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05-31 08:35: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产业发展状况

篇1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专题招商和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展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助推器”。2013年6月末,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共有26家,其中新材料5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6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家,智能制造业3家,先进制造业4家。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增长54.4 %,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增长59%,分别高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6.9和33.9个百分点,对全县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51%和57%。重点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其中星星家电、龙翔生物、惠利隆塑业上半年分别实现产值29亿元、10亿元和9亿元,成为规模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稳定发展,总量占比不断提高

随着全县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份额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其他行业。2013年上半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5.3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实现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1.6%、31.2%、30%、29.8%,成为睢宁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力量之一。

(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全县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意识增强,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一是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随着新兴产业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增加,投入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人员的数量、质量都稳步增长,远超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星星家电公司2012年科技投入技术研发经费近1亿元,占年销售收入2%以上。

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新产品。2012年,全县新兴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42%。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直接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全县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环境尚需优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新兴产业门类较多,行业较为分散,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链。影响睢宁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产业集聚区域,搞好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二)新产品产值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研发经费的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较薄弱,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尚待完善,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从新产品产值上可以看出新特产业总体上研发能力不足。2013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新兴产业新产品产值3亿元,仅占新兴产业产值的3%。此外,专利授权量的拥有数偏少,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数偏少,也说明我县新兴产业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三、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一是编制具有本地特色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制定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等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和实施细则。二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

篇2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0年的772.74亿元,增至*2年的1063.19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到*4年,突破*0亿元大关,*6年达2988.67亿元,*6年比*0年增长3.87倍,年均增长25.3%。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6年*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946.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0年的14.3%,迅速上升到*6年的24.8%,6年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6年已达28.8%。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速度的加快,大大提高了*省产业技术的层次。见图2。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省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从*0年的32.92亿美元,增加到*6年的162.63亿美元,6年间增长4.9倍,年均增长30.3%。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占外贸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年的25.5%,提高到*6年的39.4%,6年间提高13.9个百分点,年均增幅高出外贸总出口8.9个百分点。*6年,外贸出口增量64.2亿美元中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到39.1%。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有力地提高了*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初具规模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到*6年底,*省已有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级和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有244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从业人员10.59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增长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7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加值25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出口创汇54.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的比重约三分之一

*6年,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870.5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29.1%,增加值占30.8%,实现利税占34.6%,出口额占38.0%。

(二)政府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税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超过九成

到*6年底,经省和厦门市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980家,其产值达2769.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92.7%;增加值72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91.1%;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货值为119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省高新技术出货值的比重为93.9%。

(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

*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新进展。*6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达12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41.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增加值占43.2%;出货值占24.9%;实现利税占52.2%。

(四)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约七成

*6年,*省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69.0%;增加值占74.0%;实现利税占66.5%;出口占93.4%。

(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征突出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集群明显。*6年,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各行业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1.6%,其产值为12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为28.1%,其产值为83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六)厦门、福州的区域优势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市和福州市,龙岩市增长速度最快。*6年,厦门市和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405.37亿元和842.5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7.0%和28.2%,两者合计所占的比重达75.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的是龙岩市,达50.4%。

(七)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加

*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投入科技活动人员5.03万人,比上年增长25.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从事R&D活动人员2.91万人,比上年增长15.7%,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科技活动人力投入强度,与上年比持平。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和R&D活动经费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投入强度与上年基本持平。*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9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与上年持平。

三、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情况

高新技术产品是指产品的主导技术属于高新技术或其集合,并且运用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生产的,融当代先进的知识、技术、智力及其雄厚R&D资金的投入于一体、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品种不断增多,从*0年的287种到*5年的360种,再到*6年的423种。涉及《目录》中11个技术领域的9个。技术领域的涉及面81.8%,产品的涉及面从*0年的13.9%,提高到*6年的20.5%。

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总量,由*0年的590.12亿元,增加到*6年的2058.02亿元,年均增长23.2%。

1、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居主体地位不变。经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年为1761.9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为85.6%,*0—*6年年均增长21.4%,稳居主体地位。

2、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国家级园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0年的149.72亿元,增加到*6年的704.40亿元,年均增长29.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从*0年的25.4%上升到*6年的34.2%。

3、省级高新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呈下降态势。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0年的22.10亿元增加到*6年的49.10亿元,年均增长14.2%。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从*0年的3.7%下降到*6年的2.4%,呈逐年下降态势。

4、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0年全省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282.19亿元,*6年1131.59亿元,年均增长26.0%。占属于《目录》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0年为64.8%,*5年为70.6%,*6年为63.7%,居主体地位。所占比重居第二位的是新材料,*6年为16.7%,比*0年减少3.7个百分点。

5、八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是“三资企业”制造的。*6年,全省内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340.61亿元,与*0年比年均增长22.3%,但其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从*0年的17.3%,下降到*6年的16.6%,呈下降的态势。“三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已达83.5%,呈逐年上升态势。

6、厦门市和福州市的区位优势明显。*6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1037.8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0.4%,比*0年提高1.6个百分点,*0—*6年年均增长23.8%;福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660.0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2.7%,比*0年下降4.7个百分点,6年间年均增长20.4%;所占比重居第三位的是泉州市。

四、若干对策建议

(一)整合科技资源,加大集成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

从大科技的发展规划入手,整合各类与科技相关的项目计划,实施条块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参与的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资金,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自主创新。

(二)优化企业内外环境,促进自主创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一要形成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为提高原创能力打下基础。二要加速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一批精干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实验室,集成省内精干科研力量,加强对台和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知识创新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技术创新,培育科技源泉。三要运用税收调节、政府采购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坚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篇3

一 舟山临港产业发展背景

目前,连接舟山本岛与宁波的大陆连岛工程已经建成通车。普陀山机场已开通全国各大城市多条空中航线。近年来全面实施基础设施“登陆战略”,水、电、通信已实现与大陆联网。舟山口岸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机构齐全,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大通关环境建设不断推进,但目前使用的岸线不到一半,绝大部分尚未开发。

二 舟山临港产业发展状况

1.港口业及临港工业发展迅速

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强化我国在国际航运业的地位,满足航运现代化的需求,优化区域运输结构,争取在新一轮港口运输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迫切需要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给位于长江口南翼的舟山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几年,舟山港凭借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投入建设资金31亿元,初步构建客货运并举,水水中转功能突出,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大型综合港口构架体系,逐渐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能源、矿山等战略物资和大宗物资储运基地。

2.各大工业发展态势风起云涌,船舶修造业一枝独秀

2007年,舟山市水产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62.2亿元。其中,精深水产品产值达67亿元,精深水产品加工比率达41.3%;船舶修造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2.9亿元,成为舟山市工业第一大行业;化纤制造业产值累计达15.5亿元;电力生产供应业产值达20.6亿元。

三 舟山发展临港产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第一,海洋资源丰富。舟山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厚基础。舟山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舟山渔场有1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是我国最大的渔场,素有“祖国渔都”之称。舟山旅游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海岛风光、海洋文化、佛教文化和隐逸文化的特点。舟山地处东海,具有率先发展风能、波浪能、太阳能、海水温差能、海水淡化等优势,有望成为实施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区。

第二,优越的区位条件。舟山市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面上,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面向太平洋,是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会的咽喉要冲,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具有较明显的区位优势。舟山地处亚洲东岸的中部,水路交通要冲,洲际往来便利。

第三,得天独厚的建港条件。舟山群岛岛屿边界陡峻、深水岸线众多,水深12~30米;港池面积有1000平方千米,少淤积,常年不冻,并且被岛屿遮掩成内港,即便遇上强台风也可安然锚泊万吨级以上巨轮数百条。

2.劣势分析

第一,外部联系的孤立性。从空间关系的角度看,舟山最大的区位瓶颈是孤悬东海,与内陆隔海相望,时期对外经济联系缺乏畅达性,直接腹地不足,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区位瓶颈。海岛的对外经济联系主要靠海运,不能形成海陆空、公铁水多元化的综合运输网络,必然成为长三角地区现代经济流网络中的薄弱环节。加上受台风、海浪、大潮等恶劣自然条件影响,常使已不畅达的经济流雪上加霜,从而导致经济边缘化。

第二,内部整合的艰巨性。舟山市岛屿数量众多、面积较小、分布分散,这为内部经济联系和资源优化整合带来一定难度。例如,有的岛屿具有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的优越条件,但没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作为依托;有的岛屿定位为旅游岛,则其拥有的深水岸线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加上受自然条件、航班时间等影响,除连岛工程已涉及的各岛之外,交通联系十分不便,这对舟山市大型产业基地的建设、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城市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舟山临港产业在布局、结构、产业集群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发展所需人才缺乏,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对舟山临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港口运营和在建项目布局分散,以货用码头为主。开发项目布局分散、致使水电等基础设施共享性差,管理难度增加,后勤服务难以集中,信息流等流动要素相对分散。港口转运方式较单一,货物吞吐方式基本上以水水中转为主。集疏运仅以海运为基本方式,缺乏集装箱门对门运输和铁路、航空运输,而公路运输占港口货物吞吐服务量寥寥无几。

第四,自然资源的限制。土地资源短缺是舟山这个群岛城市的致命伤。目前,港口和临港工业用地基本上以开山和围填海来解决,对生态影响较大,开发成本也较高。舟山本地缺乏能源,舟山作为煤炭中转基地,依附港口建造电厂,可为港口、临港工业和城市提供电力保障。舟山无过境水源,全靠降水补给,属于缺水海岛地区。

3.机遇分析

篇4

引起能源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与我国经济的深度转型和调整阶段相关,应该说中国的一般性制造业产能过剩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和能源相关比较起来,占能源消费总量接近50%的高耗能产业,整体进入峰值或产量下降阶段,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能源增速保持低位的主要原因。

在“十三五”期间,

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总量有可能达峰

从国内的乙烯生产量看也就是1000万吨量,其他高耗能产业到2020年以后,据乐观估计产量也是缓慢地下降,有些还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所以我们认为高耗能产业腾出来的能源空间,已经足够其他的特别是一般的制造业,如机械加工、电子信息这些产业所用的能源。

原油和油品的消费增速也有可能继续下降。一方面,交通运输增量降低,特别是大宗商品运输出现明显变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以后轨道的电动化加上汽车的电动化,有人估计,乐观地说,2025年中国的汽车甚至世界的汽车有可能出现电动汽车超过汽油汽车销售,出现所谓的翻转,即使不乐观的,也认为2030年前后,这个翻转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面临的能源形式跟过去主要是保供总是不足,有了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的能源革命需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形式和具体问题来开展。

必须加快能源转型的时间进度

在能源供给革命方面,重点是结构调整,相当一段时间内就是减少煤炭比例。能源技术革命,一定要落实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还有能源体制革命方面,在中国情况下,能源管理建设还是非常大的短板,现在能源革命究竟应该抓什么,还是有不同认识的。

除了能源供需平衡有比较大的变化以外,中国能源面临的还不仅仅是消费的问题,外部性越来越成为实在的制约条件,特别是环境治理问题。第二个就是气候变化问题,来自全世界的压力,对中国还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必须加快能源转型的时间进度,在节能方面来讲,2020年中国应该要求所有重大工业部门的能源技术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30年不但是技术水平要高,而且要在低碳消费方式方面达到世界领先,要逐步引领世界低碳发展的方向。

煤炭消费总量不但不能反弹而且要保持较快的持续下降,2020年到2025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而且开始持续稳定下降,2030年前石油要达峰值,2040年以前天然气也要达峰值。所以能源低碳化的路线图很明显,首先减煤炭,然后是石油,然后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最终取消化石能源的使用。

电力发展之中要尽快实现由非化石能源电源提供新增电力,同时由清洁能源来替代高碳电力。低碳能源多以电能方式提供,需要大幅度提高电力在终端用能的比例,发展高效电代替煤,像太阳能、风电。

在供应方面,首先是要坚持减少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

我们要推动天然气的商品化发展,现在天然气成本比煤炭贵。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很多居民区,不能完全做到天然气全通,所以中国天然气的发展,一定要把天然气供给的经济型原则坚持下来。天然气的长期安全确保供应,必须考虑以长期协议为主、上下游集中统一建设、依靠现有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强规划,防止短期盲目性。油气行业特别是天然气的发展,企业确实也要算经济账,国企改革关键是要恢复企业的主体地位、解决不合理负担过重的问题,现在天然气价格高,并不是我们国企经营不慎造成的,因为亚洲的天然气边际成本就是比管道气贵,所以这个实际的情况也是客观条件。

从能源供应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核电发展战略。对中国来讲,我认为内陆核电和最后的发展规模应该尽快上,我们已经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最高的核电标准,中国自己盖的核电厂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运行最安全、技术最先进的。

另外可再生能源具备大规模加快发展的条件。中国现在除了水电以外,风电和太阳能加起来占发电量的不到5%,因为电力过剩我们就吃不下去了。现在实际上电力速度增长下来以后,存量又开始竞争了,所以我认为在现在这个阶段就是要加快电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所以要进行这样的战略结构转移的话,能源生产领域要认真进行供给侧调整,不能继续寄希望于能源包括电力消费重新进入高速U张。

篇5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已大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但大多数集群基本处于输出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或为掌握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外包服务的生存状态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其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集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价格优势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成为所有集群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湖北省4个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即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集群和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积聚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某些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湖北省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从当今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是模块化采购与同步设计相结合.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配套和具有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虽然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结果是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格局。

(2)政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过大.市场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学习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集群公共产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为整个集群服务的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生产要素市场、技术开发和研究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对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都进行这方面的大量建设。并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化供应模式但湖北省产业集群层面上的这些公共产品的供应非常匮乏.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提供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上。随着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有的地方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外移现象.而一旦产业链中关键企业迁移.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网络的崩溃。

(3)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产、学、研联合开发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内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比较少.虽然部分企业拥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就总体而言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企业.而企业规模有限,研发投入十分不足产、学、研之间缺乏科技创新的分工与合作.湖北省丰富的研究开发资源没有和集群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4)品牌、诚信意识缺乏,短期化行为、无序竞争.严重损害了市场环境不少企业品牌、质量、诚信意识淡薄,假冒他人商标、以次充好、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欺瞒等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状况与产业集群所需要的诚信互助、合作共赢的发展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5)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处于依附状态。产业集群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十分明显.有的集群已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代工和贴牌企业.有的则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由于缺乏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市场和产品开发基本控制在大型购买商和重要技术供应商的手中.集群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控制能力很弱。

通过对湖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和集群升级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升级能力也就存在差异。传统制造业集群往往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产品市场为国内市场或为多个跨国公司贴牌.技术壁垒较低.市场结构为竞争性市场这就不仅使其不容易形成对单个跨国公司的依附.并通过这种开放式发展模式使它们能够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最严格的质量标准接触.激烈的竞争将迫使集群提升其制造技术.通过引进行业标准和学习贸易惯例提升其制造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是一个通过学习能力提高带动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很多集群就是因此而走过了由过程升级带动产品升级直到功能升级的道路因此.处于落后地位的传统产业集群只要学习和创新能力足够强大就相对容易实现价值链升级。

对传统产业集群而言.过程升级到产品升级是一个转折.虽然通常情况下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但通过设计改进或技术改进而实现产品升级并不能孤立进行新设计的推出、产品功能的提升如果要在市场取得成功必须还有其他因素的支撑例如品牌和市场规模.如果集群市场声誉和协同能力不足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产品创新将成为外部.那些实力更强大的集群和企业将模仿这些设计而迅速取而代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也是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中.由于拥有替代性很小的资源.它们更容易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因此也具有较大的升级潜力。

3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集群升级

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保持集群竞争力的同时如何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实现集群升级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由于大多数集群是由中小企业组成.其创新活动往往会受制于经济规模和技术能力.要实现集群的升级依靠企业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形成合作机制和整和社会资源的能力.提高集群的协同效应.而这一点正是湖北省大多数传统产业集群的弱点。

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和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研究.有如下经验值得湖北省借鉴在集群发展初期.当地政府进行了大量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制度建设.为集群协同效应和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对集群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合作攻关。通过培养、招聘等办法建立了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同时.成立集群研究开发中心和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集群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了集群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了技术创新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先进的检验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从技术人才、信息、法律等方面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产前环节提供原料数据库和原料检验检测:产中环节提品的应用、工艺分析、质量问题分析、化学分析和技术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在产后环节交易中心物流信息平台提供销售、仓储、物流配送服务。并逐步实现创新服务体系由纯粹的公益型组织向市场型组织转变同时.还建立了信息化服务网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③建立配套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降低创业门槛和增强集群经济扩张能力围绕集群主业.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兴建各种原材料交易中心.使产品生产的各种部件和材料都能够在本地采购订造:④树立集群品牌意识,对区域品牌进行营销在行业协会的推动下.通过会展、博览会等形式大力营造区域品牌.并建立效应的抵押制度和信息甄别机制共同维护区域品牌的声誉。

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和能力不足以及多方合作的实现问题但这种合作机制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难以形成的.需要政府或行业协会这样的第三方积极介入.为企业发展搭建合作平台和提供公共产品.进而引导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样在不断进行的创新过程中.通过量的积累最终集群发生质的能力跃迁.实现逐步升级。湖北省的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主要就是汽车产业集群而汽车产业目前发展的趋势和行业特点决定了集群协同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对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而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缺陷则正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集群发展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上.通过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投入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为集群企业搭建合作创新的实现机制.提升集群的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政府所要解决的除了为集群发展营造公平公开的经营和法律环境、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以及通过一定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要素的投入外.针对汽车产业的特殊性.重点应该在如何提升集群协同效应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制造这个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市场反应弹性、在进货和产品定价方面进行合作提高市场势力: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和参与设计、合作进行集群共性技术开发等这种协同表现在行动上的协同、资源上的共享和文化上的互信。

与集成化和区域紧密合作相对应的是零部件生产交易的全球化和网络化对于通用性强的零部件.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正加强合作建立零部件采购网站.共同建立网站可减少开发经费.系统一体化能大幅度降低订购成本。

集群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制造和产品开发方面.更主要表现为对未来行业技术路径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上.集群必须具有合作进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的能力对于处于跟随地位的集群而言.由于进行构架创新比进行根本性创新更有可行性。因此.针对现有动力模式.可以从提高汽车技术性能方面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使集群推出更高性能的产品.开拓出新的细分市场例如.电子控制技术、提高燃油效率技术、轻型材料、安全报警技术、信息显示技术、汽车通信技术等。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废车回收利用技术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当技术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集群也可以集合区域经济的力量.合作开发针对新动力形式的共性技术.这类技术如果获得突破就可以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控制未来的市场方向例如,混合动力车的相关技术以及各种新型动力的相关技术。

但由于共性技术开发的高风险、公共产品特征和系统创新特征.单个企业和研究机构都没有能力和动力进行开发.共性技术的供应只有走合作开发的道路但针对共性技术.合作是难以通过市场利益自动达成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共性技术的供应有美国式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和日韩式的政府主导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确立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是竞争前技术.而不是产品阶段的技术,具有国际前沿性、共性基础、耗资巨大、需要不同利益主体联合攻关);设立专门机构对合作单位进行统一协调:政府拨出专门的研究经费支持项目的早期开发。

因此.对于汽车产业这样对规模和技术依赖都很大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使集群形成协同能力共同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反应弹性以及共性技术开发能力。

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不仅要具有技术优势.同时还必须能够快速形成市场优势.否则集群进行的创新就会成为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或价值链治理者——核心集群的廉价利用的正外部性产品.集群的先动行为也很容易成为触发市场释放各种风险的不明智行为。对这类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应该解决的就是弥补高技术企业在创业初期市场势力较弱小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建立创新技术的市场信誉和促进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应围绕营造技术商品的综合价值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采取合作的方式提高研发速度和降低风险。通常的合作方式包括:合作风险投资、联合技术开发和外购。合作风险投资一般是介于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之间的合作大公司通过人股、给小公司提供资本或者提供营销渠道的形式使小公司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对于大公司而言.合作风险投资可以使公司获取外部的技术来源.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开发速度;对于小公司,这种合作可以为自己带来急需的风险资本和营销能力联合技术开发是一种战略联盟形式.特指两个或三个公司在一定时间里联合起来进行项目研究.项目的收益也被合作伙伴所有外购则是指公司把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营销通过外部契约导人.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通过在行业共性技术领域的合作.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有利于每一个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新的技术产品、更新技术模式.为占领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二.与现有市场网络进行捆绑销售和实施信息共享当企业打算向市场推出一种新技术产品时.如果企业能够和市场覆盖面广的著名品牌的营销网络进行捆绑.其新产品就能够利用这种有形的网络资源和无形的品牌资源快速实现产品覆盖.而最终成为主导技术模式和行业标准微软的发展历史就是这种捆绑销售最成功的一个案例信息共享是指合作双方共享互利的商业信息来实施技术产品的营销航空公司、银行网络和通讯网络都是具有巨大网络资源的合作对象。

篇6

新产业的科技创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中之重。但相较于传统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是高新产业的显著特征。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一家科技企业很难成功的从一开始的项目培育过渡到产品成形阶段,并最终实现产业化。但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仍不成熟,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不齐全,从而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相对较为单一。而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较高的特殊性以及银行贷款规避风险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了银行贷款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及资金需求。风险投资不但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能为其提供大量的增值服务,比如开拓市场、帮助上市等。那么风险投资究竟是如何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呢?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和实证方法对此进行研究,探讨我国如何建立起一个能为高新产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多层次的风险投融资市场。

风险投资对高新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样本数据

1.被解释变量。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力以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选取了相应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一是选取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营业收入(Y1)和利率总额(Y2)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经营状况的相关指标;二是在影响力方面,本文认为如果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被认可越广泛,其影响力越高,尤其是超越国别范围,因此本文选自出货值(Y3)作为影响力的指标;三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本文采用了学术界公认的专利申请成功的数量(Y4)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2.解释变量。本文主要选取了可投资规模(X1)、投资额(X2)、投资强度(X3)三个指标。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研发人员全时当量(K1)和新增固定资产(K2)。在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统计指标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特有的指标之一,主要指全时研究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研究人员实际从事研发工作时间总和,可以通过该指标衡量科技人力投入强度。由于科技人员的研发投入对高新产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采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作为控制变量之一。固定资产是高新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其中由: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设备仪器、引进或改造设备技术、其他配套设施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对高新产业具有显著影响,所以本文选取新增固定资产作为控制变量之一。高新产业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风险投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出版的《中国风险投资年鉴》。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区分布,将中国地域划分为北京、上海、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部7大区域,样本数据时间区间为2004年-2013年。

(二)实证结果分析

1.风险投资对高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从解释变量来看,风险投资规模、已投资额和投资强度都对高新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力度不大,其中:风险投资规模对营业务收入影响系数为0.03,即可投资规模增加1%,则高新产业的营业务收入增加0.03%;已投资额对主营业务收入影响系数为0.04,即已投资额每增加1%,高新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0.04%,;投资强度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系数为0.05,即投资强度每增加1%,高新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0.05%。从控制变量来看,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对高新产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系数是0.32,新增固定资产对高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系数为0.29。3个解释变量对高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系数没有控制变量大,主要原因在于:风险投资资金投入企业后,并不能直接导致营业收入的变化,企业使用风险投资资金首先投入到人力和固定资产方面,通过人力和固定资产促进营业收入的增长。从地区间个体固定效应系数来看,差异较为明显,华东、中南、上海三个地区系数较大,这三个地区风险投资比较活跃,特别是我国两个证券交易市场分别位于上海和中南地区的深圳,加之这些区域具有投资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多,更有利于风险投资发挥对高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促进作用;西部和东北系数位列倒数前两位,这也表明西部和东北风险投资不太活跃,高新产业发展比较滞后,传统产业仍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其他地区的风险投资活跃程度则介于二者其间。显然,上述结果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基本一致,也说明了实证结果的有效性。2.风险投资对高新产业利润总额影响的实证分析从解释变量来看,投资规模对利润总额影响不显著。已投资金额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为0.07,即已投资金额每增加1个单位,高新产业的利润总额增加0.07个单位,风险投资金额对高新产业利润总额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投资强度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值为0.06,即投资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高新产业的利润总额增加0.06个单位,风险投资投资强度对高新产业利润总额的促进作用也相对比较显著。从控制变量来看,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对高新产业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是0.26,新增固定资产对高新产业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0.38。3个解释变量对高新产业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没有控制变量大,原因同上。结合风险投资对营业收入影响进一步分析,风险投资已投金额对高新技术企业利润影响要大于对营业收入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风险投资追求的是高回报,更加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不是主营业务收入,这也说明风险投资能够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3.风险投资对高新产业出货值影响的实证分析从回归结果来看,风险投资规模对出货值的影响系数为0.06,表明投资规模增加1%,则高新产业的出货值增加0.06%,可见风险投资可投资规模对高新产业出货值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已投资额对出货值的影响系数为0.04,即已投资额每增加1%,高新产业的出货值增加0.04%,表明风险投资的已投资额对高新产业产品出货值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投资强度对出货值的影响不显著。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对高新产业出货值的影响系数为0.42,新增固定资产对高新产业出货值的影响系数为0.21。从回归结果来看,所有变量对高新产业的出货值都具有正向影响,但是控制变量对高新产业出货值的影响系数大于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原因同上。从个体固定效应系数来看,上海、中南、华东三个地区系数值较大,分别是3.07、2.99、2.96;东北和西部地区系数值较低,其中西部个体固定效应系数为-7.67,是唯一的负值,表明西部地区风险投资对高新产业出口能力呈现负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地理位置约束其产品外销较少,出口量低,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更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西部和东北地区改革创新观念比较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将面临较大的挑战。4.风险投资对高新产业有效专利申请影响的实证分析从解释变量来看,可投资规模影响系数为-0.02,已投资金额影响系数为-0.01,可见两个解释变量对有效专利申请的影响不显著,投资强度对有效专利申请的影响系数为0.25,即投资强度每增加1%,高新产业的有效专利申请量增加0.25%,表明投资强度对高新产业有效专利申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合实际分析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平均到单个项目额度大的企业,意味着其科技创新能力较高,创新的要求和质量较高,从而推动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从控制变量来看,其中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对有效专利申请数量的促进作用显著,影响系数是1.42,而新增固定资产对高新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影响系数相对较低,为0.19。从个体固定效应系数来看,个体固定效应系数全部为负数,这也充分说明我国高新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尤其需要加强对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实证结论

一是风险投资对高新产业各项指标的影响均较为显著。但是由于风险投资的高效率、高风险和追求高回报的特性,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从而导致风险投资额对营业收入的影响小于对利润增长的影响。当然,这也是资本的逐利本性使然。二是解释变量风险投资对高新产业促进作用小于控制变量研发人员当量和固定资产增加值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风险投资主要是间接地促进高新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投入到高新技术企业后,企业会用资金进行人才引进、固定资产投资等等,因此风险投资通过控制变量间接对高新产业产生促进作用。三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中国风险投资和高新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和东北风险投资量相对较少,同时高新产业发展不足。四是由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少,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对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导致在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地区因素起到了负向作用。

篇7

从茶园的经营内涵及经营业态上看,其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传承载体,而茶园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不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和时代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大价值。

1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实施背景分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产业经营元素,成熟的产业经营思维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成熟度与完善度。而在当前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经营思维,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最大效能。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行业,而随着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好整个农业产业要素,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化价值,能够实现农业经营效果的改革提升。不仅如此,现阶段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产业业态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和完善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产业体系的完善度。对于当前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来说,科学化、市场化、生态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想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价值,就需要从市场元素的丰富诠释入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国家,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上,其更关注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农业经营体系中,想要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从创新产业经营机制,融入市场化元素入手,尤其是要将当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对于农业发展来说,茶园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不仅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制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茶文化体系,融入茶叶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结合整个茶叶产业体系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其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备受市场关注,当然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实际看,其实际上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整个茶园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需要将社会关注点融入其中。当前,人们对茶园的关注点,不仅是茶叶这一健康、生态、绿色要素,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而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活动的最大效能。

2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整体性活动,无论是整个茶园中所具有价值元素,都需要传承与创新。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其前提在于寻找到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定位,恰当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茶园设计理念优化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与普通、大众茶园所完全不同的是,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将生态、休闲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茶园的经营层级,还是整个茶园的经营要求,其需要结合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要求,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活动开展来说,其通过创新产业机制,完善产业元素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来说,提升产业价值,优化产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从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要求看,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维不仅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发展层级的必然选择。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优化设计理念,将时展所需要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中的重要要求,风景茶园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风景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创新茶园经营理念,完善茶园经营过程中所具有的业态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和效用。在开展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创作设计理念,尤其是从动态化视角来认知整个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形式。

3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及风景式茶园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比,有着重要差别,无论是整个农业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其具体的经营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体系化状况看,完善的产业理念不仅关系到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价值化的推动和实施,对于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风景式茶园无疑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极具特殊性的元素理念内涵。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实施过程中,其指的是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从整体视角出发实施产业整合。在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产业发展思维。实际上,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来说,产业化、链条化、生态化、内涵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现代农业经营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完善融入时展的具体元素,通过丰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茶园作为重要的载体,建设风景式茶园,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完善、生态化的心态、理念来开展茶园运营活动。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更要注重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作为整个农业产业传承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整个茶园的经营内涵,还是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元素,实际上都值得我们全面探究。现代农业体系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该产业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时代元素,都需要结合具体要求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最佳效果。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发展层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的优化,结合整个时展背景来看,创新产业体系,不仅关系到产业理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够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效果。对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来说,实现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最大化价值,从而满足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效果。

4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背景下的风景式茶园设计思路

茶文化体系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该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元素是基础,精神理念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创新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等多样元素内容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内涵的价值元素。对于风景式茶园来说,也是如此,其整个茶园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时展的多层次需要,尤其是其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相吻合,适应这一时代的体系化要求,更能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导向,其目的在于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专业化生产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形式就是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从而解决当前整个农业体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究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在促进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规划设计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不仅仅是茶园自身经营理念的诠释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利用茶园自身资源基础上,通过融入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以及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效果的最佳呈现。风景式茶园在经营时,要注重内涵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风景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要从茶园所在地基本状况出发,不能盲目照抄。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完善价值元素,特别是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风景式茶园在进行设计优化时,要注重从时代特点出发,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佳效果。风景式茶园经营过程中,其不仅需要注重融入风景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特别是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理念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的经营要素和发展层级,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寻找到新的基础。

5结语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一发展背景,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园经营设计理念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而想要实现整个茶园最大价值的利用,就需要从根本上对茶园的时代价值和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形成全面认知,其必然能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优化效果。农业产业转型,不仅为茶园经营设计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其为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奠定了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庆来.大地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体验中心景观区域的概念设计[J].福建茶叶,2014(9):207-208.

[2]崔丽娜.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9-121.

[3]李云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33.

篇8

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新路径,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及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为了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战略型新型产业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强化统筹安排和政策引导,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首先,制定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和推进城市建设,加强上下联动,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科技创新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根据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应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立足城市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市场拓展及产业配套能力,不定期地制订并公布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导向目录,明确扶持、鼓励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达到改善产业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要依据产业发展状况,科学动态配置创新资源。综合国内外相关领域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发展状况、国内外产业和市场状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年度《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指南》,引导社会投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再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着力推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国家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等制定,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严肃查处侵权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创新的合法性和积极性,为企业公平有序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2.加快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奠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强化人才共建机制,促进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赢。可以拨付专项财政资金用于补贴、奖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端人才,鼓励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建立双向人才交流机制,努力促成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和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经常性、宽领域、多层次的项目对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和扩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双赢。

二是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业机制,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引进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重点培养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与科技园区联合引进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推行“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两栖模式。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技能和实用型人才倾斜,允许企业用于人才奖励的费用税前列支。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3.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力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

首先,为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创新,城市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同各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其次,利用税收杠杆,引导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落实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税收政策,让企业真正获得优惠;

再次,加强金融环境建设,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对接,加大宣传、信息交流和培育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国外上市;

第四,鼓励各商业银行给自主创新项目提供重点支持,为自主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为其办理贴现、再贴现等,重点研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鼓励并推动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第五,支持发展风险投资企业,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风险投资企业,鼓励各县(市)区和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企业,执行国家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4.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助推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聚集京津优质科技资源。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按照“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发挥各类园区、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服务体系健全、功能设施配套、管理运行规范、高新技术聚集力强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

5.延伸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贵州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及评价指标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8日

一、引言

近年来,基于传统旅游发展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国务院明确指出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旅游业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互为一体,它不仅是贵州经济重要增长点,同时也是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传承的助推器。贵州旅游产业应顺应宏观经济导向,抓住建设契机,利用独特文化资源,把握经济发展的机遇和主动权,找到一条符合省情的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模式,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

1、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贵州文化底蕴深厚,形态丰富,多元并存,共同发展。众多文化包括已开发和未开发文化资源。象征人类起源的古人类文明、代表浩瀚历史的古夜郎文化、封建王朝羁縻制度的土司、圣人王阳明、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革命摇篮”以及多元民族、黔菜饮食、酒文化、茶文化无不彰显独特魅力,根据历史沿革贵州文化代表可见表1。(表1)

2、“多彩贵州”省级旅游形象的树立。近年来,贵州省政府提出“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和谐旅游,建设旅游大省”,树立起“多彩贵州”旅游新形象。2010年,全国首个省级文化品牌 “多彩贵州”商标注册成功,以品牌融合资源,以文化创造价值。旅游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总体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2016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57亿,实现旅游收入2,241.35亿元,同比增长39.2%和41.1%。

(二)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劣势。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利用现有资源,取得一定成效,但发展文化旅游创业产业存在先天不足。

1、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薄弱,创意人才匮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三大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创意产业在旅游与文化领域的传承和延伸。目前,贵州旅游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贵州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基础薄弱,阻碍了贵州文化旅游创意的发展,文化创意的渗透性欠佳。创意人才匮乏是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目前,贵州省的文化院校和艺术院校较少,旅游专业对创意的培养不重视,阻碍了贵州文化旅游创意的发展。

2、贵州各地文化旅游创意类型“同质化”。首先,纵观贵州业已成熟旅游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依托原有资源发展而来,而以创意为主开发的旅游产品如具有影响力的主题公园、新兴街区,艺术园(社)区、影视基地几乎没有。另外,在文化旅游创意开发过程中,除了资源不同,体现地区的差异外,各地创意旅游的类型和服务极其相似,各地创意纪念品、民族工艺产品“同质化”,差异性不明显。

(三)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机遇

1、国家创意政策的扶持。国家层面对于文化旅游创意高度重视,政府给予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支持力度加强。国发[2014]10号文《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及政策措施包括强化人才培养、加大财税支持、加强金融服务等内容;国发[2012]2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战略定位,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的指导思想。贵州旅游产业应顺应宏观经济导向,抓住建设契机,加快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

2、贵州会展业的崛起。随着贵州会展业发展,会展以集聚效应、品牌效应、扩散效应,对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拉动作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贵阳会议作为国内唯一的生态文明大型论坛,至2009年以来每年盛夏在省会贵阳召开,历届会议围绕当年主题探讨了众多有关科技创新,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建立,对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具有借鉴作用。另一方面,随着该论坛国际影响的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宣传、贵州旅游形象的树立起着积极重要影响。具有相等意义的会展还有如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少数民族运动会等。

3、贵州文化旅游创意市场潜力巨大。首先,宏观而言,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全国文化消费需求逐步增加。全国2015年人均GDP5.2万元,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增大,众多国内文化旅游创意实践的成功也予以证实;其次,就区域来看,贵州旅游在融入部分创意元素后,即已享受丰厚经济利益。贵州着力打造《多彩贵州风》名族舞台史诗,自2005年以来海内外商演逾3,000场,全球20个国家及地区、50个城市,被誉为“全球最生态的歌舞演出之一”,可见文化旅游创意市场巨大,优先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创意产品势必抢占先机,占据市场。

(四)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挑战

1、基础设施落后。贵州民谚“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对贵州地形、气候作了生动概括。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地貌,崎岖不平的地形使得贵州基础设施开发成本高昂,交通状况不佳。虽然近年来贵州城市设施、高速公路体系日益完善,但与全国同等省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基础设施落后始终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短板。

2、管理体制不健全。首先,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文化创意中蕴含的创意思想极易被复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得到承认和尊重,是全国也是贵州省目前应以解决的问题。国外众多发达国家,像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把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升到了战略的{度。目前,贵州省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还不够健全,有待完善;其次,因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界限不明,权责不分问题已在旅游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凸显出诸多矛盾,冲突随之加剧,地方政府官员已呈现出明显的疲惫及厌倦感。若不从本质上解决该问题,较难形成创新文化,从而影响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推广和发展。

三、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评价指标

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虽面临一定困难,但发展潜力巨大。由于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产业内部结构差异,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模式。

(一)构建评价指标的原则。依据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设计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层级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中所设计的指标须符合社会、经济、技术规律的要求,每一项指标的实际意义明确,测算方法标准,能准确反映产业发展态势。

第二,全面性原则。构建该指标体系,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根据SWOT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和动态分析;二是从区位要素、资源条件、行业要素(包括产业内部和外部)、创意性、相关利益者、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梳理,力求对文化旅游创意创业产业全面覆盖。

第三,可衡量原则。指标的设定应利于衡量,如资源要素,无法对其测评,可深入二级指标,如门票收入、游客参与性等。基于此原则,指标体系应至少延续至二级指标。

第四,对比性原则。指标的选取符合贵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衡量,在产业发展模式共性指标基础上,要能体现个性差异,即设计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性指标。

(二)模式层级评价指标的含义。根据欧洲、香港创意指数,学界关于文化旅游创新产业指标体系,旅游创意成功经验,结合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新产业发展状况,设计指标内容,如表2所示。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最高层次,是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新兴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争取未来经济发展新空间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国都加强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在国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迈克尔·波特把新兴产业界定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其产生原因包括科技创新、新的顾客需求、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等。马歇尔和希克斯则强调市场作用。指出多数新产业的成长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受激励的结果,新产品和新工艺常常试图满足市场需求、生产需求和任务需要。在国内,钟清流(2010)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策略应坚持研发优先,施行创新驱动而非投资驱动。万钢(2010)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受到市场前景、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因此要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牛瑾(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是我国产业加快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对新兴产业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重点产业的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现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了内蒙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对象,并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内蒙古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就近年来内蒙古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各产业生产总值都在逐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尤为明显。在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下。该地区现已建成包括冶金、机械、建材、电子、化工、纺织、皮革等门类比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产业经济体系。建成了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一批综合功能较强,能较好带动相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城镇体系。

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从能源消耗看。在第二产业产值增长较大的同时,其对应的能源消耗比例也最大,其产值的增加是建立在较高的能源消耗基础上实现的。高消耗。高产值是现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如长期处于此发展模式之下。将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快内蒙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对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蒙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部分主要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近些年来各行业产值成连年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这与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了产业调整步伐。相继推出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入住有关。这为加快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部分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但在该地区追求经济发展,吸引企业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的企业也被引进了来。从短时间来看这类企业的引进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远超过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低质量企业的引入,即使资源产生了无谓的浪费,也使环境遭到了破坏,加剧了地区污染。要想摆脱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就需要培育新的产业链,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推动该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分析内蒙古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以便确定应当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选择了该地区的主要产业,通过对主要产业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产业,并为更好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建议。

(一)选择产业指标

产业指标以2010年统计年鉴为依据,包括:产业产值贡献度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指标;比较利税率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投资吸收率;投入创造的就业率;地区专业化率;成本费用率。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指标值。

(二)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表示

即,X=AF+ε(其中:x1x2,…xp为p个原有变量,F1,F2,…Fm为m个因子变量)。分析步骤为:第一步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第二步计算数据(xg)的协方差矩阵R;第三步:求矩阵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第四步:对相应指标进行分组并计算因子得分。

(三)新兴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篇11

小格局变成了大格局

北京服务业统计的阔步前进发轫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之时。在完善的第三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摸清第三产业“家底”也就成了难度系数最高的普查任务。是举全系统之力完成普查“一锤子买卖”,还是借普查之机从长效出发破解难题?北京统计人选择了后者。2004年9月,为了完整反映产业发展状况,北京市统计局将原来分散在普查中心、社会处、贸易外经处的服务业统计业务进行整合,新建服务业统计处,从而减少了由于口径范围、采集时间和计算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数据失真。也正是通过这次普查,北京形成了规范的服务业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客观反映全市服务业的状况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成立专门机构统领地区服务业统计工作,使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的全面整合。此举获得了国家统计局的肯定,北京也成为全国服务业统计试点地区。北京市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处处长李宏丽告诉记者,他们主要负责除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外的第三产业的统计以及旅游,会展,文化等产业统计工作。从2005年开始增加第三产业统计数据综合汇总、分析职能,使之真正成为第三产业统计的牵头部门。

“时来天地皆同力”,北京服务业统计工作乘全市第三产业强劲发展之势,业务也由分散走向了统一,小格局变成了大格局。2006年3月,服务业统计处与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服务业调查处实现了合署办公。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物流业等一批重点新兴行业的崛起,同年10月新产业处获批成立。市局服务业统计处,新产业处、总队服务业调查处在机构融合的新型工作模式下,共同完成北京地区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任务。现在,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县已成立服务业科,市里对区县工作也由“指导”变成了“领导”,通过制定全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从源头保证了数据质量。

据悉,目前北京不但形成了服务业、运输邮电业、物流业三项专业制度,并在全市范围内规范了数据审核,存储、提供等业务工作标准,还是最早实施第三产业规模以上单位全面调查的地区,3.5万家调查单位全部实现网报,占第三产业全部单位数的10%,收入比重达到94%。

开展业务敢为天下先

毫无疑问,如今的北京是一个以第三产业立都的城市,其比重分别于1995、1998和2006年超过50%、60%及70%,2009年已达75.8%。就在这“75.8%”里包含了城市经济中最前沿、最活跃、最富于生机的部分。它们又如何看得清看得明白?在北京统计人看来,这是做好服务业统计的一门必修课。

“新概念,新标准、新制度;开拓性、艰巨性、复杂性”――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邢志宏这样概括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特点,开展业务就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劲头。文化创意、物流,会展、动漫统计等业务不但在国内是首创,就在国外也是新领域。

四年前,文化创意产业首次写入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当中。决策部门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政策的制定自然离不开准确的产业数据的支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统计部门于规划提出的当年就着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北京统计人在对国内外相关标准系统分析研究和广泛征求政府部门及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确定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范围,并最终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2006年12月13日,作为首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一项内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和发展情况正式对外,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专职服务业统计处室成立的短短几年间,他们还先后制定出现代服务业、生产业、信息服务业的统计分类标准,以及会展业,物流业的统计办法,为全方位多角度跟踪北京新产业发展的脉动提供了可靠的统计基础。更可贵的是,这些新产业研究成果没有沦为纸上谈兵,而是被应用到季度或年度监测当中,定期为全社会提供大量一手产业数据。

创新还体现在北京统计人所开展的多项专项调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市级有关部门的需求,他们曾先后完成了快递服务业,网络文化、体育产业等专项调查,填补了这些领域缺乏全面、系统数据的空白。那么这些新“动作”是否只是一时的“跟风”之举呢?新产业处处长张小洁并不这么认为。她说,“我们每开展一项新的调查,绝不是炒概念。调查方案都是在广泛研究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并在反复调研基础上完成的,既要具有前瞻性,又要具备可行性。”就拿近期完成的影视动画和网络游戏专项调查来说,他们先后听取了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等6个相关部门意见,还走访了联众、完美时空等10家典型企业,才确定了最终的方案。比如,在调研中企业提出应当设计反映网络运营方面的指标,因为运营是动漫行业的主要业务活动,且北京有大量从事网络运营活动的企业。他们就在调查表中设计了“网络运营、销售收入”、“游戏款数”等指标。

统计服务无止境

服务业统计所面对的是气象万千又生机勃勃的各行各业。从事这项工作的统计人始终在思考如何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富有成效。事实上,他们也正在用追求卓越的统计服务践行着这种思考。

2008年的夏天当整个城市都在为奥运盛会沸腾的时候,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会同市旅游局却在为监测奥运期间的旅游业情况而忙碌着。8月1日至25日,从市到区县、乡镇街道的统计人员放弃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欢乐节日,全力投入到监测工作中,最终确保了1200余家旅游企业通过专网100%上报数据。监测成果《奥运对应期内北京奥运旅游监测总体情况》获得了副市长丁向阳的专门批示。北京政府统计系统还是全国惟一承担旅游业统计的统计部门,按月度的星级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市场运行情况已经成为旅游企业把脉行业动向的重要参数。

去年一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服务业发展的挑战,北京统计人更下足了功夫。市局、总队启动了交通运输业旬报及重点服务业企业月度应急监测工作,加强了对大企业生产经营现状、问题的信息搜集和情况反映工作力度,这些举措对于监测经济波动期间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效果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还组织开展了第三产业收入数据季节调整分析工作,尝试在第三产业季度分析中增加数据的环比分析,为准确判断复杂形势下的运行趋势,特别是反映经济变化的转折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篇12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三市,区位优势独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目前,就产业基础来说,该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体系已初步形成;工业初具规模,机械、纺织、汽车、化工等已成为主导产业;农业比较发达,是江苏省的重要水产品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筑业较为发达;旅游业特色鲜明;同时,海洋产业在部分领域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仍存在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布局缺乏统一规划,港口和城镇的产业发展缺乏互动,而且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关联度不大等问题。本文就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进行详细研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有关产业研究状况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陈 燕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仍较为落后。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着层次偏低,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优化产业结构是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国内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阐述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江苏沿海地区依然是省域经济的“洼地”和全国沿海经济带的“短板”,就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高起点制定产业规划,创新江苏沿海产业带发展模式,减少同质竞争,错位发展优势产业,优化工业结构与布局,培植与发展主导产业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三次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三市,区位优势独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目前,就产业基础来说,该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体系已初步形成;工业初具规模,机械、纺织、汽车、化工等已成为主导产业;农业比较发达,是江苏省的重要水产品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筑业较为发达;旅游业特色鲜明;同时,海洋产业在部分领域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仍存在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布局缺乏统一规划,港口和城镇的产业发展缺乏互动,而且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关联度不大等问题。本文就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进行详细研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有关产业研究状况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他的著作《美国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经济学》是该领域的经典。而投入产出法是当前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使用最为普遍的分析方法。

西蒙・库兹涅兹深入地研究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对经济变化的一般趋势进行研究,得出“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六大特征。

新产业区理论通过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因。该理论认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相联系的经济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二)国内相关研究

郭克莎和王延中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特点进行探讨,结合产业投入与产出结构,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及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状况,并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分析法,指出三次产业间的资源流动以及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蔡亚轩通过SWOT分析方法,从目前江苏沿海产业的多层面入手,指出该区优势主要在于资源和区位,而薄弱的产业基础制约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情况下,应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集中产业布局,推动建设生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颜银根运用SPSS软件分析,找出了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认为江苏地区沿海应当增强区域合作,并利用优势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发展海洋产业、滩涂海水养殖业、特色农业、港口物流业、新能源和生态旅游业等,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入全球产业链,最终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发展。

国外学者的研究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对完善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他的著作《美国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经济学》是该领域的经典。而投入产出法是当前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使用最为普遍的分析方法。

西蒙・库兹涅兹深入地研究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对经济变化的一般趋势进行研究,得出“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六大特征。

新产业区理论通过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因。该理论认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相联系的经济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二)国内相关研究

郭克莎和王延中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特点进行探讨,结合产业投入与产出结构,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及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状况,并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分析法,指出三次产业间的资源流动以及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