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1: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目标管理;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
Key word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performance management;balanced scorecard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57-02
0 引言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1956年,奥地利裔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他的《管理与实践》一书中首先阐述了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管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目标建立;②过程管理;③评估目标实施的结果。
1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的内涵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科研管理部门、院(系)、科研机构等共同确定学校科研工作目标及体系,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各院(系)、科研机构的分目标,各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自我控制,为各分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活动。
2 高等学校科研绩效与教师个人科研绩效的辩证关系
绩效是一种对组织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度的衡量。高校科研绩效是高等学校为实现自身目标在不同层面上所展现出来的科研成果的有效输出。辩证思维法分析之,高校科研绩效的实现应在教师科研绩效实现的基础上,把学校的科研绩效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分解到每个人,只要每个人达成了要求,高校的绩效就实现了。高校科研绩效是一个综合绩效的概念,个人绩效只有最终转化为学校的绩效才能实现其意义。
3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3.1 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原则。科研绩效目标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取决于高校所指定的目标,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3.2 监督检查的贯彻始终原则。科研绩效管理目标分解后,学校和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合理的方式监控二级机构及教师个人的目标实现过程,高校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
3.3 管理成本的节俭控制原则。目标管理理论以科研绩效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的。作为科研管理机构,监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管理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既能够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把管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4 考核评估的执行到位原则。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过程的严格考核评估。考核、评估、验收等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目标管理方案及管理目标逐项考核并评估,对目标完成度高、成效显著、业绩突出的院、系、科研机构或教师个人应该予以奖励,对失误多、成本高、影响整体工作的院、系、科研机构或个人应按章处罚。
3.5 目标设置的合理创新原则。高校要设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科研绩效目标。要给各级科研单位和教师、专职科研工作者一定科研指标的压力,促成总体目标的达成。但科研绩效目标的设定还应遵循合理性原则,要在科研人员的能力范围之内。
4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是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在聘期或考核年度内的科研业绩进行测量和评定,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出教师科研发展的总体目标,为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和教师职务聘任提供依据。
结合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际,可以绘制出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1)
4.1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的原理,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结果应该成为考核目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把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岗位聘任、在职进修与培训、奖惩、晋升等进行挂钩,以便形成完善的、适合高校长效发展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学校科研绩效管理中要制定绩效考核的计划,联合科研管理部门执行绩效指标考核,完成绩效考核后,及时向有关单位及个人反馈考核结果,为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科研绩效考核,让教师明确自身科研任务,完成绩效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现实中完善绩效应用,通过“能者上,庸者下”的方式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在职称评定中严格遵照科研绩效考核指标的评定标准。
4.2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的主要流程如图2。
4.2.1 设定高校科研绩效目标 高校的科研绩效战略目标是高校内部各级科技绩效目标的来源与根本。本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综合使用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来构建高校及各部门和教师的科研绩效指标体系。
根据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新时期高校的发展需求与特点,高校在设定科研绩效目标时往往要考虑以下因素:既能清晰展现各指标内部的逻辑结构关系,还要能够明确各项指标的作用原理;既能展现高校科研管理服务的规律和科研活动的具体要求,还能将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与该指标相结合。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将科研绩效目标、内容管理活动、内部逻辑紧密结合起来。在尝试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高等学校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各指标体系互动关系和对高校科研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撑。根据上述分析,高校科研业绩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
4.2.2 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一是依据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和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确定高校的科研业绩考核的整体目标。
二是在高校科研发展共同目标确定的前提下,确立各科研机构的具体科研绩效工作目标。各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目标应包括三部分的内容:首先,应确立各科研机构优先考虑的共同目标。其次,为保证高校短期科研绩效目标的实现而分解的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和协助其他部门达成目标而设定的支持目标。最后,各科研机构自行设定的目标。三是高校科研副院长、科研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充分讨论工作目标。即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依据各自的科研工作目标内容,为本学院教师明示具体的科研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教师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和学院工作目标制定本人的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学院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和所属教师就各自的计划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学院目标和教师个人工作目标。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反馈,使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与教师及科研人员完全达成工作任务和评价标准的一致。四是在科研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及科研管理部门对所确定的科研工作任务进行追踪调整。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确因无法预期或无法掌控的因素影响,应该及时予以调整,对因环境变化或其他原因而需追加的任务进行增列。
五是在科研工作任务完成的末期对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达成度及努力程度和困难等因素进行评核,奖勤罚懒,以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六是根据各学院、各部门科研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评估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效,并依据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制定高等学校新一年的科研绩效目标。从而使高校科研绩效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调整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管理也会日趋成熟。不管从目标管理理论本身的发展,还是从高等学校对于科研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方面,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践都是时展的趋势,也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虽然本文的探讨有限,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当中的应用必然会日趋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82-05
一、引言
学科(discipline)一词是西方教育体系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定科学领域或某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建设”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特色概念,是指以学科为建设对象,大力加强学科各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其整体水平的举措。实践证明学科建设是现在高等学校和院系生存的生命线,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呈现项目种类繁多、项目建设投资大、建设内容复杂、建设周期缩短、参与部门人员众多、项目成败重要性高等特点,如何寻找和创新有效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日益,成为管理部门和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学科建设之路并不平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作了大规模的调整,按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重新划分学校,这可以视为我国学科建设方面较早实施的一些举措。但更明确地提出学科建设,是源于1985年中央公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规定明确提出“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目前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不可讳言有许多学科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甚至完全失败。遍查相关资料和对学科建设的实践反思,归结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经验式管理方法(Know-how management)。不可否认经验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经验的难以证明、表述、传播、掌握等不足使得学科建设管理随意性、人为性很强。一个成功的学科建设经验若不进行抽象和规范表述,很难推广到其他学科建设项目中去。二是国外称之为“烂泥式”的管理方法(Sloopy management),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合情合理或者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是一种被动“应对问题”式的管理,即是出现问题才寻找能“应付”这一问题的方法,或者是一种主动“蛮干”式的管理,即是有“胆略”无谋划。三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Table management),各种所谓“政策”、“流程”、“文档”多如牛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疲于奔命地应对“表格式”管理,而实际上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流程是否优化、文档是否必要存在许多疑问。也就是说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国内还没有报道。
其实学科建设项目是一类真正意义上的“项目”(Project),也就是说它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严格的时间、进度和质量等约束。对于项目的管理国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形成成熟的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规范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上的项目专业资质认证是众多项目和项目从业人员的必备条件。“一切都是项目,一切都将成为项目”、“项目管理是未来管理发展的新模式”等已经得到实践的证实。正如著名管理顾问David Cleland指出的“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项目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是应对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的环境、更激烈且高水平的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应付潜在的形势及其生存与发展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变化的方法。
因此,在新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组织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将组织的各种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管理已逐渐成为包括高校、政府部门等长期性组织管理的一种趋势,这里,本文尝试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研究高校发展战略导引下的学科目标集成管理要素,提出一种新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并强调基于项目的学科建设集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的所有学科建设管理活动符合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活动,要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引下实施学科项目目标的集成管理。希望能为正在与国际项目管理实践与理论接轨的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目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早期研究发现:明确的目标要求,比只要求人们尽力去做一件事情会有更高的业绩。目标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让目标成为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行为的方向和激励,同时又使其成为评价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运作。同样,目标的设定是学科建设项目进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以“十五”时期“211工程”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例,在项目立项之前,各学科均需结合其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制订出“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并编制可行性报告,参与教育部的评议及答辩。这一目标是整个学科在“十五”期间的共同努力方向,同时这一目标也是“211工程”验收时的依据,是评价学科建设绩效的标准。
然而,现实中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设置其实非常困难,这主要源于三点:第一,基于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学科的投入和产出目标之间存在一种难以确定性。例如,学科投入一般多用于实验室条件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支出,但学科建设项目产出的成果往往表现为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人才队伍甚至社会公誉度等。投入多少才能得到产出的成果,什么时候出成果以及出什么样的成果,对大多数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第二,对学科建设项目而言,大多数的目标通常是一些短期的目标,或年度的、或一个建设期的,这一目标或是产出某个标志性成果,或是获得某项国家级奖励,或是在某国际权威杂志,而往往忽略了学科整体进步的目标;第三,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一旦确定后,就不能轻易改变,也正是如此使得学科建设的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改变权重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因此,对学科而言并非是目标越高就越好,而是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
对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的测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一种手段。经过测评,可以了解自己的项目管理处于哪一个成熟度阶段。根据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模型,就可以很容易明确下一步需要改进的管理工作内容(下一个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和关键活动);并且,项目管理成熟度往往与项目本身的成功密切相关。项目管理成熟度越高,执行学科建设项目的成功率也越高。从K-PMMM来看,如果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能力达到成熟(单一方法以上的成熟度阶段),就会形成管理学科建设项目的通用方法。
二是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者的测评。由于项目自身的特点,使得传统绩效考评体系无法适用于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测评。例如许多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任务都是跨院系甚至高校的,仅仅评价其对某一单位的贡献可能会出现许多缺陷。对于项目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超越单位/部门的工作极具挑战性,绩效的测评并忽略、弱化产生的不公平问题却产生消极影响。所幸的是,基于项目的人力资源测评体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重视,在高校学科建设项目测评体系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四、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
1 本模式构建的前提
高校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活动必须能根据高校发展战略要求,从高校学科发展整体角度出发整合高校学科范围内的所有项目管理活动,进行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前面对于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要素进行了研究,那么分散于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中的目标管理要素如何进行集成管理呢?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为这一课题提供了平台,“基于项目管理”的意义就是为解决系统集成的问题,引入项目管理平台于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系统中,这也正是本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2 本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的特点在于将项目管理平台、集成系统、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三者联系起来,研究建立系统、前瞻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问题。具体包括:第一,不是孤立、片面地研究高校单个学科局部、个体目标,而是研究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基于项目的高校整体发展目标展开体系;第二,引入项目管理平台,利用WBS、项目与项目团队、三目标约束、组合理论、绩效测评体系,研究能够将高校发展战略总目标进行系统集成的方法体系。
3 本模式的结构
本模式结构包括五个要素: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结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组织;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机制;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方法;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测评(如图2所示)。该模式图既是一个平面图又是一个立体图:平面图是指以目标测评的实现为核心,以系统方法、管理组织、管理结构为支持要素,管理机制这一特殊要素是各要素的运作环境;立体图是指以目标测评作为锥顶,其它四要素作为锥底,反映该模式的层次性。
4 本模式的功能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斯宾塞曾经在他的《教育论》中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这句话对我们如何管理幼儿园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要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必须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行为科学认为,激励能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从而引导和促进人性的完美发展,最终推进我们的管理工作,促使幼儿园长期、有效地可持续发展。
激励至少包含三个因素:一是人,即激励主体与客体;二是时空,即激励过程与相应环境;三是方式与内容。怎样处理好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全面发挥它们在激励中的作用,是我们管理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激励的确立“以人的发展需要为本”的观念
在幼儿园“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以全体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孩子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健康、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孩子的发展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孩子。我们就根据孩子发展需要为本的原则来制定激励目标并要明确、具体,措施要恰当。诸如大会上那些“严格遵守规章”、“要有创新”、“一切为孩子”、“乐于奉献”等笼统空泛、抽象性的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不大,而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奋斗方向,并明了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我们在工作中每学期就制定了适合当前发展的目标比如孩子少生病出勤率的指标、孩子体锻要达到什么要求?教师在教育教材教法、手段上要符合当前课改需要、家长工作通过指导沟通交流后是否服务于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同时孩子的发展更需要老师先得到发展。如何鼓励每个教师发展的积极性,我们动足了脑筋,首先公平的激励是基础。我们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方法,每个活动过程都有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第和层次的建立,自己对号入座,自己感受不足和继续前进的方向。每次优质课的评选,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评课,把每个优秀点大家列举出来,即鼓励了先进也使大家找出了差距获得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年轻老师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之间我们也善于拓展年轻人工作热情,把他们在课件制作表现力方面的特长给推到台前,让他们也有获得成绩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还建立了“老”带“小”的评价机制,“小”的发展是“老”的功劳我们不忘记军功章给大家记上一半。在人员安排上我们采用园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保育员聘配班老师等等这些目标措施的制定突显了优秀,激励了各位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激励须明确有价值和一定的挑战性的目标
激励目标要有效价。这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就像班级孩子管理一样,对教师我们也强调了不同水平上的提高。对于保育员我们也积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协作精神,鼓励那些呵护孩子的好阿姨,鼓励教室打扫的窗明几净,支持那些以孩子健康而创新尝试的各类方法的运用的保育员并针对性建立相应的奖项,使每个员工在不同层次上得到相应的进步。激励促进了园所软件的较快发展,园所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期望值是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在以往工作中,我总是把眼光停留在一些能力强的教师身上,现在强调激励全员,激发每一位教师、员工的积极性。我园在创建环境工作中,园长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工作积极性,把园所装饰权分配到了各年级组,改变过去装饰都是手工好的那几名老师来负责。内容上要求要符合现代装饰元素、符合孩子年龄、符合开放式思维的特点与需要,鼓励每个教师积极动脑,这次在目标上提高了难度,形式上促进了竞争,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创造了每个年级组的高度热情,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可谁也不甘落后,大家积极配合,上网搜索的、参考书籍的、尝试新型材料的。。。最后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装饰园长感到欣慰,让好多家长驻足观看,赞叹好美啊!
1.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目标
1.1.1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化对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1.2 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强化目标计划的跟踪分析,落实管理责任,实现过程的可控在控,确保省公司下达我公司的业绩考核目标的实现。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2.1 专业管理的范围
管理机关绩效考核工作及其配套体系建设的综合评价。
1.2.2 专业管理的目标
(1)促进各级绩效管理机构有效履职,为绩效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和组织保障。
(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机关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责任,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更有效地把公司各项工作统一协调起来,及时发现专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专业管理改进,实现企业管理的简单化、规范化、精益化。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管理机关绩效管理考评
管理机关绩效实行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目标任务制”)。考核内容包括目标任务指标、综合评价两部分。
2.2 目标任务指标评价
目标任务指标(80分),考核内容包括关键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指标。关键业绩指标是对企业发展战略、本单位关键业绩指标和上级下达关键业绩指标的分解;重点工作任务主要来源于企业重点工作任务分解、上级单位或上级管理部门下达和岗位职责提取。
2.2.1 目标任务指标年度评价
公司根据管理人员岗位不同设置不同年度绩效指标,年度业绩指标目标由各管理人员自行设定,公司及部门层面主要负责辅导,各管理人员要强化系统内指标比对,多维度分析我公司每项指标的优劣势,深入挖掘潜力,合理设定目标值;为引导指标管理部门认真分析指标现状,公司设置《业绩指标年度目标完成得分标准表》(将年度目标完成得分与目标设定相关联,见附表1),对勇于设定较高目标且完成较好的指标管理人员加大奖励力度(见表1)。
2.2.2 目标任务指标月度评价
(1)月度目标任务计划的要求:
(a)内容表述清晰。管理人员月度工作计划内容必须明确、具体,应尽可能呈现可量化的形式,围绕年度总目标确定各月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描述月度工作内容和要达到的程度,明确工作完成的成果和形式,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可评价,并且可以证明和观察。杜绝在月度工作目标设置中使用概念模糊、无法衡量的描述。
(b)时间节点明确。根据工作项目(任务)的轻重缓急,拟定出完成工作目标的时间要求。例行工作可以明确具体完成的期限要求并加以固定,其他各项工作可明确到上半月、下半月,上、中、下旬等,甚至可以具体到确切的完成日期。
(c)计划内容沟通。制定工作计划要让直接责任人参与,上下左右沟通,使拟定的工作计划与工作人员之间达成一致,确保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明确与自己有关的岗位目标和责任,知道各个时期的主要工作。
(2)月度目标任务计划的评价:
月度工作计划合约项目评价采用等级评价法,评价成绩分为A、B、C、 O四档,分别表示对合约履行情况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对应分值分别为100、90、80、0。
2.3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20分),考核内容包括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容。月度主要考核考勤、工作态度,年度主要评价工作能力、创新精神。
2.4 严格年度绩效考评结果分级
管理机关员工年度绩效得分由员工月度绩效成绩和年终绩效成绩构成,二者在全年绩效成绩各占一定权重(8:2),即员工年度绩效得分=月度绩效平均分×80%+年终绩效得分×20%,实现月度绩效和年终绩效二者兼顾。
年度绩效考评结果分级按年度绩效得分顺序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具体分级顺序:首先将年度内触犯“红线”制度的员工直接定为D级,然后根据员工年度绩效得分高低由绩效系统按规定比例自动确定A、B、C等级人员,减少人为干预,减轻各级管理者工作量。
2.5 构建“渠道顺畅、灵活有效”的常态绩效沟通反馈机制
绩效考核是复杂的心理博弈过程,被考核者为了取得高分,粉饰成绩、隐瞒问题,考核者则千方百计找出隐瞒的问题,造成考核双方缺乏信任、剑拔驽张,绩效管理流于形式,不利于企业业绩提升。要避免绩效考核沦为博弈游戏,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员工明确了解企业需要我做什么,怎样做,上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偏,促进员工、企业业绩同步提升。莆田供电公司着力构建“渠道顺畅、灵活有效”的常态绩效沟通反馈机制,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整个过程,并在不同阶段的重点各有侧重。
2.6 建立“全面多维、激励有力”的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机制
2.6.1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的挂钩力度。员工月度、年度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员工的薪酬挂钩
2.6.2 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与人才选拔、升迁竞聘、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等挂钩
3.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成效
公司通过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目标任务制”的绩效管理模式,有效将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了基层,实现了绩效指标的全面掌控,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地落实和开展,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在“目标任务制”的激励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调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多劳多得,管理人员积极性飞跃提升。目标任务制实施以后,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一改以往工作要靠上级指派的特点,员工自己积极主动工作,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协商,甚至主动请缨,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3.1.2 绩效捆绑,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人员作为绩效指标的最小承担单元,是指标完成的核心纽带,通过将管理人员的绩效指标和公司的绩效指标进行捆绑,有效的增强了管理人员的全局意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压力,从而主动作为,为绩效指标特别是弱项指标积极地献计献策,保证了指标的有效完成。
3.1.3 过程透明,公开、公平的绩效环境有效搭建。全透明的绩效过程,消除了“人情因素”等不良土壤,搭建了公开、公平的绩效环境。在透明的绩效环境中,员工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性竞争氛围,员工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差距,从而不断改进绩效。
3.2 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3.2.1 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模式还一定程度受到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大锅饭”的传统思维让员工,尤其是中层干部打破平均按绩效分配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实施绩效评价时拉不开差距,往往平均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