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2: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结果:分析总结后,发现护理的有效率达到90%。
结论:针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痊愈的可能性,也能够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应该在实践中积极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81-01
老年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致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脑萎缩引起的进行性脑器质性痴呆,这使得他们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有效的措施解决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特点
1.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理特点。第一,睡眠质量下降。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老年人的有效睡眠时间明显缩短,睡眠质量也相对较差,常会出现入睡困难或者醒后难以入睡的情形,给他们的生理及心理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二,记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是大多数老年人所面临的苦恼之一,但又常常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因而会变得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他们的精神状况。
第三,免疫力降低。由于各个器官机能的减退,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第四,体力减弱。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减退,导致他们明显的运动障碍,开始从心理和生理上抵触运动,变得懒散,长此以往,体力明显减弱。
第五,对药物的反应明显。免疫力的下降,使他们无力抵抗各种疾病的侵袭,服用药物时,由于器官机能的减退可能对药物产生严重的反应,如呕吐、腹泻等[2]。
1.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第一,消极抑郁。现代社会的人们还不能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精神病患者,对他们常常存在歧视,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使得精神病患者不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病,更加不会积极主动地寻求治疗,致使病情反复甚至更加的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恢复健康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等消极抑郁的情绪。
第二,焦虑烦躁。由于病情的反反复复,使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使得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治疗失去耐心和信心,心理变得焦躁不安。
第三,恐惧绝望。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要接受长期的住院治疗,病情也经常发生反复。患者由于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病情,容易对治疗失去耐心和信心,错误的以为自己无法恢复健康,因此产生恐惧绝望的心理,放弃治疗,甚至放弃生命。
第四,依赖心理。一方面,患者入院后,远离家人亲属的关心、照顾,再加上所处的陌生环境,会感到被冷落、被抛弃从而产生孤独感,需要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老年精神病患者体力减弱,日常生活可能无法自主进行,需要得到帮助。
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2.1生理上的护理。第一,密切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和生命和生命体征。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身体各部分机能的减弱,通常不能够及时准确的表现出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可能会掩盖一些疾病的症状,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完成日常的基本护理工作外还要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密切的关注,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实施治疗。
第二,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有些老年精神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可能经常会弄脏衣服、床铺,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换和清洗,保证患者衣物、床铺的干净清洁,避免他们感染其它疾病。
第三,保障老年精神病患者健康合理的饮食。老年的精神病患者肠胃、肝脏功能的减弱,在饮食上可能产生很多禁忌,护理人员要准确的查明每位患者的情况并参考营养专家的建议,为每位患者合理的安排日常饮食。
2.2心理上的护理。第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满怀耐心、爱心、责任心的对待老年精神病患者,经常的和患者聊天,建立信任的关系,让他们放下心里的包袱安心的进行治疗。
第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老年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较为敏感,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言语的影响。护理人员在日常的交谈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语、语气,尽可能的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加强患者的日常行为训练。老年精神病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退化的状态,不进行适当的训练只能加速他们退化的速度。因此,护理人员可以训练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洗脸、吃饭,不仅能够减慢部分机能的退化,也有助于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自尊子女和自信心。
通过一些医院的临床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良好的护理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恢复有重大的作用,护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其他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的质量,帮助老年精神病患者恢复健康。同时,笔者认为家人的关心对患者的康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引导患者家属关心关心,照顾患者,帮助他们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总之,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对于他们疾病的康复作用重大,应该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一、引言
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原因大多是由于精神受到重创,病人本身无法自行调解,产生心理障碍。间歇性神经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间歇性神经病患者有时候精神正常,具有正常的辨别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而病发的时候精神则会处于错乱的状态,没有判断力和行为控制力。正是这种特殊的病症使其在护理上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医护人员要对不同病因的患者作出有针对的治疗和护理。
二、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病状和发病特点
间歇性神经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患者的精神状态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患者的头脑能够保持清醒,具有正常的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在病发时的,就会丧失了辨认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就是说其精神病症是处于间断性发作的状态。间歇性精神病症状的具体表现在联想、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障碍和其他的常见精神症状。患者症状表现是情感淡漠、迟钝、不协调、倒错或自笑等。在思维上出现思维松弛、中断、涌现、倒错以及一些破坏性思维及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在活动上患者易出现少动、孤僻、冷漠被动、退缩、对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与社会功能概念下降,出现一些离奇行为间歇性神经病是危害人体正常活动的一种严重疾病,对患者、患者家庭及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和危害。
三、间歇性神经病的护理
1、安全护理
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我们医护人员的第一要务,而对于间歇性神经病患者来说,在其发病阶段,其本人已经处于大脑失控阶段,没有正常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会出现自杀或者伤人的现象,无论对患者还是其家人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护理的第一要务就是保证患者及其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其病发阶段我们要保证患者及时用药,及时控制病发症状。在患者出现暴力抵制的反应时,可以强制使用镇静药物,保证患者及他人的人身安全。
2、心理护理
间歇性神经病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原因,会受到来自社会、朋友、自己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问题随时会导致患者的疾病暴发。所以心里护理要贯穿整个间歇性神经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在心里护理上,我们首先要从护理患者的人员开始,护理患者的人员要有一定的素质,不要因为患者的病情,出现对患者厌恶、反感的态度。在护理时要经常用温柔谚语,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争辩或嘲笑他,可以在其正常阶段要让其知道自身的一些情况,帮助患者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让患者过分脱离社会活动,要让其参加简单的劳动、温馨的社交活动等。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加以鼓励,来帮助患者重建的自尊和自信,对于其犯的错误,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通过感受正常的社交活动,简单的劳动,让其感受到社会的认可,缓解其心理上的压力。
3、日常护理
间歇性神经疾病患者的患病时间长、周期不规律,需要长期的进行日常护理,来保证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在护理是要遵守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谨遵医嘱,保证患者按时服药。间歇性精神病的治疗过程是比较长久的,患者就算处于康复期,还是要接受药物的维持疗的,患者和家属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不要因为病情得到很好的治疗之后,就擅自调整药物和停用药物,这样很可能会造成病情恶化,患者和家属都要谨记这一点。
其次是适量的运动和锻炼。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日常生活的锻炼,逐渐让患者在康复之后慢慢融入社会,这种生活锻炼方式也是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
再次是在护理时避免患者受到精神刺激。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注意到影响患者的外界因素,避免精神和心理刺激,外界的精神刺激对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直接引起患者复发,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后是饮食上要注意多补充营养。间歇性精神病的饮食护理是能够很好地调养患者身体,通过营养物质的补充,对患者身体各项技能进行调理和疏通,使患者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这也是能够很好地防止患者复发的。
最后是安全上的护理。保证护理期间患者不要出现在危险的场所,一些危险物品也不要出现在患者居住的环境内,确保患者的安全。
4、护理上家人的注意事项
间歇性精神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反复无常,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家人要增加一些精神卫生的知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安全管理、心理支持等能够能增强病人的防御功能的措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轻其焦虑、恐惧、不安等负面的情绪。家人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不要因为其带来的负担在病人面前表现出不满、厌恶等态度。要为他的某些病征作出解释,对他担心的事情提供保证。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在病人症状明显或病情不稳定的阶段,要有专人看护,有严重自杀企图和外走观念的要不离视线,一切对病人生命有威胁的物品不能带入病人的房间或活动场所。
四、结语
精神病作为一种精神心理上的疾病,护理的要点自然更要从心理护理着手。关于精神病相关护理问题,精神病护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上的安抚,身边亲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冷漠甚至歧视都会让精神病患者雪上加霜。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我们需要也应该去主动关怀那些精神病患者,用我们的温暖给他们送去康复的福音!
参考文献
2原因分析
2.1护士对医院感染危害性认识不足:本次调查中护士对医院感染的总体认知方面,精神病医院护士较综合医院护士差,这与2组护士服务的病种人群有关,精神患者伴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比例小于综合医院患者,日常护理工作又注重精神疾病的护理,精神病医院收费相对较低、护理服务与收费不成正比有关;同时,精神病医院护士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对院内感染管理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淡泊;根据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医院感染率约为8.4%,据此估计我国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约500万,医疗费用增加10亿元[4],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2.2护士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够:本次调查显示精神病医院护士对医院感染基本知识的掌握低于综合医院护士,医院感染的定义只有23.7%护士能掌握、诊断标准仅有11.8%的护士能掌握,分析其原因:①护士缺乏系统的感染知识。②临床带教中,忽视院感知识的传授与教育。③在精神病医院主要涉及的护理服务也以精神疾病护理为重点,因此,从护理重点与护理实践上都忽视了医院感染。④精神病医院护士很少有机会参加医院感染方面的学习,知识陈旧老化,对医院感染的新进展了解不足等。
2.3护士对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学习需求积极性不高: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提供学习机会很少、护士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楚,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和应有的架构不健全,甚至没有设立专职的感染管理科,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医院感染监控落实不到位,没有及时检查、督促及整改。
3护理管理对策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强化控制感染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的重点在于手卫生、医疗废物的防护和管理、感染监测、灭菌药械、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应用监测、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等;护理部应与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密切配合,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在医疗活动中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对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在岗前培训中加入相关的院内感染知识,并要求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上岗工作。考核制度可为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强化学习效果;为护士提供更多学习医院感染新进展的机会。
3.2加强精神科病房管理:精神科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改善精神科病房的管理,做好食品的管理检查工作[6],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加强康复训练,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80-01
重症精神病人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使其伤失了自理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包括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各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等。此类病人伤失自制力、自知力,其一切需要家属或者监护人打理,使重症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有效的治疗护理,促进尽快康复,我们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住院属于重症精神病类诊断治疗15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18岁至65岁,均不伴其它严重的躯体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15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77例,采用一般常规宣教的为对照组,在常规的宣教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的为实验组。
2 健康教育
2.1 心理指导
家属的心理状态一般都处在严重的焦虑中,对患者的目前的状态难以接受,对精神病的恐惧,对治疗期间医药费用的未知等等。在此期间护士要采用开放式的询问,对家属的心理和行为表示理解,应用共情、解释、心理疏导等技术来处理家属的情绪反应、疑问等[1]。消除家属的恐惧及对患者住院的疑虑。引导家属接受现实及理性的处理由此引发的问题。
2.2 精神疾病知识的宣教
在重症精神病人的家属中结合精神病的特点进行安全的宣教,因疾病的特点:严重性、失控性、冲动性、复发性等特点。安全的管理从日常的锐器的管理、精神科药品的管理、自我防护、危险先兆的辨别等等进行,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处理。举例宣教约束保护在重症精神病房的应用的选择性及必要性,消除家属人认为每个人都是被五花大绑的绑在床上。让家属最大程度的了解重症精神病、客观的对待,对病人给予最大的支持及理解,对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2.3 精神病科药物知识的宣教
现阶段精神科各种药物因引进许多进口药物,它们在副作用上较酚噻嗪等传统药物要小,作用较理想,但是静脉点滴用药一般还在采用酚噻嗪类药物,它们副作用分布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精神、消化系统等,以神经系统最严重,以心血管、精神、消化系统最常见。家属对精神科用药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会流涎、四肢震颤、意识模糊等,因而对精神药物都很排斥和恐惧,觉得会把人吃傻,过于消极的心态来看待药物副反应。护士应根据每个家属对药物的不同理解进行宣教,家属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对于疾病治疗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要,特别是出院的患者,因为精神病的用药少者三四年,多者一辈子,药物关乎患者的疾病的治疗与稳定,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药物的知识宣教还包括药物的管理,因为药物的毒性作用强,过量的服用会导致中毒至死亡,一般情况下精神科药物都有及家属保存。
3 结果
2组病人在对其家属执行和不执行健康教育后见表1。
表1 2组病人在对其家属执行和不执行健康教育后比较
表1示:2组病人经x2检验,均P
4 讨论
4.1 实施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从入院开始的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对其家属健康教育,促进护理工作的完整性。给患者家属提供全面、连贯的健康教育,完善的进行及落实,促进了信息的交流、满足了患者家属的需求。使患者家属理性的对待精神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信心,调动了患者家属积极性,更使家属学会了有关精神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等知识[4]。
4.2 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的满意度
在重症精神病房中,许多的医疗投诉、纠纷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引起的,因为面对病人的特殊性、和病人难以有效的沟通,和家属一直停留在简单的告知上,家属常常是带着满腹的疑虑送患者住院、治疗,对整个诊疗过程不了解,常常在患者病情出现波动后难以接受,常常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激化医患矛盾、阻碍诊疗的进程。进行健康教育为医护和家属之间见了一座沟通的桥,密切了医患关系,使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大幅上升。
参考文献
[1]钟友彬著. 现代心理咨询,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同时精神病患者对他人和自身造成的伤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因此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康复等问题亦然成为了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问题,此外随着其对社会公众造成伤害的影响程度愈来愈大,其也成为了影响公众健康、卫生等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的预后不仅是当前社区的重点服务对象,也是政府部门的首要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大项目[1]。我市制定了对于加强全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的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强化社区管理、构建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各类人群的自我防护能力,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机制”的精神病预防工作要求。故此,本工作单位北京市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市其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患者的三级管理网络及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于去年年底进行了本社区内的精神患者的摸底调查,对精神患者的初步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切实可行的随访工作,其总结和探索如下。
1 社会精神病防治管理体系
1.1社会支持 精神病是一个特殊的病种,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调查工作的开展也自然而然会涉及到多种社会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协助[2]。对于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的卫生系统而言,建立卫生、民政、公安和残联等多种系统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小组,对精神病患者的规划和协调进行推动性的展开,同时需设立下属的办公室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和调查。
1.2业务实施体系 在对精神病的业务可以分为3个等级,并在区级地区设立专科医院,由于我中心属于本市的城区近郊,故而其可作为全区的精神病的防治和管理的工作中心办公和汇总地点,对其下属的精神病防治而言,区级的疾病预防中心可作为我区全部精神病患者业务指导的管理中心,而同时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区的二级管理中心,因此此地应有精神病防治医生和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如重性精神患者管理、精神患者病态行为危害的预防和处理以及辖区精神患者信息管理[3]。医院护理干预主要是目前临床中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内接受的常规护理,社区护理干预主要以基层社区为主,定期组织护士、医生等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心理、生理干预,家庭护理干预则是以患者的家属为主,通过鼓励患者多关心、照顾患者,同时对患者正确的康复护理,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4]。而最为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立为一级防控业务,其主要的工作职责为对精神患者的发生、随访和预后的管理与记录等。
1.2.1确定患者社区护理管理等级[5] 根据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分级管理标准,社区精神病患者划分为4个社区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有不同的随访要求,以便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根据社区精神病患者分级管理标准,一级管理:疾病发作期、治疗期,住院期间请假出院观察者,6个月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6个月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安定行为者。二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半年但仍需要治疗,连续>半年且≤2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半年且≤2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病情稳定但拒绝治疗者。三级管理:病情稳定超过2年,自愿接受治疗者;连续>2年且≤5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2年且≤5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四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病情达到痊愈且已停药,连续5年未发生对社会、家庭及自身不良影响者。
1.2.2患者随访管理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个人生活自理情况;精神症状:阳性、阴性、自知力评估,期间有无危险行为发生及次数、性质;精神疾病治疗情况:用药名称、剂量、用法,依从性及用药效果、不良反应表现;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及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药依从性,治疗副反应;康复指导:个人生活能力训练,家庭职能训练,社会交往训练,学习劳动训练,职业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心理支持与疏导,疾病知识及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患者情况变动:走失,住他处,迁出,死亡,管理级别更改,转介措施(转诊流程、转诊目的地),药物名称、剂量、用法。
1.2.3随访方式[5]
1.2.3.1上门入户随访 社区护士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患者需求)走进患者家中,按随访管理内容对患者及监护人进行访视。
1.2.3.2集中访视 社区护士定期(1次/月)到社区固定地点集中访视,允许部分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家属参加,集中访视同时开展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3疾病资料信息系统 我国针对精神病康复治疗编制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手册,因此各级和各区的卫生服务站应该为每个管辖区域内的精神病患者建立个人的管理手册,并且此手册应该由各个社区的医生进行妥善保管并按时对手册内容进行随访更新,做到认真填写和完善每位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记录,在每次随访中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情况、服药情况和康复措施等信息进行管理,对患者的走失、迁出、进入、康复及复发肇事等具体项目进行核查,并交由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相关信息的电子记录和管理。在进行各级的治疗的完善同时对电子化资料的更新与管理业应不断的更新,实现网络化管理与基本管理二者一致,同时应借助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对社区管理的信息完善化和简便化[6]。争取做到三级管理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去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运行。
1.4医疗救助体系 根据我区人民政府对去辖内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的要求和体现党和政府对我区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关爱,本社区服务中心实行对精神患者的免费医疗救助,对经济困难者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在此基础上本社区服务中心又制定了贫困经济困难患者免费药物领取管理意见,本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免费药物的在此救助,即对医疗救助减免后的自负部分,由区精防经费列支减免,实现了贫困精神患者住院全免、门诊患者每人每年减免定额管理。
2 问题与对策
2.1精神病患者的检出率偏低 对我区的精神病患者的在档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我区的精神患者的检出率仅为2.7%,故而应该加强对患者检出率的提高。本中心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范围,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故而其就诊人数较少,此外对院内人员的统计也较为落后,因此对本中心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是可增强其有效控制率,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就诊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把握,为后续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发挥本中心这一基层卫生组织的作用,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精神患者情况。
2.2日常监护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随访情况结果显示其精神病患者并没有进行及时的随访,故而对患者的观察还不到位,因此也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康复信息,因此在考核各个医疗卫生服务时对患者的随访及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也应该加强,同时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变动及日常的检查不合理,因此建立清楚的台账势在必行。
2.3医生对防治专业知识匮乏 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应从2005年开始实施,精神病医生由于是其他科室的医生兼任,因此其对专业的精神病知识的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时这些医生对精神病的防治等问题的也研究也有待提高,因此开展精神病医生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务必做到每年举办4次以上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同时提倡自学精防专业知识,提高精防工作水平,同时各个服务中心要保证精防医生用于精防工作的时间。
2.4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患者分布范围较广,有些精神患者,特别是情感障碍性精神病及青年精神患者,他们不愿意公开患病情况,对社区医生上门表示出很大的反感,对其工作极其不配合,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建档和管理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Lechner S C,Whitehead N E,Vargas S,et al.Does a community-based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ffec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lack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nographs,2014,2014(50):315-222.
[2]Korten N C,Sliwinski M J,Comijs H C,et al.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memory function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4,28(5):626-633.
[3]Chang E T,Wells K B,Gilmore J,et orbid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among safety-net clients in Los Angeles:a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study[J].Psychiatric services,2015,66(3):285-294.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b)-017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recovery effects of psychopath after discharge. Methods 200 discharged psychopaths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odd or even number of discharged order.Odd numbers was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even numbers was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and each group was 100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sychiatric routine nursing after discharge 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psychiatric routine nursing after discharge.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the NOSIE,NORS,MRSS in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count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NOR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impulsive behavior inhibition situation was obviou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Psychopath;Impulsive behavior
精神疾病是一种表现在行为、心理上的紊乱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致残率较高,同时也是一类慢性迁延性疾病。由于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需要长期住院,因此其对社会功能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由于住院期间,患者的正常生活模式、家庭生活以及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导致长期住院的患者患上“住院综合征”,而护理干预能对于这类患者起到有效的作用。为使患者在出院后能维持治疗,得到良好的家庭护理,达到减少复发、提高康复质量的目标,本研究选取我院出院的2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出院的2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出院顺序单双号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23~60岁,平均(33±11.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6.3±0.5)年;病情:癫痫性精神障碍24例,躁狂症27例,精神分裂症37例,精神发育迟滞12例。对照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21~68岁,平均(31±12.4)岁;病程1~12年,平均(6.3±0.5)年,病情:癫痫性精神障碍23例,躁狂症29例,精神分裂症33例,精神发育迟滞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精神科治疗与护理方法以及常规的出院指导,内容包括告知患者坚持服药、定期复查、生活能力训练、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常规精神科治疗与护理方法以及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组建护理工作组 护理工作组组员由具有较高的精神科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相关的医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主管护师、护师、护士以及责任护士组成。
1.2.2 编写护理干预措施和康复指导内容 内容包括精神卫生知识(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预后、病情复发的征兆);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与维持治疗时间;如何预防复发;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出院后的康复计划。
1.2.3 建立出院患者信息登记卡 将纳入护理干预的精神病患者资料整理建档,患者信息登记卡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职业、经济来源、家庭住址、诊断、用药名称和剂量、监护人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护理工作组的每个成员都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家庭社会背景,利用这些信息在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争取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1.2.4 定期复查 监督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定期复诊。
1.2.5 指导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工作能力的恢复 通过电话回访和定期上门访视,于患者出院后的第1、3、6、12个月进行回访,持续时间为1年。具体的指导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指导、服药指导、社会功能恢复指导以及心理咨询和安全指导。①日常生活指导:主要是对患者的个人生活指导,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②饮食习惯指导:避免暴饮暴食或不食少食等习惯,要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的食物,要通过运动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2]。③睡眠习惯指导:确保患者的睡眠环境干净整洁、安全,避免睡前兴奋活动或饮用浓茶等兴奋性的食物饮料,通过适量的运动促进睡眠[3]。④服药指导:患者出院时,嘱咐家属药物由专人保管,让患者按医嘱、按时服药,教会家属如何观察药物副反应及病情复发的征兆,及时掌握患者服药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效果,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让患者达到接受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4]。⑤社会功能恢复及心理指导:主要是对患者进行鼓励和交流,促进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沟通,为患者提供较好的环境,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安抚或者用药来减少患者的病情复发[5]。
1.2.6 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安全指导 防止患者因为病情反复伤害他人或者自伤、自杀等行为,确保患者所处的环境安全、整洁。
1.2.7 及时总结经验 建立工作会议制度,定期进行工作会议,总结护理经验。
1.3 效果评定[6-9]
采用精神护理观察(NORS)量表对患者的冲动行为因子进行评分。NORS量表中的“激惹因子”项目中有六个小项(不耐烦、容易生气、不如意便心烦、拒绝做日常事务、易激动发牢骚、容易冒火)与患者的冲动行为有关,评分中每个小项为0~4分,共分为五个等级,按等级来确定每个小项的分数,总分值≥10分的患者为有冲动行为倾向。于干预前后采用自拟调查表统计两组各类症状的发生率,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护理干预效果,对两组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康复状态用量表(MRSS)进行整体的康复状态评分。MRSS量表依据患者的依赖性、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症状及病态行为表现分为4个部分,共28个项目,用(0~7)8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NOR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OR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冲动行为抑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OSIE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RS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 MRSS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受到高度紧张和高压的影响,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地增长。我国目前的精神病院的设施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情况,难以满足患者长期住院的需求,而且慢性精神病患者不适宜长期住院治疗,通过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出院后精神病患者病情。精神病的病程长且易复发,药物治疗后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但由于很多病人都转入到慢性疾病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治疗和出院后针对性地护理恢复。针对性护理干预延续了出院后精神病护理工作,能够处理患者出院后潜在的护理问题,通过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对患者的生活进行指导以及提供心理咨询等,促进患者的康复[10-13]。针对性护理干预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治疗的重要条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帮助出院后精神病患者尽快消除紧张焦虑心理,对患者的身心起到安抚作用[14]。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给予合理的针对性干预,让患者自己说出自己内心的矛盾点,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对文化程度、心理问题相似的患者给予针对性干预,有效地解决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强化医患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患者放下思想包袱,消除抑郁、焦虑、悲伤的情绪,提升其自信心和正视疾病的能力;重视培养患者按时休息、定期洗漱、搞好个人卫生及整理床铺的习惯,减少其不良情绪,促使患者快速康复。精神卫生针对性干预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能力,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定期向患者讲授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配合治疗方案[15]。护患沟通可使患者了解治疗目的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调动其主动服药的积极性,从而积极配合及遵从治疗,确保治疗效果[16]。客观方面的原因可以通过后期工作加以改善,而主观方面的因素需要通过特殊的方式来加以解决[17]。本次研究将针对性心理干预应用到出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护理人员以人性化管理为工作原则,在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赢得患者的信任,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中,分析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OR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冲动行为抑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OSIE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MRSS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抑制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降低精神病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风险,减少复发,提升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桂花.精神分裂症78例冲动行为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344-345.
[2] 谢荣仙,吴金花,谢素芳.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2):602-603.
[3] 黄慧玲.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63-464.
[4] 张志玲,范明秀.109例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547-548.
[5] 周玲.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135-136.
[6] 郭建设,万晓玮.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3):278-279.
[7] 王雪娣.人文关怀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5):444-446.
[8] 曹志良,谢慧玲,张程W.综合性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13-515.
[9] 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9-298.
[10] 郑兰,李家磊,马婷婷.系统性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4):338-339,379.
[11] 张明国.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12] 刘保芹,王彦.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浅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6):651.
[13] 李丽珠,郝伟平,袁国萍.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20(1):72-73.
[14] 项玉涛,李文咏,翁咏振,等.“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707.
[15] 曾丽苹.精神病学科的发展趋势及设想[J].医药杂志,2013,25(3):6-10.
1 担心病人跌伤
目前,对病人跌伤的预防,我科已3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如从用药方面病人的年龄,躯体活动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但仍有跌伤事故的发生,且防不胜防,这种难预测性让三班护士,尤其是在执行夜班期间感到焦虑。目前,仍未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让病人跌伤的几率降到最低或为零。
2 病人病情变化快
老年精神病人是精神病患者中的特殊群体,是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复合载体,由于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下降,易衰竭和猝死,病情变化快,往往来不及抢救就死去,这是产生三班护士压力的主要原因。
3 技术要求高
在各项护理操作中,老年精神病人常需的护理操作让临床护士感到头痛的是:(1)穿刺难:表现在:①不易寻找静脉穿刺;②静脉细、脆,易致穿刺失败;③精神病人易动,难管理,导致输液难以进行。(2)导尿难:表现在:①尿道口不易寻找,虽不多见;②尿管入膀胱后尿液不畅。
4 事情多且繁琐
老年精病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差或就没有自我照顾能力,就完全需要护士负责,从衣食住行至病情观察,全由护理人员观察,且病房内病人多,各种治疗也多,让护士忙得晕头转向,还要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及时性。
5 病人家属难沟通
老年病人的家属是忽略工作常需要面对的人群,他们往往像疼爱孩子一样来保护家人,护理人员稍有差错,便会给以指责,甚至投诉。护理工作往往不被认可,家人难以管理,家人探视病人时,往往四、五个,成群结队,且易导致病人病情波动。
针对以上导致护士压力的因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夜班护士。
(2)加强老年精神病及躯体疾病的学习,合理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
(3)不断总结积累请教,对老年精神患者的各项护理操作中应不断总结、积累,不同的老年病人,也许都应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使得护理操作得以完成并产生预期效果,包括自己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从失败中不断汲取教训及宝贵的经验。
(4)务必清楚的认识到:压力是产生动力和使自己得以发展的良好契机,每个老年科护士都应抓住这些失败得来的宝贵经验,使自己得以长足发展。
6 讨论
(1)压力是精神科护士常面对的问题,无论从日常生活的照顾,到基础护理,无论是从病人的病情观察,到病情观察失败,不同时期,不同病人,均会带来不同的压力,护士需对这些压力的到来有一个前期的预测,当压力来临时,所带来的影响会减少一些。
(2)压力来临时应积极面对,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自己应对工作的能力,这也许会带来新的压力,但是会使你感到高兴。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088-02
心理护理是研究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影响或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其形式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设计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无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护理人员的一切言谈举止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护理对精神疾病的防治、转归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如何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3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24例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66岁,年龄40岁以下17例,40岁以上7例,平均年龄(34.71±2.9)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7例,中学5例,文盲12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10例,干部6例;婚姻:已婚11例,丧偶10例,离异3例。病程2个月~10年。本组患者均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力障碍,均能理解调查问卷内容。
1.2方法
采用自制的心理需求自评问卷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每项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5个等级。内容包括患者对着装的要求、护理人员形象和态度、治疗效果、护患沟通、医院环境和娱乐生活等。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1]。
1.3心理护理的方法
1.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尊重、理解患者,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不断变换交流方式,提高沟通技巧,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进行精神卫生常识教育,组织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教育,讲解精神疾病知识,使他们知道某些治疗的必要性,而不是有某种“特效药”或“断根药”,消除误解、恐惧感,用真实的事例去说明,以消除顾虑[2]。开导、关心、同情患者,有悲观情绪的家属常表现为唉声叹气,这时护士要耐心地进行解释开导。在家属来访时,护士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对家属的同情。在心理教育时,除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作解答外,对有关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要作指导,如对观察病情、药物反应的处理、复发的征象、作息时间的安排、饮食的注意事项、何时复查等问题进行指导[3]。
1.3.2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从心理上使患者接受患病的现实。要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也只有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才能真正做到关心、体贴和帮助患者。患者也才能感到家庭的温馨。要关心患者的日常生活,帮助患者坚持按时服药,经常到医院复查;生活要有规律。要让患者在家庭得到温暖的同时,还要学习一定的工作、生活技能,对患者要有耐心。还要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体贴、鼓励、支持患者;在服药方面,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患者,在其他方面,如一般日常生活、个人卫生、一般工作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患者,不能因为患者患病,就什么活也不让患者干,而由家属全部代劳,这样对患者没有任何好处,使患者失去学习的机会,结果是患者的社会功能得不到恢复和重建。
1.3.3出院指导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在家人的看护下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多与他人交往,提高生活情趣。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但不要过于疲劳。不宜参加剧烈运动,不要观看情节过于悲伤或惊恐的电影或电视。对睡眠障碍、情绪不稳、烦燥易怒等不良情况,及时找医生反映,作进一步检查和处理,以防复发。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诊。
2 结果
本组24例精神疾病患者经临床治疗、护理后,有效控制了病情,问卷调查结果为满意率达82%。
3讨论
应用精神病理论及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家庭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到位,可使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重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起到积极作用[4]。患者应在家人的看护下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多与他人交往,提高生活情趣。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但不要过于疲劳。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患者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家人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不吃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最好不要抽烟、喝酒、饮咖啡或浓茶。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不宜参加剧烈运动,不要观看情节过于悲伤或惊恐的电影或电视。对睡眠障碍、情绪不稳、烦燥易怒等不良情况,及时找医生反映,作进一步检查和处理,以防复发。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诊。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运用医学心理知识,引导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屯.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2]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上)[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7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1岁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2.5)。病程为1至18年,平均病程(7.9±0.6)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观察组,23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3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1.7)。病程为1至17年,平均病程(8.1±1.8)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叮嘱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定时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等常规检查。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足够的睡眠,及时对症处理临件。对患者社会功能、生活情感、心理状态等方面做深入了解,并給予适当的指导。当患者情绪稳定出院后,叮嘱其定期到医院复查;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
首先,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要想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护理,与其建立有安全感、信任、依赖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在此种状态下,护理人员才能真正打开患者心扉,与其进行深入化沟通。为此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以更好的将工作完成;
其次,患者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性格、病症、行为特点、实际病情都有各自特点。要想对患者制定出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就必须实时观察其情绪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计划内容提供依据;
最后,患者情绪变化是其病情变化的风向标,一旦发现患者情绪出现波动,需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师给予治疗。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根据上述制定的针对性计划,给予相应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相应治疗措施。对其提出的疑虑,给予及时解答,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2)语言沟通
上述所有的心理护理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语言沟通,具体如下:
首先,信任是和精神病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然而要想与其建立信任、熟悉、融洽的关系,就必须在平时沟通中多采用积极向上的言语。禁止与精神病患者采用刺激性言语,如恐吓、威胁等等,需利用积极性言语一点一滴拉近相互之间距离;
其次,通过鼓励性言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在日常护理中多对其进行言语鼓励,让其潜移默化的相信能够战胜疾病,以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再有,语言方面的态度、语气同样决定着沟通效果,在与精神病患者沟通时,需采用温和的语气。当患者出现不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时,同样需要利用温和、亲切的语言来引导;
最后,患者的精神疾病类型、实际病情均不同,如果同一种语言方法沟通无效果,可以多变通几种语言方法;
1.3 观察指标
(1)以护理前后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低,则证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2)以护理后患者BPRS(精神状态评定)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评分越低,证明患者精神状态越佳;
(3)以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比较作为观察指标。满意度情况调查,由医院自行制作调查问卷。将满意度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即: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患者数×100%;
1.4 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利用?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SAS、SDS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BPR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PRS评分为42.61±2.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63.66±6.23,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不满意0例、一般2例、满意13例、非常满意25例,总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中,不满意7例、一般7例、满意11例、非常满意15例,总满意度为65%。
3.讨论
精神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疾病,患者的动作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均可能出现异常变现,所以在治疗的切入点主要在于其心理。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必不可少,通过鼓励、安慰等良好语言的沟通可以对患者起到暗示性作用,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科学的心理护理,可以促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SAS、SDS、BPRS评分,以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精神疾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与意志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一类疾病[1]。目前,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但是这类患者的病情不稳定,复发率极高。由此可见,精神病的防治单纯依赖药物治疗是片面的。本文研究了家庭治疗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以指导家庭治疗干预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精神病患者5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2],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实验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24-55岁,平均(42.1±4.6)岁,病程3个月到2年。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5-54岁,平均(43.2±4.8)岁,病程4个月到2.5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首先一定要坚持长期服药,到目前为止,治疗精神病的主要手段仍然依赖于药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精神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式家庭治疗。首先院方对实验组患者家属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向家属传授精神病的基本知识,向家属宣传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控制精神病,从而使家属能够在家庭治疗师的指导下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属给患者营造宽松、自由、清洁、舒适的环境;为患者提供可口的饭菜;善于倾听、疏导和保证、支持等心理治疗原则,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对谈话的内容表示很感兴趣;要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情感,让患者对交谈有思想准备,不感到突然和勉强。家属还应该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树立患者康复的信心,坚定其治疗和康复的决心。
1.3评价指标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评分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方法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3讨论
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表现为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异常或偏离[3]。因此,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进行专业的家庭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复发。有研究表明,对精神病患者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缓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痊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激发患者恢复工作和重返社会的潜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延缓精神衰退[4]。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期望和沟通方式是所有对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家人对患者的关怀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试验组的患者家属和患者进行专业的家庭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家庭治疗对精神病患者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符爱琴.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及药物依从性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7(07):17-18.
尊重病人的人格,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维护病人生命和健康的权利。第二层:尊重别人的意志和选择。第三层:尊重病人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和实现。临床护理工作中,尊重精神病人人格,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冷落、鄙视和训斥病人
受疾病影响,精神病人的情感、思维、意志行为往往脱离现实,变得古怪、荒谬、不可思议。这时侯病人很难与外界进行有效的心灵交流,其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与关心,工作中切忌用冷淡、鄙视、训斥的态度对待病人。
2.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满足其正当要求
精神病人的言语有些属于病态思维导致的胡言乱语,也有些属于正常的生理或物质方面的需求,要正确区分。对于病人正当的需求,应尽力满足,让病人人格得到尊重,使其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康复。
3.对治疗过程中的资料保密
帮助病人重返社会,是对精神病人治疗的目的。随意公开病人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不仅违反了保守医密这一医德要求,也损害了病人的社会尊严,严重背离了使病人重返社会这一治疗目的。因此,护士应对病人个人情况保守秘密。
4.协助、监督病人的日常生活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在国外的临床医学实际应用时间较长,此种护理模式在国外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科学管理模式,但在我国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本文主要对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我院精神病科就诊的30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防治重性精神病的疗效进行探讨,现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2月我院精神病科收治的30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203例,女性患者98例,年龄为17~68岁,平均年龄为39.5岁,文化程为文盲的共61例、小学学历的为59例、初中学历的有42例、高中学历的有62例、中专学历的有50例、大学学历的有30例。其中有63名精神障碍属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共有71例、情感双相障碍共有53例,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分别有34例、37例、32例。精神病患者病程为1~29年,关锁时间为5个月~21年。
1.2方法 对该30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和治疗,主要内容为通过培训精神疾病防治医护及工作人员来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医院监护、家庭护理进行强化,通过对比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前后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探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方案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有效影响。
1.3评价指标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前后的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对患者的肇事肇祸率、家庭参与情况、病情好转、监护、服药依从性等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学处理,并进行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相比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之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病情好转率、家庭参与率、监护率、服药依从性等均得到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护护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做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进行标准化;对每一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备案管理制度进行强化;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情况进行综合管理;不仅要向患者陪护人员讲解康复护理方法,而且要强化者本身的生活质量的指导和培训;做好精神病患者的个人档案和具体病案的管理工作[1]。第二方面是对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的实施,组织院方人员到街道居委会进行精神病相关知识的宣讲,将此类知识进行普及,在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重性精神病的预防。对每一名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处理,对他们建立详细的个人的档案,通过对电子技术表卡的应用,来进行患者日常的随访登记,并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精神病患者监管性数据库的简历与维护。医护人员每隔1~2d到社区康复站筛选登记的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并对所选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积极做好康复指导;最后一方面是家庭护理,家庭护理主要包含患者的服药护理和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信心的建立[2]。对于患者的服药护理,需要长期持续的掌握患者的身体情况,并对患者的病情状态和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而达到及时与患者的治疗医生保持联系的目的;对于患者治疗信心的建立,家人应该从实际行动中体现出对他的关心和在意,必须进行鼓励,这对重新建立其自信心具有关键性作用,还可以通过和患者共同制定日程表来建立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精神疾病具有长期、慢性的特点,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患者的家属适应角色,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3]。
本次研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相比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之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病情好转率、家庭参与率、监护率、服药依从性等均得到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防治,具有有效的防治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对于临床重性精神病患者来讲,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持续服药,病情急性期或严重期的患者住院接进行系统治疗。由于此种疾病会造成患者及患者家庭较重的负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难以承担持续的临床住院有效治疗,药物使用出现显著的间断性和非完整性,这就破坏了系统治疗的规律和体系,不仅会造成病情会反复发作的情况,而且很可能出现表现无常,甚至会出现伤人、杀人等不良肇事后果。随着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的发展,不仅及时建立了针对重性精神病患者额突发性事件的管理体系,而且可以通过系统全面的筛查,将出现不良事件可能性较大的患者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实施科学指导和宣教,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且对于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可为其争取免费的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均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