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5: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色彩教学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本课亮点
(1)师生互动成为教学的主要状态
蔡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物与图片,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民间美术色彩的基本特征和搭配方法。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长期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定会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2)有效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笔者曾在类似课题的教学中发现,中学生会普遍认为民间美术的色彩很“土”,因此,要想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中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是颇有难度的。而蔡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淘宝”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色彩探秘”“我是民间小艺人”等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认识,不仅消除了学生的排斥情绪,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做了铺垫。
(3)拓展延伸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在当今多元化时代,各门艺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极其普遍,民间美术的色彩语言对现代艺术也有着重要影响。蔡老师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简洁而有效,通过对现代服饰、包装、建筑作品的欣赏,启发学生认识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对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切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改进建议
教师在讲解“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时,强调“过去民间艺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身边能够找得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显然,蔡老师在这里把外因“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当成了主要原因。这是值得商榷的。教师在讲解民间美术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时,应该强调民间艺人在创作时祈福迎祥、求吉避凶、驱邪禳灾的美好愿望和民俗心理才是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开朗、乐观的情感需求,民间美术作品才会出现对比鲜明、颜色饱和、富有生命张力的色彩特征。从整个课堂结构来看,只有在这一问题上理清逻辑关系,接下来的“色彩探秘”环节才显得有必要和富有意义。
在“色彩探秘”环节的一系列活动中,蔡老师都是从正面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民间艺人的配色方法,这样显得过程和方法单一、思维平淡无奇。如果教师在某些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能打开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仅能丰富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探究民间美术“高纯度”的配色时,教师可以用电脑软件将原有的图片处理成低纯度的效果,与原作的高纯度效果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两张图片的比较,能够发现低纯度的作品不能给人带来吉祥、热闹的感觉,由此就会更清晰地认识到“民间艺人在配色过程中善于运用高纯度颜色”的主要原因。
点评二(金燮玫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读完该课教学案例,我感觉这是一节朴实、扎实而又“接地气”的美术课,其中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一线美术教师吸收与借鉴。
1.可取之处
(1)问题的指向性明确,教学活动紧扣主题
该课以“淘宝激趣”导入课题,围绕“民间美术的色彩给人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民间美术的色彩效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三个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特征后,便直奔主题开始“色彩探秘”,进一步理解和探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知识。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等五个方面着手,通过对比欣赏和巧妙穿插民间美术配色口诀,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民间美术不同的色彩搭配形式、手法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教师再以民间玩具小毛驴为例,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民间美术的配色方法,用一系列追问把学生的感知和认识落到实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最后,教师请学生用所学的民间美术配色知识给布老虎、小泥鸟、土家族织锦的线描稿设计配色。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内容充实饱满。
(2)注重联系生活,品味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
本课教学内容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教师以从生活中收集的民间美术作品、身穿的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月饼、粽子包装盒上的民间美术包彩的运用等为例,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配色规律,并向他们传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美化生活”的概念。穿插其问的民间艺人的配色口诀不仅读起来幽默风趣、朗朗上口,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多种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方法和审美特征,品味了其文化内涵,提高了鉴赏能力,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关注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注重探究性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特点,教师在对比欣赏图片、分析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时,通过提问、追问、释疑等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去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如,在讲述苏绣《双鱼图》时,教师提出了“采用了怎样的色彩搭配方式?”“有冷暖对比吗?”“有面积对比吗?”等问题。在学生回答“有”之后,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还有别的对比方式吗?”并出示色彩图版,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值得探讨之处
(1)学生作业内容、表现方式略显单调
虽然案例中呈现的几幅学生作品图片配色确实有浓浓的民间美术气息,但是,都是用彩色水笔平涂的,表现内容局限在老师提供的三种线描稿中。而七年级学生学习过一些色彩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涂色技巧,因此建议教师不妨在学生作业环节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将题材内容再拓宽一些,在工具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更灵活一些,如,以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工具表现色彩的明度渐变效果,教师略加示范即可。作业也不一定局限在作业纸上,可以将线描稿做成挂盘、挂件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作业效果,也更好地体现出美术学科的视觉性。
(2)更多地关注学情,适当地调整教案
当教师提问“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时,学生答不上来很正常,因为他们的生活离民间美术还是比较遥远的,而教师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建议教师在这里不如将问题暂时搁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渗透些民间艺人的生活环境和表现工具、材料等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考虑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方式的同时,更好地领悟它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就会有话可说,本课也会显得更为丰满。
点评三(朱成斌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研室)
本课教学突出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知识与创作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知识结构呈现完整,教师注重教学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特别是利用一些民间美术色彩运用的俗语、口诀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些色彩搭配的方法或法则,便于学生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从教学反馈来看,基本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但是,笔者认为,该课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在此提出,与同仁探讨、交流。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得不具体
“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学科知识的学习态度;树立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这个目标显得有些大而空洞,游离于教学之外。目标主体(学生)应该通过学习能够关注生活中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变化,主动用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知识去改善环境。
2.民间美术的欣赏感知不够
美术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理解和创造的过程,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本课教学缺少对民间美术作品整体欣赏感知的过程,而直接进入“色彩探秘”环节,这就显得生硬了些。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因此,需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民间美术视觉盛宴中,去感知色彩的搭配、体味民间美术的审美意义。单凭几件民间美术作品,难以体现民间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3.问题的呈现不够合理
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就提出:“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特征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回答其形成的原因,效果可以想象。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只好自己作答。而教师对民间美术之所以形成艳丽、饱和、明快、热烈等色彩特征的解释是:“民间艺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身边能够找得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这使得他们在创作时不受真实事物色彩的束缚……”这解释的只是客观条件,而不是客观原因。这些色彩特征,除了视觉规律以外,主要是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审美观念、民俗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放到综合探究环节去让学生讨论思考。
4.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不够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引发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表现背后文化内涵的思考”。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难点并没有突破。教师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仅限于对色彩知识的解读和搭配方法的说明,以及冷暖对比、明度对比、面积对比等,而没有就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审美观念、文化观念等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讨论。
5.课型特点不明显
本课在教材分析中将课型设定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而该课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呈现到作业要求等,都没有体现“设计·应用”课型的特点。如果按“设计·应用”课型去设计本课,可能会是另一番情景。
点评四(杨慧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振兴路小学)
该课教学中,蔡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精彩的图片和实物,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地展示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知识,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会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方法。
但是,教师在课堂中似乎还是讲得过多了。教师不妨由“导游”转变为“导演”。比方说,在“淘宝”游戏中,教师出示了民间美术作品后,可以再出示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色彩上的对比,这样,学生就会对民间美术的色彩有进一步的感受。在“色彩探秘”环节中,教师不必提冷暖色的问题,因为这个知识点,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了,而“冷暖对比”这个配色方法如果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说出,也许效果会更好。在引导学生归纳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法时,教师在时间上和方法处理上显得太平均了,简单的知识点应一带而过,而不易归纳的知识点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启发。如果教师多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的话,相信学生会自己归纳出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
除此之外,建议该课还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头脑风暴法
要想启发学生的设计别出心裁、有自己的特色,头脑风暴法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例如,在本课的“综合探究”环节中,教师在分发给每个小组小毛驴玩具之前,可以出示一个空白的毛驴形象,用小组竞赛等形式,针对“如何采用配色方法”的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扩展,不断回忆或产生配色方法,然后,再出示小毛驴实物做参考。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美术批评法
对于本课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肯定不同,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批评的方法来唤起学生各自的审美体验,并将其融入各自的创作活动中,表现出个性特征。
点评五(张千梅安徽省巢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1.可取之处
(1)对比教学法的运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鲁迅先生曾说:“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本课的“色彩探秘”环节,蔡老师从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黑白等方面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创作中的配色原则。这种对比教学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通过色彩对比,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让他们在对比中思考、分析、欣赏和探究,发现并总结出民间美术的用色规律和显著特征,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接地气的民间口诀,概括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美术配色口诀,这些口诀的引用,让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例如,蔡老师在讲“色彩纯度”时引用了“红间黄,喜煞娘”来说明民间艺人善于运用高纯度颜色进行搭配;在讲风筝的用色很火爆却又很协调时,引用“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的口诀来点明民间美术在简洁明快的基础上追求强烈刺激效果的用色原则;在讲面积对比时,引用“造物开天窗.不然闷得慌”来形象地说明面积对比的审美法则;等等。这些民间的配色口诀,正是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的精华。教师将这些口诀巧妙地穿插在具体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分析中,与对比教学相得益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也掌握了民间艺人在创作中的用色原则。
2改进建议
(1)教师在“色彩探秘”环节,能否出示一个色相环,这样可以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有关色彩的主要知识。一看到色相环,学生就会想起三原色、对比色、邻近色,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等知识,这对后面教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会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电许能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
(2)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所给的拓展范围可以再开阔些。民间美术的范畴很广,教师可以选取民间美术的代表种类,如绘画、雕塑、玩具、服饰、剪纸等,以及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和对世界的影响,真正拓宽学生的视野,引领他们以传承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点评六(王道文安徽省滁州市第六中学)
仔细研读该课教学案例,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与体会。
1.本课亮点
(1)注重直观感受,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和作品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等五个要素,加深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在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的环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凸显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改进建议
纵观整节课,教师在讲授“高纯度”的概念时,举了一个往鲜橙汁中兑水或可乐的例子。虽然这个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但它与这节课的基调不太相符。教师倒不如直接用准备好的颜料做一个演示,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颜色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此外,教师在“我是民间小艺人”环节中,没有做示范。教师在给学生发线描稿之前,应结合前面讲授的知识先做一个示范,提醒学生上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建议学生采用怎样的配色手法来完成上色,这样,就能减少学生在上色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提高课堂效率。
点评七(毛晓芳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中学)
蔡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学习兴趣,读起来亲切自然,让我深受启发。
1值得学习之处
(1)精彩、新颖的导课环节,能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兴趣与期待。本课导入环节,教师展示的聚宝箱瞬间提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也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踊跃上台,拿着教师收藏的—件件宝贝时,既初识了民间色彩,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2)整堂课教师以民间美术作品为依托,以师生交流、问答的形式展开教学,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在引导学生观察民间美术作品色彩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基本方法: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等等,针对性强,收效显著。
(3)蔡老师在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适时副入一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例如,在讲色彩纯度时,老师用在100%的橙汁中兑入水或可乐这个例子,形象又生动地说明了色彩的纯度,便于学生理解。
(4)在“我是民间小艺人”环节,教师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时,发放了线描稿。这既节约了课堂的时间,又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色彩搭配的练习过程中去。如果先让学生画图然后再进行涂色,教学效果就会差一些,毕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勾勒一张线描稿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2值得商榷之处
(1)本课所用的图片应当精选。蔡老师可以选择更多门类的民间美术作品图片作为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色彩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民间美术的不同门类。比如,在拓展延伸环节,那些粽子、月饼包装盒上的图片可以换成一些更具民间美术韵味的手工艺品的图片。这样,学生在尝试了色彩搭配之后,欣赏一些令人惊艳的其他民间美术作品,印象会更深刻,结果也能更精彩。
(2)在讲冷暖色对比时,教师的提示有点过度了。其实,红、黄是暖色,蓝色是冷色,初一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说出来。因此,这里的师生对话略显多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说出答案。
(3)在“黑与白”环节,教师请学生齐读了一段民间美术配色口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我认为这里出现这个口诀有点突兀,它和“黑与白”的这一内容关系也不大。因此,建议将其移至“综合探究”环节,在学生交流小毛驴玩具的配色方法后,再让学生读口诀,这样能为他们接下来进行色彩搭配练习做铺垫。
点评八(李胜凯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简洁、教学程序规范、教学语言朴实。教师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是一节成功的美术课。
1.可取之处
(1)利用已有知识感知民间色彩
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认识却不多,这从教学案例中学生多次出现的“困惑、答不上来”中可见一斑。匕年级学生在小学六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色彩常识,虽然对这些色彩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刻、系统,但足以帮助他们学习和理解本课内容。蔡老师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本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色彩探密”环节,从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对比等已有知识点,向民间美术的搭配规律迁移,使学生在原有色彩搭配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知识的理解,把本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成功地转化为已有发展区。
(2)活用民间俗语解释民间色彩
本课教学中“红间黄、喜煞娘”“爆”“造屋开天窗,不然闷得慌”等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口诀,既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审美法则,又结合图例、民间玩具等实例印证了这些法则。
(3)在有效引领中体晤民间色彩
本课中所有的搭配规律都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由学生主动发现的,并及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教师只是适时用规范的语言加以归纳、小结,并用民间俗语佐助学生的成功发现。教师不因比赛而吝惜教学时间,课堂上“为什么”“再观察一下”“想一想”等教学语言,给学生的思考留有充足时间和空间,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新知识,深化了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并在“我是民间小艺人”练习环节中运用已学知识,体会美术学习成功的乐趣。
2.改进建议
(1)本课伊始,教师向学生介绍,民间美术色彩具有“艳丽、饱和、清新”的特征,而本课教学对“艳丽、饱和”给予了较多关注,对“清新”这一重要特征仅是通过一幅苏绣作品一笔带过,使学生对“清新”没有产生足够的认识,这在学生的作业中也有所体现,作业都是艳丽的,鲜有“清新”的作业出现。
(2)蔡老师整节课提供了六件民间玩具实物,PPT课件提供了悟空风筝、狮咬剑、双鱼图等几幅作品图片作为教学范例。悟空风筝、布老虎这两件范例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知识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精讲精析的特点,但仅看几幅图片能否开阔学生的眼界呢?似乎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在每个环节的知识点探究之后,欣赏一组同类型作品的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冷暖对比”“高纯度”等知识的理解,再在“综合探究”环节将“为每组发一个小毛驴玩具”调整为“每组发一个不同的民间玩具”,供学生观察、讨论,通过不同小组的汇报,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就能在精讲精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认识更加深刻。
(3)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意愿,但仍需教师的有效引导。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如布老虎,学生的作业底色几乎是红底黄花纹或黄底红花纹,而蓝色等底色的作业几乎没有,这是否受到老师“红间黄、喜煞娘”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学生配色的思维?如果在学生作业前,让学生观察、欣赏一组其他不同类型的配色方案或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这样,学生的作业一定会更加丰富。
点评九(刘文军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从教学案例文本和教学视频可以看出,蔡老师对教材的认知和理解很到位,教学过程张弛有度,有层次感,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运用民间艺人的口诀,有效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然,本案例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1色彩搭配方法的概括和诠释可进一步规范。“色彩探秘”环节中的几种色彩搭配方法(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在知识结构的呈现上不太严谨。笔者提供一个方案供参考。呈现如下:
(1)主要方法:冷暖对比(色相对比可能更合适);明度对比;面积对比。
(2)辅助方法:黑、白、灰、金、银。
2在“明度对比”环节,蔡老师选用苏绣《双鱼图》,让学生针对这件作品的色彩特点和搭配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没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反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在“猜”的游戏当中,学生费尽心思地“找到”了答案。笔者认为,这个环节甚至可以取消,教师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挖掘文化内涵。
《彩色的鸭子》是一首优美的叙述性散文,作者紧紧围绕鸭子的梦想这根主线,通过优美的词句、重复的句式、富有节奏的旋律,将鸭子的彩色梦想表露无遗。作品形象鲜明,紧扣主线,情节简洁,富有童趣和诗意。除了带给孩子丰富的文字美感、节奏美感和温馨无比的意境之美,最后的结局安排也让我们露出会心一笑。
本次语言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大班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文字美、节奏美和温馨无比的意境美;了解并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知道梦想不能全部实现,但也要快乐生活。
(二)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简单事物之间的关联变化也有所了解,能依据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经验进行扩展想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感知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和感悟力。
作品虽好,但作为大班教材使用,还需要适当修改,原因有二:
1 相对大班幼儿而言,原散文结构比较松散,冗长,是AB、C、DB式的结构,考虑到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改为AB、CB式结构,便于理解掌握。
2 散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冗长,且句式规律不明显,不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适当修改,句式更为工整、有规律,还降低了难度,易于幼儿理解和诵读。
(三)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 能力目标:了解并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梦想不能全部实现,但也要快乐生活。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难点: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实验探究
二、教学主要环节实录
三、课后集体评析与反思
(一)优点
1 注重意境创设的有效性用温馨美的画面、柔美的音乐、富有情感的朗诵,为幼儿理解、感悟这篇散文,创设了一个诗意的情景;从形、声、情等几方面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去理解、欣赏、感受文学作品。
2 注重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幼儿的语言学习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挖掘学习内容是语言教学的好方式。以风车、彩纸、绸带为载体,化解难点,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感知其间的因果关系,帮助幼儿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
3 注重情感体验的有效性 本次教学活动,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三次提问:“你觉得鸭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帮助幼儿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快乐情感脉络。
4 注重回应反馈的及时性 注重倾听幼儿的回答,关注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回应和策略的及时调整。
(二)不足与反思
1 迁移运用中,切入点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幼儿探究操作环节较好地帮助幼儿学会了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而且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实现了动静交替:但在整个活动中,此环节犹如将在电影院看得十分投入的观众喊出电影院说其他事,然后再叫他接着进去看一般,对浸润意境之中的幼儿情感有所中断。如何既能联系实际,学习迁移运用新的知识点,又能保持住幼儿浸润于散文意境之中的情感不被中断,还有待于寻找到更佳的切入点。
2 欣赏仅仅是感悟这个作品的开始,应有更多的延续和融合。
【摘 要】不同学科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及教师在各个环节扮演角色基本相同或者大致相同。不同学科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各环节中的作为却有差别。笔者分析了案例教学各环节教师扮演角色,针对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案例教学各环节中教师的作为分别作一阐述。
关键词 案例教学;教师;角色;作为
多年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鉴于国内、国外教学实际条件和要求的差异,当案例教学传入国内,国内教师在充分借鉴国外案例教学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内教学实际,对案例教学在国内各级学校实施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探索,不乏成功的范例。
纵观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者的足迹,不难发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对实施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的认识基本统一前提下,对教师自身在实施案例教学各个环节中扮演角色、从事工作、担负职责的进一步研究、阐述不多。
借从事“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学机会,笔者试图从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选择、案例选编、组织讨论、教学点评、课后总结诸环节中教师扮演角色、所做工作、应负职责入手,探讨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避免不应有的失误,为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尽绵薄之力。
1 教学内容选择
翻阅“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科书即可发现,几乎所有章节都不乏教学案例,证明编写者的确是按照“应用导向”、“案例教学”[1]的编导要求编写该部教材的。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在所有章节教学中都安排案例教学,对教材中的案例往往只能做“例案教学”或教学例子加以运用。教师挑选什么样的案例作为案例教学内容或者说挑选案例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在挑选案例前应该做什么功课等?是案例教学内容选择时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清楚自己在选择案例教学内容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演好角色应该做的事情。此时教师如同影视剧导演挑选剧本。影视剧导演选择剧本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时代背景与要求、观众口味与需求、剧本感染力与艺术效果等,而教师作为“导演”选择案例教学内容的依据是:本门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提高课程教学成效的实际需要等。
以“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学为例。该课程是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注重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挑选教学案例前,需钻研财经新闻专业教学计划,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明了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在财经新闻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阅读分析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科书,确定教科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针对所教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确定选择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围绕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攻克与解决,选择方便学生学习、便于学生理解、能够激发兴趣、容易组织讨论的案例等,成为教师当好“导演”角色、选择案例教学内容要做的主要功课。
“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均在于教会学生写出较高质量的财经新闻报道。对教科书各章节比较分析后,笔者认为,调查性财经报道章节排在整本教材倒数第二章,选用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作为案例教学内容最符合学生接触财经新闻时间不长、实践机会不多的情况。调查性财经报道的内容,“扒粪者”深入基层、应对各种挑战的经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实生活中,各媒体有关调查性财经报道资料来源充足,方便学生查阅。对同一事件,各媒体不同形式、角度、深度的报道,方便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可以为后续的讨论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
2 教学案例选编
案例教学内容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案例选编工作。由于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众多,如果选编的案例文本不规范、不典型、不精准,案例教学实施就会功亏一篑,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效。教师在案例选编的过程中,担当的是“编剧”角色。
编剧是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人。编剧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改编。教师在案例选编中的“编剧”工作是改编。所谓改编,即将准备作为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改编成适合教学需要的文本格式,让案例中蕴含的理论问题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顺利突破铺路架桥,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直接挂钩。改编后的“案例文本不仅教师自己能把握,而且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2]。
在“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学案例选编过程中,教师作为“编剧”应注意:第一,按教学日历安排,教学此时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学生通过前阶段学习,已经初步掌握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方面基本理论知识,选择调查性财经报道实施案例教学,可以统筹前面所学理论,融入案例教学内容。第二,查阅与案例相关的所有资料,去粗取精,改编成符合案例教学需要、始终围绕教学主题的文本材料。第三,讨论题目设计为统筹学生已学内容服务,不能仅仅局限于案例。要求题目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回答问题的兴趣。第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做好讨论过程预判,撰写讨论中发生各种情况的应对文字材料,为正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做准备。
3 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阶段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导演”和“配角”,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角。
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主动性,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有深度的讨论。作为“导演”,要避免冷场、避免偏离主题、避免无休止的争论发生,有效掌控讨论过程,控制讨论结果按正确方向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配角”,需要向相声捧哏演员那样,用支持、赞扬的体态和语言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予以鼓励。用打岔、逗趣的体态及语言对学生讨论冷场、跑偏、斗气、无序状况实施铺垫、转折、撤火、理顺工作。
在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笔者认为采用“学生对学生——辩论与合作型”[3]讨论方式比较符合当前大班教学现状。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在课堂讨论前,要求各组在阅读教师提供案例文本基础上,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自行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挑选代表本组在课堂讨论上发言的同学,要求做好在课堂讨论发言PPT,在规定的发言时间里阐述本组的观点。各组代表发言后,进入自由发言辩论,教师在此阶段则适时进入“导演”或“配角演员”角色。
4 课堂讨论点评
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点评阶段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影视作品的“影评人”。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才是好影评人,不能因为有学生评价教师的评教环节存在,对学生学习讨论环节中的不足不敢提批评意见。
教师作为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影评人”,需要点评的是:第一,点评发言者发言中的独到见解,有创意的思路或者想法,并就其存在缺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点评发言者的发言思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否正确,在评判是否正确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或者是更好的真知灼见。第三,点评发言者针对案例发言中所学专业知识、理论运用情况,指出存在内容缺失、表述不严谨甚至思想观点错误等问题。
5 案例教学总结
根据案例教学各阶段实施情况,研读学生各小组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回归自己的原本角色,对本次案例教学进行书面总结。
在总结中需做到:第一,回顾分析学生讨论发言及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判定教学案例选定,教学案例选编,讨论题目设计中的成功与失误所在,分析案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是否解决。第二,回顾分析教师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言行,罗列出教师个人在讨论中的“导演”(“配角表演”)时机把握、“导演”(“配角表演”)位置把握、语言语气及声调运用等方面的成功与失误所在。第三,回顾分析课堂讨论过程中,全班学生的神情表现和关注度程度,判定学生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积极参与度,总结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主客观因素,为下一次案例教学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胡润峰.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Most of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ashion desig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arts students who have a certain art modeling foundation. But on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desig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re not . Most of thes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the art modeling and the drawing performance ability .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engineering students’ specific problems i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color and design .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reform and adjustment,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course for color and design ,faster and better.
Keywords:course for color and design;engineering students;explore
国内大专院校的服装设计大多以艺术类学生为主且具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而以工科为背景的设计专业学生不具备美术基础,在设计造型以及绘图表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体现在设计形态的表现与创作方面。设计训练也多以传统的手绘表现为主,尤其对于没有绘画基础,没有写生色彩和图案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趋向专业性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表现更难以浓缩和抽象甚至创造。
一、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色彩与图案课绘图训练阶段的难点与对策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设置的表现类课程,主要分素描、速写和效果图三个阶段。素描基础准备阶段;效果图是草图方案定型后的细化,也逐步被电脑效果图取代。由此,手绘色彩和效果图是最重要的手绘表现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式再现能力的最佳阶段。学生可随时以速写来记录构思的造型形态,而无需表达更适于电脑效果图体现的明暗、色彩和肌理等特质。而色彩与图案课程对于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主要体现在调色、配色、图形设计能力上。
1.从学习内容上看,色彩主要侧重色彩的基础调色表现、设计色彩搭配以及设计色彩创意,图案主要侧重图形的设计和装饰运用。色彩的表现以手绘调色为主,注重设计色彩的搭配性以及应用性;图案的表现以手绘线稿为主,注重图形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创意。学习主要通过作业的形式来进行学习质量的检测和评估,对于工科类学生的表现评判标准,应重点要求表现准确度与清晰度。准确是指色彩色相准确,图案的造型与结构关系明确;清晰是指色彩和线条表现。我们需强调学生在准确分析色彩与图案的运用上的清晰表达,避免过多追求作品的艺术性。
2.从学习方式上看,设计训练也多以传统的手绘表现进行,课堂实验课也基本以小的练习展开,以手绘表现为主,缺乏实际的训练与操作,使得理论和实际脱节。比如色彩在纸面上表现好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面料或者面料本身和绘图色彩相去甚远。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在课堂练习部分过于侧重培养学生的色彩与图案绘图表现能力而缺乏对学生的设计色彩与图案实际分析的能力以及具体应用的体验。应该从课堂训练的纸面效果逐渐过渡到以实物来体会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表现特点和设计特点。比如色彩配色除了手绘调色运用以外可以借助实际的色卡纸或面料小样来替代手绘颜料的纸面效果。而图案的表现则可以通过加强实物的临摹和作品分析来加深对造型的训练。
综上所述,针对学生在色彩与图案课程遇到的难点,其对策方针是三点:加强色彩与图形表现的准确性;注重实物操作的训练;注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综合表现。
二、针对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色彩与图案课”课程体系的设置
针对以上的要点与对策分析,调整学生课程的内容和步骤,分成三个阶段:
1.以临摹为主,练习色彩与图案表现的准确与清晰度
首先练习基本调色与配色方法;基本的图形造型基础。临摹色彩首先选用一些清晰和准确度较高的写生色彩和绘画色彩以及构成色彩,从临摹色彩中解决一些基本的调色方法以及色彩色相表现的准确性,以及色彩之间关系的一种把握和体会,切忌追求临摹色彩的艺术效果。
图案的临摹首先选用选择一些清楚细致刻画纹样图形的传统优秀作品作为临摹范本。由几何形过渡到自然形,由简单过渡到复杂,让学生体会到图形设计变化的特点以及再创造需掌握的要求。在临摹时,最好由教师选用一些经典的纹样图形进行具体的临摹师范讲解,使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既训练了手头的表现能力又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分心的能力,从中感受到图形设计的价值和特点。为之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2.结合实物进行色彩设计搭配与图案造型的创造与表现。
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色彩配色除了手绘调色运用以外可以借助实际的色卡纸或面料小样来替代手绘颜料的纸面效果。比如运用纸质或面料的拼贴,通过具体的材质色彩进一步感受色彩搭配的可实行性和可操作性,也更切实地体会到服装色彩设计所呈现出来的质感和特点。拼贴前,教师可先确认实物的准确性,之后再进行具体的色彩搭配和组合,并在效果上进行一定的点评和讲解。而图案的表现则可以通过剪贴手法加强实物的临摹和作品分析来加深对造型的训练,比如运用剪纸方法运用面料对传统的图形进行改良和创新,通过具体物的操作感受实际图案的特点和现代图案具有的新意,从而改变单一的手绘表现上带来的不自信和枯燥,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
3.实践环节的有效操作
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中对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应更多地让他们从实际中去感受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应用价值和设计特点,比如实际调研和素材收集,从而提升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找到学习和提高色彩与图案表现能力的方法。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以及一定的流行趋势等等,因此教师讲课、纸面上的设计训练只能表面上解决工科类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认知和体会,不能从实际根本上加深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体验和感受。因此本课程增加了“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与应用”课内实践环节,将色彩与图案与服装设计和市场流行等结合,并在授课中加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力求与实际密切接轨。结合一些实际的成衣设计案例将色彩和图案应用于服装设计以此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和实际服装设计色彩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图案设计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的服装设计课其打好了较好的审美素养和一定的补充作用。比如图案的创作与表现可通过具体T恤衫图案的设计运用来表现自己的创意和实用结合的特点。
针对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应该从他们具体情况出发,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教学不应纯粹强调和注重学生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训练的难点不同于艺术专业类学生,他们没有很好的写生色彩和图形的能力,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中对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应更多地让他们从实际中去感受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应用价值和设计特点,多一些实际设计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找到学习和提高色彩与图案表现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