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6: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诗歌大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44-02
一、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1.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明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体现。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四个方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潘一禾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文化自信与自觉、文化自立与自强的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对我国观念形态的文化生存和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外来文化入侵有高度的警觉意识。具体包括:一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强烈责任意识。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强烈责任意识,就是大学生应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建设文化强国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对外来文化入侵的高度警觉意识。对外来文化入侵的高度警觉意识,就是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外来文化的源源渗入时,一方面敢于和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一切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消费观念等;另一方面又对外来文化入侵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坚决的对以强权形式向我国输出、推销西方价值观念,否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实现文化“入侵”和“占领”的文化帝国主义说“不”。
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外来文化影响高校文化安全的表现
1.对大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外国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学好外语成为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需要。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高校对外语的过分重视和崇尚潜伏着外来文化对高校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危机。俘虏女大学生芳心的韩剧、来势凶猛的日本动漫、老少皆宜的好莱坞大片通过原声放送配以中文字幕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听觉系统,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外来语言,并不自觉地模仿运用。高校学生中托福、雅思考试的日益升温,日语、韩语的大行其道,尤其是学生中脱口而出的“SORRY、MY GOD、YES OR NO、卡哇伊、欧巴”等无不显现着外来文化对大学生语言文字影响的痕迹。
2.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青年大学生不仅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人,更是全面推进改革的参与者。但全面推进改革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不可避免地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加上当前中国的改革确实面临教育、就业、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环境等大量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在有图谋的错误舆论引导和西方思潮影响下,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是非观念不清、价值观模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前途悲观等错误倾向,更有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灯红酒绿的侵蚀下缴械投降的。这在不同程度上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冲击着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日常生活方式是思想文化的外在表现,伴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广度、深度的拓展,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日趋增强。外来文化,尤其是欧美、日韩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过度渗透,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西化,诞生哈韩、哈日一族。圣诞节里意义非凡的苹果和挂满彩灯的圣诞树,情人节里价格暴涨的玫瑰花,随处可见人气爆棚的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星巴克,充斥大学校园的日韩装扮、破了洞的牛仔裤……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文化全球化加剧,但是部分青年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存在盲目崇拜、迷恋,进而跟风的倾向,并因此而自诩为“潮人”。中华民族不拒绝好的外来文化,但也绝不接受恶意的阴谋的文化入侵。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外来文化泥沙俱下、大量涌进,严重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并潜伏着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危机,使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文化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改革的深化、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国家复兴大业的兴衰成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外来文化的入侵更加隐蔽,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是外来文化入侵的重灾区,大学生是外来文化入侵的重点人群。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他们在深化改革中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义务,承担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
三、深化改革背景下需全面加强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1.重视大学生汉字的学习与传承教育。现在中小学教育都已经将经典诵读和书法课作为必修内容,因此在大学除了开设大学生人文这一必修课外,可以考虑开设汉语言文字必修课,专门讲授汉字的发展历史和传承,鼓励学生开展汉字文化寻根之旅,使学生对汉字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于汉字的兴趣和热爱。
2.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学教育。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和形成了以诸子百家为代表、以诗词曲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学。现代大学生往往热衷于网络小说和影视剧作,但对传统文学却知之甚少。高校应该加强引导,以课堂教学、主题讲座、板报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营造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的氛围,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增强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承担起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任。
3.加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重视的引导。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全国统一或地方和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热衷于过洋节的大学生不少,且对洋节如数家珍,而对中国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却仅限于“吃”,春节吃团年饭、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传统节日在大学生面前显得苍白而尴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势在必行。如高校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要求W生春节参与准备团年饭、元宵节自己做汤圆、端午节亲手包粽子等,并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撰写实践报告(包括对传统节日的探究、参与的过程、活动感悟等)。
4.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深化改革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高校应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外化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高校要有全员育人和“大思政”的视野,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鼓励所有高校教师都要发掘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巧妙利用图片、视频、故事等资源,通过讨论、辩论等视听冲击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开展党团组织活动,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大学生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活动中主动承担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1)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2)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3)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4)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5)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的资料:写景诗欣赏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语文古诗配画的手抄报的内容:七言律诗
1、《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古诗配画的语文手抄报内容资料
2.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3.经典的古诗配画手抄报内容资料
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这既对流通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冷链物流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35%、57%和69%。据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冷库总容量已超过4000万吨,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11.5万辆,分别约为“十二五”初期的2.3倍和3.6倍。同时,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兴起,并呈现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冷链宅配、生鲜供应链、冷链资源交易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部分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向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冷链综合服务商转变。冷链物流在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农民增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国冷链物流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冷链“不冷”、“断链”、交叉污染等现象仍比较突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系统指导,推动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保障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
问: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一是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健全。一些已制定实施的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部分领域标准规范仍然缺失,冷链运输、仓储等环节标准规范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二是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近几年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冷库为例,目前存储型冷库多、流通型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在部分冷库相对集中的地区,已出现过度竞争现象。三是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车辆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应用不足,在“最后一公里”环节,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仍占据主流。仓储、运输、订单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企业缺少覆盖冷链物流全链条的信息化监控手段,存在大量“断链”隐患。四是缺乏第三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引领。第三方冷链物流尚处在发展初期,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运营成本高,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创新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五是新技术新模式尚未实现商业化普及。包括共同配送在内的一些先进组织形式和新型冷链物流技术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少必要的产后预冷处理,损耗率较高。六是行业有效监管不足。尚未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无法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各环节,以及温度控制、制冷和温控记录设备使用等情况的全方位有效监管。冷链物流行业信用体系仍不完善,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问: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明确了哪些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答:《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显著提高,腐损率明显降低,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系吉林省作家协会理事,吉林省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小语”不是格言――
格言是沉积于历史与社会,经过无数次淘洗,依然熠熠生辉,言简意赅,能够启迪人们心智、规范人们行为的先哲或圣贤的语录。
“小语”不是名言――
名言是出自古今中外名人之口,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能指导人们的行为,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箴言慧语。
“小浯”只是小语,是我几十年来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现实、对事业、对爱情、对自然、对文化思考的记录,是生活抛掷在我心海之岸的贝壳,是闪烁在我心灵宇宙中的星星。
本来这些没有上题、又不生动的语言片段只是写给自己看的,现在应朋友之邀拿出来发表,绝没行以此来教育他人,指点迷津的意思、我不是名人,不是哲人,更不是圣人。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因此,文化人就都有惯于胡思乱想的毛病。大则忧国忧民,小则忧人忧己。我大抵该归属这后一类吧。因此,我的小语是纯粹的小语,绝没有醒世救民的奢望。
我这个人生性固执。做人处世又很有原则,口舌木讷,宁不说话也不说假话。但心肠尚可,能与人为善,自认为还算做真挚老实,故将挚诚二字放到小语前面,意在表明我所说的可能是疯话、混话、废话、傻话、痴话,但绝不会是假话。
一九九三年,也是应朋友之邀,在几家报刊上开设专栏发表这些不是作品的作品,但后来因为俗务困扰,亦因懒于整理,没能坚持开下去。在当时乃至后来,一些年轻朋友写信或打电话给我,表明个人的态度,并鼓励我继续写下去,这令我十分感动。这也是我能在政务之余坚持作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读诗词,作鉴赏,培养鉴赏能力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丰富的文化内蕴,动人的艺术境界,深挚的思想情感陶冶了一代代青年。当代中学生不但要背大量的诗歌,更要学会鉴赏品析好的诗歌。因此,我把诗歌鉴赏纳入了日常教学,但我认为若漫无边际,随意品评,势必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布置学生每周背两首诗歌,但必须是有关联的两首诗,可以是同一题材的,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但积累了许多诗词,而且了解了许多著名诗人的思想轨迹、人生经历和诗歌风格,很多学生懂得了欣赏诗,并热爱上了诗歌。
三、读美文,作摘抄,培养评价能力
美的事物带给人愉悦的心情,文质兼美的文章更是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为了让学生在文学领域能发现美、留住美,继而创造美,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平时阅读中发现的好文章分门别类摘抄下来。学生在本上设置了“美丽自然”“美好感情”“优美人生”“哲理美文” 等板块,阅读量大大增加,许多优秀刊物如《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成了他们的最爱。在阅读与摘抄中,他们不但收获了美的语言、美的思想,也收获了美的人生。他们的摘抄本内容丰富,保存价值也较高,简直成了美文大全。
好文章各有独特之处,为了让学生认识这“独特”,我让学生给摘抄的每篇美文作点评,可三五句,也可更长,语言尽可能精美、雅致。这样,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大胆地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力上的要求更高了。
四、品课文,作迁移,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高尔基说想象是人们预见未来的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正因为此,素质教育更需要想象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我们无须准备其他材料,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想象的空间十分广阔。我们可把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课文的教学当中。
中图分类号:G420;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05-04
作者简介:张开(1978―),辽宁沈阳人,文学博士,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测量。
乐府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类别,其名称的来由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乐府机关。汉代以后乐府成为管理音乐的重要部门,在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入乐诗歌的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诗作。这类由官方机构搜集整理和后人拟作的诗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古代诗歌类别――乐府诗。无论是官方的乐府机构整理留存的乐府诗还是文人创作的拟乐府诗歌,都与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乐府诗所具备的音乐文学的特点也是我们对这类诗歌进行解读和鉴赏的一个角度。
一、从音乐角度解读乐府诗的重要意义
在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短歌行》《木兰诗》《西洲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诗歌都属于乐府诗,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就辑录了这些作品。乐府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挖掘。但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对这些乐府诗歌的讲解等同于其他古典诗歌,教学重点集中在文本的文字内容上。把这些作品当作纯粹的文学文本去解读和分析,这种做法无可非议,但从乐府诗的角度看,只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个人认为,不结合乐府诗本身所具有的音乐表演的属性,很难准确理解作品的精髓,也很难准确鉴赏作品,更难对作品进行准确的文学史定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借助对音乐的研究对乐府名篇进行解读呢?其实这是一个既困难又简单的问题。困难之处在于,在当下复原古代音乐非常困难。由于古代曲谱的读识障碍、乐器的消亡及演奏技法的失传等原因,使这些在古代能够和乐表演的诗歌无法再现,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研究和乐的乐府诗歌的障碍,毕竟在留存的各种典籍中对音乐体制、曲调术语、乐府诗流传变化的过程及曲调的音乐特点等有较为清晰的记载。从对这些文献的梳理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可观的音乐表现形式,这些对我们从音乐的角度研究乐府诗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二、从音乐角度解读乐府诗的示例
我们不妨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常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进行音乐方面的观照,看一看借鉴音乐研究的方法是否能对学习乐府诗产生一定的帮助。
(一)《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性解读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存世的两首作品之一,备受后人推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一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断语也在后世广为流传。一些版本的中学教材(如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下册)及古诗鉴赏读本都把这首诗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经典。对于这样重要的作品,我们就更应该从音乐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深刻理解诗歌的风貌。
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论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一评语是清末王运在《论唐诗诸家源流》中提出的,原文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西洲》格调”一句。这一句看似一笔带过,往往被前人忽视,但却很能说明这首诗的独特风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从音乐的角度解读这首诗的原因。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南朝乐府《西洲曲》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有所提及,在人教社高中版选修教材的中国民俗文化中也选收了这首诗歌。其实也正是由于音乐的原因,我们可以把两首诗作为有着共通音乐因素的诗歌进行分析。从音乐的形制方面进行考察成为历来对这类诗歌进行观照的研究方法。清人沈德潜在评点《西洲曲》时曾经侧面论及:“似绝句数首 ,攒簇而成 ,乐府中又生一体。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1] (P.290 )这正说明了两首乐府诗在音乐表演形制上的特点,即结构上具有可分性,体现为其各部分所表现场景、意境的相对独立性。这与西曲舞曲曲辞极为相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曲辞可以视为九歌绝句组成的长篇歌行。断分为九首绝句的依据,除了韵脚的转换之外,九个绝句单元所表现的意境(场景)可以概括为:海上生明月、明月照花汀、孤月照江人、长江送流水、楼头远眺、闺中望月、雁飞鱼跃、江月西斜、落月满树。与此类似,《西洲曲》曲辞可以视作八首五言绝句的组合,其依据也主要在于每一绝句所表现场景的相对独立性。这八个场景,我们可以借用曲辞中的成句加以概括:“折梅寄江北”“两桨桥头渡”“出门采红莲”“低头弄莲子”“忆郎郎不至”“望郎上青楼”“垂手明如玉”“君愁我亦愁”。而无论是《春江花月夜》的九个情境,还是《西洲曲》的八个场景,其最终的体现,都是整篇歌行的一部分,而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整篇歌行的场景。这非常符合诗歌配乐演唱时的场景变换要求。
这种诗歌联句成篇场景实现的方式,不仅仅是这两首诗歌的呈现方式。可以说,齐梁时代的诗歌都有这样的特点,如沈约的《六忆诗》四首、沈约和梁武帝共同创作的《襄阳蹋铜蹄》曲辞及隋炀帝创作的《杂忆》也都属于这类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的诗歌结构“实则来源于西曲舞曲曲辞中的场景联章叙事体”[2]。
虽然齐梁诗歌在诗歌史中地位并不突出,但是明显带有这一时期诗歌特征的《西洲曲》和《春江花月夜》在古典诗歌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不具体认识西曲舞曲的艺术形态及其曲辞结构的特点等音乐方面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诗歌结构的来源等文学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由音乐的研究融汇这两首不同时代、体制迥异的诗歌,才能从诗歌历史发展的角度加以认识,并清晰梳理这类诗歌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脉络。换言之,抛却两首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陷入孤立的文本研究的话,势必会影响对这些诗歌的认识。
(二)《送元二使安西》的音乐性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历来受到诗歌学习研究者的关注,曾入选多个时期的中学课本。《渭城曲》在《乐府诗集》中被选入“近代曲辞”,又名《阳关曲》《阳关三叠》,从诗歌的文本角度进行解读和鉴赏已很常见。但从音乐角度予以关注的却很少,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空白领域。因为这首诗是从盛唐一直传唱到近代的不朽名篇,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中看到它被表演的信息。如在盛唐时 “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开元中,皆有才学盛名。鹤年诗尤妙唱《渭城》,彭年善舞,龟年善打羯鼓。”[3] (P.891 )在宋代及宋代以后,如北宋文彦博《咏筝》诗有“繁丝移宝柱,数曲奏《阳关》”[4] (P.3477 ),陆游也有诗云:“夜静孤村闻笛声,洗头月落欲三更。不须吹彻《阳关曲》,中有征人万里情。”[5] (P.25494)金元时期,也有《阳关三叠》流传的记载。如元好问的朋友辛愿有诗《送裕之往许州,酒间有请予歌“渭城烟雨”者,因及之》,可见辛愿善于唱《阳关三叠》。到了明清两代,《阳关三叠》仍偶尔被人传唱。如明代胡应麟曾经在云间舟中听过赵五郎歌《阳关曲》:“楼船明月夜如霜,一曲清歌赵五郎。贪听《阳关》第三叠,不知行色在吴阊。”[6]清代康熙年间查慎行曾在诗中写到“马嘶门巷客将还,残醉扶头改别颜。多感故人相送意,略烦秦女唱《阳关》。”[7]
“《送元二使安西》自盛唐入乐歌唱,至中晚唐成为流行歌曲。宋词兴起,新声并未取代旧曲,宋代《阳关曲》反而更加盛行,成为离筵的经典骊歌、文人的集体记忆、离别诗词中的常用一项。金元时期,流行的程度不及两宋,但依然有人传唱。明清两代,《阳关曲》虽偶有人唱,但其风头已让位于《阳关三叠》乐曲,《阳关三叠》琴曲更是常被演奏的经典曲目。总之,《送元二使安西》,由诗而歌,由歌而曲,从八世纪一直传唱演奏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穿越千年时空而历久弥新,堪称名副其实的千古绝唱,是中国诗歌史、音乐史上的瑰宝。”[8]
那么,为什么这首诗又被称为《阳关三叠》,又是怎样的“叠”法呢?苏轼曾在《记阳关第四声》中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长,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9] (P.2090 )这是对“叠句”的经典描述,但具体的表演又是怎样的呢?从表演的情况看,这种叠法是:
渭城朝雨轻尘(第一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三声,一叠)。劝君更尽一杯酒(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第五声,二叠),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六声)。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七声,三叠)。
随着时代的发展,《阳关三叠》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其三段式演奏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杨表正《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卷十《阳关三叠》就记载了其中一种表演的方式:
第一段渭城朝雨一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阴阴,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长亭柳阴阴,不忍分,情最深。不忍分,情最深。
第二段邮亭折柳二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挑担行李的那沙头酒,长亭柳阴阴。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长亭柳阴阴,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第三段石桥分手三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阴阴。伤情伤情,送我送我故人。送故人,送故人,送别送到长亭。长亭柳阴阴,不忍分,情切转深。不忍分,不忍分。送别送别,终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10] (P.886 )
《阳关三叠》的叠法即演唱的方法是非常多的,这与历代的表演者对这一诗歌入乐后的不断演绎有关。王兆鹏教授曾专文对之进行详细梳理。[11]从这些可以看出《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也可以发现这首诗为什么会有《阳关三叠》《渭城曲》等音乐性极强的名称。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够传唱至今,这一方面与诗歌本身内容的真挚清新有非常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传唱表演的音乐传承中找到充分的依据和清晰的规律。
三、音乐性研究所关注的内容要素
通过从文学和音乐角度对《春江花月夜》和《送元二使安西》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研究对诗歌的理解更有辅助和拓展的意义。从音乐的角度出发观照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为我们对诗歌的阅读赏析和理解打开另一扇门,对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诗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把音乐特征纳入乐府诗的教学中,势必会增强对乐府诗教学的积极效果,也使我们对古代诗歌能够传承至今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那么把音乐的因素纳入到乐府诗的学习要考虑哪些因素?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出发,对乐府诗的五个因素进行考量。
(一) 音乐研究所关注的四个方面
1.所涉音乐体制研究
如乐府机构的沿革、机构设置、乐人表演的规定和习俗等。还有表演者的歌舞形态、表演效果,表演的乐器等。
2.曲调、术语的了解
乐府诗中涉及大量曲调名称和相关音乐术语,这些曲调的含义是我们理解乐府诗的关键所在。
3.各类乐府诗流传变化过程的描述
乐府的入乐传播情况也是音乐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乐府诗的创作动机、流传播布、价值实现情况。例如过去我们一谈到唐人的古题乐府,就认定是文人的拟作,只是从文学的韵味上模仿前人,与时下的音乐毫无关系。其实,唐人作古题乐府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古题曲调一直流传, 作古题以入乐; 古题曲调被改造, 作古题以入乐; 古题曲调已经消失, 作古题以入新兴曲调; 古题曲调已经消失, 只拟古题而不入乐。把唐人的古题乐府创作统统归为最后一种, 不仅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也把唐人作古题乐府的动机看得过于简单了, 很可能使我们对大量乐府诗的创作效果、作品风格做出错误的判断。
4.各曲调的音乐特点及其对曲辞的决定作用
这是音乐研究与文学研究相连接的关键一环。无论是选词入乐, 还是因声度词, 曲调都对曲辞有很强的决定作用, 因此清楚地掌握音乐特点进而分析其对曲辞主题、题材、体裁乃至整个风格的影响, 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二)有助于理解乐府诗的五个要素
1.曲名
曲名是乐府诗第一要素, 是总领其他要素的总纲, 是乐府诗的标志。因此, 考察曲名的含义、发生、演变等情况, 是首先应该做的工作。
2.曲调
曲调是乐府诗核心的要素。某一作品的曲调隶属于哪一个乐类, 其风格特点、表演情况、流传情况、演变情况如何,都值得用力考察。
3.本事
本事是包含本作品信息最多的要素。某一乐府诗在其产生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本事。这些本事或记曲名由来,或记本曲的曲调,或记该曲的传播,或记该曲的演变,从中可以看到该曲的题材、主题、曲调、体式、人物等许多情况。所以本事也是值得特别考察的要素。
4.体式
体式是某一乐府诗的重要特点。由于乐府诗在体式上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往往成为某一作品的重要标志,其句式、用韵、体裁等,都在考察之列。
5.风格
风格是内容和形式密切融会后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其他各项要素的集合体,也是某一乐府诗的总的标志。当某一作品在失去其本事、曲调等要素后,风格便成为该作品作为乐府诗存在的最后的理由。应该说,相当数量的拟乐府诗创作,只是对以前作品风格的模仿。
从音乐性的四个方面出发,对五个因素进行考量,再辅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就形成了一条理解鉴赏乐府诗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学习乐府诗过程中可以借鉴的一种方法,应得到认可和关注。
综上所述,音乐学的背景渗透和视角介入可以解决我们在乐府诗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找到一种对入乐诗歌鉴赏和理解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使用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学习这类诗歌的成效,更大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观念的启示。那就是,在语文学习的环境中,要把学界对文学、语言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把如古代文学中对乐府诗的音乐性研究这类新的学科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我们的语文学习甚至教材的编写之中。“目前古代文学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取得了大量新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学人致力于把这些成果转化成教科书上的知识。”[12]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育与教学更为健康地发展,我们应该拓展语文教育的视野,利用好文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革新,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让语文这个学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能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中体现出语文应有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古诗源[Z]. 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曾智安.西曲舞曲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J].文学评论,2008,(5).
[3]佚名.大唐传载.唐五记小说大观[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陆游.戍兵有新婚之明日遂行者予闻而悲之为作绝句二
首.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胡应麟.少室山房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查慎行.敬业堂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王兆鹏.千年一曲唱《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传唱史考述[J].文学评论,2011,(2).
[9]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2、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6、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1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注释:《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文中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唐代颜真卿也做过一首《劝学》诗。2007年,日本朝日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名为《劝学》的电视剧。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注释: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14、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1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1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注释:《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20、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1、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22、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都心存畏惧,文言文难读、难懂、难记,已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障碍。学生为什么害怕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和我们日常生活化的语言隔得太久,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了较大差异,不积累大量的古汉语实词、虚词用法,句式语法,文言文显得艰涩难懂,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的作用被广大学生漠视,认为只是应付考试,不能够上升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高度,更不能理解文言文学习与阅读、写作的联系。再加之学生除了阅读课文中的文言文篇目,一般不读其他的文言文作品,更何况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老师逐字、逐段翻译还是主流,忽视文言文对提高中学生素养的整体功能,学生找不到乐趣和意义,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新课程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必定离不开文言文的教学。故而我们必须从文言文教学的兴趣入手,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1 导入激趣,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文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要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文言文,我们必须缩短这二者的距离。课堂上,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文章有关的影视剧、歌曲等都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走进文章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出师表》时,我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并配以影视剧画面,这样的氛围立即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中。然后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简单快捷得多,这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大大引发了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教学《岳阳楼记》时,自己先把课文中“至若春和景明…”这一精美语段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地背一遍,精彩的语段加上老师忘情的表演,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利用成语故事,课文中的插图,多媒体画面等都是引入激趣的方法,相信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表演激趣,感悟学习文言文的意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演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身“表演”,加深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我让学生将文章改编为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鲁庄公、曹刿、乡人各个角色登台亮相,学生在表演中,为了逼真,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人物动作、语言(尤其是语气、语调)的把握上都很用心,学生们互相点评,参与的热情很高,表演的效果也很好。其实初中课本里的很多文言文是可以利用戏剧、分角色等方式表演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
3 游戏激趣,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手段。文言文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最好让学生能拉着腔调、摇头晃脑地读,出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背诵也可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1)卡片背诵法。在卡片上写上每句诗歌的第一个字,放在一起,打乱顺序,可以用多种方法(抢答、排序、对手等)游戏。(2)接力背诵法。按一定的顺序,当前一位学生背诵部分刚结束下一位学生接着背诵。(3)领读背诵法。教师或语文课代表领起任意一段的开头或诗歌的开头句,学生即背出整个段落或整首诗。(4)对手赛。小组内两人互为一组互相背诵,要求声情并茂,有表情,有手势等。尤其利用一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来让学生学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课堂上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学习《诗经》时,学唱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在学习《愚公移山》时,学唱江涛的《愚公移山》,让学生去读、去学唱,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在曲子的旋律中,学生对全文传达出的意境、主旨也有一定的感悟,在游戏中,在歌唱中,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4 辩论激趣,明晰学习文言文的理趣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架起古今的“桥梁”,拉近过去与现在的距离,让古为今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中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辩论话题。例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炼出“逆境出人才”和“逆境未必出人才”这样的辩论话题,教学《愚公移山》,引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话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或是进行作文,或是进行想象,或是进行拓展。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的训练,相信学生从课本中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学有所用”、“古为今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5 合作激趣,探究文言文学习中的疑趣
教师应摒弃教学中一讲到底的串讲方法,大胆进行课堂改革,以高效省时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质疑,以发挥其主体作用。文言文的阅读,学生会遇到比现代文阅读更多的问题,因此,成立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将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去探讨,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感悟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他们也会获得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如学习《愚公移山》后,讨论,以今天的眼光看,愚公到底愚不愚?要解决“出入之迂也”,在今天看来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在探究中提高。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包括字词方面、内容方面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都提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简单问题能在他们的学习小组内部得到解决,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全班探究,教师点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合作解决,这样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就更深刻,同时探究过程中的成就感带来的兴趣也更加持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从学生的作文内容来看,内容空洞无物,且缺乏真情实感,且存在严重的辞不达意,无法表达心中所想、所感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少,作文练习比较少,无法运用小学阅读到的语法、句式等来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一、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阅读与作文教学脱节严重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总是抱怨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重复上一段的内容,缺乏实质性的东西,不懂得运用学到的知识和观念等。从实际情况看,从上小学开始,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的文章、诗歌,但却无法在作文写作中应用。笔者发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1)作文教学与课本教学脱节
学生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分数,作文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因此,为了得到高分,学生不得不根据教师提供的范例进行写作。各类的小学作文大全便是一个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按照标准写作,而无法有效发挥,所以,写作的内容趋于一致、趋于空洞、言之无物。众所周知,作文并没有一定的成法,如果按照要求写命题作文,学生的思维便被限制了。
(2)教学内容与作文写作的内容脱节
学生从语文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考试中可以用到,但是在作文中却很少引用或者应用。因此,学生的作文中无课本中的知识,也就不足为奇。
2.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强调的是阅读量和范围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很狭窄。除了教科书之外,小学生几乎无其他的阅读经历,印象深刻的阅读经历。另外,学生认为阅读对学习帮助不起作用,或者是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由于作文教学注重分数,而通过阅读提升写作水平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
学生阅读范围狭窄,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则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无法提高是必然的,作文内容必然空洞无物。
二、阅读与作文之间架设桥梁的方法
1.有效阅读与作文分层次训练的结合
学生在写作时,可模仿文本结构、修辞手法和句式等,然后再寻求个性表达,从而把文本内容的感悟运用到作文写作之中,让作文的思想活跃起来,内容充实起来,体现语言的趣味性,这样便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宋词的阅读中,由于宋词意境深远,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把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用白话文描述一遍,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等,使其感悟、体察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思想,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内功”的提升。
2.注重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个性化的阅读方法,旨在通过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创造性阅读,二是发展性、思辨性阅读,三是批判性阅读。阅读贵在提出疑问,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中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敢于质疑课本,质疑教科书,让学生从“被动挨打”转变为掌握主动权的“舵手”。
3.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分析指出,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窄,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时,存在着“言不由衷”的现象,写下的语言往往无法准确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一方面是由于天赋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阅读量达不到,没有掌握良好的表达技巧。因此,教师在阅读训练中,应与学校配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既要阅读名家名作,又要阅读无名小作,吸收各种作品中思想精华,从而使自身的写作水平得到升华。
4.写作训练的科学化与系列化
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但是训练又不能盲目开展,如果训练缺乏科学性,则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第一阶段的训练中,可单一注重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活泼,不关注准确性,而在后一阶段,则注重描述的准确性等。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阅读与作文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这样才能够把小学阅读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当中去。但是目前这一桥梁的架设还有很多的困难,比如,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严重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拓宽学生阅读面、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写作训练等,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引言
诗歌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一般来说,诗不传授知识,不叙述真实事件和描写真实人物,诗歌强调想象,具有音乐性,其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炼[1]。本文从文体学的视角阐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期更好地理解、欣赏其作品。徐有志认为诗人通常会充分利用语言的所有层面来吸引读者。[2]因此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时,通常会被其音韵学和字系学层面的声音和视觉所冲击、为其富有内涵词组的运用所折服、对其非惯常搭配和不规则词序所感叹、被其语义层面的压缩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段的灵活运用所震撼。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英国诗坛举足轻重。本文从文体学视角对其主题、构型、节奏、修辞手段等文体特征进行分析以发掘其魅力。
2.诗歌主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要歌颂爱情和友谊。在莎翁眼中,友情弥足珍贵,甚至超过爱情。一般认为,其诗的第1到126首诗人歌颂友人(一位美貌的贵族男青年)的的美貌和他们的友谊;第127到152首是写给诗人的情人、一位黑肤女郎的。其他几首与主题无情节上的联系。诗人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的歌颂,表达了他进步的世界观和艺术观;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生活最高准则——真、善、美和这三者的结合。
3.诗歌构型
十四行诗体原是流行在民间的为歌唱而作的一种诗歌体裁,诞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著名十四行诗作者,他用拉丁文写的十四行诗由两个四行组和两个三行组构成,即四四三三排列。传入英国以后,十四行诗逐渐繁荣,深受人们喜爱,后来人们把它改成了三个四行组和一个二行组,即四四四二排列。莎士比亚用的就是这种诗体。这种排列使诗更加紧凑集中,更好地发挥起承转合的性质,前三节围绕主题进行叙述、辩论或抒情。结论在最后两行,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更加明确,往往成为全诗的警句。
4.节奏
节奏主要由重读和轻读音节的有规律的重复组成。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搭配构成一个音步[1]。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采用五音步十音节抑扬格。为了避免诗歌显得单调或为了强调某一个词,诗人不时变化重音。其诗歌节奏展示如下(轻读用“∨”表示,重读用“—”表示,音步用“—”表示)。
∨-| ∨ - | ∨ - |∨ - | ∨ - |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or eyes can see,
∨- | ∨- |∨- | ∨ - | ∨ - |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通过使用节奏,该诗读起来悦耳动听,而通过节奏又起到了强调重要字词的目的,如18首第5行的hot,eye,heaven,shines,18首第14行的long,this,this,?life, thee。他的十四行诗大都如此。
5.修辞手段
5.1尾韵
诗歌用得最多的是尾韵,即两行或更多的行以押韵的词结束。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决定了诗歌的音乐性。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读起来就十分和谐悦耳,它们节奏有规律、韵律整齐:每节的单行和双行都押韵。我们把每行的尾韵用字母a,b,c,d等表示,用同一字母的诗行相互押尾韵。如18首韵脚可以表示为abab cdcd efef gg。
尾韵不仅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还有助于诗的意思的表达。从这首诗的韵律的变化来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基本可以分为四节,每个诗节在句法和意思上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单元。比如前三节,在读每一个诗节时,通过尾韵,读完前三行,根据尾韵就可以知道这个诗节不完整,一定要读到第四行才感觉这是一个完整的诗节,同时通过前三行也能预感第四行要表达的某种重要意思。
莎士比亚通过大量运用修辞手段,如头韵、歧义、明喻、词首脱落、拟人、交错重复、隐喻等,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5.2头韵
所谓头韵就是通过使用相同字母或声韵开头的一组词或一行诗歌。通过采用头韵可使整首诗在朗读时音律铿锵,节奏和谐。如12首就广泛运用了头韵,第一行中的两个c和两个t,分别位于两个相邻的重读音节的开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朗读起来仿佛时钟有规律的滴答滴答声:
When I do count the clock that tells the time,
And see the brave day sunk in hideous night;
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
And sable curls all silver’d o’er with white;
5.3歧义
歧义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识地利用一词多义的特点,造成语义分歧的修辞手段。运用歧义,可以使语言生动有趣,收到幽默诙谐、揭示矛盾、增加含义、引起联想等效果。莎士比亚在运用歧义时往往独具匠心,妙笔生花,在字里行间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回味无穷。比如说138首的最后四行:
O, love’s best habit is in seeming trust,
And age in love loves not to have years told:
Therefore I lie with her and she with me,
And in our faults by lies we flattered be.
该诗主题是女友黑美人并不真正爱恋诗人,只是敷衍他,其实一味地追求他人,但发誓说她对诗人忠贞不二,诗人也假装相信她的忠实,两人同床异梦,这种相互欺骗的关系更加令人痛苦。如habit有“习惯”和“外衣”的意思,told有“提到”和“计算”的意思,lie有“撒谎”和“睡觉”的意思,flatter有“满足”和“欺骗”的意思,由这些词所构成的含混能很好地表达莎士比亚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5.4明喻
冯翠华把明喻解释为在至少有一个性质或特征相似的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纯粹通过想象进行比较的修辞手段[3]。比如说以上诗篇诗人就把友人比作“夏日”。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英国的夏天是温暖而宜人的,是人们最舒服自在的感受。通过把友人比作“夏日”,让人觉得“友人”是如此地可爱而温和,而且使这种可爱与温和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似乎人们都能拥抱夏日,拥抱友人。
5.5词首脱落
词首脱落是去掉词首音节的修辞手段。运用该手段可以符合英语韵律的需要,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如75首中As ‘twixt a miser and his wealth is found一句中’twist是betwixt去掉词首音节be的变体。去掉一个音节,从而使该诗行维持抑扬五步格。
5.6拟人
冯翠华把拟人定义为赋予动物以人的形式或情感,或赋予无生命物质、思想或抽象的东西以生命或人的性质[3]。通过拟人,我们可以赋予动植物、物体等以人所特有的感情和性格,从而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使无生命的事物显得栩栩如生[4]。
比如18首第5行诗人把夏日的太阳比作“the eye of heaven(天空之巨眼)”,第6行把夏日光辉比作是“gold complexion(金颜)”。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没有生命的夏日变得富有人情味,充满人的情感,而如此美丽的夏日却没有友人的美有魅力,让人愈发觉得友人之美胜天日。第116首里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段,如第6行,诗人这样形容爱“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它坚定地面对风暴,毫不动摇)”。
5.7交错重复
交错重复是按倒转的次序重复一个词或陈述的修辞手段。运用交错重复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形成语意勾连,往复回荡,铿锵入耳。比如说64首的5至8行:
When I have seen the hungry ocean gain
Advantage on the kingdom of the shore,
And the firm soil win of he wat’ry main,
Increasing store with loss and loss with store;…
这首诗写诗人想到时间会夺去爱友时就战栗,一如面对死神似的;但诗人执着于爱,他抓住爱友,抵抗死的袭来。在第8行,诗人运用了交错重复修辞手段,不但使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似非而是,辩证同意,富有深刻的哲理。
5.7隐喻
隐喻就是用比较暗含的而不是直陈的方式对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3]。隐喻没有喻词,直接把喻体说成是本体[5]。从逻辑学角度老说,明喻就是“X像Y”,隐喻就是“X是Y”。显然命题“X是Y”显然要比命题“X像Y”要有力而生动[4]。
如18首第9行诗人直接把“长夏”说成是“友人永恒的美”,即“X是Y”。通过搜寻我们脑海中的图式,英国是海洋性气候,虽然纬度较高,夏天格外温暖宜人。通过使用隐喻,我们潜意识里就认为“友人的美”就是“温暖和宜人的夏天”,而这种美是触手可及的,是每个英国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的。再如116首第5、7行,诗人说“爱”是“an ever fixéd mark(亘古长明的灯塔)”和“the star(星星)”,即“X是Y”。灯塔和星星都是永恒的,象征着爱的永恒。
本文从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从这些文体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在诗歌主题上,还是在构型以及节奏韵律等方面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既受传统的影响,但又摆脱了传统的限制。而诗所采用的一些修辞手段也有助于诗意的表达,增强了感染力和表现力。
参考书目:
[1]王佐良,丁望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365-379.
[2]徐有志,现代英语文体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220.
[3]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59,17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44-01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时候使用的所有技术的一个总称,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等,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事业中,信息技术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起到管理工作的作用,还可以承担提供信息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浅谈一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内容的选择多是来自教材中,然而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内容还比较单调落后,这样就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找到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给教师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从中选出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变的多样化,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身水平,丰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有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形式方面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显现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性和探知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带入到这一堂课的学习中,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进行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京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知,并带动情商。对于农村的孩子,北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陌生是没有去真正的看看,“美丽”一词是那么的缥缈。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就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作用,通过多媒体使学生仿佛亲临其中,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红墙、黄瓦、庄严、美丽”,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变得积极踊跃。此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一些枯燥无味古诗、诗歌、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如文言文《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此篇让小学生理解确有难处,非注释所能解决,即使翻译成白话文,也是生搬硬套。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大全动画片》,通过视频,学生不需教师多讲,自然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以及所讲的道理。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习知识,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了变革,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能力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开始,应该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法生动形象的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主动进行学习,查阅、浏览、欣赏等。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使教学活动可以双向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从以上这些方面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小学语文学习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出创造力、操作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此外,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充分合乎当今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打破传统教材的资源限制,使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更加方便,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应该被广泛应用。
(上接第343页)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79-01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现状
1.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字词难度增加。这些字词的难度除了字型复杂外,字词意义也呈现多样化。而我们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上,叫学生读几遍就放在一边了。
2.在作文和语言表达训练时,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师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考上,而对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不注意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或许教师也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但是在指导上往往不到位,常以“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表达生动,用字传神准确”等套话带过。
从这两种现象中发现,在对字词学习的认识上,师生都极为重视语文字词的认知方面而忽视综合运用。
二、研究策略
针对字词教学的特点和在现实教学中的不恰当做法,我觉得要使初中字词教学摆脱低效率的训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其根本途径是以应用促进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关注以下一些方法:
1.在链接现实生活世界中积累字词。
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时的参照物和体察揣摩的情景场。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告、商标等帮助学生积累字词,这种途径自由、分散,随时随地都可学习。比如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写出自己见到的商标名称或广告用语,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断培养识字兴趣,不断丰富字词积累。
2.在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中积累字词。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民族先进文化、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识字教学同样具有传承、积淀文化的功能。学习语文离不开诸如课文一类的语言材料,而这些语言材料往往积淀着丰厚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由于语文学习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在教材、课程中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识字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在积淀民族文化底蕴中积累字词。
3.在实施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
在众多识字教学体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旬,句不离文”的特点符合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为记忆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我们应善于利用课外阅读积累字词,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通过图画内容揣摩旬意,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认识生字,以此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4.多读、多写是抓住问题的根本
学生对新的字词的最初认知还是由说写开始。适当的读写是识记的最直接方法,这是掌握字形最直接的途径。
5.加强作文评改中的字词纠正。
习作是学生对字词的具体应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正,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学生对字词的“认”、“辨”,而忽视“用”,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6.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联系起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可以将文中的关键字词挑选出来,让学生积累这些字词,如在讲课时出了以下题让学生做:填字组成词或短语。
( )然泪下 ( )然发动进攻 ( )然若揭
( )然悔悟 ( )然若失 ( )然无声
填写首尾的成语
精( )( )精神( )( )神痛( )( )痛
贼( )( )贼举( )( )举防( )( )防
做了这些题,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字形,是否真正掌握了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
7.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积累记忆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大部分知识的获取都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应该教会学生用积累记忆法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字、词和一些诗词的记忆。此举的主要做法是,将平时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时遇到的一些字词的音、形、义和一些名篇名句随时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总结,将这期间积累的东西进行归纳,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掌握很多零散的、不容易集中记忆的知识。
8.对字词的把握要放到具体语境中。
听过很多课,有的教师一上课就检查字词,尤其是文言文,学生还没有走进文本,教师一上课就进行2吩钟的字词大检查,学生’能会吗?即使是会,那也是一种机械记忆,效果很差。教师的关键作用是怎样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开启思维,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如笔者在教读《范进中举》时,文章的结尾部分胡屠户收银子时的几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分析这几个词时就要和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结合起来。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9.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学习“寒喧”一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去联想与“暄”相似的字,如“宣泄、喧哗、渲染”等词,然后引导学生区分这些词。“寒暄”是问寒问暖的意思,所以偏旁是“日”等。这种方法不只用于课本,学生在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可以做这种梳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自行梳理的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10.引导学生掌握造字法。
妙趣横生的汉字有它特殊的造字法,引导学生掌握造字法有助于对汉字的掌握。笔者在讲解“好高骛远”的“骛”与“趋之若骛”的“鹜”时,让学生知道“骛”是追求,“骛”是“野鸭”,因此下面是“鸟”。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可以说受益匪浅,默写中的同音字就用这种方法解决,事半功倍。文言文、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这种方法推敲,这也是很有效的。另外,为了让学生对字词有兴趣,还可以给他们讲合字、拆字的妙处,就是猜字谜。如“地方话”就是“访”;《说岳全传》中写到:岳飞接到12块金牌后,梦见“两条狗面对面坐着说话”,问卜吉凶,卜卦人说恐非吉兆,将军回京凶多吉少。“两条狗面对面坐着说话不就是“狱”吗?牢狱之灾啊。”这样一来,学生对汉字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之,字词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初中语文字词教学不应封闭于满足考试的局面中。只有掌握了字词,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只是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不应被弱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并抓牢学生对字词的积累这一教学环节,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基础,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