网站里公布。那几天总有孩子和家长找老师交流在家里游戏的情况,可见他们都在认真准备。然后家长们开始关注什么时候举行亲子运动会,比老师还着急。有了这份期待之情,家长都会积极参与并和老师积极配合。这种期待之情为运动会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期待运动会开展得顺利、精彩、高效。
举行运动会的前一天,我们把邀请函送到家长手中,邀请函的背面有举办此次运动会的目的和意义,有我们的祝福,有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还有穿运动衣、运动鞋之类的温馨提示。
三、亲子运动会圆满成功
运动会的组织工作是繁琐的,只有教师细致、耐心、充满热情地工作才能成就运动会的圆满。
家长预热的这段时间里,老师也不能闲着,做道具,准备奖品,熟悉场地,最重要的是三位老师要认真分工,教师分工明确具体,配合默契可以使运动会顺利开展,避免不必要的等待。我们是这样分工的:一位老师主持活动,位置在起点,另一位老师负责安排幼儿参赛,位置在幼儿和家长处,第三位老师负责准备道具,位置在旁边。
比赛开始前,一位老师组织幼儿先到场地坐下,另一位组织家长在教室里集合,主要告诉家长:今天你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热爱运动、积极向上的榜样。并提醒家长: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才有意义;别跟孩子说“累”、“天热”之类消极的话;和孩子一起安静地观看比赛,给同伴鼓掌;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他很棒。事实证明老师的提醒是必要的,在运动会进行的时候家长们非常配合,他们站在孩子后边,主动带好自己的孩子,主动配合老师维持会场秩序。
比赛中,幼儿和家长按座位顺序一组一组参赛,这样大大减少了老师组织幼儿的时间和工作量,保证了比赛顺利开展。主持老师刚介绍好游戏,另一位老师已经把孩子和家长组织到场地上,同时道具已经到位,其他家长不需太多等待,都要求孩子安静地看比赛并友好地给予其他参赛者鼓励的掌声。主持老师对表现好的家庭稍作表扬,其他家庭纷纷模仿、争取超越,一组比一组棒,把比赛推向新的。
赛场上热闹的氛围,运动场上的精彩画面;家长们高涨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证明了亲子运动会的开展是成功的、有效的,这离不开前期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
亲子运动会让孩子体验快乐、体验成功;亲子运动会拉近了老师、孩子、家长的距离,密切了大家的关系;亲子运动会锻炼了老师组织活动的能力,增进了老师相互之间的默契。开展班级亲子运动会时教师一定要整合多方力量:游戏设计得好才能吸引大家,准备充分才能做到忙而不乱,和家长无障碍沟通才能争取最好的配合,及时点评和引导才能把游戏水平推向更高,组织和参与者默契配合才使活动井然有序。
四、亲子运动会的反思
开展幼儿园和家庭共育活动,培养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孩子的合作意识,提高家长了解、观察、记录、评价幼儿的能力,增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意识,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积极联络家长、幼儿、教师三者之间的情感,从而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热情,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以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为辅。随机抽取了六所温州市全日制公办幼儿园的200名幼儿家长,了解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共向家长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2份,实际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约80%。对部分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并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形式的调查
由调查统计可知,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观摩活动、家长助教活动、家委会、亲子运动会、庆典活动,等等,其中庆典活动占89.3%、观摩活动占67%、亲子运动会占53.8%,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开好一年一度开展亲子运动会,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孩子之间、家长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机会。通过对部分教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目前温州市公办幼儿园普遍以“邀请家长观摩”为基点,探索以园本课程为中心的特色活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幼儿园邀请家长参加”,逐步转换为“家长主动要求参与”、“家长组织活动内容”等。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调查
由调查统计可知,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况良好,约88.5%的家长表示赞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82%的家长认为目前幼儿园组织的相关活动的形式需要改善。而带领孩子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家长以爸爸妈妈为主,尤其是妈妈,所占比例高达53.8%,足可见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家长普遍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占79.9%,家长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开展的效果。有92.5%的家长参与过相关的活动,其中14.2%的家长参与了全部活动,另有85.8%的家长偶尔参与活动。调查发现参与活动的人员中不乏爷爷奶奶、保姆阿姨等人。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是上班族,白天工作,只在晚上和周末才有时间陪孩子,和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时间冲突。
(三)家长对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反馈信息
由调查统计可知,有20%的家长从不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信息进行反馈,约53.1%的家长偶尔对信息进行反馈,“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信息反馈工作远远不够,通过实地采访,我们了解到出现这样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园方为此创造的条件比较少,二是家长自身缺乏这一方面的意识。关于活动内容设计的满意度调查中,约64.4%的家长表示满意,但也有12.5%的家长表示不满意,部分家长反映相关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幼儿发展水平和家长本身的需求脱节,有提高的空间。参加相关活动时,家长和孩子的配合情况一般,只有25.7%的家长和孩子配合非常好,而大部分的家长和孩子要视情况而定。而幼儿的参与情况也相差悬殊,约8.8%的幼儿完全不被活动内容吸引,不参与到活动中。另有45%的幼儿偶尔参与,在“偶尔参与”的幼儿中,大部分在前期认真配合教师,在活动中,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被外界吸引,慢慢出现“掉队”,出现“不参与”现象。
(四)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活动期望值调查
由调查统计可知,约52.5%的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具有小学化倾向,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对幼儿园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另有49.4%的家长督促孩子学习艺术,如钢琴、绘画、演讲、舞蹈,等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深深影响着家长。
家长是“家园共育”活动的参与者,家长利用园方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活动。调查显示,约有88.5%家长表示乐意投身于“家园共育”的活动中,对园方的内在隐患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监督园方改善。与此同时,利用机会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交流。
另外,调查了解到幼儿园在“家园共育”进程中,存在着“合力”与“对抗力”之间的矛盾。在一次亲子活动的后续调查中,23.8%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活动的第二环节开始出现“掉链”现象,其中5.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完全跟不上教师的活动安排。如活动的设计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家长的需求脱节,忽视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社区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幼儿园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家园共育”活动的建议
(一)“家园共育”的形式有待改善
1.从幼儿园入手
(1)亲子晨练。由幼儿园提供活动器材,组织幼儿与家长进行亲子晨跑、亲子滚铁环、亲子拳击、亲子打篮球、亲子踢足球等,营造浓厚的运动氛围。
(2)亲子运动操。创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传授幼儿武术操、健身操、模仿操等,并鼓励学成的家长随时随地和孩子一起做操,增进亲子情感交流,促进家园同步教育。
(3)亲子创意活动。由幼儿园提供平台,举行亲子创意活动或亲子创意活动展示,如蔬菜制作、水果拼盘等,帮助幼儿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4)亲子音乐会。如小班幼儿将音乐与游戏、故事、歌谣结合,选择说白说唱的儿歌;中班将音乐与乐器结合,突出音乐的节奏;大班幼儿结合舞蹈和歌曲、表演动作的创编等,让幼儿在合作中享受音乐。
2.从家长入手
(1)母亲会所。由园方做最初的铺路,布置一些有关母亲在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图文或设置专门的由母子共建的亲子作品展示区,以此吸纳母亲主动参与母亲会所活动,之后各班选出骨干妈妈,定时收集反馈妈妈们的意见,并针对母亲们的需求,申请园方开展相应的培训。
(2)家长义工团。由家长自愿报名,组成义工团。由园方主要负责人和家委会主席共同管理,负责制订家长义工工作管理章程和行动计划,并设下四个义工小组:管理组、亲子活动组、家长助教组和家长学校组。每小组设立组长,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如“一星级家长义工”“二星级家长义工”,等等。
(3)爸爸讲学团。邀请专业上有明显替代优势,能弥补教师专业缺陷的爸爸班级讲学,涉及“行业知识”、“技能爱好”、“道德启蒙”等,如:讲授警察抓小偷的经历、教孩子手工制作、讲述部队生活等,帮助幼儿开阔眼界,认识社会。
3.从幼儿入手
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自己的学习档案,制定会议规则,并借助教师,做好物质准备。在家长会进行时,由幼儿主持,结合事先准备好的规划单,向家长报告自己的学习过程,全面呈现自己在幼儿园中所学习的内容,并在活动的最后为自己的表现打分,作出评价。
(二)“家园共育”活动信息反馈有待加强
“家园共育”的信息反馈是改善、提高“家园共育”活动质量的重要途径,信息反馈的主体包括家长、教师、园长、幼教行政部门等方面,而目前幼儿园中多以园长为主,过于单一,反馈过程缺乏民主。家长作为“家园共育”活动中的庞大整体,有权利、有义务进行信息反馈,而园方为此创造的条件比较少,家长自身也缺乏这一意识,很难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
教师的信息反馈工作仅限制于自身的教学反思,缺乏公开化的讨论,直接导致了进步缓慢的现状。在信息反馈中,我们应当重视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互动性反馈,淡化评价的定级功能,既要有关于发展幼儿,又要有关于发展教师和家长,反馈工作尽量客观公正,营造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合作互动的气氛。建立以教师、家长、园长、幼儿、幼教行政干部、社区共同参与的反馈制度,推动“家园共育”活动的开展。
(三)“家园共育”活动应密切实际联系
在“家园共育”中,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比如在大班,设计一次活动让家长了解教师怎样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可能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幼儿及其家长的需求,家长的收获可能会更大一些。而针对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家长更多的是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是怎么生活的。可见,大班家长和小班家长的关注点和需求是不同的。如果让小班、中班、大班的家长都看同样题材的活动,意义就甚微。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的要求会发生变化,教师也应据此设计“家园共育”活动主题。
(四)“家园共育”活动与幼儿园课程有待结合
调查表明,目前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还不够深入,与幼儿园课程的结合度不高,尚不能落实幼儿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当将相关活动纳入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体系中,使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建立在与家长协商的基础上,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吸收和反映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并使其解释不断科学化。
综上所述,要改变“家园共育”现状,我们就必须从幼儿园管理者角度、教师与家长自身角度等不同层面逐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如管理者要认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赋予家长相应的权利,而教师与家长要形成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并追求高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