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2: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国内是1990年以后才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先分组讨论,再集中讨论的方式,此时的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
随着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统计学专业和财经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原理》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提炼,是各部门统计学(如: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等)和综合性统计学(如农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等)的共同基础。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统计学原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预测决策的内容。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听讲之外,应按照要求阅读一定的课外资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又能够培养运用统计的基本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
三、采用案例教学于统计学原理的作用
结合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案例教学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同时促使了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而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锻炼了任课教师的各种能力,有助于教师的培养。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涉及案例搜集、案例讨论以及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其中案例搜集阶段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得案例的选择是精当的。而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有掌握课堂的能力,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讨论方向,还要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最后总结提升阶段更要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维延伸。
四、如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对于统计学原理课程,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有些内容可能采用讲授法效果会更好一些,有些内容可能需要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有些内容仅使用案例法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课程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涵义,了解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理解统计学对象和特点,采用讲授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只是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使用来形象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而对于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与设计简单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特点以及适用场合,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对于第五章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度量就比较适合采用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时候的案例选择仅仅是让学生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相应指标结果中去分析问题,对于问题的处理还处于描述统计的范畴。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类的内容使用案例结合相关软件的方式来处理会特别适合。比如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需要学生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概念、特点,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掌握相关分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回归模型的拟合方法、对回归方程拟合精度的测定和评价的方法。对于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案例,让他们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的,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操作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1.基础知识掌握。课前知识传递部分,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微视频教程、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微视频的制作是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将相关知识录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此环节需要设置提问答疑功能,便于学生能及时的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2.分小组讨论案例。把班上学生分成小组,以此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给学生提供案例,学生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怎么处理案例中的问题。对于数据的处理自由选择自身熟悉的统计软件来分析。
3.课堂案例分析分享。课堂上教师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分享给大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并且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寻找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行点评。
4.总结提升,撰写分析报告。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回去整理自己的分析结果,形成研究报告。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完整处理问题的习惯,并系统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案例分析具体到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类似案例进行:一家保险公司十分关心其总公司营业部加班的程度,决定认真调查一下现状。经过10周时间,收集了每周加班工作时间的数据和签发的新保单数目。那么案例分析就可以从画相关图,计算相关系数做起,经过相关系数检验,分析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是否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如果相关系数显著,然后可以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以及回归系数做显著性检验。检验通过后可以做回归预测。在教师点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中不同意见的分析,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和理解是否明确。进而还可以把问题扩展,如果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不显著,又应该如何处理?
综上,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而也可以看出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既有有益的一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得统计学原理课程知识变得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对于整个教学效果来说,案例教学法能够集思广益,通过共同探讨问题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一是案例的获取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二是要顺利的开展案例教学还需要教师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学生具有查找资料、总结分析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前沿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2]闫春,刘伟.浅谈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团[J].科技信息,2010(5).
一、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特点
多元统计分析是近几十年来从经典统计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能够在多个对象和多个指标互相关联的情况下分析它们的统计规律。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统计软件的普及,多元统计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领域,同时也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多元统计分析属于是概率统计的一部分,复杂的数学推导、论证,繁琐的矩阵、线代计算,深奥的概率知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是这门课程的特点。如果有的学生学习在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的过程中没有打好基础,在最初看到该课程中大量的数学符号、公式推导时,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配合各种统计软件包如SAS,SPSS的操作,通过简单的操作和计算,可以使学生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为简单方便,而适合的案例教学更能够将多元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呈现于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分析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的教学方法,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逐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并被广大教师认可。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中,通过讨论或者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通过实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案例的目的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的真实性。案例所描述的问题应是真实、客观的,不应加入编写者的主观想法。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认识,学生根据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自觉利用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3)案例的综合性。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应具有丰富的内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观点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4)案例的实践性。通过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触并学习到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在案例分析中,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建立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5)教学的互动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贯穿其中,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加快了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在能力培养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案例教学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实际,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巩固和加深。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因此理论和实践难以紧密结合,更谈不上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等一系列交互式探索,对分析问题做出明智判断,同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聚类分析时,老师布置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采集数据,要求样本量不低于30个,指标不低于5个。有人收集学生在某学期的各科考试成绩,有人收集学生的日常消费数据,还有人收集学生使用网络的相关数据,等等。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特点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中可以考虑不同的类的个数(如三类或四类),也可以考虑不同的聚类算法(系统聚类法或快速聚类法)进行聚类操作,还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距离公式来计算,从而得到多组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方法得到的聚类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出究竟是哪一种方式最适合实际数据,得到的分类结果最理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聚类的原理和思想,掌握各种算法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指标的选择、问卷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方法的选择、结果的分析与比较。各组学生通过合作和讨论,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因子分析方法时,老师给出的案例是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评价。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获得,使用十分方便。在初始分析时,老师使用统计软件SPSS的默认设置进行操作,通过得到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按照默认操作得到的两个因子能否涵盖原有内容的大部分信息,满足分析要求?每个因子代表哪些原始指标,是否具有可解释性?如果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就可以使用软件再次计算,并根据需要修改设置,比如提取因子的个数、旋转的方法、因子的得分,等等。对于新的结果再次进行分析,特别是根据公因子所代表的原始指标考虑其命名,使因子具有可解释性,比如体现资金实力的因子、体现盈利能力的因子、体现管理能力的因子。通过深层次的分析,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分析实际数据的能力。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3至5人组成,要求各小组仿照教学案例自主选题,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会应用多元统计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选取、整理、计算、分析、决策,最终形成分析报告,这种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撰写报告的能力。
四、结语
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该课程的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摆脱了理论学习的困惑,自觉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是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对案例资源的选择、实验设计、考核方式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我们只有总结经验,不懈努力,才能争取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琳,丁琨.案例教学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9(6):129-131.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1.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基金课题(2015YTB005);2.河池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015KTJY11);
3.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选入“自变量”框.有关结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关系数R=0.978,两变量呈现高度相关,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346.046+0.728x.
该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将平均支出0.728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元时,人均支出为346.046元,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认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46.046元.
结束语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掌握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综上,教师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70-02
一、引言
自控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毫无疑问地成为在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时必须重点进行教学改革的科目。本文尝试引入结合案例控制系统特性分析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使得枯燥的纯理论学习有了理解上的具体参照对象,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自发思考和理解,引导学生理论学习的工程应用导向。
各种倒立摆系统作为典型的非线性不稳定系统,可以很好地反映许多工程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成为开展各种控制实验和理论校验的理想平台。自控原理和线控理论中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对控制系统的建模、稳定性、可控性的模型特性分析、系统收敛速度和鲁棒性能指标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
二、结合一级倒立摆系统的自控原理教改思路
(一)对象物理特性及其数学建模
为了从理论上对控制系统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计算,对象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关键的第一步[1],以下结合倒立摆详细说明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
图1所示F是施加于小车的水平方向的作用力,x是小车的位移,θ是摆杆与竖直向上方向的夹角,m为摆杆质量,l为摆杆转动轴心到杆质心的长度,I为摆杆惯量,N和P为小车与摆杆相互作用力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量[2]。控制目标是控制小车的水平运动,使摆杆保持在竖直向上的位置不倒,即倒立稳定。
一方面,对摆杆垂直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得到:
另一方面,对摆杆水平方向受力分析得到:
注意到,摆杆与小车间连接铰链的力矩平衡方程是:
将式(1)与(2)代入式(3),整理可得:
如果考虑以倒立摆的小车加速度作为倒立摆系统的控制输入量,x和θ作为系统的测量输出,则以上经过受力分析得到的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就是对象的原始模型。由于非线性的存在,不利于基于该类模型的分析与设计,为此考虑模型简化,建立所谓的近似模型。
注意到,在摆杆竖直向上的平衡位置周边的狭小角度区域内,可以将以上模型近似线性化,此时由于θ较小,则近似认为cosθ=1,sinθ=θ,则式(4)可以线性化为:
对于质量均匀分布的摆杆有I=ml2,进而式(5)可变为:
选取状态向量
并代入参数l=0.25m;g=9.8m/s2,得系统的线性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由于上述建模过程是基于物理形象和定理/定律来给出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模型的工程意义,于是基于该模型的控制对象特性的分析与设计,就有了非常直观的关联参照。
(二)基于模型的系统能控性分析
由倒立摆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7)和(8),构造可控性矩阵并进行秩条件判断,有
rank(Q)=rank[B AB A2B A3B]=4=n(9)
由判别可控性的矩阵秩判据可知上述考虑的被控系统是完全能控的,从而可通过状态反馈实现任意配置闭环系统极点。这意味着倒立摆系统在摆杆垂直位置附近的邻域内,通过对小车加速度大小与方向的调整可以对其系统整体的状态向量进行控制以实现摆杆垂直平衡控制。
(三)基于模型的极点配置反馈镇定设计
由倒立摆系统的模型(7)计算出矩阵A的特征值为5.422,-5.422,0,0,由线性定常系统的特征值判据[3]可知系统不稳定,即开环系统的摆杆垂直向上的平衡点不是稳定的,需要引入状态反馈进行系统镇定。
取闭环系统主导极点
非主导极点取为μ3=-10,μ4=-10。相应的期望闭环特征多项式为:
p*(s)=(s-μ1)(s-μ2)(s-μ3)(s-μ4)
=s4+24s3+196s2+720s+1600 (10)
对由(7),(8)定义的被控系统∑0(A,B,C),引入形如K=[k1 k2 k3 k4]静态状态反馈后,相应的闭环系统特征多项式为:
pF(S)=det[sI-(A-BK)] (11)
令pF=(S)=p*(s),可得到反馈增益矩阵:
K=[-54.4218 -24.4898 93.2739 16.1633]
上述增益矩阵表明利用小车位置、速度的负反馈和摆杆角度、角速度的正反馈形成小车的加速度控制量作用到小车上,就可以在模型(7)(8)描述的倒立摆系统状态范围内实现摆杆垂直平衡控制目标。
三、结语
本文结合倒立摆系统,详细具体地探讨了自控原理课程中一系列抽象概念的内涵,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益结合,为在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的自控原理教学做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归纳、处置功能,能够实现许多繁杂数据的妥善处理,将其应用于院校的档案管理中,能够极大的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随着技术应用的优势逐渐体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各高等院校着力设计和开发的重要系统,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发展起到无可取代的推动作用。
1 院校教学档案的基本内容
教学档案是高校在进行教W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包括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是高校发展的缩影,具有极高的纪念和参考价值。按照档案的内容分类,院校的教学档案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1 文件、规定等政策性资料
该类别涵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院等下达的各类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文件、规定,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框架搭建、完善,制度体系理顺和重、难点问题处置的重要资料,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档案内容进行妥善的整理、归档。
1.2 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等实践性资料
这是对教学的文件、规定的细化和落实,包括具体的教学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等。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专业教学的教材、老师备课的教案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整理,形成归档资料。
1.3 学生名册、成绩等学生资料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其个人资料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档案的基础构成。概况来说,包括学生的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所学专业级课程学习情况,在校表现和毕业跟踪等。是院校检验和反思自身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料。
2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2.1 海量数据高速处理
毋庸置疑,院校的档案资料数据量是极为庞大的,且呈现显著的逐年增长态势,对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设计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能够快速存储和处理海量的教学档案,满足院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2.2 系统服务器虚拟化
伴随这数据总量的增加,院校的档案存储所需要的计算机硬件的容量大幅提高,导致相关费用占据院校财政支出的较大比例,给院校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应该借助先进的云技术,通过系统服务器的虚拟化降低对系统硬件的要求,起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2.3 多平台高效利用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初衷在于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便捷性。所以,应该顺应计算机终端的多元化发展潮流,构建计算机、手机等多种载体的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档案的高效利用。
2.4 档案管理安全防护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是依托网络构建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受到档案属性和网络特性的影响,系统的安全防护成为设计和开发的重点,应该设置相应的权限和访问限制,对用户进行分类和管理,以此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水平。
3 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架构
按照各自功能的差异,系统的功能架构分为三个层次,即平台层、档案管理层和业务规则模块。
3.1 平台层
所谓平台层是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基本的功能按钮和系统所能提供的基础服务等。该层次是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所在,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功能性。因此,必须重视该层次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3.2 档案管理层
档案关联信息系统是面向教师和学生的系统,理应包涵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内容,进行设计时,应该对档案管理层进行分别设计,赋予不同的权限、功能和职能,确保用户身份与档案管理需求的相匹配。
3.3 业务规则模块
该模块是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和归类,形成相应的数字档案管理体系,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改进,形成体系齐全、架构合理的教学档案管理分支。
4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思路
4.1 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软硬件设施
硬件是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础,应该根据院校的档案管理的内容、数据量和功能需求进行谨慎选择,确保功能与需求相适应。此外,还应该考虑系统未来升级的可能,注意其拓展性和兼容性。本系统打算采用B/S结构,前段页面采用jsp技术开发,后台程序基于Servlet+JavaBean技术及MySql数据库,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大部分数据显示和操作都能再浏览器中完成,达到简单易用,权限明确,稳定,方便维护,扩展性良好的特点。
4.2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步骤
4.2.1 数据库的构建
对于院校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数据库是数据存储、管理和调用的核心所在,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妥善的构建策略实现档案资料的合理存储。在进行设计时,首先对档案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进行梳理,构建数据库结构图,之后进行数据模型的转化,形成精练的逻辑结构,进而构建数据库。
4.2.2 主界面的设计
主界面是系统面向用户的主要内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便捷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一般来说,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主界面采取菜单式设计,即在界面的左侧和上方设计对应各功能的菜单,通过鼠标单击即可完成相应功能菜单的调取,进而按照相应的指令进行操作完成档案的管理、查询等功能。
4.2.3 用户管理
从用户的账号功能角度分析,用户分为三类,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管理员。进行设计时,应该确保管理员具备足够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应该给予教师、学生不同的功能权限,使其能够有效利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4.2.4 附属功能的实现
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涉及到打印、复制等多项内容,这是档案利用的主要途径,系统在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此问题,留设相应的打印、复制接口,从而实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打印、复制等附属功能,提高系统利用的便捷性。
5 结束语
综上,借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院校教学资料的有效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应得到院校的支持,实现系统的快速构建和应用完善,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翟菲.舞蹈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06):44-45.
[2]胡晓云.新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问题分析与系统设计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89-90.
1.教学背景
高职教育所要培养的是有理论、有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有限的条件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为此在教学中应用各种模拟仿真系统辅助教学已经是普遍现象。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利用数控模拟仿真系统进行实践操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达到用人单位的现实要求,因此,利用仿真系统进行数控模拟操作就成为本门课程的一项重点内容。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外圆车刀对刀模拟操作,该部分内容是依据学校的课程标准,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最终完成中等复杂零件的外轮廓车削加工而选择的内容。结合加工实际,只有完美地完成对刀操作,才有可能完成车削任务,所以该内容是车削部分的重中之重,而其本身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对刀操作正确步骤的掌握和对刀细节的处理(包括进退刀路线,数值的输入计算等)。
3.教学目标设计
数控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最终课程目标是培养数控专业人才,而本次教学内容恰恰是教授满足数控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在老师课堂的详细讲解和演示操作引领下,结合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不断深入思考,掌握知识点内涵,通过依靠数控模拟系统建立起来的虚拟工作环境实际动手操作,完成最终的对刀训练,从而真正掌握这一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利用小组讨论模式,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为将来投身数控行业,成为技术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4.学生情况分析
高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该学生群体入校成绩普遍较低,难免有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其次,多数人自我意识强烈,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缺乏协同合作的精神。最后,该群体学生离不开网络,能够从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却不愿意深入学习和借鉴,学习能力相对薄弱,也缺少对知识点的有效认知,理解能力亟待提高。本此课的内容相对较简单,没有过多的知识点需要深入理解,更多是需要记忆和对细节内容的有效把握,对大部分同学来讲是没有多大难度的,同时有模拟仿真系统的虚拟环境辅助,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在协同互动上会有些问题,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5.案例呈现
5.1情景设计
教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控车床外轮廓的编程,可如何利用程序加工出正确的零件呢?
观看视频:车削轴类零件过程演示。(学生很有兴趣地观看)
视频结束后,引入本次课的学习任务。鼓励同学们完成模拟对刀,掌握技巧,并能用所学习的指令编制程序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2任务演示
教师:下面就由我来演示外圆车刀对刀方法。希望同学们认真观察。
5.2.1对刀前准备:选择一个毛坯件(Φ50mm*200mm),选择外圆车刀(前角95度刀片)。机床启动后,一定要回原点。
5.2.2Z向对刀:
5.2.3X向对刀:
5.3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实践
同学们以三人为一组,先个人实践,有问题讨论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合作,有处理不了的问题就报告老师,由老师加以指导,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再统一加以强调和解决。
5.4对刀结果判定
采用分析提点法来引导学生编写程序,验证对刀结果是否正确。
经过最终的程序验证,得出了正确结果:
5.5学习评估,总结提高
在训练中,同学们敢于发言,相互启发,互相讨论,学习,在集体的思维中得到发展,每一位同学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更能使同学们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有利于同学们的成长。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次课的评价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为次,以学生互评为辅的三级评价机制,三者比例为6∶3∶1。首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开始观察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于课堂表现好,能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同学给予较高评价;其次要突出实操结果的重要性,对掌握较慢,问题较多,但能完成最终结果的学生也给予较高评价;最后一部分就要突出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给队友打分,对队中表现优异者适当提高评价等级。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帮带后进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7.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讲解法,以数控模拟仿真对刀这一任务为核心,结合数控实际加工,来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从提出时实践任务――演示操作讲解要点――学生自我练习――学生提出问题,指导讲解,既满足了教学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使整个的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模拟实际的操作面板,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并把自身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领航员和协调者,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两级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进取心。在本次课中,学生的表现十分优秀,在听讲时细致认真,记录要点及关键点;在自我练习时,团队合作密切,讨论积极,互相帮助,通过主动解决问题来完成任务,进而达到自身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次课的不足之处包括:首先,在于学生自我实践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指导能力稍显不足,由于学生的问题较多,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每一小组进行过程性评价,也就没有办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有些急躁,部分学生感觉一次讲解的内容较多,没有办法完全吸收消化,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对课堂秩序的控制稍显不足,给人以“乱”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探索解决方案,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更加优秀的专业课教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501-02
1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教学管理部门而言,增加工作量的同时工作难度也增加了,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面对挑战,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启动并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相继建成校园网,搭建了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运用教学管理系统,将日常教学管理事务纳入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中。
根据系统的开发时期、使用要求、技术实现方式等差异,可以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是单机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功能单一落后,软件实现简单、性能差,主要用于完成某些单方面的教学管理功能。2)是采用C/S工作模式局域网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操作和事物处理能力,模型直观简洁,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软件功能的不停升级,二层C/S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彰显:① C/S模式的开发和维护成本较高,因为对不同的客户端要开发不同的程序,并且应用程序的安装、修改和升级均必须在所有的客户机上走一遍;② 随着客户端对数据处理功能的要求增加,客户端的负荷越来越重,造成“胖”客户端现象,打击了系统的整体性能;③ 数据安全性不好,因为客户端程序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因此在客户端计算机上的其他程序也有途径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从而使数据库的安全性受到威胁。3)是以web技术为基础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这是随着web技术的兴起,继承发展于C/S模式的一种改进模式。该模式利用不断成熟和普及的浏览器技术,将数据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业务处理程序在应用服务器上存放和运行,这种结构不仅把客户机从沉重的负担和不断对其提高性能的要求中解放出来,也把技术维护人员从繁重的维护升级工作中解脱出来。这种三层结构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层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二层C/S体系结构的缺陷,是应用系统体系结构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成为当前教学管理系统的首选体系结构。
2 基于web技术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
我校是一所具有50年办学经验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册学生维持在8000人次左右,现有6大专业体系,高职专业12个,中专专业近20个,课程共650多门,每学期平均需制定专业教学计划25个,安排授课课时4000多节,安排任课教师300余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量较繁重,并且我校存在分校区办学模式,地理位置跨度较大,基于以上实际情况,经过对三代教学管理系统优缺点的分析,2005年,我校建成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依托该系统,实现了各校区教学信息的有效沟通,将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从繁重的手工传统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把工作精力投入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已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系统所蕴藏的风险也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基于B/S的网络应用是比较成熟的,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的管理系统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但该结构在系统安全性上仍存在硬伤。相较C/S系统而言,B/S系统在客户机与数据库之间增加了一层WEB服务器,使两者不再直接连接,客户机无法直接对数据库操作,可有效地隔离用户对核心数据的危险性访问,但由于C/S的相对专用性和封闭性,整个C/S系统相对安全,而B/S的开放性,使得这种结构的系统更容易受到来自internet 上的攻击。
3 B/S工作模式下数据安全性策略分析
保证数据安全是教学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和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后端数据库的动态页面生成技术,用户通过internet平台不仅可以进行静态信息浏览,而且可以进行数据库访问和数据处理,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是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策略①:抑制控制,强化系统安全设计,即在系统设计、编程和测试阶段,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堵塞漏洞,抑制风险产生。
网络安全层次:采用路由器的IP过滤功能、网关、防火墙、服务器等方式将校园网与internet相连时起到隔离作用;并将校园网划分为多个子网,有效减少网络频带压力,使大部分信息在子网范围内传输,减少信息外泄的机会,实现IP地址身份验证机制,防止持有非法IP地址的人访问本子网的资源。
服务器安全层次:
首先检查用户的合法性及身份验证,采用在网络中设一登陆验证服务器的方法;在web服务器上设计有相应的权限限制,只有合法用户才能通过网页来访问事物处理程序。
策略②:预防控制,采用基于B/S和C/S混合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各自优点,尤其在系统安全性保障方面,集成两种模式的长处,从预防角度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并没有将C/S系统挤出管理系统领域,相反,随着PC机硬件配置的不断提高,客户端的“肥胖”不再影响健康,而网络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和网络本身的安全隐患却成了制约B/S系统结构的瓶颈,因此选择何种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取决于实际应用方式,即能否适应学校办学模式,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我校教学管理系统分成教学计划、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选课管理、师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模块。在上述模块中,由于学籍、成绩、教学计划、师资管理等需要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强的交互性,同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这部分子系统适合采用传统的C/S模式;而信息与学生信息查询及选课管理则具有适用范围广、安全互性要求不高等特点,这部分可采用B/S模式。
策略③:恢复控制,即在系统风险导致的损害实际发生时,必须有有效的系统修复措施。
目前,几乎所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无论基于何种工作模式,都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平台,我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也是运行于SQL Server2000服务器,管理制度不完善、系统管理人员的意外操作、破坏性病毒攻击、自然灾害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数据库遭破坏,因此从数据库层面保证系统数据安全是保障系统数据安全性的根本途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系统管理员定期做好备份是保证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措施,一旦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就能利用备份数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系统功能。
SQL Server2000支持四种备份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四种备份类型的功能及其优势如表1所示:
表1 SQL Server2000数据库备份类型
对于这四种备份类型,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备份策略。我校的处理方法是:教师提交成绩单前,做一次数据库的完全备份,成绩提交期间每日进行差异备份,随时可以恢复到故障点以前的状态。因为在教师提交成绩单期间,数据库处于随时更新的状态,因此制定良好的计划和适合需求的备份策略才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还应选择相应的时间间隔生成事物日志备份,可把数据恢复到意外发生时的即时点。
4 结束语
目前,B/S体系结构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日益显示主导作用,但作为一名系统管理员,除了选择适合本校办校实际的管理系统之外,必须充分考虑基于该工作模式的系统能否在安全性能上有更好的表现,这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关系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 邵莉,梁兴建.数据库备份策略及恢复措施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
二、评价指标
一是比较两组学生的平均综合考试成绩。综合成绩理论、实践各占50分,两组考核的理论试题均由同一题库中随机抽取,实践考核均由三位老师做评委分别评分,取其均值。二是对实验组学生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母婴护理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学的反应和评价。共发放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学生综合成绩,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采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用赞成率(%)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实验组母婴护理学平均综合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1)。实验组学生对母婴护理学情境教学法12个方面进行评价,赞成率最高达98.73%,最低为88.61%,平均赞成率94.20%(详见表2)。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母婴护理学教学,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和赞成,教学效果较好,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在母婴护理学教学中广泛运用。
0 前言
目前,我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师,应该学习学习哪些教育技术能力,掌握何种适合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软件,是我们应当研讨的课题。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说明其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1 Microsoft Office办公套装软件
Microsoft Office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拥有许多组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FrontPage等,在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有效的是Word、PowerPoint和Excel。
Word是一个文字处理软件,不仅能够进行文本处理,还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表格混合编排,制作成版面整齐美观、视觉效果强化、主题鲜明突出的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本。教师主要用来编写电子教案、论文、总结、试卷等。
Excel是电子表格制作软件,利用该软件,不仅可以制作各类精美的电子表格,还可以用来组织、计算和分析各种类型的数据,方便地制作复杂的图表和统计表。教师用来制作学生成绩表、并且可以分析统计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等,再者可以根据实验数据制作分析图表和趋势曲线等。
PowerPoint主要用于制作演示文稿。它虽然不是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但是它具有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大部分功能。与其他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相比,它简单易学、高效便捷,是零基础的教师学习课件制作的首选软件。它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影片和声音等媒体组合在一起,制作成课件,很好地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快捷、简便、明了的特点替代一些耗时的板书和作图,在完成每课时的教学任务外,还可以扩充一些现代的科学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发挥着积极作用。
2 Flash动画制作软件
Flash是有美国的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优秀网页动画设计软件,目前的最高版本为Flash CS3。它是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用它可以将音乐、声效、动画以及富有新意的画面融合在一起,以制作出高品质的动画。Flash与其他动画工具相比,具有矢量描述、播放流畅、数据量小、色彩鲜明等特点。Flash可以把图像、动画、声音、文字及交互按钮融合在一起,制作出界面美观且交互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教师,掌握了Flash的基础后,只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定能够按照自己的构思,制作出满意的动画效果。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有微观的、渐变的、动态的等抽象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讲授,若通过动画来形象地模拟出这些过程,则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解这些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时,仅仅用教学挂图来说明就显得苍白无力,如果用动画来模拟三极管内部电子的流向和分配关系,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3 EDA软件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
3.1 MultiSim——虚拟电子实验台
Multisim是加拿大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公司出品的电路仿真模拟软件,被称为“虚拟电子实验台”,早期版本为Electronics Workbench,这是一种新型的虚拟电子实验技术,在创建实验电路时,元器件和测量仪器直接从屏幕图形中选取,且软件提供的测量仪器的图形界面和实际测量仪器非常相似。利用MultiSim来进行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仿真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实验室仪器不足、元器件短缺或不合规格等因素,还能利用软件提供的不同分析方法,辅助学生又快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加深对原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并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常用仪器如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Protel DXP 2004软件
Protel是Aitium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末推出的一款功能强大的电路CAD软件,是目前国内电子行业使用最广泛的电子电路设计软件。有多种版本,现在教育行业普遍使用的版本是Protel DXP 2004,主要用于绘制电路原理图、电路仿真、PCB板设计等。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师运用Protel软件可以快速绘制规范的电路图,在小制作中可以制作成规范的PCB板,恰当利用Protel的仿真功能,既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且为学生的以后的设计开发奠定基础。
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师要正确认识电路仿真软件的作用,充分利用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来辅助实验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而不是片面夸大这种辅助手段的作用、功效。用软件进行教学、实验,固然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完全替代实际操作,因为那样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4 结束语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学习一些教学辅助软件,努力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探索新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电子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选取典型国际成案
譬如,在学习“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问题时,笔者选取了西伊福希诉加利福尼亚州案和巴西联邦债券案,在简要介绍案情后,梳理了法院的观点,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关系。同时,若有相关国内案例也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学习,譬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陆红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之间的航空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上海静安区法院,2001年11月)”案[2]介绍给学生。联系身边的案例,学生更能够感同身受,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意课堂介绍和分析案例时,语言表述上应尽量简单化,不纠缠于无关问题
课堂时间有限、人的注意力集中有规律,介绍案情时要简明扼要,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尽快归纳案件关键问题,分析问题要抽丝剥茧、层层递进。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法官的思维逻辑,了解法律适用过程,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更新案例库,时刻关注国际法院的案件审理
目前,国际法的案例教材版本众多,其中不乏精品教材,收集的案例典型、分析透彻并能跟进国际法院的新近案例,可以为学生指定一到两本案例书作为辅助教材。
(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案例教学要求,选取和布置案例进行辅导
国际法院官网将案件所有法律文书公开,这是学习国际成案的重要资源。笔者曾指导学生跟踪“乌拉圭和纸浆厂案”的审理,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国际法院的诉讼程序和制度,也使学生对国际环境法领域的规则原则有了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效果显著。在法院裁决之前,阅读分析案件事实基础上试图利用所学知识推理,并在法院作出裁决时,检验自己的推理过程,从而培养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国际时事
国际法的研究对象是国际关系,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丰富的课程,所以学习国际法要对当代国际事件及时跟踪掌握,对国际形势,特别是国际政治形势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笔者在讲解讨论经典案件之余,通过对近年发生的国际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和思考,教学手段上除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外,还增加了课堂专题辩论、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法庭和小论文写作等多种方式,将抽象理论和直观现实有效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国际法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爱国情绪进行理性的疏导,深刻理解我国和平外交政策。上述各种教学手段对师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做准备工作,同一届学生中一般选择其中1~2种方式对时事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手段在选题等指导工作上有不同的要求。辩论的议题必须具有可辩性[3]。
三、利用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如今的学生生活在多媒体发达的社会,从小习惯于从视频获取讯息。的确,在相同的条件下,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体验感更强,印象也更为深刻。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欧美大学的国际法教学中开始大量利用网络视频资料,不仅用来进行案例教学,也利用各领域专家的专题视频进行体系化的理论讲授“影视教学法”已在国际法教学中隐然成型[4]。本课程中,我们准备了有关国际法的电影、纪录片、时事新闻评论和国际法学者的专题理论演讲等数十个视频材料供学生观赏学习。充分利用视频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视频资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收集和筛选国际法影视资料时要保证其学术性和权威性,譬如中央台制作的纪录片、时政评论和国内外著名国际法学者的专题理论演讲,避免一些所谓“专家“、名人非专业评述混淆学生对国际法的理解。部分学生欠缺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史方面知识,将有关重大国际事件或外交实践的历史资料视频,如中央台发行的《世界历史》等推荐给学生进行补缺。其次,有针对性地精选优秀影片,推荐给学生课余欣赏,课堂讨论。譬如我们曾就好莱坞影片《卢旺达大饭店》讨论了时际国际法中宗主国的概念、人道主义干涉与国家原则、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国际法问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参与度很高,效果很好。而电影《东京大审判》和纪录片《东京大审判》在学习战争法中也发挥了同样作用。最后,坚持短片课堂、长片课后原则。由于课程课堂仅有51学时,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使用的视频需事先精选剪接,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分钟。为达到教学效果,对于较长的视频资料,主要是针对资料提出问题,由学生课后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物流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专业课,其教学方法改革是我院《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教育部两年制高职高专物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我院《物流管理》课程建设小组把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1.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是高职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物流管理理论知识是基础,运用一切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较短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和掌握好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物流管理技术能力教学为核心,重视素质教育,开展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首先,;其次,在课程教学中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多方设法训练学生物流操作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挖掘学生的素质潜能,努力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
2.根据教师素质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层次规律设计和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教师和学生素质客观上存在差异,在设计和改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素质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层次规律。不同任课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学习内容不同,目标要求不同,每个任课教师都应该“量身定做”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把学生细分为学习吃力者、学习适应者、学有余力者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教学方法“对症下药”,因时因地因人而施教。
3.根据物流管理的课程特色以现代技术为支撑改革教学方法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基础性、实用性、发展性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在教学中要把较短的时间放在基础性和发展性内容上,突出实用性。由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课时较少,教师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不仅课时不够,而且大量的资料、数据、流程也不能生动的显示出来,因此利用现代技术构筑信息化教育平台,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利用物流模拟实验室,模拟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以现代技术为支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是突出课程特色的合适选择。
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拟对《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原理部分的教学方法改革
原理部分的教学改革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1)教学手段,教学主要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进行。(2)任课教师,根据教师素质不同特点,把过去一个教师教一门课,改为一个教师教若干内容模块。(3)学生学习,根据我们对学生的细分,我们实行分组学习,不同的小组,问题不同、作业不同、辅导不同和考核标准不同。(4)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教法上总结,主要有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讲授法我们主要采用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法,从学法上看,主要采用课堂讨论法和课下练习法。
大体做法如下:(1)课程组根据教学任务,提出本门课程大纲(若干模块”),对各个模块的教学提出要求;(2)课程组在教研室甚至在系部范围内,选择任课教师;(3)任课教师初步设计各个模块的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在课程组进行说课;(5)课程组和任课教师共同完善教学方法;(6)班主任初步细分学生,结果给任课教师参考;(7)在课堂教学实施初步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是先由教师讲授和演示、然后分组讨论和课下练习;(8)任课教师自我评价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并及时反馈给课程组;(9)课程组和任课教师一起继续完善教学方法;(10)在不同班级多次试点;(11)课程组全面衡量教学效果,作出分析评价;(12)评价较好,上报教学管理部门,全面推行。
2.实务部分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务部分我们也拟从4个方面进行:(1)教学手段,实务部分教学主要在校内的物流实训室模拟训练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实地学习。(2)任课教师,实务部分任课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物流实际操作能力;(3)学生学习,采用团队练习方法,一个组一个团队。(4)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教法上总结,主要有示范法和研究法,研究法主要是老师提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从学法上总结,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重点是模拟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提高能力。
大体做法如下:(1)校内教师根据模块化大纲要求,制定实训计划;(2)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3)在物流实训室,按照教师示范和要求分组实训;(4)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适时检查实训情况;(5)实训结束写出实训报告;(6)根据实训报告,教师从每组中随机抽出1-2名同学进行实训考核;(7)校内考核通过后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观察学习;(8)观察学习之后由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从每组中随机抽出1-2名学生进行物流岗位的实际操作;(9)实际操作同学给自己小组讲解技术要领;(10)实训基地学习后,每个同学写出最终的实训报告。
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1.重视职业道德、发挥团队作用
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重视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发挥团队作用。通过建立各种奖惩机制和培训学习,以及进行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用提高职业道德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办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快速提高,激励教师的自我提高,通过改革探讨,效果比较明显,很多教师常常能自愿承担各种教学工作,自觉地在一起探讨分析,教学方法才设计和实施开展顺利,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2.按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大纲的内容很好的完成,要求教师要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学科书籍,积极从事科研,把握与教学大纲有关的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交叉知识,这是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利用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设备、亚洲物流在线、宝供物流等网站资源,注重消化吸收国内外物流学发展信息,充实课程内容;我们组织教师参加高校物流师资培训,听取专家的讲座,交流、获取物流学教学经验;多次组织专业教师一起去购买现代物流学书籍,订阅现代物流学方面的期刊杂志,每个老师建立了自己的电子阅览室。
3.认真备课,明确每一堂课要讲授的中心和知识点
认真备课是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每一堂课要讲授的中心和知识点是什么,怎样围绕中心和知识点教学,教师应当心中有数,调度自如。这好比是演戏前的准备:组织什么材料、例题或案例、怎么铺垫、怎么设计悬念、提什么问、用什么形式提问、什么时候提问、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怎样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怎样推出等等,在备课我们要求教师在教案和备课笔记中都要体现出来,并且经常进行教学检查。
4.师生充分交流,教学要留有余地
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服务,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和课下师生要充分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中的问题,做出有指导意义的评议。我们多次提醒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旅游、教研活动、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保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我们发挥团队的作用,教师经常一起探讨如何给学生以思考和动手的空间,也经常听取学生的感受和征求学生的建议,从中受益非浅。
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
[1]宁红梅.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探询[J].高教研究,2006,4:45-48.
[2]胡学锋.立足财经类院校,培养管理型统计学专业人才[J].统计教育,2003,6:19-21.
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学生自己的感知理解,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诱导,是达到教育效果的主要手段。为了深入了解内容,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电教技术情况,学生们想知道有关情况使用投影等集锦直观的知识,寻求捷径。
一、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电化教育这个名词是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1]。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育讲映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词。1936年,我国教育界人士在讨论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名问题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同年,南京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这个名词[2]。以后,“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便逐渐地被引用开来,一直到现在。“电化教育”是我国的特有名词。1936年,针对当时出现的利用幻灯、电影和广播进行教育传播的方式,并根据当时国外的“视听教育”的称呼,提出了“电化教育”一词并延用至20世纪90年代[3]。“电化教育”的定义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电化教育,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育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自然有它特有的教育方法。电化教育方法是一种适应教育的高需求,体现教与学的客观规律,显示现代媒体最优化功能的新的教育方法。它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一次重大突破,是现代教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化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课题。
二、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电化教学问卷调研
基于学生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3级物理系大一到大四年级的问卷(见附录一)填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及结果见下:
从图中得到的信息,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电化教学是重要的,在电化媒体中,投影仪,多媒体会对教学带有不同程度的优化;多数学生认为电化媒体在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强化,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电化媒体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瓶颈:如学校限制,技术限制,以及授课备案耗时等,因此,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电化媒体在边远学校的传播,对优化课堂教学和提升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化教育的方法及其特点
电化教育的方法,就是师生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实现教育目的的方法。它是教育方法中的新生事物,是在各种新的认识工具和信息媒体陆续进入数学领域,使原有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发生变革的产物,是在对传统的教育方法的突破中形成的。电化教育方法除了具备上面所述的教育方法的一般特性外,还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4]:
1.再现、模拟性。再现事物的本来面貌,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感知简单直观的现象,或通过模拟学生转移而不是经验,揭示了抽象的原则,以实现教育效率高。
2.多样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理解新出现的,各种不同功能的现代媒体,使电化教育方法非常丰富和灵活。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教师指导,也可由学生自己通过教育机器学习;既有近距离的微型教育,也有远距离的卫星教育。
3.随机性。可使各种程度的学生,不受统一的时空限制,随机学习,能较彻底地实现因材施教。
视听方法的特点,教育方法无法反映。但电化教育只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育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应以实现教育最佳效果为目标,根据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设施条件而定。
四、电化教育的优点
4.1 电化教学可以重复播放,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传统教学稍纵即逝,学生在课堂记多少算多少,记不到的已无法追回。而电化教学,通过声像媒体,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可以重复播放。具体表现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前面讲过的内容相关,可以倒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在讲课结束后,学生对某些内容记不住或尚未掌握,课件可以重放,既可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第三,为成人教育学生,因为工作不能离开课堂,他能在星期六、星期日业余时间修习学习课件。
4.2 电化教学生动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的声、像媒体能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无声为有声,能逼真地、系统地呈现事物及其发展过程,能将缓慢的变化与高速的动作清楚地表现出来,随着文本的特征,图片,动画,视频,多种教学内容的媒介融合的声音,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使学生乐学、爱好、学好的目的。
4.3 电化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新的具有价值的信息,单靠在黑板上板书难以达此目的。利用电化教学,可以化简教学过程中的繁琐,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扩大课堂教学的空间,节省过多板书等所占用的时间,集中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可以通过声像媒体播放三维动画和录像资料,借以解释和演示一些讲课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操作流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用适当的方法,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4.4 电化教学易于及时反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反馈循环的传统教学形式,手段单一,评价不够准确,但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及时提高教学效果信息反馈。教教师可以在软件设计中使用的测试问题,反馈信息的需要,设置“授权”,学生要获得一定的权限的才可以使回答直接在电脑上呈现;教师可以通过“教师广播系统”及时观看每位学生的答题进度和正确率。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也可以是一对一的通信,通过与教师的对话的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等形式,及时的信息反馈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和自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4.5 电化教学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学个别化是电化教学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一个班级总有上(学习基础好)、中(学习基础一般)、下(学习基础较差)三类学生,利用电化教学,可以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和给予不同的指导,将教学活动设计得难易适中、灵活多样,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都能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其分别在原有学习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总而言之,电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分灶食饭”,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吃得消”,易吸收;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吃得饱”,营养好;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香”,营养高。
4.6 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农牧区学校由于教学经费较少,购买的学生实验仪器、化学药品等很少,甚至非常少,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几乎为零。利用电化教育教学,让学生亲眼看看实验现象,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电流场,多年来我一直是实验后,夸夸其谈,加上绘图分析,累得满头大汗的结果不理想,一直困扰着。而今,我大胆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清楚地看到磁场的分布,和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节省时间和重复一遍又一遍,效果很好,我解除了困扰多年。
4.7 用电教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运用电教媒体可化抽象为形象,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以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干扰”是一个教学难点的概念。从振动的合成的第一个电影演员,在波和波的相干叠加振动的合成,让学生了解波的叠加原理,并与干扰波,利用多媒体演示水槽,投射到大屏幕,让全班学生观看;在实验的基础上,用一条线的折叠波纹幻灯片的静电干扰的现象,将停留在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成和干涉原理和幻灯片波干涉现象的解释;最后,用红色和绿色的互补产生的波的干涉图案投影原理来解释干扰条件下的稳定性,可以使学生了解波干扰的概念。再次,在目前的形式,我用Flash制作多媒体动画制作软件,提供一个全面的多感官刺激,地图,音乐,使抽象的理论可以清楚地看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8 减轻学生记忆负担,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图形信息的负载比文字更简洁,生动,形象特色的现代视听教具,让它更简洁,生动而真实的,学生们必须想象中外历史知识变得真实。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视听并行是最好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学习中外历史的印象和记忆知识,提高品质特性的影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事物的整体把握中外历史。
五、电化教育教学的局限性
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幻灯片和其他媒体技术为教学模式的教学辅助。这是一个模式的教学,视听教学中的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他教学媒体。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其容易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认知的知识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一时间成为时尚。但在多媒体教学的利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5.1 滥用多媒体教学
有的教师认为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 等教学手段的课堂局限性大,教学效率低。但多媒体教学具备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每班使用多媒体,尤其是在开放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用多媒体演示。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课时也把使用多媒体教学当成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多媒体教学推波助澜。这种认识充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育看成了人和机器(计算机)的简单对话,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削弱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减少了教师展示个人教学风采的机会,把课堂弄成了条条框框,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印象不深,教学效果不明显。
5.2 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
有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对教材内容作详细阅读、充分研究和整合处理,只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别人现成的课件,简单的拼凑起来,作为上课时用的课件,按别人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授课程式化,缺乏自己的创造。这样的教师也许自己连教材的内容都没有吃透,他们利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追求形式的新颖。还有的人只是把写在纸上的诸如包括教学目的―入新课―背景介绍―题解―文章思路―课文结构―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项内容的现成的纸质教案编辑成幻灯片,利用电脑和投影仪展示到屏幕上给学生看,就算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样的教案和原来的纸质教案相比较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虽然花了一定气力,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没有一点益处。
5.3 过度加大课堂容量
利用多媒体教学,许多内容是提前设计好的课件,不需要教师把内容写在黑板上,只要轻轻一摁鼠标,设计好的内容就能轻而易举地投到屏幕上,课堂上省时省力。此外,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许多时候都要利用投影仪,在黑暗中上课,学生没有办法做笔记,做笔记这一环节只好省去。这两方面就为教师随意加大课堂容量提供了许多便利,为了把课堂时间充分用完,影视、音乐、动画、图片一起上,用大量的信息来刺激学生的眼球和听觉,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无所适从,一节课下来只看到了热闹,不知道重点、难点在哪里,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失去了充分感知教材的机会,失去了向老师提问题的机会,失去了和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机会,往往对屏幕上展现的图片、影视短片的内容印象深,而对课本上的内容却没有充分掌握,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六、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化整合
电子技术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电化教学中,应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交互使用,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但不会取代传统教学。我们必须反对片面强调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观点,认为它们就是教学的全部,从而否定传统教学媒体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5]。电化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不具备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手势和表情的交互作用,对电化教学而言在目前还无法达到。电子技术教学媒体的使用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电子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电子技术教学媒体自身具有巨大的功能,光学媒体是眼的延伸,能使学生在静止状态下观察扩大了的图像;音响媒体是耳的延伸,能将声音放大,扩大教学面,录了音的磁带,可以长时间存下来,建立有声资料室,并可根据需要重放;声像媒体是眼和耳的共同延伸,能给学生视觉、听觉两方面信息,能给活动的图像逼真地、系统地呈现事物及发展的过程,能重新构成事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传统教学媒体,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因此,电化教学只有在注意使用电子技术教学媒体的同时,又能吸收传统教学媒体中合理的因素,使两者优化整合,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
通讯作者:王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何克抗.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J]. 电化教育研究,l99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