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2: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课堂教学观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进课堂之前能事先了解内容,充分与授课老师沟通,了解该老师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考,他将从哪里着力,他希望听课者关注哪些教学环节,得到哪方面的反馈,从而共同确定听课的重点。昆虫学家、商人和教师结伴在黄昏散步。昆虫学家听到蟋蟀叫声;商人听见银元掉地的声音;教师听到茅草屋朗朗的读书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在什么地方,就会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到教室干什么?我们的想法是我要自我成长,先要有自助,然后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因此,进教室前就要开始思考:思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统一,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联系;思考“假如我来上课,我该怎么处理”?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二、课堂观察要加强思考
1、思考自己进入课堂的目的。陈瑶说过: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说明课堂观察是有目的的。进课堂,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是先自助后帮助,即成长自己的同时帮助授课者,达到共同研究提高的目的。不要单纯的认为,校长、主任进入课堂就是为了讲台上的老师。
2、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和追求,这种思考会使我们在课后的交流中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的统一。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追求有效教学。
3、需要思考“假如我来讲,我该怎样?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课堂观察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在课后交流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具体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这种思考使观察者置身其中,在观察和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吸纳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同伴互助”,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课后对话要讲平等
课堂观察后的资料分析、评议交流和自我反思可以起到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共同提高的作用。要把握以下几点:
1、环节设计很重要。要创设注重全体参与、平等交流的形式。就像我们追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活动,也就是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一样。课堂观察后的交流也应该这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中介绍的步骤,可供借鉴。
(1)你确定的主题对你和其他老师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明确主题)
(2)就相关主题,你有什么特别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讲课者谈感受)
(3)大家就相关主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困惑?(全体参与)
(4)请大家对困惑发表看法。(合作讨论) 转贴于 (5)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质疑询问)
(6)对讨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梳理。(教研组长的作用)
2、以平等交流为基础。课后交流是一种研究,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参与者思想提升。因此,需要以平等交流为基础。参与者要坚信对话者有对话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有他的道理。不能认为只有我的东西对,我的东西管用。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和逗号。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就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
3、这样的话语结构,授课教师易于接受。以学论教告诉我们,交流时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可以这样说,“我注意到”、“我发现”。这样的话教师易于接受,彼此是平等参与的主体,针对问题,互相探讨,达到“双赢”。
为了“双赢”的目的,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察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执教,我将这样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规定了参与者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不会被接受。
总之,课堂观察是一种立体性的综合技术,卓有成效的课堂观察总是观察者以认真负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等多种活动协调作用为保证。高效的课堂观察是准确的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而讲求技巧、充满智慧的评议氛围更易于参与者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从而在集体反思中,发挥大家的智慧,提升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33-010
课堂观察作为一项科学的课堂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观察的简介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如实地反映课堂环境。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被用来理解、诠释课堂。课堂观察发展至今,已逐步得到中内外教育界的认可,促进了学校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课堂观察研究对象是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活动,而大班授课和硬件设施的落后对课堂观察的客观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能很好地保障课堂观察的效果,先进的评价理念机制是软件设备,而小班授课教学,使得教师有足够精力进行课堂观察,先进的硬件设施很好地弥补了老师进行课堂观察的不足之处。
二、课堂观察的结果
我们以初二(3)班(以下简称三班)为研究对象,对三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观察。通过两个星期的观察,我们发现:三班有60%的学生处于学习主动积极状态,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高;有40%的学生学习状态消极被动,经常出现上课跑神、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如何使他们认真听讲、及时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学习方法和习惯,只有30%的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而认真预习课文,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学生更少,有20%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付出的努力和成绩不成正比,学习效率低;有10%的同学自律性差,有学习愿望,却很难付出行动;班上只有4、5个同学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课堂发言;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多数等着老师对问题的讲解;对于碰到的问题,愿意并且会查阅参考资料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左右,相对于其它班级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比较低;对于课堂练习题,熟悉的很多,但真正会做的很少,并且,由于粗心大意,又很容易做错;部分认真听讲的学生,并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自用,实际学习效果很差。
总之,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自律性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为:上课跑神、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打闹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干扰正常教学秩序。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有不端正学习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导致态度不端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主要还是由于贪玩导致知识出现断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越来越大,最终不能跟上老师的课程进程,自身又没有改变的信心和方法,处于一种自我放弃的状态。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也是老师最应该争取的对象。针对此类学生,老师和家长应保持耐心,采用适合的说教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避免急功近利,对课程一点点地追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及时予以开导;家长,注意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对于每次的进步要给予鼓励。
四、针对学习效率低的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低主要表现为:学习努力刻苦,埋头苦干,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低于班级的平均成绩。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总的来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听课技巧,下课一个人摸索、领悟;二、不能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融会贯通,只注重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三、为了节省时间自学,很少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四、不注重课堂发言。针对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几个问题,老师应该找他们进行谈话,针对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听课技巧不对的,老师要教会他们去分辨讲课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把握。
五、针对自律性差的教学方法
学生自律性差主要表现为:有很强的学习愿望,但是很难对自己进行管控,不能有效低督促自己进行课前课文的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这类学生占总人数的10%,尽管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时还会违反课堂纪律,但是由于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也应该是老师尽量争取的对象。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管控,监督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应督促其认真听讲。最好把他和自律性强的同学做同桌,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对其施加影响,引导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家长要密切注意学生是否完成了家庭作业,留言成绩的变化,监督他们认真完成作业。
结束语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容易地找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总结归纳出最常出现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和总结,从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观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方法,只有不断地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观察能力是对事物的有意感知,高于单纯知觉表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属性的本质。
(一)目的性和取向性
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一般是先提出实验目的,然后做一些相关的交待,再进行具体操作的。比如,进行氢气的验纯实验时,应先明确:氢气不纯净,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会发生爆炸。那么,点燃氢气之前怎样检验纯度呢?然后交待:用试管以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来进行实验,之后再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通过对该实验的仪器、操作和现象的观察,掌握氢气的检验方法。如不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可能学生只是单纯地听到实验中两种不同的声响,而没注意观察具体的操作方法,形成无目的、无取向的观察。
从观察的意义和观察能力的价值来看,观察能力施展的目的是捕捉进行思维的信息,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概念,认识规律,掌握技能。如氢气的验纯实验本身,就明确和深化了“纯净氢气在点燃时可安静燃烧;不纯净时,因混有氧气在遇明火时可发生爆炸。”认识到进行有关可燃性气体实验时,必须建立的安全意识。这样就强化了实验操作过程乃至各个细节要求,避免忽略“刚刚检验过纯度的试管,如果立刻用它去收集氢气,要用姆指堵一会儿试管口”;“验纯时,酒精灯要远离氢气制取的仪器装置”等。
(二)整体性和系统性
观察能力的表现,并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眼、耳、鼻、舌和皮肤多种感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活动,得到对感知对象的整体反映。比如燃烧时的发光、放热,有时还伴有一定颜色的火焰,生成物的特定气味,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有相应的响声等,这些形成某物质燃烧时的特征。这样,由多种感官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构成的整体知觉,体现了观察的能力。
在观察时能否形成整体映象,直接影响全面地认识并掌握事物的整体。在学习中就决定能否真正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只知看那美丽的、光亮的火星四射,顾不得感知过程中在放热,也没看到容器底有少量的水或细砂,更不理会生成物的色、态。那么,虽经一番观察,却不能形成完整的燃烧概念,对四氧化三铁的色态也不能描述。若此时亲自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时,就常出现被烫伤事故或仪器炸裂等事故。而这种概念掌握不好和操作技能不高形成的原因,就是不能系统地进行整体性观察。
(三)持续性和精确性
长时间地对事物进行持续性的观察,是良好的观察能力品质的表现,我们的观察对象是客观的,无论占有的空间多大、存在的时间多长,要完整地进行观察,都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进行中和滴定操作时,常出现滴加过量,导致实验需要重作,是因为未能认真持续地观察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变化。由此可见,培养观察能力的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意志品质影响观察能力的持续性,而在培养观察能力持续性的过程中,也锻炼和增强了自身的意志品质。
作为观察对象的有些事物所处时间、空间范围都很小,稍纵即逝,容易疏忽。这就要求观察能力应具有精确性。能对细微的事物和缓慢的变化进行准确的观察。如:在高中学习氯气和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时,都接触了分液漏斗。然而在进行“用四氯化碳从溴水中萃取溴”的实验时,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分液漏斗进行操作。
(四)价值性和理解性
观察能力并不是感官自发感受的本能,而是一种有取向、有意识、有计划运用感官进行自觉感知的本领,是高级的知觉行为,是以认识和理解事物本身为目的的。因此,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偏离观察意图的单纯兴趣和偏好的心理驱使。比如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为看到艳丽的蓝紫色光而愉悦,以至忽视具有该颜色的火焰的存在,也忘却了与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比较。这样的观察结果,实际失去了观察该实验现象的价值。更无法对该实验与其他相关的物质燃烧实验相联系,运用思维能力得出“火焰是气体燃烧的特有现象”的结论。这同时说明了“观察是理解的基础,是思维的先行”,也说明观察能力在整个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位置。
在培养观察能力时,应注意在目的和计划限定下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得到相应的理性认识,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五)客观性和真实性
对事物进行观察,得到的映象是真实的客观实在,不能用主观的臆想和修正来亵渎观察的结果,至使观察行为完全失去了意义。在观察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的描述现象,记录数据。在实验中出现允许范围内的误差是正常的。
二、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要讲求方法,并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中。在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实例说明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学生自觉地投入观察训练的前提。学生明确了行为意义,就会避免盲从和被动,增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效果。如:在银镜反应的实验中,要指出“不注意观察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最后就生不成美丽的银镜”。而当学生的银镜反应实验失败时,也可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强调观察能力的重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还要注意激发观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验时,一般选用湿的红布条,但要选择颜色鲜艳的花瓣更易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又如: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几何形状,若能将该晶体的形状用投影仪映在屏幕上,经放大几百倍之后,学生观察兴趣就更浓厚。
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处理方法,使被观察的事物和现象鲜明、清晰、突出、强化、是增强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不断改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高观察兴趣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对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肯定;在观察不成功时,要鼓励学生增强信心,进行引导,不可挫伤培养观察能力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重视演示,准确示范
演示实验本身除了服务于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的目的之外,还是一种示范性的行为。正确的演示实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演示实验也才具有正面的观察价值,并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演示实验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果教师做实验时几乎是一言不发,只管操作;或者是对待实验漫不经心,自己都不多看一眼。那么,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重要的示范机会,缺乏有利的引导,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提倡边讲边演示,把能力培养纳入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双基”教学任务之外,还有包括观察能力的能力培养任务。
(三)具体指导,确定模式
在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其中除了课堂教学时,随时提示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注意事项之外,还应使学生建立通常进行观察时的一般行为模式。譬如:在对某实验进行观察时,就有如下各模块间的程序体系。
在实验之前了解的实验意图,可决定观察的意图、重点、并确定相应的观察计划。按实验的意图,可分为:概念和原理建立的实验;性质实验;制法实验;鉴定、鉴别实验;分离、纯化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和实验设计等,对上述各类实验进行观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制法实验中,主要观察制备和收集的仪器选择和装置中仪器连接以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对性质实验,侧重观察反应物、生成物的性状,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
有了观察行为的一般模式,就有利于进行计划性观察,提高观察效果和观察能力。然而上述的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观察计划的制定。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准确、有效地进行观察,应指导学生在观察前制定观察计划,其中包括:目标、取向;程序、要求;方式、方法;反馈、处理。
(四)设问质疑,引导思维
培养观察能力,形成观察习惯,都要求有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观察的基本技能,知道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说明观察是一种以有明确意识的思维作为指导的活动,在一定的思维启示和要求下进行的。建立这一活动过程,不应靠平铺直叙的讲述,而应根据思维内容的层次设问质疑,引发观察前的思考和观察的取向及重点。如在学习“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时,提出“制硫化氢气体的反应物应含什么元素?”当明确了“含有氢元素和硫元素”之后,再分别观察反应物硫化亚铁和稀盐酸时,感知效果就更深刻。还可提出“对物质的实验室制法重点要求掌握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前就明确观察行为的取向是“物质—反应—装置”,再进行观察就能做到:准确、有序、完整、细腻,从而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是手段,旨在发现和探索。是要将观察得到的信息,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达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目的。在观察时,学生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性状和变化的现象所吸引,而停留在单纯的感官被动反应上。这就要求教师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相应的思维活动。如:对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在观察中总要提出一系列问题:“氧化铜是什么颜色的固体?”“为什么氢气通入试管之前要验纯?”“经验纯的氢气通入试管中,为什么过一段时间才对试管中的氧化铜进行加热?”“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红色固体物质是什么?”“停止加热后,为什么还要继续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至室温?”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和引导,从而达到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技术原理的目的。通过感性知识得到理性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06-03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观察是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观察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帮助教师从他人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吸取精华,弥补自身课堂教学的不足,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从经验型思考上升到理性思考,更快更好地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观察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教学观察和研究活动。本文试就如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观察与青年教师进行探讨。
课堂教学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观察的基本步骤为:(1)课前准备;(2)课堂观察;(3)课后反思。
一、课前准备
(一)设计观察量表,变“经验性观察”为“科学性观察”
很多青年教师很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去观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但笔者发现,青年教师进行课堂观摩时往往感性的多,课后谈及观摩的体会和收获时说不出所以然或者认识往往比较含糊,过于笼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观摩只是一种经验性的做法,不是一种科学性的课堂观察。
要使得课堂观察具有科学性,首先需要设计观察工具——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能帮助我们收集到课堂教学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将观察结果进行量化统计,便于课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反思,总结课上的得与失,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青年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学会使用观察量表。根据观察的目的不同,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观察量表,示例如下:
观察量表示例(1):
观察量表示例(2):
根据观察目的,我们还可以对课堂交际、教师板书、课堂活动管理、师生对话比例、教学设备使用、课堂纠错、师生互动等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要简洁、清晰、可操作性强。
(二)试备教案,变“被动式观察”为“主动式观察”
试备教案是做好课堂教学观察的前提条件。许多青年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前对于要观察的课没有预先试备教案,甚至对教学内容也不清楚,观察的目标性不强,完全处于被动观察状态,观察的过程中只能忙于记录过程,难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为了把这种“被动式观察”变为“主动式观察”,观察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除设计观察量表外,课前应先了解授课人所要讲授的内容和受众对象,从课的类型和结构、教材重点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式等事先进行思考、分析和设计,并写出自己的教案。这一点做起来比较难,能坚持更不容易,但只有这样,观察才能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观察的过程中才能明确理解授课人的教学意图,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与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及时反思,取长补短。只有这样,课堂观察才能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所以,主动的观察者往往会试备教案,有准备地带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观察,而无准备的则总是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观察的作用。
二、课堂观察
1.把握重点,变“随意性观察”为“目的性观察”。课堂观察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观察行为,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课堂观察时会预先确定观察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观察量表,做到有的放矢。青年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时往往缺乏目标。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也可以分阶段学习观察,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逐个进行观察,不必苛求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关注所有方面。青年教师刚开始尝试课堂观察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学生表现等方面。
观察教学重点。不同的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不相同的,这一点从他的教学重点就可知道。观察时应抓住授课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是如何把握重点的,并将之与自己的设计进行比较。一方面,这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教材的改进和课程的完善。
观察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不仅仅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教法,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讲授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学生聆听、观察、模仿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和进行积极思考所采用的一些教学微技能以及为了确保学生在讨论、研究、作业时的团结合作、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等所采用的任务设计都是教学策略,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课堂观察能帮助青年教师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参照自己平时的做法及时纠正、调整,快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观察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阶段,教学过程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式是不一样的。英语课堂教学常用过程模式有3P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模式、任务型模式、综合模式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各步骤的用时和取舍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适当调整而使之得到优化。观察教学过程主要看各步骤与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具有适配性,是否能通过这个步骤完成设定的任务以及该步骤与前后步骤的相关性如何。同时,教学过程各个任务是否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任务的意图是否明确、各环节的转换和过渡技巧是否灵活多样,教师的指令是否简洁明了,等等。
观察学生表现。青年教师总是希望能尽快把老教师的方法移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所以他们进行课堂观摩时往往注重教师的教法,注重教师的表现。但是,课堂教学涉及到教与学两个主体,不管什么课型,这两个主体是不变的。课堂教学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互动过程。所以进行观察时不能忽略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察。外语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就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活动时间,学生主体活动时间越多,说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越充分,这就需要观察教师是使用哪些教学策略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察教师的讲话时间和学生的讲话时间是判断教与学两方面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依据。
2.合作观察,变“平面型观察”变为“立体型观察”。一般情况下,教师大多数时候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课堂观察也多限于同一学科内的探讨,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独立作战比较多,属于“平面型观察”。为了最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观察由“平面型”变为“立体型”。所谓“立体型”就是把要观察的各个目标进行分工,不同的老师观察不同的目标,最后汇总分析,这样可以全方位地观察课堂教学。另外,“立体型课堂观察”也是当今新课程日益综合化的要求。新课程的日益综合化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在学科内要加强合作与交流,而且需要跨学科、需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进行交流与合作,适应日益综合化的新课程要求,因此跨学科的“立体型课堂观察”成为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突途径。
三、课后反思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是观察的最后一步,也是观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或者反思不够深入。
课后反思不仅要分析本次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要反思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或者观察的每一个方面背后的理论依据,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这是帮助我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将仍然处于一种经验型的状态。课后反思真正为我们提供研究、反思和交流的平台,让所观摩的课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或作为参照、改进的样本。同时,课堂教学观察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课堂观察的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也需要我们进行反思,改进课堂观察的不足,逐步将课堂观察、课堂反思和教学实践统一起来,真正从课堂观察中有所收获。
总之,课堂教学观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教学实践所得到的认识有时也具有片面性,而课堂观察能让教师通过观察、反思和研究使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走向合理性并进行理性思考,也为教师特别是刚参加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获得和丰富具体的教学技能技巧提供了极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