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1: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端午节改进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技术方面,我们面点房为了能整体提升技术,在王随群,王师傅的建议下,利用酒店发放的活动经费,合理的给大家购买了相关专业的面点书籍,让大家提升操作技术和创新思路。
2、传统节日方面,每次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面点房都在一楼餐厅出名档,比如腊八送客人腊八粥,正月十五包制各种馅料的汤圆、端午节也在总监的指导和要求我们包制了5种大的肉粽、兔肉、酱肉、牛肉、腊肉、蜜枣的,很受客人的欢迎,在端午节的当天也现场包制粽子哄托节日的气氛,也能让客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3、荣誉方面,,面点项目我在河南省取得了金奖,在此也非常感谢酒店和总监,在总监的陪同和指导下获得了好的成绩,为酒店在当地留下很好的声誉,同时也被河南省,开封市被评为面点大师的称号。徐松涛在四月也被评为酒店的每月优秀员工。
4、面点房的员工都能在我的带领下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大型的会议点心出品接待,在此我代表酒店和总监感谢面点房的全体员工,谢谢你们辛苦努力的工作,面点房的工作节奏比较快,时间相比之下也比其它部门长,可是大家都能的齐心协力完成一次一次的接待,这也是我们面点房最好的一方面,也是我最感动和要感谢的地方。
2011年上半年不足的方面有3点
1、早餐出品,白粥太稀,玉米硬没有按照要求在蒸过之后放在水里保存,还有油条口感不好,有时候保温和加餐不够及时,这些的不足之处,,已经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改进和调整。
2、在工作中有时忙的时候使用了速动的小笼包子,也是面点房的不足之处,在出品的时候装盘还没有达到最好,在以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出品的时候台面卫生做的不够好不够及时,还有冰箱卫生在以后还待加强管理。
2010年的下半年工作计划有8点
1、在工作中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按照酒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做到奖罚分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把有形的制度变成无形的约束。
2、做好主管的助手,带领本班组人员按质按量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3、加强冰箱和工作台面卫生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皖北民俗节日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以淮南为例》(J18511106)
地理上作为安徽三大重要组成模块之一的皖北地区,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决定了其节日民俗的不可忽视性。从节日角度看,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流逝中,带有皖北特色的节日民俗饱经历史风雨的洗刷,沿袭至今,既有改变,有丢失,也有保存,有创新;而在民俗方面,无论是亳州地区的老庄文化、宿州地区的拉魂腔、蚌埠地区的大禹文化、淮北地区的沙河调还是阜阳地区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都是引人关注的重要方面。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同时选取淮南地区作为实地调研样本,皖北节日民俗的发展现状了然于眼前,而其未来向前的走向也颇为引人注目。皖北节日民俗发展至今,是令人欣喜,还是使人担忧?是发展良好,还是亟须改进?是前路明确,还是漫漫未知?下面是据调研结果整理的一些较为完整的,对于皖北地区节日民俗未来更好存续、发展的构想。希望能借此对皖北地区节日民俗的保存和继承并发扬光大,发挥一些作用。或许皖北节日民俗的现今状态和其未来发展态势,亦可以作为其他地区未来同方面发展的良好借鉴。
如同国内的其他很多地区一样,在皖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目中日趋淡漠。作为老百姓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很多原有的习俗被抛弃,一些过节的习惯逐渐减省,直至消失。曾经声势浩大的“淮南豆腐节”每年举办一次,吸引附近省市居民参加,现在却两年举办一次,不但人数减少,而且已经变成了商品展销会。不可否认,这些节日习俗中的确有一些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被淘汰掉的。然而,排除这些落后习俗以外,仍然有些东西凝聚了祖先的心血,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是我们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寄予了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不应该被弃掉的。对于这一部分的节日民俗,应该采取的是了解、恢复、保存、发扬光大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迎接它们的回归。
首先说到春节时期,皖北地区的人们也有如同其他地区一样的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发红包、贴春联等相似习俗。但皖北六市之间的细微差异,仍是显然存在的,这也正是凸显出它们之间各自保有的特色,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区别的非常重要的一点。经了解,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节日民俗的存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并且经历了一些丰富的变化。从一个方面来说,一些传统习俗受到了挑战,可能会面临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尴尬局面,譬如放鞭炮,原本寄予了人们驱除年兽、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但却因为现实生活当中它的确存在着对城市空气造成的污染的弊端,许多人已经开始倡议并且将禁止鞭炮付诸行动。这从一个角度来看,是对现代社会环境的一种保护,是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发展而到来的一种趋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传统节日民俗的一种丢失和抛弃。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些新的节日文化也被添加到这些节日当中来,如大力推动春节游为皖北各市所带来的春节旅游经济,在春节期间选择外出的人们来到了这里,有机会细细品尝皖北当地的独到年味,也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成效。
再看元宵佳节。元宵前后,许多在外地求学的莘莘学子以及在外务工的人们需要早早离开,无法在家欢度元宵了。而皖北地区如今向外输出的劳动力也不在少数,如阜阳地区就存在着流动人口数量较多的现状。如此一来,留在皖北本地度过元宵节日的人数就少了许多。这从一个方面来说,影响了节日热闹的程度和节日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一些在皖北地区就学的学子的到来,和其他流入皖北地区的人口的加入,也使这个寓意丰富的节日更增添了一层鲜艳的色彩。说到元宵节,汤圆和元宵自是不能缺少的。皖北地区在地理划分上大部分位于淮河以北,也即通常所说的“北方地区”,但一河之隔的淮河南岸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偏中,也承续了部分南方的节日民俗,而皖北地区元宵佳节吃汤圆的家庭也为数不少。汤圆制作手法简单,味道鲜美,可谓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一大中华美食,这一点在皖北地区也并不例外。但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变化,喜欢自己动手制作汤圆的家庭也开始在逐渐减少,掌握这门手艺的人数也在滑落。超市里的速冻汤圆慢慢受到越来越多住户的喜爱。这种变化难以直接说其好坏,但这种细微的转变也当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关心。另一大元宵习俗则是花灯、逛灯会、猜灯谜,这是各地普遍共存的一大特色,而今也在以更加创新多变的形式改进、存续着。一些商家仍会在元宵佳节举办猜灯谜以促进营销、拉动人气的活动。
清明节依古人规制,是祭扫祖先坟茔的时间。在皖北的许多地方,上个世纪的土葬风俗所遗留下来的田间坟墓仍有很多。每逢清明节前后,许多家庭会聚齐一家老少、长辈晚辈一起至祖先坟前祭拜献礼。一般流程包括烧纸钱、放鞭炮、磕头跪拜等一些简单的程序。这些流程寓意着给祖先带去财富以示崇敬,向祖先祈福以求荫蔽子孙后代等美好希冀。这些风俗流经许多年代,已经大有简化、变易之趋势,日后继续发展,想来也会渐渐与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相接轨,有其新的面孔。而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墓园的存在和慢慢兴起也是一种趋势,在皖北地区也可见到这种改变的出现,这是中华文明吸收了外来文化,受其冲击所产生的一类新的墓葬方式,但也具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清明时,捧一束鲜花,带一些心愿,静静进入墓园中上坟祭礼,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对先人节日文化的沿袭方式。
端午节期间,我们在淮南进行了实地考察。淮南市虽然只是皖北地区群像中的一个,但因皖北各地相近的地域和人文情怀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不同方式走访和观察当地住户,了解到了当地居民真实的过节情况。多数人家在这个时节一般会包好粽子,准备一些家常菜,能聚在一起的家人围坐在一些,像平常一样吃饭聊天。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淮南有属南方的青叶粽,有三类:米粽子、蜜枣粽子和绿豆粽子。白米粽属于最为保守也是南方最为传统的粽子,纯粹突出粽叶和糯米的清香,混入白糖调和成的蘸料一起食用。不再像以前一样所有的居民都会亲自动手制作粽子。附近超市和商店里的成品粽子相比之下更受当地居民的青睐。据了解原因大概如下:用来包扎粽子的粽叶和马连草绳,由于采摘并不如过去那么方便,打算自己在家里包粽子吃的人们也往往会直接到市场上去挑选。粽叶有两种,竹叶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而苇叶则大多是一次性的,不能再循环利用。当地的几位老人说,随着年岁的渐长,对于端午节这种节日的期盼似乎没有儿时那么高,不会特意花太多的时间去准备过节,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些应当要在节日里完成的事情。对于节日理解的意义就是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在淮南地区,以前许多人家里还会在度过端午节时准备香包,具有驱五毒辟邪、寓好运的意蕴;而现在市面上鲜见香包这种物品,即使保留这种佩戴香包的记忆,却不会特意去佩戴了。通过资料了解到的皖北特色的端午食物,除粽子以外,还有糖糕、油饷等也都不见踪影。在街头也可以看到有商家在销售咸鸭蛋、粽子、艾草等等。虽则部分习俗慢慢淡化,但这种节日情怀还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端午节以及其他节日民俗重新兴盛起来仍是存有希望的。在走访淮南八公山区时发现,有不少民居的门上还可以看到早早准备好的已经略微枯黄的艾草。八公山上艾草较多,采摘比较方便。到了节日要吃节日食品、准备节日用具已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已经流传千年的习惯暂时不会中断。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情人相会之日。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的七夕节,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古有秦观诗作在前,而今我们可以看到七夕节到来时各大电视台、商家们也纷纷推出各种节庆活动。但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以大度包容的姿态迎接国外文化,西方传统的情人节也在我们的国土上生根发芽,影响力火热一时。在皖北地区,不少当今的年轻情侣们,也是西方情人节与传统情人节都会共度的。而说到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女子献祭乞巧早已成为往事,情人星空夜话或许是许多情侣做得更多的事。而谈及此处,七夕节原本为爱而设,两情若是久长时,形式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中秋佳节,对于全国各地的人民来说,这都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中秋节的皖北地区,人们喜食月饼和糖馍,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赏月,亲朋好友之间还会互赠礼品。时展到今天,月饼早已成为了中秋节这个节日的文化符号,甚而已发展出月饼的专门品牌,供人选择。它不仅仅是每户家庭自己食用的首要选择,也是中秋节时各个家庭之间互相赠送礼品时的极佳选项。而说到糖馍,是一种朴实但却美味的面食食品,它承载了许多人幼年时期的美好回忆。每逢中秋佳节时,不少地方的街道仍然可以见到出售糖馍的店家,一些家庭也仍会购买。说起赏月,古人已有此风范,而时展到今日,赏月也同样只是成为了中秋一大重要的代名词,仍有家庭会在月圆之时满怀情意地抬头仰望,但中秋之时最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全家人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浓浓暖意。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这一天里,吃糕、登高、敬老已成为较为重要的习俗而被延续传承下来。在皖北地区,至今仍有一些家庭在度过这个节日的时候选择蒸重阳糕作为食物、一家老小共同登高,寄寓美好情怀。而一些中小学和高校也会组织敬老尊老活动,虽说有些人指责这些活动集中于重阳节这一天实施,有些形式主义的嫌疑,但首先我们要看到,其出发点是好的,至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不足,那么则需要大家通过探讨来为之提供解决方案,使之更加完好。
保护节日民俗刻不容缓,最先要从人们的意识上面行动。不是要让人们知道保护这种习俗的重要性,而是要让普通民众感受到节日氛围,从意识、心理上对节日形成期盼,从而成为烙印在民族血脉里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习惯节日民俗。节日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这一点看似虚无,实则是比较实在的。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包粽子、插艾草、缝香包,从本质上来说,就把这一段时间与一年里的其他时间段做了一个更加明显的区分,节日因为它的意义而显得不同。第二,它能促进我们对于自己民族传统的更好认知和继承。了解了端午节是为屈原而设这一概念,明白了远古的先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各式仪式、物品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累积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的气质,这种气质内化于身心,体现于节日的氛围当中,在外人看来,便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好的诠释。第三,它能带动社会发展。节日一旦红火起来,那么由这个节日所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必然也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这是一种带动经济产业链的极佳方式,同时又使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即所谓“节日经济”,而这种经济类型有利于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文化得到了发展、流传,可谓两全其美。而要使人们不断意识到这种重要性,就要通过教育、媒体输出、广泛宣传等多种方式,不一而足。节日食物其内所含物质对于人体也颇有裨益,更多的是其中包含的古老先民们在食物上的寄托和智慧。如同《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那样,食物并不仅仅是食物,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寓意丰富精彩,往往不容忽视。
对于皖北民俗的保存和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政府倡导、民间自主。通过建立各种民间民俗文化协会等组织,加强对各种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和组织引导为各民间组织及民间艺人搭建平台,为其创造适宜的“土壤”,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第二,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除了要继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留独特的地方风韵外,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赋予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才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第三,文化与经济结合。以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发展旅游经济等。
以上所提出的皖北节日民俗发展存续建议为的是希望家乡的节日民俗文化不要丢失,根不要丢失;为的是能够让后人意识到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出多么丰富和有意义的文化传统的心愿;为的是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况下,不再出现七夕节遭冷遇的情况。“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正是节日所承载的。一个没有简单到只剩形式,却也没有复杂到繁琐不堪的节日,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付出心血的。倘若将皖北节日民俗保护工作充分完成,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看到的,将是一个个更加热闹、有意义、让人觉得自豪和骄傲和民族传统节日。节日里,合家同堂,摆酒聚餐,分岁酒、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一项项都令人觉得有趣。这些带来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坚实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俗项目,铸成了一个更加伟大而壮阔、丰富而多彩、令人神往和欣羡的文化中国。
参考文献
[1] 徐东平,王勇勇.淮河文化与皖北振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 汤夺先,邹安.我国淮河流域民俗研究综述[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20(2).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及其在高校的现状
传统节日即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显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的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运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对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程度,笔者对郑州市北大学城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师范学院、中州大学等几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在校大学生。就针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认知进行了调查。主要询问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看法以及态度,并针对西方节日在大学生心中的想法和态度也做了问卷调查。
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了解状况及掌握程度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比较浅显,其掌握程度大都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对于春节、中秋节及端午节等重要节日中,大多印象停留在“吃”的节日,比如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等,觉得传统节日过的相对单一,吸引力不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上则基本肯定。相比较而言,西方节日比较受大学生的追捧和欢迎,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认为比较新鲜,娱乐性比较强。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让当代大学生肩负起参与祖国建设的历史重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当前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存在道德缺失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并且需要拥有的品质。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精神。
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怕苦、怕累,独立自主性差的现象,学生对家长的过度依赖心理使得他们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正在渐渐消失,而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并逐渐培养自强自立的品质。
三、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的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牺牲在里面。”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重点都围绕着选修第二专业、参加各种等级考试、课外培训等,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也渐渐被他们忽视。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也只是一概而过,并没有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刻的领会。所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现代的教学与传统的讲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受到教育,真正把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2.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 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 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 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 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