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1: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基本认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要在21世纪成为研究型学院,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这个推动力。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注入必要的活力,配合学院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迈向国际先进水平则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根本任务。
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学院必须要形成一股合力,营造一种氛围,培养一支队伍,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创造满意的内部环境和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构建学院、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框架,使国际合作交流深深根植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土壤之中,切实走入科研、教学、学生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2主要思路
2.1为学科建设服务
建议和策划与世界一流大学及国外著名大企业的合作交流项目,推进和加强学院优势学科与他们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共同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等,逐步构成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核心网络。同时,针对重点学科建设,协助聘请一批国际知名学者、院士、政界和社会知名人士为学院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经费,针对优先发展的学科及方向,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来校作长、短期合作研究工作,传递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科研资讯。
2.2为人才培养服务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把国际知名专家“请进来”的策略,提供与世界大师和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营造培养一流人才的环境。坚持“走出去”的方针,选派计算机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讲学、访学、进修、攻读学位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对学校国际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经费使用提出参考建议。同时,争取在上海大学主办高层次的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藉此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物色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2.3为留学生教育服务
充分利用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积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授课课程,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更多地关注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目标的各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依靠这批高水平、国际化的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进一步促进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培养优秀学生的根本目的。
2.4为管理决策服务
学院成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外事的副院长担任主任,工作委员会从国际交流合作角度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学院管理决策过程当好参谋和助手。在不断完善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管理体制的条件下,加强学院外事工作人员的培养,要求学院教师人人增强外事能力,承担起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由工作委员会组织牵头,全面研究世界一流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管理决策机制,密切跟踪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数据库,掌握世界一流大学,大公司、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情况和信息,使得学院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国际化。
3主要工作
3.1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策略
本科教育是我院教育事业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我院学科建设的助力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已在中外合作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教育体系。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和科研资源,结合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实际开展合作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我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学院要提高学科国际化水平,首先应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上有所突破。我院从1996年开始招收国外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经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共招收了国外留学生64人,其中:本科生33人,研究生19人,高级进修生4人,普通进修生8人,这些留学生分别来自23个国家。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后,继续留在学院进一步深造,从本科一直攻读至博士学位。来自蒙古的留学生爱德,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习后,获得中国国家奖学金资助继续在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学院注重高水平英文专业课程的开设,还吸引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短期进修人员前来学习深造。学院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受到了好评,扩大了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学院不仅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留学生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还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向他们介绍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历史等,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开设了一个窗口。
近几年,我院积极开展本科生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在本科生层次开展海外实习计划。每年利用短学期和暑假的时间,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的企业、机构和大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境外实习。学生们前往美国休斯顿多个知名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及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实习基地学习后,纷纷反映海外的实习经历使他们受益匪浅,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对国外大学教育和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了切身了解,又增加了自身价值、提升了个人职业竞争能力。还有些优秀学生通过海外实习计划被国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并获全额奖学金。该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体验世界的机会。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院也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互派研究生交流计划。学院同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交流关系,签订了双方留学生交流互换计划。双方每年互派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协助研究生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此计划至今已执行三年,效果良好,达到了拓展研究生学术思维的目的。今年学院又与日本会津大学签订了国际双学位研究生培养协议,该项目充分利用双方教学科研资源,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全面推进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目前学院正在筹措与美国田纳西大学(Knoxville)、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互派研究生交流的计划。学院开展了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项目。工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是培养工程硕士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该项目引进国际化大公司,如IBM、SUN、惠普、Oracle及Cisco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国外先进的IT技术,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结合国内IT企业的现状,定制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端IT 人才。我们将继续开拓培养人才的渠道,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3.2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学院积极鼓励并经常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为学院师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的学科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依托学院高性能计算学科平台,每两周举办一次系列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高性能计算与应用专家主讲,向大家展示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传递最新的学术信息,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讲座研讨吸引了学院乃至学校其他院系的众多师生前来,并多次入选为上海市的“东方讲坛”系列讲座。
学院积极与国际机构以及外资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合作更好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与HP公司共同研发了 “自强3000”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该机曾在2004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的排名中排在第126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海高校网格平台。该平台为跨学科、跨地区的科研交流创造了合作环境,为解决前沿学科领域的难题、推动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创性突破提供了机会。学院同美国SYBASE公司联合建立了“上大-SYBASE实验室”,来自SYBASE的专家定期与计算机学院师生研讨应用技术难题,在WEB数据库和XML数据管理研究、移动商务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广泛展开合作研究,推动了学院数据库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学院还与安世亚太公司共同建立了“上海大学-ANSYS联合实验室”以及“ANSYS软件上海大学计算机培训中心”,该合作项目将学院的科研工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推进了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为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十分重视与兼职教授的合作交流。合作没有流于形式,而是选择若干研究方向,探讨合作交流的新方式。利用兼职教授在学科上的影响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参与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学院曾邀请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教授Emile Chi、日本法政大学计算机系李为民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数学系戴兴德教授、新加坡国立高性能计算中心刘子顺高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的专家担任上海大学“自强”教授,来校开设短期课程和学术讲座,带来了最新的科研信息,受到师生好评。学院还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以及联合申报项目等,使合作交流朝良性和双赢方向发展。目前担任我院兼职的海外教授有18人,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高校和国际大公司。
近几年学院利用各种机会,多次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访,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图灵奖得主N. Wirth教授, 美国SYBASE公司总裁程守宗先生等。通过与国际知名教授的学术交流,为学院的优秀人才提供与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学院营造培养国际人才的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每年来院作学术交流的知名教授越来越多,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带动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走向新的高度。我院教师与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数在逐年递增,层次也逐步提高。
1 积累对外合作交流经验,展望中医药发展的未来
我国中医药对外合作初期以劳务输出、专家外出讲学等为
主。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专家学者对中医药关注的不断增大,逐渐开始了以中外双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著名大学为主体的交流合作,甚至互相参与了对方国家基金资助的学术研究和医疗合作。
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后,由于媒体的广泛宣传,针灸开始为华人以外的社会知晓,并愿意尝试其治疗方法。针灸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小的热潮。鉴于当时经过正规训练的针灸师极为短缺,有的人甚至放弃其厨师职业开始为患者扎针。小热潮的形成并未给当地民众留下太多积极的影响。其后,随着许多经过正规训练的中医师、针灸师移居海外,同时也伴随着在全球范围内降低医疗费用需求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中医热又一次悄然兴起,也给了中医药再次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许多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专业人员的重要性,开始从中国邀请、引进专家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在发达国家的讲学和医疗实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水平,并为当地民众对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树立了信心,中医药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目前,由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在医疗保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随着循证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补充替代医学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要求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提供循证证据,说明作用机理的呼声也日益增强。许多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机构、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并将上述问题作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政府机构也开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资金,与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不断增多。有些课题的研究结果已经从某一方面显示出中医药学在治疗慢性疾病上的价值,并部分阐明了相关作用机理,为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的进一步合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对外交流的动力应当源于合作双方。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非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加,使全球范围内的医疗费用迅速、持续增长。如何找到一种可以尽快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已迫在眉睫,成为医学界、经济界和社会学界等诸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医药丰富的积累已经从许多方面显现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独到之处,简、便、验、廉等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使中医药作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普及。许多发达国家不但在著名的高等学府开设了针灸课程,还注册、开办了众多专门的中医、针灸高等学校,有些甚至开设了硕士、博士课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数万名针灸医师。发达国家投入到补充替代医学研究项目中的经费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积极参与其中,积累经验、开拓思路,对培养我国中医药研究人才、队伍,迅速提高我国中医药的研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的积极参与也能为国外的合作者提供中医药研究思路,可以集思广议,避免在中医药的研究上走不必要的弯路。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的著名学府、研究机构拥有更多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是我们开展高水平中医药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了解发达国家在补充替代医学中的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开展中医药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研究经费相对充足的今天,如何尽快找到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突破研究中的瓶颈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思路,下大力气予以有效解决,为全球范围内的中医药研究起到示范作用,真正能够起到引领中医药研究方向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3 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问题,确保双方合法权益
基于数千年来先贤的实践积累和自身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中医药研究方面较国外的专家学者先行一步,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透,对中药的选择也更加精准,在药物的研究开发中发现阳性目标药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这也是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国内找寻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国内的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国外同行的关注,以便加快其研究成果国际化的步伐,常常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课题的关键技术展示于人前,由此引起的关键技术外泄已不在少数。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而导致关键技术外泄的,即使今后通过法律途径也很难讨回公道,举证困难是这类纠纷的共同特点,赢得官司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另外,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中成药处方的专利需要参照化合物组合进行保护,在某个方剂基础上的加减与原方差异的认定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是件非常复杂的问题。用何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就成为摆在每位中医药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合作之前,通盘考虑相关问题,将所涉及的问题做个比较好的约定,签署好相关文件后,再出示核心技术也为时不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合作交流中的法律问题,保障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科研人员,在对外合作中比较关心如何从技术角度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对合作中的法律问题却不甚关心。但在与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的相关科研合作中,法律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契约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国外著名高校都有其专门的法律顾问或律师,甚至还有专门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负责为研究人员在相关的合作中起草协议、契约,替科研人员在签署协议、契约时把关。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分类号〕G250
A History Review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n the Library Fields Since 1979
Wang Lei
Sun Yat-Sen University Library, Guangzhou 510275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history review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n library fields since 1979. It firstly explains the major participants, means and contents of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libraries. The major participants mainly comprise governmen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ere are about six means of exchange, such as studying aboard, friendly tours, visits, inspection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abroad, organizing and attend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anslation, books exchange and so on. Then, by summing up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work,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backgrounds and conditions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better, bilateral exchange mechanism is gradually improv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playing leading roles, and that the main exchange groups are coming into being.
〔Keywords〕China and United States librar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cholarly exchange foreign exchange
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真正走向了全面交流。对两国图书馆界交流合作历史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把握其特征与内在规律,汲取经验,推动及促进两国图书馆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的主体
中美图书馆界主要交流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三类,尤以社会团体和个人占主导地位。如中国图书馆学会设有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协调我国图书馆对外交流与合作事务。许多地方图书馆学会、图书馆、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机构更是中美交流与合作中积极活跃的单位,如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图书情报院系机构。其中的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原信息管理系)已连续十多年受美国岭南基金会资助,派遣10余名青年教师赴美访问学习和交流。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邀请林瑟菲、兰开斯特、李华伟、陈钦智等美国图书馆专家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图书馆理论和经验等。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图书馆专家纷纷赴美进行学术访问与讲学,传播我国图书馆发展经验及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中美图书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2004年被美国《图书馆季刊》聘为编委,等等。
2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的方式
2.1互派留学
根据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协会(ALISE)[1]年度报告和相关文献[2]统计,中国赴美攻读图书馆学人员自1980年的17人增至2002年的381人,累计近有3800余名图书馆学留学人员。学历层次包括硕士、博士及其他(包括本科、大学肄业生等)(见表1)。硕士生人数为2 790人,占总人数的72%;博士生人数为628人,占总人数的16%;其他类人数195人,占总人数的5%。这不仅与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一般只设有研究院机制有关,也与两国对彼此教育学历体系的认同存在差别有关,美国只承认中国高等教育的本科学历。
2.2中美互访
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5年我国图书馆界与国外的大型互访约有258次,中美间的互访尤为突出(见表2)。
从表2可知,1978-2005年间,中美重要互访活动总计161次,占我国图书馆对外交流活动62.4%。其中中国访问美国共29次,美国访华共132次,可见美国对中国的访问占两国交流的主导。这一交流时期出现了三个高峰,即1980年、1986年和1996年,这与中国图书馆发展进程、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式推出,中美两国文化协议正式签订,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美国图书馆代表团成功回访,迎来了建交后两国交流的第一个高峰。1996年,第62届国际图联年会在我国召开,极大地促进我国图书馆界与国际图书馆界的交流;同年8月,中美图书馆界在北京联合举办 “第一届中美合作会议――全球的信息存取:挑战与机遇”,标志着中美图书馆界进入了一个开放、正规、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阶段。
2.3参加和举办国际会议
中美两国参加和举办的国际会议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共同参加国际图联年会、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等国际性会议。自1981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图联的合法席位至2003年止,中国图书馆界派出代表参加国际图联年会人数达1 780多人。21所大陆机构及香港特别行政区5所图书馆、澳门特别行政区3所图书馆、台湾地区8所图书馆均已成为国际图联的机构会员[5]。②在两国国内举办国际会议,1980-2006年间,我国共举办重要图书馆国际会议约42次,主要围绕图书馆技术领域开展交流。2000年以来,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成为中美交流的一个新平台,美国每年派代表来参加年会。有的图书馆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上海图书馆承办会议达8次之多。③“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迄今已举办三届,两国图书馆界人士以此为平台,探讨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引线搭桥,积极寻求和促成有效的合作(见表3)。
2.4译作
据相关文献的不完全统计[7-9],在1980-2004年间我国有关于美国图书馆学的译著58部、译文约627篇,内容涉及图书馆现代技术、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管理等领域。据表4显示,1980-1990年间为译作出版发表高峰期,约占83%,有译著21部、译文327篇,共计348部。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界逐渐开始理性看待外来理论与思想,译作数量有明显的回落态势。但这一时期美国著作的译作比例相对有很大提高。这与美国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以及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2.5书刊交换
自1978年起,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正式恢复了国际书刊交换工作。此后一些省级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图书馆等单位,如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陆续开始与国外图书馆开展交换工作。
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图书馆的书刊国际交换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以上海市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的发展较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为薄弱。在高校图书馆系统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图书馆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中山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全力拓展国际交换业务,相继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联系。2005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向中山大学图书馆赠送15万册图书,此种规模在国内尚属首次。
2.6合作项目
中美图书馆界开展的合作项目涉及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教育以及图书馆事业规划与管理、业务活动等多个领域。
其中,合作办馆、姊妹馆的形式发展得比较成熟。如1986年在旧金山设立的上海――旧金山友谊图书馆,南京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等。在图书馆学教育上,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美国西蒙斯图书馆学院建立了为期3年的交流合作关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邀请多位美国专家前来讲学。此外,两国还合作设立各种名目的奖学金,推动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如由美国韦棣华基金会委托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的韦棣华奖学金,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最高级别的奖学金。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与美国华人图书馆学会及曾程双修女士积极联系与合作,成立了“沈祖荣沈宝环纪念奖学金”,奖励和支持该系学生专业学习。
近年来,中美增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在项目规划、人员培训、技术开发、资源共享、资金筹备等方面也有所拓展。 如“中国教育科技数字图书馆”(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igital Library,简称CERDLIB)和“中国记忆网”项目等。
3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的成就
中美图书馆间已经由最初的单项、单一、小范围零星交流逐渐发展为良性的双向、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大规模的交流局面,主要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稳定、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环境
随着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中国图书馆事业迎来了20世纪80-90年代的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不断提升,两国间逐渐形成稳定、平等、自由和开放的交流环境,图书馆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中美两国共同致力于和平、友谊、平等发展的结果。
3.2双向交流机制逐渐形成与完善
随着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许多中国图书馆专家、学者应邀赴美作访问学者、讲学以及事业考察等;我国很多图书馆学著作亦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转载等。此外,我国图书馆界积极出席国际会议,在提交和会议交流的论文质量与数量上不断上升。中美图书馆间的交流逐渐呈现双向交流、良性互动的交流特征和机制,这对推动两国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事业与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有利于提高中国图书馆界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地位及影响。
3.3民间社团形式的交流逐渐占主导地位
民间社团形式一直是中美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以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各地方图书馆学会为中心。在地方图书馆学会中,上海、江苏和广东图书馆学会是重要的典范,如上海市图书馆注入国际化发展理念,积极与美国图书馆界进行广泛的交流。近年来,它又大力开展数字图书馆及其技术领域的研究,相继成功举办了多次元数据国际研讨会议。广东图书馆学会积极邀请美国学者来穗讲学,接待外国图书馆专家访问考察以及选派人员赴美访问和考察等国际交流工作。
3.4致力于推动中美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群体逐渐形成
推动中美和中外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的三大交流群体逐渐形成,包括中年图书馆学者、专家和领导群体,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学者和领导群体和海外华人图书馆员群体。
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年图书馆学者、专家和领导者群体,如丁志刚、刘季平、孙承鉴、鲍振西、杜克、孙蓓欣、徐引篪、孟广钧、庄守经等,在中美建交及建交后的初步发展时期,为两国的交流事业做出了贡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学者和领导群体,广泛参与国际图书馆界交流与事务,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中坚力量。海外华人图书馆员群体,主要指美籍华人图书馆院及其组织――华人图书馆学会,他们是中美图书馆界的“天然使者”、“特殊使者”,在中美图书馆界之间起到了桥梁和中介作用。可以说,三大群体共同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中美图书馆交流努力着并贡献着。
4结语
在中外图书馆交流与合作中,中美图书馆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随着世界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融合,中美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将不断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LISE Statistical Report.[2004-12-24]..
[2] Stueart RD. Flowers from Horseback: a Retrospective View of China-United Stat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ooper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2005-01-20]..
[3] 陈源蒸,张树华.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1840-2000年).北京:北京图书馆,2000:100-324.
[4]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3年工作总结.中国图书馆学会工作通讯,2004(1):1-5.
[5] 丘东江.国际图联(IFLA)与中国图书馆事业.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296.
[7] 景海燕.近百年来我国图书馆学译作出版情况概析.图书馆,2000(5):18-42.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32-02
一、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出了更多的期待,高校也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效果普遍不明显。究其原因,其中有学生自身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外部因素。
(一)自身因素
首先,学习目标的片面性导致学习动机的外在化和功利化。在学习的定位上,多数学生一般都是将知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其实,知识既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是促进生命完满和谐、发展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人的情感、陶冶品性、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才能使大学生获得人生命所具有的全部意义,健康、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动机是为得到一个好职位、出人头地、报答父母、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树等,多涉及自我及个人利益方面。学习动机的外在化和功利性,造成大学生学习目标价值追求的近视或短浅,学习心态的浮躁,学习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妨碍了需要以长期、稳定的学习作支撑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次,学习方式单调以及学习内容狭窄。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且以课堂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主。通过这种学习,大学生可以学习和继承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但其创新能力是难以形成与发展的。大学阶段,主要是专业教育阶段,目的是为大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这种专业教育使得大学教育,分科过细,知识成点线结构。大学阶段这种分科过细、专业性太强的学习内容,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狭窄,限制了大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大学生成才。
(二)外部因素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制度弱化和异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制度弱化主要体现在本科生参与研究制度以及小班化教学制度。在美国,专业教育已经过度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并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中国的高校在这方面也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计划”。但我国高校起步较晚,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体系,更没有在高校中产生普遍效应。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然而我们由于考虑教学成本,更多选择了大班上课,显然研讨无法展开。
其次,教师及学生评价制度。按照教师活动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评价可分为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相对而言,由于科研提升学校地位与层次见效快、科研考核易于操作,教师评价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如何把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如何把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学成果,在我国这些方面普遍没有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不断推动高校把“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之一,但我们看到高校纷纷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同时,学生的评价制度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创新人才一个主要特征是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延伸至毕业后的若干年,所以评价主体不应该仍然是学校范围内的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还应该注意社会评价主体;当评价指标与评价主体发生变化时,评价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统一化、刚性化的评价方式只会抑制“创新”的出现,培养创新人才必然呼唤多样化、柔性化的评价方式。
二、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背景下,大学国际化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必然选择。正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所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一个‘全球性大学’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更多地吸纳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教学和科研中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内容;与国外大学建立联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网络教学,通过先进的通信科技将世界更多的听众带入课堂。”耶鲁校长的话充分表明了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全球性大学”的四个要素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环节密切相关,大学国际化为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路径。
在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背景下,大学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培养创新人才为大学国际化指明了方向,国际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和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在国际化进程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更高标准,国际化也因立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推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动态过程。大学国际化只有从外部的人才流动转向内部的人才培养,渗入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要素中,才能真正找到深化大学国际化的突破口。若从基本要素考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龙头,课程与教学是着力点,实践环节是催化剂,师资团队是保障,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要素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大学国际化只有涉及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及师资等核心要素的深层次变革,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三、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专业结构,重置课程体系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立足我国实际,通过社会对专业的需求预测,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制度,旨在引导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个性化原则设置特色明显、社会急需、交叉综合的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创新人才需具有国际认可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因此加入国际认证是专业建设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专业结构意义重大。我国的课程国际化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才能与国际接轨。一是课程体系要冲破学科壁垒,优化重组。根据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不同层次模块重新设置,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自主研学课程、网络助学课程于一体,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加入国际前沿;引入国外教材,供学生比较学习。二是要提高双语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当前,我国高校的双语课程实施问题颇多:双语课程设置没有统一规划、双语课程覆盖面不够广泛、双语教学理念不清、双语课堂中“仅学习外文单词或翻译”的做法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不无关系。
(二)开展国际联合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引入先进教学理念的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教学方法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国际联合教学有助于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寻求平衡点,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又可推广我国教学的优势与特色;通过学分互认,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学子来中国学习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校园环境。构成国际化联合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国际公认的办学特色和人才标准、具备一定数量的学分互认课程、国际知名教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水平师资。
(三)重视学习体验,扩大国际交流
目前,我国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其实验教学、毕业设计、专业实践往往局限于国内的实验室与企业。这样的学习体验常常难以与国际前沿相联系,学生的思维也难以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得到激发,最终必然影响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重视学生学习体验的紧迫之举是扩大国际交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由国内延伸到海外。国外学习体验、国际合作项目和研究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广泛的国内外信息、发展批判性思维、深化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建立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不无裨益。
(四)教学科研结合,培养国际化师资
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间合作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跨国高等教育((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的兴起正是体现了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和教育投资方式的多元化,我国兴起的中外合作办学(SFCRS)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使得我国对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成为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合作模式多种多样,高职教育中外合作的国内培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出国门,便可以在国内现代化的环境里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受到国际化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还属起步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规模化和体制化的时间并不长。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低于本科,使得其在发展方面往往受制于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了中外合作办学之中。与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相比,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端发展还是近几年的新事物。我国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006年2月7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外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办学管理办法》。在法规政策的引导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近年才逐步开展起来。正是由于实践的落后,使得对于高职教育中外合作的研究也相对滞后,特定方向的研究成果或研究课题才仅有50篇。
2009年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交流协会成立,它是河北省教育界开展民间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省级组织,为积极推动河北教育界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河北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增进河北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河北省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从2012年6月开始第一次进行了与意大利Aquila大学的交流;双方就办学概况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有关扶持措施的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交谈。
2012年12月3日,英国普利茅斯城市学院院长Dr. Phil Davies和该院国际办公室中国区总负责人Jackie Zhang(张硕)女士在河北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中心张瑞国主任的陪同下来到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进行交流访问。双方就合作模式、合作专业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2013年3月,英国普利茅斯城市学院国际办公室中国区总负责人Jackie Zhang(张硕)女士再次来我院进行交流访问,双方就留学生事宜进行了广泛交流,并与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2013年4月19日,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代表赴保定参加了由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协会召开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和来华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经协会提议和全体代表表决通过,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正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和来华留学研究会理事单位。随着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广大师生提供留学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求学、发展需求。
目前,国内其他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种类已经形成了多种选择,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之间从教师培训、学生交流、课程认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技术资格认证证书等,提高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最近几年,合作办学遭遇了学校招生难、学生出国难、合作办学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国外院校竞相争夺生源基地,合作办学泛滥等多重问题,未来办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仍需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打破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建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完善教育体制。
三、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问题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而要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在贯彻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做到: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第三,在教学管理上,为双语教学从人员培训、教师待遇、学时分配等各方提供保障。第四,在具体的授课方法上,应该采用正确的双语教学方法。第五,要进一步改善软、硬件条件,处处营造有利于学习外语的氛围,同时加强语音室、机房等硬件设备的投入。
(二)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问题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要想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质量,创新借助国外教育资源、要根据自身特色寻找适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合作伙伴,根据不同的专业及发展方向共同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做到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并精心组织日常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贯彻课程内容”。有些专家认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要卓有成效,在政策层面和实践中还应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与思考的维度。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办学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同时要求合作双方真正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这其中,审慎选择合作伙伴、坚持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考核、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新领。
(三)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其他问题
中国高职教育的合作办学处于发展初期,尚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首先,教育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其次,跨国教学模式涉及到签证的问题。因此,大部分的合作专业实质上是在国内读完所学专业,而国外合作院校又难以满足长期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加之国内缺乏优质的双语教师,因此,部分院校的合作专业处于生源很少或停滞状态,合作现状不容乐观。第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证书在我国尚在普及阶段。很多企业,特别是国内的中小企业对此不甚了解,加之考试费远远高出国内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报考人数往往低于合作双方预期的结果。第四,互派教师进行讲学的教育合作进展也并不顺利。有些学校便在招生宣传时在宣传材料上做文章,声称中外合作办学班是不出国的留学,可以发中国和外国两个文凭。许多家长便也误以为进入这个中外合作班就可以获得两张文凭了。而实际上,国外的文凭并不是随便发放的。我国政策鼓励在高新技术类学科或国内社会发展急需但又相对薄弱或空白的应用型专业进行合作办学,借此学习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
首先,创新了办学机制,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其次,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明确、合理,强调培养多元文化环境中学生的理解、适应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策略系统、科学,通过借鉴国外质量认证与评估的经验,建立了系统的人才培养策略与质量保障体系,搭建了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平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办学机构形成了章程规范、师生参与度高,以委员会制度为核心的治理体系,也在考虑本土特点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招生办法,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招生模式。从2014年一项针对13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的调研来看,应届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达到88.32%,二次就业率达到95.61%以上;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度达到92.57%;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中,48.59%获得了到世界前100名大学就读的机会,70%的学生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工作,有45%就职于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人才。
再次,丰富了我国教育供给,满足了多样化教育需求。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学历教育和培训项目,增加了受教育机会,丰富了教育供给。仅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其项目及机构数量占全部数量的三分之一,在校学生约15万人。中国高校引进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不仅创新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另外,开辟了“不出国留学”途径,促进了国内教育消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吸引国外教育资源和国内民间资本投向教育,推动了办学体制改革,使“不出国留学”成为可能,进而扩大了国内教育消费,也降低了学生的教育支出。中外合作办学学费总体较出国留学低。按2015年最新数据核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年学费平均约为3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自费留学年学费平均约为12万元左右。按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45万人中一半出国留学测算,当年学费支出将节约200亿元左右。
最后,推动了教育国际合作,加强了人文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拓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了中外学校间的人员往来,加强了中外人文交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一些学校在引进教材、培训教师、交换学生、文化交流等方面搭建了稳固的平台,显著提升了教育国际化水平。
当前,国家战略与国际形势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者,我们需要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法律法规,统筹发展合作办学、来华留学与境外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者,要努力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增强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带动作用,以此共同把握新的历史机遇,顺应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新趋势。
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目前,全国有500多所高校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未来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提升学校教学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工作,规范办学秩序,加大处罚和引退机制建设,部分未达到法定办学要求,未按照合作办学协议约定投入办学资源,以及质量评价较差的机构和项目,必须淘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1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高校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使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审核批准及教育部备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以下简称WelTec)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合作办学达成协议,并于2012年9月开始招生。本文结合几年来的教W实践,就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项目简介
我院与WelTec开展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招收对象为经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采用经双方学分互认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能够在建筑及相关领域从事施工、设计、项目管理、预算等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合作办学项目学制为3年,采取“2+1”模式,即前两个学年在我院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有出国意愿并且雅思成绩达到出国要求的学生,第三学年赴WelTec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我院与WelTec两个学校的专科文凭。两年后雅思成绩达不到出国要求或者无出国意向的学生将转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普通班进行第三个学年的学习,完成相应学分后,颁发我院大专文凭。自2012年开始招生以来,该合作办学项目运行良好。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入学成绩偏低,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高校扩招的逐年深入,大学录取分数逐年降低,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总分较普通高职学生低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尤其是英语成绩明显偏低,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相对普通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尤为吃力。另外,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从小备受父母宠爱,欠缺吃苦耐劳精神,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部分学生是按照父母意愿来学校就读,只想混过三年拿个文凭,因而导致该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二)引进原版课程难度较大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进国外的原版课程,进而学习国外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经双方协商后确定,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承担,我院主要负责英语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训课程的授课;外方负责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由于中外双方教育背景的差别,按照引进的部分国外原版课程的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与国内课程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完全按照引进的国外原版课程开展教学所学到知识与国内就业所需知识具有一定距离,对于不出国继续学习,而是选择留在国内继续学习、就业的学生显得知识不够用。因此,完全按照国外原版课程开展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容易造成引进原版课程的水土不服。
(三)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有效吸引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达到出国语言成绩的要求,以及出国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国内英语课程教学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按照普通高职专业学生进行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入学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偏低的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程的学习是比较吃力的,加上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因此,形式单一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对中外合作项目学生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四)教师教学压力较大,高素质双语教师欠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除了面对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习能力相对不高的学生外,还需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同时为了保持与国外同行同步,则需要时刻了解国外专业的相关动态,因此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开展教学,承受相对较大的压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前两个学年的大部分课程由中方教师授课,对于引进的国外英文教材很难用英语全程讲授,即使大部分教师在读书期间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掌握并使用国外英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同国外教师就业务问题进行流畅沟通的中方教师为数不多。同时外方教师进行授课时基本不懂中文,采取全程英文授课,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师生教学互动受限。因此,中外教师语言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效果。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采取的对策
(一)抓生源质量,开展分层次教学
招生过程中,逐年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源的入学分数,同时对英语成绩提出要求,提高生源质量,为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学后,对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进行摸底,将出国意愿强烈的学生和确定不出国的学生分班编制,开展分层次教学。对于有强烈出国意愿的学生,在加强英语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国外知识竞赛、国外人文讲座、英语专项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在外方教师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与外方教师沟通与交流,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与人文素养。对于不出国的学生,则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开展多样化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与技能。
(二)原版课程本土化,必需、够用两不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保证出国继续学习学生知识的延续性,以及不出国留在国内继续学习以及就业学生知识能够满足需要,针对引进的原版课程,在保证原有框架体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入我院知识结构,使课程本土化,便于组织开展教学,以达到出国学生的知识必需和不出国学生的知识够用。同时根据合作项目专业知识需要,积极开发本土性较强的新课程。例如,针对国外多木结构建筑的实际情况,我院开发出了木结构建筑模型制作等实训课程,提高了学生对木结构知识的认知与实际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外建筑形式。
(三)多形式、多渠道强化英语教学
对于确定出国学习的学生,除了基础英语课程学习外,加大雅思英语的学习力度。雅思考试是综合性的语言能力考察,为了达到出国语言水平雅思成绩要求,对于确定出国学习的学生,按照听、说、读、写分别展开英语教学,适应考试要求。为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英语沙龙、英语角等,便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说和写。同时,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每学期读一本英文原版名著,并用英文撰写读书心得。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英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学习兴趣逐渐加强,雅思考试成绩逐步达到出国要求。
(四)加中外教师间交流,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资队伍水平尤其是双语教师水平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办以来,为了向外方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中方师资水平及人文素养,体验国外课堂教学,学院每年派遣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基础较好的四位骨干教师赴WelTec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活动。在新西兰期间,教师深入课堂一线体验外方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氛围,参观实训基地,参与指导实践课程等,深入施工现场一线,体验国外施工技术水平与管理,多方位与外方教师沟通交流,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与专业技能。在新西兰学习期间,我院教师利用周末时间,体验新西兰文化及参观人文景观,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几年来,学院共计派出十二位教师赴新西兰交流学习,这些教师目前都活跃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一线,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在新西兰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出国学习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合作办学的质量。同时,在外方教师来我院授课过程中,选聘赴新西兰学习交流过的教师作为外方教师助教,协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课后辅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外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促进了双方教师间的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我院与WelTec合作办学项目是学院中外合作办的重点,是学院迈出国门,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合作办学项目自2012年开办以来,经过中外双方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习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勇于创新,才能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瑜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刘佳真.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方英语课程与外方专业课程衔接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4(9)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38-02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活动。外国教育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外依照所属国法律设立,实施所属国学制系统内教育或者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国教育机构是指依照中国法律设立,实施国家学制系统内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的组织。
二、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多年来,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发挥与俄罗斯、日本、韩国交流的传统优势,经过长期的努力,已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格局。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从1995年原哈尔滨恒星外国语学院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合作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1996年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哈巴工业大学第一个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开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过程。尤其是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统计经过国家教育部2008年复核后,2009年黑龙江全省35所高校与10个国家60所大学(学院)开展专科以上合作办学项目153个,居全国之最。其中,研究生项目4个,本科学校(含独立学院3所)27所,本科项目143个,专科学校3所,专科项目6个,引进国外教材182套,举办专业65个,覆盖文、理、工、医、法、经、管、史、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据调查,2010年全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59 413人,当年毕业生10 604人。
三、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根据对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调查及专家学者的反馈,发现了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对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对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1.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
个别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中存在过分注重项目和招生的数量及经济效益等问题,办学思想不正确, 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目标不明确的, 办学思路不清晰。在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及竞争力上,在招生方面招收联合培养学生的比例过大,少数学校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方面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的发展规划,还存在着“先把学生招进来再说,边干边学”的想法,缺少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致使出现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
2.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的问题
教学计划不够完善,规划不够合理。个别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立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需求和专业特点,有的仍然延续本土专业教学计划只是稍加修改,没有将国外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模式体现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对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及质量评估的也不够。
(2)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问题
教学大纲编写不够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的不及时,教材引进数量太少,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各校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在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方面做得不够,在反映学科前沿的知识和理论方面也有待加强。截至2010年,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共引进教材182套,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外语教材,大部分为选学教材,针对引进的教材没有一个质量标准,致使引进的教材质量不一,有的甚至不适宜于我国学生使用。教师对大多外文原版教材授课的能力不足。
(3)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问题
第一,教学设备数量不足。目前所有高等学校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语音室等等,但是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这些教学设施、实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甚至很多设备已经落后。而中外合作办学恰恰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实验室、模拟室等,设备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更多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将世界国与国之间缩短到“一键”的距离。几乎所有与我国高校合作的外国大学都能够达到全校园的网络覆盖,而我们高校的网络才仅限于图书馆、微机室和少量的学生宿舍内,直接阻碍了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咨询。同时,教师单一的进行知识讲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较少更不用说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与国外院校间的信息和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3.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规划及其实施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效实施,要有国际化教师队伍作保障。个别高校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抱着“先招生后上课”的想法,忽略了在教学管理中最为关键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实施的问题,导致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方面教师力量不足、水平偏低、外方教师偏少或没有,降低了教学效果和质量,致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和层次下降。
(2)教师评聘和队伍结构的问题
个别学校的教师评聘制度滞后,不能够适应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的要求。由于制度的不适应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大受影响。个别学校的教师结构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师比过大、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梯度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外方教师比例过小等。
(3)教师交流与培训的问题
经过调查,得知各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充分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许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没有足够的外籍教师到中方任教,校内的教师又没有足够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方面针对性的培训,致使教学质量仍停留在校内水平,无法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特点,使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校内教师水平提高的作用大大降低了。
(三)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按照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学费平均每生每年人民币16 000元左右计算,比普通的高校学生学费要高出1万多元。虽然国家政策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非营利性,不允许通过办学牟利,但是招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可以获得高额的学费这一巨大经济诱惑也可能成为个别高校争相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可能导致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盲目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致使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出现以上诸多问题,降低了培养质量和办学效果。
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托于省内的财政拨款,黑龙江是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地方财力十分薄弱,近年来,面对财政投入增长缓慢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黑龙江省属高校支出规模年均增幅超过20%,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可见,如果财政投入不增长是很难缓解高校资金紧缺状况的,而财政投入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生均培养费用较低、培养成本逐步扩大、高校贷款过重等,都使得学校领导不得不把关注点放到如何使学校生存下去,如何解决经费的紧缺问题上。而个别高校认为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有可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这就使得这些高校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解决学校经费紧张的一个途径。而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则也成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趋利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国家政策还不够完善
为使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的发展,避免以单纯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避免高校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忽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加强监管与评估势在必行。如何针对日益增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以政府宏观监管、全面社会监督、评价、社会专业机构评估的管理模式,应该是现行教育体制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监管理论模式。而在国家政策方面,虽然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一些政策性的规定和条例,但是截至2010年仍未出台具体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办法、办学评估办法和评估体系。这也使各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缺乏对办学的量化评估,也势必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全淑凤.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1).
[2] 林金辉,刘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5).
[3] 朱苏飞.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4] 郑莉.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5] 蒋福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6] 谭莉.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7] 陶林,申俊龙.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综述[J].中医教育,2006,(7).
[8] 王凤兰.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及发展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2005,6(2).
[9] 张星谕,王欣枫.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17).
[10] 周文婕.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对策[J].教育探索,2005,5(167).
1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主要体现在2003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相关规定中。《条例》第1条明确规定:“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本条例。”可见,政府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条例》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又规定了政府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条例》第3条第3款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其他条款中也有体现。其二,满足国内对教育的需求。《条例》第5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条例》第2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表明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为了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是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其三,促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实施办法》第3条第2款规定:“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这条规定体现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分配上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
2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存在的问题
(1)目标范围狭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直接吸收了一定数量的外资投入,改善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增加了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了部分教育需求,有利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是我国直接培养急需的国际化人才的一条捷径。但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来看,仅仅上述三个目标不能涵盖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三个政策目标内涵不够丰富,另一方面,没有指明引进后的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没有体现出中外合作办学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具体政策目标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缺乏具体措施予以支持,或者提出的措施无目标可循。
中外合作办学中政府政策功能的实现源于政策目标的切实可行,然而从中外合作办学这几年的实践中不难发现,有关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缺乏可操作的配套细则。如国家鼓励在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但没有制定具体的相关政策,引导国外教育机构与西部地区高校合作办学,也没有对参加合作办学的西部地区高校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但缺乏具体的相关政策来引导举办这一类的专业。
从《条例》和《实施办法》规定的种种具体措施来看,仅有少数几项能够将具体措施与特定政策目标联系起来,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目标给予支持,这些具体措施的合理性就容易令人怀疑,进而影响到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
二、构建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性政策目标体系
在我国今后的教育发展中,中外合作办学将大有可为。根据《条例》,我国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目标是“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交流与合作的含义是指除了把教育资源“引进来”,还应当强调“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从最终发展目标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国际化”。其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是现有的主要政策目标,也将是我国今后中外合作办学长期的发展目标。首先,这是政策目标稳定性的要求。政策目标必须有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今后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优质资源的认识有所不同而已。就目前而言,有学者指出,“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的教育水平、并能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概念资源的综合”。其次,从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真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很有限,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任重而道远。
2 满足我国教育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弥补教育供给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首先,中外合作办学增加了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部分满足了教育消费者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我国目前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不同程度地覆盖了除义务教育领域以及特殊教育领域之外的所有教育层次,增加了受教育机会,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需要。其次,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资金和国外先进高效的管理方式,拓宽了教育筹资渠道。教育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方式对于当前我国国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中外合作办学使学生能够以较低的费用接受国外较为优质的教育,节约成本。
3 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国家应该按照既定目标配置教育资源,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良发展的控制、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发挥对市场的监管作用,使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实现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首先,确立教育资源在各层次上的合理配置的政策目标。我国目前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不同程度地覆盖了除义务教育以及特殊教育领域之外的所有教育层次。然而,就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整体发展而言,各层次发展不均衡,缺乏政策的有效指引。其次,把促进学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合理配置作为一项目标,鼓励引进急需的学科专业,抑制重复引进。最后,在政策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地域因素,把教育资源地域上的合理配置作为一项具体的政策目标,引导和鼓励根据地域特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2)公平配置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肩负着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任。所谓的公平配置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公平和公开两部分。
第一,把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作为一项政策目标。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政府支持的目标还应该关注资源的公平分配,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当前,人们对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远大于现实的教育供给,在这种卖方市场中,如果任由市场来调节,尽管会带来竞争,促进效率的提高,但必然会诱发教育的垄断行为:学校(特别是办学水平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通过较高的教育收费抑制教育需求,从中营利甚至获取垄断利润,由此形成许多教育不平等现象。”因此,应引导和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面向国内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招收学生。
第二,把信息公开在政策目标中加以明确。在信息时代,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的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信息搜集和公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不对称问题会抑制中外合作办学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中应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并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4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1)鼓励高校通过中外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把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一个目标,是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必然要求。1995年WTO的《教育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教育界定为第五个服务贸易领域,国际性教育进入到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和“跨境教育”时代。作为我国“跨境教育”主要方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把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政策目标,来应对“跨境教育”作为国际贸易竞争这一趋势。
(2)把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一项政策目标。中外合作办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其显著优势就是能迅速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它能够优化教育课程,改进教育方法。使大学教育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等等。在国际合作办学中,除了政府的调控外,更多的要遵从国际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法则,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所输出、输入的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把质量问题作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政策目标来加以落实。
(3)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把扩大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作为一项政策目标,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个体向一定规模发展,培育更多的具备实力和规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重要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宏观上要进一步发展,扩大开放,形成规模,才能在国际教育竞争中彰显出国际竞争力。
5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通过开展合作办学提高本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是很多国家确立的教育目标。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目标定位,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
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从国际方面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特征,国际间的合作办学日趋频繁;同时,WTO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规则与框架之一,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外合作办学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与国际接轨后,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形式,在实践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跨国高等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对三者关系进行解析,有助于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把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质。
高等教育国际化应经济全球化而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促进了各国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跨国高等教育立足于各国之间跨越国界的教育资源的输入和输出;中外合作办学则立足于中国的视角,以平等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资源的交流,而不是单纯地将其视之为“教育进口”。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情境下的特殊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并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界定。本文中将中外合作办学定位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即中外合作办学者,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而从事的教育及其实践活动。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部制约条件
(1)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和法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政策法规的制定滞后于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在政策执行、监管等方面存在失真现象。其中,中外合作办学的“营利性”与我国所倡导的教育“公益性”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合理回报”,对于“合理回报”和“完全公益性”的两种性质的项目如何分类监管、税收与执行什么标准,尚未科学可行的法规或管理办法。
(2)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体系主要是通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来共同完成的,但是目前体系构建尚未完善,还存在很多监管失衡现象,比如审批程序、资质审查认证程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
2.内部制约条件
(1)境外合作院校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合作方存在办学质量层次不高的问题。只有为数不多的优质高校,大多为其所在国规模较小、水平一般的院校,为扩充生源而进行海外扩招。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目前国内难以评估,缺少保障。
(2)办学理念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合理的办学理念指导,在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培养方案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和交流。除此之外,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局限于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合作,办学层次难以提升。
(3)外籍教师问题。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聘请到的外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我国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来华教师通常是短期工作性质,频繁的教师更换使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的建议
1.外部条件改善
(1)完善政策法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是动态变化过程,政策法规的制定要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多元化、综合性协调发展,满足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2)完善监管体制。充分利用我国在境外的大使馆和留学人员,拓宽外方资质了解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评鉴外方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同时,还应体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要结合我国实际需要综合评价外方资质。
2.内部条件优化
(1)境外合作院校的选择。中外合作办学对象选择上,以能否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基准条件。优先选择那些信誉、办学定位较高的外方教育机构,同时也要通过多方面渠道去了解外方合作者,对其办学做出评估。
(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在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应把学生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立足于双方院校的实际情况,确立恰当的办学目标,明确其办学层次,充分利用教师、教学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严把审批关,加强对中外合作双方的监管。
(3)加强对外籍教师的资格审核,应尽快建立外籍教师的资质认证系统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外籍教师的教学资格和水平进行审查,要求所有外籍教师必须经过认证取得在华从业资格证书之后方可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从事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60-62.
[2]张国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与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1):36-38.
二、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教学建设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引入文化视角
中外合作大学在教学方面一般都会全套引进其外方合作高校的课程,但要成为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学,则必须要超越对国外课程的简单复制,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西方在知识体系上的差异,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技文化知识的价值负载性。目前,一些中外合作大学已经以通识课程为突破点,在课程内容中引入文化视角。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照中国对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要求开设关于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根据这项要求,一些中外合作大学在成立之后就面向中国学生开设了这类反应中国国情和文化的课程。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开设了一门《中国文化课》,该课程是在中国一般大学的“两课”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其较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淡化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强调从文化的视角来探索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互动过程,比较其特色优劣,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理性、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作业增加国际问题
就深层学习来说,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要使学生真正实现深层学习的关键还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课程作业的引导下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不但能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够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程作业中增加国际问题,是实现教学过程国际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时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的选择除了要受学生的思维习惯、性格特点的影响,还要受学习任务本身的影响。因此中外合作大学如果在布置作业时安排更多的与国际问题有关的内容,则可以将学生的视野从国内引向国际,让学生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国际实践能力。在课程作业中增加国际问题的形式可以根据作业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常见的形式是撰写论文、阅读资料、做练习题和写研究报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对某一国际问题的看法,而想要提出中肯而又有见地的看法则必须大量阅读相关的图书和资料。有时,教师也可以直接以要求学生阅读推荐书目或文章的形式布置作业,从而为学生日后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一些以练习题形式布置的作业,除一些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其他社会文化性较强的问题都可以放在国际化的背景中来呈现,或者让学生比较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所面临的不同境况。对于研究报告或一些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论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国际问题作为其研究主题,并指导学生选用恰当的研究方法,遵循严格的研究程序从事研究工作,发展其成为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基本素质。
(三)师生互动提高跨文化性
提高师生互动水平不但有利于改善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各类项目和活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其实践能力。因此要成为现有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在教学中的普遍做法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与外籍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以突出教学的国际性。在实践中,中外合作大学已经普遍做到了师资队伍的高度国际化。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这所中外合作大学现有学术教师400多名,其中80%是外籍教师,且所有的学术教师都要持有世界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3]。这样对于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来说,只要他们参与正常的教学活动就免不了与外籍教师接触和互动,无形中就提高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此外,中外合作大学除了让学生与外籍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交流,还通过外籍个人导师的形式在课下为学生制造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但在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获得帮助,还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学到与外籍人士的相处之道,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四)实践活动渗透国际维度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具体包括社团活动、参与学生管理活动、见习实习活动、社区服务、团队研究项目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还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其深层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想要建成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必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这就要求学校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更多的国际维度,使学生们对国际环境和国际事务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许多中外合作大学都成立了模拟联合国协会,该组织是从学术的角度对联合国进行模仿,旨在让参与者了解世界时事,探讨有关国际关系的话题、外交与联合国的议程等。该组织对于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非常有利,它除了能够促使学生关注国际大事,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国际价值观并锻炼其国际实践能力。[4]除了这种以学生社团活动进行的课外实践活动,一些中外合作大学还与外部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实践或研究项目。此外,国外的一些企业也经常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商学院合作,通过有学生参与的商业展览活动或调查活动,来了解中国市场的行情,从而一方面帮助外国企业为进入中国市场打开局面,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与国外企业的接触机会,使他们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世界行情,强化其国际意识。总之,中外合作大学和国内一般大学相比拥有更加国际化的校园,与国外高校及社会有着更加深入的接触和合作机会,它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其国际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有国际维度的课外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不但有国际化的观念,还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国际活动能力,真正成为国际化的人才。
(五)网络平台加强海外联系
与国内的一般大学相比,中外合作大学的特征是它与西方大学保持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其外方合作高校的很多资源都可以直接利用,从而拓宽了这类大学的学生的海外沟通渠道。这些渠道除了学生与外籍人士面对面的交流之外,还包括网络沟通渠道。例如,许多中外合作大学与其外方合作高校以及外方合作高校的其他海外校区共建网络学习平台,从而将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学生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为了促进师生的教学交流而构建了一个Moodle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除了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上传和下载相关资料之外,还可以发挥博客的作用,使宁波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的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总之,中外合作大学的跨国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为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提供较大助益,它不但能够拓宽学生深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国际性,增进中外合作大学教学活动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其不断地向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目标迈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合作办学的质量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问题展开讨论。
一、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伴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事业的日益深化,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扩大,作为河南省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不断扩大、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 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有4l所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65个,有5.7万名在校项目学生,占全省大学生的5.4%。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在构建河南省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河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初步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然而,综观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现状,虽然近几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河南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
由于我省的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所以我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内其它的教育强省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需确立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战略。我省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实质性的整体规划、高层次的发展战略,也缺乏相应的推进措施,致使我省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必须提出更高层次的、实质性的发展战略,实现整体规划。
2.合作领域较窄,专业分布不合理。我国政策目标强调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领域是社会急需和新兴学科专业,教育部也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以发展应用型专业和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为重点。但目前河南省高校在和国20多所高校开展的160多个合作项目中主要以管理类、经济类学科为主,占已批合作项目种类的42.8%,而社会急需的面向“三农”的农学门类几乎为零,工学门类专业,以计算机为主。
3.尚未形成持续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有些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存在注重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问题,有单纯往外方学校派遣留学生的倾向,“合作办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学预科”,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
三、河南省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政府宏观质量调控
1.继续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监管。中外合作办学具有涉外性,对河南省的教育、政治、经济等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保障中外合作办学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切合,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监管,以杜绝各种欺诈行为的发生。
2.引进、消化和吸收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领域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改革新举措。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除了引进国外教师资源以外,我们应尽快消化、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精髓并转化为自身改革发展的能力,实现合作办学的互利双赢。
(二)社会质量调节
1.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认证工作。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估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评估,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定。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教育输出国和教育输入国双方采用的模式不相同,特别是执行质量标准不一致,不仅会造成办学单位无所适从以及人力、财力的浪费,也会引起办学单位教学的混乱。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河南省亦积极推动社会机构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认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认证的程序性规则,组织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共同确定认证标准,同时与国外教育评估机构进行合作,从而促进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办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数据库建设。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特许的性质,教育机构、学生和政府三方面都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河南省应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信息数据库,收集河南省内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信息,将合作办学主要信息和即时动态情况及时提供给社会各界,使其成为公众更好地了解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一种社会资源。
(三)中外办学机构的质量管理
高校的内部保障是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如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尽可能地提供高质量教育的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控制体系将有可能落空。办学机构进行自我质量保障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质量保障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成为质量保障的主体。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各高校应该根据实际,建立符合各自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总之,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是一种过程式和源头式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社会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实施的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管理活动,它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从而保证教育主管及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控。
参考文献:
[1] 方乐.跨境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质量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评 估,2005(4).
[2] 钟金明.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5).
[3] 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J].高等教育 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