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6: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八年,浙江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稳定在76%以上,高出全国平均30多个百分点,与广东贸易方式结构完全相反,独树一帜。没有一般贸易,就没有浙江外贸。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全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数量贡献,更在于它是在中国加工贸易型外贸中、在沿海主要省市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花丛中,一株勃勃生长的绿草,对发展一般贸易出口具有标杆与示范作用。
2、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主体是民营企业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体,近8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99年到2006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中,国有企业占比从71.57%下降到20.74%,下降了50.8个百分点;外资企业从14.77%上升到25.91%,上升了11.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从13.66%上升到53.35%,上升了39.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去了国有企业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替补了国有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部分地位与作用。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越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整个出口占比也随之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此后四年一直成为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的绝对主体,2005年起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超过了全省的一半。发展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靠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3、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2006年浙江省11个市中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贡献最大的是宁波、杭州、绍兴,占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都在10%以上,特别是宁波,一个市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
从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来看,高于全省平均的有温州、湖州、绍兴、台州、金华、衢州和丽水等7个市。其中温台地区占比在90%以上,与这个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轻工、机械产品为主相关,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贡献在9%以上。宁波自身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与全省平均基本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浙江外贸特征。近年来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对杭州加工贸易的强劲拉动。外商投资改变了杭州的产业结构,也改变了杭州的外贸结构,基本上成为加工贸易型,在浙江省走出了另一条出口发展道路。
4、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以纺织品、机电产品为主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36.9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61.75亿美元,近7年年均增幅达到32.3%。年增速最高为2003年,达到46.48%。1999~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纺织品、服装所占比重在33.8%~40%之间,基本上为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但总体上比重在回落,2006年占比被机电产品超过3.5个百分点,退居第二。2001~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在81.86%到88.6%之间。即,浙江纺织品、服装80%以上以一般贸易形式出口,加工贸易出口的只有10%多一些。近7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比纺织品、服装年均增长率高出7.3个百分点,是一般贸易出口项下增长最快的大类商品。
二、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成效
总体来看,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的贡献和综合效应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产业水平、制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利用国际市场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效益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因此,全面认识浙江一般贸易出口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1、产业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一般贸易出口企业扎根于本土,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生产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几乎都取自国内,涉及国内的产业链比较长,对国内经济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强,对国内产业的带动力大。如化纤面料的出口,除了织造、印染企业得益,也带动了聚酯切片、化纤纺丝企业,各个环节都增加劳动就业、产生经济效益。2006年绍兴市纺织品出口占比达到67.3%,正是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拉动了绍兴纺织业的技术改造,使绍兴纺织业得以发展与提高,成为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与内资企业产业关联度低,国内配套水平低,“两头在外”,被称为“飞地工业”或“候鸟经济”。而且由于缺乏当地产业力量的支持,往往难以超越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的阶段。
运用EVIEWS软件对浙江与广东两省出口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浙江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26,表明浙江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026%;广东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19,表明广东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0.019%。由于支撑一般贸易出口的产业比支撑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链更长,其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比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要高。广东外贸对内部产业的边际效应也小于浙江。加工贸易主要局限于部分地区参加国民经济的“体外大循环”,企业往往在诸多业务环节价值链中只从事简单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所得利润低,出口品牌战略更无从谈起。
2、产品附加值高,外贸顺差的质量更好
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只获得工缴费,而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除获得工缴费,还实现了产品增值,出口附加值相对加工贸易要高。如服装加工贸易的行业平均工缴费率在10%左右,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开展服装加工贸易业务活动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合计只占出口价格的10%。而一般贸易服装出口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占出口价格的20%以上。可见,一般贸易出口的附加值相对要高于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顺差质量要高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基本上是依托国外原材料实现“大进大出”,往往表现为规模较大的进出口量和外贸顺差的转嫁。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引起的,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全国贸易呈逆差状态。从浙江的情况来看,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一般贸易。2006年浙江来自一般贸易的顺差占总顺差的89.2%,来自加工贸易的顺差仅占19.9%,两者之比为4.5∶1。而全国一般贸易顺差与加工贸易顺差之比为1∶2.1。从出口收汇率与结汇率来看,浙江明显高于广东、江苏等地。因此,浙江一般贸易顺差表现为高质量的产业外向度和外汇净收入。从近年对资本流入的监测来看,境外投机资本流入我国有大量是通过贸易顺差特别是加工贸易顺差来实现的。据高盛、渣打银行等估算,2005年我国顺差中约有2/3,即600亿美元属于隐蔽的资本流入,这主要反映在加工贸易顺差中。
3、出口波动性小,抗国际市场风险更强
一般贸易主要靠国内自产的原材料加工后出口,企业拥有独立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灵活调整市场和产品,获取从生产到销售的主动权和更多环节的利润,企业具有市场选择和价格竞争力的双重选择和双重优势。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强,受市场波动性较弱。一般贸易受资本积累的约束,可能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比较缓慢、不那么显著,但其作用发挥持续性强、稳定性高。加工贸易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变动影响显著,而与国内投资、消费的相关性不强,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起伏吻合度不高,甚至可能背道而驰,这也增加了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波动性。
2001年沿海主要省市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幅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特别是广东下降了5.39%,全国也仅增长了6.4%。这一年全国总出口同比增幅也仅为6.78%。当年全国外贸增速猛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贸易增速显著下降,且降低幅度超过预期;二是国际市场一些商品特别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但这一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仍实现了18.57%的增张速度,浙江出口总额增长也达到了18.2%。这也证明了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更强。
4、有助于缓解内需不足,消化产能过剩效果更好
浙江轻纺、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加工能力强、技术成熟、比较优势突出,但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通过一般贸易出口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产业获得了生存发展,加工能力与潜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和释放,有效地缓解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出口是国内商品市场向外延伸的结果,是消化国内产能过剩、缓解内需不足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规模过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产业积聚的产能必须通过出口来消化。加工贸易受制于“两头在外”,并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多数以看重我国廉价的要素价格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加工贸易也以简单组装或装配为主,缺乏消化国内产能过剩、解决内需不足的动力与效用。因此,要真正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最终必须通过一般贸易出口来实现。
如果剔除加工贸易进口重复统计部分,来测算出口依存度,2006年,浙江出口依存度是46.2%,全国是24.5%,江苏是31.9%,广东是50.4%。除了广东因近年强势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发展,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0%,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幅上升,导致出口依存度高于浙江,全国和江苏都低于浙江。这一点也说明浙江经济的外向度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带动更实在。
5、有利于“富民强省”,发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更有动力与条件
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积累贡献更大,是“富民强省”的有效途径。通过一般贸易出口,一大批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打拼中成为行业龙头,获得了财富积累,同时也惠及老百姓。而在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型的地区,基本上以外资经济为主,有“只长骨头,不长肉”之称。以温州与苏州对比为例:温州的出口额只有苏州的1/12,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却高达94.8%(苏州的一般贸易出口只有5.1%),温州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苏州。加工贸易发达能够给当地贡献一定的就业和财政收入,但最大利益获得者是外商,劳动者为外资企业生产加工服务得到的只是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从而,形成了前者“老板经济”,后者“打工经济”,两种贸易形式下付出与收益不难比较。可以认为,只有一般贸易为主的外贸出口才能实现既“富民”又“强省”,一般贸易出口是实现“创业富民”的有效途径。
此外,一般贸易出口为产业升级提供外汇,为进口国内短缺资源、能源提供支付能力,对创造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三、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
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与形式是由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的。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发展道路,与其产业、区位等特色有关,是浙江外贸的必由之路。
1、浙江经济特点决定了一般贸易出口。浙江经济发展具有“轻、小、民、集”的特点。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绍兴化纤面料、诸暨袜子、嵊州领带、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乐清低压电器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产品具有创新快、低成本、多品种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部分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出口90%以上采用一般贸易形式。“九五”时期以来,浙江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为相对较长时期内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2、浙江企业所有制特色促进了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嗅觉灵敏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是外贸出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浙江先于其他省市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浙江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浙江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步伐不断加快。伴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是,大批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别于广东、江苏等外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模式。外资经济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进大出”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贸结构,民营经济的特点则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入世”以后,大量浙江民营企业加入外贸经营者行列,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第一大主体。民营企业出口91.3%采用一般贸易形式。
3、浙江的区位特点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从区位来看,浙江不同于广东、福建与港澳台毗邻,也不同于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承接港台、日韩制造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不足。在本世纪前,浙江外商投资方面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省份。引进外资相对滞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也相对较少,造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规模相对较小,民营企业无法过多依赖“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开展国际化经营,只能靠承接国外的OEM等代工业务开展生产和出口,从而形成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低、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格局。
4、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浙商精神”,也是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之一。浙江企业和浙江经济的成功靠的就是“浙商精神”,即浙江商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吃苦忍耐品行。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敢为天下先,大胆“走出去”,满世界跑。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靠着爱打拼的胆量和“抱团”精神,浙江企业构筑起了纵横全球的“跨国网络”。百万浙江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他们把浙江的市场网络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浙江人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和现代化的谋略,纷纷组建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实现了浙江民营企业的腾飞。如今,浙江民营企业纷纷与跨国公司联姻,合作经营,借助跨国公司的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浙江生产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生产能力。
在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地方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发展方式,其适应性更强、积极效应更明显,其特点和形成,值得其他地区在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人大出版社2006年7月
2、郑恒、董波《浙粤两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统计与预测》2003.6
对于贸易模式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从国际贸易理论出发认为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比重决定了不同的贸易模式。有些学者从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或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类型等角度来分析贸易模式的特点。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分析,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比重决定了不同的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品分类目中的商品。产业间贸易是指一国出口和进口分属不同产品分类目录的商品,国际贸易发展早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即为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
在实践中,贸易模式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赖明勇、杜希尧(2000),丁文丽(2001)分别将我国贸易结构分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和初级产品贸易,使用相关系数检验、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对初级产品贸易的影响。张小蒂、李晓钟(2002)根据近年来的外贸统计数据资料,将我国的贸易商品类型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进行分类,实证分析我国出口变化趋势。金雪军,卢佳,张学勇(2008)将贸易模式理解为国家或地区贸易的一系列特征的组合,从出口企业类型、贸易方式以及贸易品结构角度来分析贸易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浙江和广东两省的进出口数据分析,总结出“外向型”贸易模式和“内源型”贸易模式。其中,“外向型”贸易模式主要特征是: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出口中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结构层次较高;“内源型”的贸易模式主要特点是: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加工贸易比重较低,产品层次结构相对较低。
本文对鲁、浙、粤三省的出口贸易模式的比较,是基于对三省的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的比重,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和出口商品结构角度来对比分析不同的贸易模式。
二、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较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推动下,广东、浙江、山东充分利用东部沿海省份的战略优势,抓住国际国内经济较快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贸易不断深化扩展。从2000年至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飞速发展,在十年中,山东省的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4718.3亿美元,浙江省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7771.2亿美元,广东省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23277.2亿美元。2009年,山东省外贸出口额达到826.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6.88%,比2000年增长432.45%。2009年,浙江省外贸出口额达到1476.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12.29%,比2000年增长659.62%。2009年,广东省外贸出口额达到3623.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30.16%,比2000年增长294.25%(见表1,如图1)。
表1: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总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2000
155.3
194.4
919.2
2001
181.2
229.8
954.2
2002
211.1
294.2
1184.7
2003
265.6
416
1529.4
2004
358.5
581.6
1915.6
2005
461.3
768
2381.6
2006
586.5
1009
3019.5
2007
740
1258.5
3692.5
2008
931.9
1543
4056.6
2009
826.9
1476.7
3623.9
图1: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总额对比
从表3-2和图3-2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货物出口贸易总额上,广东省遥遥领先,2000-2009年广东省累计货物出口总额达到23277.2亿美元,约为浙江省外贸出口额累计额7771.2亿美元的3倍,约为山东省外贸出口累计额4718.3亿美元的4.9倍。浙江省出口贸易累计总量居三省中第二位,约为山东省十年累计出货物出口贸易总额的1.65倍。
三、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模式的对比
(一)鲁、浙、粤三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
2000-2009年山东、浙江、广东三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以及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如表2,图2。
表2: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2000
31.3
20.15
59.6
30.66
499.8
54.37
2001
38
20.97
72.6
31.60
553.8
58.04
2002
50.3
23.83
96.9
32.94
726.5
61.32
2003
64.4
24.25
143.2
34.42
997.1
65.20
2004
97.2
27.11
217.1
37.33
1297.5
67.73
2005
135.7
29.42
302.6
39.40
1644.2
69.04
2006
166.9
28.46
423.7
42.00
2045.3
67.74
2007
174.2
23.54
555.9
44.17
2575.4
69.75
2008
244
26.18
680.7
44.12
2835.6
69.90
2009
228.2
27.59
665.6
45.07
2541.1
70.12
图2: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通过对表2和图2的计算和分析可得,2000-2009年,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年均值约为25.15%,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38.17%,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65.32%。广东省出口贸易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浙江省和山东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所占的比例均比较低。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层次较高,广东省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广东省与浙江省和山东省相比,其出口货物的结构层次比较高。
(二)鲁、浙、粤三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比重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表3中分别详细列出了2000-2009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和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图3为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对比分析图。
表3: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
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2000
79.3
155.3
51.06%
53.5
194.4
27.52%
495.1
919.2
53.86%
2001
92.4
181.2
50.99%
71.0
229.8
30.90%
543.7
954.2
56.98%
2002
109.9
211.1
52.06%
92.1
294.2
31.31%
696.2
1184.7
58.77%
2003
137.7
265.6
51.84%
130.5
416.0
31.37%
953.7
1529.4
62.36%
2004
184.0
358.5
51.32%
196.5
581.6
33.79%
1217.1
1915.6
63.54%
2005
237.7
461.3
51.53%
272.6
768.0
35.49%
1546.7
2381.6
64.94%
2006
307.5
586.5
52.43%
379.5
1009.0
37.61%
1939.2
3019.5
64.22%
2007
402.7
740.0
54.42%
472.1
1258.5
37.51%
2322.2
3692.5
62.89%
2008
505.9
931.9
54.29%
542.2
1543.0
35.14%
2556.7
4056.6
63.03%
2009
447.8
826.9
54.15%
447.8
1476.7
30.32%
2238.0
3623.9
61.76%
图3: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
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分析图
通过表3鲁、浙、粤三省的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和三省出口总额以及外资企业出口额所占的比重这几项数据,展示了2000-2009年三省的外商投资情况,图3更加直观的将三省的数据加以比较。从这些详细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三省中,浙江省外资出口占比重最低,十年的比重年均值约为33.10%;山东省和广东省都是外资出口比重较高的省份,2000-2009年十年的数据中,山东省和广东省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50%;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的年平均值约为52.41%,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与中资企业出口比重相差不大,外资企业出口占据了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广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的年均值约为61.23%,可见广东省的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占绝对优势。
(三)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比重的比较
一般贸易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一般贸易是在国内购买原材料,加工后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与一般贸易相对而言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
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所占的比例上,三省的差别很大,表4分别将2000-2009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所占的比重详细列出,图4以更直观的横向比较分析了三省贸易方式的差异。
表4: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分别所占比重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2000
51.51%
48.10%
20.47%
79.22%
78.09%
18.97%
2001
49.06%
50.39%
20.23%
79.46%
80.17%
17.29%
2002
47.89%
51.59%
17.17%
82.49%
78.66%
18.33%
2003
46.61%
52.75%
17.81%
82.14%
77.25%
19.09%
2004
48.42%
50.21%
19.31%
80.38%
76.02%
19.82%
2005
49.06%
50.08%
21.12%
78.44%
73.51%
22.39%
2006
46.68%
52.98%
22.43%
76.65%
69.01%
26.49%
2007
47.86%
51.96%
21.70%
78.97%
66.69%
28.43%
2008
46.09%
53.80%
20.00%
78.98%
64.40%
28.67%
2009
48.30%
51.49%
22.12%
75.94%
68.94%
27.46%
图4: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出口额
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分析图
从表4和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比重最大,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达到73.76%,广东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山东省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48.15%,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比重基本持平;浙江省加工贸易比重较低,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20.03%。可见,广东省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山东省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比例差距较小,出口贸易方式较平均;浙江省以一般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
四、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总结对比
表5: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模式对比
省份
山东
浙江
广东
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25.15%
38.17%
65.32%
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52.41%
33.10%
61.23%
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年均值
48.15%
20.03%
73.76%
表5是在汇总了表2、表3、表4信息的基础上,求出2000-2009年三省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三项指标的年均值,得出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为:
(一)广东省“三高”贸易模式
广东省地处南方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便利,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最早开放和设立了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较早地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从表5中可以看出,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5.32%,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1.23%,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73.76%。由此可见,广东省是以产品层次较高的机电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主导,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的出口贸易模式。以广东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机电产品等层次较高的商品出口占比高,外资企业出口占比重高,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即“三高”的贸易模式。
(二)山东省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5.15%,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52.41%,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48.15%。由此可见,山东省是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二分天下的贸易模式。
(三)浙江省“三低”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8.17%,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3.10%,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0.03%。由此可见,浙江省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不高,加工贸易占比不高。
浙江省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得到了迅猛发展。浙江省出口大部分是由本土企业创造的,其中以集体私营企业最为典型。1991-2001年间新获得批准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共有3061家,占到总数的80%以上,该类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的特点,日益发展壮大。以浙江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特点是: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低,加工贸易比重低(以一般贸易模式为主),产品层次相对较低的“三低”贸易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永刚.贸易模式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赖明勇,杜希尧.过剩经济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产业结构动态优化.[J]湖南大学学报.2000,12,21-26.
[3]丁文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总量及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 [J]经济经纬.2001,02,96-98.
[4]张小蒂,李晓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8:109-112.
[5]高敬峰.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分析.北方经贸,2004,01,105-106.
[6]陶涛.国际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03-105.
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主要包括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进口代付、国际保理、福费廷以及各类保函等。近些年来,为满足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通过控制货物流、订单流、投保中信保、结合国内票据等创新型产品层出不穷,例如物流融资、订单融资、信保融资、进出口一票通、应收账款池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与规避汇率风险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组合及理财产品成为贸易融资的增值服务,受到进出口企业的青睐。对于银行来讲,贸易融资作为与贸易紧密结合的一种融资类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贷款的特殊性。
有助于银行控制风险。由于贸易项下融资时,企业有着清晰的贸易背景,利用贸易本身的现金流偿还银行融资,银行贷出的资金并不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因此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还款来源确定的特点,贷后管理相对简单,即使客户无力履约赎单或还款,银行在掌握货权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处理货物来归还贷款或减少损失。
有助于减少风险资本占用,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巴塞尔协议将“有货物自行清偿的跟单信用证”的风险系数确定为一般信贷业务的0.2;中国银监会规定,与贸易相关的短期或有负债的风险资本占用为20%,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风险资本为零。据信息咨询机构LTPTrade分析,贸易融资收入波动性小,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较高,其夏普比高达3.1%,是具有较高股东价值潜力的银行业务。也就是说,考虑到融资过程中可能附加的银行信用、保险信用等因素,部分贸易融资产品的银行风险资产权重普遍低于一般贷款,占用银行风险资产少,属于风险节约型产品。
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长期以来流动资金贷款不流动,用途难跟踪,存在突出的风险隐患。而贸易融资期限通常比较短,资金周转快,流动性强,风险相对可控。特别是在融资规模受到约束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通过发展贸易融资,逐步替代、压缩流动资金贷款,可使信贷结构更为合理,降低总体风险。
有助于提高银行收益。贸易融资建立在国际结算的基础上,是国际结算业务的延伸,可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交易链各环节提供配套融资服务,丰富信贷产品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该业务在前期属于中间业务,银行从中获得手续费收入、汇兑收益;在后期属于资产业务,银行从中获得利差收入。因此,该业务可有效带动国际结算、衍生产品、理财等业务发展,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综合回报。在相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下,多重收益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
有助于依托交易链的延伸拓展客户群,开拓新的信贷市场。贸易融资不仅考察企业本身,还考察上下游交易对手,对交易链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更多业务机会,为具有稳定供销关系的客户群提供配套服务,形成链条式、网络式市场开发,具有市场营销的乘数扩大效应。通常来说,传统信贷业务高速增长中往往遭遇“天花板”效应,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资源有限,市场分割基本定型,面临信贷资金需要寻找出路问题。而贸易活动频繁发生,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融资机会,且这一领域远未形成充分竞争,是发展信贷业务的新市场。
有助于帮助银行及时进入和退出业务。贸易融资与交易过程结合紧密,关注经营细节,对信息的掌握更全面和深入,能为银行直接或间接带来资讯信息,如本地或海外某市场情况,各种产品的行销行情,不同行业的经营趋势及授信客户的经营状况等。它对市场和风险更敏感,既有利于发现业务机会,也可在出现不利情况时及时退出。
贸易融资的上述特点不仅驱动银行从事贸易融资业务,而且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讲,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容易获得,特别是中小企业,因此企业也倾向于使用贸易融资产品。
国内银行贸易融资的现状
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初期,各家银行为打破业务分工而把国际结算业务作为主要争夺目标之一,却忽视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近年来,国内各家银行在开展这一业务方面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主要领域。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以后也把开展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之一,从而使这一业务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各家中外资银行纷纷推出新的产品和营销模式。
产品方面。如今的进出口企业更加关注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能否便利其整个交易过程、扩大信息来源、减少相关风险,出口商希望更快地得到付款,进口商希望更好地管理存货。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这种变化意味着对现金流、贸易流、物流、信息流的趋同管理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有些新的贸易融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例如中国银行的进口汇利达、出口全益达;民生银行的应收账款池、物流融资、TSU、收付宝等。
营销模式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运作机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框架下形成的,因此在经营方面,无论是在内部机制还是业务做法上,尚无法完全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外部环境。贸易融资业务的规范化仍处于完善之中,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是风险防范体系不够完善。而股份制银行由于体制灵活,在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较为科学的经营模式方面,较国有银行有明显的优势,在争揽贸易融资市场份额方面显得更加主动。典型的是民生银行,不仅成立贸易金融部,专门从事贸易融资业务,而且引入事业部制的运作模式,通过垂直管理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也应看到,贸易融资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
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有些银行仍然将主要精力停留在传统信贷业务上,导致贸易融资业务被边缘化。客户有资金需求时也习惯于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对于贸易融资的功能和特点不了解,加大了银行营销贸易融资业务的难度。
缺乏专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花旗、汇丰等国际领先银行均以事业部形式设立贸易融资部门,专门负责该项业务的营销推动、业务管理等工作。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仍然把贸易融资业务定位在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营销、产品、风险审查、政策管理等分散在多个部门,业务主线不明确,职能边界不清晰,流程环节多,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竞争力,也不能满足贸易融资专业化服务和时效性要求。体制不顺成为制约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授信管理与贸易融资特点不吻合。传统授信方法以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为基础核定授信额度,而贸易型企业具有净资产少、负债率高、经营现金流量较大的特点,按现行办法无法测算授信额度或授信额度很小,不能满足融资需求。在业务准入上以信用等级为主要标准,对资信状况一般的客户要求提供抵押担保,使大量净资产较少,但贸易关系可靠、物流和现金流稳定的客户被拒之门外。
产品创新难以跟上需求的步伐。目前国际贸易结算的非单证化趋势显著,而国内银行的贸易融资大都集中于信用证项下融资产品,对于汇款结算的配套融资风险难以把控,品种也相对较少,大量贸易融资需求未能满足。供应链融资也主要集中于单一环节,整合化服务方案的可操作性较差。贸易链中货物及资金流动数据实时传递和动态分析的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将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充分匹配起来。
业务流程与贸易融资特点不匹配。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按照一般信贷业务流程处理贸易融资,每一笔业务都要从支行到分行逐级上报,每一层级又分别经不同部门的审批,环节多、链条长,不能适应贸易融资业务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点。
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国际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融资业务也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促进贸易融资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贸易,为银行创造更高的收益,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对贸易融资的管理。
找准定位。各家银行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如果立足于发展贸易融资,就应该将贸易融资提升至战略高度,将其作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区分责权利,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从体制上为业务发展提供原动力。
建立合适的专项授信评审体制。根据贸易融资产品的特性,改进评审观念,创新评审方法。对根据企业财务状况无法核定授信额度或单笔贸易额较大而授信额度不足的,在确保交易债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按照单笔业务风险值核定(调增)专项授信额度。调整贸易融资业务准入,强调交易条件(包括交易对手、交易商品、合作关系和履约记录等),适当弱化企业资信要求。对能有效控制交易项下物权或应收账款的贸易融资业务,可不要求客户另行提供保证金或担保。
简化业务流程,获得规模效应。一是单证集中处理,组建全国或区域性单证中心,运用影像工作流等技术,将各分支机构的单证进行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和专业化管理,提高审单质量和效率;二是强化内部运营管理,简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同时使得部门之间的沟通制度化,合作更加顺畅。
建立安全和快捷的电子交易技术平台。国际贸易和贸易融资领域一个令人关注的发展趋势是电子网络技术的应用。现在,提供贸易融资和贸易结算服务的银行不但要有序开发、整合全方位的内部业务应用系统,而且必须能够接受、使用外部电子网络应用系统,并且能够很好地与有关各方合作。为供应商、贸易商、物流公司等供应链参与者搭建共享信息的安全技术平台,为单证无纸化传输及贸易信息传递提供便利,为客户提供网上贸易融资服务。
2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同性质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资金分配不均可以融资的银行有两大类,一是商业银行,一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资金较为雄厚,但是做的多是流动性强、金额小的短期贸易融资;而政策性银行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进行中长期投资,银行性质不同融资的资金来源出现了结构性不均衡。2.2我国企业进行国际融资担保一般都存在担保难的问题据相关市场资料显示,我国的很多外资企业都存在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很多外贸企业负债率高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多,授信额度不够,也较难找到合适的担保方,因此面临融资难的问题。2.3融资方式单一,融资对象集中当今国际贸易都走向了高度化、复杂化的发展之路,国际贸易融资渠道也越来越多。虽然我国也在尝试一些新的适宜的融资方式,但是具体应用还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传统的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方式,占到了贸易融资总量的70%左右。从融资对象来看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型企业财务管理较为完善、信用等级较高,因此它们受到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的全方位青睐。2.4审批程序繁多,操作流程不畅国际贸易融资虽然可以为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流,但是现实情况是,,申请国际贸易融资所需程序复杂、办理耗时较长,办事效率过低。很多银行没有采取合宜的方式来应对国际贸易融资,仅仅将国际贸易融资等同为一般的融资,缺乏一套符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因而给企业申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5欠缺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机制国际贸易融资涉及面很广,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极易安全问题。但是企业没有注意到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安全风险问题,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传统的风险应对方法,不能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的新特点。一些外贸企业也没有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与一般融资活动的区别,因此国际贸易融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2.6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很容易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纠纷国际贸易融资是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活动。因此它至少涉及到两个国家,甚至是多个国家,因此必须有一套规范的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但是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还是采取的传统方式,与国际上现行的做法不相符合,违规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也经常会有贸易法律纠纷。
3解决对策
一、外贸流程再造的影响因素
什么因素促使外贸流程再造,从而形成崭新、高效的贸易模式呢?既有关键性的因素,也有其它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外贸流程再造中是一种关键因素。在人类历史上信息技术是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对企业的生产方式、贸易方式、组织架构,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将产生深远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实现人类行为及组织运行成本的大幅降低。信息成本的重要性已经被前沿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如此,当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时就有了B2B、B2C等商务方式,就有了网络认证、电子银行、网络招标、远程质检、电子口岸等电子化的现象,这对外贸公司传统的运作模式和组织架构产生强大的冲击。
2.国际企业间外包。所谓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的业务外包给一些专业服务性机构,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专注于那些核心的,主要的功能或业务。基于这样的理念,国际贸易企业同样可以将自己的一些非核心和次要的业务外包给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例如外贸企业可以将储运、订舱、商检、报关及制单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相关服务性企业,以节约企业人力和运行成本。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受益于这种外包模式。
3.国际物流。国际贸易是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因此,快速发展起来的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流程的重要性和影响是显而易见。所谓国际物流,是指按照客户的要求,在国际间将货物从供应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的结合。因此,国际物流企业必然是进出口企业将储运、仓储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必然对象。物流企业的不断扩张的规模及垄断地位,决定了它在整个外贸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外贸流程中其他服务性的中小企业必然实施整合和“收编”,使得物流企业可以对进出口企业做到“一站式服务”。这给国际贸易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外贸流程再造的两种形式及其特点
基于上述因素,如何对传统外贸流程进行再造呢?目前,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和从事国际采购的企业(或打造全球供应链的企业),它们的外贸流程再造颇具代表性。
1.一般贸易型的外贸流程再造及其特点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外贸流程的再造创造了条件,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可以对图1-1的流程作如下再造(图1)。
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如下:出口商在国外设立公司,并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时向国内的办事处下达出口计划,收到计划后,国内办事处迅速联系国内供货商并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的规定,供货商将订舱、储运、商检、保险、报关等出口环节外包给国际贸易中介组织,供货商在约定的时间内交货并接受款项。
相对于传统外贸流程而言,基于一般贸易的外贸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因为完成产品出口的主体是同一家贸易公司,即企业在国内设立办事处,在国外设立贸易公司。
其次,企业没有任何出口风险。因为出口产品一直掌握在公司自己的手中,因此不可能出现货、款两空的现象。
第三,将非核心出口业务外包。由供货商或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将图2小方框中的订舱、储运、商检、保险、报关等业务外包给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在我国的实践中通常由供货商负责外包,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供货商而言,贸易商更处于垄断地位。
第四,出口商国外公司专注于市场营销与产品开发。由于繁琐的、非核心的出口环节全部外包出去了,因此为出口商国外公司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在这种流程中出口商处于国外市场的最前沿,因此能有效地开拓市场。
目前,台湾商人和浙江商人较成功地应用这一高效的流程进行产品出口。
2.国际采购和全球供应链型的外贸流程再造及其特点
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在实质上就是一种外贸流程再造。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外贸流程再造。其具体的形式见图2。
这一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进口商在全球各地寻找供货商,经考察合格后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并建立合作关系。进口商同时和某一国际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将进口运输等相关事宜外包给它。进口商根据生产和销售情况向供货商和进口商办事处下达进口计划,并由后者对前者进行生产监督与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内,供货商将货物交给国际物流企业,并由后者将货交给进口商。
图3是基于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的外贸流程再造图,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供应链的通用公司,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采购系统的沃尔玛公司等,都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流程进行再造。从上述流程可知,这一新流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进口企业与供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进口企业会对供货商进行长时间的考察,甚至提供技术指导,同时监督生产。考察合格之后才列入供货名单并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早期的供货量往往比较小,关系稳定之后再逐渐增加。
其次,进口企业会在全球各地广泛的派驻专业人员,协助当地供货商的生产和采购,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和采购网络。因此,进口企业通过外派人员可以直接帮助供货商进行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以符合顾客的需求,双方之间形成战略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第三,进口企业将储运等环节外包给国际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将根据进口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准时并保质保量的将货物交给进口企业。
第四,进口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这也是流程再造带给企业的一大优势。
综合来看,两种形式的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1)主体合并,利润提高。在传统的外贸流程当中,出口商和进口商是两个不同的独立法人实体,而在两种改造后的外贸流程中,出口商和进口商是同一家公司。在基于一般贸易流程的改造中是出口商合并进口商,实行前向控制,在后一种流程改造中则相反,由进口商合并出口商,实行后向控制。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因此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
(2)有效地规避了贸易风险。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欺诈等风险的存在,贸易双方都互不信任。再造后的贸易流程,由于实行了贸易主体的一体化,产品一直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因此风险大大降低了。
(3)通过外包专注于自己的优势。这正是外包核心思想在外贸领域的体现。
三、外贸流程再造的进一步创新方向
基于规模效应可以对以上两种基本的外贸流程再造进行创新。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规模效应可以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
1. 一般贸易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
创新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那么如何创新以获取规模经济呢?方法是将图1中的出口商国内办事处与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合并(通常是后者对前者的取代),即外贸公司把国内的办事处功能进一步外包给国际贸易综合公司。不仅如此,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可以将同行业许多家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合并起来,甚至可以将不同行业的多家出口商国内办事处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经济以节约成本。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可以在国内重要的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商品集散地等地设立机构及仓库分拨、配送中心,再通过信息技术将各机构联络起来,形成庞大的贸易网络,规模再次扩大,这将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在图1中,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和国外公司是同一家公司,因此是一对一,而流程再造创新后,一家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对多家出口商国外公司。
2.全球供应链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
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理论基础也是规模经济。其创新的方法和一般贸易型相类似,但也存在不同。首先,由一家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将图2中的进口商办事处合并,以设立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即图2中的进口商办事处的功能由国际贸易中介组织承担,这样进口商公司就节省了在海外设立进口办事处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可以将同行业许多家进口商办事处合并起来。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还可以在国内重要的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商品集散地等地设立机构及仓库分拨、配送中心,再通过信息技术将各机构联络起来,形成庞大的贸易网络,规模再次扩大。和一般贸易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一样,从一对一向一对多转变,原因同上。
目前,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和肆虐,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正处于大幅下挫阶段。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外贸企业流程再造对于稳定、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等都是远水不解近渴的长远之计,而外贸流程再造是属于外贸企业的经营创新方式,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促进出口的作用。不仅如此,从长远来说,外贸流程再造对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同样有深远意义。为此,国家的有关职能部门可以协助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以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这是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加强港口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港口的运输条件和吞吐能力;加强公路,铁路,航空,邮政等基础运输设施的建设;加强通信,银行,税务,信息中心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加工贸易出现向下拐点
外贸进出口总值29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6%。其中,出口1687亿美元,增长41.5%;进口1291亿美元,增长20.6%。我们认为进出口同比显著增加的原因是:一般贸易增长迅速所至。2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337亿,增长39.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66亿美元,增长54.5%;一般贸易进口571亿美元,增长24%。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我们认为这是2007年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开始。
某些流行的观点一般会认为,中国的进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产生贸易顺差不可避免。但是,事实上,从数据分析上来看加工贸易同比增速在2004年到达峰值后,开始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贸易顺差却在2004年以后迅速激增。人民币低估问题逐渐变成了贸易顺差的肇因。但是,这又造成了无法解释的“人民币升值悖论”――2006年人民币汇率继续缓慢上升,当年升值2.97%,然而,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出现经典经济学的一般结论,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上升;进口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可见汇率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外政经界所热衷于争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问题实际上在短期内对改善中国的贸易顺差并无太大意义。毫无疑问的是,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的力量是多元的,汇率问题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在中国贸易顺差激增的过程中,主要推动力量究竟来自何方,这样我们才能透过重重迷雾,对整体的顺差局势有更好的认识。我们对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做出以下三个判断。
一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是进口增速的迅速下降所致,进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出现拐点;二是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导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这样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这将促使了进口增速进一步下降;三是如果不让中国通过技术进步进行产业升级,即使汇率进行改革也起不到想象中的减少顺差的目的,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放开对中国的进口限制,允许中国进行技术升级。
进口结构变化是顺差主因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从2004年开始加速上涨,在1999~2004年间,大约每年保持在300亿美元左右,而在2004年达到了1000亿,到去年已达到了1780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了3%的水平。
我们认为贸易顺差扩大的关键是进口增速的下降。(如图1)
事实上,1990~2004年,进出口几乎是同步的增长,所以贸易顺差保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在2004年以后,进口增速的下降导致了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下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出口增速在2005~2006年只比2001~2004年间减少了3%,而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进口增速却下降了13%。
减少壁垒才能增加进口
所以减少顺差主要在于提高进口增速。我们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进口下降的过于迅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迅速进口迅速下降呢?
日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同时使中国产品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人为的抑制了进口需求的增加。”
事实上,所谓“汇率低估”并不是中国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计量模型的检验我们发现解释变量的变化(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实际有效汇率,出口增长率,CPI变动率,滞后期的进口值)并没有显著的促使进口下降,而在加入结构虚拟变量后,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的进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在2004年之前的进口结构与之后的进口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这一点导致了中国进口增速显著下降。
以下的数据可以给我们更加直观的印象,由于我国的出口中大约50%为加工贸易,我国加工贸易同比增速从2001年的15%,不断增长至2004年的峰值31%,然后开始下滑直到2006年的11%,下降了20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Foreign-Invested)的进口密度已经从2004年的峰值44%下降到2006年的41.8%。随着中国在产业链上位置不断上移,对于全球化配置资源的跨国公司来说,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导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这样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正是这一点促使了进口增速的下降。
商务英语一般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用到的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可能用到的英语,还包括在国际交流和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因此,商务英语的含义应该包括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两部分。商务英语不同于一般英语,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院提高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更多的是向学员传授西方经济贸易相关的知识,如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和工作方式,以便学员可以掌握如何正确合适的与外国人打交道,促成经济合作或经济贸易。商务英语所坚持的文化理念都源自于国际贸易,因此商务英语是在一般英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贸易的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商务英语要求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口语能力强等。
1.2商务英语的特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很强。商务英语用到的场合很多,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经济等领域,甚至包括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商务英语需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语法将复杂的贸易活动和对外交流表达清楚。这同时也该外行业理解商务英语带来了困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语法,在商务英语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drug”的日常含义是“麻醉药品”,但是在商务英语中是指“滞销品”的含义,这是因为麻醉药品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又如“country”的本义是指“城市、农场”等,在商务英语中,取其外延含义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其次,商务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全球化的交流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交流困难,有时甚至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冲突或矛盾。如“dragon”一词,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我们都是龙的子孙,龙被认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代表吉祥幸福的神物,而在西方国家中的意思却恰恰相反“,dragon”一词含有恶魔、邪恶的意思;再次,商务英语语言简单易懂,且语言多缩略。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过语言学家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该原则认为:经济原则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完成,同时人们对语言活动中的能量耗散要符合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简介凝练,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经济活动的要求。典型的例子是:外汇一般用“forex”代替完整的表达“foreignexchange”;最后,商务英语一般语言规范且正式,这与经济活动的严肃、谨慎特点密切相关,经济活动一般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这些经济活动要求用于严谨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使用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经济损失。所以,商务英语中一般少口语性词语,如表达“买”的意思时会用“purchase”而不是“buy”。
2、如何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正确使用商务英语
基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国际营销中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即背景知识、交际技巧、语言决策。
2.1背景知识
使用商务英语时要充分考虑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贸易双方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及对方的文化知识和环境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在国际营销中使用商务英语。在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时,要了解对方的宗教信仰、忌讳或避讳的习俗或习惯、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揣摩对方的心理特点,尽量避开双方都敏感的话题,避免交易的失败。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交易。
2.2交际技巧
在适当场合运用合理的交际技巧,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营销中,除了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做出正确的语言决策外,还要善于运用合适的交际技巧,灵活展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调节现场尴尬的气氛从而促进双方愉快的交流。因此,在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合理的措辞,当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要在第一时间根据其背景知识对其思维习惯、心理特点等作出判断,然后运用合适的交流技巧,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
2.3语言决策
对商务英语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促进双方的交易活动顺利进行。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的应用中,背景知识是基础、语言决策是内容,交际技巧是手段和工具,只有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三者,才能更好的发挥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3、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商务英语以其独特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文化理念区别与一般英语,又以其较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国际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商务英语是进行国际营销的前提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的经济贸易不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进展方向的正确性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性。
3.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哪怕是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和把关的,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主体是人,其也是控制内部财务的客体,所以,决定工作质量的因素就是人员素质,同时也是落实财务控制制度的条件,对人员进行控制的核心。企业在对用人进行选择时,应当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水平以及交流沟通水平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的企业责任。企业应当合理的对奖励激励机制进行设置,对财务人员学习专业会计知识的积极性进行鼓励,对人员的培训和进修进行组织,对行业知识进行更新,尽可能的对操作技能以及爱岗敬业的心理素质进行提高。
3.3建立严密的控制制度
一、引言
非关税壁垒作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种类,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加入WTO后,非关税壁垒成为了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贸易制约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贸易项目,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他国家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广泛和严苛的绿色贸易壁垒(非关税壁垒中技术性壁垒的一种),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占总贸易额比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而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其涉及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等和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因而和一般的技术贸易壁垒相比有其特殊性,也有着比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强的扩散性,对其扩散性的成因和特点的分析就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案例分析
由于数据来源的有限以及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过程的复杂性。下面以案例为主结合关联规则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又称连锁反应)进行分析。
案例一,欧盟、美国、日本相继宣布对动物源性产品、水产品进口的一系列新规定(禁令)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欧盟禁令,以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多次检出氯霉素、磺胺类等药残为由,认为我国动物药物残留监控体系不符合欧盟要求,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水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2002年1月25日,欧盟以产品中含有抗生素为由通过决议,暂时停止从中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随后,日本也跟着发表申明表示要与欧盟合作,共同检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以鳗鱼为代表,日本厚生省于2002年7月正式对中国进口的蒲烧鳗追加9类药物残留进行检测,这标志着日本政府对我国鳗鱼业正式形成“绿色壁垒”(“技术壁垒”)。1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就农产品中动物源性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是比较强的,主要表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欧盟转移到日本,并且有放大趋势。
案例二,以我国为例,2002年1月欧盟以我国动物源性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为由,全面禁止中国蜂蜜进入欧盟市场;以欧盟实施禁令为由,2002年2月初沙特宣布禁止进口中国蜂蜜,至今未开关;日本也于同期开始对进口中国蜂蜜10%抽样检验氯霉素等抗生素残留;2月20日加拿大开始对中国蜂蜜加强抗生素检验,并要求对进口蜂蜜中苯酚和19种磺胺等残留进行检测;5月,美国FDA宣布中国蜂蜜氯霉素残留检测限为0.3ppd,这一举措使我蜂蜜2002年对美出口比上年下降52.35%,出口额约809万美元,下降43.56%;墨西哥农业部6月2日下令把扣留的356吨受污染的中国蜂蜜销毁或退回中国,主要是在抽样检查中发现这些蜂蜜中含有链霉素等一些有毒物质的残留物和一些对人体健康和国家养蜂业造成危险的污染物,而实施这一严厉措施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墨西哥的养蜂业。2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农产品贸易在遭受一国绿色贸易壁垒制裁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扩散到其他国家。一般的发展中国家难以提出一个公允的技术法规、产品标准或环保标准,也难以建立起复杂有效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来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也有较强的地域集中和连带现象,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传播轨迹:欧洲(欧盟)亚洲(沙特、日本)北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这次对于我国蜂蜜的绿色贸易限制,从欧洲起源,向东逐渐传播到亚洲和北美洲。可以看出对于这个扩散过程,地域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基本遵循逐渐传播,边缘影响的规律。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作为限制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地域扩散性特点突出。
(二)扩散对象经济水平相近,一般较高。
(三)部分实施新条例的国家有明显保护国内相同产业的目的。
(四)农产品内部商品种类扩散性明显。
参考文献:
张诤王惠文:《技术性贸易壁垒扩散效应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引言:
当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为了抑制持续上涨的物价,央行通过加息的方式来回笼货币。加息政策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以利差为主的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必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怎样去开拓表外业务和寻求新型收入与利润的增长点等问题,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1、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收益
国际结算为贸易融资提供了基础,贸易融资是国际结算的延伸,它能针对在交易链中各个环节、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融资配套服务,完善信贷产品的体系,使其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前期这项业务属于一项中间业务,这时商业银行得到的是汇兑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在后期它属于一项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得到的是利差收入。所以这项业务能够有力推动理财、衍生品及国际结算等业务发展,使中间业务增加收入,从而实现综合回报的提高。在同样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重收益能够让银行提高盈利水平。
2、有利于商业银行开拓客户群,拓展信贷市场
贸易融资不但需要对企业自身进行详细调查,还要对其上下游合作方进行考察,通过分析整个交易链,能够找到更多的业务机会,向供销关系相对稳定的客户给予配套服务,市场开发逐步形成网络式、链条式。一般来说,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中通常都会遇到一定瓶颈,有限的优质项目和优质企业资源,市场已经基本定型,需要寻求信贷资金的出路问题。然而频繁的贸易活动创造出的融资机会是源源不断,并且在此领域尚未形成完全竞争,正是开拓信贷业务的新型市场。
3、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的控制业务
贸易融资需要密切结合整个交易过程,注重经营细节,需要更加系统深入的掌握信息,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资讯信息,例如国内外某个市场的具体情况、各类产品的营销策略、授信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它能够更加敏锐的感知市场风险,不但能够帮助寻求业务机会,还能够在发现不利因素时及时退出。
贸易融资所具有的以上特点不但能够推动商业银行开拓贸易融资业务,就对外贸易企业而言,与一般贷款相比贸易融资更加容易获得,尤其是中小企业,所以企业也同样乐于选择贸易融资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开拓贸易融资业务中遇到的问题
1、繁杂的审批手续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依据贸易融资自身具有的特点,就要求控制贷款审批的时间,也就是对贷款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然而在实践操作中,不难发现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其审批都需要通过行内高级别机构的核准,这些机构一旦不同意给某个企业授信,这个企业就无法获得融资支持,这样在审批模式上与一般信贷相比就使得贸易融资没有多大区别和优势。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因商业银行在整个审批流程中存在过多的人员审批单子,这样就会让人在思想上产生一种麻痹感,没把信贷审批当回事,在这样的态度下进行审批,就会出现已进入审批程序的贸易融资很容易被搁置,这样就会导致大量贸易融资业务被认为搁置,逐渐让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和办事效率产生严重不满,从而在时效性上影响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最终使得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降低。
2、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
贸易融资具有的特点表明了其拥有比较复杂的风险,但是这些风险是能够被预测、防范的。贸易融资业务能触及到的风险包括:国家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客户风险及内部操作风险等。这就需要将商业银行分支行之间、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机结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方式来管理好这些风险。但是当前在处理外汇业务的程序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显得比较落后,各项业务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分支行之间互相独立运行,网络资源缺少共享,管理上缺乏统一性、协调性,以至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制约及风险监控的目标。
3、产品开发不力,缺乏规范化的统一标准
当前商业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时,其形式仍然比较简单,还是没有充分深入的挖掘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空间,尽管对于创新问题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予以大力倡导,但是由于业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奔命于具体事务,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对业务进行创新。近些年各家商业银行依据市场需求,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贸易融资产品,但是由于对业务存在差异化的理解,在业务的具体操作上各家商业银行都有所不同,例如出口商以提供商业发票为基础的融资,对其就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出口商业发票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融资、汇款押汇及商票贴现等);在制度相关制度时,各家商业银行也具有各不相同的规定,对各种融资形式缺乏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对各项业务更是缺少相对明晰和规范的统计资料。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11日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国际贸易融资对于我国来说属于较新的业务,由于国际贸易融资开展实践较短,所以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中,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大差距,同时国际贸易融资环境也面临着诸多障碍,这使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防控和管理方面欠缺有效手段、传统授信方法仍旧被许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中被采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急迫性与重要性欠缺认识、技术手段有待得到更新,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而在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的基础上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做出优化与创新,无论是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还是对于银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为出发点,从融资风险策略、融资授信评审制度、服务理念与经营理念、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策略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一、对融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完善
从银行面对的风险来看,国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具有很大差异,与国内贸易融资相比,银行同样要承担融资人不愿偿还与无理偿还贷款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承担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国际贸易融资有的融资风险。另外,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融资具有很大的关联,在国际结算工作中存在的欺诈风险以及交单风险也会使国际贸易融资产生额外成本,因此对贸易风险防范措施做出完善是对国际贸易融资做出创新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在这一方面,对具备先进性的风险计量方法做出借鉴与应用是对国际融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的重要手段。如一些国际银行与J.P.摩根财团所使用的银行信贷风险组合模型,其中信用评级是这种模型的基础,在对融资方信用做出有效评级的前提下,融资方的违约概率可以被计算出来,从而为坏账产生几率的计算提供必要依据。虽然这种模型能够对风险价值数值做出计算,并对银行面临违约风险和信用评价变化中需要准备的资金量做出反应,但是由于传统贸易融资在市场中不能流通转让,因此这种模型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然而需要认识到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也在经历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并且随着融资市场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也将会得到良好的解决。
二、实施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评审制度
与一般的贷款业务相比,国际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的特征,同时也在融资期限和融资额度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外贸型企业也具有较高的负债率、较少的净资产以及较大的资金流量,所以建立在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基础上的传统授信方法显然难以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需求,这让一些具有较少净资产但是具有可靠的贸易关系和稳定现金流的外贸型企业难以获得融资业务准入资格。因此,为了让授信评审制度更好地适应外贸型企业特点,我国银行有必要对外贸融资授信评审制度作出探索与创新。当前,与实际需求相对贴合的办法为构建与实施专项的国际贸易融资评审制度,在此过程中,需要以风险权重的差异对不同贸易融资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级,级别包括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以及新产品业务等。同时,以不同的分级为依据来确定不同的审核办法,对于风险业务则可以直接进入操作,较低风险的业务则需要在评审管确认之后进入操作,一般风险业务需要国际部负责人获得融资评审委员后授权后进入操作。其中,融资评审委员会需要负责对融资新产品操作流程、风险控制以及法律文本的审核。当前,我国一些银行已经构建了贸易融资授信评审单位,并将审评流程进行分级,这种审批体制对于贸易融资审批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更有效地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做出控制,从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方面发挥出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树立为中小国际贸易企业服务的经营理念
包括国有生产性企业和国有外贸公司在内的许多大型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财务实力、行业垄断等来获得银行给予的贷款,这种一般性流动资金贷款具有充足的额度,因此这些企业并没有强烈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相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中小国际贸易企业在信用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中小国际贸易企业融资市场虽然具有很大规模,但是一直处于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的状态。在中小国际贸易企业融资市场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企业融资资质做出适当的放宽,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中小国际贸易融资市场介入方式以及介入策略做出有效规划,这无论是对于中小国际企业融资的发展还是对于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树立为中小国际贸易企业服务的经营理念,并推动服务对象从国有进出口公司和大型企业向中小国际贸易企业转变,这种理念的创新能够丰富适应中小国际贸易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并且可以有效地推动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
四、推动从业人员融资创新能力的提高
以金融创新中作用的差异可以将银行从业人员分为决策人员、开发人员与一般业务人员。其中,决策人员主要负责决定融资创新建议是否进行立项。这要求银行决策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科学分析能力以及战略眼光,从而对融资创新建议所具有的盈利可能以及市场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开发人员则负责为融资创新建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将建议转化为融资市场产品,这要求银行开发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同时要实现金融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结合,从而确保金融创新产品的有效开发。一般业务人员作为直接接触融资客户的群体,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现有服务与产品存在的缺陷,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策略。这要求银行一般业务人员能够对金融政策作出充分的了解,同时具备全面的金融知识、活跃的思维。需要认识到的是,银行需要重视对一般业务人员建议的收集,因为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任务往往是由大部分业务人员所承担的。银行中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三类群体如果有任何一类人员存在力量薄弱的现象,都会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开展产生制约作用。但是从我国当前的银行从业人员来看,对传统市场以及传统业务的过分偏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决策人员欠缺长远的发展眼观以及敏锐的国际贸易融资市场洞察力。开发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欠缺了解。一般业务人员存在业务过于单一以及结构老化的问题,并且在日常工作中欠缺创新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当前,体现出多样化与灵活性特征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从操作技能、理论素质、风险监控能力、政策掌握能力、国际贸易融资特点、国际贸易融资环境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银行工作人员只有在对这些内容作出认知与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够降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推动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因此重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以及国际贸易融资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实施结构性商品贸易融资业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国际商品需求的重要主力之一,如我国当前是第一大铜、钢铁消费国,同时也是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在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许多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显然已经难以满足融资对象对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需求。在此方面,我国可以利用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的实施来对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做出整合与管理,从而使客户获得个性化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如以铜金属、铝金属、锌金属等基本金属贸易中的囤货融资为例,这些基本金属贸易需要面临频繁的价格变动以及较大的价格变动服务,因此也会带来较大的融资风险,而这些金融风险的避免应当依靠套期保值以及融资帮助。由于基本金属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程度、较好的流动性以及活跃的现货贸易,因此国际中的许多银行都针对这种期货品种的商品实施了结构商品贸易融资。我国期货市场当前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对期货市场做出积极的利用并开展结构商品贸易融资业务,对于我国银行信贷资产结构的改善以及利润增长点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防控和管理方面欠缺有效手段、传统授信方法仍旧被许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中被采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急迫性与重要性欠缺认识、技术手段有待得到更新等问题,我国需要给予国际贸易融资充分的重视,并从融资风险策略、融资授信评审制度、服务理念与经营理念、从业人员素质、业务创新等方面做出改革与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东卫.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三、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途径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建立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生产基础上的出口导向战略正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中国经济和出口贸易的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改变出口发展战略,调整出口结构。当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工作。 1.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在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培育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中能在宏观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和出口贸易发展规划并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以实现产业和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政府通过政策和立法推动形成创新驱动的市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政府要利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倾斜和投资保险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政府特别要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出口发展方向的新产业和新产品的出口给予引导和支持,如加大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力度等。 2.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结构层次。应该说中国出口的制成品门类较为齐全,品种也较为丰富,机电产品出口接近60%,但是我们生产和出口的一般都是行业低端产品。通过仿制生产的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主要以价廉占领低端市场,利润微薄,而发达国家通过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控制着行业高端产品和丰厚利润。为此,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增加技改和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结构层次,并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尤其是对“两高一资”产业要压缩规模、改进技术,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改善服务出口结构。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贸易能有效缓解劳动力的结构性失衡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结构失衡,不仅表现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一直存在较大逆差,而且表现在对外贸易方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其出口占货物出口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左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0%的一半[3]。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失衡,其中传统领域,如运输和旅游服务的比重比较大,约占一半左右。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仅为7.7%,与世界平均水平约50%相差甚远。对此,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大力支持服务贸易发展,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第二,改善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产贸易,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要加大投入促其发展并不断提高其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第三,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加速企业自主创新。第四,继续开放服务市场,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4.改造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渗透。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比重过大,近几年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超过40%。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虽然一些产品本身技术含量较高,但在中国仅进行简单的加工、组装和贴牌生产,实际上仍是主要利用廉价劳动力,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且在加工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影响较大,导致中国能源、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对加工贸易进行改造。具体办法是:第一,延伸价值链的长度,将U型价值链向两端延伸。制定政策引导境外跨国公司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环节转移到中国境内,此举不仅能够提高出口产品在中国的增值率,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以及对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的掌控。第二,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减少“两高一资”产品在境内的加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再创新实现中国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第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创建自己的品牌和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使加工贸易由贴牌生产走向自主设计生产,拥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第四,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走出去,将一些资源消耗大、技术层次低的生产加工环节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其他国家转移。
商务部制定的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作为中心任务,将“十二五”时期确定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虽然出口战略的转变、出口结构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力争早日完成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陈宪,韦金鸾,应诚敏.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76.
[2] 商务部综合司课题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2011年秋季报告[J].国际贸易,2011,(11):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呈现出以价值链为基础生产的强劲趋势。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依靠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引起的知识产权争端也越来越多。我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与发达国家产生了许多摩擦。这给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实际上,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为了通过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保护和鼓励创新。但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的滥用也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损害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个“适度”问题。本文主要以耐克滑雪夹克商标侵仅案为例,以适度保护为基础,对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及侵权行为的界定作一些分析。
一、耐克滑雪夹克商标侵权案简述与问题的提出
2000年6月,浙江嘉兴市银兴制衣厂接到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一笔4000多件夹克衫的来料加工订单,加工费为每件26元。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银兴制衣厂加班加点准时完成服装的加工。夹克衫成品被送到了深圳文锦渡海关的仓库。2000年8月12日,进出口公司通过深圳文锦渡海关报关出境,拟经香港转口出口到西班牙,在2000年9月10日交付给委托加工方——西班牙CI—DESPORT公司。2000年8月19日,耐克公司以这批服装侵犯了“NIKE”商标权为由,向深圳文锦渡海关申请扣留这批服装;2004年8月24日,深圳文锦渡海关对这批商品进行了扣留。随后美国耐克国际有限公司以银兴制衣厂、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西班牙CIDESPORT公司侵犯商标权为名,状告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l2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最后判定:CIDESPORT公司、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银兴制衣厂构成共同侵犯美国耐克公司的商标权。判决赔偿损失30万元人民币。
这一判决引发了在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商标权保护的问题。给我国许多以定牌加工或贴牌加工的企业带来了许多困惑。这是以美国为基础的国际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和发展中国家在加工贸易中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和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二、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全球规则与国家利益协调
(一)加工贸易特点及其知识产权保护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主要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结转深加工三种形式。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外商提供中方加工,企业既不需付汇进口,也不需用加工费偿还,制成品由外商销售,中方加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料加工指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加工贸易。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区别在于,来料加工中外商和中方加工企业是委托加工关系,料件和制成品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中方只收取加工费;而在进料加工中外商和中方加工企业是买卖关系,料件和制成品的所有权转移。结转深加工是指进口料件在经过隶属于两个不同海关管辖,加工企业初次加工和深加工之后复出。
加工贸易实际上是生产国际化的产物,是跨国公司生产环节的国际延伸,是企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结构的国际重构,是生产活动的外部契约化。其生产各环节的联系方式虽发生了变化,但其生产的本质没有变化。在加工贸易中,不论是哪种贸易方式,加工方都是接受委托方的委托进行生产,加工方实际上相当于委托方的一个临时性加工车间,只是这时他们之间是通过契约方式连接起来的。加工贸易其销售市场都是委托方所制定的国外市场。因加工贸易是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所以在加工贸易方式下,经常使用国外客户的商标或品牌并要求印上其他国家生产的宇样并且产品的造型、生产技术可能会涉及专利、商业秘密等。这必然涉及有关委托方或其他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在加工贸易中,由于加工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和侵权认定的困难。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将会给加工方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带来较大的利益损失。
TRIPS协议是目前有关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最权威的规定。他对各国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主要遵循的内容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TRIPS协议没有针对加工贸易作出特别规定,下面我们将在TRIPS协议一般性规则的基础上,结合以上案例,探讨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及侵权行为的界定。
(二)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
由加工贸易的特点可以看出,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应该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企业间延伸,重点应是知识产权侵权利益所在地或最终产品目的地。从生产环节来看,应该是加工贸易委托方。从进出口角度来看重点应是进口。但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在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某些过度保护问题。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因此,我们认为,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终端市场保护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海关对进口货物可以行使扣留权,对出口货物不能行使扣留权。我国的现行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是以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为基准修订的。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的是:TRTPS协议只要求成员国(地区)海关对有知识产权问题的进口货物进行扣留,但并没有要求对有类似问题的出口货物进行扣留。比如TRIPS协议的发起人之一美国,就并没有在制定其本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时将对出口货物的盘查、扣留包含进去。美国的规则是,认为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权利人可以谋求通过司法程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若这批有侵权嫌疑的产品申请出口,知识产权权利人却不能要求美国海关对其加以扣留,美国海关没有这样做的义务。但是中国海关却有这样的义务。在这个案例中深圳文锦渡海关忠实地履行了这一义务,于是银兴制衣厂加工的这批服装被扣留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正是因为货物被扣留,才使原告方耐克公司在法院的起诉和举证获得了优势。若货物没有被扣留,那么耐克公司要想获得充足的证据,则要等到这批服装运出国门再调查取证,还需要立案、侦破、审讯,需要一个漫长时间的过程。耐克公司的诉讼几乎无法完成。在这个案件当中,耐克公司充分地利用我国的海关制度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护,而我国的企业却因为这样的制度的约束,根本没有缓冲的余地。”这样的一个条款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加工方无过错责任原则。受托企业作为委托方的生产加工方,其行为应以委托方的委托为依据。如果加工企业在履行其合同时有明显的过错侵权行为,则它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侵权责任只能以委托企业为准。如果加工企业无过错,则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3.损害的公平赔偿原则。首先,加工贸易侵权赔偿应以损害为前提,如果侵权行为已造成损害,则侵权方必须向受害方给与赔偿。其次,损害赔偿的大小应以损害的程度与大小和侵权方获利的可能大小为基础来进行计算。
三、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范围界定
从以上所述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侵权行为的界定范围应该既有其一般性特点,也应该有其自有特点。就一般民事侵权而言,传统理论认为民事侵权行为应当有四个构成要件: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侵权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但是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发展,传统民事侵权理论被逐渐简化甚至抛弃。例如,2001年重新修改的《商标法》规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实际上删除了旧商标法以行为人主观故意作为侵权构成要件的要求。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他人商标的行为,《商标法》及其细则一直没有把行为人主观故意作为认定侵权行为的标准之一。从现有法律法规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已经不再是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了。甚至有人主张,“明知”和“故意”是刑事制裁的标准,而不是确认民事侵权的标准。这一主张和我国《民法通则》对过错责任的一般规定是相悖的。对于损害事实,我国与商标有关的法律一直没有将其作为判定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素提及。与传统民事侵权理论相比,我国商标司法实践已将构成商标民事侵权的要素简化到了极点,即只要实施法律界定的商标违法行为,即构成侵权。但是,这种法律规定上的粗略可能给法院认定商标侵权带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