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6-01 08:52: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双创论文

篇1

一、当前经管专业“双创”人才教育现状

首先,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其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第四,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师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构建经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特征

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二是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经管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自我发展机制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注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第二是要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专业适应性;第三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第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五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第六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实践教育

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

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

鼓励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篇2

0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转变单一的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高校转型发展以及发展现代大学教育的新内容[1]。

1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等院校需要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内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新格局[2]。但是,对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俗称“第一课堂”)之外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而且多局限在提供创业方面的公选课、讲座或创业计划大赛的“第二课堂”上,而即使少数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科建设规划中,也还是存在课程设置的诸多不合理现象,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衔接性,正处于转型发展中高校的“双创”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只脚各穿各鞋,各走各路的现象十分普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一直存在,导致“双创”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的“第二课堂”[3-5]。脱离专业知识的创业导致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多数大学生创新思维上的同质化以及创业模式上的大众化。漫步高校校园,大学生的创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与其所学专业知识不太相关甚至无需任何专业知识的“摆地摊”“招生”“打印复印”“代缴话费”以及“快递外卖”等大众性项目上,此类现象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讲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双创教育”应该是让大学生以自己所学的专业教育为基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将其创新创业建立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基础之上,这对于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创业资本的大学生而言,是创业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的主要原则。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并能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与“双创”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与方式是摆在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另外“双创”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双创”素养的有效工具,将其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也是大势所趋。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思维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在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双创”热情不断高涨。然而,“双创”热情的背后则是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的片面理解和认知。本文作者认为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是解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现象的当务之急。而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一课双融”体系则成为重中之重。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获得主要靠土木工程专业课的日常学习,如果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不能进行有效融合,长此以往,将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能及时、科学地将“双创”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这不但不会排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而且会使“双创”教育更深入更紧密地依赖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上的探索与实践,着重于对“一课双融”体系的构建以及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途径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转型发展高校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2“一课双融”体系建设的可行途径

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关键是制度的建设,重点在课程的落实,在守住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时底线的同时,积极探索“一课双融”体系建设。“一课双融”就是将“双创”教育科学合理地引入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双创”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并不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双创类“心灵鸡汤”,而是将课程知识点与土木工程现场实际相结合,将土木工程实际需要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侧重于所讲知识点在土木工程实践当中的运用,侧重于对大学生专业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上的培养。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一课双融”体系建设的可行途径。

2.1探索“一课双融”的“三机制”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来源背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与土木工程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探索建立专业-企业教师协同备课机制、专业教师工地备课机制以及企业教师课堂讲授机制,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即专业-企业教师协同备课机制、专业教师工地备课机制以及企业教师课堂讲授机制。

2.2探索模块化课程体系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思维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土木工程专业与“双创”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努力适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的修订,进行土木工程专业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建构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双创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对本专业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将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转移到对自身所学土木工程学科的思考当中。

2.3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将土木工程专业竞赛赛事-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并建设出一条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课双融”体系。随着土木工程领域中绿色建筑建材、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应用,在实践教学类赛事设置上可以本着“弱化一批、突出一批、新增一批”的原则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增补,重新梳理并筛选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院校级”的全方位竞赛赛事,打造优良、高效的专业赛事“竞赛包”,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上述各层级的比赛活动。另外,下大力气规范目前在大学生专利申报、创新发明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探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专利申报以及毕业论文一体化的融合途径。

2.4改革大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一课双融”体系建设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强化必然要求对现有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提出新要求,可以说,“一课双融”体系建设与大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大学生课程考核评价基本上还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让大学生修满规定学分的基础之上,这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双创”教育产生片面认知,这种情况不加改变,就会造成多数大学生对“双创”教育抱着“学分到手,事情放手”的心态,使“双创”教育的可持续性与教育性大打折扣。因此,将“双创”教育考核评价融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也势在必行。比如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评定及累积转换办法》,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考核评价细则及实施方案。更进一步地,土木工程专业中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以及“一课双融”融合度较高的课程考核可以完全考虑由“以赛代考”模式进行取代,争取使“一课双融”切实得到落实。

3结语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等给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带来极大挑战,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一课双融”体系的构建以及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途径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转型发展高校的工科专业提供相关经验借鉴。[ID:004742]

参考文献:

[1]易玄,申丹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68-71.

[2]强伟纲,战学秋.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8):26-29.

[3]齐静,赵琳,魏然.高校“双创”教育,要做的还有很多[N].大众日报,2016-3-5.

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 会计学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持续渐进

一、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界定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

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

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具体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把培养“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

2.以“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实训即介入其中。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

3.实践形式多样。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

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

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

6.情境真实。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

7.内容真实。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

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 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周左右(或6―12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周;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

(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

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推行“职业化导向”的考核,要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赋予不同的成绩权重。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部门和团队领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考评内容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操作、撰写与总结、参与协作、质疑与创新能力等,“以评促建”不仅保证日常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取得实践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合理的考评方式必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置身于不断改进和更新的循环体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逐层搭建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改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摆脱会计专业枯燥的理论学习,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实践化,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2).

篇4

吕爽:我认为全国的创新创业工作已到了4.0阶段。1.0是传统的场地出租,场地供应方将之提供给商业企业使用;2.0阶段是以场地出租、构建一站式服务中心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创新创业相关问题;3.0阶段是“园区+投融资机构+一站式服务中心”的构建,更好地扶持创新创业;4.0阶段是创新创业生态圈闭环的构建,完善产业园区的上下游产业链建设,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所有企业能够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就全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而言,我认为已经到了3.0阶段。1.0阶段就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及创业基础课程+创业比赛”的模式;2.0阶段是“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园区建设”,形成校园“双创”的基础环境;3.0阶段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业园区孵化指导”的创业生态圈构建,形成较为良好的“双创”氛围,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经济》:您曾被评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青年领军人物,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有哪些思路?

吕爽:总体来说,有两方面的思路,一是深化创新创业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层面,要在校内大力宣传和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教师层面,要增强创新创业类师资队伍建设,比如采用“双师制”的教学模式,由高校教师负责教授创新创业类理论知识,同时聘请企业创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有效的对接机制。高校要做好与社会资源的对接,积极引导并促进校企合作及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线上线下平台。企业人士到高校担任导师,指导项目孵化,并对感兴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形成常态化的服务合作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高效对接和成功孵化。

《经济》:您一手创办的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目前已有了明显的收效。在建立和发展创新创业学院的过程中,您积累了哪些经验?

吕爽:目前创新创业学院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办公室、创新创业研究室,担负统筹创新创业工作、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建立创新创业基金、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成果等五大基本职责。其目标是在1年?2年内,基本完善创新创业学院服务平台建设,起到接口作用,使全院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2年?5年内,促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先进思想及创新作品转化为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级鉴定、各类竞赛奖励等科技成果。对于条件成熟的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学院还将推荐其进入其它科技园区进一步孵化,并协助其成立公司或进行技术转让。

创新创业学院搭建了五大平台,按照四个层次推进。

这五大平台,一是信息服务平台,其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网络平台,整合信息,提供项目信息、查询等服务。二是项目评估平台,主要工作是由顾问委员会为学生提供项目咨询、项目评估及建立项目库等公共服务。三是政策咨询平台,积极拓宽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渠道,为学生提供工商注册、财务、税务、审计、劳动保障等专业咨询与服务。四是培训交流平台,积极鼓励有资质的企业、培训机构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实施专业、专项和定向培训,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沙龙,促进创新创业大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五是实践活动平台,即策划组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技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各类竞赛活动当中,提升创新创业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借助这五大平台,创新创业学院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按照四个层次有序推进。一是对无项目的个人,创新创业学院对其进行培训,根据其专业和特长,介绍其到合适的创新创业团队或者项目组,引荐指导教师,支持其开展创业活动。二是对有项目的个人,创新创业学院对已有的项目进行专业评估,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资源予以支持;根据项目本身的专业性,为其寻找合适的团队合作者。三是对无项目的团队,创新创业学院将分析其专业优势和发展方向,介绍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对口项目,寻求适合该团队的项目。四是对有项目的团队,创新创业学院在对其项目评估入库后,为其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寻求专业指导者对项目和团队本身予以指导、培育,以求完善。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84-02

从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以来,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如今双创教育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方向和趋势。在我国,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性指导文件,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使双创教育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热点[1-3]。

药学专业作为直接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医学学科之一,药学人才的双创能力培养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深远。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更高需求,要求高等院校药学教育的目标不单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探索的双创能力[4-5]。然而,学生思维方式及双创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国外多年的教育实践研究发现,“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导师制”)”――这一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学习制度,在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与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导师制”作为高等教育阶段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等部分国内名校开始试点,虽没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在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7]。

1 “导师制”下药学本科双创教育的导师及对应学生的遴选

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导师制”实施开展的重要保障。导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且学风正派、治学严谨、熟悉教育规律;此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心强、爱岗敬业、乐于与学生沟通。为此,该校依据导师的纳入标准,结合该校当前教师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收集整理有意担任该校学生双创教育导师的教师信息资料,经学院教务处集中审核、讨论后确定导师名单。然后根据导师专业特长,将导师按专业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临床药学、中药学、医药贸易大概分成7组,并将导师资料予以公示。

2 “导师制”下药学本科双创教育的目标及任务

双创教育被认为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然而,双创教育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创业者,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因此该校本科双创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最后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导师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所指导学生基本情况,因材施教,耐心引导、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

3 “导师制”下药学本科双创教育的具体实践

3.1 通过加强专业实验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当学生经过本科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后,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此时,各M导师按计划分别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合成与分离纯化、天然药物的开发与利用、药物分析与鉴定、药物制剂、药动学与药效学评价等融入学生的实验教学,耐心引导、挖掘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此外,各组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及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学生申报每年度“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和“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采取以学生申报为主,导师适当引导的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切身经历项目申报的所有流程(包括项目选题、撰写申报书、申报答辩、项目实施和结题验收等),无形中不但学习掌握了文献查阅、科研论文及项目申报书撰写等最基本的科研技能,还使自身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组织及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从而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2 通过创新创业平台,挖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高等院校为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了许多很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如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我要去创业’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技能大赛”等。

例如,针对学生对中医中药健康养生的兴趣,导师们在学校“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大平台下精心组建了“药膳制作大赛”这一药学特色双创实践平台,引导同学们发挥自身专业知识,按照中药的药性及价值,专业性地搭配中药并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制作出健康美味的药膳。经过多年的努力、沉淀,在今年一批怀揣着创业梦想的药苑学子在导师的指导下,以“药膳坊”为题目成功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创业项目,并在学校、学院及导师的帮助下,在我校正式挂牌营业,目前已研制推出强身健体、健脑益智、美容养颜、减肥、预防治疗感冒等不同功效的药膳产品,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药膳坊”创新创业项目激发了学生学习、生产、销售药膳的热情,在我校双创教育实践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增强师生互信,使导师可以更便捷、全面地了解学生,继而因材施教,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用于我校药学本科双创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2] 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3] 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30-37.

[4] 杨贞春,赵明,王玉记,等.创新和创业型药学人才培养的渐进路径[J].药学教育,2013(2):1-4.

篇6

作者简介:田(197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副教授;周峰(1986-),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助教。(湖南 岳阳 414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B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38-02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1]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担负着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与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固定实验的模仿与验证来锻炼实践能力,因此对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没有起到最大的激发与促进作用。[2,3]高校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工作之间的纽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大学生。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受国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应成为大学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之一。[4,5]

“两堂”结合是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的丰富的基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使之得到升华,来实现学生“双创”能力的全面提升。[6-8]本文结合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些实践对“两堂”结合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相关性

近十年,各高校除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外,如何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都相继成立创业研究中心,研究创业理论和实践,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制作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9]创业与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最核心的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端正“双创”教育观念,就是要认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一个辨证统一体,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创业者所从事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都属于创业范畴,这些活动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认真、扎实学习创业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各项知识,并积极主动、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意识,服务于创业活动,创业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没有新的技术、制度、管理等创新活动,创业活动很难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创业也就是“昙花一现”。创业需要高潜质的创新,任何不是基于创新基础的“创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2.创业推动和促进创新活动

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创新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来检验创新成果。创业作为检验创新成果的方法之一,创新成果的正确、优劣与否都可以通过创业活动体现,反之,创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又推动和促进了创新活动,使创新成果更趋于合理和成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活动都适合创业,创新也不一定导致必然的创业活动,同时创业活动也不等于创新,没有创新的创业也就不会推动创新。

二、“两堂”结合下的“双创”人才培养

“两堂”结合是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第一课堂主要是学生在以专业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内的一切教学活动,即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二课堂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类、培训讲座类、竞赛类、实践类、社团类等。“两堂”结合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是第一课堂获得的丰富的基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使之得到升华,最终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1.优化第一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针对第一课堂教学中的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遵从“厚基础、宽方向”方针,精选本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程。在核心基础课程的授课上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担任教学,在核心基础课程在学分和课时的安排上多次组织相关教师讨论,以充分保证教学质量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上,教学内容严格精选,力求教学内容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反映最新技术的前沿,同时避免多门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

强化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模式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所谓“步步推进、环环相扣”,是指对整个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通过分阶段训练,不同阶段中不同的实验内容之间相互衔接,逐步实现由基础到专业、由验证到综合设计、由单一课程到多课程联合的实践培养目标。比如大学第一年和大学第二年通过基础实验、基本技能实验和工艺实训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大学第三年,实践教学主要以实践综合设计为主。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大学第五学期进行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综合利用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和单片机等知识设计制作智能型的电子产品;在大学第六学期进行光电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综合利用光电技术、激光技术、光学技术等知识设计制作光电信息类产品。大四阶段通过去企业实习,了解企业产品生产和管理,而后再通过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对实践技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实践教学中,除了突出创新外,还和实际产品紧密结合,两个综合设计都是制作与专业知识直接联系的相关产品,同时实践制作和理论模拟相结合,通过相关的软件对电子和光电的综合设计进行仿真以提高产品性能。

2.加强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衔接,培养创业意识

“两堂”的结合首先是模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将原来是第二课堂的部分内容引入第一课堂。如对一些最新理论和先进技术及其进展等相关知识,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教学型高校没有明确的培养要求,多是通过讲座、社团、培训等活动对部分同学进行训练。或者是部分教师在相关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其缺陷:一是讲授效果与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能力紧密相关;二是学生的收益面较少;三是讲授内容分散于各课程中。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和兴趣,以课程的形式通过讲座给学生开设,这样学生能系统地感受到相关方向的研究热点和进展。在创业训练中,通过加强校企联合、举办创业大赛、邀请企业家来校进行创业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相关创业技能和考证服务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3.改变“双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

在两堂结合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人才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需要相应调整。从两方面来改变“双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

(1)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过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核心基础课程通过考试进行考核,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在考查中,不同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如专业技术性强的课程采取设计、仿真和实物制作等方式来代替考试;对于研究性课程采用主题综述论文、分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2)评价体系多元化。对于“双创”学生,要对不同的成绩赋予不同的权重,对不同第一课堂课程成绩和第二课堂课程成绩同样赋予不同的权重。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双创”人才培养服务。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并在“两堂”之中融合创新和创业教育,将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匹配等一些高等教育的现状,也必将进一步增强大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4]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24-126.

[5]徐斌,郑宏兵,张利萍.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5):5-8.

[6]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8

Study on Colleg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HEN Zhiyong[1], HU Zhonghong[2]

([1]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2]Orie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Raise of the "publ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ise of a wa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nd of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reform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proposed higher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we must to exis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student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mode, make full use of the variety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latform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ractice teaching teacher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optimization, innovation experi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to provide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public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2015年3月5日总理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下简称“双创”),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浪潮,在此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大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更强的创新能力,高校在人才的能力培养方面更显重要,也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传统实践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双创”的要求

1.1 传统实践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上世纪末,为满足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高校扩招速度较快,导致办学经费相对缺乏,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实践教学设备台件数量相对不足、实践教学基地数量相对不够和实践教学学时数不足。为此,部分高校采取了减少教学成本的手段,即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学生不同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和创新素养低下。学生的培养目标达不到社会对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毕业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实力。①②

1.2 传统实践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高校对实践教学教师的评价较为单一,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没有相应的价值体现,指导老师在职称评聘中没有加分点,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不足。③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成果的形成、保护与转化的意识不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不高。在教师让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中,学生却成为廉价劳动力,学生实践能力有所提高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而学生的创新项目,其学生获得的成果如何保护和转化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因素。

1.3 实践教学人员配置与“双创”教育教学不匹配

目前高校“双师型”人才急缺,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只能将理论课教师安排进实验室,这部分教师中多数是学历层次高,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博士毕业,但毕竟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多数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实践教学过程也是照本宣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实践教学的师资数量相对不足,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人员更是成为各类安置对象,这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人员只能在教学中起到承担卫生和门卫的工作。

2 “双创”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

2.1 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双创”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体系的整体顶层设计,其中的实践教学需着力打造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特色,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大幅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环节,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形式,应用新的实践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对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定。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按专业分类设立综合实验课程,淘汰落后实验项目、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按实验项目需求有计划添置仪器设备等措施,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创造必要条件。严格按教学计划落实实践教学任务,严格管理,保证所有实践环节正常运行,保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效果。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平台。以微信为代表的一系列跨平台的社交网络工具的出现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台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它借助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创建了一种虚拟实验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熟悉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而且还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先做模拟仿真实验,对实验的操作规范先有一定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达到实验目标。

2.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基地资源,构建基于实习基地资源,面向实际问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开展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教学督导应深入教学系、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了解学生实践教学状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协调;开展学生生产实习检查,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学生互动,大力做好各类实习的服务工作,以保障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质量。④

加大了实验室开放的力度,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实验室的规划和利用上要进行充分论证,积极打造个性化教育平台,将实验室划分为日常教学区、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以及科研实验平台,充分挖掘潜力,使实验室得到充分利用,实验室全天预约和定时开放。学生进实验室需提交实验方案,经相关教师认可后可以预约日常教学区实验室;对成功申报了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安排创新实验平台,对优秀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按排进行科研实验平台,为其提供更好的学术发展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实验室开放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有特长和个性需要的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创造了必要条件,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⑤

2.3 加强学科竞赛、创新实验与创业活动的融合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供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创新项目的跟踪与管理,加强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与学科竞赛成果的转化与孵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活动和创业路演。同时加大对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奖励,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鼓励学生投稿、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双创”背景下,各类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层出不穷,学生在大赛中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不少的学生因此增强了创新的信心,也有不少项目脱颖而出因此获得了社会投资而走上了创业道路。但问题是大赛的成果归属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的诟病,特别是以创意为主的大赛,其创意想法通过大赛而被盗用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学生应该与大赛组织方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4 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遵循课程体系内在规律,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以有效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评价应从教学人员、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规范的评价,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流程,避免评价随意性大、评价过程不规范、主观性强等现象。教学人员从评价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角度,包括教学仪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责任等因素。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示范、教学指导等环节。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环境创设等内容。教学效果主要从评价学生的角度,包括学习氛围、创新意识、学习和创新成果、社会影响(获奖、论文、专利等),也包括学生实验课程考核成绩。⑥⑦

2.5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实验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和加强师资的培养,定期在校内对实验人员开展实验技能培训和开展实验技能比赛;利用假期分期派实验人员到校外进行短期培训,用一到两年时间基本完成轮训;对大型仪器的管理上进行定员定岗,实行专人管理有偿使用的方式,以提高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实验人员自主学习。

3 总结与讨论

创新与创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需要从基本教学规律出发,但需要在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学术自由和开放包容的实践教学氛围,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质量标准上大胆改革创新,大大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逻辑完整性和时效性,在教学过程和育人过程中融入新的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必将在“双创”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通讯作者:胡忠红

注释

① 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4):87-89.

② 刘明贵,向梅梅.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2):81-82.

③ 李连珍,周艳,苌建峰,李贺敏,李娟,夏至,高致明.浅谈实践教学改革在学生就业中的推动作用[J].价值工程,2010.29(30):150.

④ 白忠喜,鲁越青,梁伟,朱小芳.校政企共建基地开展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2):75-76.

篇8

“问题出在思想观念上,而直接诱因是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龚克说,这几年,南开大学一直在强调要有定力,要把人培养好。

龚克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在十多年高校管理者的职业生涯中,他常以“改革者”、“敢说话”的形象出现。近年来,南开大学的很多改革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比如,在南开,学校最高议事机构校务委员会为学生代表设固定席位,从2014年开始南开新建非管理机构不设行政级别,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前置条件,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其一大重要功能是打破贫困代际相传。”龚克说,贫困家庭如果有一个大学生走出来,可能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和面貌。这样的民生功能,和培养一位工程师、培养一批学者,是不一样的。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龚克表示,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靠三项职能来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不能离开这一中心任务。

教育打破贫困代际相传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当前条件下,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学校方面又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龚克:中国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义务教育实现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我相信,到205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会走向普及。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应该是连着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而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公平的服务。但目前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地域和城乡差别。

近年来,政府下了很大功夫,提升欠发达地区孩子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机会。例如,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学校,在800多个贫困县单独拿出招生计划。南开大学去年就专门在贫困县以下的中学招了307人,占招生总量达8%。去年全国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而南开大学增长了27%左右,相当于是为21.3%的增速做了贡献。

《财经国家周刊》:在贫困地区单独拿出招生计划,是否对其他地区分数更高的学生意味着不公平?

龚克: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其一大重要功能是打破贫困代际相传。特别是我们这种所谓重点建设的研究性大学,更要意识到不管多么拔尖,现在做的都是一项民生的事业,是一个逐渐大众化、普及发展的公共服务。

我们一开始也不是特别理解,在一个省、一个市的范围内,都不能按照一个分数线来招生,有时候放着600多分的学生不招,而去招500多分的。这会不会不公平呢? 龚克简介

1955年6月生,湖南湘潭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校长。

曾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常务副主任,主任,科技处处长,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等职。

现在想明白了,公平不仅是分数面前的平等,还要打破贫困的代际相传。贫困家庭如果有一个大学生走出来,可能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和面貌。这样的民生功能,和培养一位工程师、培养一批学者,是不一样的。

这也是我们谈到教育公平的时候,必须深刻理解教育作为民生事业对公平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这种公平要比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要深刻得多。

但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的公平是毫无意义的公平。所以现在要更加关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把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好。

《财经国家周刊》:除了公平发展,你还一直主张教育优先发展。为什么要这么提?

龚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是由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所决定的。

虽然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直接提出,但从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上看,还是将教育放在优先地位的,这一点从教育费用增速、占财政开支比重可以看出。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育之所以要优先发展,是因为教育事业实际上是一个育人的事业。它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都跟育人有关系。

特别对于研究性大学来说,育人靠的是什么呢?首先是教学,打基础;然后靠科研,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再后面,教学、科研的延伸是社会服务,包括国际合作,还有文化传承。

所以,教学、科研是学校培养人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教育优先发展的要义还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本身,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财经国家周刊》:有观点认为,有部分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报课题、搞科研、写论文上,而在教育教学上投入较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

龚克: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偏离了人才培养。很多高校搞科研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是出文章、出成果、提高排名,不断获得学术荣誉等。 很多人强调大学科研对社会经济发展做直接贡献的要求,忽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都是为了育人的根本任务。

槭裁椿岢鱿制离?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大学最初在国外发展起来,功能不断演变,最早期大学的功能就是教学,后来经历改革,将科研放进去,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来培养人才。再到后来,威斯康辛模式兴起,大学增加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其实意在将学生培养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培养人才。所以大学就有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均是围绕人才培养来展开的。

但这三大功能翻译到国内,就变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样一来,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并列了,而且,很多人强调大学科研对社会经济发展做直接贡献的要求,忽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都是为了育人的根本任务。

这不符合法定观念。《高教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靠三项职能来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不能离开这一中心任务。

论文不应成为唯一标尺

《经国家周刊》:如何扭转观念的偏差?

龚克: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其实是改革最难的部分。现在,一些教师并没有把立德树人、教育育人的职业观念牢固树立起来。我们招聘的时候,提问为什么喜欢当教师,大多回答说喜欢做学术,很少有人说喜欢培养年轻学生。学生则认为,对自己将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名校文凭,而真正在学期间为今后发展德智体美打好基础的主动性不够。

观念难以转变,最主要还是对大学的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评职称、当教授,依然是多数大学老师的职业目标。论文又是横在教师评价体系的一杆硬标尺。

当下的问题是,论文评价被滥用,几乎所有的科技学术活动,比如评选长江学者、竞争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学科排名等,最后实质是都要“拼论文”。

近年来,学科评估开始重视到教育了,但是还是比较皮毛,比如看生师比、教授上课比例以及生源等,这些还不能真正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投入。

最近,政府强调教育开支的绩效,这个绩效也要看排名。包括新生专业选择、学校选择也这样,大多还是看排名。所以这就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

从学校角度来讲,如果对论文关注过多,放在培养学生上的注意力就不够了。

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南开大学要有定力,要把人培养好。为了加强教学,南开大学推出了对教学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尝试包括了教师自评、上课的学生以及毕业生和毕业5年校友、教学督导组的评价等。在教学评价体系里获得好评,是教师评职称的前置条件。

南开正在校内开展这一改革。但不能否认,在综合改革中相对削弱论文的分量,提高教学的比重,可能导致学校排名下滑。每一个排名出来,我们都很紧张,一旦名次下滑,校内校外都会来拍砖,压力很大。

从长远看,国家层面应加强高校各类评价体系的改革。不是否定论文的标准,而是让论文的标准不唯一化,不作为通用标准。而且,整个评估要透明,评估的目的、指标、数据来源和评估针对的主要群体要让公众知晓。另外,一定要建立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

“双创”重点在培育创新精神

《财经国家周刊》:自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都大力支持和鼓励创业创新,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教师创业的情况也不少,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龚克:首先,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从宏大的角度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创新型国家不光需要重要的科技成果、优秀的论文和精英的科学家,还需要创新的公民和充满活力的体制,这也是双创的着眼点所在。

双创重点是要培育创新精神,这一点和培育尖端科学家并不矛盾。但要防止两大误区。一是放弃学业、忽视学业去搞创业,恐怕得不偿失。学生以学为主,这个不能变。我们从不鼓励休学创业。创新创业是结合在一起的,缺乏创新精神,很难创业。因为创业没有创新的精神,很难去创。而只有创新精神,没有扎实的学业基础,也是做不成事情的。我认为,应该把创业创新当成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学业学习有机配合起来。

二是在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中,过度强调融入专业教育。普遍参与创新创业,会提升学生活跃度,这相当于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实践培养的话,不要太强调专业性。更何况,社会上大量的实际问题是跨专业问题。对学生来讲,发挥创新创业,打破学科界限,推动改革通识,又加强专业深度,把握好学业和创业这种关系非常重要。

而在整个引导方面,新注册公司数量、营业额等指标,对大学生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创业过程中,提升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其间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对国情的真实了解以及合作、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和优秀科学家的培养,也不矛盾。衡量创新创业到底是否成功,是看赚多少钱、融多少资,还是看在创新实践中提升多少素质和能力、增强多少社会责任感,这两者的关系要处理好。

至于科学家办企业,要非常慎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很多优秀的教授办企业,最后变成很蹩脚的企业家。在创新型国家,优秀的科学家更多是将自己的成果向企业转化,作为回报,可以持有一定股份。对于教师离职创业,应该“允许”,而不应“鼓励”。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呼吁打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通道。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在哪?对于提高成果转化率有何建议?

龚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确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要解决。

但是一定要注意,国内目前并不是好成果过剩,尤其是原创性成果并不多。而原创性成果供给不足,将是日益凸显的大问题。

原创性成果是多年磨一剑做出来的。比如说,聚氯乙烯(PVC)树脂是广泛应用的塑料品种之一,但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氯化汞催化剂,这不仅使我国汞矿资源迅速枯竭,还会带来极其恶劣的环境污染。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发出用于PVC合成的新型低汞触媒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成果。几千万的科研经费,产生出好多亿的产业效应。但这如果没有南开大学在化学专业长期的积淀、厚实的基础研究,短时间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基础研究做得越深、对科学的认识越透,越容易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中国发展到现阶段,要站在创新型国家前列,从供给侧来看,原始创新的科技供给不足,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本届政府行政改革的亮点,也是着力最大的领域。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有何实际进展?

龚克:不客气地讲,这几年政府放权放了很多,删减了很多项目,但是我们的获得感不强。

篇9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三、结束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昱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 院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32-02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我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w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 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 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 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 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 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7] 王玉霞.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2)

[8] 袁媛,何叶荣.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6(2)

篇11

(一)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高,与推进人才强市战略部署不匹配。主观认识跟不上。没有将人才充分提升到“战略资源”“第一资源”的高度,存在人才战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行动落实跟不上。有些干部还是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安排部署代替实际行动的情况。魄力担当跟不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敢于担当气魄,政策不想完善,体制不敢创新,机制不愿突破,资金不舍投入。

(二)有些单位工作机制不活,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宗旨不匹配。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造成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流不动,用不好。表现为:在引才上“叶公好龙”。口头上重视人才,内心处抵制人才;人才引来之前表现求贤若渴,引来之后却不合理使用,甚至晾在一边。在用才上“郑人买履”。有些优秀人才因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而无法任用和提拔。在评价上“刻舟求剑”。存在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资历倾向,看能力、看实绩、看贡献偏少。

(三)有些平台载体作用发挥不够,与人才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匹配。对接程度不高。虽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基地等平台,但与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对接不紧密,平台优势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引育质效不优。引进和柔性引进院士、专家教授等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力度不够,培育本地人才数量不多。运转成效不佳。虽然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合作,但服务水平不高、对接程度不够、实际成效不明显。如科技孵化器等双创平台就存在重入驻轻孵化,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投入等问题。

二、采取的做法

(一)优化人才顶层设计。先后到X、X、X等地开展了X次专题调研,深入X科技、X科技等本地企业调研十余次,有力推进梦想小镇、人才超市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去年每位市委常委带一个调研组,选点X余家,就人才工作开展专题大调研,为我市人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成立人才工作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长任组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参与,保证有人来做人才工作。

(二)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一是率先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成立X家人才工作站,充分发挥“以站引才”作用,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二是成立了XX省县级市首家X离岸创新XX工作站,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了平台。三是今年新成立了XX、XX等XX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至此我市共有XX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XX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家,总数位居XX各县市区之首。

篇12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课题“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YWA2012-025)。

引言

电子商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是从信息技术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而来,实践性是其专业特色。电子商务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电子商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育应及时转变以往单纯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构建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1.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继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伸。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是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单追求金钱和商业的成功,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的个性。

1.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于20世纪90年代自发探索创新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由此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国家层面推进政策密集出台。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标志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14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近年来高校、政府、企业三方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和体制,全面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自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就业难倒逼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究其原因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方式转型等因素的叠加。大学生的就业难也在拷问高等教育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系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训练,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子商务本科教育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放下架子向高职教育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

2.2 电子商务行业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迅猛,随着传统企业电商化趋势的加快,互联网和电商行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据阿里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全国电商行业人才缺口约150万。并且对电商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既有扎实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专业是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往往在电子商务领域推广,该领域正在成为个性化、专业化的创新源泉。因此电子商务是最适合创新创业的专业,也最需要将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

2.3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通过创新、创造提高国际竞争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因此,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由从业型向创新创业型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和唤醒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压抑的创新创业激情。

3、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复合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于专业特色,在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二次选择专业”(即新生不分专业,第一年为通识课程学习,大一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一年对专业的了解,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制度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双创”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科技创新项目、校内创业项目孵化、学科竞赛、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模块。各模块之间教学目标明确,互相补充,如下图1所示。

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贯穿于本科生四年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详述如下:

3.1 大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培养目标

大类招生制度下的大一阶段开设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并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新生研讨课,引导大学生关注创新创业问题。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前进行课程实习和认知实习,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体验电子商务基本流程和企业的运作模式。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旨在未开始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前使学生获得电子商务最初的感性认识,提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3.2 大二阶段的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培养目标

大二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其一,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操作性和演示性实验,地点安排在校内实验室。通过模拟软件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其二,开设如《就业与创业指导》、《创业案例分析》等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相互融合渗透。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开设创新创业论坛,分享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和信息;其三,校园内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创业导师共同指导,通过比赛普及创新创业知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选拔校赛胜出者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三创”能力;其四,指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研究和独立申报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的浓厚兴趣。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建立跟踪机制,推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并扶持学生在成果基础上进行创业。

3.3 大三阶段的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培养目标

大三阶段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学生到企业短期实习,或在校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也可以休学创办企业。高校、企业、政府合作建立完善的创业扶持机制,提供创业场地、创业启动资金、建立创新创业信息网站、提供在线跟踪辅导、工商登记、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平台。

3.4 大四阶段的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培养目标

大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根据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如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等,学生在完成校内课程学习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三到六个月实习,涵盖“双11”、“双12”期间,到电商行业的最前线进行历练。学生从实战中将学到的电商运营、物流相关知识转化为能力,熟悉电商各岗位的操作规程,感受企业文化,为未来求职和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将优先被企业录用,解决了电商人才紧缺的问题,使得学校、学生、企业都从中获益;其二,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返校,结合实习、实践、创业经历进行实践性选题,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其三,在大三阶段模拟创业基础上强化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创业时间视为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并计入相关实践学分,创业取得的成果,可以与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有机结合。

通过以上四年不间断的系统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互融通,实现“课堂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培养起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创新创业导向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4.1 深化校企合作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前提是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拓宽合作渠道,搭建“产学研”平台,协同创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但不限于订单培养式、顶岗实习式、创业孵化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延伸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实践教学体系“接地气”,为社会输送复合应用型人才。

4.2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

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使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能力。修订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融入创新创业必修环节,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三者良性互动的模式。同时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制和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新的水平。

4.3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大学生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统筹兼顾,完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去创业,都成为企业家,真正创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就业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必经之路,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5、结束语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至关重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双创”人才培养,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资源、协同育人,最终实现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谷瑞军,庄玉良,姚 娟.电子商务专业“三创”实践教学培养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74-17

[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

[3] 陈远高.面向创新创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电子商务.2011,(7):71-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