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02 09:01: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区建设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改革实施,人民群众也越来越重视健康,尤其是对社区体育活动迫切需求,但是人们对社区体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对社区体育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功能的探讨已刻不容缓。

一、社区体育的概念及要素

(一)社区体育的概念

社区体育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认识。社区体育是以基本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1]。

(二)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

社区成员、体育组织、场地设施、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和活动经费。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区体育系统。

二、社区体育的特点及功能

(一)社区体育的特点

1.活动范围的区域性

活动范围的区域性是社区体育的主要特征之一。社区体育是在社区的区域范围之内开展的,有较强的区域性要求。社区体育的区域性,在一定层面上也体现了社区体育的自主性和民主性。

2.活动组织的民间性

社区体育组织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团体,具有民间性的特点[2]。活动组织的形式主要有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社区文体委员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居民体育活动小组和俱乐部等,它们各自都有独立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活动章程要求。组织管理重心从街道下降到社区,体现了组织性质的民间性和基层性。

3.活动设施的公共性

活动设施的公共性,即社区成员每个人都有权益使用。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社区内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公园、街头空地等利用区域内资源组织进行的,但目前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建筑用地占地面积最大,社区成员可以利用的空闲健身场地在不断减少,这也是我们社区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

4.活动方法的服务性

根据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提供服务是社区体育的主要特征。社区体育活动多是自愿参加和主动性的活动,根据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场地设施服务、体育组织和管理服务、运动处方和保健康复服务、体育锻炼健康知识宣传服务和相关信息情报服务等,这些都是社区体育无偿服务给社区居民的方面。

5.活动时间的集中性

社区成员的活动时间一般相对集中,大多是晨练和晚练两种。晨练时间是早上6时~8时,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晨练时间随之略有调整,晨练的人群大多数是老年人。晚练时间是18时~20时,夏季室外活动较多,冬季室内较多,晚练的人群大多数是青年和中年人群,但也有很多老年人喜欢早晚都练。

6.管理模式的多重性

社区体育管理实施自主型与行政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3]。社区体育多重性管理,如有体育协会管理、体育行政部门管理、街道办事处管理和活动者自发管理等。主要以活动者自发管理为主要方式,其他部门管理为辅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活动的积极性,但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来规范。

(二)社区体育的功能

1.健身服务功能

体育的本质作用是以运动为手段“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社区体育是立足体育的本质作用,通过倡导参与锻炼,组织活动等手段,使社区成员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各种运动项目,从而提高社区居民身体素质,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与社区成员,这样就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2.娱乐功能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有强烈的需求,更热衷在闲暇时间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高了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从而享受乐趣、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和促进身心健康。

3.政治管理功能

经济和物质的飞速发展增强了地区人员的交互性,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以发挥社会各种社会群体的作用,形成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利于社区建设,增强了社区内成员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加强社区管理。

4.文化功能

社区体育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社区成员通过参与社区体育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提高了居民的体育科学素养,加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5.经济功能

由于公共场地设施的局限性,场地有限,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这一物质基础条件,社区会开设一些私人的健身休闲俱乐部。通过发展商业健身,提供健身服务,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篇2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有两个优势:一是建立与区域产业对口的精品专业,培养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可能建立与区域内企业联合发展的机制。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区域生源共享,联合开发双证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向学校投资可望得到直接回报,投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优势互补。

二、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特点

(1)服务范围的地域性。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规划切合区域实际的专业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用工单位、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沟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3)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上远远超出了职校学生就业预备教育的范围,而要承担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多项任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主办及校企联办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即在区域内形成以初职教育为基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体系完备、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体制的开放性。一是对外链接上,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应该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与区域经济零距离对接,而不是关门办学、与市场脱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职业教育本身要彻底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无力,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5)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要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6)职教体系的融通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开通普教与职教的渠道,架设中职与高职的桥梁,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

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原则

(1)坚持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原则。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以提高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为导向,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工学结合紧密、办学质量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专业集群,强化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带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3)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原则。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制胜之本,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力量,科学规划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升专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4)坚持科学布局、动态调整原则。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集群布局,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策略

(1)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首先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新的专业布局基础上,选择一家或两家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对应产业集群内的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进行建设。增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领航”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创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特色和优势,促进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深化校企融合与产学合作,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

(2)推进集团内职业教育专业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完成以对接当地产业集群建设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整合方案。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职业学校在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实现以专业调整为核心的院校布局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职教集团整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集团内各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品牌专业建设要依据统筹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分布; 加强集团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使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形成专业集合优势,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以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篇3

污水处理厂建筑的总体规划

参照污水处理总体步骤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的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厂址的地形、地质、地貌以及城区的污水来向,处理后的出水方向等各方面的因素,污水处理厂通常会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污水处理区、污泥处理区以及生产辅助区)。

1、污水处理区

污水处理区时整个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区,这个区主要包括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旋流沉砂池、配水井、污泥泵池、奥贝尔氧化沟、二沉池、接触池、加氯间、高密度澄清池、二次加压泵房、虹吸滤池等建构筑物。

2、污泥处理区

污泥处理区时厂区中相对重污染区,主要由污泥缓冲池、污泥浓缩脱水机房和泥棚组成。为保持厂区内的环境卫生以及运渣方便,在厂区的西北角设一次要入口,避免运砂、运渣和污泥对厂区产生的污染。

3、生产辅助区

这个区设有综合办公楼、汽车库、维修间及备品库等建筑物。按照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区构筑物从厂区的一侧依次布置,循环进水出水,就形成顺畅、紧凑,管路短,经济合理。考虑到该地区的主导风,将生产辅助区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避开污水气味对办公区的影响;同时,生产辅助区与污水处理区之间要以道路和绿化带来进行划分,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水处理区对于生产辅助区的不利影响。将接触消毒池布置在厂区靠近河流方向,排水方便;将污泥脱水机房布置在厂区另一侧,远离厂前区,能最大限度减少风向对生产辅助区的影响,同时靠近厂区另一出入口,尽量减少运输剩余污泥车辆对厂区造成的恶臭。

二、污水处理厂建筑物设计的特点

1、基础工程的设计

大主要构筑物如提升泵房、臭氧接触池、鼓风机房、臭氧发生器 室等基础一般采用φ50 0预应力薄壁管桩基础,有效桩长1 2 m,根 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注意预应力管桩施工时采用静压法,打桩 施工时先打试桩。。

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并从自我意识的调节入手

管廊及滤池底板、壁板、走道板等主体结构一般采用现浇 C 2 5 补偿收缩防水混凝土, 混凝土抗渗等级 S 6 ;砖砌体用 MU1 0 烧结多孔砖 ,地面以下用 M10水泥砂浆砌筑, 地面以上用 M5混 合砂浆;垫层用 C 10混凝土, 预制板用 C 3 0混凝土;铁梯栏杆均采 用不锈钢栏杆。

3、提升泵房、 臭氧接触池设计

实提升泵房、 臭氧接触池构筑物的设计等级、基础与结构的施工方法同其他建筑物, 但面层则有不同的做法:外立面用水泥砂 浆分层抹平,白色长条外墙面砖贴面。水池非露天顶板采用抛光 玻化砖面层; 内壁采用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表面修整后, 采用 I P N 8 7 1 0 -2 B两地两面防腐涂层。

4、废水池设计

一般面层做法为地板面用 C 2 0素混凝土找坡;壁板内外壁及顶板底面采用清水混凝土; 由于水池全部埋入土中, 水池顶板顶 面和水池壁板外侧均要求刷冷底子油二道。

污泥浓缩池设计

地基一般采用换土垫层法施工,挖去淤泥质黏土层至粉质黏土层,并换成中粗砂垫层至池底。面层做法为:底板面、壁板及毛石混凝土锥壁内壁采用 1 : 2水泥砂浆分层抹平; 外壁地面以下刷冷底子油二道, 地面以上外壁用水泥砂浆抹光, 中高档外墙用涂料刷面。走道板面采用广场地面砖。

鼓风机房、 臭氧发生器室设计

建筑耐火等级、屋面防水等级按要求设计,一般为现浇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为φ50 0预应力薄壁管桩基础。(1)砌体工 程:通常室内设计地面以下采用 MU1 0页岩多孔砖,M1 0水泥砂 浆砌筑; 室内设计地面以上采用 MU1 0页岩多孔砖,M5混合砂浆 砌筑。(2)屋面工程: 通常建筑找坡材料为膨胀珍珠岩,保温材料 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板 4 0厚, 防水涂料采用 1 . 5厚 J S高分子防水涂料, 防水卷材采用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卷材。(3)顶棚工程:通常采用轻钢龙骨穿孔金属板 吊顶, 纸筋灰抹面。(4)墙面装 修工程: 墙面基层水泥砂浆均加抗渗王一Ⅱ型,内墙面用白色乳 胶漆面或瓷砖饰面; 外墙面用面砖面。(5)门窗工程:通常采用铝 合金门窗或木门窗。6 ) 油漆防腐工程: 一般木制预埋件冷底子油 两度防腐, 金属预埋件及明露铁件刷P N 8 7 1 0防腐涂料防腐; 木门 满刮腻子。

污水处理厂建筑设计的问题

目前,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所创造的生活环境, 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就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污水处理建筑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 以适应日趋变化的市场。长期以来, 在传统污水处理建筑设计的理念指导下, 污水处理建筑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封闭静止的方法,就工艺而工艺, 就生产而生产, 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单一的一种功能, 没有综合地考虑各种要素及建筑之间的相关性, 只是单单的把建筑的存在看为单一孤立的来设计, 没有考虑到建筑之间的统筹关系。因此工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建设单位的各方面要求, 同时也更加不能满足日趋重要的环境要求。所以目前传统的污水处理建筑设计理念和建设单位的要求产生了冲突, 创新迫在眉睫。

污水处理厂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

建筑的节能环保趋势

由于污水、污泥本身的臭气在工艺流程中释放出来,给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为此对臭气的处理,要污水处理厂消 除自身污染。采用鼓风曝气的污水处理厂要选择低噪声的鼓风系统,污泥采用填埋处置工艺, 要防止污泥废液污染地下水,并将 废液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采用污泥干燥焚烧工艺的污泥处置 厂,要将有毒害气体进行处理, 防止有毒害气体污染大气。

污水处理厂建筑的多元化趋势

污水处理厂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建设场地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企业品牌的多元化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设计事务所的参与等, 极大地促进了污水处理厂建筑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国内设计师们在接受全球性的同时, 也开始承认各民族、地 区和地方文化的价值, 在平等合作、 竞争的同时, 正在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跨文化的特色建筑。

结语:

在污水处理厂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把建筑学上的审美观和污水处理建筑的实用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 因地制宜, 不断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确保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工程来。

参考文献:

[1]张海洋,陈维.污水处理厂中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J].山西建筑.2010,04:41-42.

[2]牛顺德.污水处理建筑设计的几个问题[J].建筑工程.2007,04:39-40.

篇4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关注农村公路建设问题。要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和干线公路建设一样,首先要做好设计工作。但农村公路的建设条件、服务功能与干线公路有所不同,每个地区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笔者根据近年来参加农村公路调查和测设工作的体会,对农村公路设计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的设计问题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农村公路的基本特点

农村公路一般为三级或三级以下公路标准,在资金落实并报请国家审核批准后,也可以建设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目前我国东部及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以逐步消除等外公路为目标。路面结构一般要求铺筑高级或次高级路面。农村公路的铺筑除了有以上各种特点之外,其施工机械的配备还受到下述因素的影响。①资金问题是农村公路发展的关键。与普通国道相较,除了国家给予一定补助外,其资金主要来源为地方自筹和社会及群众的捐助,或以工代赈。因此,其资金到位及数量均可能出现不稳定和不充足现象。②由于资金问题,在有些可以人工作业的工序大量采用人工完成,如路基填土施工、稳定土拌和、挡墙的砌筑等。③代用设备多。在很多可以用代用设备的工作场合,以多功能设备或代用设备完成,以节约购置专用设备的资金。如以普通推土机代替平地机作平整作业;以农用旋耕机代替灰土拌和机完成稳定土路基的拌和作业等。

二、农村公路设计的特点

(1)农村公路具有弯多、弯急、坡陡、坡长、路狭、高边坡、视距不良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影响农村公路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对主体工程平、纵、横等要素及不良线形路段的分析非常重要,而且是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的重要阶段。

(2)农村公路不仅里程长、覆盖面广,而且交通参与者有行人、牲畜、农用机械、非机动车、摩托车、汽车等,相互干扰大。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除了更好提示、引导和规范各交通参与者安全出行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并最大限度减少相互干扰。

(3)农村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内容一般不涉及监控、收费、通信、照明等交通工程设施,通常只设置部分交通安全设施,主要有标志、标线、护栏、界碑、百米牌、里程牌等设施,但受地形、线形制约明显,要求设计更为深入、细致。

(4)合理选择的路线。考虑到地方政府财政投资的困难,农村公路修建的不易,为避免重复投资,选择合理的路线非常重要,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县、乡、村建设规划要同当地景观相协调,发挥公路总体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旧路,减少占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便于施工,采用的施工工艺应满足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5)合理设计安全设施。以人为本、使用功能优先,是当前工程设计的一大主题。按照“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结合交通量的增长与技术状况,完善补充安全设施设计。如标志、出口分流三角端的防撞设施、结构物与高路堤等路段设置路侧护栏,在陡岩、急弯、沿河路段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提高行车安全性。

三、对农村公路设计的建议

(1)根据路面的设计。要从实际客观的情况下出发,在满足公路工程设计的标准下,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公路资源,尽最大的努力贴近所要求的设计。尽量的减少路基的挖方,要节省大量的砂石材料,可以减少人力运力机械设备的不必要的浪费,适当的提高标准加以解决。

(2)路面窄的问题。对于国家的明确规定,要按照规定执行,如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路面宽度的设计可以设为4.0m和4.5m,这样的标准是最好的。错车道最好设置在有利的地点,是驾驶员能够看到错车道行驶的车辆,设置错车道的路段,路面的宽度不应小于5m,有效的长度不应小于20m左右,适当的加宽,以提高转弯的半径。

(3)科学合理的设置公路的交通设计标志。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公路的交通设计标志,最大限度的利用公路的资源,要改善通行的条件,要不断提高公路通行的能力。因而大力的提倡对公路标志的设计与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4)改善路线的设计。一条公路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好将指标统一,尤其是山区的路线,就算是相同的指标,也要将相应的数据控制好,纵坡与填方的路段要设计好比例。这样才能使行车的司机有一个心理准备,对行车的安全性有很高的保障。对行驶中出现超速行驶的行为都要加强管理和教育,让每个司机都能够明白安全驾驶的重要性,让交通安全走进他们的心中。

(5)要提高工人员的工作效率。要加强农村公路设计阶段的前期工作确保设计资料的准确性,降低工程管理部门前期的工作强度,不断提高工程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6)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的设计过程的控制。在施工图纸完成设计之后,要进行详细的审查,并将提到的意见反馈给设计的单位,尽量的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

四、结语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和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性措施,也是交通行业兴农、富农、惠农、爱农的重要实践。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就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坚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重视设计工作,并从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抓起,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万淑梅.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J].新西部,2007(4): 229-237.

[3]李庆华.浅析农村公路设计的特点和要点[J].交通科技,2009(11): 154-156.

[4]王维斌.浅谈农村公路设计[J].山西交通科技,2006(6):25-26.

[5]郭南华.农村水泥混凝土路基路面设计的探讨[J].散装水泥,2007(4): 45-47.

篇5

一、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最新特点

(一)犯罪主体趋向职务化、权力化、年轻化

在我院查办的涉农犯罪职务案件中,犯罪人员多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村官”或财务人员,往往实际掌握涉农资金的管理和支配的权力;犯罪性质多为利用职权侵吞、占有涉农资金的贪污、受贿和挪用资金等犯罪;犯罪人员多为四十多岁的年轻干部,且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

(二)犯罪领域多元化、扩大化

随着花都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过去相比,近年来,涉农职务犯罪从之前较集中表现为贪污、挪用农村集体组织共有资金,逐步涉及征地拆迁、退耕还林、救济补助款、农机具补贴、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汽车家电下乡补贴等领域,如我院立案查办的黄某某贪污案,犯罪人员侵吞的即为征地拆迁过程中补偿给村民的青苗补偿款。

(三)犯罪形态上,窝案、串案明显增多,共同犯罪趋势明显

之前,涉农职务犯罪一般是单人作案、偶发作案,但近年来,涉农职务犯罪多为团伙型共同犯罪,犯罪呈现出长时间预谋、分工明确等特点。

(四)犯罪手段更加多样化,隐蔽性更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欺上瞒下,利用村民对国家惠农政策了解渠道的有限和一些项目制度设计存在的漏洞,伪造单证、假冒村民签名,侵吞、挪用惠农资金,骗取、套取国家补贴;二是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虚报、瞒报数据,骗取、截留、侵吞补偿款;三是集体组织成员恶意串通,巧立名目做假帐等手段私分公款。四是“借”钱下蛋,挪用公款。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利用管理、经手、分配公有资金的权力,大打时间差,大肆挪用集体资金用于经商和投资,甚至用于发放高利贷、、购买“”等非法活动,妄图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在资金无法回笼时又再次挪用,企图填补亏空,但往往是积重难返,最终无法归还,导致案发。

(五)社会危害性更大,影响十分恶劣

“涉农”职务犯罪分子以权谋私,最直接地侵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败坏了党风党纪,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易激起民愤、引发上访,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查处、打击难度增大

如上所述,当前,花都区涉农职务犯罪一般都是多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犯罪,相互之间利益攸关,而且在社会关系上,犯罪人一般都同根同宗,极易订立攻守同盟,而利益被侵害的对象又往往是同村村民,一般都与犯罪人沾亲带故,村民们或摄于,或碍于面子,或担心打击报复,很少会主动举报和揭发,即使办案人员通过其他途径掌握部分初查线索开展调查时,村民们往往也拒绝配合,甚至有意包庇、袒护,导致调查取证存在诸多困难,从而给查处、打击该类犯罪造成不少障碍。

二、当前涉农职务犯罪高发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中趋利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不少“村官”心态失衡,诱发犯罪

主要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盲目攀比心态、“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盛行。另外,部分“村官”自恃带领群众致富有功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心态失衡。这些不正常的心态驱使部分“村官”大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从而犯罪。

(二)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者权力扩大、权力失控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投往农村的资金逐年增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领域涉及大量资金,相应的,村干部的权限空间也不断扩大,他们既是具体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集体资金、国家下拨资金的管理者或代管者,手中握有大量公款,集权钱于一身,为滋生犯罪提供了更大空间。

(三)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健全,监督缺位降低违法成本

从近年来花都区查处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情况来看,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有效的党内监督,有的农村基层组织长年不开民主生活会。而且,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者是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的,但罢免村官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某些“村官”当政后,或利用小恩小惠拉拢、或利用权力打压一些村民,导致一些村民不愿、不敢或不能对其进行监督。二是上级监督失位。从目前花都区农村工作现状来看,乡镇级以上政府侧重于涉农项目的行政审批和宏观管理,对具体支付项目、支付渠道和用途缺少必要的跟踪监督,而“村”属于最基层单位,数量多,不易管理;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对群众反映的苗头性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及时治理,最终导致犯罪。

(四)村务公开等民主制度建设不到位,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从花都区范围来看,虽然村务公开等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执行,但仍有部分村集体组织未严格执行该项制度,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收支和重大事项不向群众公开,村干部暗箱操作,没有制度程序制约监督;二是政务、村务、财务不公开的问题普遍,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全、不清,部分账目长期不审核、不对账,财务收支随意性大;四是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维权意识不强,对直接间接侵害农民利益、破坏党的惠农政策的腐败现象有一定的容忍度,助长了基层一些干部肆意妄为、有恃无恐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三、打击和预防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重点领域涉农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增强打击犯罪的震慑作用

从花都区来看,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多集中于土地征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直接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极易引起民愤,影响社会稳定。目前,要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涉农职务犯罪查处力度,针对涉农职务犯罪易发、多发部门、环节,重点查处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支农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案件;对群众意见大、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案件,要迅速查办,依法严肃处理;要善于分析涉农职务犯罪的最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及时掌握犯罪的新动向,加大宣传,鼓励村民积极举报、控告;要重视相关案件线索,及时分析、甄别、收集、固定证据,做到有的放矢。通过集中查办一大批涉农重点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有效遏制涉农职务犯罪多发态势,同时推动健全完善涉农惠民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强化监督,完善管理

建立健全村级事务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政务、村务、财务”三公开。一是要切实执行村务公开制度,增强农村经济活动透明度,重视保障村民对村务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目前,尤其应加大征地拆迁、土地承包、村企业经营收入款、退耕还林补助款以及社会保障领域款项的公开,做到各项帐目清楚,钱物去向明确,允许村民质疑和询问,真实、客观、全面地向村民公布重大信息,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切实保障村民享有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规范村级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职责,严格执行会计财务制度,严禁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兼任财务人员;三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村级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认真倾听村民反映情况,及时掌握村财务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查纠不当经济活动,尤其要重点跟踪、监督、核实惠农资金的使用情况,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三)党委领导、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篇6

中图分类号: TU24文献标识码:A

1.现代民用建筑设计的意义

作为建筑工程中首要的环节,建筑设计是主导整个工程的施工方向、决定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其实践的意义是贯穿整个建筑行业的。而建筑设计的前提是要让建筑工程质量达到要求,这样才有应对市场各方面压力的能力。所以,要想让质量满足要求就必须要让现代化的民用建筑设计企业可以跟得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使其能够从实际出发,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在建筑设计中贯彻落实,从根本上做好设计工作。

2.现代民用建筑设计的特点

2.1对整个建筑空间功能设计的特点

2.1.1始终是以人为本,创造舒适的住宅空间

相关的实验证明,人在各个空间里的活动或幅度时间是有一定比例的,因此对这类住宅的设计是有专门设计规范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面积的不同量化要求。在相关设计中,注重对活动空间尺度的研究和推敲是会考虑到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的,科学合理的住宅是会客,起居,学习和储存等功能空间的组合,要求即要经济实用又具有亲和力且不显得空旷。

2.1.2增加住宅的舒适度

住宅是人生活与学习的场所,人们每天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会是在自己的住宅中度过,可见住宅是否舒适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外,国家也对民用建筑住宅中通过节能环保来增加住宅舒适度而出台了许多新规定。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多使用环保型材料,与新的工艺和技术相结合,如可实行分户进行采暖、选用节水型的洁具或者是太阳能技术等等。

2.1.3完善住宅各空间的功能需要

相比其他国家,有的住宅虽然看起来很小,可能只有一个客厅和卧室这么简单,但是却是五脏俱全,所包含的功能也十分的完善,如比较注重卫生间的干湿隔开;放置洗衣机的位置;注意房屋空间的存储功能;自制一些节水设施,包括把洗手洗脸的水进行回收后冲厕所等等,这样不仅解决了空间小带来的问题,同时也做到了节能环保。当有比较大的空间时要做到充分利用,做到功能完善和分出层次;在较小的空间里要能够灵活设计,解决好实际的功能问题,不能够因为户型小而省去一些必要地功能。

2.2民用建筑户型、套型的设计

首先,因为经济不断地发展,人口居住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次,在过去住宅设计中,因其受到经济方面的制约,导致结构上不够充分全面,在以上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下,户型、套型的优化变革设计势在必行。相关的民用建筑设计人员要能够做到站在居民角度切实的了解实际的居住条件和需求,并能够有效地把这一点体现到自己设计的户型、套型中去。

我们知道,不同的家庭对住宅是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要求的,想要让每家都能够满意是很难做到的。相比传统的核心家庭住户,现在还会存在如多代同室型、SOHO型、DINK型等等。这其中,即使是就传统家庭来讲,也会存在着个体差异,如为一些居民自己的职业特征所设计的户型;有为老人照看小孩设计的双主卧套型;有为保姆居住设计的保姆间;有为家庭办公设计的空间等等。这些都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所新增出来的空间功能安排设计,这样就为居民自己的需要安排了相应的弹性空间。

2.3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

对居民住宅小区的设计也是最后产品生产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始终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使居民住宅更加的充满人性化,获得评价更好的建筑住宅产品。

2.3.1便捷的交通

现今的住宅小区多是以汽车为交通组织终端,合理的人车分离规划使得交通更加有序,如可以充分的利用周边景观引导,绿色隔离或是条件限制等,来增加交通的可控性,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与小区相适应的露天停车场,这样既充分考虑到了使用者,达到了出行方便的目的,又可让住户的私家车有了存放的位置。

2.3.2搭建亲密的邻里关系

我们知道,现代的民用住宅有着其私密性即一梯一两户或是一梯多户,虽说有了一定的空间开放性,但是单元式的住宅模式是现展的产物,这样就从客观上使人与人之间增加了障碍,交流上有了一定的约束。而现今的住宅小区在规划方面对这种分割方式进行了一些主观努力,尤其是在对公共平台的建设,就充分的考虑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人们有可以集体活动的空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2.4小区住宅的室内设计

在过去的居民小区住宅中,基本上都是毛坯房,在后期使用者还要对其进行二次装修,如改水电,或是重新布局,这样就会造成大量材料和人工费用的浪费,随之产生的垃圾和噪声都会造成污染。针对这一现象,国家也相应的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对毛坯房限制或禁止其上市,提倡或者补助装修后的住宅,这样即节约了后期消费者的投资又节约了材料,保护了环境。所以,作为建筑设计师,要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各个空间的功能性考虑全面,确保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住宅用户需求。

3.现代化建筑发展趋势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这各自的区别和特点但是大的趋势都是相同的,即是更加的低碳、智能和环保。

3.1建筑设计更加的智能化

从技术方面来讲,保证现代化建筑设备正常运转的技术就是实现对楼宇的自动化智能控制。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安全和设备管理。在安全方面,主要包括防盗和防火,我们可通过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来建立指纹识别和可视系统,这样就可以对来访者进行确认和辨别,杜绝那些陌生且怀有恶意的来访者,有效防止偷盗案件的发生;至于建立健全的防火预警系统不但可以及时的发现和通报相关的消防部门,而且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如自动开启消防设备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失火的危险。在设备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做到两方面,一是增加物业相关方面的责任;二是要求业主自己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建筑智能化具体来讲,从装饰材料方面来说,要实用,合理、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从厨房的设备方面来说,要更加的系统化、巧妙的减少噪声和油烟、增加储藏量、更加的立体化等等。

3.2建筑设计更加的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型建筑是近几年我国谈论最多的也是我们最为关注的,这其中,能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关键所在。因为,我们知道,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再像现在这样漫无目的的消耗下去,那么我们很快就会面临资源匮乏的局面,所以怎样节约资源,为下一代留下更多的财富和空间成了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作为建筑设计师和建筑执行施工方,要从材料入手,包括采用绿色环保的墙材,如丝绸墙布、草墙等。采用绿色的地材,如环保的地毯等。采用绿色的板材,如更加环保的石膏板等。采用绿色的照明,如节能的LED照明灯。采用绿色的家具,可以多使用生长周期短的木材作为原料,尽量避免油漆的二次污染等等。

4.结束语

总之,所有的设计都是以大环境下人的标准来进行权衡的,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所,更是会影响到人和自然界的。只有建筑师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人文和环境相协调,才能够设计出好的建筑。我们大家提倡的建筑设计也才会得以实现,作为建筑师和我们每一个参与者都要努力,共同做到对建筑设计的人本化和精细化。

参考文献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57706万人,这一人口总数已经超过西方六个国家(美、英、法、德、澳、加)的总和。全国的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7.92%(1978年)上升到2006年43.9%。城市化率30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速度是惊人和可喜的。从省区市来说,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央直辖市外,广东、浙江等省的城市化率都已经超过50%,广东省2005年为60.68%,2006年达到63%。如果加上长年累月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和在城市的大专院校上学的人员,城市人口已经是中国人口的半壁江山。

全国城市达到660多个。2005年全国地级市283个,占地级行政单位总数的84.98%,市辖区和县级市共1226个,占县级行政单位总数2862个的42.84%,属于城镇型的镇和街道办事处共25674个,占乡级行政单位总数41636个的61.66%。这些数字说明,在省以下的行政单位中,属于城市型的行政单位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城市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中心作用。2005年全国GDP总量为182321亿元,而四个直辖市加上全国GDP总量排在前列的50个城市的GDP总量为92819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0.91%,即全国GDP的一半以上是这54个城市所做出的贡献。体现时代进步、科学成就和先进技术的产业,如装备制造业、现代生物制品、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制造、IT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航空业、金融保险产业等几乎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所以,城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等发挥中心作用。城市已经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006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其中城镇投资9347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5.0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其中城市51543亿元,占总额67.46%。

在财富的聚集、人才的集中、居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大量事实表明,城市的主导地位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

可以说,城市不仅自身在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许多城市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以先进的生产力、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相对富裕的居民生活为基础的,反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现代化对全国现代化起着带头和先行的作用。城市的现代化带动着农村的现代化,正朝城乡一体化前进和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城市不仅在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是国家现代化的先驱者和榜样,所以分析城市现代化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增长方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规模和质量并举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但是在20世纪后20年,城市发展以扩张城市规模为主攻方向,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规模成倍扩展。但是,进入21世纪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如广州、北京等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环境、资源,特别是土地等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城市开始从规模扩张为主进入到规模与质量同时增长的新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同国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适应,大城市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大城市从原来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主导产业转向以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例如,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32.7∶64.8发展为2006年的1.3∶28.7∶70。并且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06年上海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3.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97.8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205.3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5%。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少了城市对资源的依赖,创造了更自由发展的空间,形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促使城市性质的变化或转型。一些城市由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变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2. 城市空间形态从城市单体发展向城市群体发展转变

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国际普遍现象和共同发展规律。中国城市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发展,也逐步地迈入到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的发展时期。这既是大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如某些工业向外转移,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住宅建设需要等,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要求大城市对周边地区和中小城予以支持和相互合作,求得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共同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经济社会进步最明显地区,区域面积27.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85%。城市群内总人口达到1.6亿,占全国的13%。四个城市群的GDP占到全国的35%。其中,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和经济区的龙头;珠三城市群中广州和深圳无疑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作用;北京和天津是环渤海湾城市群和经济区中的核心城市。其他大城市,如重庆、武汉、西安、沈阳、成都、长沙等都是这些城市所在的经济区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心城市的大城市,必然与周边的大中小城市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和共同作用。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城市群的作用。2005年长三角16城市的GDP总量达33859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57%,占江、浙、沪三省市GDP总量40781.07亿元的83.03%。其中,江苏8市超过1.4万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43.1%;浙江7市超过1万亿元,占29.9%;上海突破9000亿元,占27%。

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到分散型城市化的过程。虽然目前我国城市化仍处于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的阶段,但由于城市群的兴起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面临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同时推进的局面,以及城乡一体化迅速扩展的趋势。

3.城市发展目标从单一经济目标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功能转变

无论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城市的功能或者比较单一,或者畸重畸轻,甚至出现城市畸型发展。一些城市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只追求GDP增长。资源性城市和工矿城市产品单一,产业结构低级,忽视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城市品位的提高,不重视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因而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犯罪增加、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等所谓城市病。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地转变城市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最高目标,调整城市发展方针,加强城市社会文化功能,注重全面提高居民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和谐的城市。城市不仅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实力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所以,许多城市近几年在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治理和文化的建设,以求得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克服大城市病。像北京等大城市提出以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尽管要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过程,存在许多困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提出这样的目标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说,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城市发展观的转变,是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体现。我们不能赞同像上海、北京、广州等这样的大城市,为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增强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可以无限制地增加人口,过分扩大经济能力,超常地消耗资源和能源的论点。因为这种观点,一则不适合我国国情,二则不符合时代潮流,其三违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其四有损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不利于地区均衡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

4.城市发展模式从只注重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向注重城市特色和品牌转变

城市是先进技术和生产力代表,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发挥这一优势。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同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特点和品牌。只有充分发掘和发扬本城市的特色和品牌,才能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技术和生产力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近10年来,中国城市越来越注重其特色和品牌。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利用首都的地位和相应的优势,不仅在经济上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科学园区,率先在全国建立CBD、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而且利用申办奥运会成功的难得时机,大力发展奥运经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扩大与国际各界的交流与联系,培育与训练居民的国际意识和外交能力,提高居民的道德修养和礼仪水平,体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尚和国际大城市的特色,创建了北京城市新的城市品牌,从而大大提高了北京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都是如此。或利用城市的资源,特别是旅游和历史人文资源,或通过特色活动,或制造特色产品,或通过特殊事件等,使之上升为品牌,成为城市的特色,吸引全球的眼球,促进城市的发展。

5.城市的对外关系从单纯竞争向竞争与合作结合转变

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经常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城市之间的竞争始终是异常激烈的。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和态势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情况下,竞争与合作成为一个事物的两方面,竞争需要合作,竞争有利于合作,合作离不开竞争,竞争是合作的基础。这在大城市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形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不仅大城市之间,而且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依然异常激烈,但同时又出现越来越多的彼此合作和相互依赖。即使在一个经济区内,或城市群内,同样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不能只有合作而没有竞争,或者只强调竞争不进行合作。竞争促进合作,合作有利于更大范围的竞争。总之,在新的经济格局和形势下,立足于竞争;同时积极推动合作成为大城市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准则和趋势。

三、 正确对待城市现代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不同的城市处于现代化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述是目前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总体特征,而城市间在现代化建设上的差别则是非常明显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城市现代化的地区差异:

1.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明显地表现在城市的发展上。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由于区位、规模、资源、历史、传统、人才等的差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不尽相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利用有利区位、人才优势、交通便利等条件,加上国家的优惠政策,得到迅速发展。如深圳、厦门等特区城市,上海、广州等14个开放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其发展就远远地快于内地的一些城市;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利用行政上的一些优势,如行政中心、项目布局、财政倾斜等,发展快于其他非省会城市。在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带动下,城镇也迅速增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另一些地区城市发展缓慢,差距存在不断加大之势。

按照2005年的统计,全国按省区划分,除了3个直辖市外,广东等6个省区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而广东省2005年和2006的城市化率,分别达到60.08%和63%。同时,全国有7个省区的城市化率仍在35%以下,有3个省区甚至不到30%。(见下表)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总的说,城市化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是一致的。城市化率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城市化进程也较快,从而使城市化处于较高的水平。当然,城市化不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

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则更明显,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较突出地反映其差异。2005年苏州(66766元)、东营(64906元)、无锡(62323元)、深圳(60801元)等城市都超过6万多元;广州(53809元)、上海(51474元)等城市在5-6万元之间,北京以及东部不少城市都达到4万元以上,而中西部一些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3000元。如,甘肃的定西市(2394元)、陇南市(2729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2973元)等。高低相差20多倍。

3.居民收入及生活的差异

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既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又反映人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同时又与人们的文化教育医疗水平密切相关。2005年,深圳市为27596元,东莞20526元、温州17727元、广州16884元、上海16683元、佛山16045元等,这些城市都超过16000元,北京(15638元)、宁波(15882元)等城市超过15000元。而同为省辖市,一些城市的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只有4000-5000元,如,黑龙江省绥化市4987元、黑河市5041元、陕西省铜川市5871元,与最高的城市相差4-5倍。

4.城市建设水平的差异

由于各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吸引外资的能力不同,城市的产业建设、主体工程和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差甚远。交通运输、通讯设施、公共交通、水电供应、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卫生机构、教育设施、医疗设备、福利设施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81-0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3]。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背景

惠州学院电子系根据广东省人才培养战略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战略特点,2010年起系统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以点带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思路与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惠州是全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城,为电气信息类毕业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也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大量契机。根据惠州地方经济发展和电子信息行业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组建由6位教授8位博士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团队,有8位教师被聘为广东省部企业的科技特派员,他们从事大量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将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目标。基于“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人才市场调查为依据,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新路子。服务惠州,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产学研相结合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内容与成果

2011年,“具有产学研结合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惠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12年,“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研究”成为惠州学院教研教改项目,2012年,“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研究”成为广东省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1.2012年,“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签约。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属于天宝国际兴业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惠州市东江工业园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厂家,总部在香港。“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签约,依托2012年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平台和2011惠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经验,双方共同建设产学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制定天宝电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搭建天宝电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平台。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组建校企双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授课技巧的范基地教师队伍,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方达成的合作意向包括:①根据企业的研究课题、产品研发方向确定“天宝杯”LED电源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和毕业论文题目;②安排企业技术骨干对我院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专业指导;③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④企业在学校设立研发平台,将企业的部分研发课题放在学校,由我院师生共同参与研究。

3.大力推动产学合作,启动“天宝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2012年12月21日,惠州学院电子科学系与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开展“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与节能减排科技竞赛正式启动。

4.201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及节能减排科技大赛成果展示和颁奖仪式。2013年6月14日,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首届“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及节能减排科技竞赛总决赛在旭日大楼学术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成功举办第一届“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及节能减排科技大赛颁奖仪式和成果展示。

此次大赛作为电子科学系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双平台”工程项目的一部分,也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成果之一,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作品主要围绕智能小汽车制作、节能LED产品设计开发等展开。建设“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推进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提出“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惠州学院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

四、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创新。创新实验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了“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了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革效果与研究水平并重,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创新。基于“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产学研相结合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服务惠州,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创新。依托广东省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教学实验室和广东省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构建具有产学研地方特色的校内外研究基地,将产学研等科研平台有效融入实验教学体系,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分流培养需要。

4.产学研相结合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6位教授8位博士,有8位教师被聘为广东省部企业的科技特派员,他们从事大量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将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一方面,高水平的教研、科研教师给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并将最新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装置,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特色创新[4]。

参考文献:

[1]陈贞丰.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253-254.

篇9

关键词:特点;问;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应对措施

1.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当前我国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通过部分地区试点实行然后进行前期探索,摸索出可行的道路,最后再在更广阔的地区来实行,以提高政策实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当前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联调联动机制,在中西部地区先行开展实验的地方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建设,如农村土地综合利用,农村水利建设,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等。在各个方面的新农村建设中,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和业务范围,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特殊需要规划设计符合当前情况的新项目新计划,因地制宜,依托项目以点带面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由中央部门牵头各地区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开展了一系列的发展农村经济的专项活动,如农业部主导的循环农业发展行动,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环境保护部的农村村容村貌计划,民政部的非公组织服务新农村活动,水利部的农村饮水用水安全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等等[1]。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积极行动,而且为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其次,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涌现出了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例。

山西省各地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工补农、村企共建、和谐双赢”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全面促进了本省的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2]。陕西省在养老服务领域,资助建设了1200个农村幸福院和100个以上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和老年餐桌,使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2张,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老人养护问题。第三,分类研究、分层推进的战略思路。在过去的几年实践中,各省普遍采取的新农村建设方法是根据各地区有差异的发展层次,发展机遇,社会环境,采取分类研究、层层推进、分批建设、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先天优势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如山西省一是从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同,分为四个层次推进;二是从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不同,分为山林区、牧区、平原区三种类型地区;三是从区域分布和地域分类不同,分为晋北,晋中,晋南地区。

2.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卫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3]。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我们必须深刻总结找到应对之策。

第一个问题,农村地区资金投入和管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十六大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资金投入量显著增强,较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总体来看,农村地区的基础实施仍然落后,显著地表现为道路和水利工程以及文卫设施的不足。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有很多村镇的饮水和农田灌溉设施老化失效,造成村民饮水困难和农田产量下降,道路年久失修影响村民出行和货物运输。许多村屯没有文化站等满足村民精神需求的设施,也没有处理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的设施,造成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另外资金的挤占挪用的现象相当普遍,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投入渠道不足而且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央地之间权责不明晰,国家拨付的农业资金使用不合理。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个问题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一个是农村医疗条件及水平都不足,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仅是15.6%,中西部地区村镇医院危房率高达33.3%,85%的医院需要装备。二是教育投入不公平,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教育质量差别较大。同时还存在着农民教育负担过重,辍学率高等问题。

三是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许多村镇都没有篮球场,文化站,图书室等活动场所,缺乏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阵地,结果是是一些封建迷信低俗活动的流行。第三个问题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14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为9.2%。全年农民工总量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长9.8%。但是这些年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年都以很高的比例增长,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没有得到根本缩小,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拖欠工资的事情时有发生。目前显著存在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问题凸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资增长缓慢且权益经常受到损害。农民收入增长不足,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是摆在新农村建设面前的一座大山,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应对措施

一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考虑到扶贫的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当地政府通过济困式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包片整体推进等模式为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起到了独到的作用。当前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应该利用这一时机大力开展乡村建设,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为契合点,以综合开发为重点,把解决农村温饱问题和增收问题结合起来。

二是建立农业资金投资管理机制[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缺乏资金的投入和管理。根据现阶段的农村现状,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建设仅靠财政拨款是肯定不够的,这就要求必须拓宽农业资金筹集渠道。在政府方面我们要立法保证农业资金的稳步提升机制,提高农村地区科教文卫的支出水平。在各地区要结合当地情况构建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自给自足,合理有效的凑集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并且建立科学的监管运行体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职业知识技能水平。首先就是建立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于农民利益的保护措施。其次是要提高农村地区生产条件给农民创造有利于其收入增加的环境。第三是要从土地流转的方面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建立村民农业合作社,以及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切实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第四是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提供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用科学的力量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含金量。(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58-01

如今各大城市妇幼保健护理站点在社区扩散,发展迅速。发展过于迅猛总会由于软硬件设施跟不上,伴随着产生许多矛盾与问题。即使这样,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仍在多方面使社区妇幼保健的状况得到改善。

1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小区的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站,是为该小区内的妇女儿童还有其他家庭成员服务的。因此具有一些其他医疗单位不具备的特征,比如社会性、薄利性、区域性以及工作内容复杂等特点。

1.1社区妇幼保健按区域开展,每个独立社区将建立独立的站点。

1.2社区妇幼保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防止疾病,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保障生殖健康,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

1.3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具有家庭性,主要是为小区内的妇女儿童服务,同时也以其他家庭成员为次要的工作对象

1.4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配备的仪器,医疗用具比较简易便携,是社区医生方便上门为住户进行简单的医疗保健。也使医生单独工作方便,独立性强。

1.5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不仅仅是对小区居民进行医疗护理,更多的是对住户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为用户解答一些保健方面问题,督促用户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根据不同居民各自的文化水平与生活习惯来规范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促使社区形成一个健康宜居的环境。

1.6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人员要学会协调社区居民家庭成员、街道、居委会、妇联、公安等部门的关系以便于进行各种调查统计工作。

2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妇女儿童人口众多,她们是弱势群体,身体薄弱,患病几率较高,恢复能力差,这些都说明了妇幼保健工作的相当重要,需求也很大。而当前的妇幼保健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譬如资源严重不足,分布不平衡,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低下,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据相关部门统计,社区的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及资源相当匮乏,仅较发达的城市社区配备较完善的妇幼保健机构。说明当前国家用在妇幼保健相关事业上的经费不多,重视度不够,相关机关单位用于妇幼保健工作的经费比较少,社区个人能用于妇幼保健的消费更是及其有限。

另外妇幼保健工作的各个项目之间也发展的不平衡,许多与妇幼保健相关的服务项目发展的水平还很低,像儿童视力方面的保健,口腔健康,孕妇产后的复查工作还处于初期刚开始开展的状态。

妇幼保健工作的管理者与护理人员本身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社区妇幼保健站点的护士普遍学历较低,素质不够,人数少,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造成了妇幼保健服务质量低下,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3如何提高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质量

现代医学模式不断变更,妇女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和所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妇幼保健护理工作也有了新的需求。因此,妇幼保健护理工作在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如何提高社区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是我们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3.1对保健护理人员素质提出高要求。护理工作人员直面社区居民,为他们服务,妇幼保健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护理人员的高业务素质要求,包括护理点医生护士的专业知识应当全面,而且护理技术要求熟练。从事人员应当具备妇幼保健护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诊断相关知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护理知识,临床护理相关经验丰厚,面临突发事件方应迅速。

3.2及时总结工作与学习成功经验。当前全国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社区妇幼保健的水平也不一样。在发达城市的一些社区护理工作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优秀的经验与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后发展地区借鉴与学习。因此,不同水平地区进行就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举行一些交流讨论会,总结不足与学习成功经验,对社区妇幼护理保健工作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妇幼保健制度,以少走弯路。

3.3优化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出效益的保障,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基于好的制度。要根据妇幼保健护理本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严格监督,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到少出问题不出医疗事故,令住户满意,整体提高妇幼保健的护理质量。

4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现在的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还在起步阶段,比较空白。但其所能达到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当重视妇幼保健工作的管理,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使其合理的运作发展,在未来的健康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胡敏予.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设想[J].山西护理杂志,1997 ,11 (2):57

篇11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275-01

围绝经期(也称更年期),是指妇女卵巢功能由逐渐衰退至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即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停止的阶段。临床主要表现有月经紊乱、月经停止、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和性格特征改变等症状。目前多将更年期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三个阶段。

围绝经期(更年期)是每个妇女人生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的妇女要经历生理上的卵巢功能衰退,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相关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如何更好地帮助妇女解决围绝经期心理障碍,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1 影响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的因素

1.1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卵巢功能衰退是引起更年期代谢变化和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妇女进入更年期以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卵泡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功能降低,以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活动改变,FSH、LH分泌量有代偿性增加。更年期妇女的内分泌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导致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的功能失调,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症状的出现与雌激素分泌减少的速度和程度有关,即雌激素减少迅速,更年期症状就越严重。随着更年期的到来和持续,体内组织和器官会逐渐失去雌激素的支持,人体也会相应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果表现在神经系统,女性便会在绝经期前出现情绪上的大幅度波动,例如易激动、易流泪、焦虑、消沉、抑郁、多疑、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1.2 家庭、社会的影响:一方面,进入围绝经期妇女的体力、精力和社会适应性都会有所降低,若再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便会使有些中老年女性对生活失去兴趣,对自身失去信心,重者甚至会产生思维和语言分离等严重精神症状,不但给本人和家庭带来痛苦与不幸,进而还会影响到工作甚至社会安定性。另一方面,围绝经期妇女在各方面已趋于成熟稳定,不仅子女已长大成人,或完成学业或成家立业,而且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也能熟练掌握乃至到了取得成就的阶段。但与此同时又将面临子女因离家独立生活而离开自己,父母年迈多病需要照顾,职业妇女还要面临奋斗、竞争、退休等新的问题,这一切使围绝经期的妇女不仅生理上,而且心理上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化。

1.3 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经济条件差、生活负担重往往会加重妇女的心理压力,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妇女由于多从事脑力劳动,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对围绝经期也更加关注甚至有些妇女误以为一到围绝经期年龄就必然出现症状,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1.4 心理因素的影响: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变化较大的一个阶段。当体内卵巢内分泌有了明显衰退,脏器功能渐趋下降时,智力和体力均开始不同程度地减弱,记忆力不如以往,思想亦不易集中,工作效率减低,思维和反应均不如中年人敏锐,常有消极、悲观意识,渐渐构成抑郁的心理。此期的妇女较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失落感、孤独感,构成“空巢综合症”。常对子女长大成人离家自立,亲友死亡,自己离退休回家,离开群体等事情一时难以适应,严重者成为忧郁症,甚至极女产生轻生的念头。

2 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特点

2.1 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出现健忘、反应力下降等表现。有一些妇女因此既怕影响工作,又怕别人认为自己“老了”,常常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使症状进一步加重。

2.2 抑郁:有抑郁情绪的患者会表现出对生活失去乐趣、生活单调呆板、缺乏性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感到无意义,甚至有自杀意念。正在经历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更年期妇女的焦虑症状常常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更年期妇女特别是绝经后妇女一些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生率的增加有关。

2.3 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敏感、多疑、自私、狭隘。情绪变化无常,性格也发生改变,无端猜疑,总以为别人针对自己,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如果得不到理解或及时疏导,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2.4 性心理障碍:女性到了更年期后,生理上往往发生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卵巢的功能日益衰退,卵巢分泌的雌激素逐渐减少,阴道变得干燥萎缩,分泌物减少,易患萎缩性阴道炎、外阴瘙痒、疼痛等病症,不少更年期妇女对性生活产生厌恶或恐惧,或勉强应付,对性生活的态度是:“越短、越少、越好”,甚至托辞逃避,拒绝丈夫的性要求。夫妇之间上差距增大,生理方面的变化和的改变,严重时可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

3 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保健

近年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健康既应包括生理的,也应包括心理的。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重要的时期,重视心理保健,维护心理健康有利于减轻围绝经期妇女常出现的各种心理症状,轻松愉快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3.1 广泛进行围绝经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使其了解生理变化;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疏导,使其了解由于内分泌变化而产生围绝经期综合症和月经不调的医学常识,减轻精神负担,保持乐观心理,安度更年期。

篇12

1 农村城镇化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对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政府和村委会的监管力度不足,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对于社区建设的质量管理观念淡薄,导致很对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出现很多质量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以及在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中,乡镇相关的建设管理部门等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无法全方位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以及社区建设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维修等质量监督,导致农村社区建设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和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1.2 农村社区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针对农村社区的建设还处于发展和试点阶段,农村社区建设又完全不同于城市社区建设的范畴,针对农村社区工程建设和生产,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施工规范要求,不论是在农村社区建设的选址上,无法根据农村人口的密度、原始地形地貌,以及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研究,目前很多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选址上都很随意,完全不综合考虑农村的整体发展等,反而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进程。其次在农村社区建设施工中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面狭窄,局限性较大,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建筑工程规范要求实施监督管理,在社区建设的原材料控制、土方基坑验槽和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以及社区建设竣工验收不规范等方面监管力度不足,以及乡镇建设管理部门的对社区建设的管理责任不明确,导致农村社区建设中质量得不到保障,以及其他服务性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2农村社区建设的管理措施

2.1加强农村社区建筑工程的管理

建立科学有效地社区建设管理制度,加强乡镇建设管理部门组织建设,尽量把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落实到责任人。实现与社区建设项目部联动机制,合理统筹安排社区建设管理监督工作,强化乡镇建设单位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管理。其次是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特殊性,在社区规划建设中,农村社区的选址、设计和施工,以及后期的竣工验收,可以吸引农村居民参与其中,加大社区建设管理的宣传力度,调动村民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并定期针对社区建设出现的常见问题和相关技术管理要求,对乡镇相关施工管理人员和村民进行建筑施工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这样一方面实现民主管理的模式,更能加强社区建设的管理力度。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不单是解决农村居民住的问题,还应统筹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性设施配套,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住行和生活水平为目的,结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文化、水文地质条件和交通等全方位科学规划设计农村社区,避免乡镇企业为了落实国家政策盲目建设的问题,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村民的满意度。同时社区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对项目建设和后期使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以及后期农村社区正常使用和发展。首先是根据整体规划,选择多个社区建设地址,严格根据规范要求对选址地区的地质勘测,然后进行综合评判后,针对建设地区进行设计,在设计施工中针对农村村民的要求进行各类优化设计,正确处理优化设计和社区建设的经济关系,进行工程造价和技术对比分析,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控制社区建设工程造价,另一方面提高设计质量。

2.2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性设施建设

新农村城镇化社区建设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的房屋建设的区别在于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性设施,但乡镇建设管理部门往往容易忽视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道路、天然气、供电、自来水和绿化、健身设施和道路照明、以及通讯等设备的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提高村农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设施。因此乡镇建设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基础设施和服务性设施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根据农村社区的建设规划和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造,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就近与国道和省道连接,促进农村和城市交流,另一方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合理规划社区道路,结合就近的城市道路连接贯通,根据农村社区的地理分部特点,设计多级道路,在主干道的建设中,根据社区的设计规划,加强管线综合工程内容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电力、路灯、电讯和有线电视等管线的设计和施工,预埋配电线路应社区主要干道采用PVC管进行敷设。同时对于干道和社区照明和楼道照明设计用尽量选用节能性灯具。还应在主要道路上设置交通标志、路牌和警示牌等、道路两边设置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等,提高农村道路的景观艺术。其次就是农村社区室外工程的建设,一般对于农村室外工程建设中多采用雨污分流和污废合流的方式,雨水通过雨水管道就近排放到河流和水库等,生活用水等经过化粪池等设施处理后集中排放到收集池作为以后村农生产用有机肥料或建造大型沼气池等,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以及在社区消防设施的设计中,由于农村社区人口密度较大,村民防火和用电意识较差,因此在设计规划中应考虑室内外消防系统,可以选择单独建造蓄水池供给消防或者直接由市政给水管网供给室内外消防。

2.3加强农村社区施工队伍的管理

对于农村社区建设中,乡镇政府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单位时未严格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和施工力量进行筛选。在施工单位的好坏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施工质量。因此对于施工单位应公开招标的形式,择优选取。减少施工成本。要求施工单位针对农村社区建设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材料采购方案和人员计划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等现象,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安全。

总结:随我我国城乡发展的趋势,对于农村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比较缓慢的特点,以及结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不能实现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合理分配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变过去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因此对于我国发展新农村城镇化社区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借鉴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成功的案例,根据目前农村地区城镇化社区建设试点的实施经验,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施工质量,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颖举. 《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2).

[2] 徐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 江汉论坛. 2007(04) .

[3] 于晓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乳山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D]. 山东大学.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