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1: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我国执业药师面临着巨大缺口,且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及人员分布都不够合理。近年来药师素质虽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未能发挥充分作用。教育是药学实践和药学科学进步的基础,药师角色的拓展,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计划。为此,国际药学联合会(FIP)在2014年1~5月展开了全球的调查,并发表了全球药学职业发展/继续教育(CPD/CE)报告,本文梳理了报告的主要内容,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药学继续教育提出了合理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称全球医疗卫生资源处于紧缺阶段,目前全球卫生人员的缺口超过720万人,预计到2035年卫生人员的缺口将达到1290万人。尤其药师,很多国家都处于紧缺状态。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11号)中明确提出“加强药学队伍建设,提升执业药师服务能力,促进安全合理用药”的要求[1]。全球都需要加强药师的教育和培训[2]。
1.2 数据来源
FIP在2014年1~5月展开了调查并发表了全球药学CPD/CE报告,目的是分享现有信息资源,帮助不同的国家学习和实施CPD。调查问卷改编成7种语言(阿拉伯语、英语、法语、日语、汉语、葡萄牙语以及西班牙语),最终收集到66个国家的反馈数据,调查结果涉及CPD、继续教育以及药师注册相关内容(调查工具、数据表格以及报告都可以下载fip.org/educationreports)。
2 全球药学CPD/CE概况
2.1继续教育(CE)
美国药学教育鉴定委员会将继续教育定义为“以药师和/或药学技术人员维持能力和加强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结构化教育活动[3]”。药学继续教育通常的形式有讲座、研讨会或者书面家庭学习材料,很多国家规定更新或维持药师执照需要参加继续教育。
2.2 持续职业发展(CPD)
FIP将CPD定义为“药剂师为了保证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能力,对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系统地维护、发展和拓宽的责任[5]”。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估、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与传统的继续教育相比较,CPD理念中的药师行为更加自主,是侧重以结果为中心的终身学习过程[6]。近年来,各国对CPD概念的接受度开始增加。然而,各国CPD的实施程度参差不齐,从未实施到广泛实施各种阶段都有[7]。
2.3 持续职业发展与继续教育
有学者对CE和CPD进行了比较研究,将药师随机分到CE组或CPD组,结果发现,CPD组有更多的药师认为学习行为发生明显改变,包括识别具体的学习目标、记录、依从学习计划。CPD组中认为药学实践改善的比例也更高,实践内容包括与其他医疗人员的沟通、患者照护、专业知识和技能。CPD组认为时间是CPD活动频率比传统继续教育低的阻碍因素[8]。
2.4 药师关于继续教育的态度
2.4.1 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力 药师支持和重视与职业成长/发展和维持执照相关的继续教育[10]。研究表明,药师参加终身学习或继续教育的动力主要有个人的学习欲望、维持执照的要求、喜欢通过学习带来日常变化、积累实践知识、更新科学知识[11]。
2.4.2 参加继续教育的阻力 对参加继续教育的阻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阻力主要包括:时间的限制、工作量超负荷导致没有精力、对继续教育的内容不感兴趣等,此外还包括缺少资源、缺少动力、缺乏认证体系以及成本问题[12]。
2.4.3 继续教育内容 对继续教育主题的偏好调查结果显示,世界各地药师感兴趣内容是相似的,最感兴趣的是治疗/药物治疗、药理学、药学实践或者临床技能。此外,“患者照护功能”分类(如药物相关信息分析、治疗结果的评估和管理、审查用药)也是独立药房、连锁药房或医院药房药师最感兴趣的内容。
2.4.4 继续教育形式 药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继续教育。最常见的继续教育形式有纸质材料、讲课和专题讲座、网络材料、座谈会、录像/CDs/录音、小组培训、电话会议以及网络在线讨论[13]。调查结果显示:药师对面授形式的满意度更高(与网络在线授课形式相比),更喜欢有相互沟通的继续教育活动,包括从指导者那里获得反馈[14]。
2.4.5 药师关于CPD的态度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药师能够正确理解CPD的定义,但是近一半的受试者在接受调查之前没有听说过CPD,超过一半的人不清楚它的好处[15]。不了解CPD的过程也是影响药师参加CPD的因素,其他阻碍因素还包括:①工作单位的积极支持;②资源获得途径和学习需求;③持续发展的信心;④持续发展的动力。调查还显示相对年轻的药师参与CPD的内在动机更明显[7]。
3 药学CPD/CE的全球描述
2014年全球药学CPD/CE调查于2014年1~5月之间展开,得到了66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样本中,一半的国家使用2002年FIP的CPD声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下面将从药学继续教育的提供方、资金来源、监管机构和维持执照的要求、胜任力框架等方面对全球CPD/CE进行简要介绍。
3.1 教育提供方
CPD/CE活动的供应方是多元的——药学专业协会、高等教育部门、雇主、商业性教育机构、国家监管机构,平均每个被调查者反馈三种及以上CE/CPD供应方。
总体上,不同收入国家CPD/CE各种供应方比例是相近的,约91%的国家专业机构或组织包括供应方;83%的国家引用了学术机构;有雇主和私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比例分别是55%、52%。此外,31%的国家监管机构同时作为教育供应方。监管机构同时作为教育供应方有可能会产生利益冲突,应该将法定监管和CPD供给分开。
例外的是,66%的高收入国家有私人供应继续教育,只有25%的低收入国家引用了私人供应方。所以,相对富裕的国家在CPD/继续教育供应方上倾向于选择更多的私人供应方。
3.2 资金的供给
CPD和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同样是多元的。88%的国家表示药师会为职业发展活动自付一部分资金。值得注意的是,76%的国家有医药公司支付,73%的国家雇主会为CPD/CE支付一定资金,40%的国家政府会提供部分资金。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在CPD/CE资金方面都是混合形式,资金来源类型大多数是自付、商业组织和雇主。
3.3 认证和质量保证问题
3.3.1 监管和授权机构 调查发现,有31个国家和地区将国家的登记检查作为执照核发程序中的必要环节。另外,有一半的国家和地区指出在登记之后没有进一步的监管或教育的要求来维持登记。国家监管或授权机构的类型统计结果显示,44.6%是非政府机构的董事会,41.1%属于政府机构,14.3%属于学术组织或机构。
3.3.2 执照维持制度 部分国家规定药师必须要参加继续教育才能维持执照的有效性。约76%的国家采用“学分制”(包括单一的学分制或与其他体系结合),即参与继续教育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在规定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维持执照有效性;大部分国家使用学分制的同时,学习档案体系也越来越常见。33%的国家采用了“学习档案”体系,即专家评估药师学习记录档案的内容并认可后,可以认定药师当期执照有效;15.2%的国家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还有24.2%的国家也采用了其他方式,包括定期OSCE式评估(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 examinations),反馈日志和记录,定期参与国家的认证等。
3.4 胜任力框架
2009年开始FIP就在尝试开发药师胜任力框架,2012年了全球胜任力框架[16],该框架目前已经被很多国家采纳。在研究药师和药学技术人员框架是否被采纳或正在发展适用于自己国家的胜任力框架时,表2显示的是被调查对象自从2009年来累积的结果,2014年有31个(47%)国家已经使用了药师胜任力框架,有14个(21%)国家正在尝试。可以看出使用药师或药房技术员胜任力框架是一种趋势,见表2。
4 对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执业药师数量共65万人,预计2016年底可达80万人,2017年可达到100万人。但是很多药师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缺乏。据统计,我国约65%的执业药师是大专及以下学历,30%不具备药学或中药学的背景。
影响我国药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国家相似,主要包括:缺少资源,开展继续教育的施教机构数量较少[4];缺少相应的认证体系;对开设的课程不感兴趣等。继续教育课程中,主要包括与执业活动直接相关的需要更新、补充的药事管理政策法规、药学职业道德、药学知识和技能等内容[17]。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继续”,且对培训效果没有进行评估,使得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能力的预期效果。我国继续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包括网上学习形式、函授、面授等[18]。我国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由各省级药监局负责本辖区管理工作,具体执行单位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施教机构的资质认定[15],制订管理细则,凡从事药学教育五年以上,按有关规定能授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等院校,经认定具备规定的施教机构基本条件的,可以实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必修、选修内容培训[19]。药师参加继续教育,一般由执业单位为执业药师提供学习经费[15]。2016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采取学分登记制。
为了改善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促进患者健康,将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现状与国际趋势进行比较,对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对药师以及CPD/CE理念的宣传
药师是医疗团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面临公众对药师的服务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我国药师应该在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对自身进行宣传,证明其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健康,带来经济效益。
目前CPD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快速的被接受,超过一半的国家已经开始或者正在实施CPD,国内还很少有人了解CPD的概念,建议加强对CPD概念的宣传,明确除了传统的继续教育以外,CPD还扩展到了自我评估、制订计划和反馈等,是一个更加强调主动的、自我指导的循环过程。CPD能够更好地帮助药师实现终身学习,提升药学服务能力。
4.2 合理安排继续教育内容及形式
调研结果表明偏向于实践的培训以及面授的效果更好,对于有条件的执业药师,建议参加面授。但对由于时间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的药师,可以选择其他继续教育形式,如网络在线教学、函授形式等等。此外,应将参加研讨会等活动视同参与继续教育,执业药师提供学习的记录,经过认定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从安全合理用药的角度来看,继续教育的内容主题应该主要包括治疗/药物治疗、药理学、药学实践或者临床技能、患者照护等。国内也有学者认为除了强化药学知识以外,还要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20]。
4.3 实现多方资金支持
CPD/CE资金来源包括自付、商业组织和雇主,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混合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继续教育费用由药师所在的单位提供[21]。建议实现多元化的资金支持,部分来自企业的赞助,部分是药师出于自身的能力提升愿望,选择自费参加继续教育,但是自费往往会成为阻碍药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所以一些免费的在线继续教育课程也是有必要的,即教育机构也可以承担一部分教育费用。
4.4 发展多种施教机构及其认证标准
国外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多种多样,包括药学专业协会、学术机构、监管方、雇主以及私人供应方。而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机构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主要是高等院校来承担。同时,国外的施教机构大多通过一定的认证标准,建议我国建立明确的施教机构认证标准,同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组织成为施教机构,尤其是临床实践等教学基地,应该由具备一定资质的医院、社会药房来承担。
4.5 制订合理的CE评估体系
为了提高药学专业教育的综合素质,笔者分析了药学专业现在的教学体系及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现将具体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改变药学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
1.1 改变教学体系
现有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三部分。而实践教学体系则强调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实践与实际工作非常密切。我国现阶段的许多院系、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往往缺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这是个根本性的体制缺陷,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校时虽然完成了规定的学科学习,但却没能学到社会实践所急需的职业技能,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还得重新起步,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1.1 从课程设置入手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特征,重点确立“适用型”人才培养。3年的大专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共计30余门课,而实际在校期间只有4个学期,真正地要学好该专业就得进行课程的筛选和优化,把高新技术重点化,根据市场需求做相应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以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实践要点理论化,把理论实践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参加模拟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药品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细致化、标准化、具体化、规范化,把“工作经验”理论化,把社会知识浓缩进课堂,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药物分析实验和实践中,可以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对药品检验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和标准化:如滴定溶液的配置、定量玻璃仪器的校正、精密仪器的使用等要结合《gmp》标准操作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生的二次培训时间。在药剂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制备工艺和技术要求来模拟生产现场,了解药物制剂的规范化程序。在药物化学实验中结合药品生产的合成路线了解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为了满足科技的发展和需求,要把先进的检验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就能按需所取。所以,教育的重点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1.1.2 从师资队伍入手国外的大学院校师资队伍实行的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老师在已退休的企业家中物色;三分之一的老师从现职的企业家中聘任;三分之一的老师则是大学的专业师资。这样特色鲜明的师资结构,自然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具备了名副其实的职前准备。由于不同的师资所具有的各自社会职业背景和相关资源的拥有及影响力,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更紧密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而我国现在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普遍都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但大都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教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自然单一,过去的满堂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被社会发展和需求所接受。只有我们的专业教师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高密度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受时代欢迎的学生精英。所以,建议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能够深入社会基层,掌握各领域的一线技术要求和标准后再上讲台。
1.2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药学与医学的分离,致使药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医疗需求脱节。现在不同层次的药学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基本相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1]。以“执业药师”为例,执业药师现在承担着集药学、医学、法律、交流与沟通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员,由于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为中心进行的单纯知识、技术的教育,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使得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学生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用药评价、对药物不良信息、对人文精神等普遍缺乏统一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又与医学、环境等社会问题相互关联。因此药学教育该如何把“药学-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作用,是所有药学教育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对当代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药学专业的教育观念应逐渐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和服务意识为主导,以便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药学领域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高等药学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具有综台素质、夯实基础、创新思维的药学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整个学校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与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医学与临床药学课程的比例,增加药学交流、药学伦理等人文综合课程;进行学校与实践机构的联合,增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师资中引进实践领域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工作意识[2],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教育要加强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衔接,将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以前偏重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转换为以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模块:药学服务型模块、药品生产和经营型模块、药学科研型模块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形式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区分教学重点,细化功能区域,打破以前的大海捞针形式,避免学生学而不精、广而不细的局面,有针对性地去适应社会的点需求,有目标性地去谋求学生的个发展。所以,专科教育要“专而精”,不能让学生只懂皮毛,不知精髓。
2 提高药学专业综合素质教育
2.1 着重开展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为消灭贫困、消灭偏狭做出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要广泛地学习人文和专业知识,以渊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可知识并不等于素质,但可通过内练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多采集成功人士的经验,多动脑筋深入基层了解问题,从每天的一言一行出发,把学习、生活有利地结合起来,提高阅历资源,把良好习气培养出来,提高自身修养魅力。 学习期间不仅要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与之交流和碰撞,才能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第二要走出固定的学习模式,多方位掌握人生技能,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体会做人和做事的准则,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一个高素质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药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超群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精神。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药学服务的水平,药学人员才能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医疗综合信息[3],才能满足医疗水平发展的需要。
2.2 做好基层医疗需求的就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和发展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个性, 以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以基层社会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解决基层单位的迫切问题,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为消灭城乡差距,消灭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分而培养技术骨干。
合理的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还应把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的同时认识和了解所生存的空间,把有限的课程设置跟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就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与国家的新农政策结合起来,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缺少状况结合起来,把自己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根据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和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更需要有一批具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队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课程,让学生确确实实能够成为下得去,用得着的实用性人才[4]。目前基层的需要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走入基层,服务基层是大势发展所趋,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3 建议
3.1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方向
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而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虚位以待,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哪儿?第一是扩招导致毕业生供给量大于社会需求量;第二是大学生就业地点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实有着广阔的就业场所,因此大学生就业出现地区不均衡,导致这些地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三是专业不对口,部分毕业生无法从事喜欢的工作,也可能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家待业或者不适应现有工作岗位而导致失业[5]。在现有的民营企业、基层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但目前的毕业学生大都不愿选择这样的单位,致使二者矛盾突出:学生就业困难,单位专业人员稀缺。这就需要国家的就业倾斜政策和当今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才能使社会和谐、均衡地发展。所以我国的专业教育亟待改革,要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放宽就业范围,拓展就业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就业奉献准备。学生只有不断拉近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形成就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良性、密切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就业难的状况。
《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卫生队伍中,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按照这个纲要,大学生毕业走向基层是将来就业方向。在当前,也是尽快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措施。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都不愿意去基层。因此,现在基层的大学生数微乎其微。因此,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去基层的重要措施。也是下基层人员应当得到的待遇。我国一直有政策倾斜的办法。在人才下基层方面,更应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6]。
3.2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民营企业和基层医疗有着巨大的就业空间,在校期间要教育毕业生做好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到公有制单位是就业, 到民营企业、在基层同样是就业。目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就业环境广阔,就业单位急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各大学做好学生的就业观念的转变,正确引导毕业生求职择业要与社会接轨, 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降低和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端正就业理念, 改变就业心态, 确保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曾经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过,“全国4 300万个企业,民营企业占92%以上;全国就业人口7.79亿。国有企业安排就业人口6 300万。91.8%都是民营企业承担的。”民营企业在当今就业问题上承担着主力军,但国企实际上是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们的就业首选目标,这无疑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求毕业学生求职时要有充当普通劳动者的心态[7]。
基层医疗同样急缺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每年的学生求职目标中,几乎没有学生填报这些志愿。即使有填报的学生也会觉得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得已而去的,其实对于这些专科学生来说,基层需要是最好的选择方向。因为自己的专业层次不是很高,学到的知识不是很精,这就需要一个宽大的环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需要艰苦的磨砺才能不断更新自己。所以大学毕业时要做好走向民企、走向基层的思想准备,要有奉献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所以,民企和基层是目前大学生的广阔就业市场,也是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欣.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53.
[2]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6-1678.
[3]聂广桥.论医学专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论坛,2010(9):76-77.
[4]雷英杰,丁玫雷.引导药学专业本科生尽早树立执业药师意识[j].中国执业药师,2010(7):46-4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14-02
“十七大”医改方案推出后,全面医保成为是国内卫生医疗系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目标。随着覆盖人群不断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药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扩大。比起其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是医药院校的普遍现象,但是毕业生从事的大多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一般销售,而且“就业易,发展难”。企业需要的能从事市场策划、市场管理以及具有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市场反应能力的中高端营销人才还是十分稀缺的[1]。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剪刀差”,就业质量是目前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最主要的矛盾[2]。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医药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与医药院校不断调整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涉及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医药卫生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营销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市场营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医药市场的发展态势和市场营销专业内在的学科发展特性,要求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做进一步思考。
笔者分别对潍坊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三所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进行访谈,结果发现从就业需求角度来看,影响教学质量最突出的因素为师资、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
1 教师授课要实现与企业营销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医药类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但需要完整前沿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了解医药市场现状,对市场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思考。
目前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资主要是来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与企业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市场实践经验的双素质人才在教学中一般以外聘的形式出现,但其本职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少,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只能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这类人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市场工作所给予的高薪、职业生涯前景和工作环境是医药类本科院校难以比拟的;另有一小部分师资由市场营销人员转型而来,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运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也不再精准。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科交叉性强,应用性强,师资要求必然高。目前专业教师最欠缺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后,实践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专业教师如果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素质,座谈中所反映的课程设计滞后、课堂形式单一乏味、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可以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课堂设计环节得到相应解决。
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三项具体措施。1)学校用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跟班式学习等方式联合企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是解决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师资问题至关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直接深入市场,参与产品市场运作,了解消费者特征,掌握医药市场实际状况,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验证与丰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医药企业和学校甚至可以在营销活动设计和科研创新中实现共赢。2)改革学校的人才评价体系、职称晋升制度、福利待遇等,吸引既有丰富实践背景又有深厚理论积淀的营销人才向高校流动。3)学校与培训公司联合,实现师资共享。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教学媒介,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某一专题的讲解视频、各种媒体教学包等。
2 营销实践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和训练。合格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必须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医药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流程,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3]。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三所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营销实践教育工作,可以从课堂实践设计、课余实践调查、模拟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4个方面入手。
2.1 课堂实践设计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建议尽量设计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市场实际,培养其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要紧扣市场实际,对所用案例谨慎甄选。小案例可以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层次的认识;大案例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专题研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行业现状,科学遴选和设计选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掌握和获取知识,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2 课余实践调查
市场调查是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是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科学化的前提。调查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议教师课余准备调查专题,带领学生深入市场开展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使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更加牢固。同时,调查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医药企业了解消费者特性和偏好,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调查能力,加深学生学科思考的有效方式。
2.3 模拟实验室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和使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营销活动的整个流程,把握和体会营销过程中的各环节。实验软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通用性,能较好地弥补案例教学中动态决策能力培养的不足。利用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等教学软件,模拟医药市场情境,提升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现实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复杂问题的素质,减少学生在工作中的适应期。建议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开展模拟实验室中角色模拟的实战演练。实验前阶段可以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实验过程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专业素质。实验演练还可以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不单是市场部、企划部、综合办公室、接待室等各个部门的角色模拟,模拟药房、药品陈列室等形式的模拟教学也是实验室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2.4 实习基地
就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实习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医药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普遍要求马上适应工作及有相关工作经验。医药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实践性很强,实习基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支撑点,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4]。实习进行的是真实市场环境中的综合性教育与训练,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是教师教学和模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在访谈中也发现,三所医药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市场营销学生的实习,实习基地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模式在各个高校也得到普遍接受。但实际运作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由于商业秘密问题的存在,比较多的学生反映在医药企业对核心事务无法接触。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学校在实习期间选择固定的实习基地,与医药企业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或者联系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在对学生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学生与医药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义务、权益、责任,使学生真正深入市场营销工作中。依托学校专业,开办特色企业也是拓宽加深学生实习渠道的方式,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厂。
3 有效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目前,面对医药市场发展和学生就业现状,三所医药类院校的大多数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成绩的计分部分,但仍以期末闭卷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实践成绩所占比例不高,基本都在30%以下,以20%居多。这种成绩计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轻视,影响了教学效果。学校应改革创新本专业考核方式,在强调主干课程理论知识重要性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成绩比重。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考核方式,如果学科特性允许,实践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甚至可以直接以本次实践活动的成绩作为某一课程的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文卫.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创新设计探索[J].教育科学,2010(11):129-131.
师资问题
继续教育教学的教师多为聘用,流动性非常大,通常每个学期都会有变动,至少在一个教学周期内有所变动。通常教学的重点内容会因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变动,但教材不可能和教师同步变动;教师没有变化,但教材有变动,抑或教师教材同步变动,让学生特别是重修的学生难以适应。
课程设置问题
各高校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社会需求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员的需求讲授教学内容,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保障继续教育质量。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共开设有近160门课程,学生根据专业不同,平均每学期修5门以上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教材基本与北京理工大学普通学历教育相同专业和相同学历的层次教材相同。显然,从课程设置方面,对有继续教育学历需求的学员来说,教育的质量要求没有降低。
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的现状
北京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始于1956年,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0年在成人教育学院基础上成立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2001年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综合资源,具有机械、电子、经济、管理等4个类别15个专业,包括专科、本科、专科升本科等多层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拥有成人教育在读学生8000余人。专业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电子商务、法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工商管理、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机械电子工程等。
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经教育部2000年批准的15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现有在校生32108人,毕业生16435人,其中3195人获得了学士学位。现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分为检测与维修、鉴定与评估、汽车营销、理赔与估损四个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学、工商管理、法学、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办学层次为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
国家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成人本、专科分性质类别学生数普通高等学校办函授总人数为2743336人,本科为1267715人,专科为1475621人,业余总人数为2056395人,本科为868485人,专科为1187910人。可见,作为以“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以及“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的北京理工大学,在成人教育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当然,目前“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在成人教育方面的发展基本相当。
对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明晰继续教育学员职业规划,模糊继续教育学员专业方向,整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依据学员完成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应达到的基本知识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要求,整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并制订相应的教育评价标准,给出全部基础课程科目及评价标准(学时或学分)及专业课程科目及评价标准(学时或学分)。具体而言,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依照社会的需求及学生的需求而定,可参照教育部给定的专业类别进行设置,而非按照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主要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课程、工程应用课程。对于即将从事机械电子类产品的销售人员来说,不应限定其选择机械专业、电子专业或经济管理专业方向,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可能是这几个专业知识的组合,限定某一专业则失去了继续教育的作用及价值。学员根据社会的需求及个人的职业规划需求而选择课程科目。只要学员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了基本知识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课程科目及评价标准(学时或学分)即可毕业。
1.明确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鉴于继续教育应是学历教育的补充,不能等同普通高等教育和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学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员存在差异,因此,对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是必要且紧迫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2)改革课程结构。强调课程要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3)改革课程内容。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4)改革课程的实施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强调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态度和能力提高。继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历教育,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是继续教育的根本目标。
2.改革继续教育目标的课程设置
继续教育的师资及成人教育的特色决定了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等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应引入工程教育的理念,整合现有课程,保证课程设置少而精,避免宽而泛,学生学而有获。课程设置方案依据专业方向及学员需求而定。(1)侧重于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模式;(2)侧重于专业基础理论教育课程设置模式;(3)侧重于综合知识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4)侧重于工程应用理念的课程设置模式。继续教育的课程规划应强调工程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因此,课程设置时要系统地考虑,结合工程的若干子领域和工程应用的若干子领域,进行全面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应考虑。课程设置方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职业课程、特色课程,以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
2玉溪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老化、认识不到位
全市40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达323人,占59%,专科以下学历的还有397人,知识老化现象突出;另外许多事业单位领导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时,往往以工作繁忙而不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甚至也有专业技术人员本人往往都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而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有的单位对继续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比较重视,而对公需科目重视不够,这样很难达到规定的学时要求。
2.2培训针对性不强
当前,玉溪市在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的同时,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美好家园,越来越需要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专长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三年来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知识产权与驱动创新》、《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障》、《目标与时间管理》,从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反映结果来看,其培训效果仅仅局限于拓宽了知识面,对新的专业知识增强了了解,培训的内容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也不具备前沿性。
2.3培训内容单一
近年来,林业系统主要以服务林业生产、服务林农为指导开展专题培训教育,大多采取多媒体授课和现场示范。基本上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无非是工作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有人甚至认为继续教育就是办个培训班而已,培训工作不适应知识更新的特点,难于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4培训经费不足
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普遍反映培训经费明显不足,一是财政和单位划拨的继续教育经费难以满足需要,甚至落实不了。根据规定,各级财政和单位每年应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划拨职工教育经费,但执行中根本无法落实,难以到位,继续教育缺乏经费保证;二是许多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无保障,有的根本没有,这样就造成培训只能借助项目的实施,无项目则无专门培训经费。
2.5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考核结果,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聘任、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依据之一。但在具体执行中,林业系统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缺少应有的激励机制,除了在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履职考核和参加职称评审中需看继续教育证书外,其他往往只重视业务能力,而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不很严格,有的甚至根本不看继续教育的结果,导致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建议整合林业高校的优势科教资源,采取网络教育的形式开展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要突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3.1理顺管理体制
以CHRT网络课件为核心,整合全国各级政府、行业主管、大专院校等培训管理部门的课件资源,打造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综合性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3.2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3.2.1开放式学习
以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对象都是开放的,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区等限制,这有利于解决偏远地区受教育难的问题,目前山东、安徽、内蒙古、广东、广西、临沂市、淄博市、盐城市、乐山、珠海等多个省市已开通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网,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均衡的培训教育机会。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具有传统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3.2.2教学手段先进
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撑是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的技术特征,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传递的速度和优质传输效果,提高了远程教育的质量。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远程教育的交互功能,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3.2.3学习灵活自主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满足专业技术人员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受学习时间的限制,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接收需要的教育信息,获得自己需要的教育内容,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学习。给专业技术人员以更大的自。把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的需要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3.2.4学习成本低
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各种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可以集成利用人才、技术、课程、设备等优势资源,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自主选择信息的需要,使他们同时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教学成本;且学习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不需安排集中授课,更不需支付食宿交通等费用,节约了教育成本。
3.2.5辐射面广、适用性强
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方便快捷、资源丰富,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形象生动,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其潜能的发挥,启发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特别适合农村边远基层地区专业技术人员。
3.3精选行业内高水平的培训教师
高水平的教师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师应是学科带头人、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不仅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培训教师身份也要多元化,既要有研究型的教授、学者,又要有实践型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等。
3.4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在广泛征求县区、乡镇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形势要求和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岗位、专业特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如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玉溪也在为建设美丽玉溪,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之机,在以中心城区面山、高速公路沿线和“三湖”周边区域为重点的绿化、美化工程构建保护“三湖”的绿色生态屏障。以东风水库、飞井海等水源地保护治理、石漠化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建设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因此,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科目上,除了会做造林绿化工程,更应该学习园林绿化设计等相关科目,不仅使山川绿起来,更要让山川美起来。
3.5开展远程教育“上手机”创新远程教育
学用管理模式如今拥有3G智能手机的人起来越多,通过手机载体和电脑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拓展了远程教育的覆盖面,使专业技术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是推动高校发展和前进的主力军,也是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柱。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新工艺、新科学、新技术层出不穷,边缘科学随着行业和领域的交叉而发展迅速,以致高校只有变换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实现优质培养首先要做就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其整体质量,对高校教学质量以及未来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意识淡薄
从相关调查研究得知,能在高校日常教学中将继续教育付诸于行动的教师仍占据少数,参与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次数也相对较少,由于实践时间无法得到保证,故而影响了技能的提升。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素质也不乐观。针对上述现象,必须加强青年教师继续教育意识的培养。
(二)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外部保障
由于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其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而当前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各个学校在遵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下,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的,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学校领导出于学校的工作需要或利益,把教师个人的继续教育延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及其学习积极性。经费问题也一直困扰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设立相关的继续教育专项资金,虽然继续教育成本费大都由国家或学校承担,但教师自身还需投入相当的一部分费用,这也降低了教师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三)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工作缺乏完善
继续教育实施部门的工作涉及继续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时间的妥善安排、教育模式的合理使用、授课师资的选择以及相关管理。当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内容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出现许多重复内容,致使所学与所需联系不大,影响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继续教育模式单一,虽然校本模式和普通高校模式应用相对广泛,但前者没有得到很好开展,较注重形式而轻实质,后者不利于实训课教师的技能提高。继续教育实施部门工作不到位首先是没有相关政策规定,相关领导也没给予应有的重视,把继续教育看成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其次是对继续教育的理解、研究不深入,不知道如何实施继续教育,使继续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青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
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涉及教育内部、外部等各个方面复杂的系统工程,甚至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及未来发展。师资是高校教育保持良性发展的基础。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青年教师传统观念,相关学记中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及知因然后能自强也”,还倡导教师要“教学相长”。联合国教文组织在出版的《职业技术术语》中对“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概念则定为:终身学习是满足在学校及工作中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继续教育是已经年满18周岁,能担负社会责任的群体接受的多样化教育形式。发展继续教育的根本就是在于树立终身教育学习理念,经济水平的提升则要求社会成员无限扩张知识,把学习作为一种持续、全方位过程中是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一直强调的重点,然而这种过程目的在于改变传统以应试为主和以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继续教育观念,只有自身不断学习才能促进事业发展。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更应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深刻意识到高校在树立终身发展的继续教育观的同时,要把所有措施付诸于行动,引导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发展内涵。总而言之,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观就是要高度重视,认真践行,注重实践操作。即高校教师要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加强自我发展意识,养成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做到学有所获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能帮助青年教师从“传授者”走向“研究者”,有利于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更重要是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二)健全继续教育相关法制和机制
完善相关法制和机制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基础保障,它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及高校自身政策、法律及规定,一定程度上这些法律机制能引导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没有这些保障就无法顺利实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首先,健全继续教育法规体系。发达国家在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方面都都给予相应的保障和设立相关政策法律,使高校继续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虽然我国在早些年出台了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意见,但没有明确界定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义务、权利、条件、经费来源及时间等内容,依旧处于混乱状态。所以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自身责任,制定高校青年教师在继续教育政策与规定,最终形成有效的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其次,多数高校针对青年教师继续教育都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高校虽然有这个动机,但行动却很迟缓。所以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如设立继续教育奖励资金,鼓励在继续教育中获得较大教学成果和对学校有帮助的教师,制定相关规定更新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次数及提薪晋级等规定。通过实施相关激励措施达到有效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胜任力的目的,和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最后要加大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个人、社会团体等形式为教师继续教育投入资金,确保继续教育的高效和顺利实施。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满足受教育者需求
首先创新教学方法。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前提,应避开老套教学法,积极与受教育者体验、互动、探讨、感悟并帮助其获取新知识和掌握新本领。同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丰富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自主能力,激励教育者可通过对考核制度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对方从“要我学”观念转变为“我要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掌握学习内容和方法,为后续发展做好铺垫。其次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拓宽知识结构。继续教育内容要注重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以不同层次人员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为参考依据,设置课程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结合在职人员特点。其中教学理论要充分够用和为当下社会所需知识,加强教学实践性,使受教育者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智力要素和知识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加深对当前科学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此外,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对受教育者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对象要求因材施教,使课程变得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中还可增加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
三、结语
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不断提升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不断学习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身,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魁星.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6).
[2]王海骊,王红英.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探析[J].继续教育,2010(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68-03
一、教师培训中实存的矛盾
相关文献多从外延的宏观角度论述教师培训的不足,如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督导机制、培训条件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工学矛盾等。教师培训远非如此简单,除此之外,其内涵层面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一)政策性要求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矛盾
对比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与2004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的工作任务目标,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尽管时间过了七年,2011年的《意见》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将“实施100万骨干教师培训”的层面明确为“进行国家级培训”,将五年的全员在职培训任务量由240学时增加为360学时。这本身就有一对矛盾,其规定与教师需求不相适应。将学时从240学时提升为360学时,值得商榷,仅凭“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定顶层设计的条件是不充分的。
(二)教师培训形式与内容矛盾
各培训机构为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培训任务,不得不尽力追求形式,力争在形式上追求创新,通过新颖的形式刺激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用“掩耳盗铃”的方式艰难地组织教师学习。从内容上看,有些培训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不是立足于解决教师的困惑。教师培训各种模式不断涌现,使教师培训出现“二少一脱离”的现象,即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涉及的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
在评价培训结果时也存在严重的形式问题。举办者通过书面满意度调查来说明培训的效果,作为参训者,熟知举办者的意图,在培训伊始,还未接受培训的情况下,已将对培训的评价填人满意度反馈表中,且多数为满意。一面是举办者辛辛苦苦地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一面是参训教师力图应付,形式与内容实质相去甚远。
(三)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师培训实践的矛盾
培训组织者在内容设计上缺乏慎重选择,随意性比较大。缺乏实用性、针对性,未能根据学员的整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为了追求完成上级交给的继续教育任务量,组织者将所有教师不分差异地编排在一起“一锅烩”。在培训内容上,或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多年来,教师培训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博弈,缺乏明确的指导。有些教师培训机构为了提升培训层次,聘请高校专家,开设专家讲座,注重理论讲授,缺乏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指导;要么是一些单位过于迎合教师的实践需求,以无明确理论指导的案例研修、参与式研修为主,“从各地的培训(包括送培下省)的情况来看,几年来培训内容明显向实践偏移。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被邀请用切身的体会来述说对新课程的理解”。但是这类培训往往在追求满足教师需求的过程中偏离培训的方向,培训目标模糊,缺乏对教师教育先进理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引导。
(四)教师培训质与量的矛盾
从根本上讲,教师培训的价值在于质量,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当今教师培训却成为行政政策拉动的产物,培训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往往让位于政策能否落实。目前,各地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政策规定量的要求,努力追求量的达标,而不是从质上研究教师培训的实效与价值。培训“目标指向紊乱”,出现比较严重的局限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只能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总体性要求,凭着自己的经验,确立每一次短期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培训像打游击战一样,今天觉得礼仪培训好组织一场,明天又发现演讲口才比较重要,再举行一次,不管什么主题,随便找几个专家讲讲了事。教师培训最终成了碎片式的拼凑,偏离内在质的价值取向,课程成为不同主题、无关联的专题集合,教师参加培训的直接目标即完成本阶段的继续教育任务量。另外,因为要满足1000多万教师的学时量,国家没有那么多专业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培训师,于是将教师培训转向市场,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组织教师学习,使教师培训成为一种竞争型行业。然而,这种机构多以营利为目的,对教师培训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一些机构将教师培训作为创收来源,多者关注收益,少者关注质量。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走向开放也带来了质量问题……但从短期看,由于这些机构原先缺乏培训经验,加上有些机构只是把校长培训作为创收的工具,培训质量有所下降”。
(五)师资匮乏与教师培训基数大的矛盾
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随着中小学办学规模的扩大,每年都要补充一定量的中小学教师。相对于关系到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数,中小学教师培训成为一项艰巨工程,初步统计,按照每年每位教师72学时计算,每年1000多万教师就需要提供7亿多学时的继续教育。然而,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却相对匮乏,“培训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无法满足教师培训的要求,为数不多的培训人员面对基数很大的待培训教师犹如杯水车薪,很难使教师培训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二、有效的教师培训遵循的原则
(一)不过分依附于教师需求
教师培训的指导理念就是满足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了解教师最感兴趣的内容,“投其所好”,是决定培训是否有效的关键。但是,并不是只有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其前提是教师的需求必须是正当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被教师的需求所束缚,必须把握好方向,方向对了,才能把握住实质。考虑教师需求的指导理念是美好的,但是,多数教师会认为他们不需要接受那么多的学习,也无需学完高深的教育理论,那些与他们的教学相去甚远。调查显示,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外派高校的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班,8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多安排一些教学实操技能的培训,给他们提供清晰的操作,回来能够照着做;不要安排过多的理论学习,那样浪费时间,收获也不大。殊不知,教师的理念是需要逐步更新的,因此,“按‘需’分配的过程效率来判断培训资源的分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认为自己不需要的培训,并不表示他们不应该接受这样的培训”。教师培训应该满足教师的需求,但是又不能完全依附于教师的需求,应从教师的合理需求出发,精心制定培训课程、安排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二)不过分拘泥于形式
教师培训要力争摆脱形式的束缚,不要大谈形式主义;不是追求形式的不断创新,而要从内容上寻找突破。培训形式花俏,容易让人感觉到肤浅,无针对性。形式化的培训容易让教师心生疲惫,形成刺激疲劳,每次的参与酷似浪费时间,习惯采用应付的态度以应之。成功的教师培训不应追求形式的唯美与多样,应是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有效组织教师培训,教育部必须加大统筹力度,做好顶层设计,组织专家团队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师培训大纲,即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教师培训目的及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培训课程,为教育从业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使教师培训的设备、教材逐步完善,为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资源,通过内驱动和外驱动的综合作用及政策的引导点燃教师学习的热情,把更多的教师从敷衍完成任务引入追求自身发展的新境界。这是今后教师培训的努力方向。
(三)不过分追求政策规定任务量的实现
教师培训机构应尽力协调好上级要求的全员培训任务量与教师需求之间的关系。教师培训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应该在教师时间允许的基础上规定任务量,在一个低水平的目标还尚未实现的基础上,一个高水平的目标的提’出,其落实将是障碍重重。“并不是所有教师都需要培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需要在政策规定的时刻接受培训。当教师屈于政策的压力接受培训时,其积极性显然无法调动”。所以制定政策不能将目标聚焦在量的实现,应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真正以教师为主体,追求质的内涵,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将学习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鼓励性措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仿效发达国家制定阶段性带薪研修制度,如英国规定的正式教师连续工作满七年者可带薪进修一学期,将学习真正变成教师的一种福利。通过阶段性研修,不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最重要的是为教师提供静心思索的时间,有足够时间重新调整工作状态,养精蓄锐,储存足够的能量以备重新投入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
三、开展有效性教师培训的策略
教师培训若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从内涵层面出发,探究其有效措施径,有效促进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教师追求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一)合理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教师教育需求为核心,着眼于服务教师个人的成长规划,考虑教师的学习地位,“教师是主体,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充分满足这种需求”。合理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是实现有效培训的首要任务。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建立为广大人民教师服务的意识,调研一线教师最迫切的培训需求、职业认同的需求等,建立开放互动的培训平台,多以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了解教师之所需,根据教师所需,培训课程按科目设计,实现培训的专业性。每次大规模的培训活动组织之前,教师培训师都要深入学校,通过座谈、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聆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他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通过征求中小学校校长的建议,希望开展哪些方面的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多方人员的参与下,在充分尊重中小学教师的基础上,教师培训师从教师的发展需求出发,量体裁衣,制定适宜的培训方案,使培训尽可能地符合教师个人实际的专业成长计划,使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培训课程是保证教师培训有效的基础性工作,在培训课程研制中,应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匹配,“应加强研究的实践应用性。这不仅是解决继续教育实践问题的需要,也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指导并服务于实践”。在培训课程设置上,灵活地组织、挑选、设置一些贴近一线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尊重受训教师已有实践经验分享,组织优秀的教师“现身说法”,以“经验”为基础,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及方法等。
在国家制定的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中,明确将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划分为三级:一级是国家层面的必修课程,为教师培训的内容确定基本方向,将一些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必修课程确定后,可具体由区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实施;二级是区域层面的地方选修课程,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区域教师的实际需求,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自主设置形式灵活的培训课程,比例为72学时的三分之一课程;三级是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以本校教育教学内容为资源,自主设置72学时的三分之一,主要采用案例研修、参与式培训等形式,开展校内教师自主学习。成功的校本培训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而有实效的途径。
(三)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师资队伍
"课程计划"适用于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未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仍执行教育部1994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的课程门类、设置办法、教学时数、修习方式等,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周课时总量、学科课时总量、学科课时占各学科总课时比例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市21世纪课程改革实验的平稳过渡。因此,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分别适用于六三和五四学制的学校;外语课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选择权在区县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赋予区县和学校更多的自主安排权,可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设置表"是完成小学初中教育教学任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各区县和学校要组织全体小学和初中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科研人员认真学习研读,了解并把握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变化和特点,全面落实其精神和要求。
二、做好实验推广的各项准备工作
各区县要提前做好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课堂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准备工作,继续研究小学和初中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并落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增综合性课程的开设,指导学校进行必要的课程选择,开发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外语课、写字课的开设,以及预防艾滋病、预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与自救互救等专题教育的开展。
三、做好干部教师的培训工作
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是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区县要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滚动式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材和学科新知识,重点学习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胜任新课程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小学外语教师的培训,使其胜任教学工作。培训仍采取市、区县两级进行,培训方式坚持多样化,务求实效。各级培训均应纳入继续教育计划,计算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时。
四、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市、区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要加强校本教研基地建设,指导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研究,通过课例分析,进一步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目标,用好实验教材,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总结推广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创新经验。要结合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各级教育教学研究部门要与*教育学院及分院、在京各高等院校、在京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接受国家日益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掌握政策、法律、法规的内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会计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日益复杂,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展的需要。
二、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现象
(一) 会计人员合单位均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单位和相当一部分的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并不重视,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部分单位负责人认为会计人员学习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因而,除了国家强制必须学习外,一般不积极鼓励支持会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特别是国企以外的部分企业(中小企业、私企等),表现尤为突出;认为培训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以会计人员现有的知识足以承担现有的工作为由,对于一些新知识、新内容靠会计人员自学或税务系统宣传也能掌握。
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在企业提供培训机会学习时不珍惜,要么迟到、早退、旷课,要么上课期间相互聊天,老师在上面讲,培训会计学员在下面讲,造成一大部分想听的都扰、老师情绪被影响。
个别培训单位为了追求利润,对会计人员只报名不参加学习,学习期满同样可获得合格的考试成绩。这样并没有真正达到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在部分地区或企业,因条件限制,未能采取分级培训方式,会计领导、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出纳统一集中培训,一些会计领导、会计机构负责人碍于跟属下共同学习,多是采取让属下代为领取资料或代为考试,从而导致一些会计领导、会计机构负责人每年的继续教育根本未起到教育更新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会计领导、会计机构分责人是对本单位财务起财务管理和指导作用的,借口繁忙和碍于同属下共同学习的理由,让一些会计管理者会计知识更新不到位,对会计管理质量的提高受到限制。
上述诸多原因造成每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会计从业资格年检。
(二)培训场所、师资配备不合规范
依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应分别由应具备教授职称、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具备讲师以上(含讲师)职称、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为具备相应水平的专家。”进行授课。
上述对会计人员分级培训的规定,要求承办培训机构的场所、设施、师资规模必须达标,否则,很难达到培训质量目的。
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单位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办学承办,办学场所和师资力量及培训质量存在市场混乱、师资匮乏、课程僵化、品牌弱势现象。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分级别培训。在执行时,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未充分考虑会计人员的层次,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培训内容往往相同,缺乏针对性;存在培训单位聘请了一些只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不符合继续教育对师资的要求。特别是地区偏远、落后地区,是很难按规定达到培训目的。
(三)其他鼓励教育方式未被真正采纳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规定主要以会计机构组织的培训、脱产培训、及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专业考试、注册类考试;同时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在职自学,包括参加普通院校或成人院校教育、独立完成通过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财政部门或会计学术团体认可的会计类研究课题或在省级以上(含省级)经济类报刊上发表会计类论文、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等等。
脱产面授教育形式有一定的优越性,比较直观。且是作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唯一认可方式。
一些参加国家会计专业考试、会计注册类考试、或者采取会计自学取得专业课程合格、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会计论文、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等等,均未能豁免继续学时教育,其实参加上述项目学习的人员学习时间,远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需达到24小时多的多,学习自主性要好,掌握内容更扎实,而且方式更灵活。
规定要求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对会计人员在职自学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在实际运用中,自学被部分领导认为是其自己个人的事,与单位无关,殊不知,这种学习受益的不仅仅是会计个人对会计知识的掌握,且提高了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更主要的是将所学的会计知识运用到实际会计工作中,提高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几点建议
(一)真正落实会计人员分层次教育培训
对不同层次、岗位、职位的会计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特别是对会计管理人员,既要为单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保障,又要领导单位财务管理。因而会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会计政策、法律法规都需要全面了解,同时要求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综合管理能力的需逐步提高,以充分发挥会计指导、达到会计管理的目的,否则会弱化单位会计管理质量。
(二)对会计培训机构规模、设施和师资力量出台具体规定
根据会计业务日趋国际接轨化管理,培训机构规模和设施需有培训场地外,住宿、食堂、活动场地等也应配套,以方便会计及相关受培人员的便利学习条件,另外,环境也要求安静优美。师资除符合规定级别要求外,同时要求各授课老师应对授课课题有一定研究,并能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变化,深入浅出,授课具有吸引力,寓教于乐,授课互动能力强。如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的教学规模和设施、师资、环境值得推广。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形式多样性灵活运用与考核相结合
采取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一是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二是多媒体网络教育体系、远程教育联机学习系统;三是专题培训;四是参加学术交流;五是出国深造。单位应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学习,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综合素质;参与专业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财政部门应将参加考试合格作为豁免当年单位组织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视为会计继续教育合格。对通过各类考试会计人员单位应予以物质和精神鼓励,大力弘扬在职自学行为,使之达到普及, 从而达到会计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的目的。
(四)与会计业务相关业务用培训,也应纳入会计培训范围
1.会计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维护知识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经济交流的增加,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对于会计人员越来越重要。首先,应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除一些常规计算机操作和知识外,应重点掌握操作系统和财务软件的安装和日常维护;其次,要有针对性的掌握一定外语知识,要重点培养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使其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达到一定的书面和对话交流能力。
2.实现会计软件分行业统一使用
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分行业统一运行财务软件,达到软件培训、软件维护培训的集中统一。而不是目前的财务软件品目繁多,却不能通用共享。从国家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重复开发,资源浪费;会计人员调换单位,对软件的使用,需再次培训。
3.加强会计管理、沟通的培训
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都很强,却缺乏如何综合平衡管理的能力;在沟通方面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思维准确表达出来,影响会计工作的开展与进程。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沟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很有必要。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培训产业。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完善了国家教育体系,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但是在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利于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
一、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由于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利润丰厚,吸引众多投资者投资教育培训行业,培训机构迅速增加,导致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发生了以争夺生源为目的的市场失范行为。首先,以虚假广告为代表的欺骗行为严重。一些培训机构以虚假承诺吸引学员,大街小巷宣传招生,闹市街头分发培训简章。其次,过度竞争,价格战愈打愈烈。培训价格竞争的白热化,导致一部分中小培训机构在教学质量上大打折扣。再次,部分培训领域存在垄断和暴利现象。这些培训机构独占了本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权和相关培训资源,成为垄断性的培训服务提供者,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垄断利润,严重影响了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培训机构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迅速,据有关媒体介绍中国有培训机构7万多家,培训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在众多的培训机构中,确实有一批办学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的培训机构,如北京的教育科技集团、北大青鸟等已成为着名的品牌教育机构。这些培训机构不仅为各层次、各年龄段居民转换职业、拓展知识、提高素质提供了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在迈向学习化社会和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因为现在成立培训机构注册资本的门槛很低,给成立培训机构开了方便之门,三两个人甚至一个人也可成立一家培训机构。目前的7万多家培训机构,大都规模较小。有些培训机构以小型作坊式经营,从业人员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既没有规范的管理,也没有能力吸引或聘请到高水平的培训师,缺乏研发力量和自身特色的课程,极其缺乏竞争力,在培训市场中随时都会因生源枯竭而被淘汰。
(三)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随着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迅猛发展,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育培训对培训者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还必须掌握高超的授课技巧。然而,当前许多培训机构十分缺乏既有丰富培训经验、了解培训需求,又具有专业度高、研发能力强的教师。有些培训机构甚至没有教师,只起招生和中介作用,从社会上或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组织到生源后,临时聘请几个教师,教师通常上课时来,下课就走,当培训结束,拿到酬金后,就跟培训机构没有关系了。
(四)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培训质量不高是当前社会成人教育培训非常突出的问题,有些培训机构只注重招生数量,而忽视或不注重教学资金的投入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有的教学达不到学时要求,偷工减料,不能保证学员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有些培训机构只看重暂时利益,不重视教学质量。“一锤子买卖”现象严重;有些培训机构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又没有正规教师,更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设备;甚至极少数培训机构只有一个教师、一间房子、一本教材就开始培训。
二、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缺少国家法律支撑
成人教育培训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法虽经千呼万唤,但至今尚未出台。尽管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先后颁发了有关成人教育培训的政策规定,而且这些政策规定对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就成人教育培训的法治环境来说,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国家层面缺乏一部成人教育培训的专门法律来规范教育培训行为。
当前,成人教育培训政策规定多为部门性或地方性的,部门和区域特性较强,全国统管性较弱。
二是这些政策规定多是鼓励性政策原则,几乎不涉及强制性手段,对成人教育培训明显缺乏具体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惩戒措施。在成人教育培训没有国家法律支撑的条件下,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成人教育规定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势必大打折扣,不仅影响政府、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和公民个人的重视程度,在贯彻过程中也比不上国家法律的执行力度,在追究违反规定的责任时更缺乏刚性和硬度。
(二)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多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社会力量办学机构除了接受教育部门宏观管理,经营性的培训机构要由工商部门负责核发营业执照并管理,公益性的培训机构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事业单位性质的培训机构由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负责登记管理。
综观办学审批机关和执照核发机关就可以看出,政府有多个部门在负责管理教育培训机构,这种多头管理现象,必然导致部门相互推诿,办学资格一审了之,营业执照一发了之,两张皮运作,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不能统一,最终形成无人管理或管理松懈的局面。
(三)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一段时间以来,成人教育培训常常被人误解为不正规教育,究其原因,除了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成人教育培训自身专业特色不够、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密切关系。有些培训机构没有一支与培养目标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临时聘请,一般不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而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很少,导致专业培训师严重匮乏。
有些培训机构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甚至没有专业,大多承担招生、教学组织、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对市场运作和商业策略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我国对教育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市场的研究还未引起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目前内地尚无大学开设培训师专业,师范大学也只开设了教育经济学专业。研究教育培训市场化问题的学者专家寥寥无几,专业研究人才稀少,教育培训市场理论体系难以快速建立起来。因此,我国社会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核心竞争能力较弱。(四)政府投入不足
成人教育培训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早在1987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列出成人教育科目,在地方财政中把成人教育列入预算。《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每年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继续教育事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并可以根据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从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培训的经费应该来自三个方面:政府、单位和个人,而现实情况是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实施成人教育培训的机构大多没有从政府获得拨款和资助,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完全依靠收费维持运转。虽然职业培训定点单位表面上能够获得一些资助,但实际上这种资助是对学员学费减免的补贴,培训机构并未得到额外的资助。很多行业部门举办成人教育培训,也很少从行业管理部门获得资助。这样不仅加重了学员的负担,而且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也难以改善,培训质量当然很难保证。长期以来,学员承担的教育培训成本过重,使下岗待业、家庭困难的学员望而却步,失去很多培训机会。
(五)行业监管不力
首先,政府对社会培训行业缺乏有效监管。由于我国尚未颁布针对培训行业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对整个培训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相关的专门政策和标准也不够系统,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培训行业研究不多,缺乏管理经验,导致政府管理缺位,监管不力或疏于监管。培训机构到底应该由谁来管?工商部门和教育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据由,教育部目前正组织研究制定教育培训服务的国家标准,计划对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定期公布评估结果。其次,由于政府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各部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缺乏协调,造成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各管一摊,管理的统一性和科学性较差。再次,由于各行业协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和行业规则的职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混乱的市场环境面前显得“力量单薄”,难以促成行业规则的形成,导致成人教育培训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尚未建立。
三、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进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继续教育法规是发展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教是各级政府管理和监控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尽快制定和颁布继续教育方面的法律是发展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当务之急。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使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得以理顺与完善,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公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成人教育培训的办学经费,使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尽快进人有法可依的轨道。
(二)理顺管理体制
要建立通畅和高效的管理体制,首先要解决目前多头管理、却又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权力应该进行调整并相对集中。在教育系统内部仍应该成立一个管理成人教育培训的机构。《教育规划纲要》把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统一归到继续教育范畴,可以在教育行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继续教育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的地位,也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现在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但是主管部门政出多门,要想统起来十分困难,这就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的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只有按照《纲要》的要求,才能理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要广辟渠道,科学聘任,充实和稳定师资队伍,既要有自己的专职教师,又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样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还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二是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管理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培训机构的风貌。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代表了培训机构的形象。作为成人教育培训管理人员,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成人教育培训的性质和特点从事管理工作;成人教育培训管理人员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做到以人为本,用爱心、热心和公心热情为学员、为教师服务,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四)加大政府投入
很多国家不仅对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高度重视,而且在经费资助上也有很大力度。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很多属于民办教育机构。在我国2002年12月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已经明确了政府在经费上资助民办学校的职责。推进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是很重要的措施。政府的经费资助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直接进行资助。二是向接受教育培训的个人提供资助,从而间接资助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以扶持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
(五)强化行业监管
政府要加强对社会成人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不仅要对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批,而且要对其运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尤其是培训价格要合理制定,严格限制暴利。对于一些不按有关规定审批办理的培训机构要坚决取缔,对于未经批准刊登招生广告、未经收费备案的培训机构,要根据有关规定加以处罚。
四、结语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08-02
大学英语课程是成人高等教育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成人英语教育的难点在于成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和适应性。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学院英语教学普遍套用的是相关层次全日制本科教育课程制定的教学课程目标和结构模式,造成了英语教学上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的重叠和浪费。
目前已有许多教师就面对成人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结合我院成人本科生的特点,谈谈大学英语在面向成人本科生教学时的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措施,为成人本科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奠定基础。
一、成人本科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成人英语培养目标
成人英语教学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教学主攻方向,抓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实际的语言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日常工作业务的能力。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方向是培养能够在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人才。在应用性这一目标上,ESP教学与成人英语教学是一致的。对几所我市成人高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开设情况不同,有的学校面对成人学生开设专业英语,有的学校则没有开设专业英语或对工科生开设科技英语;专业英语课时分配情况不同;任课教师也有差异,有的是专业教师,有的是公共英语授课教师。总之,大部分学校成人英语教学模式和ESP 模式相差较大,没有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配套教材缺失,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全日制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是综合英语课程,教材所选的课文侧重于文史题材,强调趣味性、情节性,词汇基本是共核通用词。显然,全日制本科的课程设置是为了使大学生英语学得扎实,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和配套教材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且在毕业走入社会后,还能在参加对他们职业发展甚至人生规划来说的重大考试,例如在研究生英语考试、职称英语考试、出国考试中也能取得理想的分数。但是在对成人本科的学生调研中显示,成人本科的学生已经专科毕业,大部分进入了自己的专业,工作时,普遍发现应试英语在实践中并不十分管用。道理非常简单,全日制大学英语和成人本科英语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根据成人本科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向他们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或学习材料很难,配套教材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合理。
(三)成人本科英语教师队伍水平欠缺
成人本科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懂成人英语教学规律。调研中显示,我校教授大学英语的都是英语教师,但ESP教师既有专业课教师,也有英语教师。现实是专业课教师不懂语言学习规律且英语能力欠缺,英语教师则专业知识欠缺。学生反映,专业课教师能把原理、图等讲解得很明白,但讲课文就是翻译,教师并不在意语音面貌。而英语教师讲解行业术语时也很勉强,对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再者,我校成人本科的公共英语教师是兼职的,他们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成教的英语教学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沿用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欣慰的是,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英语教师已经发现,如果不考虑成教的学科特点,即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学科相关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相结合,教学效果一定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
(四)成人学生在时间、态度、能力及方法等方面差异性大
调研中发现成人英语学习存在很多特殊问题,首先,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好,不能接受教师用英文授课,听说挫折感强,而少部分学生却希望在课堂上有听说训练。其次,经历过传统英语考试洗礼的成人学生也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依赖教师上课讲解和演示,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并不理解,他们不愿参与课堂互动,没能很好的主动学习。再次,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可支配学习时间少,无法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影响学习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学生看似学习英语动机明显,但主要是工作需要导致的外部动机,学习英语主要是因为毕业条件、学士学位考试和工作需要,并不是真正喜欢这个学科。并且,学生整体年龄偏大,错过了英语学习的最佳时间,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自我效能感较差。最重要的是,学生英语基础、可支配时间、学习目的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进行细化。
二、课程建设探索及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育的应用性得到重视,ESP作为实用教学法,应用到成人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工作已有开展。但我们一线教师仍然需要开展相关基础科研工作,力求尽早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和学习领域中。成人学生希望学到实用专业英语,这与ESP实用价值高、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一致。目前,ESP课程正在我国全日制高校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得到推广,但由于成人本科授课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此门课程。我校为有效地完成工作的成人学生开设了此课。开设的结果显示尽管教师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差异性需求花费了大量心血,但教学效果都不大。在理论和阶段性成绩的指导下,成人本科大学英语课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全日制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对英语这门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都系统而完整,适合学生全面培养。如果将这种体系不加调整地应用于成人学生,就会导致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内容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结合成人教育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首先,全日制大学英语的教材多,教学方法多,而适合成人学生的教材却很少,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实际。其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成人英语教学的重心仍是学习英语语言,而不是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就成人学生学习目的而言,是学习相关学科及工作领域的英语。但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英语可以更多地理解为把专业作为载体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从语言教学法角度设计教学,目的是帮助成人学生掌握他们所选专业领域的语言特征。虽然专业英语兼有专业课的特点,但仍是学习语言的课程。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继续教育能不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满足社会对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通常,任课的教师尽管也意识到成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不相同,但却很少有教师采用需求分析的方法主动改进教学的方式。成人本科英语教师应当做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思想上有转变,还要花时间研究专业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多看成人本科类教学论文,甚至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修改自己的教案、教学活动的安排。
(四)成人学生的特殊需要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来说是个新的课题
教师在成人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中面向的是成人本科生,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英语本身知识的连贯性强,易混淆,这使得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学,不易掌握,随之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造成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如何去组织课堂至关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英语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要帮学生转变学习思路,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知识交流的能力,增强其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成人学生的“学”在成人英语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成人学生的学多都采取面授、函授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在课堂之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在集中面授时进行反馈。辅导答疑、作业对成人本科学生来说与宝贵的课堂学习同样重要。通过反复在课堂外训练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帮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英语语言的普遍性,通过测试及时为学生反馈掌握程度也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三、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笔者在教学过程和前期调研中深深体会到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成人本科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需要从方方面面去研究、去改进。配套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成人本科英语课程的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顺应实际,转变全日制本科的课堂教学观念,尝试易使成人学生掌握、理解英语知识的方法,用心对待每一名成人学生,让成人本科生不荒废他们学习英语的机会,更能胜任他们的工作岗位。
[ 参 考 文 献 ]
[1] 阳玲英.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刍议[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223.
[2] 于风军.论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优越性[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培训产业。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5.31万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12所,其他民办培训机构19395所。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完善了国家教育体系,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但是在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利于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
一、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由于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利润丰厚,吸引众多投资者投资教育培训行业,培训机构迅速增加,导致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发生了以争夺生源为目的的市场失范行为。首先,以虚假广告为代表的欺骗行为严重。一些培训机构以虚假承诺吸引学员,大街小巷宣传招生,闹市街头分发培训简章。其次,过度竞争,价格战愈打愈烈。培训价格竞争的白热化,导致一部分中小培训机构在教学质量上大打折扣。再次,部分培训领域存在垄断和暴利现象。这些培训机构独占了本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权和相关培训资源,成为垄断性的培训服务提供者,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垄断利润,严重影响了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培训机构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迅速,据有关媒体介绍中国有培训机构7万多家,培训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在众多的培训机构中,确实有一批办学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的培训机构,如北京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北大青鸟等已成为著名的品牌教育机构。这些培训机构不仅为各层次、各年龄段居民转换职业、拓展知识、提高素质提供了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在迈向学习化社会和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因为现在成立培训机构注册资本的门槛很低,给成立培训机构开了方便之门,三两个人甚至一个人也可成立一家培训机构。目前的7万多家培训机构,大都规模较小。有些培训机构以小型作坊式经营,从业人员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既没有规范的管理,也没有能力吸引或聘请到高水平的培训师,缺乏研发力量和自身特色的课程,极其缺乏竞争力,在培训市场中随时都会因生源枯竭而被淘汰。
(三)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随着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迅猛发展,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育培训对培训者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还必须掌握高超的授课技巧。然而,当前许多培训机构十分缺乏既有丰富培训经验、了解培训需求,又具有专业度高、研发能力强的教师。有些培训机构甚至没有教师,只起招生和中介作用,从社会上或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组织到生源后,临时聘请几个教师,教师通常上课时来,下课就走,当培训结束,拿到酬金后,就跟培训机构没有关系了。
(四)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培训质量不高是当前社会成人教育培训非常突出的问题,有些培训机构只注重招生数量,而忽视或不注重教学资金的投入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有的教学达不到学时要求,偷工减料,不能保证学员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有些培训机构只看重暂时利益,不重视教学质量。“一锤子买卖”现象严重;有些培训机构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又没有正规教师,更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设备;甚至极少数培训机构只有一个教师、一间房子、一本教材就开始培训。
(五)培训收费过于虚高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培训机构竞相开办了各类培训班,受到求学者的欢迎,人们报名参加培训极其踊跃。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培训机构认为是一个赚钱的大好时机,于是,违反物价、财政等部门的有关规定,培训费用一涨再涨,违规收费的乱收费现象、谋取暴利的利润最大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扩大趋势。如公务员考试培训有几千元的“面试保过班”、有万元的“面试特训班”,考研培训动辄标价万元的“高端辅导班”。甚至有少数国内知名的培训机构也打着高端培训的旗帜,高级专家讲课的幌子,收费高得离奇,完全不履行教育培训产业准公益性的责任。
二、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缺少国家法律支撑
成人教育培训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法虽经千呼万唤,但至今尚未出台。尽管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先后颁发了有关成人教育培训的政策规定,而且这些政策规定对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就成人教育培训的法治环境来说,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国家层面缺乏一部成人教育培训的专门法律来规范教育培训行为。当前,成人教育培训政策规定多为部门性或地方性的,部门和区域特性较强,全国统管性较弱。二是这些政策规定多是鼓励性政策原则,几乎不涉及强制性手段,对成人教育培训明显缺乏具体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惩戒措施。在成人教育培训没有国家法律支撑的条件下,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成人教育规定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势必大打折扣,不仅影响政府、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和公民个人的重视程度,在贯彻过程中也比不上国家法律的执行力度,在追究违反规定的责任时更缺乏刚性和硬度。
(二)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多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社会力量办学机构除了接受教育部门宏观管理,经营性的培训机构要由工商部门负责核发营业执照并管理,公益性的培训机构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事业单位性质的培训机构由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负责登记管理。综观办学审批机关和执照核发机关就可以看出,政府有多个部门在负责管理教育培训机构,这种多头管理现象,必然导致部门相互推诿,办学资格一审了之,营业执照一发了之,两张皮运作,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不能统一,最终形成无人管理或管理松懈的局面。 转贴于
(三)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一段时间以来,成人教育培训常常被人误解为不正规教育,究其原因,除了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成人教育培训自身专业特色不够、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密切关系。有些培训机构没有一支与培养目标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临时聘请,一般不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而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很少,导致专业培训师严重匱乏。有些培训机构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甚至没有专业,大多承担招生、教学组织、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对市场运作和商业策略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我国对教育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市场的研究还未引起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目前内地尚无大学开设培训师专业,师范大学也只开设了教育经济学专业。研究教育培训市场化问题的学者专家寥寥无几,专业研究人才稀少,教育培训市场理论体系难以快速建立起来。因此,我国社会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核心竞争能力较弱。
(四)政府投入不足
成人教育培训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早在1987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列出成人教育科目,在地方财政中把成人教育列入预算。《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每年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继续教育事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并可以根据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从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培训的经费应该来自三个方面:政府、单位和个人,而现实情况是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实施成人教育培训的机构大多没有从政府获得拨款和资助,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完全依靠收费维持运转。虽然职业培训定点单位表面上能够获得一些资助,但实际上这种资助是对学员学费减免的补贴,培训机构并未得到额外的资助。很多行业部门举办成人教育培训,也很少从行业管理部门获得资助。这样不仅加重了学员的负担,而且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也难以改善,培训质量当然很难保证。长期以来,学员承担的教育培训成本过重,使下岗待业、家庭困难的学员望而却步,失去很多培训机会。
(五)行业监管不力
首先,政府对社会培训行业缺乏有效监管。由于我国尚未颁布针对培训行业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对整个培训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相关的专门政策和标准也不够系统,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培训行业研究不多,缺乏管理经验,导致政府管理缺位,监管不力或疏于监管。培训机构到底应该由谁来管?工商部门和教育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据由,教育部目前正组织研究制定教育培训服务的国家标准,计划对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定期公布评估结果。其次,由于政府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各部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缺乏协调,造成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各管一摊,管理的统一性和科学性较差。再次,由于各行业协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和行业规则的职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混乱的市场环境面前显得“力量单薄”,难以促成行业规则的形成,导致成人教育培训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尚未建立。
三、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继续教育法规是发展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教是各级政府管理和监控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尽快制定和颁布继续教育方面的法律是发展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当务之急。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使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得以理顺与完善,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公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成人教育培训的办学经费,使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尽快进人有法可依的轨道。
(二)理顺管理体制。要建立通畅和高效的管理体制,首先要解决目前多头管理、却又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权力应该进行调整并相对集中。在教育系统内部仍应该成立一个管理成人教育培训的机构。《教育规划纲要》把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统一归到继续教育范畴,可以在教育行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继续教育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的地位,也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现在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但是主管部门政出多门,要想统起来十分困难,这就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的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只有按照《纲要》的要求,才能理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