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12 01:55: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药材培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药材培训总结

篇1

2013年,全年已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面积约1万亩、管护约5300亩,其中:

(一)杜仲:管护3000亩,产籽9吨,产叶100吨,产皮80吨。

(二)天麻:新栽天麻13.5万窝,产量214吨。

(三)猪苓:新栽猪苓4万窝,产量26吨。

(四)柴胡:新栽柴胡820亩,产量100吨。

(五)银杏:管护1300亩,产量3吨。

(六)其他药材:管护1000亩,产量70吨。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上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相关站所同志为成员的镇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中药材产业项目的组织领导,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扶持力度。镇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高度重视和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制定帮扶计划。各村积极争跑投资项目,大力整合落实支农资金和奖扶政策。

(三)夯实包抓责任。镇上实行责任包抓制,强化了对中药材产业基地的技术指导,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具体困难和问题。各村明确任务分工明确,部署周密,每个产业都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了合力包抓推进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供、销信息缺乏。没有建立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体系,市场需求信息缺乏,抗风险能力弱,持续增收困难。

(二)产业发展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虽然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但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在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中药材天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没能有效开展工作,制约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药农在生产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

(三)产业规模不集中、品种结构单一,种植面积较小。大多以农民自发的个体种植为主,生产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呈现出小而杂的生产局面,且种植不集中,种植面积小。

四、下步工作打算

篇2

中图分类号 S567;F3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079-01

Abstract Xiji County leading farmers to carry out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under forest by using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land. This paper introduced its main practices,and summarized the effects.

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lanting under forest;practice;effect;Xiji Ningxia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有黄土丘陵、河谷山川、土石山地3种地貌类型。年平均气温5.3 ℃,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左右,平均无霜期130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322.3 h,日照率53%,光照资源丰富。土壤以浅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低,氮磷不足,钾元素含量较丰富。因为长期垦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下降。2000年开始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农村实行退耕种树种草,截至目前,退耕还林面积达到4.53万hm2,实施退耕还林,水土流失状况得到缓解,恢复了林草植被,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为充分发挥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西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林下经济政策,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等,县林业局扶持发展林业农民合作组织21家,涉林企业8家,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县级林下药材标准化培训基地1个,林下经济参与农户4万户。201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 333.33 hm2,年产量1.5万t左右,年产值达1.5亿元,林农人均收入达1 800元。

1 西吉县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优势

1.1 优越的地理环境

西吉县发展中药材产业,自然条件优越。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土质适宜中药材的生长。西吉县属于半干旱区,大多数中药材都具有抗旱性,有的品种对季节性要求不严,可春、夏、秋季3个季节播种,再加上无工矿企业,种植的中药材绿色、品质好。交通较为便利,有利于中药材产品的运输[2-3]。

1.2 林地资源丰富

西吉县现有退耕还林地1.47万hm2,且林下环境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3 农民林下种植中药材积极性高

林改的实施促使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农不断向林地要效益。同时,林下种植中药材效益显著,激发了林农对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

2 主要做法

2.1 政府推动,宣传发动

西吉县林业部门为了切实做好林下药材种植,通过多种途径如会议、培训班、学习班 、广播、电视、报刊、种植手册等宣传林下中药材种植的前景、效益和政府优惠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确保林下种药质量,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深入到乡镇、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使林下种药品种好、卖得出、效益高[4]。

2.2 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

为推动林下中药材种植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建设的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例如,西吉县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在吉强镇万崖村龙王坝建设的心雨林下示范基地,退耕还林面积213.33 hm2,开展林下种植金银花、油用牡丹等中药材,示范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1 000 hm2,年产值逾5 000万元。

3 取得的成效

西吉县林下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对林下资源的利用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意义重要。截至目前,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带动,林农主动参与,西吉县林下种药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为把林下种药产业做大做强,到2017年西吉县力争完成中药材种植6 666.67 hm2,集中连片66.67 hm2以上的示范基地10个,突出培植典型。建设暖棚育苗50栋,建设1个中药材交易中心。同时,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的中药现代化人才,全力打造林下种药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使林下中药材种植成为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5-6]。

4 参考文献

[1] 郑丽萍.关于林下药材发展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4):126-127.

[2] 陈慧玲,杨彦伶,李振芳,等.湖北省林下药材种类及种植模式探析[J].湖北林业科技,2014(4):16-20.

[3] 马增旺,赵广智,邢存旺.山区发展林下药材的前景、问题与对策[J].林业实用技术,2012(11):87-88.

篇3

1打击假、劣药品与药品标准提高及中药材生产批准文号制度

销售假劣药、超范围经营中药饮片、中西成药等问题是各地中药材市场中广泛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药材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和经营者识别假、劣药材有一定困难,监管者检验鉴别的手段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销售假、劣药可能获得超额的利益。在我们药品监督管理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现行中药材质量标准偏低,有些质量标准难以对假劣药材进行规范和控制,是制约打击假、劣药工作的主要因素。此外,尽快推行中药材生产批准文号制度将会促进中药材市场监督管理的效率。对超范围经营的问题,也存在一些中药材经营者接受药品生产企业产品冲抵药材款而导致,因此,依法强化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也有其必要性。

1.1打击假、劣药品的几点经验在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条打击假、劣药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严格的出入库检验制度;(2)药监、主办者、经营者、消费者四方并举,共同打击假、劣中药材;(3)强化周末、节假日的市场监管。在中药材经营中,进货和入库是杜绝假、劣药流入市场的第一道防线。我们首先要求经营者必须严把进货关,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购买合格优质药材,不购买假冒药材和变质失效药材。在入库时,还必须建立检查验收制度,认真核对、严格检查,坚决剔除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药材。打击假、劣药需要各方的参与,因此,我们建立了药监部门、市场主办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四方共同参与,一起抵制假冒、伪劣药材,确保药材质量的机制。首先,我们对市场内经营的药材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测,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查处。其次,市场主办者方面,市场质检室的工作人员每日从市场随机抽取药材进行检测化验,发现质量问题就立即暂控,并作好台帐记录,随后,我们进行后续处理。第三,药商协会对假、劣药的查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药商协会发现经营者经销有质量问题的药材时,会立即向市场质检室报告,经市场质检室鉴定确有问题时,交给我们进行处理。除以上三个方面之外,我们还鼓励消费者举报假劣药信息。各地中药材市场中,常会出现一种现象,经营者平时遵纪守法,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由于监管机关休息,监管力度相对较弱,便有大量违法行为出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假、劣药的销售。针对这一现象,官渡分局在周末和节假日都坚持派出人员到市场进行巡查。特别在重要的节日期间,他们更是所有人都随时保持待命状态,一有情况发生,立即投入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抑制了市场内假、劣药的销售。

1.2打击假、劣药品与药品标准提高和中药材生产批准文号制度在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中,药监部门的努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药材生产没有实施批准文号制度,使得对中药材的来源缺乏有效控制,而且,由于药品标准较低,部分国家药品标准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中药材难以进行有效鉴别,这些原因加大了监管难度。因此,提高药品标准,尽快实施中药材生产批准文号制度,从制度上控制假、劣中药材进行入市场,是当前中药材市场监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04年2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提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的通知。在该通知中,国家药监局计划从2004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实施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实现国家药品标准的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中药材质量标准的提高。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为保证人体用药安全、有效所制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其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上市药品质量控制的水平,并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有效。按照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规定,截止2002年12月1日,我国已完成全部上市药品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工作,取消了地方标准,实现了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这一目标。然而,随着医药产业和药品检验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早期制定的国家药品标准已严重滞后于药品生产现状和药品检验工作发展的实际,一些药品标准已不足以控制药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亦给一些假冒、伪劣药品扰乱市场、危害百姓生命健康以可乘之机。特别是目前对地方习用药材标准的问题,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解决措施,在实施行政处罚时难以执行。因此,尽早启动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工作,特别是早期制定的国家药品标准的提高,切实加强国家标准对药品质量的控制水平,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体现国家药品标准的法律效力已迫在眉睫。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其鉴别、检验手段更为有限,因此,其质量标准的提高更具有重要意义。中药材专业市场是中药材流通的重要渠道,其经营产品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质量标准是控制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中药材仅有国家标准635个,其中《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534个品种,部颁标准收载101个品种,数量明显偏少。为从源头抓起,在国家药监局提高药品标准计划中,计划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增加一些品种,并将尽快制定全面的中药材国家标准。中药材国家标准的建立将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执行的中药材标准,以及拟申请中药材批准文号的品种为基础。随着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工作的完成,中药材市场的质量监管将会有更充分的依据,工作效率也会有很大提高。因此,这项工作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施中药材生产批准文号制度,是另一项有助于中药材市场监督管理的重要制度。目前国家药监局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实施中药材生产批准文号管理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药品监管体系,减少假、劣中药材进入流通领域。把中药材生产批准文号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可以带动中药材的标准化、规范化,从源头上建立和完善中药材监管体系。

2 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管理与GAP的实施

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这是FDA进行药品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对质量要求很高,不允许有次品或不合格品进入市场,而且药品大多实行的是破坏性检验,即一旦对某一药品进行了检验,该药品就不能再次使用。因此,对药品的质量管理实行的是事前监督方式,即通过对生产过程和生产条件的严格控制使药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我国对化学药品、中成药和生化制品的质量管理已先行一步,制定了GMP,并强制执行。今年6月30日以后,所有不符合GMP要求的企业都必须停止生产。在中药材生产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于2002年3月18日制定了GAP(GoodAgriculturingPractice,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从2002年6月1日起实施。但目前,还不是强制性标准。在该规范中对与中药材生产相关的产地生态环境、种质和繁殖材料、栽培与养殖管理、包装、运输与贮藏、质量管理、人员和设备、文件管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GAP正式颁布后,得到许多中药材生产企业的支持,自2003年11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接受企业的GAP认证申请以来,白云山中药厂成为首家通过GAP正式认证的企业。GAP的出台表明中国正在规范中药材产业,它将从中药材的生产过程保证中药材质量。GAP的推广实施有助于中药材质量的整体提高,并在中药材经营者中逐步建立质量至上的意识,从而减少药监部门消耗在假、劣药处理方面的精力,以便投入更多的力量用于帮助和促进中药材市场的良性发展。

3 药监部门监管与市场自我管理问题

中药材市场监管中,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当事人,即:药监部门、市场主办者和市场内的经营者。有效调动主办者和经营者积极开展自我管理,可以使药监部门的监管工作更容易地开展,促进监管效率的提高。市场主办者因开办市场而受益,应该对市场内全部的经营活动承担责任,当然也包括配合药监部门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管理工作。因此,在园中药材专业市场成立了市场管理办公室,具体落实市场经营管理工作,负责市场内中药材的质量问题。此外,在该市场内,还设立了药品质量检测室,录用药学专业人员担任检验员,聘请云南省中医学院两位副主任中药师为技术指导,进行中药材检验,严把质量关。与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相关的另一方,是市场内的经营者。在药监执法实践中,建立了市场内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对市场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每一个经营者都知道自己的责任,确保做到合法经营。在园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中,药商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药商协会由市场内经营者自发组成,负责市场内经营者的自我管理工作。当药商协会发现经营者经销有质量问题的药材,立即向市场质检室报告,经市场质检室鉴定确有问题的,交行政执法部门处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药商协会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药材质量进行自纠自查,发挥经营者自我管理的功能,与药监部门的行政执法相互补充,促进行市场的规范经营。

4 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问题

篇4

福建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多丘陵山地,海域广阔,岛屿众多,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孕育了丰富的中药资源,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省共有药用资源445科、2468种,其中植物药245科、2024种,动物药200科、415种,矿物药l9种。福建省资源总量占全国中药资源的l9.2%,是中药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目前,福建主要中药材达800多种,其中,属福建省道地名产药材有30种,大宗药材82种,珍稀名贵药材27种。

近年来,随着医药保健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及全球“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高涨,中药材的用途已不限于人们防病治病的需求,大量的保健品、化妆品也含有中药材。因此,对我省的中药材产业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推进我省中药材的科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滞后

在野生植物资源种群的更新方面,缺乏重视及深入系统的研究,在采集野生药材时,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乱采乱伐,滥猎滥捕,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使资源利用强度超过种群的更新增长能力,导致野生药材资源的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区域也日益缩小。如厚朴、红豆杉、草珊瑚、金线莲、满山白及灵芝等药材都面临着资源萎缩。

1.2 中药材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各方面投入的加大,全省中药材种植管理水平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但对中药材的开发利用仍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由于资金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材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加工工艺不科学,导致中药材加工仍滞留在粗加工上,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经验使得中药材品种退化、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品质低下。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养分分配、根系生理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还未进行深入研究。除太子参、泽泻等大宗中药材有过一些一般性的研究外,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性栽培的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药农使用。

产品结构单一,存在着卖原料药多,粗加工产品多,而高科技、精加工的产品少,资源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难以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仍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制约了中药材需求向多样化、高层次、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影响我省中药材产业效益。

1.3 中药材信息服务滞后

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一方面导致我省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种植、适销对路的中药材品种,农民种植的经济效益及积极性难以得到保障。

1.4 专业人才匮乏,种植技术落后

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但是目前,我省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仍较匮乏,生产技术人员主要是以老药农为主,他们的技术来源于实践的积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原始落后;加之种植技术培训少、时间短、药农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先进种植理论缓慢,种植技术很难得到提高。

1.5 监管难度较大

由于中药材种植不受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不必办理任何证照,也不要求登记备案,所以,药监部门很难对中药材生产情况做全面了解。

1.6 中药材质量检验重视不足

随着近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中药材的晒干、虫蛀等技术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部分经营者在晒干和保存中药材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国家不允许使用的硫磺熏蒸,造成了部分二氧化硫残留。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进一步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相关工作通知,其中提到关键一点就是要加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检验,国家局亦正在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

中药材从种植到采收、加工等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程度,都会影响其药效,只有制定了每种药材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按照检测标准执行,才能解决从种植到采收再到最终加工所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取胜。但是目前,对于中药材这一中药源头中二氧化硫及重金属的检测工作并未引起我省企业的足够重视。

2. 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根据目前我省中药材发展的现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就要坚持以GAP规范种植为重点,以国内外中药材市场为导向,以科研开发为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全力加快中药材种植向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2.1 加强宏观引导,科学制定规划

加强政府宏观控制,指导协调,政策研究,充分调动、保护和支持各种积极因素,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我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

2.1.1 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药材生产共性技术障碍。

2.1.2 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指导中药材的发展,引导中药材生产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做强做大我省中药材产业,大力扶持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快我省药材GAP基地的建设。

2.1.3 从目标、规模、品种、基地、科研体系、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多个环节和保障机制上进行明确细化,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整个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紧密联接。

2.2 成立专业组织或协会,完善中药材服务网络

专业协会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推动分散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一个重要载体。成立福建省中药材生产专业组织或协会,负责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同时,定期组织协会会员研究、分析、预测中药材市场行情,加强对中药材开发的宏观指导,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等服务。

2.3 注重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

要切实加强中药材技术队伍建设,选择一批有文化、有意识、有事业心、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种药人才;或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靠科技推动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2.4保护资源

我省野生药材部分物种蕴藏量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要合理开发天然药源,提倡科学采集,尤其要注重加大珍稀濒危药材及道地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使道地中药材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有计划地开展野生中药材定向抚育,例如对草珊瑚、雷公藤、石斛、石仙桃等野生资源的人工培育,研发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技术,促进中药材原产地资源的更新繁殖和自然增长,增加资源蕴藏量,实现优势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而确保我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制药企业面临的生产原料不足、药品生产萎缩等问题。

2.5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中药材产业整体科技水平

科技是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决定着产业化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必须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专家、科技人员的密切协作,围绕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品种驯化、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无污染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中药材企业可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福建道地药材及大宗药材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研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附加值,提升我省中药材开发的科技水平和中药材产业竞争力。

2.6 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福建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创立中药材信息网络,收集全省道地中药材及大宗中药材品种、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广泛收集省内外中药市场信息,按照药材市场的发展规律,对重点品种的市场需求、销量走势、价格行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及时向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以市场需求指导我省药材生产,引导药农根据规划发展药材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高药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为福建乃至全国中药材的生产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为我省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持。

2.7 加强中药材监测

应研究并建立主要药材品种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如指纹图谱的建立等,加强中药材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监测,建立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并完善有福建地方特色的药材质量标准。扩大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的整体影响力,助力我省中药材的出口创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状;对策

中药制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继承了传统中药制剂方法,以中药为原材料,进行针对性的加工和处理后制成的剂型。中药制剂是当前临床疾病治疗常用药物,随着当前中药治疗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运用越来越多。但其质量控制问题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1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现状

中药制剂剂型较多,包括中成药、中药成方制剂、单味药制剂、协定处方制剂等。当前临床对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当前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效果仍需不断提升,我国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取得的进展为:①中药制剂的质量监测标准正在不断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的颁布使得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获得了更多的法律及质检规范支持,为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②中药制剂的检测技术及方法正在逐渐建立和完善,当前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中药制剂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正在逐渐增多,多指标检测、药代动力学精细处理、微量检测等检测方式越来越多,薄层色谱分析技术、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使得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测效果正在不断提升。但当前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仍存在较多问题,质量控制效果更待提升。

2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当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较多,对2015年对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取材因素、生产过程、存储及运输过程、人为因素均是影响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详见表1。

2.1取材因素

中药材的取材是中药制剂生产的基础,也是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首要原因。由于中药材种类较为繁多,且其来源多较为复杂,可来自于野外采集,也可来自于人工培育,而中药材的产地、品种、栽培过程、采收时间、存储方式等均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的质量,进而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安全。

2.2生产过程

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和漫长,其制作工艺和环节较多,制作过程中任意环节出现差错将直接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进行投料,其中涉及中药的味数及数量,其直接影响制剂的生产质量及药效,部分药剂含量过高时将增加毒副作用。在生产过程中需进行药材粉碎、萃取、混合、干燥、浓缩等,在操作过程中,温度、次数、时间等均直接影响制剂质量。中药制剂含有多种剂型,且其剂型、给药途径使得生物利用度存在差异,生产工艺存在较多差异,若剂型错误,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疗效。

2.3存储及运输过程

中药制剂类型较多,在存储及运输过程中,不同剂型、不同性质药剂对包装、存储及运输需求存在差异,若不加分辨极易导致药剂变质,影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4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在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占据重要影响作用。相关采购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将直接导致劣质药材流入;在制备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味根据古方进行制备,将影响药剂质量,且制备过程中,相关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制药效果;在药检过程中,相关人员专业技能不高也将导致劣质药物流入市场。

3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策略

3.1加强药材采购监管

相关部门需加强对中药材原材料相关质量监测法律法规的出台,加大对中药材原材料的监管,避免劣质药材混入市场;相关制药单位也许加强对药材的选购,禁止采购来路不明的药材,并加强对已采购药材的检查,对于不合格中药材进行规范化处理。

3.2规范生产过程

相关部分需加强对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监管,并及时出台相关规定,制定针对性惩处制度。在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水源及医疗卫生环境。相关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实施生产制备过程,选择合适的加工和处理方式、剂型选择等,并做好记录,严格控制每一步的称量准确性,严格规范化制药过程。

3.3规范存储及运输过程

中药制剂需严格采取无菌包装,并根据实际剂型、性质等选择合适包装,根据药剂实际性质选择合适储存环境,并及时登记记录,运输过程也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实施,避免不合理包装、存储及运输出现。

3.4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加强对采购人员、制备人员、药检人员、运输人员等各阶段人员的专业知识针对性教育,及时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各阶段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责任性。提升采购人员的药材辨识能力,并熟知国家相关规范,按流程进行采购,不断提升制备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制备过程;不断提升药检人员的的监督力度,严查每个步骤,避免遗漏和差错;加强运输人员对各项要求的熟悉,严格按照要求实施存储及运输。

4总结

当前人们对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部门及人员需严格规范中药制剂制备的全过程,以提升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效果,提升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篇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局认证中心”)承担中药材GAP认证的具体工作。

第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材生产企业的GAP认证申报资料初审和通过中药材GAP认证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申请中药材GAP认证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其申报的品种至少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申报时需填写《中药材GAP认证申请表》(一式二份),并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以下资料:

(一)《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申报品种的种植(养殖)历史和规模、产地生态环境、品种来源及鉴定、种质来源、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和中药材动植物生长习性资料、良种繁育情况、适宜采收时间(采收年限、采收期)及确定依据、病虫害综合防治情况、中药材质量控制及评价情况等;

(三)中药材生产企业概况,包括组织形式并附组织机构图(注明各部门名称及职责)、运营机制、人员结构,企业负责人、生产和质量部门负责人背景资料(包括专业、学历和经历)、人员培训情况等;

(四)种植(养殖)流程图及关键技术控制点;

(五)种植(养殖)区域布置图(标明规模、产量、范围);

(六)种植(养殖)地点选择依据及标准;

(七)产地生态环境检测报告(包括土壤、灌溉水、大气环境)、品种来源鉴定报告、法定及企业内控质量标准(包括质量标准依据及起草说明)、取样方法及质量检测报告书,历年来质量控制及检测情况;

(八)中药材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目录;

(九)企业实施中药材GAP自查情况总结资料。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自收到中药材GAP认证申报资料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符合规定的,将初审意见及认证资料转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六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初审合格的中药材GAP认证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必要时可请专家论证,审查工作时限为5个工作日(若需组织专家论证,可延长至30个工作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转局认证中心。

第七条 局认证中心在收到申请资料后30个工作日内提出技术审查意见,制定现场检查方案。检查方案的内容包括日程安排、检查项目、检查组成员及分工等,如需核实的问题应列入检查范围。现场检查时间一般安排在该品种的采收期,时间一般为3-5天,必要时可适当延长。

第八条 检查组成员的选派遵循本行政区域内回避原则,一般由3-5名检查员组成。根据检查工作需要,可临时聘任有关专家担任检查员。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可选派1名负责中药材生产监督管理的人员作为观察员,联络、协调检查有关事宜。

第十条 现场检查首次会议应确认检查品种,落实检查日程,宣布检查纪律和注意事项,确定企业的检查陪同人员。检查陪同人员必须是企业负责人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熟悉中药材生产全过程,并能够解答检查组提出的有关问题。

第十一条 检查组必须严格按照预定的现场检查方案对企业实施中药材GAP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如实记录,必要时应予取证。检查中如需企业提供的资料,企业应及时提供。

第十二条 现场检查结束后,由检查组长组织检查组讨论做出综合评定意见,形成书面报告。综合评定期间,被检查企业人员应予回避。

第十三条 现场检查报告须检查组全体人员签字,并附缺陷项目、检查员记录、有异议问题的意见及相关证据资料。

第十四条 现场检查末次会议应现场宣布综合评定意见。被检查企业可安排有关人员参加。企业如对评定意见及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有不同意见,可作适当解释、说明。检查组对企业提出的合理意见应予采纳。

第十五条 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须经检查组全体人员和被检查企业负责人签字,双方各执一份。如有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检查组须作好记录,经检查组全体成员和被检查企业负责人签字,双方各执一份。

第十六条 现场检查报告、缺陷项目表、每个检查员现场检查记录和原始评价及相关资料应在检查工作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报送局认证中心。

第十七条 局认证中心在收到现场检查报告后20个工作日内进行技术审核,符合规定的,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发《中药材GAP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十八条 对经现场检查不符合中药材GAP认证标准的,不予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由局认证中心向被检查企业发认证不合格通知书。

第十九条 认证不合格企业再次申请中药材GAP认证的,以及取得中药材GAP证书后改变种植(养殖)区域(地点)或扩大规模等,应按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中药材GAP证书》有效期一般为5年。生产企业应在《中药材GAP证书》有限期满前6个月,按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重新申请中药材GAP认证。

第二十一条 《中药材GAP证书》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应当载明证书编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注册地址、种植(养殖)区域(地点)、认证品种、种植(养殖)规模、发证机关、发证日期、有效期限等项目。

第二十二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纪守法、廉洁正派、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二)熟悉和掌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三)具有中药学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具有5年以上从事中药材研究、监督管理、生产质量管理相关工作实践经验;

(四)能够正确理解中药材GAP的原则,准确掌握中药GAP认证检查标准;

(五)身体状况能胜任现场检查工作,无传染性疾病;

(六)能服从选派,积极参加中药材GAP认证现场检查工作。

第二十三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应经所在单位推荐,填写《国家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推荐表》,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署意见后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资格认定。

第二十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进行年审,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第二十五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委派,承担对生产企业的中药材GAP认证现场检查、跟踪检查等项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中药材GAP认证检查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水平。

第二十七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必须遵守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守则和现场检查纪律。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取消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资格。

第二十八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对取得《中药材GAP证书》的企业,根据品种生长特点确定检查频次和重点进行跟踪检查。

第二十九条 在《中药材GAP证书》有效期内,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每年对企业跟踪检查一次,跟踪检查情况应及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三十条 取得《中药材GAP证书》的企业,如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者未按照中药材GAP组织生产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予以警告,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将吊销其《中药材GAP证书》。

第三十一条 取得《中药材GAP证书》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如发现申报过程采取弄虚作假骗取证书的,或以非认证企业生产的中药材冒充认证企业生产的中药材销售和使用等严重问题的,一经核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吊销其《中药材GAP证书》。

第三十二条 中药材生产企业《中药材GAP证书》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在事项发生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应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相应变更。

第三十三条 中药材生产企业终止生产中药材或者关闭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回《中药材GAP证书》。

篇7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67-02

陕西省政府在2003~2005年3年中实施以发展陕南中药材种植,重点实施以规范化种植为主的中药资源战略,从2005年9月“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之后逐步实施以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战略转型,一年多来,陕南中药工业比重显著增加,但是在实施“陕西中药科技产业发展调查”中发现,在产业转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陕南乃至陕西中药产业发展的因素,本文以快速、健康推动陕西中药产业发展为目的,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品牌竞争力、投资导向、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人才结构等内容做以探析。

1 中药材种植面积不稳定,资源优势难以保持

保持陕南中药材资源优势是发展陕南中药现代化产业的根本保障,2005年统计陕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0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为我省实施陕南中药现代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但在陕南以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战略转型的过程,使中药材种植迅速降低,中药材种植面积急剧缩小,部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处于停止状态。针对这一问题作以下探讨:

1.1 问题发生原因探析

一是陕南广大药农长期形成的重农轻药思想的存在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发展中药农业的认识不足;二是我省在发展陕南中药材种植的过程中药材产销脱节,出现药材在产地滞销,加之部分药材品种种植上没有完全弄清楚市场的需求,生产供过于求;三是部分品种在发展种植过程中没有全面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四是中药材种植技术不十分成熟,在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品种退化、连作障碍、病虫害发生等深层次问题凸显;五是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同时,产业宣传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及种植药材经济收入强于粮食作物的实际情况没有很好地普及;六是示范作用力度不够,仅单靠企业难以承担起示范带动和技术推广作用。

1.2 问题解决办法探析

针对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在陕南实施中药现代化,建立陕南中药材种植技术保障体系很有必要,重点是做好中药材良种的选育、种植示范推广和宣传,对发生的深层次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建设和扩大药材销售渠道。以上工作部分单位进行了良好的探索,如商洛市农科所在商洛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建立的秦巴良种繁育中心,为推动当地丹参、桔梗、连翘、五味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为陕西天士力植物有限公司、香菊药业等企业提供了优质种苗,有效地减轻了企业的投资压力。山阳县药业发展局建立的种植示范基地和科技局建立的引种研究示范基地,起到良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山阳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使发展中药材种植来发家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药材种植持续快速地发展,被誉为“药材之乡”。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商洛中药材集中分布乡镇建立中药材收购连锁店,对商洛市地产部分药材实现统购统销。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①对陕南中药材野生资源和人工种植资源进行普查,建立野生资源保护区域和人工种植区划,为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优势品种区域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在陕南三市由科技局主管,依靠农业科学研究所或植物研究所联合各地市的GAP工程中心、当地企业建立市级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种植示范中心,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和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建立县级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示范中心。对以上中心的建立应进行专项政策扶持。③实行中药材种植、购销登计制度,主要倡导和保护订单种植,对部分品种种植根据产量实行资金补助,稳定生产,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④建立升级中药材种植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全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从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购销行业的专家进行整合形成,为指导我省中药材生产提供政策、技术、市场咨询。⑤通过建立各级中药材行业协会和鼓励企业建立专业中药材收购连锁店等方式,进行优化当前乡村中药材购销渠道,实现各级购销组织有效对接,同时利用“陕西中药现代化信息网”、《陕西中药现代化》杂志、《医药健康周刊》等信息网络、报刊信息媒体,对药材产地信息进行全面及时报道,最终建立一个便捷、快速、网络化、多途径的中药材供销体系。⑥加快我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立法工作,切实保护和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缺乏品牌产品,在中市场竞争力较弱

2005年9月27日,省政府在汉中召开“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深入地总结了在陕南实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的工作,研究部署以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战略转型,这一决策是完全符合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实情,陕南中药材资源必须在产地经过加工转化后,提高附加值才能更好地带动陕南经济的发展。一年多来,由于政策扶持导向,以生产中药饮片的中药材加工企业逐步壮大,通过GMP认证的有西安凯兴中药饮片厂、陕西盘龙中药饮片厂、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中药饮片厂,当前陕西共有中药饮片厂30多家;部分企业和科研院所针对陕西大宗和特色药材进行了治疗药品的研究和开发,已经上市的产品有以秦艽为原料开发了艽龙胶囊、以绞股蓝为原料研发了股蓝泼尼松、以葛根为原料研发了葛根素注射液、以沙棘为原料开发出天癸宝软胶囊,进入二期临床研究的有秦艽中提取有效成分研制的一类新药“秦龙苦素”粉针剂,正在研发的品种还有以酸枣仁为原料开发的酸枣仁软胶囊和以山茱萸为原料开发的肾炎消片剂。这些中药产品的逐步上市将会有效提高当地中药材的附加值。下面重点针对中药三大产品之一,中药饮片企业存在的问题作以下探讨:

2.1当前制约中药饮片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一是品牌问题,大部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没有建立专属品牌,没有和当地的GAP药源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树立品牌,过分追求产品品种数量,致使市场推广缓慢;加之由于陕西中药饮片市场长期以来受到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的影响,原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大部分中药饮片是实行购进分装式,致使品牌弱化,流通企业直接从专业药材市场购进,致使饮片生产严重萎缩;二是中药饮片购销渠道混乱,由于中药饮片产业自身的复杂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药饮片没有实行批准文号管理,同时因为中药饮片企业GMP认证的迟缓,致使中药饮片市场监管薄弱,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经常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诸多因素使中药饮片购销渠道混乱,优质难以优价,GMP认证后的中药饮片厂,产品优势没有有效得到政策保护,因而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处于半生产状态。

2.2 针对中药饮片企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

①针对当前所有中药饮片进行检查,进行生产规模评估,有步骤,按照市场需求新建中药饮片厂或扩大生产规模;②设立中药饮片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工艺改进,培育中药饮片名牌产品,为实现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打好基础,同时也为《陕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颁布、实行奠定基础;③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该加大中药饮片市场监管力度,引导中药饮片使用机构积极采购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的产品; ④政府在批准新建中药饮片企业上马时,要求企业必须和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结合起来,使饮片企业依靠当地的药材资源发展自己主导产品,而不是求全求多。

3 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应注重发挥导向作用

陕西省政府为扶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从2003年起就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当前已经建立了以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厅资金投入为主,各地市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年投入产业扶持资金已经超过1亿元。我国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比例一般在1∶5左右,按此计算,陕西省扶持资金导向资金将达到5亿元,这些资金合力在陕西省科教强省背景依托下,将会迅速使一批企业崛起。但从目前扶持的单个项目内容看,出现了资金过少,投入分散的现象,致使项目投入难以形成合力,投入导向不明确,致使近年来少有大企业和大产品出现。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①陕南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应从全省的高度规划和发展陕西中药产业,引导关中的中药生产加工企业和科学研究院所,积极参与和扶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②针对陕西中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探讨论证后,进行项目招标,加强投入导向引导,集中力量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产业发展;③进一步健全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陕西省中药产业实施的重大项目实行评估,并协同政府管理机构对项目实施进展进行检查,同时对项目实施开展动态技术指导。

4 应注重创新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陕西省建设的中药创新平台主要有新药研发工程中心和生物医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主要围绕药物这个主体展开,但是很多中药材自古就药食同源,当前在养生保健产业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广东凉茶”产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开发思路,建立和完善中药材现代化研究和开发体系,紧紧抓住中药养生保健这个主题开展中药药膳、饮料、保健品等产品,以中药养生保健产品促进中成药研究、生产,为充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陕西的中药资源,创造新型的产品,提高药材附加值以满足迅速发展的陕南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需要。

具体做法:引导在陕南建立中药材药膳保健品有关企业,同时依靠陕西的大专院校建立陕西省中药饮食保健品研究工程中心,运用现代养生理念,依靠药品研发技术,采用陕南地道中药材开发现代中药保健品,高中药材附加值,迅速提升陕南中药材产业。

5 要重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药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

在我国全面启动科技行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同时,如何架起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北京市2006年统计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9 000余家,据报道我省科技服务机构不足500家,针对中药行业进行科技服务的机构更少,因次我省要从政策上引导中药产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相结合,开展项目咨询和企业诊断,同时对中药产业科技服务进行项目扶持,让科技服务机构有机会参与我省与中药有关的软科学研究或者产业调研。重点加快扶持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长期开展项目立项调研,包装并组织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向国家申报课题,获取国家的支持,提高项目层次和项目质量。

6 调整人才结构,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篇8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巩固去年“两打两建”专项行动整治成果,利用半年时间,针对中药材市场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中药材违法行为。通过强有力的整治,进一步规范我市中药材经营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二、整治重点

中心交易大厅。各摊商入驻交易大厅,首先要进行资格审定和库房的等级、备案,符合条件的发放摊位证,负责大厅内日常管理和各摊位的标签规范,货物的摆放及落实各区质量负责人等工作。交易大厅因中药材质量、超范围经营等问题被曝光,除依法处罚摊主外,市政府同时追究大厅内包片责任人的责任。

三、主要职责

作为市场开办主体,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市场日常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交易大厅的各商户仓储地点进行详细登记备案,规范大厅各商户的经营秩序。重点查处东方药城内马路晾晒中药材违法行为及占道经营中药材违法行为;配合食药监局、工商局依法打击市场内非法制售假冒伪劣、超范围经营中药材、中药饮片,非法经营假冒伪劣保健品、保健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各街区长作用,引导各街区商户诚信守法经营。

四、职责分工

一楼包片负责人:分管领导:

一区1、2、3、4、5、6、7、10排孙朋8、9排

二区2、3、4、5、6、7、8排崔硕1排

三区1、2、3、4排5、6、7排田志会8、9排

四区2、3、4、5、6、7、8排陈友1排8、9排

二楼包片负责人:分管领导:段志杰

一区1排2排单号、2区1排2排单号、3区1排2排单号

一区2排双号、3排单号、二区2排双号、3排单号、三区2排双号、3排单号

一区3排双号、二区3排双号、三区3排双号、一区4排、二区4排、三区4排

五、实施步骤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从2014年5月23日至11月22日,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5月23日至5月26日)

按本方案认真进行宣传动员和部署,确保专项整治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深入中心交易大厅进行地毯式排查,找准存在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为集中整治规范行动营造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27日至10月23日)

按照职责分工,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针对重点问题全面开展整治。对行动中发现的严重问题,采取果断措施,依法依规予以严厉打击。

(三)检查验收阶段(10月24日至11月22日)

对治理整顿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认真总结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篇9

面向中药制药技术行业,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共享实训设备、师资和课程开发成果等教学资源,提高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及辐射、带动作用。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资格,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贵州省神奇制药、贵州百灵制药、贵州益佰制药、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梵净山生态药业等大中型企事业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中药种植员、中药检验员、中药调剂员,中药提取员等,分析胜任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核心能力。

2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鱼“水中游”游技项目任务为导向优化和重构适应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实训基地(鱼塘)和校外实习基地(江河)”联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制订、实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轮岗、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搞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校企评价机制,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工作,实现与企业“零”对接。(1)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校内,依托中药材GAP创业园、附属医院中药房、铜仁地区民族制药厂、铜仁-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等“校内鱼塘”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教师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在校外联系对接“校外江河”企业———梵净山生态药业、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湖南怀仁药业,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建立“工学一体、校企结合”的“养鱼”人才培养模式。(2)学生是“鱼”,学校和行业企业是“水”,以“放鱼投饵”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课程,构建突出胜任力、学习力、创新力的“鱼塘、溪流、江河”课程体系。(3)科学设计教学情境,推行学生“水中游”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由“抓鱼喂食”教学逐步转向“放鱼投饵”,再到“自己觅食”教学,教师自始至终是观鱼者,根据学生工作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投饵”,直至学生自己“觅食”。(4)教师将“抓鱼”教学改为“放鱼”教学后,就会有更多精力与“校外江河”有效沟通合作,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就业有效衔接。(5)建立学校、企业和医院共同考核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考察与关键点考核相结合的课业形成性考核评价制度。

3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贵州中药制药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对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铜仁民生大药房(中药销售区)、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企事业现状及发展要求的调研,结合国内外职业标准,培养与就业岗位纵、横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高级中药制剂工、中药调剂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能胜任中药种植、检验、制剂、调剂、供销工作。

3.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有利于“校企医共养人才”的运行管理制度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教师联系和驻扎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加强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指导,推进教学密切型、技术合作型校企医三方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的系列课程建设制度和办法,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企业医院技术骨干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策划和组织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1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

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群要求聘请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充实到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例会制度和专业调研制度,召开每年两次以上的专业建设例会和一次以上的专业调研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发展,实现人才的校企共养、过程共管、资源共享。

3.2.2开设学生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学生进校第一学期就参加“中草药采集识别应用”兴趣小组,使其对中药原植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GAP科技开发兴趣小组,了解中药材种植技术,激发他们种药致富的创业热情;第三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加工销售兴趣小组,积累中药材加工销售经验,激发他们中药材收购销售创收的热情;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院中药材GAP创业园,对种植技术简单的中药材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增收创业就业。学院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为中药材种植创业就业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和创业资金支持。

3.2.3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

依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学院《铜仁职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铜仁职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及《铜仁职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基础上,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推进校企共育人才有序进行。

3.2.4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组建校企对接的专业实训项目部,全面负责校内外实训项目、时间、地点的安排和运行管理、质量监控及成绩评价等工作,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2.5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依据《铜仁职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制度,规范“一人一岗、定期寻访、以师带徒、出师定薪”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做到顶岗实习计划、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实习考核和实习教学标准“七落实”;抓好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初期安排、中期检查、后期总结“四环节”;同时成立以专业主任为组长、企业参与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督察,做好顶岗实习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企业选派工作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学校选派专任教师通过带教实习、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解答学生生活、心理等有关问题,配合企业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40-01

林权改革以来,我市林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耕地这一小空间利用上,我们实现了超级稻的丰产栽培,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经济作物的高产避害栽培,充实了农民致富的口袋。依靠高科技农业技术作为智力支撑,我们实现了耕地利用上的极至开发,耕地利用潜力越来越小,增产增收的幅度越来越小。而林地是个大空间,目前全市可供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有3481万亩,是目前传统农业尚未开发利用的空白区域,利用潜力巨大,增产潜力也无可限量。因而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环境条件,大力发展以林药、林菌为主的立体种植模式,把林下闲置的土地高效地利用起来,可有效缓解林农矛盾,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筑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我市重点发展的两种林下种植模式

1.林药模式

我市位于云贵高原伸向广西南岭丘陵的过渡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相成独特的立体气候,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美称,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全区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我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很少,究其主要原因是与水稻、蔬菜、甘蔗、木薯、烤烟等大宗农作物的用地矛盾突出,习惯了传统大宗农作物种植的广大农民在一定时期还不能完成观念上的转变,将好田好地用来种药材,中药材产业要迅速发展必须走套种模式,寻求狭缝中的“广阔”生存空间。

目前,很多中药材的套种模式都在逐步实践中,并取得的很好的种植效益。成功的模式有:毛竹林+南板蓝;毛竹林+草珊瑚、鱼腥草;香蕉林下种穿心莲;杂木林+砂仁;杂木林+天冬;高寒山区杂木林下种桔梗;林下有灌木的水沟旁种何首乌、鸡血藤;杉木林下水沟旁边种铁皮石斛;桉树(或别的树种) 下种穿心莲等。

2.林菌模式

利用林地生产食用菌的优点:1、林地资源丰富,取之不尽,可大面积规模化种植;2、林地枝繁叶茂,树冠遮荫,搭棚简单,减少了设施投资成本;3、林间氧气含量充足,比林外温度低、温差大、空气湿度大,适合食用菌生长,生长条件来源于自然,无需人工创造气候条件,管理粗放,省工省力;4、林地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可以生产无公害食品,生产的食用菌品质好,菇味浓,营养丰富;5、食用菌生产用过的废料可直接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既促进了树木生长,也减少了废料处理,达到林菌相互促进,互为有利,共同发展的目的;6、在巩固生态林建设成果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协调了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在土地需求上的矛盾,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达到林菌优势互补,弥补了因种植速生林周期长,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不足,兼顾了农民利益,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适宜林菌间作的食用菌品种:香菇、平菇、双孢菇、黑木耳、毛木耳、白灵菇、鸡腿菇、风尾菇、猴头、灵芝等。

二、两模式发展现状

1.产业现状

林下种植业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09年底开始发展,至2011年我市林下种植业(只包括林药模式和林菌模式)面积达40567亩,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年度任务。其中:林药模式完成面积38322亩,示范片面积达34030万亩,主要种植的中药材为金钱草、迷迭香、草果、鸡骨草、金银花、高良姜、草珊瑚、薏谷、火姜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县份为右江区、德保、那坡、田林、西林县等;林菌模式完成面积2245亩,示范片面积达1496亩,主要种植的食用菌有平菇、凤尾菇、灵芝、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等,主要分布在田阳、田东、凌云、乐业、田林等县(区)。

2.呈现特点

2.1形成“以林药模式为主,林菌模式为补”的模式格局

林药模式为我市林下种植业的特色产业,我市许多大宗的传统道地药材都可在林下进行人工种植,根据不同药材的需光性选择不同遮光程度的林木进行种植,可有效解决我市中药材由于与其他作物争地而无法大面积发展的瓶颈问题。林菌模式是有效补充,促使产业的多渠道发展。

2.2以果树下的种植模式居多,真正意义上的林下种植业模式较少

我市目前的林下种植业多为以芒果、柑桔、葡萄、大青枣等果林下的种植,且多为在幼龄果树下种植的模式居多,此种模式也可以定义为一种果园的间套种模式,此种种植模式中,两种作物各自立地生长,不产生相互间的制约影响,真正在林地下的树荫条件下进行逆境生长的模式还很少,林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2.3大规模发展与零星分布发展并存

目前,我市发展规模比较大的产业有那坡的9500亩林下种植大红草果;西林2000多亩林下种植薏谷和14000亩林下发展套种药用火姜;德保在幼林地下套种药用高良姜2000多亩、林下发展套种药用草珊瑚1000多亩;右江区四塘镇发展林下种植金钱草种植面积3000亩;其他中药材如绞股蓝、迷迭香、小叶千斤拔、三叶蔓荆、山栀子、鸭胆子、一点红、砂仁等均有一定面积的零星分布。虽然总面积较大,但实际情况多为零星分布面积的总和,成片大面积人工种植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产业化,只是农户的自发种植,规模化水平低,还远不能形成强劲的产业发展势头。

2.4适合大面积发展的珍稀、道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

在我市,林药模式还是林农自发的发展模式,在品种选择上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多选择种植经济效益低、成活率高的大宗产品,而我市道地的中药材种类很多,都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资源正在一步步枯竭,濒临灭绝的境地。

目前适合我市林下发展的极具发展潜力,传统、道地、珍稀、市场缺口大,因而价格不菲的药材种类有铁皮石斛、山豆根、七叶一枝花、三叶青、何首乌、田七、牛大力等;适合林下大面积推广种植,栽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当年即可收获的药材种类有:广金钱草、小叶鸡骨草、迷迭香、穿心莲、薏米等;不可当年收获,极具市场前景的有:草珊瑚、天冬、草果、砂仁、南板蓝等。

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1.重模式,促产业

要摒弃以往政府扶持资金的传统注入方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为“政府引导+科研支持+企业带动+农户种植”,产业发展的主体有:涉地林农或药农、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材种植老板(大户)、中药材生产协会、中药材生产购销公司或科研部门的市场服务机构等。合作模式可灵活多样,政府部门负责牵线搭桥,制定优惠政策,包括前期扶持启动资金的注入等,吸引外来资金注入。药农或林农则通过当地政府的正确指引及外来资金的注入进行林地开发,可出租林地供药材生产大户进行规模种植,也可实行片区内自主经营,由药材种植企业等技术部门提供种苗服务、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等,在产品收购方面签订收购合同,畅通销售渠道,实现订单生产,解决后顾之忧,确保效益。知名中药材种植企业或种植老板(大户)也可根据主推品种道地性到当地进行连片中药材种植,与产地药农建立合作开发关系;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企业或科研部门、科技公司等也可通过向基地提供优质种苗、全程技术跟踪及收购、销售方面的服务融入合作开发的热潮中来。

2.重试验,慎发展

林下种植业在我市,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对此种经济模式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积极性都不高。需要将适合我市发展的几种林下种植模式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展示区的试验、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积极投身林下经济发展。

3.重示范,巧带动

各地应在重点发展区域谋划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运行。积极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及时总结成功范例,发挥其在模式、技术、管理、效益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推广。

4.重科技,强支撑

篇11

(一)基地项目承建单位任务目标

1、依托企业建成规模化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00亩以上,核心基地面积300亩以上,繁殖“祁药”、山药、紫菀、沙参、芥穗、白芷、花粉等种子种苗,年生产药材种子2.0万公斤以上,年生产优质药材种苗300万株以上。基地管理制度合理,生产档案健全,质控体系完善。

2、建设中药材种子生产加工车间300平米以上,购置中药材种子精选、加工、包装生产线,年生产加工能力5万公斤以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晾晒场不少于1000㎡、挂藏室100㎡、库房200㎡以上和烘干、常规检测室40㎡;种子保存库一栋(冷库)200㎡。

3、企业须建立产学研用合作运行机制,制定种子种苗推广应用计划,年推广应用纯正、优良种子种苗1万亩以上,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

4、建设《中药材种子网》信息平台。立足,面向全国,建设服务于生产、市场的中药材种子、种苗信息平台;整合省内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与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联盟紧密结合,生产信息、价格信息、质量标准等,形成服务百姓、种子基地、和市场的对接平台。

5、研究制定“祁药”、山药、紫菀、沙参、芥穗、白芷、花粉等品种中药材的种子质量标准、种苗质量标准、种子种苗生产技术规程、种子种苗检验规程,形成16份技术规范和标准。

6、依托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的仪器设备条件和人才优势,建设“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配置相关设备,技术人员经培训考核持证上岗,能开展种子种苗质量检测服务。

7、建设药用植物种质低温保存库(-20℃),保存普查收集的种质材料2000份以上;建设种质资源圃10亩,保存省药用植物种植资源100份以上。繁育珍稀濒危和难繁育种源材料2-3种,用于保护和生产。

(二)2014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1、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承建单位

为确实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障国家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一是省里成立了由省卫计委巡视员于素伟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市成立了项目具体执行办公室,由主管副市长任主任,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管理。二是依托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成立了专家技术指导组,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聘请了本地高级农艺师2人,为基地中药材种植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把好田间管理技术关。三是项目主管单位确定了一名专职领导和2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承建企业由一名专职副总负责项目建设,并聘请了10多名具有多年中药材种植经验和大面积种植中药材经历的种药能手负责项目生产和田间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田间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了各岗位职责,责任到人、指标量化,为规范、高效的实现项目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我市严格按照方案及国家局、省局、保定市的要求,认真筛选承建单位和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在省政府采购网上招标公告,有五家企业报名参加了公开竞标,市伊康药业有限公司中标承建此项目,该企业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诚信经营,企业自身也有种植基础。市政府确定市药业发展局作为该项目主管部门,该局在编制和职能上能够协调全市中药产业,具体指导全市中药材种植、中药企业的发展,该局班子及成员大部分精通中药产业,熟悉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具备中药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5人、农艺师一人、执业药师1人。

2、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实施进度

为了确保项目按要求进度稳步实施,在强化项目管理上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是严格财务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本项目作为国家级建设项目,我们组织药业、财政等部门一起制定了严格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1、按照国家、省、市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规定,在资金管理中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收支,专款专用。2、承建企业对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项使用,采取集中报账制,每笔资金都由企业经办人、证明人、企业负责人、主管单位负责人进行联合审查审批后报市财政局审核拨付。3、对大额的设备购置、农资采购、基本建设等项目实行政府招标集中采购。4、对基地所需零散农用物资,经过比对考察,在全市范围内具有经销资质的农资销售单位中进行筛选,实行定点采购,以确保资金安全,农资质量可靠。

二是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进度。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项目建设期自2014年至2016年底,一环紧扣一环,为了确保项目按进度要求稳步实施,主管单位认真履行监督、检查、指导、协调职责,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派专人参与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监督检查的同时,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及时协调解决,同时对承建企业的配套资金情况进行监督落实,以确保项目如期实现预定目标。

三是严格进行土壤化验,认真选择基地位置。按照项目要求,种植基地面积2000亩,核心区300亩。为此根据我市常年中药材种植情况和土壤分布情况,对全市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土地进行了全方位的取土化验,经认真比对,决定将核心区分为南北两片,确定在城南明官店乡租赁土地200多亩,该地块为黄壤土,地力肥沃,适宜种植籽实、花果和根茎类中药材。在城北北段村乡租赁土地110余亩,该地块为沙壤土,适宜种植根茎类中药材,地块的选择充分保证了中药材生长对土壤性质的要求。在土地流转租赁过程中,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和广大农户耐心沟通协商,最终以34万余元的价格完成了300多亩核心区的土地承租任务。

四是广泛调研,认真选择基地中药材种植品种。按照项目要求,基地建设繁育、山药、紫菀、沙参、芥穗、白芷、花粉等八种中药材种子、种苗,同时对北苍术等少数难繁育品种和退化品种进行实验培育。在确定基地种植品种过程中,我们深入市场、农户进行广泛调研,充分了解和掌握目前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现状和中药材市场的供求趋势。目前由于我市只种不选、只收不育的原因,我市种植品种“祁药”中品质较好只有紫菀和山药等几个品种;祁因花粉粒不达标,已被用药单位认定为劣品;祁沙参、祁白芷、祁花粉等品种品质下降、产量降低、收益差,大部分药农已不愿种植;祁薏米因土地性质和气候变化的原因,现已经不再种植。鉴于这种种植情况,为更快使优质品种更优、劣势品种迎头赶上,我们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今年的种植方案。1、确定在基地内对部分优势品种进行大面积栽培,主要包括知母70亩、山药(小白嘴)40亩、丹参25亩、脱毒30亩等四个品种。2、我们积极与九州通、天士力、康仁堂、葵花等知名医药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探索“基地+企业”的建设思路,初步达成了与九州通合作进行沙参标准化基地种植、与天士力进行“天丹一号”丹参订单式种植、与葵花药业进行知母订单种植的合作意向。3、对品种退化较为严重的、丹参等品种进行引种对比栽培,今年在基地内引种了亳菊、脱毒、天丹一号等品种。4、为了全面准确的掌握中药材种质变化情况,在东固村基地内开辟了二十余亩实验田,对一些常规品种,如黄芩、牛膝、荆芥、桔梗、苍术、柴胡、木香、防风等二十余个品种进行了试验性栽培。

五是加大投入,推广使用中药材机械化种植。为了搞好300亩核心区的种植生产,在目前劳务用工费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坚持在中药材生产中尽量少用人工的原则,承建单位多方搜寻购置中药材生产机械、机具,目前共完成购置大小型拖拉机、旋耕机、旋沟机、粉碎机、开沟机、播种机、挖药机等农机具二十余台(套),总投资70余万元,在基地中药材备耕、备播和种植过程中大大减少了雇佣人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保证了所有种植品种均按农时季节全部完成了播种和栽植任务。

六是强化田间记录管理,确保基地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种植习惯和种植方法,为了保证基地内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从土地整理,土壤成分检测,化肥、农药使用,种子、种苗前期处理,土壤病虫害防治,播种、栽植时间等方面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田间生产进行全方位规范化操作,并详细进行田间记录,每个品种都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田间生产资料,为今后制定中药材田间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打下良好基础。

七是确保适时采收,完成种子收集、挑选、干燥和种苗的筛选、储存工作。进入九月以来,基地所种中药材陆续进入成熟期,为了保证种子质量必须适时采收。9月25日开始采收紫苏,利用三天时间完成了20余亩的采收任务,经过脱叶、脱粒、干燥、去杂精选等工序,共收获紫苏种子1800余公斤。引进的天士力丹参籽种于8月10日播种后目前长势良好,明春可为15亩大田移栽提供秧苗。9月26日开始收割荆芥,共计23亩,其中选出留种田15亩进行单独收割、加工筛选籽种,共收获种子230公斤,10月20日采挖沙参,共计11亩,选留沙参种子田2.1亩,明年可产籽种250至300公斤。10月10日开始人工采挖小白嘴山药,今年种植了40亩,平均亩产1400公斤左右,可为明年选育提供秧苗150万株,满足150亩的种植需求。今年基地内种植脱毒、祁、亳菊3个品种共计30余亩,10月中旬开始陆续采摘胎菊8亩,其余共收获鲜30000余斤,可为明年提供脱毒秧苗198万株,满足440余亩大田栽植。

八是加大基础设施新建和维修改造力度。为满足项目建设目标要求,今年以来共投资45万余元,完成了500平方米种子种苗仓库改造建设、200平米冷库建设和1000平米无沙晾晒场建设。种子生产、加工、包装车间和育苗温室正在加紧设计,明年春季即可开工建设。

二、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本项目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000万元,其中用于项目科研的经费为150万元,自2014年始,至2016年底前项目全部执行完毕。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成立了由省卫计委巡视员于素伟任组长,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财政厅保定市政府、市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和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市成立了项目具体执行办公室,同时还成立了由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韩同彪任组长的项目督导组和以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研究员谢晓亮为组长的专家技术指导组。在省、保定市的领导下,市政府成立了基地建设组织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为保证项目资金执行到位,安全高效,市财政局制定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落实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截止目前2014年度本项目已完成总投入28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配套资金已到位70余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10万元。

三、2015年工作计划

按照项目总体进度要求,在进一步扩大核心区种植生产面积的同时,完成2015年度的播种、栽植、生产管理、采收、加工整理、种子储存等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好明年基地种子种苗繁育和基地设施建设工作。在明年的基地种子种苗繁育方面,计划种植的品种有北沙参、芥穗、白芷、山药、、紫苑等“祁药”,保证按农时季节和操作规程完成播种、栽植、田间管理、采收、精选、加工包装、储存和内业整理工作。在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面完成育苗温室、挂藏室、检测室和种子生产、精选加工、包装生产线建设和设备购置工作,确保各项设施改造建设到位。

二是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信息平台。明年我们计划在中药材专业市场东方药城内设立门市部,一方面建立基地种子种苗网络信息平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信息服务,整合省内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与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联盟密切合作,种子种苗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和服务标准、操作规程等,形成服务药农、种植基地和市场推广的对接平台。另一方面作为基地种子种苗推广服务部,对基地所生产繁育的中药材种子秧苗进行展示宣传,使之成为基地种子种苗对外宣传推广的窗口。

篇12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司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质量因素拒收及抽查检验不合格中药饮片记录,共计76条,资料真实、完整。

1.2 方法

对我司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药饮片拒收原因及抽查检验不合格中药饮片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在76条记录中,发现影响中药饮片拒收及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有产地因素、采收季节、掺杂使假、炮制原因、储存养护、库房管理等。具体汇总分析如下。

2.1 产地因素:从表1中可以看出,因产地因素在我司中药饮片验收过程中不符合质量要求予以拒收的中药饮片占31.57%。中药材、中药饮片有其特殊属性,其质量受产地区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因素等影响较大,同一种药材因产地的不同其有效成份存在较大差异,固而影响药材质量。因此,道地药材之所以被历代医家所推崇是有其内在质量因素,并经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现在医学研究证明,道地药材所含活性成分是非道地药材所不能及的。如高良姜主产于广西、广东,它的主要成分为桉油素,在高良姜挥发油中相对疗效水平很高,不同产地其成分含量有别:广东51.76%,广西56.66%,海南14.49%,福建19.76%。

2.2 采收季节从表1中可以看出,因采收季节不当造成中药饮片不符合质量要求而被拒收在我司占19.74%。采收季节对中药饮片有效成分含量高低、药性的强弱影响很大。如槐米应在花蕾期采摘,因其主要有效成分芦丁在花蕾期可达28%,如果开花结果,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最为6.5%,开花期为10.0%,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期为3.5%,故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为宜;人参中皂苷以8月分含量最高,故应在8、9月采收;臭梧桐叶在5月开花前采摘,有效成分最高,对动物降压作用强,开花后采集的叶降压作用减弱;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第4季度收获的丹参比其他季度收获的高2-3倍;金银花的抗菌有效成分绿原酸,花臂中的含量比花开时高。故宜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摘等等。药材应在适宜的季节采收才能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

2.3 掺杂使假从表1中可以看出,掺杂使假比例达26.33%。在采购中,由于不法厂商掺杂掺假手段层出不穷,个别企业和个人以次充好,掺杂使假以牟取非法利益,这些都增加了中药材、中药饮片鉴别和质量监管的工作难度,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检验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2.3.1 以假充真。由于某些基层收购人员缺乏药材性状的鉴别知识,致使个别不法人员掺杂的劣质药材难以发现,另一方面某些不法厂商为牟取暴利蓄意掺伪,如:以香加皮冒充五加皮,以小果微花藤冒充粉防己,以水半夏冒充半夏,以平贝母冒充川贝母。以黑柴胡、大叶柴胡冒充柴胡。

2.3.2 混杂掺伪。部分中药材碎屑杂质过多或掺有变质品,如在红花中掺入淀粉,或矿物粉末,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金银花喷洒高浓度糖水、糖蜜混合水、盐水、并附加黄褐色细沙。

2.4 炮制因素从表1中可以看出,饮片炮制不当比例13.15%。饮片炮制品未达炮制要求,如“王不留行”未爆花的比例大,未达到其炮制品“大部分爆成白花”的要求。“法半夏”加甘草不足,切面未呈均匀黄色。“蒲黄炭”颜色浅,未达到“表面棕褐色”的要求。

2.5 储存养护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储存养护库房管理不当造成中药饮片不合格所占比例9.21%。在造成中药饮片不合格各个因素中占比例较低。中药饮片由于贮存、养护不好,往往容易发生受潮、发霉、虫蛀、泛油、挥发、变色等变质现象,导致药物性质发生变化,甚至丧失药物疗效。随着近年来国家药品行政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饮片的验收、养护、储存条件得到加强,对不同性质的中药饮片分类实行不同的温、湿度库房储存养护管理。但由于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库房管理等因素还是造成了不应该的损失。

3 讨论

药品经营企业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和避免存在质量问题的中药饮片购进,提高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养护、储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质量管理部门应加强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提高从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学习。为了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体系,有些地区已启动中药材中药饮片高级鉴别师培养工程,企业应鼓励相关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各项专业知识培训,增强中药鉴别理论和实物鉴别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识别中药饮片真、伪、优、劣的能力,为企业把好“进门关”。中药饮片应该根据其特性分类储存,定期养护,必要时进行防潮、防霉、防蛀等技术处理,按“先产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出库,保证中药饮片贮存时间不要太长,同时改善仓贮条件,增加必要的贮藏设备,控制湿度和温度,防止药材变质从而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更为中药饮片使用患者把好“人口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