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

时间:2023-06-02 09:01: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篇1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呼唤以学生为本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师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经验

参与式教学法是学生的自我激励与老师的激励关系的互动。学生的自我激励与老师的激励的关系是:①当老师的激励强而学生的自我激励弱时,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把学习只看作是老师激励的推动。②当老师的激励弱而学生的自我激励强时,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③当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老师的激励均弱时,教学变得索然无味,缺乏积极性。④当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老师的激励均强时,教学变得引人入胜有颇具诱激力。

三、本人进行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及效果

1、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参与”环境。学生学习本来就应当是个能动的过程,可是长期以来,旧的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使得学生学习很被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

(2)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从容参与。在课堂45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的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的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有了这样一个活动的空间,不能只流于形式,还要注重效果。一般地说,一堂课上每个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应当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3)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主动参与。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2、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3、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

4、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都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篇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一直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为如何对学生进行高效和有效的教学做不断努力,近几年也出现了探索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当然,变化的不单单是教学模式,学生也发生变化,当今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工具获取更多信息。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接触的事物也多。当代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的特点,如果当今课堂上教师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随着教学环境及教学的新要求做出改变,就很难在教育当今学生的道路上取得满意效果。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及良好思想品德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所以探索当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初中历史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顺应时代的步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今学生具有个性十足,自主能力和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强等特点,要想对当今学生实施更好的教育,首先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和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地在课桌上一言不发地听着,写着教师让做的笔记,做着老师让做的作业,教师占据完全的主动,可是需要掌握知识的是学生,被动的学习真的有效吗?答案显而易见,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是指挥者和领导者,组织者这个角色更加适应当今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教学主体,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及自主学习探究的环境,在课堂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中所涉及的知识。

二、使用多媒体进行导入,让课堂具有参与性、趣味性

长久以来,教师仅仅将教学导入看做是单纯的教学形式和环节,大多数进行传统的口头导入,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导入方法慢慢地让学生失去兴趣。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进行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使学生很快从下课的玩耍中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师生互动学习。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它能够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以学生更加感兴趣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大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使用图片进行导入,形象直观的图片可以帮助老师更加准确地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视觉获取文字及老师口头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利用视频进行导入,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视频中不仅包含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视频可以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以往口头说教的导入模式,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堂学习兴趣,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使得学术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质量

每个成功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都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和套路,即教学方法。虽然每一种教学方法读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单纯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状态,结合当前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让学生成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愿望,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展,探究和发现适合当今学生高效学习的教育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严保玲,田作海.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思考[J].教书育人,2011(16).

[2]金跃进.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6).

篇3

有效数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乐学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如果学生没有意愿,教师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西方一句俗语所言:“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普遍关注的一大课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很多,归结起来实质不外两个字,那就是要“吸引”学生。

(1)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生记大月、小月时,可让学生拍手朗读儿歌“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2)设疑问难,激发兴趣。新课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况,新颖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系统、准确、抑扬顿挫地讲解等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就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引起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3)成功体验,稳定兴趣。“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地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

(4)巧设练习,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能转化,而且可以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设计练习题力求做到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二、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就要进行思考,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节数学课,在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中,该坚守的是什么?应该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不仅要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地参与外显的活动,更要关注他们通过观察、分类、抽象、概括、推理与交流等思维等环节实现“外显”与“内隐”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认识几时几分”一课要求学生学会看钟面数字上。我在教完新课内容时,本以为已大功告成,却没想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完成练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那如果分针不指在数字上,它指在两个数字中间了怎么办?”多么好的问题呀!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那么这时,教师该怎么做?是告诉学生“你们只要会看分针指在数字上的就行了吗?”不!孩子太棒了!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来接受。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钟面模型,学生时而探索,时而合作交流,终于明白了:不管分针是否刚好指在数字上,只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样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提到好的问题与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鼓励。

篇4

新课改要提高教学的效果首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高中传统教学过程观与新教学过程观存在着怎么样的矛盾与冲突?

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表明,最主要的矛盾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程序的严谨是一节课是否认真准备,教师教学能力是否突出的表现,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则体现在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出的是历史学科的本位性,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抹杀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更谈不上人文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强调创新与生成,课堂教学是复杂的,且具生成性的,新课程强调新的教学过程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倡导多元化、过程化的教学过程,注重生成。

二、生成性教学促进学生生命个体长足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个生成性的生命存在,每个学生的生命个体的发展均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高中的学生经历了前面多年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背景,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他们能够自由的思考,对待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新知识的学习潜能与愿望具有未知性,学习不是外铄的结果,而应该是基于学生学龄特点,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不断构建和丰富的过程,是促进、是丰富,通过学习最终完善学生的人格。

传统的历史教学缺失生成性,严重抑制了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生成性课堂则是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知识教学,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还给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预设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而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

三、生成性教学培养历史学科人文精神

历史教学除了要和其他学科一样强化课堂管理,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外,还应突出“历史味”,要让学生经历了历史学习过程后,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得到提升。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被提了出来,这实际上是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关注于历史教学的教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更应该注重知、能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修养,内化知识,发展能力,而这一切都不是灌输可以完成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悟、去生成。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在人文素养提升上起到如下几点作用:

1.生成性课堂是开放、民主的课堂,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身心自由,思维变得活跃,同时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一种熏陶与浸润,学生能从中吸取营养,促进平等民主意识的养成。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一般来说,教学组织水平决定着教学过程,也决定着教学现场、教学各环节和教学细节。没有好的组织,很难有好的过程、现场、环节和细节。只有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期在新西兰的高校课堂教学体验、课堂教学观摩和当地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介绍得一个出结论:认为继承了英联邦教育制度的新西兰与中国大陆高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较大差异。为此,我们选择两国高校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比较。

一、文献研究回顾

前苏联教育学家季亚琴科认为“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最紧密地相联系的,而且教学过程只有通过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得以实现,没有教学组织形式就没有教学过程可言。正是教学组织形式构成这样一种物质骨架或机制,这种骨架或机制的总和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和进程),即全部教学方法。”[1]日本学者佐藤正夫认为“教学组织是指在教师指导之下,如何组织学生,掌握教材的外部组织框架。”[2]我国学者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由其结构的属性(即各要素特殊的综合性的联系)所决定的。”将教学组织发展视为“教育过程的社会结合”过程,得出“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三类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并总结了教学组织形式由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由一元化到多样化的发展历程[3]。20世纪80年代,教育社会学家开始研究教与学的组织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开始关注班级规模与教师教学的关系,从学生入手考察班级规模教学组织对学生成就的影响;从教师角度关注在不同教学组织中的角色定位,更多聚焦于组织资源、时间、材料、技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尽管也有从东西方教育比较研究,但缺乏针对高校教学组织比较研究指导,在遭遇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时,常常手足无措,并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

二、中新高校课堂教学组织现状比较

(一)班级授课制与分组合作制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绝对主力[4]。一般规模较大,人数多,40人以上居多,尤其是新办地方本科院校。分组合作制将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形成一种合理的组内互助互教的良性机制,新西兰高校课堂教学形式以此为主,一般规模小,30人以下,经常采取5 ~ 6人小组讨论,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

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起主体作用的情况居多,虽然也有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但学生学习普遍比较被动,要么较为拘谨、要么乱哄哄,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的学生主体已经失去其主观能动性,很少有教师把重心放在学生如何学习上,往往以讲稿代替教案,以课件代替教案。新西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但他们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强化动手能力,强调学习的互动。

(三)以知识体系和问题导向为主

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知识容量较大,强调一个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往往从概念入手,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新西兰教授知识容量较小,知识比较零散、属于发散型,强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四)以讲授和探究为主要方式

中国大学课堂教学组织虽有问题导向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组织方式,但更多倾向于知识内容、技能的传授,满堂灌形式仍能存在。新西兰大学课堂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思维训练过程,其路径公式是:“面对问题情境产生探究欲望出现探究行为接受反馈信息调整探究行为获得探究成功尝试拓展学习”

三、中新高校课堂教学组织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 开放程度与管理体制的不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融入全球化趋势加大,但由于时间较短,高校更多承担培养本国学生的任务,大多高校国际化程度较低,培养全球视野的人才不是主要任务,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特色的区域性人才成为首要任务。由于历史原因,“天地国师”、“师道尊严”思想比较盛行,这种传统思想影响到高校教学组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权威感不容置疑[5];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受到同学的质疑或挑战,就感觉很没有面子、心中会产生不愉悦的情绪。而新西兰的现有教育体制在高校课堂教学组织中学生可以通过项目研究、分组讨论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明显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众所周知,相对于大班教学小班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经费投入,这包括教学场地、教师、教学设备等等。有着近14亿人口的中国教育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已占GDP的4%,但由于目前我国人均GDP仅为6700美元,与发达的新西兰相比人均教育经费额投入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笔者认为这是中新教学组织形式差异的根本原因。

(三)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思维方式属于整体、具象思维,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侧重于传授知识结构体系完整性,整体划一,强调结果统一,并且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新西兰人属于西方人思维方式,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崇尚自由,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也注重考虑照顾学生的这些特点。

四、完善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组织的路径

(一)由班级授课制为主体逐步过渡到班级授课制与分组合作制并重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难以因材施教。如何破解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禁锢,在班级授课制中注入差异和个性化变量已是我国教学组织工作面临的紧迫课题。分组合作制与整班授课制兼容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方向。分组合作制是通过有计划地向各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小组内成员运用相互协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延续大规模招生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应有机结合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形式。因此,教师应根据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努力使多种课题教学组织形式高度结合,做到优势互补,进而推进课堂教学优质化发展。

(二)由教师为主体向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并重

一直以来,班级授课制大都是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习惯了以往的单一讲授,现实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恰恰忽略了课堂上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一直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科学的教学论断是:学生是课堂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主体[6];只有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获得优良的课堂教学效果并实现教学目标。

(三)由重目标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培养个性化教育意识

注重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组织课堂教学的重心没有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上,如课堂上师生互动只满足于一问一答的烘托场面,学生未能实质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替换学生厌倦的活动,应该精讲多练,尽可能多地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7]。

新西兰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相当,但由于新西兰参考英联邦的教育体制,两者在高校课堂教学组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尽管中国高校现在的课堂教学已不是单纯的大班讲授形式,其中融合了分组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学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网络、学生的力量,也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总体上学生的特点是知识量丰富、知识结构体系完整,模仿能力强,趋同性多。而新西兰高校学生特点是个性较为鲜明、善于思考和发现、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较强。究其原因有三:社会开放开发程度不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西方思维方式有差异。中国高校课堂教学组织若能把中国优良传统发挥出来,并借鉴新西兰成功做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实现路径,就可能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联]季亚琴科.季亚琴科论教学组织形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4(2):25- 31.

[2] [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84

[3]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

[4] 夏葳.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困境及其出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9):93- 94.

篇6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导入形式,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掌控,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那么,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教学呢?

一、采取多种形式导入新课,为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情境做好铺垫

采用形式多样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为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情境做准备。课堂教学导入有时也叫做热身运动,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导入有多种:如事例导入、问题导入、妙语导入、审题导入、自荐导入等。对中学生学习外语而言,单调乏味的开场白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丰富多彩、求新猎奇的开场白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SEFC Book 2B,Unit 5,L18 Charlie Chaplin时,教者边让学生看文中Chaplin的插图,边在黑板上勾勒出Chaplin的外貌轮廓,并用几个关键词,如a small black hat,a pair of very wide trousers,a moustache,a stick,a pair of big shoes等,说明自己所画的内容;然后教者再就插图提问学生: “Why was Chaplin very famous?”,“ Was he famous only because of his funny look? ”,“Les’s find out why he was very famous.”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导入形式,从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玩玩唱唱中引入课文,让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教学情景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精心设计系列教学活动,营造良好、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这里的教学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结构的行为和动作的结合,他是由外显的操作行为动作和包含在其中的思维结合起来的运动形式,如游戏、表演、角色扮演、日常交际、分组竞赛等。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来组织教学和活化教材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教学活动把教材内容中那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直观化,创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活动环境。

三、创设与调控相结合,对教学情境进行恰到好处的有效掌控

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学情境的创建,二是教学情境的调控。在教学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更不可厚此薄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调控呢?

1. 师生互补,深化和调控课堂教学情境

准确及时地补充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它来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深化和调整。如在《Country Music》一课中,可以采用以下手法补充相关词语,首先告诉学生:“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in the tape.Now listen and tell me.What kind of music each of them belong to?”(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音乐形式,请听这盘磁带中的音乐片断,然后说出它们分别属于哪种?)音乐播放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与课文主题有关的音乐形式的英文名称,如Country music(乡村音乐)、Light(轻音乐)、Jazz(爵士乐)、Classical(古典乐)、Rock(摇滚乐)、Pop music(流行音乐)等。学生用英语说不出来的由教师补充。这些补充使学生在乐曲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主要的音乐类型及英文名称,为下一步教学的话题——“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and tell us the reason?”(你喜欢哪种音乐形式,并告诉原因)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扫清的道路。

2. 巧设思考题,放手让学生讨论,呼应课堂教学情境

每单元课题完成后,教师应巧设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题进一步提炼和归纳本课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思考题的设立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呼应,另一方面也是对课堂教学情境的深化。如《Job》一课,讲述的是工作中的一系列争论。结合主题可以设置这样两个思考题:“What do you think of sex-discrimination?Is there anything sex-discrimination in China?If so,what would you do as a woman?”对这一类问题的探讨,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的见解,通过讨论,他们的见解会更加全面和深刻。由于思考题贴近现实,讨论起来身临其境,发言踊跃,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导入形式,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掌控,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81-01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中,无疑存在着真正的对,舌与虚假的对话,互动式的对话与应答式的对话。这两种对话形式的存在,使课堂:呈现着不同的形态,也使得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正确地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对话,实现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是当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语文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涵义

所谓对话,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对话方式。教学对话,它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均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具有了新的特点。

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由于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真正内涵,所以,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作为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于课堂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对话。这些不真实的对话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1、形式上的对话

目前这种形式上的对话较普遍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和只徒具对话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形式化的对话有两种表现:最常见的一种是“一呼百应”式的对话。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是经过特殊“包装”的课堂交往。这种形式化的对话,使语文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质上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绝大多数问题学生仅凭借死记硬背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不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造作式的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对话是一种人为包装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

3、垄断式的对话

垄断化的对话有两方面的表现:一种表现是教师掌握课堂对话的绝对主导权,他们总是对话行为的发起者,学生永远只能做对话活动的执行者,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均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完成;另一种垄断形式表现为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机会总是被少数学生占有,他们或是班里学习成绩好的,或是在课堂上善于表现的,这些少数的学生一节课内能够与教师进行多次教学交往,而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往往得不到任何机会。

4、单一式的对话

单一式的师生对话集中表现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大多采用“师班互动”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师班互动”的对话形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学生语文个性化阅读学习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上述四种不真实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其主要表现在:(1)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进而厌恶语文学习;(2)由于没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了对话与沟通,缺少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无法实现;(3)教师的教学失去了与学生真实对话的快乐,因而传统的职业性增强,相应的新课程赋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了,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三、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

建构有效的师生对话,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明确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真实对话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和要求,这种师生的真实对话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篇8

1.1教学形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来完成的,而知识的内化则是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完成作业并进行实际操作或实践来实现的。反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内化”的形式,使得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进行实践并解决问题的场所,而知识学习则在课下。即反转教学变传统教学下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形式为“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

1.2角色的转换

1.2.1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反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转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但却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教师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只是知识学习的中介,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学习中,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1.2.2学生角色的转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去学习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授课与指导基本是“一体化”的模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往往被忽略。而在反转课堂教学形势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在课后可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定步调学习,在课堂的学习与交流中要有学生的参与性。在反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1.3课堂内容及时间的重新分配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时间主要为教师讲解内容,而在反转课堂教学中课堂主要为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问题探究,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减少,学生则拥有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在这种形式下,原有课堂讲授的内容被转移到课下,从而更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人教版把教材分为了活动性课文和阐述性课文两部分,模糊了教材中作业、课文和图像的界限,注重教学内容的简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有利于课程与教材的互补,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第一,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我们的地理课程融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我们身边存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要将生活与地理课堂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开阔我们的视野。第二,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提高。反转教学所采用的是“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课堂成为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探究问题的场所。课堂上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相应的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中必须学习课本内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中也要求学生必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反转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的运用使枯燥难懂的地理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展现,这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篇9

一、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内涵

“教学创新”应落实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终生幸福,需要重新审视“人”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首先就要创新对“课堂人”的认识,树立一种“生命人”的人性假设,尊重“课堂人”的生命主体,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基于“课堂人”的认识创新,需要对课堂人进行全面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沟通,课堂教学管理创新就是为适应教学创新的要求,运用人本管理的原理,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再造,发挥课堂人力、物理资源的优势,采取柔性化的手段,既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又要对遭遇到的新问题采取艺术化的方式,以此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与课堂的持续生长,其特点是管理的主体多元交往合作,管理的目标发展生成,管理的功能以生为本,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管理方式动态多样。

二、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策略

1.管理理念的新策略

课堂教学管理理念是课堂管理现象和运动的意识在人脑中成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是指导课堂教学管理的思想灵魂,不同的理念认同对课堂教学 管理的实际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课堂管理理念的创新是课堂管理策略创新的指导基础,要求我们以面向认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为旨趣,承认教学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把教学看作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种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标的生成性教学观。

篇10

【基金项目】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类课题《高职人文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06130308);主持人:蔡郴英。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91-02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就是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先在家中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讲解视频,后回到课堂上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把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形式翻转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知识内化,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形式,故称为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晚上在家完成知识学习,白天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合作学习、答疑解惑及知识运用与拓展。由于翻转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这给教学与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所以对翻转课堂的教学与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是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或者实践来实现的。而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在课余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教学形式不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学的重要形式,其具体方法是教师课堂讲授加学生课后作业。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为主,课堂只是教师学习指导、答疑解惑、信息交流以及个别辅导等。其具体方法是课前自主学习加课堂探究。

2.教师作用不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讲什么、怎么讲全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当然,教师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从总体上来说,教师主要承担的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但更多的是学生“随手可及”的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习问题的答疑者及教学的组织者、主持人。

3.传递方式不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和学生听,但听的效果如何教师往往很难判断。所以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往往没有反馈,不是有效的信息传递。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是多向的,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主要是答疑和指导,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及协作性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讨论等反馈信息来有判断学习效果,并根据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4.参与程度不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本来师生互动就很少,且与学生参与程度有关。而学生参与程度又与其自觉性、主动性、甚至性格密切相关。少有的师生互动往往只是那些性格外向活泼型的、学习主动型的学生参与,而性格内向型的、学习被动型的学生则被排除在外。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快速观看教学视频甚至可以跳过。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放慢学习步伐,多次观看反复学习。而在课堂上,师生有足够的互动时间,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如果需要还可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开展个别教学辅导。

5.质量控制方式不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质量控制形式单一,多为考核知识掌握程度的试卷笔试。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质量控制是多方面的,是综合的。不仅要考核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核学习态度、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不仅要考核学习结果,而且还要考核学习过程。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管理难点

1.翻转课堂课前教学阶段的教学管理

由于翻转课堂课前教学阶段是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视频,所以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以及内容。但由于没有传统课堂教学老师的直接管理与监督,有些学生会出现学习不自觉的现象,如不看视频,或应付老师打开视频做其他事情或选择性打折观看等。这给教学管理带来了相当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制度保证,学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者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如建立课程管理信息平台,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自动统计与跟踪。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被动性学习的惰性,形成主动性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第三加强学习重要性教育。

2.翻转课堂课堂教学阶段的教学管理

篇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学的关注点有所区别,不再只关注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加关注到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近年来,教师关注到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意义,创设出多种有效的改革途径,对自己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教学课堂进行反思,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内容进行思考,找寻到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案,做到教书育人,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创新性、科学性的社会人才,以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一、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开展的基本内涵及展现出的主要特点

1.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开展的基本内涵。反思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新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高中英语教学最新采用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产生直接的影响。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对已经教育的课堂进行再思考,找寻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重新认识到课堂教学态度、教育方式的地位,在教训中总结经验,思考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不足,形成较高的教育水平,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

2.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实施的具体特点。

(1)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遵循及时性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思考,思考出他们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思考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弊端,做到及时改正。

(2)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遵循着合作性的教学原则,要做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也要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让教师与学生做到友好交流,明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反思教学课堂上教学方法的错误性,与学生产生互动,可以与他们共同协作完成课堂教学形式的修改。

(3)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遵循着探究性的教学原则。教师会不断地探究课堂教学的形式,反思和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研究出每一节课产生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

二、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实施的重要意义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对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形式,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思考在课堂上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应认识到自己做的正确的地方,并加以强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例如,在《Friendship》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相处关系,在课下,应反思这一节课上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实际考察自己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有时会发现自己对于学生之间交流用语使用不准确,有时会发现自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小动作,极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应时刻注意到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和行为,形成较高的教育综合能力,解决所有课上出现的问题。

2.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反思能够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水平,让教师掌握到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方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的氛围。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明确课堂氛围的重要性,需要营造出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构建出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每一堂课都作为一节新课去上,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不断跟随时展的脚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应用新科技教学手段,不断地扩大英语课堂教学的空间,真正操控高中英语教学课堂,形成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构建出完美课堂。创新一直都是促进我们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课堂教学开展改革的主要方式,成了当前教师需要建立的教学精神。在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师采用反思性教学手段,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形成较高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性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上,构建出完美的课堂。例如,在《Travel journal》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的形式,改变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形式,创设出生活教学模式,创设出新型的生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讲解在旅游过程的感受,说出自己对旅游的感想,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篇12

一、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目前,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内的教学形式为主要的授课形式,而很少进行过课堂外授课的形式。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艺术环境的美术现象进行了解。但实际上,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很少进行室外的教学,学生一般没有课外作业,偶尔会有时,学生在课外完成作业的质量极其不好。同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既然在课外完成作业质量差,也就不再布置课外作业,以为其他科目让步。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这一学习领域的课内时间有限,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不能进行口述和文字的学习检测。但实际上平均每学期学生只能完成一半的课堂作业。

学生不能完成作业的原因有:(1) 教师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不能完成随堂作业;(2)学生进行练习时遇到的困难较多,如工具准备不全、学生对课堂内容不理解等;(3)部分学生对练习不感兴趣或不重视等。

(三)美术课堂教学设备状况

目前,从美术课堂的教学使用设备看,比较好的学校一般情况的教学设施较完善。

尽管如此,能够到专门的美术教室去上美术课的学校极少。有的老师认为,如果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学生不能完成像“国画”类的课程;有的教师认为,没有计算机室也就不能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查阅电子资料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觉得,即使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教学的用处也不大,或存在操作不熟练、麻烦等原因也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二、目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美术课堂教学小学生缺乏口述、文字表达方式和评价环节;(2)教师缺少对整体教学进度的计划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3) 学生作品中形象摹仿过于严重,缺乏创造和想象;(4) 学生作品中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5)学生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缺少对美术学习的回应;(6) 美术课堂教学中无法在传统遇到摘 要 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施行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是否发挥出应有的推动作用,已成为美术教育的关注焦点。本文分析了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 发展策略创新的变革中处理好教学矛盾。除此之外,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创作、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自身对美术学习的思考和感性认知的升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二)欣赏与评述领域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欣赏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设定欣赏课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师没有目标就不能按照欣赏课的内容、环节以及意图进行教学。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过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一个角度,使学生参与时过于被动,没有讨论的核心问题,这样就更无感受。

第二,在欣赏教学中,知识代替了体验。

这样就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能让学生的视、知觉同时活跃起来。第三,在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缺乏质量,这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第四,在欣赏教学中与生活和时代联系较少,忽略对美术现象的欣赏。第五,缺乏学生对实物的欣赏和在一定艺术氛围中的欣赏。除此之外,教学太过模式化,没有结合新的理念和参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在综合与探索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此学习领域的教学不理解甚至采取放弃的做法。

三、加快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策略(一)认清美术基本知识、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美术的基本知识来实现,离开了艺术知识也就不是美术课堂的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媒介,对美术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其人格、丰富精神生活等,所以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载体。艺术知识和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关系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程中的呈现方式,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二)重视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大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教师基本知识结构的培育的同时,应该重视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融合美术课程设计理念,并结合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进行教学,关注教学的变化,注重教学的设计等。

(三)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具有模式化,这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快乐的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设计环节,从最基本的对教材的研究开始。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首先着眼于最容易利用的资源——教材;再次,从教材出发,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

(四)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

美术课堂丰富的创作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包括幸福感在内的丰富的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材质等视觉元素可以满足学生对这一体验的审美需求等。

因此,在关注学生快乐的学习中就要注重学生从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艺术的体验过程,发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得到快乐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完善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讲故事导入法,鼓励学生体验多种材料、工具在创作中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视觉表达符号,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物体形象进行变形创造等。

(五)完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认识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管理。评价的类型分为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