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5: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信息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259.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65-03
Students’ Information Searching in Digital Era and Requirement for Library
Li Kai(The Capital Library, Beijing, 100021)
Abstract: A report How College Students in Digital Era Search Information was published by“Information Quality Plan” of the Information College in Washington University. The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tudents use in searching informa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report and the researching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ctivities; searching engine; library
CLC number: G259.71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65-03
1背景
2009年12月,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的“信息素质计划”发表了《数字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搜索信息》报告。“信息素质计划”的前身是在2007年成立的一个研究小组,它在2008年发表了一份信息素质报告,这份报告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研究了大学生如何认识并且操作和课程有关的搜索工作。它的主要结论包括:绝大多数学生(87%)都不是从Google开始进行他们的研究工作,他们经常使用图书馆、图书馆网站和图书馆员。这个结论和之前绝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是不同的。
在发表这份报告之后,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在2008年正式成立了“信息素质计划”,它关注在美国各地、各种类型大学的大学生的经验,试图理解青年人如何理解并且实际进行搜索――包括和课程有关的作业和每天的搜索活动,并且从青年人的搜索行为出发,研究信息素质的问题。
“信息素质计划”在2008~2009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人员在2008年冬天进行学生讨论活动(访问对象包括三所四年制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和三所两年制学院至少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学生)。他们又在2009年春天通过网络访问了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查菲社区学院,华盛顿州的海岸社区学院,和田纳西州的义工国家社区学院至少完成了一个学期学业的学生。在2009年的调查中,研究人员一共调查了27666名学生,回收2318份回答,总体受调查率略低于8%。
2搜索的类型学
在2008年冬天进行的学生的访谈中,学生反复提及“发现的语境”。研究人员意识到,这些语境是理解学生搜索行为的关键。根据这次访谈的结果,研究人员定义了四个搜索的语境:
(1)大局:理解一个题目的背景,以便进行定义或者选择研究题目;
(2)语言:了解和一个题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情况:了解和一个研究有关的具体情况(比如,这个研究多久能完成,是否能满足导师的预期,等等);
(4)信息收集:查找、评估和本研究有关的资料。
在后续调查中,研究人员确认了这四个语境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同时存在于课程搜索和日常搜索中。它们通常都出现在大学生搜索过程的早期阶段。但是,“大局”语境比其他三种语境出现的更早,它更多的和“前研究阶段”有关,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思考他们的题目,缩小或者扩大题目的范围。而且相对来说,这个语境也是四个语境中最重要的一个。
学生对于另外三种语境的需求程度大体相当。而且,另外三个语境在搜索过程中出现的时间也都大体相当。
3学生使用的资源和策略
本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学生在搜索过程中使用哪些信息源,以及使用怎样的策略。
课程搜索和日常搜索的不同没有让学生使用显著不同的信息源。学生也没有因为不同的语境使用显著不同的信息源。研究人员使用了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来检验这个结论,在从0(完全不一致)到1(完全一致)的范围中,学生在课程搜索和日常搜索的选择分别得到了0.994和0.993。这意味着在这两种搜索中,在不同语境下使用的搜索工具高度一致。
网络和搜索引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在任何搜索中都使用Google,而且在两种搜索中分别有超过一半的人使用其它搜索引擎(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搜索引擎不是用的最多的或者最先用到的――比如在课程搜索中,绝大多数人使用课程提供的书目)。而且绝大多数人也都使用学术数据库。维基百科是另外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网站,和Google一样,它也跨越了搜索类型和语境的类型。网络正在日渐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信息源。
图书馆被学生广泛使用。在和图书馆有关的资源中,除了上述提到的专业数据库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它在日常搜索中也有超过70%的使用率),在课程搜索中也有超过70%的人会去图书馆借书,并且有超过60%的人会使用实体的百科全书(上述两种信息源在日常搜索中也有将近一半的人使用)。
另外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学生的搜索具有相当高程度的社会性。在搜索中,他们非常仰仗人际关系。在日常搜索中有超过80%的人会寻求朋友的帮助,还有超过一半的人会寻求社会网络或者教员的帮助;在课程搜索中有超过80%的人会向教员寻求帮助,还有超过70%的人会向同学求助。但是在两种搜索中,分别只有不到50%和40%的人向图书馆员求助。
研究者还比较了学生使用的搜索策略和图书馆员使用的搜索策略。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编写的《研究过程的七个步骤》是图书馆搜索策略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图书馆员的方法和学生的方法存在巨大的差别。在学生的方法中,所有四种语境都是在研究的开始阶段需要解决的。但是图书馆的方法采取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解决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图书馆建议,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应该使用可信、权威的信息来源来确定题目(比如说各种图书馆资源),在研究的后半段才使用网络资源来扩充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一开始就使用Google和其他网站。
4关于学生的信息素质
时代已经不同了。技术纵使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特征,它也绝对是我们时代变化的重要的表征和动力。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对实体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为面对不那么熟悉和方便的实体图书馆,学生自然会更喜欢他们熟悉的方式――更不要说这个方式本身就有很多优点。所以,Google、其他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信息源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在课程搜索还是日常搜索中,使用维基百科的人都比用实体百科全书的人要多,这说明至少对于大学生来说,新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影响学生搜索过程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学校和学生面对经济压力,他们都尽可能的缩短在校的年限,这样,学生在一个学期之内就要上更多的课,他们必须尽可能快的完成作业。所以他们必须采用更实用的搜索策略――这种策略并非因为学生对于可得的资源和服务一无所知,恰恰相反,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正如报告中指出:
今天的学生对于资源、系统和服务并不缺乏经验。他们开发出了复杂的信息问题处理策略,满足他们学校和日常生活搜索中遇到的问题。(p.33)
实用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果不是所有方面的话)。比如,学生当然选择了很多专业而且权威的信息源,比如专业数据库。但是我们应当把它放到实用性的脉络下加以理解:学生会选择这些资源,首先是因为它们易于获得,而且更容易满足教员的期望,这是这些资源的一个巨大优势。另外,大学生无需和人打交道就能使用这些资源,也是资源另外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地方。
大学生偏爱Google和数据库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它们使用简单。Google和绝大多数图书馆OPAC相比具有更易于使用的界面,专业数据库也是如此。2.0的界面让它们有更强大的用户亲和力。另外一方面,Google能够一下就返回大量信息,这对于没有太多时间的大学生来说,这至少看起来是非常方便的。
大学生使用的资源和策略往往是经过实践和交流获得的。正如报告所说,他们学习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根据的都是个人的经验(要么是他们本人的经验,要么是他们朋友的经验)。另外一方面,大学生迫于压力,往往在实践中毫无变通的使用这些方法――不管是在日常搜索还是课程搜索,或者不管在搜索何种语境,他们都使用各自很小的一部分信息源。这种方法有时会奏效,尤其在考试中,他们往往能取得过得去的成绩。但是这种方法距离信息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一点也不能培养“发展、实验和创新的精神”。
使用网络资源还有另外一个代价。报告发现,许多学生都觉得搜索很困难,并因此感到挫败。这种挫败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过载”:搜索引擎返回了太多资源,学生无法判断每一种资源的有用性和权威性。数字信息环境愈发复杂,数字资源愈发丰富,学生迷失在网络之中。
5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角色
对于大学生的选择来说,图书馆资源和图书馆服务的区分是有益的。前者包括数据库、OPAC(以及实体的图书馆),后者比如图书馆员。
如前所述,学生广泛使用专业数据库、OPAC和实体的图书馆(比如使用图书馆的自习区,或者借书),但是他们很少使用图书馆员――不管是咨询作业有关的事情,还是进行在线咨询或者询问和图书馆有关的问题。只有31%的学生认为,向图书馆员咨询和作业有关的问题是有帮助的。而且,在四年制大学和两年制学院的比较中,有更多四年制大学的学生不直接咨询图书馆员。如果我们能够认为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比两年制学院的学生信息素值更高,那么这似乎能够说明`,使用图书馆员和学生的信息素质如果不是反向相关,至少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相对于图书馆员或者图书馆服务,对学生而言,图书馆资源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其中一些原因包括:内容可靠、内容有深度并且详细、能够满足教员对于作业的预期、曾经用过,而且作业取得了成功、界面简单、随时可用,很方便等等。一方面是图书馆资源具备和作业直接有关的优势,比如在内容上更加可靠、更加详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满足学生对于“个人化”的需求:资源更加方便,无须和人打交道就能实现目的,学生也更加相信自己的信息素质,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工作。
学生如果要从人那里获得帮助,他们往往会找到教员。他们使用教员的几个最重要的原因包括:能够用电子邮件联系、能够提供文字的指导、能够评论他们的作品等等。教员相比于图书馆员的优势似乎在于,他们是出作业的人,所以学生很自然的会更多的咨询他们。而且相比于亲自去图书馆咨询图书馆员,上课见面是一个远为方便的情境。
总之,学生不向图书馆员咨询问题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为它说明今天的学生有更高的信息素质和更多的自信,他们相信可以自己来解决问题(或者是其他的渠道)。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大化为无形可能才是它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另外一方面,实际上,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远不能说是理想,就像报告中所说:
学生的信息策略是通过死记硬背学会的,而且他们毫无变通的使用这些策略,还能得到不错的成绩。许多学生的研究方法都远非新的方法、缺乏实验、发展和创新的精神。课程的研究作业不应当让学生最后只是三心二意的探索数字世界里很小的一个范围(比如说,有写作业会给出“必须在论文中使用上述五种资源”的要求)。(p.33)
所以图书馆员完全应该更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工作中。图书馆员应当进行更加详细的进行研究,具体的分析读者对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使用情况,以及读者怎样以及为什么使用这些资源和服务,不仅仅是某些资源的流通数量或者参考咨询的数量等等。总之,他们还应该研究图书馆在学校总体的研究流程中到底位于何种位置。图书馆应当根据研究结果全面的重新设计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提供的服务。
在具体操作方面,他们应当更加积极的采用2.0的技术和理念,把图书馆服务推送到读者那里,而不是等着读者前来使用服务。比如积极和各学院展开合作,对教员和学生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或者采用用户更加熟悉的环境,把自己的服务植根于搜索引擎,或者设计出更加贴近用户的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89-01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词:信息、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等等,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社会已步入信息技术的使用阶段,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尤其是在校学生。那么如何使学生尽快理解掌握信息技术呢?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介绍给大家。
一、使学主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它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促使整个教育的内容、方法、体系、模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此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广泛提高,信息技术课在中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地区信息技术课已列为必修科目。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尽快探索一条信息技术教育的捷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会为学生轻松地学习信息技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实施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课时,我明显地感觉到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上只单纯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学生只能死学死用,不能达到熟练掌握技巧的程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有自己专门的上课环境和专用设施。它不同于其他的课程,仅仅通过讲授就可以使学生理解。它必须要通过实践才可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实践时间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少的,所以就需要学生从心里去掌握知识,这样就不需要死记硬背,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如何使学生自发地去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我在讲课时提倡的“自主探究”方法,即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而且整个学习过程要开放、自由和宽松。教学中我积极利用自主探究法使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们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自主探究”呢?我主要从三方面人手:
1、预习及自学:预习是事先对所学知识的简单了解。之所以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就在于使学生在讲课时能够跟上节奏更好地节省上课的时间,并且可以更快更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内容。对于“自学”,是指学生在预习的同时不仅仅只学书中的内容,同时在遇到疑难同时,能够根据书中的讲解,自己动手操作解决疑难问题,例如,上网搜索知识点,互相探讨学习难点。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得出结果,通过自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动手的能力,掌握各种技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比老师单纯地讲好得多。
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自我形象进行高度知觉、评价基础上的一种自己信任自己的心理体验,是人们顺利成长和有所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曾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也说过:“面对成败难卜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自信心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困难,乐于积极尝试,奋力进取,以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自信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技巧;自信心能使学生增强毅力,不怕困难,并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越强,就越容易学好,学生感到越容易学,学习的自信心就越强。学习成绩和自信心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要引导学生爱好数学,起码是不怕数学,教师首先应当对自身所从事的学科教学性质,尤其是在多数学生心理上的反应,有足够的把握。同时教师在高中学段一开始,就要给学生定好“高中数学容易学好,但如果缺乏应有的动力和毅力,有时又容易陷入困境”的基调,引导学生在战略上藐视数学,在战术上又要重视数学。总之,数学教师应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明白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刻苦努力,讲究方法,珍惜时间,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二、教师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学习的智力因素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同时又要知道,智力因素作用往往要通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来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等,都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体现。为此,数学教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还要首先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求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保驾护航。因此,我们一般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1.经常与学生交流,关心其学习和生活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加强指导,稳定情绪。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找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拉拉家常,说说生活,谈谈学习,可以是在校园内,可以是在宿舍里,可以是在路途上等。但一般不太适宜利用教室,因为它显得过于正规,可能导致学生接受度的降低,导致交流的无效。交流中,可以告诉学生高中数学的学习决不是一听就懂、一做就会,首先要有个思想准备,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矢志不渝地钻下去。时间一长,就会“冷水泡茶慢慢浓”,其关键是不要泄气,对于定义、概念、习题等要精雕细研。
2.利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诱导他们慢慢走向成功
我班有一位学生,从听课时一副漫不经心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对学习数学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后来得知他初中的数学基础也较差,每次作业不是不交就是敷衍了事。鉴于此,我就注意寻找机会启发他、诱导他。在班级举行元旦晚会时,我发现他特别积极,帮着调试音响设备。他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他好像是个专家。在一次考试结束后,我找到他谈到了此事,他显得很兴奋。我说如果你的数学搞懂了以后,你可以做很多你喜欢做的事情而且一定做得非常出色,随后我借给他一本《生活中的数学》的书让他读,而且有意无意之间,我还和他谈起那本书中的一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发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高。目前,这位昔日的学困生已经小有进步。
3.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有计划的主题班会,在班级形成一个团结、互助、向上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数学教师可以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催人奋进的文章或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等节目,使学生们从中感受大家风范,领悟人生真谛,增强学习信心。
三、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训练
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打下基础,而真正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仍然需要智力因素的不断训练。在训练中,既要注意学习的一般规律,又要注意数学学习的特殊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采取适当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1.解决难点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在讲到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对于非课改区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三视图有更直观、更清楚的认知,我用废弃的硬纸板自制了一个带“地面”的“墙角”,然后请学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正视、左视和俯视)进行观察并画出他们观察到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信心十足。这个过程也使学生自己经历了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在教学中降低了对学生知识上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我感觉这比只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其过程取得的课堂效果好得多。当然,等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认知过程以后,再向他们展示一些物体的三视图,特别是将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的动态课件是很有必要的。
2.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在北师大版的新教材中,算法这一章是个突出点,教材在引入的时候比较有趣味,用同学们颇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片断来引入更是引人入胜。这就给教师启发,可以让我们后续的学习更加有趣。比如一船夫要送白菜;羊和狼过河的问题;还有100匹马,驮100担货,大马驮3担,中马驮2担,两匹小马驮一担,设计算法共有多少种驮法等有趣的问题都让学生很有解决问题的激情。这些不仅可以让师生在娱乐中完成教与学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3.要抓住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交流,动手实践,分析理解,抽象概括。回答问题时,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在某些方面潜在的能力,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在我的数学课上,无论是让学生口答还是上黑板板演,我已经习惯说:“这是×××的观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的过程吧!”(×××表示一定要把学生的姓名大声说出来。)在我们讲频率与概率这一节内容时,其中有个动手实践环节――掷图钉,我请了五位学生从一定的高度按相同的方式让图钉自由下落,又请了五位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这十位学生均是平时有些怕数学的),并把他们的姓名连同实验结果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并说这是×××做的实验由×××来记录。接着,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姓名被写在黑板上,自己做的实验结果被全班学生计算,分析得到数据从而获得结论,成就之感便不由地从心中升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很快找了回来。
4.要精心设计作业,充满爱心地批改
课后作业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需要进行精心地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学生留作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不同的作业,这虽然会给教师批改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益处。学生若能在没有太大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并得到教师充满爱心而又催人奋进的评语,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摘 要】自信,是一个优秀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人人获得成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 自信心;课堂;沟通
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以自己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级考试为目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面向少数的优秀生,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使得不少学生怀着失败的心态,身心发展受到压抑;教师某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以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个别教师本身素质偏低,学疏才浅又缺乏责任心,上课枯燥无味,只是应付了事,对学生非常缺乏吸引力。正因为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在屡遇失败后,几乎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1 在数学中创设各种情境
数学内容本身已较为抽象、枯燥,照本宣科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结合新的课程标准,转变角色,从课堂教学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验情境、活动情境,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数学活动,给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感受、经历、体验,从而获取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难”就不攻自破了;再次,以小组活动形式,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质疑调查,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学中动,动中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在数学中树立自信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同时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为情意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优秀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创立事业之本,信心是奇迹。”其观点充分表明了自信心在的发展中的作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从某种角度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目的,自然有损于其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自然谈不上树立自信心;只有期望适中,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才有助于树立与巩固其自信心。
3 建立数学的兴趣
数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通过数学课上培养兴趣建立自信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还可以培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习惯,使其终身受益。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时,他们的心情是放松的,这时他们的心中没有压力、没有焦虑、没有胆怯、没有自卑。有的是自由发挥、充分交流、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知道时间的用途,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又如,在分发作业时,让学生进行分配,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计算。有一大批学生很认真,大多数时间都是用在学习上的,智商也不低,但学习成绩老是上不来。这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所以这时需要老师在学习方法上给与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合理的过程,数学的学习需要课前预习,课堂讲效益,课后注重复习、小结、作业的过程。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也上环节中往往是有问题的。首先让学生认识课前预习的意义,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堂听课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课注意力集中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克制,自我约束,是听课效率得以提高保证。在课堂上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情感是具有选择性的,人们会根据情绪和情感的偏好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因此,我觉得,学生喜欢上一位数学老师,就会喜欢听他的课,喜欢学数学,数学的求知欲会变得更强烈,数学的学习上会变得更主动,更自信,相应的数学成绩就会很好。反之往往不是很理想。如何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呢?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最主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随时随地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要以心换心,要注重师生沟通,要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包容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师生距离的拉近,心理的相融,会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和求知欲的明显提高。结合生活实际,善于把数学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认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总之,数学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是由学生对数学所采取的立场、看法,并引起的对数学的喜爱、憎恶的心理状态。只有良好的数学态度与积极的数学情感才能引起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由此可见,这三者形成一个以态度为核心,情感为纽带,自信心为动力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0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亲其师,信其道,新课改下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沟通,多表扬,少批评。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点,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交朋友、谈心,进行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乐学、爱学、想学,在教师的关爱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2.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自觉去学习。即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中,学生会不断总结学习方案,实现自主学习的飞跃。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中,应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新颖性、启发性,实效性等,都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主动将所学数学知识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也是一种主动学习,它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在自主学习中可以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充满信心来学习。
4.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要从依赖别人走向自主独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为学生答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于思考,敢于疑问。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更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课堂的机会,鼓励他们先看、先想、先说、先练,培养他们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1.引言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最高效最快捷的场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必要可行的。
2.信息技术教学中高效的自主学习策略
2.1.阅读策略。
首先要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策略。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学生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是知识的爆炸,在浩瀚如海的信息面前,一定要教会学生区分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其次是概括信息,即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或说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原文章的主旨。
最后激活原有知识经验策略。阅读认知过程的一种重要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消化信息的过程。网络信息的检索策略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2.1.1搜索工具的语法规则。
布尔逻辑操作符
2.1.2搜索的基本步骤。
(1)明确搜索目标。
(2)确定问题中的重要概念,选择查询关键词。
(3)掌握搜索引擎的特性,选择满足需要的搜索引擎。
(4)精心构建查询表达式。
2.1.3搜索的技巧方法。
(1)在检索结果为零或者命中数极少时,可以考虑使用同义词重新检索。
(2)适当运用搜索工具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搜索。
(3)尽量使用高级搜索选项。通常,只需在范围较广的查询中添加词语就可以缩小搜索范围。不过,利用高级搜索选项一般可以做到:将搜索范围限制在某个特定的网站中、排除某个特定网站的网页、将搜索限制于某种指定的语言、查找链接到某个指定网页的所有网页、查找与指定网页相关的网页。
(4)使用交叉话题,尽量减少包容话题。
(5)并行操作,尝试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并且在此过程中可同时打开多个窗口进行操作。
(6)处理网络出错信息,在检索过程中,要学会处理一些常见的出借信息。
(7)注意关键词的排列次序,关键词的次序不合理也会影响检索结果。
(8)如果要检索文献资料,可以使用学术查询。
本文对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及检索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实践、体会、内化。
2.2PBL策略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PBL支持的自主性学习流程分为选择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学习评价等六个阶段。
例如:如何用“拼音指南”为文字标注拼音?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经常要对文字标注拼音,而拼音的输入是比较麻烦的,而且要拼音和文字对齐难度就更大了。如何方便地实现标注拼音呢?Word为你设计好了这一功能,那就“拼音指南”功能。
Word通过微软拼音输入法2003实现了在汉字上标注拼音的功能。您可以用以下步骤实现拼音标注功能:1)在Word中选定要标注拼音的汉字;2)单击“格式”“中文版式”“拼音指南”,或者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拼音指南”按钮;3)出现“拼音指南”对话框出现,设定拼音的“字号”,单击“确定”按钮,汉语拼音就自动标记在选定的汉字上了。
2.3反思策略。
反思策略主要是指反思的技能和技巧,如敏锐地感知问题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对教学活动的监控、评价、预测能力,等等。反思方法主要是指导教师和学生高效进行反思的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日记法、描述―解释法、观摩法,等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3.1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反思,如何进行“反刍”,把新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当我们学习一新知识,例如学习了一个新概念,首先笼统地记住定义,进而就要反思这个定义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去判断,“什么情况下是,什么情况下不是”。学习了网络结构,记住定义性质,要进一步去反思“怎样去判断网络结构,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结构图形中,用你的火眼金睛立马找出“网络拓扑结构”……只有这样不断的反思,才能把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熟练地运用。
2.3.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如何审题,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
面对一道题,学生往往急于把这道题解答出来,有时候连题意都没弄明白,有些学生会把“说法错误”看成“说法正确”。要培养学生“慢审题,快做题”的习惯,特别是审题是要注意抓关键词,审完题以后,再要看一下这道题考察什么内容,用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运用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解答完题以后,让学生反思一下整个解题过程。
2.3.3指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找出错因,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对待错题,也要不断地反思。题做错了,不要立即去改它,而是要仔细地思考一下这道题出错的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性质不熟,还是马虎大意计算错误,找到病症以后,才能对症下药,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保证以后不犯这样的错误,否则只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错。
针对错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整理错题集,整理错题集时应注意:第一步,找出错因;第二步,订正错题,书写正确答案;第三步:找一些类似的习题联系一下,巩固一下这一知识点,同时检验一下以后做这样的题是否会出现错误。
2.3.4引导学生进行学后的章节反思、学期反思。
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完以后,反思一下:这一章都学习了什么知识,如何去应用新知识解题,与前面的知识有何联系。否则,只能是囫囵吞枣。只有经过这样一反思,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地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并且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具体做法: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下章节小结,整理一下基础知识,重难点,以及重要的类型题。另一方面,可以不必写小结,引导学生默想一下,就像放电影一样,一节节一幕幕,究竟学习哪些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反思巩固的目的。
以上我只是谈论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实质上,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反思,每一天都需要反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而一天中最佳的反思时间是晚上,更确切地说是睡觉前的一段时间,学生可以把这一天所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重新快速放映一遍,以达到巩固的目的,真正把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日教学中慢慢地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反思的好习惯,让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
2.4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学习中,学生对榜样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而且会在实际的学习中去模仿,如果榜样的某种行为得到奖励或惩罚,那么就会使学生的模仿行为发生强化或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用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4.1“设置目标”激励
目标是指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通过设置各学科的学习目标和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规定,利用外在的引力,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指出,激励水平的高低受人们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影响。学生明确了目标,若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越大,那么目标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就越强烈。因此,在给学生定目标时,必须因人而异,注意适度。切忌可望不可即的目标,目标太高,经过努力仍达不到,学生易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目标太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得到,则失去激励作用。一个目标如果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其效价就会高,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了成果,就会不断激发其学习动机。
2.4.2“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
皮格马利翁是位古希腊神话中的国王,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一樽少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他与象牙少女结为夫妇。在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教师若对学生存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就会影响学生的言行,被期望学生的表现反过来又影响教师,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期望的实现。
教师在教育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就是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倾注情感,如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等。教师对学生的热切期望和信任,就会像“随风潜入夜”的“好雨”一样,默默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必然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相反若教师只注意学生坏的一面而看不到好的一面,学生就容易在教师的影响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加深教师对这个学生的片面认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发展空间。学生最终会在教师的期望影响下成为一个个“活起来”的“雕像”。
2.4.3“奖罚评价”激励
奖励与惩罚是属于外加的激励手段,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或有过失时,学校与教师采取的最普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就是奖励、表扬或惩罚、批评,这种奖罚手段反过来会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行为表现,促使这些行为继续保持下去或加以改进。
奖罚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使用得当,可以使好学生更上一层楼,后进生消除自卑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若使用不当,则会产生副作用。奖励若用之不当,则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着重奖励、过分地夸奖有助于滋生学生骄傲自大的倾向;惩罚使用不当,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惩罚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对学习的厌恶、拒绝甚至憎恨。因而在教学中要讲究奖罚的方法,适当地把鼓励和批评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成绩和进步。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结语
“自主学习”在我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习论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蒋碧艳,梁红京编著.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6.
1.1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的分享与存储形式
相对于其他教育信息资源分配模式来讲,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分配模式更为便捷化,且信息资源的格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分享以及存储形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如从传统的文本格式转换为视频格式、动画格式、促使教育信息资源更为直观且便于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吸收。同样,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分配时增强了一定的时效性,同时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只要具有网络,用户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课堂上都能够较为方便的获取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
1.2远程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资源分配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塑造出了多样性的教学信息资源分配模式,其中远程教学以及网络化教学为主要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模式,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就是将教育资源更为直观的传输给距离教育资源所在地较远的用户,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远程化、网络化。当然这种教学信息资源分配的方式需要保障通畅的网络连接,同时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促使学习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且能够如同传统教学信息资源传播形式一样能够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同时也能够在借用网络远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值得一提的是,各类网络学校的开辟以及各个高校网络学院的开设,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的限制以及经济不发达的限制教育设施发展等问题,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二、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措施
2.1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是发挥教育信息资源价值效用的最佳方式。在网络通讯技术保障下,教育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渠道进行分享传播,同时基于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完整性,用户能够使用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获取较为丰富的教育信息内容,从而获得知识素养的提升。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不同形式的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如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近年来一些大学开始进行公开课的开放一方便于其他院校的学生或者社会人士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信息资源,这就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分享以及调拨的形式。此外,为了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均衡发展,国家也向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注入一定的资金,构建相应的网络化教学的配套设施,与一些名校之间实现网络远程沟通与合作,并定期面向教师以及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享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对校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分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分享平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沟通,各个教育机构应该推动教学信息资源分享平台的建设,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之间进行教学问题的研究,平台的架构兼顾了学习者以及教育者双方的利益,能够让学习者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也能够在教育者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失衡的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和谐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64-02
1 前言
信息技术是高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借助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数量庞大且种类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都在互联网上进行集中、更新和扩散[1]。教育活动也受到信息化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利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极大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当今教育的新热点。下面就数字化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服务于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信息技术将作为一种工具为其提供服务。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应当以实践应用为前提,提高实践内容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计算机的组成、维护、安全、使用等理论方面,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多次演示,并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以提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新的理论、技术、软件等不断出现,教师作为学生的知识导师,应最先对新的理论知识、技术等进行学习和利用,并对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知识的内容由基础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突出信息技术知识层次性的同时,提高教学的质量。
3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征
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指经数字化处理后的学习材料,能够借助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等进行教学应用。数字化的处理、存储、显示等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要特征。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出现,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数字化学习资源集信息数字化、服务网络化、资源规模化于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这些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主题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市场上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十分丰富且形式多样,如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提供的学习资源、专题网站的学习资源、商品形式的课程资源、互联网搜索中的资源等,需要加以选择地利用。
4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策略
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点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结合两者的特点,不断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先进的、个性化的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题教学 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种类丰富、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等特点,恰好能够满足主题教学对信息广度与深度的要求,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加准确、深入的把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随后对搜集所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资源搜集、分类整理、主题研究等活动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专题研究活动,按照一定的步骤、规范和规律进行。通过学生对主题的发掘、数字化学习资料的搜集以及问题的研究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主题方面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发动脑筋,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了资源利用的广泛性,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在主题学习中,学生应将学习资源进行整理和分析,可由教师对数字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加工和处理,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展示;也可由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思考和学习,将收集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综合分析等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通过主题教学,学生能够将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集中起来,进行学习、理解吸收,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对于不同的学习主题,学生也可将知识、问题等进行对比和学习,提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采用模板引导 模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先将用到的知识以模板的形式设计出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然后在框架中将知识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师也可以借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展开小型的专题教学活动。在模板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可以参照模板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对模板中设计的各个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学习和探索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数字化学习资源中获取;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模板教学的形式提高学习的条理性,将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连接起来,便于学生清晰把握知识的脉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的不同,对模板的内容进行调整。模板也可用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条理性[4-5]。
采用任务教学的方式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当对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教学大纲、知识的结构与内容等,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备课阶段设计好教学的方案和明确教学的目标,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告知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学生跟随目标进行学习。针对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对数字化学习资料的掌握和理解,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以及目标设置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增加对问题以及知识的理解。通过任务设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进行引导,能够培养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能力。同时,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后,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促进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索。
5 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数量极大、种类丰富的特点,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在教学应用时,教师可以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点,展开专题教学活动,通过专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理解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采用模板引导提高教学的条理性,通过任务教学的方式提高活动的目的性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翟海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z1):724.
[2]郑丽.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3):153-154.
体育学校的学生因为运动训练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那么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能看死或看得太重,要善待学生,寄以期望,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成长。
第一要给学生以真诚的爱。"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给学生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张、思维敏捷、信心增加、乐于交往。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个人尊严,不使用恶语中伤学生,对学生不表现出失望或无奈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教师应该理解、宽容、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不放弃,从而相信自己的价值,坚信经过努力"我能行"。
第二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孩子最大愿望是得到赏识。"给予孩子赏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促使他们走向成功。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答错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错误思路引导到正道上,要热情期待,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对,也应该给予肯定,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的眼光给予帮助,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学生都毫无遗憾的"体面"地坐下去。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信任,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情感,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要寄予学生适度的期望。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只有期望适中,才有助于树立与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规律和智力水平,区别对待,并根据实际提出不同的目标,让个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增强其自信心。
二、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根本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产生认识偏差,认为"我不行"。实践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因为,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可以成为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因此,体验成功是培养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1、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作为教师应该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
其一、应面向全体,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笔者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采用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所谓"低起点"就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把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确定为教学起点。例如,"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能体验到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存在,而且已初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我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判断课本中的一组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小步子"就是把教学要求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层次系列,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生层次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不断提高自信心。"多活动"主要是针对体校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差的特点,变教师大段讲解为师生交替活动,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快反馈"是指在每一层的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评,更有学生的问和评。这种及时的反馈,可以把学生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学生受到鼓舞,验证其自身的实力,提高自信心。
其二,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我们要看到学生认知、理解和各种能力所表现的差异,并根据差异水平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竟争的机会,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的体验。一般来说优秀生多是屡获成功者,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所以对优秀生要善于维护和保护他们原有的自信心,并不断为他们创设新的起点,适当安排些提高题、综合题让优秀生选做,使他们取得新的成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而学困生多是屡遭失败者,他们几乎都缺乏因自信心。因此对学困生应加倍呵护,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使他们也能成功。
2、教给方法,让学生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
策略方法的应用能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使之有更多的积极体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的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自信心,因为他们拥有某种完成任务的手段。另外,方法和策略运用下的成功一般会引发高自信,因为成功是学习者有效的控制下取得的,学生一般将之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策略方法不当,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度的调整,才不至于让学生失去信心。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法的指导,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如分析法、综合法、估计、猜想等方法。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形结合"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法"可依,有路可寻,提高成功率。
三、恰当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助力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既拿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又要能说会道,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功之人。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语言来提高,然而,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多表达也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多创造机会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成功教育开发性研究课题的一项新任务。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大胆说话的机会,充分表达自我的见解。我们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其实,让学生自我表现,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人翁的参与意识的培养。只有当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的参与意识,才能彻底改变过去被动式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编口诀的能力,我们就让学生自己去编“9的乘法口诀”,编好后进行交流、评比,说说每句口诀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寻找口诀的规律。因数依次增加通过交流反馈,同学们找到了如下规律:①一个因数依次增加1,另一个因数都是9,积依次增加9;②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都是9。③积十位上的数依次增加1,个位上的数依次减少1……这为记忆9的口诀,检验计算的正确率提供了“自我”评价的依据。在多提供学生说话机会的同时也为学生得到成功的愉悦创造了条件。
二、树立学习榜样是重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来自学生中的榜样是最有说服力的。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给后进生树立一些学习榜样,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榜样模仿的过程中习得优秀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成功,激发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每次单元练习后,我都让一些取得较好成果的学生谈谈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对这单元的知识是怎样理解的,对一些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小窍门,教师适当表扬,使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由于一些方法从学生中生成,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就更容易学习,其他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更认真地学习。但是榜样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学生易骄傲、松劲,在树立学习榜样时,不搞“终身制”,要定期树立新的榜样。这样后浪推前浪、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循环,促使全体学生满怀信心,争取人人成功。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性地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使数学学困生获得自信心,而且能够使优秀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三、善于激励评价是关键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让我感悟到要学会信任每一个学生,因为对学生多一份信任,学生就会感觉教师重视他,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该学会多观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上课时还应该面带笑容,做一个少发火的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发火,很容易伤害学生的感情,要善于原谅学生的错误,学生犯错误当然要教育批评,但要讲究方式,使他们感到老师的批评是可以信赖的。事实也证明,教师用这样的心态去上课,才能把教学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工作负担。
例如: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课,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推导出计算圆面积的公式。教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张圆纸片,让学生自己动脑想一想,如何求圆的面积?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有的把圆平均分成四等份,有的把圆平均分成八等份,还有的把圆平均分成十六等份。教师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暴露思维过程
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课,未必就是一堂好课。这种表面上的"顺利流畅"可能把教师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把所经历的曲折或最有意义,最有启发性的东西抽掉了,往往给一些学生造成错觉:"为什么老师这么聪明,我这样笨?"显然,这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可见教师要恰当地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不仅要给成功的范例,还应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
例如:一辆自行车的车轮半径是36cm。这辆自行车通过一条720m长的街道时车轮要转多少周?
学生列式:72000÷(2×3.14×36)后,我和学生一起得出原式=72000÷226.08,接着,便列一道除法竖式,这下学生不满意了:除数扩大100倍后,是五位数,非常麻烦!我只好说:"看来我们必须换个角度了。"很快,学生利用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性质a÷(b×c)=a÷b÷c完成了计算。
学生看到老师失败、受困的过程,从中可以知道老师并不是万能的,也可能出错,"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观,树立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
3.恰当评价激励学生
一、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教学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使学生乐于接触数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联系学生行路的经验,让他们比较几段路的长短,然后选择其中1千米长的路程让学生实际走走,帮助他们理解和建立“千米”的概念. 接着,让他们借助“千米”的概念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学校到公园的路程,等等. 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路边两棵树、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些距离估计较长的一段路程是多少千米. 这样,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符合学生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思维为主. 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与自己已有的感性经验相联系. 因此,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疑问,这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思考是智慧的生长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独立解决、获取知识,使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教学方式要针对学生喜好,瞄准学生心理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一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应体现在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充分的思考和探索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方式. 探索的方法要注重过程性,而不能仅仅指向结论. 课堂教学中应少一些对已有结论的验证性学习,多一些结论形成的探索性学习.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适当采取延时评价,学生能自己操作、归纳、发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二要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研究表明,通过团体成员间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对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要给每名学生提供相同的成功机会. 让每名学生都感受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健全人格的要求. 教师应创造条件,使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使命感和成就感,这是自信心形成的不尽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