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趣味性范文

时间:2023-05-31 08:36: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微课的趣味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简单、快捷、高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引来了“微时代”.“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以其潜在的优势开始走进学生们的生活.“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途径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大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律定理,如果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另外,微课是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微课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有足够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微课”.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那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就变得至关重要,下面给出增加趣味性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趣味性

大学数学微课程问题的引人及相关理论的背景和应用等教学内容需要选取一些素材和案例,选取的原则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实际,从人们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生活实际中找案例,另一方面,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向性,例如面向理科、工科、农林和财经类各专业的大学数学,应适当选取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案例加以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数学的抽象理论和方法在本专业学科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觉得如果学不好这些数学的理论与方法,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很难提升,从而重视大学数学的学习,如此微课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趣味性

(1)实物教具演示(展示)的趣味性.实物演示是大学数学微课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一个独特手段.在微课的引入阶段,适当的用实物进行演示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通过用实物演示,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重视在大学数学微课的教学中增强实物演示的趣味性。

(2)多媒体引入的趣味性.微课是一种播放形式,学生是主体,知识的传授是被动的.所以有必要对声音的制作形式进行挖掘,大家都知道歌曲是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音乐的旋律与课程的内容相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记忆与增强学习兴趣的方法.比如让微课录人的声音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歌曲旋律;PPT页面的转换可以借用动听的音符;思考题页面也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让学生根据动画情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

(3)讨论式教学的趣味性.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讨论式教学,可以是全班式讨论,也可以是小组式讨论.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同学们通过讨论能使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更清晰.讨论式教学既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同学参与积极性。

(4)适当的引入测试游戏的重要性.闯关题和小游戏的设置可以增强微课的趣味性.在微课内容的最后可以设置闯关练习题或者游戏测试,让学习和测试更像是闯关游戏.这对学生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们在游戏的情境下完成学习的任务,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另外,进行这种小测试,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批和互批快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得到及时的反馈。

三、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趣味性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10-02

现代社会中,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社会现在也朝着无纸化办公学习的方向在迈进,不想做新时代的文盲,就有必要对计算机课程好好学习。而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人类社会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现代人的生活和学习几乎易已经离不开电脑了。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现在高中阶段也开设了计算机的课程,但是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校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大多都是关于计算机的操作和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堂上,很多学生都觉得老师教的内容比较单调,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所知道的。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觉得高中阶段的计算机教室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好良好的课堂秩序,最终实现自身的教学目标,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做到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情况还不是很乐观。

1 为何学生觉得计算机课缺乏趣味性

1)学习模式的单调性

现代社会的高中生对计算机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使用,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础和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但是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往常接到触的计算机操作大有不同,这会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与老师会产生偏差,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无法结合起来,老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往往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接触计算机,而学生也会因此觉得计算机课程比较枯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高中生,自身的学习重点在于学习文化课,目的是为了自己将来能考一个好大学。但是,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常用的工具,我们也不能因为高考就放弃对计算机的学习和了解。而学校为了强调学生的文化课,一般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量也比较少,有的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甚至会被其他文化课程所占据。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计算机课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们讲课也提不起兴趣,学生心理也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计算机课堂上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

在现阶段的计算机课堂上,有的学校的教学硬件还不是特别丰富,有些计算机的性能也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此外,在当前的课教堂学程过中,多媒体教W已经相当普遍,但是,由学校对于计算机的不重视,很多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没充分有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无法使计机算课堂的教学内容通多媒体这个教学载体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2学生期待的计算机上课模式

1)上课方式层面

现代社会计算机已经相当普及了,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觉得老师可以尝试在教课过程中针对学生在日常使用计算机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激发,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对计算机的使用结合起来。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性的操作一般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一些操作背后的技术原理的掌握却很匮乏。所以,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对学生在对计算机日常使用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诱发式的讲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也比较乐于接受这样的上课方式。

2)不要随意占用计算机课的上课时间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技术化大发展的社会,掌握好计算机技能是充分融入当前社会的重要方式。所以我觉得学校在设置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能实现不断将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为目标,本着这个初衷去安排计算机的课程。由于当前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游戏娱乐活动来实现的,所以,个人觉得可以现在老师的上课方式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入手,尽能多地利用多媒体的动感性来使教学课堂变得生动化。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对计算机的使用和功能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与课本上的教学要求有些许的出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上课,课堂上要求学生不准干其他的事情。老师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其实,老师可以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适当地在课堂上接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兴趣都能够兼顾起来,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调动起来。所以说,老师可以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适当的给学生以指引,不要要求的过于严格。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它们的实践能力。

3)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堂实践时间

理论始终要靠实践来检验。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对学生上机操作的实践进行充分的保证,在这方面,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的东西,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以此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有很多学生反映,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少用的专业术语和逻辑太多,学生们比较难以理解,所以,作为一名学生,我觉得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应注意语言的应用,使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话语进行授课计。由于计算机课程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在上课的时候把难懂的知识讲的通俗化,以学生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课程的讲解,从而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受和理解。

4)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多运用信息技术的范例教学和情景教学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和成果表明:人在学习的初期往往有一种模仿的心理存在,其实在学习的阶段,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模仿的效果更加明显。在学习的前期,学生往往可以模仿一些现成的东西,为自己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学习基础。其实,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为了让这个示范效应获得最大的功效。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范例教学,或者加大范例教学的比重。在举例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刻意地去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子进行课堂教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充分诱发学生的高度兴趣和重视度,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正课的讲解,这样比一开始就照着课本进行上课的效果就会好很多,作为学生也比较乐于接受。

总而言之,现在的计算机课程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学生的理解角度和老师的教课内容存在着一些偏差,作为一名高中生,个人觉得老师和学校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自觉、自主的学习。 另外,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关于教材上的内容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在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上,学生要给学生给予充分的实践操作,操作的内容不可以局限于课本上知识,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r下,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在课堂上引进一些比较流行的元素,让学生对其进行观看和学习。这样,教学的目的也实现了,学生的兴趣也兼顾到了。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预留出一部分的时间来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解,或者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设立一个答疑的环节,专门解决学生比较感兴趣而自己又无法学习到的东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兴趣了,其才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地去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如何提高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文理导航(中旬),2015(9):80.

[2] 李彦峰.新课程高中数学“算法初步”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篇3

传统的教育体制存在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二是领域目标,三是水平目标,那么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使学生喜欢体育也喜欢上体育课?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十分重要;应把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也是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是终生体育的基础;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入手。要使学生产生体育的需要,就必须使学生有学习和从事体育的兴趣,因此,加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当前中学体育的现状来讲,增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p认真的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

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这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体育兴趣与课的类型无关,我们知道,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的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p分化p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其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的类型只是体现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体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管那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认认真真地学,并且认认真真地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千方百计的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更要激发学生们对它的兴趣,锻炼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

二p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它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对此项目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我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这种间接的需要并不完全是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学生有了这种需要,同样会产生体育兴趣。比如中长跑课,又单调又累,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可是中长跑是提高心p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利于精力充沛的从事学习,情愿克服困难,进行中长跑锻炼,这样的体育需要就是一种间接的需要,因此说需要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基础。

三p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篇4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生活着,有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和哀愁,以及憧憬和企盼,但语文课堂往往缺乏趣味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儿童本身,关注独特的儿童趣味性。

一、有声有色地朗读,让课堂坦诚童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作“美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多了感悟,强化了体验,更注重了与文本的对话,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朗读却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怎样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呢?

把文字“读成自己的动作、神情”“读到人物的心里”“读出自己的态度”,这就是“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来读”:引领儿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阅读,这样的朗读充满个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品位也充满了张力,语文课堂也显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二、有滋有味地体验,让课堂释放童趣

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活动中身心参与,多种感官活动投入其中,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映。体验更多地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直接感受和学习过后的自我反思行为。通过亲身体验所获得的信息远比从别人语言中或通过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要有力量得多,且更容易内化进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习惯中,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行为模式,并为其今后的理论概念的形成和知识技能的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总是凭借他们的感官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语言的源泉”。所以,不仅是课堂,校园也可以成为学生体验的“练兵场”:演一出课本剧,过过当演员的瘾;出一份手抄报,尝尝当编辑的甜酸苦辣;办一个红领巾广播站,试试当播音员的喜怒哀乐……社区也可以成为学生体验的“基地”:尽一次义务,为邻居奶奶写一份遗失启示,让她没有文盲的遗憾;当一名广告商,为家乡的特产拟一份与众不同的产品介绍,让它在交易会上也能展尽风采:做一回保洁员,将街头的错字病句统统扫进语文垃圾场……

三、有情有趣地表达,让课堂回归童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反观现在孩子的作文,总让人感受不到那纯朴的童真和真诚的童情,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在我校的一次“感动”为主题的作文调研中,竟然发现了不少“路人勇救落水儿童”、“老师带病上课昏倒在讲台”的习作,“五子登科”(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也纷纷登台亮相,阅卷教师不由感慨于学生“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和千人一面的写作套路。那么,怎样让孩子的表达回归童真呢?

读到一个案例《一桶垃圾引来的作文课》,我深有触动。案例讲的是一名语文老师走到教室后面准备听学生演讲,却看到一桶垃圾,地上还扔着些美术课后用剩的制作材料,怒火直冲脑门,但他最终强压住怒火,拿起扫把,默默打扫起来。等到演讲结束,老师对班长说了一句话:“作为班长,你坐在垃圾旁的感觉如何?”又拎起垃圾桶走到卫生委员前,说:“老师去倒垃圾,你帮我上课吧。”倒完垃圾,走回教室,发现教室里特别安静,学生的眼神里有紧张、不安……这位老师灵机一动,临时改变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老师走进教室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交流听到老师对两位班干部说的话和看到老师拎着垃圾桶走出教室后的想法,最后布置任务:围绕“一桶垃圾”,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这是一堂没有预设的作文课,却上得非常成功,不同题目、不同题材、不同角度的精彩习作脱颖而出,连平时一提笔就头疼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满了一页纸。题目更是精彩纷呈:《垃圾风波》、《深深的自责》、《请弯弯你的腰》、《特别的一课》……

启发一:回归童真,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学生怕写作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习作都是被动的、应命的,也就是说,每进行一次练笔,不论是命题还是内容都是由教师预先定下框框,施以指令,学生再应“令”应事。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和情感经验的积累,只好搜肠刮肚,硬着头皮写文交差,因而教师要放开命题,淡化文体,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鼓励学生不受拘束地表达。

篇5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学生注意力

趣味性的语文课堂将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的认识就是枯燥乏味。新课改之后,中学语文课教材的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涉及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语文品质、法律意识、心理健康、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知识,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好的内容通过好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语文课教学能收到实效,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感化”过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欲望。怎样感化呢?

一、更新观念

讲课也要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更新观念相当于“粮草”,这是我们上好一节的基础。作为教书者,一定要知道新课标的核心是什么、知道传统的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距。不能在停留在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时代。而是关注学生爱什么、恨什么、应该怎样、不该怎样。抓住了这个根本,方能游刃有余。就像诗中写的: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否则,就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遗憾。

二、精彩导入

精彩的导入就如桥梁,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我们在平时生活水平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到我们授课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上课之前,为了使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中转到上课的气氛中,可以经常用一些诗歌、音乐、故事、一段视频录像、小品、事例、学生表演、教师自己的才艺表演等导入新课,从而使整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语文学科有很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那么,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中就会体会到乐趣,经常变换课的导入方式,每次都给学生新鲜感,觉得每天课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对我们的课就会有一种期待。

三、精彩构思

学生一般比较喜欢思想开放、有独特见解的老师。往往在这些老师的课上,课堂的整体构思比较巧妙,有悬念。那我们的课堂上,就应该出现其他课堂、其他老师没能给学生的、又能让学生受益的东西。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具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烦我们的课堂,就会有李白诗句中的景象:学生与教师“相看两不厌”。所以,我们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语言要有艺术

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所以在课堂上尽量让我们的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给学生讲一些比较高雅的名人幽默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与教学有关的小插曲,如谜语、小故事、名人名言、短诗、奇闻、俏皮话、名人轶事、新闻新事、热点话题等,以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同学们学习这一教学内容的兴趣顿时就浓了,课堂气氛也就十分热烈了。

五、激情教学

多数学生都喜欢气氛活跃的课堂,喜欢有激情的授课老师,这样的语文课才被学生所吸引。一堂课,教师首先要能感染自己,然后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身上有种不竭的动力,能营造愉悦、热烈的学习环境。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这样才吸引学生对语文课的情趣,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六、注重细节,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很关注自己。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新课程下每一位老师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关注差生。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首先注重评价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在课堂上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七、运用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一些知识的呈现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适度、简洁实用,如果做一个课件花费大量的时间就失去原有的意义了,一定要恰到好处,并且使用的时候还要注意一点,有时为了追求花面的美观而忽视了所选择的背景图片离题太远,因此背景的图片要和内容相符合,以至于达到学生看的清,学的快,记得牢,运用的准。总之一节课多媒体的使用也要因教材内容而定,况且用多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多媒体教学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让它喧宾夺主。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果的好坏,那么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和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爱学、学好、用好语文课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田志峰;态度理论视野下思想语文教育实效性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薛望钧.提高思想语文教育的实效性[N].山西日报,2001年

篇6

一、前言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这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教师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则整个教学过程会枯燥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积极性不高。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开展有效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将新课程改革与具体教学结合起来,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改革教学,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这是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展开探究

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与大量感性材料,并由此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所获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与数学学科特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展开积极的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中构建知识,培养思维。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将数与形结合起来,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动脑思维能力,更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1]

三、制造认知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动机。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与新知间制造认知冲突,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动机,进而展开一系列的主动探究活动,实现了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

四、创设实践情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来入新知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回归生活,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情境,将学生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机械记忆与运用,更能深化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将所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将学生的视野由教材引向丰富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生活,用生活的眼光来审视教材,在生活与教学间找到结合点。

五、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逐步的普及,并且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化.通过多媒体,可以将这些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一定量的“写”练习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学习技能。

六、运用动画演示,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

数学具有抽象性,而学生思维具有形象性,单纯的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生思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课件、电子白板等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声像效果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化解教学难点,这样的教学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直观演示比起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的静止教学更加富有动态性与形象性,从而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七、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生活化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数学新课改更加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了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教材,认真研读,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将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来帮助学生理解直观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抽象转化,形成基本的概念与定理,这样的学习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同时熟悉的生活增强了教学的熟悉度与亲切感,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数学的片面认识,可以看到数学实用而亲切的一面,从而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展开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是轻松愉悦而高效的,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2]

八、关注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持久学习动力

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也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勇于挑战数学探究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要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九、结束语

总之,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确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性与探究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数学教学为中心,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篇7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教室的角落、学生的座位、抬头可见的黑板、低头可观的桌椅,均可以用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1.利用座右铭自我激励

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目标,在课桌上张贴自己的座右铭,也可以写自己的不同学科的阶段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2.利用名言警句熏陶激励

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张贴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举目低头时均受到环境的熏陶。如在学生抬头可见的黑板上方,两侧墙壁写上“看课堂胜者,舍我其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学习的兴趣。

3.利用多种资源为语文学习服务

教室的“写作一角”、学校的“习作之声”、校刊的作品发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读书”等优秀电视栏目和优秀网站充实他们的课余时间。

二、以激励和暗示激发学生的潜能

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将有更强的学习动力,能够实现更完善的个性发展。如:在学生发言之前告诉学生:“我觉得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学生发言卡壳的时候,教师用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来关注他们,当学生说出一段稍有文采的话语,教师用“相信你的作文肯定写得很棒!”之类的话语激励他们。这些话,在学生的心里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暗示,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同时教师的期待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指出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所以,我们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时候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学生在小组内也要学会尊重每一名同学,让学生在小组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效率。

三、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以体验参与提高课堂趣味性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创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体验可以是对文本的再现,可以是对文本的创新。

篇8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就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初中生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其失去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物理学习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但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的趣味性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用实验趣味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教师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语言的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数学老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尽管这位老教师有时上课讲解中还夹杂些地方话,语言不很规范,可趣味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相当不俗。我逐渐将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3.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也扩展了教学外延。众所周知,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甚至可以废寝忘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的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如此。应进一步使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使之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

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而国产卡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更让少年儿童们出神入化。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教材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比以往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也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篇9

有目的给学生“设置疑问”使之亲身体验,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如“运动设疑”,上跳绳课,在跳跃时为什么不能全脚掌着地,脚尖着地对连续起跳有什么好处,连续起跳跳多高比较合适等一系列提问,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还有“与运动无关的设疑”,这种设疑适合在一些特定的运动中,比如在定向越野运动教学中,设置一些校园文化类问题,如某塑像简介第三行第二个字是什么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奔跑,去判断路线。这些设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注重个性

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又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笔者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所以,笔者课堂教学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基本教学内容的练习与掌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二是尊重学生个性需求,进行分组教学。在开学之初按个人兴趣和能力分成几个小组,比如篮球小组、足球小组、羽毛球小组,乒乓球小组……选定小组长,制订学期学习计划,开展个性化的辅导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保证了分组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课堂上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可参考如下两点: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教材。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

2、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利用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1)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地导入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乐于听下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情境,它来源于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原型,能使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很多,所以生活化的教学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感受到思品课的魅力,增加他们的新鲜感。

我在讲授“选择希望人生”这一课时正好遇到一件事:一位学生在学校抽烟被发现后,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他反驳:“不是我的烟,是别人给我的。”别人给我烟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后果是不一样的。上课时我马上用了这个例子导入:首先是让学生选择,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学习中相同的例子,最后在思考不同的选择会有什么不同的后果。学生举的例子中有:你可以选择上课来迟到,也可以选择不迟到;考试中你可以选择作弊,也可以选择不作弊;你可以选择做作业,也可以选择不做;你可以选择横穿马路、随手乱扔东西,也可不选择,等等。我顺势引导学生,其实每天每时每刻,生活充满了选择。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考验我们的选择能力和意志。因为选择不同,结果肯定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

生活中的例子处处都是,这个突发的小插曲,为我上好这节课开了一个精彩的头,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时事,将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从要求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人手,提升思品课的趣味性。时政性是思品课的特点之一,不让学生读死书,而是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在讲授“共同富裕”这堂课时,为了讲清楚“共同富裕”的含义以及它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结合了国务院出台“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国发2号文件)。

贵州经济长期落后于发达地区这是事实,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靠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还要靠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的支援,才能使贵州尽快缩小差距,努力赶上发达地区。这正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道理,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而东部发达地区首先依赖西部不发达地区(包括贵州)的资源、劳动力等先富起来的现实,也证明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而是一个过程的道理。

讲“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时,我用了苹果手机的例子。尽管每部iphone背后都注着“中国制造”,但中国的制造者只分得总价值的1.8%,而它的创造者却能拿到利润的59%,创造者和制造者虽然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中国要从一个制造大国变成一个科技创新大国,除了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扶持之外,作为个人的我们可以为科技创新做些什么呢?我请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比如要多动手、多动脑,多搞些小发明小制作,多上网学习科普知识,多了解国内外的科技发明,等等。我继续引导:谁都不愿落后是不是?因为落后了会怎样?“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

可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和讨论中,得出了今天一个知识点。

(3)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探讨得出,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各种感官并用,对知识的记忆率更高。

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我下载了两段音像视频。一段是各种动物在原野上奔跑、跳跃,各种植物在繁茂地生长,人们在忙碌着学习、工作。而另一段则是光秃秃的山岭、龟裂的土地、荒无一人的沙漠、死去的动植物等,再配上震撼的音乐,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使他们感受到有了生命的存在,世界才充满活力和生机。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鲜艳的色彩、可爱的人物、漂亮的插图等,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注意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经常在课堂提问中不叫学生的名字,而是叫他们喜欢的“别称”,比如“小黑”、“凯哥”、“莎士比亚”“小蜜蜂”等,学生感觉亲切,课堂互动好。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更能激发主动性和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出来,会产生无穷的求知欲望。

篇12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篇设计得是否新颖巧妙,对于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开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很多,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首歌、一部电影或一段小品片段导入新课,也可以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进入新课。当然,趣味性素材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在讲授《珍惜生命》一课时,我针对目前初中生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轻贱、毫不珍惜的问题,播放了殷雪梅老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事迹的视频,使学生从视频材料中受到情感震撼和感染。诱发他们对“珍惜生命”的认识,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如讲述“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一课时,我剪取了我国举办世博会开幕式的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样采用时政热点讲述或学生演小品的多种方法,在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提高教学趣味性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要想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仅有良好的开端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新颖有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巧妙安排教学环节,以永葆思想品德的生机与活力。

1 恰当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官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材的重点、增加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述“造成挫折的因素”这个问题时,我剪辑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炸毁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两段录像放给学生们看,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些挫折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造成的。这比枯燥的说教生动、形象得多,对学生也更富有吸引力。

2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自己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如果不注意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方法的转变,就会变成乏味的说教,而这种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学生不但没有兴趣,还很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用一个童话剧、一起发人深省的案例、一件有意义的身边小事、一次精心准备的课外活动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就会全情投入,从而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当然,创设课堂情境要小而具体,难度视学生的情况适度来定,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

3 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自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自然就有了浓厚的兴趣,而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对学习自然也就产生了厌倦。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在课堂上经常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持续的一种有益手段。有时学生提出了一些看起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问题,有些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和说法有些偏激,这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否定,因为这些问题和见解正代表着学生的一种探索和创新,正是他们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的表现。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找到学生的观点中值得肯定的地方,然后再对不妥的地方加以说明,告诉他们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勇于创新。当然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教师也要及时予以纠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