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6-02 09:01: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经济的核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经济的核心

篇1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同的时代需要企业做出不同的应对战略。网络经济时代的来临,无形中就要已经昭示,所有企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与发展同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网络经济的迅速扩展实际是也给所有企业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那么,在这种网络经济大潮的刺激下,到底催生了企业的和心境该呈现何种经济形态?企业又该作何战略来应对挑战?本文将就这个问题来进行分析。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的趋势与特点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而网络经济的产生与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地理距离已不再是竞争的障碍,更加使整个社会的资源整合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效率一步步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也今非昔比。那么,与之而来的便是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全世界的经济实体都面临着同样的竞争,强者生存。

网络经济以之为代表的便是虚拟企业的产生。对虚拟产业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具有完整的从生产到销售的功能,但在企业内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企业为了节约资源或者无力承担其他环节的资源支配,所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其虚拟化,并依靠外部作用来完善缺陷,进而将其创造为自己的竞争优势。虚拟产业的产生,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进入了全新的竞争模式。

随着经济进一步虚拟化,信息流已经稳居核心地位。信息流在体现在任何企业形态中,而我们所熟知的物流和工作流,在经济发展中无论呈现何种生命形态,最终都与信息流难逃干系。因此,深入认识和研究“信息流”,将会打开企业发展的全新面貌。在当今网络经济时代,谁懂得了信息流的规律,谁就掌握了经济的主动权。可以这样说,信息流已经成为现今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命脉。

三、网络经济下如何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优势

网络飞速发展,为企业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企业为了谋求发展,也不得不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并积极去寻求与自己发展轨迹相和谐的电子信息手段进行自身的完善与资源整合,以达到优化成本、优化资源和缩小与其他企业之间差距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从企业技术联盟和企业管理边际成本两个方面来谈论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企业在网络经济下要想改变自己的不利位置,就必须要建立起来一条完善的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的链条。当然,这也是利用网络经济塑造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网络经济的出现催生了各种经济状态,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而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网络效应,就不得不要求企业在竞争中必须要发挥出规模经济的作用,这也就要求使得企业必须强化其研究与开发工作,抢先一步向市场推出自己的优势产品。但是在每家企业都时刻追求创新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维持自己的某种产品长期的技术优势,更不可能在生产技术上一直遥遥领先。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就是这样,总会有后起之秀,来将你取而代之。因此一些企业就必须在竞争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路,寻求自己的技术伙伴,建立起企业之间可靠的技术联盟,共享信息资源,进一步优化彼此资源,使得企业效益最大化。这种新形势下的技术联盟,可以防止因企业单独开发与研究失败后的资源浪费,这种以联盟方式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的将资源开放和项目研究的风险降到最低。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除了要和其他企业建立起技术联盟之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降低企业管理边际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现今企业之间发展,一再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相对集中与统一的领导机制,这个机制中心必须要对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和信息流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强化。在企业中,网络技术应用于各个环节中,这具体表现在网络技术的资源共享方面。网络技术可以保证在企业组织内部的资源共享,分担管理成本。一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数量的增加,企业管理的边际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便是网络化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的一个明显优势。同时,这种征兆也昭示了企业管理边际成本曲线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管理层收集、传递和处理各类信息的效率,这种运作方式打破了传统企业种种规则的限制,将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效率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四、网络经济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模式

篇2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Internet最初只有数千个站点与之相连接,然而其巨大的潜能却让人不能忽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它以指数化的增长趋势向世人展现出它所能带来无法估计的影响与变化,美国政府预见并率先将网络用于商业目的,这也使得全球性贸易出现并发展。

网络经济由此产生,它便是互联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表现,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信息进行汇总和传递,形成信息流,代替了资本原本在经济中起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加速。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了衡量新世纪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战略点。自然,我国的网络业也在不断发展着,中国是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在上网用户和上网计算机总数上占有优势,发展的过程却存在问题和困难,但是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一、网络经济技术的创新研究

(一)网络经济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中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光纤定律”,比如计算机中的芯片每九个月其功能就较为之前强大了不止一倍,如此迅猛的更新速度之下,它的出售价格却成负增长趋势不断下降,这就给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套上了严苛的时间限制,一旦有所落后,所面临的不是利润的折损,而是直接扼杀了其继续发展的生存空间,而技术创新面临的不止这么一个难题,另一难题则是它创新方向的多样性。创新多样性的可选择途径,使网络经济成为高风险高收入的盈利场,与时俱进又先于时代一步的人往往能够获取到较大的甚至是高额垄断的利润。

(二)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引发的现象研究

如同核导弹爆炸所引发的一系列深远影响,比如长时间的核辐射对于居民和当地生物的影响一样,在技术创新中,一次基础性的改革创新如同投入小河的巨石总能引发出众多有关应用性的相关创新,连锁反映往往带来的是较为丰厚的利润,前者比后者难度大,但是所带来的利润相比较与后者却也是相当可观的。

(三)网络经济技术引发的经济效应研究

网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带动的产业即前期生产和网络经济获取高额利润即后期消费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而这也造成了它高风险与高收入并存的局面。网络经济在前期发展中需要投入的资金数目巨大,例如设备的购买和研发费用以及后期的宣传费用都是所必须的,而时间上苛刻的限制造成它的高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当研发成功投入市场后,它的消费群体规模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因此高利润的局面也是不可改变的。由此可以看出网络经济将技术创新市场如同放在了放大镜下一样,高风险和高利润总是相伴而行。

二、我国网络经济技术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用户的规模巨大

网络经济存在的载体必然是上网计算机,消费群体则是上网用户,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和上网计算机和上网用户的数量息息相关。而在我国,上网用户以宽带用户居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宽带用户已达到3.64.亿之多,到2010年7月15日更是达到了4.2亿之多。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网络经济在网络中已初具规模

我国的网络经济在一些行业中已经有了可喜的成绩。如在电信业中已颇具规模并被世界公认的品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等。而国内的各大知名门户网站也在2003年后相继告别了负盈利时代,近几年全面盈利,商业价值节节攀升。而在与之相关联的产业,比如IT服务业、软件、网络金融与投资、电子媒体等行业也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三)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的不断加大引来的风险

由于网络经济的市场中商品的投入都是在前期的巨大固定资产投入,这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具有非常巨大的风险的,在投入之后提高生产的方式少之又少,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不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效应,巨大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导致生产缩减,但是对于新进用户来说经济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样就不断加大了网络经济的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同时也加大了其风险程度。

三、网络经济技术的创新拓展性选择研究

(一)企业对于网络经济技术的创新依据选择研究

在网络经济主导经济全球化大的背景下,企业也应当积极调整企业的内部机制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产品消费等各个方面配合网络经济的发展,改变自身传统工业观念,将信息网络技术渗透到现行企业模式中来,从最根本上提高自身实力,增强企业在此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二)国家对于网络经济技术的创新依据选择研究

在网络经济高风险和高利润并存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利用网络经济规律的同时,加强其对于传统工业的影响,将网络经济发展的难题着重研究个个击破,积极研发与创新,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与时俱进,增强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我国现在对于网络经济技术的发展研究还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经济的实际规律来加强目前的网络经济技术发展创新程度,推动网络经济的拓展性开发,让我国的网络经济实际效益不断规模化,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网络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网络经济的实际效益,改变目前的网络经济现状,增强国内的网络经济综合水平。希望广大学者可以不断挖掘不断探索,让网络经济技术有更完善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瑶.网络经济的经济特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5).

[2]刘丽.基于集聚经济的网络产业经济的动态竞争分析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01).

篇4

教育现代化的三大趋势是:素质化、终身化、信息化。互联网是实现这三大趋势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尤其在一些发达地区,网络环境已经日益成为许多学校必要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应该被充分的利用,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仍在走以前的老路,有时甚至是把过去的板书用电子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已,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造成信息资源的大量浪费。

一、网络环境对教师的新要求

网络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成为组织者和辅导员,将更多地专注于对教学信息系统运作过程的监控、研究和评价,更多地扮演“导演”角色。因此,网络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网络教学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

要让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它的优势,体现它的效果,就必须把它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它当作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要像以前使用粉笔、黑板或投影片一样熟练,这样在整合时就能得心应手,使课程整合显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为了做到这一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务之急。我们大力倡导课件要“DIY”(Doityourself),把会制作课件作为每个教师的基本技能。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发现这样的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只要教师好好去学,就会很快掌握。

案例一:以前进行高中地理“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节中“月相”内容的教学时,很难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讲清楚,月相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其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对于类似的比较抽象或跨时空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学生可借助网络环境设置的FLASH小课件非常形象而简洁的解决难点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优化教学目的的作用。

2.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学会收集整理大量教学素材

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都会发出这样的叹息:“资料太难找了!”其实,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大量的素材。平时上网时加以注意,把可能有用的资料下载下来并分类保存,把这些资源直接变成自己教学所需的素材。下面给大家提供几个比较有用的网站。

cbe21.com/subject/geography/(中国基础教育网-地理);

dir.sohu.com/science_technology/geography/index.html(搜狐-地理);

google.com(搜索);

k12.com.cn(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210.39.136.105/Sites/dili/(地理教与学)等网站。

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公司开发出了较为完备的资源库,如清华同方、洪恩、中教育星、K12等公司,其内容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及动画。平时做课件时教师只要熟练地运用开发平台,能够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便可以大大缩短制作时间,真正做到运用信息技术。

3.网络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恰当运用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光有技术还不行,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网络教学因其独特的资源共享优势可以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于有些课题完全可以进行网络化教学,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并未完全得到贯彻。

真正的网络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引导他们积极上网,在网上获得新知。这里的网络可以是Internet网,也可以是地理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内容所专门制作的局域网。根据本人的实践,考虑网络传输和中学生自控能力有限的因素,教师运用学校局域网进行教学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今年在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大胆地进行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案例二:高中地理“2.9大气环境保护”(见:jstzedu.com/jyez/jyyz/diliziyuan/daqihuanjinbaohu/index.htm)

在本课中,我采用单机版与网络版交互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单机投影上主要进行课堂的组织活动,学生利用网络版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其次,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两种方式进行本课的自主学习:一种方式通过直接阅读电子教材,解读课本内容,点击教材内相关链接进行学习;另一种方式可以通过点击网络课件左侧本课三大部分内容的“导航条”进行分步学习。最后,进入“地理论坛”中大气环境保护的专题讨论区,让学生匿名或实名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进行相关的讨论和问题解答。

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我发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并能相互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特别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效果也鼓励我继续进行以后的教学实验。 

4.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注意新旧教学手段的融合

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有效。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在一堂课里全部使用信息技术,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最简便、最佳的方法。

5.网络教学要求教师有效控制网络、控制课堂 

对于学生的网络控制,我的观点是必须“前紧后松”。学生在没有形成网络学习习惯之前,必须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进行网络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切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实行所谓的“开放理念下的课堂学习”。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网络学习习惯,有了网络学习的技能,再慢慢放开网络控制。放开控制也有先有后,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哪些同学先放开,哪些同学后放开,都要仔细考虑,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和激励作用。

二、网络环境对学生的新要求

网络可以将优秀教师编排较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集中起来,网络技术在信息储存、传递和呈现方面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在极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整个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自作性,易使学生“卷入”信息交换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但是网络环境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1.网络环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上网技能和初步的制作技能

对学生进行电脑技能培训,网络班的学生的文字输入水平等技能是必须要过关的,如果文字输入都不过关,那么仅在网上被动阅读,而无法进行快捷地交流,没有交流也就谈不上网络学习。所以,为了更好地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网络学习技术培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上网操作技能,包括网上浏览信息、查询、收发电子邮件、使用BBS等。这样,师生之间就可以及时交流信息,达到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篇5

互联网技术推动着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互联网传播媒介的更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推动着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而随着手持式移动终端的兴起,微博、微信等即时传播方式的盛行,以及政府企业等公共数据服务的大量进行,由此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数据承载着信息,这些承载着信息的海量数据即被称为大数据。大数据能够在政府政策制定、社会舆情监测和商业营销等领域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于大数据的概念,目前业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被引用较多的是互联网搜索引擎上对大数据的描述:“大数据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概念的兴起,对网络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编辑理念在不断面临着挑战,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新闻和信息没有本质区别。受众可以方便地从各种不同的渠道和平台获得新闻和其他信息,新闻与信息的界限变得模糊。网络编辑面对海量的数据资料,内容不断泛化、细化,丰富程度远超报纸,内容更精细、更微观。

二是事件(事实)和观点并不一定有严格的区分。网络使群体的极化现象更加严重。而由于网络媒体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网络编辑对于事实和观点的立场与形象容易受到质疑。一些网络编辑为吸引受众,抛弃传统的中立观念,代之以带有明显主观倾向的观点。

三是新闻也可以娱乐化。为吸引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群体,一些网络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放弃严肃中立的表达,以恶搞或追求趣味的方式报道新闻。

四是信息传播格局发生变化。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公民新闻成为专业媒体的补充,动摇专业媒体的“把关人”地位。职业的新闻工作和传统的信息把关将受到“个人门户”的严重挑战。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传播企业通过技术手段转变新闻出版传统的方式,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受众为中心,充分利用海量的数据资源,是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工作的底线和原则。

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能力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络工作更注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基本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要强;技术方面,如果既定的网页模板通用程度较高,那么专业的技术要求可以不需要很高,图片、视频、原创文章能达到基本规范的标准即可。

以网络信息搜集与处理和良好文字功底为基础的日常编辑单条新闻是网络编辑最常用、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但在大数据业态下,网络编辑应了解互联网,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做新闻,并且能熟练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从海量的信息中敏锐地把握新闻信息,挖掘网络潜在信息,开发内容产品。

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和专题策划能力

整合是指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最终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网络媒体的整合集大成者,往往以新闻专题来体现。专题中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新闻,而是独具匠心的专题栏目和事件策划。整合同一事件的不同专题,就是通过一系列思维严密的策划,把反映各个事实侧面的栏目内容汇总在一起,思路清晰地将整个事件的海量信息展现在大家面前。

网络专题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把传统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的优势融为一体,充分展现网络传播的特色。由于网络数字化、超文本、超链接优势特征,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没有空间限制的顾虑,可以轻松搜索专题所需的相关资料并加以利用,这使网络新闻专题成为某一新闻事件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的大型“资料库”。专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得益于网络编辑对海量信息的筛选、整合。

具备融合创新的思维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349-01

引言

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改变了会计赖以存在的环境,由此也动摇了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首当其冲的是影响了原有会计基本前提、会计目标等有关会计理论的内涵及外延,也对以之为基础的会计实践提出挑战。其中,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在于迫切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在会计实践中,会计目标决定会计的流程和方法,通过会计流程和方法来实现。因此,要实现会计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就必须设计出相适应的会计业务流程。

1 网络环境带来的教育思想的变革

长期以来,会计教育存在着“唯师是从”的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师们偏重会计理论研究,忽视了会计教育理论研究。规范性的教育阻碍了教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对新的信息化工具的运用还有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呆板、枯燥乏味。因此,会计教师必须尽快从“专业型”角色,转变为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学研究型”教师。网络环境下未来会计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的辅导者、领航者。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向教师提问,提倡富有理性和健康人文精神的争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此,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外,还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现代教育技术。

2 信息网络环境下会计的特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会计的电子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的重要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使传统会计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出许多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会计信息的实时化和集成化

传统会计主要是事后的静态核算,会计信息滞后。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下载到会计应用程序中,使得从原始单据到生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瞬间就可以完成,所需的会计信息随时都可以获得,会计信息的搜集、输入、处理和提供实现了实时化。同时,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管理将变成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信息高度集成,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集成提供了可能。企业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管理,可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

2.2 会计理论、方法和信息的多元化

在网络技术下,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多样,会计理论、内容、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会计假设得到扩展,多主体、多币种、不等距会计期间成为可能和必要,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存,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并存。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核算能够多种方法并用,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网络技术提供了多元化会计信息的功能,使多元化会计信息真正成为现实。

2.3 会计核算的简捷化和动态化

在网络环境下,从会计凭证信息到生成财务报告都由具有强大计算功能的计算机来完成,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削减了手工方式下会计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使核算过程简捷化。计算机还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复杂的核算工作,把人从繁杂的手工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的许多业务可以通过网上交易来实现,出现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随着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开通,结算渠道更为畅通,异地汇划资金实现了逐笔实时处理,资金全额清算。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使会计核算从静态变为动态的实时核算。

3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方法探究

3.1 研究型教学法

研究型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发展,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学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并通过分析和判断,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这种过程可以是某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同一课题的学生在网上成果后,教师再组织他们进行讨论。

3.2 基于资源库的教学

这里的资源库是指根据我国各高等院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备课、制作教案、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演示实验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提问、模拟实验、拓展读等。

3.3 学生专题学习网站

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即由学生学习小组自行开发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网站。推动学生开发专题学习网站旨在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与热情,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3.4 跨专业教学

跨专业教学是指跨越专业界限进行会计教学的一种方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跨专业会计教学是指任课教师在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地参与到与会计相关联的其他专业中去。跨专业教学是整合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网络环境使跨专业教学来得更加方便和易行。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型教育环境推动着教育思想的转变,产生了更多更新的教育理论,会计教育必须积极应对新型教育环境下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环境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TP212文献标志码:A

Fault diagnosis of BP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rough set and information entropy

WANG Faxing1, SHEN Yonghong2

(1. Tongda College, Nanjing Univ. of Post &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46, China;

2. School of Mathmatics & Statistics, Tianshui Normal Univ., Tianshui Gansu 741000, China)

Abstract: Rough set can only process quantization data, and the ability of fault-tolerant and generalization is weak, meanwhile, BP neural network has the dimension disaster problem. So a rough set attribute discretization method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is proposed. The attribute is reduced to solve the dimension disaster problem of BP neural network. BP neural network is used to deal with the pattern classific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 brought by attribute reduction. The exampl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thod has better performance for fault diagnosis.

Key words: rough set; information entropy; discretization; neural network; fault diagnosis

收稿日期:2009-05-08修回日期:2009-08-28

作者简介: 王发兴(1981―),男,甘肃武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小波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等,(E-mail)

0引言

粗糙集理论是PAWLAK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1种新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具有无须提供除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仅根据观测数据删除冗余信息,比较不完整知识的程度――粗糙度、属性间的依赖性和重要性来抽取分类规则等的能力,其主要思想就是在保持系统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问题的决策或分类规则.目前,粗糙集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决策分析、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故障诊断等领域.[1]

粗糙集模式识别的核心思想是首先导出问题的决策或分类规则,然后以此构成识别器对待识样本数据进行识别.当待识样本数据满足分类规则的条件时都会得到准确的识别结果,但当条件不满足时往往会有识别错误或不能识别的现象发生,其容错能力和推广能力相对较弱.BP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中最具代表性的1种,具有较强的模式分类能力,且容错能力和推广能力相对较好.但当网络维数较大或输入样本较多时,网络训练时间过于冗长.鉴于以上分析,在文献[1]中给出基于信息熵的属性离散化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克服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各自用于模式识别时的缺点,将两者加以结合,从而建立1种基于新的离散化算法的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识别模型,以期在故障诊断识别中能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1粗糙集理论和信息熵

1.1粗糙集理论

1.1.1知识表达系统和决策系统

定义1在粗糙集理论[2-7]中,知识表达系统被定义为1个四元组S=(U,A,V,f).其中U={x,x2,…,xn}为对象的非空有限集合,也称为论域;A={a1,a2,…,am}为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V为属性值域,V=∪a∈AVa;f:U×AV为一信息函数,表示对每一a∈A,x∈U,f(x,a)∈Va.当上述知识表达系统中属性A=C∪D,C∩D=Φ,其中C为条件属性集,D为决策属性集时,也称知识表达系统为决策系统.该系统通常采用决策表表达.[2-5]

1.1.2不可分辨关系

不可分辨关系是粗糙集理论中的1个重要概念.在决策表中,描述对象的属性是1种不精确信息,这种不精确信息造成对象之间是不可分辨或不分明的,观察这种不可分辨关系的对象正是粗糙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定义2S为知识表达系统,若PA,则定义属性集P的不可区分关系ind(P)为:

ind(P)={(x,y)∈U×U,a∈P,f(x,a)=

f(y,a)}(1)

如果(x,y)∈ind(P),则称x和y是P不可分辨的.不可分辨关系实际上是1种等价关系,具有不可分辨关系的对象是属性值完全相同的对象.符号U/P表示不可分辨关系ind(P)在U上导出的划分,称ind(P)中的等价类为P基本类.

1.1.3粗糙集的下近似、上近似及正域

定义3令XU,R是U上的1个等价关系.当X为R的某些等价类的并时,称X是R可定义的,否则称X是R不可定义的.称R可定义集为R精确集,称R不可定义集为R粗糙集.粗糙集可以用两个精确集,即粗糙集的下近似和上近似描述.其定义[3-6]如下:R-(X)=∪{YU/R|Y∩X≠Φ}(2)

R-(X)=∪{YU/R|YX}(3)其中,也称POSR(X)=R-(X)为X的R正域.

1.1.4属性约简

在决策表中,不同的条件属性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一些属性可提供丰富的信息,对产生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他一些属性却似乎可有可无.因此,可以在保证决策表具有正确分类能力的同时,对条件属性进行约简,去掉不必要的冗余信息.这就涉及到对属性约简的问题,其定义[3-4,6-7]如下:

定义4对于一给定的知识表达系统S=(U,A,V,f),条件属性C的约简是C的1个非空子集P.它满足:(1)a∈P,a都是D不可省略的;(2)POSP(D)=POSC(D),则称P是C的1个约简.

1.2信息熵

信息熵可表征信源整体的统计特征,是总体平均不确定性的量度.对于某一特定的信息源,其信息熵就只有1个,不同的信息源,因统计特性不同,其熵也不同.SHANNON定义自信息的数学期望为信息熵,即信息源的平均信息量H(X)=E[-log P(xi)]=-Ni=1P(xi)log P(xi)(4)式中:P(xi)表示事件xi发生的先验概率.

给定知识表达系统S和U为论域,P为U上的等价关系,令U/P={X1,X2,…,Xn},记P(Xi)=|Xi||U|,则依据式(4),可定义知识P的熵[8]为:H(P)=-ni=1P(Xi)log P(Xi)(5)2BP神经网络结构及BP算法

2.1BP神经网络结构

BP神经网络是指具有非线性传递函数神经元构成的、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的前馈网络,在各领域有广泛的应用.[9-10]该网络通常由输入层、隐层(一层或多层)和输出层组成,层与层之间多采用全互联方式,同一层单元之间不存在相互连接,层间的连接权值和节点的阈值通过学习调节.理论上已证明,1个单隐层BP网络可以实现任意维到维的非线性连续映射,而且各节点均采用Sigmoid函数时,1个隐含层就足以实现任意判别分类问题.[11]常见的3层BP网络模型结构见图1.图 13层BP神经网络模型

2.2BP算法

BP算法是建立在梯度下降法基础上的适合于多层神经元网络的1种网络学习算法,主要思想是将学习过程分为2个阶段[8]:第1阶段(正向传播过程),给出输入信息通过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并计算每个单元的实际输出值;第2阶段(反向过程),若在输出层未能得到期望的输出值,则逐层递归地计算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差值(即误差),以便根据此差调节权值,就是可对每个权重计算出接受单元的误差值与发送单元的激活值的积.因为该积与误差对权重的(负)微商成正比,将其称作权重误差微商.权重的实际改变可由权重误差微商逐个模式地计算出来,即它们可以在该组模式上进行累加.

3故障诊断模型

3.1基于信息熵的粗糙集属性离散化方法

对于决策表S=(U,C∪D,V,f),对每个连续型条件属性a∈C,论域中其有限个属性值经过排序后为la=va0

对于断点cai,决策属性值为j(j=1,2,…,r(d))的实例中,属于集合X且属于a的值又小于断点值cai的实例个数记为lXj(cai),大于断点cai的实例个数记为rXj(cai),令lX(cai)=r(d)j=1lXj(cai)rX(cai)=r(d)j=1rXj(cai)(7)因此,断点cai可以将集合X分成两个子集Xl和Xr,且有H(Xl)=-r(d)j=1pj log2pj, pj=lXj(cai)lX(cai)(8)

H(Xr)=-r(d)j=1qj log2qj, qj=rXj(cai)rX(cai)(9)因此,定义断点cai针对集合X的信息熵为HX(cai)=|Xl||U|H(Xl)+|Xr||U|H(Xr)(10)综合以上所述,可给出如下基于信息熵的属性离散化算法,为此首先引进记号:记P为已选取的断点集合;B为候选断点的集合;H为决策表信息熵;Va为属性a的值域;初值由式(6)取为H=H(X),其算法步骤如下:

(1)P=Φ,H=H(X);

(2)计算对每个断点c∈B针对集合X的信息熵,记为H(c,X);

(3)若H≤min{H(c,X)}或者min{H(c,X)}=0,则结束并转式(10),否则转式(4);

(4)选择使H(c,X)最小的断点cmin加到P中,B=B-{cmin};

(5)由步骤(4),断点cmin将集合X划分成X1和X2两类,依据步骤(2)针对X1和X2分别计算使得H(c,X1)和H(c,X2)取得最小的断点,分别记为cmin1和cmin2;

(6)若min{H(c,X1)}

若min{H(c,X1)}>min{H(c,X2)},则转(8);否则转(9);

(7)令X=X2,H=H(X2),转(2);

(8)令X=X1,H=H(X1),转(2);

(9)选取X1和X2中断点数目较少的集合记为Xr(r=1 or 2),并令X=Xr,H=H(Xr),转(2);

(10)对任一属性a,若存在断点ca∈P,而ca=min{Va}或ca=max{Va},则依据离散化时区间的选择对得到的断点集P进行检查,从而决定对断点ca进行取舍.

3.2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的构建

3.2.1故障诊断系统结构

故障诊断系统的结构框图见图2.图 2故障诊断系统结构

3.2.2构建过程及步骤

构建过程及步骤如下:

(1)构造学习样本集.从收集的原始数据中产生所需要的学习样本,数据的多少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神经网络的大小,测试的需要及输入、输出的分布等.其中,网络大小最为关键,通常较大的网络需要较多的训练数据.

(2)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及决策表的形成.基于粗糙集的算法对数据的要求之一就是属性必须是离散值.然而,在实际应用领域,相当多的数据是连续的,因此要对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离散化后的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值形成1张二维表格,每行描述1个对象,每列对应对象的1种属性.

(3)属性约简.对离散化后的数据利用粗糙集进行约简, 得到约简后各子神经网络输入.

(4)将约简后的属性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并训练神经网络.

(5)输入诊断集进行故障诊断,并输出诊断结果.[12]

4应用实例

选取文献[11]中给出的某变压器的20组故障诊断样本数据对本文所述方法进行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所构建的故障诊断决策表见表1,其中,A={s1,s2,s3,s4,s5}表示条件属性,分别表示所测的变压器中H2,CH4,C2H6,C2H4和C2H2的相对值;D为决策属性,有5种决策值,分别是无故障、低温放电、高温放电、低能量放电和高能量放电.

对表1样本数据进行基于信息熵的粗糙集属性离散化方法处理后,所得结果见表2.表 1变压器故障诊断决策表序号s1s2s3s4s5D146.1711.3733.128.520.620241.8833.5114.558.760.540333.4629.3232.9927.782.550446.8135.988.457.490.310515.2221.9817.8546.920.00160.8943.8827.0427.980.001735.1350.968.155.650.001837.9830.957.8723.010.001911.1921.7911.3052.982.392100.9516.0112.8968.410.9621115.0322.193.2657.961.0321220.0831.073.9843.221.5321358.0118.664.688.629.7831486.996.485.281.030.0031585.866.984.512.560.0031683.687.964.452.720.5631720.2316.961.6924.7434.5241826.8616.762.9838.9613.6141943.9224.416.6223.910.5442048.1210.884.2322.4623.684

表 2离散化后故障诊断决策表序号s1s2s3s4s5D1524350245443033546704553220514471161546117353111835351191347721012475211141762121517721373337314713113157121131671214317221684182216841944363420622584

按照粗糙集理论所给出的基于差别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进行约简后形成如下3个约简属性组合,分别为{s1,s3,s5},{s1,s4,s5}和{s1,s2,s3}.任选其中1组作为输入节点构建神经网络.不妨取约简属性集{s1,s3,s5},由于故障类别共分为5种,因此选输出节点为5个,选隐层节点为6个,误差精度为0.001.利用样本数据对所构建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其误差曲线见图3.网络经过61次训练就达到预定精度要求.

图 3BP神经网络训练误差曲线

利用表2所给待识样本数据对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检验,其结果见表3.从检验结果分析,与文献[11]中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仅有对样本8的识别结果不相一致.在文献[11]中对实际故障为中温过热的样本8识别结果为低温过热,而此处识别结果为高温过热.虽然两者识别结果有些差异,但两者对故障类型的认定完全一致.因此,本文所构建的故障诊断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表 3故障诊断及诊断结果(最后1列为检验结果)序号实际故障H2CH4C2H6C2H4C2H2检验结果1正常7.35.73.42.73.102低温过热12012033830.5413局部高温过热20.619.87.560.91.5224铁心多点接地4297156598025有局部放电1563933446036工频续流放电200471511512947层间绝缘不良98121322951528中温过热58761822029围频放电31.25.41.312.513.1410磁路高温过热7251813912995.82

5结论

随着设备结构的日趋复杂,故障类别也日趋多样,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对故障类别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故障诊断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是1个真实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样本的分类边界不确定,故障与征兆之间的关系往往也不确定.本文在分析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各自用于故障识别时的优缺点的基础之上,充分将两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并针对粗糙集只能处理量化数据的特点,给出1种基于信息熵的粗糙集属性离散化方法,从而建立1种新的故障诊断模型.通过对应用实例的分析发现,该模型对所给样本基本都进行准确识别,且与文献[8]相比,所需属性数更少.因此,该模型的提出将为有效进行故障识别以及其他诸如识别、分类等领域应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可靠性方法.

参考文献:

[1]沈永红, 王发兴. 基于信息熵的粗糙集属性离散化方法及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44(5): 221-224.

[2]郭小荟, 马小平. 基于粗糙集的故障诊断特征提取[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43(1): 221-224.

[3]胡寿松, 何亚群. 粗糙决策理论与应用[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4-51.

[4]PAWLAK Z.ROUGH set[J].Int J Comp & Infor Sci, 1982, 11(5): 341-356.

[5]曾黄麟. 粗集理论及其应用[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8: 8-41.

[6]王国胤. Rough集理论与知识获取[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117-140.

[7]梁吉业, 孟晓伟. 信息熵在粗糙集理论中的应用[J].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25(3): 281-284.

[8]袁曾任. 人工神经元网络及其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66-68.

[9]马维国. 纺纱生产BP神经网络模型[J]. 2004, 13(3): 57-59.

篇8

兴趣这种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恰恰能用优美的图像,动听音乐,有趣动画,创设出一个个情境,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变静为动,化难为易,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形象地认识事物,又要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就需要一个形象直观的过程展现。这个过程的展现,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帮助。

3.示范演示,突破重点,提高技能,验证原理

计算机的示范演示可以提高学生操作和练习的能力。计算机的示范操作比教师的演示要规范、形象、逼真、吸引人,并能与学生实际操作结合,形成操作技能。

同时,任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还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数学知识的正确与否也需要到实践中验证。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利用它的动画特点,使其完成得更为完美。

4.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计算机帮助下,让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教师,也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帮助中解放出更多时间,去对学生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更好地去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的“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加强。同时,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构建起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将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作用

1.借助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可以用网页来制作出一个虚拟的问题情境,这样会使画面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课开始,兴趣生。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自己在电脑中反复看到这个问题情境,方便他们收集相关数学信息。

2.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收集数学信息

通过电脑游戏(或网页中的视频),把单调乏味的活动过程变为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去,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旨在“玩中学,学中玩。” 把知识加以引申、运用,促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3.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合作交流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在电脑上输入一些文字或数据来完成。(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把要用的文字或数据事先准备好,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来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既方便学生进行修改,还可以省去学生写的时间。学生完成之后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比较传统的课堂,这样更增加了一节课的机动性、灵活性。

4.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及时的课堂反馈与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全面看到学生的反馈情况,但在网络环境下,局域网的支持,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上传到教师机上,使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学生的反馈,从而加以正确、有效的指导。

5.在网络环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和延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内容,只能在这一节课上发挥它们的作用。这节课结束后便缺乏可操作性,学生不能对所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我们设置了BBS这样的交流板块,这节课的素材可以随时再拿出来看,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教师进行交流。使这节课得到很好的延续。

三、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能够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意识

1.链接活动平台,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参与意识

如今探索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利用网络的多功能特性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网络环境下促成师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成长

现代教育中师生间平等交流、对话,同学间的协商、讨论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倾诉心声、表达看法、讨论问题等都可通过信息通道得以传输。数学教学中通过网络设置信息通道,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篇9

一、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不足

在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出现经费紧张现象,难以维持正常的资源建设和持续发展,致使资源建设不合理,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公共图书馆来看,它本身是一个公益性机构,它的资金来源全部依靠国家财政。在现阶段,国家提供的经费己无法满足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停滞的发展状态又将导致信息资源质量和数量下降,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使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下降,使政府更加轻视公共图书馆价值,继而减少经费预算,导致恶性循环。从高校图书馆来看,它的经费来源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正常的校内年度拨款经费;另一部分是图书馆的收入项目经费。另外,有些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些专项建设经费,如“211工程”和“文科专款”等。虽然近些年经费在稳定增长,但从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情况来看,经费普遍短缺,同时还存在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普通院校与地方院校的差异。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2004年做的一份统计数字表明,位居前10名的除了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外,其他的全是国家重点高校。在榜单的后几位中,很多的高校图书馆的总经费甚至连10万元都没达到。因为经费短缺,一些图书馆被迫减少书刊订购以及停止或推迟部分数据库的续订工作,硬件设备老化或报废后也不能及时更换和补充,影响了馆藏的完整性,也导致资源不足,无法满足读者的全面需求。

(二)资源集成不够

数字资源整合系统从直观上讲是指在统一的用户查询界面与检索结果的形式下,共享多个网络资源的索引技术和检索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系统。从机理上讲是指依据检索需求,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检索方法进行聚类和重组,生成一个优化组合的系统,做到资源与服务的无缝结合。其宗旨和目标是一次认证、一次检索得到全部结果,为用户省去重复登录、重复检索、重复筛选结果的烦琐,提高用户检索效率,节约用户宝贵时间和精力。链接整合是指将图书馆文献资源通过参考引文知识点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它与跨库整合检索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整合理念,应用不同的整合技术,也具有不同的检索效果。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入“211工程”的106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情况、方式及整合的资源类型等调研发现,有45家图书馆建有或正在试用跨库检索系统,占调查图书馆的42.45%。可见,我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集成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合作不够

我国图书馆一直缺乏合作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文献资源建设依然坚持“大而全”、“小而全”和各自为政的理念,造成经费短缺资源采购不足及重复采购现象;2.合作不足,一方面馆际合作不足,另一方面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投入的项目上缺乏合作,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四)服务手段和方式受到挑战

在传统知识环境下,知识的和交流模式是单向、线性的,传统知识链(Knowledge Chain)是一个简单、清晰但高效的供应链,图书馆理所当然的成为知识提供者和消费者的中间商,知识链中核心的环节之一。读者只有依赖图书馆的服务才能获取其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在泛在知识环境下,著作者和研究者有了更多、交流其研究成果的渠道。供应链中各种角色也表现为不固定性和模糊性,各种角色可以相互转化。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专家都可能参与知识的和传递,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出版者、在线的知识供应商、图书馆或一个信息系统。网络环境下的知识链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图书馆在知识链中的重要中介作用正在被削弱,它面临着所有与知识有关的潜在进入者(如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商等)的冲击和竞争,他们与图书馆争夺知识资源、服务和终端消费者。中国国家图书馆统计了1997-2006年入馆人数的变化情况,1997-2002年,5年人数增加了280.5%,平均每年增幅56.1%。2002-2006年,4年降了21.53%,平均每年降幅5.38%。由此可见,读者的信息需求行为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方式均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开放存取运动

开放存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是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全世界的所有读者获取期刊学术信息将是免费的。OA使研究者不仅可以更快更廉价的拥有更多的学术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在研究成果未正式出版之前,就可将其预印本放在网上,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实现了“零等待”和“即时出版”,没有滞后期;研究者也可以利用OA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术观点,成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进行深入快速交流的有效渠道。

OA出现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学术期刊价格上涨、传统学术信息出版时滞及版权限制从而导致学术信息交流障碍等问题。免费的OA资源为经费紧张的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OA出版方式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极为丰富的免费信息源,图书馆可以取消部分传统期刊的订购,减少有关价格和许可条件的谈判工作,从而节省预算。图书馆在使用OA资源的时候不用考虑传统资源使用时遇到的许可权限等问题,消除了学术信息资源存取过程中的障碍。图书馆可以不再依靠传统的出版等机构获取资源,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去获取用户需要的资源,这个也是开放存取环境中图书馆资源观较重要的一点。

(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通信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提供了新颖的互动交流手段和服务方式,有助于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计算机创新的网络环境和各种先进技术,如全文检索推送技术、智能检索、指引库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可获得性、传递速度大大增强,跨文件、跨文档、跨数据库以及在多媒体数据库中自由驰骋成为现实。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用户带来了全球范围的通信空间、信息查询空间和信息空间。人们的信息需求观念发生了变化,用户不再认为信息愈多愈好而是认为信息的新颖度和及时性更重要。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如何获得及时新颖的信息资源是关键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手段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尽管技术只是传递内容的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信息服务的观念、思维、方法和技术,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信息的物质载体、形式载体,更使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手段跃上一个新的阶段,它为网络环境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并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孙波.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篇10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帮助下,烟草企业内部的订单交易、货款支付等均变得更为方便,然而在实际网络建设以及管理工作当中经常发现,企业内部的网络存在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因此本文将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简要分析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一、影响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的原因

1、自然原因。所谓的自然原因指的是在烟草企业内部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电子计算机等因质量问题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出现故障,或是因为停电、火灾等自然原因导致数据损毁、丢失。除此之外,网络中节点多元异构性和多样性,电池在网络节点中的实际续航能力,以及网络设备耐高温、抗寒冷能力等也会对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由于自然原因很难进行提前预估和判断,因此管理和建设安全网络中的困难和阻碍也比较多[1]。

2、信息传输。在传输网络数据的过程当中,数据很有可能未得到有效的加密保护,在无线模式或是广播等方式下,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通过非法破解网络秘钥,强行入侵企业内部网络;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信息数据在中途遭到拦截阻断,路由协议等遭到私自篡改,某些黑客或企业竞争对手为窃取烟草企业内部数据、非法获取重要信息,还有可能会采取伪造虚假路由信息等方式,这同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网络安全。

3、隐私泄露。在物联网下,烟草网络系统中使用大量的电子标签与无人值守设备,而设备一旦遭到劫持将直接导致企业内部隐私信息和机密文件大量泄漏,还有可能不法分子在用户登录的界面当中安装追踪软件,对用户的登录信息和浏览记录等隐私信息进行恶意追踪,从而进行非法勾当。物联网只有具备极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够有效保护内部隐私信息的安全[2]。

4、自身缺陷。企业内部的网络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即使是在新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下,仍然没有设计出一款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任何一种网络当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安全漏洞,特别是在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木马病毒等恶意攻击下,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可能遭到损毁和破坏,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盘。因此物联网自身若缺乏安全稳定性将为黑客等不法分子以及木马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物联网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1、安全路由协议。物联网平台下的烟草企业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各网络节点中均有属于自己的路由协议与算法,因此需要以具体的路由算法为基础对安全协议进行划分,譬如说根据位置信息建立地理路由或根据数据信息建立层次式路由等等,尽量弥补路由的安全漏洞,以免发生丢失或损毁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2、隐私信息处理。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烟草网络系统在采集和传输隐私信息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保障其安全性,防治隐私信息被中断拦截或遭到恶意篡改与窃取。因此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增添基本的定位功能,利用电子地图、卫星信号或手机移动信号等进行位置确定,采用位置伪装技术如将IP地址进行隐藏或时空匿名等方式对查询、阅览隐私信息进行全方位安全保护。3、访问认证控制。在物联网下,用户在登录烟草网络系统时需要交换会话密钥用以确认申请者的真实身份,防止网络系统遭受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3]。另外,还需要在网络系统当中加入信息认证功能,只有通过对对方真实身份信息进行确认之后才能够同意其访问申请,利用随机密钥预分布技术、公钥认证技术等物联网的认证机制,合法认证用户,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3]。4、采用密钥系统。烟草企业内部的财政报告、数据报表、发展规划等重要信息数据需要进行加密,从而有效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在传输数据报告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加密处理,在接收数据只有进行解密才可进行阅览和使用。在物联网技术下,可以采用VPN即虚拟专网保护远程节点,也就是说各网络节点中的通信节点在具体的网络结构当中使用密钥协商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密钥分配中心对密钥系统进行管理与分配,尽量使用复杂的密钥算法,提高其完全程度,并且将密钥的周期压缩至最低,即使已经截获部分密钥并进行破解,也无法生成新的密钥。

结论:总而言之,在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之下,烟草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在顺应社会和时代潮流,不断建设网络的过程中,烟草公司需要重点注意其安全性问题,通过定期对内部网络进行病毒查杀以及加密重要数据等,切实做好网络管理工作,有效保障企业内部生产运营安全。

参 考 文 献

篇11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媒介的融合极大地延伸了个体在生理机能上所能接触的范围和区域,让人们间接“看”到和“听”到个体无法延伸的物理时空。网络电视已经具备了电视点播、时移回看等对时间的自由化选择,但若想摆脱接收空间的捆绑,在观影中实现卡斯特尔所言的“时间的无限性”与“空间的流动性”并重,介入电信网络中的手机媒介,将成为它技术革新的生长点。那么,在技术保障关口,网络电视需要达成对手机客户端的亲和,并且为原始视频源开发诸如实时、离线等转码方式,确保视频内容能够清晰、顺畅地呈现在手机终端上。若网络电视能够实现向手机视频的跨越,据《中国手机视频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1》预计,2013年中国手机视频市场用户规模将达到2.8亿,收入规模将达到113.8亿元。①届时,基于三网融合之上的三“屏”融合初现规模,我们将愈加接近进行立体沟通的“理想通信”时代。

在网络的无缝覆盖下,视频服务准入途径的增多,使用户对接收内容有了更丰富、更完备的期待。理想的通信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满足人类沟通的各种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三网融合,在业务应用层面它指向了全媒体终端的整合。所谓“全媒体”指的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②尽管我们现在对“全媒体”的描述还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但是作为“全媒体”的一个构成因子,网络电视理应竭力趋近这种传播愿景。在表现手段上它应当注重文字、图片、影像、动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组合运用,调动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全部感官,激发用户的通感和联觉,实现信息的全面覆盖。例如,腾讯网联手CNTV推出的世界杯视频直播,就搭建了一个“视频+微博+实时数据”三合一的“全直播”“秒互动”模式。在同一页面上呈现三种形态的直播信息,用户观看、讨论以及利用数据直播分析比赛形势,完成了从吸引眼球到深度参与的升级,重新定义了网络电视直播的形态。实现这些效果,网络电视技术需要具备更大的包容度和灵活度,实现动态频段划分、信号智能匹配、异源信号同步等功能,完成从“渠道介质”到“复合媒体”的华丽转身。

在经营内容上,网络电视除了常规的收视项目、网络使用费等方式,还应该开通网络视频电话、在线游戏、网络电视购物、在线支付等一批基于技术融合产生的增值应用。这里,网络电视并不是传统媒体内容和新兴技术的简单相加,它必须打破将电视内容机械平移的观念。以网络电视购物为例,美国微软公司研发了一种网络电视广告的新模式,在这个集成平台上用户既可接收到电视广告的视听信息,又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即对广告内容中出现的物体进行标注和索引。用户一旦对画面中的某个物体感兴趣,就可以通过点击该物体链接到相关的视频广告。这种以网络电视广告为代表的动态影像超文本编排方式,需要引入对动态热区设置、动作捕捉系统、感应同步装置等新型技术的研发,完善原有功能模块的可扩展性,在三网技术的深度植入中实现全媒体的构想。

网络电视用户对观赏质量的新需求与技术勾连

理想型的媒体必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统一场,这将是对人类交流化生存图景的终极模仿。当代生活节奏早已摆脱了传统的静态形态,正如有些哲学家所说的,当代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所谓“动力学”。航天技术的进步不断刷新着人们对速度的感知,交通工具的便利使人们花费在跨越空间上的时间急剧缩短。从视觉接受心理学角度来说,当观众习惯于速度奇观所提供的存在范式之后,“快看”与“看快”就成为观众视觉接受的典型形态。同时,网络的融合、技术的叠加,使“人体”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传播的时空得以扩展后,用户也会对传播的效果产生新的期待。

种种新需求指向了网络电视响应时间更快,播放过程更流畅,播放效果更清晰。众所周知,处于当下视频信号普遍高清化的大数据量轰炸下,画面的流畅度和清晰度是网络电视直播相对于电视播放的一大短板。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加网速,追加带宽,而这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支出。如何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中巧妙地解决矛盾?我们将目光转向接受心理学。按照接受心理学理论,在用户的观看行为中,其观看的兴奋度并不是一直处于一个定值上。当播放内容出现大的动作变化、情节变化时,用户的视觉关注度最高。如果在这些视觉兴奋点处用户的观看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他会对这次观看行为评价较高。以此接受心理因素作为理论先导,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在网络电视的播放中,观众对不同的节目类型需要的清晰度预期是有差别的。当无法满足全程的高清流畅播出的带宽要求时,我们可以在一些内容拐点处,为其动态调整带宽大小,通过用户的心理调适改善用户对接受效果的评价。例如,网络电视内容提供商可以预先在对带宽要求较高的影视作品动作场景、大场面场景做出类似触发脉冲的内容标识,在播放过程中只要遇到该标识,系统就动态分配一些带宽资源,确保用户在观看兴奋点处的接收质量。这样的安排也可以应用在春晚、奥运会开幕式等直播内容中。监管者可以按照节目单的安排,在舞蹈、大型团体操等动势较强的节目时间段里,设置带宽切换标记,促成基于视觉认识曲线的差异化播放机制。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为网络带宽添置动态口令,或者达成动态分布机制等技术保障。而这些技术革新的内在逻辑是在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接收的高要求之间用视觉认识心理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将资源最优化配置。

网络电视用户主体性新需求与技术升级

人们对信息传播模型的探索从早期的“枪弹论”“强效果论”(把受众看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使用满足学说”“沉默的螺旋”,直到“接受理论”受者的个体需求才被推至关注的焦点。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说:“接受理论修正了对于大众文化理论来说至关重要的心灵操纵假说――文本意识形态含义被公众不加质疑地接受。公众成员没有被概念化为文化的傀儡,而是被概念化为能够重新阐释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主体。” ③网络语境的产生,保证了受众主体性权利的合法性,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推给自己”的信息,而是在海量信息中“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从“推”到“拉”,反映了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

指向全媒体信息传播的三网融合,是通讯资源全面优化整合的一次跨越式发展,此时的网络电视不是简单地通过网络融合环境进行信息分发,而是个体获取对等的全媒介传播力和控制力。在这一方面,中国网络电视台做出了积极探索。它以“参与式电视体验”为理念,创造“个人电视台”专栏,使大家在分享视频的同时,也可成为视频上传的信息源,打造自己的明星电视台,并以个人电视台为基础,提供用户交流论坛、微博群,构造SNS社交网络朋友圈。而2011年的网络春晚又创设了一种更新的参与形式,即用户可以通过即时视频对话加入晚会的直播进程。达到如此交互性力度,网络电视平台需要升级基于单一影像播放系统的数据结构,加大上传模块的建设,实现业务打包、网络功能嫁接,塑成对等的传播样态。

信息只有被需要才有传播的必要。通讯疆域的空前扩大让人们置身于浩淼的信息海洋中,因此在网络电视系统中,尊重用户个性需要也表现在设计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解决好高度针对性的问题。网络电视环境下,每一台电脑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视频信息的“去中心化”也使其准入门槛降低,基于关键词的视频搜索出现了大量衍生体,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深层探索的无逻辑性常常导致个的中途夭折。同时,现有的超级链接和基于Web服务器搜索引擎所构成的非线性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原来职业化的传播者转移或推卸一部分“守门人”责任的契机,原来职业责任中的选择细分等主要任务渐渐被“有文必录”式的罗列所代替。于是,很多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型网络电视网站追求大而全,精确的信息依赖于接受者层层超级链接的探索,用户并没有被当成一个真正的个体,仍然被当作是有着共同爱好的群体成员来对待。提供智能化的视频搜索机制,是新型传播模式对传播技术支撑的必然要求。因此,关键词属性的细化,视频内容语义的再协议,超链接、超文本网状结构的重新整合,甚至图像检索尖端技术的借力,都将是网络电视搜索引擎功能拓展的方向。

理论上的探索甚至展望,是技术前进的动力。三网融合还在前行的摸索中,网络技术的更新也需要一个过程。本文的探讨只是信息最大化之后理论建构尝试的开始,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份介入,促成一种创造,以此激活网络电视自身蕴含的巨大潜能。

[本文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编号2009CB320503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

篇12

Research on Typical Personal Service Scenarios and Network Routing Organization Solu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ited Communication

FENG Xing-hui, YING Jiang-yong

(1. HNDZ, Zhengzhou 450003, China;

2. Beijing AsiaInfo Wisdom Data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876,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ited communication around the globe, the progress of China is relatively slow. Four mains challenges are confronted by domestic operators to develop RC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analysis on current research fruit academic circles, two cont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focuses. One is the service requirements and typical scenarios of personal future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ite communication. Another is network routing planning solution driven by service requirements.

united communication service scenario network routing VoWiFi

1 引言

从融合通信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来看,2014年年中以来,中国移动对外亮相的动作相对频繁,高调且具有代表性。

2014年6月,中国移动在年初版本的基础上修订后了《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V2版》,提出4个目标,分别是融合通信“三新”成为国际标准(“新消息、新通话、新联系”);“三新”业务全球互联互通;“三新”终端成熟商用;“三新”业务2015年正式商用。

2014年10月,由国内2家公司(中兴通讯、菊风)承建中国移动个人融合通信项目。

2014年12月,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三新・和”自有品牌手机 ,支持融合通信是其主要特色之一,业界亦普遍认为2015年是中国融合通信元年。

2015年7月,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慧镝在GSMA会上提出今年将重点推动“VoLTE和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落地,强化社交化、多媒体化来支撑“三新”功能。从目前的进程来看,国内5个城市已完成网络部署,主流系统设备已具备VoLTE产品化能力,但终端芯片的新技术跟进速度相对缓慢。从2015年7月开始,中国移动定制机入库测试要求1 500元以上的终端必须支持VoLTE和RCS,10月后1 000元以上的终端必须支持VoLTE和RCS。

综上,预期国内用户很快即可使用RCS终端并享受“三新”业务,但从全球来看,国内运营商RCS发展速度比较缓慢,2009年GSMA公布RCS计划后,多个欧洲运营商积极响应。如2010年英国沃达丰、法国Orange、德国电信、西班牙Telefonica及意大利电信等联合推出即时通信系统(Joyn);2014年全球17个国家的28家运营商推出Joyn服务;2015年全球85家运营商承诺年底前提供RCS服务。总体来看,未来国内运营商发展RCS面临4个方面的主要挑战:一是运营商融合通信中的“新联系”(以中国移动为例)属性偏重“工具”,缺乏社交元素,未来如何掌控用户社交圈是成功关键之一;二是运营商的体制和机制仍是发展阻碍,负责融合通信运营的主体面临多方博弈,未来命运及发展路径存在未知数;三是当前国内仅中国移动积极推进融合通信,RCS发展成功需要跨运营商运行,因此如何打破运营商之间的壁垒走向开放并处理好利益分配亦是发展难题;四是如何保障用户体验及附加值的提升。

2 研究综述

2013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融合通信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领域分布较广。

从模式角度看,蒋远[1]提出运营商融合通信发展模式包括3种,分别是纯OTT模式、与OTT合作模式、基于VoLTE和RCS国际标准模式。中国移动将选择“标准+非标”的发展模式,即以国标为主,以飞信、彩云等成熟自有、定制产品作为融合通信社交能力的补充。同时蒋远将融合通信、传统通信、OTT业务进行对比并归纳总结出运营商发展融合通信的挑战和机遇。孙亮等[2]认为构建以关系为中心的融合通信创新模式对运营商转型至关重要,该模式的几个主要趋势包括从业务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变;统一号码的新型通信录是核心;以云服务为切入点提供跨平台的数据处理及备份服务;以内容为中心提供基于SoLoMo的个性化、本地化及体验一体化内容服务等。

从策略角度看,赵晋伟[3]在分析VoLTE优势及运营商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基于VoLTE融合通信的举措包括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供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建立以流量经营为核心的支撑体系、以一站式服务实现精细化流量经营、推动流量应用新场景的发展。何叶[4]认为融合通信与互联网及其他行业的新业务均属融合通信范畴,并围绕NTT DoCoMo“中期愿景2015”列举其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移动医疗、O2O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从产品角度看,韩建亭等[5]对比互联网企业与运营商的视频通信业务,认为终端非定制化、管理流程互联网化等“去电信化”,是运营商融合视频通信产品成功的关键。关开进[6]研究IMS如何满足企业、家庭和个人在融合通信方面的需求,其中,建议面向家庭和个人提供RCS业务体系和基于IMS的VoIP业务。

从专利角度看,李国红[7]阐述了融合通信相关技术的国内专利申请趋势,深入分析国内申请人和腾讯公司专利储备情况,最后从知识产权角度提出运营商开展融合通信业务的建议。

从安全风险角度看,常玲等[8]深入分析了“新消息、新通话、新联系”的安全风险并从技术和业务管控的角度给出融合通信不良信息防范策略。

从技术角度看,谢斌[9]分析了RCS和VoLTE在IMS网络和相同终端上共存时的业务场景和用户体验。杨林等[10]认为要从建设要求、建设策略、系统结构等角度提出融合通信技术应用方案。张达等[11]阐述了RCS和VoLTE发展历程,认为VoLTE与RCS融合是必然趋势,针对融合过程中各终端厂家在APN配置、协议栈架构、业务融合等关键问题未达成一致的现象,提出终端VoLTE与RCS融合解决方案建议。吴斌等[12]分析了“新消息、新通话、新联系”的业务标准功能和非标准功能,对现有业务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改造方案。王凡等[13]认为融合通信是话音、消息和通信录等基础通信业务在4G下的升级,提出互通网关方案实现融合通信与即时通信(IM)为代表的OTT业务互通方案。施月玲等[14]利用JNI(Java Native Interface)研发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融合通信终端且样机交由某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试用反馈良好。

综上,本文从2个角度进行创新性研究:一是融合通信背景下的个人未来通信需求及典型场景;二是业务需求驱动下的网络路由规划方案。

3 融合通信背景下的个人未来通信典型

业务场景及技术要求

从融合通信愿景看,围绕“三新”,未来参与通信的主体将主要包括人、物、企业和信息等4类,各类主体之间可以实现“无限”通信。笔者观点与《中国移动技术愿景2020+白皮书》有所差异,该白皮书认为“信息”处于人、物、企业三者中间,为了更好地理解,笔者认为“信息”与“物”类似,未来可以成为某类通信主体。参照该白皮书,笔者认为面向通信主体自身及之间的数字化服务主要如下:

人与人:未来通信服务;

人与信息:数字内容及信息服务;

人与企业:行业应用服务;

人与物:智能家居服务;

企业与企业:企业信息化服务;

企业与信息:数据能力开放服务;

物与物:智能物联网服务;

物与信息:社交化物联网服务;

物与企业:产业信息化服务;

信息与信息:数据资产运营服务。

融合通信背景下的万物互联愿景如图1所示。

限于篇幅及精力,笔者重点围绕4个通信主体中的“人”这一通信主体,认为未来可期望的融合通信典型业务场景及技术要求如表1所示。

4 融合通信背景下个人未来典型业务场

景中的网络路由组织方案

围绕关于“人”通信主体的典型业务场景,主要涉及“三新”主要功能,笔者结合项目经验,以中国移动为例提出场景中涉及的路由组织方案。需要说明的是,人在未来与其他不同通信主体进行连接、沟通时,网络中的融合通信终端的前端或者后端可能会增加一部或多部相应的终端设备(如可穿戴设备或微型传感器等),但对于笔者将要阐述的融合通信网络路由组织方案无产生明显差异,基本原理不变,故按照最基本的网元组成情况进行阐述。

4.1 用户接入及认证鉴权路由方案

(1)用户接入

用户通过融合终端接入网络并使用“三新”业务。终端接入网络时需要完成2个步骤,分别是终端配置服务检测和业务入口检测。融合通信背景下的个人未来通信服务接入流程及规则如表2所示。

(2)用户注册

以中国移动为例,“三新”终端用户将采取双注册机制,具体情况为:一是针对VoLTE业务,通过LTE IMS APN接入运营商各省公司的IMS进行注册;二是针对VoWiFi和新消息等,采取接入融合通信业务集中建设模块进行注册。融合通信背景下个人未来通信服务的注册流程及规则如图2所示。

(3)认证鉴权

融合通信业务包括Native和APP两种终端形态,其中Native可读手机卡中的鉴权信息,而APP则不行。业务类型分为IMS和非IMS两类,按中国移动的《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V2版》,IMS业务采取AKA(卡认证,即Native终端业务)和Digest,非IMS业务采取GBA(卡认证,即Native终端业务)和统一认证。

4.2 VoWiFi路由方案

从中国移动初期情况看,针对融合通信的Native和APP两种终端形态策略不同,初期只开放VoWiFi业务的仅包括对APP用户,不包括Native终端。同时初期仅支持VoWiFi用户作为主叫的情景,而不支持VoWiFi用户作为被叫的情景,视初期方案运行情况,后期会考虑适宜的改进方案。初期具体路由方案如下:

(1)VoWiFi用户作为主叫或被叫的场景

如果被叫处于online状态,则路由在融合通信IMS域内疏通;如果被叫offline,则按被叫用户类型(指VoLTE用户或CS用户)路由至各省IMS域或CS域。

(2)VoWiFi用户作为主叫且中国移动IMS用户(包括VoLTE用户、固网IMS用户)作为被叫的场景

互通流程在与省IMS域I-CSCF间的Mw接口与融合通信业务接入模块之间。

(3)VoWiFi用户作为主叫且中国移动CS用户作为被叫的场景

主要采用“就近出IMS”策略;从具体流程来看,指从融合通信MGCF、IM-MGW对中国移动CS被叫号码进行MAP查询后,入融合通信平台所在省CS域CMN,由CMN根据现有原则进行路由。

(4)VoWiFi用户作为主叫且其他运营商或铁通用户作为被叫的场景

采取“中国移动CS域转接至其他运营商或铁通网络”的策略;从具体流程来看,指从融合通信MGCF、IM-MGW入融合通信平台所在省CS域CMN,由CS域根据现有原则进行路由。

4.3 新消息路由方案

(1)融合通信中的文本消息路由方案

从融合通信终端支持的文本消息类型来看,主要包括传统短信(SMS)和即时消息(IM)两类。针对发送场景,优先统一使用IM发送,仅无IP连接情况下使用短信进行发送。针对接收场景,采取“各自归属负责”的策略,有效避免切换和通信域的选择,即通过传统短信发送的文本消息由传统短信接收。通过即时消息发送的文本消息由即时消息接收。

从融合通信中的文本消息实现方式来看,即时消息由基于IMS的RCS实现;传统短信的实现方式则包括3种,一是适用于“2G/3G终端或4G双待机终端”的CS SMS;二是适用于“4G CSFB终端和VoLTE定制或非定制终端”的SMS over SGs;三是适用于“非定制VoLTE终端”的SMS over IP。

(2)融合通信中的多媒体消息路由方案

针对多媒体消息发送场景:RCS终端默认不发送传统彩信,多媒体消息以新消息的形式发送至AS服务器端。

针对多媒体消息接收场景:如果收方为RCS终端,无IP连接时先将多媒体消息离线存储,直至有IP连接时使用即时消息发送;如果收方为非RCS终端,则采取传统方式,即收到推送的传统短信提示并在短信中附带下载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一是针对发送方发送的传统彩信,接收方直接接收到传统彩信;二是为了保障用户体验不受影响,新消息显示是不区分传统彩信和即时消息的。

4.4 新联系路由方案

未来随着运营商转型进程的加快,融合通信技术不断演进,“新联系”围绕个人融合通信需求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衍生出来的新业务将多种多样。“新联系”衍生业务承载的平台均为非SIP平台,因此路由的组织原则及形式统一为“终端与服务器侧”通信的策略。图3列举了几种常用的新联系业务功能(分为基础和扩展)、场景及路由方案:

图3 基于典型业务场景的新联系业务及路由方案

4.5 互联互通及漫游路由方案

参照中国移动的《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V2版》中所提的简述要求,笔者提出的互联互通及漫游路由方案的建议如图4所示。

5 结束语

多年前,国内运营商纷纷提出战略转型,从近年来OTT业务势如破竹的发展劲头看,运营商战略转型效果并不突出。纵观国际先进运营商发展轨迹,运营商发展规律符合“三条曲线”模式,从含义看,三条曲线依次指以话音、短彩信为代表的传统移动通信业务,流量业务,应用及内容数字化服务。从当前国内运营商发展情况看,第一条曲线已达顶峰并开始下降,此时发展RCS终端及业务正好拉升第二、三条曲线。融合通信业务发展好坏与客户体验及评价息息相关,因此RCS只有符合业务场景才有可能取得大发展,本文梳理出典型业务场景及技术要求,同时提出网络路由组织方案,供运营商及产业链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 蒋远. 融合通信助力运营商转型[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1): 1-5.

[2] 孙亮,朱鸿文,郑桂玲. 关系视角下的电信运营商融合通信模式研究[J]. 现代营销, 2014(11): 28-29.

[3] 赵晋伟. 融合通信:VoLTE技术特征及发展策略[J]. 上海信息化, 2015(3): 72-74.

[4] 何叶,. NTT DoCoMo的融合通信之道[J]. 通信企业管理, 2015(4): 36-37.

[5] 韩建亭,柯卫,万象. “去电信化”融合视频通信产品方案分析[J]. 电信科学, 2012(5): 92-98.

[6] 关开进. 浅谈IMS技术应对融合通信需求[J]. 通讯世界, 2015(9): 3-4.

[7] 李国红. 融合通信专利现状分析及相关知识产权策略初探[J]. 现代电信科技, 2015(2): 68-72.

[8] 常玲,赵蓓,杜雪涛,等. 融合通信安全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研究[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1): 10-14.

[9] 谢斌. 终端VoLTE和RCS的共存研究[J]. 电信技术, 2013(9): 71-74.

[10] 杨林,于富东,李宝岩. 融合通信应用方案的研究[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4(10): 73-76.

[11] 张达,张婷,戴国华. 终端VoLTE与RCS融合方案研究[J]. 移动通信, 2014(14): 28-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