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3: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0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企业的挑战越来越多,为了在市场环境中更好地存活下去,很多企业在努力加强对管理模式的改进,积极制定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企业对管理创新改革的认识程度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当前很多企业日常管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管理方式比较陈旧等,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因此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改革是一个十分必要的过程。例如在医药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安全与质量问题的关注程度很高,安全问题是对企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的因素,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加强对绿色管理理念的应用,提高医药企业的发展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相关表现的形式
经济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制定的经济管理规范,可以对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加以解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济管理的创新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企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制度体系上,都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第二,经济管理的科学化以及自动化,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要吸取更多先进的技术成果,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例如借助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管理过程的全面监控,以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
二、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陈旧
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的管理理念明显不适用。落后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必须要积极加强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创新,当前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管理体制的缺陷,使得信息化管理很难推广。
(二)管理人员工作水平不高
随着企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问题越来越多,因此给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还不能满足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没有掌握太多实用的经济管理技术、分析技术,因此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受到影响。
(三)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化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信息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足,因此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效率不高,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
三、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策略
(一)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不断增加,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要加强对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危机意识和战略管理意识的培养,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意识,用一种更加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行业形势的分析,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形势,对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比如医药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以重视的方面,在绿色节能经济发展理念下,医药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应该要结合绿色管理理念,对医药企业生产技术进行创新,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防范。
(二)制度创新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要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要结合当前时代的特征,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管理者要意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对当前企业人员综合水平不高的问题进行解决,对员工激励政策进行创新,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从而积极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应该要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制度的完善,要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尤其是要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安全监督管理,防止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出现,提高企业经济活动水平。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
企业必须要将信息化管理当做改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内部要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推广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并且要引导员工改变观念,加强对这些技术的使用。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监控,例如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对企业生产环境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异常现象,技术人员要及时对生产车间的情况进行查看,确保生产车间环境保持正常,防止外界环境改变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再比如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于各种经济活动产生的单据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确保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及时反映出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掌握更多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并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以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必须要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公权.浅谈经济管理现代化和发展新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1(21).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经济管理;管理现状;研究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从改革开放之后的开始的,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力,也是的农村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最大的效益。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受到国家的重视,因为它是稳定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农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扶持农村发展的经济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问题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的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不能保持可持续性,再加上大多数的农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发展的文化部分相对落后,由于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亟待治理。
一、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需求
1.财务需求。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逐渐趋于复杂化,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逐渐由传统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农业、畜牧业以及加工产业形成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的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形式使得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增大,另外,农村经济对外接点的逐渐增多,各方面的财务交流以及资源流动与市场的发展联系逐渐密切。总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财务需求逐渐增大,也要求经济管理水平的逐渐提升,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亟待提升自身的复杂化程度和细致化程度。
2.土地管理需求。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农村土地流转现象逐渐平常话,虽然这一举动提升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是也为土地管理需求和经济管理增加了负担。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土地可以说是一切的根本,土地流转现象的发生必然引起农村经济管理的调整,这种动态化的需求,需要不断的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和经济管理之间的联系,将土地流转与经济管理直接链接,以方便农村土地的规划、承包以及转让情况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映。
3.经济发展需求。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需求与传统的农村静止化、停滞化的发展模式不同,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经济多样化的需求,应该进一步的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领域,以金融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需求,农村已经不再是将农业看做发展的附加物,而是将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融合起来,实现长期化的发展目标。
4.管理人才的需求。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复杂化、动态化、多元化以及长期化要求引进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原有的经济管理人员能否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专业性的经济发展人才并非都能够在农村地区工作,目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对不同程度的管理人才的短缺现象正在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二、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1.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机制。
现代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随之而来的是能否因地制宜的建立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管理机制。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机制正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的缺陷,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容留传统经济管理方式,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完全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矛盾就会日益激化,这也是现阶段农村科学经济管理机制缺乏的表现。
2.专业管理人才的稀缺。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面对当前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下,对于文明执政、执法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管理对于专业人才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化需求,不能够为农民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的落后性。
3.缺乏资金支持。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已经亟待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了企业融资问题,而资金的缺乏导致融资困难,产生的经济效益少之又少,使得农业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困难。因为农村基础建设具有周期长、成效慢的特点,不具备融资吸引力,而分散的农户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农业投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农村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土地为重心,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教育事业的投入微博,这也是导致农业投资不能得到良好结果的原因。
三、加强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制。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更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首先就是要进行农村资金的筹集,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进行资金管理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的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及时清算资金的总数,加强对资金审计的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最重要的就是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因为腐败最会导致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将集体资金激活,盘活现有资金,利用现有资金将现行农村基础建设、教育建设等专项投资项目扶持起来,农村经济管理的加强需要建立资金的科学管理体制,以推动农村经济取得更好地效益。
2.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
自从改革开放依赖,农村土地实行的就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也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但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的出现,继续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搭建科学化的经济管理平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保证下,努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能够带领农民开展更好地农村基础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道路和技术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需要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经济管理人才,专业的人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的稳定性,从不同的角度为经济管理提供良好的建议。
四、结语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管理形势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从农村基础建设开始,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入手,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的建立也是构建科学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主要部分,能够及时的解决农村经济管理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带领农民不断的稳定经济发展,做好农业工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
作者:胡舒瀚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甄国荣.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34:196.
[2]陈秀娟.浅析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5:177.
一、古典经济学基本模型及其假设
由于积极与消极经济管理都是在古典经济模型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古典经济模型,它包括哪些内容。古典经济理论模型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来又被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进一步拓展补充。其大致包括三个假设:
一是市场经济假设,其最主要的内容是理性人假设,它是指市场经济参与人全都根据完全透明的信息有目标有计划的去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二是完善市场经济假设,是指在完全信息透明化的状态下,市场达到了一种交易均衡、供求均衡,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此时也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市场所有的交易都是成功的;
三是价格弹性假设,市场中产品的的需求量变动从而引起价格的涨幅,面对这些价格变动市场可以直接将商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调节至相等的状态。这些基本假设充分说明了在古典经济模型的认知中市场就像一位魔法师,它拥有一双上帝之手在对市场经济进行无形的操纵与控制,经济会自动达到一种最稳定最佳的状态。所以,在古典经济学里是不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管制的,就算市场中的某些结构参数发生了变化,市场机制也可以自动将其调整到另一种最优状态。然而在当今的现实经济下,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性、市场垄断及不完全竞争、消费者偏好、外部经济等情况使得市场经济不会按照古典经济模型那样发展,要想经济快速高效且偏向古典经济模型方向,政府就必须采取一定措施进行管理,从而产生出了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
二、消极经济管理的 成因、目的和手段
(一)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在现实情况下,经济的发展有可能产生很多可以预见或者无法预计障碍,从而使市场经济与古典经济模型的不相符合,从而偏离古典经济模型的轨道。我们应该知道,古典经济模型毕竟是理想模型,与现实经济还是有很多不同,比如现实的市场参与者很多都是非理性人或非自由人,他们并不能够对市场进行准确的预测及判断,同时每位市场参与者所获取的信息都不是充分的且不完全相同,又或者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有着不同的偏好及利益取向,这都会导致其做出不同的选择。譬如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使现实经济偏离古典经济模型,因为市场结构不仅仅存在完全竞争的情况,更多的还有垄断市场或者寡头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所以现实的市场经济不会达到理想模型中的无摩擦的完全交易。又比如每位非理性人的风险预测能力、不同风险的承担能力以及规避风险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不相同而致使其对资产的选择产生分歧。
再譬如当今社会最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也会对现代经济造成影响,人类的用之无度使自然资源的稀缺越来越严重,这也让物价起伏不定,因为很多资源的滥用而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多其他的不定性因素,例如外部经济、公共产品,这种种原因导致市场成为了一个不完善的市场,从而使现实经济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了使市场经济逐步趋近于古典经济模型,就会采取一定的方式管理调整市场机制,以弥补其的不足与缺陷,这种管理方式就被称作为消极经济管理。
(二)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和手段根据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我们很容易可以知道进行消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现代市场经济趋近于古典经济模型。使市场交易顺利无摩擦,使信息最大完全化透明化,调整市场结构反市场垄断,控制自然资源的挖凿使用,减少外部经济所带来的外部成本,同时由政府来提供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这样才能使市场机制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产生效果,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最大化。实质上,消极经济管理属于传统的基本经济管理,仅仅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将市场经济尽可能调整到与古典经济模型即传统的理想模型最相近,使国家经济能够有序、平稳、快速的发展。
三、积极经济管理的成因、目的和手段
(一)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倘若现实经济在政府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消极经济管理之后,市场经济得以完善,已经基本可以等同于古典经济模型,此时的市场是均衡的也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那么便可以认为已经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最大化。但与此同时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通过消极经济管理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是否是一国政府想要的。因为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社会上立足与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国际环境来计划实施发展战略,所以一国政府要看清国际形势和自身所具有的国际地位,根据当局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的外交政策,领土的安全性,会否有战争爆发、经融危机等来确定政府的具体经济发展方向。因为政府所需要考虑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了政府偏好,所以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当现实经济已经达到古典模型假设后政府还会依照自身的目标要求而调整经济政策使政府偏好最大化,这种为使政府偏好最大化而采用的管理方式被称作为积极经济管理。
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直接关系到医院决策的制定和管理制度的执行。而加强医院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医院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对象。目前,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和医院运营成本的提高,原有的经营成本的控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就应该不断发现原有的经济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发展模式。
一、医院经济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成本费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院所使用的成本控制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信息的缺失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医院所进行的成本核算属于不完全成本核算。主要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不规范的间接成本,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另外,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科学的间接成本的核算标准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2、成本费用的控制不到位
目前,很多大医院都是国有医院,这些国有医院因为体制或者历史方面原因,使得在推行和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方面会遇到各种阻力,而且成本费用在进行控制时所节省的费用不能和管理者自身的利益挂钩,从而是管理者缺乏成本控制的积极性。这都导致成本费用的控制不到位。
3、成本控制目标与方法不适应
医院的成本控制中还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成本控制的方法较为落后,与其目标不一致,这就不利于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有的医院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不能对医院的后勤和内部行政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摊,也不能实现各种分摊方法的相互协调。也有医院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难以选择出一种既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准确性的分摊方法。
(二)经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分离产生问题
因为医院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经管部门和财务部门来负责但是二者又相互分离,所以医院的经济管理中会存在诸多问题。经管部门主要负责医院的经济管理,但是不能对医院医疗费用之外的收支有清晰的把握。医院的财务部门主要进行年度预算,但是在预算过程中并没有对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常常产生预算失算。
二、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措施
根据上述医院经济管理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采取以下策略加以强化。
(一)更新经济管理的观念
更新观念是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首要措施,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尤其是医院的领导应该及时地转变转念。医院首先应该树立起“高质量、大全局”的观念,不仅仅关注医院的服务质量,还应该注重医院的效益、效率以及医院患者的满意度。从而实现医院形象的全方位改变,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其次,医院还应该树立起成本效益的观念,让医院真正坚持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对各个部门进行整合,实现医院经济管理的一体化
要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就应该实现其管理的一体化,对财务预算、财务管理、经济预算以及预算检查、评估以及控制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其统一。要实现医院经济管理的一体化,医院的各个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其优势,并构建其一个协调一致的伙伴关系,实现功能的互补与协调。
(三)规范成本控制的方法,完善成本控制的制度
规范控制方法,完善控制制度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核算单位进行规范,要按照临床科室、考核科室和医技科室把核算单位具体化,并设立兼职核算人员并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核算体系。第二,要对成本核算的分摊办法及项目进行规范,这是强化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的关键。第三,要对收入项目以及分配比例进行规范核算,这是加强成本控制的基础,也是核算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确立全成本核算方案
因为部分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所以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该把医疗服务全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成本费用都算入成本核算的范围之中。医院全成本核算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科室的成本进行归集,医院科室成本的费用主要包括间接费用与直接费用。其费用主要包括人员的支出费用、社会保障费用、公务费用、卫生材料和其他材料的费用以及零星的修理费用等等。第二,对科室的全成本核算进行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行全成本核算的院科两级制度,把科作为单位。第二,财务部门主要负责成本核算,要实现成本核算的真实、完整。第三,经济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各个科室的效益分配。第四,设备部门主要负责医院的设备管理工作。第四,完善监督机制,主要是内部监督和审计,有助于对现行财务制度进行及时评价和修正,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改进,规范会计行为,减低不必要的开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医院的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核算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成本费用控制方面的问题和经管部门与财务部门分离所带来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医院应该进行经济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方面的变革,更新经济管理的观念,实现医院经济管理的一体化,规范成本控制方法,完善成本控制制度,确立全成本核算的方案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大同,刘立平,刘学广.利用全成本核算提高医院经济管理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5
一、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分布现状
(一)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心力、智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经验、技能、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的人们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
(二)我国人力资源分布现状。
我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总体质量偏低。
从人力资源分布角度看,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也呈现出了与经济发展格局相一致的状态。我国的大中专毕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状况是,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各省专业技术人员的区位商,在东部12个省(区)中,区位商大于1的有9个,占到95%;中部9个省(区)有3个,占到33%;西部9个省(区)区位商大于1的有5个,占到56‰但是由于东部地区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41.2%之多,超过了总人口的1/3,由此可见,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布局相联系的。
(三)我国区域经济分布现状。
我国按照地势阶梯的高低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因此我国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这也就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问题――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政策的角度上,我国对落后、边远地区实行了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仍无法缩小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发展的差距。追根溯源,经济的发展其实是人力资源的争夺。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我国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分析
(一)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力资源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历史证明,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不仅仅取决于本区域的自然资源的享赋,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结构是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能与区域经济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更表现为动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结构相适应。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也是不时出现的。然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常常是从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开始的,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源和较优的人力资源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
第二,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强调要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求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订当展战略的前提。协调发展的观点,强调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人类与自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物质与精神协调与和谐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可再生的能动性资源必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可利用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劣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区域市场竞争的加剧激发了微观经济主体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获取优质人力资源的动力,从而引发了区域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的买方市场开始形成,区域市场竞争态势也日趋加剧。为了赢得在区域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区域内各企业开始注重积累优质要素资源包括优质人力资源。
第二,区域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客观上降低了培养人力资源所需生活资料商品的价格供给弹性,降低了优质人力资源的产出成本,为增加优质的人力资源产出提供了条件。 “九五”时期以来经济运行上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这客观上降低了各种生产资料供给价格的波动,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培养中所需商品价格弹性,这样人力资源的产出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的产出成本也有所降低。
三、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对策
通过前面的论述能够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建立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体系,调整第二、三产业人才内部布局。
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农村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之一。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应该抓住经济稳定发展的机遇,及时地合理调整第二、三产业人才内部布局。
(二)注重高校内部人力资源利用。
高等学校不但是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人力资源非常丰富,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实现大学跨越式发展,完成为国家培养大批量人才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大学实现其社会功能必不可少的。区域高层人力资源中,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是多种类型人才的聚集地。如果将这部分人力资源激活,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发挥他们在宏观管理、项目科技攻关、咨询决策、职工在职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三)创立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良好环境。
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也是吸引人才的硬措施。只有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筑起引凤之巢。应大力发展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为人才提供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一个吸引聚集人才的环境,争取在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吸引全国各地、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来落户,或者外省、市外国高科技人才与本区域人才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学习一切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
四、结语
总之,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知识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人才培养是实现希望的基础,区域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应加紧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得开发力度.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德才兼备并且掌握和运用科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莹玉:《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李广斌:《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赵曙明:《转型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颜爱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蒋志青:《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2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旦出现工程安全事故,势必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在今后建筑企业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以提高工程质量的安全可靠性。与此同时,经济管理工作在建筑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对建筑产品的经济规律进行及时掌握,进而提出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技术经济指标等做出科学评价。因此,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安全技术与经济管理已经成为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针对建筑企业安全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进行分别阐述。
一、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
1.现阶段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概述
就现阶段的建设项目而言,是一项工序繁多,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它包括图纸会审、方案设计、组织施工等诸多环节,每一个操作环节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对工程质量安全可靠性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做好各个阶段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该项工作的效能,让其贯穿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整个施工过程。因此,对于整个工程建设而言,安全技术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应用工作,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建立起相应的安全技术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安全技术组织机构是确保现场安全施工的重要机构。为此,建筑企业应加强对于该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在此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由项目经理担任施工现场安全第一责任人,由项目工程师主要负责安全技术工作,在安全第一责任人、项目工程师、安全员之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同时还应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位安全管理人员各尽职责,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接近零事故。
对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而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一项重要内容。在该制度的制订过程中,首先应确保制度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可操作性,在遵循此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现场指导工作过程中,还应注重所有参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加强现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
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还应要求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对施工技术规范、质量建设需求与标准、项目要求、各项验收规范等进行熟练掌握,进而组织人员进行标准化施工。在施工阶段,安全技术管理机构应对施工图纸、会审制度、施工阶段的质量建设监督机制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了解,从而针对各个分项工程与隐蔽工程建立起相应的检核验收机制。同时,还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对各项测量数据、分工序施工工艺、进场材料、半成品质量等进行严格控制,尽可能消除潜在因素对工程质量安全可靠性造成的不利影响。
2.2加强对于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
工程技术资料是包含多种业内工程技术资料的技术性、管理性文件,是衡量工程质量是否得到控制的基础依据。因此,应在工程的各个阶段,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各项分工程与分施工工序的细化管理程度,严格按照各项施工标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于工程的整体施工状况而言,各项分工程都应进行及时的准确技术交底。特别是对于隐蔽工程而言,更应加强对于技术交底工作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施工过程中各项重点施工工艺与技术进行重点管理,确保各项施工技术满足安全性要求。同时,还应加强对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以从硬件设施上确保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注重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了便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强对于先进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的学习,以学习、培训、交流的形式不断提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与综合管理水平,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技术隐患,将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2.4严格贯彻执行安全技术方案
(1)在工作任务布置时,应首先布置相应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对可能存在的安全技术问题进行详细检查,并进行及时处理与排除。同时,还应做好对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及时总结,让安全技术管理渗透到每个施工工序的安全防护工作中去。同时还应加强对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术能力。
(2)在上道工序结束之后,应进行严格的交接验收审核,只有当验收合格之后才可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的施工,确保安全技术隐患的零移交。
(3)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定期检查与评比,针对评比情况,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加强对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还应加强对于施工环境与施工进度的管理,确保各个工程安全因素处于受控状态。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物流会计的使用者,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职能机构、职工与工会、企业的顾客、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组织,会计主体为会计核算工作确定了空间范围。持续经营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其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进行清算,这是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态。持续经营假设会会计的核算活动界定了时间范围。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持续经营企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若干个连续的、长短相同、首尾相接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主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由于有了会计分期的假设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具体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客观性原则,又称可靠性、真实性或中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具体包括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方面的属性。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就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公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谨慎性原则又称稳侓健性原则或保守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设置秘密准备。权责发生制是指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及其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核算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凡是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收付实现是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它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依据。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薄、财产清查,计算成本、编制财务报告。
三.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管理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企业经济业务,即企业的运动过程。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期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会计要素分为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利润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负债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企业现时义务,这种义务需要企业在将来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加以清偿,并引起示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负债按其偿还的长短分类,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按产生负债的事实是否确定,未来偿付金额、尝付时间是否确定,可分为确定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广义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狭义的权益公指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也称为净资产,又叫剩余权益。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才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利润是企业一定其间内生产经营的最终财务成果,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利润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析类的项目。
二、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公共经济涉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涉及了国民生活的基础,通过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可以促进改善民生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就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以下分析。
(一)公共产品的供应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稳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基础生存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但是这些公共产品因为管理与体制等原因,难以得到长期、快速的供应,使得公共产品需求与供应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脱节情况。因为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服务与产品以及社会保障等均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尽管部分产品可以由私人经济承担,但是对于我国而言,最有效的供给主体还是政府。只有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一些公共产品,才可以确保人民群众得到相应的公共产品种类与质量,进而达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为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但是,针对目前的状况而言,还需要做大量和民生有关的公共产品供给工作。这里以社会保障工作为例,尽管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和城市相较而言,其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虽然在农村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其发展速度并不快,农民的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要想增强农民以及城市贫困居民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问题,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实现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进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公共经济职能是促进公共事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的首要条件
对于改善民生而言,不是针对小部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是大部分甚至全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是一项公共事业,需要达到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进而也就要求政府实现相关的职能。由于市场经济资源在进行配置的时候,主要强调的是效率,而非公平,所以,只有政府在公共事业中发挥相关的作用,加强对公共资源协调配置,才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情况,才可以进一步在确保社会公平的情况下,增强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人民群众对于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民生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涉及了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还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转换与失灵有着一定的关系。在部分关键公共事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加强市场化发展的现象,比如,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就太过市场化发展,没有将处理卫生服务问题的公平性当成是首要工作,一味注重全体人民群众共同担当健康的责任,尝试着利用市场发展处理医疗卫生问题,这样尽管可以降低政府的负担,但是也致使了医疗费用的不断增涨,导致人民群众在就医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难度,并且因为公共经济管理职能转换不当的原因,经常致使医疗卫生的资源配置与布局得不到合理的分配,出现医疗服务效率相对较低、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公共事业与公共资源分配的时候,市场作用是无法代替政府作用的,凡是涉及到民生方面的公共事业时,一定要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促进改善民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政府公共支出的调整、弥补市场调节问题是改善民生的保证
现阶段,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公共产品的供应,均是由政府通过补助的方式实现的,比如,减免税收、津贴补助、优惠贷款等,这些问题都与政府的公共支出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而言,相对适合的方式就是,政府可以对公共产品的产出与供应进行间接的管理,不要将自己当成是“划桨者”,而是应当扮演“掌舵者”的角色,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充分利用预算支出形成一定的经济刺激,进而营造一个高效的产品供应市场,加强私人部门的参与,但是这也不表示,针对和民生命脉有着紧密关系的公共产品供应只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刺激,才可以得到相对高效的配置。反之,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经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功利性,因此,太过重视市场私人部门对民生公共产品的供应,非常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马太效应”的产品分配问题,进而导致民生情况得不到相应的改善,比如,在对医疗保障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对相关部门的财政投入较少或者相应的管理不当,就会导致医疗机构缺乏相应的公共资金、社会公平性与公正性,进而出现医疗产品分配不当等相关问题。所以,一定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支出力度,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公共产品的顺利生产与供应,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市场中存在的盲目性与功利性,进而确保公共产品需求的可及性与公平性,进一步确保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保证与改善民生的需求
现阶段存在的一些民生问题虽然也包括了公共产品的供应结构问题,但是其主要问题还是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此时就需要政府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减少非公共产品的支出,将“服务投资性财政”转变成“公共服务性财政”,将支出的重点转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将政府投入重点放置在公共民生方面,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确保在进行改善民生工作的时候,可以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假如存在着一些民生问题,就一定要加强对公共财政体制的思考,确保财政结构更加合理,进而确保公共产品供应的高效,加强民生的改善。假如公共财政体制还不够健全,政府系统的内部也没有对各级财政分割问题进行相应的理顺,那么,各级部门与机构就非常容易出现自利倾向,进而阻碍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确保公共产品的供应具备相应的资金保障,加强公共产品供应的成效已经成为改善民生的必备需求。
(五)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的公共经济管理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
要想有效扩展公共事务的管理范围,加强对日益复杂公共问题的处理,政府一定要不断提高公共经济管理的效率,除了需要采取一些行政手段之外,一定要加强对法律手段的应用,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将工作内容纳入到法律当中,还可以加强规范公共经济管理机构的权限与工作过程,使得整个管理工作都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进而在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比如,社会保障就是利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由政府对一些因为伤残、年老或者疾病等原因导致丧失劳动力或者失业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与物资帮助,这样就可以为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果没有一些针对社会保障与劳动的各项法律法规,大多数企业与管理人员均不会自觉自愿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通过这些明确的社会保障条款,就可以加强社会保障的达成,进而为改善民生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出发,提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措施
在改善民生工作中,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而言,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政府主要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并且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加强民生领域中的公共财政支出,为有关民生的各项工作提供可靠的财政支出,进而努力实现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通过对公共经济管理体制与方式的改革,可以在根本上达到民生的改善。并且也正是因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才需要针对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的调整,进而促进改善民生工作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完善相应的民生改善工作,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加强相关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此时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节与市场监管,进而重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在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转变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并且明确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一定要担当起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将公共资源更加倾向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进而加强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民生的改善。
(二)加强公共政策公平性的建设
政府加强对公共事业的协调,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已经成为了改善民生的首要条件,其中公共经济管理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主要组成内容之一,而在政府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中,最为直接和主要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应的公共政策。所以,为了确保民生达到预期的改善成果,一定要加强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在加强以及保证公共政策公平性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建立并且完善相关政策决策和监督机制,利用相关制度政策监督保证民生政策的落实。事实上,主要就是尽量使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调研、执行、决策以及监督这四个环节进行有效地区分,进而利用相关政策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
(三)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责权的合理划分
在现行的分税制度下,财政权力太过集中,事务权力太过下放地方,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大部分均是由基层政府担当,因为财政能力有限,基层政府还没有建立正规的融资渠道,导致相关的公共事务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对公共产品的供应质量与稳定性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民生工作的顺利发展,一定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责权的合理划分,明确中央以及地方的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自欧债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的经济不景气给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环境冲击,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中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此,企业既要对内进行深化改革,采用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手段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也要不断改完善进市场营销工作,提升企业经营效益,通过两者双管齐下、协力合作提升企业生产运营水平,保障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一、相关概念理论介绍
市场营销,通常是指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和需求,创造产品与价值并参与交换的社会管理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交换。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过程,个人或群体为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参与创造或传递价值并协调客户关系[1]。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在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并对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断拓展企业的生产经营空间,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管理,主要针对内部管理而言的,通过诸如培训、绩效激励等促进员工效能的提高;通过管理制度的规范执行促使内部工作更加严谨,使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开展都能得到制度的保障;通过组织管理的改革,促使企业生产技术与工艺得到不断改进,权责分配更加清晰,信息交流更加通畅,有效改善和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分析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不难发展其经济管理水平与市场营销效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企业经济管理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各种技术革新以及发明创造活动不断提升产品背后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市场营销活动的更好开展。另一方面,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为企业发展变革储备了丰富的资金资源,推进企业发展变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总体来看,两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管理服务理念的优化和市场营销空间的拓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企业在发展中也需要进行不断变革和创新,改变陈旧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和创新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2]。在优化和改革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之前,做到理念先行,可通过企业单位内部公告栏、企业网站以及企业广播等向全体工作人员灌输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畅想企业的发展成果,充分鼓励调动大家的积极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配合企业经济管理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做好各种动员工作的前提下,积极践行各种改革措施,有效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通过内部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企业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结合市场需求,科学的规划设计各项市场营销手段,不断拓展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空间,积累企业经营利润,为企业发展与变革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2)经济管理的客观分析为市场营销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能有效切合市场需求,通过客观的调查充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生产相关产品和提供相关服务。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关决策活动也应充分结合市场的“风向标”进行,借此也能更好促进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营销空间。因此,在做出企业相关经济管理决策之前,必须针对市场现有潜力及未来发展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并以此为标准制定相应的生产经营目标,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决策,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来积极实现这一目标,为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3)经济管理理念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对于企业发展,应注重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理念同步创新,同步发展。其中,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主要落实于企业利润获取和评价方面[3],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取利润的同时,应将整个营销活动看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因而,企业在做出相关经营管理决策时,既要充分考虑企业生存需要的短期指标,如市场占有率、近期利润等等,又需结合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以及长期利润的获取,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市场营销手段。另外,从企业员工薪酬绩效的角度看,也应在绩效考核成绩与市场营销成果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关联关系,提升员工能力,强化在这方面的经济管理效果,借此促进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三、优化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发展建议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企业也应不断优化改革相应的市场营销和经济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可从如下两方面开展和落实相关工作:1)在市场营销方面,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充分凸显客户在市场交易中的主体地位,本着“一切从顾客中来,一切到顾客中去”的服务理念,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并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营销体制,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推动企业迅速健康发展。2)在经济管理中,更加突出人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提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优化调整人力资源,改善优化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企业内控和审核,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增强其在市场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一直是企业经营者密切关注的问题,而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效果对此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介绍相关概念的基础,重点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希望借此促进相关实践工作的更好开展。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在新时代下,我国已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得到了更好地完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断优化内部经济管理与体制,更好地向前发展。由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企业必须对自身已有的管理战略进行合理地调整,使企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可见,站在客观的角度,对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予以分析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
1.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指在经济管理中,充分利用各种管理现代化理论成果,比如,信息论。并以先进的管理手段、工具为媒介,健全管理体制、管理组织,使对应的经济管理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管理的艺术性。就经济管理而言,在具备管理实用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管理艺术性。主要是因为在运行中,合理规划、制定可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第二、管理的创造性。对于这方面,需要对企业内部人员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使其处于最佳状态,为对应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管理的民主化。主要是因为经济管理本身就是一项民主活动,需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经济管理效果。此外,管理的自动化。它是经济管理现代化最突出的特征。它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简化繁琐的管理程序,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2.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必然性
就经济管理现代化而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管理不断演变,各个方面都充分展现出现代化的特点。比如,经济管理的手段、经济管理决策。换句话说,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使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其次,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过程的操作形式、工艺流程不断转变,与之对应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最后,它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走上长远发展道路的关键性因素。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在新形势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经济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企业生存发展道路中,现代化管理已深入到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使其处于有序地运行中。因此,本文作者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予以了对应的分析。
1.转变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企业需要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对经济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把那些具有现代化特点的经济管理理念巧妙地融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在此基础上,从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不断优化已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充分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与现代化,使经济管理的能动性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此外,在转变管理理念方面,需要健全已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实现民主化的决策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民主性,管理制度的自动化。
2.以客户为导向
在传统型的经济管理中,生产者、技术是其核心因素。而在新时期,为了能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完善内部结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在新时代中,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需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依据,来实现供求平衡,保证市场处于有序的运行中。随之,一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买方市场便应运而生,而这已是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想要获得长远发展,需要不断深入市场内部,掌握市场动态,在对应的买方市场中能够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经营过程中,以客户为导向,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实现网络式的沟通形式
在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需要和对应的组织之间建立一定的内部联系。以此,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处于有机的整体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一旦有任何问题出现,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对于这种网路式的沟通形式来说,它能够使企业运作方面的数据信息迅速得到传播,使其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每个员工都能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情况。
4.进行软件管理
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也需要改变已有的硬件管理,以软件管理为核心纽带,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就软件管理而言,它不同于硬件管理,主要包含了这些组成元素,知识、经验。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把它们转化为重要的内部资源,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要对知识与经验进行优化整合,加以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经济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其过程中,需要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时代相融合,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导向,不断突破与创新,遵循时展的客观规律,使企业经济管理更好地展现现代化特征。同时,也能够使企业在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合理控制运营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汤巧丽.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23.
[2]刘彦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概述[J].中国市场,2014,29: 84-85.
一、实施按病种付费策略
按病种付费方案的具体实施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适合单病种管理的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费用测算、专家论证,对实行定额收费的单病种疾病患者,一律收相同的费用;另一种是单病种最高限价收费制度,即先同上确定病种费用的最高额度,患者所有费用总和不得超出最高限价,花费没达到最高限价者按实际费用计算。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单病种最高限价收费制度更容易接受,而且目前各医院实际实行的也大多为这一模式。
1.选择单病种付费标准确定方法。从理论上来说,进行病种成本测算,按病种成本确定付费标准是最科学的方法,但就我国目前情况难以很快做到按病种成本核算确定付费标准。所以,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以现实实际发生费用作为主要数据基础确定病种付费标准。如果能对高费用病种按实际发生的病种费用去除不必要费用后的数据,确定付费标准,既能对医院进行比较合理的补偿,又能控制医疗费用。
2.选择病种和搜集相应病例费用。选择容易分类和测算的病种先试行,根据确定的单病种种类,搜集相应病种前一年住院病人的出院病历和相应的财务结算帐单资料,待经验成熟后逐步扩大。由于数据搜集和分析需要大样量本,在选定医院的基础上,要尽量扩大选定病种的样本量,以期达到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3.付费标准的测算。对不合理费用的去除方法是选用一定比例的病历,经医学专家评审,查处不合理要素的金额,并计算出其占病种费用的平均比例,然后按照这个比例从收费中扣除,同时参考区域内的物价指数、药品价格指数,考虑客观存在的上涨因素,在预测的可控区间内,最终确定比较实际、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标准。在研究制定单病种住院医疗费用标准时,应根据不同类别的地区、不同医院等级来研究确定单病种的费用标准。
4.确立单病种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单病种多因素指标利用加权评分法进行月、季、年度综合评价,将多因素指标合成一个新的、没有单位的综合系数,用此系数表示每一病种医疗质量的相对水平,运用百分制定量评分法进行对比分析,以促进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
5.强化病种医疗质量监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监督考核机制,组织专家小组定期抽查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案是否经济而且有效,依据住院病历医嘱认真对照核查各项收费是否合理,用药检查是否规范,评价、监督结果应与对医疗单位的奖惩相结合,并与医生的职称晋升和其他各项奖惩制度相结合。
6.健全配套政策措施。财政投入可根据基本医疗服务确定的病种范围实行补助的方式。可据往年资料和财政补助能力计算病种补助比例,补助费用总额根据基本医疗服务中病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对医疗服务质量不合格者,依据评价结果扣除相应费用,甚至给与其它惩罚。
二、低成本扩张,综合控制策略
(1)健全医疗成本管理体系,完善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要把医疗成本降低的目标层层分解,将医院综合指标分解成单项指标,把单项指标分解成具体的小指标,明确各个科室、班组直至个人的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医院、科室、班组三级医疗成本管理组织,明确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会计知识,又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卫生经济管理人才,必要时可通过引进人才的办法,加快医院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3)完善分配机制,促进增收节支。要以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为依据,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作为奖金分配的考核标准,指标中既包括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指标,又包括医疗质量指标。(4)推动规范化、统一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国家应投入专项经费,在全国范围内招标确定专业开发公司,针对医院类别、级别,开发规范化、统一化的医院信息系统,这有助于克服目前各医院孤军奋战、力量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系统设计不统一、信息难以共享的缺点。
三、通过外部监控,加强监测评价
1.经营成本指标重点评价。(1)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率:该指标反映医院的总体管理水平,降低该指标的途径是降低管理费用支出或减少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计算公式: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率=管理费用/支出总额。(2)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医院人员工资、津贴、补助、奖金、劳务费等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支出总额。(3)总成本费用利润率:该指标反映医院在经营过程中,每消耗1元的成本,应获得多大的收益。从总成本费用角度,衡量医院的利润水平。计算公式:总成本费用利润率=期内医院利润/期内总成本费用×100%。
2.经济效益指标重点评价。(1)万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该指标说明医院平均每万元固定资产所产生的价值,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可综合考察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效益的提高程度。计算公式:万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平均占用固定资产净值(万元)。(2)经费自给率:它是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不包括财政专项补助支出)的比率,表示医院经常性的平衡能力。经费自给率大于1说明医院经常性收支能够自给;小于1说明医院离开政府补助将无法生存。计算公式:经费自给率=业务收入/业务支出。(3)总资产收益率:正指标,反映医院资产的利用水平,引导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计算公式:总资产收益率=全年业务收入总额/(平均流动资产十平均固定资产)。
3.运营效率指标重点评价。(1)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正指标,该指标是医院职工创造价值的体现。通过本指标的分析,对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非常重要。在职职工人均业务收入数,是衡量医疗服务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公式: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期内业务收入/期内平均在职职工人数。(2)病床使用率。反映了病床的一般负荷情况,说明了医院病床的利用效益。计算公式:病床使用率=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期内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四、医院管理流程再造
医院管理流程包括行政、党务、人事、财务流程,内涵着计划、组织、控制流程。其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和分析核心管理流程;规定这些流程的关键绩效目标;设计新的管理流程。这就要求重新设计、改造医院组织系统。(1)简化和合并功能部门。要抛弃独立设置部门的做法,合并部门,简化流程,以此来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当医院的某些功能不能独立时,由其它部门或岗位代管。同时对医院必设的岗位,在找不到合适人选时可以空着,一旦发现合适人选,立即补上。(2)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中最高决策层直接面对一个个的团队,中间层次取消,让管理者、决策者直接面对操作者,直接接受操作者的反馈信息。在进行医院组织设计时,要强调团队设计,要实行组织结构扁平化,而不要有什么事就增加一个管理职能部门,这样无休止的设置下去会严重阻碍组织的结构发展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Abstract:line wi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nly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relationship with marketing, can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to seek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er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rimarily for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lationships with marketing research.
Key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management; marketi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中图分类号] [T-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优化与协调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对于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究竟存在着哪些关系,又该如优化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本文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如下文所示。
1.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存在的关系
1.1提升经济管理理念,开拓市场营销空间
一般而言,企业健全完善的市场营销功能都是依靠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手段来实现的,企业只有拥有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手段和健全完善的市场营销手段和方式,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服务品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而电力企业不仅应该具备完善健全的市场营销手段和方式,也应该拥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手段,并且逐步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及业务流程,适当地借助社会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服务成本,满足用户相关服务和需求,才能不断扩大企业市场营销空间,谋求企业发展。
1.2加强市场经济管理人员对市场环境的分析,促进市场营销的顺利进行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通常都建立在经济管理人员对市场环境的准确定位和分析的前提之下,因此,企业只有做好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及时地做好对市场发展动态的掌握,抓住每一次的机会对市场空间进行拓展并采用有效地市场营销手段和方式进行市场营销。另外,对于市场潜力以及未来市场的动态和发展,经济管理人员也应该及时并准确的做出分析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数据给企业,让企业制定或者调整发电、售电等相关生产经营的策略和计划,以便对市场营销策略做出合理科学地调整,做到对市场的有效开拓。因此,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的确是建立在经济管理人员对市场环境的及时准确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之上的。
1.3强化企业绩效管理,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绩效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运营生产的顺利进行,也影响着企业市场营销的有效实施,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强化企业绩效管理,这样不仅能提升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而且可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绩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达到强化企业绩效管理的目标,让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真正落实,确保企业正常运营。
1.4市场营销与长期盈利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营销理念,主要指获取利润及评价两方面。电力企业获取的利润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之下,因此,可以将整个企业的运营工作看成一个既可以满足客需求,又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发展目标。电力企业若要长期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仅要考察企业短时间之内的利润目标、产品市场的占有率、投资的收益,而且要对用户的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而针对性地分析和营销。
2.优化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策略及方法
2.1转变落后的经营理念
众所周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然而,我国的电力企业,不仅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而且市场营销策略也极为落后,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电力企业本身服务意识淡薄,无法以优质的服务面对用户;二是电力企业没有完善的用电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对用电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因此,电力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意识到实现内部管理体系的转变,让企业从产品导向转换到需求导向,才能提升企业市场营销的力度和强度,为企业发展推波助澜。
2.2更新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是每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企业发展必备的因素。然而,我国电力企业不仅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在开拓市场方面也迟缓不前,因此直接导致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存在重大缺陷,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市场营销没有科学而正确的认识和意识,最终导致电力企业无法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更谈不上快速发展。因此,只有不断更新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技术,用高科技的成果为企业产品服务,让经济管理面向市场、开拓市场,才能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3健全并不断更新营销管理体制,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近年来,尽管电力企业硬件建设很先进,不仅拥有强大的电网,而且拥有高科技的信息平台,但是,企业本身缺乏和硬件设施配套的营销管理体制以及先进的营销方式和手段,企业没有顺应市场要求的营销手段,没有主动去服务用户的意识,只是坐等用户上门寻求服务。另外,我国电力企业对于市场的开发机制不完善,业务流程不仅繁琐,而且管理效率极为低下,不但导致企业实际售电量增长缓慢,还影响了整个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因此,电力企业应该依据市场的变化而设立专门的营销机构,创建并更新营销管理体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有效地占据市场空间,让企业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做好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关系优化及调整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