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1: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宝鸡文理学院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宝鸡 721013)
(Key Lab of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Simulating in Shaanxi Province,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理工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当前由于学生群体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需求选择存在差异,导致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成效欠佳。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具体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方法及其理念、本质、内容和操作等。
Abstract: Polytechnic-practice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way for training practical skil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ity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in the current group of students on the master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to select have some differences, which lead to the bad resul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For this issue, we proposed the method of students' differentiated cultivation and the concept, nature, content and operation.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差异化 培养方法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differentiation;cultivate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08-02
0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而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实践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要求的日趋提高,就理工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具备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未来适应社会选择的必然条件。当前,尽管高校理工专业实践教学设备现代化水平普遍提高,高新技术应用程度不断深入,指导教师的学识层次逐步提升,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社会选择影响下对专业技能需求选择的差异日趋加大,从而导致专业实践教学难度不断增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常规的“一刀切”式的认知型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知”、“懂”、“会”[3],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更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更高层次需求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改进高校理工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应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在保证学生“知”、“懂”、“会”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发现”、“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而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大需求,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1“差异化”培养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差异化”的概念在管理科学中是指在管理行为过程中,管理者不能过分地一味强调对员工"一视同仁",而要因人而异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本研究提出的实践教学中的“差异化”培养方法是管理学思想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的产物,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差异,对学生进行大体的群体划分,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有侧重、有目的的差异性培养的方法。与常规的“一刀切”式培养方法相比,“差异化”培养方法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特征群体划分和区别培养,因此具有培养针对性更强、培养效率更高、学生需求满足程度最大化等更为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优点。
2“差异化”培养方法的操作
2.1 学生群体的划分学生群体的划分主要是应用现代管理学中“情境领导管理模式”[4]的思想,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基础上,以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差异为主要依据,将学生个体归类为基础技能培养型、综合技能培养型和创新技能培养型三类。基础技能培养型(A类)学生的特征是能够基本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基本的实践技能操作,更多的需要对专业实践技能全面掌握和对专业必须技能熟练掌握;综合技能培养型(B类)学生的特征是能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独立进行基本的实践技能操作且熟练专业必须技能,更多需要对专业综合技能和高新技术的熟练和全面掌握;创新技能培养型(C类)学生的特征是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进行专业基本技能操作且综合技能掌握较为全面,更多的需要掌握大工程知识和对专业技能的应用与创新。对三类学生的特征汇总如表1所示。
2.2 学生群体的培养从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A、B、C三类学生群体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水平逐次上升,对实践技能的需求层次逐次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这三类学生群体实施差异化培养,具体就要从培养方式差异化和培养内容差异化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2.2.1 培养方式差异化根据现代管理学中“情境领导管理模式”思想,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可将教师对学生培养方式划分为“指导”和“支持”两个方面。其中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讲解、示范演示和协助操作等传统传教方式;支持是指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技能创新创造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帮助等,包括帮助学生搜集技术资料、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等。
培养方式的差异化强调对三类不同特征学生群体的指导和支持程度存在差异和区别。两者间的具体关系表现为(如图1所示):从A类至C类学生群体,教师对其的指导程度逐次降低,而支持程度应逐次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三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差异造成的。比如,A类学生由于对专业基础技能的掌握尚且不足,对其过度支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徒增学生学习压力,因此要加强指导力度,夯实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和必须技能的基础。相反,C类学生由于具有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高指导对其促进意义不大,而高支持会有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创新。
2.2.2 培养内容差异化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现状和改革的需要,可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验证型、设计型和创新型三大类型[5]。验证型实践是由教师提供实验题材、实验方法和必须的实验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实践和训练,其内容多为专业基础性技术能力训练,独立性相对较高;设计型实践是由教师提供基本的题材、提示性方法和必要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设计技术路线并完成的实践和训练,其内容多为应用性技术能力训练,综合性相对较强;创新型实践是教师只提供有限指导和充分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构想、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的实践和训练,其内容多为更深层次的应用性技术能力训练,创新性相对较强[6]。
就本研究的培养内容差异化而言,就是讲求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更具针对性和侧重性,具体就是针对三类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通过以上三类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来杜绝学生中的“吃不饱”和“吃过饱”现象。在三类学生群体中三类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关系为(汇总如表2所示):在A类学生中以验证型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并适当进行设计型实践训练;在B类学生中以设计型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并适当进行验证型、创新型实践训练;在C类学生中以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并适当进行验证型、设计型实践训练。
总之,探索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和培养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任务,它要求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时刻以现代大学理念为指导,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寻求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和完善工作水平。本研究针对学生的群体特征差异,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差异化培养方法,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尝试。
参考文献:
[1]伍均,邓仕槐等.高等农业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现状问题和对策[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增刊):39.
[2]赵敬民,彭淑贞,杨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高教论坛,2011,2:50-51.
[3]王建伟.建立全方位开放型高等理工实践教学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2:82-83.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伴随发展而来的是高职教育不得不面对许多新的问题,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制约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还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具有高职特色的高素质的教师。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加深人们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认识,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标准
1.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也较低,多数高职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比较陌生。很多教师把“教师专业发展”与“在职培训或进修”混为一谈,狭隘地理解这一概念,认为它只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高职教师专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技能性”与“实践性”。据此,“高职教师专业化”可理解为高职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为依托,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过程。所以,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仅应具备各类教师均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要求,而且还必须具备实践技艺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体现着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整合要求。
高职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理应强调其学术性的要求。同时,由于高职教师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所以还应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性。此外,高职教师还要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即师范性要求。
2.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综合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可以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第一,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相应学历,最好达到研究生学历。第二,教师要有一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即综合、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第三,教师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并具有产业服务能力。第四,教师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第五,教师要有较高的服务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获得好的社会评价。第六,教师要符合一些与教师有关的特殊要求,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诊断学生学习的能力、较好的形象和气质、敏捷的思维等等。
高职教师专业化除包含有“专业知识”及“教育方法”外,还含有其教学宗旨所决定的“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化应包含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高职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高、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等,但是,在教师专业化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1.社会、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受社会传统观念和政策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和支持度亟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思想观念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年龄、职称、专业结构等存在诸多问题。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尽合理,知识面过于狭窄,“双师素质”不高。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化的不断进步,是高职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
4.在职进修与培训工作不到位。我国目前高职教师的在职教育存在部分人不重视在职培训、培训途径与形式有限、单一等弊端。
5.科研能力较弱。教育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科研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院校教师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而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不健全、制度经费无保障、成果少、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的效能低下等问题,阻碍了其专业化的发展。
6.师德建设问题。目前高职教师的道德现状和社会、学生对教师的道德期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高职教师把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职业,而不是专业,缺乏对所从事工作的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少有专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7.高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缺失。如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短缺、高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等。许多专任教师缺少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技能缺乏,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实践能力的缺失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8.高职教师的专业自主受到限制。高职教师的专业自体现在以下方面: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模式的采用、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有自;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以及运用教育方法方面起主要作用,可以自由采用认为有助于评价学生进步的成绩评定技术;任何领导监督制度都不得损害教师的自由和创造性;对课堂外涉及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务,如参与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教学管理以及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社会性事务等。但在当前,教师事实上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自受到种种限制。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析
高职教师专业化存在着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要求,这其中,专业性是本体性知识,职业性是实践性知识,师范性是条件性知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结合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现状,笔者对加快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尽快完善并形成有特色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降低高职教师在职称评定时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等的要求,代之以对其实践操作能力与指导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确保教师的实践锻炼有足够的经费。政府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补助和职教经费等统筹措施,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主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学校也应在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加创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其与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联系,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创造条件。
2.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化,既需要学校、社会等外力的支持,也需要教师的内在改变。一方面,广大高职教师自身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师职业的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不可随意替代的专业;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也要从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战略高度看待教师专业化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学校应当引导并帮助教师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对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出具体的目标。
3.加快研究制定高职教师的专业标准,严格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在制定教师的入职条件时,可借鉴国际发达国家高职教师培养经验及教师入职资格,制定高职教师的准入制度。要逐步提高高职教师入职的学历资格,规范高职教师的准入制度,为高职教师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规范化打下良好基础,为此,首先要严把入口关,提高高职教师的起点。
4.积极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已成为其专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改善此种状况,既要努力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扩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规模,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及体系,也要努力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对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渠道作用;同时,还要加强高职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培训,以此确保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水平的提高和整合发展。
5.以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高职教育需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建立教师在学校、企业合理流动的程序和机制,鼓励在职教师轮流到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实践体验。只有切实做到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努力优化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才能促进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的积极整合,并以此推动高职教师不断地向专业化发展。
6.健全制度,保障和扩大高职教师的专业自。政府和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专业自。同时,借鉴国外保障教师专业化的通行做法,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学校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规,改变传统的教师聘任、提升以及激励机制,给教师充分的对整个教学的控制权。在课堂教学中,要为教师提供条件,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压力的自上而下组织管理体系,为教师提供宽松的专业环境,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自,以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
7.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终生学习和反思的观念。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对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做好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一要努力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及体系;二要努力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对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渠道作用;三要增进与企业界的联系,加强高职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培训;四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使进修培训与工资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进修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也要树立继续教育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的观念,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8.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过硬的科学理论功底,即专业技术能力,还必须掌握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不仅要致力于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具备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将这些知识融入职业教学的能力。通过“厂校联合”、“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方式,采取实习、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培养、培训模式,选派教师到相关学校、企业去进行实践训练,熟悉最新技术和相关的管理信息,掌握典型的教学经验和职业任务,提高和强化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作朋.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思考[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78-01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遍及全球的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教师专业化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音乐专业师范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成为专业化教师,高师院校又如何为专业化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创设条件和奠定基础,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1 现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弊端
课程体系是指包含课程结构比例、相互关系及课序流程的一个整体,体现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决定了所培养出来的音乐教师的水平和质量。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学科分化过细、学科之间及其内在联系不够紧密以及专业面过于狭窄等弊端,反映在教学实践上就是重理论传授,轻实践锻炼;重教学实践,轻理论研究。具体来说,表现在:
1.1课程体系的指向性模糊,师范性、教育性特点不够凸显
当前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与艺术专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除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外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完全形成有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如缺乏教师教育发展的研究型和教学能力培养型课程;教学理论相关专业课开设偏少(仅仅局限于教学法);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等,体现不出明确的“音乐教育”专业定位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目标。
1.2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技能课程比例偏大,教学理论课程偏少。在课程设置上,学生的弹唱演奏等技能得到了重视,而音乐教学理论课程开设得大少,大部分就只有“教学法”课程,结果造成学生难以建立起系统的音乐教学理论体系框架,必定导致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低下。
缺乏教师技能课程,教师专业化、职业化不突出。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是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任何一个普通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艺术教师所应特有的专门素质,即职业技能。但当前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呈现出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态势,缺乏教师专业技能教育和科研方法训练的内容,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特征不明显,无法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
1.3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脱节
由于与中小学沟通联系不多,对基础教育关注力度不大,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脱离了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和中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学生通过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知识结构和能力对其以后从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够明显,效果不够良好。
2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教师专业化的课程结构和体系应体现学科教育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素养,专业技能及专业精神。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2.1完善课程结构
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就是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使学生在音乐专业学科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上达到一定社会经济文化所需求的程度。因此应将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方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即普通文化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习等有机地组合。而且,这其中课程的比重合理与否就直接决定了课程体系的优劣和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故应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优化组合并合理配置普通文化课程、音乐专业课程、一般教育学科课程、音乐教育学课程、教育实习和实践课程等。
2.2加强教育学科课程建设
教师专业化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课程又是决定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因素。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教育学科课程应属于专业性课程,它是把 “学术形态”的音乐知识转换为“教育形态”的知识,再把“教育形态”的音乐知识转换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重要平台。所以必须大力加强教育学科课程建设,除设置普通的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课程外,还应开设音乐学科教育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课堂管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2.3增设教育科研基础理论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校”、“研究型教师”、“教育创新”受到空前关注。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引领教育与时俱进的灵魂,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未来所需要的不仅是实践型教师,更是研究型教师。高师院校应增设教育科研基础理论课程并通过优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加强教学理论及论文写作指导等途径来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构建理论平台、引导实践研究、创设学术氛围、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来培养音乐专业师范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威.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2(1).64-67.
[2]邓志伟.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育素质的提高与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资料,1998,(4).
目前,在教师教育研究中,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讨论和研究也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但从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及实践来看仍然困难重重,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的产生及如何应对做较为深入的探析。
一、教师专业化概念的提出及理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对教师的“量”的需求逐渐被“质”的需求所取代,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职业专业化便很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80年代以来,教师职业专业化已演化成世界的潮流。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为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我国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五期间,我国教师教育与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到2005年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是教师职业朝着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和师资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
专业化通常是指一个半专业性职业不断地满足一个完全专业性职业的标准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纬度:地位的改善与实践的改进。前者作为满足一个专业性职业的制度,从地位方面要求的过程,关注的是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职业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获得专业性职业的地位问题。后者作为通过改善实践者的知识和能力来改进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的过程,关注的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使用了多少专业知识的问题。任何一种职业,如果没有专业性,便没有不可替代性,就必然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其所作出的社会贡献是不相符合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人们对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专业化知识与技能还没有达成应有的共识。
目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还存在许多分歧,但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专业分为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③国家有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④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它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任何事物一旦将之推广到“化”的程度时,便需要一个标准来加以衡量。同样,教师的专业化也应当有自己的标准,但目前各国围绕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产生了多种议论和方案。
英国教育家霍勒教授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六条要求:①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②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③系统的知识训练;④高度的自主性;⑤经常性的在职进修;⑥团体的理论规范。伯而布斯等人则以分类方法将教师职业化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职业上的自主权;知识基础界限明确,高深博大,专业性强,深具理论性;对新到者的培训、证书和执照有控制权;有自我管理和自由制定政策的权威;忠实于公共服务等。目前最明确地正式表达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是美国卡内基金会的改革委员会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1989),它包含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第二,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做出建议的责任;第四,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第五,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根据各国对教师专业化的不同理解及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认为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②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需要经过“临床”实习;③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④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⑤教师有权根据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自主地处理教育教学工作,自主地提出教师资格的要求,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⑥要有职业的专门组织,即行业组织,进行行业自律。
三、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处于举步维艰阶段,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化意识不强;当前我国不少教师还没有形成“教师职业专业化”意识,没有把教师职业当作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职业。不少教师从事教师工作的热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教师职业仅仅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把教学工作当作是一种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工作缺乏主动、创造精神,更有甚者是得过且过。
2.专业化能力薄弱:部分教师教育基本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部分教师按部就班,安于现状,缺乏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对于作为教师应提高的基本能力,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班级偶发事件的能力等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甚至将其理解为会给自己的工作增添负担。
3.专业化知识陈旧: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还是依靠师范院校的培养,由于较强的专业性划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从事教学工作后,只关心本专业的知识,对于教师所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既不愿去学也不愿去用。新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如何能够做好教学工作,主要是从老教师那里汲取经验。对于那些已步入正轨的教师来说由于日常繁忙的教学工作,巨大的教学压力,使他们只能凭以往经验开展教学,对于自己专业化知识的更新和研究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关注不够,导致教学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空前高涨,因此这种通过经验的传授逐步掌握专业化知识的做法显然已跟不上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伪要求。
4.专业化研究不足:大部分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弱、教育科研能力较差,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重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搞教育科研,甚至把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不少教师每学期的教学总结流于形式,质量低下,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论文的写作也是敷衍了事。对于那些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再教育与培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或避免、或勉强应付,根本没有将其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机遇看待。
上述现状的存在带来的后果就是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滞后。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而教育需求又异常庞大的情况下,不少地区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老师几代人的情形仍然会不时地出现在提倡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欠缺已严重影响到教师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必须提到我们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否则将影响到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四、我国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1.微观层面:明确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承担者,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最根本还是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广大教师在明确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后,需要将专业化发展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
(1)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使自身原有知识、观念、技能,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缩小。如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等。
(2)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技能的自我训练。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智能结构,提高教学能力。这既需要教师的思考,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加强教育教学技能的自我训练。这种自我训练,既需要通过开展教学交流、互相听课等活动,借鉴别人的经验完善自己,更需要在对自身做出明确的分析和准确的定位后自我教学实践的创新。
(3)教师应培养实践反思能力,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形象。只有在教学实际行动中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才能使教师的专业性地位得以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做出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思想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是对发生在自己身后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探讨的过程。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包括自我反省,也包括学生的反馈、家长的反映、同事的提醒、领导的督促等。
(4)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中去,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地参加教学实践研究,从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中找出研究的课题,也可以从自己的成功经验中找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并对选出的课题进行必要的论证,制定出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进行探索。
2.宏观层面:相关配套措施及政策制定
教师专业化不仅关系到教师整体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既需要教师个人层面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与帮助。
(1)政策和制度的保证
从《教师法》到《教师资格条例》以及教师的聘任制、教师职务制、教育职员制等法律、制度,在政策上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但还需加强和完。善。当前,一是政府应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确保教师专业化从观念走向制度;三是从政策上为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供尽可能的方便。
(2)建立开放的培养体系
建立开放的教师培养体系是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在专业方面的并轨,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分离,有利于提高准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并通过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训练,促进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多元化、开放化和综合化。随着师范院校的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师资岗位竞争的加剧,教师教育将趋向于“4+x”模式(即四年本科学习加一年的教师专业训练),形成更加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3)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一体化的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88—02
自从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以来,关于教师职业的专门知识与特别技术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我国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把这种价值取向概括为“教师专业化”。
“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的服务”(A.C.Care—Saunders)。专业分工使人长期甚至终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这些专业人士还以所从事的专业为事业,各种专业,不断深化研究,通过交流和合作,导致整个社会的事业迅猛发展。正因为如此专业本身作为一个名词,被赋予积极的涵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专业化不再仅指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而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教育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理论、意识、行为的完整统一的实现和提升,是拒绝传统认识论传统,在实践哲学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品质的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指师范生毕业时作为专业人才走上教师岗位,与非专业人士相比在理论、意识、行为各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并能在之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始终饱有其专业性,最终成为专业教育人才。教师专业化的与提高教师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一、教师专业化研究现状述评
教师专业化涉及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教师专业自主性、教师角色、教师职能与专业可能性等,范围之广、问题之复杂。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从多个角度尝试对教师专业性的实现和提升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深化了对教育和教师培养的认识,取得了丰富而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终导致,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的“教师专业化”研究逐渐转向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及其有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在一定意义上即是教师专业化概念的演变、分化以及重心逐渐向教师专业发展倾斜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这一变化究其原因是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实证的态度方式与教师专业化
这样的问题不是实证的态度的科学性的问题,而是实证的方式是否适用于对教师专业的理解。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将可验证性作为衡量真理的重要标准,将满足确定性理想作为真理的标准。当知识被限制于可验证性,教育的科学性便遭到了质疑,教师职业在实证科学的“专业标准”面前被衡量。教育作为关于人的活动,不可控因素多,不可重复性,使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受到实证科学占绝对优势的科学理性的质疑。而教师的专业水平依赖于教育专业理论,教育理论的专业程度——学科水平与指导价值——又受到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教师职能活动的制约。教育并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当教育工作者秉持着这自然科学的实证逻辑进行教育研究时,实证的方法与教育实践始终无法切合必然导致人们对教育学科学性的质疑,专业以理论建设为基石,教师专业化建立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自然也无法幸免。以实证主义的可验证性标准衡量教育的科学性是自然科学理性的僭越。这样的态度始终伴随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行动中,对其发展的影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二)技术理性和教师专业化
技术理性强调科学和技术作为实现眼前利益的手段的实用性,追求操作过程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最大功效性。技术理性的过度扩张,对价值理性的遮蔽,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当我们面对一种新的教育主张,思考的重点不在这种主张是否与教育本质追求相契合,而在其技术上的可行性上。这样一种态度使一种教育主张过早的受到技术上操作上的实用性和高效性的拷问,推动研究重心下移。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人们尚未对这一主张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往往会导致理论主张和实际运作上的各行其是,甚至是实践操作和理论主张的各自为政。当此时,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思维模式以“实效性”作为衡量实践效果的标准,无可避免的导致对该教育主张的简单否定。教师专业化如果继续在这样一种技术的逻辑中接受拷问,那必然会像之前的很多理论主张一样 “迅速”的升起,又“迅速”走远。
(三)行动研究的兴起与教师专业化
教育与人的关系决定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性,讲求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很多时候很难达到。“行动研究不追求获得对某种因果关系的准确解释,而是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真实的改善为目的。它所获得的因果关系是一种证明,为即将开始的教育行动研究提供行动设计的依据。”
行动研究倡导研究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为行动而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行动上,为促进在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与教育实践理念本然统一的道路。行动本身就是专业的表现,研究建立在行动上,这就是实践的表现,将研究和行动合二为一,将研究变成教的行动,行动以实践为目的,符合实践本性的根本。行动研究与教育实践本质的契合、对传统教育学备受诟病的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的妥善处理,使它很快受到了广大教育研究者的欢迎,推动体现为群体的、外部干预的教师专业化向推崇个体的、内在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向。
二、现状分析:
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一直是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部门努力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提高教师质量的共同战略。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改善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已倍受人们关注。许多学校都积极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虽然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已倍受人们关注,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国外有少量的相关研究,如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全国数学和科学教育信息交换中心与全国教师发展委员会联合进行的“教师自我规划”研究,路易斯维尔大学与当地中小学联合进行的“教师职业阶梯发展规划”研究,田纳西州的“教师职业阶梯计划”等做了初步尝试。在国内虽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直接相关的研究结果还没有。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之后,人们对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成长越来越关心。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有人对国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但至今尚没有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研究,或者说尚未充分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学校中某些教师有自发地进行专业发展规划设计的情况,但学校很少对教师进行规划指导,也很少对学校如何指导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专门的研究,即便是有,也缺乏相应的理念向实践转化机制的探索。
三、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反思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对比前人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提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学校指导模式。这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实践上,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帮助青年教师树立专业化发展的观念和信心,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为学校构建适合所聘教师专业成长的优良的学校环境及评价机制等提供参考性的策略,探索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指导的新模式。
四、研究基础:
1、学校已有的工作基础
一直以来,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三级(国家、区市和校本)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还拿出专门经费多次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作报告,并与华东师大联办了一个研究生课程班,74名教师现已学完全部课程,全部结业。通过组织“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老师们基本上都能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与网络操作技能,并能应用到教学实践及管理当中,研制出一批优质课件和优质课。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校本培训和请进走出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以老带新与全体互动相结合,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为帮助他们的成长我们还建立了指导教师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师徒结对子制度,由部分中老年教师(由年级组、教研组提名,学校批准)承担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培养工作。
20**年,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在杨捷校长的指导下,由科研处负责编写了《南宁十四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纲要》,编印了《南宁十四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报告册》,颁布并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内容,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相应要求,通过定期检查《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报告册》(每学年2-3次,于学期末进行)的填写情况,了解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并就报告册中所反映的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
目前《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报告册》已经成为青年教师转正、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我校还根据青年教师填写《报告册》情况,结合工作实效,评选出年度优秀青年教师,进一步激励和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学校已初步形成关注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并在指导和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人力资源
由校长杨捷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三个校区各有一位分管副校长、两位中层领导(共9人),他们中有的擅长学校教学管理,有的擅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还有的擅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可以从教师业务培训、班主任工作等多条线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指导、研究和管理,有利于保障课题研究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吸收部分青年教师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其中卢静老师还是具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青年教师,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对青年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焦虑等心理进行调节和缓解;另有几位年轻的教师,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青年教师中的骨干,他们思想素质较高、有活力,业务素质好、科研能力强,能够在研究中自我反思及评价,并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他们的成长。总的来说,本课题组成员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能按时按量参加课题学习、活动与研究,并能很好地将科研与管理相结合,在时间、精力和技术上都有充分的保证,使课题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
3、经济基础
课题经费主要从学校渠道获取,也争取获得市级科研机构的支持。
五、研究目标:
1、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根据结论提出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学校指导模式;
3、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机制;
4、构建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环境,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六、研究内容:
1、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2、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3、探索青年教师成长的轨迹,强调青年教师自身积极主动的作用,探索实现青年教师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策略
4、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指导的策略研究
七、理论假设:
学校通过青年教师“成长报告册”的运用,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进行指导与评价,构建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环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八、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
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报告册,采用个案研究法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跟踪研究。
2、调查法(包括问卷、座谈、访谈等):
问卷调查主要利用成长报告册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自测”表对实验对象(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所教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师专业技能等专业发展状况及变化进行测定、了解,并采用座谈、访谈等方式一起了解他们的想法,及时掌握他们现有的专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心态,本课题的研究对他们的促进作用。以上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效果考察、比对。
3、文献研究法:
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重视素质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及时总结、学习,借鉴已有及新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
4、行动研究法:
制订指导方案——实施方案——观察、收集信息、反思——评价实施效果;然后,修订方案,继续下一轮的实施、收集信息、反思与评价……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由此,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
九、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形成基本框架,打好基础,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策略。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观察、收集信息并进行反思,加强对《南宁十四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报告册》的管理,不断地完善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指导模式和评价机制;
第三阶段:总结和提炼,形成模式、推出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十一、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杨捷,南宁十四中校长,负责课题实施的总体规划设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主要成员:
十二、预期成果
1、理论体系:构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校环境、指导模式、评价机制
2、实践成果:青年教师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策略的研究报告、论文集、个案集
3、教师队伍涌现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十三、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
课题小组成员已明确各自分工,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已完成《南宁十四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纲要》和《南宁十四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报告册》的制订并开始了初步的实施。
十四、下一步主要工作
(一)教师专业化理论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指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所以,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就是通过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来促进其职业地位提升与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终身学习理论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更加迅猛。教育不能仅仅视为吸收固定内容的过程,而应被看做一种人的进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要不断通过经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实现持续不断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与时俱进,就成为一种必然。
(三)需要层次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求,需求产生动机,影响行为。因此,学校应尽量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根据不通层次教师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的不断成长。
二、目前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不够系统完善1994年,《教师法》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政府部门在教师培养、培训中的职责进行了说明。2006年,《义务教育法》中也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但总体来说,相关政策还不够系统完善,没有针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专门政策,关于教师资格准入、职称评定、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政策还需加快建立和完善。
(二)师资培养模式单一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学科结构单一,大多是针对小学教育需求的文理学科,培养过程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这种定向培养的单一模式导致了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相同,办学思路狭窄,培养的教师缺少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所欠缺,专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三)大学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在我国,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的机会比较少,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缓慢。高等学校的理论工作者缺少基础教育工作经验,构建的理论知识很难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另外,基础教育教师以学历达标为目的,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成体系当前,我国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入职教育重视不够,大多处于自流状态,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是互相割据的。入职教育的培训内容流于形式,加上新任教师还要兼做班主任等工作,负担的工作量比较大,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师资培训质量。入职教育对新任教师具有特殊作用,是联系职前培养和在职教育的纽带。
(五)在职培训缺少针对性基础教育教师对所培训内容没有太多自主选择权,教师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教师本人也淡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新课程改革、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还比较欠缺,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三、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完善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制度建设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和干预,宏观调节及政策导向,将基础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政府、高校应承担的责任给予明确规定。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研究适合本校情况的、系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二)建立基础教育教师多元师资培养模式加大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改变传统封闭单一的师资培养模式,构建高校、小学多方参与的多元开放的师资培养模式,相互利用优势资源共同培养教师。高等学校应为基础教育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在提高学历的同时,促进他们教育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师范院校应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入小学实习,小学应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开设教学法之类的课程,提供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三)提高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立足校本培训把学校作为培训的主要基地,将教师培训内容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立足教师工作岗位,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通过开展教师之间的观摩和交流、专题讲座、教研活动、教师帮对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及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为教师搭建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平台,实现教师自我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2.丰富培训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角度、多渠道、灵活多样地进行培训。既要进行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又要注重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评价以及新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更要注重将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持续提高专业教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关于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生涯规划、人文素养等丰富内心,提高自我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感,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热爱。3.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正是基于基础教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究与反思,寻求解决方案的方法。行动研究可以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强化研究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4.开展教师传帮带开展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选拔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的名师或骨干教师,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师之间开展结对活动,通过听课、共同参与教学、教研活动、指导学生等方式,增强优秀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使被帮带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改善,从而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5.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上课结束后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感悟、教学经验等都可以成为基础教育教师开展科研的素材,将这些经验、体会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形成科研成果,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还能进一步指导教学。
(四)构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构建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就是要将基础教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不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培训与提高,使教师一生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职前培养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应重视教育实习。入职培训应侧重于教师职业道德、小学教育教学特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的培训。职后培训应侧重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水平。构建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要求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素质特点与教育教学实际,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每个阶段职业发展的目标,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努力实现。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来,教师的专业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①也就是说,未来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还需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师专业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走向专业化。那么,作为培养未来音乐师资的高师教育,顺应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好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能力先天不足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前意识、能力的培养,则应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文化课修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拓展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坚定未来教师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学科专业能力
音乐学科专业能力是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从普通音乐专业学生转化为音乐教育者必备的教师专业基本能力。它包括两方面: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和音乐学科教学能力。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音乐技术理论及相关音乐文化等知识技能;音乐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音乐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及艺术实践的组织能力、音乐课程资源运用及开发能力、把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转化到课堂的能力等。
二、自我更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须基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自我更新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基于当代教育理念下先进教育意识的培养,即:
1.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基础教育改革呈现的是人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僵化的道德标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受艺术个性培养模式的影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不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当未来教师面对一个个充满发展潜能的音乐学习对象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自律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为人师表,把教师的德性定位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3.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音教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音教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三、交往、沟通能力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音乐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交往其实也是艺术修养的一个环节,音乐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演唱、演奏需要同观众的交流,合唱排练需要指挥和团员的交流,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四、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体现着教师成长的个体性、发展性,反映着教师成长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②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反思能力能促使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借助反思重审和批判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发展和建立个人见解,个人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力,不断超越过去,促进自我发展。所以,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在知识结构上本身存在着缺陷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将是促进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的必备能力。
五、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着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如:班主任工作和音乐社团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需要教师有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设计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的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③所以,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团组织与管理等管理能力也应是当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六、教育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绘谱和MIDI制作能力、电子乐器教具使用能力、音乐课件制作能力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媒体的资源,也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这给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师资,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教学技术、ACT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八、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美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④因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注释:
①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关于“教育专业精神”,国内探讨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在文章中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有些含糊的感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教育专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那什么是教育的专业精神呢?目前,专业精神一词没有公认的定义。在英文中与专业精神意义相似的是professional-ism、career、morale等词。Professionalism指从事专门职业者的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地位或方法,含有专业精神和专业的意义。Moral一词含有士气之意,指高昂和谐的工作精神,也包含有一种道德、道义的意义。教师专业从其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应当包含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应当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专业知能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专业道德是对教师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专业精神则是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的充分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与活力。
(一)兼职教师专业精神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
笔者认为,教育专业精神的内在结构具体包含五部分:一是服务性。乐于从事某项工作,不计较物质待遇,而重视对他人及团体的贡献。二是专门性。从事一项工作应具备专业知能,不是仅靠个人体力和普通常识即可应付工作需要的劳工或低层工作人员。三是长期性。有终身从事这项工作的意愿。不见异思迁,且与所属之机构团体有休戚与共的情感。四是创造性。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不墨守成规,并有高度使命感。五是自律性。责己严,待人宽,以身作则,爱护团体荣誉。
外在表现有:专业尊严感、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教育爱心。
(二)兼职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方式
教育专业精神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一是提高兼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充分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三是完善教师教育模式;四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五是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六是加强兼职教师的自我修养。
二、加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专业知能的建设
(一)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学科水平的建设
作为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师专业知能的提高。加大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为本学科的授课和科研提供保障。密切同其他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同行的联系,及时沟通,做到所传授的知识是最前沿和最实用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讲授工作的教学反馈,根据学生听课的状态和效果,及时增加和删减所要讲授的专业知识。要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有关知识传授需要的教材、辅导教材、课件等教学用书籍,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提供。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学科技能的建设
职业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初衷,很大程度是由于缺少实践技能的教师,所以兼职教师要想加快专业化的进程,必须加大实践技能的提高步伐。兼职教师、实训教师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接触到的都是比较前沿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兼职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实践技能课,必须要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实践和磨炼自己的实践水平,积累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并将它们传授给学生。另外兼职教师应该不断革新,创造更多、更实用的实践操作方法,搞好自己的学科技能建设,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优势,为上好课、教好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实践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抓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教学基础理论的学习
在推进兼职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强调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更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的弱项,就是在以前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学习,尽管兼职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比较高超,但缺乏这一项培训。为了保障兼职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建议院校对于没有受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训练的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前培训,经过培训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兼职教师一定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掌握
对于兼职教师来说,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掌握高职教学的教学规律,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实事求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和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我相信教学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兼职教师能够较顺利地将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高职院校不但要聘请从事教育的专家和学者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讲授,兼职教师自己也要摸索和研究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样的话,对于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兼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兼职教师专业化的提议,是源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密切相关。提高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是加快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政府在其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兼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兼职教师的地位提高不一定表明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所改进,但至少可以说,没有兼职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而且平稳,主要是源自政府对兼职实践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保障,使得德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进程得以稳步前进,同时也保障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地发展。
(二)衡量兼职教师社会地位的具体因素
衡量兼职教师的地位高低主要有以下因素:经济待遇。它包括兼职教师的工资报酬及从职业中获得的某种物质利益;社会利益,指从业者所具有的社会权力和利益;职业威望。是指广大群众和舆论对职业和从教者的综合评价;还有兼职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发展前景、自身提升的机会。
(三)社会地位对兼职教师专业化的影响
一是职业的吸引力较低,不能吸引社会中的优秀人才和技术专家进入这一领域,结果不能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队伍。二是由于行业的入门标准较低,使一些不具备兼职教师的人混入兼职教师的队伍,影响了兼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进程。三是由于兼职教师队伍分散的职业特点,造成兼职教师行业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的下降。四是兼职教师由于社会地位和待遇低下
的原因,使他们缺乏对专业精神和素质的高要求。
四、制定合理的兼职教师资格制度和任用体制
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是当今世界教师任用制度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措施。教师资格制度是一种法定的许可制度,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结果,在1782年,美国的弗蒙特州最早对教师资格做出了规定。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的任职资格,并确立了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同时教师资格制度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资格制度表现为由专门机构控制行业的准入制度,使具有专业素质的人进入,将不具备资格的人排出在外。
兼职教师的任用是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日前这些任用机制还不健全。兼职教师的聘用基本上都是短期行为,这对于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有关兼职教师聘用的期限还没有通过有关法律和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对兼职教师的骋用实行动态的长期聘用制度、建立比较固定的合作关系,不但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还便于管理。更主要的是长期的合作可以保证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
五、完善科学的兼职教师评价机制
兼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有密切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教师专业化就必须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的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一、引言
国家和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中国小学教学质量,是达到一个合格办学的衡量标准。我们在培养专业化教师是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对伍那?教育要做好基础,教育的基础就在于我们中小学,中小学的水平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在教育大力推进改革的时代,数学教学从教学观念上和内容、方法都做了改革,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师学历、教育理论掌握程度、科研能力都有所要求,以教学实践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多年,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上忽略了对教师的知识上的培养,本课题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建立怎么样培养途径,设计一个良好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并对小学数学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必要性
1.信息化要求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的信息化也在快速发展中,学校和社会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上升到新的高度。我国现在中小学教育已经实现高学历,教师的起点在本科以上,这些教师都是经过正统大学本科教育专业培训的。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培养不要只重视学历上的提高,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培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有教育专业理论。
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是科教兴国的需要
我国在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以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为主,这样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的必须进行专业化。当前的社会以信息知识为主,通过信息来创造财富,这样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具有掌握信息的能力。数学知识在信息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数学知识提供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科教兴国同时需要我们小数学教师来支撑,一切发展要从小抓起,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平。小学数学教师要进行专业化培养,要提高学历的起点、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内涵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首先要求文化知识渊博,这一要求是有小学生特殊群体所决定,在这阶段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在此阶段小学生对教师的认同,认为教师是比较权威的,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帮助小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自己专业学科知识,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高等数学知识和现代数学知识,这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最基本要求,现代数学知识包括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等等应用价值。拥有高等数学与现代数学知识,能够提高教师对小学数学的认识,因为小学数学很多知识,都是在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的范围涵盖内。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大纲中,增加了一些基本的空间图形、简单的概率和统计教学内容。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些方面上还是存在着不足,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还得进行专业化培训。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教师的对峙是整体把握上确定一堂课的好坏,一堂数学课教学重点是要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其次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对其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上,首先要重视老师的数学思维的理解能力,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术的重要部分。
四、结语
我们通过对上述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训过程中需要的元素,各个因素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的重点。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提出新理论,来起到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的关心,为其提供理论指导,能够让我国教育部和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主要是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设计好一套培养方案,要处理好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知识的传授,处理好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这样能够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提高整个学校教育的素质和水平,加快我国进入现代化的日程。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基金课题】此课题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原有的教师一直从事着专科学校的教学工作,不知道如何给本科生上课,依照延续专科生的授课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科研意识能力等诸方面与本科院校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新引进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他们或者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丰富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员,或者是刚毕业就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大学毕业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教师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高职称化、非师范化、实践技能弱化倾向十分普遍。建设一支理念创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从宏观角度理解,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指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和得到社会承认的过程,是把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一种专业职业及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其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从微观角度理解,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个体成为一名专业人员,是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化提高。因此,“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这种表述把教师专业化划分为三个层次,也即三个过程,一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二是指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三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包括学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完善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层次、规模,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影响等。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专业素质提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能够担任相应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学历水平的高层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来武装教师的头脑;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要求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合格地担负起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任务。
2.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途径
转变观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专业化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配合,有全面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组织规划。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首先要促进学校、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使他们树立起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新升本科院校应针对特定的历史阶段,抓住转型时期广大教师思想认识的特点,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通过广泛地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从培养高素质的本科人才角度出发,让广大教师对本科教育有全面、准确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使教师提升认识、转变观念,促进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学校必须建立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的良好氛围,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以经常性、多渠道、多手段加快师资培训的发展,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一种制度、长效性工作。再次,以专业化为目标,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意识,确立教师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形象。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角色的全面转换。既是学科知识领域的专家,也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既是授业者,也是学习者;既要博学多才,也要深刻敏锐。21世纪的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学人员,也是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最后,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优秀引路人和塑造者。
民主管理,为教师发展创造适合的优环境。受高校体制因素影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管理上还存在认为管理人员是“管人的人”的观念,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淡化教师个人需要和个性的倾向。教学科研行政化倾向还依然存在,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侧重于行政管理,导致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着行政化倾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营造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建立政策宽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民主治校、人际和谐的“软环境”,全力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积极培育淳厚向上的大学精神,完善可行的制度规范,和谐幽雅的生态环境,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做到行政权力适当向专业权利让渡,给予教师专业方面的自,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潜能,为教师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优化机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教师发展常效机制,以经常性的投入加快师资培训组织机构的发展,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形成良好机制。
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教师专业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要想变为现实,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一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评价体系细则等,以获得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质量保证。二是需要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保证管理规范科学。三是健全完善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制度。
制定人才培养政策。引进人才是新升本科院校在一定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有效举措。师资引进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和目的性,通过有计划的引进,扩充和加强学科专业的师资,实行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基础雄厚、充满活力、适应学校发展的优良教师队伍,满足本科教学、学科、专业需求的教师队伍。
加大支持和投入。学校对教师教育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教学科研奖励专项资金,教学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学科、专业带头人及教学科研团队的投入经费支持,创造条件为教师科研教学能力提高提高平台。
拓宽渠道,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化效率。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多形式、分层次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水平。包括教师个体终身学习养成和学校群体计划培训结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结合,在职培训中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结合。首先,学校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引导教师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其次,学校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示范课”,“教学竞赛”,“以老带新”,参与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组建学科、专业研究团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学术报告会等对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促进作用。再次,学校通过派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业技术培训,深入与自己专业相关行业实习实践,鼓励在职研修研究生课程、学位等,原来专科阶段老教师能够提高学历、掌握本科教学的方法、能力,新引进的青年教师掌握教学科研方法,获得专业实践技能。
科学评价,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确定一个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多种发展举措的实施效果进行评
下转第092页
上接第093页
价,这种评价会对教师个体或群体的专业化行为发挥引导和激励功能。大学应建立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教师自评相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措施。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转变办学观念、提高办学质量上适应了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要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设计和办学质量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才能产生效果。那么,教师如何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要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成果,主要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探讨中职教师专业化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此,学校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实验为主要形式、渠道和方法,确立“以教师发展促学生成长”的校本管理理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体制和责任制度。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从职业专业化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且需要教师提高专业意识,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其意义有三,其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其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三有利于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快中职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对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以下是个人对中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中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一)中职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中职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第二,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
转贴于
养方案。第三,以传授成熟技术或近期可能推广的新技术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四,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生产与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中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综合普通学校教师专业化标准和中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可以提出中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第一,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相应学历。第二,教师要有一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也就是能够综合、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第三,教师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并具有产业服务能力。第四,教师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掌握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要有有足够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正确理解教育的本质,具有教育现代化的观念。第五,教师要有较高的服务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获得好的社会评价。
二、中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一)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根据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应同时加强高校基地建设和企业基地建设。高校基地和企业基地各有优势和不足,只有两者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才能建设好一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二)建立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目前,我国推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推行过程中还比较乏力。为了保证职业教育质量,一方面要加大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培养合格的“双证书”学生,必须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