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6: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家都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要求,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以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往往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这些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和创新性。为此,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领悟新课程思想,从根本上更新教学观念,一改以往的那种传统的、单一的、效率低下的教学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我们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个体的长处。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使他们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创新能力。
二、培养高中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二十一世纪需要学生不但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具有创新能力。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适应未来的需要。教学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学生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就是评价创新与否的重要依据。
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寻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以及新颖的教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也就有所提高。在创新学习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 Word 设计版报,用 PowerPoint 制作自我介绍,用 Flash 制作动画等,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定会不断提升。正常情况下,“课内是老师,课外是朋友”型的老师最受学生的欢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在诚然、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才会增加。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艺术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感情投资,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3.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兴趣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他们的学习目的才会进一步明确。这样,学习效果才会提高。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说,运用“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
4.实施合作学习,拓展创新思维
高中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一种最好的形式。我们可以采用同伴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洋溢着浓郁信息技术气息的氛围中和浓烈的友好关系中学习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努力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以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方式来交流思想。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是一种让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独特个性的学习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5.改变课堂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来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按照学生个体特征、个人的学情等为学生量身定做可行的计划。在新型的课堂中,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全面和公正的评价。恰当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教多媒体技术时,我们要全方位地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或集成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了创新,就能赢得一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引言
民族的灵魂是创新,在创新实现发展与跨越。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再也不能照搬书本进行教学,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亟需进行的问题。学校要将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获缺的必需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1]。初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停留在较初级的层次,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的使用知识,对于工作中稍微复杂的软件,学生没有经验,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仅仅用于消遣与娱乐自己的生活。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对其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竞争强烈。我国的人口技术大,就业的困难性大。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全面的技能,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而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因素,很多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2.1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将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知识,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知识的讲授,这样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2]。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创新时,比如:学生无边际甚至天马行空地想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途径,不管学生想象的对与错,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与肯定,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你就是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你会设计出一款什么样的软件?它有什么用途?你又会怎样去设计它”?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会在大脑中畅想,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
2.2 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信心技术不需要大量的长篇大论,仅仅通过教师的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学生想要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实践。在书店里,即使学生能够买到很多计算机软件的教材,但是不能实际的操作,也是枉然。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对软件进行反复的应用,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探索计算机技术的愿望[3]。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之外,还要让学生样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前,为学生制定一个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朝着目标前进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3 走出课堂再回归课堂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一星期1―2节,所以,学生授课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活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学生上课表现懒散,即使教师已经准备好了教学内容,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不高,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尝试,对艺术字进行调整、对页面内容进行排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导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不要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很多限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成果表示尊重。
2.4 对考核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大对数学校通过计算机试卷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进行考核,将其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死板文字。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行复习,也完全扭曲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目的。即使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也不能将计算机中所有工具栏中的内容记住,所以,这样的单纯记忆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4]。因此,学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考核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及开放化。
例如:要求学生在期末自主设计一个专门的活动宣传海报,或者小组共同制作一本知识本子。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剪辑视频以及音频,要求学生原创,不管学生的水平怎样,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制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初中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新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走出课堂又回归课堂,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最后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亚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5,48(1):44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难,但是这种关注和兴趣是短暂的,但要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创新能力长久保持下去却难以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从有趣向乐趣转化,进而将乐趣升华为志趣,从而不断创新培养带动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触动学生好奇心,激励、唤醒、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筛选”操作的练习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活泼,使课堂教学兴趣盎然,引人入胜,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发展态势,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做成表格,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筛选。他们有的以篮球比赛为题,把总积分大于10分的球队筛选出来;有的以各国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为题,筛选出古建筑最多的大国。这样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激发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同时也提高了创新意识。
2.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解除心中的疑惑,鼓励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发现,养成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去主动探索,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转变观念,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思而后得”,一切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一切的知识服务于生活。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知道的人和事物灵活运用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是很关键的。
过去受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拿着教材教参,教法简单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墨守成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至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应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确立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获得大胆尝试、改进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因此,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使学生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由此产生欲望,从而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情趣。
三、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因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授课方式上单一、方法呆板,注重书本知识,课程设施不合理;在资金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的主体意识不高或者存在偏差、主体能力不强、主体人格不完善,这样就大大地制约了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总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课堂教学总会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我们从自身出发,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孝亮.如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28-1
学生时代,每位少年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幻想,对事物充满了求知欲望。在这个阶段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未来教育走向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涵盖社会上诸多领域的软件的操作方法,此外,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还需要学会一定的编程基础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新软件也迅速更迭,不断变化。因此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可能学会每一种软件的操作使用,编程的应用更是千变万化,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不断创新、举一反三的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科的相互融合整合,是现在社会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这个过程就需要培养好学生的创造力。在整合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其他科学知识的认识水平,更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一、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创新的渴望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独有特点是其可以有五彩的画面、鲜亮的色彩、奇妙绚丽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拓展和延伸的空间大,这些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接受知识,这样高质量的课堂对培养学生成为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新一代人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讲授“FrontPage”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网站主题,配上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激起他们想要了解和学习制作网站的愿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学生自身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利用展示学生作品的手段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考虑把学生中优秀的作品链接到学校网站,增强学生的创造动力和创作成就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型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创新能力得到巩固和增强,形成自主的人格品质。
二、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启发他们,达到形成共识的目的。教师们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不要代替学生包办所有一切,面面俱到,应该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个学生自己,让他们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创新的快乐。这样做不仅能把教学内容加以深化,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Excel”这一章节时,笔者不是采用“我讲,学生们听”的模式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利用他们之前学习过的 “Word”软件,去尝试自己打开 “Excel”窗口,在学生自己进行实践后,请他们演示操作,相互探索,部分知识也可以让“小老师”来讲解,然后笔者对注意点和重要的地方进行指点、归纳、总结。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不仅旧知识得到了巩固,还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新的知识,并极大地体验出教与学的乐趣。
三、采用学生评教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往往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学思想,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课堂多数采用教师评价方式,这样,教师的评价成为了评定学生表现的权威,教师是唯一评定者,是课堂的主宰,这使得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氛围,学生不积极参与,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不愿意开动智慧的脑筋,这样他们的潜力和创新的精神被压抑,甚至被扼杀。在现在教育中,课堂传统的教授模式被打破,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们设定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身心愉快的进行学习,发展学习技能,培养人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促进了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们能够自主地学习,从中获得知识。要做到如此,就要把传统的教师评价进行改革,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评教活动中去,让学生们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和发展。因此,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内容更新速度快,工具性比较突出以及应用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认清并抓住这种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0 引言
互联网新兴起的服务,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使得人类社会面临的数据类型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开始显现[1-2]。步入2014年以后,大数据对人类各个生活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进入大数据时代,对广大高校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自上世纪以来,计算机成为了支撑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之一。计算机行业中的一系列技术革新,更是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对广大高校中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接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首先给出了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后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创新能力问题剖析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1 创新与创新能力
熊彼特于1911年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又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5]。熊彼特还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均依赖于创新,不进行创新资本主义国家就没有出路。后来创新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在文化建设、科技发展、企业管理和制度构建等多个领域,并由此衍生出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广义上的创新。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6]。在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类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方法和创新才能四个方面。创新意识包括冒险精神、自信心、求是态度和渴望创新的精神等。创新基础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随时学习的新知识和社会常识等。创新方法包括综合分析与概括方法、比较方法、演绎方法、反问方法、“用手去想”的方法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方法等。创新才能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等。
2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 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对高校工作者而言,如何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7-8]。这是因为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全社会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影响。由计算机时代过渡到当前的大数据时代[9],计算机行业迎来了一系列挑战:计算机、移动设备和终端设备等都面临解决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存储、通信和传输等难题;与大数据相关的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此时人才市场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大数据存储人才、大数据分析人才和大数据应用人才等。所有这些挑战的解决,均有赖于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由此可见,培养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让创新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2 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已久,通常家长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优劣,教师则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认定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中小学如此,广大高校也如此。这样导致大批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严重,以至于进入社会后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步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宏观论证与总体推进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进而形成培养创新能力的完整体系,才能提高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为大数据时代国家和社会的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2.3 优化学科设置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它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和处理等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原则的科学。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接受严格的相关科学训练,进而培养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最终能够对成熟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成熟技术和方法进行一定的应用。从大数据的处理过程来看,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展现和应用(大数据检索、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安全等)[10]。而且所有大数据的处理都需要以《大数据概论》、《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挖掘》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做铺垫。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要突出对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对现有相关课程强化之外,还需开设相关的大数据课程来弥补空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了解大数据的概念、发展和应用领域,还要研究其在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影响,以此为依据来改善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开展环境,最终全面优化学科设置,提高广大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大数据时代加强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本文首先给出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分析大数据时代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总结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剖析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激励机制、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学习环境、教师个人创新能力和学生科技素养六个方面出发,对大数据时代如何培养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经历,对当前如何培养高校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个人见解,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
[2]温孚江.农业大数据研究的战略意义与协同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3-6.
[3]姜双林.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0):165-166.
[4]张红.论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2):175-176&150.
[5]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科技和产业,2012,12(6):84-88.
[6]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7]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1):16-1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我院教育领域在发展和健康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创新教育”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主要是以教育为基础,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从而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全方位的综合人才。创新教育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用充足的激情和热情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同时,由于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将部分的教学内容分配到了机房操作方面。教师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
1 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信息技术课程这门操作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我们更要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放下传统的师生观,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主角,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建构者,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地组织教学使学生沉浸在探索新知,获取知识的创造学习中,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过程当中。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与时俱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在课堂学生过程中,当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十分认真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相反,当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时,学生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自然也就学得慢,学得差。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意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此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2.1 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兴趣
有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还是十分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但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却是源自对电脑的兴趣,而不是对信息技术知识本身的兴趣,这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出发点并不一致。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以故事动画、漂亮图片,优美音乐等多媒体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内心真切感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针对平时比较好动,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可以进行诱导,让学生们明白,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充实自身,才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喜欢的游戏软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结合不同学生所喜欢的、所擅长的方面为介入点进行重点教学,以点代面展开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通过学生的好奇心,发掘学生感兴趣的方面
2.2.1 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而信息教育书本上面的内容是固定的,是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由于书本上面的知识过于陈旧,多数的内容学生早已了解甚至是掌握,自然无法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地、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学生感兴趣的,或者不知道的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2 实行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
由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都有着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和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模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将5~7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课前将本节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和问题进行布置,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模式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的形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2.3 转换角色
有的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学生效率高,能够较快地完成老师的任务。同时有些学生学习较慢,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部分学生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会偷偷地玩游戏来显示自己。这时,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行为全盘否定,加以批评,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引导,可以尝试让学生充当一回“小老师”,教教其他同学。这样做有以下四个好处:第一、减轻了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第二、满足了部分学生想展示自己才能的愿望;第三、克服了部分学生怕向老师问问题的现象;第四、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3 提供学生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在运用中培养创造能力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赞可夫认为,学生有了愉悦的情感,欢快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区处于兴奋状态,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反之,厌烦的情绪能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点,而借助信息技术能使一些略显枯燥的知识变的形象生动。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小学阶段的立体几何部分和应用题部分时由于不能形象再现图形和题目场景,学生学习时就难于理解知识而产生乏味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对这两部分内容做到实验模拟,帮助学生掌握。对几何立体图形的理解我们选择3DS三维动画制作,该软件能在演示中把任何几何图形与立体几何图形以形象的三维形式再现,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与学科内容的紧密联系。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数学中的应用题,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前我们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资料,课上学生汇报,结合老师准备的课件,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的接受一次实践能力的锻炼。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学习观念的寻求与研究。象数学课程,其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的突破难点,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处长及把线段两端处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
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3.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启迪学生创造性想象,有了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像在语文教学中的续写,课前通过个别了解把一个学生想象的故事结尾编制成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后,可重新播放录象,然后定格,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想到了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的结尾。此时可边播放课前通过了解制成的课件边解说:“这就是刚才孙阳同学编的故事,真生动!请同学们继续大胆想象,老师将会根据你讲的故事结尾,再制成课件,我们一起欣赏。”这时,同学们思维更积极,个个跃跃欲试,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脑子里诞生,有的说:“小蝌蚪第一次见妈妈,有说不完的话。”有的说:“小蝌蚪见了妈妈在撒娇呢。”有的说:“小蝌蚪们在向妈妈诉说找妈妈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一边讲,一边欣赏着各种结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信息技术学科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性和技术性并重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是最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之一。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具体指出“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学生要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件有创意的作品,就必须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系统,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不但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随心所欲地自由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独创性作品,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创新能力发散性培养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而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务多法训练。一务多法训练就是给学生一个任务,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完成。
2.创新能力迁移性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把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学习,应用于实践。而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迁移问题。迁移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学过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充实和熟练,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的着眼点是正迁移,尽可能避免负迁移。凡是学习都存在迁移,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迁移性。
3.创新能力变通性培养
创新能力的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品质。常表现为思路灵活,随机应变,能将思路转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比较隐蔽的方面去。
创新能力变通性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品质。创新能力变通性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
4.创新能力独创性培养
创新能力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最本质特性。培养创新能力的独创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高境界。学生自由创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中有能为学生创造许多自由创作的空间。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创性的方法是自由创作。在学生学习某项知识技能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由创作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自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在提高学生兴趣、发展个性、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的学科。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涉及许多潜在的创造性智能,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去发现、调动,实现在信鼠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成章,许洪杰,邹显春,信息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78-01
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的世纪,是全球化竞争的世纪,更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对人才衡量的标准是能否会创新。教育肩负着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重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许多发达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志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已成为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和刻不容缓的任务。
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对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营造自由空间,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创作、想象。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如在讲解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内容的时,在练习中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精美的“明信片”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的“明信片”形式多样,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电子作品。有介绍名胜景点的“明信片”,有介绍名人的“明信片”,有介绍动物的“明信片”,甚至还有介绍明星、介绍自己的“明信片”。学生的这个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实践表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2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实践创新的机会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交互性和超文本连接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手把手地教,只能让其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操作,去探索,或者让优生教差生,有时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顽强学习的毅力,还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不但在计算机操作实践中遇到这类问题很容易解决,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苦尽甘来”。
3 运用多媒体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增加师生交往互动的频率,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补充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教学的交往互动,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4 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尽可能地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重“因材施教”。信息技术课程其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施。现在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学过信息技术课,但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也存在。这种不均衡状况,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时不能一刀切,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5 引导学生质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开发,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对学生的质疑,有时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地引导,耐心地解疑。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合理的设“疑”,是学生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激发其智慧的火花,引起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探求、向往,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人类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的教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靠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持之以恒的培养。教师要针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愉快、主动、自觉地学习,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2. 精讲多练,培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应该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与老师的思维达成共识,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说老师的讲授要面面俱到;相反,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讲授为辅,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教PowerPoint制作动画时,讲首先选定目标,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再单击自定义动画命令,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同一任务有多种通道能实现的,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展现,以达到传授学习方法和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如教PowerPoint制作背景时,讲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应讲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等。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个体实际的具体学习方法。
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创新能力日益深入人心。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讲,可操作性强,学生兴趣浓厚,所以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其他学科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有一些感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苦思考;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快乐,精力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例如在教学《WINDOWS窗口操作》一课中,认识窗口、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要点,笔者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把Windows的窗口中的各种按钮、工具栏等设计成各个零件部件,然后让学生分两人一组拼成一个Windows窗口,比一比,看哪一组拼得又对又准。
要做好这个拼图,首先得认识这些零部件的名称,了解其功能、操作,因此,在拼图之前,以"我的电脑"为例来探索学习,先让大家打开“我的电脑”,然后把鼠标放在各个按钮上,等一下,看看有什么反应?再用鼠标点一下,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想快速知道其中的奥妙,每组同学都投入到了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去。在通过观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处于动态活动中,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培养起了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动机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调节共同作用产生的,教师应创设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时候,笔者并不急于授课,而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你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刚开始,同学们回答得小心翼翼,怕其他同学嘲笑、老师批评,不敢大胆地想象,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地描述自己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在同学回答“将来的电脑应该是更有灵感,能说、能听、能想,能做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情”后,笔者赞扬了这位同学的“作品”,于是,学生们踊跃发言,同时笔者引导他们结合现实进行想象、创新。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把计算机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以用计算机,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联系实际,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如,元旦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新年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学校宣传部要进行班报评比,让学生制作板报等等。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既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教给学生创作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有好有差,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事倍功半。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常造成学生事倍功半或制作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如,学生设计网页时,文字和图片的定位,如果没有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整体的规划,操作时来回进行修改,以至事倍功半;又如制作板报时,一些学生只是把一些文字和图片拼凑在一起,制作的板报没有主题,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学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操作方法,但缺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画画、制作通知、表格、板报等都要强调方法和过程,这也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例如,要让学生设计新年贺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体规划,考虑以下问题:
贺卡要表现什么主题?
为体现主题,需要选用哪些文字?哪些图片?
文字与图片的位置如何?
纸张是纵向使用还是横向使用?
这种从整体到局部,逐步细化的方法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如果把教给学生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经过长期的磨练,潜移默化,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一种方法和能力。
5.创设环境,扩大学生的创作空间,发挥主体的创作能力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技能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我的教学和学习经验谈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一、授之以渔、引导质疑
我们在教学中习惯教者疑学者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想办法让学生发现问题:
1.抓住情感纽带,促学生质疑。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好,教学活动的成效就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这就要求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务必要做到以下几点:要表现出对教学内容的热心;熟悉每个学生的名字;注意与学生的目光接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2.引导学生大胆设疑,勇于实践。
正真的功夫是在无数次实践中练习出来的。要想让学生学会质疑,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当然,并不是任何质疑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大胆设疑要掌握一些原则:问题小而具体;问题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比如在讲word的时候可以把word比方成电脑中的编辑部,可以先让一个同学做小老师,让这位同学仿照老师的样子先独立备课,然后讲(计算机基本普及的今天,学生中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不少)。学生模仿老师讲课,能够把问题设计的很有价值,这样的实践可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对结果质疑。
学生喜欢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书本上写得,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堂课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理解,也会对所学内容有疑问之处。如:在讲完“功能键”的功能和用法以后,有的学生提出:老师,小键盘中的+键和-键是不是功能键?在画图时它能使‘画图工具’增大或减小。
二、营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要把自己置身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贴近,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融合在一起,在平等、融洽、坦率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乐于参与,变得主动,学得津津有味,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三、创设情景,引导质疑
世界上S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找出疑点,大胆推测猜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按照自己熟悉的方法分析问题、探究规律,这就是创造性的学习,也是质疑的关键。如在学汉字的输入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要输入‘:’时为什么要按住shift键?为什么计算机中设置了多种输入法?还有的认为“双拼输入法”就是两个字两个字的输入,在联系指法时有的学生提出击键时用一个食指就行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尽管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的不着边际,但却蕴涵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在探索中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四、优化教法,促进学生学会质疑
在计算机教学中,以其交互性优势刺激着学生的大脑兴奋区,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把教学仅仅看作是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年复一年地重复传递书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具有追随型的特征,决不会有任何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当然,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就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必须把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谈话法”、“讨论法”等引入课堂,实行开放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讨论和争辩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如果在键盘操作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就“正确的坐姿”、“十个手指的分工”等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并提出了不少问题和注意事项。
五、自由练习,孰能生巧,巧中出奇
边讲边练,精讲精练。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讲授的时间不超过课堂时间的1/4,并力求精讲、少讲,将更过的时间留给学生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