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2: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世界性产业转移和区域性产业转移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时代浪潮正席卷全球。从中部地区来看,等地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很大,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工作氛围。比如新余市,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城市,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外来资本,提出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力争到年全球市场份额突破20%,来势异常逼人。从省内来看,各市州正在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特别是等地工作力度很大,追赶的势头非常强劲。全球的产业转移浪潮和周边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态势对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形成巨大压力,但同时也为我市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必须正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现状,客观估价我市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的工作态势。综观近年来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近来,我市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切实加大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已承接科技、新材、饮料等一批来自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还有食品、集团、电子等一批产业项目已基本达成转移意向,产业转移项目主要涵盖劳动密集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等方面,所有承接转移项目基本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来势良好。月,全市承接的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4.42亿美元,同比增长43.8%,超过一般贸易增速9个百分点,占全市贸易总额的12.4%。其中,承接的加工贸易完成出口3亿美元,同比增长50.1%,超过一般贸易出口增速12个百分点。全市承接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资金额均占到全省总额的60%以上。承接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据初步统计,截止月,全市共有50余家服务外包企业专门从事离岸外包业务,营业总额近1亿美元,现已建立了以中软国际、新宇等为核心的软件出口外包联盟,拥有一批了解、欧美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占有一定市场的服务外包企业。目前,我市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是以直接接单和高端业务为主,大多数IT服务外包企业特别是对日服务外包企业,一般都在海外设立了市场和技术支持机构,进一步延伸了服务外包产业链条。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区域集中
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特别注意加大对传统重点区域的协调工作,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相对比较集中。比如,外资引进主要集中在香港,月引进香港投资7.74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60.5%;内资引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月全市共引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资金147亿元,占全市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的80%以上。同时,我们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引进外资结构,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引进产业转移项目的甄别和筛选,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设置了门槛,目前,全市三次产业利用外资比重为5.5%、65.6%和28.9%,房地产业利用外资持续降温,月同比下降33%。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效果明显
今年以来,我们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目标,积极参加或举办了“第三届中部博览会”、“沪洽周”、“招商会”、“生物产业大会”以及“全国工商联知名企业家行”等重大招商活动。并采取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一对一招商等形式,广泛开展产业集群和服务外包产业项目的推介洽谈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通过招商共签约工业项目68个,签约资金达410亿元。同时,我们突出引进产业转移项目。据初步统计,月,全市工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7.8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引进的产业转移项目资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尽管我市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明显。
一是承接转移产业的发展规模偏小。目前,我市承接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不多,仅占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的5%,加工贸易规模不大,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且产品配套能力弱,没有形成带动行业发展的产业链。承接的服务外包企业由于起步较晚,企业标准化建设落后,抗风险能力弱,国际营销经验不足,在服务层次、交付水平、承接能力等方面与先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资料显示,目前我市进出口通关天数远高于武汉、南昌等中部省会城市,加工贸易的行政成本和物流成本较高,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氛围不浓以及在业内知名度不高,航空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外包产业载体平台仍不很完善,制约了我市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尚未建立大规模、专业化的人才培训机制,人才外流严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紧缺,已成为我市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亟待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逐步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是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目标和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为此,我们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整体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一)加快发展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主要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加工贸易可以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大循环,提高全市经济外向度,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区域分工。同时,可以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材物料,延伸生产链条,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优化我市产业结构。也可以充分利用外资,有效扩大出口,迅速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国内外实践表明,发展加工贸易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下一步,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快推进我市加工贸易发展。
1、要大力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
一是抓好政策落实。国家和省里已经相继出台了扶持加工贸易的有关政策,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抓好落实。今天会议后我市将出台《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各区县(市)要也要比照《意见》,完善扶持操作办法,落实配套资金。
二是健全工作网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把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区县(市)、园区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领导挂帅、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加强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问题,形成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平台建设。继续做好向商务部汇报,争取尽早获批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城市。争取国务院尽早批准设立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和国家出口加工区。对已获批的外经贸平台要加快建设、完善配套,切实发挥其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作用。
2、要着力构建成熟的招商体系
突出地域招商。认真研究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切实做好现有外资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外商的转移投资和再投资项目。鼓励区县(市)和园区面向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小分队、一对一、点对点的加工贸易专题招商活动。引导各工业园区明确产业定位,及时掌握产业转移信息,主动与沿海地区和境外的工业园区结对,实行驻点招商。突出优势招商。切实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按照大河西先导区产业战略发展布局的要求,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基地,加快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加工贸易。升级招商。着力引进“两头在外”的出口型、“配套协作型”加工贸易项目和“大进大出”的集约增长型机电产品项目,尤其是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以及为其配套的项目。注重引进和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来巩固、提升加工贸易水平。同时,还要进一步创新其他招商引资方式,高度重视专业化招商,不断提高招商效率。
3、要积极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
加快实现口岸“大通关”。密切商务、口岸、海关、检验检疫、铁路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市出口货物的走向和流量,科学制定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方案,落实“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在近期内打通从到的货运“五定班列”,切实降低加工贸易物流成本。切实加强企业调度。各级商务部门要建立重点加工贸易企业月调度制度,重点联系加工贸易年出口上一定规模的企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协调问题。同时,有选择性扶持一批成长性能好的加工贸易企业,培育产业中坚力量,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优化政务服务。将加工贸易合同审批全部纳入政务中心窗口办理,简化审批程序,严格实行限时审批制度。积极尝试项目审批制试点,年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加工贸易项目,纳入市政府服务的“绿色通道”,强力推进重点项目的落户。
(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主要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将生产或服务的非关键部分转让给本国其他公司或海外公司承担的一种经营方式。服务外包是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是拓展吸收利用外资的崭新途径,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强、技术附加值高等明显优势。资料显示,年,国际服务外包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未来几年还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也达到了152亿美元,增长率达到22.6%。面对服务外包产业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要想尽可能多地分得这块“经济蛋糕”,必须充分发挥“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依托园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企业,加快培育和壮大本土服务外包企业,拓宽服务外包“接单”渠道,培育具有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品牌,力争用5年的时间,跻身全国服务外包十强基地城市之列,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两型社会”装配上“绿色的引擎”。
一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在按照全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明确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来发展。按照这一要求,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要培育产业发展载体。借鉴大连成熟的“官助民办”经验,按照“规划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资、政府支持”的项目运作思路,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现有园区为基础,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高水平建设服务外包发展载体。运用先进的园区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建立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企业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营造环境、配套政策等,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服务外包企业来创业。
三是要拓展服务外包市场。结合的产业现状和具体实际,着力发展高端的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拓展面向等发包量大、服务附加值高的离岸发包市场,同时承接以经济圈为重点的境内服务外包业务。
四是要推动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发展。扶持有一定基础的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服务外包龙头企业。鼓励市内外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拓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支持企业组织联合机构或委托专业中介机构,承接服务外包订单,向我市服务外包企业发包。此外,针对我市ITO业务以市场为主的特点,加强与相关部门衔接,力争下半年开通至的直航航班,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强化措施,确保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必须统筹兼顾,强化措施,形成发展合力。
1、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要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广泛宣传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以此来提升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品位和整体形象。要积极引导各级干部、社会各界学习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知识,采取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和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努力在全市营造学习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知识的良好氛围。要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合法权益,提高全社会投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要组织参加服务外包专业展会,积极申办2009年全国服务贸易博览会,创建专业服务外包门户网站,不断提高我市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要全面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各级各部门必须要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建立良性互动协调机制,共同推进我市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商务、经委等部门要把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等职能。财政、税务、金融证券等部门要认真兑现财税优惠政策。先导区、高新区、经开区以及各区县(市)园区要充分发挥平台、载体功能,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建设,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向园区集聚。其他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交流,密切协作,加快形成推动我市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
3、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参照省里的做法,设立我市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专项引导基金,健全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扶持长效机制。要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引导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里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把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搭建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引资平台,采取技术合作、股份转让、参股经营等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瓶颈。加大合资经营力度,鼓励现有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抱团发展,成立产业联盟,整合资金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支持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组织联合机构或委托专业中介机构承接服务外包订单,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综合来看,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一是促进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相对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我国服务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例如,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全球约 20%,中国约 10%。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既是过去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未来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空间。由于服务贸易具有能源资源消耗少、无污染、高增加值等属性,服务贸易将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同时,服务业不仅本身是一种独立产业,它还是中介产业,即通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提档升级,从而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贸易增长的综合贡献将是倍增的。
二是促进经济深化改革开放。在货物贸易推动下,制造业领域开放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服务业开放相对滞后导致低水平发展,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物流业发展水平低下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 商业零售企业演变成为物业经营公司,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挤压了生产商的利润,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 作为海运大国,我国在海运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旁落; 我国的金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不能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势; 国内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等行业的顽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而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可以有效推动服务行业改革,从而将我国改革开放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三是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以较低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一种途径,它改变了传统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我国走上集约化、内涵式的增长道路,促进经济和贸易转型升级。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推动我国经济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相当程度上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环节,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控制研发和营销等 “微笑曲线”两端,达到了控制整个产业链、贸易链和价值链的目的。通过发展研发设计、培育品牌、建立营销网络和终端销售渠道,能使我国摆脱 “微笑曲线”的宿命,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和经济发展的效益得到实质性提升,这也是未来我国能否从发展中国家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因素。
四是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和规则的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多体现在经济文化层面,更多与规则、标准、文化时尚等联系在一起。虽然我国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和商业为依托的西方文化占据了世界舞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文化和行业标准,美国电影占据了国际影视行业最高端; 麦当劳、肯德基成就了风靡全球的美国快餐文化; 一提到金融业就联想到华尔街; 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大信用评级公司掌握话语权的影响力; 波罗的海指数成为世界海运价格的风向标等等。因此,只有通过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高端形态的服务业,才能把中国经济贸易总量优势和悠久文化历史优势,转化为基于商业经济的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宏观战略
服务贸易行业门类复杂,各行业发展特点差异较大,涉及的服务行业管理部门众多,因此,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缺乏宏观发展思路和总体战略。本文力图站在服务贸易共性角度,依据 “十二五”规划内容,提出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总体战略。
一是服务业市场开放战略。根据入世承诺,我国 80% 的服务行业已经开放,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1 年我国服务贸易与服务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达到 13. 3%,高于美国这一比值。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行业的开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还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也有扩大开放的空间。为此,国家 “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要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不仅仅要停留在政策文件和承诺上,还要在具体操作层面,如服务领域要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的限制,吸引外商投资服务产业等方面迈出新步伐。为此,要把服务贸易作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把服务贸易作为中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服务业市场开放、提升服务产业国际化水平作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首要 宏 观战略。
二是服务出口结构优化战略。服务业门类庞杂,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新型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并存,通过优化服务业和服务出口结构,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大的服务比例,才能更大程度提升服务业和服务出口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2010 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的使用和特许、咨询和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了 21% 。虽然我国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出口占比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为此,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优化服务出口结构,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通信、计算机、金融、文化、咨询等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的比重,这也是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战略之一。
三是服务价值链提升战略。一般来说,服务出口结构不同于价值链,优化服务出口结构主要是指 12 大类、160 多项服务子行业结构的调整,而价值链提升是指在同一类服务贸易项下分工环节及出口价值含量的提高,这更具有实质的经济含义。对于面向出口的服务业,无论是新型服务贸易,还是传统服务贸易,与制造业类似,都有一个国际产业链和相应的价值链。只有占据服务产业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才能发挥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新型现代服务业也有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传统服务产业也有价值链的高端,如软件信息产业既有系统集成与方案设计,也有软件外包领域的编码等价值链低端环节; 传统的建筑服务既有一级总承包商,承担着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也有二级、三级建筑施工承包; 咨询服务行业既有像标准普尔等掌握着信用评级话语权的世界顶级信用评级机构,也有承担简单数据录入与处理的低端业务的机构;文化行业既有简单的版权交易或项目演出业务,也有 “走出去”收购国外影院或剧场,掌握境外文化出口终端渠道等利润更大更可持续发展的出口模式。因此,服务贸易发展不仅要优化服务出口结构,更要实施价值链提升战略,吸取货物贸易发展经验教训,从一开始就要特别注重抢抓服务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四是服务业海外投资战略。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中,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贸易,与海外投资紧密相联,这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必须以海外投资为前提。因此,服务业海外投资是我国全面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战略。据推测,全球以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了跨境服务贸易,我国也不例外。目前,世界服务业国际投资占全球跨境投资比重已接近 2 /3,我国服务产业正在成为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新 的 增 长 领 域。随 着 “走 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金融、保险、分销、物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企业,将跟随制造业企业 “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孔子学院、中医药、武术、杂技、影视等等机构也将在海外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和境外机构,这些都将成为我国服务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培育服务跨国公司和服务品牌战略。抢占国际服务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我国对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影响力和话语权,必须要培育服务领域的跨国公司和服务品牌。麦当劳、肯德基是美国餐饮文化的代表,标准普尔等是美国信用评级领域的代表,微软是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代表,马士基是海运领域的代表,美国跨国公司在上述服务领域的品牌效应,牢牢掌控了美国对全球文化和商业规则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此,我国应基于自身优势,在每一个重点细分服务行业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潜质的跨国公司,打造中国在相应行业的服务品牌,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和国际商业规则打下基础。
三、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推进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借鉴货物贸易发展经验,选择符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
( 一) 与其他领域一体化融合发展
服务贸易与其他国际贸易经济合作方式联系紧密,当前,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一体化、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投资一体化,服务贸易与国内服务业一体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就应与其他国际经济合作方式、途径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以下四个一体化互动融合发展。
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的一体化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如苹果公司、耐克等新型制造公司基本把制造业务全部外包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自己专做研发和营销等核心环节,新型制造企业俨然成为专做服务的服务型企业了。另一方面,服务业也开始呈现制造化的趋势,一些服务公司利用物流、营销等方面的服务优势进军制造业。如沃尔通过掌握的终端销售网络和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给制造加工企业下订单,并贴上自己的商标,将委托制造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销售出去。另外,随着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是通过嵌入机器设备间接出口的,因此,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越来越难以分离。相应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也应总体考虑,联动发展。
二是服务贸易与服务业跨国投资一体化融合发展。目前我们常引用的是基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事实上,跨境交易只是四种服务提供模式之一,而目前以商业存在形式出现的服务贸易量更大。根据服务的性质,一些服务贸易是无法跨境交易的,必须通过投资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领域的跨国投资密不可分。因此,服务贸易和跨国投资应一体化考虑,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贸易与国内服务业一体化融合发展。世界各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不断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贸易市场的进入壁垒,国际服务产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的服务企业同时面对国内消费者和境外消费者提供服务,国际服务业投资更是推动了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业国际化进程。以服务外包为例,离岸外包是国际服务贸易,而在岸外包则属于国内服务产业,并不产生跨境交易行为,然而,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联系十分紧密,作为服务外包企业,既有在岸外包,也有离岸外包,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同时推进。因此,服务贸易和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应综合考虑,总体规划、融合发展。
四是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服务的可贸易性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服务贸易可以通过跨境交易完成,服务外包越来越成为跨境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这不仅大大推动了软件和信息产业服务外包的发展,也使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软件信息技术领域尤其如此。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应在统一框架下,相互促进,以服务外包为起点,向更高的服务贸易形态升级。
( 二) 建立综合性发展载体、促进平台和营销网络
第一,依托已有的服务贸易基地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其他载体,建立服务贸易发展平台。货物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以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为载体的货物贸易集聚发展园区,形成面向出口的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也应充分发挥目前已经授牌的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的作用,调动地方政府尤其是重点地区和城市发展服务贸易的积极性,引导基地城市带动周边区域形成服务贸易集聚区,形成服务产业的上下游专业化分工和服务产业的配套分工与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服务品牌。
第二,打造以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核心平台,在服务贸易领域应借鉴货物贸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易会的经验,培育建设好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 简称京交会) ,形成 “南有货物贸易广交会、北有服务贸易京交会”的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交易平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专业促进平台,如各类软件交易会、服务外包交易会、文化博览会、旅游博览会、国际电影节等等,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平台。最终形成以综合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为龙头,其他专业展会为补充的,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第三,以企业海外分支机构为基础,设立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海外公共服务机构,建立海外服务推介营销网络。货物贸易境外营销网络的缺乏是制约我国货物出口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服务贸易应借鉴货物贸易经验教训,特别强调服务出口营销网络和境外接单中心建设工作。服务贸易境外营销网络包括两个层次: 一个是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它既是接单中心,也是服务出口中心; 另一个是政府和行业协会建立海外公共服务机构,它是为境外服务类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提供公共服务的促进机构。
( 三) 结合服务贸易具体行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活动
《服务贸易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 30 个重点发展领域,对于传统服务贸易如旅游、建筑服务等,其发展方向在于 “巩固优势”,对于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其发展方向在于 “重点培育”。因此,分门别类制定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得十分必要。从商务工作角度看,目前已经基本确定服务外包、技术贸易、文化贸易、商贸服务业、会展服务、货运、中医药服务等七个重点领域。服务外包依托 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探索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下的新一代服务外包,培育服务外包新业态。在技术贸易方面,依托中国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把其打造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的核心平台。在文化贸易方面,抓紧完善文化出口指导目录,以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大支持力度。在中医药、物流、货代、会展业等方面抓紧制订相关法规、标准,确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分行业制定相应的促进政策和措施的发展路径基本明确,未来应抓紧实施相关规划设想,进一步丰富完善相应的促进政策措施,并延伸至其他未涵盖的行业或子行业。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14-02
一、引言
服务供应链(Service Supply Chain)和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是新兴的商业模式,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服务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途径。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Lisa M.Ellram首先提出,它是供应链理论在服务产品领域的延伸,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服务供应链的含义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基本相同,即是对从初始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管理过程,只是在服务供应链概念中,用服务部门和服务产品替代了供应链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和物质产品。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它是跨国公司“归核化”(Refocusing)战略调整的副产品,其本质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跨国生产组织模式。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较分析服务供应链和服务外包的异同与内在联系为深入理解服务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的一致性
(一)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兴起发展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
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发端和发展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
1.企业的服务消费成本越来越难以控制。服务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成本难以控制,服务项目越大,金钱、时间和人力成本超支的风险就越大。据调查,70%的公司都经历过与其服务供应商的不愉快合作,对服务和服务链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服务支出在企业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一项研究成果表明:2004年,全球2 000家企业费用支出的50%是用于采购服务,全球500强企业的服务采购在2001年时已达到了2万亿美元的规模,并将继续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趋势,使提供优质服务和降低服务成本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
3.服务业在社会就业和国际贸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1998―2000年,美国就业增长的97%来自于服务部门,以2001年为例,服务部门创造了9 500万个就业岗位。在国际贸易中,2002年,全球服务贸易额是1.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20%。全球正在逐渐形成各种服务供应网络,服务生产和消费在全球进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为适应服务消费的发展变化,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响应灵活度,以社会专业分工细化为基础,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企业构建服务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服务外包体系建立中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服务外包、服务转包网络,从而构建了多层的服务产品的供应链。
(二)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管理的共同目标
1.适应“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的转变趋势。传统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上的目的,对与自身核心产品制造有关的活动和资源采取自行投资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企业力求与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及售后服务的企业成为一种所有权关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条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客户服务的流水线。随着物流发展和需求的迅速变化,这种模式在市场响应能力上存在致命缺陷,企业开始向“横向一体化”转变,其原材料、半成品在全球范围内择优选择供应商。在服务供应链中,企业的售后、咨询、培训等服务部门也被剥离到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中,企业更关注系统集成和自身特长。同样,服务外包从一开始就是服务产品的生产根据每一地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在远离公司母国的其他地点实现国际间的资源配置,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战略。其主要方式就是将服务外包给一个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服务供应商?熏其跨国生产方式或国际分工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跨国生产模式或传统制造业模式,从倾向于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生产转变到横向一体化提供服务。
2.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Prahalad 和Hamel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存在三个竞争层面: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与最终产品。服务业同样是在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服务)三个层次上展开竞争,服务业也需要形成核心产品来体现核心竞争能力、增强服务竞争能力;服务企业是否具有长期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服务专业技能和核心服务运作技能是否具有异质性和独特性的特征。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是服务供应链和服务外包核心企业的共同目标,是避免产品、服务同质化,实现核心优势的共同要求。对服务外包而言,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其原始驱动力,由于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让企业专注于最擅长的工作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熏服务外包不仅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而且还能提高其工作效率。
三、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的内联性
由于服务外包与服务供应链在发展原因、运作模式、管理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从内在结构上分析,二者存在很强的内联性,笔者认为,服务外包实质上就是服务供应链的一部分,相互关联的多级服务外包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服务供应链。
国内有学者建立了服务供应链的简单模型,并给出了服务供应链的形式化定义。他们认为,服务供应链是由用户提出的一个服务请求发起,通过评估后所确定的一系列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服务请求为起点,建立了一个网状关系模型。服务请求关系是一个三元关系,RSR<A,B,s>,它表示服务实体A向服务实体B发出一个对于服务s的请求R。图1中箭头表示了这种服务请求关系。
在这个网状关系模型中,当上一级服务实体对下一级进行服务请求时,假设只能选择一个最优节点,放弃其他节点,以选择的路径用明线表示,放弃的路径用暗线表示,如图2,就形成了一个从服务实体A出发,终结于服务实体E2的连线,这条连线就是一条运转的服务供应链。
四、结论
服务外包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服务产业跨区域商业模式,服务供应链是在供应链基础上出现的全新概念,二者表面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属不同的管理领域,但在产业背景、运作管理模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结构上分析,服务外包是服务供应链的组成元素,借鉴服务外包的理论和实践对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具有较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Lisa M Ellram: Wendy L Tate: Corey Billingt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all 2004: 40, 4.
[2] 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5,(4).
[3] 王佐. 从供应链到服务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6).
[4] Kaushik Sengupta: Daniel R Heiser: Lori S Cook.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all 2006: 42, 4.
[5] 张大陆,等.分布式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建立过程简单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5,(12).
(二)数据的测算与数据说明1.外包率测算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计算广东省的外包率。目前,最常用的离岸外包指标是根据Feenstra和Hanson[15][16]907-940的方法构建的,简称为FH指标。FH指标是用进口的中间投入品成本在非能源材料购买的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来度量产业i的外包,即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占总的中间投入的比例。其中,FH表示工业行业的整体外包率,Xji表示i产业中投入品j的购买量,Yi表示i产业中总的非能源投入品的使用量,Mj表示j产品的进口量,Cj表示j产品的消费量,它等于j行业的总产出+进口-出口,EXj为j产品的出口量。一般情况下,外包率(FH)的范围是大于0小于1。当FH越接近于1时,说明某国或地区的离岸外包的程度越大,即进口的物品和服务中较大的部分作为中间投入。当FH越接近于0时,说明某国或地区的离岸外包的程度越小,即进口的物品和服务中很大部分作为消费,而不是中间投入。除此之外,我们还定义了某一行业的物质外包率(osm)和服务外包率(oss)。物质外包率代表了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譬如农产品或者工业品。服务外包率代表了服务投入的进口占总投入的比例,例如金融、计算机服务等。另外,由于投入产出表每五年才编写一次,并且1997年之前的投入产出表只有净出口数据,缺乏各行业的进口数据,所以本文只采用1997、2002、2007年广东省的投入产出表。接下来我们根据《1997年广东省124部门投入产出表》,《2002年广东省122部门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广东省135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行业合并处理,剔除了有数据缺失的行业,如“其他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选业”、“废弃资源和废品材料回收加工业”,然后将合并后的行业分类与广东省工业统计年鉴的行业分类口径统一,最终合并得到113个行业,其中工业行业为75个①。因此,本文的行业分类与以往文献有较大区别,采用了三位数行业代码定义行业,便于从细分层面观测外包对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影响,可以更有效地避免行业分类过粗所导致的比较误差②。测算结果③显示,广东省1997、2002、2007年的总体外包率分别为2693%、2347%和2090%,与王中华和代中强、刘海云和唐玲①[12]78-87、姚战琪[13]91-102等测算的全国平均水平不同的是,广东省的总体外包率没有上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研究对象和样本时间差异,以往文献都是对我国1992—1997年整体外包情况进行研究,而本文则是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区域进行研究,样本年限扩展到1992—2002年;二是广东省总体外包率的下降主要是由物质外包率的下降带来的。广东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大量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等,主要开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所以物质外包率较高。而物质外包的下降趋势则说明了广东省以进口物质资料作为中间投入品的依赖性降低了。同时,国内相关行业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不需要再进口那么多缺乏比较优势的物质资料作为中间投入品。另外,与全国比较,广东省总体外包率、物质外包率以及服务外包率均远高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广东省相比大多数省份,更大程度地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利用国外生产环节组织生产,表现出更高的外包水平。从广东省自身来看,其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率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和行业特征。第一,物质外包平均水平高于服务外包,但呈下降趋势;服务外包平均水平较低,呈现增长趋势。
表1表明广东省物质外包的均值在三个阶段都保持在20%以上,但从1997年的2678%下降到2007年的2083%。与物质外包相比,服务外包显然处于低位水平,这一点反映了广东省工业重实物生产,轻服务投入的特点。相比较,Amiti和Wei对美国制造业国际外包的研究数据显示,美国2000年的物质外包为17%,服务外包则达到29%的水平。相比较而言,广东省服务外包水平过低。第二,物质外包率与服务外包率的行业差异性较大。由测算数据,我们发现食品加工与制造类、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物质外包处于明显下降趋势,但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物质外包仍处于较高水平。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的物质外包都处于高水平和呈现增长趋势。服务外包率方面,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下降,而机器设备、运输设备、通信设备、电子设备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出现明显的上升。这说明广东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较高,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愈加明显的比较优势。从按要素密集度、技术水平以及出口集中度划分的聚类行业结果来看(如表1所示),高技术行业的平均物质外包率和服务外包率均明显高于低技术行业,出口集中度高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物质外包水平都高于出口集中度低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出口密集度低以及低技术行业的服务外包率有下降趋势。这与广东省大多数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有关。广东省以中间品贸易为特征的加工贸易,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贸易优惠政策等吸引发达国家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国内,然后再出口。因此,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也进口越来越多的中间投入品。这表现为出口依存度高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通常都是外包率较高的特点。2.变量度量及数据说明总产出(Y)利用工业总产值表示产出,并以广东省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成以1997年为基期的不变价。资本(K)利用工业行业资本存量来度量,使用广东省工业统计年鉴公布的各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并将统计年鉴公布的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1997年为基期折算成不变价。劳动(L)以劳动力人数代替。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以职工平均人数表示。服务中间投入(S)和物质中间投入(M)按照投入产出表中间投入品的物资属性进行分行业的加总而得到。其中物质中间投入品所确定的行业与物质外包所确定的行业一致,服务中间投入品所确定的行业与服务外包所确定的行业一致,以生产者价格指数进行调整。我们在模型3中设置了三组虚拟变量,第一组是反映行业技术水平的虚拟变量,如果i行业为高技术行业,则D取值为1;如果i行业为低技术行业,则取值为0。我们按照OECD(2003)公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30版)把75个工业行业分为高技术水平和低技术水平两组。第二组是资本/劳动比虚拟变量,通常以行业的资本/劳动的比例与工业行业的平均值进行比较,高于平均值的为资本密集型行业,D取值为1;低于平均值的为劳动密集型行业,D取值为0。第三组是出口密集度虚拟变量,通常以出口依存度来衡量,即以行业出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划分出口密集度高和低的行业,出口密集度高于50%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以上数据和滞后期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广东省工业统计年鉴》和1997、2002和2007年《广东省投入产出表》。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部分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重点考察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对广东工业行业的生产率效应以及行业特征的差异影响。面板数据的回归方法有混合最小二乘法(POLS)、固定效应方法(FE)以及随机效应方法(RE)等。我们使用LM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确认哪种估计方法是最有效的估计。继而,利用Wald检验是否存在时间效应,即在估计模型中是否加入时间虚拟变量。为得到稳健性检验结果,我们同时进行异方差、序列相关和截面相关纠正的估计。对内生性问题的处理则采用除外包外的变量滞后一期进行估计的办法。表2列出了主要数据的统计描述,实证检验结果见表3和表4
(一)物质外包、服务外包与生产率的实证结果物质和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表3给出了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以及稳健性估计结果。由Hausman和LM检验结果可知,固定效应模型较为合适,而通过对时间效应进行检验,我们采用了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如表3所示,回归1显示了广东省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得出二者对生产率影响的差异以及差异程度。回归3的结果表明,当其他变量使用滞后一期(分别为1998、2003、2008年)的数据与相应的外包率进行回归时,结果与模型1类似,因此可以认为其内生性问题并不严重。由回归1可知,在固定效应模型中,物质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的影响,但不显著,而服务外包的生产率效应为正,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与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对工业行业的生产率溢出效应都很显著。由回归4和5可知,在加入交互项之后,服务外包对工业行业生产率的溢出效应仍显著为正,物质外包的系数变为正数(在15%水平下显著)。这与AmitiandWei[3]203-220、徐毅和张二震[10]103-111、刘海云和唐玲[12]78-87等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具体分析可知,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系数分别为0015和9274,二者系数差异很大。说明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物质外包对生产率的作用,即广东省工业行业对外增加购买1个百分点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品将会引起生产率提高9274个百分点,而物质外包仅引起生产率提高001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认为中间投入品性质不同将会对外包的生产率效应造成不同影响,那么两者差异较大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以下两点:一是技术溢出效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而外包可以让发展中国家学习、模仿发达国家的产品、技术,从而享受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在广东省的贸易中,主要通过进口国外的原材料、零配件、设备,然后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加工成成品后,销往国外市场,大部分是一些非核心物质外包,技术溢出效应不大。而服务外包方面,进口一些国内不能提供的或者是缺乏比较优势的服务。例如计算机综合技术应用、软件开发、设计服务类,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二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广东省的平均物质外包率水平很高,平均水平处于20%以上,比全国的平均物质外包率水平高很多。而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高于某一水平时,要素投入的增加会使得总产出的增加越来越少。在早期的对外贸易中,广东省主要是进行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同时,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和设备,从而使得物质外包率处于很高的水平。并且物质外包在服务外包的发展之前,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服务外包在全球化热潮和互联网的催化下才刚刚兴起。而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之所以如此显著,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将工业行业中效率极低的服务环节外包给国外企业,从而促进了工业行业生产率的提高。姚战琪[13]91-102认为,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我国工业行业中作为重要要素投入的服务投入的效率非常低。而且由于交易成本高等原因,原本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大量生产业却转为由内部企业提供,造成市场化的服务业发展不足。另外,在外包的服务中,如金融、软件、信息技术等的技术和知识含量都比较高,因而这部分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则更为明显。因此,在现阶段外包发展过程中,物质外包对工业行业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小于服务外包对工业行业的影响。另外,在回归5(固定效应稳健性检验)结果中,资本与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的交叉项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而劳动力与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的交叉项的系数为正且基本显著,这表明广东省的离岸外包存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不存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这与徐毅和张二震[10]103-114、姚战琪[13]91-102等学者的结果刚好相反。这说明广东省工业行业比较优势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广东省工业行业在国际分工中具有劳动力投入的比较优势,倾向于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投入较多的生产和服务环节进行对外外包,进口资本密集度高的中间产品。由此,一方面,企业通过进口更加便宜的中间投入品,减少了对国内资本要素的需求,通过国际外包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另一方面,劳动对资本的替代效应使企业利用比较优势更加富有效率地生产,形成“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二)外包的行业特征对生产率影响的计量分析在表4中,回归6-11为计量模型3的检验结果,显示了离岸外包的行业特征对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差异。在加入虚拟变量后,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系数也都显著为正。在回归6中,在加入技术水平的虚拟变量D1之后,D1osm系数为负且显著,D1oss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这说明技术水平对广东省工业行业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存在差异,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026-0029D1和11545+0858D1,即高技术行业的影响系数为-0003和12403,低技术水平行业的影响系数为0026和11858。这与刘海云、唐玲等的研究结论有些差异,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在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更突出。广东省物质外包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在高技术水平行业中显著为负,而在低技术水平行业中显著为正。这可能与高技术行业的特征有关,在高技术行业,进口的物质作为中间投入品来进行生产,例如进口先进机器设备,不仅要占用很多资金,而且要花费技术人员较长的时间来学习设备的操作,而因其技术较难掌握,其消化、吸收、再创新效果不显著。因此,物质外包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不大甚至起负作用。在回归8和9中我们发现,在引入要素密集度虚拟变量D2后,要素密集度对外包的生产率有不同的影响,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分别对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029+0003D2和10359+1004D2,即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32和11363,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29和10359。这说明资本/劳动比的不同对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在服务外包中更加明显,这与王中华、代中强[11]54-66的研究结论一致。随着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发展,广东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和产品已经相当成熟,而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更缺乏比较优势。因此,不具备比较优势行业的外包对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就更加明显。在回归10和11中,出口集中度不同的行业对工业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019-003D3和11545-1165D3,说明出口集中度高的行业的外包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如出口集中度低的行业。这可能的解释是出口集中度高的行业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从国际外包中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资源重组效应”相对小于出口密集度低行业,同时由于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存在也可能拉低了外包对生产率的促增作用。另外,从回归6-11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资本与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交叉项的系数仍显著为负,而劳动力与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交叉项的系数为正且基本显著,说明广东工业行业中存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结论是稳健的。
其次,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利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和调整贸易结构的战略选择。贸易增长不仅是货物贸易增长,更包括服务贸易增长。后者的增长,是一种更高级的增长。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信息、会计、法律等生产的发展,可以降低农业和制造业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据1985―2001年服务贸易总额与GDP总量的比较分析,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服务贸易总量每增加1元,GDP增加12.42元。每增加1元的服务进口比增加1元的服务出口多产生0.75元的GDP。
再者,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利于促进就业。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在落实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就业问题是我国优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等服务出口可以直接带来就业机会,而服务进口也因与外资流入的结合,同样可以吸纳劳动力就业。统计显示,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80年的13.1%上升到2003年的29.3%,是同期第二产业净增加就业人数的近两倍。服务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正在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已然成为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以及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主要渠道。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中央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定之后,我国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国际上通常用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反映一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表1就列出了1996―200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及服务业的增长率。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在1996―2002年间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同时也可看出,近些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并不大,尤其是近两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更有下滑苗头,服务业未能与国民经济整体成比例、同速度发展。
从1990年到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经历了速度较快、起伏较大的一个发展时期。其间,服务贸易出口总体增速较快,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2列出了1990―2004年间主要年份,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以及占全球的比例。
由表2可以看出,1990―2004年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对值和绝对值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却比较低,且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有扩大趋势。因此,可以说,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规模虽有较大增长,但绝对规模仍很小,总体水平仍很低。
分析一国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可以借助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表3列出了1990―2004年主要年份我国服务业及主要服务部门的TC指数。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TC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基本保持在-0.08的水平上。我国传统服务部门――运输服务业TC指数也呈现下降趋势。通讯服务业前几年发展较快,在1998―2000年间通讯服务贸易连续顺差,且TC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邮电部门的体制性垄断。2001、2002、2004这三年,通讯服务业的TC指数为负值,开始呈现下滑态势。2007年后我国电信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承诺终点,通讯服务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计算机信息服务的TC指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其绝对值很低,说明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服务尚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金融与保险服务的TC指数连年下降,自1994年起一直为负值,表明竞争能力很弱。2006年底,我国将完成对WTO承诺的金融业市场开放,届时金融服务业将开始直面国际同业的激烈竞争。我国旅游服务业的TC指数一直较高,虽然受“非典”影响,2003年出现一点波动,但整体表现出较强竞争优势。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一,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基础不牢。
一是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较低。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达到70%以上至90%,世界平均水平也约达60%,而2004年我国仅为40.7%(经济普查后数据),虽接近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二是服务业企业层次较低。长期以来的政策性垄断、公司组织机构缺陷、管理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直接导致我国服务业企业普遍层次较低,缺乏一批多元投资的大公司、大集团,阻碍了我国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三是服务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在旅游、运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以及部分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服务项目上发展较快,但在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电影音像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服务上则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至于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安全调查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行业,更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低,且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发展滞后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一是服务贸易发展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589亿美元,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服务贸易总值偏低。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1286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1800亿美元的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5783亿美元,占全球的14%。三是服务贸易长期呈现逆差状态。我国服务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逆差,2004年逆差为108亿美元,较2003年增加15亿美元,运输、保险、专有权利特许费和咨询是主要逆差项目。四是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2004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业占43.7%,传统运输业占20.5%,通信业占0.75%,建筑业占2.49%,金融、保险占0.8%,计算机和信息占2.78%,咨询业占5.35%,其他高端服务出口更是微乎其微,甚至尚未实现零的突破。较低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还很低。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如不尽快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的这种不利局面恐将进一步恶化。
第三,思想障碍长期存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意识不强。
一是社会对发展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存在认识误区。不少人包括一些地方的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发展服务业只是商业、餐饮业等传统项目,而对信息、咨询、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知之甚少;一些人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得靠工业,服务业成不了大产业,服务贸易无关紧要。受这些错误认识的影响,服务业及服务贸易长期受到冷落,其发展在遭遇思想障碍的同时还遭遇到一些体制。如商业用电、用水的价格就高于工业,从事服务贸易的中小企业较少得到政策性关心和支持。二是企业对服务贸易的出口意识不强。国内绝大部分服务业企业缺乏开拓进取意识,没有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满足于小打小闹,不想“走出去”或不敢“走出去”。
第四,服务贸易立法滞后,服务贸易管理不力。
服务业发展缓慢,也使得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律师法》等法规,但仍不能满足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仍属立法“盲区”。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各地的政策,且有些规章和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同时,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也较为不力。一是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过于集中,民间资本无法激活,地方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二是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权责不明晰,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缺乏协调、互动和统一的发展规划。三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不完善。譬如,出口服务部门无法细分,没有针对不同服务模式的贸易统计数据,缺乏国别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不健全,使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无法准确地反映国内各地区GDP总量和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无法准确地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和贸易结构变化,政府也就很难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第五,服务贸易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贸易人才面临流失考验。
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的消费与生产同时完成,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必然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这就对服务贸易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在服务业人员教育与科技方面投入相对较低,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我国服务贸易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贸易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我国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后,外资服务企业的大量进入势必使人才竞争白热化,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将面临流失考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恐将因此受到影响。
第六,缺乏相关产业支持,服务业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竞争优势的取得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集体行为。服务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产业的支持。例如美国的信息技术行业和新加坡的旅游业都与一流的教育体系相联系。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行业条块分割局面仍然存在,相关的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甚至出现恶性竞争。譬如,我国较有竞争力的旅游业就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更没有相关产业的支持,致使整个行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大力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和措施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服务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开放竞争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在确保传统优势项目稳步发展的同时,在现代服务进出口上寻求突破。
第一,重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和保护力度。一是认识要到位。政府作为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适当措施,不断推进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二是尽快建立科学管理体系。要按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要求,深化改革,尽快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制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并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三是加强规划引导。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认真制定和实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协调好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四是加大扶持力度。要尽快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给予服务业以工业同等优惠政策,在项目建设、企业运营、信息和人才等关键领域,政策甚至更应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五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统计制度和监测、预测以及信息制度。
第二,完善国内服务业竞争市场,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进程中,应优先实行对内开放,完善国内服务业竞争市场,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进程,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彻底消除政府、企业“办社会”情况,政府尤其不应再直接投资服务业,真正将服务领域的事情推向市场。二是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引进竞争。要打破服务业市场分割局面,打破电信、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和自我封闭体系,适度增加竞争主体,通过充分的国内竞争来鼓励创新,真正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注重激活民间企业投资,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行业竞争,吸引和加大服务业民有资本的入驻。四是加快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特色服务,以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四是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管理理念,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以培育自身竞争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产业升级。在新科技浪潮推动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服务项目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仍在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因此,在扩大开放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传统领域的优势,扩大传统出口,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服务贸易增长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唯有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行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才能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相关领域的差距。
第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是无形贸易,简单的关税手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进行更有赖于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我们应加强对GATS、WTO等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又不违背国际规则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应充分利用WTO有关条款和“灰色区域”,制订适度保护政策,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减轻国外服务产业的冲击,为我国幼稚服务行业赢得一个相对宽松的优化调整环境,进而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在自由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收获更多利益。
受访人: 大连海关关长 张志南
《中国海关》:大连是中国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较早的城市,很多人都把打造“中国班加罗尔”的希望寄托在大连身上。您认为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张志南:大连目前是我国软件外包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英特尔、微软、IBM等57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4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尤其对日、韩软件外包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虽然与印度相比,我们的服务外包业起步晚了十几年,规模差距也比较大,但从大连仍可看出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潜力。
《中国海关》:服务外包企业在通关中有什么特殊需求,常会遇到哪些难题?
张志南:企业最直接的需求就是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这一需求是由服务外包的服务贸易的特性所决定的。服务外包的物流量虽然较制造业要少得多,但对通关效率有着更强要求,因此多以空运和快件形式发运。目前已出台的管理办法虽然可以解决其基本需求,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手续相对繁琐,需要将海关监管前伸后移,减少实时通关中的手续。此外,测试对象设备和仿真环境设备暂时进口的担保金是服务外包企业反映的另一焦点。按“暂时进出口”通关模式需要征保,尽管我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将相关担保由“保证金”扩展到“银行担保”形式,但企业仍有困难。一是服务外包企业相对制造业规模较小、还处于成长期,普遍缺乏流动资金;二是在金融危机之下,银行方面也加大了风险意识,出具担保往往对申请担保的企业之流动资金账户采取一定的限定。以上都是目前服务外包企业在通关中遇到的难题。
《中国海关》:在扶持地方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方面,海关有哪些好的措施?
中国外贸该如何突破再创辉煌,分析如下:
一、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关键增长点
从总量上看,服务贸易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但逆差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达47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世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6%,跃居世界第三。其中进口为2801.4亿美元,比去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三位;出口19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6%,居世界第五位,但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达到897亿美元。
从结构上看,尽管传统服务项目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兴服务项目贸易增长快速。以运输和旅游为主的传统服务项目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占比过半。其中,旅游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贸易项目之首。但与此同时,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旅游服务,据统计,2012年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分别达到469.5亿美元和519.5亿美元。不过,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在2012年快速增长,特别是服务外包领域,从2008年至2012年间,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幅超过60%,占全球离岸外包市场的份额也由7.7%增长至27.7%,使我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承接国。
概括来看,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当前,虽然对外贸易领域受经济外部性影响较大,但我国服务贸易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规模持续增加,服务贸易结构逐渐优化,新兴服务领域发展迅速,成为促进中国贸易发展的关键增长点。
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问题
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显著,如长期处于逆差,贸易结构失衡,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究其原因,固然是由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但产业本身的发展问题及相关体制机制制约亦要引起高度重视,不容懈怠。特别是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已成为制约服务贸易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日趋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也只有理顺服务贸易与服务业、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扩大开放等方面若干关系,并积极破解服务贸易发展制度瓶颈,才能够确保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服务贸易管理体制需要在未来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应将改革的首要任务及核心目标定位在“如何推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上。同时认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应分近期(3年)、中期(5年)、远期(8年)来设计。
鉴于此,提出拟在未来3年内,成立中国经济社会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统筹全面改革,并效仿“六五”期间成立的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建立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委员会,统筹服务贸易发展改革促进事项;5年内,筹建类似澳大利亚服务业“圆桌会议”的机构,由政府、学界和行业中介组织代表企业,来共同参与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政策规划和制定;8到10年内,从中央到地方创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同时,要加大服务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税、金融、海关、结售汇等政策,进一步推进我国税制改革,由原来的以流转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制调整为以消费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制,并以三年或五年为一周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与灵活性及可持续性。
三、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建议
根据上述目标,我国近期服务贸易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
一要针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统筹规划并适时调整制定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转变只重视货物贸易,轻视服务贸易传统观念,确立战略共识,避免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同时,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土地制度及中介服务组织的改革,并与中国经济社会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形成配套。而在完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方面,要加强服务贸易统计调查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确立有效率的服务贸易统计主体,建立由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的、专业化的、权威的统计管理体制,并尽快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完全接轨,改善国际收支间接申报工作的一系列问题。
二要针对服务产业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调整利益结构,改变政府干预市场过多的固有利益格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破服务市场与服务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充分发挥市场为主导配置资源机制的作用,降低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领域的门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领域的投入,提高我国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要改变国有垄断企业“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实施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分离的有效措施,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专业化发展。紧扣生产业发展短板的现实国情,通过大力发展研发、咨询、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会展等生产贸易,有效促进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发展;同时要合理发展生活贸易,加快改善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品质。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之一。进入2l世纪以来,上海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的转型,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将在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依托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运输、金融、保险、邮电、广告、展览、人力资源、信息、咨询、审计、法律等国际服务贸易业。80年代,上海每年的国际服务贸易额为20亿美元左右。进入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额明显增长。1999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亿美元左右。同时,上海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逐步进入银行、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咨询、设计装潢、广告等领域。到1999年底,上海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1,85亿美元,占比达47.55%。到2005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已达到近324.6亿美元。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从服务贸易规模看,贸易规模加速增长。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额从2000年的36.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1.1亿美元,进口额从2000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3.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79.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24.6亿美元,如表1-1所示。根据计算,2000-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7%,出口年均增长35.4%,进口年均增长30.4%,均高于同期上海口岸贸易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20.5%。其中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8%,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2%。
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仍较小,2002年新加坡、中国香港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69亿美元和452亿美元,是上海的4.7倍和7.9倍;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06亿美元和242亿美元,是上海的3.5倍和4.1倍。
(二)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状况
从行业分类来看,在十四个子项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出现逆差,前三位分别是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和教育医疗保健,2004年其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11.77亿美元、9.15亿美元和2.62亿美元。顺差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2004年顺差分别为13.02亿美元、4.32亿美元和2.02亿美元,但后两者的顺差额明显偏低。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且一直保持顺差的工程承包项2003年出现逆差,这主要是受“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所致。扣除这一因素,可以看出上海在传统的旅游、工程承包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业的领域,上海企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预示着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新兴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将可能成为上海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整体能级和规模提升的助推器。br>
(三)服务贸易结构和形态
从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近年来形态相对单一,但贸易结构有所优化。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近几年维持稳定,但服务贸易类型较少。其中,运输、旅游、咨询所占比重最大,分另0约占出口总额的50%、20%和10%。从进口结构看,运输基本保持在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以上;旅游这一项从2000年的19%下降到现在的9%,2003年因“非典”下降到4%;特许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现在稳定在10%左右。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工程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其贸易额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而计算机信息、专利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教育医疗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份额虽较少,但比重持续上升,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四)服务贸易竞争力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呈缩小趋势,但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高。表5中tc指数大多呈负数。上海总体竞争力较弱,2005年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同2004年持平,均为-0.01。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是产生顺差最大的三个项目。而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教育医疗保险一直是产生逆差最大的三个项目,国际竞争力不高,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三大途径
(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关于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重点发展服务业还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对照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现在有两种观点;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是应该继续维持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还是要大力建设国际服务中心,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1、产业结构两种发展道路之争
香港20世纪80年代后的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主张上海走此道路的人认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在于:长期以来,即使在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自发演进的转折阶段,仍不断强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规律。香港正是强调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才保持其较高的gdp水平,在2004年服务业更是占到gdp的85.7%;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也同样显示了这个规律。另一种思路是,上海应认识到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鉴此,上海更应强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应削弱它以促成第三产业份额上升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香港近几年一直提出发展高增值服务业以及重振制造业。香港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额提升的同时,也应加快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
2、本文的观点
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可以互相推动、互补相长,亦即可以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的本质含义是指高科技制造业、科技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提高其科技、知识的含量,而不是提高资源消耗的比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定会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等。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定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上海过多地强调制造业主导地位、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丧失很多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同样,如果一味单纯地依赖服务业,那么整体经济失却依托,产业空心化会削弱经济的增长动力。而新加坡却由于仍然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更快地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增长动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需对立,而是应该共同发展、协同发展。
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除破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加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人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国际运输、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对目前不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加大开放力度和深度,以开放促进发展,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
商务成本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城市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方向升级。这已经在跨国公司加速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向上海转移上体现了出来。对上海而言,人均gdp达5000美元显示出其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时候的香港一样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借鉴后者二十多年来的直接经验,上海应在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同时,顺应制造业自身的演进,注重培养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环节上发挥比较优势并形成集聚,从而增强价值增值。与此同时适当发展部分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总的来说,就是应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现代服务业,使之具有更准确地发展方向。
(二)加大对外开放度
1、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必要性
要加快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贸易倾斜发展,发达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以及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势在必行,它是加速发展服务贸易,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根据杜珍儿《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估模型》的研究结果,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另外还指出,对于整个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是最重要的,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它的影响力却是不一样的。wto前副总干事、印度计划委员会委员安瓦鲁尔·豪达在2005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表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要高于低自由度的行业,实现各种服务也对内对外的市场“自由化”有助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做大作强。张蕴如(2002)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问题。她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开放度不够,包括服务业对外贸的开放度和外资的开放度都较薄弱。 香港服务业高度发达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高度自由化的经济制度,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
2、上海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现状
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有所加大。自浦东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的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
根据wto公布的《服务贸易分类表》所列的12大类150多个项目,除金融保险部分项目以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上海已向全世界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项目。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服务业领域各行业的现状及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他类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中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和金额都相对较小,需要从数量和金额方面同时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投资总额却相对较大,根据这一特点,今后要重点与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力争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第三,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较大,但投资总额相对偏小,需要提高项目合作的水平和层次。目前,在服务业领域中还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和金额都相对较大的、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行业,这也表明上海服务业领域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分散度较大,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
3、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建议
第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谨慎渐进开放。采取渐进的方式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普遍非常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要加大对外开放度之外,其次要考虑的就是服务外包。
1、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性
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内容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且这一趋势呈愈演愈烈之势。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是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是上海转变外资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外资结构,推动实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上海经济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全国,带动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一个新增长点。
2、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大力吸引、承接全球的服务外包;巩固目前服务市场,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提升上海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若干个知名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
二是要加快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规章和规定,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推动行业信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双边服务贸易;引力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JY043);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课题(B201018);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B070400003)。
作者简介:舒燕(1978-),女,江西上饶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服务贸易研究;林龙新(1975-),男,湖南武冈人,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4-0071
-05
收稿日期:2012-11-1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高新技术和服务业投资阶段。如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2009年中国吸引外资95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FDI对我国商品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全面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868亿美元,27年增长了64.9倍。但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占比过低,据WTO统计,2009年仅占4.5%,落后于同期的商品贸易占比。较之商品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促进抑或是替代?笔者以中国与19个OECD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基于引力模型就FDI对服务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提出相关政策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自Tinbergen和Poyhonen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始,该模型便成为进行双边贸易分析较有成效的方法。Bergstrand(1989)在模型中增加了人均收入变量,结果显示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人均收入变量与贸易量成正比,笔者将Bergstrand模型称为通用的引力模型。
Grunfeld等(2003)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货物贸易研究的结论适用于服务贸易,GDP规模是促进因素,距离和服务贸易壁垒是阻碍因素。FukunariK[KG-*5]等(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更适合用引力模型解释,货物出口有利于服务进口。Walsh(2008)的研究发现,服务贸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人均GDP和语言,绝对距离的影响力较弱。国内学者应用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所做的经验研究为数较少。周念利(2010)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与出口潜力进行识别和测算。王英(2010)运用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和货物贸易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主要有替代论和互补论。而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比较零散。国外学者多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对投资和服务贸易进行实证研究。Lipsey等(1984)的研究显示,投资倾向于从母国进口资本品和相关服务。Markusen等(1985)发现FDI可以直接促进服务的出口。Rutherford等(1999)的研究指出,FDI是进行服务交换的最好方式。有学者从产业层面指出FDI对产业内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影响作用。国内学者也对外资和服务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外资会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袁永娜(2007)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两者的互补关系。有学者研究我国分行业外国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的关系,发现替代和互补关系因时期不同而不同。姚战琪(2009)研究了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内在影响机制。
以上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空间:第一,多数学者在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时,忽略了外商投资存量的影响。鉴于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增加,直接投资流量占累计的投资总额比重不断减小。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都纳入分析框架,并比较两者的异同。第二,多数学者将研究对象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服务贸易与投资的研究尚少。鉴于此,笔者选取的研究样本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基于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分别研究其FDI流量和存量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实证假设
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具体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笔者主要从外商直接投资、市场规模、相对距离、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同语言6个方面进行解释。
1.外商直接投资
在适用论的前提下,FDI对服务贸易数量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鉴于服务贸易的表现形式和统计体制的特殊性,FDI的服务贸易效应主要表现为促进效应。基于东道国的视角,服务业FDI一方面直接创造了“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进口和以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实现的服务出口,另一方面借助FDI相伴随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溢出效应增加“跨境交付”形式的服务进口,通过竞争效应促进东道国当地企业的服务出口;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他行业FDI一方面基于服务和制造的高度相关性带动服务型子公司的直接投资,在促进货物贸易出口的同时带动服务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引致效应产生对母国生产的进口需求。
假设H1: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越大,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越大,即FDI对服务贸易具有正向影响。
2.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的大小是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时的重要影响因素。
假设H2:贸易伙伴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服务贸易的需求越大,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
3.相对距离
与货物相比,服务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和不可储存性,服务产品本身不存在运输成本。Walsh(2008)的研究发现,服务产品不必发生实际的移动,由于服务贸易发生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资本和人力等要素的跨境流动,因此相对距离的影响往往大于绝对距离。
假设H3:相对距离是投资与服务贸易的阻力因素,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4.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两者之间呈现出共同发展的协同性和互补性。波特指出,服务与制造唇齿相依,一个国家中的任何一项制造性商品的出口都必然与保险、融资服务和运输服务发生一定程度的关系。典型的罗技鼠标现象体现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
假设H4:货物贸易是服务贸易的促进因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5.服务贸易自由化
服务贸易壁垒往往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如贸易管制对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设置的限制等。鉴于服务贸易自由化指标的复杂性,笔者用服务贸易开放度作为衡量东道国国内服务贸易的规制指标。
假设H5:一国服务贸易开放度越高,其对服务贸易的管制越少,越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
6.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是共同文化和共同制度背景的一个关键表征。贸易伙伴国之间使用共同语言,有利于服务被外国消费者接受,促进服务贸易的开展。
假设H6:使用共同语言,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计量模型
(三)数据来源和计量方法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中国与澳大利亚、奥地利、捷克、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希腊、匈牙利、中国香港、意大利、日本、荷兰、韩国、葡萄牙、瑞典、西班牙、英国、美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双边流量为因变量,数据来源于OECD数据库。中国与香港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来自香港政府统计处网站。2000年中国从匈牙利进口的服务贸易额为0,鉴于对数值的选取不便,设定为0.025。笔者选取的19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其发生的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80%以上,样本选择具有典型意义。
选择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的市场规模变量,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FDI流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9年)。绝对距离的数据来源于印度尼西亚旅游官方网站的距离计算器,人均GDP的差通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得到。中国与19个OECD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均来自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库。是否使用共同语言通过相关的地理书籍获取,是取1,否取0。
笔者先进行混合估计和固定效应的F检验,继而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结果均显示应该采用固定效应估计。考虑到由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无法估计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单列矩阵变量,笔者在模型中加入了共同语言这一虚拟变量会被固定效应所吸收,同时由于所选择的面板数据中截面个体数大于时期数,为避免模型中的序列相关性和时期异方差问题,经过比较发现,应该采用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并用period SUR加权估计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笔者采用的实证分析计量软件是Eviews6.0。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笔者对模型(1)、(2)、(3)、(4)进行回归,得到的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2)、(3)、(4)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W值表明解释变量互相独立,不存在自相关性。4个回归方程均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F检验。在各回归系数中,共同语言变量未通过检验,其余变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假设H1、H2、H3、H4均得到验证;假设H5在模型(1)、(3)中未得到验证,在模型(2)、(4)中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现阶段东道国多数实行以促进服务出口为主的相关措施,另一方面中国的服务出口仍然以传统服务为主,这与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世界服务贸易结构逐渐向新兴服务部门倾斜相悖。假设H6未通过检验,可能的原因是由于ICT(IT+CT,即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双方并不需要面对面地接触,使用共同语言作为解释变量并不显著。
从各模型的具体结果来看,模型(1)的实证结果显示:人均GDP、FDI流量、货物贸易是促进中国服务出口的正向因素,相比较而言,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发挥主要影响,其弹性系数为1.582;FDI流量对服务出口的弹性系数仅为0.038;货物贸易带动了服务出口,但作用有限;相对距离阻碍了中国的服务出口。
模型(2)的实证结果显示:FDI流量每增加1%,会带来中国服务进口0.140%的增加;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对于服务进口的弹性系数高达2.747;货物贸易促进了中国的服务进口;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贸易开放度越大,其对中国的服务出口越大;相对距离是中国从贸易伙伴国服务进口的阻碍因素。
模型(3)的实证结果显示:FDI存量对服务出口额的弹性系数为0.135;人均GDP对服务出口额的弹性系数最高,达到1.453;货物贸易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出口0.482%的增加;相对距离仍然发挥着负面影响。
模型(4)的实证结果显示:FDI存量会促进中国的服务进口,其弹性系数为0.464;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对服务出口的弹性系数高达2.422;货物贸易、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贸易开放度都是促进服务进口的有利因素;相对距离同样阻碍了中国从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进口。
从实证检验可以看出,FDI流量与中国服务进出口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FDI流量对与服务进口的影响大于对服务出口的影响。从长期来看,FDI流量会转变为存量,存量更能反映外资进入中国后真实的资本投资情况。FDI存量促进了中国服务的出口与进口,相比较而言,进口引致效应大于出口创造效应。这一结果与我国吸收的FDI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相符。现阶段,外资对于中国服务出口的推动作用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服务业FDI比重较低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因为,一方面,外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充分利用我国商品生产的比较优势,相应的配套服务主要来源于服务进口;另一方面,我国服务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劣势,进入第三产业的外资比例较小,仅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服务进口,促进服务出口的效用较弱。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外资对于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对于东道国的服务进口,FDI一方面成为增加服务可贸易性的重要提供
形式即“商业存在”,并基于此实现服务进口;另一方面,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提高服务在全球范围的可贸易性,以增加“跨境交付”形式的服务进口。对于东道国的服务出口,外资通过服务外包、货物贸易出口等途径促进服务出口。
第二,外资对我国服务的出口创造效应落后于进口引致效应。首先,我国服务业FDI比重较低,大规模的外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并通过服务进口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服务业FDI长期落后的局面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扩大。其次,我国离岸服务外包起步晚,发展滞后。离岸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实行“归核化”战略,是以出口为导向的服务加工贸易模式。中国服务外包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较小,2009年仅占5%。最后,我国货物贸易发展迅速,但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较弱。现阶段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以加工贸易为主体和贸易结构低级化的状态,这导致了我国在国际货物贸易中话语权的缺失。由于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产品竞争力弱,中高端的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因此,货物贸易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服务贸易发展机遇只好拱手让人,无法充分转化为相关服务企业的出口动力。
(二)政策建议
首先,要在引资政策上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引导,提高服务领域利用外资的比重,逐步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提高其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其次,要积极利用FDI发展服务外包,推动“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服务”转型。通过优化服务外包的政策环境,促进外资向外包领域倾斜。通过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加强对服务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最后,要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国作为货物贸易大国的优势,抓住货物贸易大发展的机遇,实现制造业领域FDI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拉动效应。
参考文献:
王[ZK(#]英.2010.中国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基于服务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7):45-48.
袁永娜.2007.外商直接投资于中国服务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9):56-62.
姚战琪.200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研究[J].财贸经济(7):74-81.
周念利.2010.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2):67-79.
BERGSTRAND J H. 1985.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7(20):474-481.
FUKUNARI K ,LEE H H. 2006.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
[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42(1):92-121.
GRNFELD L A, MOXNES A.2003.The Intangible globalization: explain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M].Oslo:Norweg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IPSEY R E,WEISS M Y. 1984.Foreign production and exports of individual firm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6(2):304-308.
MARKUSEN J R ,SVENSSON E O.1985.Trade in goods and factors with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6(1):175-192.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从服务贸易规模看,贸易规模加速增长。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额从2000年的36.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1.1亿美元,进口额从2000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3.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79.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24.6亿美元,如表1-1所示。根据计算,2000-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7%,出口年均增长35.4%,进口年均增长30.4%,均高于同期上海口岸贸易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20.5%。其中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8%,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2%。
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仍较小,2002年新加坡、中国香港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69亿美元和452亿美元,是上海的4.7倍和7.9倍;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06亿美元和242亿美元,是上海的3.5倍和4.1倍。
(二)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状况
从行业分类来看,在十四个子项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出现逆差,前三位分别是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和教育医疗保健,2004年其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11.77亿美元、9.15亿美元和2.62亿美元。顺差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2004年顺差分别为13.02亿美元、4.32亿美元和2.02亿美元,但后两者的顺差额明显偏低。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且一直保持顺差的工程承包项2003年出现逆差,这主要是受“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所致。扣除这一因素,可以看出上海在传统的旅游、工程承包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业的领域,上海企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预示着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新兴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将可能成为上海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整体能级和规模提升的助推器。br>
(三)服务贸易结构和形态
从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近年来形态相对单一,但贸易结构有所优化。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近几年维持稳定,但服务贸易类型较少。其中,运输、旅游、咨询所占比重最大,分另0约占出口总额的50%、20%和10%。从进口结构看,运输基本保持在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以上;旅游这一项从2000年的19%下降到现在的9%,2003年因“非典”下降到4%;特许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现在稳定在10%左右。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工程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其贸易额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而计算机信息、专利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教育医疗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份额虽较少,但比重持续上升,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四)服务贸易竞争力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呈缩小趋势,但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高。表5中TC指数大多呈负数。上海总体竞争力较弱,2005年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同2004年持平,均为-0.01。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是产生顺差最大的三个项目。而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教育医疗保险一直是产生逆差最大的三个项目,国际竞争力不高,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三大途径
(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关于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重点发展服务业还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对照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现在有两种观点;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是应该继续维持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还是要大力建设国际服务中心,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1、产业结构两种发展道路之争
香港20世纪80年代后的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主张上海走此道路的人认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在于:长期以来,即使在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自发演进的转折阶段,仍不断强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规律。香港正是强调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才保持其较高的GDP水平,在2004年服务业更是占到GDP的85.7%;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也同样显示了这个规律。另一种思路是,上海应认识到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鉴此,上海更应强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应削弱它以促成第三产业份额上升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香港近几年一直提出发展高增值服务业以及重振制造业。香港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额提升的同时,也应加快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
2、本文的观点
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可以互相推动、互补相长,亦即可以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的本质含义是指高科技制造业、科技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提高其科技、知识的含量,而不是提高资源消耗的比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定会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等。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定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上海过多地强调制造业主导地位、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丧失很多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同样,如果一味单纯地依赖服务业,那么整体经济失却依托,产业空心化会削弱经济的增长动力。而新加坡却由于仍然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更快地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增长动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需对立,而是应该共同发展、协同发展。
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除破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加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人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国际运输、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对目前不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加大开放力度和深度,以开放促进发展,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
商务成本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城市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方向升级。这已经在跨国公司加速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向上海转移上体现了出来。对上海而言,人均GDP达5000美元显示出其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时候的香港一样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借鉴后者二十多年来的直接经验,上海应在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同时,顺应制造业自身的演进,注重培养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环节上发挥比较优势并形成集聚,从而增强价值增值。与此同时适当发展部分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总的来说,就是应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现代服务业,使之具有更准确地发展方向。
(二)加大对外开放度
1、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必要性
要加快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贸易倾斜发展,发达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以及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势在必行,它是加速发展服务贸易,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根据杜珍儿《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估模型》的研究结果,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另外还指出,对于整个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是最重要的,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它的影响力却是不一样的。WTO前副总干事、印度计划委员会委员安瓦鲁尔·豪达在2005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表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要高于低自由度的行业,实现各种服务也对内对外的市场“自由化”有助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做大作强。张蕴如(2002)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问题。她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开放度不够,包括服务业对外贸的开放度和外资的开放度都较薄弱。香港服务业高度发达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高度自由化的经济制度,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
2、上海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现状
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有所加大。自浦东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的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
根据WTO公布的《服务贸易分类表》所列的12大类150多个项目,除金融保险部分项目以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上海已向全世界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项目。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服务业领域各行业的现状及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他类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中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和金额都相对较小,需要从数量和金额方面同时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投资总额却相对较大,根据这一特点,今后要重点与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力争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第三,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较大,但投资总额相对偏小,需要提高项目合作的水平和层次。目前,在服务业领域中还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和金额都相对较大的、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行业,这也表明上海服务业领域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分散度较大,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
3、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建议
第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谨慎渐进开放。采取渐进的方式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普遍非常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要加大对外开放度之外,其次要考虑的就是服务外包。
1、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性
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内容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且这一趋势呈愈演愈烈之势。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是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是上海转变外资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外资结构,推动实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上海经济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全国,带动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一个新增长点。
2、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大力吸引、承接全球的服务外包;巩固目前服务市场,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提升上海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若干个知名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
二是要加快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规章和规定,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推动行业信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标准,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建立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加强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分析,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三、结论
一、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
1.外包业务承接主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服务外包供应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和过程管理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的服务外包供应企业都取得了相关资质认证。截至2006年底,中国己有38家软件企业获得CMM5(含CMMI5)级别评估23家软件企业获得CMM4(含CMMI4)级别评估,200多家软件企业获得CMM3(含CMMI3)级别以上评估。
2.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增势迅猛。中国近年来服务外包持续增长,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2005年全国软件外包突破9.2亿美元,2006年达到13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超过50%。一些跨国公司的客户服务业务也外包给了我国企业。诺基亚公司把手机日本本土客户服务外包给了我国的呼叫中心运营商。
3.我国一些城市已把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已确定了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天津、南京、武汉、济南、苏州、无锡等一批具有服务外包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的中心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宏观政策、规划设计、人才培训、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城市的建设。
二、服务业外包对承接国的影响
1.促进产业升级。承接海外公司的服务外包,是一种全新服务贸易方式,这种产业转移无污染、无能耗,有利于发挥服务资源优势,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促进服务贸易持续增长,扩大承接国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份额,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此外,承接外包服务,可以增大服务业所占GDP比重,提升产业结构,节省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随着服务外包的发展,东道国产业升级的范围已经改善。
2.扩大劳动力就业。承接外包服务,可以创造就业。假设落实这些服务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所需时间较短,吸引外包服务可以快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潜在的服务外包将给承接服务的国家创造高达1400万个就业岗位;仅在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给东道国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将有200万个。
3.提高劳动者收入。承接外包服务,可以提高就业者的工薪收入和技能水平。IT服务和IT相关服务与流水线或其他制造业相比,是典型的高收入行业。从提高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原则来看,积极的人口外流和改善基础设施以及伴随着大量商业服务的涌入,外国直接投资使东道国经济的所有部门受益。
三、提升和加快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大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人才的集聚吸引力。中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充足,但适应服务外包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缺失,这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当务之急是推进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转型升级,引导它们增加有关服务外包的课程设置,加强日语、韩语、英语的应用性教育。支持建立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大力培养适合外包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
2.实施大企业战略,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国内目前的大型软件企业进入服务外包供应商市场,指导和服务国内大型用户企业实现BPO业务转型,同时允许小型的服务外包供应商自然发展,提供相应措施促进其快速积累资本和经验,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建立贷款、信用担保快捷通道,给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资金支持。
总之,中国应有效把握“三大机遇”,积极应对“四大挑战”,尽快实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力争达到年均增长30%,2010年实现收入180亿美元,2015年实现收入560亿美元的远景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任重而道远,需要一直遵循“立足独有优势,把握新兴机遇,快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和指导方针,努力把中国打造成为“全球服务外包行业的巨人”。
参考文献
[1]沈晓霞.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研究[D].山东大学.2008(4)
发挥我国高端人力资本服务贸易优势,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
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主要是技术、知识和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例如金融、通信、文化产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这就需要高端的服务人才与其相适应。2009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高达37万人,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531万人。蓬勃兴起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国际服务贸易业务,为我国高端人力资本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就业吸纳潜力。如果说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1.2亿农民工就业,那么服务贸易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条全新的渠道。
以服务贸易为动力,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出口迅速增加,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金融和管理等服务。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国际运输,继续大力发展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同时,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最终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转变我国贸易发展模式、减少贸易摩擦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