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时间:2023-05-31 08:35: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教育教学叙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

篇1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课堂的建设核心就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定相关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使高中生学习数学不仅能够在高中阶段使用还能够在未来的发展生活中应用到学到的知识[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情景创建,将学生生活中经历转变到学习中,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思维来体验生活,能够形成对身边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例如在学习高中《函数的单调性》一课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举例,保温瓶内的水温,汽车行驶的公里数、家庭每月初到月末的用电量、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将生活中的经验转变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数学教学的思考过程,将数学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来,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建立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将过程、情感体验、知识摆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就是要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形成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态度。这就需要老师在高中数学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对于情景构建,数学生活中的体验具有相当的价值观和学习情感态度,重视数学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具备数学精神,学习意识,运用数学生活让学生能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体验形成数学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在课堂建设中落实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就是在继续教育课堂建设过程中,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教学。第一情景创建教学,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去引入问题,培养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态度。在创建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运用数学思想进行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第二进行创新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原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积极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过程,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或者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推动学生对数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第三利用好课堂上的问题,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和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对基础的问题不断探索和研究,学习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建设过程中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相结合,发挥出数学教育的真正作用。

四、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68-01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从理念到教学实践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也要发展改进。转变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等等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高中数学教师还应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诸方面的情况,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高中数学教师还要在自己的课堂中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2.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人类学家鲍亚士在《原始人的心理》中指出:"人类行为和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系统."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我觉得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良好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当学生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

2.2 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表达的信心和勇气。

2.3 教师要自觉地走下"神坛",在课堂上宽容、理解、体贴学生,用爱的阳光照耀每一名学生。

2.4 让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3.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兴趣来源于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因此,应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我编拟的一道问题:沛县汉源中学计划购进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在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认识,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素质教育从革除应试教育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弊端出发,积极倡导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摒弃过去应试教育中把学生时时处处都看成是被传授、被解惑的对象的陈旧教法,过去本来是有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知识就是力量"变成了"知识就是负担"。现在,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讨论探究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课堂中,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讨论问题,讲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究求知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传授。

篇3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青少年身上,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学校应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在高中地理有限的课时内,我们不应只限于传授给学生传统的地理知识,而应该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中心任务。它更加有效地符合人的学习认知规律,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力资源含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征在于以人的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资源观及相应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追求人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承接了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功能,更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重点体现在:

2.1 学会认知,追求科学的精神。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知识含量达到目前丰富的程度,并仍以爆炸的速度在迅速增加和发展,传统的未成年期的教育已不再能满足个体一生发展的需要,新的事物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的认知能力,而它绝不局限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兴趣,学会认知是个体发展必须的能力,是教育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认知的必须能力,也是教育的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已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对个体客观认知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学会做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知的目的还在于实现其掌握社会实践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对个体实践能力的要求。

2.3 学会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持续发展观。而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特征在于和谐共处。它既要受教育者学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又要学会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学会生存。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目标,但由于世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分配的不平衡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存在,由此引起的竞争和压力也将持续存在,学会生存对我国受教育者来说是必须的,也是长期的。

3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做法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光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更多的在课堂上学不到、看不到、听不到的地理信息。笔者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或办地理小报,相互学习交流,直接参加到活动中,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很好。

3.1 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3.2 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3 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4 组织学生收听收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电视、广播,了解世界发展的现状,联系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让学生分析得失成败,从而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诸多活动中体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才干。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5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目前在我国一千余所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都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在编程语言上,与本科院校类似,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选择了C语言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首门编程学习语言。高职教育的目标及侧重点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一线工作岗位,应该具有熟练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基础较差、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但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然而,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c语言课程,仍然沿用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围绕课程自身的体系展开,总体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既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Project)一词为学校教育学术语,是指学生独立选择和探讨主题,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这一系列有阶段性程序的时间发生过程。项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开伯屈克(W.H.Kilpatrik)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部分或全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完整人格发展的学习方式,旨在使学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获得项目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调查的专业覆盖的岗位群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并以此设计项目,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协作,通过教师讲授、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对课程知识的构建。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C语言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1.项目设计

课程以“成绩管理系统”作为教学项目,“超市管理系统”为辅助项目,在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成绩管理系统”分为――项目菜单设计、学生成绩的输入与计算、项目菜单的选择执行、项目的整体框架设计、项目中数组的应用、项目中指针的应用、项目中自定义数据类型、项目中学生数据的存储与重用8个子项目分任务进行教学。各个子项目以1到4个任务为驱动,围绕完成任务设计必备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解,使学习与应用融为一体。通过学习的深入逐步完善程序的功能,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程序。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也可以自己增加新的模块,使程序逐步完善、实用。

通过“成绩管理系统”教学项目,培养高职学生计算机编程基本思想、编程基本技能及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级培养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和特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和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2.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以下7步:

第一步,确定项目目标。教师根据预设好的项目(先总项目后子项目)引导学生立项并形成项目单,明确任务、学习目标, 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鼓励学生自选项目;第二步,项目需求分析。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由项目组长组织完成需求分析工作;第三步,项目任务分解、分析。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将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描述各任务详细功能划分模块,分析各任务间的相互联系,提炼出各任务对应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填写教师所给的项目任务单。这期间教师要给予恰当的引导,确保项目分解合理。最后教师给出正式的任务单,项目组对自己的任务单和教师给出的任务单进行比较,并确定任务单;第四步,项目计划。项目小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人员分工、估算活动时间、调整活动顺序,最后制定项目计划;第五步,项目实施。项目小组分析任务单,学习相应的知识,根据项目计划进度完成项目任务;第六步,项目测试。采用合适的测试方法对项目进行功能测试,并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最后形成项目报告;第七步,总结及项目评价。

3.评价方法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考试重点考核与实践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期末综合成绩=考试成绩(40%)+项目考核成绩(50%)+出勤率(10%)。

项目考核成绩为各子项目考核成绩的综合成绩,项目考核更注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考核方式主要采取教师评价学生、小组互评、小组成员互评、学生答辩等形式。项目考核从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知识点的考核,学生参与情况的考核,项目报告考核,相互沟通、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六个方面进行。

三、小结

项目课程突出了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任务来引领学生学习需要的理论理论知识,使理论从属于实践。实践证明,在C语言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展创新改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

记叙和记叙文的起源在没有文字之前,从我们的祖先结绳记事、图画记事、刻契记事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说记叙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早有定论,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应遵循形象思维的原则,高中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既丰富又成熟的阶段,记叙文是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很好的手段。同时现在的课改又把记叙文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更投入更轻松,更能把握课文内容,领略范文的精妙,从而达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记叙文定义及其突出特点

1.记叙文定义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人物传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突出特点

首先,记叙文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作者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包含在中心思想里。中心思想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含蓄间接地表露出来。

其次,记叙文有独特清晰的思路。围绕中心思想,安排材料,依据一定线索设计文章脉络,排列段落顺序。记叙文思路分为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纵向思路的记叙文是以时间先后的顺序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为线索安排材料。

最后,记叙文的语言比较自由,不像诗歌讲韵律,但比较形象、生动。另外,记叙文反映的内容还要求真人真事,不像小说那样可以虚构。

二、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记叙文教学的体会

1.加强记叙文训练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

记叙文教学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种训练文体。这种文体以写人、记事、描景、状物为其内容特征,以叙述、描写为其表达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记叙文教学历来占有很大比重,非记叙类文章中也有记叙成分,鉴赏、评价、感悟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教给记叙文文体知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并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片断训练或作文训练,对学生帮助很大,尤其是描法。按内容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等。有了对这些手法技巧的熟练运用,再读记叙类的现代文阅读学生就有了理论支持。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记叙文训练,这些技巧就只能靠老师的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同时学生平时阅读的文章多以记叙类为主,有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也能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特点,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文字的水平。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尤其是以下几类现代文阅读:(1)对人物未知命运的推测,对故事情节的推测和想象等;(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含义及作用;(3)鉴赏、感悟文学作品能力;(4)推断、联想、想象等创造能力等题型帮助很大。

2.通过记叙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面临世界范围内“知识爆炸”、“知识经济”的新形势,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联想与想象是创新的基石,而通过记叙文的写作练习,培养、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在尽管作文体裁是多方面的,尽管高中作文是文体不限,但学生写都是以议论文为主,而把话题写成议论文的路子很窄,立意思路甚至语言往往大同小异,比如写和挫折、持之以恒等内容的作文,学生往往联想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及张海迪的故事,往往概括完故事加几句议论抒情。所以看学生作文总易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因为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议论文与学生的思维判断分析能力关系密切,议论文虽也需联想和想象,但联想很多都停留在由此及彼的浅层次上。而记叙文则与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关系密切。记叙文的联想更丰富多样,而且记叙文的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不管是写人记叙文还是记事写景记叙文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多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直观的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经常需要的是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每一次专项片断训练或整篇作文训练都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发掘和提高。

3.寻找审美光点诱发学生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应该是客观的对象,而应该是自我的情感。记叙文教学中应诱导激发学生对记叙文作品的审美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可采取设计审美议题和寻找审美光点的方式。

设计审美议题就是指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审美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几个审美题目,让学生鉴赏评析时自由选择。寻找审美光点,美存在于记叙文的构思、情节、故事、景物、人物、技巧之中,如果不善于或者不能寻找出审美光点,就不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要对美的媒介有美的体验,必须具有美的审视力。施教者只有重视知识的多层面指导、多角度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巴金的散文《灯》,从“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起笔,就以灯为线索,由眼前的“几点灯光”引起追忆和联想,写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灯的故事。这一个个的故事都离不开黑夜与昏黄色的灯光。这夜是无边无际的漆黑一片,它是全文的主色,而这主色,也正是对当时国统区的黑暗的真实写照;昏黄色的灯光虽然朦胧,但在无边无际的黑色的衬托下,却又显得那样明亮,它无疑给身处黑暗中的人以光明和希望。作者正是运用了黑色和昏黄色所形成的色彩反差,使作品中所写到的每一个关于灯的故事都得到了升华。在教学中应以这种色彩的描绘作为审美光点,不仅要启迪学生深入体验审美创造的流程思路,而且要引导他们深入文章深层的美学世界,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写作技法和艺术真谛。

“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文体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技巧。记叙类文章在学生阅读生活中占很大比重,甚至在人一生的阅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现实的教改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新的方位、新的视角来研究记叙文的教学,实践记叙文教学。

篇6

语文教师要能够把“教文”和“立人”有机融合为一体,既要教好文又要立好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要能够做好。这道理谁都懂,但在具体的“教文”过程中,大家往往都更多地关注明处和大处,而忽视细处和一些惯性的东西,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似乎表现得更为严重。常言道,教育无小事,育人是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语文教学的确该高度重视并抓实做好以下一些细节了。

一、教学生及时查词典

当下,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学生的课桌上几乎看不到词典了。一问,不是没有买就是忘记带了。这绝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可谓有学生处几乎皆如是。严格地讲,这不能怪学生,要怪也只能怪我们语文教师重视不够。如果我们都能够要求学生必备词典,并总是在课堂上让他们及时查查词典,现场、自主、独立、生态化地解决一些疑难字词,局面也许就不会这么尴尬了。尤其是一些文言词,教师若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猜读它到底是啥意思,而后再让学生查词典来印证,其效果肯定比教师直接讲要好得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中的“引”字,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蔺相如不愿意与廉颇直接发生矛盾冲突,他会让车怎么走。学生一般都会猜到“要躲开”、“调转车头”之类。之后,再让学生查词典来印证,他们往往会欣喜若狂,信心大增。长期这样做,学生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做事能力、自主精神和主动人格也会随之慢慢发育并提升。事实上,一旦充分享受到这种成功和快乐,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学生总是忘带甚或不买词典了。现在的字词教学,多是“难读字汇集”“多音字汇集”“易错字汇集”的“集装袋”和“ABCD”式的练习了。这好像是方便了学生,强化了基本功练习,实际上直指应试背景下的死记硬背和急功近利。就好像冷冰冰的作业流水线,没有一丝温情,甚至没有一点儿人性。这种字词教学方式,不仅在根本上违背语言文字的习得规律,更是拒绝生命的参与,剥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和发现的权益,扼杀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考试时做对了题,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还是照样读白字,写错字,说不规范的话。道理很简单,就是他们从未主动地用心去查阅、发现、理解和记忆,根本就没有在自己的生命里打下烙印,完全是在无奈地应付考试。我们都知道,人们饥饿的时候才会更主动地找饭吃,才会感到吃饭更香,学生读课文遇到了文字障碍,自己查词典,用心去发现、理解、记忆,进而把课文读得通顺、深刻,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时,教学生这样做也是最生态、最人性化、最符合语言文字习得规律的。长期坚持这样做,对学生语文学习必然益处多多。当然,这样讲,并不等于就彻底否定“难读字汇集”“多音字汇集”“易错字汇集”之类。笔者只想强调,这些“汇集”之类最好是学生曾经的自主学得,且早已深深打上了他们生命的烙印,而绝不是“外力”硬塞给他们的。前者所成就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生命体,后者则只能压制出被动应付的奴性人格。

二、教学生实打实地做好课堂笔记

说起做课堂笔记,现在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几乎有一种隔世之感。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早就被一些“改革者”批臭了,甚至一提起来有的人就会打心底犯酸。其实,这种认识很偏激,也很有危害。课堂笔记终归还是要做的,不仅要做,还必须得认真、扎实地做好。我们反对过去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直接、干巴巴地抄给学生,生硬地进行灌输,但绝不等于说就不要这些教学环节了。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对这类问题的结论,要么由教师用“光电”手段来处理,要么就由师生对话取而代之,要么干脆就由学生一通“自主合作探究”而不了了之。一堂课下来,闹闹哄哄、忙忙乎乎,花花哨哨地折腾一通,学生却往往没什么实际收益。理解、概括、提炼、整理,这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读书、学习都十分需要,是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和训练的,而且训练的主阵地也只能在课堂。然而,今天的语文课堂却总是让人很失望。实际上,师生对话交流、合作探究所得出来的原生态结论,如果不能由学生实打实地概括、提炼、加工、整理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教读就没多少意义了。这个实打实的操作过程,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真过程,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历练的真过程,是绝不可绕越甚或取消的。问题要一个一个地思辨、分析、探究,结论须一字一句地认真斟酌、推敲、概括、提炼、整理,整个过程师生都要尽心投入,尽力而为。

三、教学生用心掂量口头回答问题的词句

现在的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口答之后,常会是一片“很好!”“很棒!”之类。其实,现实情况往往并不一定是真的如此,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廉价表扬而已,旨在渲染气氛,把课做得更“精彩”。其实,学生到底把问题回答得怎样,大家往往都心知肚明,暂且就不论了,这里只想谈谈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别人咱不提,就是笔者自己执教的课堂,也常是问题多多,如学生的答题语言不够准确(甚至很不够),不够到位,不够利落,不够充分,等等。对此,教师绝不可自欺欺人地用一片叫好声来掩盖,必须要认真、及时地加以订正,耐心地教学生用心掂量口头回答问题的词句,使语言更合理、规范、顺畅。因为师生课堂上的对话交流绝不能仅止于信息交流、认知沟通,更应该是一个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所关注的不仅是问题解决得如何,更应该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得到了实在、到位的训练。例如,笔者教读《琵琶行》时曾问学生:“‘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两句诗中的“明月”有什么作用?”有学生答“表现琵琶女的悲伤,衬托了江水的凄寒”,还有学生答“抒发了作者对琵琶女婚姻不幸的同情”,也有人答得几乎不沾边儿的。这应该是课堂教读的常态,一点儿都不稀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来对待,是点头称是甚至叫好,继续新的教学内容呢,还是听而不闻,自演自唱呢?当下的课堂,对这种情况,我们往往既看不到教师作口头订正,也见不到师生间的口头商定,更不见同学间的自主订正。笔者是这样做的:耐心地与同学们商讨如何做到用词准确,如何讲究句子的表述顺序等。如,“表现”“衬托”“抒发”这几个词都不准确,应改为“烘托”和“流露”等。最后师生一起商定该这样表述:这轮明月的描写烘托了江水的凄寒和琵琶女孤寂、痛苦的心情,也流露出了诗人对琵琶女婚姻不幸的深切同情。因为,这两句诗中的“明月”并不是在衬托什么,而是在渲染和烘托一种氛围和心情;同时,诗人的情感只是借这样的描写流露出来的,而不是直白地抒发。再有,“氛围”感染了琵琶女的“心情”,诗人的情感也是因境而生的,所以表述时必须得讲究因果逻辑,保证语有伦次。最后,同学们人人都亲笔订正,一点儿都不马虎,那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认为,课堂上学生口答问题可以用口语,也不宜太书面化,更不必做得那么完美。这话说得有道理,也符合教学常态。但笔者还是坚持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适时与学生商讨并纠正问题结论的表述,最后由学生认真地把结论订正在笔记本或课本上,应该是“必选动作”。过程可以口语化,可以生动活泼一些,但结论必须做到准确、流畅、规范。如果我们平时都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这些“必选动作”,客观地讲, 在很大程度上语文课堂教读已经失掉了它应然的价值。当今的学生,其母语表达能力之所以越来越令人担忧,根子就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大都不务正业,或者说正业务得不够好。要知道,这个“正业”是绝不可能由其他学科教师来替我们务的。

四、教学生自批自纠课后练习

篇7

二、积极主动抓配套。为改善村民住宅条件,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近几年来拆除了137个零散村庄。按照镇区总体规划,我们积极主动配合扬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安置小区。金山花园小区一二三四期工程共建30万平方米住宅楼,已全部安置到户,五期工程20万平方米安置房基本竣工,第二安置小区玉带家园20万平方米安置房顺利封顶。镇区道路、水、电、供暖、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基本配套,实施了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XX年创建江苏省卫生镇时,我镇建成了垃圾中转站,配套了15个垃圾房、20个垃圾池、250多只垃圾箱。今年以来,垃圾中转站运转正常,6辆拖拉机每天清运垃圾,32人的保洁队伍早晚各清扫一次,保持镇区主干道和小区的清洁,每月清理垃圾240吨。金山花园一村、宜民小区、曹桥、八里、薛巷等村出动200多人次参加环境整治,实行长效管理。

篇8

一、引言

虚拟语气这一语法内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由于语法规则比较复杂,学生需要记忆的条条框框较多,需要针对不同的语言环境做出灵活应变的东西也比较多,所以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虚拟语气的特征,全面有效的帮助学生总结规则,并通过适当的练习指导学生加以应用,最终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

著名的语言学家Brumfit提出的Communicate-Present Language-Drill Practice-Communicate模式,即交际-呈现语言点-句型操练-再交际的模式。运用这一模式教学,不是把语言点孤立地呈现,而是运用语言点进行相关的交际活动。引导学生用交际的方式向授课内容过渡,对语言点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应的句型操练。学生掌握了该语言点后,教师创设情境,再进行交际训练。这个模式通过多次的强化之后,达到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虚拟语气教学实例

根据Brumfit的教学模式,笔者对虚拟语气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1. Communicate交际环节

T: Do you know who the man in the picture is?

S: Yes. He is Superman.

T: Exactly. What can Superman do?

S: He can fly. He can save a lot of people even the whole world.

T: Right.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Superman?

S: If I were Superman, I would help those people who were in trouble.

首先,展示“超人”图片,引出话题“超人能做什么?”“如果你是超人,你能做什么?”通过交际情境的问答,让学生了解虚拟语气是一种非真实情况,表示一种假想的情况或主观愿望。

2. Present Language呈现环节

这时,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呈现If虚拟条件句的三种情况,让学生注意语法规则,发现与不同时间事实相反的虚拟条件句特点。

Now 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I find some of you are whispering secretly, if you paid more attention to your study, you could make great progress.(与现在事实相反)

Yesterday we had an English test, if you had been more careful, you would have got a high mark.(与过去事实相反)

The next day we will have a day off and go to climb the mountain, if you were to buy a pair of sport shoes, you could feel more comfortable while climbing.(与将来事实相反)

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语言现象归纳规律,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

时间 从句 主句

与现在事实相反 助动词 be用 were

实义动词 do 用 did would/should/could /might +do sth.

与过去事实相反 had done would/should/could

/might+ have done sth.

与将来事实相反 did / were

should do

were to do would/should/could /might+ do sth.

3. Drill Practice操练环节

学生对虚拟语气结构理解之后继续进行以下操练:

Teacher: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on the lottery?

Student1: I would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f I won the lottery.

Student2: I would give 50% money to the Hope Project if I won the lottery.

Teacher: What could you have done if it hadn’t rained so hard yesterday?

Student3: I could have played football if it hadn’t rained so hard yesterday.

Student4: I could have had the basketball match if it hadn’t rained so hard yesterday.

Teacher: What should you do if he were to call you tomorrow?

Student5: I should tell him what happened if he were to call me tomorrow.

Student6: I should invited him if he were to call me tomorrow.

通过反复操练,让学生对虚拟条件句的三种基本情况熟能生巧并能够融会贯通。

4. Communicate再交际环节

学生基本掌握了虚拟条件句后,可以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新的语法结构交际训练。例如:我收到了好友的一条短信,好友从外地来锡,请我四点半到机场接她。可是现在离四点半只有半小时了,走出去打车肯定来不及了,这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话来表达焦虑呢?

Teacher: I wish I could fly as a bird.

Student1: I wish you could run as fast as possible.

Teacher: My friend suggested that I (should) drive there.

Student2: My suggestion was that you (should) drive there.

Teacher: It’s high time that I should leave.

Student3: It’s high time that you left quickly.

Teacher: If only I had a car!

Student4: It’s necessary that you (should) have a car.

本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交际活动的强化和拓展延伸,可以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积极讨论,参与课堂,教师适当的点拨拓宽语法知识,使学生能把这些语法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三、启示

从虚拟语气教学实例反思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教师极需改变传统的“机械操练式教学”。合理使用交际法进行语法教学,创设一定的生活或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学习和探究中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地掌握所授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法教学应思考如何源于生活,真实性赋予语言生命,回归语用,关联性有助于语言内化。通过听说活动,多样性提高语言能力,关注学生,主体性赋予课堂活力。在高职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运用交际法策略,使语法教学不是费时低效,而是生动有趣、省时高效。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老师意识到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为改变传统语法教学沉闷的“填鸭式”,教师应当学会运用交际法策略,自主创设情境,并把握好趣味性、真实性、交际性的原则。在交际法策略中学习语法,学生能够获得语言输入,并通过在交际中运用语言,在语言输出中完成语法形式与功能的转换。

从虚拟语气教学实例看出教师以生为本,充分运用交际法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应多研究教材、多研究学生,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语法、体验语法、运用语法。

参考文献:

[1]Brumfit 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don University Press,1984.

[2]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阮莲菊.交际法在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篇9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由高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确定了“技术应用型”的中心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技术培养奠定基础的,而技术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处于中心地位。

一、高职生在实践中的学习

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是指在工作现场或学院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践情境中,通过实践方式进行的学习。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麦科姆教授(M.Mccohn)说:“教学中学生成功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实践是主要的,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训练学生职业技能,这是学生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学习过程的重点是PBL(Problem-Based Leam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又一关键。”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实践性学习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不仅因为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比较少,而且意味着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缺乏足够的控制。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现代服务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的基础作用;表现为人文知识的广泛应用,如文化传媒业、旅游业中人文知识的重要作用;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如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会展业、房地产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地位。这些能力在课堂学习中是无法获得的,其获得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学习。

囿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至今仍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在实践中学习的弊端。

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仅仅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实践教学对师资、设备、基地建设和产学合作等硬件要求很高,所以投入不足、实训设备老化等问题,就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超前性较差;缺少足够数量且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影响现场学习和训练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权重。

2、社会、企业参与不积极

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徒制和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如英国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德国则采用典型的学徒制,其实践教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但主要实践教学活动在企业进行(每周3-4天在企业学习技能,1-2天在学校学习)。学徒制和工学交替加大了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比重,增加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和机会。而在我国,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高职教育追求人才培养“零适应期”的目标存在矛盾,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因此,我国实践教学虽也注意发挥企业作用,但尚未真正过渡到“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阶段。

3、兼职教师数量少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乐观一点估计也不会高于2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兼职教师数量少,不利于实践教学做到“三个贴近”。

三、构建高校实践教学的模式

1、构建校企合一的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以往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的束缚,主动走近用人单位,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对企业所需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这不仅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不足的矛盾,而且能使学校与企业都得到“实惠”。

(1)院系应根据企业对所需人才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措施,大大减少了过去教学计划制订脱离实际需要的盲目性,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深入的进行。

(2)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可以派有理论知识、有实际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讲授最新、最实际的知识;学校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借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工程素质。高职院校借助这种“学研产训”结合的形式,可建立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3)在校企联合办学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条件、生产设备,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真正接触到生产实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一”培养的人才,熟悉本企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他们的实际技能较强,到企业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这部分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成长较快,很快便可成为企业的骨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在德国,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更是经济界的事情。因此,企业为了自身能够得到更好的劳动力,非常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有了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就不只是教育界一厢情愿的事了。在美国,地方行业(企业)的参与度极高,他们把绝大部分的劳动力培训都寄托于社区学院,无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

2、构建校内外“学研产训”一体化的实验实训模式

校内校外“学研产训”一体化的实验实训模式,即指行业、企业支持高职院校,为高职院校提供实验、实训的场所和师资,这也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因为实验实训设施和场所需要大量的投资,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力还不雄厚,社会集资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借助有关企业的条件完成或部分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就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

如德国高等专科学院(FH)采取的“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就源于德国的“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其最大特点是,企业除了是学生实习场所外,还是办学主体之一。企业提供实践教学的经费、师资、设备设施、管理、考核等。可以说,企业是德国高职实践教学的灵魂,没有企业,就没有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

3、构建校企“学研产训”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高校的科研,不仅仅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承担国家和企业的大工程、大项目研究,解决我国广大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中存在的大量应用性技术问题,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取得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是其应该重视的课题。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面向行业、企业,增强自信心,主动到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这既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增进相互了解,又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学校、企业的科研平台,能拿出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科研成果。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在合作企业孵化或实现成果的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的科研成果则直接为高职院校的校办企业所用,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己拥有的GPS技术,开发出了在森林资源调查、物流管理、旅游、车载导航、国防建设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带电子地图的掌上卫星导航定位仪”,在2002年的高交会上,该成果正式与浙江民营企业集团001签约,共同投资组成普泰科技有限公司,学院以技术作价入股,占30%的股份,对方投入11300万元,占70%的股份。

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组织和鼓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教师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构建校企“学研产训”一体化的产品研发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与价值规律,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供求关系的矛盾运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力量,也是高职教育走“学研产训”合作教育之路的最根本的动力来源。

篇10

程序教学模式是一种发源于美国的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个别化教学模式,1924年第一台自动教学机器诞生,设计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普雷西。20世纪5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对程序教学进行理论论证,提出了“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思想,按程序化教材不同的呈现方式,程序教学主要分为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序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种类型,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一反应一强化”而形成的行为。一种复杂的行为,可以运用简单的行为由逐步接近、积累的方法联结而成,程序教学有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种教学程序:直线式程序由斯金纳首创,他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连续小步子,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学习时循序通过:分支式程序由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首创,其结构分为主支和分支,学生先沿着主支学习,学一步测一步,正确就进入主支下一支,错误就转入分支各步学习,提高后再回主支继续。

一、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中程序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

从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的设置开始,“程序教学”就一直贯穿在整个钢琴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的步骤与方法、教学的测评与监控等等,无一不体现着程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规律,“程序化教学”以其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理念一直指导着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教学,其特点鲜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也一直被沿用至今,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中程序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大致如下:

(一)直线式教学程序的运用

直线式钢琴教学程序以课本式程序教材为内容,以由浅入深、不断积累为理念,以分步实施、循序通过为方法,以实现钢琴教学的相关目标为目的。因此,直线式钢琴教学程序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时段性、连续性特点一直体现在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教学之中。

1、时段性

时段性是指在特定的钢琴教学时段内所完成的相关教学指标,当前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时段性特征体现在全程性、阶段性及课时性三个方面。全程性是指教学全部过程所有指标的总和,它代表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阶段性是为了完成全程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分步、分段的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课时性即是在阶段性目标指导下的更细的直线式钢琴教学程序的划分单元,时段内的每一步骤都关系到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循序通过一直以来是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时段内教学指标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2、连续性

目前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课程一般采用课本式程序教学类型,这种类型以程序化课本教材为内容,其教材本身必然体现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程序化理念。因此,在当前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钢琴技能的掌握,都体现了程序教学模式的连续性,理论知识的教学遵循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不断深化,而钢琴技能的学习也遵循从容易、单一的技术入手,而后不断复杂化,最终实现所有技能熟练的综合运用。

(二)分支式教学程序的运用

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课程由相关的知识、能力指标构成完整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内各个目标模块又涵盖着若干目标要点。如此生成的结果,即形成主支(母系指标)与分支(子系指标)互为关系的分支式教学程序,分支式教学程序在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大致如下。

1、主支

现行的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的目标体系涵盖了钢琴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钢琴作品的理解、分析与鉴赏,钢琴教学法等四大模块。目前的作法是,把每一目标模块作为一母系指标——主支,由主支生成各分支(理论知识单元、弹奏技术分类等),再由分支作为下一级的主支生成更小的分支,每一主支都凸显出明显的目标性与内在的逻辑性,和直线式教学程序一样,遵循每个主支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是其主要方式,分支式教学程序区别于直线式教学程序最大的不同是:它在主支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对其进行支持与补充的相关分支材料。

2、分支

“分支”的存在是分支式教学程序的最大特点。分支作为对主支材料的补充,当学生完成主支某一阶段有困难时,自动转入该阶段的分支进行补充学习,完成后再回到主支。正如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本科目前知识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或某技能无法完全掌握的情况,教师都会自觉地利用其他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或补充增强某单一技能的训练。其实,这种自觉的教学行为已经不自觉地运用到了程序教学法中分支式教学程序的相关理论。

二、程序教学模式在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改进

(一)建立准确清晰的“程序”化观念

高校钢琴程序化教学中之所以出现了诸多问题,关键就在于理念认识上的模糊,教师和学生虽然不自觉地使用着程序教学的方法,但都对这方法本身缺乏理性的认知,因此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要全面掌握程序化教学模式,并将其正确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必须建立准确清晰的“程序化模式”理念。钢琴程序教学模式的观念构建,除开前文的相关论述之外,还应了解该模式构建的两大理论基础:

1、“行为与条件反射”的理论

斯金纳的“行为与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和条件反射分为应答性和操作性两类,而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钢琴弹奏作为一种典型的操作,其形成过程就是学习,而强化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两个方面,正强化来自成功后的激励,负强化来自失败后的刺激。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体验:一个技术难点的攻破、一种知识的获得、一部作品的理解、一首乐曲的完成……这时,主观的满足和客观的认可形成激励而产生正强化作用:反之。主观的失意与客观的批评形成刺激而产生负强化作用。虽然强化来自于正负两个方面,但目的是一致的——会激励(刺激)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保证程序教学的正常运行。

2、“复杂行为由简单行为联结而成”的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复杂行为由简单行为联结而成”的观点是程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理论基础,钢琴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行为”,单就技能方面来看,一首作品所涉及到的各种演奏技术形成各种简单行为,在完成好各种简单行为后,在大脑的支配下将其连结成作品演奏的复杂行为(当然,这其中还要包括对作品主题、内容、情感、风格等等的理解和表达)。由此可以看出,作品演奏是一种复杂行为,各个技术环节是简单行为,复杂行为是简单行为的目的,简单行为是复杂行为的保障,程序化教学模式正是建立在这个观点之上的。

(二)编排循序渐进的“程序”化教材

在程序化教学模式中,按程序化教材自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程序化教材的编制中应注意:①作品安排由浅入深,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⑦后一步曲目尽量涵盖前一步曲目的技术要求,以达到复习和巩固的目的:③分支钢琴曲目材料的必要性。分支式程序比直线式程序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拥有更多的分支材料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巩固:④作品类型的多元化和均衡性。

(三)建立符合程序理念的评价机制

在根据“程序教学法”设立的自动教学机器中,学生对每一步的练习题都要作出回答,经检查确认正确后,才可进入下一步学习。由于钢琴教学的艺术性,很难设计出自动教学机器进行机器教学。但在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机器教学”思想设立出符合程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期同样达到教学机器“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教学评价以在集体课上演奏的方式、分层次或批次进行,该评价在学生完成了程序化教材某一步骤的学习后进行,如果这一步骤学习的完成情况良好,演奏就是一种增强物,学生可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如果不好,演奏就是一种更正的方法,按上文所举程序化教材的系统,学生自动转入“钢琴作品整体顺序”程序化教材分支学习,或转入“每首钢琴作品涉及技术要点”程序化教材学习,模式中“完成一步才能进入下一步”的机制自然而然对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跳过程序无限拔高的现象起到了遏制作用,且教学评价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钢琴技能和演奏心态的培养都能得到促进。

(四)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程序化”的运用

现行的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主要有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个别课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相对而言集体课和小组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念使得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都能得到“程序化”的运用。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

1、集体课

集体课应先于使用程序化教材,程序教学理论观念应该利用集体课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教学模式,掌握程序化教材的使用方法。这样学生才能顺利的进行程序化的自学。基于钢琴教学操作性强的特殊性,“钢琴基本弹奏技术要点”的教学需要采用集体课的形式,教师按编好的程序教材逐次统一讲解,每次课提供仅针对该课讲授弹奏技术的曲目材料供学生自学,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在理论上掌握好各个技术的弹奏要点,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曲目弹奏的实践,同时亦对高校音教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具有促进作用。此后的自学过程,即可按编制好的钢琴教学曲目程序教材进行。

2、小组课

程序教学模式要求利用统一编制的程序教材,学生自己安排进度进行学习,这种理念构成了使用小组课教学的先决条件,将层次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以小组课的形式同时进行教学,不仅降低了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师的教学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同一组的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个别课

篇1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操作远离生活实际,难以实现技术的应用和迁移,从而导致教学走向单一的技能操作。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技术的舞台,打破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打造师生共赢的高效课堂。

例如,在讲授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一课时,笔者了解到,虽然学生家中基本安装了宽带网络,但大部分学生对安装网络以及设置无线路由器等操作不了解。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分组提供网络教学设备以及微课等教学资源,供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及时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牢固地掌握了知识。随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其中涉及的网络基础知识、实践步骤,交流教学心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了网络技术的重要性。最后,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了下节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家庭无线路由器简单防蹭网的设置方法。课后,很多学生都会主动学习相关网络知识,自主操作实践。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在技术需求环境中认真思考、钻研技术难题,并主动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展示才华。

精选时事,引发技术价值思考

技术需求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领悟技术的价值及功能,让他们在操作与使用中深度思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信息安全及信息伦理道德的内容,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教材中的案例,学生一定兴致不高。而高中生比较关心时事热点,喜欢参与时事热点的讨论。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信息技术教师选择合适的时事热点作为案例,往往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信息安全》一课,之前在暑假期间发生的电信诈骗案“徐玉玉案”震惊了全国,这不正是由信息安全问题引发的悲剧吗?于是,笔者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向学生展示了“徐玉玉案”的报道,引起他们的关注;然后,利用由公安机关对电信诈骗嫌犯的真实监听录音,向学生展示电信诈骗的常用伎俩,让学生对电信诈骗加强防范;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安全漏洞在哪里、应该怎样防范等问题;最后,组织学生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使其对信息安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技术并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和操作。本课通过对时事案例的研讨和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技术原来每时每刻都影响着自身的生活和学习,这样他们自然有了探索技术的欲望和合理使用技术的责任感。

强化任务设计,激发技术操作需求

学生的技术需求不能够完全依靠自发产生,还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任务激发其外在学习动机。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任务分解。虽然大任务有助于锻炼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任务,可能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要将大任务分解成可操作的小任务,并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不同的小任务,从而逐步完成大任务。二是,任务具有扩展性。任务设计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即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

例如,在“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一章中,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题为“校运会”的任务,结合学校校运会,让学生处理参加活动时的照片、音频和视频,并将一组组活动的场景连接起来组成一个主题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主题任务单通过基于“主题”任务的探究,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仅要设计出有梯度的任务,还要注意“脚手架”的使用。在教学“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这一章时,由于涉及软件较多,笔者采用搭建脚手架的方式开展主题任务教学,在每个任务后都有简单的操作提示,水平较差的学生根据提示也能完成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提示中,要围绕技术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软件,并从操作中感受技术的相通性,了解软件使用的一般方法,进而能够举一反三,并最终实现技术的迁移。

交流汇报评价,技术展示显魅力

篇1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学生们在朗读能力上一届不如一届。虽说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分数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儿的现状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只考字词、阅读、作文而从来不涉及朗读,所以为了不耽误工夫,考个好成绩,干脆省了这道“手续”。然而 经常放声朗读不但不影响语文成绩,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培养很强的语感,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内在语文素质和气度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以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并综合学生们的语文朗读现状,提出几点正视语文朗读的意见。

1.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朗读的有效性

2.1 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2.2 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2.3 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朗读的基本要求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一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多、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我们不仅要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去朗读,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这是需要花一定力气的。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该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表现的感情也作适当的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句子的主语、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表示颂扬的、赞叹的悲壮慷慨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示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示怀疑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示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句子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秀丽的景色的内容,激烈的对话,含有快活、愤怒、恐怖等内容的要读的缓慢。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读出风采。

4.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要开展的生动活泼,富有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恰当地方法。

4.1 教师范读,学生循声朗读。

4.2 背诵朗读。这种方法是通堂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如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等。

4.3 欣赏性阅读。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适用于朗读难度较大、较长的文章。

4.4 表演性朗读。适用于较强表演色彩的文章。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朗读,学生们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也较好。

4.5 模仿播音式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很有气势的论说文,如《谈骨气》等,让学生们模仿优秀的播音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学生们会很努力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