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时间:2023-05-31 08:36: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

篇1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也希望教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建立这样的平等交流平台,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才有保障。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体育趣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体质的过程,而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练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而是教学手段、方法形式多样化的聚集,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及归纳总结。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利用互补性充分肯定和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灵活多变

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处理好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特点,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乐此不疲。同时,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本民族、本地区及城乡的差异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开发、渗透乡土课程资源,突出自己的特点。教学活动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四、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注重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视了督促和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经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身体差异与体能的大小,这种方式不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易造成对学生人格上的摧残和扼杀。新课标提出了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同时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了解和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的“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失为教改的一次飞跃。

在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自上而下已经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机遇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要任重道远,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应该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余文森.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篇2

注重人文关怀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理念和方法。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又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课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的基本理念

1.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维度和终极目标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注,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它要求要从多层次、多方面来满足人们的感受和要求。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注重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摒弃过去那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采取居高临下、空洞冗长的说教式、灌输式思想教育的方法,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2.人文关怀方法与思想政治课具有内在契合性

创新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是现实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这些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成长环境。因此,思想政治课也必须要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其教育本质上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人文关怀方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之后,国外的文化和各种思潮随着西方的价值观涌入国内,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成熟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社会生活经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尚在形成之中。当他们面对多元的文化格局、多重价值观的冲击时,难免会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并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因而,实施有效的人文方法,积极探索人文关怀论,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弊端和偏差,正确找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基础,是提高现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创新的对策

中学思想政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认识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拓展和创新。

1.创新和强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人文关怀方法理念是对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人文关怀首先是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工作理念,在

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中才成为一种方法。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要求: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贴近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出发,了解学生、关心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进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建立确保人文关怀方法实施的长效机制

切实可靠的机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建构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机制。中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遇到学习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要加强调研,建立健全信息汇集和反映机制,使得教师能够快速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是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的前提,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

3.拓宽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的路径

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注重学生社团这一重要人文关怀途径。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正确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其次,重视校园网络这一人文关怀的新途径。以人为本,加强“虚拟空间”的人文关怀,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发展成学生满意、师生互动的平台。最后,校园环境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的人性化管理、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校园内设施的人性化设计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情操、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加强人文关怀方法的现代传媒载体建设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说,应积极吸收现代传媒载体发展的新成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主体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现代传媒载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方法中来,创新和发展与人文方法相协调的网络载体。网络载体是现代传媒载体的代表,它的平等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与人文关怀方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能够克服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逆反心理,增强亲和力,从而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静.人文关怀:学校德育工作的另一种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高蕾.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价值趋向[J].理论界,2005(2).

[3]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别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10).

[4]王春锡.人文关怀:学校教学的新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3(7).

篇3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2502

1 科学管理创立者以及科学管理产生的背景

1.1 科学管理的主要创立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先河,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工厂管理实践,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生于1856年生于美国费城。1875年由于自己的身体原因不得不弃学就工,转到费城恩特普里斯水压厂去当四年的模型工和技工学徒。1878年,泰罗来到米维尔钢铁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米维尔钢铁厂是当时最大的工厂之一。在钢铁工厂时,泰罗先后被提升为职员、机工、机修车间主任、总机械师、总工程师。从1891年泰罗离开米德维尔钢铁公司,专职从事管理咨询和宣传活动,直至1915年去世。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工厂上班,还是后来从事管理咨询工作,泰罗大都在工厂进行实地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花费的时间,这些都为科学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1911年,泰罗在早年实践以及后来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阐述了后来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2 科学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现实来看,泰罗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工厂代替了手工业作坊成为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19世纪后半叶,欧美又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石油、钢铁、机械、橡胶等为重心的重化工业又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各种垄断组织逐渐形成。同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广阔的市场正在释放者巨大的消费能力,各个企业都是在释放自己的产能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尽管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管理却并没有进行根本变革,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普遍存在着技术先进、管理落后的矛盾,劳动生产率和工人的工资都比较低,造成劳资矛盾很深刻。

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曾经出现两次移民,大约有2800万移民涌入美国,他们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一些工业城市,靠在工厂上班取得收入。移民来的人大都是一些身强力壮的,并且没有技术的人,他们不能够熟练运用机器来进行操作,并且效率很低。企业希望雇佣到熟练的工人,操作机器。在当时的工厂里面,大量的“磨洋工”现象造成生产效率不高。泰罗作为从基层提升来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深知当时企业中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于是泰罗就着力研究管理,以促进劳动生产率随着技术和工艺的改进而相应提高。这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的企业内部背景。

1.3 科学管理理论的操作方法

(1)用科学代替经验,通过工时研究和动作研究确定科学的标准。泰罗的科学作业管理方法建立在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基础上的。泰罗认为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的方法作业,为此应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的动作,并继而动作细分为要素,即动作是由那几个工作要素组成,然后再分析每项动作的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动作要素,对于剩下的要素,依据经济方便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在此基础之上,用秒表观察时间,考虑满足生理上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延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2)科学挑选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其工作相适应。在科学管理中,管理部门的任务是为雇员寻找最合适的工作,帮助他们成为头等工人并设法激励他们发挥最大的力量。头等工人是一个合适于完成他的工作的有抱负的人,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某种“超人”;头等工人的进度不是根据突击劳动的情况来确定的,也不是以紧张地劳动为基础,而是以一个工人能够承受正常进度为依据的。泰罗在确定任何一件工作的定额时是按头等工人能够连续劳动多年而有不会损害他的健康的进度来确定的。

(3)科学地培训工人。对工人的科学教育和培训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当时条件下,泰罗不仅意识对工人进行培训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者这样的理念。泰罗通过对工人培训,扩展其知识技能以“发掘企业中每一个人的才干,使每一个人尽他天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他建立一个培训制度,有负责实施培训的机构(计划室)及培训人员(熟练掌握某一技能的工人)。当工人效率达不到要求时,“计划室就派教师教他”。

(4)通过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来强化工人的行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泰罗认为,工人不愿提供更多劳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分配制度不合理。要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资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付给,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高工资率付给。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这样做,既能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2 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2.1 科学管理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来源

尽管泰罗的科学管理是针对磨洋工现象提出的,主要是解企业效率不高,但是他提出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对任何管理活动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科学挑选、培训和安排人员,组织分工与协作,明确责任,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中使用科学方法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一般管理,也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些理论被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学者概括、改造并上升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构成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人力资源学者从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中受到许多启发,并且把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受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其重要性,很多大型企业成立人力资源部专门从事工作分析,建立工作标准;从事挑选培训工人,建立招聘录用培训体系;从事绩效和薪酬,建立绩效薪酬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实践和科学管理实践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科学管理。

2.2 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从具体的企业实践来看,科学管理的原理(制定科学标准,科学挑选培训工人,实行差别工资)事实上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核心部分,并且在操作层面指导着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我们基于科学管理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理念,源于科学管理理念,主要是为了解决制造业存在浪费现象和效率不高的现象。基于科学管理的人力资源实践模型有以下特点:

(1)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劳资双方的合作、协作,共同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说,企业首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达成两个合作:第一是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的协作、合作;第二是管理层和工人之间的合作、协作。

(2)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标准。从某种意思上说,管理的核心就是对标准进行管理。科学建立标准是科学管理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现代化工厂,通过建立庞大的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专门来研究和分析种作业标准和职位标准,并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标准,同时对标准进行管理。

(3)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保证是科学培训挑选工人,并支付合理的薪酬。由于已经建立比较科学的标准,是否能够实施关键在于人,因此,挑选培训工人,关系到建立的科学的标准能否实施。为了保证标准实施,应该科学挑选工人,并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工人进行培训;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强有力的招聘队伍和培训机构,保证能够根据企业需要招聘合适的人,并对工人进行培训。为了留住合适的人员,企业必需支付合理的薪酬。按照科学管理的原理,实行科学管理的企业的员工通常比没有实行科学管理的企业至少高出百分之三十的工资。同样,由于效率的提高,工人按照操作标准工作,也也该给予合理的薪酬。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基于科学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3 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存在的问题

显然,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仅仅能够解决管理中的部门问题,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由于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建立的模型也有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第一,模型没有考虑人的情感因素和组织因素。人都是有感情,都存在一定的组织之中,因此在运用模型时,一定要加入情感因素,加入组织行为的因素。

第二,模型没有考虑战略问题。只有企业的战略方向正确,才能进一步考虑执行力,才能够讲效率。在保证战略正确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实施这个模型。

参考文献

[1]F.W.泰勒著.马风才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丹尼尔A•雷恩.赵睿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篇4

在现今工业生产中,已经大量的使用自动化生产线,整间厂房甚至可以做到仅需要几个人值班便可正常运转,生产厂房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整个行业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国民经济的主要拉动力,第三产业主要包括运输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等服务业,在这些行业中,人的因素将比在工业生产中要重要的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问题也将会影响到工作效率,人的因素将是工作效率的主导因素。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即将到来的第三产业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最大化。

1、科学管理的特点

1.1 实践性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首先就是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的,故该理论从本质上就带有一种“实事求是”,或者说欧洲启蒙运动所提倡“理性至上”的色彩,该理论是是在理性的、客观的、准确的观察之后得出的带有实践性的理论。

1.2 规范性

泰勒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组织无疑是军队,比如在古代,古罗马军队有令人发指的“十一律”,即从出现逃兵的部队中每十人中抽出一人乱棍打死。在现代,人民有着铁一样的纪律约束。正是这些纪律条例的约束才使得军队有了战斗力。而同样,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也能使得组织拥有很强的执行力和效率。而规范对于组织管理,一言以蔽之:规范才能使得组织的管理更加科学,更易实现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1.3 科学性

该理论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他将工人的经验和技术理论化再反过来指导生产,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并将科学与之相结合,使工人与管理层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又采取具体的科学措施,例如制定工作定额,采用计件工资制,挑选头等工人,建立专门计划层和劳资合作等。

1.4 协调性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他强调劳资双方密切的合作,强调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试图尽一切可能缓和劳资双方阶级的矛盾,已达到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1.5 效率性

科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工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

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科学管理的管理思想的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协调性,都是为效率的。

2、科学管理之作用

(1)在自然科学的方法协助下优化劳动执行。

(2)完全彻底的劳动分工。

(3)严格区分领导和执行职能活动。

(4)通过古典组织理论进行补充,首先是强调给与任务的一致性原则。

(5)发展和升级员工的特别的、特定职能活动的才能资格。

(6)引入业绩相关的薪酬。

(7)业绩来自才能资格和劳动条件。

3、科学管理如今之弊端

(1)泰勒假设工人是百分百理性的、经济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但如果放弃这个假设,工人都是以“社会人”的角色而存在的,仅仅是部分地利己或者说经济的。那么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不能提供准确的答案。那么就不能强硬的将工人与社会割裂开来。工人并不是机器,需要鼓励,需要合作。

(2)泰勒还认为工人只有单独劳动才能好好干,集体的鼓励通常是无效的。而实际的劳动生产却证明了合理化的分工形成的团队中的个人劳动效率高于个人单独劳动时的劳动效率。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仅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

篇5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59-02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对于其公司管理的核心步骤,因为其目的是通过一种价值形态对于企业资金流向问题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在企业任何的经济活动项目中。那么,如何控制产品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市场经济,就要讲究如何进行市场运作,讲究实现经济的最大效益,讲究降低成本谋求利益,讲究进行公平交易,获得平等竞争,而这一切都是和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分不开的。然而,财务管理也是对企业经营模式的一种有效的评价,还是监督企业经营和管理各方面环节的有效手段,更是企业进行未来发展预测和实施战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现在各种企业发展离不开国际、国内市场对各个企业内部经济的大力推动,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不断进行变革和飞速整合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进行各种财务活动和处理各方财务关系的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工作。所以,财务管理更要结合世界先进的各种管理核心思想和先进管理技术,并结合控制措施进行经济分析,保证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在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过程,财务管理自身具备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强大,所涉及到的管理面广、实时监督、快速寻找问题的三个特点,使得它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总枢纽的位置和重要的中心位置,同其他管理相比较使它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

二、如何运用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转变企业管理思想,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要想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的核心必须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位置,实行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就必须转变企业高层对于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思想。必须意识并且认识到,财务管理关系是各种管理关系的集合体,企业中的各种经营活动项目都要通过企业财务管理关系来进行处理和从中协调,那么就要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使得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优经济利益,企业的经营收获最终要通过财务效益来综合反映和整体体现。也就是说,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树立新的市场思想、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对等思想,企业的资金流向循环思想、企业机会成本思想、企业员工财产意识思想、高端人才求贤思想、企业员工法制思想等,将企业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价值观念的企业财务管理核心思想中的核心体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创造和获取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带头作用。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而且企业要转变财务管理的新思想导向“市场观念”。市场经济自身就代表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意味着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生产经营是财务管理的手段,经济效益是财务管理的目的。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有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的综合能力;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下,市场就代表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起步和终点,它是企业经济管理效益的来源。企业要想生存,那就必须在市场的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必须树立围绕市场为中心,紧跟市场改变的经营观念,快速的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组织和调整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在真正意义上的做到转变企业的管理思想,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

(二)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模型

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传统的资金流管理是典型的传统分散式的企业管理,由于企业没有统一调配和监督,造成了企业内部银行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造成了企业财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的问题等。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下,运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预算、结算、决策的统一协作。

1.提高管理高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有可能涉及不一样的领域或者在单一领域进行业务,而不同的领域中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的板块产业优劣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特别是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有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以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性能,制订出一套统一的财务管理标准、财务管理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2.财务管理信息化要适应企业的战略部署以及IT规划的要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块,必须协同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以及IT规划。使协同后对企业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在市场多元化、各种行业领域不断细分的背景下,企业的整体的IT规划能够与企业发展战略部署协同进行,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企业资金运作的透明度,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通过IT规划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否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和结构化IT规划作为支撑点,这关系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的重要因素。软件公司作为财务管理软件开发的主体,应该不断发掘企业需求,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改进和更新软件技术。

3.财务管理信息化要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型需要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地进行自我优化和自我升级。企业内部要上下同心协力,在企业经营目标指导下,规范现代企业自身的财务会计预算体系。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要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功能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整,保证财务管理系统的扩展性,也保障了企业更好的发展。针对目前财务会计预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企业要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准则的规定进行规范处理,使输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客观有效。

图1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模型

(三)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是财务人员队伍,企业一定要有一支作风正派、专业精干、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财务人员队伍。要保证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的决策着想。首先,现代企业要大力培养合格的信息化人才,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使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工作,并且在工作环境中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进行创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与未来战略发展能够走的更远。人才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之首,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首位。其次,企业对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进行。要增强企业人员信息化意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教育,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素质,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在新信息时代的催促下,企业快速培养更好更优秀的财务管理信息人才,与复合型的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来带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引领企业走向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去,使企业的效益从根本上改善。

三、结论

在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更是企业进行财务方面和企业发展控制的主要手段。随着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提高,世界先进的各种管理核心思想和先进管理技术在当前各个行业领域的不断实施并且应用,企业财务部门要与各部门管理的信息、思想、理念结合起来,综合各种科学管理核心思想和先进管理技术进行更快捷、更精细地对企业进行分析和控制。因此,财务管理在全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走向核心,开始让越来越多企业所重视和运行,是保证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田金芝.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9).

[2]马诗福.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J].经营管理者,2010(17).

[3]苏天国.关于企业财务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2).

[4]王怡蓓.发挥财务管理优势,促进科学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0(03).

[5]于国术.域外开发企业应强化财务核算及管理[J].民营科技,2010(12).

[6]闫金英.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山西冶金,2008(01).

[7]王桂琴.浅谈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3).

篇6

随着时代的演变,企业管理的模式也在进行着一次次的飞跃,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人性管理三个阶段。最初的企业管理是经验性的,人治色彩很重,效率低下,管理的稳定性也差;随后的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同时,在实践中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职工的忽视,与生产高效化伴生的是人的工具化,以及工人对工作的厌烦,劳资矛盾的激化;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的人性管理便应运而生了,人性管理发生的关键变化是,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被动的劳动的工具转变为管理的中心。因此,研究适应时展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人性的员工管理机制,使企业人力资源发挥最优绩效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性管理的内涵及核心思想

所谓人性管理是一种基于人性的管理方式或管理思想,是指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以实施引导式的自我管理为主,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把人视为管理的主体,尊重人的个性、崇尚人的价值,充分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适当满足人们正常合理需要与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有机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总之,人性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力求确立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真正当家作主的地位,并为他们的主动性、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形成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

二、在企业中运用人性管理的必要性

在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此消彼长的时代,传统的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机制由于刚性太强,已不能适应企业竞争的要求,而人性管理是以员工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它把员工的人格特征考虑在内,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以成就和成长为重点的管理制度,是一种合乎时代,合乎人性,合乎人的发展规律的管理。而强烈地渴求成就以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新经济时代员工强大的行为内驱力。当他们体验到自己的贡献和成就并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时,就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工作的积极性,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持续优势的力量源泉。因此,在企业内部实施人性管理已是企业生存的需要,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运用人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将人性管理与人情管理相等同

很多管理者片面的认为人性管理就是没有规范、没有原则、有人情味的管理方法。管理中,他们仅仅强调在生活中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致力于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福利,加强交流沟通。这的确属于人性管理的范畴,但如果以此作为人性管理的全部内涵,就扭曲了人性管理的本质,走入“以偏概全”的误区,因此,管理者不能将人性管理仅仅理解为人情管理。

2.认为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是相互矛盾的

制度管理与人性管理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在企业制度中,就能很好的达到二者的统一。“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在企业制度中”,本身就应含有双重的意思,其一是对人性的尊重和弘扬,其二是对人性的遏制和约束。人性本身就含有优点和弱点,进取、友爱、负责是人性的闪光点,但同时,懒惰、自私、逃避责任也是人性的成份。所以,“以人为本”的本意就应该含有弘扬和约束的双重意思,而绝非我们许多人所理解的单纯的对人性的张扬。它表示我们管理的出发点,应从“人”出发,包括从人性中“善”与“恶”两方面出发,对“善”进行发扬,对“恶”进行制度约束。因此,人性管理和制度管理并不是单纯的相互矛盾的关系。

3.人性管理成为失于管理的借口

人性管理体制是以尊重员工、信任员工为基准,给予员工较大的自,让每个组织成员或下属单位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提供人尽其才的组织机制。在人性管理机制中,由于大量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基层,许多管理问题都有基层组织自己解决,如若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工作无人负责、组织效率低下的无序状态,而人性管理就会成为企业管理者失于管理的借口。

4.人性管理中存在着道德风险

相对于市场而言,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契约不能明确规定未来所有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权责利关系,管理者也并不能完全观察到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努力程度,即使能被观察到,也往往因搜集信息所需成本太高而不可行。那么,这就会诱发员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员工就有动机利用契约的不完备性和行为的不完全可观测性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背离企业的目标。因此,我们还需要对企业人性管理机制中隐含的道德风险做充分的考虑。

四、人性管理在企业实践中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分析

1.正确理解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的关系,把握两者间的平衡

现代人事管理有两个重要概念: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制度管理强调把为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以具体的标准加以界定,并用所界定的行为过程标准来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行为,是一种具有标准化、量化性质的刚性管理,侧重于宏观的、整体性和普遍性的视角。人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把人视为管理的主体,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侧重微观的、具体性、差异性的视角。有人认为,制度管理与人性管理是一对矛盾的范畴,事实上,这两者虽然是相矛盾的,但不是不可调和的。

在实践中,企业管理者普遍遇到的难题是,如何评价衡量员工的业绩?无论对员工业绩考核量化衡度有多少不合理,但都少不了量化的尺度,否则,就失去评价的客观尺度,就无法实施宏观管理。因为没有基准就没有基本章法,“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度管理也是保证管理公正性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宏观管理上,当我们确定了基本规范的普遍要求,即底线标准之后,必须要注意实施中的差异性和艺术性,实现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两者的协调与平衡。

2.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资源和营造一种让各类人才都能发挥作用的和谐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让各类人才都能在这里成长的良好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事文化,这就会吸引真正的志同道合者,这样的企业才是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企业。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管理者的素质就决定着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他以什么观念体系去创建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的人性的管理模式。所以,要想达到人性的管理的高度,必须从管理者入手,不断提高管理者的人性修养,纯化、优化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性管理。

3.加强员工自律性,规避道德风险

为解决员工的道德风险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所应采取的管理手段有两种:一是监督和约束,二是激励。监督和约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成本很大,容易窒息组织的活力,在人性管理机制中要求更多地使用激励手段,弱化企业组织中员工工作的约束条件,从加强员工的自身意识出发,规避员工的道德风险。陶行之先生在《教育的改造》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一国当中,人民情愿被治,尚可苟安,人民能够自治就可太平。那最危险的国家,就是人民既不愿被治,又不能自治。”显然,太平层面的生活境界高于苟安层面,所以,人们如若能够“自治”,则是高于“被治”的。哲学上亦讲,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只有加强员工本身的自律性,才能对企业管理者进行人性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人性管理是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所在,引入人性管理的现代管理模式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使企业员工上下一心,同舟共济,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磊.浅谈企业的人性化管理[M].人才资源开发,2011(08).

[2]李萍.关于规范管理与人性管理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5(01).

[3]邓峰,吴海兵.论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1).

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146-03

目前,测量船向高密度试验任务常态化趋势发展,长时间海上作业带来的训练时间少,人员流动快带来的技术传承难、人员培训难等问题日益突出。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协调的活动。将质量管理运用到人员培训的全过程,运用科学管理技术及手段,围绕试验任务的需要及不同岗位、专业的需求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指挥及控制,通常包括确定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进等活动。质量管理作为多渠道、科学化培训人才的方法,对增强测量船人才培养效能与科学试验能力的持续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质量三步曲的应用

“质量三步曲(Juran Trilogy)”的核心是由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组成的质量管理过程。其主要思路是采用倒推法,首先确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然后逐层分析解决的办法。在人T培训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各岗位、各专业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的质量目标。

1.1 三大过程的核心内容

质量三部曲核心内容详见图1。

1.2 具体实现方法

(1)质量计划是质量三部曲的起点,用计划来确立一个能满足既定的质量目标并在作业条件下运行的过程,计划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一个质量特性的要素。要明确人员培训的学习内容以及岗位对人员的需要,可结合针对性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个人年度训练计划确定学习阶段内容及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明确训练岗位、训练内容、检查时间及考核具体方法,并且要区分根据人员所在岗位的年限及职责的不同,分层次制定训练计划。

(2)质量控制严格按计划的制定操作,是实现质量目标的保障。要明确考核的方式与方法,可通过理论考核、实操考核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考评。考核可分为阶段性考核及随机考核。通过考核的结果分析判断学习的正确性及进度,并找出与目标的差距所在。在考核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试验资格岗位认证制度进行,努力得到细化的标准评分,使结果公正客观,使结果更加有利于质量改进。

(3)质量改进是突破原有的质量计划,打破旧的质量水平的平稳状态,从而使质量水平实现飞跃,最终结果是达到质量计划确定的目标。对于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安排项目团队对其进行帮带,可通过“结对子、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具体指导,提升训练效果。通过对理论、实操的改进,使人员培训的改进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2 目标管理的应用

目标管理的中心思想是让具体化展开的组织目标成为组织中每个成员、每个层次、每个部门的行为方向,同时也成为评价每个成员、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地运作。

2.1 目标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个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包含8个要素,具体如图2所示。

2.2 具体实现方法

通过设定总目标、目标分解、目标执行、绩效考核、原因跟踪、改进措施、达成目标7个环节以目标为牵引,严格过程管控,形成闭环回路,确保目标的有效执行。具体实现方法见图3。

3 结语

质量管理在人员培训中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要紧紧围绕试验任务的需要,严格过程管控,需要人们严格贯彻落实“精确认知、精细管理、精准实施、精益改进”质量理念,也需要对质量标准落实要更加严格,不断强化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切实提高人员培训的质量及效益,解决高密度海上测控任务下人员培训的难题。质量管理作为多渠道、科学化培训人才的方法,对增强测量船人才培养效能与科学试验能力的持续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开展好疾控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论文即从如何服务为先,做好疾控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 :疾控中心 思想政治工作 服务为先

思想政治工作是疾控中心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适应形势、与时俱进是决定其能否有益、有效开展的基础,能否打造优秀单位文化和增强单位凝聚力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尺。当前形势下,疾控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在如何更好的服务于营造和谐氛围、建设人才队伍和加强行政管理上做文章。

一、打造单位文化,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和谐氛围营造

在构建和谐单位氛围中,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和谐单位氛围提供思想保障。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打造单位文化上发挥作用。一个单位或者说企业的文化指的是单位内部共有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是单位特有的文化形象和推动单位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疾控文化即是疾控中心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积极培育和宣传本单位疾控文化,能起到凝聚人心、正确引导等作用,成为单位发展“正能量”。思想政治工作在疾控文化打造中可通过提炼、确立并宣传单位精神,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职工归属感等方式发挥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加强疾控中心民主管理上发挥作用。通过加强中心领导班子的政治修养,提高其整体政治素质。在单位重大决策上实行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科学性。同时,制定出台、建立健全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职工能依法行使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以增强其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倡导以德为先,引入竞争机制,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疾控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来自于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这就决定了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务于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还是专业技术人才,合格的首要标准就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使各类人才充分、正确认识疾控工作的意义,帮助其树立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其服务意识上发挥作用,注重其专业、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其次要在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确保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保证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为各级各类人才的继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科研环境和发展、提升机会,如强化科研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经费保障,落实各项政策、待遇,鼓励支持学历教育,提供进修、深造、交流机会,加强培训等,以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工作、创新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以上方式服务于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备、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骨干队伍,为中心工作开展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把握正确导向,规范规章制度,服务加强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是推动和保障整个疾控中心各项工作协调、顺畅开展的“中枢神经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导向、调节、保障和激励的作用,即引导职工做出符合单位文化的正确行为方式,用来“软化”行政管理的“硬约束”,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通过正面宣传发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因此,疾控中心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行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如用制度保证民主集中制的实行等,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估体系,实现布置、督查、考核、奖惩的同步开展,使疾控中心思想政治、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要求得以同步落实。第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正确导向,例如对行政管理中具有全局性特点的工作,要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通过疏导、协调、理顺,把握住正确导向,恰当处理好各类关系,为该项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打好基础等。

综合以上,“服务”两个字是当前形势下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重要抓手和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79-01

人性化管理是当今我国企业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就是要在一个企业管理中,充分注重人性因素,和其他的管理模式相比而言,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可以充分发现员工潜能为更高层次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因素在里面,比如:对员工的尊重,足够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给员工提供发展和成长的机会,特别重视企业以及员工个人的双赢战略,制定出员工的发展计划等。

从企业的发展历史中看,企业人性化管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性化管理必定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1 现如今企业人性化管理中还有所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不管是从企业的整个管理制度,还是和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以及企业工作环境都还存在着和人性化管理有所违背的问题。

(1)没有有效的制度做基础。

所谓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以管理为首要任务,在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下,同时形成经营机制的条件下,才可以人性化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的不断强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来满足各大员工的利益。人性化管理并非是想象中的那样,可以毫无原则的放松化管理,它必须要在企业先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较为完善制度前提下,约束“人性化管理”。在制度和人性之间,把人性放在重要地位。

(2)忽视了个体利益。

人性化管理并不是关心整体的员工利益,它是当一些企业在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时,关心以及重视企业中的员工。可是,企业的员工们在追求利益时,基本上还是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但管理者肯定了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作用是决定性的,并且认为,企业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功,都是靠员工们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其实不然,这些管理者口中并没有对员工个人努力的认同,企业员工只是实现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而已。这样就没有把企业人性化管理的特点体现出来。真正的人性化管理是要注重个体、要信任个体,要让整个个体可以在企业中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

(3)把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看成是宽松管理。

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是基于企业以及个体来考虑管理的各种工作,它要考虑到理想和差异之间的个体管理,在完成了本质工作的同时,还要发掘出更大的潜能。可是,现在大部分企业把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看成是一种宽松制度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它们给个体的活动空间很大,并没有一个约束限制,即便有约束限制,当员工犯了错误以后,管理者也对下属所犯的错误表现出极大宽容。对于这种理性的人性化管理是公平合理的。但对犯错误者不去惩罚,对执行制度而言是极为不公平的,这样就不可能做到人性化。

2 怎样才可以在企业管理中实现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主要是要通过具有人情味的方式,尊重每一位员工、珍惜人才、讲究艺术性以及灵活性。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目标。

(1)要不断增加员工的归属感,树立一个符合人性化管理的概念。

人性化管理其中包括各个层面,首先必须要确立人性化管理的一个概念:整个企业的员工才是最大财富,人作为一种有效资源必须将其放在第一位,要让企业员工的生命价值和企业价值融为一体。在确立一个管理概念时,管理者们要注重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合理、巧妙的结合起来。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有较为鲜明的注重人性的特征。我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以“以人为本”为思想。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围绕人性所提出的管理措施也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在这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员工。所以,树立起一个人性化管理的概念,要把所有的员工当成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和朋友,这样才可以把员工的个体价值和企业价值融为一体,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目标。

(2)企业要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创建出一个良好环境。

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平台,是企业人性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增加员工们的责任感,实现人性化管理,就必须加强企业群体中人和人的情感交流,要让员工知道自己在企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企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才可以加强他们的责任感。

(3)要合。理运用规范行为,塑造一个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中的企业文化是整个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和愿景,同时也是整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这些规范了企业所有员工的思想以及行为,让他们为了企业的整体利益而服务。一旦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得到了认同,就会真心全意的投入到整个企业的发展中去。

3 企业人性化的管理和科学管理之间的区别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这从本质上讲,是对传统“以机器为本、以技术为本”的科学管理中的一大提升。它要求企业中的管理者和所有员工在心理和行为上作出改变,让整个企业要从管理概念、制度以及技术上作出一个全面有效的转变。这种转变突出了人主宰自然、人是万物之灵的客观定律。由此可见,人性管理并不是对科学管理的全盘否定,人性化管理属于理性的继承。人性化管理吸取了科学管理的各种优点,肯定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同时在管理中颠覆了“人”和“物” 的传统观念,让企业管理中的每一位“人”都成了主导地位。这并不是顺应潮流,而是尊重事实。这是人性化管理对人最为卓越的共享,同时也是企业人性化管理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人性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一种依托,同时还是对科学管理的超越。当企业的管理模式处于高水平时,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内涵告诉我们: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的最终理念反映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现实,所以它更具有先进性;而人性化管理要比科学管理更加严格。虽然人性化管理是整个企业都要遵守的一种时代潮流,但是在整个企业的实施过程中,还是要联系实际,根据企业的综合情况,选择出一种管理方式。

4 人性化管理的发展

任何一种实践都必须要有理论作出指导。从管理的理论历程中看,不经会发现一条很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对人性管理的不断认识和进步,管理人性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现在的企业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每一位员工都是整个企业的管理主体,员工既是参与者,又是决策者。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位员工人格,员工不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工作,而是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并且愉快的完成各项工作,通过各种文化的构建,形成一种友善、和谐的工作氛围,然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协作团体。

篇10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企业文化力的内涵

企业文化,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 精神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等企业意识形态内容; 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各项政策、规定、章程、计划、标准、程序、方法等内容; 行为文化是企业的经营作风、工作习惯、人际关系的动态反映; 物质文化则是以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设备和经营成果( 产品)等物质形态为研究对象的文化范畴。核心思想、核心策略、强势行动和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四个核心要素, 它们分别是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精髓, 四者相互结合, 构成企业核心文化。

3 建筑企业文化力的培育

培育企业文化力决非套概念, 而应当着力研究企业的历史、类型、性质、规模、特色、人员结构等, 以寻求真正反映企业经营管理和多元目标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说, 在明确了上述企业文化力创造阶段过程后, 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培育建筑企业文化力。

(1)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西方企业经济管理的3P理论认为: 企业为人( for people) 的需要而存在、而产生; 企业依靠人( by people)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人和人才( of people) 。人是企业的中心, 现代企业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因此, 建筑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 一切为了人, 一切尊重人,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精神文化创新,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尽最大可能利用他们的创造性使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尽职尽责。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是培育企业文化力的重要保证。培育企业文化力应当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 因为企业的领导制度、分配制度等无不体现出企业文化。同时, 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也要靠制度去保证实现。在建筑企业中, 项目制度文化创新尤其是关键。其中专门给项目经理建立一套既能保证项目管理顺利进行, 又能反映、维系和弘扬项目文化的规章制度非常重要, 这些制度可以强化他们创建项目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3)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典型示范是把企业文化物化为外形的基本方法, 是形成企业文化力的关键。只有通过塑造、宣传代表企业文化( 精神) 的典型的人和事, 才能使员工们体会到企业文化之所在,并从中受到鼓舞, 增强斗志和力量。而其中领导者率先垂范是培育、形成企业文化力的重要环节。

(4)深化CIS战略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 能够创造竞争优势并最终能够胜出的因素是独特的思想, 以及在此思想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风格。企业形象战略即CIS战略的成功导入和有效运行, 就是使企业创造出独特的思想并体现出独特风格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建筑企业通过优质工程、文明施工环境、零缺陷服务等产生品牌效应, 有效宣传自己的优势, 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以在竞争中取胜。

三、建筑企业文化的在建筑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长远来看,企业的持续发展取决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生成的基础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的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到企业机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对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靠企业文化的建设来维持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具有导向作用,对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2、企业文化是激发企业中人的作用,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源泉

(1)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层上,与员工认同并支持的目标有机结合,促使员工建立共同的愿景,对员工深刻持久的激励作用,并使其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对员工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建立责任感、认同感与荣誉感。建筑企业员工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环境较恶劣,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提供积极的精神环境,激发员工的高昂士气,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组织运行效果。其以强大的凝聚力使企业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不断地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2)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人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第一要素,建筑企业人员层次多、分散性大,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的意识和行为,协调组织运行中个人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之间的矛盾,激发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高凝聚力的绩效标准相结合,使员工以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把工程做好,高效地完成任务。

(3)企业文化的道德标准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无形地指导和影响员工行为,形成员工的自我约束。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现在每个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与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之中,融入进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冲突处理方式之中。建筑企业不仅本身人员层次多,且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涉及到许多参与方,建筑企业要与多方打交道。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作为企业内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标准并且可以为企业在处理与企业外部各方冲突时提供思路,造就道德的企业,道德的个人。

3、企业文化是优化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又好友快发展的指南

优秀企业文化蕴含的科学管理思想、创新的管理模式、务实的管理理念不断推进管理的进步,使其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是企业管中的桥梁。企业文化能够形成自身的发展机制,改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促使企业管理各要素之间协调配合,相互制约。减少经营管理中的摩擦,调节内部矛盾,营造一种和谐、健康、进取的工作氛围,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

4、企业文化是提升产品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品牌、产品的核心和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对于高品质的不倦追求。企业产品、形象、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吸引顾客,招揽人才,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产品品质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参考文献

篇11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指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推动小学教学事业的进步而开展的各类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活动。科学、积极的价值取向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前,学校的相关领导、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各项职能的作用。

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的主要内涵

价值取向是指在多种工作情境中指导人们行动、决策和判断的总体信念。决策、判断又和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有关。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第一,对学校具体教学实践工作的整体规划,为各方面教学活动制订正确的教学目标,使全体教学人员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对学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协调,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招聘、考核、职业评定、人员升迁等工作;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开展各种教学科研会议,进行教学改革;第四,学校日常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价值取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只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顺利开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

1.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以人为本”在我国的教育思想中就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在以民族、平等、自由、和谐为核心思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下,学校更要坚定不移地在小学教育管理实际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校要把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放在教育管理工作首位,要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在工作岗位上要为教师留有发展空间,同时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促进教师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此外,学校还要充分保障教师应享有的权利。第三,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有奉献精神,爱护每位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采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知识成长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坚持贯彻“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开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教师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完善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不同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既要权责分明,互不干扰,又要在最高部门的统一管理下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在处理问题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处事原则,灵活处理遇到的问题,让“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紧密结合。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惩罚制度,提高管理部门的运作效率。一方面,学校的监督部门要制订严格的约束条令,促进管理教育工作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教师要设立具体的、能够实现的管理目标或者工作计划,为相关职责部门提供一个明确的管理方向,避免其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局面。总而言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以“以人为本”和“科学管理”为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小学教育管理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巫惠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J].才智,2014,(25).

篇12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2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近8亿的农民,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国际上近年来把精准农业作为农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是农业生产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特点是“精确”,它充分体现的是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技术是“3S”技术与计算机控制系统。

1 精准农业

1.1 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的核心思想

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简称PA)是农业实现低耗、高效、优质的重要途径,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1], 实时获取地块中每个小区内的土壤信息、农作物信息,诊断作物的长势和产量在空间上形成的差异是PA的内涵思想,并对每一个小区做出分析,决策,随后进行灌溉、施肥以及喷药,从而使水、肥以及杀虫剂的利用率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增加产量,减少环境污染,进而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2 精准农业的技术核心

实现PA,它的核心是除了建立一个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还有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传感器以及检测系统等。前3项组成了 “3S”技术,若要对农作物抽样调查,获取作物生长的各种影响因素数据,那就离不开3S技术,同时可以实时采集时间、空间变化信息,绘制电子地图,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还可对精准农业的效果、效益进行评估(图1)。

1.3 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综合应用

1.3.1 GIS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作为农田空间数据库采集、分析、处理和显示地理空间信息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其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GIS能作为农田空间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它即管理农业空间数据库,也能实现对土壤性状、自然条件、农作物长势状况及产量等数据远程查询,也能参与分析,最终显示与输出分析的结果; GIS能绘制农作物产量分布图。在新型联合收割机上安装GPS,每隔几分钟,GPS就记录下它的位置, 而产量计量系统能自动称出农作物的重量,此时计量仪器能测出农作物流入Υ娌值乃俣群筒獬鲆丫流出的总量,所以一旦结果显示,就记录在农田空间数据库中; GIS可以分析农业专题图。GIS有空间叠置功能,能将不同类型农业专题数据叠置在一起,形成新的数据集,从而能分析出土壤中各种限制因子与作物的相互影响。

1.3.2 GPS技术的应用

GPS在精准农业中非常重要,它可以精准定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喷药以及精准耕作,GPS根据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差别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状况,作物的差异和作物的需求状况,将微量元素与有机肥科学配方,做到精准施肥;同时,GPS利用土地参数采样器,采集植物的生态环境等参数,通过GPS中心控制基站,然后让专家系统进行植物分析,可以做到精准调控节水灌溉系统;GPS也能监测病虫草害,它能连接高质量的视频摄像系统,可以收集原始数据,分析图像,实时监测田间作物,从而能得出受灾范围与位置,还可跟踪虫害的迁飞路线、种群数量和受灾程度,病虫害发展方向及流行趋势,随后可选择装有差分GPS的飞机引导飞行员在特定的路线与高度进行喷洒;精确种子与播种工程有机结合,能让播种机均匀播种,深浅一致,这样可以使田间作物获得充足的营养,收获机械不但可以颗粒归仓,而且还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准确分级,所以GPS能减少肥料和农药的消耗、精确灌溉、精准播种,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

1.3.3 R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RS)是不接触物体,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新型技术。RS不仅全面、准确、实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提供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所以RS是获取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因此RS在作物产量预测,农情宏观预报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2 结语

目前,关于3S技术的运用仍然是精准农业发展的核心,精准农业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用GIS将土壤和作物数据进行存储、整理、分析,利用RS可以全面、准确及时的获取多光谱、大范围的田间遥感数据,利用GPS技术,配合RS和GIS,能够对农作物产量分布,土壤成分进行监测,做到合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喷洒农药和精细耕作,从而实现了农业低耗、高效和优质,精准农业在3S技术支持下具有精准定位、技术性强,定量化的特点,其中,GPS与GIS的结合提供了精准位置;提供了定量的田间作业与管理的技术手段,RS与GIS的结合能提供建立农田基础数据库所需的多种数据源,因此可以优势互补 , 从而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铜.精准农业概论[M].气象出版社,2002.

[2]何勇.精细农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