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2 09:01: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学习的思考

篇1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带着喜爱的感情去学习、认识、探索、解答疑难,就能提高学习效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巧妙应用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进行设计,让导入做到“新、奇、异”,使学生感到新颖奇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进行情景渲染。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被激发和点燃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善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恰当地运用幻灯、录像、音乐等直观教具,呈现出生动、情景交融的画面,借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另外,视频和动画的播放,也能够进行情景渲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导入新课时要做到音色和情感的动人。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能够做到声情并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往往能够用一些简洁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够聚精会神地听课,而且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表情、动作的结合,要注重语言的丰富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善于设置悬念。所谓“悬念”是指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兴趣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把所学内容用疑问的形式提出来,巧设悬念,让学生在浓浓的趣味中去寻找答案。这样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产生急于想知道结果的心理,迫不及待地看书,积极思考,在“疑”中生奇,在“疑”中生趣。设置悬念,使学生的一颗心都处在惊奇之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语文学习的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有句治学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兴趣与娱乐有密切的联系。一件事情的娱乐性强,学生就感兴趣;反之,就不感兴趣。教师在讲课时要增加教学内容的娱乐性。怎样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怎样增加语文教学的娱乐性呢?首先教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上花一番气力。教师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把握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习增强娱乐性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课本剧、联句等,这些方式方法都能够提高语文课的娱乐性,能够收到寓教于乐、提高兴趣的作用。总之,教师要力争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欢乐,在欢乐中学到语文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三、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不单单是教师的教,也不单单是学生的学,而是教师与学生密切合作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密切二者之间的关系,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经常不断地与每个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善于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轻易否定和评价学生的意见。教师要热爱学生、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切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疏远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应千方百计地给予关怀和帮助。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报以热情的赞许,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积极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给学生更多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科学地设计和组织“语文学习小组”,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语文学习小组”,把学生读书、测试、写作、作业等内容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这种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感染,共同提高。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还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奖励具有促进和强化的作用,及时进行奖励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奖励能够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和闪光点,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不单单是指物质奖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三言两语的表扬,也是一种奖励,运用得好同样能够起到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要科学地进行奖励,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终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就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体验、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晓旭.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11(2).

篇2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优点在于: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有统一的内容和评估标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为扎实;教学的组织性、计划性强,还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要缺点是:不能充分因材施教,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等。而课外学习就能够创造自由、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实践、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内容又可以打破课堂单调、内容固定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而只有把语文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才能使语文教学收到更大的成效。

二、用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课外学习

正确处理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关系。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进行课外语文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课内指导。课内给学生以严格的规范,奠定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授以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课外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延伸补充课堂所学知识,予以扎实的训练。课内“举一”课外“反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课外学习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协同运作,“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摄取于课外,营养于课内,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都会成为一种孤立的封闭的存在状态。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语文学习就像一只鸟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就像它的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折断了,飞不起来的将是整个鸟儿,而不仅仅是另一个翅膀,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孤立狭隘地只把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内,只仅仅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置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于不顾,语文教学质量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提高的。课外活动的主要功能大致分以下几类:

1.以丰富知识为主

语文课外活动,大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1)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道德情操、巩固课内教学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配合课内教学的课外阅读。②配合社会教育的课外阅读。③拓展知识的课外阅读。④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大量的获取多方面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与创造精神。但要注意一点,不应放任学生的课外阅读。(2)收听收视。听广播,看电视,电脑上网等也是丰富知识,扩大视野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年来,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及时、快捷、内容丰富、广泛,学生可从中获得最新的、最重要的知识。但是,这类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混杂,必须选择试听内容,特别是电脑上网,一定要排除那些不良内容的诱惑。(3)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如诗歌创作讲座、文艺欣赏讲座等等。讲座的知识比较集中,能在短时间内学到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专题讲座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请专家讲,还可以由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讲。

2.以训练技能为主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要靠反复历练才能形成。语文课外活动包括了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有关的一切活动,为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技能训练,一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应需性训练;同时,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语文训练的活动。

3.以开展智力为主的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在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和想象力,特别是发展他们的创造智力。

4.以综合实践为主

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也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游览观光,到社会上作宣传、搞演出、推广普通话、消灭错别字、举办夏令营等,都是社会实践内容。这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活化书本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语文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主人翁意识。

篇3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一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止确而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68―0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就有关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能力,我总结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知识零碎,系统性不强,需记忆、创新的成分比较多,需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单凭教师的督促、指导,一味的题海战术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这“渔”既准确地概括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又诠释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的认识规律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织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松树》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小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要富有充分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此来鼓励他们。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以现实实践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紧接着再布置一些作文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知能力的二次飞跃和突破。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和鼓励。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和作用。“你很有见解”、“老师根本没想到,了不起!”……这一声声看似平常而简单的赞扬和鼓励,犹如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极大的喜悦和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去。

篇5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如果再机械地接受很难适应未来学习乃至于建设的需要,作为我们老师必须去充分地打破常规,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与老师、同伴等打成一片,真正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向着一个个推进。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创造力、探究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优秀文化真实意义上的熏陶感染。笔者从教于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对小学生的互动学习感触颇深,现拙笔于此,企求得到方家之教正。

一、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未来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命题,主要来自于自身语文教学的感悟。平时的语文教学,也许同仁与我的感觉相似,小学生的互动学习效果是不尽理想的,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一是小学生好热闹,他们的互动学习一般都建立在颇具表演形式的基础上,离开了这一点他们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上的互动学习的兴趣可言。二是小学生毕竟年幼无知,他们根本上还不知其互动学习的意义,也未曾悟出互动学习对自己学习的深度影响。由此而知,我们小学生的互动学习仅仅停留在我们口头上的叫叫喊喊而已。所以,要想把小学生的互动学习去落到实处,窃以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小学生去初步感悟到互动学习的意义所在。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是不便于言说的,只能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去让他们尝到其甜头,或者说是让他们去感知没有与他人的有效配合,即使自己有天大的能耐也是达不到根本目的的。譬如教学《荷花》,不少学生被叶圣陶的荷花的香气熏醉了,似乎也跟叶老先生一样与荷花共舞起来。这应当说是文本内容中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所起的作用。然而学生在言谈却错把荷叶的柄看成为茎,引起部分人的笑话。这笑话并不稀奇,谁能什么都懂。而这简单的笑话引起我的深思,让我去做好了这篇文章,平时的教学总让学生去努力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学生去初步领略未来对他们的需求,这样学生在平时便会比较自觉地互动起来,而且越是互动其兴趣会越高,质量也就无需言说了。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同伴

窃以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不高或者说是不得够较为理想的提高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小学生对小学生之间总不是那么的十分的了解,进而致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去心碰心的交流互动。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的互动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加以表达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同等的,有些学生是茶壶里下的饺子有得到不出,这些学生往往同样是受人瞧不起的。有些学生能够急中生智,可有些学生则正好是相反,情急之中反而根本也说不出一点点所以然来了。当然也有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直都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残疾,对于互动学习有其存在就等于是没有一样。应当说这些学生都可以算得上是互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每个学生不去正确对待这一部分人,互动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而且有着极大的可能性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提高我们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必须切实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同伴,理解自己的同伴是十分需要的。首先需要让学生知道十个指头虽然有长短之别,但各有各的作用。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有些学生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但他也是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就应当同样去受到阳光雨露的沐浴。再次要告诉我们学生的是,大家一起学习,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些同伴的难处,尤其需要找到他们所需要帮助的地方,向他们伸去援助的小手,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同伴给以的温暖。这样,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互动效应才有一定提高的希望。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文本

说出这样的话或者说是提出这样的命题似乎是有些荒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有人会这样去认为:学生如果读懂了文本还有什么需要互动呢?就是我们学生没有读懂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但是,笔者却不这么以为,要想使得学生在某些意义上实现高效互动,十分需要学生去读懂文本。因为没有读懂文本的基础,学生的互动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所以,要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互动,一定要花大的气力引领学生去进行充分的前置性学习。应当说,以往我们也有预习的,只不过没有这么称谓。但是,那种预习也称不上什么前置性学习,因为我们大都布置学生去抄写生字、生词之类的东西,比较机械。对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学习产生不了多少效果的。窃以为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我们教师也是需要认真预设的,就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要简单的让学生就去读书,或者说强调学生去读几遍,还要读给家长听,搞些叫什么家长签字之类的木头邪儿,那是极为不妥的。应当说原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的教学革命为我们开了前置性学习的先河。我们则完全可以去把小学生的前置性的语文学习搞好,这样可以为学生课堂教学的高效互动去增添后劲。譬如我们的语文前置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去读的,但不要就是光让学生读,要设计带有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循着问题读,或者说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也能在一定的提示下学会把文本读懂。有人反对小学生使用课课通,说是那样制约了我们小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还可以去加强学生阅读辅导材料的能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6

如果说激发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的话,那么,“出新”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所谓“出新”就是打破“常规”,通过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上的更新或变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使语文课生气蓬勃,使学生津津乐学。“更新”或“变化”的角度很多,如教学形式、教学着眼点、角色等的变化都可以成为探讨尝试的重点。如教学形式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节与节之间的形式变化,上节课重“讨论”,下节课不妨变为“质疑”。一种教学形式接连反复多次使用,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感,难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一节之间的教学形式的变化:或“导、讲、问、议”;或“查、导、议、引”;或“比较、精(略)读、讨论、质疑”。教学形式的多次转换,就容易使课堂教学多次掀起波浪,不断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又促使学生耳、目、手、脑共用,在紧张的课堂节奏中不断兴奋自己的大脑皮层,使一堂课在高效中完成。又如, 教学着眼点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开门见山”、“中心开花”、“揭示”、“要点采撷”、“重点深挖”等,通过这些教学着眼点的变化能不断给学生以新意,从而使学生表现出积极性。另外,教学中师生角色变化也能让学生获得的愉悦和求知欲望。

二、教学思维要勇于求异

“求异”本文是指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应试”教学的大环境之下,教师死抱着“参考答案”,学生呆等着“标准答案”,不敢怀疑,害怕越“轨”,这种僵化的“标准答案”,说轻点,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说重点,是束缚思想,扼杀人才。如果这种评价不是夸张失实的话,那么,当今的语文教学也不知有多少“人才”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扼杀。

应该承认,教师拿在手里的“标准答案”(包括教参),有些还不尽科学:或陷进程式化,或落入俗套,或显得呆板。对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鉴别能力;对学生的怀疑思维,非但不能拿“标准答案”一棍子打死,而且要大力鼓励其有根据的合理思考,使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继续发挥创造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当然,这并非是提倡“怀疑一切”,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同时,教师还须作出正确的引导并把它作为专项训练,这样才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语文教师也要善于提问

很多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全力跳也够不着”,学生“哗啦啦”地站起一大片,憋得脸红耳赤,还是不知所以;然后,教师气得满眼发黑,批得口沫四溅;学生垂头丧气,情绪低落,由于怕提问而演变为怕语文的思想从此滋长。二是“不用跳也够得着”,甚至“躺着就够得着”,由于所提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它很容易助长学生懒于思考,不愿钻研的习惯。以上两种提问方式不但不能起到鼓励督促作用,而且是对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极大浪费。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个人认为:首先应提高所问题的质量,有质量的标志是:一是必须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二是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形成知识网络和能力梯度。让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产生一种。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就这样水到渠成;三是必须能体现重点、要点,不要出现“球”,甚至“离题万里”的现象,以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8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在布置预习时,应提出如下要求:①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以便对文章的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有个大体了解;②细看注释,扫除障碍。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时边读边勾画生字,难词,然后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对注释以外的生字,难词,充分利用字典、词典解决,这样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③结合练习,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的问题来预习,找出本课的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上参与讨论。

二、课堂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求义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教学的基本策略。过去,我们在课堂上讲得多,读得少;重视课文分析,轻视阅读理解。结果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阅读理解题,仍然是不知所措。其实,有些试题的答案就在此选文中,但有些学生就是不会答。究其原因,还是不会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行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学生只要认真地多读几遍,老师稍加点拨,就能感知、理解内容。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也可朗读和表演相结合。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就叫全班学生齐读本段,两名学生在讲台前表演“雪地捕鸟”。学生兴趣浓厚,纷纷要求表演,朗读。这种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三、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氛围,尽量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引导他们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大胆争论,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争论中积极性很高,有不少学生的发言显现出真知灼见,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学到了知识。我在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当学生疏通完文义后,我问道:“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懂?”一个学生马上提出:“‘司命之所及也’一句应怎么理解?”其他同学马上根据注释解答了这位同学的问题。这时,另一位同学问道:“蔡桓公他有病,为什么不治呢?”一个学生立刻举手答道:“当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说‘寡人无疾’。”还有一个学生说:“他认为他没有病。”另一个学生说:“蔡桓公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的医术。”这时,我及时肯定了几位同学的解答,并画龙点睛地指出:“桓侯的所为就是‘讳疾忌医’。”这样,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问题。并意识到自己的潜力,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教会学生如何创新

篇8

一、探析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文学习的影响

1.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他们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对个性的追求,接受能力强,且非常容易为新鲜事物所吸引。而网络语言新奇、怪异,不受规范约束的特点,正好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网络语言在青少年的群体中有很大的“市场”。另外,大学生大多处于刚成年阶段,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比较差,对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还无法清晰地辨别,这就造成各种网络语言,甚至一些“劣质”的语言肆意闯入他们的语言体系中,对他们汉语的学习和使用造成不利影响。

2.青少年对网络语言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网络语言持中立态度。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网络语言是一种非规范的语言,不能够用于像作文这样的正式文体中,部分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流行对语言的规范化有影响,不值得提倡。但是对于诸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将这样的影响最小化,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等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且,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语言基本都是乐此不疲地效仿和使用,而网络语言的一些危害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是很难深刻认识到的。

3.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处于适度范围,并没有给语文学习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新鲜有趣,但是并没有将其视为主流语言进行日常的交流,而且表示不会在课堂或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不会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反而觉得网络语言给他们的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部分网络语言对语文学习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将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词挂在嘴边,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追求幽默的、易懂的、甚至有些恶搞意味的网络语言化的文学作品,而对我们民族传统的经典的语言作品不感兴趣,审美情趣受到负面影响,同时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形成;导致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困难,语文教学与个性追求之间的矛盾亦日益凸显。

二、对策

根据调查反馈的问题,结合与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讨论与交流,并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与建议。

1.呼吁全社会共同维护良好的语言环境。

目前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出现在某些主流媒体上,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是极易受环境影响的群体,网络语言通过这些更具权威性的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会更大。新闻报道,正规的报纸杂志作为一种大众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作为一种负责任的社会工具,它们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所以,在很多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规范语言的标准的情况下,新闻报道、报纸杂志应该承担起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成为运用规范语言的榜样,应该慎用网络语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并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保持和维护好一个规范、严肃的汉语环境。

2.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建立规范的“语言文化场”以消除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1)教师要客观、公平、发展地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多疏导,忌堵压。

这就要求教育者适当地“走下讲台,走进网络”,了解学生都在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及其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同时,当老师能够看懂学生的文章中使用的网络词语,容易和学生产生亲近感,不会认为老师是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这样,老师在指导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取舍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教育效果自然也会更理想,一味地否认和抵制网络语言的做法从长远来讲是不可取的。应对网络语言,教育者也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数千年演变中,形成完善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这种语言文字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继承。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语言中的大量新词汇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中,对那些实践证明有益的网络语言文字,我们应学习借鉴,并使之融汇到新的实践中发扬光大。在创新中继承,从继承中创新。

二是处理好利用与干预的关系。通过网络语言交流,可以及时把握青少年思想状况,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但是,很多大量运用字母、数字、和其他符号甚至谐音别字,将可能引起语言文字系统的紊乱,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对其网络言行进行一定的规范及干预。

三是处理好宽容和规范的关系。教育者面对网络语言,给予宽容不等于放任自流。“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和相对稳定是其内在特征,开展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的规范化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语言规范观,促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2)进一步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其对语言的辨别能力,加强对学生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处于人生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语文基础打牢固,才能抵抗住不规范语言的侵扰。教育工作者和宣传媒体首先要给提供学生辨别的标准,提高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使他们正确判断什么是规范的语言,什么是“劣质”语言。

同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引导喜好使用网络语言的青少年学习一些汉语修辞学知识,指导他们正确掌握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使其在选择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时,不失准确,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准确、规范、生动,才有可能达到预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如果能积极引导,合理使用,趋利避害,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另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更高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语言的美感,获得文学的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汉语语言和民族文化。网络语言带给人们的仅仅是一种新奇感、时髦感,以及以标新立异炫人的愉悦感,没有多少审美的成分。把语文教育提高到文学审美的层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汉语语言的魅力,获得美好的精神体验,多阅读名著、唐诗宋词等优秀语言著作,逐渐远离低俗的语言,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学艺术靠拢。

篇9

一、从朗读中积累语言

课文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方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小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朗读。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的过程中,小学生们对课文知识与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继而读出滋味、读出感受,也能读出丰富的语言文字内涵。而且朗读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通过小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语言材料进行潜意识的记忆,从而不断地为语言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实现语言积累的目的[1]。比如在《小熊住山洞》一课的学习当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然后再通过看图进行联想与想象,结合生活实际,让小学生的语言词库中又增添了如“天蓝色”、“橙色”、“咖啡色”等新词语。紧接着教师还可以继续深入引导,学生又可以通过互相补充说出“丰富多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词语。

二、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生动有趣,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好词佳句。朗读所起到的记忆效果甚微,因此教师要结合背诵法来强化学生对新词语的记忆与巩固,从而加深对新词语的理解与领悟。但是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必然不可取,背诵的方式也要有所创新,比如说:(1)看图背诵。小学年级课本教材的插图众多,就像一本本生动的故事书一般,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背诵。这样既加深了记忆,也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2)表演背诵法。对于人物对白多的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排演课文的方式来进行背诵,这样的方式不仅强化语言的积累,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与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例如在《小麻雀》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文中角色进行分组扮演,通过挖掘小学生的创作潜能,激发了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在语言表达与背诵记忆中,扩充了自己的语言宝库。(3)竞赛背诵法。教师应该尽可能选取一些优美好文,比如《柳树绿了》、《走,我们去植树》、《北京的色彩》等荟萃丰富的佳词妙句中选取背诵内容,继而能培养学生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通过背诵口齿留香的文章段落,继而让小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与句子,为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2]。

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只在于课堂,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外。现在随着很多家长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其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需求也逐渐重视起来。很多家长也会给孩子买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名著经典等书籍,在课外阅读中,小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应该在从中起到引导与把握阅读方向的作用。比起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的培养心态,教师更加客观与理智[3]。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推荐他们适合读的课外书,以免有些学生因为课外书难懂或者太多而厌倦阅读,这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师可以向低年级的小学生推荐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卡通漫画等有意思的读物,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学习习惯;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则可以推荐稍有一定深度、故事曲折、情节精彩的读物,例如历史故事、科幻故事等;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则可以推荐一些文质兼美、可以引发思考、内容精彩的读物,比如说一些名著、国学经典,都可以让小学生阅读,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开发其智力,使其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比如说讲到《将相和》一课,教师就可以让挑几段精彩的情节讲给学生听,当小学生好奇故事的结尾或者是后续发展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史记》,自主了解更多有趣的故事。这样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开拓学生视野,逐渐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

篇10

一、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性,教师可采用直观演示、暗示启发、情景诱发,出示教具模拟表演等多方法,充分挖掘教学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因素。

(1)用好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感。充分利用电化教具“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把死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习面前,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融表演音乐等多种艺术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如对于小说戏剧题材的文章,可要求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表演、讨论、分析。诗歌、散文等采取自己乐欣赏的形式,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二、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语文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三、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多种兴趣,增植厚实长远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涉及的面广,除生动活泼的课内学习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所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汲取多种营养、从而让学生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读书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文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对课外读物我们要有所选择,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以下五类书:第一,与课内教学密切配合的书。第二、有助于巩固和拓宽语文知识以及提高语文能力的书。第三,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书。第四、有代表性又有相当深度的必读名著。第五、常用工具书、重要参考书等。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还可在学生中有的开展一些读书知识竞赛,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发展为乐趣、志趣。

(2)指导学生课外练笔。指导练笔方法可结合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进行,如学了,学生可以仿造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围绕线索组织材料,托物喻人的方法,歌颂先进人物,也可就某些单项作相应的练习。生活是之源。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为了积累素材,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为了激发热情、培养能力,发挥语文工具的宣传作用,还可组织学生为黑板报、墙报、广播台站编写材料、开展编写“手抄报”等活动。搞一些书法竞赛和作文竞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书写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按大纲所列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单一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各种各样的分析课,从词句分析到层段分析,从中心分析到写作特点分析,最后导致不少人“无语无文”;教师抱着教参上课,按各种资料辅导,学生的分数保住了,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就是无法运用,造成要用的未学,学了的无用,使原来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运用现代课堂理论,把原来的必修课(我们平常用教材在教室里所上的课)课时进行压缩分解,增设读写课、赏析课、实践课,为学生营造、扩大学习语文的环境,让他们走进广阔的语文大世界,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一、读写课促学,融合语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必修课里即使把课文读得很熟、教得很透,对于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是远不足够的。必须使课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阅读与写作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而读写课则是保证课外读写的有效形式(尤其对农村学生无书籍、无时间、无指导的三无状况)。要使读写课真正起作用,关键是学生阅读书籍资料的建设。在这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几点: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⑵组建班级阅读交流站,让每个同学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期初暂借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系列的借、还、管制度,期终如数退还,达到一个同学出一本书,就可享受数十本书的资源与信息的目的;⑶根据各自家庭实际与书籍爱好类型,自主课外选用。在读写课上本着由浅人深,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原则,教师既可向学生推介内容,也可对阅读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还可与学生一起探讨疑难。学生在读写课中采取自由阅读方式,精读、赏读、略读、选择读各取所好,遇到障碍既可查阅资料,又可质疑问难;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交流,不时间插诗文吟唱、手抄报编辑、心得记录、好词佳句摘录推介、读书方法交流、121头作文、扩续编故事、自由作文、参加征文赛、写作投稿等形式,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写,在写的实践中促读,使读写形成一个整体,促进语文学习,融合语文环境。

二、紧扣教材,创新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要注重如下三个方面:⑴习惯与方法。习惯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首先,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其次,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最后,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⑶注重实践与创新。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篇12

一、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的内涵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顾名思义是更加有效的教学流程与环节、教学方式与资源的融合,是针对传统单向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教学素质化程度的教学体系。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主要有四个显著特征:

一是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有效教学体系提出将学生积极情感因素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将学生内心最深处的学习积极情感激发出来,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能够让他们更愿意进行语文学习,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表现。

二是更加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重视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同时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合适载体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开展学习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三是更加注重发挥信息手段作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为语文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在教学信息搜集、教学氛围营造、教学内容拓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信息手段的促进作用,为有效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更加注重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环节,也包括课前与课后环节,在对学生强化语文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时,需要将教学全流程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活化形式与丰富内容,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立体化与最大化。

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

打造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既是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力举措,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重要抓手。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有哪些呢?

1.注重激发积极情感,为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奠定情感基础。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离不开积极情感因素的支撑。只有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教学成效。笔者在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知到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应试的需要,也是融入社会、有效开展人际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温馨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中学时期的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伤及学生自尊心,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抵制情绪,极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面对中学阶段的学生,笔者认为要用民主平等的目光对待他们,要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并以此为着力点多进行表扬激励,让他们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对待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真正体现。

2.注重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综合发展。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当着眼于这一重点环节进行突破。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学生缺乏探究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我们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综合发展。例如在《童年的朋友》教学中,笔者以思考题作为引领,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我为什么把外祖母称为‘童年的朋友’?外祖母给了我哪些方面的积极影响?教材借助哪些方式以及通过什么手法对外祖母进行描写的?你对文中的外祖母产生了什么样的印象?用几句话简单地进行描述。”在这一组思考题的引领下,笔者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握课文中人物刻画的方法,感悟写作手法的巧妙。每一位学生对照思考题在小组内进行思考与交流,大家相互谈一谈对问题的理解,然后每个小组还要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成果,接下来还要在班级进行讨论,集中全班的智慧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大大改善了课堂的学习环境,教师将教学的难点内容与重点环节设计为探究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升,与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3.注重提升教学手段,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增加生动因子。

语文教学手段在教学工作中具有积极意义,每一次教学手段的升级都会带来教学面貌的大变化,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程度,促进教学有效性地提升。例如在《凡尔赛宫》教学中,笔者专门制作了一组教学课件,运用文字简介让学生对凡尔赛宫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有全面的了解,运用图像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凡尔赛宫的华丽壮美,运用视频短片带领学生走进凡尔赛宫去感受这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著名建筑。经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对凡尔赛宫的了解更加直观、形象和全面,也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融合了起来,学习成效明显提升。笔者在教学中还注重体现多媒体对教学氛围的营造作用,如《沁园春・雪》教学中,为了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笔者以配乐朗诵与场景显示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领悟诗歌形象和把握诗歌感情。这些教学手段的引入,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为有效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4.注重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快乐地发展。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抓手,许多教师没有注重这一方面的研究,导致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没有能够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影响了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笔者将教学资源整合作为重要抓手,在这一环节着力抓住三个方面,首先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向课外进行延伸,如要求学生仿照教材写作手法进行自主创作,实现阅读学习所得向写作能力的迁移。如《背影》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从阅读分析中汲取文章写作的技巧,选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进行刻画,可以是为自己辛苦劳碌的父母,也可以是爷爷奶奶,还可以是兄弟姐妹等等,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同步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与构思创作能力。其次,笔者还将兴趣小组对学生的促进功能发挥出来,结合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部分进行针对性的突破活动,如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文言文研究活动,在兴趣小组里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与阅读技巧,进而突破难点内容,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与理解的效果。另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有效语文教学体系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热点、亮点,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可以借助于各种活动进行观察,活动中同步进行写作技巧的指点,这种方式能够形象地提升学生写作技巧。

三、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的注意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教师在贯彻落实这一目标要求的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把握要点,更要提高教学工作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让语文教学活动更为高效。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周密、科学的教学方案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寻找最为恰当的切入点以提高教学实际成效。

其次,教师要充分兼顾青春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青春期的学生敏感性强、自尊心强,教师在有效教学体系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可能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得到自尊心的满足,还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系数以增强学习投入程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