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市场范文

时间:2023-06-04 08:36: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际贸易市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际贸易市场

篇1

一、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形势

首先,随着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越加激烈,在国家与国家的共同扶持下,现今国际贸易的资本投入也逐渐增加。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明朗,资金都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这就促进了国际贸易实务的进步,使其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国际贸易量呈现增长迅速状态。而这种增长就标志着现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变得更加活跃,各国都参与到经济和贸易的竞争中,使得国际贸易实务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其次,当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也标志着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现今网络等高新科技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也融入到了国际贸易实务中,这就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合理地将网络等技术应用到国际贸易实务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开展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趋势逐渐增加,世界各国均已经知道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也加深了对外贸易策略研究。姚博林在研究中将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作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合理的有效的制定对外贸易策略,积极地开展研究和分析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水平。”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分析

(一)实施针对性的营销措施

在当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的构建必须要依据当下市场的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优化措施和手段,这样才能够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行。我国当下国际贸易实务过程中市场营销策略的主要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其中“S”就是将市场进行详细的划分;“T”则是对目标市场进行确立;“P”则是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换言之就是通过对市场目标的不同来对市场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定位,进而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

(二)及时掌握国际贸易的动态

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前期准备工作,只有实时地对国际贸易动态进行掌握,才能更好地了解贸易市场对质量和结构的需求,这样企业才能针对性地构建完善的贸易实务结构。企业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方面来掌握贸易动态。首先,线下要在贸易公司以及港口等贸易交流区域设置相应的信息回收站点,该信息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将准确的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当下贸易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贸易实务稳定运行。其次,就是线上,所谓的线上主要就是指国际性的贸易网站,工作人员要及时通过网络等媒体来了解实时的贸易信息,掌握贸易的需求。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市场信息M行调研,能够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策略的构建,能够让其面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地进行调整,保障国际贸易实务的稳定运行。

(三)及时对消费人员进行调查分析

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是主体,企业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的营销策略构建时,不仅需要加强消费者的引入,还需要对现有消费者进行合理的保护,可以通过消费者需求反馈分析等手段来制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让现有的消费者觉得其所购买的物超所值,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服务上均满足需求。另外,还要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及经济水平进行划分,这样就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来提供相匹配的产品。在策略的构建方面一定要将差异性表现出来,要用不同的规则来接待不同客户,要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的市场营销策略,为国际贸易实务的稳定发展做出巨大努力。

(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质量

消费者该产品购买,最主要的两点就是质量和服务,在我国产品质量的检验一直按照ISO9000进行,因此在对外贸易市场中也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对质量进行实质性的把握。另外,还要对产品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地保障。如物流、保险、售前及售后服务等,对这些进行保障,才能使得服务更加具有实质性,进而从质量和服务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使得消费者满意程度升高,这种良性的影响,就能够使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合理地对市场进行拓展

市场是贸易的基石,所以在贸易中,一定要对市场进行分析整理,要保障已有市场的稳定发展,还要积极地开拓新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实务对市场的需求。要想进行市场的拓展,必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完善贸易的售后服务、通过价格调整、扩大宣传等多个方面争取到新市场的份额。

四、在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策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地区经济差异问题

当下我国经济一直处速发展的时期,但贫富差距仍然较为明显。所以在对待经济存在差异的地域,一定要尊重其差异性,必须要对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实施针对性较强的英雄策略。要对不同消费水平的人群提供层次不同的产品,同时还要在国际贸易中通过降价营销的方式进行,巩固当地市场,让市场的产业链稳定。

(二)注重地区文化差异问题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习俗都是经过历时沿革衍生出来的,而国际贸易市场营销需要接触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习俗,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必须要对当地的文化风俗进行分析,尊重当地的地区文化,如语言、宗教、风俗以及审美等。

五、总结

当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正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必须要对市场营销的策略进行合理的改革,要以国际贸易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不断通过市场调研、优化市场等多个方向进行策略的方案优化,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获得的最大利益,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效率的整体提高做出巨大努力。

篇2

一、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的教学项目构建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的分析,最终确定国际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在本专业中应实现的岗位能力任务,将以前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在本门课程中得以应用和实践,突出本门课程的实践延伸性,对同学以前所学的知识的一个大检阅和全面应用,突出实践性。

我们对这门课程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突出本专业在这门课程要实现的岗位能力任务目标,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大胆地重新构建为四个项目,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所有知识有机地整合到这四个教学项目中,通过这四个项目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操作,实现课程的岗位能力任务。

(一)明确产品

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所有活动都从产品开始,产品也要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对于产品应该研究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如表1所示)。

(二)国际市场调查

如何通过网络实现国际市场调查呢?我们主要采用查询全球贸易数据库(http:i/comtrade. un. org/db/dql3asic-Query. aspx)的方法来实现,通过海关编码,利用全球贸易数据库进行查询,可以知道产品在世界每个国家进出口的容量和流向,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数据库的设置,可以知道该产品的世界市场分布情况和主要竞争国家。此外,通过国贸资讯网可以了解国内主要的出口商和制造商,对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表2所示)。

(三)国际市场竞争分析

通过国际市场调查,明确我们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可以明确我们营销的主要国家,接下来确定国外的竞争对手,并研究竞争对手,获悉他们销售的渠道以及其他市场推广活动的情况,对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营销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如表3所示),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查询,确定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四)企业的SWOT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明确了国际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接下来就是要研究自身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评估企业的综合情况,包括:成本、市场份额、客户关系、品牌影响力、行业经验、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与企业文化,确定确定自己的竞争和营销策略,包括:进人哪个国外区域市场、采用哪种销售模式、使用哪些销售渠道等。

通过这四个项目模块的构建,以电子商务平台,用四个教学模块仿真重现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操作过程,这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完全打破了已有的教课书的章节和教学体系,将所有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知识全部有机地整合到这四个项目模块中。

二、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学生实操练习任务的设置

完成了课程的重新构建,我们围绕着这四个项目进行教学,以电子商务为实训的平台,教师讲述相关的知识,然后在互联网上进行示范,所有任务的设置必须有一个主线贯穿其中,产品是一个最重要的主线,我们选择了一个化工产品“硫酸镁”作为我们所有任务的主线,所有的任务都在围绕着这个产品来进行(如图1所示)。

(二)教宇万法与实践

我们对07级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三个班做为样本,每个班有45人,我们将每个班分为9个组,我们的分组完全打破学生原有的序号,每个班1,11,21,31,41.2,12,22,32,42,以此类推分组,我们的授课时,所有学生分组来坐,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将每个项目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进行小任务的教学,通过课堂上演示操作,在每个任务结束后,我们布置一个对应的小任务,分组来完成,并在下次课进行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以某企业外销员的角色来进行展示,老师点评,并进行分组评比。的教学效果,而且上课不枯燥、不乏味,关键是学生在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中增进了友谊加深了感情。通过小任务的的完成,了解与课程有关的丰富的课外知识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团队完成任务,不仅使原来陌生的关系变得融洽,加强了团队精神,而使班集体荣誉感增强,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人为我师的良好品行;课堂气氛好,老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指导+朋友”型,大家都能在愉快中学习进步。此外,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使学生们更增加了实战的感觉,让学生将来尽可能“零距离“上岗。

(三)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堂量化表现分:含发言、参加团队任务展示,小组发言次数、与老师、学生沟通次数等,占20,二是小任务完成情况,在完成一个项目教学时,小任务会被整合成一个项目,占30;三是开卷考试成绩,考试是项目设计,当所有项目教学全部完成后,每组同学将四个项目整合成一个整体项目,占50%,考核形成一个整体,是知识性、实用性、能力性的统一。

(四)项目设计分数的确定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项目报告最后分数的产生进行了革新,每一组都进行项目的展示,并选出一个评委为其他的几组打分,学生和老师的打分各占50%,加权平均得到最后项目的得分。对每个班项目设计第一名,第二名,进行了奖励。

篇3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快,当下国际市场贸易已经成为市场的主要形势[1]。而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企业对当下的市场发展形势及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成熟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借鉴分析,构建属于我国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而带动我国国际贸易事物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有力的支撑。

1 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形势

首先,随着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越加激烈,在国家与国家的共同扶持下,现今国际贸易的资本投入也逐渐增加。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明朗,资金都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这就促进了国际贸易实务的进步,使其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国际贸易量呈现增长迅速状态[2]。而这种增长就标志着现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变得更加活跃,各国都参与到经济和贸易的竞争中,使得国际贸易实务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其次,当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也标志着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现今网络等高新科技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也融入到了国际贸易实务中,这就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合理地将网络等技术应用到国际贸易实务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最后,文化因素不断成为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因素。由于国际市场和传统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为国家行动贸易活动,通常都是国家以国家的方式进行,通过出口、进口,实现双赢来增加国家的交流和互取所需。而要想在这个过程中让双方利益都能保障,就需要对文化差异进行理解分析。所以说,在国际贸易实务过程中,要对国外文化进行理解、尊重。另外对国际文化进行了解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其消费需求,进而针对性提品来满足需求。换言之,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必须要对各个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减少麻烦,促进利益的共赢。

2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开展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趋势逐渐增加,世界各国均已经知道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也加深了对外贸易策略研究。姚博林在研究中将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作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合理的有效的制定对外贸易策略,积极地开展研究和分析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水平[3]。”

3 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分析

3.1 实施针对性的营销措施

在当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的构建必须要依据当下市场的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优化措施和手段,这样才能够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行。我国当下国际贸易实务过程中市场营销策略的主要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其中“S”就是将市场进行详细的划分;“T”则是对目标市场进行确立;“P”则是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换言之就是通过对市场目标的不同来对市场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定位,进而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所以,要想保障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的稳定运行,一定要对各个国家的市场进行详细了解和划分,找出贸易国家的市场需求,掌握客户的消费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经济利益。

3.2 及时掌握国际贸易的动态

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前期准备工作,只有实时地对国际贸易动态进行掌握,才能更好地了解贸易市场对质量和结构的需求,这样企业才能针对性地构建完善的贸易实务结构。企业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方面来掌握贸易动态。首先,线下要在贸易公司以及港口等贸易交流区域设置相应的信息回收站点,该信息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将准确的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当下贸易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贸易实务稳定运行。其次,就是线上,所谓的线上主要就是指国际性的贸易网站,工作人员要及时通过网络等媒体来了解实时的贸易信息,掌握贸易的需求。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市场信息进行调研,能够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策略的构建,能够让其面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地进行调整,保障国际贸易实务的稳定运行。

3.3 及时对消费人员进行调查分析

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是主体,企业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的营销策略构建时,不仅需要加强消费者的引入,还需要对现有消费者进行合理的保护,可以通过消费者需求反馈分析等手段来制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让现有的消费者觉得其所购买的物超所值,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服务上均满足需求。另外,还要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及经济水平进行划分,这样就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来提供相匹配的产品。在策略的构建方面一定要将差异性表现出来,要用不同的规则来接待不同客户,要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的市场营销策略,为国际贸易实务的稳定发展做出巨大努力[4]。

3.4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质量

消费者该产品购买,最主要的两点就是质量和服务,在我国产品质量的检验一直按照ISO9000进行,因此在对外贸易市场中也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对质量进行实质性的把握。另外,还要对产品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地保障。如物流、保险、售前及售后服务等,对这些进行保障,才能使得服务更加具有实质性,进而从质量和服务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使得消费者满意程度升高,这种良性的影响,就能够使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脱颖而出。

3.5 合理地对市场进行拓展

市场是贸易的基石,所以在贸易中,一定要对市场进行分析整理,要保障已有市场的稳定发展,还要积极地开拓新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实务对市场的需求。要想进行市场的拓展,必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完善贸易的售后服务、通过价格调整、扩大宣传等多个方面争取到新市场的份额。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必须要明确一点,产品出口后并不代表市场营销结束,相反其正式营销的开始阶段,只有完善自身的售后,保障市场及客户源的稳定,才能够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使得新旧市场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际贸易实务稳定发展。

4 在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策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注重地区经济差异问题

当下我国经济一直处速发展的时期,但贫富差距仍然较为明显。所以在对待经济存在差异的地域,一定要尊重其差异性,必须要对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实施针对性较强的英雄策略。要对不同消费水平的人群提供层次不同的产品,同时还要在国际贸易中通过降价营销的方式进行,巩固当地市场,让市场的产业链稳定[5]。

4.2 注重地区文化差异问题

篇4

无论是国际间的经济贸易还是为促进交易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润,从本质上来说,市场营销活动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其目的都是对已经存在的市场活动进行市场分析和挖掘。在营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营销策略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潜在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营销的手段,国际经济市场营销主要体现的是企业作为一个国际化市场上的个体为了发挥自身的价值而开展的一系列的促进商品交易活动的过程,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性和公平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对于贸易的规定不尽相同,国家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这也决定了国际贸易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制度发展的整体形象,同时国际贸易中往往也伴随着一个国家的政治色彩,这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和市场营销之间的一个主要的区别。企业希望在国际的竞争市场中具备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维持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并获得更多的利润和价值回报,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树立全球化竞争的市场营销观念,国际贸易为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市场营销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推进发展和壮大的有效助推器,使得国际间的资源得到更好地分配,在客户需求和企业发展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意义,同时也利于促进和提高国家的对外贸易服务水平。

2 当前国际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无论是国内的商品市场还是国际间的贸易,市场营销活动都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一种常用的手段,尤其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开发和扩大市场的必然选择,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产品和市场。以物流企业为例,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实际的市场活动中,企业只有将产品和市场以及營销策略,三者之间合理地配合,企业才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首先是按定制化生产的要求突出,消费者需求更加趋向于个性化

个性化的生产和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积极的发展带来的是世界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在商品化生产时代,社会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的稀缺性变得不再那么明显,因此,彰显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生产需求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消费者也愿意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支付更多的费用。从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能否快速响应消费者的临时性定制化的要求。

2.2 电子商务贸易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信息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跨越式的改变,当前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颠覆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同时对于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带来全新的视角。随着电子商务等虚拟贸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虚拟贸易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电子商务在国际间的贸易,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买卖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的贸易障碍,这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交易平台,买方在虚拟的购物平台上具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卖方也具备更多的发掘潜在客户需求的机会。这是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竞争实力的良好机遇,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平台。

2.3 无形价值和软实力在市场营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相比较于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中,产品本身的质量已经不能完全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于舶来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了解并不清楚,而且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可以通过流程的优化和设备的更新而实现升级。但是在国际贸易中,无形的企业价值,尤其是企业的品牌价值具有更加明显的战略意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多的被聚焦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上。

3 国际贸易实务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从当前的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国际市场占据了市场营销的重点。但是国际贸易所面临和针对的对象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在国际贸易中,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经济体,或者不同的经济制度,要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贸易规则。在开展营销活动时,需要采取不同类型的营销方式,从而确保贸易顺畅。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的现状,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当前国际贸易的深入了解,从而量身定制出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市场营销策略。

3.1 确立当前国际市场营销理念

只有制定出符合当前发展的营销理念,才能确保企业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局势指导实际开展的贸易行为,这样才能确保企业从全局出发,对整个企业的运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国内的物流企业发挥出自身的关键性作用。由于早期国内的经济贸易形势较好,因此这些企业的重点就放在国内贸易的扩展。但是随着当前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因此就要改变以往的固有思想,从而扩大企业对市场的定位,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理念。需要以世界市场为目标,从而不断地推动企业的综合发展,实现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对自身的资源进行优化处置。

3.2 政府合理引导推动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引导下,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角色,也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市场中,需要多国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需要适当给出指令,及时对当前的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调整。当企业在与外方贸易往来中出现问题时,政府能够及时伸出援手,保障企业能够渡过难关。一旦企业与国际贸易市场有所冲突,政府也能及时地对其进行协调。每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需要将不同的企业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创建高质量的营销方针,来加大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政府进行综合考虑,对其帮助、扶持,从而确保企业彼此之间达成共识,来共同促进国际市场的扩建。这对于提升整个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国内的企业不斷地创造对外合作的机会,同时构建出和谐稳定的贸易环境。

3.3 促进国际贸易市场建立

当前需要不断地加大国际贸易市场,从而不断地提升营销观念,通过实践贸易实务来提升我国贸易市场地位。由于我国的国际市场起步较晚,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西方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际营销理念相比,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市场规模较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的企业都是主要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来引导贸易活动的开展。但是这种方式已经逐渐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因此就需要不断地创建新型理念,发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地位,积极地引领需求,适当地做出调整,并且结合国际市场发展,制定与时俱进的市场营销策略。

3.4 增强品牌效应

篇5

2我国内外贸易市场经济发展障碍及问题探究

2.1投资消费失衡,增长动力结构畸形在我国的内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的状态长期存在。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2013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增长为19.3%,扣除其他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为10.7%,而这一数据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个百分点。通过对比投资、消费以及净出口三大市场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不难发现,投资在市场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仍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而市场消费与其相比,则略显乏力。我国市场经济中投资消费比例的失衡使得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发展呈现畸形,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内需市场的严重不足,而且也反映出了我国房地产投资行业、能源建设行业所制造的大量泡沫,使得物价升高,造成通货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因此,为了调整内部市场经济结构,就要科学有效地协调经济增长和潜在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推动内部生产与发展动力消除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关系,进而促进我国内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2资产市场流动性泛滥就近些年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分析,出口贸易的开展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也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累计到了三万亿美元。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外贸企业及居民必须将其掌握的外汇结售给中央银行,这便使得中央银行在市场中投放的流动性大大增加,资产市场流动性也日渐泛滥。随着资产市场流动性的不断提升,人民币的预期进一步加剧,这便会直接吸引热钱流入市场。此外,由于金融市场的运营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造成了市场流动性疏导能力的缺乏,大量市场流动性流入到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领域中,不仅制造了大量泡沫,也使得经济输入发生剧烈膨胀。与资产市场流动性泛滥相比,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却呈现出了流动性短缺的问题。随着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脱媒现象的普及,银行在资产负债表外与民间所建立的资金链条不断增加,这便使得企业在信贷额度收紧的状况下,面临更大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2.3进出口结构失衡,贸易摩擦增多就2012年我国外汇管理局的数据统计显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的状态,其经常项目顺差已达到2138亿美元,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则达到了1270亿美元。由此可见,在多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双顺差状况已逐渐成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常态。巨额的贸易顺差在带来巨大外汇储备的同时,也会直接造成中央银行流动性投放的激增,此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造成其他国家向我国制造贸易摩擦,如反补贴、反倾销和特殊保障措施等,从而使我国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受到不平等待遇。

2.4外贸结构失衡,储备面临风险在国际市场贸易的实际开展中,贸易分工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两种类型,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依靠跨国公司掌握了定价权,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过渡,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外贸经济的开展中始终处于货物贸易阶段,无法将贸易结构进行调整与升级。就拿今年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发展进行分析,多年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始终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现出了逐年增大的发展趋势。外贸结构的失衡,使得我国贸易条件出现恶化,加之我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较弱,更是使得恶化程度不断加深。就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分析,截止2013年,3.8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分配中,美元资产占有约64.6%,但由于美国市场经济无法在短期内复苏,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货币也面临着减值的风险。

3我国内外贸易市场经济未来发展对策分析

3.1限制投资扩张,积极扩大内需在我国今后的内部市场贸易发展中,为了有效规避发展障碍,就要针对投资扩张进行全面限制,并结合扩大内需工作的开展,以促进市场经济实现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为了限制投资扩张,就要着重对工业部门投资进行控制,首先要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型企业建设项目的开展,防止投资扩张造成内部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工业部门的投资发展方向,通过将投资引向服务领域和高新技术开发领域,拉动内部经济市场需求的提高,从而有效鼓励民间自主投资活动的开展。在对我国国内贸易进行内需扩张的过程中,要先对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提高劳动要素报酬率,促进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进一步稳定居民消费的预期,还要对城乡社会保障体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加之对服务贸易进口门槛的降低,从而为内需市场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增加内需福利。

3.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就我国当前的贸易市场发展进行分析,我国金融体系仍保持着以银行业为主导的传统结构,这一结构的长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也极易导致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扭曲,这都充分表明了银行业主导机制对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在未来的内外贸易发展中,为了有效地解决金融产品贬值、市场落后及汇率扭曲等问题,要充分利用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并以发展良好的金融服务业为基础,对金融投资工具进行丰富,从而促进我国建立起更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在这一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基础上,国内金融市场也会出现更大的储备空间,这便会给外汇储备提供更为丰富的储备选择,金融市场的内部投放,也会使外汇储备中的货币错配风险得以有效控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内外贸易的现代化改革与发展,利率市场化工作的转变还要大力推动我国本土经济参与到国际经济发展中去,从而在“走出去”的同时,更多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中的现金管理技术与理念,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与结构的完善奠定重要的发展基础。

3.3加快外贸转型,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为了切实有效地调整我国外贸结构,就应在今后国际贸易的开展中不断加快外贸转型,在确保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及汇率政策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转型。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少我国市场内部产业分工引起的贸易顺差,还要大力落实扩大进口政策,通过更具选择性地对进口贸易内容进行筛选,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与此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为了推动外贸转型,还要努力减少设备配件及其中间品进口,从而使国内市场成为进口配件的主要供给方,避免市场加工贸易出现附加值较低的问题。为了在今后的对外贸易中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应首先建设国内服务贸易的发展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际贸易范围内的竞争力。在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改革与调整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大好机会,并通过不断扩大贸易规模,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3.4促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我国在内外贸易的实际开展中,长期存在着内外失衡的问题,货币错配与“斯蒂格利茨怪圈”所导致的经济困境,也使得我国内外贸易发展障碍不断加剧,所以,为了在今后的市场经济贸易发展中有效地消除障碍,就要在调整投资储蓄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国际收支结构的改革,通过改善我国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单一霸权现状,有效地促进内外贸易的稳健发展。为实现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就要首先对外币计价的外汇规模进行调整,通过适当地降低外汇规模,使更多的人民币得以流入国际市场。同时,我国还要借助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契机,使人民币逐渐掌控区域核心货币的地位,从而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加,推进人民币流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促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同时,我国的市场效率会随之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也会不断增加,这也使得我国的内外贸易开展能够有效地规避发展障碍,从而推动内外贸易的健康、长期发展。

篇6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3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3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3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1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1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3种可以归纳为1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1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1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1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1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3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2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1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1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2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3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3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1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篇7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3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3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3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1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1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3种可以归纳为1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1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1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1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1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3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2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1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1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2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3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3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1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篇8

摘 要: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发展,对外贸易有着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并且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前几位。但中国仍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进一步发展成为贸易强国,外贸人才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本文分析了当下我国外贸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外贸人才;人才培养现状;实践教学体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24-02

净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增加净出口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致力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进出口企业支持与鼓励,如出口退税,负面清单等优惠政策。截止到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2.21亿美元,进口总额1.95亿美元,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1]。尽管目前中国称得上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档次低下,附加值不高,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因此,改善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外贸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举措,而外贸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要想使我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范围内的对外贸易得到更优更快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还需要更加优秀的外贸人才。

1 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现状以及现有问题

如今,我国的所有公司中拥有外贸出口权的大约占了18万家,并且在这18万家公司中拥有的外贸人才大约有180万人。2011年、2012、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660、680和700万人,但是与外贸行业有关的专业毕业生仅仅只占了全国总人数的2%以下,也就是仅仅有18万与外贸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并且这些毕业生真正能进入到与外贸行业有关的企业的人数还不到50%,这样的现象使得我国对外贸人才的缺口更加巨大。新的国际环境对外贸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经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研究,我国外贸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是:

1.1 人才培养没有清晰的目标

尽管大多数院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应用的外贸毕业生,但是在大学的课堂的安排上,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仅仅是对学生做了理论性的知识,并极少甚至没有鼓励或安排学生参加与外贸相关的实践活动,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教材教书,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没有提高重视。

1.2 外语能力欠缺

外贸人才既需要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又得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但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国际贸易专业的外语能力放在培养的重点上,仅局限于应试教育,学生在听力和口语上较弱,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短期内很难找到和适应工作。

1.3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较少

外贸企业目前对毕业生的需求就是希望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能更快的参与到企业的外贸活动中,所以外贸企业希望学生拥有更高的实际运用能力。现如今,大多数学校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的时间课程却非常少甚至没有,并且大学的课堂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进而使得尽管毕业生在校成绩良好,但是工作中却能力不强。

1.4 师资队伍有待提升

外贸行业发展快,知识更新也快,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缺乏实际的外贸领域工作经验,或是多年未从事外贸工作,真正从事过多年外贸相关工作后进入大学进行教书育人的人才是非常少的,进而导致大学的师资队伍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最终致使大学教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得不到提升,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花费的资金和时间更高的现象。

2 新形势下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2.1 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增大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尤其是刚刚进入外贸行业的中小企业,对优秀的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正慢慢的睁大。这些企业需要这些人才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更长远的目标,并为企业选择具备更大潜力的市场,以及建立优秀的出口营销体系;这些人才还需要将企业与国际客户的关系进一步的拉近,增加公司的收入。这些优秀的管理型人才是决定外贸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关键人才。现如今,我国面临的巨大难题就是,我国的中高层管理者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海外市场的需求,致使其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一片合适的地位,使得公司缺少合理的管理方案。因此,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需要优秀的管理型人才,为公司做出巨大的贡献。例如在营销方面优秀的管理人才的年薪可达40万,而负责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的减去奖励性收入后的年薪在50万~200万的范围之内。

2.2 谈判类人才的需求增大

国际贸易中所出现的交易金额往往是非常大的,因此外贸企业拥有一批优秀的国际谈判师是非常有优势的。这些谈判师的责任和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国际商务谈判中需要各方面的因素参与,所以优秀的谈判师不仅仅需要掌握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金融等那些与国际经济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会掌握人的心理,掌握其所要谈判项目的各个细节,也就是说,谈判类人才是属于一种综合素质极高,且应变能力极强的高端人才。

2.3 对法律、诉讼类人才的需求

劳动力成本低廉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存在很强的价格优势,但这也导致我国外贸企业频繁遭受其他国家的反倾销,截止到2013年,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由此看来外贸企业对法律、诉讼类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如今我国尽管拥有十四万人从事律师行业,但是仅仅只有两千人属于涉外法律人才,并且他们的绝大多数仅仅是参与国内外商投资或者兼并收购等业务,仅仅有一两百的人才掌握了国际贸易法律等相关知识,并代表我国企业进行维护权益。这些人才的所在地主要是出于我国的大城市里,如北京、上海等,在其他地区这类人才几乎是没有的。

3 改善我国外贸人才队伍的建议

3.1 明确培养目标,加快完善专业培养体系

培养适应外贸企业发展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下:富有责任感,能够承受艰苦环境,诚实有信用;熟悉法律,能够遵纪守法的完成国际贸易业务;有一定的商务英语基础,懂得商务礼仪,能够参加国际贸易活动;熟练运用计算机常用软件,并具备一定的中英文录入能力,能够快速的利用网络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

大学的课程应该放弃原本的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将其专业的设置合理的安排,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市场需求为学生建立“一专多能”的教学模式。在相关的专业的课堂中,练习国际的市场需求,将课堂的专业性联系到国际,并在确保其专业课程的课时量足够的前提下,为学生开设有国际接轨的相关课程[5];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以及交际英语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可以适当的减少不必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以深化和熟练运用其专业知识,为学生的上岗就业提供良好的根基。

3.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外贸专业是属于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因此,大学不仅仅需要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大学的课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性教学,并在专业性的课堂中以优秀的案例为学生讲解,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的发挥专业知识。增加试验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经营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领悟真实的商战;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为学生争取那些外贸岗位大的实习职位,让学生更有机会运用其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而更快的使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就能掌握外贸工作的流程。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时间机会,才能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并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个优秀的外贸专业教师不仅仅需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以及对国内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了解,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了解国际性。仅具备理论知识的外贸专业老师是难以培养出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各高校应联合海外办学,尽可能多的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人才,高薪聘请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并根据我国出国留学的根本方针定时的安排优秀的教师到海内外的知名院校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校际之间的沟通,优化我国国内院校的教师资源,采用优势互补等方式,建立我国优秀的专业教师团队;与各大外贸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优秀的实习环境,安排优秀教师进入外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以最快的速度分析最新的市场行情,为我国高校的课程提供更好的参考,进一步的提升高校课程质量,为高校的实践创新提供更优秀的基础。

3.4 完善科学的激励体系

外贸人才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及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使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激励外贸人才的常用方式可以分为物质、事业以及感情三种激励方式。物质激烈的含义就是企业可以在基本工资和奖金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公平且合理的分配体系,将员工的利益和风险与企业挂钩。例如,企业也可以采取股权激励机制,即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绩效以及工作态度为员工分配合理的股份,并关注其绩效的变化和岗位来适时的改变其股份,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6]。事业激励。当发现员工在工作上表现出色时,可将员工的岗位晋升。员工往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动机,希望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建树,因此,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员工能够施展才华。感情激励,意思也就是说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以及理解。在西方,感情激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态度调查,以及休闲时间。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员工的生活状态,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将员工进一步的与企业联系到一起,增进两者间的关系[7]。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防止企业的外贸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2014[R]。中国商务部网站,2014(04)。

(2)张丽华,杨明芳。就业质量比“数字”更重要[N]。人民日报,2012(06):18.

(3)胡彩梅,王莉,肖坤。基于“3+1”培养模式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析[J]。经济师,2012(1):142.

(4)张琦生。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中国人才,2011(07):43.

篇9

美国成全球最大艺术品交易商

艺术品的跨国贸易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虽然某些艺术品因为涉及到国家遗产保护等法律法规,令其流通有所限制,但其他类别的艺术品可以进行国际自由贸易。2008年,当代艺术市场迅猛发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代艺术品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没有受到任何制约。然而在其他艺术品领域却受到诸多限制,抑制了它们的国际贸易发展。

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艺术市场的国际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同时显示出艺术品流动趋向更加富裕以及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见图表1)

欧盟是2008年艺术品贸易净出口国(55亿欧元出口,49亿欧元进口),而欧洲最大的艺术市场(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均表现出贸易顺差。另外在中型市场方面,瑞典、奥地利和荷兰均为艺术品进口国。

在2008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商,也是最大的净出口国(52亿欧元的出口和49亿欧元的进口)。中国虽然借助香港地区的国际艺术品贸易优势成为了一个艺术品的净进口国,数据上亦显示:中国内地的出口额将近为进口额的3倍。但实际上,中国是艺术品的进口大国,绝大部分艺术品进口贸易都在香港进行,因为香港具有国际艺术品贸易窗口的优势,进口占主导地位。

在全球化进程中,依靠本土艺术品贸易流通的情况比较少见,就以阿联酋(UAC)来说,该地艺术品进口远远大子出口,显示出它要依赖进口外国艺术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另外,尽管近年来瑞士的艺术市场份额在某种程度上被新兴市场所抢占,但它仍是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和贸易目的地。瑞士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超过10亿欧元,这个成绩使它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交易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艺术品进口:欧盟稳定美国首现负增长

新加坡、阿联酋异军突起

在2003年至2008年这五年间,欧盟的艺术进口价值增长了46%,总值达到49亿欧元。英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国,占有进口份额的61%。同样在这五年期间,英国艺术品进口增长率高达30%,平均每年增长7%。直到2008年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开始出现下滑,对比上一年下降27%(欧盟则下降18%)。尽管如此,欧洲大陆的其他几个主要艺术市场进口依然是正面增长。例如:法国在2007年有20%的增长,意大利和荷兰均增长了10%。法国在2008年仍然占据了欧盟的进口份额的10%。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和希腊,各占6%,成为欧洲第二、第三大艺术品进口国。

在美国,2008年进口下降了21%,是美国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这反映了从2008年底开始,艺术市场普遍出现了衰退的现象。因为在美国进口的艺术品里,大概有71%是来自欧盟的五大艺术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于是导致了美国进口欧洲以及其他地区的艺术品更贵。

2008年,瑞士的艺术品进口也出现了下降,较2007年价值下降17%。部分规模较小的跨国艺术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制定自由的贸易法规,从而在近几年保持了进口量强劲的增长。典型例子如:新加坡和阿联酋在2003年-2008年这五年间艺术进口增长近10倍。早在2006年,新加坡自由港就针对高端美术品和装饰艺术品设立贮藏仓库(仿照瑞士的类似设施)。印度的艺术品进口在2007年到达最高峰4400万欧元,尽管在08年下降58%,但2003-2008年五年间总增长率超过30%。(见图表2)

艺术品出口:美元贬值导致欧盟下滑

美国、中国稳步增长

欧盟的艺术品出口在之2007和2008年都出现下滑的趋势,从2006年的最高峰87亿欧元跌至2008年的55亿欧元,恢复到2002年的水平。导致下降的重要因素是美元的贬值,使得美国――作为欧洲艺术品的最大买家,在购买欧洲货品的时候要花费更高的成本。英国是欧盟最大的艺术品出口国,出口份额占欧盟的61%。2008年英国的艺术品出口贸易额为34亿欧元,下降了27%,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而法国作为欧盟第二大出口国则占有18%的市场份额,出口保持其价值的上升趋势,2008年出口额超过10亿欧元。第三位是德国,占9%的市场份额,2008年的出口贸易较2007年增长8%,贸易额为4.83亿欧元。

从2003年到2008年,欧盟市场销售艺术品的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6%,而出口量增长却不到1%。这两个类似的增长速度轨迹在2003/04和2004/05年度都出现过:2005/06年度的营业额增长速度(38%)远远超过出口增长率(5%),并且在2006年,出口量增长率比营业额增长率提早出现收缩。

另一方面,美国在2003年至2008年间,艺术市场营业额的平均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几乎相同,都在14%。在2006年出口量首次下降了15%之后,在2007年再次下跌了19%。虽然2008年的出口量出现6%的温和增长,但营业额却持续下降。欧盟出口成交额比率(即艺术市场的出口量与总营业额的百分比)经历了从2003年的59%下降到2008年的27%的状况。在2003-2008年前期,导致欧盟出口成交额比率下降的原因是欧盟艺术市场急剧上升的成交量:但是在后期,导致欧盟出口成交额比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出口业绩的衰退、不利的汇率问题和美国买家需求疲软。假如美元兑换欧元汇率保持和前几年一样的话,这将对美国艺术品的出口和在已经收缩的美国市场成交量会更加有利,那么(用欧元结算的)2007年至2008年的出口额比率可以从27%上升至35%。

美国从2002年至2006年的出口增长达到了58亿欧元的高峰。而从2006年至之2007年,美国的出口下降了15%,随后2008年有反弹性增长,返回到52亿欧元。瑞士虽然在2007年和2008年经历了微弱下降,但2008年的出口依然超过10亿欧元。中国艺术品出口贸易自2003年以来稳步增长,2003至2008年增幅超过200%,成交额比率为9%,该出口水平相对全球其他主要市场仍然较低。中国的出口大部分为当代艺术作品,而且其中大部分经由香港(占中国艺术品出 口总额的85%)出口,而不是在有相对严格的出口限制的中国内地。

欧盟进出口艺术品:进口艺术品遭遇高增值税出口艺术品近年收缩

在2008年欧盟艺术品贸易中,83%的艺术品进口是来自欧盟以外的国家,在欧盟国家出口的艺术品中,有88%是出口到非欧盟国家。这种高比例的进出口贸易已在欧洲艺术品贸易市场稳定多年,而在2009年更分别提高到88%的进口率和90%的出口率。

欧洲一些较小的艺术市场,依靠的是欧盟鹊囊帐跗访骋住6大的艺术市场――如法国和英国,则主要依靠欧盟以外的艺术品进出口贸易,进口和出口价值均占超过80%。2008年,英国和法国出口的艺术品主要目的地为美国和瑞士,占总价值接近四分之三的比例。

有趣的是,在艺术品市场的进口环节,一些欧盟国家如奥地利,爱尔兰和意大利等,对进口欧盟以外的艺术品征收了很高的增值税,欧盟对外贸易也比较少占主导地位。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在国与国之间差别很大,特别是艺术品和古董类,在欧盟范围内增值税规则相当复杂,这要取决于有关各方的交易增值税设定,以及两个贸易国之间增值税选择的形式。

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欧盟出口的艺术品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都出现收缩。而到了2009年表现更为明显,出口额下降36%,这是欧盟对外及对内的艺术品贸易缩小的结果。

艺术品国际贸易法规的双刃剑

对艺术品贸易实行限制是有争议的话题。大多数国家鼓励自由贸易,因为它的贸易价值增加了国内经济和文化交流,但几乎所有地区的艺术市场有着同样坚持:对属于国家遗产类艺术品实行贸易限制。

艺术品贸易的管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包括对艺术品进出口、税项、鼓励或抵制贸易的财政刺激、艺术品的所有权以及保留权等进行限制。其中最严格的艺术品贸易规定就是防止被盗窃的艺术品流出国外。这些贸易法规同样涵盖了有关艺术遗产、某些受保护物种以及环境等其他的合法贸易管制。

篇10

二、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下市场营销对策分析

国际贸易环境下,市场营销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更多的资源、技术和资金可以为市场营销带来更多的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市场营销的行动力和市场效率,创设更多的经济利润,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的优势,壮大我国市场营销的发展规模,打响中国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1.深入市场调查,了解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我国的市场营销对策和市场发展状况密切联系的,对于国际环境下市场营销发展规划需要深入的了解国际市场环境。从社会发展环境来说,各国的文化习惯、风俗习惯和认知习惯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把握这种差异性能够满足市场营销的策略调整,从而确定符合各个国家贸易习惯的市场营销对策。从经济环境上来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都对市场营销的规模和利润有着深刻的营销,了解市场发展的综合性因素,了解国家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能够为市场营销策略的是定提供丰富的材料依据。

2.创设自主品牌,形成品牌竞争模式

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形成自主的品牌优势,通过创设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抓住产品营销的有利时机,通过创新性的市场营销手段,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份额。从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出发,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以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时代下,品牌营销的速度和效率影响着消费的走向。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以品牌来最大程度的吸收消费群体,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来占领品牌销售的市场。积极的引进技术和人才,提升生产和销售的能力,以自主创新的竞争模式带动企业的发展能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

3.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营销秩序

完善我国的市场营销法律规范,坚决捍卫我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合法权益,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解决贸易问题,避免贸易争端和贸易纠纷的产生。对于世国际贸易局势应该有准确的把握,以高度的经济敏感洞察市场贸易的发展规律。及时的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创设健康的发展环境,积极的拓展国际市场的发展份额。严厉的打击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现象,积极的捍卫我国的时市场权益,提升应对风险和争端的能力,以适应市场营销激烈的竞争环境。

篇11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为一定时期世界贸易的总和。国际市场营销是指超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这里的市场营销活动,主要是指企业为向国际市场销售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产品规划与开发、产品订价、产品分销、产品促销以及国际市场营销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等。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的联系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所从事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由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所构成,是一定时期世界各国和地区联系的主要形式。国际市场营销是指企业超越国界从事商品经营与市场营销活动,这里的市场营销活动,与国内的营销不同,要注重国内外不可控环境因素、自身资源等。菲利普科特勒在其《国际市场营销》一书中指出:“国际市场营销是指对商品和劳务流入一个以上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以便获取利润的活动。”

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的共同性是两者都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市场,都是以获取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跨越一国国界的经济活动,而且这两种经济活动经常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国际贸易必然要借助于一整套完善、科学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各国选定的国际贸易任务和目标。例如,两者都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国际市场是联系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的重要纽带。

它们的共性有以下5个方面:

其一,二者都是超越一国国界的全球化的经济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复杂的国际环境,如经济发达状况、人口数目、城市化进程、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以及竞争环境。

其二,二者都是以获取正常合法的企业经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国际性商业活动。

其三,二者都是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内容,经营活动的末端都是全世界市场的消费者或用户。

其四,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理论”等。

其五,二者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都是企业从事国际商业活动、参与国际竞争、瓜分国际市场的主要工具和主要形式。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是以获得利润收入为目的而进行的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的区别

尽管二者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和相通性,但也有着许多重要区别,存在着差异性:

(一) 交易形式的不同

既然国际贸易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而每一国家的对外贸易又都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因此,国际贸易包括购进与输出两个主要方面。而国际市场营销则仅强调售出这一个方面,(而且,这里的售出也不一定是出口),即通过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向国际市场销售适销对路的产品或劳务,从而获得收入。当然,国际市场营销也不是毫不涉及购进。

(二)交易的主体不同

国际贸易是国际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国际贸易中商品和劳务的买主、卖生都是国家,换言之,国际贸易的组织者是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则是企业产品和劳务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适应过程,产品和劳务的卖主是企业(或其海外子公司),买主则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这个国家的企业或个人,还可能是本企业的海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换言之,国际市场营销一般是由企业组织的。当然,国家的经济状况、政府体制、法律制度等,对国际市场营销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三)是否超越国界

就国际贸易而言,产品和劳务的交换必须是超越国界的交换,即参加交换的产品和劳务必须真正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而国际市场营销,作为超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这些活动超越国界,而不厂进行整体规划与协调,制订各自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策略。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这一差异性,反映到统计数据上,就表现为:国际市场营销额往往大于国际贸易额。

(四)涉及范围不同

国际贸易只涉及部分市场营销活动,如产品购销、实体分销、产品汀价等,而不进行产品分销渠道的管理,一般也不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销售促进等市场营销活动。而国际市场营销则涉及上述所有活动。从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上述差异性看,国际市场营销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国际贸易具有更多的优势。

三、国际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营销的任务,从总体上说,是研究国际市场环境及引起环境变化的诸因素。认识、发掘和开拓潜在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决定进入市场的方式,制定合适的经营战略和策略,使企业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可控制因素的运用符合市场的需要,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效益。企业国际营销工作的好与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而且关系到一国的国际贸易水平和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均卷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洪流,哪家公司能树立起国际营销观念,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并针对各目标市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哪家公司就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以及高额的市场回报。国际市场营销对于一个企业的国际贸易水平至关重要,它是连接客户需求与企业反应的中间环节,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影响力,也是一个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

国际营销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水平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归根结底,是一个国家所有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总和,从宏观角度讲,国际市场营销对于适时适地,以适当的价格把产品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另一个国家,促使国家消费大市场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结语

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当今世界,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又互为因果。它们两者之间有以盈利为目的的超国界的经济活动的共性。但是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又有差异,随着国际营销的深入开展,必将带来国际贸易水平的提高,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也必然要求国际营销水平的升华。

参考文献:

篇12

资助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QN-240)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7日

一、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首先,通过对招聘网站的查询,从宏观上全面了解市场的需求。目前,需求类型大致为六种,外贸业务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货代员,典型招聘信息如下:

(一)外贸业务员。任职资格如下:1、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较强英语能力的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2、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3、熟悉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的操作;3、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及执行能力、工作踏实认真、应对快捷敏锐;4、品行端正、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及抗压能力。

(二)报关员。任职要求:1、有报关、报检资格证书,熟悉进出口流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熟悉海关相关法律政策;熟悉关务相关系统(电子口岸QP系统);2、大专以上学历,报关员资格证,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为佳;3、知识面广,人生态度积极向上,无任何不良嗜好;善于与人沟通,积极乐观,能承受工作压力;4、工作积极主动,计划性强,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服从安排,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5、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设备,熟悉常用OFFICE软件的使用;6、能够快速、准确查到商品编码。经过系统的归类培训,有归类师证优先。

(三)单证员。任职要求:1、大专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具备基本的英语应用及对话能力;2、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尤其是EXCEL软件);3、熟悉进出口贸易知识及相关贸易法规;4、工作认真踏实,有责任心,团队精神佳。

这三则招聘信息只是国贸人才需求的缩影,总结如下:第一,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是准英语专业,这是外贸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不论是和客户的交流沟通,还是单证的制作,英语可以说是工作语言。所以,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取向和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所以,英语通常最低要求是大学英语四级,高者不限;第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特别是要熟练应用办公软件和PHOTOSHOP等,这也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第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熟悉贸易流程、相关的贸易惯例和法律法规;第四,熟练操作相关的网络平台,如阿里巴巴等。另外,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外贸企业开发客户的最重要途径;第五,获得一些资格证书。比如报关员等,虽然有些资格证书的考试已经取消,但是从事这些岗位的基本知识必须具备;第六,也是最为综合的要求,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如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善于学习、有强烈的团队精神等。

同时,我们对郑州市的相关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通过与企业的实际接触,从而对人才需求问题有了更加纵深的认识。第一,每年企业都会招聘国贸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应用能力强、上手能力快的专业人才还是非常稀缺的。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实操能力差,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公软件都不会使用;第二,国贸专业学生的英语应该提高。企业反映国贸专业的毕业生普遍专业基础较好,但英语偏弱,特别是口语沟通。所以,有些企业比较偏好英语专业,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学生英语流利,同时也多少接触了一些外贸基本知识,这些学生一旦入职,企业再进行外贸知识培训,这样的人才成长很快,也更符合市场需求;第三,学生在校所学和实践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多开设实践类课程,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掌握外贸技能和了解商品知识,希望学校多培养实践类师资,支持教师走出去;第四,企业对人才需求非常务实,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学历不是重点,关键是能力,想要有所发展,学生必须态度认真、善于学习、吃苦耐劳。很多企业反映,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基本相差不多,但能力与素质相差甚远。一些学生无目标、无计划、无定位、心态浮躁、频频跳槽,给企业带来了较大困惑,所以企业希望学校开设关于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第五,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很大,这个问题在一些中小企业中非常突出。企业花费大量成本去培养新人,结果是新人一旦培养出来,企业就遭到了被跳槽的命运。所以,有些企业宁愿招聘一些学历低的高职高专学生,也不愿意招聘能力较强的本科生,比较起来,前者稳定性较强。另外,一些企业青睐户籍在本地的学生,目的也在于此。

从总体上来说,市场对国贸人才需求旺盛,但从供给上看,人才质量不尽满意。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市场的需求才是我们的方向,市场的满意才是唯一的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即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但也是最难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很多,包括订单班、顶岗实习、合作办学、双师共建等等,但是大多流于形式,无实质深入内容。这里,根据国际贸易的操作特点,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我们推荐相对可行的一种形式――“校中部”。具体如下:企业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各司其责。学校负责提供硬件设备,如场地、电脑、网络等,企业负责提供货源和网络平台,相当于企业在学校设立了贸易分部,即为“校中部”。学生经过选拔成为“校中部”员工,由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负责网络平台的销售,从而大大提升实践能力。此种模式可谓双赢,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对于学校,更是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对于学生,更是有效地提升了实践能力。

(二)积极组织与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检学、学赛结合,是培养国贸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首先,学校可积极组织参加现有的专业技能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简称POCIB)、跨境电商大赛、报关技能大赛等等,这些大赛很多是全国性的比赛,全国不同高校的学生之间进行技能切磋,并且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业务,学生兴趣浓厚,效果显著。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比赛,收获了太多,从而使就业也变得简单;其次,学校可自行组织相应的技能比赛。比赛可与相应的企业结合,由企业冠名,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专家组,设置相应题目,并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并颁发相应的获奖证书和物质奖励,同时成绩优秀的同学可优先进入企业实习。这种模式简单易行,也大大促进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三)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相应课程。对于外贸基本技能的要求转化为相应课程,如英语可配套外贸函电、外贸口语等课程,确保每学期均有英语教学,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可考虑双语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考取大学英语四六级,积极开展和支持学生参加英语竞赛,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对于计算机,配套计算机外贸专业技能等相关课程,同时组织计算机技能比赛,从而进一步强化提升。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将其转化为如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报关实务、单证实务、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国际结算等。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可开设相应的外贸综合素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职场技能专题等课程;其次,合理安排课程的先后衔接。建议如下:大一进行铺垫和引导,扎实经济基础,大二和大三进行专业课的集中传授,大四进行提升和岗前培训;最后,根据外贸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实践课程与实践形式,培养学生强烈的电子商务意识。

(四)加强师资建设。目前,高校的国贸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所以,要培养国贸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那么,如何建立呢?很多高校都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例如陕西理工学院,采取了“送、引、下、聘”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送”即是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深造,重点是针对实践能力强但理论薄弱的教师。“下”即是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脱产锻炼。“引”即是从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兼职)。“聘”即是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鉴。另外,在深入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如前所述的“校中部”的合作形式,企业在学校内部设立贸易部,教师会直接参与产品销售与业务管理,教师能力的提升毋庸置疑。

(五)重视学生考证工作。考取证书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学生自学的过程,所以,通过考取相关证书从而扎实专业技能,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目前,外贸方面的很多证书取消了,特别是一些从业资格证,比如报关员、报检员,但由于报关员和报检员工作的专业性,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了相关水平测试考试,这些也可作为备选。另外,教师也可向学生介绍国际进出口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相关证书,如跟单信用证专家考试(CDCS)、国际贸易金融专家(CITF)等,这些证书含金量高,但是费用昂贵,学生可适当考虑。最后,英语方面,也可参加剑桥商务英语、雅思等考试,为就业增加砝码。

(六)可适当鼓励学生创业。网络外贸的发展,使学生创业变得更加简单易行。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并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寻找货源,销售产品。创业的过程即是能力大大提升的过程,学校可提供政策支持,教师可进行辅导或者直接参与,这样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主要参考文献:

[1]阳立高,周建华.基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友情链接