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2 09:01: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历史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历史问题

篇1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问题教学法具有丰厚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历史问题来作为教学材料,以便促使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这种教学法从学生的历史视野和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吸收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强烈兴趣。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1.布置预习任务

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顺利开展,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这是为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做良好铺垫。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解决。

2.合理设置问题

问题设置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第一,问题设计要有导向性。

从某种角度而言,问题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能巩固“双基”,有鉴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时刻围绕重点,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夯实“双基”,并意识到牢固掌握“双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如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宗法制与什么有关?这种问题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开启智慧思考问题。

第二,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到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支离破碎,不着边际。教师可以将具有相似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同时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西周的分封制”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周王,如何在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统治?如何分封土地?实行分封制有何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具有联系性,可以层层推进学生对分封制的认知,使他们高效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学生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强烈需求,就是希望自己的是一个探索者和研究者,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启发性,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比如在讲解《》这节内容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成立地点等知识,这些问题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你同意这个观点嘛?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书中无法找到直接的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自己也要意识到,能够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还学生以自,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彰显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有效性;问题探究

引言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是大多数高中生较为困惑的问题。学生能够学好历史不仅与学生本身有关,还与历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务必要在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以此帮助学生学好历史。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据相关调查显示,高中历史是大多数高中生认为枯燥的学科之一。历史是对前人生活的一种叙述以及评价,学习历史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前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发展过程的由来。多数学生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各个社会阶段涌出的人物英雄事迹、受人唾弃的奸佞小人、神奇而又有趣的科学技术以及表达各个时期世态炎凉的著作等等。但是在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却一笔带过这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平淡无奇的语言总会让人觉得无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失去了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二、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因素

1.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时间、天气状况、噪音、空气质量、座位位置等自然环境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情感环境等人文环境。例如,如果将历史教学时间安排在上午的话,此时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记忆力较强,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记得比较牢固;下雨天时,由于这样的天气会让人的心情变得忧郁,所以也不是学习历史的好环境。如果某位同学与历史教师的关系较好的话,有可能因此对历史内容感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历史课堂中,如果教室外面不断地传来噪音,学生会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所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众多,教师在安排课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2.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领路人,教师的素质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历史教师自己本身对这门学科存在着排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或多或少的在课堂中表现出来,使学生也逐渐排斥历史这门学科,不利于学习。当然历史教师本身人格魅力直接关系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兴趣,它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历史的乐趣,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更好的学好历史。

3.学生能力

有些学生因为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已经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高中的历史学习中面对这些并不陌生的知识,可以很快的掌握。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可以快速的消化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内容。对于基础与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当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些难以直接记忆的知识,历史教师应该编好记忆口诀,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学习。这些也为问题探究的实行提供了支持。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并在课下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或者安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让学生提出希望教师改进的地方,最后教师通过以上的这些方法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尽量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

2.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会不时地更新,现阶段已将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组合在内,这会对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不便,让基础差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难度增加。针对这一现象,历史教师要将老教材与新教材内容相结合,将教学资源整合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不改变其本质。新课改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材还设置了选修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但是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将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整合,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3.利用问题探究优化教学过程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历史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历史电影片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向学生讲述历史;有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照片,通过这些图片向学生讲述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爱国精神。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热情,师生在一起探究中将课堂推向。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历史教学改革中,积极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齐廷博 王志刚 单位:淄博市般阳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国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2012(1):27.

[2]王淑华.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6).

篇3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教师将学生从历史课堂“喂养式”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积极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这种提倡多元化、层次化、梯度化的历史教学,不仅能“活化”单调枯燥的历史课堂,同时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实现平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导向标,从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新课程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授课方式枯燥单一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程具有课时紧张、知识点繁杂、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高考的重压下,很多历史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知识的溶解量,通常会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课堂形式。由于教师在课堂对知识点的讲解、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思考的时间可想而知。这种以画重点、押考题的“授之以鱼”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因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和沉闷导致学生的课堂效率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很多历史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理念比较落后,极易单纯的将历史看成是一门考试科目,而忽视了历史在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仅仅为了“授课”而“授课”的历史课堂,不仅无法深层次挖掘历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同时,也容易使得历史课堂陷入应试考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一刀切”现象严重

俗话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铸造师。孰不知,学生既是教育的主观承受者,又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构建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建立以学为主、教为辅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问题、探索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在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由“让我学”积极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实现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转变。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很多教师为了保持课程进度的统一性、一致性,通常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授课速度,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了学生一味的为了追赶教师讲课“步伐”而疲于誊写课堂笔记、死记硬背疑难点。这种层次不明、梯度不分的历史课堂,极易使得高中历史课堂陷入“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境界。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的措施

(一)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优质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选取难度适中、层次鲜明、实用性强的历史素材来丰富课堂内容、充实课堂形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全面性的历史学习氛围,从而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谆谆善诱、步步深入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爱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映像、网络、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课堂的历史感、凝重感和现场感。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在配以声情并茂的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消除疑问、深层次理解知识点。这种表现新颖、层次鲜明、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也为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陶行知曾经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针对性强、代表性高、梯度性明显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真实实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历史课堂目标的实现。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背记、知识疑难点归纳、基础知识练习等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允许其跳过基础题目,而让其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选题目性质的进行拔高题训练、知识体系构建、简单课件制作等活动。这种层次分明的历史课堂,不仅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加强师生间交流、生生间互动创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结束语

科学、合理、规范的历史课堂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第一步。因此,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层次鲜明、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发挥其学习主人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明.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08).

[2]郭争杰.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6(08).

篇4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历史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探寻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初步的运用。本文问通过简单阐述问题教学法,分析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并着重谈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问题教学法以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问题教学法大致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此,问题教学法被广泛地传播开来。问题教学法主要就是以问题为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中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对于问题的良好掌握,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自问题教学法产生以来,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获得了较为广发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的发挥。

问题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出现的问题,首先表现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错置。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通常都是老师作为问题的中心,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问题的地位。历史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提出一些问题,并向学生讲授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行走,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获得自己探究问题的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问题教学法不仅问问题的中心是教师,回答问题的主体也是老师而非学生,老师始终处于课堂的主人位置,自问自答,那些问题只是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浅显的印象。这样的问题教学法不但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老师的情绪。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问题教学法进行一定的改革,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自己只是做一个领路人,推动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作用的发挥。

二、推动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实施的对策

历史课程是一个上下纵横联系密切的科目,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把握程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推动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接下来本文就简单谈论一下,如何推动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问题。

1、从历史教师出发设置良好的问题情景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己对于问题教学理念的了解及重视,真正地把握问题教学的内涵,使问题教学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再者,历史教师必须在自身达到对于历史知识的完全熟练的掌握,紧贴课本创设问题情景,并对这种问题情景做一些课外知识的延伸。比如在讲述时,老师可以紧贴课本准备一些中国人遭受凌虐以及中国人取得胜利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去提问中国之所以被欺压,而后来取得胜利的两种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将中国封建统治的缺陷以及中国战争战略战策的制定等知识串联起来,还可以加入一些野史传说等,使学生徜徉在悠长的历史文化长廊里。

2、要充分发挥学生问题教学的主动性

学生作为历史教学的接受主体,积极地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学生要主动做好历史课的预习工作,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发现历史问题的衔接,以及其中出现的特殊情况的原因及特殊情况造成的结果。还应该多读一些与历史相关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找到关键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在预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这一部分时,可以联系前面的新民主主革命的知识,结合自己对那个时期的了解,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及探索,探究建设中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对那一个时期的历史问题做到了然于心。

三、结语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对于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必须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的发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获益。

参考文献:

[1]胡孜.基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高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构建[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3)

篇5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并且积极提问、积极解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课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希望可以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得其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培养。在这种新课程改革观念的引导下,积极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就需要适应全新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去。

二、高中生参与历史教学问题意识的现状

1.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习惯性地以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为主,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常常忽视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一直停留在理解和领会历史知识水平的角度上,不仅仅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还难以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2.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形成了思维惯性:唯书唯师。简单来讲,就是在学生的思维里,书本和教师是历史课堂的依据。在这样的惯性作用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慢慢消失,也就很少去提问、去参与。这不仅仅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还难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历史事件。

三、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是束缚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尤为重要。具体来讲,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涉及:其一,积极改变教师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设计中的同时,还要将探究的实践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以便构建其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二,改变学生的思维惰性,倡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历史,解读历史,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以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呈现出更加活泼的氛围;其三,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使得学生破除对于创新的神秘感,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去分析、去研究、去解答历史事件。

2.奠定历史基础知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依靠传统观念的改变,还应该奠定历史基础知识,可以说这是促进历史问题意识形成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够提出更加有建设性的问题,往往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其前提是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达到一定的层次。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不了解,怎么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好的问题。

3.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更多兴趣,并且在和谐的氛围中,敢于表达自己,彰显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对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避免对于学生的提问做出过度的批评或者鼓励,倡导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历史教学实践中去;其二,注重教师教学用语,避免给学生形成刻板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不敢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其三,注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以便消除学生的顾虑,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其四,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讨论的形式来开展,使得学生以更大的积极性参与进去,激发其问题意识。

4.授予历史提问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授予学生历史提问的技巧,使得学生善于提问。简单来讲,起初学生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下,可以对于历史事件进行提问,随着后期对于历史提问技巧的总结和归纳,可以自主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提问。当然,要想完成这样的历程,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教师应该不断改善自己提问的方式,将主动发问的权限交还给学生,以引导发问的方式,实现学生问题策略意识的激发;其二,选择有价值,难度适中的问题来进行引导,规避各种不着边际的发问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质疑;其三,掌握发问的时机,在了解学生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历史问题的引导,以便使得学生了解到历史事件发问的规律。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问题依然存在,应该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以便培养良好的学生问题意识,为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朝着新课标的方向发展做出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篇6

高中历史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教学,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爱国情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高中历史的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多数以高考为风向标,针对高考历史知识考点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解答方法的训练,而且实行反复的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好奇心比较强,同时比较喜欢探索,面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一种探索的欲望。问题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钻研的动力。“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首先会引起学生的个体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钻研。因此,通过提出一个个历史问题,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参考资料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学到很多历史知识。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的方式,将总结的知识中最精华的要点传达给学生,使之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加强知识的记忆,掌握解题方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因为教师没有留给学生任何思考的空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想问题的方法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个人知识储备和灵感来源也不同,这种方式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实施的要点

1.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很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感觉一切都懂,但是遇到教师提问时却回答不上来,这说明阅读方法不正确。所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正确的阅读方法应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从基础中发现问题。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在基础阅读中带着问题去阅读,遇到不解之处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第二,精读教材,从目录和引言中发现问题。目录能够使学生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从而从横向和纵向上比较、发现问题;第三,深读教材,从隐性知识中发现问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纵横、注释中都隐藏着许多知识,必须认真阅读才能总结出来。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必须建立在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时候学生对教师比较敬畏,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亲密的关系,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同时,教师提问题的方式和表达观点的方式可以民主一些。

三、结语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师生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不能没有互动,教师只是对教材做详细解释,学生只是专注地听,看似井然有序的课堂,其实对学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他们只是一味地听教师的标准答案,然后机械地做笔记、抄答案,在此过程中,他们只充当了知识的受体,却没有发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必须有互动。但是,互动太多也会影响课堂质量,有的老师喜欢一问一答的形式,整个课堂可能都是以问答为主,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有两点:一是影响课堂的进度,该传授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传授,而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问题上;二是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感。

2.深挖教材,使问题更具探索性

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发问都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问什么样的问题,问几个问题,教师在课前都应该经过周密筹备的。历史问题的切入点可以有:引用材料发问。这是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上还有试卷上最常见的发问方式,引用史实材料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打开思维,而且能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了解。

二、问题探究法应用策略

1.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由浅入深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在历史课堂上的自身价值,我想离孔老先生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理想已不远了。本人教学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基本都是围绕一个大的主体事件的一个方面设计若干深浅各异的小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效果很明显。

2.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历史这门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要想学好它本来就不容易,再加上所学几乎是学生从未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受自身经历、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学好它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兼顾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复杂难懂的历史问题设计在一个情境中,让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解决问题。

3.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贴近教学内容,更要具有针对性。因材施教,是一个科学且热门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会让学生在自己可发展区内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太难的问题,会让历史“学困生”不能融入学习过程中;太简单的问题,又会影响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好教学层次,加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利用层次性的问题去满足学生不同的历史学习需求,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质量的必要手段。

比如,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机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前后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思考。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政治基础是什么?经济基础是什么?宗教与历史原因又表现在哪里呢”组织学生纵向深入分析学习内容,锻炼其自主思考能力。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爆发革命以来到1688年光荣革命的最终胜利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哪一点原因呢?”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开放,就是要加强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提问形式的丰富,会调动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不再将课堂提问视为一种负担。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点起学生再提问,会让学生心理过于紧张,从而十分讨厌课堂提问。在教学创新的今天,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肯定学生的想法。更要丰富提问的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

比如,在讲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基本的历史学科知识后,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十月革命的成因与目的,意义与作用,如果你是当时的列宁,你会选择革命吗?为什么?”组织学生一起去总结知识点,营造开放提问氛围。之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考查知识点下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具有提出问题与审视问题的权利,这更有利于历史课堂中提问有效性的提高。

问题设计同样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自己给自己制造关卡、难题,并且自己去解决,这不仅是简单的善于提问的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起着很大作用。在高中,学生看似都在刻苦学习,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并不是在自我约束中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甚至中国式教育的压迫下学习。如果他们在高中时期仅仅是机械地学习,那么有朝一日,这批学生跨入大学门槛后再没有人来监督他们学习的情况下,他们呈现给世人的又是另一副模样。

篇8

1.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多且密,学习高中历史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高中历史本身的特点造成很多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应有以下问题

1.1 学生课堂上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对课堂提问丝毫不感兴趣。从事了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曾不止一次的反应说学生在学习历史方面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对于历史课堂上的提问也毫不关心。造成学生历史课堂学习兴趣不足,对于历史课堂的提问毫不关心的原因是多方面。

1.2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杂且重点不突出。由于高中学习的任务繁重,学生一般习惯于对于系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对于零散的知识掌握能力不足。而高中历史正属于整体框架明显,零散知识较多。由于这些缺陷,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多、问题杂。这样的教学失误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漏掌握。

1.3 教师在教学提问时缺乏和学生互动,缺乏对于学生的鼓励。由于教学方式的弊端,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教师会遗漏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同学;对于有发散性的问题的知识点教学可能缺乏引申;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教师可能会忽略鼓励。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的有效性不足。

2.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对策

为提高课堂的效率,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2.1 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应该做足自己的"课下功"。课堂学习的效率高或者低,最主要的是受教学人员的影响。老师在这个过程里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全面准确的掌握教材,能够用简单精炼的语言将教材上所描述的重点问题复述。另外要有引申的知识来拓展自己并且启发学生。

2.2 有效提问应该掌握好"度"。由于高中课堂的时间有限,老师对于设计提问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师的提问应该抓住知识点的点和精髓来提问。由于提问的精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更加全面和具体,力求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大纲,设计的问题力求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能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思考。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中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就不仅应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互联网的应用来归纳出影响,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对待网络的态度。

2.3 有效提问应该把握好"机"。"机"是指在有效课堂的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时机。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课堂提问发挥出非常好的效果。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需要教师切实的观察学生的具体情况,当发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时,教师需要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把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还需教师根据教材重难点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教学重点是的历史意义,这也就必然要在讲述完过程后设计问题探究:是成功还是失败?

把握时机的提问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印象。

2.4 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应该做好语言功,加强自身专业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教育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上能够清晰、准确、简练的将问题反馈给学生,不仅能够使学生准确的把握住课堂学习的重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假如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语言过于复杂,不仅会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的问题理解模糊而且会造成学生抓不住所学的重点。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简单精炼的语言将会给课堂的有效提问加上有效的一笔。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8-02

高初中的历史学习,对于高一新生是一个大难题。如何做好其衔接,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一、首先做好学生的衔接问题

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暴露的问题很多,多源于思想上的懈怠和学习方法的滞后。

(一)思想松懈

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经历漫长的假期后步入高中,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加之历史本身是一门时空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从内心深处并不重视。当前高一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升学压力下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主课。而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以及就业问题上的优势导致重理轻文观念日重。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地位颇为尴尬。在此氛围中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便颇为有限。

(二)学习方法滞后

初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初中历史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时空跨度大,课时紧,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衔接好高中的历史学习。

二、做好教材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过度脱节,导致学生感觉高中历史很难。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很快转变,学生就会感到历史很难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又突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体例编写,更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迅速过渡到高中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历史知识,不足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很难从相对简单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学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做好教师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r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理解困难。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缺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中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做好学生思想的衔接

1. 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地作一些历史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习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 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开放式,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加以指导,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做好高初中教材的衔接

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高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摸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在教学中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指出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加深理解。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做好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历史在中考中的分值偏少,实行开卷考试无论是学校、家L、学生本人对历史都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作为高一新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故此,历史教师要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使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莫过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让学生喜欢历史课,从中产生兴趣。具体可采取诸如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

2. 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

3.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就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成就的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1

虽然在高中课程中历史课程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从漫长的教育体系来看因为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让高中历史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变得边缘化,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些问题不但减弱老师的教学热情,而且又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而只是为了高考而学习应考的课程。所以,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定要谨慎分析研究,然后讨论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对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材单调乏味

目前的历史教学所学的内容太过呆板,太过单调,全部的历史教学活动都是以考试作为中心,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只是由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构成。现如今高中的教学方式由快速发展的电脑等网络技术引入了多媒体的时期,然而还是有不少历史教学并未适当运用现代的高科技给予学生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得不到有效的调动和提高,也就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得不到提高。

2.高中历史长期被轻视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因此,高中历史在客观上成为了副科,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衬托和补充,同时由于高中历史课时较少,使得历史老师不得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这种单调的教学活动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厌恶感,不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根据长时期的发展状况来看,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都没有获得人们足够的重视。所以,高中历史习惯性的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衬托,即人们所谓的副科,再加上高中的历史课时也不是很多,就使得必须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大量的书本内容讲完,这样单一的教学活动非但得不到较好的教学成效,还很有可能让学生逐渐的厌恶学习历史,产生烦躁心理,从而对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3.历史教学目的不明确

历史学科具备着它自身的特殊性质,所以对于老师在课堂上也只是指导学生把有关的历史知识点理解记忆,并不是深入讲解或是分析那些深层次的历史问题。可是,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非以历史为主要成员的人文科学莫属,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可以给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等等提供更有力平台。然而,目前的历史的教学母的只是在围绕考试学习,单方面的重视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并非理解记忆,因此,距现代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二、对策分析

1.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一个不错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非常必要的措施,丰富多彩,生动的学习氛围同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强老师教学热情的必备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学生往往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无法有效地同老师进行互动,对无法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难以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因此,必须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积极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公平的教学氛围,老师也要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变,由过去那种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解惑者。让学生在这种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通过讨论会、讲座等多种形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尽力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做好基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同时也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相互吻合。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如今的教育思想愈来愈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自己单独思考的能力,还有其独立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也应该在高中的教学课堂中贯穿进去。比如说,当老师在讲授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的一些内容时,他就可以首先讲解一下“资产阶级革命”都说了些什么,进而指引着学生考虑英国会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为什么中国当初就没有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呢?再思考一下能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社会背景是什么等,根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和分析来更深刻的领会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的涵义和它的历史意义等。等学生自己彻底地考虑之后,老师再通过学生领会理解程度不一样,有目的对有关的内容进行详细,比如,老师能通过解析资产阶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想为除掉组织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制度阻碍,并且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在学生独立思考前提下对知识进行解析,毫无疑问是一个很有价值型和目的性的方法,在加强学生对有关知识熟知的情况下,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保证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因为历史知识很广泛,不能将历史课的教学和学习只限制在课堂之上,相反地,应该激励学生不断的探索学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课外阅读和参观名胜古迹等众多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本身对历史知识的独特看法,针对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热议问题说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意见,进而使得学到的知识得到充分利用。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课的创新改革,针对于每一位历史老师都是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所以每个历史老师都应该抓住这个改革的机会,好好地探讨学习其中的精神,打折全新的理念,勇敢的探究,积极地去放在实践当中去,全方面的促进课程的改革,进而为国家培育更多的有用人才。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41-01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勉强牵引,要激励而不是压制,要启发而不是代替。从这段中可见,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课堂提问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巧,更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武器,良好的提问可以起到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的作用,而无效的提问反之则会造成学生的反感,以及对教师期望值的下降。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能够让人通晓先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科,各阶段知识点紧密联系,事件发展都是交替转变而来,环环相扣,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困难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中实施有效的提问就更突显了其本身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历史也可以说是一个故事,关于国内外的人与事,再向学生讲授这些人与事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其所了解的一些经典示例,然后进行提问并设疑,问问学生什么因素导致这件事的发生,因为什么?等等问题,让学生带着一种疑问,好奇走进课堂教学中,为了寻求答案,学生们必然会投入更大关注度和参与度。例如:近代史课例,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教师讲解之前可以提问,有哪位同学对于有所了解的?关于都发了什么事啊?等等问题,有的同学就会回答到耳熟能详的林则徐灭烟事件,并借此教师转而给学生讲述林则徐灭烟的故事,并在讲解过程中逐一设疑,灭烟引起了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要来中国进行烟草活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什么?灭烟运动后有轰轰烈烈的发生了什么运动?等一系列联系紧密的问题,学生听着有趣的故事,但是却越听疑问越多,为了想要追求问题的本源,学生在讲课过程中必然会投入较大的兴趣与关注度。

2.反馈信息的功能。教学提问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往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时候,会针对所授知识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进行知识点检验,根据学生构答中所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问和答,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可以说,有效提问成为了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反馈手段。

3.有效串联组织课堂教学、完成学习目标。科学的提问,可以再坚持旧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实现新旧知识的良好串联,帮助学生加深课堂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另外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历史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二、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原则

1.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深钻学科理论知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找准问题问题的突破口,提出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尽可能避免一些“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提问要选择适当的时间以及适当的切入点,切记不能“满堂灌”,一问到底形式的提问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扰,并且迫使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合理的控制提问的数量,问题应该要精,要准,能够直接切入主题。。

3.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教学是平等的,学生接受学习的机会也应该是平等的,提问也同样一个道理,问题难度要兼顾优差生两方面因素,兼顾公平性原则,并体现出教师对于差生的关注,防止两极分化加剧,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三、高中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提问例举

1.体验式提问。这种方式的提问,首先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环境,制造相关的背景情节,并将学生引入到所创环境中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时的事件氛围。如:《美国独立战争》课例,当学生了解了北美人民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知识后,让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你身处这种情况下,会设计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来确保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2.延展式提问。这是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联想创造能力的提问方式,问题都会选择一些开放比较强的问题,答案也不固定,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行思辨,并通过彼此的分析对比形成最终的结论。如:《法律的起源》课例,在学生基本了解了法律的来源后,我们向学生展示了中西方思想家对于法律起源的不同观点,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思想家能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呢? ”学生需要从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才能总结出答案。可以采用分组的模式,让学生们自己积极找寻答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所学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四、小结

提问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武器”,而想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深钻高中历史知识,并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提出有效的问题,以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12

㈠问题式教学法

我国自古就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说法,它深刻而直接的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的雏形理论,如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等等。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提到:“……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指导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实质上是为我们下了一个问题教学法的定义。

因此,笔者对问题教学法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探索出问题教学法课堂上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㈡讨论式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理论或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辩护、对话等,以帮助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包括讨论式提问、讨论课、学生讲课等内容,在讨论中教师有意识地从教材内容、国内外重大事件、难点问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选择讨论主题,让学生去根据主题讨论。讨论式教学法是在课堂中教师给一个主题给学生讨论,教师在讨论的进行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动态,随时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讨论式教学方法时还要注意讨论的主题要难度适中,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对讨论主题的确定必须是建立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前提上。教师还要注意学生讨论的时间也要适中,不能多长,也不能过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讨论进程。只要做好这些就能更好地发挥出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讨论式教学不同于灌输式教学,它能够使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理解、领会教材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论式教学符合高中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认知规律。它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正是在积极参加讨论、大胆发表自已的见解的过程中,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竞争精神,领悟知识的真谛。这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验证,主动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较好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讨论式教学离不开问题。

二、问题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后,再通过大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结合高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和思维需求,通过师生设问、师生解问、生生设问、生生解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给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乱中理丝的目的,将大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通过讨论方式,再辅之以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朱熹在《白鹿洞学规》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一学序并赋予新的内容而展开的。博学主要是指对教材认真预习、阅读、反复推敲。审问主要指激疑、设问,要求学生就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质疑、设问,刨根问底,并对问题进行提炼、排列,使之形成问题链。博学、审问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课前预习和问题情境创设、分组讨论这三个环节上。慎思,指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据材料分析问题能力。明辩主要指学生能依据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能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行,指应用,能对材料中内容进行识记、理解、评论和分析等。

三、问题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模式课堂操作

1.课前

【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起点行为设计预习思考题

【学生】根据预习题,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课中

每个教学主题均采用下面的双向互动式实施课堂问题讨论式学习,构成一个课堂学习循环节:

【教师】创设情境 激励质疑 合理分组 激励评价 引导归纳

【学生】养成问题意识 学会问题质疑 讨论问题求证 交流问题拓宽 交流心得构建体

整个课堂学习在完成几个循环节基础上,由老师布置基础练习,全体学生讨论、板演和书面练习。

3.课后

教师要开阔视野,精编综合练习或者活动,组织学生先复习后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者活动设计、实践。

四、问题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问题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模式,应继承和发扬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合作性原则、适时原则、因人循序、反馈强化的基础上,主要强调下列原则

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意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连续性、规律性及结构性等等特点②。历史是客观的,当研究者以思维为中介对其加以科学研究时,这些特点便反映在人们研究历史时的认识规律中,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只有让学生们逐步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与思维方式的特点,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并驾驭历史思维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