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21:4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地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将地理事物和概念“乡土化”,促进学生吸收
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的教学诟病,是教师习惯运用凭空讲解或者纯粹讲述,将知识枯燥化,尤其是地理知识中一些复杂而抽象的观点、概念和规律,很多学生会“沦陷”在这些知识的枯燥讲述中,觉得地理晦涩难懂,其实地理知识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只要适当借助学生熟练的生活经验,将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概念“乡土化”,就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掌握与理解,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如在讲到地球公转所蕴含的地理意义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验证镇江地区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而讲到寒潮时,可以让学生以2013年2月份镇江市气象台的寒潮蓝色预警信号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寒潮是怎样形成的?蓝色预警与黄色预警有何不同?寒潮对当地农作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对生态平衡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应当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都能够唤起学生的乡土情结,也正是这种乡土情结,恰恰是学生最为熟悉也最为亲切的经验,将这种经验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和深刻。
三、组织多种“乡土考察”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土生土长”的高中生,简单而熟悉的乡土生活就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生存空间,学生内心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会让地理教学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乡土素材来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乡土考察活动,让这些地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和真实。如讲到城市化相关内容时,由于城市化是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个问题可能对于历史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在城市的城市人口、用地情况以及城市扩建等多种数据进行收集、采集,并制作成图像,让学生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图片、数据、资料对城市化有一个直观体验,然后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城市,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城市扩充发展的印象,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城市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如人口拥挤、土地荒废等问题,去思考城市化的“过度”现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将学生始终置于一个社会化的地理学习氛围中,这些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会在乡土考察的活动中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二、增加读图方法和技巧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地图的参与,教师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确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图方法或者技巧,让学生学会把地图中比较隐藏的重要因素发掘出来,为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地图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的习惯,要让他们勤用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要概括某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学生就要结合某个城市的地图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中国铁路的一些分布图进行有效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对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主要的河流和省市以及工业基地等给予有效的观察。此外,教师再配以精练的讲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结合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选准图像,使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通过读图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解答“中国地形”特征的规律时,就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学生通过与地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图像记忆,可以有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再如,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的西岸,根据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没有长久的冰冻,适合生长比较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的地理问题解答起来也容易很多,这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他们利用地图进行解决地理知识的动力。此外,在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运用图导法的时候要建立起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从而化难为易,有效地推导出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原理,促进自己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习题的选择是提高技能训练课有效性的前提
在技能训练课教学中,精选习题是最关键的。教师如果不注重习题的选择,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几点:(1)选择知识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精选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实现从特殊描述到一般法则的归纳,真正使学生学到地理问题分析的方法,完成“授人予渔”的结果。(2)练习易混易错处。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对有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对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对有些题目考虑不周,对一些原理和概念的适用条件不明确或疏忽,等等。所以,应加强学生对容易混淆、容易疏忽、容易出错的题进行练习。(3)习题设计要有层次。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加梯度。新知巩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综合,新知的引申发展与思考。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才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4)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难度过大的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习题的选择要把握好“度”。
三、除了以上两点外,要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技能训练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技能训练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地“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要注重教学的实质而不只是形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思考。即便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听明白课堂的内容,但是在下课后因为缺乏实质的操作,而很快忘记。高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就是让他们在课上课后以小组的形式真正去思考,主动去学习。首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小组成员要进行明确分工。这就导致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性格外向、地理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习就会表现得更加积极,而一些地理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习,因为缺乏主动性,当需要进行实质操作的时候就会置身事外,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小组合作教学的效率。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强化个体责任,从而形成组只之间的相互之间地依赖,保证每个学员能感觉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增强自信心。比如,在提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中,我们可以要求小组分别对黄土的“地貌、气候、土壤和生物”进行分析,然后得到水土流失的原因。各个小组可以带领相关的组织负责探究的活动,然后每一个组员可以分别去分析地貌、气候、生物、土壤等多个内容进行演化分析。其次,开设小组合作的方式,我们知道在班级中开设相应的专题讲座,其核心就是让组员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学习可以既产生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又能够懂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在小组开设讲座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然后认真去倾听对方的相方和意见,当对方说完之后,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真正做到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三、采用合作学习的好处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相比,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会增多,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平时上课,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当中如果没有安静听课就会受到相应地惩罚。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和同组同学的交流,交换各自的看法,然后综合自己的意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会得到真正加强。课堂中,老师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是合作学习中的“导演”,然后直接对话,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发表的一些错误学习方法,提出纠正和评价。
(二)有利于后进生的进步
后进生的转化向来都是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学校和老师对于后进生的问题的重视也相对不够,他们认为学校的中心其实把优秀学生培养成才,对于后进生则不闻不顾。这就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相违背。高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后进行进行学习思考,摒弃自己是一个后进生的自卑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随着时间的变化,后进行能够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真正含义,他们的成绩也可以真正好转起来。
(三)强化学生思维的训练
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找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模式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椐学生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同时运用已学的知识,对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对一章甚至是几章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求异的思维培养,让学生能够从给定的信息出发,然后让新知识进行强烈的辐射,产生系统性的知识,同时需要经常训练学生找缺点和挑毛病的能力,从一些貌似荒诞的观点找到一些亮点,从而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去思考。比如针对课堂当中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地理对交通路线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组团去了解当地的交通路线,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然后分析地理对交通路线的影响程度,对于当地的交通路线的建设有哪些更加好的建议。反省思维实际上批判性的思维,所以学生要学会批判,需要反省去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地开阔,保证学生能够灵活学习知识,见解能够更加深刻和新颖,所以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不是教师所创造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通过实际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回来做一个分析报告。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方式,教师也不需要对其批评,而是采用询问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加有信心地学习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闭门造车的思维模式。
二、借助地形图发展学生思维
以地形图来实现问题导学同样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也非常符合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征。地理课堂上学生们会接触到大量图片,很多信息都隐藏在图片中,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图片中的信息获取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判断。地理课程的很多知识讲授也是透过图片逐渐展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一直都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目标。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透过地形图以及一些相关的图像来实现问题导入,这对于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样会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效用。行星风系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行星风系是非常复杂的地理现象,很多同学对于这部分知识在理解上都存在一定障碍,对于相关的很多实际问题也不知道应当如何解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能看懂示意图那么就能够极大的化繁为简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让学生思考: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辅射量如何;垂直方向大气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空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呢;北半球高空气流在由赤道上空到极地上空的北上过程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上空变为西风;大气不断聚集在该纬度垂直方向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等。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能够结合具体的地形图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学生们对于这部分知识自然会有十分牢固的掌握。这充分体现了地形图在进行问题导学时可以发挥的显著功效,这也是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多名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中获得独立的感觉,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对家长、教师的学习依赖性、生活依赖性.帮助学生长大,帮助学生从不独立到独立。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上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许多学生站到黑板前面板书演讲,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尤其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好、内向的学生更为有效。经过在高效课堂中日积月累经常性的锻炼,学生的胆子逐渐大起来,心理逐渐坚强起来,以后在公共场合也不会胆怯,从而会鼓足勇气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2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沟通,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学会和谐沟通是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的小组建设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平台、群学互动结对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氛围。
1.3可以教会学生拥有更多的宽容。
学会宽容,学会接纳,世界才能成为美好的世界。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里的小组建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势必会产生矛盾与分歧,学生之间经常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每一个人都树立团队精神,学会谦让,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就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宽阔的胸襟。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具体实施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具体流程为:备课———编写导学案———(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课前准备———课堂复习———课堂小展示———课堂大展示———课堂检测。
2.1备课环节。
教师要把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备课的重心从研究教学内容、教的方法向重点研究学生学的方法转变,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投入更多精力。加强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具体要求:第一,备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再创造。既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建构教材。第二,备课要从学生出发,预料学生会在哪里出现问题,哪些知识点可能是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就要在这些知识点上多下工夫。第三,备探究的问题。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2编写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导学稿的内容一般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学内容;展示内容即探究的问题部分;检测内容;拓展内容等。编写人由备课组长在2到3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前2周集体备课前交备课组长审核,再在集体备课的时候集中大家的智慧对编完的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达到使其更加完善的目的。
2.3分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下的学生自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把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小组讨论中去。在自学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要求老师做好自学评价,以评促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适时点拨指导。
2.4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时,教师要在上课前全收或者部分收学生自学后的导学案,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批改完上课前要发下去。各小组长检查物资准备:双色笔、课本、导学稿、记录本、文具等。教师在预备铃响的时候,就要到教室,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5课堂复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复习环节,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给出问题,每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也可以用导学案的形式印发,期间教师也可以进行作业讲评。时间大约3—5分钟。
2.6课堂小展示和大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小组长组织“;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出来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展示阶段的时间一般安排30到35分钟。小展示时,小组长负责导入语、连接语、询问语和进行补充。
问题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探索。由此对于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认知特点。学生在突破疑点时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思考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层次,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
2.注重学生体验加强学生对地理的亲切感
新的地理课程提供了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一点,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丰富地理课堂大有裨益。因而教师在设计探索性问题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出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想探究和发言的。学生有思路、有想法、能讲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把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能让学生觉得地理知识就蕴藏在自己的生活中,增加学生对地理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
二、巩固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1.巩固性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激趣性
巩固性提问是对重要知识点的再现过程,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目的,因此巩固性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让学生想参与问题的回答和思考。只有学生参与到了这个教学环节中这样才能起到巩固的作用。教师设计巩固性提问要避免直来直去的复习性提问,尽可能的把问题设计的新颖别致或者将问题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当中。例如我在教学经常应用各种谚语成语,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表示什么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寒”———表示什么天气“;沧海桑田”体现什么地壳运动“;稳如泰山”“、坚如磬石”从地质学观点上讲,正确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观点去判断,正确吗?这样的提问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活泼,不仅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愉快而积极地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地理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是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以学定教”的新课堂模式,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和掌控。教师个体也难于应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体。新课程标准要地理课堂达成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意义备课备学生的要求之下,工作量陡增,教师要完成备课、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以及应用分析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刻,发挥团队协作,进行集体备课,深度挖掘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将地理知识进行要点化处理和条理化整合,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好学科教学、学年教学与阶段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2.要点分解,明确分工
翻转课堂有别于微视频教学,不再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入视频以烘托教学氛围,达成某一知识点教学的手段。要实现翻转课堂课程知识的体系化,开发团队必须全员参与并进行明确分工,在集体教研基础上完成知识要点的分解。通过知识要点的分解,实现一节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考点等梳理透彻,排除冗余繁杂的不相关信息干扰,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开发团队,正尝试将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每一章节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要点化处理。在教学内容要点化分解后,结合教师团队的个人特长和对知识点把握的熟练程度,分工“承包到户”。
3.科学录课,讲练结合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其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依据高中生认知心理规律,翻转课堂使用的每一个教学微视频,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若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每一视频录制,都应做好精细的规划和准备,用词用语要规范,教师讲解精练到位,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地理学习潜能。视频录制,除呈现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分析,更要有配套的训练题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检测。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团队围绕高中地理必修一已开发一批较成熟微视频,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充实中。
4.综合反馈,不断改进
为实施“翻转课堂”,很多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视频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视频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翻转课堂下的教学反馈和互动。笔者所在单位已得到网络公司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完网络课程后,及时完成网页提供的选择题、判断题(教师预设),完成测试后系统自动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学生可通过学习群组(网页群组或QQ群),与教师、同学实现网络实时的学习互动。课堂的对话和讨论,教师要做好精心准备和全面的预期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要成功,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当然,这样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教学要点深入分析、教学视频制作不断进行打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模式可提炼成示意图(图3),该模式架构除需要教师的钻研、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提升,学校在硬件建设和资金保障上不容忽视。
二“、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
1.现代化———“新常态”生存的必备技能
这是青年教师较老教师无形的优势。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手段,青年教师在接受和掌握上应能快人一步,使用没有“代沟”。CamtasiaStudio是一个非常好的微视频制作软件,笔者所在团队从接触到录制出第一个微视频课,只需一天时间。IT技术的革命,手机、iPad的不断革新,各类地理类或可以融入地理课堂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笔者目睹常州特级教师李万龙运用iPad的一个应用MeteoEarth给学生讲述气旋、反气旋,实时的气流运动、云层展示,给学生震撼的效果。笔者也曾用Stellarium给学生演示北极点附近星空的视运动,直观逼真。青年地理教师勇于和学生一起“玩”现代化,运用现代技术武装地理课堂,实现课堂翻转,让地理课不再“土气”,何愁没有“市场”?
2.校本化———“新常态”生存的立足之地
为地理课堂教学视频打上学校的Logo,无形中吸引自己学校的学生;为地理课堂打上自己班级的Logo,则能牢牢抓住班级学生。这是最直接的校本化。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可以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每当讨论遇到滑坡、泥石流该如何紧急避险,总能引发学生热议,而对学校所在的平原、丘陵区会否发生滑坡、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也能引发学生深思。类似的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地理课堂就是生活课堂,地理课堂就是学校应该讲的课堂。
3.乡土化———“新常态”生存的环境保障
将上述校本化放大,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掘乡土资源优势,让翻转课堂的地理课更加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样可赢得学生青睐。例如,江阴恰好是120°E,建议北京时间改为江阴时间的提议得到全体听课学生支持。江阴亚热带季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人们的饮食以稻米为主,农产品需求量大,几千年的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有其突出的社会经济优势;工业发达,城市、交通用地多,农业的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又制约着传统农业发展。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江阴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在“工业反哺”之下茁壮成长。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农业一章结束后到现代农业园实地参观考察,学生一届传一届,都想感受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 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 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 。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 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 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 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 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 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 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 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 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 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 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自身感官,更清楚地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所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地理知识更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缩短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创新和完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我国区域划分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资料,并分组讨论。其次教师用生动的多媒体图片展示我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同时不出课堂就感受到自然资源的优美感观。学生通过查看地理软件、读图表、分析对比,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并且找出形成地理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成就、问题及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相当巨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现有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地理知识敏感度不高的问题,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够看得见,又能够摸得着,还能够唤醒对日常学习的愉悦感,展现出其对学习的影响,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日常地理知识。可以说课堂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件主动、快乐的事情。如讲解陆地环境的组成中的陆地水时,可以让学生于课前对陆地水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做一个利于讲解的设备,将大地的环境完全照搬到课堂教学模拟器中,这里还需要对水资源进行分类讲解。分类讲解陆地水的供给,如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极雪融水补给、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另外还有冰川补给等类型。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情境教学的优势。课堂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实现因材施教,有的高中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更偏向于文科,有的学生则更偏重于理工科,地理课程既有文科内容又有理工科内容,能够使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完善日常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增强日常教学效果。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看,课堂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及地理原理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发挥课堂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使高中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增强,不仅需要将高中地理知识更完善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要将这些高中地理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让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这样才能促使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增强。
综上所述,课堂情境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改善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使高中地理教学变得更具体形象。对于学习高中地理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增进他们对抽象地理概念的理解,改变他们在课堂中被动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状况,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地理知识到主动学习地理的转变,通过使用课堂情境,发现课堂情境教学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增强日常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让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从课堂情境的应用效果看,其在未来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作者:饶粤飞工作单位:中山市东升镇高级中学
低层次的追问,大多使用陈述性知识,学生只需要查阅资料后稍作思考就能发现答案,思维挑战小。而高层次的追问往往需要建立地理思维模式,处理更复杂和综合的问题,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原创性的综合评价才能得出答案。有的教师虽然提出了综合型问题,但追问过细,许多思考过程都省略了,不仅降低了问题难度,也让学生单纯跟着教师思考,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达到“追问”的初衷。
(二)“追问”缺乏目标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追问的主题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教师往往把追问演变为一连串的问题,容量大,跨度广,不仅没有围绕关键知识,没有明确的思维发展脉络,也失去追问的价值。
(三)“追问”缺失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当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次课堂教学。虽然教师在授课前都有详细、丰富的教案,但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各类小插曲,在问答环节中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或给出奇怪的答案。这些意外情况往往会打乱原有的教学安排,所以很多教师把这些视为课堂中最大的干扰。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坐下然后请其他同学帮助回答,当提问较难时也常常使用自问自答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没有及时回应或没有反馈的机会,错失了教学的机会。
二、地理课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在备考过程中都能预见到大部分的授课难点,也会花时间设计问题,对于授课内容和知识点十分熟悉,从而主观认为学生也应该比较熟悉,从而预留给学生回答的时间减少。就像在知识抢答竞赛中,由于选手对主持人的问题已了然于胸,所以当主持人陈诉完问题,选手就能立刻回答。另外,教师缺乏追问的技能,大部分教师对地理课堂中追问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有些教师接触到更多的是教学理念及教学理论,对于追问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太多关注,也缺少对课堂追问的训练和反思。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追问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方式,因此学生也会对追问产生一定影响。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失去主动探寻知识的乐趣,追求知识变得被动而功利,课堂积极性差,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喜欢以课本的教条回答问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状态,导致教师思维反应迟缓,也就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开展教学追问。地理知识的储备、地理思维的建立、地理素养的形成都在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地理教学的日积月累中。对地理的边缘化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基础就不够扎实,在学习高中地理时,大部分知识又逐渐被遗忘。学生往往由于知识薄弱无法回答追问,继而教师在追问中更倾向于思维含量低的问题。
三、提高地理课堂“追问”质量的措施
追问的质量关键取决于教师,纵使存在学生因素的影响,但通过教师的努力,能够将正面影响提到最高。因此以下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一些改进地理课堂追问的措施,真正提升地理课堂时效。
(一)增强“追问”意识,重视知识储备
很多教师都认为追问是教师的临场即兴发挥,不需要准备和设计。“追问”的合理应用不仅要求教师意识到“追问”的价值和功能,而且要让广大的教师意识到“追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教师作为智慧的追问者,不仅要深度解读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而且需要夯实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及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学科前沿等知识。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做到追问既有质量,又有深度和广度。
(二)贴近生活,明晰问题
为了增强地理课堂的生趣性,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展开追问,而且需考虑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生活体验、学习特点等方面。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关注时事新闻,积累追问素材,在了解学生的生情和学情的基础上,走进学生,贴近他们的生活,对学生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追问,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当学生有了兴趣后,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发现和探索中。
(三)提高“追问”技能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追问不能完全预测到,教师应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课堂的“意外”,灵活合理地应对课堂中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做好相应的调整后进行追问。追问需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层次的追问内容指向不同基础的学生;追问要做到目标明确,界限清晰,否则很容易出现由于缺乏目标而导致兜圈子的现象;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应数量适中;为了让学生在思考中更连贯,追问要遵循关联性特征,运用多步骤来层层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1)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认真研讨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本校本年级组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认真分析各单元的重点、难点,提出破解方法。
(2)教学案的研讨、编制。教学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再现、补充或删减,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学习、复习的重要参考。所以教学案的质量关系到每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备课组长尤其要把好教学案的出口关。
(3)备教学流程、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对于新授课,我们的一般做法是:?→?→?→?→课前检测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合作学习?→教师点拨课堂检测,以便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听课、评课。
听课是备课组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做法是每周一节公开课,每位教师必须参加,每位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两节,鼓励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甚至是跨年级、跨学科,这些对教师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开设公开课的教师要精心准备,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评课是对听课的进一步延伸,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参加评课都要发言,对所听的课进行点评,尤其是年轻教师更要积极参加。我们力争做到评课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样对于上课的老师也是一种促进、提高。
3.论文撰写与课题研究。
我们备课组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之间交流讨论如何进行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学习。例如我们这学期教研活动的中关于课题研究的讨论主题是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和组内教师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过程管理,注重示范引领
首先,备课组长要敢于管理。集体备课、听课、阅卷等教研活动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自觉参加的,这个时候备课组长要敢于拉下脸来,严肃认真,明确纪律,保证每一位教师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准时参加教研活动,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必须事先请假。要把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整体意识、合作意识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其次,备课组长要科学管理。备课组长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绝对不能够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备课组长与组内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注重组内的和谐,营造组内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以达到备课组最佳的整体“作战能力”。再次,备课组长要率先示范。备课组长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要求组员做到的事情,备课组长首先要做到,更要做好。例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两节,备课组长至少听三节,并且带头在教学改革、课题实验等方面一起与组内教师合作完成。
三、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活动实效
1.重教学质量,轻教学研究:
主要表现为备课组内教师只关心分数和名次,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课程改革等教学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造成组内教师的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长时间得不到提高。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质量:
在有的备课组活动中,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就可以了,是备课组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重组内和谐,轻相互交流:
备课组内教师往往顾及同事之间的面子,在涉及到教育教学的问题时,一部分教师的发言有所保留。例如,公开课的评课,大家的发言都是一片好评声,具体的不足之处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是避而不谈。长此以往,无论对于听课教师,还是被听课的教师,都得不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