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6: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职教师学历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而历史课程恰恰具有这一特点。如讲述历史事件时,运用生动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整个事件或某个环节讲述出来,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听得认真,教师再在一些重要需识记的环节反复强调,并适时提问,使学生有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渴望,从而对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学得进去,才能不断在历史的知识海洋中探索。
培养学生学历史的思维能力
启发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方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师要通过施加影响,使学生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追求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就是通过教师讲,诱导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而明白所学的知识。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引导学生提出: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秦的统治是怎样被的,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弄明白了这三个问题,秦末农民战争的问题就算全部理解了。
创设“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才能对症教学,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情况特点,才能教到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如讲“中国的产生”一节时,组织学生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积极发言,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不同态度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的原因。这不仅活跃课堂气氛,防止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知识灌输,而且有利于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传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习历史无疑是古为今用,史为我用。所以只有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不仅在历史成绩上受益,而且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受益。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注重在讲授知识、分析问题的同时,传授诸如分析法、综合法、联系法、比较法等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使他们能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下面主要谈谈比较法和联系法的应用。
如在讲“第二次”时,与第一次进行比较,分析原因过程、影响等。此外,前后的,美国内战时的南方大种植园主和北方资产阶级等,都可以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异同,抓住事件发展的本质,深刻理解知识。
从教师层面上看,很多教师没有正确区分交际语言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甚至无法满际语言教学法对传授者的较高要求。基层英语教师从刚进入工作岗位,就面临巨大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无法进行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虽然有以老带新,相互听课等学习手段,但是对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当今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大学英语课堂模式有了极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以课本为主导辅之以黑板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多媒体为辅助的传统模式( 教师依然为主导) ,并进而转化为以教师为主导但学生为中心的当下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脱离不了教师,书本,黑板这个传承了几十年的铁三角。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个铁三角又变成了教师,多媒体两点一线。把以前纸质的教案变成电子的课件,以前的板书则变成PPT,课堂上仍然是以讲解语法和课文翻译为主,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本没有利用到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精髓。
从学生层面上看,被动的学习态度以及英语语言基本功底的缺失也妨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发挥其优越性。而且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公共英语教师更显缺乏。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少则40-50人,多则达到70-80人左右,这样的课堂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是讲座(lecture)的规模,脱离了交际语言教学中大班(big class)的范畴。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而这样人数较多的课堂规模对于推行交际语言教学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交际语言教学依托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实际运用的要点及实例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实习运用中的要点。要在课堂上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首先公共英语教师必须把教材内容理解透彻。只有深刻理解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才能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教学活动,并把各个教学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其次,教师要能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层次,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决定教学内容的难易。对英语水平高的班级,课本中简单的内容可以进行拓展,对英语水平低的班级,课本中较难的内容可以进行压缩或是简化,讲授基础内容。第三,教师还要能够灵活的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数据。互联网上的大量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能容,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选取甚至是替换教学内容。第四,教师需要知道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只有理解了每种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这样才能灵活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第五,教师必须经过必要的锻炼,能够清楚说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只有教师给出简单,清晰的指示,学生才能在接下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言。否则就会造成学生没有使用目标语言来表达,那么教学活动就失败了,就根本不能说使用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第六,教师要有很好的控制课堂的能力。交际语言教学法相对于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需要教师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又能够及时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如果不能够做到以上四点,那么就无法正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实质。
(二)交际语言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实例。《实用英语教程》把每个单元的内容分成听说导入,课文A,语法知识,课文B,综合练习这几部分。每个单元都围绕某一主题,配有充足的背景知识和教学设计。下面就以上海外语出版社的《实用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二版)和交际语言教学相结合为例,浅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使用目标英语的兴趣。
《实用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二版)第一单元的听力的主题是关于互联网的一段听力材料。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通过听力练习,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互联网相关词汇。
在听力之前,教参建议的教学活动是讨论,“What can we do on the internet?”。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如果直接进行学生分组讨论,那么学生对于同学的假期生活会更感兴趣,目标语言的使用率会非常低,造成教学活动的失败。因此我把讨论变成头脑风暴法,既能关联学生头脑中关于互联网的相关词汇,又便于课堂管理。
我首先会给出活动指示(instructions):“I will give you ten seconds to think one word or phrase to tell us about the internet.”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唤起记忆中的所有有关互联网的词汇,有助于学生在听力活动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听力内容。活动进行中,我在黑板上通过形象的方式,如配合简笔画,来总结学生说出的词汇。头脑风暴活动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尽可能多的回忆所学到的词汇,学生给出的词汇范围会非常的广泛,包括互联网的组成,性质,用途,好处,弊端等等。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学生不参与活动,这时,我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5分钟之内,平均每个学生都给出8-10个单词,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时安排时间5分钟。
接下来,就是进行听力的训练。通过前面头脑风暴,我发现,学生对于互联网相关单词非常的了解,课本上听力训练的问题对于学生相对就比较简单。因此,我把这部分听力训练由回答问题变成听写全文。活动方式为分组 running dictation 的方式。这部分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听一段对有关互联网的文字,训练学生听取细节的听力技巧。
首先准备10份左右的听力原文,分别贴在教室的不同地方;把学生分组,每组人数6-7人;每组学生选出一个人去看听力,回来给本组其余的同学听写,先写完的小组为优胜。这种活动指示与头脑风暴的活动指示相比较为复杂,因此,为了确保活动能够正常的经行,可以在做完指示后,再提几个简单的有关活动的问题(CCQ).如: “how many students in your group?”;“who is going to read and speak in your group?”。类似的CCQ问题,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课时安排时间15分钟。
最后,是关于目标语言在听力课堂的提高运用。这部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向全班做演讲的形式,每组选派代表做一个3分钟以内的演讲。来训练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课堂安排时间30分钟。
在这节听力课上,因为学生对于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对于相关单词掌握度比较高。所以,我把听力训练的难度进行提高,使学生的听力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播放听力材料,而把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互联网相关词汇来进行口头表达当做课堂活动的重点。通过上文所述的教学过程组织,较好的完成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训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如果听力材料较难,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不够。那么,我们可以降低难度,把重点从比较困难的听取细节变成听取全文概要。把让学生了解陌生单词的拼写及意义作为听力训练的主要目的,弱化学生对听取材料细节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三) 教学效果测评及学生反馈。实施以上教学后,我对班上各层次抽取30名学生经行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单词的拼写,单词的意义,以及词汇用法。根据测试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本单元应掌握的词汇掌握的很好。在口头演讲中能正确的使用。除此以外,学生还能灵活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对互联网相关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一、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现状
自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了重点抓内涵建设,教学质量上。各高职院校在认真学习16号文件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从改革主题及趋势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加强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支撑点。其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最为集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也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
二、高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从更新教学理念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创新教学模式到课程体系设置,从完善教材建设到优化师资素质结构,从加强实训教学到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尤其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毋庸置疑,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不够完善,课程模块化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实践能力强的师资比较缺乏等等,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课堂教学仍还是“教—受”的模式占主导。这种教学模式大多依然注重的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互动,但实质还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许多教师习惯于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试图用自己的思想主宰整个课堂。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仍然只是听众,而不是自主的学习者。这种教学模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和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岗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最终也就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朱熹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
三、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商务文秘专业培训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高职教学改革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在以第三产业门类专业为重点的财经类院校中,培训式教学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培训式教学改革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岗位的能力,根据岗位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下面以文秘专业为例探讨高职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式教学改革。
(一)文秘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对中小企业对文秘岗位能力要求的有关调查中,对文秘人才能力重视程度排名在前的是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办公设备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案策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独立性与责任心等,在这些能力要求中,既有文秘专业本身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又有跨专业职业转换所需要的职业拓展能力。
(二)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培训式教学改革
1、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和教学计划。首先,根据企业对文秘人才岗位能力的要求整合原来“三段式”的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每一模块围绕核心技能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并进行统一建设规划。比如文秘专业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可以构建人文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三大能力模块,每个大模块再根据需要设置二级模块,根据相应模块再进行课程的设置。比如根据对企业调查,认为秘书岗位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为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艺术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办公设备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案策划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能力、办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独立性与责任心等。根据这一二级模块再进行课程的设置,有些模块就是一门课程,有些模块可以由原来的多门课程整合而成。
其次,在明确能力模块之后,应根据模块进行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往的改革,往往只是在理论上课程体系模块化了,但并没有按照模块化进行实际教学计划的编制,仍然按照“三段式”安排教学。零零散散的课程安排往往使学生学完了一门课程,考试过后又都忘记了,学生得不到集中训练,能力培养也就没有落到实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失去了意义。因此,为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按照每一个教学模块集中于一个教学时段进行学习和实践。而且还要和国家有关职业技术认证时间紧密结合起来,学习之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即完成了这一模块的学习。
2、开发适应课程模块化和教学培训化的系列教材。教材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依据,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必须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改造。课程模块化需要将原来一些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要克服原有单门课程内容相近或有交叉的弊端,又要适应课程模块个性化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材体例上,一般的教材往往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培训式教学需要在教材编写体例上与惯用体例要有所区别,应按照模块专题进行编写,重案例,重资料、重信息,通过实践归纳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应用。通过引入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等环节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材内容分量不宜重,内容不要繁琐,但必须要突出重点。
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培训式特色教学。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连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生命线。而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培训式教学法是培养特色教学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通常意义上的培训是一种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演练、作业测评、结果交流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使企业或组织员工的职业能力、素养、智力等得到发展和提升的知识传递和技能传递行为。在这种培训课堂上,培训师所采用的一整套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活动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策略体系,就是培训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融合了讲授法、电教法、案例法、游戏法、情景模拟法、图示法、激励法、点将法等等教法。具有主题明确,教学内容实用,课堂吸引力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良好等优点,非常适合高职文科类专业模块化、专题化的教学。
毋庸置疑,培训式教学对老师在知识点的掌握、案例的搜集、表达的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用理论来构造体系,用经验来引起共鸣,用案例来模拟场景,用技巧来引导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的角色,同时还是主持人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是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较高、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培训机制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培训师,共同打造培训式教学这一特色教学模式。在培训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接受由企业提供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企业也由学校通过培训式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课程,都能紧贴岗位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的质量,适合了企业的需要。
4、加强实训室建设,为培训式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培训式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来巩固模块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一定的实训条件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学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建立校内文秘专业实务实训中心。包括自动化办公实训室,会议接待实训室,商务洽谈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等等。模拟工作情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其次,加强与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培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5、建立适应培训教学的评价体系。课程模块化,教学培训化的教学实施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课程评价就不能按照原来的评价方式,教师要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采用专业特色明显的考核形式及多种层次的评价标准,要更注重在培训或模拟工作情境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评价,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考核内容来考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从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监控。这种评价体系里,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自身、企业都是评价的参与者。只有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责任感,真正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全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实施培训式教学,是社会的需要,岗位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是应对快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途径,也是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
关键词:高职能力本位商务英语精读项目式教学整合
1.能力本位要求下项目式教学实施的背景
在高职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就英语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我们整理出75%的受调查者认为:比起学历和资格证书来,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际英语水平(他们使用英语的范围主要涉及文件处理――如邮件往来和资料翻译、外事接待、外贸业务洽谈和英语导游等,其能力要求全面覆盖听、说、读、写、译)。当谈到在校时英语教学对目前工作的影响时,受调查者45%报告在校学习中所掌握的语言交际技能对其工作有较大的帮助,37%认为“在校所学的专业词汇对工作没有多大帮助”,而是“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和积累专业词汇和交际技巧”。
如今,职业教育改革的“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众多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元素,并且大家也都做得卓有成效。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语言类基础课―精读也可以尝试改革,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引入实训,进行项目式教学。
2.项目式教学
2.1 项目式教学引入的背景及其特点
在职业教育的多种教学方法中,项目式教学是实现能力目标教育这一要求的卓有成效的方法,目前被广泛用于高职专业课的教学中,它的特点是:通过构建一个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习过程始终围绕着任务的探索和解决展开。此举不仅可以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角色意识,而且培养高职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探索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2.2 精读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精读,这门基础课也可以尝试这种方式,跳出枯燥的课文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它是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老师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确定完成内容与完成时间,学生按照程序以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每个阶段完成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所以设计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量力而行,同时尽量兼顾趣味性。
①知识系统化基础上的项目式教学
由于精读课程的学习是系统化、分阶段的学习,一般为一年半到两年。所以除了配套的《新视野大学生英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
②与实训相结合的项目式教学
目前的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原则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一是认同商务英语人才的核心仍是外语,要保证学生打好过硬的语言基础;二是要以特色立足,突出商务专业的实践性、融合性、应用性;三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英语在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中仍居于核心地位,语言基础知识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商务词汇、日常商务活动中必备的基本沟通能力(听说读写)、英语常用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技巧和英语语法等。并且精读课仍以阅读技能训练为其教学的核心。
但是这种按部就班的训练是相当枯燥和乏味的,适当增加一点做具体项目的实训则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训可以根据每个单元各细分项目的主题内容进行安排和设计。
2.3 精读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一般项目式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项目的准备、实施与评价(王民权、梅晓妍,2007)。在项目的准备阶段:教师确定项目名称、内容要求及学习目标,设计项目任务书并布置传达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接受任务,学习、搜集、整理项目知识和相关信息,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项目的实施在实施阶段,教师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就给予具体的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完成工作。
项目的评价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在评价阶段,评价内容既包括对项目活动成果评价,同时也包括对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的评价。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师生共同讨论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精读的项目式教学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和语言实验室,必要时还要借助网络。因为这样能够多方位刺激学生,增强其语感,激发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也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4;6
[2]丁卫军 《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造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 2010;33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何雪莲.《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教育,它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性”和“职业性”。要求教学知识中包含相当的高深科学理论,培养人才的目的是解决职业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既懂理论又善实践。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较早,他们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国外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具有很好的启示。
1国外发达国家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经验
1.1发达国家对高职教师有严格的准入机制、突出实践经验能力
美国要求高职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德国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且至少有5年的专业实践的经历。丹麦对高职的师资基本要求是,完成了第三级职业教育、具备专业技能并拥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澳大利亚对教师除高学历要求外,还需有5年的职业工作经历。日本对高职教师的资格作出的规定是,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且在学校、研究所、医院、工厂从事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或与研究、技术有关的业务。可见,各国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有不同的标准,但是,综观发达国家对高职教师的规定和要求,其共同点是对高职教师的学历作出较高要求外,均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资历作了具体的规定。比较而言,美国对高职教师的实际技术工作年限要求较短,仅需要1年,但强调最新经验,反映了美国对创新的追求;德国在学历学位方面要求较高,需具有博士学位,体现了德国对技术的高度严谨;日本对从事教师工作和实际职业技术工作做了要求,体现了日本人的务实态度。另外,德国、丹麦、澳大利亚三个国家均规定高职教师必须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可见高职教师至少具有5年的职业工作经历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1.2发达国家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既注重职业技能又强调教育理论培训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德国注重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德国对教师的培养可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职前培养,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校师范生在毕业前参加并通过第一次国家性考试,获得学位证书;第二阶段的学习是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之上,经过18个月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后,顺利通过考试才能被聘为职业教育教师。丹麦职教师资培训采取附加培训方式,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合格的职教师资。日本专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机构是职业能力开发大学,其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核心、以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在大学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上来。英国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也值得我们关注。《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于2002年6月颁布后,英国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三段融合”,二是“三方参与”。“三段融合”即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职前教育,帮助有意成为教师的人员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入职辅导则是帮助教师快速进入专业角色的捷径; 通过职后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高职教师培养社会化。
1.3发达国家在高职教师队伍管理管理模式强调“兼职”和“任期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师资管理模式的束缚,除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在实践上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高等职业学校都有一套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其共同点是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对教师实行任期制。日本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是专职教师的 1.7倍。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理工学院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拥有教师1500多人,其中约2/3是专职教师,1/3是来自工商界的兼职教师。美国高职院校中兼职教师人数在增加,专职教师人数则在减少。据美国联邦教育部 2012年1月公布的调查报告,其中31%为专职教师,69%为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实行任期制是发达国家高职“双师型”教师管理的共同特点。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原来日本的教师终身雇佣制度逐渐产生了“制度疲劳”,任期制作为一种教师人事制度逐步开始受到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大学改革加速了大学教师任期制的形成,日本高职院校则普遍实行教师任期制。美国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任期以短期合同制为主。它是指根据学校需要及教研经费的情况和教师工作的质量,每年签订合同,决定去留。
1.4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具有较好实效性
一般来讲,发达国家从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在社会福利、工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都高于普通学校的教师,甚至高于国家公务员、大学教授。因此,发达国家的职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德国“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较高的职业,其身份等同于公务员,他们的法律地位是由各州的公务员法决定的。日本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晋升与工资待遇的提高直接挂钩,国家对职业教师给予较优厚的待遇,其工资比担任其他课程的同级教师高10%,比公职人员高16%,而且原则上工资一年提升一级。
2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应突出实践操作性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拥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保障,这对我国具有借鉴和学习的意义。我国应先由国家制定出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在各个省设立相关负责机构定期对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进行考核与认证。同时可在以下方面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首先,根据“双师型”教师的不同来源,制定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种类型的资格认证制度,从而在根源上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其次,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应体现出“双师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涉及内容包括学历要求、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年限、企业实践经验等各个方面,制定出严格的高职教师准入标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及时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从技能结构的角度来看是指要掌握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技术和具备专门的职业技能,并能够不断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实施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对推动教育人事改革、实施教师聘任制,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有着很大的作用。采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是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是一种准入制度,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经过认定程序、具有资格的条件者发放资格证,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水平。
2.2加强和完善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建设
国外发达国家拥有较为健全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职前与职后一体化培养,具有职前培养专业化、职后培训制度化的特点。我国担负职教教师培养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注重其应用性,注重专业设置的时代性与前沿性,使其培养的职教教师能够更加适应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在美国,职业教师的业务进修大多数属于个人行为,但学校仍然设立了教师进修和生活保障机制,确保教师有充足的研究经费,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教师自愿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职后培训应大力整合和发挥大学、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三大资源,联合加强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3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职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学术性教育,这两种教育存在差别。这就决定对其教师的评价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使其能够全面、动态地评价“双师型”教师。与美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评价想比较起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师资的评定系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美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评定系统非常细化,针对不同的专业对教师有不同的评定标准,通过考核制度提升竞争意识,促进“双师型”教师自我完善与提高,同时对未经过考核的教师进行重新培训与教育,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我国相关部门应单独制定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自身的特点。要稳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留住人才,职业学校也应出台相应的措施来激励教师队伍。
2.4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构建长效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在美国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占有很大部分,他们聘用、培养和留用的兼职教师首先都是以教育培养目标出发,其次非常注重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兼职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技巧的培养。由于我国高职师资的缺乏,职业院校采取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来进行教学,但他们缺少一些理论方面的教学知识,因此,作为学校要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就要对兼职教师要进行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激励兼职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积极参与,扩大他们自身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对职业教学充满热情。另外鼓励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业务素质。
西方发达国家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严格明确的“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规定高职教师具有较高学历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的实际技术资历;完善系统的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夯实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等;灵活的管理模式,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操作性,加强和完善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建设,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构建长效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职教论坛,2006(2):58-60.
[2] 魏敏.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J].职教通讯,2004(09):62-64.
[3] 蔡泽寰.借鉴英国职教经验[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4-47.
一、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的振兴要靠教师,师资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1)办好民办高职院校的根本是师资队伍,建设好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出色的师资队伍,不仅决定能否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更能决定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关键。一所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因此要想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必须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战略"。
二、河北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问题暴露在外,专业师资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具体问题如下:
1.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不合理
从年龄上看,民办高职的师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55岁以上的老年教师占了73.2%,耐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只有26.8%。
在学历结构中,学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2.41%,硕士学位的占26.69%,具有博士学位的不到1%,这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学历要求相差甚远。
在职称结构中,也出现"两大,中间小"的不会理结构,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其中高级职称达31.3%。中间段的讲师或工程师职称的教师则偏少,只有22.9%。初级职称或无职称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8%。
2.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观念陈旧。无论是在培养日标、教育管理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的思想还是未能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盲目照搬其它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致使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以致丧失了高职应有的特色。
3.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高职院校的评估标准中,要求"双师型"教师超过教师总数的50%,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离这一要求相差的甚远。
4.企业兼课人员教学能力低
从企业引进的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民办高职院校中有13%的专业教师是从一线企业引进的,他们具有丰富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但问题是他们对专业知识理论不系统、缺乏教学经验,这也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
由于社会上用人层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出现难题,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底子相对薄弱,人才引进困难,教师进修环节薄弱,不能形成很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使得在职教师流动性很大。
2. 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导致"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这种组建模式必然决定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为非职业的。因此,其整体素质也就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所以,本应占有较大比例的"双师型"教师就显得微乎其微。其次,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使得教师为评职称更专注于学术研究,忽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再次,民办高职院校上课门类多、稳定课程少,严重影响了教师提高理论水平。
四、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1.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
民办高职师资队伍的素质事关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发展,并最终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真正的重视,才能制定出有利于民办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政策,以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
2.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合理确定教师队伍的数量,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的群体效能。
首先,要切实加大师资引进的力度,根据办学特点和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等方式,尽快补充合格教师。其次,实施学历提升,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民办高职院校要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以各种形式攻读硕士学位,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水平。最后,要有计划地从企业及社会上聘请一些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课教师,独立承担一门专业课或实践课的教学。
3. 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民办高职院校要重视师资在企业的实践培训,要经常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确保教师能够经常到企业挂职、工作和学习,增加教师实践方面的经验。
4. 增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进修机会
各民办高职院校要做好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工作,以提高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如选送教师到相关院校进修学习,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或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总之,我们相信通过全省的齐抓共管,在几年时间内,各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能够培养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道凯.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尤其是贵州地区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主要来源于两渠道,一是中职学校升级高职后原有教师通过在职提升学历达到高职高专教师学历要求的教师,二是新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2015年贵州省高职高专院校新进人员招聘条件来看,对教师学历有明确要求,但对是否有相关行业实践经验,多数学校未作具体要求。而当前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遍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动手,要让这些刚出学校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手把手交给高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实践中,我们曾经组织这些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到企业实践,他们大多都是该专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但从企业方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大多数年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我们安排到企业实习的定岗实习学生并无多大差异。
(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国家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要求“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i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界定基本共识为:“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获得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行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开发能力,具有丰富的工程(职业)技术经验,并具有解决技术难题、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组织大型工程(职业)技术项目实施且取得实际成果的教师。”ii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持有短期简单培训获得的“考评员”证,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水平的并不多。在高职建设指标体系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也就是两个硬性指标: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行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在实际操作中,各高等职院主要以这两个指标表现双师型教师占比。这样一来,为了达到标准要求,各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考评员证等,有的考评员证需要短期培训,有的甚至短期培训都不需要,这种考评员证有与没有在教师双师素质上并无多大的不同。结果,导致我们双师比例是上来了,但是教师的素质并没有跟着上来。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主要利用假期参与国培计划,含国内培训、国外培训和企业定岗锻炼三种,三种培训中企业顶岗培训占三分之一左右,就我院400多专任教师的情况来看,每年能参与此三项目的也就是20人以内,能参与国培之企业顶岗的在10人以内,其余的为不定期的校际交流培训,企业考察学习等。就如此培训力度和速度来看,大部分教师在五年内很难获得一次企业顶岗锻炼。接下来,学校利用假期鼓励教师自行到企业锻炼,这个其实是很不现实的,在上级部门缺乏制度和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教师的培训缺乏制度保障,其效果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四)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够企业以经营最大利润为目的,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同样将利润放在首位。目前比较普遍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学生,这是企业稳定的人力资源来源,企业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这个参与主要体现在偶尔派员工到学校为学生讲座、示范、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些行业,如服务业,不需要学校提供太多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对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并无多大积极性:企业方一般会认为学校频繁派送老师到企业或企业派送资深员工到学校手把手参与教学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秩序。然而学校学生需要顶岗实习的平台,学校对企业也无力提太多要求,双方的合作也就无法更深入,甚至无法更持久。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思考
(一)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工学集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将学校的专业与企业产业对接、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员工的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对接、学校的学历证书与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起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要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有积极性深入、全面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或者“引区入校”是突破当前校企合作瓶颈的最好途径:即,根据学校的专业特征选择与不同的产业园区结合,有些专业特性学校甚至可以自建企业,“引区入校”,实现学校是企业“前校”,企业是学校的“后厂”。从而形成园区的生产发展与学校专业建设匹配紧密,实现“前校”教学与“后厂”生产间无缝对接;“前校”的人才培养与“后厂”的生产统筹管理,校与厂设备共用、资源分享、互利互惠;从而也搭建起了老师变师傅,课堂变车间的教师实践培养平台。还能避免学校在模拟实训室建设上的过多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二)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
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之目标: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到2020年达到60%以上,任重而道远。目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并无多大差别,均主要要求的是学历。“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iii同时,应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应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
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规模庞大,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又称vet)已较为成熟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关键的变革时期,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解决师资问题,因此,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具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vet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规定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能力框架,本文拟就其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为我国高职教师准入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提供借鉴。
一、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学院)”进行。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公立的职业教育学院,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承担着全国80%左右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直接招聘高等院校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培养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二是从社会各领域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然后定期派往高校的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接受继续教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少量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兼职教师主要由社会各领域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此外tafe学院也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到校作专题技术讲座。澳大利亚这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性、实用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的高职教育目标,极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澳大利亚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是从高职教师的角色特征着手的。作为高职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有技能,既要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教育理论知识,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技能鉴定能力。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因此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必须保障招聘的教师能够满足这些角色要求。
澳大利亚是实行教育分权制的国家,虽然每个州都有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但其对所招聘教师的学历、资格证书、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的要求大致相同。
第一,学历要求。在澳大利亚,进入tafe学院工作的最低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申请讲授学科的学士学位。
第二,资格证书要求。首先,必须受过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获得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中的“培训与鉴定(即taa,training and assessment)”四级资格证书。
第三,实践经验。应聘tafe教师一般应有3-5年专业工作经历。此外,有些tafe学院还规定,招聘来的教师要先做兼职教师,5年以后,经过评估,符合学院要求的教师才能转为专职教师。
第四,培训。tafe学院的新教师必须参加为期1年的岗前培训,学习理论课程,并深入工厂、企业等进行实习。培训结束时新手教师必须接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三、澳大利亚高职教师能力框架
澳大利亚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各种能力,所以,在澳大利亚,要成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要符合以上的任职资格标准以外,还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所规定的各种能力要求。
“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有“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教学质量管理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8个能力模块,共55个能力单元。进入职业院校任教需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四级资格证书,它规定了合格者的能力构成:第一,必修能力单元:“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2个核心能力单元;第二,选修能力单元:“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0个选修单元,申请者一般只选择其中2个单元即可。
澳大利亚“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是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标准,它规定了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技能鉴定的工作要求,其核心是使未来的和在职的职业教育教师遵循“学习者中心”职业教育理念,促使职教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培训与鉴定”培训包的能力框架非常全面,澳大利亚各职业院校也可以对能力标准单元进行灵活组合,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招聘标准和能力要求。
四、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少;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低,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教师来源单一,绝大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更没有接触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缺乏在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不强,进入高职院校后,普遍出现 “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实践指导低效”的现象。
鉴于此,学习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创新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强化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西方国家,教师资格证书是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明确规定了申请者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而且必须在求职前获得。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都是在入职后接受岗前培训,然后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可见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没有发挥职业准入的作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格证书”;而且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只能证明持有者在教学能力方面合格,至于高职教师是否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该类资格考试尚未做任何检视。
因此,我国应改革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其成为规范和引导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工具。规定欲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应持有两类资格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以证明申请者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获得两类资格证书后,申请者方才有资格向高职院校提出求职申请。
第二,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高职教师准入的严格规定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引进标准偏低,一般申请者具有本科或硕士学位即可,而对申请者的实践经历、专业资格证书则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我国应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未来的高职教师应:①具备与申请讲授的学科相同或相关的本科及以上学历;②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③具备1~3年的行业工作经历。
第三,创新职教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实现的,国外(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有专门的职教教师培养机构,一般是由大学的职业教育学院或教育学院的职业教育系来提供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课程。因此,我国职教师资应实行规范化的培养制度。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但是,如今多数高职院校招聘专业教师是有学历要求的,一般在硕士研究生以上,有的甚至要求是博士学位。受学历影响,在企业里找到符合高学历要求的教师是有难度的;有的教师虽然早年在酒店工作过,由于时间不长,之后转型做了老师,缺乏与时俱进的酒店知识、理念和技能,导致学生所学东西显得与时代脱节;而从高校毕业生招聘上的教师往往又是学院派,缺少实践经验,缺乏实操性。
(二)教师对实习学生缺乏足够的关心
一方面,学生数量多,实习时问长,在酒店实习管理中,带队教师往往会产生麻木心理,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心情和实习的效果。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队安排到不同的酒店实习,一些被安排到离学校较远的酒店实习学生,如果实习指导教师对他们关注不够,易使学生有产生被抛弃和自生自灭的孤独感,有的甚至出现混日子的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实习的热情。
(三)学校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实践教学。一些高职院校,错误地理解了教育部l6号文件,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在课时方面过于加大实践教学课时,一些原本属于理论课的课程也要硬安排几节实践课时,似乎这样才能体现高职教学的实践性。从而也就造成了教师教学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教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缩小了学生以后的就业面。
2.缺乏与企业深度沟通。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与实训酒店的深度沟通,没有亲临现场去了解,或者到了酒店但了解不够深入透彻,误信了酒店的宣传。有的学校选择的酒店不够规范、档次较低,当学生到酒店实习时,会发现学校和酒店的宣传与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如轮岗机会少、住宿条件、饮食条件不理想、工作强度大等),致使学生产生不满的情绪,影响了他们实习的态度、持久性和效果。
(四)酒店管理人员与学生沟通交流存在的问题
1.外聘酒店教师不够专业。为了增强课随实践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一般都会请酒店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课或开讲座。作为外聘教师的酒店人员,他们或是高级管理者,或是部门主管,或是具有很强专业技能的一线岗位服务员。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学技能,有时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弓l导、鼓励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相反,一些外聘教师由于授课方式不对,如过于夸大某个工作过程的难度或过于强调要具备某些岗位的外形条件,从而打击了部分不具备相应条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缺乏有效沟通。当学生到酒店实习时,作为酒店的管理人员不懂得如何有效与学生进行沟通,将学生当成酒店正式员工看待,但事实上学生并不希望酒店人员将自己看成是酒店的正式员工,他们心理上还没完全接受从学生到员工身份的转变,更难以适应酒店人员粗暴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会产生厌恶上司、厌恶酒店、厌恶岗位的不良情绪。
(五)社会地位低
在我国很多人认为做酒店就是服务人的低等工作,这与我国历来的传统文化有关,一般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态度,认为做酒店低人一等,是新时代的店小二。有的学生父母甚至反对其从事这一行业,从而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一)安排教师进行挂职锻炼
对于刚出校门的教师应积极安排其到酒店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进行进行挂职锻炼。同时,安排酒店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对扶帮助和指导,使教师既能学到操作技能又能学到管理技巧,力求使挂职教师成为酒店方面的通才型教师。此外,要给予挂职教师以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在工资待遇和课酬上要给予挂职教师一定的补助和支持,使教师乐于挂职,安心挂职。在挂职的酒店方面,则要保证其酒店的档次和专业性,以便学到最新的专业技能。最后,要对挂职教师进行考核,保证教师能真正学到技能。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则要给予一定的惩处,如扣发津贴、奖金等,促使教师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保证挂职锻炼的质量。
(二)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
一方面,要形成与学生沟通的制度。要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是当面交谈,也可以是电话、短信等沟通方式,要及时了解学生情绪和动态。同时,学校要建立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教师是否真正与学生交流沟通,保证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校要安排进行定期慰问,特别是节假日(中秋节、除夕)等重要而又使学生容易想家的节日,同时,在学生最辛苦、工作量最大的时候,学校要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慰问,以使学生感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注。
(三)加强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
1.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实操技能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会让学生有更好的品位,有开阔的视野,有更高的情商,从而会表现出更高的综合素质,会更正确的看待问题。例如,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酒店管理专业除了重视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外,还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素质,受到了实习单位上海万豪酒店的高度评价。同时,良好的人文素养也会使学生有更强的专业延伸性,在以后有更广的就业途径。
2.事实求是地宣传。一方面,学校要深入了解酒店情况,对学生做实事求是的宣传,避免宣传与实际出入太大。另一方面,酒店要事实求是地宣讲,一些酒店为了吸引学生到自己单位实习,往往夸大酒店的条件。因此,酒店不能过于夸大酒店能够提供的条件,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被学校和酒店所欺骗的心态。
(四)酒店对实习生的培训管理应注重规范性
1.规范外聘酒店教师授课内容。为了避免出现外聘酒店教师所讲内容和授课方式对学生造成打击的现象,外聘教师的授课内容应由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审核与跟进,避免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对不正确的行为、言行要进行及时更正。或者聘请知名的酒店管理培训机构进行讲课,学习最新的前沿知识和技能,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体育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据了解,教育部把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设置的审批权下放到各省以后,各省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校生数量每年都在快速的增长,师资发展速度跟不上“扩招”的步伐,高职院校教师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体育教师犹为特出.
据调查,扩招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平均周课时为10课时左右,现在达16课时,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周课时超过20课时,体育教师中的部分教师除上课外,还要带运动队训练、负责学生课余活动的辅导和俱乐部的开展工作,在如此压力之下,他们很难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和进修.
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虽然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院校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不少高职院校领导不同程度存在着一种认为学校体育工作是教学中的附属部分,对学校的整体教学来说并不重要,学校体育工作简单,“帮学生做做操、拿几个球,体育教师平时都不用备课”得思想.因此认为体育教师只要本科学历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读研究生或博士生,甚至认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读研究生或博士生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这种只满足于现状,忽视对体育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思想也是造成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学历、职称偏低的原因之一.
体育教师接受研究生教育较困难目前,对于在职体育教师来说,接受研究生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全国统考;二是研究生课程班,这两种途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仅在英语考试上就难倒不少人.
据了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他们从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毕业时,英语水平只是在二级左右,而对于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有四级或六级水平以上,并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这种研究生入学考试条件对于体育生来说就形成“先天不足”,再加上有部分体育教师是运动员出身,从小就参加运动训练,连年的比赛和高强度的训练迫使他们放弃了部分文化学习.这也是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学历偏低的原因之一.
改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结构的对策
院系领导应采取一些有利于改善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方法和措施院系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是改善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重要保证.学校应该计划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用来鼓励体育教师采取各种形式的在职进修,完成研究生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体育教师的知识面,而且也拓展了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另外针对体育教师英语较差这一事实,学校可以定期或集中时间为体育教师举办各种形式的英语培训,组织体育教师参加英语学习,通过日积月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英语水平,为以后体育教师报考研究生,出国学习与进修等创造基本条件.
学院每年要有计划的高薪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体育研究生或博士生高职院校体育研究生严重缺乏,而且高水平的研究生或博士生不愿到高职院校工作,是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领导每年要有计划的到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高薪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体育研究生或博士生,这样既能改变学院体育教师研究生的比例,也能通过体育高水平的研究生的引进,带动、增强广大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联课题的主要成果之一,《陕西物流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陕西经济发展—基于高职院校“双主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Z03。
引 言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和信息管理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陕西省已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进入中等发达省份,并同时也已明确把物流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人才的支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如何培养物流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要?为此,我们对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陕西各类物流企业,通过深入企业参观、访谈、发放问卷及通过招聘网、杂志等途径,获取有关数据和资料。调查内容涉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结构、素质和知识的要求、学历要求及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等。
本次调研共向20家企业发放问卷共180份,回收156份,其中有效问卷148份,问卷有效率为82.2%。
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1.陕西物流人才总体需求分析
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门户和交通枢纽,铁路、航空、公路运输发达。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批复,在西咸一体的趋势下,沣渭、泾渭新区的相继挂牌成立,西安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复并加紧建设,在此契机下必定会带来物流人才需求的扩大。通过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大型连锁超市、快递业的兴起,陕西以煤炭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快递物流等专业物流配送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物流交易平台。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如中储、中集、中外运等在陕西都有设点,国际物流企业如马士基、讯通集团也逐渐进驻陕西,为我省物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1]。
2. 物流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按国家对物流人才的统计口径,物流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物流操作人员)[2]。通过对西安人才网随机抽查的500名物流人才招聘信息的结果分析,高级物流人才需求占总招聘人员的18%,中层物流人才需求占15%,初级物流人才占到总需求人数的67%,是物流人才需求的主体[3]。同时,对物流行业中最紧缺的人才的看法中,分别有29%和23%的受访者选择国际物流和物流营销人才,有18%的受访者选择物流系统设计,表明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专而精的要求。同时还了解到,动手能力强,有很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人最受企业欢迎。
3.物流人才学历层次分析
在被调查的500 个岗位中,需要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岗位的有125个,需要大专学历的岗位有300个,占到60%,其他学历要求的有75个。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流岗位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高职高专学历最受欢迎。因为物流行业的工作操作性强,需要大量具有操作能力的员工。但物流业操作又不是简单机械或人力操作,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物流知识体系支撑,专科层次的人才比较符合当前物流发展的需要。
4.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的要求
问卷显示,层次越高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越高。如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要求普遍较高,无一例外地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有的要求其有较好的项目管理能力、财务知识及行业背景;而对初级物流人才的选用,最看重的是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如企业对基层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最高,达到29%;对基层物流管理人员、中层物流管理人员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分别为22%、21%和20%;计算机操作和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必须具备的知识,比重合计为61%。
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企业除了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外,还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出了较具体的要求,如对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工作态度、礼仪谈吐及团队精神十分关注。
5.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
调查统计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非常看重职业资格证书”,这类企业中有资格证书的员工,可以在薪酬上有所体现。63%的受访者认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对学生就业有帮助,企业在选人时作为参考。还有 15%的受访者“不看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有23%的企业人员“要求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如货代企业,报关员必须持证上岗,企业也鼓励员工和学生考取这类资格证书,表明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大多还是认同的。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离企业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偏差,如何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下面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提出几点对策。
1.继续完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院提出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以企业物流为主的“专业+项目+公司”人才培养新渠道。根据行业发展动态,以合作企业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储物流、苏宁电器等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主,聘请社会物流行业专家,分析、研究和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方式,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4]。
继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2+0.5+0.5”的校企育人机制。前两年进行“校内理实一体、校内外工学结合”的培养,第五学期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见习、岗前强化训练及职业资格考证,第六学期由专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0.5+0.5)。学生毕业时达到公司职员的标准,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公司相应的职员工作。同时,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采购师职业资格证书、叉车证等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2.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1)基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开发物流课程体系
按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项目组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对物流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按照不同行业的职业标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2)基于物流岗位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内容和精品资源库
依据物流岗位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建设优质核心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与海程邦达、中储物流有限公司等不同经营类型的物流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项目组,通过对工作领域、工作行动能力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如图所示。按照现行就业岗位特征及就业需求,确定《国际货运》和《物流信息技术》2门与实践结合紧密、有代表性的课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组织5名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对《国际物流与货运》、《物流技能实训》、《报关与报检实务》等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编写配套实训教材。围绕课程体系改革,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建立一整套满足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大纲、讲义、实验实训、试题库等。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学生实训条件
学院将结合西安国际港口城市的定位,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实验室的四大功能区域:物流综合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沙盘演练实训室、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其中,物流综合实训室组建仓储、生产、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需求;国际物流实训室模拟海关、商检、企业,开展国际货代情景教学;沙盘演练实训室综合国内外先进的物流园区、港口物流的沙盘模型,供学生教学参考用;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整合多种信息系统软件,提高学生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凭借科学的合作模式,海程邦达已经成为我校物流专业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借助海程邦达、中储物流等企业的物流实体运作平台和经营资源优势,建立布点合理、功能明确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4.打造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行(企)业引进或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坚持“三个项目”建设和“两大内涵”建设,采取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双师”结构团队。
5.改革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是由每个工学环节的过程质量来实现的,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陕西物流行业的需要,就必须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紧密结合培养人才的特点,将素质教育内化,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形成性现代考试制度。在考试的形式和方法上采取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闭卷、开卷、半开卷、论文、课题设计、实践报告、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力求灵活多样。以使考试达到预期目的,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http:///.
[2]张媛媛.基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陕西物流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1,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61-02
0 引言
德国的职教培训体系被称为“没有死胡同”的体系,一直以来为世界各国所推崇,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为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文以对“德国双元制”的分析和了解为线索引发对我国热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化的畅想。
1 德国双元制的内涵
德国的职业教育目标是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它是指青少年既是在企业里接受职业实践培训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实践培训。
2 德国双元制的特点
①具有相当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②教学过程实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广泛参与。
③科学合理的招生入学标准。
④拥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先进、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⑤严谨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将培训与考核分离,体现公平原则。
⑥互通的各类教育形式。真正做到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3 我国热动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属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该专业服务于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工作,其主要内容有锅炉检修及安装、汽轮机检修及安装、水泵阀门检修及安装等。目前,开设热动专业的一本高校就有五十多个,专科院校也有二十几个。本科院校大多以学校制为主,注重理论知识,可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就有待考究。但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理论和实践是严重脱节的,学校学习的东西毕业后根本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订单式”、“校企合作”喊而未行,许多企业没有这样的积极性,不愿意花时间、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大多都往火力发电厂和火力建设公司,这些地方对该专业的需求量大的,但同时对学生专业要求也很高。央企和国企发展空间好待遇好,相对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就更高了。就我国现行模式下的高职生来说,该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多实践的优越性根本不存在。自备电厂和外资企业对学历要求相对较低,也是高职生毕业后的好去处。可是由于电厂的局限性,他们就没有太多的耐性来重头开始培育员工,他们要求员工有一定工作经验,进厂很快就能适应生产。然而现行模式下的高职生显然是不具备也满足不了这些企业的要求。这样一来就让该专业的学生最后很难走上专业道路造成热动行业的人才流失。所以,热动专业有必要借鉴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4 我国高职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走“双元制”的展望
4.1 立足国本,寻求法律保障 国家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下,学校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国家对双方的职责及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教。
4.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校执行文化部教学大纲,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涉及所学职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企业执行职业培训大纲规定的职业教育课程,以技能培训为主。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考核等工作都是企业直接参与并和学校共同研究决定的。教学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生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学徒。学生在学院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企业则利用自身的设备和技术训练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产品、设备及工艺流程,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火力发电厂为例,学生毕业去电厂,大约有半年以上是了解和熟悉电厂运行,且一般来说去电厂等于从零开始,锅炉汽机全要熟悉,所以学生在在学期间内边学习理论知识边了解和熟悉电厂设备是切实可行的。
4.3 科学合理的招生入学标准 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入学标准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征。入学条件既有学历要求,也有实践经验要求。学历上,各州对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是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即必须拥有高中学历。实践方面,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至少有3个月的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企业实践经验,申请者自己寻找企业实习,而且要有企业的鉴定证明。[3]德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很高,但要读职业学院却是相当不易,竞争非常激烈。而我国是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很高,读职业学院却是相当容易。这其实就降低了职业学院的办学质量。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是一个对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的专业,而且工作所接触的生产线和设备动辄成百上千万,一个操作失误造成的损失就不可估量。因而,提高该专业的门槛势在必行,让学生入学学习理论知识前就有实践该专业的工作经验更是迫在眉睫。一方面学生素质普遍上升在学校的教学质量上有很大的帮助,企业得到的人才也更有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该专业前进行实践既可以熟悉工作形成系统的理论学习框架。但是把德国双元制照搬过来却又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考完到入学前时间有限,而且没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就找到实习工作对于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践行双元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学历方面,对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是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即必须拥有高中学历;实践方面,在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由学校安排去相关工作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时间3~6个月,确保学生真正接触到工作的实质再进行理论学习。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放弃或转专业;学校和企业则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考核学生是否适合学习该专业,是否具备该专业职业素养。这样一来,既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又让学生对以后从事职业有了更明确的了解。
4.4 培养和组建专兼结合,建设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对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视对我们建设“双师型”队伍意义非凡。因此,热动专业课程改革必须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双师”特色突出的教学团队,通过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科研、教研及对外服务等手段,提升“双师”素质。同时,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就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建设为例:该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主专业老师都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且每年7-8月份下企业进行学习。教师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后,对于学生的教学将更系统化,更具实操性,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灌输一些生产实践中的知识。但这种方法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教师7、8月份进行下企业,来去匆匆,没有系统规范化的考评对于在企业教师到底学了多少不能准确把握。在这方面其实我们可以同企业接洽,教师每5年下企业一年,一年期满学院和企业同时进行考评。教师为企业培训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样一来教师既是学院的职工也是企业的职工。这是一个“双元制”中国化的具体。
4.5 建设先进和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 学生的实训、实习主要在企业并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但在学校内部仍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学生在接受训练时接触的各种实验设备、仪器正是目前许多企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保证了学生毕业后上岗能跟上时展的步伐。目前许多大电厂已经革新,大多以310mw和600mw机组为主,但是还有许多学校教材以125mw机组为主,实训的同时教材的革新也是必要的。
4.6 多种层次的教育立交桥的完善 其实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立交桥,学生可以读中职转高职、普高转高职、普高转本科、高职转本科。但是在结构链的最上端是本科,对于本科转高职目前我国还没有立法支持,也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实验。虽然也有类似的模式,例如该院合作企业会派遣员工来该院学习,这些员工中还是有一大部分是本科毕业生,为了达到工作要求又来到该院学习,但是这毕竟局限性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可以完善多层次教育立交桥,打通本科教育转高职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为国民建设输送大量高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7 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我国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时候企业并不承认学生在学校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他们有自己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各企业自成一体,且只能在本企业有效。这样的环境下,职业资格证的含金量着实不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具有权威性。但是要想让职业教育办得更好,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必不可少。它是学员们的定心丸,只有它绝对有效,学员们才肯将前途交付给高职教育。只有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高职教育才能越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