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2: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乡规划实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以“中心大街、府后街、府前路、府西路、府东路、鑫元路、宁曲路、万乡公路、黄吴路”为发展主框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同时,搞好整体和重要节点景观风貌设计,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一)十二五前期,完善驻地周围的路网建设,完成驻地中心大街和府前路的改造工作,做好沿宁曲路两旁的绿化、美化工作,让驻地及周边每条路都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
(二)依据《乡总体规划》,消除驻地建设空白点,用发展使驻地框架逐渐血肉丰满起来。
(三)加强教育、交通、卫生、体育、商贸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四)以驻地中心大街和府前路为轴线,规划建设几个居住小区,实施驻地旧村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驻地居住楼房化,让驻地所有的村民变成居民。
(五)积极争取黄吴路改造及通往已规划社区的部分道路建设。
二、强化规范管理,切实改变城乡环境面貌
建立专业执法队伍,切实加强对城镇的管理,实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有序化“六化”目标。
(一)完善制度管理,加大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力度。
(二)加强环境治理,以卫生整洁、文明、有序为核心,建立长效机制,抓好驻地管理,提高驻地整体管理水平。
2、合理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一定的比例。
3、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高效、务实。
4、城镇空间布局合理。
5、保持独特的城镇生活环境。
6、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
二、城镇用地规划镇区近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134.85㎡/人,规模为148.76ha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为119.76ha;远期建设用地指标取119.94㎡/人,规模为200.00ha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为245.88ha。
三、镇区用地布局
1、城镇发展方向
主要向东发展,次要向北,谨慎向南发展,控制向西发展。
2、规划区范围
镇区规划用地东至红枫路,西至合欢路,南至临河路,北至青枫路,面积552公顷。
3、规划结构和形态
3.1、结构
规划结合现状道路情况,考虑操作的方便性,及建筑物的朝向问题,基本采用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最终整个镇区形成以“一心、两区、多组团”的规划格局结构。一心——镇区新的商业教育服务核心;两区——镇区工业生产区、镇区生活服务区。多组团——镇区生活区形成的多个居住组团。
3.2、形态
由于镇区主要向东发展,次要向北,谨慎向南发展,控制向西发展,为此镇区最终形成以原建成区为基础的逐渐形成集中团块状用地格局。
4、各类用地布局
4.1、工业用地
镇区工业为民营产业区。本区对镇域范围内部的传统工作业的整合重组,原则上要求无污染的绿色企业进驻。规划在镇区东北侧集中布置,建设用地面积49.70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6.55%。
4.2、仓储用地
规划集中布置了两处处仓储用地,位于镇区繁荣路和河滨路交叉口东南侧。另一处布置在产业区内,服务于工业。仓储用地总占地面积为6.30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07%。主要用于粮食收储及物流存储。
4.3、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面积为92.92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37.79%。
——镇区居住建设用地集中布置,由繁荣路及历大路的划分为四个组团。
——现状居住地主要进行调整,改造居住条件,调整人口密度,增加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居住用地按规范要求,合理安排住宅,公建道路及绿化用地,加强居住环境建设,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形成居住中心。
4.4、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建设用地依需设置,规划总用地总面积为32.13ha,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3.06%。
(1)行政办公用地:将原镇政府扩大至龙槐路和繁荣路交叉口处。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完善,其它行政办公机构用地尽可能在其周围集中设施。
(2)商业金融用地:完善原有的镇区商业金融区,规划腾飞路和盐化大道作为商业发展轴线。
(3)教育机构用地:现状城西中学和城西小学原址扩建,同时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远期在北部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更好地服务于居住区居民。
(4)文体科研用地:规划在新镇政府北侧结合水体绿化景观布置科研、文化、体育用地。
(5)医疗卫生用地:现状的老医院原址扩建,并且为远期预留发展用地。
(6)集贸市场用地:为强化本镇的商业服务功能以及良好的区域位置条件,规划在东北部居住区处建设综合交易市场。
四城镇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过境公路:青班路,历路,均为二级公路。
——汽车站:在镇区西部设置汽车站。
——加油站:镇区共设置一个加油站。
2、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结合现状路网情况,规划采用方格网式的道路系统,路网间距基本上为200—300m。道路等级主要采用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体系。
——主干道:红线宽度24-36米。规划将青枫路、红枫路作为主要干道。
——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8-24米。
——支路:其他道路为支路,红线宽度14、16米。
——停车场和其它交通服务设施:停车场设置两个,一个在历大路西侧、公园路南侧,另一个考虑在民营产业园区设置停车场,镇区新建项目应按有关规范的留足停车泊位,居住区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家用小汽车的停车问题。镇 区西侧设置汽车客运站一处。
——城镇广场:在镇政府南侧设置一个广场,平时供居游憩,特殊时可做集会之用。
五、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1、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1.1、城镇公园
规划在镇区设置城西水上公园以满足城镇居民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并为镇区居住环境的提升打下基础。
1.2、城镇小游园
规划中以保护和利用自然河塘为原则,结合居民的行为特征,规划结合河道设置绿地景观小游园作为镇区景观点供居民休憩、谈心、游玩等。
1.3、线性绿地
本次规划以整合镇区内部水系建设绿地为主、重点绿化道路为辅防护隔离带作为补充,形成线性网络。
——滨河绿地:在镇区北部、中部和东部通过整理形成的水系,在其两侧设宽不一的滨河绿带,以环境绿化为主,建军设对应突妯其休闲、娱乐功能。
——重点绿化道路:路和和左路规划为重点绿化道路,保证应有的道路绿化的同时,两侧还各增设4-15米的绿带,以丰富城镇景观。
——防护绿带:规划在汗水处理厂北侧和镇变电站西侧设置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地,以尽量减少其对居民的干扰,现时为防护设施的扩建留有余地。
1.4、小块绿地
居住区的组团绿地,城镇内部的小块绿地,公建前的装饰性绿地等,在建设时,要按规范配置。
1.5、经济果林
在镇区周围结合地形、水塘种植果林,既有利于小环境气候的改善,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城镇景观风貌规划
2.1、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身条件,塑造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城镇风貌。同时强化生态景观特色的营造。
2.2、规划重点
a、主要水体景观轴线:对现状水体进行科学整治,在最大限度减少土方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个水体景观公园即“水上公园”。沿线建造造型优美的建筑物,以形成活泼有序、统一、和谐的水体景观画面‘
b、次要水体景观轴线:在现状水系的基础上加以整治疏通,设置两岸绿地小品形成次要水体景观轴。
c、道路景观轴线;以河滨路、柳林路为主要道路景观轴,在美化街道的同时对各个景观点以及各条水体刘观进行串联。
d、公园建设;公园是绿地景观系统中所占面积最大的景观中心,其建设效果直接影响整体绿化风貌,规划提出应挖掘景观资源、突出城西特色。
e、环境细部处理:规划要求在注重大环境塑造的同时,应注意各类小品、铺装、标志牌等细部设计,以真正达到环境点缀目的。
3、整体设计导则
3.1规划原则
1)以镇总体规划为指导,在城镇功能分区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城(来源:文秘站 )镇的特色条件,加以充实、突出、提高,以创造新的城镇风貌。
充分利用城镇的经典门户区、控制点,重点规划,精心组织,使城镇景观富有生机。
根据城镇规划结构和自然环境,创造丰富有序的城镇生态景观。
3.2规划重点
重点研究在城镇总体规划前提下的城镇形态结构、城镇景观体系、开敞空间和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确定城镇特色形象塑造的标志、标识性景观区域及其景观节点,构筑城镇景观整体框架。
3.3规划措施
1)城镇形象整体景观框架构筑
城镇形态空间结构:“结合现状、中心发作、绿带环镇”的整体城镇空间形态。
2)城镇景区的划分
规划将镇区划分为以下景区:
——自然环境保护景观区:主要是中部水系周边区域。要求保护水体的自然形态,加强绿化,严禁污染;适当修筑人工景点作为镇区核心景观;
——近郊田园景观区:主要是城镇近郊观赏性农田、果林、苗圃、鱼塘等,突出田园风光特征,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中心政务文化区:主要是新镇政府及附近的城镇中心区,强化建筑的风格、个性,反映现代化城镇的风貌;
——城镇门户景观区:主要是城镇对外出入口地区,其建筑、小品、环境等主要突出强调城镇门户的景观特征;
——城镇环境:强调城镇水体的保护与利用,重视绿化的质量和覆盖效果,提高景点与景区的观赏价值和品位。
——建筑物
a、建筑高度:新老镇区均为4-6层,城镇中心和地段中心可适当布置高层建筑;
b、建筑风格:以现代感为主,以有特色和个性为宗旨,建筑色彩宜淡雅、明快,并形成和体现地方特色。
六、城镇建设规划
1、规划原则
1.1、建设实施总体规划的关键步骤,注意与总体布局的协调统一。
1.2、依托现有镇区,逐步发展,充分利用原有各项设施,避免分散建设提高资金利用率。
1.3、成片集中开发为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1.4、在进行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进行原有镇区控制、改造和建设。
2、建设规模
镇区人口将发展为1.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48.76公顷,人均用地为134.85㎡/人。
3、用地发展方向
依托现有镇区,沿繁荣路、历大向北、向东发展。
4、近期建设主要项目
4、1道路建设:拓宽历大路、打通马朱孟大街海棠路、合欢路、富康路、临河路以及城西公园区域一些道路、停车场等一期工程。
4、2完成镇政府周围环境的整治。
4.3、完成河滨绿苑的一期工程。
负责市城乡规划工作。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市城乡规划局是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市民对城乡规划的重视水平越来越高,对城乡规划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满足市民对城乡规划信息的需求、保证市民的知情权,局今年切实加大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力度。年我局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31条,业务工作418条,占公开总量的79%
(一)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
1网站信息公开情况。依照政府信息网上公开要求。切实做好了市规划局网站与市人民政府网、日报两个门户网站相关内容的同步实时更新,及时通过两个门户网站做好了公告和相关文件的网上,着重加强了规划公示、规划项目申请等信息的公开公布,加大了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年度网站年度访问量达到130万人次,总访问量375万人次。
2其它方式的信息公开情况。局规划信息公开工作除了采取网站公开的形式外。全方位开展规划信息公开工作。为全面了解并及时、准确解答市民及相关单位最关心的城乡规划问题,今年我局通过湖北日报、行风政风热线”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栏目,为广大市民详细讲解涉及我市规划建设的相关规划计划和主要任务,并由局属各单位主要领导和骨干通过媒体与市民互动交流,现场解答市民咨询的问题;为方便办事单位料理业务,提高工作效率,行政审批大厅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审批流程、办事指南等信息;严格依照规划公示制度,经规划局审核批准按规定需予以公开的规划条件、设计方案,全部在项目现场进行规划公示;严格网上制度,通过市长信箱转给我局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
(二)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由城乡规划局审核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设计方案规划;申请建设项目127项,局年公开的规划信息的内容主要是年度国家和相关部委的各项政策法规共计17条;规划公示134项。主要内容是城乡规划局受理的规划建设项目的公示情况,包括申报建设单位、申报内容、项目位置、建筑面积等详细情况,以上信息在规划在线网站上均予以公布;市长信箱回复70件。
二、依申请公开规划信息的情况
满足建设单位及广大市民对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的查询需求,为切实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依照《条例》要求,局在做好失密工作的同时,认真料理申请公开规划信息。年我局共受理申请公开规划信息121件,均为申请公开相关规划档案,调阅案卷53卷次。其中,接待局各科室及局属单位申请公开档案资料132人次,调阅案卷35卷次;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资料查询76人次,调阅案卷19卷次。
三、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调阅案卷56卷次,局今年共受理申请公开规划信息121件。全部免费公开。
四、因规划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处置好群众投诉问题,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行政机关依法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层级监督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平台。年,局未受理因规划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
五、答复规划信息公开咨询的情况
提高效能,为切实转变作风。局始终把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的答复工作作为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年我局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咨询5318人次,其中现场咨询7676人次,电话咨询2176人次,网上咨询206人次,答复率100%通过热心的服务和详尽的答复,化解了咨询者对城乡规划相关问题的疑惑,为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存在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随着城市规划管理进步,要求规划管理工作者:既要对项目方案进行快速审核,又要便于对同一工程的不同方案进行归档整理,而且要便于不同级别的人员进行查阅。
工程规划管理,是一项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在审图过程中会出现多次修改,每次修改完成后,建筑尺寸审核、日照分析、剖面分析、编写分析报告、提交给不同级别人员进行审阅等等工作步骤必须重新完成一遍,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工作量。
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得到了极大应用,与人工相比,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速度快、准确度高、数据不会被“忘记”,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应用到工程规划日照分析及指标审核工作当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优势,将极大提高审查工作的效率,有效解决数据归档、剖面分析、数据与审阅等效率低下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开始研建一套适合于规划方案审查工作流程的数据定义、剖面图绘制、数据与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
2 系统实现
2.1 系统设计目标,系统架构设计
因应工作的实际需要,就日照分析前、中、后各个阶段的数据,研建一个以这些数据为核心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其目标是开发一个以客户机/服务器(C/S)架构为基础的,集数据入库、数据修改、属性查询、面积统计、剖面图绘制、数据修改、数据查阅、用户管理、数据,并在系统中能够将基础地形图、日照分析结果、剖面图进行套合,并将基础地形图、日照分析图、剖面图、日照分析文档报告等进行统一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从工作的工作流程来看,不同的数据访问者都有可能对基础地形图、日照分析图、剖面图、分析报告等进行访问,因而系统的数据处于一个集中管理的状态,也就是说,系统数据应集中放在服务器中,而客户端通过网络进行数据操作。而这些地形图、剖面图、报告等均属于保密资料,不宜在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网络上传播,只宜在单位内部局域网内传播。
2.2 数据组织方式
数据组织可以按照文件目录的方式进行组织,也可以按照数据库的方式进行组织。由于数据库在数据索引、查找、更新等方面的有着很高的效率和良好的便捷性,因此,将每个日照分析要素、文档、报告等存储到数据库中,并通过ID编码进行数据的一一映射或一对多映射,进而进行数据的检索和查找,是一个可行的数据组织方案。
2.3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在本次开发中,采用了如下技术路线:
2.4 系统开发技术方法
在我国,规划方案审查绝大部分以Autodesk公司的AutoCAD软件绘制而成,其数据格式以DWG为主,因此,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采用了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的方式进行开发,以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系统应用的广泛性。
在开发技术上,主要以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平台,以AutoCAD 2010为图形平台,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为开发语言进行研发。其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 或Windows 7。
为了使AutoCAD和本软件能够很好的融合,系统将AutoCAD内嵌其中,但是AutoCAD自带的各种功能和命令均以原样进行执行,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其相关的权利归Autodesk公司所有。
由于AutoCAD的图元不允许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无法实现图形-属性一体化存储于数据库中,因此,系统为每一个要素、文档、以及各种报告创建了一个全球唯一标识ID(GUID),并在AutoCAD图元的扩展属性和数据库记录中存储了这些GUID,这样,通过这个GUID,日照分析图元要素便可与数据库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对于各类文档,系统将其读取为二进制字符数组,直接存储在数据库中。
在开发过程中,混合采用可ActiveX方式和两种开发方式,充分利用了这两种开发方式各自的优势,即保证了代码的运行效率,又保证了开发的进度,使得本次开发取得了成功。
2.5 系统权限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系统权限分为了三类:系统管理员、数据维护员、数据浏览员。在这三类权限中,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最高,能够使用系统的所有功能,并给其它类别的使用人员分配用户名和初始密码;数据维护员拥有除用户管理外的所有功能;数据浏览员仅能对已经的成果数据进行查阅。
系统将根据登录用户的权限进行功能调整,不同类别的用户所看到的软件界面有所不同,即不同权限的用户仅能看到该权限对应的功能菜单。
2.6 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功能模块分为AutoCAD软件管理模块、日照分析数据管理模块、成果数据与审阅模块。系统的总功能模块如下图:
2.8 系统登录与用户管理模块
系统登录主要实现用户的登录,并核对用户名和密码、查询出该用户的权限,并根据权限配置系统的功能项。
用户管理主要实现了用户的创建、删除、用户密码的修改。其中,用户的创建与删除仅有系统管理员才有权使用;用户密码的修改,所有权限的使用人员均可以修改,但是只能修改当前登录用户的密码。
2.9AutoCAD软件管理模块
AutoCAD软件管理模块中包含的功能如下:
该模块中只要实现了AutoCAD软件的加载、文档打开与关闭、工作文档列表及指定当前活动文档。为了合理利用屏幕资源,系统对AutoCAD的菜单栏、工具栏、命令行的可见性提供了便捷的控制方式。
2.10 日照分析数据管理
日照分析数据管理模块提供了系统的核心功能,实现了各类日照分析要素的入库功能;方案(即随着规划方案审查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设计方案)新建与指定;各类图件、文档、报告的入库;建筑剖面节点与剖面图的创建与生成;要素属性的添加与修改;数据查询、浏览,入库文档的打开、修改、删除;以及面积的统计功能。
2.11成果数据与查阅
该模块提供了数据查阅相应的功能,实现了对数据以目录的方式进行管理,并提供了工程过滤功能,使用户可以指定工程名称,便于查阅人员进行查阅;同时实现了对目录和数据进行修改维护功能。
3 建筑剖面图自动绘制的研究
通过绘制规划与现状建筑物剖面图,能够直观看到建筑物与之间水平、垂直的位置关系,帮助审查人员进行深入分析。然而,手工绘制剖面图过程复杂、数据繁多,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次研究,重点研究了建筑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在综合分析了基础地形图、建筑施工图、建筑物剖面图的基础上,归纳了建筑剖面图所涉及到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属性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法。
建筑剖面图的绘制主要涉及以下几种要素:总用地界线、建设用地界线、建筑退让线、道路中线、独立建筑、地下建筑、裙房、塔楼、建筑突出物、女儿墙等十类要素。其中,总用地界线、建设用地界线、建筑退让线、道路中线可从报建方案中获取,是相互独立的数据,不存在依赖关系,其高程可根据基础地形图的高程点进行拟合计算得出。独立建筑、地下建筑、裙房、塔楼、建筑突出物、女儿墙在垂直空间位置上存在上下依赖关系,通过研究归纳、抽象出了这些要素的上下依赖关系,具体如下:
第一种上下依赖关系:其中建筑突出物可有可无
第二种建筑物上下依赖关系:其中建筑突出物、地下建筑可有可无,其中女儿墙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其规律是如果上层建筑在本层建筑的边上,则不存在女儿墙。
3.1 剖面图自动绘制的实现
剖面图绘制,关键的是要计算得到各个剖面节点的坐标及高程,而后再把这些点投影到过剖面线且与地面垂直的平面上即可。各个剖面节点的坐标值可以从基础地形图数据或建设施工图中获取,高程及其它属性值可从高程点及建筑物要素表中进行综合、计算得到,计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建筑物之间的上下依赖关系,以及女儿墙是否存在。
在得到这些剖面节点后,调用AutoCAD 中相应绘制POLYLINE、TEXT的图元的方法,即可绘制出剖面图。
4 数据组织及数据浏览方式的实现
通过对规划方案审查数据之间关系进行研究,衍生出了数据库中数据组织方式,以及数据浏览视图中,良好的数据视图的组织方式。由于各规划方案审查数据之间存在一一映射或一对多映射关系,在浏览数据时,可以利用这些关系进行视图的组织。如下图,点击某个总用地界线,则该用地界线所代表的建设工程的所有数据就会在其他表格中全部显示出来;点击该工程中的某个方案,则该方案中的分析范围、日照等时线、分析图件、文档与报表等都显示在了相应表格中。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地方特色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占全省GDP的5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40万人。到2015年,实现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村(居)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城市社区用房满足工作服务要求,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达到15000个以上。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率先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机制;2、基本形成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3、基本形成繁荣活跃的文化发展机制;4、基本形成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5、基本形成依法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文 化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5%以上。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化服务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20%,2015年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一半以上。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微型中央商务区的概念
1.1中央商务区(CBD)的概念
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是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 CBD是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是指城市中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1.2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的概念及意义
微型中央商务区(Minityp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MCBD),是指以地产项目为基础,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也称为微型CBD。
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在城市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人口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集聚模式会由单一中央商务区(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逐步演变,拓展成若干个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
2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的特征
中央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微型中央商务区作为CBD的分化和拓展,与CBD一样,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MCBD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MCBD所提供的所有的货物及各种服务具有最高水准,是各类精华最集中的所在,在MCBD所从事的交易和交流都是最高档次的,所以MCBD往往是城市中最繁华的;
第二,MCBD具有最高的可达性和拥挤程度。由于其突出的商务功能,要求与区域交通枢纽(车站、机场等)保持方便的联系,便于商务出行,给予办事者单位时间内最高的办事通达机会,所以MCBD往往是城市中最堵的;
第三,MCBD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他的24小时人口拥有量最高,但其24小时人口变化的对比值也高,白天人海茫茫,夜晚空空荡荡;
第四,MCBD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因为是黄金地段,它的楼价在这个城市内部或者一个区域内应该是最高的。
第五,MCBD一定具有高度密集的建筑。商务中心区往往是高楼林立,例如纽约曼哈顿、香港中环、深圳福田,都体现了高密度建筑量的特征,一般建筑量都是上千万平方米。
第六,MCBD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MCBD所提供的服务,涵盖经济的、行政的、管理的、娱乐和文化的等各个方面。
第七,MCBD以第三产业为主。这是其核心的特征。MCBD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而且不是传统的第三产业,应该是那些代表了当今时代最先进、最发达的第三产业。比如金融、保险、信托、证券、中介、会计等等。
3城市规划中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影响探讨
3.1探讨城市规划中微型中央商务区交通影响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为了增加自身在全球或者区域经济圈内的竞争力,开始全面规划和建设微型CBD。与此同时,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交通拥堵让生活在大城市的居民深受其害,另一方面,更多的居民热衷于谈论小汽车家庭化。如此的矛盾使得城市CBD的交通更加拥挤不堪。良好的交通方式构成使得城市在和谐、通畅的环境中发展,这点对于城市CBD来说更为重要。 所以,探讨城市规划中微型中央商务区交通影响,分析其问题所在以及提出改善措施十分重要。
3.2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特征
3.2.1交通集散强度高
依据国际CBD的成功经验,其内部比列应该是40~60的写字楼,20%的商业设施,20%的商住公寓和配套服务设施,以商务办公为主,职住显著不平衡。钟摆式的人流移动,导致其周边道路在高峰时段呈现潮汐现象的特点。
3.2.2高峰持续时间长
由于该区域聚集程度较高,除办公活动外,还有大量的高档零售业、服务业等。高级宾馆、商务会所、休闲娱乐有效的结合,使其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峰期。特别是下班时段,各场所交通流达到最高程度,交通高峰过后,商业高峰继之而来,出现持续不断的交通压力。
3.2.3交通目的多样性
国内外实践表明,MCBD不仅仅应该是城市金融、贸易、信息、传媒等中心业务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同时也有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参观等功能。用地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出行目的的多样性,不同目的的出行者对交通有不同的需求。例如,通勤目的者对交通所用的时间有相当的要求,而以旅游购物等为目的而出行的人群则对交通及环境的舒适度有很大的期望。
3.2.4内部慢行交通需求大
微型中央商务区常常是大型交通换乘枢纽设施所在地,各种交通设施的换乘带来了很大的步行需求。此外,该处地带繁华、商业繁荣以及大量的娱乐休闲设施吸引了大量的行人交通。基于这两个因素的考虑,往往在微型中央商务区汇集了大量慢行交通。
3.2.5 停车需求大
MCBD强大的商务功能、大量的交通需求以及繁华的商业程度,决定了其较大的公务、商务出行的比重,又因其寸土寸金、地段拥挤的状况,所以需要配置大量较高标准的停车泊位。
3.3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停车系统规划。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微型中央商务区,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微型中央商务区内部用地规划应整合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规划;应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以满足不同距离、不同目的的出行需求;应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应将长久以来的“车本位”思想转化为“人本位”思想,实现慢行保障的道路规划系统。此外,还要加强微型中央服务区的交通管理,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优化道路管理设备及系统,并建立广泛的公共参与机制,动员公众采用清洁能源,使用无污染的绿色交通方式出行等等。
4结语
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但实际上中国城市用地辐射力十分不足,专家预测,未来中国要在不到8%的土地面积上创造出全国70%以上的GDP,才能整体上把中国从生态危机中解放出来。如何规划有限的城市用地已经成为了业内共同探讨的话题, 微型中央商务区也因此应运而生,并在城市发展及经济建设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型中央商务区的建立及运行需要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系统来支撑。因而,探讨城市规划中微型商务区的交通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划建议和改善措施也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169-01
1.引言
《物权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这一规定与城乡规划密切相关,同时城乡规划部门既是建造建筑物的许可机关,也是违法建筑的查处机关,因此,在城乡规划管理中正确理解与适用非常重要。
2.《物权法》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2.1 《物权法》若干内容与城乡规划相关,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城乡规划权属于行政权,它主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据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调整社会关系,实现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作为私法的《物权法》一般不会直接成为其执法依据,但这并不是说《城乡规划法》与《物权法》没有关系。《物权法》第八十九条适用对象主要市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样与城市规划及规划设计、管理单位相关,物权法若干内容与城乡规划相关,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2.2 《物权法》的实施对城乡规划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
《物权法》的出台实施,首先将进一步促使城乡规划部门树立“尊权”意识,自觉尊重物权;其次将进一步促使城乡规划部门强化“护权”举措,在执法中更全面的保护物权,特别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目的,主动、彻底地对侵犯物权的各类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理;再次,将进一步促使城乡规划部门摈弃“侵权”行为,在法制的框架下行使各项职权。
3、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正确适用《物权法》,必须着力规范编制调整行为
3.1 《物权法》第八十九条对工程建设标准的强调,与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对规划编制的要求不谋而合
《物权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城乡规划部门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四条第四款规定,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标准。上述内容均与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有直接关系。
3.2 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恪守保护相邻权职责
《物权法》第八十九条从法律上确立了通风、采光、日照等相邻权的地位。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深化物权意识,本着对国家、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在资质许可范围内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工作,要充分研究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用地布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和日照等权利从源头上给于充分考虑和具体落实;要高度关注城乡弱势群体的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4、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中正确适用《物权法》,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4.1 工程建设标准为解决物权纠纷提供了技术依据
法律通常至确定一般原则,很少涉及具体标准、条件,立法机关往往把具体标准的制定权及判断适用权赋予行政机关。[1]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并颁布了强制性条文,逐步完善了标准体系。它们以技术规范的形式对开发建设行为提出了规制,并由城乡规划等部门通过行政审批予以贯彻。它们虽属标准范畴,却又不失为重要的民事法律规范。
4.2 在建设规划许可中正确适用工程建设标准,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4.2.1 通风、采光和日照的关系
通风、采光和日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只要满足日照要求,其它要求基本都能达到。因此,住宅建筑间距仍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和避免视线干扰与空间环境等要求为原则。”这就是技术规范一般只规定日照间距而不就通风、采光间距做专门规定的原因。
4.2.2 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的关系
正确理解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二者关系,必须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日照标准是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对此,地方立法无权“打折”;第二,日照间距是执行日照标准的具体方法,是经过换算得出的结论,通常情况下,只要符合间距规定,就能M足日照标准;第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既应符合日照标准,也应执行当地规划部门制定的建筑间距规定。
4.2.3 侵权与容忍的关系
合法建筑亦有侵权的可能,行政许可绝非免除加害人民事责任的凭据。相邻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新建建筑降低了原建筑的日照时间,只要符合最低标准及最小间距规定,原则上不构成侵权。现状建筑日照本身不达标,相邻区域改造不应使其现有标准有所降低。
4.2.4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建设规划许可是依据城乡规划法作出的,有关相邻权纠纷的民事诉讼不宜对该诉争建筑物是否符合工程规划标准进行实质性审查。[2]对于经过合法审批影响相邻权的建筑,宜提起行政诉讼。若提起民事诉讼加害方往往以其建设行为已经取得行政许可提出抗辩,举证相邻权受到影响的责任就由加害方承担。而且在此情况下即便发现行政行为违法,也难以处理,否则极易突破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干预限度。而若提起行政诉讼,则举证该审批行为合法的责任由规划部门承担。反之,对于未经合法审批的建筑,可由当事人选择提起民事诉讼或要求行政处罚,二者并不矛盾,而后者余地更宽,因为即便不影响相邻权,但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城乡规划影响的,依然应当予以拆除。
5、在查处违法建筑中正确适用《物权法》必须准确把握相关裁量尺度
5.1 是否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决定违法建筑的处理结果
《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关于违法建筑的法律责任包含3各层次: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除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显然,对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认定,将决定其最终处理。
5.2 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是衡量违法建筑可否采取改正措施的重要尺度
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是衡量违法建筑可否采取改正措施的重要依据,但非唯一依据。因此,城乡规划许可的依据包括城乡规划依据、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据以及技术规范依据等。上述依据同时也是查处未经许可的违法建筑的依据。
5.3 对违法建筑的查处没有体现对环境权的保护
对于擅自增加容积率等违法行为,除了采取加倍征收地价、追缴相关规费等措施以及依法予以处罚外,还应当究其违法程度责令违法者对于物业范围内的其他业主给予相应赔偿。因此,超容积率现象隐含的重要后果,就是侵权了物业范围内的其他业主的环境权。相关部门对此采取罚款、追缴规费、加倍征收出让金等措施,都是基于公权力目的作出,从某种程度上说挽回或部分挽回了国家损失。
6、结语
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物权法》若干内容与城乡规划相关,事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规划工作人员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正确适用《物权法》的规定,推进依法行政。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1-0049-03
在现行行政体制下,乡镇处于国家政权结构中最低一层,各种矛盾和问题辐辏聚集。乡镇公务员则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线传递者和执行者,是改革的排头兵和冲锋队。这支队伍处在干部体系末端,队伍数量庞大、工作事务繁杂、接触群众最为广泛,如何尽快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群众满意度高的乡镇公务员队伍已成为推进“四个全面”在乡镇基层落实的必然要求。本文的“新乡镇公务员”特指2005年以来通过考录和部队转业到乡镇工作的公务员,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长为当前乡镇工作的有生力量和未来基层政权建设的主力军,其中一部分业已走上基层领导岗位。本文拟对温岭市最近10年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人员的成长轨迹进行综合分析,探寻规律,剖解难题,构建起符合当前形势的“新乡镇公务员”成长路径。
(一)乡镇公务员编制总数及来源。温岭市下辖5个街道、11个镇,公务员编制1160人,现有1078人。2005年以来,该市共考录、安置干部465人,其中考录404人,占比87%。安置干部61人,占比13%。
(二)乡镇公务员流动情况。温岭市乡镇公务员流动主要分为调入台州市级及以上单位、温岭市级机关选调、乡镇之间调动三类,三类流动一般要求乡镇公务员在原单位工作满三年(包含试用期)。从2014年开始,依据中办《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乡镇干部在乡镇工作满5年后方可参加上级选调考试,这等于从政策层面延长了2011年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人员参加上级选调的时间。自2005年以来,这批乡镇公务员共流动85人,其中调入台州市级17人,调入温岭市级机关57人,乡镇之间调动11人。
(三)2005年进入乡镇工作且留在乡镇的公务员情况。2005年以来,仍有436名公务员留在乡镇工作,占到近10年招收公务员总量的86.2%。分析其招录情况可以看出,2011年之前共招收了87人,这批人最早从2008年开始可以参加各类选调考试调离乡镇。2011年进入乡镇公务员的对象因政策上的5年服务年限限制,目前均需留在乡镇工作。
(四)乡镇公务员受培训教育情况。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管理的主体是各镇党委,市委组织部在全市层面的培训主要分为特定群体培训和普及性培训。特定群体培训包括公务员初任培训、中层干部培训、中青班等,各类特定群体培训每年至少安排一次,由市委组织部统一培训,时间从一周至三个月不等。普及性培训主要是对“新乡镇公务员”进行轮训,一般培训时间为一周。
(一)重视抓乡镇公务员的教育培养,提升乡镇公务员的素质。一是多层次抓培训。包括重视加强对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培训,对全市乡镇中层干部的培训。另外对于其他一些表现优秀的人员,如各级选调生,均不定期安排统一培训,加强各方面知识的提升,做到对新录用人员、中层干部及重点培养对象全覆盖。二是全面开展竞争上岗,以岗位锻炼干部。2011-2015年期间,各镇街道通过开展竞争上岗,共产生140多名中层干部,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三是实施乡镇干部到市直部门定期锻炼制度。时间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通过锻炼,既加强市直部门和乡镇的沟通,也锻炼了乡镇干部,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27―04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教育改革转型意识不断增强,成人教育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研究视角渐次多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同时,成人教育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成人教育发展目标不明确、价值取向功利、办学模式单一、教育体制封闭,所有这些,都对成人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十一五”期间成人教育课题立项研究的有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下一阶段成人教育立项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采集与分析构想
本文选取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期间威人教育类立项重点课题及成人教育专项课题进行量化研究,共涉及课题77项,其中成人教育类重点课题38项,成人教育专项课题39项。相关数据均来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选择了课题批准号、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课题类别、单位等五项基本信息。各样本总量如表1所示。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l3.0进行各项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77项课题数据作以下分析。
(一)课题数量
反映“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总数、成人教育类立项重点课题数、成人教育专项课题数及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总数等情况。
(二)课题所属单位
反映“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包括单位类别、单位所属区域(地区与省区)、单位排名等。
为数据统计方便,将单位类别划归为五大类:“211”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成人院校、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单位所在区域分为单位所在地区与单位所在省区两类。采用的地区划分法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将我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东部(11省市)、中部(8省)、西部(12省区市)的方式。考虑实际情况,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不在统计之列。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课题数量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总数为1759项,成人教育类38项,占2.16%;成人教育专项立项课题总数为39项。2006年到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总数为77项(详见表1)。
表1数据显示,无论是成人教育类立项重点课题数的比重还是成人教育专项课题数.都有一定的增长,前者由2006年的2.19%增加到2010年的2.88%,增幅为0.69%,其中2009年出现较大回落,由前一年的9项降至2项;后者由2007年的6项,增加到2010年的22项(其中2006年、2008年没有成人教育专项课题的立项)。两类立项课题立项数之和虽有所波折,但总体呈递增趋势,特别说明的是成人教育专项课题立项数对成人教育立项课题总数的贡献逐年增大。
(二)课题所属单位
1 单位类别
通过对77项立项课题所属单位的频数统计发现:在五大类别中,“211”重点大学中标19项,占24.7%;普通高校中标45项,占58.4%;独立设置的成人院校中标6项,占7.8%;职业院校中标3项,占3.9%;研究机构则中标4项,占5.2%。
数据显示,立项数目最多的单位为普通高校,将近六成的立项课题来自普通高校,其次为“211”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将近总课题数的1/4,两者之和所占的比例为总立项课题数的83.1%。成人院校、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立项总数一共才13项,立项数量和高校相比,差距极其明显。
2 单位所在区域
根据单位归属地区频数统计发现,在77项全国教育“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中,东部地区立项数除2009年较之前有所回落外,总体呈递增趋势;中部地区除2008年没有立项外,总体立项数也是呈递增趋势;相反,西部地区除2006年和2008年没有课题立项外,总体立项数目呈递减趋势。2006年至2010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立项课题总数形成了强烈反差,东部立项数目远远超过中、西部,且大于后两者立项数目之和。从每年各地区立项课题数也能有明显体现(详见表2)。
统计分析还显示,根据立项课题所属省区频-数高低排序,共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单位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课题立项,其余的如山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立项数。其中浙江省立项数目最多,其次为北京市12项,然后江苏省8项。立项最多的三个省级行政单位依次为浙江省、北京市、江苏省。与地区分布类似,省区分布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更为直观。除地区差异较大外,地区类差异也非常明显,同处于东部地区的浙江省和广东省,课题立项数就相差13项(详见表3)。
3 单位排名
另据统计分析显示,77项课题共有60家单位参与立项,课题的单位分布较分散。对所有参与立项单位进行频数统计发现,频数前11名的单位立项课题数为29项,超过总立项比例的1/3,为37.7%。立项数目比较多的院校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河南大学、西南大学,分别为5项、4项、3项、3项(详见表4)。浙江高校在成人教育研究立项方面,显示了较强的实力。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的现状
总体来看,近五年来除2008年较2007年成人教育立项研究有所回落外,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推进,成人教育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话题,立项研究逐年增多。
(一)立项课题总数虽有所增长,但成人教育地位并未得到重视
2006年至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总体上来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立项课题总数上从2006年的5项上升到2010年的35项,增长幅度为0.69%。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成人教育地位并未因此而得到更多的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数量的增加,并不是因重点立项课题的增加而增加,其主要增加的部分是成人教育专项立项课题,成人教育专项立项课题从2006年的5项增加到2010年的35项,而专项立项课题,是没有经费支持的,经费来源主要由各立项单位自筹;其次,与同期其他教育类型立项课题增加的情况相比,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增加的数量是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总立项课题增加的基础上得到增加的,其所占的比重并没有多大提高,如职业教育类立项课题同期从2006年的14项增加到2010年的70项,其增长幅度为3.36%,五
年间重点课题立项所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比重为7.73%,而成人教育重点课题立项比重只占2.16%。
(二)立项研究主体虽广泛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全国高等学校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所属单位广泛多样化,从“211”工程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院校、职业院校到专门的研究机构,都有立项研究的课题,基本涵盖了各级各类的教学科研单位,但所属的立项单位,却主要集中在我国高等学校。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立项45项,占立项总数的58.4%;“211”重点大学立项19项,占立项总数的24.7%,而两者之和高达64项,占立项总数的83.1%。相反,其他三类教学科研单位总立项才13项,占立项总数的16.9%,两者比较相差较大。我国目前承担成人教育办学的单位主要由高等学校组成,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一方面显示了其强大科研实力,另一方面更是其办学水平实力的体现。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后,成人院校、职业教育院校甚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也都积极参与到了成人教育的办学中,它们站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因此,不能不受当前研究实力和办学水平影响,而将更多的科研立项机会分给发展较为成熟的高等学校。
(三)立项课题布局虽多呈分散状,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分布比较分散,区域上东、中、西部地区都有相关立项的课题;所属省份涉及全国的17个省、市、自治区;在总共77项课题中,有60多家单位有立项课题。布局上来说虽呈分散状,但基于立项频数的考量,发现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具体表现为:第一,区域上,东部地区立项56项,占总立项课题的72.7%,比中、西部立项课题的总数还多35项,可见区域立项课题分布集中在东部。第二,立项课题的所属省份虽分布在全国的17个省、市、自治区,但主要集中在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东部经济发达身份,立项数分别为17项、12项、8项、6项、5项,5个省市总立项48项,占总立项数的62.3%。第三,立项课题所属的教学科研单位虽60多个,但从立项数排名前11位的情况来看,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占据6个席位,分别是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立项数分别为5项、4项、2项、2项、2项、2项,6所教学科研单位总立项17项,占总立项数的22.1%。
四、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一方面,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成人教育将获得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大众化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自身完善的需要,所有的这些,都将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立项研究将显得至关重要,结合“十一五”期间成人教育立项研究的现状特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一)加强立项研究,提升成人教育地位
成人教育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教育形态,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承载了不同历史阶段需要担当的任务。然而,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的发展随着高校扩招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出现了生源逐渐减少、办学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给成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难度。一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各种政策强调发展成人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有的省份地区还通过立法加强成人教育发展,如2005年,十届福建省人大常委在大陆地区率先制定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实现了福建省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组织社团,在法规、制度、组织上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同时,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办学机构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某些办学机构进行学分制的尝试,所有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增强成人教育的吸引力。但由于“重普高、轻成教”的传统观念已深入人心,要改变人们鄙薄成人教育的现状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大力宣传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作为指导实践开展与实践经验推广的成人教育研究因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独特的科研体系,从而增加了研究者们探讨的难度。但就目前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急需一大批高水平、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成人教育研究和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而应对挑战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成人教育研究对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行动中增加成人教育类全国性立项课题的比重,提高立项课题的级别,采取委托或招标形式号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科研机构参与成人教育研究,从而达到思想和行动上切切实实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地位和水平。
(二)注重机会公平,统筹成人教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这样的前提,注重教育科研机会公平也应成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人教育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也需要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并且其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上述分析显示,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严重倾向集中于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个别学校,虽然这和经济、政治、文化、科研能力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要更好地统筹成人教育发展,就应该注重机会公平,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得以更好地实现机会公平,统筹发展:一是应强调研究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通过“学术帮、学、带”等途径,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通过课题的共同申请、共同研究、合作出成果的形式,提高其他成人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二是审批部门可以考虑在不影响整体研究水平的情况下,基于“严进严出,区别对待”的原则,适度放宽对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研究单位的批准限度,只是在结题时做到严格把握就可以,以此激励更多的科研机构参与到成人教育的研究中,并由此通过大量的科研实践经历逐渐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三)关注区域弱势,实现成人教育均衡
成人教育课题的立项分布的广泛化,有利于实现区域成人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上述数据分析显示,“十一五”期间,成人教育课题的立项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承认一定经济实力的支撑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但忽视弱势地区成人教育的立项研究,由此导致的恶性循环,将更加助长区域成人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基于这样的前提,就必须关注我国各地的区域弱势,加强该地区的立项研究,最终实现成人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当然实现成人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并非追求区域成人教育质与量的绝对平等,而是要实现成人教育的总体进步,使其能惠及更多的社会公民,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应加强东、中、西部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对现有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和布局进行微调与完善,进一步加大中、西部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修好内功,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立项研究机会;其次,可以在立项经费资助上尝试区别对待,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立项课题,可以适当降低资助额度,而在中、西部非经济发达地区,则可以在立项资助上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额度,解决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条 凡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在城市街巷、道路、城市广场、公共绿地以及在风景游览区、文物保护区等重要地区进行建设的各类违法房屋;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公用设施、市政管线、文物古迹、传统文化街区、公园、城市绿化、市容观瞻、城市环境、河湖管理、城市交通、消防安全、测量标志和群众正常生活的违法房屋,一律予以拆除,不准出租、转让、买卖。
第三条 凡在1996年及其以后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进行建设的违法房屋,一律依法从严处理,坚决拆除,不准出租、转让、买卖。
第四条 1995年及其以前已经市、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检查处理并暂时保留的“临时房屋”,在使用期内,需要临时向外地来京人员出租的,须经房管部门对该临时房屋进行勘查、核定出租房屋的面积、用途和结构安全与准租人数等。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可由房管部门办理《临时房屋租赁许可证》手续,租赁期限为一年。
第五条 凡1995年及以前未经市、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处理的违法建设,一律不准向外地来京人员办理租赁手续。如需出租的,则必须先经市、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和部门对该违法建设进行检查处理,在对其作出暂时保留使用的处理决定后,方可按上述第四条规定办理临时房屋租赁手续。
第六条 凡临时出租的“临时房屋”,均须按临时建筑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收取临时建筑费和临时占地费。
第七条 对擅自出租、转让、买卖的违法建设房屋的单位、个人,一经发现即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从重处罚,除补交临时建筑费和临时占地费外,还要限期拆除。情节严重者,给予通报批评、公开曝光,没收非法所得,直至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八条 凡按上述规定要求准许租赁的临时房屋,不予办理房地权属登记,如遇国家建设或城市规划需要时,一律无条件自行拆除。
第九条 对准许出租的“临时房屋”的管理,按照《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租赁房屋管理规定》和《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执行。
1、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生物生产面积。其中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一个函数,生态足迹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在生态足迹帐户核算中,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以下6种类型:化石燃料土地、耕地、林地、草场、建筑用地和水域。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也差异很大。
2、莱芜市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对莱芜市的生态足迹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表1)
由以上分析可见,莱芜市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3.2683公顷从,生态承载力为0.4451公顷从,人均生态赤字达2.8132公顷从。(表2)
经生态足迹分析表明,莱芜市的生态赤字为2.1430公顷/人,生态赤字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的欠缺。耕地面积不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莱芜市的农用耕地持续减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积1.11亩。(表3)
3、莱芜市生态保护目标与指标体系
总体目标――生态型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栖境。
建立莱芜市的生态景观安全格局,在宏观上形成莱芜市的基本生态框架,至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表4)
4、莱芜市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生态格局建设:根据莱芜市现状特点,规划形成形成“斑块镶嵌、基质铺垫、廊道相连”的生态格局。
4.1.1 自然斑块: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市级森林公园5处,总面积19320公顷。
华山森林公园面积4726公顷,保护对象为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棋山森林公园面积2500公顷,重点保护山体深林。云台山森林公园面积1247公顷,建设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胜地。马鞍山森林公园面积1600公顷,吉山森林公园总面积2013公顷,寄母山森林公园面积3200公顷,南山森林公园面积2000公顷,望鲁山森林公园面积1026公顷。
湿地与保护。莱芜市湿地划分为河流湿地和水库湿地两大类。莱芜市主要的水库湿地有雪野水库、大冶水库、乔店水库和杨家横水库,分布在莱城区的北、东部山区,钢城区的南部山区,总面积2456.9公顷。河流湿地主要位于牟汶河、赢汶河两岸,由于入河的支流水系少;水量小,加之生态系统脆弱等原因,河流温地大部分为季节性湿地,总面积9967公顷。
4.1.2 人工斑块:在莱芜市生态格局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系统来保持生态格局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建成区内设置小型自然斑块是保障景观格局完整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型自然斑块的功能主要由城市绿地来完成。规划莱芜市设置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再辅以街道、小区绿化,使得绿地系统的服务范围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组团的需要。
农村的绿化植被一般较丰富,且农作物也可起到一定的生态功能。特别是由于果品是莱芜的特色农业之一,在农业用地中,果园占了较大比例,果园的生态功能要高于粮食作物,因此在生产功能区内只要对大型自然斑块进行妥善的保护和恢复,从实用和经济两方面考虑,不必特意设置小型自然斑块。
4.1.3 生态通道体系建设:道路廊道规划。建成区外的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道路中间采用植被隔离带代替栏杆;沿济青高速公路南线、津汕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晋煤东运铁路等4条道路生态廊道,加强农田生态基质白勺生态化建设,国道、城市外环路两侧及铁路两侧除种植行道及护堤树外,应有不低于30-50米的林带。城区内的主、次干道绿带宽度应达12米。
河流廊道规划。在建成区外的河段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多的条件,建成较宽的树篱廊道,起到屏蔽陆地排放物对河流的污染、保证重要河流的水质,同时也进一步形成了完善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牟汶河沿岸种植50-100米宽的树木廊道,赢汶河、方下河两岸种植300米宽的树木廊道。建成区外的小型河流两岸种植30-50米的植被廊道。建成区内的非水源性河流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结构,适当设置部分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的场所,以增加人类与自然的接触面。
4.2 生态敏感区保护
4.2.1 山前生态保护:高程在220-280米的范围,总面积50152公顷。这一区域是重要的果粮生产区,是连接山地生态环境和平原生态环境的过渡地区,应当加强植树造林,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土地开发强度和建设密度需要加以控制,加以保护。(图1)
4.2.2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易发区、断裂带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应划为禁止建设区。对于已建设建筑物需要根据莱芜市防震规划要求,拆除不合标准的建筑。断裂带附近应当严格保护,严禁断裂带附近规划建设。(图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29-02
电子商务规划与应用课程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教学以模拟和验证为主,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学生很难真正产生企业工作的职业技能、真实感受和应变能力;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传授科学知识和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较好地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上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影响了电子商务规划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满足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针对上述教学设计弊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电子商务规划与应用课程进行改革,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网络贸易活动能力、网上创业策划能力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方案的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工作任务设计、序化教学内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项目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二、“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立体式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校企合作,设计双线并行的课程项目。课程团队与行业企业深入研讨、密切合作,在教学设计上确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体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内“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策划”和课外“网上创业策划”两个全真项目双线并行的课程项目,把项目运作所需知识和技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岗位操作有机结合,项目实施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过程,实现对学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方案的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贸易活动能力和网上创业策划能力三项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策划项目为课内项目,以真实企业――广西南宁正海商贸公司的电子商务应用为背景,要求学生为该公司设计电子商务应用的策划方案。课内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一起完成,项目的实施涵盖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满足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网上创业策划项目为课外项目,要求学生选择校企合作企业产品或自行选择产品,在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上进行网上创业策划。课外项目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项目的实施是课程能力目标――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方案的规划设计能力的迁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能力。
(二)根据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设计和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体系,基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真实工作流程,创设真实企业背景下的教学情境,序化教学任务模块,使课程设计更加贴近企业应用。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策划项目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和目前的网络营销环境,以团队为单位,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进行方案策划(包括行业调研分析;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及建站方案选择;电子商务安全方案、资金流方案、物流方案设计;网站注册备案等),撰写可操作性强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策划书。具体如表1所示。充分体现电子商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思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学生对电子商务项目规划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分阶段分层次地将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理论、方法、技术融入其中,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前瞻性。
(三)依据课程设计理念,创新“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使用“三位一体”教学系统开展立体式项目化教学,虚实结合,仿真全真并用,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实践。
“三位一体”是指以使用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实验平台、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站等)和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三种教学系统有机结合的模式开展项目化教学。“虚实结合”是指虚拟仿真和真实全真实训平台结合应用。具体来讲,电子商务规划与应用课程融人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采用仿真电子商务教学软件(即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实验平台),模拟电子商务企业业务流程,建立具有虚拟现实效果和仿真实训效果的教学环境。利用该平台,学生可进行认知性电子商务应用操作训练,通过仿真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过程进行业务操作,切实感受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和业务走向,真正认识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和职能,为从事真实的电子商务应用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应用互联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根据真实企业项目背景完成课内项目的实践操作训练;与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南宁正海商贸公司、广西南宁梭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天天来店”工作室,结合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在校内营造真实的电子商务工作环境和完整的电子商务体验环境,通过公司化的运作机制吸引和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电子商务项目的策划、运营和管理工作,完成课外项目的实战操作训练,实现学习与工作情景一体化。具体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