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21:4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中地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将地理事物和概念“乡土化”,促进学生吸收
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的教学诟病,是教师习惯运用凭空讲解或者纯粹讲述,将知识枯燥化,尤其是地理知识中一些复杂而抽象的观点、概念和规律,很多学生会“沦陷”在这些知识的枯燥讲述中,觉得地理晦涩难懂,其实地理知识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只要适当借助学生熟练的生活经验,将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概念“乡土化”,就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掌握与理解,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如在讲到地球公转所蕴含的地理意义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验证镇江地区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而讲到寒潮时,可以让学生以2013年2月份镇江市气象台的寒潮蓝色预警信号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寒潮是怎样形成的?蓝色预警与黄色预警有何不同?寒潮对当地农作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对生态平衡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应当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都能够唤起学生的乡土情结,也正是这种乡土情结,恰恰是学生最为熟悉也最为亲切的经验,将这种经验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和深刻。
三、组织多种“乡土考察”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土生土长”的高中生,简单而熟悉的乡土生活就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生存空间,学生内心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会让地理教学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乡土素材来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乡土考察活动,让这些地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和真实。如讲到城市化相关内容时,由于城市化是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个问题可能对于历史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在城市的城市人口、用地情况以及城市扩建等多种数据进行收集、采集,并制作成图像,让学生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图片、数据、资料对城市化有一个直观体验,然后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城市,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城市扩充发展的印象,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城市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如人口拥挤、土地荒废等问题,去思考城市化的“过度”现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将学生始终置于一个社会化的地理学习氛围中,这些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会在乡土考察的活动中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二、增加读图方法和技巧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地图的参与,教师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确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图方法或者技巧,让学生学会把地图中比较隐藏的重要因素发掘出来,为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地图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的习惯,要让他们勤用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要概括某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学生就要结合某个城市的地图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中国铁路的一些分布图进行有效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对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主要的河流和省市以及工业基地等给予有效的观察。此外,教师再配以精练的讲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结合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选准图像,使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通过读图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解答“中国地形”特征的规律时,就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学生通过与地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图像记忆,可以有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再如,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的西岸,根据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没有长久的冰冻,适合生长比较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的地理问题解答起来也容易很多,这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他们利用地图进行解决地理知识的动力。此外,在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运用图导法的时候要建立起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从而化难为易,有效地推导出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原理,促进自己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要注重教学的实质而不只是形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思考。即便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听明白课堂的内容,但是在下课后因为缺乏实质的操作,而很快忘记。高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就是让他们在课上课后以小组的形式真正去思考,主动去学习。首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小组成员要进行明确分工。这就导致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性格外向、地理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习就会表现得更加积极,而一些地理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习,因为缺乏主动性,当需要进行实质操作的时候就会置身事外,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小组合作教学的效率。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强化个体责任,从而形成组只之间的相互之间地依赖,保证每个学员能感觉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增强自信心。比如,在提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中,我们可以要求小组分别对黄土的“地貌、气候、土壤和生物”进行分析,然后得到水土流失的原因。各个小组可以带领相关的组织负责探究的活动,然后每一个组员可以分别去分析地貌、气候、生物、土壤等多个内容进行演化分析。其次,开设小组合作的方式,我们知道在班级中开设相应的专题讲座,其核心就是让组员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学习可以既产生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又能够懂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在小组开设讲座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然后认真去倾听对方的相方和意见,当对方说完之后,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真正做到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三、采用合作学习的好处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相比,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会增多,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平时上课,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当中如果没有安静听课就会受到相应地惩罚。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和同组同学的交流,交换各自的看法,然后综合自己的意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会得到真正加强。课堂中,老师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是合作学习中的“导演”,然后直接对话,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发表的一些错误学习方法,提出纠正和评价。
(二)有利于后进生的进步
后进生的转化向来都是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学校和老师对于后进生的问题的重视也相对不够,他们认为学校的中心其实把优秀学生培养成才,对于后进生则不闻不顾。这就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相违背。高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后进行进行学习思考,摒弃自己是一个后进生的自卑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随着时间的变化,后进行能够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真正含义,他们的成绩也可以真正好转起来。
(三)强化学生思维的训练
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找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模式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椐学生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同时运用已学的知识,对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对一章甚至是几章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求异的思维培养,让学生能够从给定的信息出发,然后让新知识进行强烈的辐射,产生系统性的知识,同时需要经常训练学生找缺点和挑毛病的能力,从一些貌似荒诞的观点找到一些亮点,从而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去思考。比如针对课堂当中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地理对交通路线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组团去了解当地的交通路线,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然后分析地理对交通路线的影响程度,对于当地的交通路线的建设有哪些更加好的建议。反省思维实际上批判性的思维,所以学生要学会批判,需要反省去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地开阔,保证学生能够灵活学习知识,见解能够更加深刻和新颖,所以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不是教师所创造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通过实际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回来做一个分析报告。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方式,教师也不需要对其批评,而是采用询问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加有信心地学习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闭门造车的思维模式。
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由于地域差异
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在地理学科中
人们的出行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讲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如:(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要求次日必须到,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2)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3)从密云水库运20吨活鱼到北京,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4)从太原运200吨煤到武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5)从天津到上海运一万吨海盐,要求最经济的方法,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从以上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二、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而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所以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创设生活情境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资源,去模拟生活场景,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直观的感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举例如下:衣:比如在学习完我国气候的降水特征后,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情景剧: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利用假期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8月1日刚到北京就遭遇了一场暴雨,于是匆匆忙忙买了一件雨衣穿上。8月10日,该同学又去了乌鲁木齐游览美景,在乌鲁木齐的三十天内一直没有下雨,雨衣反而成了累赘,于是他就将雨衣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小朋友,然后启程去了广州。可是没想到一到广州他又遭遇到了持续的阴雨天,他气愤地冲天呐喊:“这是为什么呀?”观看完表演后,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我国降水特征来帮助这位外国朋友解答这个问题,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直观有趣地感悟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