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观察范文

时间:2023-06-01 08:52: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观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堂教学观察

篇1

进课堂之前能事先了解内容,充分与授课老师沟通,了解该老师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考,他将从哪里着力,他希望听课者关注哪些教学环节,得到哪方面的反馈,从而共同确定听课的重点。昆虫学家、商人和教师结伴在黄昏散步。昆虫学家听到蟋蟀叫声;商人听见银元掉地的声音;教师听到茅草屋朗朗的读书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在什么地方,就会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到教室干什么?我们的想法是我要自我成长,先要有自助,然后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因此,进教室前就要开始思考:思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统一,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联系;思考“假如我来上课,我该怎么处理”?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二、课堂观察要加强思考

1、思考自己进入课堂的目的。陈瑶说过: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说明课堂观察是有目的的。进课堂,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是先自助后帮助,即成长自己的同时帮助授课者,达到共同研究提高的目的。不要单纯的认为,校长、主任进入课堂就是为了讲台上的老师。

2、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和追求,这种思考会使我们在课后的交流中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的统一。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追求有效教学。

3、需要思考“假如我来讲,我该怎样?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课堂观察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在课后交流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具体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这种思考使观察者置身其中,在观察和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吸纳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同伴互助”,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课后对话要讲平等

课堂观察后的资料分析、评议交流和自我反思可以起到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共同提高的作用。要把握以下几点:

1、环节设计很重要。要创设注重全体参与、平等交流的形式。就像我们追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活动,也就是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一样。课堂观察后的交流也应该这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中介绍的步骤,可供借鉴。

(1)你确定的主题对你和其他老师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明确主题)

(2)就相关主题,你有什么特别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讲课者谈感受)

(3)大家就相关主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困惑?(全体参与)

(4)请大家对困惑发表看法。(合作讨论) 转贴于 (5)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质疑询问)

(6)对讨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梳理。(教研组长的作用)

2、以平等交流为基础。课后交流是一种研究,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参与者思想提升。因此,需要以平等交流为基础。参与者要坚信对话者有对话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有他的道理。不能认为只有我的东西对,我的东西管用。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和逗号。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就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

3、这样的话语结构,授课教师易于接受。以学论教告诉我们,交流时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可以这样说,“我注意到”、“我发现”。这样的话教师易于接受,彼此是平等参与的主体,针对问题,互相探讨,达到“双赢”。

为了“双赢”的目的,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察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执教,我将这样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规定了参与者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不会被接受。

总之,课堂观察是一种立体性的综合技术,卓有成效的课堂观察总是观察者以认真负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等多种活动协调作用为保证。高效的课堂观察是准确的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而讲求技巧、充满智慧的评议氛围更易于参与者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从而在集体反思中,发挥大家的智慧,提升教学水平。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33-010

课堂观察作为一项科学的课堂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观察的简介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如实地反映课堂环境。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被用来理解、诠释课堂。课堂观察发展至今,已逐步得到中内外教育界的认可,促进了学校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课堂观察研究对象是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活动,而大班授课和硬件设施的落后对课堂观察的客观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能很好地保障课堂观察的效果,先进的评价理念机制是软件设备,而小班授课教学,使得教师有足够精力进行课堂观察,先进的硬件设施很好地弥补了老师进行课堂观察的不足之处。

二、课堂观察的结果

我们以初二(3)班(以下简称三班)为研究对象,对三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观察。通过两个星期的观察,我们发现:三班有60%的学生处于学习主动积极状态,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高;有40%的学生学习状态消极被动,经常出现上课跑神、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如何使他们认真听讲、及时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学习方法和习惯,只有30%的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而认真预习课文,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学生更少,有20%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付出的努力和成绩不成正比,学习效率低;有10%的同学自律性差,有学习愿望,却很难付出行动;班上只有4、5个同学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课堂发言;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多数等着老师对问题的讲解;对于碰到的问题,愿意并且会查阅参考资料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左右,相对于其它班级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比较低;对于课堂练习题,熟悉的很多,但真正会做的很少,并且,由于粗心大意,又很容易做错;部分认真听讲的学生,并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自用,实际学习效果很差。

总之,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自律性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为:上课跑神、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打闹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干扰正常教学秩序。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有不端正学习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导致态度不端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主要还是由于贪玩导致知识出现断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越来越大,最终不能跟上老师的课程进程,自身又没有改变的信心和方法,处于一种自我放弃的状态。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也是老师最应该争取的对象。针对此类学生,老师和家长应保持耐心,采用适合的说教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避免急功近利,对课程一点点地追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及时予以开导;家长,注意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对于每次的进步要给予鼓励。

四、针对学习效率低的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低主要表现为:学习努力刻苦,埋头苦干,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低于班级的平均成绩。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总的来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听课技巧,下课一个人摸索、领悟;二、不能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融会贯通,只注重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三、为了节省时间自学,很少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四、不注重课堂发言。针对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几个问题,老师应该找他们进行谈话,针对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听课技巧不对的,老师要教会他们去分辨讲课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把握。

五、针对自律性差的教学方法

学生自律性差主要表现为:有很强的学习愿望,但是很难对自己进行管控,不能有效低督促自己进行课前课文的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这类学生占总人数的10%,尽管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时还会违反课堂纪律,但是由于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也应该是老师尽量争取的对象。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管控,监督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应督促其认真听讲。最好把他和自律性强的同学做同桌,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对其施加影响,引导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家长要密切注意学生是否完成了家庭作业,留言成绩的变化,监督他们认真完成作业。

结束语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容易地找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总结归纳出最常出现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和总结,从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观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方法,只有不断地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篇3

观察能力是对事物的有意感知,高于单纯知觉表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属性的本质。

(一)目的性和取向性

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一般是先提出实验目的,然后做一些相关的交待,再进行具体操作的。比如,进行氢气的验纯实验时,应先明确:氢气不纯净,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会发生爆炸。那么,点燃氢气之前怎样检验纯度呢?然后交待:用试管以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来进行实验,之后再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通过对该实验的仪器、操作和现象的观察,掌握氢气的检验方法。如不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可能学生只是单纯地听到实验中两种不同的声响,而没注意观察具体的操作方法,形成无目的、无取向的观察。

从观察的意义和观察能力的价值来看,观察能力施展的目的是捕捉进行思维的信息,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概念,认识规律,掌握技能。如氢气的验纯实验本身,就明确和深化了“纯净氢气在点燃时可安静燃烧;不纯净时,因混有氧气在遇明火时可发生爆炸。”认识到进行有关可燃性气体实验时,必须建立的安全意识。这样就强化了实验操作过程乃至各个细节要求,避免忽略“刚刚检验过纯度的试管,如果立刻用它去收集氢气,要用姆指堵一会儿试管口”;“验纯时,酒精灯要远离氢气制取的仪器装置”等。

(二)整体性和系统性

观察能力的表现,并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眼、耳、鼻、舌和皮肤多种感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活动,得到对感知对象的整体反映。比如燃烧时的发光、放热,有时还伴有一定颜色的火焰,生成物的特定气味,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有相应的响声等,这些形成某物质燃烧时的特征。这样,由多种感官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构成的整体知觉,体现了观察的能力。

在观察时能否形成整体映象,直接影响全面地认识并掌握事物的整体。在学习中就决定能否真正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只知看那美丽的、光亮的火星四射,顾不得感知过程中在放热,也没看到容器底有少量的水或细砂,更不理会生成物的色、态。那么,虽经一番观察,却不能形成完整的燃烧概念,对四氧化三铁的色态也不能描述。若此时亲自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时,就常出现被烫伤事故或仪器炸裂等事故。而这种概念掌握不好和操作技能不高形成的原因,就是不能系统地进行整体性观察。

(三)持续性和精确性

长时间地对事物进行持续性的观察,是良好的观察能力品质的表现,我们的观察对象是客观的,无论占有的空间多大、存在的时间多长,要完整地进行观察,都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进行中和滴定操作时,常出现滴加过量,导致实验需要重作,是因为未能认真持续地观察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变化。由此可见,培养观察能力的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意志品质影响观察能力的持续性,而在培养观察能力持续性的过程中,也锻炼和增强了自身的意志品质。

作为观察对象的有些事物所处时间、空间范围都很小,稍纵即逝,容易疏忽。这就要求观察能力应具有精确性。能对细微的事物和缓慢的变化进行准确的观察。如:在高中学习氯气和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时,都接触了分液漏斗。然而在进行“用四氯化碳从溴水中萃取溴”的实验时,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分液漏斗进行操作。

(四)价值性和理解性

观察能力并不是感官自发感受的本能,而是一种有取向、有意识、有计划运用感官进行自觉感知的本领,是高级的知觉行为,是以认识和理解事物本身为目的的。因此,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偏离观察意图的单纯兴趣和偏好的心理驱使。比如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为看到艳丽的蓝紫色光而愉悦,以至忽视具有该颜色的火焰的存在,也忘却了与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比较。这样的观察结果,实际失去了观察该实验现象的价值。更无法对该实验与其他相关的物质燃烧实验相联系,运用思维能力得出“火焰是气体燃烧的特有现象”的结论。这同时说明了“观察是理解的基础,是思维的先行”,也说明观察能力在整个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位置。

在培养观察能力时,应注意在目的和计划限定下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得到相应的理性认识,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五)客观性和真实性

对事物进行观察,得到的映象是真实的客观实在,不能用主观的臆想和修正来亵渎观察的结果,至使观察行为完全失去了意义。在观察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的描述现象,记录数据。在实验中出现允许范围内的误差是正常的。

二、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要讲求方法,并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中。在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实例说明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学生自觉地投入观察训练的前提。学生明确了行为意义,就会避免盲从和被动,增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效果。如:在银镜反应的实验中,要指出“不注意观察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最后就生不成美丽的银镜”。而当学生的银镜反应实验失败时,也可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强调观察能力的重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还要注意激发观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验时,一般选用湿的红布条,但要选择颜色鲜艳的花瓣更易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又如: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几何形状,若能将该晶体的形状用投影仪映在屏幕上,经放大几百倍之后,学生观察兴趣就更浓厚。

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处理方法,使被观察的事物和现象鲜明、清晰、突出、强化、是增强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不断改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高观察兴趣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对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肯定;在观察不成功时,要鼓励学生增强信心,进行引导,不可挫伤培养观察能力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重视演示,准确示范

演示实验本身除了服务于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的目的之外,还是一种示范性的行为。正确的演示实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演示实验也才具有正面的观察价值,并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演示实验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果教师做实验时几乎是一言不发,只管操作;或者是对待实验漫不经心,自己都不多看一眼。那么,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重要的示范机会,缺乏有利的引导,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提倡边讲边演示,把能力培养纳入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双基”教学任务之外,还有包括观察能力的能力培养任务。

(三)具体指导,确定模式

在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其中除了课堂教学时,随时提示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注意事项之外,还应使学生建立通常进行观察时的一般行为模式。譬如:在对某实验进行观察时,就有如下各模块间的程序体系。

在实验之前了解的实验意图,可决定观察的意图、重点、并确定相应的观察计划。按实验的意图,可分为:概念和原理建立的实验;性质实验;制法实验;鉴定、鉴别实验;分离、纯化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和实验设计等,对上述各类实验进行观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制法实验中,主要观察制备和收集的仪器选择和装置中仪器连接以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对性质实验,侧重观察反应物、生成物的性状,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

有了观察行为的一般模式,就有利于进行计划性观察,提高观察效果和观察能力。然而上述的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观察计划的制定。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准确、有效地进行观察,应指导学生在观察前制定观察计划,其中包括:目标、取向;程序、要求;方式、方法;反馈、处理。

(四)设问质疑,引导思维

培养观察能力,形成观察习惯,都要求有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观察的基本技能,知道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说明观察是一种以有明确意识的思维作为指导的活动,在一定的思维启示和要求下进行的。建立这一活动过程,不应靠平铺直叙的讲述,而应根据思维内容的层次设问质疑,引发观察前的思考和观察的取向及重点。如在学习“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时,提出“制硫化氢气体的反应物应含什么元素?”当明确了“含有氢元素和硫元素”之后,再分别观察反应物硫化亚铁和稀盐酸时,感知效果就更深刻。还可提出“对物质的实验室制法重点要求掌握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前就明确观察行为的取向是“物质—反应—装置”,再进行观察就能做到:准确、有序、完整、细腻,从而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是手段,旨在发现和探索。是要将观察得到的信息,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达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目的。在观察时,学生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性状和变化的现象所吸引,而停留在单纯的感官被动反应上。这就要求教师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相应的思维活动。如:对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在观察中总要提出一系列问题:“氧化铜是什么颜色的固体?”“为什么氢气通入试管之前要验纯?”“经验纯的氢气通入试管中,为什么过一段时间才对试管中的氧化铜进行加热?”“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红色固体物质是什么?”“停止加热后,为什么还要继续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至室温?”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和引导,从而达到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技术原理的目的。通过感性知识得到理性的认识。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06-03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观察是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观察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帮助教师从他人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吸取精华,弥补自身课堂教学的不足,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从经验型思考上升到理性思考,更快更好地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观察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教学观察和研究活动。本文试就如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观察与青年教师进行探讨。

课堂教学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观察的基本步骤为:(1)课前准备;(2)课堂观察;(3)课后反思。

一、课前准备

(一)设计观察量表,变“经验性观察”为“科学性观察”

很多青年教师很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去观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但笔者发现,青年教师进行课堂观摩时往往感性的多,课后谈及观摩的体会和收获时说不出所以然或者认识往往比较含糊,过于笼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观摩只是一种经验性的做法,不是一种科学性的课堂观察。

要使得课堂观察具有科学性,首先需要设计观察工具——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能帮助我们收集到课堂教学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将观察结果进行量化统计,便于课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反思,总结课上的得与失,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青年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学会使用观察量表。根据观察的目的不同,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观察量表,示例如下:

观察量表示例(1):

观察量表示例(2):

根据观察目的,我们还可以对课堂交际、教师板书、课堂活动管理、师生对话比例、教学设备使用、课堂纠错、师生互动等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要简洁、清晰、可操作性强。

(二)试备教案,变“被动式观察”为“主动式观察”

试备教案是做好课堂教学观察的前提条件。许多青年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前对于要观察的课没有预先试备教案,甚至对教学内容也不清楚,观察的目标性不强,完全处于被动观察状态,观察的过程中只能忙于记录过程,难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为了把这种“被动式观察”变为“主动式观察”,观察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除设计观察量表外,课前应先了解授课人所要讲授的内容和受众对象,从课的类型和结构、教材重点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式等事先进行思考、分析和设计,并写出自己的教案。这一点做起来比较难,能坚持更不容易,但只有这样,观察才能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观察的过程中才能明确理解授课人的教学意图,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与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及时反思,取长补短。只有这样,课堂观察才能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所以,主动的观察者往往会试备教案,有准备地带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观察,而无准备的则总是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观察的作用。

二、课堂观察

1.把握重点,变“随意性观察”为“目的性观察”。课堂观察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观察行为,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课堂观察时会预先确定观察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观察量表,做到有的放矢。青年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时往往缺乏目标。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也可以分阶段学习观察,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逐个进行观察,不必苛求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关注所有方面。青年教师刚开始尝试课堂观察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学生表现等方面。

观察教学重点。不同的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不相同的,这一点从他的教学重点就可知道。观察时应抓住授课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是如何把握重点的,并将之与自己的设计进行比较。一方面,这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教材的改进和课程的完善。

观察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不仅仅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教法,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讲授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学生聆听、观察、模仿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和进行积极思考所采用的一些教学微技能以及为了确保学生在讨论、研究、作业时的团结合作、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等所采用的任务设计都是教学策略,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课堂观察能帮助青年教师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参照自己平时的做法及时纠正、调整,快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观察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阶段,教学过程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式是不一样的。英语课堂教学常用过程模式有3P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模式、任务型模式、综合模式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各步骤的用时和取舍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适当调整而使之得到优化。观察教学过程主要看各步骤与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具有适配性,是否能通过这个步骤完成设定的任务以及该步骤与前后步骤的相关性如何。同时,教学过程各个任务是否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任务的意图是否明确、各环节的转换和过渡技巧是否灵活多样,教师的指令是否简洁明了,等等。

观察学生表现。青年教师总是希望能尽快把老教师的方法移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所以他们进行课堂观摩时往往注重教师的教法,注重教师的表现。但是,课堂教学涉及到教与学两个主体,不管什么课型,这两个主体是不变的。课堂教学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互动过程。所以进行观察时不能忽略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察。外语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就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活动时间,学生主体活动时间越多,说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越充分,这就需要观察教师是使用哪些教学策略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察教师的讲话时间和学生的讲话时间是判断教与学两方面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依据。

2.合作观察,变“平面型观察”变为“立体型观察”。一般情况下,教师大多数时候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课堂观察也多限于同一学科内的探讨,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独立作战比较多,属于“平面型观察”。为了最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观察由“平面型”变为“立体型”。所谓“立体型”就是把要观察的各个目标进行分工,不同的老师观察不同的目标,最后汇总分析,这样可以全方位地观察课堂教学。另外,“立体型课堂观察”也是当今新课程日益综合化的要求。新课程的日益综合化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在学科内要加强合作与交流,而且需要跨学科、需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进行交流与合作,适应日益综合化的新课程要求,因此跨学科的“立体型课堂观察”成为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突途径。

三、课后反思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是观察的最后一步,也是观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或者反思不够深入。

课后反思不仅要分析本次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要反思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或者观察的每一个方面背后的理论依据,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这是帮助我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将仍然处于一种经验型的状态。课后反思真正为我们提供研究、反思和交流的平台,让所观摩的课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或作为参照、改进的样本。同时,课堂教学观察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课堂观察的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也需要我们进行反思,改进课堂观察的不足,逐步将课堂观察、课堂反思和教学实践统一起来,真正从课堂观察中有所收获。

总之,课堂教学观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教学实践所得到的认识有时也具有片面性,而课堂观察能让教师通过观察、反思和研究使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走向合理性并进行理性思考,也为教师特别是刚参加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获得和丰富具体的教学技能技巧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篇5

据调查,职高学生对文化课厌学情绪最重最普遍的是数学。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课事不关己,反正听不懂也没这个信心和闲心去听,久而久之,感觉数学课冷漠、机械、无聊。甚至作为数学教师也在这个氛围的迷宫中转。因此本人认为职教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本文观点为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要多向交往,在课堂中,要求生生之间坦诚交往,互助互学;在师生之间,平等交往,亲切和谐,讲学乐学;在教与学之间,科学“交往”,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双方能真诚合作。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但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且具有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1、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

传统的课堂交往教师重在呈现教材,学生被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主要关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彼此作用。一些课堂教学相互作用的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作用,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把课堂看作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过于简单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我们长期以来却对之视而不见,弃之不用,甚至当作消极因素,这也是目前职教数学教学效率不高,上课冷漠无聊,师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课堂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在教师组织领导下,学生以同伴形式或以小组形式主动探究课本,讨论问题,互相交流。这包括好生之间,好生与差生,差生之间的多种交往。在交往中,他们既加深了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这正是职高生心灵所需要的。同伴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远比教师对学生的说教要有力度。这里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一节课教师不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好生与差生的成功交往,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差生心里的疑问,从而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效率,也减轻了教学负担。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协调折合促进者,当然更是纪律管理者、组织者。

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言无禁忌,自由争论,不畏权威,思想撞击,畅所欲言,敢于交锋,敢于对教师或课本中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热烈讨论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这时不论数学好的,还是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都能进入这种情景,从而自觉地思考问题,排除了对练习的恐惧感,不再以无聊消极的应付态度对待。从职高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说明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即使由于自身的基础原因,对知识的理解处于未知或半懂、不懂状态,但这种氛围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可能会打动他们的心灵,至少使他们不会对数学产生反感,反而可能会产生征服欲望,发挥心理潜力,破除思维定势。

3、学与教的互助交往

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假如一节课只有教师声色并茂地讲,没有学生参与是失败的。很简单,学生没有参与,学生如何能理解和领悟数学知识和精神,目标没有实现,如何谈成功?而为什么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启发、引导才能实现目标呢?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和固着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他们对问题的钻研正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不能由教师恩赐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并转化为内心体验,才可能是有效的。实际上即使是满堂灌的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同样离不开全体的领悟,离不开全体内化的过程,所以,真正有质量、有效率的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在认知活动的能动作用。另外必须强调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根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自动、自觉地学习,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法的指导方法是形形的,如采取集体辅导,小组谈话和发现个别现象,个别对话,平等交谈,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或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演示实验中,根据多媒体中椭圆演示的过程,目的是要得出椭圆是怎样形成的,而不在于椭圆的图形本身,因此在演示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在准备演示椭圆时,应注意两个定点及定长(无弹性的绳子),且绳子的长要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2)在椭圆的演示过程中,什么在不断地变化,什么不在变化的(动点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是在不断地改变;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不变)。这样抓住这一点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1]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注意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要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第三,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结构。

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打通课本世界、生活世界、网络世界之间的界限,寻找最佳“组合点”。如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时给予鼓励的评价,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真正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要注意课堂容量大小,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讨论,讲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第四,加强教学,因材施教,让数学回归生活。

因材施教、鼓励辅导启发引导,加深理解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教学梯度。[3]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和练习,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辅导,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其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应用题时,提出问题:在三角形ABC中,a=3,b=4,求c=?有的同学回答c=5,有的同学指出没有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c≠5;我接着说如果给它加上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呢?大多数同学回答c=5,少数同学反对;我接着说如果这个直角三角形没有注明C是直角呢?同学们立即明白: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情况作答,如果LC是直角,则c=5,如果B为直角,则C=?;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为什么A不能为直角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答案:因为A的对边是a,不可能是最长边,所以A不能为直角。通过这样启发引导,可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所学过的知识。

然而,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中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最后,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能力。

1、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反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善于捕捉反馈信息,他们不仅仅通过提问、板演、练习来获取反馈信息,还能够察言观色,即从表情上、语言中、活动中等多方面,以敏锐的观察力洞悉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外部表现准确推断他们的内心世界。

2、注重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具备完整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应当明确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上位知识,教学内容跟哪些下位知识有关联,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产生哪些问题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数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厚、系统、纯熟、全面的专业知识,即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积极探索、研究相邻学科知识。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我们初中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迅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由于《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性质,学生在课堂中是由感知到感悟,最终到笃行。其中知为基础,行为关键。教师应对学生课堂各个环节行为进行观察,及时发现、诊断、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根据课堂观察不同目的、出发点而设计不同的观察量表,对教师学生行为进行观察。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目标侧重点进行不同的课堂观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课初观察,抓住关键

在《品德与社会》课初(即导入环节),教师常常利用实物、创设情境、生活现象呈现、课件展示等形式来进行,听评课教师可以对课堂中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情况分别进行观察。

(1)在教学导入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力、道德水平,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本《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中,当教师提到“一米线”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的学生马上就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银行、车站排队买票窗口、机场安检等;有的能说出一个或几个;而有的学生却对“一米线”这一说法茫然不知。在这里学生的行为展示反馈就表现出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个体间的差异,使得教师可以及时改进教学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改进教法。

(2)在教学导入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同在这一环节中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观察到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法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师的教学语言导向行为等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仍然是“一米线”的案例,学生对“一米线”的差异性不仅在知识中展现了出来,还在行为中展示了出来。当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一米线”,因为我没见到过。原来这个孩子是刚由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转来的。此时,有一位男生不屑地说:切,土包子。声音不大,但大多数人都听到了。当时执教教师在侃侃而谈:其实,“一米线”就是……听到执教教师的小结,我当下十分失落:要是有观察到这个孩子的行为反馈,不正是这节课中的文明素养的教学目标之一吗?……

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能引导从学生身边例子的形象感悟到了课本中的感知,也就成就了这节课的精彩,激发课堂学习兴趣。所以这一环节对教师行为的观察是了解教师亮点的开始,是一节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有效的基础,是关键。

二、课中观察,重点落实

“感悟”是纽带,教师在课堂中突出对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展示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行为的观察和探究是重点。在课中部分,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感悟是有效达成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就像是一条纽带,牵连着“知”与“行”。

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感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的体现,着眼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现象的认知、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

如:许多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常常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讨论、交流等行为展示,在这个环节也给听评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时间和空间。然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有的同学善于表现自我,则有的是不爱表现,有的是不会表现,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有的小组有条不紊的进行,而有的小组会发出争吵的声音,有的小组全员

行动,而有的小组会出现个别学生在旁无事可做的情况。因此,观察学生在这时的行为,是了解学生对知识学习、领会的程度以及小组合作意识与学习的探究能力,更是了解对本课教学内容相关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重点突出“悟”的落实。

2.在教学过程课中教师行为的观察。这一环节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展示行为的观察,是为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设计合理性和有效性检验以及对课堂氛围的好坏,对学生调控能力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一方面是发现教师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怎样下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素养的了解,教学特色的体现。通过观察和反馈,能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快速成长。

如;在观察《文明素养面面观》一课当中,一个小组汇报时提出不文明的现象之一是随地吐痰,此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马上呼应:我刚刚就看到下面有一位听课的教师有随地吐痰。执教老师瞬间处于尴尬,停顿一下说到:这说明许多人都拥有这个不文明的习惯,哪些同学还有发现生活中其他不文明行为吗?这样顺势利导,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课堂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效的教学设计能积极落实教学目标达成。从而教师素养得以体现,更是教学特色的发现。以及了解教师的评价艺术的巧用,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教学设计的效度,学生思维的激发等,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培养,创造良好平台。

三、课末观察,提升内化

篇8

课堂观察就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的对象不定,可以是教师观察自己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观察。这里主要讲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是否取得预期的进步;及时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并制定恰当的计划帮助他们;了解学生是否觉得教学有趣,有价值;了解教材是否适用,一些教学的技巧或活动是否适宜重复使用。课堂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技巧是教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

一、课堂观察的步骤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教师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次数,还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的主要内容。在这里,观察的内容是依据观察目的决定的。教师要使抽象的观察目的细化、具体化,使之能够被观察。为了使观察系统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相关技能的要求拟出观察的具体内容。《课堂课程标准》分级别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所要达到的目标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要了解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可理解度、用词恰当、观点阐述、交际策略、身体语言、情感态度、文化理解和行为表现等。教师可通过比较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了解教学效果。另外,设计或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或工具也很重要。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课堂观察的实施阶段一般包括进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应先征得同意,并尽快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消除被观察者的怀疑和戒备心理,也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可采取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行为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也包括一些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以及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还有一些音像资料也不应忽视。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课堂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发表,也不是为了填补某种空白或构建某种理论,主要的还是为了促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课堂观察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1.利用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以往,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一言堂、满堂灌”,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要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启发性课堂,让课堂在充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轻松进行。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互动引导语和互动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语言表述能力、组织互动能力及构建问题链、引领有效互动的能力。

2.利用课堂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便于教师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有针对性地施教。为了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我们精心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课后再现给授课教师,让授课教师深切感受到教学的实况并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及时找到进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篇9

20世纪2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已成为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互动与多元等特征,也逐渐地为教育学领域所运用,正如许立新教授所指出的,对案例教学不断增长的兴趣来自于人们对作为与抽象和概括相对立的“叙事”这一思想形式及其价值的日益欣赏[1]。尽管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中“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的课堂教学为例,展示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实际运用过程,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一则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观察

1. 教学准备

案例选择 该课紧密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方法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学习,前期在理论传授与课堂教学技能要求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针对当前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等问题,教师以一堂校本公开课“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录像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解读其中的有效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教学前的提示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案例展示中需注意的问题:第一,注意思考所学过的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其在本堂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第二,注意观察案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其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及教师所采取的突破手段,与以前观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创新点;第三,注意思考案例中的教学对象(某高校大一新生),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前提等背景因素;第四,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产生疑问,提醒学生重点思考这一问题。

辅助工具的开发 案例展示前,教师在讲解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后,结合本课堂案例教学的任务导向、问题解决性质、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合作开发案例观察记录表,并分发给学生。

2. 教学过程

教学中的任务选择与分配 教师提出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学会分析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要求包括观察案例中教师对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设计及运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等问题。围绕“教师案例运用效果”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知识落实、教学环境四个角度,分组观察与讨论。同时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本堂课主要解决了教学方法运用中的哪些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2)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发展的?(3)对本堂课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怎样解决?为什么?(4)你认为这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5)你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与思考

A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案例运用过程的能动性。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可看出案例运用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在提供主动参与机会的情况下,没有同学主动举手发言,学生的热情度不够,说明教师在案例运用中的操作功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较大。例如典型片段“感知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仅仅是“你回答很好”等。教师选择“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导入,体现了学习方式理论的生活性和思想性,问题设置也能反映学习方式变革的现实问题。观察发现,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设问回答的内容与老师的达成度很高。这是否意味着问题的难度不够?是否需要提高有效思考的广度?是否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问题?

B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个教学环节始终是以目标为导向,多种材料不同角度的呈示方式印象比较深刻。但教师始终行走在讲台附近,说明过于关注环节和呈现,也影响了老师解答、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以及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 例如在“典型片段—解读学习方式”环节中,美国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模式实验”和中国学生在“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期间新变化的四个场景之一,教师设计的追问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中体现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探究性。但教师讲解过程中有点模糊,其中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和“道理”应说清楚是什么。

C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堂课具有一定的开放、自由的特点,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质。但有的问题抛给学生后,没激发学生的热情,说明问题可能太易或太难,也有可能是偏多,如在“典型片段—合作探究”中,教师针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的教学,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环节安排、教材处理与分工要求方面有特色,应该是有效的。但是,观察发现,组内有合作,组间无竞争。而且合作仅用2分30秒,存在时间不足。另外,学生发言说“我认为……”,这不是本组意见,教师评价也不妥。

D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通过层层递进的设疑与追问,使得知识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实施得比较紧凑,知识的落实也保证了准确性。不足之处就是资源整合中教材处理太细,偶尔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如在“典型片段—创造学习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建构中启发学生得出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意义与途径,这部分的知识是重点但不是难点。在这里,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关于学习方式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最后的结论:本节课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是从课堂教学氛围来看都充分发挥了案例探究法的作用,如教师提供了活生生的“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等素材,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中,他们将思考点放在诸如“自主性学习模式中按需学习计划与非指导性教学的关系与处理方法”、“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中所体现的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等问题的思辨和推理上。教学过程是通过在问题引领下的对话与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教师并没有将理论点直接传授给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平等的商榷中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对学生和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让我们懂得运用案例时必须要注意教学中怎么启发学生、怎样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等。

教师的教学反思记录

特殊的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对课堂上随机生成问题进行专业思考的机会。面对鲜活的学习模式实验问题,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及时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激发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来说明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的热情。学生们增长了应对课堂教学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经验及机智,并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生成了问题解决的措施。这节课帮助学生学会了遵循课堂教学展开中的逻辑思维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去思考问题,可以富有成效地联系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角色变换等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教学方法运用自如的课堂,教师具备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反思性实践、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可能发挥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懂得了在处理突发的教学问题时,教学经验积累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呈现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但是,要实现高效的案例教学,这节课仍有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案例呈现的故事性与趣味性问题。第二,录像课的观察中出现了一些寓“理”之“题”,但教学中没有抓住这些“机遇”,影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分析。第三,本教学案例的功能发挥并不充分。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都有特定的价值向度,但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出现了“浅尝辄止”的现象。在展示情境与问题后,应该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既能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教学方法运用的现象,又能把握其本质。

二、课堂教学观察的启示

1. 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突出优势

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师范生适应教育实习和满足将来进行教学工作需要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

一是凸显过程的生成性。对生成的关注,是案例教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与力量源泉。在案例教学的教与学现象发生的进程中,生成与变化包含有新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维,是场景参与者新的知识生成的过程。它们既呈现出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也表现出所有发生的行为与特性的有机和谐性。在这些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处于动态的生成过程之中。在上述课堂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一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建立起录像课与学生思考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与这些资料与问题之间形成了一种多向“互动”的关系。学生在对录像课的观察与分析中的获得,是在由案例资料和小组讨论与学习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现代教学论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在建构知识、接受世界发展中形成的内在认识秩序,这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在案例的呈现中,学生自主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反复冲突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以对案例中呈现的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为指向,由此达到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目标。最后,在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的意义建构过程中,会话与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课堂教学在这种对话与交流中,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堂录像课的观察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境描述,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是在观察与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的,让学生看到如何进行专业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专业行动决策。

三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初始接触案例的原始材料,还是把原始材料转变为案例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经历了的过程蕴含着的困惑、感悟等能够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并为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将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引领学生体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反思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自身工作的理解,更加明确了教学中的要求与方向,明确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与价值,在这种预测性、实践性与反思叠运行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这堂案例教学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设计与讨论启发,做好了学生课例展示中的观察引领者的角色,教师自身加深了理论理解与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

2. 运用案例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案例的质量问题。要保障教学案例的质量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案例教学中的基础性概念。案例故事所依据或反映的理论背景和思维逻辑是教学过程切入和案例材料组织的关键,因而要对此做出清晰的说明,使教学过程具备其应有的理论价值和意义[3]。其次,案例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教学要保证是对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情节的叙述,要具体地展示事件演进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案例进程[4]。再次,案例的编写与执行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与程序。在选择、编制与运用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运用过程的复杂性,考虑清楚案例教学的具体目标、案例的复杂背景、关键性细则、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最后,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决策形式和科学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是案例教学的局限性问题。首先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性。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其编制与实施,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期间的工作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方式的教学。其次案例教学的适用对象较为有限。有研究发现,对研究生进行案例教学的效果要优于本科生。而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学生课程设置及班级规模等整体实际情况确定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此外我国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这些都已成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中的困难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许立新.案例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

篇10

但是随之问题也出现了,可能因为是第一次使用平板电脑上课,一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平板电脑的技术应用和平台各应用模块的使用上,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不时提示学生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过程中。期间也出现了个别平板电脑连接不畅的问题,好在有公司技术人员在场,及时找到了解决方案。很快,第一次课堂实践在学生的兴奋中结束了。

第二次课,学生已经能够较熟练地使用平板电脑,与第一次课相比学生兴奋度有所降低,能够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科学习上。在教学环节中,学生提交作业的方式除可以在平板上直接录入,还可以写在纸上然后拍照片发给教师,整节课效果和节奏都有所提高。

第三次课,按照我校八环节教学模式,实施了作业前置,教师提前把导学案发到了云平台的“课前作业”模块中,让学生先进行半小时的课前预习。学生有的参考课本,思考导学案上的问题,有的到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知识,作为答案的补充证明,还有的相互讨论互学,场面热烈。期间任课教师认真了解了学生提交作业的情况和预习效果,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做了展讲。在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现场操作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到了观察和思考上,没有人再点触平板电脑。

上了三次课,学生对使用平板电脑上课有什么感受呢?为此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汇总结果如下:

1.你愿意尝试在家中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自学新课及复习吗?

学生的答案全部为“愿意”。

2.你喜欢使用平板电脑上课这种形式吗?

学生的答案全部为“喜欢”。

3.你认为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对自己有哪些促进作用?

(1)不会的问题能够上网查询,扩展思维,开阔眼界,知识面得到扩大,学习资源丰富。

(2)提高学习兴趣,丰富课外知识,使课堂内容更丰富。

(3)学习更方便、灵活、快捷,在家也可以在线学习,可以随时复习不会的知识,不用打扰别人,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4.你认为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的最大困扰是什么?

(1)有网络因素的干扰,诱惑力大,自制力不强,总想玩别的,无法专心学习。

(2)会变得懒一点,直接到网上找答案。

(3)电池费得太快,平板使用一天电量不够,有时会没电。

5.用电脑进行课前预习,你希望老师课前准备些什么内容?

(1)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典型例题、作业要明确。

(2)有课堂重难点的视频讲解分析及学习建议。

6.谈谈你对使用平板电脑这种上课形式的看法?

(1)有些同学自制力不好,心思不在学习上,玩心较大,会导致成绩下降,但对于大部分学生利大于弊。

(2)有的学科不适合这种教学,如数学等思维较强的。

(3)可以适当添加互动游戏。

7.若在我校普及平板电脑教学你希望解决什么问题?

(1)利用平板上网更方便,但易干扰学习,对心思不放在学习上的学生更不利,最好有限制学生随便上网的功能,避免出现与学习发生正面冲突的现象。

(2)这种模式很新颖很方便,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希望可以真的完善推广,建议工作人员加油努力将这项课题推广开来,只要合理使用,相信一定是中国学生的福音。

(3)完善教学程序。过程繁琐;学案直接填空不用往纸上写;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希望可以在回答问题后,显示得分,显示本题的解析。

(4)网速要给力。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基于网络的云课堂学习模式是表示欢迎的。这种学习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使用照相、摄像功能采集信息、提交作业非常便捷、高效,而且无纸化学习既节省纸张又环保。尽管学生的反映大多是积极的,但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还存在诸多需改进的地方。

一是平台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①教师下发的导学案中的填空题,学生不能在本地写出答案,只能在下面的编辑区写,这样就得上下拖动滚动条,若内容较多,分在若干屏上,就会很不方便,教师看的时候也不能联系前后内容。②没有设置交流讨论区。若学生在家里,想和同学或教师及时交流就实现不了。③增加问答题的解析提示功能,便于学生提交作业后知道自己答题是否正确。④增加教师监控及学生上网控制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不需要学生上网的时候,设为禁止上网状态,或限制只能上哪些网站,这对于自控力不强的学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篇11

1.投入程度

一堂学生高投入的课一般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头,从一开始就以其不寻常和鲜明性吸引住学生,后面便可以成功地组织学习新内容。然而教师在讲解具体物理问题时,因多方面原因学生听课的投入程度是不同的。当课堂上有较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授课方式太枯燥乏味往往是首要原因,其次就是学习内容较难,需教师加强引导。

如何提升课堂趣味?教师的讲解要吸引人,要使学生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首先,教师清晰、生动的语言对营造教学过程中热烈气氛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中,教师的个人魅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讲课风格、语言表达、语调语速都将是吸引学生的“法宝”。其次,在课堂上可以穿插物理学史、生活小常识和现象、学习讨论、认识性游戏等活跃课堂气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通过物理知识和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心里有“哦,原来是这样”的顿悟。例如:在描述匀速行驶的汽车中司机的运动状态时,副驾座的人认为司机是静止的,但地上人却很明显看到司机在走动,此时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个人会有两种运动状态呢?于是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就知道了在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时,要有参照物。

2.神态和体征表现

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内容学生表现出的神态及面部表情也不同。如果大部分学生面露难色,说明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有困难,需加强讲解,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花精力去铺垫;如果大部分学生表情轻松,则该部分内容较容易,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快进程。

二、提问中观察―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要体现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初中物理教材中概念部分所占比例较大,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是关键。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最好时机,也是提高学生自知、自信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回答“重力的方向”时总有一些学生说“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这种在物理课上出现的语言偏差,不一定是什么大的问题,纠正几次就能解决。但在语误的背后,是否有理解的问题?如果是理解问题,就属于语言智能范畴,应当在“纠错”的过程中,既发展其语言智能,又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回答体现了对物理问题的理解程度、理解方法和理解满意度。例如,别人觉得不满意,但答题者自己感觉很满意,或反之。教师对学生回答物理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关信息的领会和把握,是教师实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钥匙,需要教师有积极的观察态度和正确的观察视角。提问中教师的观察要注意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物体“惯性”属性时,检验学生是否了解运动原理。如,当行走的人踩到西瓜皮为什么会后仰,而被石头绊了却会向前爬,为什么呢?多数学生虽都知道是因为“惯性”,但具体要找物理原理却答不上来。所以教师在示范时,要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存在的物理现象去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和实验中的应用。本问题通过分析“人走路”,全身的速度是一致的,当绊着石头时,脚受到石头的阻碍停止运动,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有速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会向前倾斜。而当人踩着西瓜皮时,脚会跟着西瓜皮一起向前滑动,速度加快,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有的速度运动,所以会向后摔到。学生的思维和回答反馈给教师后,教师就会对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教会学生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例如:在讲弹簧测力计这一内容时,教学设计中是让学生自己说出它的原理,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和探索,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三、读书与练习中观察―引导学生的思索和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观察学生读书与练习的态度和方法,发现学生能力上的差异程度。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水平差的直接原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读课本,课后作业不规范,不认真,甚至常有抄袭同学作业的情况,这些学生物理基础较差。而那些认真阅读课本,注意理解物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常做笔记的学生,物理则学得很好。可见,认真阅读课本并做笔记是学好物理的方法之一,而却常常被一些学生忽视,这种学习方法一旦形成习惯,对学生学好物理会产生持久的效果。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读书要有耐心、细心,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让学生从阅读课本中尝到收获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读课本的重要性,任何其他的参考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第三,督促学生多动笔(做笔记、多练习)。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不爱做题,甚至有些急躁,图省事省时间。初中阶段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欠缺,心算的能力根本不够,所以“动笔”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如何理解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这一重要知识点,由于物理知识的循序渐进,课本不是通过一节就得出结论,而是把它贯穿在一章内容中,先学习力,然后逐步学力平衡的条件,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通过对比作用对象、力的性质等来总结两个知识点的异同,最终得出结论。这一结论既是方法,又是以后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启发学生去挖掘课本的深层次内涵。

四、教学活动中观察―真情引导,促进学生全方位学习

当学生在物理实验或活动时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他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将真实地呈现在教师面前,这时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教师要学会积极观察,捕捉物理教育的机会,及时发现学生行为的“闪光点”,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发现学生活动中的“易错点”,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学生体验由于学习物理获得成绩而满怀喜悦的心情,可激励他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和启发积极思维,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五、结束语

课堂观察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目的是让初中生对物理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激情。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辅助教学的方法之一,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是必由之路。总之,巧用课堂观察,可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平,张润锋,刘宝红.课堂观察之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132-135.

[2] 杨燕萍.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之途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152-155.

[3] 黄生学,樊雅平,曾令宏.师范生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9):146-147.

篇12

一、课堂观察

(一)观察背景。

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大学,语文都是学生求学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每一次课程改革,几乎都是由语文肇始的。2011年新课改进入新阶段后,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是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受到广大家长的诟病。诸如当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都较为随意,多为凭经验教学或者教学有效性较差等老生常谈的问题[1]。此外,当前多数老师、学校并不重视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导致老师、学校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在当下的教学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已然成为当前语文老师正确认识、有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

(二)观察目的。

通过对我校语文教学情况进行观察,旨在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进而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质量。该方式在提高我校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为当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2]。

(三)观察内容。

⑽倚F摺八年级学生及语文任课教师作为观察的对象,观察学生上课及老师教学的情况。老师上课所选用教材均为苏教版,其中,2个年级各随机选取18节课进行观察,共36节课。本次观察点为课堂话语、教学时间安排、课堂互动及教学任务完成度四个,观察、记录并分析课堂教学情况。由3~5名语文老师组成观察小组进行听课,观察并记录课堂情况。

二、课堂观察分析

(一)课堂话语的时间。

对36节课的课堂话语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老师授课时间在25分钟以上的为26节课堂,占观察课时的72.22%。该数据说明了课堂上老师的话语时间相对较多,老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缺少了抒发自己观点的机会。此外,在观察中发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链接方面并不重视。该情况不仅造成时间浪费,还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不高,学习氛围较淡。

(二)课堂环节的安排。

语文课堂教学通常分为导入、阅读、赏析、总结等环节,其中,赏析是主要的教学环节。经观察发现,大多数老师并不重视导入、总结环节,甚至有的老师上课从来没有引入,也没有总结。其实合理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注意,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有利于新课的学习。反之,过少的导入安排,甚至从不安排导入,每次都直奔主题,就容易切割掉前后知识的有机联系,让学生陷入不知所云的状态。而总结环节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归纳、概括的环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当然,在教学环节时间的安排上,不应该搞“一刀切”,而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安排。

(三)课堂互动的方式。

师生互动是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当前一些语文老师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的方式不外乎提问、讨论、课堂小游戏等。其中,本校课堂观察中采用提问的有17节课,讨论的有12节,课堂小游戏仅有7节课。而在采用提问作为互动的课堂中,全班一起回答占主体的有7节课,点名个人回答占主体的有6节课,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占主体的有4节课。由此可看出学生对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互动效果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几个班的班风非常严谨、学生不苟言笑,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设置的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回答欲望。此外,在观察中还发现在讨论互动时学生大多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过程中,但是存在讨论时间不足的问题,出现学生尚未讨论出结果讨论环节就匆匆结束的情况。有40%的课堂讨论,时间还不到设定时间的一半,老师就喊停了。采用课堂小游戏进行互动的相对较少,且课堂小游戏多为角色扮演、猜谜语等一些较为常见的游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相对较低。

(四)教学任务的完成

对于学生而已,听课是他们的工作;对于老师而言,教授计划中的教学内容是他们的任务,每一节课都有相应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在36节观察课中,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有33节,完成率为91.66%。未完成的教学任务的原因在于老师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较多、学生不配合等。其中,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会导致有些环节不能够保质保量地进行;而内容较多则是由于老师未将课文内容精简,导致内容冗杂;学生不配合则表现在学生上课情绪不饱满,反应较迟钝,很少能与老师在一个频段上“共振”。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树立生本理念,转变课堂主体。

经观察发现,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值得发扬的方面,同时存在较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各个年级的语文任课老师对其进行改进。首先应树立“生本”理念,将课堂变成学生表现自己的场所,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主动权。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适当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对于相关问题的见解。此外,当前一些老师的课堂较为严肃,部分学生敬畏老师,不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就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沟通。因此,老师应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发表看法,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仅凭输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拥有造血的功能,学生才能获得生命、走得长远。

(二)合理安排时间,优化授课内容。

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授课老师课前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3]。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社戏》的教学环节,因鲁迅先生作品通常较为难懂,为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上课的质量,在进行情景导入之后,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来阅读和消化;增加重要句子、段落的讲解;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进行简要的总结,便于学生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老师应保证每节课能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在每篇课文和每个单元结束之后,也要有适当总结。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阶段较为重要,在授课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鲁迅先生的其他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还可以选择其他作家的相似作品进行比较。一些生字词之类的学习可放在课前预习环节,课堂上挑拣重要字词进行讲解或者省略,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三)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

为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老师可从教学方法入手。单一的教学手段是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如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老师可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画画、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幅背影图片,再配以温馨和谐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背影图片后面隐藏的故事,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角色扮演,可让一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父亲”,另外一名学生则扮演“儿子”等,从扮演活动中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采用画画的方式可让学生画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背影,将其展示给其他同学及老师看,并讲述其背后的故事。通过多样而又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得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地。

(四)增强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问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还是一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主要方法。针对当前语文老师提问环节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对所提问题进行优化、创新。如以八年级下册《海燕》的课堂教学为例,在提问问题时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见过大海吗?”“你见过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吗?”,接着可过渡到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在暴风雨前大海是什么样的?”“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怎么状态?”等。此外,在提问过程中还要增加开放性的问题及分层次提问。开放性的问题可增加学生开口表达自身感受的机会,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可避免学生对难以回答问题的抗拒。分层次提问,可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避免学生因回答不出问题而陷入尴尬的局面,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通过有效提问,可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学习信息技术,发展教学能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于人才文化素养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了九个核心素养,其中有一条就是“学会学习”。在“学会学习”中,有一个“数字学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信息意识和数字化生存能力,要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因此,当前的初中语文老师应该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应对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尤其是提高自身多媒体应用水平及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语文课堂中的“常客”,翻转课堂、未来教室这些新事物,无不与现代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因此,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能让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紧跟时代节拍,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结语

从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长处与短处,有利于语文老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短板,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水平。经对我校语文课堂的观察,发现学生课堂话语时间少、时间安排不合理、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不利于我校教学工作的进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校应规避上述中的不利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