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2: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资金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效益就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量、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量同劳动消耗量、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主要是靠资金、成本、收入等资金指标所表现出来的,
(1)企业总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目标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一致,资金管理是企业总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资金目标的执行与管理一定服从于企业管理的总体目标。
(2)企业成长的环境。因此对于一个企业,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目标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能被过分夸大,这就要求在制定目标时企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准,既要发挥企业所拥有的生产经营优势,也要采用先进合理的生产技术与方法,这样就会使企业较快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分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企业的资金管理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资金的变现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资金系统的完善与管理。国家提倡节约型社会,企业从节约资金的角度来考虑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坚持“节约原则”通过对资金确定合理的需要量制定出资金管理计划,对资金进行盘点、盘活,提升资金的使用率。
第二,提高对资金系统的运用。企业通过对资金进行合理的使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利润,只有对资金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才能为企业创造最为根本性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分配资金系统的管理。资金的如何合理的分配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随着经营机制的不断转变,企业内部的资金收益如何科学的进行分配显得尤为重要。
三、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混乱制约着资金管理的效果。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一套与资金计划相匹配的资金使用分配方案,但是这种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落实渠道、管理水平的限制,一些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具备操作性,这就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出现杂乱无章的混乱局面。企业按照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进行资金管理还要解决企业在生产、销售及其他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就必然出现投资失控的情况,这种与资金管理不符的情况严重制约着企业资金管理的效果,同时也加大的企业管理的风险。
(2)制度不健全限制了企业资金管理。在企业中,需要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实行自上而下的简便的资金管理制度,并建成比较完备的资金监督与调控考查制,同时要对资金管理全程严格监督与管控。但现在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做到这点,少数人控制了企业的资金使得企业管理阶层对于资金运动无法进行自由调控。另一方面,就算企业有监督职能与监督制度,由于企业的资金流向不能得到及时的上报,因此监督者也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做到及时的监控,这就必然造成资金管理工作的名不副实。
企业资金比较分散制约了资金管理效率。企业资金分散已经阻碍了资金管理的发展,企业中二级单位繁杂、账户太多导致难以集中管理,资金分散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造成资金停滞从而不能进入流通渠道,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沉淀资金。企业在资金的运作过程中随意性太大这就导致企业在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弱,资金周转的速度不利于提高。资金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四、提高资金管理、经济效益的具体对策
(1)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如何才能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首先需要企业将资金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通过引导企业内部的员工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资金管理意识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同时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及一线职工更加清楚企业效益与资金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企业资金管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循环。
(2)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企业在管理资金制度的不健全势必会阻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通过对企业资金进行严格的审批、严格把控减少企业资金流动较为盲目的现状。企业管理者或者主管必须对资金的调动做审查、亲自把关。通过使用现代化方法监控资金的具体流向,通^定期、不定期开展资金研讨会议,通过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做合理、科学分析。通过对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做好下一个阶段的资金预算,通过对上一期的企业资金的具体的管理情况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通过对上一阶段经济效益的对比情况对资金的管理提供更多的管理方法。
(3)盘活积压的资金。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积压很多物资,企业流程资金所占比率降低,企业资金周期延长。所以企业必须从困境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或者救活自己的发展方法或者途径,通过激活积压的资金或者通过对物资进行变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企业资金的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
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是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具体如何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预期满意的水平或者在同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这就需要每个企业结合其自身发展的实际,对症下药,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资金的管理控制与经济效益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通过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管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在抓好财务资金管理的同时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主动协调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促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预期水平。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企业能否站稳脚跟,谋求生存和发展,关键看企业经济效益是否良好,企业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其内涵是取得利润,利润越多,效益就越好,企业的活力就越强,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企业内部千疮百孔,就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将经济效益列为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提高了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满足人民的需要
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等四方面比较全面反映出来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意味着创造出数量更多、适合市场需要、质量更好的产品和劳务,从而满足现阶段人民消费需求多样性和差异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利益,对国家对人民的生活也息息相关。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社会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盈利和国家收入,繁荣市场,增加资金积累,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我国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向上健康成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企业在合理合法情况下,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加强资金预算和管理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动力,财务部门科学合理地确定生产经营资金需要量,控制资金投放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要使资金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认真选择资金来源,尽可能降低资金成本,搞好资金运用和资金筹划,盘活存量资金,使死资金变成活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还可以适度的贷款和短期负债经营,但是得考虑企业是否有偿还贷款的能力,毕竟贷款和短期负债只是暂时的,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那么企业便有筹资上的风险。
(二)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立足点,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现阶段企业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以少量的增量带动高效运转,把投资重点放到技术更新改造上是十分必要的,是现阶段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三)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
众所周知“品质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有一流的品质,才会有广阔的市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合格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领导和每位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质量管理当中,把质量目标灌输到每个员工的心中,提升企业的内外部竞争实力,扩大影响,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四)加强员工业务素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应该时时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各种资源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要做好降本增效,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企业当前一个迫切任务是加快人才培养,尽快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训和教化。在安排培训时间上尽量照顾到员工的心理需要,抽出一些工作日的时间让员工去参加培训,员工培训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一些相应的激励制度或激励措施,强化员工的培训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自觉性。
(五)优化产业结构,健全企业制度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推动和保持经济的增长率。领导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好的制度,然后不断改良这个制度,单位在设计制度时,必须对此作出了解,这样制定出的制度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在好的制度下,每个位置应有合适的员工,出现问题,按照设计好的程序,相应人员在规定时间作出相应处理。管理不是要去管理人,而是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定性合理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却缺少可操作性。积极探索能够提高本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最终的综合指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能增强综合国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无论是对企业、国民还是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首先,当前不少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少企业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没能充分提高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导致企业成本核算和相关会计信息不合法、不真实、不完整;其次,只重视企业生产过程成本的降低,而忽视了整体成本管理,成本的管理没有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只注重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而忽视对上下游供应商和顾客的成本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当前,我国不少企业依然是属于粗放型的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成本核算简单化;缺乏良好的成本预算机制,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没有对本企业即将进行的项目、生产等方面做好规划与预算,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目标;企业的成本信息核实不全,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在成本的管理上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还应当考虑产品的设计阶段、生产阶段以及以后顾客的使用、维护与处理阶段,把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的成本控制是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与各个员工共同实现的。其次,要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影响成本的全方位、全过程,进一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要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成本管理;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树立新观念,提高技术创新手段降低企业成本;建立健全成本内控制度,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二、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的消耗就越低,经济效益就越好。因此,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首先,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在工作中发挥潜能,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应通过运用人本管理与激励相结合等方面调动、培养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是人类管理理念从物本管理向前推进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新阶段,根据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充分挖掘其潜能,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用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鼓励职工工作;精神激励是更高层次上的激励方法,它包括满足员工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方面对员工起到隐性的作用,精神激励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其次,企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因此企业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才的作用,满足企业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才能够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保持有效的竞争力。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以财务管理为龙头,不断深化、细化财务管理,从而加强企业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顺应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其次,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向市场化、经营化发展,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要求企业财务部门根据经营的实际需要构造一套与财务管理的地位、作用、职能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投入,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的第一资本,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相对应的必然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各类财务管理人员。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才能以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现代经济财务管理要求,与国际财务管理接轨;加强财务的系统管理及实施财务工程。财务管理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财务管理系统因管理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它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考核和财务分析所形成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财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财务管理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决策层要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控制活动,企业内部控制措施通常包括风险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主要参考文献: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益成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多变,经济活动也愈发复杂,为更好地应对经营管理风险,需要企业提高对会计审计的重视程度,了解其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并认识到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工作作用价值,这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
(一)了解会计审计工作的特点
对于会计审计而言,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当中最能够体现工作职责的就是在对会计的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项工作当中能够充分的体现会计审计的工作职责。就会计核算来说,是会计工作当中的一项基础,也是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当中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等相关方面的要求。从而在相关会计操作人员具备这些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才能够保障对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会计审计核算,达到数字信息的准确,相关内容的完整[1]。
(二)掌握企业经济效益概念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看,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一定要看清形势和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企业在发展当中的最好机会。虽然国有企业是能够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之下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要具有对机会的把握能力。通过对网络等相关数字信息化的技术使用,在其生产和经营环节降低成本,减少对劳动力的超额使用,基于这些措施工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之中,会计审计的工作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而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因为在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当中,会对企业的整个经济往来进行一个监督和计算,保障其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
(一)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重要性
就企业来说,相关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以及投资成本等相关方面的经济来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而且在这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公民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经济来源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国有企业当中相关的产品生产也能够给我国外贸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增收,产品对外出口一方面能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2]。
(二)会计审计职能
在会计审计当中,其主要表现的职责和能力就是对于相关的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更好的监督,和通过对这些经济方面进行核算得出的数据信息进行评价,以及见证这些经济收入的合法性。就拿会计的核算部分来说,其主要就是通过会计操作人员使用相关的会计工具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当中的经济往来等各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再有效地计算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的经济部分展现出来,反映出企业在发展和运营当中真实的经济效益情况,从而为企业在相关的发展和生产当中提供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经济的管理避免出现亏损,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稳步提升。而会计监督也就是对在核算过程和评价之中进行一个有效的监控,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以及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
三、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会计审计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相关的企业发展的情况之中来看,对于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想法就是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完整和提高,而要想保障企业经济的效益能够稳步上升,对于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向前迈进。通过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当中的会计审计进行管理和相关工作的运营,能够保障企业在对经济方面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和判断,以及在企业运营当中的决策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使得会计审计在企业当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和价值[4]。
(二)企业会计审计可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中,对会计审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保证其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且良好的状态下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在实际当中,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活动,应该保证企业在其中对于人力物力的使用尽量控制,保证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客观的评价和计算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为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做出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判断和决定,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保证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做到精准、可靠、有效。
(三)会计审计管理能够使企业资金合理利用
在经济的推动下,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企业的竞争更是加剧,从本质上企业的竞争发展成为经济的竞争[1]。为了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我们要正确的保卫会计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会计数据的准确性,有效避免信息失真现象。在这种大环境中,会计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以下作者结合当前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提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目标的会计审计行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企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一、 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会计审计工作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主要产物,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的经济活动发挥着指导性作用,督促企业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工作,进一步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率和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并且有效降低了资金的有效浪费。
(一)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企业的发展和正常运行离不开资金,同时资金的有效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决策,所以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利于寻找企业财务工作中的漏洞,避免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同时最大化的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率,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正确的判断依据。
(二)影响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资金的管理现状进行审核,主要发挥审计的作用,对企业的资金管理进行指导,帮助企业决策者正确认识企业建设实际情况。企业的决策进一步依据审计的正确数据,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浪费,提升企业整体资金的利
用率。
(三)影响企业的整体实力
会计审计工作作为经济监管的核心环节,可以有效地弥补企业财务的管理的漏洞和失误。通过不断地结合工作经验,完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管理,使企业的形式趋于多样化和经济化发展。企业所涉及的经济活动越丰富,且审计效率会随之不断地完善,趋于各个环节,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科学化,最大化的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损失。此外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2]。
二、促进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企业当前会计审计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明确了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作用,进一步促进我们寻找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促进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必须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审计制度。与此同时,企业必须正确认识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会计审计工作的投入和支持,促进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实际会计审计工作中应该做好教育工作,这样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真实、准确的了解企业审计工作具体情况,从而更高的做好决策和安排。此外,企业可以实现全体员工积极的参与到会计审计工作中,体现全局监督管理作用。
(二)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
随着企业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加,企业管理项目不断多样化,由此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内容也趋于多样化。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已经不能涵盖企业工作范围,所以审计内容需要我们要根据企业发展情况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与此同时要完善会计审计监管制度,落实设计细化内容管理,总体实现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高效率[3]。
(三)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
会计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约束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途径[4]。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企业加大了资金的投入,重点建设企业会计审计部门,充分实现会计严格的监督管理体制,不断为企业的重要决策和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审计。
(四)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由于会计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提高审计的精确性,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5]。由此,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操作技能能力,有利于企业会计审计水平的提高。所以企业应该定期对会计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明确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会计人员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环境中,我国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重视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避免了决策失误的发生。由此,今后我们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会计和财务管理现状,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增加资金的利用率,使企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红林.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1,(5).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利用审计方法及程序对工程项目或企业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效率、经济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与监督,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是一种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的监督活动。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财政经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率及效果,根据对财政经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率及效果的审查报告,分析出企业经营情况及经济的效益是否达到企业的标准,并且提出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在国家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目的,属于内部审计在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一、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工作的目标是相同的,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多年来,一些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都存在着较低的情况,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不仅仅要将科学技术视为重点,还要提高企业经济水平,将企业的潜力发挥出来,促使经济效益的发展。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进行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经营决策以及管理工作的审计,可以了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薄弱的方面,并加以完善,促使企业有着“事事讲效益,人人讲效益”的管理精神的发展,确保企业能够在经营活动中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率。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变化,审计工作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审批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审计主要工作从审批企业内部问题防止弊端逐渐转化到建设性及防护性等方向,要想企业经济效益不断的提高,企业就必须运用自身的资源,将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保护企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企业实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实行与提出和正式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主要有几个方面:(1)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企业没有重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大多数的问题上,尤其是在认识上出现思想混乱的情况,造成了工作上存在误差。(2)企业的上级领导不够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经常随意的就把内部审计部门撤掉或者减少审计工作的人员,导致了企业审计部门的势单力薄,无法正常发挥审计作用。(3)企业审计部门与审计的工作人员独立性较差,没有明确的目标。因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是直接从企业内部调取组成的,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本单位、本部门的限制,只是强调审计部门与其他本身的职能部门是互相独立对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完全没有帮助。(4)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审批报告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企业之间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时,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审计指标,有比较大的弹性[2]。分析某一项具体的考核指标,其运用的要求及过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由于企业具体情况有差别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在工作过程中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在客观上容易导致审计标准出现不正确的情况。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具体方法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企业经济效益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的工作人员应该把传统审计工作中追究责任、寻找问题的监督模式变成找方法、提意见的服务模式上。首先,审计的主要负责人要将自身的传统审计观念进一步转化,深刻体会企业经济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向是找到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加快企业运行的速度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理论探讨深入进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整理与总结实际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新的方法与经验,通过审计工作中创新的方法和经验指导实践。
2.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一般审计人员的培训都是依照着会计师的标准进行培训,造成了审计人员的时间都花费在会计的业务上。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人员属于高层管理人员,所以,企业的审计的工作人员不能将自己的工作受限于会计业务中,那样则达不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专业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要精通审计工作具体的要求,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确定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结果与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企业要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要组织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意识与水平,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审批结果的准确性。
3.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手段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工作中,因为企业部门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要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就要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手段。(1)制定与企业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审计方法,注重效果、效率、经济等三方面互相结合,选择审计工作的切入点,根据切入点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及范围。(2)重视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调查结果,只有掌握工程项目各方面具体资料,才可以综合的对审计结果进行综合评价。(3)充分利用审计综合数据来发现企业经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以及意见,并且及时将审计结果向上级部门反映,帮助相关部门及时纠正经营业务在进行中寻找的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4)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辅助,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数学分析、统计抽样、数据模型等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能够使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效的提高,促使审计成果不断深化,达到效益审计的需求。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要不断深入企业经济效益的调查与研究,创新审计的手段,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工作能够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因此,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审计工作的重点。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企业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效益的优劣,挖掘提高效益的潜力,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财务收支审计侧重经营收入的合法性,成本费用的真实性,损益的准确性;经济效益审计则侧重检查资源利用的经济性,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执行目标的效果性,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益审计通过其评价功能,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符合当前建设节约型的基本要求。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的销、经营决策、目标计划、内部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开发等活动;对外投资、兼并、重组及资本运作等活动。目的是评价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合理有效,资源利用是否经济,是否实现既定的目标计划,达到预期的效果等。我们认为,中石化系统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目标、计划执行情况审计
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计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其成绩并揭示存在的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的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二)企业管理职能的效益审计
一是经营决策的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效益优劣,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决策前、决策过程中、决策方案执行以后,审计人员都应当参与评价。如投资效果的决策、产品开发的决策、市场开拓的决策、资源利用的决策、产品盈利结构的决策等都可以作为经营决策审计的内容。目前,由于中石化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所以经营决策的审计主要集中在最高一级审计机关。
二是组织效能的审计。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是否满足有效经营的要求、对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是否适当、是否存在资源的闲置现象、专业化原则是否得到贯彻、管理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是否符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等与组织职能有关的都是组织效能审计的范围。
三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措施的设置是否健全、既定的控制措施是否在经营过程中被切实执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严格按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目前石化上市和存续已全面实施内控制度,通过对上市公司内控制度评审情况看,各单位执行力度不够均衡,存在许多问题。内控制度作为公司的“家典”和“法规”,现在和将来都是开展经济效益评审的重要内容。
四是经济合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应坚持对购销合同、贷款合同、联营合同、招投标合同、物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承包合同等进行评审,从签订合同的程序是否合法、内容条款是否合理、履行是否到位等方面把守关口,避免合同失误造成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主要经营活动效益审计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的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物资采购的审计。企业的经营过程一般都是从采购开始,炼化企业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较大,目前物资供应市场普遍反映为买方市场,这就为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了操作空间。物资采购审计要充分抓住这个关键,从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环节入手,检查采购过程中购进原材料的价格是否低廉、数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占用的资金及采购费用是否节约、存放是否安全等与企业的效益直接相关的内容。近年来齐鲁公司组织了以煤炭、原盐、化工三剂、备品备件等为重点的物资供应专项审计,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的促进了物资采购成本的降低和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
2、生产过程资源利用效益的审计。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源耗费的过程,生产效率的高低、资源耗费是否节约、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废品率的高低、产品产量是否满足销售需要等都与企业效益相关。此类审计内容较多,具体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物料能源投入产出审计。根据物料、能源平衡原理和成本分析原理,对企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企业物料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物料能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审计和评价,从而对企业的物料能源利用情况实行有效的监督、服务,以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效益的目的。2004年、2005年齐鲁公司在这一审计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相继对7个生产厂进行了物料能源等投入产出审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生产技术审计。生产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开发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有条件的企业应将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深入到生产技术领域。针对企业生产技术组织、工艺流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以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利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内部潜力,与技术、生产、科研、计划及财会等部门联合开展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促使企业采取措施,大力推动技术改造、科技成果应用与开发,并尽力开发能耗小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大幅度地实现增产增收、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公司结合科研开发费等审计项目,对生产技术某些环节进行了审计,促进了科研开发费使用效果的提高。
(3)资金利用审计。资金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利用得当可使企业获得生机与活力,利用不当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企业内审部门应重点评审资金筹集是否合理、有效,注意评审其负债经营的可行性、风险性;同时应评审企业资金分配、管理与占用是否合理、有效,从中找出资金闲置浪费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促使企业挖掘浮财,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4)成本费用审计。企业能否不断降低成本,是企业能否提高效益的关键所在。目前有些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产品无规模效益,单耗高,非生产开支过大,致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这是造成企业亏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内审部门应着重审查原材料、能源、人工、管理费、修理费等各项成本要素的实耗水平,对照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以及本企业最好水平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查明各项成本超支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以督促企业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扭亏增盈,大力提高经济效益。我公司开展的修理费专项审计项目,对于加强修理费使用与管理,提高使用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产品销售的审计。企业产品销售以后,经济效益才能体现出来。产品销售过程中价格确定是否适当、销售费用是否节约、产品发运是否及时、包装是否安全、销售收入是否及时收回、售后服务是否周到等都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中石化销售管理体制改革后,分、子公司对产品销售价格等的控制能力相对弱化,总部有必要加大产品销售专项审计的力度。
4、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
针对目前企业中存在的项目可研论证不充分,投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等问题,内审部门应大力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前、事中、事后效益审计。通过对可研资料、概算执行情况、施工管理过程、竣工决算、工程物资采购等全过程审计,评价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有无效益流失问题。通过跟踪项目投产后产品产量及收入情况,评价获利能力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投资项目是否达到经济性和效益性。中石化每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大,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审计也是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仅仅局限在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工程结算等方面,而对于投资效果、效益审计几乎没有涉及。
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环节
(一)效益审计的立项
1、选择效益审计项目的原则
选择效益审计项目应当围绕企业中心、贴近经营、突出重点、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确保效果。具体讲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要对立项的依据进行。通过收集企业的基础资料,了解企业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产品品种、产量、质量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经营决策和方针,有关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的风险领域、薄弱环节和潜在的问题,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情况和现状,资料反映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主要效益问题以及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通过收集与了解这些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为立项提出依据。
二是要分析各个备选项目的重要性。衡量一个项目重要性的标准是预期取得的审计成效有多大,也就是通过审计提高效益的潜力有多大,在企业中可以发挥多大作用,对预期审计成效大的项目应确定立项进行审计。
三是要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内审部门通过重要性研究选出一批对企业提高效益有较大作用的项目之后,应当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和企业自我的需要,进一步分类排队,选择其中在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立项进行效益审计。
四是应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应当考虑现有审计力量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个项目,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是否可能从其他部门选派人员加以配合,目前实施审计是否存在其他的客观困难,通过审计预期取得的效益可能性有多大即审计失败的风险有多大。对既有重要性又属于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当时条件下缺乏可行性,仍不应立项,而要待以后条件成熟后再考虑立项审计。
2、选择效益审计项目的来源和渠道
效益审计的范围广泛,影响效益的因素复杂,而审计资源有限,为了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审计人员必须注意从经营管理活动中选择那些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改进的环节立项进行审计:
一是效益滑坡严重或亏损较严重企业。造成企业效益滑坡或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这些企业可以进行全面的效益审计,在证实企业效益下滑或亏损数额的基础上,核实发生效益滑坡或亏损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制止效益滑坡或亏损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例如某公司下属建设公司,其业务经营范围主要是化工行业工程建设,几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可以对该建设公司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
二是企业中可能存在的重大损失浪费。资金使用、费用开支、成本支出、物资消耗、技术改造等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浪费现象。损失浪费就意味着存在进一步提高效益的潜力。选择比较典型的、重要的事项进行剖析,不仅可以制止或纠正可能的损失浪费,也使有关的管理工作得到改进。齐鲁公司对社区水电汽暖收费及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单位水电汽暖收费管理存在跑冒滴漏、收费不到位等问题,可以针对这种现象立项进行专项审计。
三是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环节。每一个企业都有生产经营的重点,影响成本和收入的重点就是企业效益的关键,对这些关键环节进行详细的审计,对提高企业效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对炼油企业,原油成本是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对热电厂,煤炭成本是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原油、煤炭采购成本,就是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环节,对利润有较大影响,可以对其立项进行审计。
四是重要的投资项目。石化企业项目投入资金较多,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风险也较大。选择一项或几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从项目初期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并对项目投产后的获利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控制工程支出,完善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五是职工合理化建议中提到的效益问题。职工提出的增产节约的各种合理化建议,常常暴露出管理中的不足,反映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潜力。
六是财务审计中发现的效益问题。审计人员在财务审计中经常会发现效益低下的现象,限于审计资源和时间限制无法解决,可以在财务审计结束后立项进行效益审计。
七是通过指标对比发现的效益差距。通过对生产、技术、经营、财务的主要经济指标与本单位历史水平或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二)效益审计的
1、精心制定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对审计全程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安排,是指导、组织、控制效益审计活动的纲领。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实施活动,都必须根据审计方案来进行。审计方案的制定必须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作业指导,因此方案中审计重点的确定是重中之重。审计重点如果不在方案中加以确定,将使审计活动无从入手,或是缺乏重点或是任意进行,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确定审计重点首先要围绕审计目标,逐步进行调查和分析,列举出每一个审计应当检查的事项。然后再从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大小确定必须进行的审计事项。审计重点的确定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被审计的经营特点、核算体制、各级子公司的隶属关系以及围绕企业效益的有关指标体系来确定。制定审计方案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资料,必要时可以采取走出去的调查方式,向同行业取经,获取可比性的第一手资料。齐鲁公司在开展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到某热电厂进行了调查,对其煤炭采购价格、采购渠道、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充分了解,为制定审计方案和有效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
从每个项目实施审计活动的过程来看,主要是检查、取证、分析三个环节。效益审计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很多,可以借鉴财务审计方法如审阅、盘点、观察、核对、查询法等,也可以借鉴管理审计的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净现值法、价值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abc分析法等。
审计方法的选择要有可操作性,审计方法能否符合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适应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特点至关重要。比如在审查书面材料方面,可采用审阅法和纵横核对法来了解企业内控措施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材料表述不清和有疑问之处,要采取多方查询法来获取审计线索;对材料中的有关数据缺少可信度,要用比较分析法来判断其用意和真伪;对各方都有意回避的事项,要采取重点关注法;在审核企业的财务数额和实物数量时,可采用盘点法和鉴定法验证其数据的真实性。下面结合齐鲁公司开展效益审计的实践重点说明常用审计方法的具体运用:
(1)“审阅”是检查过程中基本的方法。审阅的内容根据具体实施的审计项目来确定。一般来说,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以及统计、合同、会议纪要等资料都应当进行审阅。审阅过程中,审计人员按照各自分工的审计内容对取得的资料有目的的进行检查,查找疑点。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审计人员对包括煤炭采购合同以及签订经济合同过程中形成的招投标文件、出入库单据、有关统计台账、会计原始凭证中的发票等资料进行了认真审阅,通过审阅这些资料既掌握了煤炭采购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发现了一些审计线索。
(2)“盘点”方法对于确定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流失很有帮助。通过核对存货、固定资产等账表与仓库、生产现场等实物在数量、质量上是否相符,能够发现是否存在效益流失问题,发现管理控制环节存在的漏洞。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审计人员深入煤场实地盘点,确认煤炭库存的真实性。审计组和公司计量测试专业人员一起对两大煤场存煤进行了测量,确认煤炭实存26.17万吨,比账存多出5.81万吨。煤炭盘盈没有及时被发现和处理的主要原因是:双方长期未对物资装备中心总库代存煤炭进行实物盘点,热电厂长期多转成本且未定期进行财务稽核。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在进行调账的同时,及时完善了定期盘点和财务稽核制度。通过整改,避免了煤炭超定额储备,减少了存放周期,降低了热值损失。
(3)“观察”于效益审计主要是了解管理和生产过程。通过对企业生产全流程的观察,能够发现影响效益的因素。比如在进行水电汽专项审计时发现水电损耗非常大,审计人员深入到各厂泵房、管道、水表计量点进行实地观察,对部分外供管线进行排查,寻找漏点;对多家用水单位进行了查访;对供、学校、地方政府等部分单位的控制阀门、计量器具进行运转查验。经过综合分析,找出了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通过采取管线维修、堵塞漏点、加大计量管理和收费力度等措施,进一步减少了效益流失。
(4)“核对”主要是指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对照,检查其是否相符,逻辑或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对发现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效益的因素。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通过对热电厂和物资装备中心有关会计账簿和统计资料核对,发现双方记录的煤炭结算量存在较大差异。经查,原因为2004年结算时双方因对验收标准产生分歧,热电厂拒付,推迟到2005年结算,而物资装备中心依旧在2004年进行了账务处理。另外,由于结算手续繁琐,票据传递不畅,影响了原煤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导致热电厂期末巨量暂估,影响了热电厂生产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同时,煤炭结算效率低下,引起了主要供应商的不满,也影响了公司信誉。针对存在的问题,物资装备中心经过分析研究,改善了结算手续,提高了结算效率。
(5)“询问法”是指与有关人员进行谈话,询问一些与审计内容有关的问题,或者了解内部控制管理的方法、制度,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等等。通过询问,既可以找到审计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和审计线索,也能达到加强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积极沟通的目的,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6)“对比分析”是审计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进行对比的数据资料很多,对生产经营的有关数据可以与以前年度进行纵向对比,也可以与同行业水平进行横向对比,还可以对相关项目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存在的差距,找出解决办法,达到提高效益的目标。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我们分别按运输方式、采购渠道对量价构成情况进行了深入解剖。按运输方式分为铁运和汽运两种方式,其中铁运140.92万吨,占采购总量的77.29%,平均每吨采购成本343.18元;汽运41.41万吨,占采购总量的22.71%,平均每吨采购成本409.51元。汽运煤比铁运煤平均每吨成本高66.33元,按采购总量总成本高2746.86万元。
按供货渠道分为总部集中采购、矿方直供、煤运公司采购、经营公司采购四种方式,对比分析采购量及采购价后发现,从经营公司采购的煤炭价格高于煤运公司和矿方直供采购价格,且从经营公司采购量占采购总量的58.12%,而兄弟企业不超过20%。因此,汽运煤的比重高和经营公司采购量大、矿方直供量小是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根据审计建议,供应部门加大了大矿直供量,并加大了与铁路部门的协调力度,增加铁运煤比例,大大降低了煤炭采购成本。
(7)“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查找分析影响某一事项的因素,从中找出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效益审计的检查分析过程。影响效益的因素很多,不可能对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检查,只能抓住重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为了客观分析评价煤炭质量,查找影响入炉煤热值损失的原因,审计人员对煤炭取样过程进行了穿行测试,详细了解煤炭采购、入库、入锅炉的过程并对每月煤炭热值进行了统计和加权平均计算,找到了影响入炉煤热值的主要因素:一是雨季导致热值损失较大;二是煤炭入厂后到送入锅炉时间差的影响,如果入厂煤直接送往锅炉的比例大,则入炉煤与入厂煤的热值差差值较小,反之则差值较大;三是煤炭质量不均衡造成的影响。锅炉设计热值为4500大卡,由于煤炭采购质量不均衡,入炉优质原煤热值远大于设计值,造成浪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建议,即一是优化煤炭采购和库存方案,在保证煤炭合理库存的前提下,加大入厂煤直接送往锅炉的比例,减少中间仓储环节;二是对优质煤和热值较低的劣质煤合理混合燃烧,在保证锅炉设计燃烧值的情况下,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通过整改措施的实施,提高了煤炭燃烧值,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也不是独立进行,要几种方法交叉运用,并且要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不断探索创新审计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建议才能有针对性,评价才能恰当。
(三)经济效益审计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
四、当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和对策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难点
1、创新不足。近年来,石化各级审计机构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如何有效的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局限于单个项目的审计,综合性的效益审计项目难以取得较大成效。
2、效益审计范围相对狭窄。的经济效益审计仍然是以财务收支审计内容为主,与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距离。对到底开展什么项目的效益审计,效益审计范围延伸到什么程度,仍然存在疑问。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局限性,还有审计人员思维方式和技术知识水平的限制。
3、审计队伍专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进行。目前审计人员大都是财务专业,对石油化工行业高度化的生产过程,复杂的工艺流程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生产技术指标相关的统计资料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原材料价格、生产消耗指标等可以横向对比的资料很难通过有效途径获得,造成经济效益审计难以深入。
4、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系统运用不熟练,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外已经普遍开展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而目前审计人员往往只熟悉办公软件的应用,对于计算机的核心系统不了解,难以发现利用计算机舞弊的现象。尤其是中石化erp系统全面实施后,企业的业务处理模式、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模式均发生了根本变化。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对应关系逐渐变得模糊,原先从财务数据入手的审计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审计人员面临更大的挑战。
5、审计效果难以实现。尽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建议,但从实际整改情况看,并没有改变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效果利用程度不高。
(二)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负责人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的角色,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定位于企业经营运行的“医生”,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良好的经营运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深入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大在审计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的理论研讨模式,工作中可以邀请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尽量达到务实、高效。要有意识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比如在尚未开展过的审计领域(如车间生产领域等)进行试验,经过总结提高,力争在审计理论上有所创新,能够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拓宽审计领域。近年来,中国石化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革,供应、销售、投资、资金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审计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改革的要求,所以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让审计人员感到欣慰的是,中国石化审计体制改革方案即将出台。改革后的审计体系如何定位,各级审计部门的职责如何明确划分,是影响审计工作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关键。我们认为,审计体制改革后,总部审计机关的职责应该主要是总体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分局重点对所分管单位的供应、销售、投资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各单位审计部门重点在内控、管理和生产领域的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科学完善的审计管理体制和明确的职责分工不但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拓宽审计领域。
3、调整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加强职业资格,加大培训力度,促使审计人员精通掌握审计、财会、企业管理、工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考察、聘请生产厂人员讲解等方式充分了解生产工艺流程;适当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审计过程。同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4、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erp相关模块的操作。内部审计人员应主动地参与erp实施过程,要对erp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验证输入与输出数据可信程度。要对系统内部控制的设置和遵守情况、系统内定义的信息转换规则等进行审计验证。同时,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开发针对erp环境的审计软件,将erp系统下的数据转化为便于查询、审计的数据。
5、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程度。经济效益评价结果是十分宝贵的信息资源,企业应充分利用。要运用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加强宏观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和调整经营战略服务。要运用经济效益评价堵塞企业经营管理的漏洞,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审计部门要加强后续审计的力度,确保审计成果。同时,审计部门要与公司领导充分沟通,会同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相关部门制定考核细则,实施奖惩。另外,对于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践项目,要及时加以总结,建立案例库或模型库,以便为以后或其他单位进行类似的审计工作提供范本。
主要参考:
[DOI]10.13939/ki.zgsc.2016.03.133
1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
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开展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小,虽然在部分领域已经有所成效,但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整体。如何全面有效地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分析。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是审计资源不足;二是审计环境还不够良好;三是审计主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审计观念落后;五是工作评价体系需要健全;六是审计方法措施要先进;七是要有效利用审计结果。
面对以上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下面笔者就个人的思考做出简单的论述。
2 有效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径
2.1 合理利用企业内审的力量解决审计资源不足和审计主体素质的问题
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知识,同时还要有生产、技术等与企业效益相挂钩的知识。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和内审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例如:对于那些下属分支机构比较多的单位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资料量大,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这时,可以让内审人员对其进行协助、把好关,这样将大大提高企业经济审计的工作效率。
2.2 参考社会审计的成果,减少审计环境的不利影响
虽然部分社会审计结果受到质疑,但有些还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我们要合理利用。例如:在某企业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其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同时比例偏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审计人员可以进一步地去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应收款项重要集中于某个业务员所负责的某个区域,涉及的业务单位大多是破产倒闭或查无下落的情况。经过深入的调查,最终得出个别业务员贪污、挪用公款等,将其移交检察机关进行处理,从而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2.3 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虽然政府财政部门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也制定了具体的评价细则,但由于企业的多样性,它不能满足所有企业效益审计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审计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对国家的评价体系做一下微调,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服务。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资料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标准,根据企业管理特点,测算出同行业、同规模的评价标准值。同时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需要了解企业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以上年的经济效益指标和历史最好指标为标准,进行近期与前期对比,找出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正确评价。
2.4 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
2.4.1 业务经营审计
第一,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具体计划,对他们的计划进行分析,同时更要审查他们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反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对业务经营的计划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计划的制订、计划的执行、成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便会得出某个企业对市场调研是否准确,是否有长期而有远见的预测,费用是否控制在计划之中等。
第二,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产供销三大环节,找出经营中的优缺点。经营决策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贯穿在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产供销三大环节。例如,有的企业在之前注重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效益较好,之后便不思进取,几年过后效益大大不如从前,甚至出现大量亏损,最后导致企业无法生存下去。
第三,分析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主要是劳动力、资金两大方面。某些企业人力过多,人浮于事,管理层人员占企业的30%以上,工资高,造成生产率低的现象;在资金利用方面来看,有负债率高、周转速度慢、设备老化、利用率低等现象。
2.4.2 管理审计
第一,要侧重分析领导机能和组织机能。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方面。他们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领导机能,更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重点了解领导层是否秉公办事、原则至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对于、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要给予排查。对于人浮于事、管理经费高、浪费无度等众多不良现象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分析控制机能。控制机能的完善与否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控制机能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企业内部制约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比如有的企业虽然已通过了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但各项内控制度未被严格、有效执行。在供应口,各项原材物料未严格进行招标或比价采购,有的材料配件未进行严格质量检验,导致出现大量产品质量纠纷。销售方面制定的销售政策不尽合理,对销售人员没有约束力,造成应收账款损失较大等。
第三,注重投资决策审计。企业不能得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大多是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我们在审计投资决策时,应该从决策是否民主、决策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决策是否有前瞻性、决策是否有市场前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开展合同审计。这项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按程序进行的、是否有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了、合同价格是否合理、合同变更是否经过审批、合同内容是否严谨等。
第五,审计资金筹措的不规范性。这一点关乎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从而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
第六,审查企业有无违规担保以及担保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些企业出于某些原因,为其他企业违规担保,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对于这点,我们也要严格审查。
2.5 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果是企业改善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企业各级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审计结果,解决企业正常运转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为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要想方设法做好此项工作,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和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给予解决。审计人员在积极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过程中,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下,让我国的经济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爱荣.武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与探索[J].审计与理财,2014(7).
[2]李珊.关于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9).
[3]张琳.经济效益审计浅论[J].铜陵学院学报,2006(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市场的小环境正在不断地融入世界市场的大环境之中,企业内部环境和相应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过去简单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集约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因此过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需要,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能够快速平稳向前发展,成了我国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一是注重科技,以科技为发展的动力;二是积极改革创新管理手段,要从平日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两方面,前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在一些小企业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改革创新管理工作,就理所当然成为了解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它投入少产出大的优点,受到了我国许多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的青睐。
在众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最能表现与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标杆就是财务管理,它的业绩的优劣也最能从一个综合侧面体现企业生产的各方各面,衡量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未来经济效益增长的发展趋势。从这一角度来讲,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时,企业需要把决策的重心放在企业资金管理的天平上衡量,以资金管理运作的实际状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依据,而在企业的所有财务活动中,资金以具有高流动性、高重视性、高价值性的特征的资产,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核心。简单地说,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有效的途径就在于着重抓管理;而企业进行的管理改革创新要以财务管理的实际产生的效果为核心进行衡量,如果抓住了资金管理这个关键点,疏通了资金流动的多个环节,深入研究资金的用途与流向,则是企业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谋取高速平稳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方法。
一、资金管理的定义
企业资金管理说的是对企业的资金来源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计划和控制监督考核等各项工作的总称,它除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所在。企业资金管理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固定资金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以及专项资金管理。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决策与投资计划,建立使用资金与分开管理的责任制,检查、监督资金的使用,考查评估资金利用效果。
在企业中实行资金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包括:组织企业资金供应工作,为企业各项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保障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高效、稳定、快速运行,有效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率;对企业日常资金开支提出合理化建议,从源头上降低资金的开支,实施企业的资金规划措施,以资金为核心促进企业高效稳步快速发展,并支持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经营管理方式的不断进步。
二、对资金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的简要分析
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经济客观要求注重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要以资金管理作为中心。经济效益指的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就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量同劳动消耗量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大小关系。经济效益主要是靠资金、成本、收入等资金指标所表现出来的。比较分析完资金管理目标之后,企业应该就其资金管理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
1、企业总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安排一定要服从企业的总目标,大方向,因为资金管理是企业总体管理的一部分。规模不同的企业所制定的企业目标也会不同,例如,有些企业相对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战略规划;有些企业则会更加重视眼前的利益。不管着重点在哪里,企业资金管理最终都要服从于企业的总目标,要充分考虑资金的管理及组织的施行。
2、与企业相关联的企业。企业的资金管理主要是看资金的直接关系人与企业的关系疏密,正确处理这对关系对于设定并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目标有致关重要的作用。
3、企业成长的环境。企业的成长环境对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周期,企业具有不同的性质,企业处于不同的区域等,企业会依据自身经营与发展的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的管理目标。因此对于一个企业,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目标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能被过分夸大,这就要求在制定目标时企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准,既要发挥企业所拥有的生产经营优势,也要采用先进合理的生产技术与方法,这样就会使企业较快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果可以降低成本,合理投放资金,增加其利润等,在一般特定条件下,是可以推动各项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不断改进生产的技术及经营工作,进而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各个角落都能够向企业资金管理蔓延。
三、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
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作,在当前新形势下,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是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变现能力,努力促使资金加速周转。为适应这个新趋势,资金管理可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第一,核定资金系统的管理。企业应以需要与节约兼顾为核资的基本原则,采用先进合理的计算方法,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这是进行资金管理的基础。第二,筹集资金系统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然会出现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第三,运用资金系统的管理。这是资金管理中最具实质性和最富创造性的内容。合理运用资金的目的,就是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利润。第四,分配资金系统的管理。分配资金系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以往,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现在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内部资金收益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日益突出。
四、企业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资金混乱制约着资金管理的效果。由于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现在全社会共同倡导和响应的,如果企业能够加强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一定会思考怎样才能节约企业的资金,使数量有限的资金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所以,多数企业制定了一套使用资金的计划和相匹配的各项目资金的分配方案,这样做对企业是非常有好处的。在受到了企业管理水平和落实渠道的限制后,有一些计划不符合这个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也有一些计划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企业的资金管理就陷入了混乱局面。企业不仅要应付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还要尽可能根据被架空的不合理的计划进行企业资金管理,这样就必然引起资金沉淀与投资失控,这就脱离了企业资金管理的实质。
2、制度不健全制约了资金管理效果。在企业中,需要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实行自上而下的简便的资金管理制度,并建成比较完备的资金监督与调控考查制,同时要对资金管理全程严格监督与管控。但现在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做到这点,少数人控制了企业的资金使得企业管理阶层对于资金运动无法进行自由调控。另一方面,就算企业有监督职能与监督制度,由于企业的资金流向不能得到及时的上报,因此监督者也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做到及时的监控,这就必然造成资金管理工作的名不副实。
3、企业资金比较分散制约了资金管理效率。现在不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企业的资金过于分散,部门或二级单位比较繁杂,各有各的资金运作模式,账户太多以致很难对其集中管理,这就使一部分企业资金处在停滞状态而不能进入流通渠道,时间久了就变成了沉淀资金,这就导致资金在运作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因此不能有效规避风险,最终使得企业周转速度越来越慢,甚至造成企业被逐出市场。
五、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对策
1、增强成员的资金管理意识,健全资金管理机制。要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根本途径就是要使企业内部的所有成员能够正确认识资金和资金管理,把企业的资金效益和个人利益密切挂钩,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层及一线职工推动企业合理认识资金效益与企业产值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自上而下的以企业资金管理推动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良性资金循环系统。
2、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资金运动。要想使资金管理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动力,就必须改善当代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资金流动较盲目的现状。所以,企业的资金有必要经过层层监控,并进行严格审批:任何资金的调动都必须由专门项目主管或者是企业管理者的亲自审查批准,把好支出关;要用现代化手段全程监控资金的流向,并及时纠正失控和浪费现象;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资金管理大会,商讨当前阶段资金投向与分布的情况;依照各个部门申报的实际用款情况合理地制定下一个阶段资金收支预算工作;切实评价企业资金管理的落实情况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所做出的贡献,再根据这些情况再对改善金管理工作方法等。
3、激活积压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常会有意外的困难,造成大量的资金变成积压物资或处于拖欠态,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流动资金所占的比例,使资金周转周期延长,所以,企业就必须从困境中寻找到利于自己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激活积压的资金或者变现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资金沉淀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法律的日益健全及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时这些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只有不断发现并能深刻认识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会企业资金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资企业资金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只有不断改革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大的社会资金与财富。
【参考文献】
1 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源于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认识的误区。一个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当然是获得收益最大化,这无可厚非。但许多企业管理者只一味重视经济效益,认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关联并不大,大量的安全生产投入之后产出却看不见,或者产出很小,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并没有把安全生产放在眼里。尤其是私企,制定的安全生产方针及规章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根本没落到实处;安全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不更换新设备,机械能用则用,即使已经到了报废期;员工缺乏相应的安全培训或只是流于形式,有的企业甚至不给员工配备个人安全防护装置,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最终形成了一个上至企业管理者、下至普通员工对迟早会发生的故事均抱有侥幸心理的一个恶性循环。
2 正确认识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2.1 安全是潜在的经济效益
很多人认为,增加安全投入也就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出隐形而且利润降低。这是比较片面的看法。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也绝不是负效益,虽然成本的增加是安全投入的最直接表现,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入。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并不像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几乎不发生事故,员工也很少得职业病。而这个结果是企业保持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的必要条件,只是它的产出总是间接地反映出来。以工伤事故为例,就目前全国各地的标准而言,在生产事故中每死亡一人,企业如果没有参加工伤保险,至少要赔偿20万元。如果是发生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重伤事故,那么企业每一人要赔偿数十万元。企业损失之大可见一斑。如果发生河南平顶山那样特大矿难事故,不但矿主要负刑事责任,企业也将倒闭,还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由此可见,企业的安全投入如果增加了,安全生产搞好了,不发生或者少发生事故,就是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而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2.2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相互作用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一个统一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既辩证统一,又相互矛盾。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然结果。从经济的角度看,企业如果把安全做好了,员工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秩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必然随之而来。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就能拿出充裕的资金进一步保障安全生产工作,而这也将使企业事故发生概率进一步降低。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就不会带来伤亡赔偿、停工整顿延误工期,也不会损害企业的形象,那么员工也心情舒畅,企业就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做好生产,经济效益当然也就相对可观。当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之后,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就指日可待了。若安全工作没做好,不但会危及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影响正常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产生不好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使得企业不仅经济效益下降,还得到了不好的社会口碑,是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2.3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安全投入
从哲学的角度看,在任何一对矛盾的事物间都可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对于安全投入也是一样。安全投入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达到不同的量,但并不是投入得越多就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例增长。但是,一旦超过某一限度,超过部分就是多余的,就变成了无谓的浪费,甚至可能降低企业效益。企业正常的安全投入都应该在安全失稳点与安全保障点之间,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安全投入可能就是盲目的投入,得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会增加安全管理难度,还可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每个企业都应努力找到自身安全投入的最佳区间。
对于安全投入,企业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在每次经营活动中,企业均应对安全投入的需要进行预算,同时还应配合企业审计、监督监察等手段,对企业安全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力度,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做最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投入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换来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一个成熟企业安全生产的最佳状态。
3 结语
在现代社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已经成为每个企业深入探讨的话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在抓管理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在抓职工素质的同时,要抓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总之,企业的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生产安全,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的保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铤而走险,确保合理的安全投入,找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才是我们应该尽力而为的事。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即在确保安全生产,确保工程、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企业才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罗云,田水承.安全经济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论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J].安全文化网,2008-8-14.
[3]屈奎.企业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2005-7.
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途径是:规模经济出效益。企业规模是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工业企业里集中的程度。合理的经济规模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确定合理经济规模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确定合理经济规模的最简单的方法叫盈亏平衡法。企业实际规模达到平衡点规模,才有可能盈利。如某厂全年预计总费用为(F),每吨产品售价为(P),每吨实际成本费用为(V),则盈亏平衡点规模应为F/P-V=Q。也就是说,该厂年产量只有达到Q吨以上,或者说销售收入超过QP万元,才有可能赚钱。规模经济对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项目设计能力要达到行业规定的规模水平,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先天条件;二是企业生产组织尽可能实现能力匹配,防止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对产品有销路的生产线,要通过填平补齐,达到前后生产能力一致。
提高质量出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最终产品质量可以实现优质优价,产品质量好,售价就高。二是通过提高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产品合格率,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若每个工序合格率为A,工序共有n个,则最终产品合格率为A的n次方。这说明强化工序管理,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发新产品出效益。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企业按照“市场上需要什么,什么最赚钱,就开发什么”的指导思想,一方面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节能降耗出效益。工业产品的消耗包括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在劳动消耗方面,主要可通过强化内部经济责任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减少劳动的消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按照部颁或行业劳动定额,优化劳动组织,减少不必要的劳动时间,提高设备看台率。在物质消耗方面,一是可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直接降低物质消耗。二是修旧利废,变废为宝。三是加强日常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损。从原材料、燃料采购——库存——生产——产品等每个环节都要有消耗定额,并按此定额严格考核,奖惩兑现,把各种物料消耗控制在最低标准。
加快资金周转出效益。资金是工业企业的血液,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决定了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长期负债,还是流动资金短缺贷款,除了还本之外,还将支付占用期间的利息,所以加速资金周转,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办法:一是提高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克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效益滑低谷的被动局面。二是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要采取出租、转让、变卖、调剂等形式,发挥效益。三是勤贷勤还,减少不必要的货币资金占压。四是结合企业偿债能力,千方百计筹措较低利率的贷款,减少财务费用。五是加强产品销售,减少产成品及应收货款资金占用。六是合理储备原材料,节约采购原材料资金,降低储备资金占用。总之,要千方百计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
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出效益。在制造费用中,需要严格控制的有:办公费、差旅费。一般可采取定额包干,节约归己,超用自负的办法强化管理。在销售费用中,可采取与销售额挂钩的办法,按一定比例提取有关费用。在管理费用中,对于政策性提取的费用严格按有关政策提取;对于办公费、差旅费,尤其是业务招待费要区别情况,严格标准,不要让企业的效益白白吃掉。此外,还要严格控制其它一些营业外支出。对于生活福利设施最好是采取“脱离”企业的办法,减少企业办社会负担,变暗补为明补,以便加强经营核算,增强竞争能力。
二、提高经济效益宏观上还应着力把握的举措
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是如何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明确企业的责任和目的,不能忽视安全,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1996年元月为福鼎桑园水库采石场发生一起崩塌事故,该采石场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违反《福建省露天矿,采石场安全生产管理整行办法》的第十一章技术规范要求,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水利部颁发的标准《水利水电建筑安装安全技术工作规程》中有关石方明挖的技术规范要求。致使工人在装运土石余渣时,现场发生岩体崩塌事故,造成6死一伤的重大事故,经济损失上百万元。这就是因为一个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不到位,而给工人生命安全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必须争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才能生存和发展。但是这个效益是要在确保企业生产正常和员工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既是责任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企业的根基所在。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不为提高经济效益而努力。实践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既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又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长。
二、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首先应当在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高度,应当时时刻刻把它和我们的生命,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我们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为之努力奋斗的目的。省劳保所已为全省的许多企业做了建设工程项目安全预评价、验收评价、企业现状评价等等的大量安全评价工作,为全省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为了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更到位,还通过各种安全培训,提高了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文化水平,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弥补的,它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生产建设中,它占据着“保障”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社会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经济效益。
在现代企业中,要大力倡导和培养安全文化氛围,在员工思想上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观念,创造安全生产的环境,才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与健康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时空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所崇尚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势和正确的安全论理道德,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生产秩序的现代企业员工队伍。
三、要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安全投入
一谈到安全投入,就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也绝不是一种负效益。我们都知道安全投入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成本的增加,但是,究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入。对安全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并不像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只是它的产出总是间接地反映出来。以工伤事故为例,按照目前全国各地的通行标准,发生死亡一人的事故,企业如果没有参加工伤保险,至少要赔偿20万元。如果是发生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重伤事故,那么企业每一人要赔偿数十万元。企业损失之大可见一斑。如果发生象山西左云县那样特大矿难事故,不但矿主要负刑事责任,企业也将倒闭,还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由此可见,企业的安全投入如果增加了,安全生产搞好了,不发生或者少发生事故,就是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